百年修一梦 zql081
天涯若毗邻,又何必说再见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721 发帖数: 21,171 关注贴吧数: 9
人死后的去向由什么来决定? 文/圣严法师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 以佛法来说,若不出离生死,都是可怜悯者! 因此,信佛学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临命终时最能得力。 平日修行有素,命终之后,必可出离生死的凡界,往生佛国的净土。 人死之后的去向,有三种力量来决定他的上升或下降: 1、随重,随着各自所造的善恶诸业中的最重大者,先去受报。 2、随习,随着各自平日最难革除的某种习气,先到同类相引的环境中去投生。 3、随念,随着各自临命终时的念头所归,而去受生六道或生佛国净土。 由于如此的原因,佛教主张人们应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当革除不良的习气,应当着重平日的心念,乃至念念不忘佛法僧三宝,念念要将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作为往生佛国净土的资本和道粮。 学佛的工夫,主要是靠平时的修行,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供养布施,礼忏诵经,救济贫病,造福社会。 假如平时没有进入佛法,临命终时尚有一个补救之道,那就是根据“随念往生”的道理,劝他一心念佛,劝他万念放下,切切不要怕死,切切不要贪恋家属亲友和产业财物,切切不要心慌意乱,应该一心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若已无力出声念,则在心中默念;他的亲属如果真的爱他,那就不可在他弥留之际放声大哭,那只有使他增加痛苦和下堕的可能;并且要劝大家陪伴念佛,使得临终之人的心念融洽于一片虔敬恳切的念佛声中。若能如此,死后当可往生佛国净土;若其寿数未尽,也能以此念佛功德使他早日康复、福寿增长。 人将命终,或坐或卧,侧卧仰卧,均以他自己感到舒适为宜。若已昏迷而尚未断气时,切勿因他有便溺沾身就给他洗澡或擦拭,以免增加他的痛苦嗔恼而影响到死后的去路。命终之后,鼻息虽断,只要尚存一丝暖气,他的神识仍未脱离肉体,故须经过八小时后才可为他浴身更衣。若用火化,最好是在经过二十四小时后。人死之后,若不超凡入圣,一般说来,便成了亡灵。
虐待老人的现世报(转) 大嫂的姥姥(以下简称姥姥)出生在河北省安国县,家里一贫如洗。小时候不知染上何种病,半个脸颊溃疡。那时家里穷,只找些民间偏方治疗。但也没能医好姥姥的怪病。所以姥姥从年幼起,半个面部就疤痕累累。 长大后,在媒人的说和下,姥姥嫁给了家境贫寒的姥爷。在生下娘之后不久,姥爷就过世了。姥姥带着娘又改嫁了。新姥爷家境相对富裕,老婆因病过世,留下两个儿子。姥姥进了门后,照顾着新姥爷,对他两个儿子视如己出,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继室与后娘的身份、丑陋的相貌,加上卑微的出身,让姥姥和娘都受尽了轻贱,脏活累活都是她们俩来做,还经常吃不饱饭。娘经常哭着告诉姥姥,她挨打受骂了。姥姥宽慰娘后,总是面对着墙不停的磕头,嘴里嘟嘟囔囔不知说啥。 转眼间两个舅舅长大娶了媳妇,娘也嫁给了同村的爹,和姥姥住的地方隔一条街。两个舅舅自娶了老婆后,更是不把姥姥放在眼里。冬天姥姥到井边给全家担水,一双小脚支撑着身子颤颤巍巍;夏天,地里收了麦子,留下的麦秸舅舅全部叫姥姥用板车拉回来。我还没麦秸高时,就跟着姥姥忙活着。姥姥常常忍受着欺辱,什么也不说,一有空就脱鞋上炕,面对着墙磕头,嘴里还不停数数1、2、3……一百……两百……非常虔诚。大舅妈见到姥姥磕头,就特别生气:“丑婆子,你再磕头也还是那丑模样!”二舅妈更是动口加动手,扯姥姥的头发,说姥姥磕头是在诅咒他们……姥姥不管他们怎样折磨,仍旧不停地磕头。 姥姥七十多岁时,身体渐渐的不行了,大舅也莫名的起不了床,在姥姥咽气的那一刻,大舅也撒手人寰了。出殡时,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过来看热闹,看看死去的儿子如何为死去的娘打幡。当时大舅的儿子在前面为他爹打幡,大舅的灵车顶上插着姥姥的幡,后面才是姥姥的灵车,再后面是孝子贤孙们哭丧。真应了姥姥的那句话,“老大,你再打我骂我,我也是你的娘,我死了,你也得给我打幡。” 自从姥姥过世后,大舅二舅家接连出事,家一天一天败了,人一个一个没了,到现在一个孙儿孙女都没留下,两家人就这样家破人亡了。 大嫂娘家的这件事,令我很震撼,也让我更加相信因缘果报。一家子如此虐待操劳一生、抚养儿女成人的姥姥,真是天理不容。人在做,天在看,老天也真的没有放过他们一家子,还这么凑巧地上演了一回“让不孝的死者给老娘打幡”的现世剧,轰动一方。 《周易》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家庭能够多行善事,后代子孙一定好;如果做事没底线,缺德事做多了,就算多么聪明能干,暂时看起来多么富贵荣华,以后家族一定要衰败,后代子孙一定会遭殃。这么浅显的因果,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很多都是现世报的。爱自己的孩子,就应当先尽孝;不想家族祸患连绵,就要先积德。
放下执着与发大愿互相矛盾吗  问:佛讲放下执着,佛也讲发大愿,请问堪布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希阿荣博堪布答:佛教说的“执着”是指执幻为实,具体又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我”是指实有自性。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幻妄身认作自己的身心,妄执为我,名人我执。把一切事物、现象、观念、习气认作实有,名法我执。法我执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包括有情、外境、无边、二边、非二边,即把人我包括在内,而狭义的法我不包括人我。人我执产生烦恼障,障碍众生证得暂时解脱,细分不可计数,归纳起来为贪、嗔、痴三毒。狭义的法我执产生所知障,障碍众生证得佛的一切智智,归纳起来为二取、三轮执着和习气。 佛教所说的发大愿,主要指发菩提心,发愿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证取无上正等觉。圆满觉悟须断除一切执着、习气。认为自己有所证得,是一种极微细的执着。修行者首先要断除的是粗大的执着,现量见到空性后,由一地到十地,微细的执着习气层层清净,十地最末断尽最微细的习气,此时入妙觉证得佛果。 通常情况下,断除执着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不能一开始就说:“为救度众生立誓成佛”是一种执着,所以要放下。像有智有得的微细执着,是证悟之后才谈得上断与不断的。初学者面前,有多得数不清的、远比这粗大的烦恼执着需要去断除。不踏踏实实清净自己当前境界中的烦恼执着,却担心更高境界中的微细执着,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不好好完成自己的功课,却操心高年级的功课一样。 佛教说发大愿,是为救度众生立誓成佛;而断除一切执着,方能证佛果。不努力去放下执着,所谓“发大愿”难免流于空谈。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词汇的含义会发生改变。比如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执着”有时候是指坚持不懈、决心坚定地去做一件事,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执着”。在佛教中,以欢喜心坚持不懈地行持善法,称为“精进”。
心念决定命运(文:星云大师)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长命。无奈事与愿违,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诸事不顺、灾厄不断的遭遇下,很多人会开始尝试“算命”,希望藉由相命来寻求“改运”。 因此,求神问卦、问乩童、问签诗、问签杯、贴咒语、喝符水、改风水、改名……等等方法无所不用其极。此时,外道以神通、感应等迷信的民间信仰来为人消灾解厄,自然而然就有那些喜欢谈玄说妙、知见不正的人去附和。 学佛者不讲命运,讲业力。善业多则福报大,福报大则诸事顺利,趋吉避凶。恶业多则福报浅,福报不足则诸事不顺,灾厄偏多。命的好坏是决定于自己的行为造作,是操纵在自己手中,不是让别人算,别人也没办法帮我们改运,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积善业。这是以福转业,让重业轻报,轻报化无,而得顺遂的人生。 命运的好坏除了与“福报”有关之外,一个人的心念也往往在无形中决定了一生的命运。幸福快乐与否,不是拥有多少或拥有什么,而是在于我们内心想的是什么,此即“心念”与“心态”。什么样的心念决定什么样的命运,什么样的心态则决定什么样的遭遇。 例如,一个爱抱怨的人,因为常存抱怨的心态,久而久之,“抱怨”便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惯用的语言,日积月累终成为他的专长,而此专长无形中决定了哀声叹气、怨天尤人的个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满乖戾与颓丧。 一个爱批评的人,因为常存批判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培养出“看人不顺眼”的习性,形成言谈爱说负面,做事偏爱挑剔,做人爱看缺点的个性,如此则造成一个不懂得包容与善解的苦闷人生。 一个爱说是非的人,因为常存说长论短的心态,以致“说是非”成为他的专长,搬弄是非也成为生活中的习惯,久而久之,“爱说是非”、“爱听是非”与两舌恶口相呼应,造成生活周遭布满“道听途说”与“危言耸听”的论调。如此,让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轻安,生活不轻安也是一种苦,而是非缠身、烦恼攻心更是不幸与悲哀的人生。 个性、习惯、心态等均与“心念”有关,心念若不改,而风水、行业、名字等再怎么改,也改不了命运。此即所谓:“环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 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观可以改”。因此,一个观念可以改变一个想法,想法改变则心态改变,心态改变则态度改变,态度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表现改变,表现改变则一生改变,一生改变就是命运改变。 所以说,“命”不用给别人算,“运”也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改,要好命就得学会“运命”,用正信与智信的人生观来破除迷信与邪信的邪知邪见。 佛法告诉我们:“起心动念、开口动舌、举手投足均无不是业”。业力牵引向善,则人生光明灿烂,业力牵引向恶,则人生哀愁黯淡。善业要靠善念来启发,恶业更要藉善念来戒除。 生命过程中,心念时时刻刻与我们长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种子,会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让我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恶的种子,会开出厄运的果实,让我们尝尽哀怨辛酸的人生。 所以我们说:“心念可以决定每一个人不同的命运。”(文:星云大师)
首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