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修一梦
zql081
天涯若毗邻,又何必说再见
关注数: 135
粉丝数: 721
发帖数: 21,171
关注贴吧数: 9
【修行三字经】 念不散,心不烦。 心不贪,意不乱。 名不求,利不贪。 交善友,广结缘。 遇分歧,善随缘。 和为贵,忍为先。 常念经,智慧现。 常观心,莫多言。 是非事,淡如烟。 做好人,布施怜。 行好事,不展现。 说好话,不妄言。 存好心,断恶念。 心皈依,五戒全。 断习气,养正见。 念弥陀,到彼岸。
学法离不开善知识指导,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这正是依止善知识的意义所在。我们是为学法而亲近善知识,不是为了建立某种个人关系,更不是为了任何世俗目的。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一个人若心胸狭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那即使给他全世界的一切,他仍然觉得这个世界太小,有诸多不满;一个人若心胸宽广,对任何事物都不执著,那即使他生活简陋,屋里只有一张床,他依然觉得天地很宽,心怀感恩。诚如日本的梦窗国师所说:“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面对烦恼记得一个原则。只见一眼,便不再看。多看一眼,即是纠缠。
面对烦恼记得一个原则。只见一眼,便不再看。多看一眼,即是纠缠。
用简单的心境,对待复杂的人生,方能淡看得失,从容入世,潇洒自如,拨开迷雾,拥抱晴天。心变得简单了,世界也就简单了,快乐便会生成。简单两个字,渗着智慧,透着静好,是清水涤心的纯净;是心素如简的恬淡;是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单似禅。
看风景,看风景,看风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每天只看别人的错误,记住别人的过失,就好比在自己的心里不断堆放垃圾。殊不知,那绵绵不断的烦恼,不是因为总有人跟自己过不去,而是你自己火眼金睛,光盯别人不对,一直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心里不断地堆积垃圾时,快乐就放不进来了。与其看是非,不如看风景。
看风景,看风景,看风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每天只看别人的错误,记住别人的过失,就好比在自己的心里不断堆放垃圾。殊不知,那绵绵不断的烦恼,不是因为总有人跟自己过不去,而是你自己火眼金睛,光盯别人不对,一直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心里不断地堆积垃圾时,快乐就放不进来了。与其看是非,不如看风景。
雪洗花绽又一年 周而复始新世界 身迷其中如酣眠 身死方恨早未觉
人死后的去向由什么来决定? 文/圣严法师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 以佛法来说,若不出离生死,都是可怜悯者! 因此,信佛学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临命终时最能得力。 平日修行有素,命终之后,必可出离生死的凡界,往生佛国的净土。 人死之后的去向,有三种力量来决定他的上升或下降: 1、随重,随着各自所造的善恶诸业中的最重大者,先去受报。 2、随习,随着各自平日最难革除的某种习气,先到同类相引的环境中去投生。 3、随念,随着各自临命终时的念头所归,而去受生六道或生佛国净土。 由于如此的原因,佛教主张人们应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当革除不良的习气,应当着重平日的心念,乃至念念不忘佛法僧三宝,念念要将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作为往生佛国净土的资本和道粮。 学佛的工夫,主要是靠平时的修行,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供养布施,礼忏诵经,救济贫病,造福社会。 假如平时没有进入佛法,临命终时尚有一个补救之道,那就是根据“随念往生”的道理,劝他一心念佛,劝他万念放下,切切不要怕死,切切不要贪恋家属亲友和产业财物,切切不要心慌意乱,应该一心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若已无力出声念,则在心中默念;他的亲属如果真的爱他,那就不可在他弥留之际放声大哭,那只有使他增加痛苦和下堕的可能;并且要劝大家陪伴念佛,使得临终之人的心念融洽于一片虔敬恳切的念佛声中。若能如此,死后当可往生佛国净土;若其寿数未尽,也能以此念佛功德使他早日康复、福寿增长。 人将命终,或坐或卧,侧卧仰卧,均以他自己感到舒适为宜。若已昏迷而尚未断气时,切勿因他有便溺沾身就给他洗澡或擦拭,以免增加他的痛苦嗔恼而影响到死后的去路。命终之后,鼻息虽断,只要尚存一丝暖气,他的神识仍未脱离肉体,故须经过八小时后才可为他浴身更衣。若用火化,最好是在经过二十四小时后。人死之后,若不超凡入圣,一般说来,便成了亡灵。
心中无是非,烦恼自打破 《六祖坛经》有一句话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意思是说只要你心中没有是非之心,或是没有“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的念头,你的烦恼就没有了。 因为烦恼是由我们的分别心所产生的,认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才会有各种烦恼。 因此《六祖坛经》又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意思是说我们心中不要有憎、有爱、有欲、有是、有非,当心中没有这些烦恼疙瘩时,就天下太平了,可以好好的安心睡觉。 不过,这并不是要人做逃避现实的缩头乌龟,一遇到麻烦就躲进龟壳里,认为没有事了。该解决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只是不需要为了好坏、是非而烦恼、忙碌。 ——摘自圣严法师《何必自寻烦恼》
雪洗花绽又一年 周而复始新世界 身迷其中如酣眠 身死方恨早未觉
恒愚法师语 走出烦恼的人,不是多么伟大与传奇,而是坚定和朴素,懂得光明的可贵,人生才能活一回义无反顾,真正的智慧就在于,相信自己还能坚持善良,不管人生多么艰难,希望也许是个未知数,向生活致敬,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阿弥陀佛 许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大都因为他们不自觉的让别人控制了自己的心情,往往因为一件事,一句话令自己很生气。一个真正懂得快乐的人是不会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他们会将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放下执着,碰到烦恼的事尽量绕道行,当快乐来临时尽情拥抱它吧。愿天下众生皆快乐!
雪梅禅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不刻意的去追逐,一切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开心轻松,过好每一天!
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 这个真实之利就是令九法界众生离两种生死之苦,契证大乘涅槃常乐我净之真乐,那是十方诸佛同一的本怀。 而阿弥陀佛透过四十八大愿,把诸佛的本怀彰显得淋漓尽致,因此十方诸佛都会在自己的刹土来宣讲四十八大愿。
阿弥陀佛此行归 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因为那是休息的地方; 不要把怨恨带到明日,因为那是全新美好的一天; 不要把忧郁传染给别人,自己的烦恼与他人不相干; 不要把不良的情绪挂在脸上,因为那样会拒人以千里之外。 放下眼前的焦虑,看看窗外的夜色,享受当下的睡眠。
雪洗花绽又一年 周而复始新世界 身迷其中如酣眠 身死方恨早未觉
【每日供养】 《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花,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所以发一幅释迦牟尼佛像,与同修善友一起每日在微博上供养(评论中有蜡烛、鲜花等),只要有供养的心或供养的行为,便可积累非常大的功德。以此回向,愿求者如愿,愿苦者得乐,愿这世界吉祥安乐,愿每颗心充满善念!
中国书画诗词院 “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无上功德法讯》:2016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也称腊八节。此日是全世界佛子为报大觉世尊“释迦牟尼”大慈恩德的斋佛僧日。 留名后再留回向心愿。如:生者(XX、XX)故者(XX、XX)回向(愿大觉世尊、慈悲佛陀加持:生者消灾延寿、福慧增长、吉祥平安、善愿皆满。故者及家人等、一切众生,冤亲债主、六亲眷属、历代宗亲、堕胎婴灵、宇宙万灵等,离苦得乐,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莲花上品,永不退转)。----顶礼伟大的佛陀! 听闻正法难,诸佛出世难。慈悲智慧的佛陀两千多年前在菩提树下获得了最高的证悟,世尊以无尽的智慧之光,破除了众生无明的黑暗,点亮了众生的解脱之路,愿一切众生得到佛陀的护佑,于轮回中生起出离之心,于闻法中生起智慧心,于一切行为中生起菩提心,愿佛陀的光芒照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予众生源源不断永恒的加持。我等佛子当报佛恩,依佛陀护持三宝!
中国书画诗词院 茶七碗,酒千钟;柳三眠,花一梦…
中国书画诗词院 “ 世间多少纷扰事,浮华落尽总随风。乾坤静中心似水,岁月深处是清欢… ”
阿弥陀佛 日本道元禅师从中国学禅回去时,有人问他修到了什么。 禅师说:“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 柔软心,即是忍辱之心,禅者非柔软心不修。在我们的心中,总有一种坚硬的东西,即是自高自大,侮慢他人,似乎它就是最伟大的东西。然而从禅的角度讲,我们必须修柔软心,没有柔软心,就不能达到正道。
五种智慧的布施 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 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 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 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 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 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财物来布施。
虐待老人的现世报(转) 大嫂的姥姥(以下简称姥姥)出生在河北省安国县,家里一贫如洗。小时候不知染上何种病,半个脸颊溃疡。那时家里穷,只找些民间偏方治疗。但也没能医好姥姥的怪病。所以姥姥从年幼起,半个面部就疤痕累累。 长大后,在媒人的说和下,姥姥嫁给了家境贫寒的姥爷。在生下娘之后不久,姥爷就过世了。姥姥带着娘又改嫁了。新姥爷家境相对富裕,老婆因病过世,留下两个儿子。姥姥进了门后,照顾着新姥爷,对他两个儿子视如己出,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继室与后娘的身份、丑陋的相貌,加上卑微的出身,让姥姥和娘都受尽了轻贱,脏活累活都是她们俩来做,还经常吃不饱饭。娘经常哭着告诉姥姥,她挨打受骂了。姥姥宽慰娘后,总是面对着墙不停的磕头,嘴里嘟嘟囔囔不知说啥。 转眼间两个舅舅长大娶了媳妇,娘也嫁给了同村的爹,和姥姥住的地方隔一条街。两个舅舅自娶了老婆后,更是不把姥姥放在眼里。冬天姥姥到井边给全家担水,一双小脚支撑着身子颤颤巍巍;夏天,地里收了麦子,留下的麦秸舅舅全部叫姥姥用板车拉回来。我还没麦秸高时,就跟着姥姥忙活着。姥姥常常忍受着欺辱,什么也不说,一有空就脱鞋上炕,面对着墙磕头,嘴里还不停数数1、2、3……一百……两百……非常虔诚。大舅妈见到姥姥磕头,就特别生气:“丑婆子,你再磕头也还是那丑模样!”二舅妈更是动口加动手,扯姥姥的头发,说姥姥磕头是在诅咒他们……姥姥不管他们怎样折磨,仍旧不停地磕头。 姥姥七十多岁时,身体渐渐的不行了,大舅也莫名的起不了床,在姥姥咽气的那一刻,大舅也撒手人寰了。出殡时,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过来看热闹,看看死去的儿子如何为死去的娘打幡。当时大舅的儿子在前面为他爹打幡,大舅的灵车顶上插着姥姥的幡,后面才是姥姥的灵车,再后面是孝子贤孙们哭丧。真应了姥姥的那句话,“老大,你再打我骂我,我也是你的娘,我死了,你也得给我打幡。” 自从姥姥过世后,大舅二舅家接连出事,家一天一天败了,人一个一个没了,到现在一个孙儿孙女都没留下,两家人就这样家破人亡了。 大嫂娘家的这件事,令我很震撼,也让我更加相信因缘果报。一家子如此虐待操劳一生、抚养儿女成人的姥姥,真是天理不容。人在做,天在看,老天也真的没有放过他们一家子,还这么凑巧地上演了一回“让不孝的死者给老娘打幡”的现世剧,轰动一方。 《周易》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家庭能够多行善事,后代子孙一定好;如果做事没底线,缺德事做多了,就算多么聪明能干,暂时看起来多么富贵荣华,以后家族一定要衰败,后代子孙一定会遭殃。这么浅显的因果,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很多都是现世报的。爱自己的孩子,就应当先尽孝;不想家族祸患连绵,就要先积德。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 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 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 做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 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你若不疑,人间不寒。 你若不离,世界不远。 你若不恨,苍天有暖。 你若不语,四海升平。
«佛说无常偈» 生者皆归死 容颜尽变衰 强力病所侵 无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尽皆坏散 大海深无底 亦复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 不被无常吞 上至非想处 下至转轮王 七宝镇随身 千子常围绕 如其寿命尽 须臾不暂停 还漂死海中 随缘受众苦 循环三界内 犹如汲井轮 亦如蚕作茧 吐丝还自缠 无上诸世尊 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 何况于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属 目观生死隔 云何不愁叹 是故劝诸人 谛听真实法 共舍无常处 当行不死门 佛法如甘露 除热得清凉 一心应善听 能灭诸烦恼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弃恶从善,即可成佛。其实,这句话中的“屠刀”,也并不只是指真正的屠刀,而是泛指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著。“屠刀”的本质就是“人对自身”的迷惑。 所以,人如果能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佛。
学会回归自然,有时比创造一项事业还要艰难。因为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生活里,你没有时间平静下来。但越是这样,你越要下定决心使自己镇静下来,去努力接近自然,接近你生命初始的地方。 人生需要休息,需要用休息来调养健康的精神心态。我们不能违背这个常规,否则,我们就会遭到生命超负荷的报复。
烦恼是什么,就是那些年为心窄买的单。
【禅语智慧】 万法无常,聚散有缘。 行走在尘世间,我们要懂得取舍。 聚是缘,别离也是缘,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在于当下。 唯有从自身来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方可解除内心的烦恼,获得生命真正的解脱。
不要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装成修行人;不要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变回普通人。
阿弥陀佛此行归 《杂宝藏经》中讲无财之七施:一,眼施,以慈祥而明亮的眼睛待人之意;二,颜施,以笑容待人之意;三,身施,以清洁而端正的仪容待人之意;四,言施,以温和的语气待人之意;五,心施,以真心待人之意;六,床座施,把坐位或名誉等让给别人之意;七,房舍施,以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子接待访客之意。
人生最宝贵的不是时间和金钱,不是权力和地位,不是名誉和事业,而是亲情和友情。亲情和友情是千百年修来的缘,在大千世界纭纭众生中,能相亲、相爱,相见、相处,是多么难得的缘份,愿每个人都能珍惜这份缘份!缘到,报之以欢笑;缘散,报之以不厌。
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三千世界,九天之内,心若清净,无处不是净土。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身在红尘之中,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心自然日趋平和、宁静,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从容,不为谁开不为谁落。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 持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名号,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宝藏。 平时一心意念文殊心咒能使你于空灵中将开启智慧大门,事事如意。 文殊菩萨心咒:【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请将此咒,流通、扩散、转发给你的亲人、好友,开启般若智慧,成就事业。
要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首先要有一颗宁静的心,这样你也就可以安静地看这个世界了。 佛陀说:宁静来自于内心,千万不要向外去追求,愈追求,苦恼就愈多。放下过去的烦恼,也不担忧未来,更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用宁静的心来领悟,用平常的心去生活;用包容的心来善待,用感恩的心去工作。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佛法的精髓,就是智慧和慈悲。如果没有智慧,就不能解脱轮回;如果缺乏慈悲,就不能普度众生。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的人,就会停顿于涅槃;拥有慈悲却缺乏智慧的人,又会堕落于轮回。唯有慈悲和智慧俱全,才能证得"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圆满菩提的果位。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佛珠是弘法最方便的法器,使用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法华经》以文殊答问居全经之始,强调开发智慧才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以普贤劝发作全经之终,说明唯有大行方能成万德之佛果。 如此智行相成,菩萨可得弘通妙法,成就一佛乘之果。 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生命总要去面对那些阴晴圆缺,总要去经历那些悲喜的超越,成就人生的感悟与思索,每个人心地也都有一轮明月,寄托着人生的追问,照亮着人生的探索,适应着生命变化,经历着内心从起伏到平常,从起伏到舒缓,从纠结到淡然,经过的生命时光,也都成为了生命彻悟的见证。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透过批评的眼睛看,世界充满缺陷过失之人; 透过傲慢的眼睛看,这世界充满低贱愚痴之人; 透过智慧的眼睛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和学习。 不圆满是自己有烦恼,不清净是自己有业障。 心有慈悲,没有看不起的人; 心有智慧,没有看不惯的事。 一切随缘,缘生緣灭,寒来暑往,真心不变。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佛门清净本无尘 言净称空亦染污 无垢无净无性性 远离言语妙难思
有些人,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 有些心动,一旦开始,便覆水难收; 有些情,一旦眷恋,便海枯石烂; 有些缘分,一旦交织,便在劫难逃。
身心安乐/六时吉祥 心中有佛,见的都是光明,说的都是善良; 心中有魔,见的都是黑暗,说的都是邪恶。 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怨恨,那么这个世界怎能给予我们幸福! 不要给自己的冷漠找任何的理由, 不管有多少艰难,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善良; 不管有多么孤独,也要坚守那份人格的高尚。 拥有宽容的美德,我们将一生收获笑容。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佛法没有“命由天定”之说。佛法中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结果,逆境面前,不低迷消沉;遇到困难,不畏惧;多次失败,不垂头丧气;因缘不成熟时不强求;要有智慧、轻松自在。请相信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不是永恒不变的,靠自我的努力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都是可以改变的。
【禅茶一味】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一杯茶, 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人生如梦亦无常/阿弥陀佛此行归 佛法讲慈悲,慈悲从哪里表现,从“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善护口业到清净无染,这六句是大慈大悲;必须清净才会有慈悲,心不清净,哪来的慈悲?智慧是从定生的,定就是清净心。心清净生智慧,智慧才能造一切善业。换句话说,你没有智慧,何来慈悲?
中国书画诗词院<转> “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 ”
人生如梦亦无常,阿弥陀佛此行归 【实践】假如我们学了佛法,只是拿来说说,既不去验证,也不去落实,那有什么意义呢?你知道佛法教导大家慈悲喜舍、善待他人……可是你不这样去做就没有用。佛教是一种实践的哲学,正法就是让我们拿来观察和使用的。缺了实践,佛法是佛法,你个人还是你个人,那你最多成为一个学者,而不是学佛者。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灵牙仙的六牙白象。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象自然象征力大无比!
人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有的人想要的还没争到手就是撒手西去了,带走的除去遗憾就是疲惫;有的人却能在无情的现实中播种充满惬意的梦想,收获的快乐,享受幸福人生;如何活好这一回人生,与环境无关,与别人无关,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常行佛道,究竟解脱 无需用佩戴的佛珠来证明自己是佛教徒,它只是念颂真言的计数器; 无需用预知未来的功能来证明修行的境界,未来只是为了改变而非为了等待; 也不要用你能亲见菩萨做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时幻觉和真觉只是正常与否的区别, 或者是否是佛弟子不是我所动容的, 当然,如果你是因果的守护者,请接受我至诚的合十。
以金刚慧断烦恼 “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 今天接着讲《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四祖道信大师说:“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上面讲过的话,都是教我们如何安心。安心实际上就是讲的安心法门。修学安心法门,一是要有善知识开导,另外也要自己善用其心。自己从修行实践中一点一点摸索经验,所以说“其中善巧,出自方寸。”善巧也就是方便,善巧就是智慧。安心不是盲目就可以做到,有善巧方便才能够安顿其心。安顿其心实际上就是安顿我们的生命。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是讲如何在烦恼的生活中安顿生命。这是学佛的第一要义,也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所以四祖大师就讲,要学一行三昧,必须先学般若;并且在学习般若的过程中,要做到“如说修行”。说的就是做的,做的就是说的。言所行,行所言,言行一致,就叫“如说修行”。
以金刚慧断烦恼(净界长老) “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 今天接着讲《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四祖道信大师说:“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上面讲过的话,都是教我们如何安心。安心实际上就是讲的安心法门。修学安心法门,一是要有善知识开导,另外也要自己善用其心。自己从修行实践中一点一点摸索经验,所以说“其中善巧,出自方寸。”善巧也就是方便,善巧就是智慧。安心不是盲目就可以做到,有善巧方便才能够安顿其心。安顿其心实际上就是安顿我们的生命。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是讲如何在烦恼的生活中安顿生命。这是学佛的第一要义,也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所以四祖大师就讲,要学一行三昧,必须先学般若;并且在学习般若的过程中,要做到“如说修行”。说的就是做的,做的就是说的。言所行,行所言,言行一致,就叫“如说修行”。
放下执着与发大愿互相矛盾吗 问:佛讲放下执着,佛也讲发大愿,请问堪布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希阿荣博堪布答:佛教说的“执着”是指执幻为实,具体又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我”是指实有自性。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幻妄身认作自己的身心,妄执为我,名人我执。把一切事物、现象、观念、习气认作实有,名法我执。法我执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包括有情、外境、无边、二边、非二边,即把人我包括在内,而狭义的法我不包括人我。人我执产生烦恼障,障碍众生证得暂时解脱,细分不可计数,归纳起来为贪、嗔、痴三毒。狭义的法我执产生所知障,障碍众生证得佛的一切智智,归纳起来为二取、三轮执着和习气。 佛教所说的发大愿,主要指发菩提心,发愿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证取无上正等觉。圆满觉悟须断除一切执着、习气。认为自己有所证得,是一种极微细的执着。修行者首先要断除的是粗大的执着,现量见到空性后,由一地到十地,微细的执着习气层层清净,十地最末断尽最微细的习气,此时入妙觉证得佛果。 通常情况下,断除执着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不能一开始就说:“为救度众生立誓成佛”是一种执着,所以要放下。像有智有得的微细执着,是证悟之后才谈得上断与不断的。初学者面前,有多得数不清的、远比这粗大的烦恼执着需要去断除。不踏踏实实清净自己当前境界中的烦恼执着,却担心更高境界中的微细执着,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不好好完成自己的功课,却操心高年级的功课一样。 佛教说发大愿,是为救度众生立誓成佛;而断除一切执着,方能证佛果。不努力去放下执着,所谓“发大愿”难免流于空谈。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词汇的含义会发生改变。比如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执着”有时候是指坚持不懈、决心坚定地去做一件事,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执着”。在佛教中,以欢喜心坚持不懈地行持善法,称为“精进”。
心念决定命运(文:星云大师)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长命。无奈事与愿违,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诸事不顺、灾厄不断的遭遇下,很多人会开始尝试“算命”,希望藉由相命来寻求“改运”。 因此,求神问卦、问乩童、问签诗、问签杯、贴咒语、喝符水、改风水、改名……等等方法无所不用其极。此时,外道以神通、感应等迷信的民间信仰来为人消灾解厄,自然而然就有那些喜欢谈玄说妙、知见不正的人去附和。 学佛者不讲命运,讲业力。善业多则福报大,福报大则诸事顺利,趋吉避凶。恶业多则福报浅,福报不足则诸事不顺,灾厄偏多。命的好坏是决定于自己的行为造作,是操纵在自己手中,不是让别人算,别人也没办法帮我们改运,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积善业。这是以福转业,让重业轻报,轻报化无,而得顺遂的人生。 命运的好坏除了与“福报”有关之外,一个人的心念也往往在无形中决定了一生的命运。幸福快乐与否,不是拥有多少或拥有什么,而是在于我们内心想的是什么,此即“心念”与“心态”。什么样的心念决定什么样的命运,什么样的心态则决定什么样的遭遇。 例如,一个爱抱怨的人,因为常存抱怨的心态,久而久之,“抱怨”便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惯用的语言,日积月累终成为他的专长,而此专长无形中决定了哀声叹气、怨天尤人的个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满乖戾与颓丧。 一个爱批评的人,因为常存批判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培养出“看人不顺眼”的习性,形成言谈爱说负面,做事偏爱挑剔,做人爱看缺点的个性,如此则造成一个不懂得包容与善解的苦闷人生。 一个爱说是非的人,因为常存说长论短的心态,以致“说是非”成为他的专长,搬弄是非也成为生活中的习惯,久而久之,“爱说是非”、“爱听是非”与两舌恶口相呼应,造成生活周遭布满“道听途说”与“危言耸听”的论调。如此,让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轻安,生活不轻安也是一种苦,而是非缠身、烦恼攻心更是不幸与悲哀的人生。 个性、习惯、心态等均与“心念”有关,心念若不改,而风水、行业、名字等再怎么改,也改不了命运。此即所谓:“环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 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观可以改”。因此,一个观念可以改变一个想法,想法改变则心态改变,心态改变则态度改变,态度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表现改变,表现改变则一生改变,一生改变就是命运改变。 所以说,“命”不用给别人算,“运”也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改,要好命就得学会“运命”,用正信与智信的人生观来破除迷信与邪信的邪知邪见。 佛法告诉我们:“起心动念、开口动舌、举手投足均无不是业”。业力牵引向善,则人生光明灿烂,业力牵引向恶,则人生哀愁黯淡。善业要靠善念来启发,恶业更要藉善念来戒除。 生命过程中,心念时时刻刻与我们长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种子,会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让我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恶的种子,会开出厄运的果实,让我们尝尽哀怨辛酸的人生。 所以我们说:“心念可以决定每一个人不同的命运。”(文:星云大师)
一条鱼向前方游去,众鱼纷纷阻挡:危险,千万别游向那里!“为什么危险呢?”那鱼问。众鱼心悸道:“那里有很多诱饵,我们不少同类有去无回。” 鱼说,“诱饵搁在那里,它不会伤害你,只有当你的心禁不起诱惑,去吞食诱饵时,那才危险。" 在这个世界上,危险的不是诱饵,而是一颗禁不起诱惑的心。
首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