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大师 弘毅大师
关注数: 79 粉丝数: 595 发帖数: 66,709 关注贴吧数: 26
细说宋元之北宋风云——转自天涯论坛 这是我在天涯论坛看到的帖子,作者叫迅发,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写完了从三国到五代十国将近八百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写北宋,已经写到耶律洪基(1032-1101)即位了,但北宋还没出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在所有的历史性书籍中,从来没有像他这样既严谨又翔实的作品。我曾经一路追着他的帖子,然后由于他的北宋史长期不更新,我就打算重新读一遍他的书,从三国开始。我从2014年追他的帖子(那个时候他才刚写到南北朝后期,隋朝尚未统一天下),到现在已经六年了。而这些年我对历史也了解的更深入了,所以之后我看他的帖子都是一遍看一边对他提及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论,有的时候我评论的内容甚至不比他写的原文短。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天涯论坛看他的帖子,甚至可以直接买他的书(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已经出版了),不过我觉得我写的评论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好了,话不多说,无论有没有人看,我就一天转载两节《细说北宋》的内容以及我的评论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就把这个系列继续做下去。 其实已经转了不少了,但因为作者长期没更新所以我有差不多一个月没转,然后发现目前3118 禁止“挖坟”了,哪怕是我自己的贴子,因此我只能再开一贴了。当然,之前的内容我是 不会傻傻的再贴一遍的,前面的内容都在链接里。 https://tieba.baidu.com/p/6721816690?pn=1
看到司马睿在王敦入城时的表现,突然就被圈粉了 帝命刁协、刘隗、戴渊帅众攻石头,王导、周顗、郭逸、虞潭等三道出战,协等兵皆大败。太子绍闻之,欲自帅将士决战;升车将出,中庶子温峤执鞚谏曰:“殿下国之储副,奈何以身轻天下!”抽剑斩鞅,乃止。敦拥兵不朝,放士卒劫掠,宫省奔散,惟安东将军刘超按兵直卫,及侍中二人侍帝侧。帝脱戎衣,着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当早言!何至害民如此!”又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邪以避贤路。”   刁协、刘隗既败,俱入宫,见帝于太极东除。帝执协、隗手,流涕呜咽,劝令避祸。协曰:“臣当守死,不敢有贰。”帝曰:“今事逼矣,安可不行!”乃令给协、隗人马,使自为计。协老,不堪骑乘,素无恩纪,募从者,皆委之,行至江乘,为人所杀,送首于敦。隗奔后赵,官至太子太傅而卒。   帝令公卿百官诣石头见敦,敦谓戴渊曰:“前日之战,有余力乎?”渊曰:“岂敢有余,但力不足耳!”敦曰:“吾今此举,天下以为何如?”渊曰:“见形者谓之逆,体诚者谓之忠。”敦笑曰:“卿可谓能言。”又谓周顗曰:“伯仁,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帅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
在李从珂逼近洛阳时冯道和卢导的对话真的令人感慨万千 李从珂(885-936)逼近洛阳的时候冯道(882-954)和卢导(866-941)的一番对话真的相当有意思。   冯道率领百官去迎接李从珂,然后顺便让卢导写劝进表。卢导说谁当皇帝应该由太后决定,不能不加禀报率性而为。冯道表示凡事都要务实,目前的情况不劝进不行啊,卢导表示万一李从珂遵用君臣大义斥责那应该怎么办。两人的辩论最终也没有出结果。   不过仔细想想也确实是非常有意思啊,后人自然可以说冯道务实卢导迂腐,但卢导的意思也很明白了,一味追求“务实”最终很有可能受人以柄,最终走向务实的反面。要说五代为什么会大乱不休呢,根本原因自然是军方势力失控,权力制约机制失灵所至。但是,凡事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也并不是整个五代的主旋律。一方面大家自然可以说冯道与其把精力放在这些程序性的东西上不如为百姓做点有用的。但另一方面也如楼主之前所说,那些完全没有道德观念的人也不得不受道德观念的制约从而无法随心所欲,而随着冯道一次又一次的“务实”某种程度上也是让那些野心家对于制度的敬畏越来越少,造反闹事的成本越来越低。冯道这种道德观念比较高的人“务实”一下应该确实可以多为百姓做些事,但是更多“务实”的人恐怕还是会在争权夺利,横征暴敛,欺压良善这些方面去“务实”。随着“务实”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天下就只能经过一番血腥与残酷的洗牌之后才能安定了。一个伪君子越来越少,真小人越来越多的时代注定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而在越来越多的伪君子撕开伪装选择“务实”这方面,不知道冯道要负多少责任啊。   对于冯道和卢导谁是谁非,我无法给出结论,历史恐怕也无法给出结论。李愚和冯道也有过一次辩论,不过我感觉还是卢导说的更精彩一些。
试着分析一下前蜀和后蜀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吧 前蜀和后蜀都是在强敌面前迅速灭亡,连一些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好多观点都将其归咎于奢侈腐败之类的。后蜀灭亡的细节我还没有仔细看,但是前蜀灭亡的具体过程我是有详细看过的,最大的感想就是这根本不是打仗。 925年10月18日康延孝对蜀军凤州的蜀军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然后就是蜀军各种不战而降,然后唐军所到之处当地的地方长官编制性的大规模投降,之后不到一个月基本上前蜀的所有州郡都向唐军递交了降表。两军最大的一次交战就是三泉之战,斩杀五千蜀军,这个损失虽然不小,但是斩杀五千人就能让一个国家全面崩溃?这未免也太夸张了吧。并且蜀军也并不是长时间没有经历战争,讨伐李茂贞(856-924)的战争在王建(846-917)死后并没有停止而是一直在进行,蜀军的战斗力不可能衰退到那种地步。 对此我对于蜀军如此表现的看法是这样的,王衍(899-926)能当上皇帝张格功不可没,然而王建死后有拥立之功的张格却被排挤出京一贬再贬,而王宗弼却权倾朝野,我的看法是王宗弼的权势很大,王衍竞争不过只能将张格贬出。虽然史书没记载王衍为了夺回大权都做了哪些事,不过从后来张格复相,徐氏外戚取代王宗弼成为京城最高司令,再加上王宗弼的儿子说过“我们都离死不远”了,大概可以看出经过几年的较量王衍逐渐占了上风,逐渐开始压制王宗弼一系了。由于这种斗争双方并没有撕破脸,所以史书的记载也很少。但王衍虽然能够压制王宗弼,但并没有将王宗弼一党彻底铲除的能力,而王宗弼一党虽然无力直接跟王衍对抗,但是在强大的外敌介入的时候结果就不一样了。王衍这些年除了压制王宗弼一党之外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应该也做了不少工作,这极大损害了地方大佬的利益,地方大佬虽然无力直接跟皇帝叫板,但是借助外敌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还是有的。因此唐军这种强大外敌介入,前蜀军队,郡守就开始集体投降,王衍瞬间就跪了。 当然王宗弼借助外敌来维护自己利益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最后还是被郭崇韬(865-926)杀了全家,而王衍不出意外应该可以在洛阳度过漫长的余生,然而意外真的发生了,李存勖(885-926)眼看着就要完蛋了,王衍全家只要给李存勖陪葬了。。。。。
关于张承业劝阻李存勖称帝的原因,我是这么认为的 关于张承业(846-922)对李存勖(885-926)称帝的态度,我的看法是张承业身上确实有许多理想主义的成分,但是,张承业再怎么理想主义也不太可能会指望李存勖能够在光复大唐,消灭朱梁之后功成身退而不是自己当皇帝。我认为张承业之所以在这一点上反应这么大,应该是因为他觉得李存勖选择称帝的时机不成熟,甚至说的严重点李存勖在这个时候称帝所引发的后果很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当年唐朝灭亡的时候,王建(847-918)就已经提出过既然唐朝已经灭亡,不如我们就承认这个事实然后大家一块关起门来当皇帝岂不美哉,然后被李克用(856-908)严词拒绝。也就是说河东军事集团在唐朝灭亡之后的方针就是以光复大唐为旗号对抗后梁。唐朝虽然已经灭亡了,并且在灭亡之前已经虚弱,腐朽了很长时间,但是毕竟唐朝三百年在人们心中的认同感还是很强的,因此将这块招牌打出来还是能够吸引不少人的。然而现在后梁尚未灭亡,李存勖就要急匆匆的称帝,这意味着什么呢,在张承业看来也许李存勖这么做就意味着昭告天下“老子有生之年灭不了后梁了,所以王建说的有道理,还是关起门来当皇帝好啊。”很明显如果李存勖认为后梁很快就会灭亡,那么等到灭梁之后再称帝岂不是更加名正言顺,非要在这么着急可不是就是在告诉天下人“梁晋争霸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嘛。
话说五代十国时间最长的一组cp应该就是曹太后和刘太妃这一组吧 虽然宫斗题材的电视剧最近非常多,不过我也相信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做到妻妾和睦其实也并不算太难。不过这两个人的关系感觉不能仅仅用“和睦”“不妒忌”来概括了。 直接上史料。 太祖正室刘氏,代北人也;其次妃曹氏,太原人也。太祖封晋王,刘氏封秦国夫人。自太祖起兵代北,刘氏常从征伐。为人明敏多智略,颇习兵机,常教其侍妾骑射,以佐太祖。太祖东追黄巢,还军过梁,馆于封禅寺。梁王邀太祖入城,置酒上源驿,夜半以兵攻之。太祖左右有先脱归者,以难告夫人,夫人神色不动,立斩告者,阴召大将谋保军以还。迟明,太祖还,与夫人相向恸哭,因欲举兵击梁。夫人曰:“公本为国讨贼,今梁事未暴,而遽反兵相攻,天下闻之,莫分曲直。不若敛军还镇,自诉于朝。”太祖从之。 其后,太祖击刘仁恭,败归。梁遣氏叔琮、康怀英等连岁攻晋,围太原,晋兵屡败,太祖忧窘,不知所为。大将李存信等劝太祖亡入北边,收兵以图再举,太祖然之。入以语夫人,夫人问谁为此谋者,曰:“存信也。”夫人骂曰:“存信,代北牧羊儿耳,安足与计成败邪!且公尝笑王行瑜弃邠州走,卒为人擒,今乃自为此乎?昔公亡在达靼,几不能自脱,赖天下多故,乃得南归。今屡败之兵,散亡无几,一失其守,谁肯从公?北边其可至乎?”太祖大悟而止。已而亡兵稍稍复集。 夫人无子,性贤,不妒忌,常为太祖言:“曹氏相,当生贵子,宜善待之。”而曹氏亦自谦退,因相得甚欢。 曹氏封晋国夫人,后生子,是谓庄宗,太祖奇之,曹氏由是专宠。太祖性暴,怒多杀人,左右无敢言者,惟曹氏从容谏譬,往往见听。及庄宗立,事曹氏尤谨,其救赵破燕取魏博,与梁战河上十余岁,岁尝驰省其母至三四,人皆称其孝。庄宗即位,册尊曹氏为皇太后,而以嫡母刘氏为皇太妃。太妃往谢太后,太后有惭色。太妃曰:“愿吾儿享国无穷,使吾获没于地以从先君,幸矣,复何言哉!” 庄宗灭梁入汴,使人迎太后归洛,居长寿宫,而太妃独留晋阳。同光三年五月,太妃薨。七月,太后薨,谥曰贞简,葬于坤陵。而太妃无谥,葬魏县。太妃与太后甚相爱,其送太后于洛也,涕泣而别,归而相思慕,遂至不起。太后闻之,欲驰至晋阳视疾,及其卒也,又欲自往葬之,庄宗泣谏,群臣交章请留,乃止。而太后自太妃卒,悲哀不饮食,逾月亦崩。
话说关于慕容盛杀兰汗“为父报仇”那段,怎么看怎么诡异 史书的记载是慕容盛(373-401)早知道兰汗图谋不轨,劝慕容宝(355-398)不要进城,慕容宝不听结果被杀。紧接着慕容盛就去龙城吊丧,之后兰汗不但没杀慕容盛,还把他留在宫里,之后慕容盛还能说服兰汗解除他弟弟的职务,这说明兰汗已经把这个女婿当成自家人了。 史书还说兰穆劝父亲杀掉慕容盛,兰汗打算同意,却因为慕容盛装病就放弃了,就放弃了,就放弃了!!!之后看慕容盛杀掉兰穆和兰汗的手段可以说明,慕容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处在“不疑之地”,实际上兰家父子对他根本就没有任何防备!!!不过,如果你真的把人家的爹杀掉了心再怎么大也不至于这样吧。 平心而论,兰汗之所以被杀确实是因为他对这个女婿过于信任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兰汗会确定慕容盛不会计较“杀父之仇”,要不然即便不杀慕容盛也会软禁他,而不是对他这么信任。实际上,我猜测其实慕容盛和兰汗早就商量好了,杀害慕容宝和慕容策(386-398)是慕容盛和兰汗共同制定的计划,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切都说得通了,因为这样一来兰汗当然就不再是慕容宝的仇人了,相反他是“功臣”。也正是因为如此,慕容盛才敢在父亲遇害之后去龙城吊丧(当然风险还是有的,毕竟翻脸不认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嘛,不过兰汗可能就打算拥立慕容盛)。之后慕容盛和兰汗的争斗本质上应该就是权力之争了,慕容盛和兰汗合谋杀了慕容宝之后可能一开始就有诛杀兰汗的计划,也可能一开始并没有,只是后来觉得有机可乘。最后慕容盛杀兰汗,本质上跟兰汗杀段速骨没有区别。不过关键在于慕容盛是慕容宝的儿子,有继承权,所以掌握权力之后就可以直接当皇帝而不需要再立一个傀儡了。
都说拓跋焘451年南征是英明的举措,我觉得就是在作死 完全不要后方,几十万大军深入敌军腹地,在长江转了一圈,实在搞不懂有啥可吹的。也算拓跋焘运气好,柔然没打过来,后方没被抱菊,不然北魏就完蛋了。候景直取建康是因为不那么干必死无疑,而拓跋焘就是作死高手。。。 都说拓跋焘这仗赢了,请问赢在哪了。拓跋焘南征寸土未得,要是说在长江转一圈就是赢了那宋军之前还饮马黄河呢,是不是也算赢?如果拓跋焘能逼迫刘义隆签订对北魏有利的协议那也算赢,但实际上没有。如果刘宋的伤亡远多于北魏,那也算赢,可实际北魏伤亡更大。 说什么从此南朝实力大损不敢与北朝争锋更是扯淡。实力大损明显是北魏。北魏后来之所以能不断蚕食刘宋领土是因为后来刘宋内战不断,元气大伤,真正让刘宋元气大损的是之后一系列的内战,而不是451年拓跋焘南征。 刘义隆死后的第一波内战北魏没有趁机南征正是元气大伤的体现,之后北魏一直修养了十几年才恢复,而北魏恢复之后又赶上了刘宋的第二波内战,此消彼长,北朝因此开始压制南朝。。 北魏之所以之后可以压制刘宋完全是因为刘宋内战不断,而451年拓跋焘南征就是让北魏错过了一次趁火打劫的机会,好在北魏的机会很多,错过了第一次还有第二次。。。。。
话说受害人是有无限权力宽恕罪犯吗,还是只有有限权力 首先杀人犯是不可能被宽恕的,因为杀人犯在作案的时候已经杀掉了唯一能够宽恕他的人,至于各种所谓“催人泪下”的母亲宽恕了杀害儿子的凶手这样的故事其实很恶心的,因为即便是母亲也无权力代表儿子,没有任何人有权力代替被杀的人宽恕杀人犯,杀人犯如果没有被判死刑要不是判的不公正,要么是罪不至死(纯属误杀,或者是受害人有重大过错),要么根本没罪(正当防卫),而绝对不能是被宽恕的结果,因为宽恕杀人犯就是侵犯了受害人的人权了。(装逼的废除死刑说在这里就不要提了)。 不过,受害人本人是有资格宽恕凶手的,并且宽恕本身也算是一种美德,不过受害人宽恕凶手的权力是无限的吗,是无论罪犯犯了多大的罪,只要所有受害人都没有死,精神都正常,然后一致同意罪犯无罪,罪犯就可以无罪吗???? 比如说在绑架案或者性奴中,所有的受害人都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致同意宽恕劫匪,那么劫匪就能被轻判或者是无罪吗? 再比如说在家暴案中,比如说丈夫殴打妻子致残,妻子逆来顺受惯了因此同意宽恕丈夫,是否能够轻判。比如说父母虐待子女导致其残疾,是否因为子女宽恕了父母就能够轻判了。比如说子女虐待父母重伤或者致残是否因为父母宽恕了子女就能轻判了??????????? 问一下,听听大家的意见。。。。。。。。。。。。。我下面就不回复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