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豫绥闲人
包头豫绥闲人
关注数: 220
粉丝数: 136
发帖数: 8,142
关注贴吧数: 10
声明 自2013、6、12日下午6点钟后,本人的网号被恶人盗用,本人一时还不会处理,所以此段时间内的以本人网名所发的贴子,后果皆因此恶人负责,请众网友不要相信它。 特此声明。
新增“小吧主”公告 新增“青青子衿丶墨香”先生为《论吧》之“小吧主”。 特此公告。
《论语》为什么不名其他名字而偏偏名《论语》 《论语》为什么不名其他名字而偏偏名《论语》? 难道真是因为“是孔子与其门人的语录”而名之的吗?
手指指纹斗多好还是斗少好? 问:手指指纹斗多好还是斗少好? 回复: 学问是学问,知识是知识,知识是解决不了学问上的问题的。 关于“手指”之“斗纹”的问题,必须从学问的角度来解答。 中医者皆知,无论是手指还是脚指之指头,皆是阳经与阴经的交换之处,阳经的气机从一身的经络走过之后,必须再由阴经回归回去,如此才能形成全身之能量的循环。在娘胎中之时,当阳经的气机因为其人的道心没有及时地收笼时,就会形成“箕形”;当阳经的气机因为其人的道心能够及时地收笼时,就会形成“斗形”。形成“箕形”者,由于其阳经的气机没有及时地收笼回来,此人往往阳气机旺盛,于是往往就表现出易冲动而敢干的行为。形成“斗形”者,由于其阳经的气机能够及时地收笼回来,此人往往阴气机旺盛,于是往往就表现出易沉着而不敢妄为的行为。 由此而知,所谓“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开当铺”的说法,往往是对的;所谓“一斗巧、二斗笨、三斗做乞丐”的说法,也往往是对的。之所以说“往往是对的”,乃是有些人不符合这一说法,之所以不符合,乃是其后天教育的结果所致也。
讨论:有德者必有言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讨论: “有德者必有言”与“有言者不必有德”,此两处的“德”与“言”有何不同? “仁者必有勇”与“勇者不必有仁”,此两处的“仁”与“勇”又有何不同?
讨论:伯牛有疾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讨论: “斯人”是什么“人”? “斯疾”是什么“疾”? 两句“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有何不同?
伯牛有疾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有德者必有言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对火罐疗法之认识的误区 常言“扎针拔罐,病去一半”,经亲身体验,的确如此。 然,多有人认为,凡病皆因五脏六俯之困厄,当以服药为效,扎针与拔罐不过是作用于外部而已,与五脏六俯离得很远,怎能治病呢? 且问,所扎之针与所拔之罐难道不都是在经络之穴位上吗?既在经络的穴位上,这些经络难道不正是与五脏六俯相连通着的吗? 服药而治病者,所服之药通过肠胃而进入血脉,随着血脉的所到之处,五脏六俯的正气机得到了补充,于是其客之病也就瓦解了。 扎针拔罐而治病者,由于病邪之气淤堵于经络之中,严生地影响了穴位中的正气机的能量之交融,当扎针与拔罐之后,犹如打通了泥石流所淹埋了的高速公路而解救出了被困的兵民,其兵民自然也就又恢复出其原来的生产、生活能力了。经亲身体验,当拔罐进行到一定的疗程后,每当拔上罐时,就会感觉到五脏六俯的气机在动,是一种抽着动的感觉,身上特别的轻快。 上,纯属经历之谈,特与同仁分享之。
告同仁 拙著《大学中庸三解》,昨天已拿到“北京东方出版社”所出版的“样书”,4月20日后,将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若有需要的同仁,请随时注意购卖。 另外,《道德经三解》将于5月底出版,《论语三解》将于年底出版,若有需要的同仁,亦请随时注意购卖。
告同仁 拙著《大学中庸三解》,昨天已拿到“北京东方出版社”所出版的“样书”,4月20日后,将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若有需要的同仁,请随时注意购卖。 另外,《道德经三解》将于5月底出版,《论语三解》将于年底出版,若有需要的同仁,亦请随时注意购卖。
“医不自治”之谎言 当今之医者,或自病,或亲人病,皆以“医不自治”为由而另请别医,虽由其“亲人不忍治之”之理而信者若鹜,而彻究其实却皆谎言也。 何以言之?乃其二百五之水平而不自信之故也。 医科大毕业之后,无论其床经验如何,七年后便是副主任或主任医师,会炒作者乃至会变成名医。天知道,其究竟治愈了几个病人。说什么“亲人不忍治之”,难道非亲人就能忍而治之乎?悲心安在? 愚认为,不论是否名医,其真堪医者,要么是从真医者手提面命地传承而堪之,要么就是自病于实践而堪之;尤其是自病于实践而堪之者,实属宗师之号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如何“习”?自病于实践者,实属最好之办法也。 常言“亲尝李子而后知其味”,焉能不自身实践之而能知医法之多变乎!今年以来患右腿痹症,结合《黄内》之理而经自治,所费不过50元的器械钱而见大效,岂专家或名医所能治乎! 悲夫,中医之失在于德,中医之失在于技,愿志于德技之仁者,同弘中华之医业吧!
“医不自治”之谎言 当今之医者,或自病,或亲人病,皆以“医不自治”为由而另请别医,虽由其“亲人不忍治之”之理而信者若鹜,而彻究其实却皆谎言也。 何以言之?乃其二百五之水平而不自信之故也。 医科大毕业之后,无论其床经验如何,七年后便是副主任或主任医师,会炒作者乃至会变成名医。天知道,其究竟治愈了几个病人。说什么“亲人不忍治之”,难道非亲人就能忍而治之乎?悲心安在? 愚认为,不论是否名医,其真堪医者,要么是从真医者手提面命地传承而堪之,要么就是自病于实践而堪之;尤其是自病于实践而堪之者,实属宗师之号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如何“习”?自病于实践者,实属最好之办法也。 常言“亲尝李子而后知其味”,焉能不自身实践之而能知医法之多变乎!今年以来患右腿痹症,结合《黄内》之理而经自治,所费不过50元的器械钱而见大效,岂专家或名医所能治乎! 悲夫,中医之失在于德,中医之失在于技,愿志于德技之仁者,同弘中华之医业吧!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执柯以伐柯 《中庸》中载: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
大学之道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梦之因及梦之源 “三阳绝 ( 11 ) ,三阴微 ( 12 ) ,是为少气(“三阳绝、三阴微,是为气少”之三句话,原在“其极至迷”之后,乃《释解》所移) ;求阳不得 ( 13 ) 、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 ( 14 ) ,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瞩不满目(原文是“属不满日”,乃《释解》所改) ( 15 )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 16 ) 。 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17)、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18)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19),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
医书“皆言十全”而“时有过失”的原因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 ( 1 ) ,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也(原文是“未及邪”,乃《释解》所改) 。将言以杂合耶。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 ( 2 ) 、志意不理 ( 3 ) 、外内相失 ( 4 ) ,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 ( 5 ) ,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 ( 6 ) ,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 ( 7 ) ‘坐之薄厚 ( 8 ) 、形之寒温 ( 9 ) ’,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 ( 10 ) 。为粗所穷 ( 11 ) ,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 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犹自怨(原文是“始以自怨”,乃《释解》所改) ,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 ( 12 ) 。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呜呼,窈窈冥冥 ( 13 ) ,孰知其道!道之大也(原文是“道之大者”,乃《释解》所改) ,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 14 ) !”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此言真实不虚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老子》中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此言真实不虚也。
道不远人 《老子》中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此言真实不虚也。
三皇究竟是指谁 三皇究竟是指谁?且看《内经、素问》之原文: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著至教(“著至教”三个字,原在“上通神农”之后,乃《释解》所移),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之合(“之合”二字,原文是“合之”,乃《释解》所改)、别星辰与日月光,上通神农、拟于二皇(原文是“疑于二皇”,乃《释解》所改),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以彰经术、后世益明”,原在“别星辰与日月光”之后,乃《释解》所移)。”
佛教中五百世五百辈子和五百年是一个意思吗 问: 佛教中五百世五百辈子和五百年是一个意思吗? 答: 首先说,三个“五百”是一样的,而“世”、“辈子”、“年”则大不同。 一代的时间段谓之“一世”,多数人认为是30年,也有认为是20年的。 从生到死的时间段谓之“一辈子”,多数人认为是70年,也有认为是60年的。 十二个月的时段谓之“一年”。
《黄帝内经素问》之原文中的又一错误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辛(原文是“佐以甘苦”乃《释解》所改);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酸温(原文是“治以苦热”,乃《释解》所改),佐以辛咸(原文是“佐以酸淡”乃《释解》所改);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甘辛(原文是“佐以苦辛”乃《释解》所改);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热(原文是“治以苦温”,乃《释解》所改),佐以咸酸(原文是“佐以甘辛”乃《释解》所改);以咸写之(这句话乃《释解》所补),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酸苦(原文是“治以苦辛”,乃《释解》所改);(此处尚有“以咸写之”一句话,乃《释解》所删),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七情六淫乃生死之因 《黄帝内经、素问》第73章 【原文】 黄帝曰:“人气不足(1),天气如虚(2),人神失守(3);神光不聚(4),邪鬼干人(5),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岐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6),感邪之至也(7)。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8),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9),汗出于心(10),因而三虚,神明失守(11)。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之下(此句当是后来读书者的批注)。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12),有黑尸鬼见之(13),令人暴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已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 人惊恐即伤肺,又或遇阳明司天,天数不及,太阳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因而三虚,神明失守。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金不及之年,或乙年或庚年失守、或阳明天虚,赤尸鬼见之,令人卒亡。(这一段话,乃《释解》所补) 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14)即伤肾,又或遇太阳司天、天数不及,即厥阴作接间至,即谓之虚也,此即人气虚天气虚也。又遇持重远行,汗出于肾(“又或遇太阳司天、天数不及,即厥阴作接间到,即谓之虚也,此即人气虚天气虚也,又遇夜行,汗出于肾”七句话,乃《释解》所加),因而三虚,神明失守;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神失守,(原文在此处还有“神志失位”一句话,乃《释解》所删),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年不会符或丙年失守(15)、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因而三虚,神明失守(“因而三虚,神明失守”两句话,乃《释解》所加)。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人犯五神失位(原文是“人犯五神易位”,乃《释解》所改),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耶稣说 “爱人如己” 与孔子的 “己所不欲,勿加于人” 有何异同 若问“有何异同”, 本人认为:“同”则是都表示出了如何为他人之好而奉献出自己的贡献,“异”则是前说是空话而后说是行之有 效。 所谓“爱人如己”的“己”,并不能认为是指耶稣而言,而应是耶稣对其信众的要求;“信众”则精神境各不相同,而“爱”的内容亦各不相同,即使其最高精神境界者,能将自己的所爱无代价地送给他人吗?譬如说他们所爱的土地、财产等,之所以他们战乱不止,不就是做不到“爱人如己”吗? 而“己所不欲,勿加于人”则人人皆可做到,除非他故意不去做。若“人人都去依而行之”,则天下无争夺、无战乱矣!即使有人“故意不去做”而挑起争夺之战乱,也会有“己所不欲,勿加于人”的众人去制止之,“天下太平”的希望不就是建立在这种精神基础上吗? 在人人追求真理而一心向善的今天,一定要慎思所谓的“圣言”,万不可被其裹着的糖衣所盅惑啊!
万年一纪的首春寄语 春夏秋冬轮始更, 生长敛藏力不同; 今岁大异往岁运, 只缘跨入新纪中。
何谓哲学 何谓哲学? 或曰“先哲之学问”者,或曰“国学之精髓”者,或曰“形而上道”者,或曰“世界观、方法论”者;虽皆切要害,然终是他人之家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者,实是了了无几。 “哲”字,“从折、从口,音社”。 “从折”的“折”,就是从中间折断的“折”,也就是分析或认识事物时,将两头的道理抛去而只取其中间的道理,也就是《中庸》中所说的“中庸的思想”或“中庸的精神境界”。譬如你渴得要命,你自然会想法弄到水喝,这种只有喝到水才能不渴的意识行为,就是“中庸”、就是“哲”;当你弄到水后,当初渴时恨不得喝它十碗水,结果两碗也许就不想再喝了,这种喝得适可而止的意识行为,就是“中庸”、就是“哲”。 “从口”的“口”,乃是缄口不语的“口”,也就是心里明白但却没法讲出来。譬如你渴得要命而想喝水的生理之需要,你能讲明白“想喝水”的生理之内幕吗?当初渴时恨不得喝它十碗水,结果两碗就不想再喝了,这种适可而止的意识行为,你能讲明白其内幕吗?即使能讲出来,也皆是比喻之说,它的真实之内幕没有任何人能讲出来,这就是缄口不语的“口”。 凡事皆取其“中道”,又讲不出其“中道”的真实内幕,这种学问,即谓之“哲学”;用一句话而定式义之,就是凡事无不中道而行但又讲不清其真实内幕的学问即谓之“哲学”。
何谓哲学? 何谓哲学? 中国哲学与他哲学有何不同?
世界上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问: 世界上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答: 人有本性与习性之别。 就本性上的人而言,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 就习性上的人而言,确有高低贵贱之别;道德品位的高低决定了此人之道德的高低;行为品位的贵贱决了此人之行为的贵贱。
腊八与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吃粥的风俗已久,于是“腊八粥”便成了国人心中抹不去的精神需求,于是便有了各种过“腊八节”的习俗文化,而且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腊八粥”。 这里不说各种过“腊八节”的习俗,也不列举各种“腊八粥”的做法,单就二者的本义探讨如下: 一、首先说,凡是年时正受的年分,其“腊八”就在“大寒节”的前后。我人皆知“大寒节”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段,但却未必知道这预示着什么,待简要地说明如下。 大自然的规律,佛家称之谓“成、住、坏、灭”的循环,《易经》与《内经》则称之谓“生、长、收、藏”的循环;相对于“大寒节”而言,正处于“藏”的阶段。 那么“藏”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藏”,犹如植物的生命能皆贮藏在“种籽”里一样,经过一冬天的休息,“种籽”也该进行一次新的“发芽、长大、结籽、成熟、收藏”的历程了。我人皆知“春打六九头”,从“大寒节”到“立春节”仅仅15天的时间,我人乃致天地万物,也要很快就进八“发芽期”了。 二、其次说,凡所种籽的发芽,皆需具备“水分、空气、阳光”之三要素,对于我人而言,也无不如此,于是“腊八粥”的功用也就表现出来了。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是豆类,其中必需有红色的豆类,再加点米类及红枣。豆类者,其能量入通于肾,肾属水;其豆红色者,能量入通于心,心属火而类似于阳光;米类与红枣者,其能量入通于脾,脾属气而类似于空气;“水分、空气、阳光”之三要素具全,我人之身体焉能不适应新一年的“春种、夏耘、秋收、冬享”的历程乎!
人为什么会握拳出生撒手死亡? 问: 人为什么会握拳出生撒手死亡? 被推荐的满意答案是: 从医学的角度分析 西医:认为是因为胎儿在子宫时没有足够的空间伸展,胎儿的屈肌发育和肌张力优于伸肌,所以刚出生时都是四肢屈曲、双手紧握,而且肌张力较高,直到出生三、四个月后才把手松开。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与五神对应,心藏神,肝藏魂,无名指的指根是肝魂藏身之处的门户,婴儿出生时握拳就是固住魂魄;人在死亡的瞬间,因为魂魄走了,手就松开了,即所谓撒手人寰。 自然界充满着神奇,人体中也蕴藏着玄机。古代中医还将人的脏腑经络,与天地自然对应了起来,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代表五脏。 人体穴位的取名有叫神庭、神藏、太阳、天府、天枢等等,很多都与天、神有关,我们体内气血脉络的流转,也好像星系天体的运行人体奥秘无穷,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现象,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像密码一样等待我们去破解。
什么是自我觉知 问: 什么是自我觉知? 答: 所谓“我”,乃是指每个人的意识心而言,我人的身体也只是意识心之“我”的载体而已。四肢可断,脏腑可换,皆不会致人死亡;若将脑干取掉,即使不死,也会变成植物人;脑干中的那个会思的东西就是“意识心”的作用区,故曰“我思,故我在”也。 所谓“自”,就是“从”或“对”;那么“自我”,就是从自己的意识心上进行“思”,或对自己的意识心进行“思”。 之所以“思”,目的就在于获得“明白”,只有在“明白”的情况下,才能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呀! 对于从事于生产生活的各种行为举止而言,这个“明白”所产生的“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作用,就叫做“觉知”。所以,所谓“自我觉知”,就是必须从自己的意识心上进行“思”才能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对于佛家叫“禅那”、道家叫“存想”、儒家叫“格物”的修心功夫而言,这个“明白”所产生的能知道“最最后面的那个能支配‘我’的东西或作用”的作用,就叫做“觉知”。所以,所谓“自我觉知”,就是必须对自己的意识心进行“禅那”之思才能最终获得大解脱。 “自我觉知”虽是四个字,但要解释明白它,怕是一万字也不能说明白,希望本人的上述所说,能给您带来抛砖引玉的启发。
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人有本性与习性之别。 就本性上的人而言,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 就习性上的人而言,确有高低贵贱之别;道德品位的高低决定了此人之道德的高低;行为品位的贵贱决了此人之行为的贵贱。
新吧主已确定 这次有两吧友申请“吧主”之职,投票结果是:邓卫东得9票,有雪得8票;邓卫东先生获胜。 欢迎邓吧主就职!
国学中的“小人”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小人” 许多人一见到“国学”中所说的“小人”,便将现在所说的“小人”划上了等号,实乃大错也。 “国学”中所说的“小人”,乃是相对于“大人”而言。 所谓“大人”,就是“圣人”;没有达到圣人之精神境界的人,统统谓之“小人”,也就是常说的“凡夫”。 比“小人”的精神境界高一级的,谓之“君子”,也就是在身行上恪守“圣人之道”,但在心行却未建立起“圣人之道”的凡夫。 比“君子”的精神境界高一级的,谓之“贤人”,也就是在心行已建立起圣人之道,但在精神境界上却未达“圣人境界”的“准圣人”。 比“圣人”更递高一级的,则分别是“神人”、“至人”、“真人”。《黄帝内经》中曾提到这些圣人,欲究详细者,不妨读一读便知。
“宁” 在古文中的意思 问: “遗金宁有存”,“宁”字的意思是什么? 答: “宁”的本义是闭门锁户的安静下来,引伸为静下心来的沉思,也就是经过静思所得得出的结论。 对于”遗金“而言,如果静思一下就会得出”其必会被人拿走“的结论,故曰” 遗金宁有存“也。
百度对“贴吧”的新管理方法及标准实乃对“吧主”的有力之鞭策 两天前,突然收到“《百度》对吧主的考核新规通知”,规定于每月的10号以“新规”考核之、任免之,今天一打开机子,果然发现了“新规”在《论吧》的落实。 本人一贯地认为:“贴吧”乃是讨论与交流的平台,只要不违“百度之规”,只要不是“广告”之贴,只要不是“恶语攻击”之贴,皆欢迎发贴或跟贴,特别欢迎有深度、有学术价值的精品。 对于个别“光棍式”的英雄贴子,当受到“警告”后仍坚持不改者,必封其贴,直至其改正为止。 “《百度》的新规”没有对“小吧主”的考核,“本吧”从本月10号起,参照“《百度》的新规” ,起动对“小吧主”的考核。 欢迎有志于“吧主”之任者,申请“新吧主”之职。
“士不可不弘毅” 请问: 论语十则中的士不可不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和任重而道远中的重表现在哪里,远表现在哪里? 答: 所谓“士”,因为“士”的本义是指“知一而合十”的人而言,所以“士”字并不指尚未当官的人,而是指“有智力”的人。譬如:战士、女士、男士。 既然我们是一个有智力的人,那就不能只顾自己的享乐,那就要树立为人类乃至众生谋福利的壮志,这个“壮志”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故曰“任重而道远”也。 既然“任重而道远”,就必须坚持下来,就必须发扬下去,故曰“不可不弘毅”也。
《黄帝内经、素问》之原文中的错处太多了 帝曰:“善!太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丑未之纪也。 太阴、少角、太阳,丁丑丁未,清热胜复同,同正宫(“清热胜复同,同正宫”,原在“丁丑丁未”之前,乃《释解》所移),其运风清热。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 太阴、少徵、太阳,癸丑癸未,其运热寒雨;寒雨胜复同,同正徵(“寒雨胜复同”,原在“丁丑丁未”之前,乃《释解》所移;“同正徵”乃《释解》所加)。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少角(初)。 太阴、少宫、太阳,己丑太一天符、己未太一天符,其运雨风清;风清胜复同,同正宫(“风清胜复同,同正宫”,原在“己丑己未”之前,乃《释解》所移)。少宫、太商、少羽(终)、太角(初)、少徵。 太阴、少商、太阳,乙丑乙未,其运凉热寒;热寒胜复同,同正商(“热寒胜复同”原在“丁丑丁未”之前,乃《释解》所移;“同正商”乃《释解》所加)。少商、太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 太阴、少羽、太阳,辛丑辛未,其运寒雨风;雨风胜复同,同正羽(“雨风胜复同,同正宫”,原在“辛丑辛未”之前,乃《释解》所移所移;“同正羽”乃《释解》所加)。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
“XX为物”是什么意思? 有人 问: “XX为物”是什么意思? 什么情之为物、道之为物,还有以前见江南写过一篇很霸气的文章《英雄为物》,这个“为物”是不是为何物的意思?这究竟是个什么用法?急求解!!!! 答: “物”者“色”也,犹如绘画,必须先打心稿,再绘形,再涂底,再描色;也就是“心行的事相”,也就是包括构思在内的一整套符诸行动的过程。 所谓“情之为物”,就是情动、情生、情长、情成、情收形成后的一种趋时即现的心理行为。 依此而言:“道之为物”、“英雄为物”,可仿上例而释之。
手指指纹斗多好还是斗少好? 有人问:手指指纹斗多好还是斗少好? 答曰: 学问是学问,知识是知识,知识是解决不了学问上的问题的。 关于“手指”之“斗纹”的问题,必须从学问的角度来解答。 中医者皆知,无论是手指还是脚指之指头,皆是阳经与阴经的交换之处,阳经的气机从一身的经络走过之后,必须再由阴经回归回去,如此才能形成全身之能量的循环。在娘胎中之时,当阳经的气机因为其人的道心没有及时地收笼时,就会形成“箕形”;当阳经的气机因为其人的道心能够及时地收笼时,就会形成“斗形”。形成“箕形”者,由于其阳经的气机没有及时地收笼回来,此人往往阳气机旺盛,于是往往就表现出易冲动而敢干的行为。形成“斗形”者,由于其阳经的气机能够及时地收笼回来,此人往往阴气机旺盛,于是往往就表现出易沉着而不敢妄为的行为。 由此而知,所谓“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开当铺”的说法,往往是对的;所谓“一斗巧、二斗笨、三斗做乞丐”的说法,也往往是对的。之所以说“往往是对的”,乃是有些人不符合这一说法,之所以不符合,乃是其后天教育的结果所致也。
新纪元的第一个“元旦” 今天不是通常的“元旦”,而新纪元的第一个“元旦”;关乎到整整一个纪元的第一天,更应加倍珍惜啊!
“废寝忘食”的深义 “废寝忘食”的深义 “废寝忘食 ”一词,往往用来形容一个人工作时所投入的精神境界之高度。以常理而言,这没有一点儿错,若没有一点儿“废寝忘食”的精神,又怎么能攻克疑难问题而获得知见上的重大突破呢! 如果以事理而言,将一个人工作时所投入的精神境界之高度说成是“废寝忘食 ”,则又难以服人。如果一天或两天不寝不食,也还能过得去,如果一个月或两个月不寝不食,还能过得去吗?过不去则人死,人死了,还有什么“攻克疑难问题 ”而言呢! 那么从常理及事理上,有没有服人的解释呢?有,且看下面的一个故事: 故事说,一个秀才读书读到不妨释手处,其妻几次摧他来吃饭,他便让妻子将饭送到书房来;其妻尊命而为,所送来之饭乃一碟蒜泥与两个馒头,他看都没看一眼便吃将起来;稍后,其妻来收拾碗筷,对着秀才便大笑起来,秀才莫明其妙,妻子便拿来一面镜子让秀才自观,于是秀才也大笑起来。秀才笑什么呢?原来他将砚台与残墨当成那碟蒜泥了,于是涂了一嘴唇的墨。这就是“忘食”,这才是“忘食”。 那么是否还有比“秀才吃残墨”更合常理及事理的解释吗?有,且看下面的记载: 《论语》中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不知肉味”,并不是“不吃肉” 了 ,也不是“改吃人造肉”了,而是“不知”所吃的是肉了,这才是真正的“忘食”。 《老子》中说“ 为无为,事无为,味无为”,当你达到了“为无为”的道心境界时,自然也就达到“ 事无为,味无为 ”的精神境界了。也就是说, 当你恢复了道心 后,干什么工作都会处于“亡 我”的精神境界,吃什么食物都会处于 “亡 我”的精神境界,这个“亡我”的精神境界,才是 “ 废寝忘食 ”的深层次的、真正的含义。
《黄帝内经素问》选段之“释解”——天不足西北 原文见第七十章。 帝曰:“天不足西北 ( 1 ) ,左寒而右凉 ( 2 ) ;地不满东南 ( 3 ) ,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 岐伯曰:“阴阳之气 ( 4 ) ,高下之理 ( 5 ) ,太少之异也 ( 6 ) 。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 ( 7 ) ,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 ( 8 ) ,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 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 ( 9 ) 、温热者疮 ( 10 ) 。下之 ( 11 ) ,则胀已;汗之 ( 12 ) ,则疮已;此凑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2012、21日之世界末日说的启示 关于2012、21日之世界末日的说法,早已有闻, 虽 坚信绝非“世界毁灭”的邪说,但却不解“末日”之说的真谛;近,看了网上所载的下列解释,方如梦之醒。 网上载: 当地玛雅人说,玛雅历法的世纪更替一直被外界误读,虽说之前记载的前四个太阳纪都是以天灾作为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2012年12月21日第五个太阳纪的最后一天将会有什么不测发生。 如果看了网上所载之说,仅仅是知道了“ 第 五 个太阳纪的最后一天 ”的解释而已,也只能算是知识,还算不上什么启示。 那么启示又是 什么呢? 一、前几年,我国的历法学者就提出: 我国的历法用的还是“夏时的历法”,已经不准确了,应该抓紧新历法的制定。 二、《推背图》中载:刘基问“现居 何会”?仙曰“午下时刻”。 三、 玛雅人说: 2012年12月21日第五个太阳纪的最后一天。 启示是: 所谓“午下时刻”的“午”,依道家之说,天开于子,地劈于丑,人生于寅, 从寅至午正是 “五元”,与“第五个太阳纪”正好相符。于是坚信,古今中外的智慧是一致的。 既已 换成 玛雅人所说的“第六个太阳纪”了,既已换成《推背图》中所说的“未上时刻”了,那么我国现用的历法也确实到了非修订不可的时候了。否则,二十四节气便不足以用,便造成农时的失误及所有预测结果的失误了。
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 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 每每看到有关国学思想的大文章,讲来讲去,便落脚在了“天人合一”上;每每听到《央视》的名人名家对话时,也将人文思想的落脚点立在了“天人合一”上. 何谓“天人合一”?现在的普遍说法是,“天人合一”就是“和谐于大自然”,或说“天人合一”就是“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或说“天人合一”就是“思想像天一样的伟大”。 现在,试将上述三种答案分析于下: 譬如,你说“和谐于大自然”就是“天人合一”, 试问:怎么个“和谐”法?怎样才叫做“和谐”了?今年的雨水大而将南方下淹了,那么你是排涝还是不排涝呢?如果不排涝则无法生活而又违人性,如果排涝则叫做与天相违而非“和谐于大自然”,你的“和谐于大自然”的答案岂不被颠覆了吗! 譬如,你说“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就是“天人合一”,试问,天冷而冬天到了,万木皆叶落而命归于根养,那么你是穿棉衣还是不穿棉衣呢?若不穿棉衣则不能活命,若穿棉衣则叫做不能“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你的“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答案岂不是站不住脚了吗! 譬如,你说“思想像天一样的伟大” 就是“天人合一”,真是说得太好了;问题是,“天”只是奉献而不索求,而且其奉献还不分亲疏、敌我,你除非不吃不喝而只知劳动,否则还会有索求,即使佛祖、圣人也得吃喝才能生存,我人又怎能做到“思想像天一样的伟大”呢!既做不到,岂不是不成立吗! 诸如上述三说,不能说其不对,也只是说者并未真懂而人云亦云而已;“国学精神”的弘扬与恢复,是“大学问”,是“学”了之后再“深究”才能“明了”的思想,是“明了”之后再在行为上去煅炼才能达到的精神境界,若满足于知识上的“人云亦云”,则人人都是手电筒而只照别人的缺点而已。 那么“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因果关系”中的一心扑在怎么去做的“因”上而不去计较“果报”的精神境界。如果只是给出一个定义,恐怕读者未必能信,或者认为有理而不知其所以然,待详细讲来。 所谓“因果”,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就是“困果”;也就是说, 有什么样的付出就有什么样的回报,这就叫做“因果关系”。 相对于“因果关系”而言,“因”是动态的,是随着你的行为做法的不同而变动的;“因”是广泛存在的,它无时无地不在伴随着你,乃至于起心动念都是在“因”的范围之中,所以“因”相当于“天”也。 所谓“果”,它是“因”的“结果”,“因”会随着良心的发现而改变,而“前因之果”却不因良心的发现而改变,要改变也必须随着“前因之果”的报尽而以后再改变,所以“果”相当于“地”也。 3 要想有好“果”,就必须有好“因”,这中间的决定因素就在于“人”,只要“人”的行为一心扑在“因”上,也就没有必要去计较“果报”了;若为了“果报”而注重于“因”,那叫做有“心插柳”,自然也就不会“柳成荫”了。 读者朋友,也许你读明白了,也许还没有明白,无论你明白与否,只要你时时刻刻地一心扑在怎么去做的“因”上而不去计较果报,你也就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了。
《弟子规》批判——之四 《 有 余力 则 学 文》中说:“ 非圣书,屏勿视。 ” 准确地说,这两句话是对的,然而问题却也暴露出来。 试问,“圣书”,还是“邪书”,是由谁来界定的呢?如果是前人或老师给予界定的,是否他们的界定就是正确的呢?譬如目前叫嚷得很不可一时的“弟子规、孝经等书,就是中华文华的根”的说法,就是错误的;因为这种书,充其量无非是我人的行为规范而已,是作人的底线而已,怎能称为“中华文华的根”呢!中华文化的根,乃是道德仁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学”。如果将行为规范称为“中华文华的根”,岂不是将道德仁义当成末稍了吗?真若如此,岂不变成外表鞠躬哈腰而内心奸诈强梁的国度了吗! 也许我没说清楚,我的意思是说,《五经》、《四书》之类的圣书应该读之,但讲解这些书的书则不可尽信之,需要经过自己的甄别而接受之。致于其他之书,皆可读之,绝不可受他人的界定而约束住自己的读书范围,否则,又如何能知其是圣书还是邪书呢? 教育的方式是灵活的,是因受者而异的,又怎能不分受者当前的认识水平,而千篇一律地施以灌输式的说道呢? 《论语》中记载了孔夫子的教育方法,实堪借鉴,今录如下: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弟子规》批判——之三 《 泛 爱众而亲仁》中写到:“ 才大者,望自大。 ” 所谓“望”,就是声望或名望。 所谓“望大”,就是在人民心里的名望很高。 所谓“才大”,就是本事大。 为人民服务的本事大,自然在人民心里的名望很高; 危害人民的本事大,人人很恨不得他不处好死,又怎会在 人民心里的名望很高呢! 还写到:“ 勿厌故,勿喜新。” 上两句话,若是指夫妻感情而言,则是对的。 若是指朋友而言,如果都维持老朋友的圈子而不去交新朋友,新来之人岂不被孤立了吗! 若是指居室而言,旧家具、旧物品,该换新的时则换;新式物品、新式工具,有能力时则置办一些;如果家有万贯而不肯买一辆手扶拖拉机,偏偏套上黄牛去耕地,岂不也太思想保守了吗! 还写到:“ 人有私,切勿说。” 如果一个人偷了东西或杀了人,算不算他的“隐私”,难道不应该告发他吗!若执行“切勿说”的规定,岂不是起到 纵容犯罪的作用了吗!
《弟子规》批判——之二 《 首 孝悌》中写到:“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 “ 出必告,反必面”是对的,但“ 居有常 ”就有点偏了。 所谓“居”,不仅包括居住,而且包括所从事的 工作。 若以“居住”而言,不要说现在之人的“居住”不可能“有常”,既使孔夫子也是从宋国而迁居到鲁国的,除非是国君或士大夫有可能一住就是数代人而“有常”外,普通百姓又怎能会“居住有常”呢?人类的居住随着生活的需要而改变,叫做“依水草而居”,到来才有了农耕时的依村落而居,即使依村落而居,也多有因生活所迫、或战乱所逼而变动不拘者,又怎能“居住有常”呢? 若以“所从事的工作”而言,迫于生活的人,只要能挣到买米钱则无所工作而不可干,怎能据于“常”呢?孔夫子的弟子名原宪者,先前跟着孔夫子管事务,后来则返乡而务农,岂不是也不能“工作有常”吗?无论是古时的遇鱼则渔、遇田则猎而不能够“工作有常”,还是农耕时的以农为主而兼他业,都不可能“工作有常”啊! 对待“居不能有常”的办法,就是 孔夫子所说的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 而《弟子规 》 的 作 者,偏偏来个“居有常”不可,岂不是既违圣训又违常识的邪见了吗! 还写到 “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 谨 为去 ”。 这四句话,如果是指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而言,当然是对的;但若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的范畴,也就变成 邪见了。 譬如《红楼梦》中所说的:贾政欲得到某人的一件珍宝,让子侄去弄来,对方偏偏不肯出手转让;于是让贪官贾雨村去弄来,贾雨村让对方打入大牢而“没收”此珍宝,贾政得此宝后,大骂其子侄无能而褒奖贾雨村才干。似这种“亲所好”,难道也要“力为具”吗? 《论语》中载:季子然问: “仲由、冉求,可为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也就是说,在不违正道的情况下,才能力争“ 亲所好,力为 具;亲所恶,谨为去 ”,如果有违于正道,即使良容易做到也不能去做。 还写到“ 丧三年,常悲咽”。 这无疑是对“守丧三年”的曲解。 《中庸》中载:“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 ”。也就是说, 百姓到大夫是 一年的丧期,天子是 三年的丧期,又怎能以天子的规格来要求所有人呢?
佛教因果的疑问 问: 看《三世因果文》里面有“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忽然有种感觉,这和贿赂上级领导得到官职有何不同?而且佛也重财物,可以贿赂吗?而且修庙造庵,也可以得福报,这个福报是佛用自己的力量给予的吗?那所有的善恶福报是不是佛或者某个主宰运作的呢? 在下并非存心毁谤《因果文》,只是因受多年传统教育“毒害”,愚钝不堪,又爱好追根问底。望各位师傅,修行人,善知识,能帮助解惑,感激不尽。 答: 首先说,因果是存在的,即使大修行人也会不昧困果,何况一般之世人乎! 之所以会有因果,皆是自己之识心的自趋性所造成的,只有识心的自趋性达到不再妄动的境界后,才可以不再有因果。 致于你上面所说的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 的说法,乃是邪说而不足以信。试问,如果今生为官是前世黄金装佛身的果报,那么这个官后来贪赃枉法而被砍头了,又将如何解释?难道他将装佛身的黄金又刮下了吗?
儒、释、道之解 1 、何谓《国学》: 所谓“国学”,乃是为了对抗西方文化的侵略而提出的一个拯救中华文明的一个方便之提法。 所谓“方便之提法”,就是不究竟的提法;试想,世界上的国家有 200来个,各有其国之文明,“国学”一词岂不烂用乎!即使以“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而言,“国学”一词亦不能让人一听即知是指中华文明而言,岂不“提法”不精乎!为了针对中华文明的专指性,所以应改名为“中国哲学”或“中华哲学”或“龙学”为妥;但这些名词容易让人产生狭隘的联想,难道日本、朝鲜、韩国、南亚诸国的文明不属于“中华哲学”的范畴吗?所以应改名为“东方哲学”。 何谓 儒、释、道?先看看这三个的字义即知矣。 所谓“儒”,就是指孔夫子的学说而言,世人皆称之为“儒学”。 “儒”者,从“亻”从“需”;“亻”者,诸如奴婢之类的“侍人者”也,引伸为谨小慎微地做事;“需”者,众生之所需要也;二处合一,所谓儒者,谨小慎微地做事且是为了众生之所需而做者也。 所谓“释”,就是指释迦牟尼的学说而言,世人皆称之为“佛学”。“佛”者,从“亻”从“弗”;“亻”者,诸如奴婢之类的“侍人者”也,引伸为谨小慎微地做事;“弗”者,“没有”也,“勿必”也,引伸为过后即忘也;二处合一,所谓佛者,谨小慎微地做事且过后即忘者也。 所谓“道”,就是指老子的学说而言,世人皆称之为“道学”。 “道”者,从“首”从“辶”;“首”者,头也,引伸为精神的全体之大用,也就是万物得以生生死死的动力之源泉;“辶”者,共载之器也,也就是总规律;二处合一,所谓道者,天地万物的生生死死所普遍遵守的总规律,《老子》中所说的“国之利器,不可以视人”的“利器”,即是指“道”而言也。 道家的“天地万物的生生死死所普遍遵守的总规律”的思想,就是后人根据“老子之说”所总结出来的“道德”之说,也就是先须有其“道”而后自然有其“德”的思想,也就是先须修身而后治国的思想。佛家的“谨小慎微地做事且过后即忘”的思想,则是侧重于修身的思想;儒家的“谨小慎微地做事且是为了众生之所需而做”的思想,则是侧重于治国的思想。当然了,《庄子》亦是侧重于修身的思想。
新“吧主”的首贴 前曾三次申请“吧主”而皆未获准,今有幸得赐予而成为首任“吧主”,定当以弘扬“国学”为己任而努力当好领头羊。 本“吧”认为,“国学”乃五经四书、诸子百家之类的经典之学问也。说白了,就是儒释道之三家的学问。其余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皆为“国学文化”。 本“吧”的宗旨,就是以弘扬“国学”为主,以讨论“国学文化”为辅;《黄帝内经》虽不属儒释道之三家学问的专著,但却关乎人类的身命之健康,亦属本“吧”所弘扬的重点。 欢迎众网友参予!
何谓“中医”? 何谓“中医”? 中国人当医生就是中医吗?用草药治病就是中医吗?错,大错也! 所谓“中医”,就是用“中庸”或“中道”的哲学观点为人治病的方法。 所谓“中庸”或“中道”?就是不偏左、不偏右、不偏前、不偏后、不偏上、不偏下的哲学观。那么,使五脏六腑和平共处的治病方法,就谓之“中医”。既如此,则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凡以“使五脏六腑和平共处的治病方法”而行医者,皆谓之“中医”矣。 既然要使五脏六腑和平共处,就必须有一个判断是否和平共处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八纲辩证”。然而“八纲辩证”却成了一些医者的口头禅了,因为他们皆知其术语而不知如何进行辩证了。 所谓辩证?就是纳入“五行”的原理而对五脏六腑的气机进行综合性分析的方法,也就是有些人所说的“玄学”。这可是个大哲学,能吃透者,少之又少,又怎能不流变成一些医者的口头禅呢! “玄学”之难懂,导致了中医的没落;再加上一些自称为中医学人对《内经》所作的、半瓶子醋之水平的曲解及妄解,于是也就更加没落了;更有一些方舟子之流的恶意攻击,于是也就内有奸人、外有强敌的自身难保了! 不,不。这只是目前或短期的情况而已!只要真正的中国人还在,只要《内经》之类的经典还在,真正的中医会成长起来的!
请同仁及吧友注意 下面全都是一个的“马夹”,请同仁及吧友留心之: 不死殿堂 幽灵代号 4537 不死殿堂 MissTOP10 斩骨第一刀 真武足下 太乙野鬼 亡灵协奏曲 亡灵殿堂 包陶野父 水晶湖之刃 包陶野爹 yzc315995859 不知还出新马夹不,一旦出现,将另行公布。
《每周一题之讨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论语》开篇第一段中的一句话,然各注释之书的解释多有不同;既不同,则必须去伪存真才能找到最正确的答案。 请网友各谈谈自己所读之注释是怎么讲解的,自己有什么新的见解。 与本题无关的贴子,没有内容而只说他人不对的贴子,敬请勿跟进,特此说明。
从“贴吧”透出来的堪忧 “贴吧”中,有价值的文章越来越少, “自是”、“自能”的贴子却越来越多, 《论语吧》本来是学习、深究“国学”思想的讨论之地,何必自己不学而又要干扰他人学呢? 这不是好现象、好风气啊!
中医的现状 不信任中医、反对中医、取消中医的三种思想,有理由吗?我们应该取什么态度? 以现在的中医而论,凡乎到处都是不学无术而只知开方子以谋利的行为,确实失去了国人的信任,确实必须反对之,然而现在的西医又何尝不是如此! 就中医而言,其学术理论早在唐代时就已经开始没落了,明代又落之,清代更甚之,故而现代少入乱医的时期矣。之所以如此说,看一看注释《内素》的所有之诸书,也就明白了。譬如“缪剌”,凡乎都知“左剌右,右剌左”,然而为什么“左剌右,右剌左”?所“剌左”、“剌右”的部位是什么地方?唐之王冰、明之马莳,皆臆说也;独清之张志聪所说似有真道,然又存在朦胧而未说明白的遗憾;今人之能人倍出,然无不依前几人之臆说而更加妄言。似此,现行的中医还能治病吗? 中医确实到了应该清醒的时候了,以我的看法,政府召天下之能中医者,组成一个《中医开发研究院》,从根本上理清医理,纠正从错误的医理所生生的一切医术,才是中医振兴的光明大道。 在此想法未实现之前,所有爱好中医的网友,也应放下“自是”的架子而坦诚的交流之。之所以本吧未能火热,与某些网友的“自是”乃至“无理取闹”不无关系,诚望能改之,共同擂响振兴中医的战鼓!
“火地之子”的《孔子思想论点》值得推敲 首先将其“原文”录于下: 对其他帖子不敢随便回复,怕惹人笑话;但对这个帖子很有兴趣,稍敢唐突回应,因为近来看了10多个版本的、不下20遍的《论语》,小有了解和研究心得。 简要说些论点: 1. 孔子思想复杂性此点,必须重视,认为孔子思想绝对好或绝对坏那是小学生的话题,本人不愿意这样讨论。 2. 范畴必须界定,这是前提,孔子思想≠儒家思想。 3. 儒家思想=春秋战国儒家+汉儒+宋儒。 4. 3中儒家思想的内容不同,不再赘述。 5. 先谈下人类思想变化情况。 6. 整个地球由无人到有人,有了人才有了思想。 7. 人类思想从无思想到有思想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概括地可以这样认为:或许是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科技越来越发达,精神却越来越退化的过程(或许到现在是这样)。 8. 原始时代,人类质朴、正直、无私、无欲(或许连一些后世的这些代表权力、权利、权益、物质、欲望的词汇都没有,是随着人类发展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自然状况(道家观念,从这里来说,道家在某种意义上比如家要高) 9. 人类正越来越堕落。 10. 《老子》第38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1. 不谦虚地给老子续接一下,“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利——”,以后人类不知道发展到哪里去 12. 造成人类道德沦丧,精神堕落的根本原因就是物质的占有,财富的增加,科技的发达,私欲的膨胀。 下面谈孔子思想 13. 公元前1000年,西周建立;500年后,孔子诞生 14. 孔子诞生时候,礼崩乐坏,传统的调节社会的礼乐机制仅仅失去作用。原因是物质资料丰盛,土地开垦增加,先进耕作方式使用,牛耕、水利等等。 15. 表现:小宗贵族对大宗的反抗,卿大夫弑君,家臣杀卿大夫;**,强盗。诸侯为争夺土地和人口发动战争,不尊周王室——;苛政、滥刑、赋税,民不聊生,乱世状态。 16. 孔子思想表现:恢复周礼;创造性发展和完善了仁的理论,强调爱人。并由礼和仁推衍出一套救世理论,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恭、敬、宽、惠、忠、诚、爱等等条件手段,并积极进取,抱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稳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17. 孔子社会理想: 最高层:大同思想(《礼记礼运篇》)(和共产主义相似) 次一层:小康社会(周公时代) 18. 孔子时代局限内容: 祭祀、尊王、奴隶制、鬼神思想、天命== 19. 孔子的超越性、历时、普世思想: 仁、义、礼、智、信、孝、恭、敬、宽、惠、忠、诚、爱———— 评价: 1. 孔子是圣人,影响了中国2500年,和道、佛(我看未来还要加进来西方的东西,自由、民主、平等==)对建构中国人的思想心理结构影响较大,或者说现在的我们的每一个的心中都有它的思想因子,并且还要影响下去; 2. 乱世反孔子(用道家),治世尊孔子; 3. 2的解释就是孔子思想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因素,和稳定社会禀赋。 4. 南怀瑾大师说:道家思想是中药店,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是粮食店。孔子思想看上去并不甚不美观,不甚高远壮丽,但我们日日需要,不可或缺。 5. 今天的中国社会很需要孔子思想。
提请同仁及众网友注意: 提请同仁及众网友: 不死殿堂,太乙野鬼,亡灵协奏曲,yzc315995859,包陶野爹,皆是同一人的“马夹”,在我《吧》实属害群之马,建议大家都不要理它。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