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豫绥闲人 包头豫绥闲人
关注数: 220 粉丝数: 136 发帖数: 8,142 关注贴吧数: 10
【学术交流】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又被说成“不治已病治本病”。“已病”就是已经形成病了,凡好医生,皆可治愈也。“未病”就是还没有形成病,还没有形成病怎么治呢?“本病”就是形成病的本因,本因上还没有形成病,就是“未病”,所以二者是一回事。 即使你不违四时之规律而不病,也就是“本病”还没有形成病的“未病”,这个时候,并不能说不会病,而是暂时还没有形成病。譬如,几十年都不生病,到了七八十岁,病就来了,或者突然病死了。在不病的几十年里,你就属于“未病”,也就是说,你的“本病”早已存在了。 “未病”或“本病”怎么治呢?有人会说“防病”可矣。四时之“时病”可防,“未病”或“本病”怎么防呢?能“防”就不会死人了;所以,防不胜防也。“防”得好,右保养得好,也只是160岁,传说中的彭祖也不过800岁而已,“不会死”的人谁见过?所以文天祥说“人一自古谁无死”也。 既如此,“未病”或“本病”,岂不是不能治了吗?非也。释迦佛有四个大成就的弟子,就是按佛的吩咐等弥列佛来接班而不能死,弥列佛何时来接班,没有准确的时间,所以还不知道那四个大成就者啥时能死。就那四个大成就者而言,岂不“未病”或“本病”皆治愈了吗! “未病”或“本病”,不是别人来治,而是自己治。怎么治呢?你连“七损八益”都不知道,如何能治呢!常听庸医说“胃里有火”,那么胃里的火是怎么产生的呢?你不懂得“七损八益”,怎么能解答呢?前人早就,“易道同源”,你也会人云亦云,但不明蓁道理,岂能不说一说而已。 要想真解答,就必须从“易道同源”找答案,否则就是庸医,就是医混子。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又被说成“不治已病治本病”。“已病”就是已经形成病了,凡好医生,皆可治愈也。“未病”就是还没有形成病,还没有形成病怎么治呢?“本病”就是形成病的本因,本因上还没有形成病,就是“未病”,所以二者是一回事。 即使你不违四时之规律而不病,也就是“本病”还没有形成病的“未病”,这个时候,并不能说不会病,而是暂时还没有形成病。譬如,几十年都不生病,到了七八十岁,病就来了,或者突然病死了。在不病的几十年里,你就属于“未病”,也就是说,你的“本病”早已存在了。 “未病”或“本病”怎么治呢?有人会说“防病”可矣。四时之“时病”可防,“未病”或“本病”怎么防呢?能“防”就不会死人了;所以,防不胜防也。“防”得好,右保养得好,也只是160岁,传说中的彭祖也不过800岁而已,“不会死”的人谁见过?所以文天祥说“人一自古谁无死”也。 既如此,“未病”或“本病”,岂不是不能治了吗?非也。释迦佛有四个大成就的弟子,就是按佛的吩咐等弥列佛来接班而不能死,弥列佛何时来接班,没有准确的时间,所以还不知道那四个大成就者啥时能死。就那四个大成就者而言,岂不“未病”或“本病”皆治愈了吗! “未病”或“本病”,不是别人来治,而是自己治。怎么治呢?你连“七损八益”都不知道,如何能治呢!常听庸医说“胃里有火”,那么胃里的火是怎么产生的呢?你不懂得“七损八益”,怎么能解答呢?前人早就,“易道同源”,你也会人云亦云,但不明蓁道理,岂能不说一说而已。 要想真解答,就必须从“易道同源”找答案,否则就是庸医,就是医混子。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又被说成“不治已病治本病”。“已病”就是已经形成病了,凡好医生,皆可治愈也。“未病”就是还没有形成病,还没有形成病怎么治呢?“本病”就是形成病的本因,本因上还没有形成病,就是“未病”,所以二者是一回事。 即使你不违四时之规律而不病,也就是“本病”还没有形成病的“未病”,这个时候,并不能说不会病,而是暂时还没有形成病。譬如,几十年都不生病,到了七八十岁,病就来了,或者突然病死了。在不病的几十年里,你就属于“未病”,也就是说,你的“本病”早已存在了。 “未病”或“本病”怎么治呢?有人会说“防病”可矣。四时之“时病”可防,“未病”或“本病”怎么防呢?能“防”就不会死人了;所以,防不胜防也。“防”得好,右保养得好,也只是160岁,传说中的彭祖也不过800岁而已,“不会死”的人谁见过?所以文天祥说“人一自古谁无死”也。 既如此,“未病”或“本病”,岂不是不能治了吗?非也。释迦佛有四个大成就的弟子,就是按佛的吩咐等弥列佛来接班而不能死,弥列佛何时来接班,没有准确的时间,所以还不知道那四个大成就者啥时能死。就那四个大成就者而言,岂不“未病”或“本病”皆治愈了吗! “未病”或“本病”,不是别人来治,而是自己治。怎么治呢?你连“七损八益”都不知道,如何能治呢!常听庸医说“胃里有火”,那么胃里的火是怎么产生的呢?你不懂得“七损八益”,怎么能解答呢?前人早就,“易道同源”,你也会人云亦云,但不明蓁道理,岂能不说一说而已。 要想真解答,就必须从“易道同源”找答案,否则就是庸医,就是医混子。
【一楼禁止舌照】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出血,往往被称为脑血栓,难道脑出血的原因就在脑内吗?为了弄清楚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首先要弄清楚血栓的构造。 血栓的全名叫作梗塞,所谓“梗”,就是血管被外部挤扁而断面变小了;所谓“塞”,就是血管内部被塞住而断面变小了。 以塞而言,脑内都是嫩豆腐似的脑浆,它不会限制血液的流动,因为血管有弹性。你可以用一根橡胶管作试验,嫩豆腐是不会限制管内的物流的。只要不塞实而堵,血液都会液过去,只是血圧高而矣。 以梗而言,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时,如果此处的肌肉受湿变厚了或骨孔变细了,任你血管有弹性,其有效断面必变小,致使血液流动变慢或梗死。或有人会问,血液流动变慢了,怎么会脑子出血呢?我们知道,血流会厥变或厥逆,一旦发生厥逆,就会突然血圧增高很多;通往脑内的血管有两条,一条厥,一条慢,犹如两个轮子的车,就会不走直路而原地打圈转,于是厥的一边便出血了。 那么,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形成梗的部位在什么地方呢?其他的部位皆可形成,但主要有两处,一处是腰以下,一处是夹脊。 形成腰以下或夹脊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真正原因在于湿与风与寒,也就是在于脾与肝与肾。脾主湿,湿则肌肉膨胀而易夹扁血管;肝主风,风则摇动而血液易厥。肾主寒,寒则收缩而血管易变细;三因同发,于是就出血了。 怎么治呢?内服去湿去风去寒之药,不会配药者,按厥病查书即可。外用推拿,不会者,找根底疗法师即可。 我曾说,大医院及名医都把人治死了,其不然乎! 欢迎决心讨论者拍砖!欢迎懂者讨论!其他人勿言。
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出血,往往被称为脑血栓,难道脑出血的原因就在脑内吗?为了弄清楚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首先要弄清楚血栓的构造。 血栓的全名叫作梗塞,所谓“梗”,就是血管被外部挤扁而断面变小了;所谓“塞”,就是血管内部被塞住而断面变小了。 以塞而言,脑内都是嫩豆腐似的脑浆,它不会限制血液的流动,因为血管有弹性。你可以用一根橡胶管作试验,嫩豆腐是不会限制管内的物流的。只要不塞实而堵,血液都会液过去,只是血圧高而矣。 以梗而言,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时,如果此处的肌肉受湿变厚了或骨孔变细了,任你血管有弹性,其有效断面必变小,致使血液流动变慢或梗死。或有人会问,血液流动变慢了,怎么会脑子出血呢?我们知道,血流会厥变或厥逆,一旦发生厥逆,就会突然血圧增高很多;通往脑内的血管有两条,一条厥,一条慢,犹如两个轮子的车,就会不走直路而原地打圈转,于是厥的一边便出血了。 那么,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形成梗的部位在什么地方呢?其他的部位皆可形成,但主要有两处,一处是腰以下,一处是夹脊。 形成腰以下或夹脊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真正原因在于湿与风与寒,也就是在于脾与肝与肾。脾主湿,湿则肌肉膨胀而易夹扁血管;肝主风,风则摇动而血液易厥。肾主寒,寒则收缩而血管易变细;三因同发,于是就出血了。 怎么治呢?内服去湿去风去寒之药,不会配药者,按厥病查书即可。外用推拿,不会者,找根底疗法师即可。 我曾说,大医院及名医都把人治死了,其不然乎! 欢迎决心讨论者拍砖!欢迎懂者讨论!其他人勿言。
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出血,往往被称为脑血栓,难道脑出血的原因就在脑内吗?为了弄清楚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首先要弄清楚血栓的构造。 血栓的全名叫作梗塞,所谓“梗”,就是血管被外部挤扁而断面变小了;所谓“塞”,就是血管内部被塞住而断面变小了。 以塞而言,脑内都是嫩豆腐似的脑浆,它不会限制血液的流动,因为血管有弹性。你可以用一根橡胶管作试验,嫩豆腐是不会限制管内的物流的。只要不塞实而堵,血液都会液过去,只是血圧高而矣。 以梗而言,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时,如果此处的肌肉受湿变厚了或骨孔变细了,任你血管有弹性,其有效断面必变小,致使血液流动变慢或梗死。或有人会问,血液流动变慢了,怎么会脑子出血呢?我们知道,血流会厥变或厥逆,一旦发生厥逆,就会突然血圧增高很多;通往脑内的血管有两条,一条厥,一条慢,犹如两个轮子的车,就会不走直路而原地打圈转,于是厥的一边便出血了。 那么,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形成梗的部位在什么地方呢?其他的部位皆可形成,但主要有两处,一处是腰以下,一处是夹脊。 形成腰以下或夹脊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真正原因在于湿与风与寒,也就是在于脾与肝与肾。脾主湿,湿则肌肉膨胀而易夹扁血管;肝主风,风则摇动而血液易厥。肾主寒,寒则收缩而血管易变细;三因同发,于是就出血了。 怎么治呢?内服去湿去风去寒之药,不会配药者,按厥病查书即可。外用推拿,不会者,找根底疗法师即可。 我曾说,大医院及名医都把人治死了,其不然乎!
手段的正当性 手段的正当性 文/鲍鹏山 《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有钱和有权,这是人们所想要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会安处其中的。穷困和卑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是不躲避的。 君子与小人之区别,不在于爱财不爱财。物质上的享乐,是人的生理需要,君子与小人的生理构造是一样的,所以,对于享乐的爱好,也是一样的。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只在于实现爱好达成欲望的手段不同。君子爱财,不仅爱之有节制,且取之有道;小人贪财,不仅贪得无厌,且不择手段。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正当得来的富贵,是不吉利的,是不长久的,如浮云一般,易聚,更易散。所以,面对这样的富贵时,不贪求,不垂涎三尺,而是像面对天边的浮云,毫不动心。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真是大潇洒,有此大潇洒,方有大自在——一种脱钩之鱼般的自在。孔子说这话时,是深感这种大自在的。 其实孔子一点都不自命清高并以此骄人。他从不贬低常人的欲望以及对此欲望的孜孜以求,更不否定欲望的满足带来的快乐。他只是不断提醒我们:见得思义。《论语》中,孔子和子张都说过“见得思义”的话(见《论语·季氏》、《论语·子张》),子张当然是称述并奉行孔子主张的。“得”是目标,“义”是所得之物的正当性和手段的正当性。 坏人往往不是由一个坏目标造成的,而是由一些坏手段造成的。想发财,不是坏人,用侵占不当财产的方式发财才是坏人;利己不是坏,损人以利己才是坏。 同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好人,往往也不是看他有无实现某种道德目标,恰恰相反,常常倒是看他采取何种手段来实现他的目标。假如他因为不屑于采取不道德之手段,而最终失败,他不仅是好人,而且,他之所以是好人,恰恰是因为他的失败。很多时候,失败才能成就光荣,其极端的境界,就是——杀身以成仁。 对于财富,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财富如可求,当一名手拿皮鞭的市场守门卒,我也干;如不可求,我还是从吾所好。你看,孔子真的不唱高调。财富很重要,可财富也不是那么重要——通达而不矫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可求”与“不可求”,不是从能力上着眼,而是从手段上着眼,且手段之弃取,不在高低与贵贱,而在正义与不义。当然,对于孔子来说,“可求”与“不可求”,还是从职责上着眼:他有自己的“天命”:他必须选择一种与个人财富无关的职业或义务来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这也是他之所好——那就是传承文化,使斯文不灭。有了这样的绝大使命,哪里还能心有旁骛?财富当然就“不可求”了。
《黄帝内经》不独医书亦修道之书的“证据” 《黄帝内经》不独医书亦修道之书的“证据” 其证据,就是第26章之“八正神明论”。现录其原文如下: 帝曰:“余闻补写,未得其意。” 岐伯曰:“写必用方(1)。方者,以气方盛也(2);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3)。员者,行也(4);行者,移也(5);刺必中其荣(6),复以吸排针也(7)。故,员与方,非针也! 故,养神者(8),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9);目冥冥(10),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11)。按之不得(12),不知其情(13),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14);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15)。慧然独悟(16),口弗能言(17);俱视独见(18),适若昏(19);昭然独明(20),若风吹云(21),故曰神。 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帝曰:“善!”(此句话乃《释解》所加)
鲍鹏山:把《论语》当训示录是“鸡汤”厨师的误读 此文系转录 《论语》是孔子身后其弟子为他编的语录,并没有经过夫子自己审定。我觉得《论语》的编者没有这么严肃,他们很活泼,没有把自己的老师塑造得高大完美。虽然他们在编一本“正经”,但他们自己却并不一本正经,老夫子生前的那些或严肃或调侃,或语重心长或心不在焉,或深思熟虑或随意咳唾,都被他们记录下来,流传千古。所以,《论语》有格言,却不是格言集,把《论语》看作世故老人的人生经验谈和道德训示录,是黑格尔的走眼,更是今天很多“鸡汤”厨师的误读。 《论语》中,主要是弟子们怀着对老师炽热的敬爱之情,“论”——回忆、揣摩、讨论老师留下的——“语”,他们记录老师这些“语”的动机,是为了复活老师的“人”,在回忆老师的音容笑貌中一次又一次沐浴于老师的温暖。 看《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生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要失去他了,这是命吧!这样的人竟有了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有了这样的病啊!”) 看《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鸟不飞来,黄河不出图,我这一生也将要完了!)这些句子,哪里是什么人生教诲?我们看到的,不是圣人的智慧和强大,恰恰相反,是圣人的脆弱和无奈——无论是面对他人的不幸还是自己的命运,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圣人,有时也是脆弱的。他也会被伤害,因为他并非披盔戴甲,他和我们一样以血肉之躯面对世间刀剑。但正因为他并非披盔戴甲,我们才能拥抱他,感受他的体温和心跳。 引起最严重后果的,我觉得应该是下面这句话了,《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因为这句话,夫子几乎成了全体女性的公敌。其实,我觉得学者们根本无须费劲为夫子辩解,女人们也无需对夫子耿耿于怀:夫子只是偶然未费思量冲口而出发个牢骚罢了!怎能把这话当成是他对所有女人的观点呢?孔子曾经说过子路“无所取材”,骂过宰予“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开除冉求并呼吁众弟子“鸣鼓而攻之”,你以为这是孔子对他这三个弟子的真实评价?非也,只是夫子一时气急,发脾气说气话罢了。 我们凡人,要允许圣人发脾气,并且,一不要把圣人的脾气话当圣旨,对自己有利时沾沾自喜;二不要因为圣人说气话而生气。圣人,有时也需要凡人的宽容。
千古奇冤 这里的“千古奇冤”,非《窦娥冤》所能比;窦娥虽冤也只是一个人或一件事被冤而已,而这里的“千古奇冤”,乃是曲解了圣人之圣言所造成的圣工之冤,由于造成了断送众生之慧命的大恶业,故曰“千古奇冤 ”也。 下面是“千古奇冤”之一: 《庄子外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鸿蒙 回答云将的修心之法说 “ 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 。其中的 “ 游者鞅掌”一句话,诸书却无不讲错者,原因就出在《康熙字典》将“鞅掌”注释错了。 《康熙字典》的注释是:《诗·小雅》中有一句“或王事 鞅掌”的句子,《传》这本书的注释是“ 鞅掌,失容也”。《笺》这本书的注释是“ 鞅,犹何也。 掌,谓捧之也。负何捧持以趋走,言促遽也”。《疏》这本书的注释是“传以 鞅掌为烦劳之状,故云失容,言事烦鞅掌然,不暇为容仪也。今俗语以职烦为鞅掌,其言出于此”。郑玄的注释是“以 鞅掌为事烦之实,故言鞅犹荷也。鞅读如马鞅之鞅,以负荷物则须鞅持之,故以鞅表负荷也”。正是受这些注释地影响,于是也就都解为“ 游者促遽于烦劳的事务”了。 “ 游者”,就是那个能游的东西,此指那个道心而言。“ 鞅”,马之羁也,也就是马的笼络,引申为管束住。“ 掌”,就是手心,引申为放开,此指任由它而言。 合而解之,就是如果对那个游巡之心既要管束住又要任由它。“国学”之书,乃修心之书,乃哲学大秘密之书,然而却在这种所谓“院校派”的手里被一代又一代地被曲解了。岂非“千古奇冤”乎!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