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豫绥闲人
包头豫绥闲人
关注数: 220
粉丝数: 136
发帖数: 8,142
关注贴吧数: 10
中医是所有医界的统称 中医是所有医界的统称 世人,总爱把中医与相医对立起来看待,大错也。 所谓“中医”,就是具有“中庸”思想的医;任何病,都要“中庸”的分辨与用药,才能如声应响。 西医,只是“中医”的一种医法,万不可理解成西方的医。 对于我国的中医而言,原叫“汉医”,大约是唐代以后才改叫“中医”;为了与西医相对应,应改为“东医”或“华医”才合适。 无论你是什么医,只要符合中庸思想,都是“中医”。中西之间互为轻视的思想意识,要不对啊!
中医是所有医界的统称 世人,总爱把中医与相医对立起来看待,大错也。 所谓“中医”,就是具有“中庸”思想的医;任何病,都要“中庸”的分辨与用药,才能如声应响。 西医,只是“中医”的一种医法,万不可理解成西方的医。 对于我国的中医而言,原叫“汉医”,大约是唐代以后才改叫“中医”;为了与西医相对应,应改为“东医”或“华医”才合适。 无论你是什么医,只要符合中庸思想,都是“中医”。中西之间互为轻视的思想意识,要不对啊!
【岐黄道术】医之道不在书中而在书外 吹吧,吹牛皮不算犯法! 医之道不在书中而是在书外,吹就吹点大的!
“三知”的新解 “三知”的新解 所谓“三知”,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至其不知,我不知其奈何也”。 通常的解释是:对于人而言或者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或者是通过学习而懂得,或者是被困住了而通过研究而懂得,至于始终不去懂得的人而言,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办的。 新解是:对于人而言有些事情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有些事情是通过学习而懂得,有些事情本来不懂得返去通过研究而懂得,对于那些始终不懂得的人而言,我真不知道他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 为什么要改成新解呢?通常的解释缺乏进取思想,缺乏批评思想。新解则充满了批评及进取思想,便于人们对照检查自己而改正之。
“三知”的新解 “三知”的新解 所谓“三知”,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至其不知,我不知其奈何也”。 通常的解释是:对于人而言或者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或者是通过学习而懂得,或者是被困住了而通过研究而懂得,至于始终不去懂得的人而言,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办的。 新解是:对于人而言有些事情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有些事情是通过学习而懂得,有些事情本来不懂得返去通过研究而懂得,对于那些始终不懂得的人而言,我真不知道他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 为什么要改成新解呢?通常的解释缺乏进取思想,缺乏批评思想。新解则充满了批评及进取思想,便于人们对照检查自己而改正之。
“三知”的新解 “三知”的新解 所谓“三知”,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至其不知,我不知其奈何也”。 通常的解释是:对于人而言或者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或者是通过学习而懂得,或者是被困住了而通过研究而懂得,至于始终不去懂得的人而言,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办的。 新解是:对于人而言有些事情是一生下来就懂得,有些事情是通过学习而懂得,有些事情本来不懂得返去通过研究而懂得,对于那些始终不懂得的人而言,我真不知道他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 为什么要改成新解呢?通常的解释缺乏进取思想,缺乏批评思想。新解则充满了批评及进取思想,便于人们对照检查自己而改正之。
【学术交流】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又被说成“不治已病治本病”。“已病”就是已经形成病了,凡好医生,皆可治愈也。“未病”就是还没有形成病,还没有形成病怎么治呢?“本病”就是形成病的本因,本因上还没有形成病,就是“未病”,所以二者是一回事。 即使你不违四时之规律而不病,也就是“本病”还没有形成病的“未病”,这个时候,并不能说不会病,而是暂时还没有形成病。譬如,几十年都不生病,到了七八十岁,病就来了,或者突然病死了。在不病的几十年里,你就属于“未病”,也就是说,你的“本病”早已存在了。 “未病”或“本病”怎么治呢?有人会说“防病”可矣。四时之“时病”可防,“未病”或“本病”怎么防呢?能“防”就不会死人了;所以,防不胜防也。“防”得好,右保养得好,也只是160岁,传说中的彭祖也不过800岁而已,“不会死”的人谁见过?所以文天祥说“人一自古谁无死”也。 既如此,“未病”或“本病”,岂不是不能治了吗?非也。释迦佛有四个大成就的弟子,就是按佛的吩咐等弥列佛来接班而不能死,弥列佛何时来接班,没有准确的时间,所以还不知道那四个大成就者啥时能死。就那四个大成就者而言,岂不“未病”或“本病”皆治愈了吗! “未病”或“本病”,不是别人来治,而是自己治。怎么治呢?你连“七损八益”都不知道,如何能治呢!常听庸医说“胃里有火”,那么胃里的火是怎么产生的呢?你不懂得“七损八益”,怎么能解答呢?前人早就,“易道同源”,你也会人云亦云,但不明蓁道理,岂能不说一说而已。 要想真解答,就必须从“易道同源”找答案,否则就是庸医,就是医混子。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又被说成“不治已病治本病”。“已病”就是已经形成病了,凡好医生,皆可治愈也。“未病”就是还没有形成病,还没有形成病怎么治呢?“本病”就是形成病的本因,本因上还没有形成病,就是“未病”,所以二者是一回事。 即使你不违四时之规律而不病,也就是“本病”还没有形成病的“未病”,这个时候,并不能说不会病,而是暂时还没有形成病。譬如,几十年都不生病,到了七八十岁,病就来了,或者突然病死了。在不病的几十年里,你就属于“未病”,也就是说,你的“本病”早已存在了。 “未病”或“本病”怎么治呢?有人会说“防病”可矣。四时之“时病”可防,“未病”或“本病”怎么防呢?能“防”就不会死人了;所以,防不胜防也。“防”得好,右保养得好,也只是160岁,传说中的彭祖也不过800岁而已,“不会死”的人谁见过?所以文天祥说“人一自古谁无死”也。 既如此,“未病”或“本病”,岂不是不能治了吗?非也。释迦佛有四个大成就的弟子,就是按佛的吩咐等弥列佛来接班而不能死,弥列佛何时来接班,没有准确的时间,所以还不知道那四个大成就者啥时能死。就那四个大成就者而言,岂不“未病”或“本病”皆治愈了吗! “未病”或“本病”,不是别人来治,而是自己治。怎么治呢?你连“七损八益”都不知道,如何能治呢!常听庸医说“胃里有火”,那么胃里的火是怎么产生的呢?你不懂得“七损八益”,怎么能解答呢?前人早就,“易道同源”,你也会人云亦云,但不明蓁道理,岂能不说一说而已。 要想真解答,就必须从“易道同源”找答案,否则就是庸医,就是医混子。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又被说成“不治已病治本病”。“已病”就是已经形成病了,凡好医生,皆可治愈也。“未病”就是还没有形成病,还没有形成病怎么治呢?“本病”就是形成病的本因,本因上还没有形成病,就是“未病”,所以二者是一回事。 即使你不违四时之规律而不病,也就是“本病”还没有形成病的“未病”,这个时候,并不能说不会病,而是暂时还没有形成病。譬如,几十年都不生病,到了七八十岁,病就来了,或者突然病死了。在不病的几十年里,你就属于“未病”,也就是说,你的“本病”早已存在了。 “未病”或“本病”怎么治呢?有人会说“防病”可矣。四时之“时病”可防,“未病”或“本病”怎么防呢?能“防”就不会死人了;所以,防不胜防也。“防”得好,右保养得好,也只是160岁,传说中的彭祖也不过800岁而已,“不会死”的人谁见过?所以文天祥说“人一自古谁无死”也。 既如此,“未病”或“本病”,岂不是不能治了吗?非也。释迦佛有四个大成就的弟子,就是按佛的吩咐等弥列佛来接班而不能死,弥列佛何时来接班,没有准确的时间,所以还不知道那四个大成就者啥时能死。就那四个大成就者而言,岂不“未病”或“本病”皆治愈了吗! “未病”或“本病”,不是别人来治,而是自己治。怎么治呢?你连“七损八益”都不知道,如何能治呢!常听庸医说“胃里有火”,那么胃里的火是怎么产生的呢?你不懂得“七损八益”,怎么能解答呢?前人早就,“易道同源”,你也会人云亦云,但不明蓁道理,岂能不说一说而已。 要想真解答,就必须从“易道同源”找答案,否则就是庸医,就是医混子。
【一楼禁止舌照】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出血,往往被称为脑血栓,难道脑出血的原因就在脑内吗?为了弄清楚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首先要弄清楚血栓的构造。 血栓的全名叫作梗塞,所谓“梗”,就是血管被外部挤扁而断面变小了;所谓“塞”,就是血管内部被塞住而断面变小了。 以塞而言,脑内都是嫩豆腐似的脑浆,它不会限制血液的流动,因为血管有弹性。你可以用一根橡胶管作试验,嫩豆腐是不会限制管内的物流的。只要不塞实而堵,血液都会液过去,只是血圧高而矣。 以梗而言,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时,如果此处的肌肉受湿变厚了或骨孔变细了,任你血管有弹性,其有效断面必变小,致使血液流动变慢或梗死。或有人会问,血液流动变慢了,怎么会脑子出血呢?我们知道,血流会厥变或厥逆,一旦发生厥逆,就会突然血圧增高很多;通往脑内的血管有两条,一条厥,一条慢,犹如两个轮子的车,就会不走直路而原地打圈转,于是厥的一边便出血了。 那么,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形成梗的部位在什么地方呢?其他的部位皆可形成,但主要有两处,一处是腰以下,一处是夹脊。 形成腰以下或夹脊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真正原因在于湿与风与寒,也就是在于脾与肝与肾。脾主湿,湿则肌肉膨胀而易夹扁血管;肝主风,风则摇动而血液易厥。肾主寒,寒则收缩而血管易变细;三因同发,于是就出血了。 怎么治呢?内服去湿去风去寒之药,不会配药者,按厥病查书即可。外用推拿,不会者,找根底疗法师即可。 我曾说,大医院及名医都把人治死了,其不然乎! 欢迎决心讨论者拍砖!欢迎懂者讨论!其他人勿言。
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出血,往往被称为脑血栓,难道脑出血的原因就在脑内吗?为了弄清楚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首先要弄清楚血栓的构造。 血栓的全名叫作梗塞,所谓“梗”,就是血管被外部挤扁而断面变小了;所谓“塞”,就是血管内部被塞住而断面变小了。 以塞而言,脑内都是嫩豆腐似的脑浆,它不会限制血液的流动,因为血管有弹性。你可以用一根橡胶管作试验,嫩豆腐是不会限制管内的物流的。只要不塞实而堵,血液都会液过去,只是血圧高而矣。 以梗而言,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时,如果此处的肌肉受湿变厚了或骨孔变细了,任你血管有弹性,其有效断面必变小,致使血液流动变慢或梗死。或有人会问,血液流动变慢了,怎么会脑子出血呢?我们知道,血流会厥变或厥逆,一旦发生厥逆,就会突然血圧增高很多;通往脑内的血管有两条,一条厥,一条慢,犹如两个轮子的车,就会不走直路而原地打圈转,于是厥的一边便出血了。 那么,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形成梗的部位在什么地方呢?其他的部位皆可形成,但主要有两处,一处是腰以下,一处是夹脊。 形成腰以下或夹脊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真正原因在于湿与风与寒,也就是在于脾与肝与肾。脾主湿,湿则肌肉膨胀而易夹扁血管;肝主风,风则摇动而血液易厥。肾主寒,寒则收缩而血管易变细;三因同发,于是就出血了。 怎么治呢?内服去湿去风去寒之药,不会配药者,按厥病查书即可。外用推拿,不会者,找根底疗法师即可。 我曾说,大医院及名医都把人治死了,其不然乎! 欢迎决心讨论者拍砖!欢迎懂者讨论!其他人勿言。
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血栓的部位并不在脑内 脑出血,往往被称为脑血栓,难道脑出血的原因就在脑内吗?为了弄清楚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首先要弄清楚血栓的构造。 血栓的全名叫作梗塞,所谓“梗”,就是血管被外部挤扁而断面变小了;所谓“塞”,就是血管内部被塞住而断面变小了。 以塞而言,脑内都是嫩豆腐似的脑浆,它不会限制血液的流动,因为血管有弹性。你可以用一根橡胶管作试验,嫩豆腐是不会限制管内的物流的。只要不塞实而堵,血液都会液过去,只是血圧高而矣。 以梗而言,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时,如果此处的肌肉受湿变厚了或骨孔变细了,任你血管有弹性,其有效断面必变小,致使血液流动变慢或梗死。或有人会问,血液流动变慢了,怎么会脑子出血呢?我们知道,血流会厥变或厥逆,一旦发生厥逆,就会突然血圧增高很多;通往脑内的血管有两条,一条厥,一条慢,犹如两个轮子的车,就会不走直路而原地打圈转,于是厥的一边便出血了。 那么,血管通过肌肉或骨孔或骨谷形成梗的部位在什么地方呢?其他的部位皆可形成,但主要有两处,一处是腰以下,一处是夹脊。 形成腰以下或夹脊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真正原因在于湿与风与寒,也就是在于脾与肝与肾。脾主湿,湿则肌肉膨胀而易夹扁血管;肝主风,风则摇动而血液易厥。肾主寒,寒则收缩而血管易变细;三因同发,于是就出血了。 怎么治呢?内服去湿去风去寒之药,不会配药者,按厥病查书即可。外用推拿,不会者,找根底疗法师即可。 我曾说,大医院及名医都把人治死了,其不然乎!
请懂者参予 1、血管梗堵,到底是血管内部塞住了,还是外部将血管挤扁了? 2、脑子里会梗堵吗? 3、阴血到阳血之间的流动,是由心脏泵出去的;那么从阳血到阴血之间的流动,是怎么过来的? 上述问题若能清楚了,血管梗堵的问题才能解解除。本人困在其中不得解,故邀大家一同讨论之。
近世无明医 近世无明医,科班出身的都是成方医,唯有师承的民间医能治些专病。 秦汉前,医道同科,那才是明医。 秦汉后,医道分家,唐代出了些修身的大师,也出了些名医。 近代,无论道或医,都是些庸医,倒是名气不小。 参加本贴吧的人,也不乏医者,说实话,他自己知道是什么医。
除夕之除 今天是除夕,乃是旧年最后的一天也。 每到这一天,习惯作法是大扫除;难道仅仅如此吗?生活上的垃圾要大扫除,思想上的垃圾不也要大扫除吗?依我看,二者都要在扫除,尤以思想的大扫除为重。
女人是阳,男人是阴,不是为得到阳阴而活着,而是世界断灭 “女人是阳,为得到阴而活着;男人是阴,为得到阳而活着”,这话肯定不是正人君子所提。 在《易》中,男为阳而女为阴,取其动性也。没有男女,则世界一浱寂像不成世界也。 在《内经》中,男为阴而女为阳,取其包融性,没有男女,则世界不和而争斗无宁日也。 若是只为了活着,就会世界一浱寂像,就会世界不和而争斗,即使活着也如同死人,有何意义!
声明 这里的《国学社》,不是各学校的“国学社”,而是贴吧的吧名,希望今后不要再当成你们学校长的国学社,违者一律删除。 勿为不告。
令人费解的语言 电视中有一则这样的广告辞:“我爸呀,从小就教我下相棋。”请问:是他爸从小就教他下相棋呢,还是他从小就被他爸教着学相棋呢? 如果是他爸从小就教他下相棋,那时候怎么有他呢?
妄说毁了中国文化 什么妄说得不到禁止?原因就在于自封的“大师”太多了,犹如毒草除不胜除,而百姓不识却奉之若宝。有“大师”就这样地妄说《道德经》的原文,请看: 【道德经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yú)无以乘之,虽有兵甲无以阵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大师”的译文】 国家小、百姓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也用不着;要使老百姓重视死,从而不敢冒险,那么他们就不会向远处迁移了。这样,虽然有船和车也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和士兵也没有地方陈列了,使老百姓恢复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 使老百姓只知道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安乐。相邻的国家离得这么近,相互望得见,鸡鸣狗吠也听得到;但是百姓一直到老死,彼此也不往来。 这不是妄说吗?岂不妄说毁了中国文化吗?
生从何处来死到何处去 每个人都有生死,那么,生是何处生来?死又到了保处去?
何谓“国学” 顾名思义, “国学”就是国家的民人在哲学上所尊重的学问。 应该说,各国有各国的“国学”,可能是基于古民族的原因, 为了兼顾世界上的国家多且民族众的现实,可以 基本上分为“东西方两大国学”,而且各国的国学之间略有差异。 以此而论,中国的“国学”就应该叫“东方国学”或“东方哲学”才对。 “西方哲学”的基础,是物质上的强大与抡夺,于是就有了美利坚、英吉利之类的国名;“东方哲学”的基础,是精神上强大与中庸,于是就有了中华、朝鲜之类的国名。 以此而论,那么中国的“国学"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 “ 五经” “ 四书”才对。1955年以前的语文课本叫《国文》,后来才改叫《国语》,再后来又改叫《语文》,改来改去就变成语言的文化了。只要你家里有钱,8岁的孩子也能出书;什么《二嫂子与二大爷的哪点事》、《瓜棚里的故事》,都成了名著;有什么思想价值?只有鬼知道。 “国学”是民族思想的脊梁,文化是国学精神的流溢,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动不动就列出一长串的书目,名之曰“国学书目”,若此,你不仅害了现代人,而且害了后代子孙。
朝进阳火 暮退阴符 “朝”,就是早晨,借指阳动之意,也就是“心意动”的时候。 “暮”,就是夜晚,借指阴静之意,也就是“心意静”的时候。 “符”,就是符合于某某的标志;“阴”是指心静而言,其“符”就是“寂止”;也就是说,只有心行寂止时才叫做心静之阴。 “朝进阳火”,就是在修心的过程中,当心意动起来时,就要随之而心动地去观想。“火”在此处,取热火朝天的进一步之意。 “ 暮退阴符”,就是在修心的过程中,当心意静下来时,就要随之而心静地达到心行寂止的程度”。
怎样才算打开喉咙 对不起,“怎样才算打开喉咙”的问法,本身就不明确。 一、若以生理而言,“喉咙”本来就一直敞开着,所开或所合的只是“咽”而已;张开嘴,就会看到内有一个下垂的肉坠,其下有两个管道,一是通肺之气管,一是通胃之食管,入气则闭其食管,入食则闭其气管,其起到“闭”之作用的,就是那个“肉坠”。无论入气还是入食,喉都不能闭。 二、若以修行的成就而言,确实有“打开喉咙”之说。若欲问答这个问题,用“藏密”的“七轮”说,最好解答一些。“喉轮”的打开,是“七轮”中最低的功夫,只要“心静”的功夫做到家了,就会有一种没有喉存在的感觉,所入之气、所入之食,就好像是直接到了肺里或胃里一样,上山时也不会气短或气闷,这就“算是喉咙打开了”。
妄说毁了中华文化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中说“甲日戌时胆窍阴”,今之能人解释说:“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真是胡说八道!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中明明说“甲日戌时胆窍阴”,并不是每天的子时戌时都“胆窍阴”,岂不以偏盖全了吗?现在的中医之书都这么说,岂不毁了中华文化吗?
手段的正当性 手段的正当性 文/鲍鹏山 《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有钱和有权,这是人们所想要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会安处其中的。穷困和卑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是不躲避的。 君子与小人之区别,不在于爱财不爱财。物质上的享乐,是人的生理需要,君子与小人的生理构造是一样的,所以,对于享乐的爱好,也是一样的。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只在于实现爱好达成欲望的手段不同。君子爱财,不仅爱之有节制,且取之有道;小人贪财,不仅贪得无厌,且不择手段。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正当得来的富贵,是不吉利的,是不长久的,如浮云一般,易聚,更易散。所以,面对这样的富贵时,不贪求,不垂涎三尺,而是像面对天边的浮云,毫不动心。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真是大潇洒,有此大潇洒,方有大自在——一种脱钩之鱼般的自在。孔子说这话时,是深感这种大自在的。 其实孔子一点都不自命清高并以此骄人。他从不贬低常人的欲望以及对此欲望的孜孜以求,更不否定欲望的满足带来的快乐。他只是不断提醒我们:见得思义。《论语》中,孔子和子张都说过“见得思义”的话(见《论语·季氏》、《论语·子张》),子张当然是称述并奉行孔子主张的。“得”是目标,“义”是所得之物的正当性和手段的正当性。 坏人往往不是由一个坏目标造成的,而是由一些坏手段造成的。想发财,不是坏人,用侵占不当财产的方式发财才是坏人;利己不是坏,损人以利己才是坏。 同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好人,往往也不是看他有无实现某种道德目标,恰恰相反,常常倒是看他采取何种手段来实现他的目标。假如他因为不屑于采取不道德之手段,而最终失败,他不仅是好人,而且,他之所以是好人,恰恰是因为他的失败。很多时候,失败才能成就光荣,其极端的境界,就是——杀身以成仁。 对于财富,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财富如可求,当一名手拿皮鞭的市场守门卒,我也干;如不可求,我还是从吾所好。你看,孔子真的不唱高调。财富很重要,可财富也不是那么重要——通达而不矫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可求”与“不可求”,不是从能力上着眼,而是从手段上着眼,且手段之弃取,不在高低与贵贱,而在正义与不义。当然,对于孔子来说,“可求”与“不可求”,还是从职责上着眼:他有自己的“天命”:他必须选择一种与个人财富无关的职业或义务来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这也是他之所好——那就是传承文化,使斯文不灭。有了这样的绝大使命,哪里还能心有旁骛?财富当然就“不可求”了。
血糖高的误区 冶血糖病的药,可谓是充满了电视广告,不是这个专家发明,就是哪个教授发明,不仅没治好病,反而加重了经济负担。这是为什么呢? 因其都未探明病因也。爱动脑之人,爱得脑出血;不爱动脑之人,则易患血糖高之病。 分官血糖的器官是胰脏,古时将胰脏归于脾,而形成了五脏六腑,故而脏与腑不能一一对应。为了一一对应,就多出一个心胞经来,于是也就脏腑皆对应了。 心胞到底指什么脏器?皆是后人所说也,其应叫做胰脏才对。形成血糖高的原因,就在于它不能充分消耗掉,而积存在胰脏里,于是就形成了血糖高。 治疗血糖高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动脑;若实在不爱动脑,可加强运动量,运动量高则呼吸加速,从而加大血糖的消耗也。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请注意,是“为刍狗”;既如此,则只有顺应天地,别无他法。
从年干支上即可知明年全年的年景 大家春节好。 明年是乙未年,从乙未之二字上,即可知明年全年的年景。 明年主燥,脾经司天、太阳经在泉,当燥生太阳经而为寒疾流行。明年的庄稼早熟而不饱满。
什么叫道? 道,什么叫道? 道就是所有事物都在遵循的规律。生老病死是一切事物的规律,黄帝内经中的岁运就是这种规律,所以它就是道。 那么所说的“得道”就是这种规律吗?如果说“是”,则小孩子都知这个规律,小孩子也“有道”了吗?非也。因为它并不能驾驭这个道,也就是说,它并不能“不死”。 我们这个身命是父母所生,另有一些身命是化生,只有会化生才算是“得道”了。
黄帝内经为什么名内经? 有说内经就是内科之经者,有说有内经就有外经者,不一而足。请发表看法。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之针剌法,有懂的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黄帝内经》不独医书亦修道之书的“证据” 《黄帝内经》不独医书亦修道之书的“证据” 其证据,就是第26章之“八正神明论”。现录其原文如下: 帝曰:“余闻补写,未得其意。” 岐伯曰:“写必用方(1)。方者,以气方盛也(2);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3)。员者,行也(4);行者,移也(5);刺必中其荣(6),复以吸排针也(7)。故,员与方,非针也! 故,养神者(8),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9);目冥冥(10),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11)。按之不得(12),不知其情(13),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14);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15)。慧然独悟(16),口弗能言(17);俱视独见(18),适若昏(19);昭然独明(20),若风吹云(21),故曰神。 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帝曰:“善!”(此句话乃《释解》所加)
《论语全解》——何异于“鸡汤”之二 下面是从网上录来的: 【原文】 3.13 王孙贾①问日:“…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日:“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题解】 在古时,人们认为奥神的地位要比灶神高。王孙贾本是卫国的权臣,在本章中,他将卫灵公比作奥神,将其身边有权势的臣子比作灶神,其言下之意是想劝解孔子,奉承卫灵公不如奉承自己。孔子对此则不以为然,他觉得一个人做事绝对不能违背道理,只要顺道而行,根本就不用去谄媚于人。否则,极易得罪于上天,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 【注释】 ①王孙贾:卫国权臣。据传他本是周朝王室贵戚,只因得罪过周王,只能从仕于卫国。在本章中,他用的是比喻,带有强烈的挑衅意味。②奥:屋内西南角的神,此处历来被人视作尊位。③灶:灶神。王孙贾在本章中将卫灵公比作奥神,并以灶神自喻,暗示孔子逢迎自己要比巴结卫灵公及南子获得的好处多。 【译文】 王孙贾向孔子问道:“…与其奉承奥神,还不如巴结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倘若得罪了上天,无论你到哪里祷告求情都没有用。”
鲍鹏山:把《论语》当训示录是“鸡汤”厨师的误读 此文系转录 《论语》是孔子身后其弟子为他编的语录,并没有经过夫子自己审定。我觉得《论语》的编者没有这么严肃,他们很活泼,没有把自己的老师塑造得高大完美。虽然他们在编一本“正经”,但他们自己却并不一本正经,老夫子生前的那些或严肃或调侃,或语重心长或心不在焉,或深思熟虑或随意咳唾,都被他们记录下来,流传千古。所以,《论语》有格言,却不是格言集,把《论语》看作世故老人的人生经验谈和道德训示录,是黑格尔的走眼,更是今天很多“鸡汤”厨师的误读。 《论语》中,主要是弟子们怀着对老师炽热的敬爱之情,“论”——回忆、揣摩、讨论老师留下的——“语”,他们记录老师这些“语”的动机,是为了复活老师的“人”,在回忆老师的音容笑貌中一次又一次沐浴于老师的温暖。 看《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生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要失去他了,这是命吧!这样的人竟有了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有了这样的病啊!”) 看《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鸟不飞来,黄河不出图,我这一生也将要完了!)这些句子,哪里是什么人生教诲?我们看到的,不是圣人的智慧和强大,恰恰相反,是圣人的脆弱和无奈——无论是面对他人的不幸还是自己的命运,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圣人,有时也是脆弱的。他也会被伤害,因为他并非披盔戴甲,他和我们一样以血肉之躯面对世间刀剑。但正因为他并非披盔戴甲,我们才能拥抱他,感受他的体温和心跳。 引起最严重后果的,我觉得应该是下面这句话了,《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因为这句话,夫子几乎成了全体女性的公敌。其实,我觉得学者们根本无须费劲为夫子辩解,女人们也无需对夫子耿耿于怀:夫子只是偶然未费思量冲口而出发个牢骚罢了!怎能把这话当成是他对所有女人的观点呢?孔子曾经说过子路“无所取材”,骂过宰予“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开除冉求并呼吁众弟子“鸣鼓而攻之”,你以为这是孔子对他这三个弟子的真实评价?非也,只是夫子一时气急,发脾气说气话罢了。 我们凡人,要允许圣人发脾气,并且,一不要把圣人的脾气话当圣旨,对自己有利时沾沾自喜;二不要因为圣人说气话而生气。圣人,有时也需要凡人的宽容。
本吧获准《人文自然之社科贴吧》名号 好消息: 今起,本吧获准《人文自然之社科贴吧》名号,凡《社科》类的问题,皆可在本吧讨论。 恭候好学者、知识者、学问者的来临!
晒文章与亮文章 常见网友说“来晒晒自己所写的文章”。 是真地来“晒文章”吗? “晒”者,置于阳光下蒸发其水分而不使霉坏也。 然自称“晒文章”者,却见不得他人的批评,又何“晒”之有? 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很少摆出来供人观看,但也偶有拿出来摆一摆的时候,这种“偶然拿出来摆一摆”的行为,谓之“亮宝”。 那些自称“来晒晒文章”的人,是来“晒文章”,还是来“亮文章”的呢? 博物馆所“亮”的宝,可是真宝啊!
千古奇冤 这里的“千古奇冤”,非《窦娥冤》所能比;窦娥虽冤也只是一个人或一件事被冤而已,而这里的“千古奇冤”,乃是曲解了圣人之圣言所造成的圣工之冤,由于造成了断送众生之慧命的大恶业,故曰“千古奇冤 ”也。 下面是“千古奇冤”之一: 《庄子外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鸿蒙 回答云将的修心之法说 “ 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 。其中的 “ 游者鞅掌”一句话,诸书却无不讲错者,原因就出在《康熙字典》将“鞅掌”注释错了。 《康熙字典》的注释是:《诗·小雅》中有一句“或王事 鞅掌”的句子,《传》这本书的注释是“ 鞅掌,失容也”。《笺》这本书的注释是“ 鞅,犹何也。 掌,谓捧之也。负何捧持以趋走,言促遽也”。《疏》这本书的注释是“传以 鞅掌为烦劳之状,故云失容,言事烦鞅掌然,不暇为容仪也。今俗语以职烦为鞅掌,其言出于此”。郑玄的注释是“以 鞅掌为事烦之实,故言鞅犹荷也。鞅读如马鞅之鞅,以负荷物则须鞅持之,故以鞅表负荷也”。正是受这些注释地影响,于是也就都解为“ 游者促遽于烦劳的事务”了。 “ 游者”,就是那个能游的东西,此指那个道心而言。“ 鞅”,马之羁也,也就是马的笼络,引申为管束住。“ 掌”,就是手心,引申为放开,此指任由它而言。 合而解之,就是如果对那个游巡之心既要管束住又要任由它。“国学”之书,乃修心之书,乃哲学大秘密之书,然而却在这种所谓“院校派”的手里被一代又一代地被曲解了。岂非“千古奇冤”乎!
国学新书
三言两拍 有一本书,名字叫《三言两拍》。 为什么叫“三言两拍”?或者说,“三言两拍”这个名词本身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说“是三言两语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叫做“三言两语”而叫做“三言两拍”呢? 有人补充说“是用最简洁的话将要表达的意思明白无误的表达出来”, 那么《三言两拍》这本书,是“三言两语”的表达方法吗? 所谓“三言”,乃“重言”、“ 寓言”、“卮言”之三言也。 所谓“两拍”,能将故事读明白或听明白谓之第一拍,能悟懂故事背后所含的真理谓之第二拍,合称之“两拍”。譬如:猫儿穿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而假装大夫,跑到鸟笼前对小鸟谎称免费的身体检察,小鸟发现了它藏在后面的尾巴,于是坚决不开门,那猫儿也就无趣地走了。其第一拍,就是听明白这个故事;第二拍,就是我们必须时时小心才能识破 坏人的 伪善而不上当。
《论语三解》已出版 拙著《论语三解》上月已出版,本人已于春节前夕收到邮来的样书,同《大学中庸三解》、《道德经三解》一样,都是北京“东方出版社”所出版。有需要的同仁,请及时购买。 另,出版社要求5月份出《南华经三解》,本人正在最后一次地校稿,约95万字。
过大年 年,何谓“年”? 有说,“年”者,四季也,计有二十四气。 有说,“年”者,岁也;譬如高寿者,则曰“年高”。 有说,“年”者,禾熟也;譬如年成好,则曰“大有年”。 拙以为:“‘年’者,四季也,计有二十四气 ”为本义,其他则谓之引申之义,还可进一步地引申,譬如引申为“前”或“进”等。 但何以读作“年”音,而不发别的什么音呢?拙以为: “年”者,“粘”也;两物之间毫无间隙地连成一体,则谓之“粘”。以四季谓之一年的“年”而言,不就是新旧两年之间毫无间隙地连成一体了吗!故读“粘”音也。 夏代之前,新旧两年之间以“冬至节”为粘结点;夏代之后,新旧两年之间以“立春节”为粘结点 ;实际上,新旧两年之间以“小寒节”为粘结点也。 “年”有“粘结点”而毫无间隙,我人的一生岂不如此乎! 愿人人“大有年”地粘接出一个光辉的一生!
何谓“政治”? “政治”一词,被提得越来越响。 试问, 何 谓“政治”?谁能给个详准的定义?
中组部开通“12380”短信举报平台 原标题:中共中央组织部开通“12380”短信举报平台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华春雨)记者2日从中共中央组织部获悉,中组部近日正式开通了“12380”短信举报平台,形成了信件、电话、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的“12380”综合举报受理平台,主要受理反映违规违纪选人用人问题的举报。 中央组织部这次开通“12380”短信举报平台,是继2004年开通全国组织系统“12380”专用举报电话、2009年开通“12380”举报网站之后,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重要举措。对“12380”举报平台受理的违规违纪选人用人问题,将按照“实报必查、查实必究、失职追责”的原则认真办理,以坚决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中央组织部“12380”举报平台联系方式: 1、中央组织部“12380”举报电话:010-12380; 2、中央组织部“12380”短信举报平台:12380; 3、中央组织部“12380”举报网站:http://www.12380.gov.cn; 4、中央组织部举报中心来信地址:中央组织部举报中心,邮政编码:100815
“元亨得贞”就是这样地解释吗 元亨利贞,出于《易经》之《乾卦》:通常的解释是: 元:大,始。 亨:亨通。 利:有利,得利,顺利。 贞:正。 译文:乾卦,象征天。具有万物创始的伟大天圆,亨通顺利的成长,祥和有益前进,贞正坚固。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不对? 前些日,有幸到《天津图书馆》走了走,满目皆是五花八门的书;当读者意欲买一本书时,面对着同一内容但书名不同的书,的确是疑惑难定,要么就是各买上一本,要么就是干脆一本也不买。 恰有一位作者正在演讲她所出版的书,顺手拿起一本一看,《作者介绍》中说,其作者竟然是好几家的“某某大学教授”,再一听其讲,除了其敢于讲的口才之外,其文才、其肚才、其气度、其风度等,实是不能令人敬服。 晚上就寝之前,同行的人问我有何看法,于是就谈到了“秦始皇的焚书坊儒”。我们只是从历史课本上去认识“秦始皇的焚书坊儒”,以现在的观点看,始皇帝是残暴的,但对当时以法治国的始皇帝而言,也许他是对的。 同行者的观点不能统一,但却都认为现在的图书出版市场确实须要整顿了。
看一看“不死殿堂”的马夹有多少 请看,这都是“不死殿堂”的马夹,因其骂人而无人敢惹,请同情它的人站出来看一看,这种人碴子,能同情吗? 幽灵代号4537 包头随欲闲耙灰 山阴锁马户一 不死殿堂 不死者殿堂 亡灵殿堂 亡灵协奏曲 冯家禄老银棍 冯家禄老2b 老2b冯家禄 太乙野鬼 脓包即将被曝 脓包乱咬人 老包真名冯家禄 影杀机 真武足下 水晶湖之刃 松雀隼 yzc315995859 包陶野爹 这种人,说不定以后还会继续出现新马夹。
喜讯 人民法院报:【明确利用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的认定】《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以及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何谓良知 问: 很熟悉的一个词,但是良知具体指什么?如何定义呢? 答: “知”的本身,并没有“良”与“恶”的不同,譬如你知道吃饱了或没吃饱的那个“知”,它有“良”与“恶”的不同吗? 虽然“知”并没有“良”与“恶”的不同,但由“知”所采取的行动之行为,却有着“善”与“恶”的截然不同。 譬如那个知道吃饱了与没有吃饱的“知”,若是当时没有吃饱,接着继椟吃的行为,既不谓之“善”的行为,亦不谓之“恶”的行为;如果当时是为了留给后面的人吃而不吃了,就谓之“善”的行为。如果当时吃饱了,蓝天若出于“不吃白不吃”的思想而吃得肚子痛,就谓之“恶”的行为;若再悄悄地拿回家去,就谓之“恶”的行为。 由此而知,“知”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有其行为上才有着“善”、“恶”的区别。这种行为上的“善”、“恶”之别,大概就是朱熹所说的“良知”了,实是概念上的混洧所至也。 既然“良知”的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没法子为其定义也。
本吧宗旨 帮你剥葱式深究“国学”而直达究竟。
既然“人人都在道中” 既然“人人都在道中”,为什么还要“修道”呢? 请你说一说。
关于《黄帝外经》之说 《黄帝内经》有“素问”与“灵枢”之篇目。 前几天,听人说还有个《黄帝外经》,问他“都讲些什么内容”,他说“没看过”。 也许真的有《黄帝外经》这本书。 不论有或没有这本书,当下即可断言:必是盅惑之书也,妄言之书也! 今留此话题,权充一个钓赤鲤的“饵料”,愿能上得钩来!
公告 本《吧》之意在于“钓赤鲤”,所讨论的贴子,也是“见地”性的“贴子”,所以不招《大吧主》。 有请见谅!
祝贺两位任“大吧主”就职 祝贺两位任“大吧主”就职!
公告 免去“枭龙在天欺负人”的《小吧》之职。 添加“ free这样”为《小吧》。 特公告。
《论吧吧主》申请之爆光 申请人申请人信息 狼小太爷申请时间:2013-7-22 22:03本吧资历精品贴数:0本吧发言数:2726贴吧资历 (全部贴吧发言)吧 吧主 小吧主 注册天数:291天申请感言克赛~前来拜访!<<论语>>岂是一两个、两三个人的<<论语>>?咱不为大吧主之位而来,只是为了吧友的权利而来! 收起回复 10楼 2013-07-22 22:07 举报 |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深圳陈嘉君: 大家多支持呀,本周六、日去投一票!2013-7-22 22:18 回复狼小太爷: 回复 深圳陈嘉君 :HOHO~估计今儿老包就会拒绝了~2013-7-22 22:21 回复深圳陈嘉君: 回复 狼小太爷 :玩嘛!2013-7-22 22:27 回复深圳陈嘉君: 回复 狼小太爷 :管他呢!举报 | 2013-7-22 22:27 回复
无奈乃智勇的考验 所谓“无奈”,就是大势如此而不得不从之。 譬如:高原地区的水煮不到100度而不得不喝之,高原地区的馍头蒸不熟而不得不吃之。 再如:哲理的曲解已被普遍认同时而不得不避言,头领的正确方略不被部众所理解而不得不保留个人意见。 难道任这种“无奈”继续下去吗?不,绝对不能! 随波逐流之“识时务者”,虽然应时而成为了时代的骄儿,待大势已去时便又变成了时代的垃圾。 唯有暂时避言、保留个人意见者,才能在不脱离部众的情况下而适时引导之,引导得被认同后而大述正知、正见,前时的“无奈之行为”自然也就变成后时的“中庸行为”了。
也说“挖坟” 原先并不知“挖坟”何义,后来方知,乃是指“将旧时之贴子再挖出来”的意思。于是议论如下: 一、挖坟的原因: 挖坟的原因有二,一是能写出有价值之贴子的人越来越少而不得不靠挖坟过日子,二是本来就没有发有价值之贴子的能力而却爱充当评论家。 二、对挖坟的态度: 鉴于“挖坟的原因”,所以挖坟的做法并不是坏事,一是能帮助后人借所挖坟之贴子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二是能为爱充当评论家的人提供表演的平台。
关于“吧主”申请的公告: 先“小吧”而后“大吧”的任职程序,不能破;所以“ 枭龙在天欺负人”先生的“大吧”之申请暂不能准。 希望“ 枭龙在天欺负人”先生能同意,先从“小吧”当起。
人生的大道 有人问“人生的大道”是什么。 答曰: 人生的大道,就是心里明明白白而不落入被自己的欲望所挖的陷阱里。 人生就像走在一条没有路灯的崎岖的小路上,无论是挑担负重式的谋生者,还是空手疾跑式的谋名者,还是拉车载货式的谋利者,等等,皆存在着随时掉入泥坑中的危险性,如果能有一只手电筒,掉入泥坑中的危险性也就不存在了。这个“手电筒”,就是“心里的明明白白”啊!
温故而知新 “头孢死要病经神”先生将我的旧时之贴子又翻了出来,复看一遍,的确大有“温故而知新”的收获。 谢谢!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