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蝉蛹的光环 鬼蝉蛹的光环
关注数: 61 粉丝数: 3,949 发帖数: 41,205 关注贴吧数: 36
今天再聊聊日晕背后的光学原理吧 之前说好要做跟日晕有关的科普,但是因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拖了好久,现在终于是整理出一套我觉得最容易理解的解释方式。 日晕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大气光学现象,发生时会在太阳的周围形成一圈成特定锥角的圆形光晕,并且有内红外蓝的色散。它的形成显然与地平论者臆想的“穹顶”无关,否则我们将天天能看到日晕。 日晕的主要成因是微小冰晶的折射。在高空强对流天气下迅速形成的大量微小冰晶,这些冰晶虽然小到肉眼无法直接看见,但是在它们缓缓飘落的过程中,对太阳光发生了折射、反射,这才使得特定方向上的冰晶会被照亮,形成光晕。 日晕有多种不同的锥角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22°晕,是来自最常见的六棱柱冰晶的折射。接下来我们就以这组例子简单地介绍日晕和幻日的形成原理。 在开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初中二年级学过的折射定律:图中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折射界面两侧物质的相对折射率: sin i / sin r = n21 上式是设定光从光疏介质(如空气)向到光密介质(如冰)传播的,反过来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传播也一样符合该定律,但会在入射角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生“全反射”现象,这个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可以理解为正弦函数sin无法大于1导致的。随着上图中的∠r不断增大,sin i 也会随之增大,当sin i等于1时,∠i = 90°,光疏介质一侧的光线就得紧贴着界面了。而当∠r继续增大到n21 × sin r > 1时,另一侧的折射光线就完全不会出现,反而会向光密介质内反射回来,这也是光线传导光线的原理。能让∠i = 90°的∠r被称为临界角。冰对钠黄光的折射率为1.309,因此冰的临界角为arcsin(1/1.309)=49.8°。 日晕是太阳光在微小冰晶上发生折射形成的,其中最常见的22°晕是由最常见的六棱柱状冰晶产生,这与六棱柱冰晶的横截面密切相关。当光线从六棱柱侧面的任意方向射入时,会发生内折射,折射后的光线不外乎会遇上相邻、相间或相对的面三者之一。光线在折射后遇上邻面的可能性较小,我们在图中就能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光线必然发生全反射,最后的结果与普通地照到一个随机的表面发生的反射没有区别。如果折射之后遇上了对面,由于入射界面和出射界面平行,最终的结果就是光线没有发生偏转直接穿过了冰晶,冰晶足够小的时候,可以视为直接透射。 以上两种情况,无论是邻面的反射还是对面的透射,这都是非常稀松平常且没有特点的,换做任何微小物体漂浮在空中都会发生透射和反射,再加上方向的随机性,其结果只会让阳光变得模糊,而不会产生任何光晕。而内折射的光线在遇到相间的面时发生的折射则有着独特的性质,需要进行重点分析。为方便称呼,这种现象我将其简称为“间面折射”。为了能让折射光线到达间面,我们从六边形的几何关系很容易得出两个跟∠r1有关的临界条件,即∠r1>0°(废话)和∠r1 < 60°,而事实上由于临界角的存在,∠r1最多只能到49.8°,因此可以说,任何大小的∠i1都可能产生间面折射。 在该光路图中,∠r1、∠i1的关系跟∠i2、∠r2的关系满足折射定律;∠i2、∠r1则构成了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因此又有∠r1 + ∠i2 = 60°;最后入射光和出射光的夹角则可以由θ=240° - ∠i1 - ∠r2求得。对上述关系建表得:总结上图可以发现,除了入射角在1~13°范围内会发生全反射以外,在14~90°范围内,所有的出入射夹角θ均>21.76°,并且有约一半的出射光夹角都在21.76~25°这一狭小的范围内。正是这种狭小的折射光夹角范围成为了22°日晕的形成基础。具体到现实出现22°晕的情况,就是大气中漂浮着无数的冰晶,近似平行的阳光照射到冰晶上,会发生透射、反射和集中在22°的间面折射。透射不会改变阳光的方向,而因为冰晶的朝向随机所以反射则是完全没有规律的,只有间面折射才能让光线的偏转集中在特定的角度上,从而让这一部分的冰晶被照亮,让人眼看到。如下图,用浅灰色绘制的冰晶虽然发生了间面折射,但光线并没有进入人眼(左下角的黑点),只有特定位置,即恰好形成22°锥角的那些冰晶(黑色实现绘制)才会被照亮,形成光晕。通过随机设置光线的入射位置和角度,计算出出射、入射光线的夹角θ,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生成无数组符合现实中光线分布的θ值。下图为这一模拟过程的示意图,指向六边形中心的光线表示发生内全反射而略去,只统计了折射光。通过模拟得到的无数组θ角转换为正切,再施加上一个随机的方位角,模拟冰晶方向的随机性将光线摊开,即可模拟出日晕的外观,以下为60000组随机数据模拟得到的日晕模拟:有趣的是,这套模型只要对冰晶的方向分布进行调整即可得到“幻日”的外观。换言之,幻日的出现是因为有一部分较为扁平的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因为空气阻力而“躺平”了,使水平方向上的22°日晕增强产生的:目前为止我们模拟的还是单色的日晕。众所周知,不同颜色的光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是不同的,显示器的RGB光波长分别为630、532和467纳米,对应的冰的折射率为1.308、1.311、1.314,通过将这一现象考虑进去,我们就可以模拟出日晕和幻日中内红外蓝的色散现象:综上,日晕和幻日是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大气光学效应,与冰晶的折射率和形状密切相关。除非地平论的太阳出现在穹顶之外,且穹顶会因不明原因形成和冰晶具有一样尺寸、形状和折射率的微观结构,否则不可能准确解释日晕和幻日的产生机制。
虽然整理自己的帖子有自恋之嫌,但是因为百度的设置过于制杖,超过一段时间的帖子在主页上就看不到了。为此我整理了一下去年到这里玩以来发过的自己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帖子。(刚才第一句话就错别字了,怒重发) 【个人推荐】 ○ “地平25问”的解答及设问意图分析。摘录了地平论者们视若瑰宝的《地平25问》加以逐一解答和分析,将其中的科学错误和逻辑错误一一挑出,此外还进行了逻辑仿写以博众人一笑。仿写部分仅供娱乐,切莫当真。 ——上:https://tieba.baidu.com/p/8642822850 ——下:https://tieba.baidu.com/p/8664929885 ○ 手机拍照估算地月距离。仅用手机拍照、软尺测量即可测出地月距离。 ——组织:https://tieba.baidu.com/p/8672379232 ——结果:https://tieba.baidu.com/p/8680875590 ○ 太阳方位计算 ——2023-10-24~10-31发起挑战,无地平论者回应:https://tieba.baidu.com/p/8669113145 ——2023-10-25,自行验证一次:https://tieba.baidu.com/p/8671511611 ——2023-11-01接受挑战时间结束,无地平论者正面回应,公开计算原理:https://tieba.baidu.com/p/8686203654 ○ 如果不能摆脱“质疑地球”的桎梏,地平论永远站不住脚。这里给出了对地平论正常论证方式的建议,并分析地平论者的扭曲心态。 https://tieba.baidu.com/p/8636914521 【模拟计算】 ○ 拜吧帖,根据北回归线春分日太阳高度角计算地平世界太阳高度,继而画出地平世界太阳的视运动轨迹。这样画出来的轨迹肉眼可见地不符合生活常识。 https://tieba.baidu.com/p/8081502051——后续还有第二次模拟帖,主要集中在日落现象上 https://tieba.baidu.com/p/8149210855○ 用摄影背后的数学原理(即透视原理)计算了无论是地球还是地平,地平线都应该才在很小的弧度。 https://tieba.baidu.com/p/8091138602○ 模拟各种高度、各种焦距下的地平线形状 https://tieba.baidu.com/p/8095363569 https://tieba.baidu.com/p/8116203325○ 在简单场景下模拟普通、广角、鱼眼镜头的成像特点差异,主要结论是:判断照片是鱼眼还是超广角可以找到画面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现实中应为直线的物体(补充:且延长线不经过画面中心)。只要它在画面里也为直线,说明就没有鱼眼畸变。 https://tieba.baidu.com/p/8112947149○ 日行迹的计算。从零开始计算日行迹,破除地平迷信对日行迹成因编造的歪理邪说 https://tieba.baidu.com/p/8139848803○ 球体的漫反射模型。反驳地平论者认为“球体反光会有一个点特别亮”的说法。 https://tieba.baidu.com/p/8152073675○ 计算地平论下的月相,发现地平世界里初一就是上弦月这一缺陷。 https://tieba.baidu.com/p/8153692147○ 【旧活新整】帮地平论者计算他们的太阳高度。利用朗伯比尔定律和光强的平方衰减,计算出地平世界的太阳仅为9.27公里,并且只在正午时间闪亮,之后会迅速变暗,否则无法达到黄昏后肉眼不可见的程度。 https://tieba.baidu.com/p/8667942906 【现实数据拟合验证】 ○ 贡嘎雪山远景证实地球曲率。经过地图对比、参照物选择,测量了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角,分别以地平和地球进行计算后得出更符合地球曲率的结论。 此帖有地平模型悬赏,坐等一个能够精确解释该现象的地平模型,见89楼 https://tieba.baidu.com/p/8123861915——此外还有对无力验证地平而是继续挑刺地球的地平论者的回复: https://tieba.baidu.com/p/8145393530 ○ 洲际航班验证地球模型。通过全球85条洲际直飞航线的飞行时间和地球、地平模型上的最短距离进行线性回归,发现地平模型存在与南北半球相关的系统误差,而地球可以完美解释所有直飞航线的飞行时间。 https://tieba.baidu.com/p/8135986342——全球主要机场间航程计算v1.0正式版发布。以上述线性回归结果制作的全球机场间直飞航线飞行时间的计算器。 https://tieba.baidu.com/p/8718705831【错觉及谬误分析】 ○ 平行光错觉的解释。(当时的光路图有误,以此处补充为准) https://tieba.baidu.com/p/8118828050○ 平行光错觉:两个符合直觉的现象组合成一个违背直觉的结果。帖子中对这种“本该是平行却看起来方向不同的”错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剖析。 https://tieba.baidu.com/p/8155666475○ “印尼数学博士”计算日食阴影的谬误。剖析了地平论者在计算日食阴影时的又一次张冠李戴或蓄意误导。 https://tieba.baidu.com/p/8640677432○ 分析为何月球上拍摄地球的照片中看不到星星。主要原因是地球非常亮,为了拍清细节曝光参数调得很低,导致绝大部分星星都看不到。 https://tieba.baidu.com/p/8645587556○ 北京雨燕这么可爱,为什么要欺负北京雨燕?分析了北京雨燕为什么不沿着直线从北京飞到南非过冬。主要原因非常简单,它们不仅需要吃喝拉撒睡,而且并不可能无限期地滞空,飞行的高度有限,更不会没事往荒漠戈壁高山大洋里飞。 https://tieba.baidu.com/p/8647427199○ 继续揭批地平论者的指鹿为马、倒打一耙言论。地平论者从自己喜欢的结论出发,强行编造、篡改透视原理的解释,再以他们擅长的“倒打一耙”套路抹黑正常的透视常识。该帖对此予以驳斥。 https://tieba.baidu.com/p/8649646788 【原始文献辟谣】 ○ 搬运了关于“沙罗周期”的相关资料,驳斥地平论者称“日月食预测全靠沙罗周期”的谬论。沙罗周期只能预测日月食的发生周期,无法预测准确时间、地点以及是环食、偏食还是全食。 https://tieba.baidu.com/p/8640308139○ 转发两份关于詹姆斯·库克船长1772年南极圈航行的原始记录 https://tieba.baidu.com/p/8666779129○ 《南极条约》1959年原版。地平论者喜欢造谣南极条约规定了人不能去南极,特此转发南极条约原文全文供参考。 https://tieba.baidu.com/p/8677299870 ○ 那篇柳叶刀还真被我找到了,大伙来看看谣言是怎么诞生的。溯源“柳叶刀刊载月光是冷光”的谣言源头。 https://tieba.baidu.com/p/8682108162 【轻松搞笑】 ○ 自制梗图 https://tieba.baidu.com/p/8138275245 https://tieba.baidu.com/p/8626394389 https://tieba.baidu.com/p/8668130437 ○ 虽然高压泥鳅逃跑了,但是我不介意鞭尸,大伙看个乐子。地平论者一边质疑地球上的航线为什么不敢飞南极,一边对这条航线在地平世界上兜了一个超级大圈毫无自觉,非常逗乐。 https://tieba.baidu.com/p/8639179561○ 甜甜圈越大,甜甜圈越小!一份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学选择送分题,地平论者无一敢做。 https://tieba.baidu.com/p/8675657907 ○ 吧友们对不起我快把猴儿玩死了。原来只是吐槽地平论者没有定见,但13楼在照片中使用测星定位法意外走红。 https://tieba.baidu.com/p/8688838152——定位原理公开,主要使用正常的测星定位法+向量法消除照片畸变+透视原理寻天顶: https://tieba.baidu.com/p/8724702347
照片测星定位法原理简介及实例示范 经过这几天的持续优化和尝试,我发现通过照片测星定位的精准度略逊于使用六分仪的定位方法,即使做到最好也无法将随机误差降低到18千米以下,换言之如果与实际位置偏离不到18千米是运气好而不是测得准。所以这个方法对住在城市里的普通人来说还是相当安全的,不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接下来就会一步一步解析通过照片进行测星定位的原理及实施方法,具体的计算式我不会列出,供大家思考练习。 【第一节 从“过洋牵星术”说起】 我国古代有一种被称为“过洋牵星术”的定位方法,它是利用一系列用等长的绳子串着的大小不同的木板来测量北极星的高度,从在茫茫大海中知道纬度的航海导航技术,那么它是怎么实现的呢? 众所周知,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远远大于地球的直径和公转轨道直径,所以可以认为一颗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看都是处于天球上的同一个位置(参考:赤经、赤纬)。随着四季流转,太阳在天球上的黄道运行,天球的不同部分会依次照亮;而昼夜半球又会因地球自转发生自东向西的转动,这才导致了我们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看到的星星不一样。 在一个具体的时刻,每颗星星的位置则是固定的。如同太阳有直射点一般,星星也会“直射”在地球上的某一个点,这个又点被称为它的地理位置(GP)。对于直射点GP而言,星星就在此地的正头顶上,仰角为90°。天上仰角90度的位置也被称为天顶(Zenith,我的同志短剑好像动了一下),这个一会儿会用到。对于在地球上别处的人来说,刚才那颗星星就不是在正头顶上了,而是和天顶有一定的夹角,被称为天顶角;天顶角和高度角是互余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更容易以地平线作为参考测出高度角θ。一颗星星的高度角θ一经测定,我们就知道了自己和那颗星星的GP之间,相对地心的夹角是多少了。 “过洋牵星术”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因为北极星的GP近似在北极点,所以测量北极星的高度角就可以知道自己和北极点之间相对地心的夹角,再用90°减去这个夹角就是纬度了。由于古时候的航海多是沿着北半球海岸线航行,因此只要知道了纬度就可以大致知道自己身处沿海何处。○ 本节计算方法提示(不想看可跳过) · 高度角+天顶角=90°(互余关系) · 所在位置与GP相对地心夹角=天顶角(平行直线同位角相等) 【第二节 双星定位法】 如果仔细思考过第一节的内容的话就会发现,能测到某颗星仰角为θ的所有地点集合在一起便是在球面上的一个以GP为圆心的圆,而这个圆恰好就是某个垂直于星星方向的平面与地球截出来的。如果测到了两颗不同的星星的仰角,便可以在地球上画出两个GP、两个不同半径的圆。这两个圆会有两个交点,观测者必然在其中一个交点上。再进一步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两颗星星的相对方位关系(谁左谁右?谁高谁低)就可以判断自己的位置是两个交点中的哪一个。○ 本节计算方法提示 · 与GP地心夹角为θ的圆方程可以用立体几何来求解: 1. 把地球视为一个单位球体; 2. 求出某时刻一颗星星的单位方向向量n; 3. 该平面会经过nsinθ; 4. 用空间平面点法式和球体方程联立求得圆方程。 · 两个交点的方程可以用球体方程加上两个平面方程一同联立求得,正常情况下会求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坐标。 · 求得的xyz坐标可以通过反三角函数转化回地球上的经纬度 【第三节 照片上的天体辨识和测量】 正常情况下,一张照片的光轴就是照片正中心点,因此拿到照片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横竖线将照片的中心点标出。 接下来可以使用PS的色阶、对比度、高反差保留等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照片中星星的清晰度。 量出每颗星星相对画面中心点的坐标,单位像素。 打开星图软件,这里使用的是stellarium,将时间暂停并调到照片拍摄的时间,通过个人经验和星图对比得知你标记的每颗星星是谁。我一般会选用其中5颗,尽可能接近画面中心,并且不离天顶大致位置太近的星星。因为星图软件还能即时计算行星和日月的坐标,因此不止有恒星可以用来定位,照片上只要能标出来、认出来的星星都可以用。 在例图中我标识了木星、天囷一、昴宿六、天苑一和天囷八。接下来,我们在星图软件中,将观测地的经纬度设为0°,0°,读取这五颗星的时角和赤纬,该时角我将其称为“参考时角”。通过参考时角和赤纬即可换算出这些星星的直射点GP的经纬度。 ○ 本节计算方法提示 · 时角赤纬和直射点GP经纬度换算: 1. 赤纬 = 纬度 2. 360°-参考时角 × 15°/h = 经度 【第四节 照片成像原理与像素焦距】 在之前的回帖中很多人质疑“照片的广角畸变是怎么消除的”。事实上我直接绕过了这个问题,从成像原理出发,把广角畸变扼杀在摇篮里。 一张普通的数码照片相当于是透过一张想象的相纸看外面的世界,所有星星的方向向量会被投影到一个与视点距离为z的平面上。要想复原出这些星星本来的方向向量,只需先按上一步的方法量出星星在照片上的x, y坐标,再求出这张照片的像素焦距z就可以了,因为这个像素焦距z对照片上所有的点都是一样的。现在我们知道所有星星直射点GP的经纬度,可以用向量的点乘求出它们之间的理论夹角; 此外我们还测量了所有星星在照片上的x, y坐标,再代入一个z,求出它们的实测夹角。只要稍作尝试让两组夹角之间平均地相等,我们就试出了z值。在这张图里试出z = 1300.8,可以看到理论值和实测值偏差最多不到1%。 “广角畸变”的产生正是将投影的长度直接当成夹角来计算导致的问题,如果我们用向量而非照片上的长度来求算,就可以直接绕开“广角畸变”。【第五节 天顶位置确定】 这里是简单的透视原理 正常的照片符合透视原理,画面中出现的所有平行直线都必然汇聚在照片上的一个点,这个点被称为这组平行线的“灭点”。虽然“灭点”在现实中对应这组平行线方向上的无穷远点,但因为照片只记录“与光轴的夹角信息”,而不记录“距离信息”,因此“灭点”得以在照片上实实在在地存在(有些地平论者会对此狡辩,因此我在这里要特意强调这点)。有时候这些灭点也可能超出照片的画幅,只要适当拓宽就一样可以标注出灭点的位置。 我们在上一节已经学会了将照片上的xy坐标转化为空间向量求解点和点之间的夹角,现在我们确定出天顶的坐标之后,也就可以很容易地算出每颗星星的高度角了。【第六节 定位计算】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星星的直射点经纬度和它们的高度角,到这里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只需要硬着头皮按着第二节的方法计算,就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经纬度坐标:(如果忘了我再说一遍省得你往回翻啊,根据5颗星星的GP坐标和高度角可以求出观测者所在5个平面的方程;将这一系列方程两两为一组依次与单位球方程联立就能求出10×2=20组可能得经纬度坐标)(其实就是在解两平面一球面交点的方程)观察发现,每一组两个计算结果中都有一个值是在123°(E)、41°(N)附近,而另一个值则偏差很大。 【第七节 结果汇总】 最后我们将正确的经纬度挑选出来,取平均值,就得到了我们想求的结果了:求得的经纬度坐标位于沈阳市浑南区(注意,该测算的误差范围有整个沈阳市那么大,地图标点仅供参考) 类似的统计计算结果我会习惯性地再算一下标准差,并且会用透视关系求出地平线上一点的xy坐标以对z值进行验算。推测的z值和透视关系求出的z值相差仅1.16%,基本可以确定天顶的位置的可信度。之前的帖子中只使用两颗星进行求算,并且计算天顶和地平参考点只各使用了建筑物上的各两条线段,误差较大;现在使用5颗星的坐标,20条线段延长线取平均值来求天顶,以星星的理论夹角反推z值,因而可以将误差范围缩到该方法的最小值。最后的误差只受两个因素影响:天顶xy坐标的准确度、时间准确度。 全文完,欢迎交流!
DLC几个新国策都没啥意思啊 第一个超空间特长,开局送二级超空间研究选项,母星3跳内低情报,行星探测+2,亚光速+10%,物理研究+15%,没了。内阁席位好像是加稳定的,看名字猜测是总督或科学家。 第二个次元崇拜,次元神庙+10凝聚(不知道是哪里的建筑),星界线+25%(就是新DLC版稀有文物),星裂出现率+100%,稀有科技概率1.1倍。内阁是每级让祭祀产+0.2物理,看名字像是总督类。 第三个黑暗财团(?不确定),开局就能采暗物质,有4个独特的消耗暗物质的法令,还有一个专属内阁议程可以随机开暗物质三件套的研究选项,不用爆金币了。四个法令分别是+5%合金,+10%能量币,+10%物理研究和+1破译+1加密+10渗透等级。内阁席位是什么没提。 第四个是主权卫士,我感觉挺废的。有专属防御陆军,加恒星基地和防御平台战斗力的建筑,有一个专属自闭向的法令,然后重点来了:行星行政规模+100%,分部行政规模+100%,星系行政规模+150%;正面的也有,人口行政规模-50%,区划行政规模-50%,外交权重+20%,士兵产+1凝聚力。内阁看样子是海军上将了,加成比较离谱但是感觉还是没用:每级+防御陆军伤害10%,恒星基地血量5%,恒星基地装甲5%,友方星系护盾+10%,友方星系射速+5%,友方星系命中+5%。 好的地方也有,新的插图还挺好看的()星界小缝星界小*这好像就是用来探索星界小*的那个球不知道不知道在黏糊糊的星界小*中的球?还带着一根绳子?成年虚空丈育?也没这么小吧
特大喜讯,休渔一周 在过去一周之内,我接连整了三个狠活,从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日、月、星三个方面给猴猴们出了三个大难题。在https://tieba.baidu.com/p/8686203654?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49.1.0&st=1699038166&is_video=false&unique=7D1595605DD34196FEAFBB3DF6C4B400 这个帖子中,我逐步给出了基于日心说和万有引力的太阳运行轨迹解释,并制成电子表格供所有吧友下载验证;在https://tieba.baidu.com/p/8680875590?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49.1.0&st=1699038183&is_video=false&unique=A8712A54E8C85F49E46525EE7D82054A 这个帖子中以完全不要钱的、任何人都能做到的方式测量了地月距离,并得到了一个仅有2%误差的准确数据;最后在一个本只是吹水的帖子https://tieba.baidu.com/p/8688838152?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49.1.0&st=1699038148&is_video=false&unique=2295E8CCCEA5CCDAA3DC0451BEB78C95 里,用测星定位的方式,算出了不信邪的地平论者所身处的大致位置。 以上三件事无不展现了科学的力量以及平猴们的夜郎自大:有任何平猴能给出地平版的太阳运动计算方式吗?有任何平猴能测量地平世界的月球高度吗?有任何平猴能用地平的方式用星星定位吗?这三个问题即便我不问、猴不提,估计也给这帮子没见过世面的井底之猴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有吧友抱怨我整活过狠,把吧里的猴子们揍得一只只都蔫了吧唧的,失去了往日的潼声吊语,只剩几只失心疯猴在发病。其实这种情况我也是不乐见的——本身平猴就没什么创造力,如果连顽劣习气都没有了的话简直就毫无玩赏价值——为此我暂定休渔一周,暂时不开新主题、不回复平猴帖,给平猴吗休养生息的机会。在此期间我会观望,如果众韭菜猴们的长势过于喜人我也会提前回归;如果猴子们的活力长期无法恢复也不排除长期休渔。 另外,为了避免猴猴们太过想我,我也给支持地平的猴猴们指条路。正好一年前我发的以下两个帖子均各有悬赏壹仟元人民币,总计贰仟元人民币。如果是某些猴儿的脸实在需要止痒,可以给尝试出这两个问题的地平版解释,要求也在里面写得清清楚楚,可自行查阅:https://tieba.baidu.com/p/8135986342?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49.1.0&st=1699039284&is_video=false&unique=764E0094FFB50690A4975E99101DFFF0 https://tieba.baidu.com/p/8123861915?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49.1.0&st=1699039669&is_video=false&unique=
【国外大佬整狠活】地平光阳扭成麻花 由于一人一天只允许发三个主题帖,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今天的第三个帖子把这个狠活发出来。 walter.bislins.ch/FED 这是一个互动式地平模型,可以模拟日出日落、月升月落、月相、月球的视自转、太阳在春秋分点的位置、季节,部分模拟日食月食和星轨、以及极昼极夜和天极,还有赤道以南的不同地方可以看到同一颗恒星围绕南天极顺时针旋转的现象。但这个模型仍不能完全模拟现实。 【注意】 会有地平患者曲解、滥用这个模型,称这就是“地平的铁证”,但这么做的人却对以下事实遮遮掩掩: · 这个地平穹顶模型是先按照日心说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进行计算,使用现实中测量的3D轨道、星座、轨道交角、轴倾角、距离和速度,以及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正确大小和质量来计算。 · 以上按照日心说模型计算的结果再投影到地平穹顶模型上。为了让地盘上的观测者可以以正确的方位角和仰角看到穹顶上的天体,光线必须按照图示方式进行匪夷所思的弯曲,这种弯曲方式在现实中是不符合逻辑且没有一句的。这个模型也无法预测在不同海拔下观测天体的情况,并且还存在其他许多问题。 · 这个模型需要让光依据观测者所处的纬度来进行不同的弯曲。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物理效应可以让光按这种方式弯曲。 · 你说一个人所在的纬度不同,怎么就能让遥远的光在发出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弯曲才能显得和观测完全相符呢? · 以上这些奇怪的弯曲和纬度对光的影响在球体模型中是完全不需要的,上述提到的所有现象都能简单地解释清楚。
那篇柳叶刀还真被我找到了,大伙来看看谣言是怎么诞生的哈 《柳叶刀》杂志1865年3月8日。第67期,第1697号,第254-257页。文章标题为《Contributions TO THE MEDICAL JURISPRUDENCE OF INSANITY》,译为对精神错乱医学法理学的贡献。 文章的第一部分在阐述月亮与气候以及公众的关系,第255页开始的第二页开始叙述月亮与疾病的关系,画圈的部分提到了月光的冷暖效应,我们具体来看说的是什么: ① “……Now at the moment of sunset, if the moon be increasing, it will be above the horizon, and the warmth of its light would prolong the circulation of the sap;……” ……在黄昏时,如果月相正在增加(即初一至十四),那它会处于地平线以上,月光的温暖会延长植物“汁液循环”的时间;……” 前文认为,植物之所以在阳光下能健康生长,是因为阳光提供的温度让植物汁液得以循环,因此在初一到十四,在太阳落山后月光的照耀让植物得到了更多的温暖,从而能继续“汁液循环”。这里明确提到了月光的温暖。另外这个“汁液循环”有可能就是指后来克劳斯·维奇曼斯在1881年才提出的蒸腾作用。 ②“……exposed to the unmitigated cold of the night……” ……暴露在夜晚的严寒下…… 这里说的也是夜晚的寒冷,而不是什么月光的寒冷。 ③“……If it be admitted that the lunar rays prossess any sensible caloritic power, this reasoning might hold good, but it will have very little force whe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xtreme change of temperature which can be produced by the lunar light does not amount to the thousandth part of a degree of the thermometer!……” 如果承认月球光线具有可感知的发热能力,那么这个推理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考虑到月光所能产生的温度变化最多还不能在温度计上产生的千分之一度的变化的话,这个推理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了! 这一句是在反驳上面月光的温暖照耀植物使其维持“汁液循环”,并且摆出了一个事实就是月光没有任何热效应,最多也只能让温度计上升不到千分之一度。 更搞笑的还在后面 ④“……The gardeners of Paris assured Arago that in the months of April and May they found the leaves and buds of their plants, when exposed to the full moon in a clear night, actually frozen, when the thermometer in the atmosphere was many degrees above freezing-point. He mentions these facts as proving that the moon's rays have a frigoritic power, but that the largest speculums directed to the moon produced no such indications on a thermometer placed in their focus.……” 巴黎的园丁们告诉阿拉戈说,在四月和五月的时候他们发现,在晴朗的夜晚,明明大气中的温度计显示比冰点高得多的温度,但暴露在满月的月光下的叶子和花蕾却结了霜。他用些事实来证明,月亮的光线有一种冻结的力量。然而,用最大的反射镜对准月球并将月光聚焦在温度计上,却没有这种迹象。 就是说,这位园丁将气温高于0度时叶子结冰和月光照在叶子上进行了错误归因,推断出“月光有冻结之力”。地平论者将作者在文中转述的这位园丁说的话当做科学的依据,却丝毫没有看到就在下一句话就得到了科学实验的反驳。 总之这场持续了大半个月的闹剧还是正常地发现又是地平论者打了自己的脸。也许,这篇文章也有“签了保密协议被地平协会保留的原始版本”?我可非常期待这种东西真实存在的整局。
手机拍照估算地月距离后续 关心结果的我直接给:37.85万千米 我在本周发帖号召吧友们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晚上10月29日22:00用手机对月亮拍一张照片,帮助我估算地月距离:https://tieba.baidu.com/p/8672379232 原始照片也在帖中,若有兴趣可以过去看,这里显示的是进行了标注的照片。 在收到的众多图片中,对清晰度、可参照的星星数量、拍摄地点距离等进行筛选后,我最终确定使用@知名物理学家安倍晋三 在俄罗斯岛拍摄的照片进行计算。该小实验中的所有计算均会按标准流程将误差保留,并按运算方法进行误差累加。实验结果如下: 第一步 寻找画面参照物 由于手机自身不带测角功能,因此在照片中需要寻找星星作为参照物。通过星图软件查询得,昨晚22:00时娄宿三的赤经纬坐标为22h28m01s, 23°34'27″,木星为22h00m06s, 13°49'06″。将这两个数据转换为单位向量后,可以用向量的点乘来求出娄宿三和木星之间的夹角为11.778±0.002°(见图1) 第二步 计算画面比例 图中以蓝线交点标注照片的中心位置(即光轴),木星在画面中的坐标为(+295, -59),娄宿三为(+35, +622),单位像素。正常照片中的点与光轴的夹角的正切值与其画面上的像素距离成正比。 设1像素等于x正切,则木星在画面中的方位角为arctan(295x),仰角为arctan(-59x),娄宿三则是arctan(35x)和 arctan(622x),通过二分法求得,x=2.8459±0.0058×10^-4(每像素)图1. 上海宝山区拍摄到的月亮、娄宿三及木星 第三步 计算月球角度差 如图2,将俄罗斯岛拍摄到的照片与我的照片叠加,并经过比例缩放和唯一屎木星和娄宿三处于同一位置。由于月球依旧在画面中心附近,lim(x→0) tanx=x,因此可以忽略镜头的正切畸变。 测量得图2中的月亮中心位置为(27,-15),以1像素=2.8459±0.0058×10^-4正切值为比例,以±0.5像素为偏差值,通过转换为单位向量后求得两地月球夹角为0.2451±0.0183°。图2. 符拉迪沃夫斯克俄罗斯岛拍摄到的月亮及周围星空 第四步 月亮的方位角和高度角 使用手机的指南针功能测得22:00时月亮的方位角为108±3°(图3)。使用影长法测得竿高150±1厘米,影长96.6±0.5厘米月亮的高度角为57.2±0.3°(图4)。图3. 22:00时手机测得的月亮方位角图4. 22:00时以月影法测量月亮高度角(a)测量环境;(b)测量的晾衣架高度;(c)22:00时晾衣架影子;(d)用手掐住影子位置开闪光灯拍摄读数(开闪光灯可以看清尺子,但是影子会被照没,不要杠为什么没有影子) 第五步 计算月亮距离 根据两地经纬度坐标计算的,我到俄罗斯岛的地表距离为1590±1千米,方位角为39±0.5°。接下来我会以现在为止已经得到的数据,通过正弦定理,分别以不考虑地球曲率和考虑地球曲率两种方式计算地月距离(图5)。图5. 正弦定理计算地月距离c 5.1 不考虑地球曲率 若不考虑地球曲率,以俄罗斯岛方向(39±0.5°,0°)和月球方向(108±3°,57.2±0.3°)的法向量求得,俄-我-月夹角为:78.806±1.896°。∠A=0.2451±0.0183° 根据正弦定理求得地月距离为37.89±3.11万千米,累计相对误差8.2%。 5.2 考虑地球曲率 若考虑地球曲率,俄罗斯岛直线距离为1586±1千米,俯角为7.1486±0.0044°,求得俄-我-月夹角为:84.950±1.88°。 根据正弦定理求得我到月球距离为37.22±2.91万千米,累计相对误差7.8%;地月距离为37.85±2.91万千米。 查得今晚月亮的实际距离为36.72万千米,测量偏差为+3.1%。 小结 本次小实验仅通过非常简陋的手机拍照功能求得两地之间月球相对天空位置的移动,以此计算两地相对月球的夹角;用非常生活化的软尺测量月影的方式求得月亮的高度角;又以手机自带指南针功能测得月球的方位角。以以上数据为基础,求得月球的距离为37.85万千米,与实际值仅相差3.1%。 实验误差主要来自手机拍照的分辨率限制了月球位置测量的准确度(±7.4%)。
甜甜圈越大,甜甜圈越小! 互联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甜甜圈越大,甜甜圈中间的洞越大;洞越大,甜甜圈就越小;所以甜甜圈越大,甜甜圈越小。" 这个段子可以称为“甜甜圈悖论”,在博人一笑的同时,也在提醒着大家:很多问题上,如果不使用严谨计算,就会陷入正反都有理的自相矛盾中。因此数学能力对于讨论科学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我列出了一些各个年级的数学选择送分题,供大家自评自测,欢迎分享各自的见解,但我不会公布正确答案。 1、(小学一年级)28+93= A. 17 B. 11 C. 94 D. 121 2、(小学二年级)60分钟的两倍是? A. 1小时20分钟 B. 2小时整 C. 2小时40分钟 D. 1小时40分钟 3、(小学三年级)矩形的长和宽为9和3,它的面积是? A. 15 B. 27 C. 6 D. 3 4、(小学四年级)已知鸡兔共有8个头、22只腿,问兔子有几只? A. 6 B. 5 C. 4 D. 3 5、(小学五年级)0.4×0.4=? A. 0.8 B. 16 C 0.16 D. 0.016 6、(小学六年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圆的周长一定是3.14米 B. 长方形的长和宽比例一定是2:1 C. 正数一定比负数大 D. 32/4是真分数 7、(初中一年级)以下四个数最大的是: A. 10000 B. 3.14×10^3 C. -6×10^8 D. 5×10^-5 8、(初中二年级)三角形的全等不包含以下哪种条件: A. 两等边夹一等角 B. 两等角夹一等边 C. 两等角邻一等边 D. 两等边邻一等角 9、(初中三年级)下列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根的差值为√(b²-4ac)/a B. 当c>0时,两个根之和一定大于0 C. 当2a<-b时,方程无实根 D. 两个根的和为2b√(b²+4ac)/a 10、(高中一年级)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 A. n·a_n B. (a_1+a_n)/2 C. n(a_1+a_n)/2 D. 2(a_1+a_n)/n 11、(高中二年级)以下关于立体几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两直线不平行就一定相交 B. 两平面不平行就一定相交 C. 两直线平行距离处处相等 D. 两平面平行距离处处相等 12、(高中三年级)sin15°=? A. π/4 B. √3/8+√6/4 C. √(1/2-√3/4) D. √(2π-√15/4) 13、(不定积分)∫ax²+bx+c= A. ½ax³+¼bx²+cx+C B. 2ax³+bx²+C C. 2ax+bx+C D. ⅓ax³+½bx²+cx+C 14、(极限)当n=5时,lim(x→∞) sinx/n为 A. sixB. 1/5C. 6/5D. 不存在 15、(线性代数)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为θ,sinθ= A. |a·b|/(|a|·|b|) B. |a×b|/(|a|·|b|) B. |a+b|/(|a|·|b|) B. |a×b|/(|a|+|b|)
突发奇想,手机拍照说不定就能估算月球距离 由于地平猴们把自己关在雪景球内导致目光短浅,不愿意相信光能够传播很远很远,于是我就在想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手段可以测量地月距离。 根据我自己手机拍照的4000×3000像素,加上放大2x倍时等价50毫米的的焦距,我算出手机拍照的中心区域附近,一个像素约为44.2角秒。而按地月距离384403千米来算,只要两地有效距离超过500千米,同一时间月亮在天球上的位置就可以有268角秒的差距,相当于6个像素,如果能有2000千米的有效距离,甚至可以平移过半个月亮的大小。因此根据正常的天文数据,用手机拍照估算地月距离是有可能的。 于是我打开了现代科技加持下的星图软件,发现10月29日晚上会有木星伴月,附近还有娄宿三、昴星团和毕宿五可以作参照物,美中不足的是那天是满月,太亮的月光可能会干扰月球位置的判断以及周围的星星的拍摄。当晚10点左右月亮附近的情况如图,图为ps绘制。就想问问有没有距离上海超过500公里,最好1000公里以上的吧友愿意一起做这个实验,一起用手机拍的照片估算月球的距离? 大概要求就是在北京时间10月29日晚上10点(误差最好小于2分钟)用手机拍摄几张将月亮置于画面中心的照片,要求不要过曝得太严重的同时又能让附近的亮星入镜就行。专业器材不一定管用,不过也当然欢迎,因为最后木桶的短板会是我手里的手机摄像头。 由于是估算,误差不会很小,而且主要受两地有效距离影响。这个趣味小实验本身的精确度如下: 500公里——17% 1000公里——8% 1500公里——6% 2000公里——4%
【旧活新整】帮地平论者计算他们的太阳高度 Cite this as: Nukenin, H.; J. FEST, 2023, 2, 1. 摘要: 在整理文件的时候,发现去年写的一篇东西居然还没有发过帖子,内容主要是基于2022版潼关地平模型、现实中光的传播规律和朗伯-比尔定律,对地平世界的太阳高度进行估算。经过重新的勘误和对公式精确度的升级,我重新得到了地平世界春秋分日太阳高度=9268.4米的结论,连同其他的计算结论均异常生草,特此发帖以博诸君一笑。 正文: 现实中,正午太阳亮度是-26.74等,太阳落山后就看不见了。由于地平论者拒绝接受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的事实,而坚称是因为是太阳离得很远导致看不见。因此我们按照大气中光线传播的规律,以沿途的大气消光,和光度随距离的二次方衰减的两条规律,对地平世界的太阳高度进行计算。一、春秋分日赤道位置太阳高度的计算 目前(注:写的时候为2022年10月)一种比较常见的地平地图中,地盘赤道的半径是10009千米(注,这一数值根据不同版本的最新狡辩还可能是5443、8759或40万千米)。太阳一天围绕北极点转一周,因此从正午到黄昏,太阳运动过90°。而春秋分日太阳正好直射在“赤道”上,地面上的距离就是10009×√2=14155千米。我们将该场景定义为标准地平场景(SFES)试求一下地平世界的太阳高度。 首先,根据吸光度的定义,我们知道吸光度跟距离成正比,等于原始亮度除以吸收后的亮度的比例的以10为底的对数:(1) A——吸光度 k——吸光系数 d——距离 I_0——起始亮度 I_t——末端亮度 根据地平理论,清晨之前黄昏之后的太阳无法被肉眼看到,亮度应该低于6等,即正午和清晨时刻的太阳亮度差异为10^[(6+26.74)/2.512]=1.0800×10^13倍,即:(2) 根据前述模型可得,正午时分太阳的距离为h,黄昏时太阳距离则为√(14155²+h²)。设太阳自身照度不变,在1千米距离恒为I_1(之后会消掉),则有:(3) 将(3)代入(2)可得:(4) 观察(4)式我们发现,这个式子不仅难以解析,而且存在两个未知数,只能得到太阳高度和大气吸光系数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大气透过率在0.2~0.99之间,气象条件越好、入射方向约垂直越高,透过率就越好,而知道了透过率的可能范围,我们就能再引入一条k与h的关系。我们接下来分别取0.2和0.99两种极端数值对太阳高度的下限和上限进行计算。将0.2和0.99分别代入式(1),可以得到(5) k_0.99——大气透过率为0.99时吸光系数,用来计算太阳高度的下限 k_0.2——大气透过率为0.2时的吸光系数,用来计算太阳高度的上限 关于上下限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大气很透明,要让正午和晨昏时刻阳光的亮度差异那么大,那么这两个时候太阳到人的距离就需要差距非常大,因此太阳本身的亮度需要比较小,而高度也比较低,才能实现正午很近的效果。反之,如果大气不太透明,那么太阳高度就可以比较高,太阳本身亮度也可以就比较亮。 将(5)中的两个式子其分别代入式(4)可得(6) 据此分别计算出,透过率0.99时,太阳高度为9.2684千米,大气吸光系数k_0.99=0.0004709 km^-1;透过率为0.2时,太阳高度为929.6,大气吸光系数k_0.20=0.0007519 km^-1。 由于即使在最好的气候条件(透过率0.99)下我们都能在黄昏看到日落,因此我们选取该条件下计算出来的太阳高度9.2684千米为地平论的太阳高度。该透过率和距离下的阳光,我们称为地平标准正午阳光(SFMS,Standard Flat-Earth Midnoon Sunlight),用字母I_S来代替,其光度等价于-26.74等。 二、不同气候条件下地平日“落”时间 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平日“落”时间: 由式(2)类推,在其他吸光度下,太阳“落”山时的亮度同样也比SFEMS小1.0800×10^13倍,因此有:(7) 由此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大气吸光度下,太阳落山时的直线距离d,并根据d来计算各种情况下的白昼长度:总结以上数据可得,在标准地平场景(SFES)下,只要空气稍微有一点水汽或雾霾,让透过率下降区区0.015,白昼的长度就会从12个小时锐减至4:50,这意味着太阳会在上午9:35“出现”,在下午14:25“消失”。而在绝大多数气象条不是那么好的天气(大气透过率<0.9)白昼的长度将不足1小时,全世界只有太阳直射位置正下方的人能在正午前后的短短几分钟看到暗淡的太阳从头顶掠过,旋即进入黑夜。 三、一昼夜间光度变化 由于地平世界的太阳是围绕北极点作圆周运动,在标准地平场景(SFES)下,可以求得每一个时刻太阳与观察者的距离d(t),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在大气透过率=0.99时一个白昼内太阳光度I的变化。由于计算出的光度的差异太大,我又将其转化为星等和显示器亮度值(以正午为255)进行显示:太阳一昼间相对光度如图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常见天体亮度的参考,满月为-13等左右,金星最亮时为-4.22等,天狼星为-1.47等。也就是说,在地平标准模型下,太阳在上午6点时会在天边以六等星之姿出现,到上午八点半过后,亮度增加到天狼星的程度,紧接着在九点多达到金星亮度,在中午11点刚过达到月球亮度,并且在12点前后迅速闪亮,之后又沿着相同的轨迹回归晦暗,直至黄昏时变得肉眼不可见,做成动图后是该效果:(图中1秒对应地平时间1小时,请耐心等待,非静止画面)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假设地平论关于“日落是因为距离过远导致肉眼不可见”的设定正确为前提,以一个较为合理的地盘尺寸,通过朗伯-比尔定律和光传播的平方反比定律对地平世界的太阳高度进行计算,得出了地平世界太阳高度为9.2684千米的结果。并且以此为基础通过进一步计算发现,如果日“落”是因为距离过远,那么在绝大多数的天气条件下,地平世界的“白昼”长度都会远远短于12小时;而且即使在最理想的气候条件下,太阳也只会在正午的一个小时内以明显的光球程度的亮度出现,一个“白昼”之内的绝大部分时间,太阳的亮度都不超过满月,根本不足以照亮天空。
转发两份关于詹姆斯·库克船长1772年南极圈航行的原始资料 詹姆斯·库克船长于1772年的那趟探索南极圈的航程,也是地平论者所津津乐道的所谓“南极圈60000公里”的由来(tieba.baidu.com/p/8640980071)。尽管这一数字是60000英里,且为整个航程从英国出发经过非洲西海岸-南大西洋到达好望角、随后第一次到达南极大陆,接着自西向东去往新西兰,再探访了一系列太平洋岛屿,之后第二次到达南极大陆,又经过南美洲的火地岛和南大西洋以及再次到达好望角,最后沿着非洲西海岸回到英国的全程的长度。 以下是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的两份最重要的航海日记、日志,第一份是詹姆斯·库克船长自己所撰写,而第二份则是船上负责定位的天文学家之一威尔士·威廉所写。希望日后所有关于这趟航程的讨论,包括对本帖第一段的反驳,都要建立在以这两本书(哪一本,第几页)为主的详实证据基础上。如果对这种所谓“地平论的关键证据”都不愿意花时间看的地平论者,“叶公好龙”这个词用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詹姆斯·库克在HMS“Resolution”号上的环球旅程日记》共581页,缩略图展示正文第一页 cudl.lib.cam.ac.uk/view/MS-JOD-00020/29 本书简介(有删减): 该日记由詹姆斯·库克船长在它第二次探索远航的过程中于HMS Resolution船上编写。库克船长首次探索远航中对澳大利亚(当时称“新荷兰”)的东海岸进行了大量的测绘,而这一次的大方向则是探索南太平洋,以确定那块叫做“未知南方大陆”的存在与否与位置。包括英国海军部的第一航道测绘员亚历山大·达尔林普尔在内的许多人都想知道这片神秘的南方大陆是否存在。 尽管这次航行花费了一些时间测绘了南极圈以内的许多地方,包括环绕航行以及对“乔治亚岛”的命名,但也许这趟旅程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各种航海日志和日记中记录了大量他们遭遇到的大陆部分,其中就包括有马克萨斯群岛、塔希提岛、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群岛。这本日记中对各个岛屿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描绘同样引人注目,有时是对当地人的生活习俗赞不绝口,有时却又遭遇到难以置信的暴力。 这趟航行和日记中,经度委员会命令将拉库姆·肯德所制造的K1计时器随船试验,库克船长对这台计时器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尽管库克船长对依靠这台计时器对纬度的测量能力深信不疑,但这趟旅程绝不仅仅有这一种方法进行纬度测量。K1计时器不仅昂贵且华而不实,还在这趟旅程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随船进行天文观测和试验的天文学家威廉·威尔士每每在将这一堆各式各样的计时器在船上和陆地上建造的临时天文台之间搬来搬去时遇到了巨大的麻烦,在整个旅程中保持它们的正常工作状态也同样令人焦头烂额。 这本日记中包含了大量所到达地点的地图和图表。其中就包括佛得角普拉亚港的地图(电子版33页)、友好群岛的海图(电子版71页)、范迪门斯地的草图(电子版94页)、哈维岛、帕默斯顿岛、海龟岛和萨维奇岛的地图(电子版142页)、新西兰Dusky湾的草图(电子版146页)并附带Pickersgill港的插图。在南海看到的阿姆斯特丹独木舟的平面图和剖面图(电子版159页)、复活节岛地图(电子版200-212页),上面有理查德·皮克斯吉尔记载的雕像的名字、马克萨斯群岛的草图(电子版214页),内附决议湾或马德雷德迪奥斯港的插图、布列塔尼亚奥特怀特战争独木舟的平面图和剖面图(电子版258页)、两张库克船长在南太平洋发现的海图(电子版309页),内附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群岛的插图、马里科洛的桑威奇港、新喀里多尼亚的巴拉德港和塔纳岛的Resolution港的地图(电子版388页)、诺福克岛地图(电子版425页)、南半球的海图(电子版443页),展示了一些最杰出的航海家的航迹、两张(电子版444页)火地岛西南海岸圣诞湾地图(电子版452页)、美洲南端的海图(电子版470页)以及桑威奇地和乔治亚岛的地图(电子版485页)。《HMS“Resolution”号日志》共441页,缩略图展示正文第一页 cudl.lib.cam.ac.uk/view/MS-RGO-00014-00058/8 本书简介(有删减): 威尔士·威廉(Wales William)在詹姆斯·库克船长的指挥下,随HMS Resolution号上航行至南半球海洋时所编写的航海日志。航海日志开始于1772年6月21日,记录了他到达希尔内斯的仓库领取经度委员会分配给他的仪器。1775年8月1日,威尔士将航海日志连同仪器一并交给了皇家天文学家内维尔·马斯基林(Nevil Maskelyne)。在这本航海日志中,威尔士详细描述了沿途遇到的人,例如汤加和麻风岛的居民。在这之中就有许多是人们第一次接触到的记录。该卷还包含二十多张地图和图表,其中一些岛屿也是有史以来首次绘制,包括帕利瑟岛和帕默斯顿岛。这些记录与官方探险艺术家威廉·霍奇斯的素描、油画和版画一起让18世纪晚期英国人领略了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 威廉·威尔士是这次航行的两位天文学家之一,另一位则是曾在托比亚斯·弗诺(Tobias Furneaux)指挥的HMS Adventure 上担任随船天文学家的威廉·贝利(William Bayly)。他们和这一时期(1770-1820年)所有被派去航海的天文学家一样曾在内维尔·马斯基林手下工作多年,作为航海年鉴的计算员。 在之前的航行中,库克广泛绘制了澳大利亚(当时称新荷兰)东海岸的地图,第二次航行的大方向是探索南太平洋,并确定当时被许多人所津津乐道的“未知的澳大利亚大陆”的存在与否与位置。 威尔士的日志揭开了航海探索的神秘面纱,强调了发现、揭示和发表这些“发现”所需要花费的无数人力和时间。他不仅描述了南方大陆,还描述了航行中遇到的许多其他地方,如赫维群岛、复活节岛和马克萨群岛。威尔士在日志中多次向我们展示了遇到“新”大陆和“新”民族的感觉。这些新发现的记录形式主要是观测者的亲身经历,但没有记录他们的出现过程。 本卷的核心是另一种形式的探索与发现,威尔士使用各种各样的仪器和材料(帐篷、船只、文本)来记录船只的位置和船员认为他们发现的新土地。作为天文学家,威尔士负责携带和使用一系列不同的仪器,包括各种罗盘、温度计、望远镜和经纬仪。其中之一是K1计时器。这款计时器由钟表制造商拉克姆·肯德尔(Larcum Kendall)在经度委员会委托下制作,可作为约翰·哈里森H4计时器的更廉价也更精确的替代品。威尔士记录了他对这台仪器以及另外三台由约翰·阿诺德所制作计时器的测试。阿诺德的1号和2号计时器现在由英国皇家学会保管。四名计时员被分配到两艘船上。威尔士负责K1和阿诺德1号。威廉·贝利则负责另外两名阿诺德计时器。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专门描述关于使用工具、帐篷和仪器中的实践过程和遇到的问题。在1772年7月29日的记录中,威尔士抱怨自己(和其他未提及的助手)"把仪器搬上岸来这一过程比我想象的要麻烦得多,花费也多,因为我们还得把它们全部运到海关才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本航海日志中,威尔士很少提到有其他人帮他搬运这些仪器。 威尔士记录的观察天空、陆地以及船只位置的方式也是该书中非常有趣的一个部分。他从各种仪器和材料中提取数据,整理成线性的表格,并为描述性文本留下相当大的空间。在整个航海日志中,威尔士也对栏目和页面的布局进行过调整。有时当不同仪器的数据冲突时他也会略过一些行列。他有时会留白,有时会用其他的行列或文本填充。这也充分展现了在一本简明清晰的日志书中,记录所处位置和外观以及新的人群和地点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
关于为什么这张照片中看不到星星 图1. 本帖所讨论的图片前言 在之前的讨论中,地平论者认为“在纯黑的背景下,拍不到星星就离谱“,而我“三申五令”地强调,这张照片里拍不到星星是由于曝光设置的问题(图2)。 图2. 原讨论内容由于这位地平论者完全不承认任何讨论的基础,包括: 1. 月面之所以能被拍到是因为被太阳光的照亮 2. 被照亮的月面出现在前景同样会导致需要降低曝光度才能拍清楚(否则会过曝) 这些最基本的光学和摄影原理都不承认的基础上,我与这位地平论者完全无法继续沟通。而这位地平论者甚至自我感觉良好,以为我不懂得光学,那么我们就从光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下为何这张图片中拍不到星星。 图3. 对话截图,图中的地平论者以为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无知结果与讨论 本帖需要使用的公式包含以下两个。第一个是用来转换照度和视星等关系的公式: 视星等=-13.98-2.512log(照度) 视星等是很容易获取的数据,而照度是光通量的面积密度,也就是光的单位面积功率密度,可以进行线性运算。 第二个公式是屏幕显示用的功率密度和像素亮度值的转换关系 功率=(亮度/最大亮度)^2.2,50度灰的功率为标准的21.76%。 查得满月的视星等为-12.6,地球的投影面积为月球的13.47倍,地面和月表的反射率没有数量级的差异,所以从月球上看地球,视星等约为-15.44,照度为3.813勒克斯。 这张照片中的地球直径有66像素,面积为103.7像素。照度平摊到每个像素上为3.813/103.7=0.03677勒克斯。 照片中地球陆地区域的亮度为137/255(图4a),根据正常的2.2伽马值计算,显示功率为(137/255)^2.2×100%=25.49%。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键的数据】,在这张照片的拍摄条件下: 0.03677勒克斯=25.49%功率强度 1功率强度=0.1443照度(勒克斯) 位图所能显示的最暗像素亮度为1/255,换算功率强度为(1/255)^2.2=0.0005077%(我很仁慈地没有用科学计数法)。 也就是说,在【这张照片的拍摄条件】下,理论上能拍到的最暗的星星照度为: 0.0005077%/0.1443=0.0000007234勒克斯 该照度换算为星等为: -13.98-2.512log(0.0000007234)=1.45等 1.45等星还仅仅只是被拍下来的门槛,而全天空能达到这个门槛的就只有21颗星星。 接着我们可以看图4(b),我在虚线框里绘制了一块亮度为1/255的矩形,这是肉眼不可见的。根据我们刚才的计算,按照这张照片的拍照参数,1.45等的星星也只有这个亮度的一个小点,从图片上是根本不可能看见的。 图4(c)中我绘制了一系列直径6像素的暗色小点,亮度依次为1/255至8/255。根据个人经验,亮度需要到3/255才是肉眼能看到一个暗淡小点的最低限度。根据刚才的换算关系可以得到,3/255的亮度对应0.000008211勒克斯,是-1.2等星。全天空除了地日月以外,只有天狼、金星、木星和水星这四颗星满足要求。而这种照片的角度不可能出现金星或水星,所以: 【结论】除非天狼星或者木星恰好出镜,否则在这张照片的拍摄条件下不可能拍到任何星星。附赠:按照刚才得到的关系推得,-1.46等的天狼的像素亮度为3.3/255;-2.7等的木星的像素亮度为5.6/255,绘制在这张照片中的效果如图5 图5. 按照此照片的拍摄条件,可能出现的最亮星木星、天狼的拍摄效果
说个题外话,我发现一组很有趣的尺寸巧合 标准7号篮球直径24.6厘米,网球直径6.7厘米,24.6/6.7=3.67 地球直径12743.9千米,月球直径3476.28千米,12743.9/3476.28=3.67 两者比例竟然完全一致 如果把地球和月球缩小成篮球和网球,那么地月距离可以换算为7.42米,比国际标准篮球场的三分线多67厘米,大约就是一大步的距离。 只要再加上一盏至少和篮球直径一样大的灯,就可以稍微严谨一点地模拟日食、月食的场景了。 如果灯的直径恰好也是24.6厘米的话,它的摆放位置是在篮球场另一侧端线外76厘米处。 这里再给出一个灯的直径和与篮球最佳放置距离的关系:距离=灯的直径×110; 灯越大,半影的尺寸就越接近世纪情况,如果能找到一盏26.9米的灯,并且放置在2.97公里外,就能实现全尺寸模拟,当然几乎没有人能凑出这样的条件。这个小实验能观察以下现象: 1,将网球放在篮球和灯之间,观察日食时全影的样子; 2,保持1其他不变,将相机放在篮球的位置上,观察日食时月球遮挡太阳的效果; 3,保持篮球不动,把网球转到篮球的另一边,观察月食发生时全影的形状。 至于要问我这个能说明什么呢?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实验什么都说明不了,只是好玩。毕竟篮球和网球与实际的天体相比,质量尺寸比差距太大,在没有外力驱动下是不会自己转动和运动的,就免谈什么模拟实际运行。吧里的平平曾经主张用类似这样的实验去证明什么日食的动态几何,显然就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无知无德的。
“印尼数学博士”计算日食阴影的谬误 博略佬千辛万苦翻译的视频中,这位印尼数学勃士是这样证伪阴影的: 首先他设定地轴垂直于地球公转平面,忽略了黄赤交角 其次,他算出日蚀期间地球转过了75度,而“月亮角速度为2.55度”,注意此处是博略的错误翻译,应为月球转过2.55度。接着他就不以任何严禁的计算,直接用暗示的手法称75度和2.55度不可能算出143.7度。 可是实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哪怕和他一样忽略黄赤交角,甚至忽略地球自转,只考虑月球的运动,月球经过地日之间时,阴影必然是从地球的一端扫到另一端的,这样的阴影轨迹是一条几乎横跨180°的圆弧。在此基础上考虑地球自转,由于地球自转与月球公转是相同方向的,因而自转的75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180°的大圆弧,使其缩短了,因此得出了143.7°的阴影轨迹是毫无问题的。 正确的求算方法如图:依照图中的思路,只要有了精确的地日月坐标参数方程,就可以求出日食开始点和结束点在地球上的经纬度,从而算出月球全影扫过的范围。 地平论者的视频中蓄意混淆了月球的方向角(图中蓝线到紫线所表示的范围)、地球自转角度(图中亮黄线所表示的范围),与日食经过范围(图中绿线所表示的路径)的关系。这些人利用正确的起始条件,却通过与结果截然无关的推导过程和惯用的暗示、猜疑等手法,渲染谣言,妄图让不加思索盲信视频的人产生疑虑,借机趁虚而入宣传阴谋论,其心可诛。
著名地平学者对沙罗周期的张冠李戴 在一击脱离博略佬的一篇颇具挑衅性的帖子中,他提到了一个“事实”:日食的预测方法来自相信地平的古巴比伦人。(图1)经过简单的调研发现,这一句不到100字的话,竟然就存在多处张冠李戴的现象,接下来我们来逐一分析。 图1. 博略佬的发言截图,原帖tieba.baidu.com/p/8639958402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篇由W. T. Lynn于1889年发表在The Observatory的通讯:不用担心,仁慈的我已经将它翻译好了: 《迦勒底的“沙罗”》 先生们, (今天)人们普遍地认为:古巴比伦人知道18年的日月食周期,而且他们是用saros(希腊化形式)这个词来进行命名,而这个词也已经成为欧洲语言中公认的表示日食周期的词语。我要感谢著名的亚述学家M. Bertin先生,他指出,没有任何切实的证据表明他们(注:指古巴比伦人)知道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日月食周期,而“沙罗”一词当然也没有这种意义。它来自迦勒底语中一个含义为“六十”的单词,贝罗索斯(注:一位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尼亚作家)用它来表示三千六百年(也就是60的平方)。由于无不可能受这位作者所给出的如此之长的巴比伦国王统治时间,导致人们猜测沙罗一词还有其他含义。它用于表示日月食周期或默冬周期的概念似乎是建立在11世纪著名的希腊词典编纂者苏达斯的一段话上的,他表示沙罗(他写作Σάροι)是迦勒底人使用的时间度量,120沙罗等于2222年,因此沙罗相当于18年半,(根据他的说法)相当于222个阴历月。 值得一提的是,已知最早提到日月食食周期的作家是老普林尼(注:公元23~79),他在的一篇文章(《博物志》II卷E章13页)中的一句话人们长期认为是这么写的:“defectus ducentis viginti duobus mensibus redire in suos orbescertum est.”(注:拉丁文,译为“两百二十二个月无法返回他们自己的世界一事是显而易见的。”)。哈雷提出(《自然科学会报》第194期),其实“duobus”这个词是对“tribus”的误读,这一说法后来得到了原手稿的权威证实,从而得出了真正的日食周期是223个月,或18年11天。苏达斯很可能是从老普林尼的这里产生的对迦勒底语“沙罗”一词含义的推测,在一些手稿中也给按照“duobus”进行解读,既没有天文学家来纠正它,也错误地将时间缩短为几年。 纳里恩(注:英国天文作家1782-1860)引用了威廉·德拉蒙德爵士(注:一位苏格兰外交官1769-1828)的理论,认为“沙罗”来自另一个迦勒底语单词,意思是“月亮”;但这似乎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什么分量。因此,很有可能(该词表示)默冬周期和日月食周期都是由希腊人造成的。 此致。 Blackheath,1889, April 17 W. T. LYNN. 太长不看版: 1.在今天的欧洲语言当中,沙罗周期就等于日食周期。 2.“沙罗”一词来自迦勒底语,原本的含义为60,公元前3世纪的巴比伦尼亚作家贝罗索斯用它来表示3600年 3.因为人们无法接受3600年这个王朝长度,所以瞎猜有没有其他含义。于是才有了老普林尼把它和日蚀周期挂钩这回事,这已经是古罗马时期(公元前后)而非迦勒底时期(前6前5世纪)。 4. 这个猜测最后在11世纪被苏达斯编入希腊语辞典,才让沙罗这个词和日食周期划上等号。 5. 也是这个苏达斯编写的希腊语辞典,最先误认为迦勒底人测出了日食周期。 那么古巴比伦人对日食周期就一点贡献也没有了吗?那当然不是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古巴比伦是一个热爱进行天文记录的文明。早在旧巴比伦帝国时期,他们对观测到的至日和日月食在《MUL.APIN》(图2)中详细记录。而这些记录被后来(也仍是公元前)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所整理,并制作成安提基特拉机械(图3)以便进行各种天文现象的推测,其中就包含了日蚀时间。至此,我们对“沙罗周期”和日食预测有关的历史来龙去脉已经梳理完成了。 图2. 古巴比伦天文记录文件《MUL.APIN》的一部分图3.安提基特拉机械的碎片及其操作手册,手册上提到了“日蚀”一词(ΣΚΓ′)今天我们知道,准确的日食周期就是223个朔望月,它来源于一个很有趣的巧合:朔望月与交点月存在整数公倍数。朔望月就是月亮相对太阳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或者简单点说就是月亮盈亏一周的时间,是29.53059天;而交点月则与月球公转轨道(白道)与黄道面之间存在夹角有关,是月球两次通过同一交点的时间,为27.21222天,换言之是月球在天球上运行一周的时间;也就是说,只有既经过整数个朔望月,同时还经过整数个交点月,日-月、地才有可能再次几乎完全出现相同的排列方式,这也导致两次日月食发生的时间间隔是准确的223个朔望月。 图4. 百度百科的沙罗周期词条内的相关描述查阅百度百科发现,原来关于“迦勒底人发现日食周期”的出处正是来自百度百科的沙罗周期词条。其中竟然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所谓的“沙罗的拉丁语词源”和“古巴比伦人的观察实践”等等内容,属实有欠专业(图4),想必受到这样没有参考文献来源的百科误导的“知名学者”不在少数。解决了沙罗周期的问题,我们顺便可以再挑挑刺,看看博略佬的这句话里还存在什么问题吧。 古巴比伦时期由于书写材料保存困难,关于他们的宇宙观的文档少之又少。( Asger Aaboe《On Babylonian Planetary Theories》1958)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时代太早,甚至早于古希腊时期的地心说,很有可能对于宇宙和大地的关系的学说还未成型,只是笼统地认为“宇宙是圆的,天地平等为一体”(Norriss S. Hetherington 《Cosmology: historical, literary, philosophical, religious, and scientific perspectives》1993)。虽然,大地平坦是一种完全符合直观体验的现象,所有的古代文明必然都是从“认为大地平坦”为出发点开始逐步加深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的,但是没有任何史料可以直接证明古巴比伦人认可今天意义上的“地平论”。另一方面,新巴比伦王朝的天文学家塞琉古(相信说到这个名字就已经有人觉得眼熟了)正是著名的日心说学者,他继承了阿里斯塔克斯的理论并将其发扬光大。而日心说的基础显然是需要承认地球的存在的,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大饼围绕着太阳公转要如何才能保证出现时差和四季。因此,说“古巴比伦相信地平论”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论断。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博略佬短短不到100个字的一句话里出现的错误就有以下这些: 一、“沙罗周期”就是“日食周期”的意思,而不是如他所说的“日食周期是根据沙罗周期推断出来的”; 二、巴比伦语的“沙罗”并不能预测日食,它的含义是3600年; 三、最先使用“沙罗”这个词的也不是古巴比伦,而是迦勒底王朝(又称新巴比伦王朝)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有1000年,相当于现在北宋之间的距离。 四、古巴比伦时期非常古老,对宇宙的认识还未上升到学说程度,不可能相信今天意义上的“地平论” 五、新巴比伦王朝时期的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日心说,这说明巴比伦后期早已放弃了地平论。 最后,我还留一道思考题给所有路过的球球和平平们。古巴比伦人留下的天文记录让古希腊人能够预测日食的发生时间,那这件事和今天的人们能预测日食发生的【准确地点】有多少关系呢?
为什么平平们要管一层薄膜叫“穹顶”? 新的疑问来了,平平们总是拿一张大饼上面扣一个半球形的罩子说是他们的大地,上面的罩子就是他们的穹顶(图1a)。[1]可是这个大饼的直径可有差不多40000千米,而地平学者高压吊球表示火箭在110km就会撞到穹顶[2],而按照潼关古道“远小近大看不见落日”的原理计算表明,穹顶高度约为147千米左右。但对比图片与数据就会发现,平平们所用的图片中,穹顶的高度何止150千米,根据图上比例换算应有10000米以上。 为此,我实际测量了一下在这样的比例尺下,150千米的高度有多少,在图1b中以黄色线段绘制,在地盘的北极点上那段几乎看不见的不到4像素的黄线就是150千米的高度。由于这个高度实在太小,在立体图中已经无法有意义地画出穹顶的形状,为此我又绘制了侧视图(图1c)。其中由于地盘的厚度没有给出,所以用淡出处理,而直径40000千米的地盘上,这薄薄的一层膜就是所谓的“穹顶”。不知道博学多识的平平学者们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一层薄膜叫做“穹顶”? 究竟是150千米的穹顶高度错了,还是“穹顶”这个名字错了?很可惜,七十多年过去了,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平平学者们能够回答得出来。 图1. (a) 地平论者自以为的穹顶的样子;(b) 实际比例下150千米的高度;(c) 实际比例下穹顶的侧视图[1] 《不要再艾特我了,本学者已准备退出本吧。》2023-10-6 链接:tieba.baidu.com/p/8636942792 [2] 《说实话,地球论的最大硬伤,就是现实中,找不到地球的曲……》2023-8-25 链接:tieba.baidu.com/p/8569375337
如果不能摆脱“质疑地球”的桎梏,地平论永远站不住脚 地球的形状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结论,它是伴随着从古至今的天文、地理认知发展的自然结果,它早已牢牢地和整个人类的自然科学体系镶嵌在一起。人类的自然科学虽然还不完善,但是在普通人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范围内是完全符合逻辑而且不自相矛盾的。想要证明地球形状的错误而又不推翻“物理学大厦”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不少地平论者最后走上了平行宇宙物理发明家的道路,发明出一些在我们的宇宙中不存在的物理学来给他们的模型打上补丁。 因为地平某种意义上来说很符合人的直觉,所以大地是球体这个论断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是通过种种蛛丝马迹逐渐才意识到的。古时候,人们很早就发现不同的地方看到北极星的高度角是不一样的,越往北走,北天极离天际线的角度就越高。这隐约就已经暗示出大地的形状有所弯曲,而不是完全的平面。最早直接注意到地球曲率的例子可能是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代哈里发马蒙·本·哈伦。公元830年左右,他攀登高山,测量天际线夹角(见图1),发现在高处时,这个夹角大于180°。据此他不仅判断出大地的形状为球形,而且大致估算出了可能的周长。随着天文学的一步步发展,特别是到现代的宇航、相对论等领域的成熟,科学界不但早已经完成了对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的准确尺寸和轨道测量,更可以通过非常简洁的万有引力+相对论修正就精确地解释所有与地球形状有关的天文现象,包括但不限于:昼夜更替、时差、四季、日月食、潮汐,对有规律的所有天文现象时间预报可以精确到秒以内。这些知识是数以万计的科学先驱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所记录下来的自然现象,以及从中总结出来的结论。 反观地平论,它的拥趸们自始至终只能通过碰瓷地球论,找到种种他们认为“地球出bug”的地方,直接忽视其他的正面证据,就迅速滑坡到证明地平论了。然而除了感官直觉以外,甚至没有任何可以直接证明出大地是平面的正面证据。我甚至没有看到过关于“如果地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能够在什么条件下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科学预测。没有这种预测,一个理论就不具备可证伪性,它也就失去了作为科学理论的资格,只能和迷信相提并论。所谓穹顶和地平版本的日月星概念都是基于“大地是平的”这一结论重新构建出来的子理论。这些“子理论”即便被证明了一个是错误的,地平论者还可以直接把它抛弃,从头再生出一万个不同的版本。因此除非先证明地平正确,否则其他的部分连讨论的价值都没有。抛开这些没有证明价值的子理论,仅关于平面大地本身,我可以给出以下几个简单的预测: 第一,如果大地为平面,且地盘半径等于地球的本初子午线长20005km,那么通过简单的三角函数计算,在北极点上空12020千米处,就可以用13毫米的超广角镜头(FOV=118°)拍摄到地盘的全貌,画面边缘恰好是所谓的南极冰墙。这个高度比同步卫星高度36000千米要低得多,显然不是完全不可能达成的。地盘的半径不可能偏离2万千米太多,否则南北走向的路程就要与现实出现大幅度的偏差,因此这个能拍到地盘全貌的1.2万千米的数值同样是不会有很大偏差的。只要能拍到地盘的全貌,是平是球便迎刃而解。 第1.5,即便到达不了那么高,使用高度为30千米的探空气球也可以排除大部分的大气和云层的干扰、拍摄到地盘的很大一块区域了。根据地球半径,30千米高度最多能看到的地平线为618千米。而在地盘上空的30千米,哪怕是上万千米外的地面,只要恰好是晴天没有云层遮挡,那肯定是完全能看见的,甚至还可能跨过北极点从昼半球看到夜半球,如果能拍摄到这样的画面,那必然是地平的铁证。 第二,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米,国内离它最近的海岸线是防城港市附近,直线距离为2270千米。在2270千米距离上看8844米的高峰,如果地球没有曲率,就相当于在462米外看一个1.8米个头的人那么高。这个距离视力好一点的人就能看到了,更何况世界上还有长焦镜头之类的东西可以几十倍地去放大画面,这一点上绝不可能用所谓的“远小近大导致看不见”来打哈哈。只要能等到合适的“千里”无云的大晴天,从防城港市(或更远的其他海岸线上)拍摄到珠穆朗玛峰峰顶,这也是地平的铁证。 第三,非欧几何问题。地球与地平在几何上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地平符合欧式几何,地球表面则是非欧几何。就像把一张方形的没有弹性的贴纸贴在球上永远也不可能贴平一样,在地球上任意位置试图画出四个角都精确为90°的矩形是不可能的,边长越大误差将会越大(图2,以半径6371.939千米计)。但这个问题在平面大地中不存在,无论边长多长的矩形路线都能走出来,如果有人能在地球上的任意地方定出一个边长为500千米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不但测量出边长准确为500千米(误差100米以内),而且四个角均为90度(误差0.01度以内),这还是地平的铁证。如果想要让地平论被人接受,以上这些直接证据都是极具价值的。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能做出来,都足以撼动整个现实世界的地理、物理乃至数学根基,成就绝对在今年诺贝尔所有奖项得主之上。然而事实是,我所见的地平论者,除了看看视频和打打嘴炮以外,毫无独立思考和实践精神,甚至对证明地平的方法都没有我这种反对者思考得多。 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网络喷子”对运动健将、政商大亨、娱乐明星等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们嗤之以鼻,不但起黑称、挖黑料,甚至通过造谣和解构将其贬的一文不值。这些“网络喷子”觉得,仿佛通过这种贬低成功者的方法就可以让他们自己更成功、更睿智、更独立思考一般。他们是与众不同,但是为不同而不同毫无价值。 通过总结过去一年在这里的观察经验,我发现地平论者的心态与这些“网络喷子”如出一辙。他们不过是对一种现有的广为人信任接受的理论提出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把科学共同体和各国政府全部一箩筐地装进骗子的口袋里,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仿佛这种所谓“蔑视权威”的行为能显得自己更成功、更睿智、更独立思考一般。为了维持自己可怜而虚无缥缈的优越感,办起了“布鲁诺”的家家酒,没日没夜地在地球的鸡蛋里挑着地平骨头。希望这些地平论者能早点醒悟:即便找到了地球一万个错误,只要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地面完全没有曲率,地平论就完全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有讨论价值的理论,阐述地平的所谓视频也好书也罢,永远只能是痴人说梦,最多只能当当现有科学框架下的错题集,当茶余饭后“大家来找茬”的资料罢了。《贴吧地平会志 创刊号》
跟更新无关,想聊一下新手引导 作为一个PR遗老和多年前被迫来squad开荒的怨种,我其实从刚入坑这个游戏不到500小时,仅仅是摸清楚操作之后就已经开始在青黄不接的某S姓已故战队里被迫承担新人培训的任务了。一直到21年为止,大约有6年的萌新教学经验。 从我入坑这个游戏开始,里面就只有一个训练场可以供新手学习。游戏官方似乎是默认所有的玩家都非常了解意识和配合,并且能通过菜单里的只言片语教会各个模式的玩法,所以只有武器的使用是需要测试的——因为他们甚至默认玩家都懂这些武器,无需解释,只需摸清楚在这个游戏里怎么用就行。这事其实也不奇怪,毕竟世外真的就是一个很小的作坊,他们光是把这些功能实现出来就已经用尽全力了。他们当然会对自己做的这些功能了如指掌,那在游戏开发经验不足的时候就不懂得设身处地地考虑玩家的感受,也就没有什么新手引导一说。 几年后,似乎游戏官方也意识到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特别是第一次接触战术的玩家,才是这个游戏能持续运营下去的根本。他们为了这个也添加了步兵教程,但是说实话这个教程的效果实在不行。看看这个教程都有些什么内容:走路、独木桥、翻越、匍匐、被火力压制、绷带打包自己、绷带救别人,随后进了一个主基地,虽然有很多讲解,但是还依赖玩家自己去挨个点、挨个看,然后教了换装备、补给卡装货、开车、卸货、建屯兵所,接下来又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穿越开阔地进攻,往一个遥控机枪打一下它能哑火十几秒,末了又进攻一个小房子打打cqb,最后炸个电台。看似做了一堆内容,但是但凡有点游戏时长的玩家都能看出来,这些东西有那么重要吗?学了这些东西能让一个萌新弄明白这游戏玩的什么吗?世外标榜的沟通、合作、征服的游戏主题,在这里我看是一点都没有。 我在进行萌新教学的时候,除了第一节课讲最基础的武器使用和载具辨识,第二节课开始基本上都围绕着怎么让萌新在战场上生存下去展开的。在过去比班次优质的游戏环境中,我认为一个能跟上战线不掉队还能活得下去的萌新,哪怕一个人都不杀,每一局都能学到不少东西。到了教学的中期,教的这批萌新大多都能苟下来不会轻易被当薯条捞着玩了之后,我又会开始教他们如何协助队友:怎么通过地图发现队友的注意力盲区?怎么报点效率高?队友埋头跑的时候你要怎么配合走位?队友忙着别的事情无法开枪的时候你要怎么去保护他?怎么和队友配合拉枪线?什么情况下不应该苟而应该冲起来?友军载具在你附近,或者你开着载具在友军步兵附近的时候应该怎么发挥自己的作用弥补队友的短处?我觉得差不多学完这些的萌新,只要再在游戏里花一段时间磨炼眼神和枪法,迟早都能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我当然不敢说我当年教的这些东西一定就全面了,毕竟这也只是我单方面的游戏经验之谈,但是绝对好过官方的所谓步兵教程。但你说,按照现在的游戏环境,这些东西现在要让玩家在打多少小时才能学会?我估计2000小时都不够,现在大部分玩家玩家想的永远只是枪法、枪法、走位、走位,再不行就去开挂,反正黑号不要钱。 我一直对这个游戏的理解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构架,从战略部署、小队展开、小组配合、单兵地形利用再到眼神枪法,每一层的对抗胜负都能压倒性地影响下一层的平衡。比如对方开局把屯拍在了既险要又具有威胁的地方,一下控住点和进攻路线,而你们这边的屯起一个掉一个打进攻还要马拉松,那你小队组织得再好都不可能获胜,这就是战略打败战术的一个例子。再比如抢明点的时候,对方的小队长车技好,你的小队长一路撞树卡石头,一路开过去你连点都还没靠近就被一重筒连人带车扬了,这时候谈什么展开、什么掩体什么枪法都没用。那这些里面一个新手在不依靠固定队友能学到什么程度,我觉得光是眼光搞过眼神枪法这一级都已经少之又少了。 所以究竟要怎么把这种游戏的构架和意识去装进萌新的脑子里,官方是不考虑的,有能力做的战队又没有动力,他们只需要吸纳成熟的玩家进行筛选就好,毕竟能吃现成的谁自己做饭?现在的服务器运营社团我就没见过几个超过一年的,自己游戏都没玩明白的运营大有人在,更不用指望这些人去教萌新。有意愿做的个人可能有不少,但是都是单打独斗,规模和影响力都很小,而且难免像我一样代入过多的个人理解甚至是一些误区,更不用说还有的人是为了营销自己而做的所谓“萌新教学”,教的东西要么和官方教学一样没用,要么是不知道抄了多少遍的几手货,甚至是把错误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的瘤子。亦或是搞所谓的联合新兵营,那也是不可能的,当年PR搞过,搞得不欢而散。要是发教学视频,互动性欠佳,到头来还是要靠玩家自己悟。所以我感觉这个游戏的新手引导就是一个死局。 我最近其实在幻想,是不是能够做一个能提供非常充分引导的新手教学mod,有非常贴近实战的场景,和非常具体的任务要玩家去完成,还能对教的每一个动作都说明意图,快速帮助玩家成长。无奈我是没有任何模组编辑的能力的,所以也就是想一想。
能说的小队长对这游戏的玩家很重要 我突然感觉这个游戏里小队长能说,也就是多和小队员交流是很重要的。这种交流绝大多数时间对战局胜负没有直接帮助,但是有助于拓宽小队里玩家的视野和思路。很多时候一个单走的玩家眼里可能只有一片草丛、一个拐角、一个兵站,有些小队长也只会就下一些很模糊的命令,这是远远不够的。 之所以拉点、卡点、跳点、压屯、拆电台这些事有人关心,是因为目前的游戏水平还没次到小队长连这些词都不会说。只要有小队长在说这些词,玩家心里就会逐渐产生相应概念,久而久之这些个术语就会变成这个游戏散人局的核心玩法。这些核心玩法倒也没错,但是太单薄太肤浅了,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只能让玩家了解到类似“马走日象走田”这种程度的基本规则。 能说的小队长就是指做一件事不光是要带着这些小队员去做,有空的情况下还要对不熟悉的玩家细说,把你之所以这么去打的原因转变成一种概念性的东西,根植在玩家脑海里。展开、掩护、占领、清人、侧翼、包抄(绕)、架(蹲)、摸(偷)、点、对枪、侦查(搜)、警戒(看)、等等,这些或严谨或通俗的词其实是对提升普通玩家对这个游戏理解层次非常重要的一些细节概念。如果这些词说得少,就很难在广大玩家心中产生相应的概念,心里没有这种概念就不可能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 不要担心普通玩家听不懂,一个人多听到几次,就会记下来这个游戏里有这么一件事可以做,了。即便暂时不会、做得不对,他在未来都有机会去继续尝试和磨练,直到做对、做好为止。如果他连概念都没有形成,也就更无从谈起怎么无提升。这些概念这就能给新人的成长一种方向性的指导。久而久之也许就能起到提升游戏环境的作用。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