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蝉蛹的光环 鬼蝉蛹的光环
关注数: 61 粉丝数: 3,951 发帖数: 41,205 关注贴吧数: 36
日影测高法验证地球-实验结果 【结论放前面】 本次实验在2024年8月18日进行,通过在纬度不同的三个的位置,在各自日上中天时,以影长法测量太阳高度角α。测量结果表明,太阳高度角α和所处的纬度φ存在明确的数学关系,北天极-太阳夹角180°-α-φ为定值,平均相对偏差为0.067°。该数学关系的物理原理为:因为北天极在同一天中可视为方向不变,且在各地日上中天时,北天极-测量点-太阳处于同一平面内,所以从这三个位置测量到的北天极-太阳夹角为定值可得,这三地观察到的太阳方向近似互相平行。该结果完全符合近现代地球-太阳系模型。根据该测量结果还计算出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北纬13.3°,与实际值12.95°误差只有0.35°。 相较地球模型而言,地平模型与这三组实验数据的符合度较低:从地平模型的这三点出发,分别绘制太阳方向将无法交于一点。据此计算得到的地平太阳高度为5085~5371千米,不确定度达到5.4%。据地平模型计算的太阳直射点纬度平均相对偏差是地球模型的6.4倍,系统误差大小是地球模型的9.7倍。 【正文】 地平患者长期叫嚣“从来没有任何实验能够证明地球”,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操作非常简单的实验,具体的召集过程和原理解释在这个帖子(https://tieba.baidu.com/p/9125198733)以及这个视频(https://tieba.baidu.com/p/9128569300)。 可惜,昨天天公不作美,全国许多地区有阴雨天气,有许多吧友(包括我)无法完成测量,因此最后只收集到了3份数据,详见:https://tieba.baidu.com/p/9135587731 。三份数据分别来自@勍苍_QC 、@houcong_ying 、@骑蜗牛赶大集 ,汇总于表1: 表1. 太阳高度角测量数据汇总(表中太阳-北天极夹角=180°-纬度-正午日高)将该表数据绘制在球体的一个过地轴的切面上得:图中,①houcong_ying相关角度为∠1=34°、∠4=69.4°;②骑蜗牛赶大集相关角度为∠2=37.5°、∠5=65.7°;③勍苍_QC相关的角度为∠3=40°、∠6=63.3°。 根据以上角度,这三个位置上太阳方向与北天极方向的夹角分别为∠7=76.6°、∠8=76.8°和∠9=76.7°,三个数据相差极小,证明这三个位置测量到的阳光互相平行,这一点从图1中也可以直观看出来。 因此,此次实验至少可以证明,在北纬34°~40°之间的至少667千米距离内,太阳光都是近似平行光(误差正副0.1°)。该结果完全符合近现代科学的地球-太阳系模型。 【直射点纬度计算】 太阳-北天极夹角大小正好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可根据这三组数据分别求算太阳直射点纬度: φ日1 = 90° - ∠7 = 13.4° φ日2 = 90° - ∠8 = 13.2° φ日3 = 90° - ∠9 = 13.3° 平均值φ日=13.3°。该测量值与现实值12°57′(12.95°)非常接近:【地日距离下限】 以三地测量太阳方向的误差大小±0.1°当做①、③两地间观察到太阳方向的夹角,即将∠7当做76.6°、∠9当做76.8°进行三角测距法对太阳距离的下限进行估算,得太阳距离的最低值不小于180802千米。【地平模型】 将表1的数据绘制在地平横剖面上,同样保持①houcong_ying处太阳高度角为∠4=69.4°;②骑蜗牛赶大集处太阳高度角为∠5=65.7°;③勍苍_QC处太阳高度角为为∠6=63.3°,可以发现这些射线无法交于一点:若设地平子午线长度与现实保持一致为20037千米,则可得三个不同交点:这三个交点的x值为赤道到太阳直射点的距离,y值为太阳高度,其中x又可以通过子午线长度换算为直射点纬度。 可得三个交点分别代表: a. 太阳高度5371千米,直射于北纬15.7°; b. 太阳高度5203千米,直射于北纬16.5°; c. 太阳高度5085千米,直射于北纬16.9°。 三组数据互相差距较大,平均相对偏差0.427°,偏差大小是地球模型(0.067°)的6.4倍;根据地平模型计算得到的直射点平均值16.35°与实际值12.95°的误差更是高达3.40°,是地球模型(0.35°)的9.7倍。这说明,地平模型与此次实验的数据符合度远不如地球模型。
【悲报】光脚兽发现地平论与现实现象存在重大冲突! 众所周知,在地平论中,太阳和月亮是围绕着北极进行匀速圆周运动的,也就是俗称的“日月二人转”运动。 众所又周知,光脚兽是个串子,目的就是用千疮百孔的发言来强行支持地平论,使其变成一戳就倒的空中楼阁。 在最近的帖子(https://tieba.baidu.com/p/9129864463)中,光脚兽首先睁眼说瞎话地称,太阳和月亮是在天上等速、同轨运行,然后配了这样一张图:为什么说是睁眼说瞎话呢,这你看,哈哈哈哈……救命,哈哈哈,这太阳和月亮……哈哈哈……它们在天上……哈哈哈……画出了两条不同的轨迹……哈哈哈哈哈哈哈……光脚兽说……哈哈哈哈哈……它说“沿着相同的路径运行”……你知道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靠这逼怎么想出这么蠢的话说出口的,这个我必须去点个赞。 其次,把太阳月亮之间挨个连个线就会发现,它们连速度都不一样,太阳悄咪咪地就在月亮旁边的车道上超了个车:后面更搞笑了(https://tieba.baidu.com/p/9130288317)。这个潼关……不是,这个光脚兽为了狡辩,就继续说……这是“量角器"原理,它们看起来(线)速度不同,其实(角)速度是相同的,但凡“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哈哈哈哈哈哈不行了笑死我了,这货不会不知道速度正常都在说线速度吧?且不论这个角速度一不一样吧,就算你角速度一样那有啥用啊?不还是速度不同吗?在笑得不行、赶紧喝了两口茶缓过气来了以后,我猛然发现,不对啊?这光脚兽说这么搞笑的蠢话,原来是为了证伪地平论的“日月二人转”啊?你看,把这太阳和月亮的两两一连、一延伸,这线段往哪聚集?“圆心”在哪里?这不是在南边吗?不是说好的围绕北极“日月二人转”吗?怎么光脚兽一开口就用“量角器”原理,瞬间证出了日月在围绕南边转啊?这逼真给我笑岔气了,这是要谋杀本游戏领域大神啊。 总之恭喜小串子光脚兽成功地达到了它证伪地平的目的,荣升正常人的一员,大家撒花鼓励!
大型地球-地平验证实验在线召集倡议   嗨大家好,又是我。可能大家还记得去年年底我也在吧里用这种召集的方法进行了地月距离的测量实验,并且得到了很不错的结果。但是那一次的实验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还是太高了,而且最终也只选择了一位吧友的照片,这导致大家更多是看了个热闹,实际的参与度不够高。这一次我要号召大家来参与的实验非常简单,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轻松地参与其中。相信这样一个实验可以让每一个看到帖子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揭露地平谣言的行动当中,我也同时欢迎吧内的一众地平宵小们诚实地参与实验,共同见证。 【目录】 ○ 一楼 — 实验原理 ○ 二楼 — 参与实验方法 ○ 三楼开始 —自由讨论和在线报名 实验时间:2024年8月18日(下周日)【地方时】中午12:04前后10分钟 实验推荐条件:   - 晴天   - 平地   - 手表或任意可以查看时间的设备(记得按照高中地理课本或二楼提供的方法提前算好地方时12:04对应的北京时间)   - 任意能够在平地上垂直立起的、可以投下阴影的长条状物体   - 一把方便测量物体长度和日影长度的尺子   - 记录数据用的纸笔或其他可替代物 实验可选条件:   - 六分仪:直接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和夜晚北极星高度   - 相机或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机:记录实验过程 一、实验原理在地球上,因为太阳距离非常遥远、北天极又是一个固定的方向,所以在同一天里,无论在地球的什么位置,测量出来【太阳和北天极之间的夹角】大小都是一致的。在日上中天时(俗称“正午时分”),【太阳-北天极夹角】∠β与太阳高度角∠α、北天极高度角∠φ处于同一个平面内,并且有:∠α + ∠φ + ∠β = 180°。只要在正午时分测量太阳高度角,再知道当地的北天极高度角就能计算出【太阳-北天极夹角】∠β = 180°-∠α-∠φ。 【北天极高度角∠φ】 北天极的高度角∠φ在地球上就完全等于纬度(北纬为正,南纬为负),各地的纬度都可以在网上简单查到。当然更质朴而富有实践精神的方法是在任意一天晚上测量北极星的高度角,北极星的高度角就大致等于北天极的高度角。因为北极星并不是刚好在北天极上,所以会有会有±0.65°以内的误差。 【正午太阳高度角∠α】 通过影子长度s和杆子长度a就能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arctan(a/s)。 而如果在地平世界上,这个夹角的大小是什么情况呢?请看图示:因为地平论的模型非常粗糙、缺乏细节,先讨论第一种可能性:北天极在穹顶正中央。 如果北天极在穹顶正中央,太阳(对潼关地平论而言是“太阳光体”)也在离地几千公里的某个位置上,它们的离地高度都不是无穷大,能在示意图中绘制出具体的一个点。这样一来,通过几何常识我们就能判断出来,不同纬度的点测量得到的∠β就会不同。 鉴于地平论者一般是没有几何常识的,所以我也可以帮他们量出来:图中随意选取的这四个点,量出来的【太阳-北天极】夹角分别是49°、54.5°、62°和60.5°,哪哪儿都不一样。 接着再考虑第二种可能性,其实地平的北天极屁都不是,每个地方的纬度都是地球联合国伪造的。这个说法更接近我认知中的阴谋论思想,而且更加愚蠢。如果在地平世界,为每个地方造假出一个纬度,使其在南北向地表距离上能说得通,那么绘制出来的情况就是下面这张图:用这种“伪造的”纬度作为∠φ,再测出太阳的高度角,这样求出的四个【太阳-北天极夹角】差距倒是比刚才的那种固定北天极的可能性小了一些,但是依旧不相等:因此,通过这个实验不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如果对以上过程及结论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实验开始前尽早提出,过期作废。
潮汐的成因与地月系 潼关的狗屎我是不想再详细赏析了,还有十几个帖子潼关还在装死呢,赏析再多它也只会继续这么装下去。这次我就直插要害讲重点:先不吐槽那个用“真空吸力”来模拟万有引力的愚蠢实验了,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把这种胡言乱语当回事的。这里的的重点是:引力真的解释不了潮汐吗?还是说这又是潼关文盲的无知导致的一个自大的结论? 关于“为什么月球在地球的一面吸引,就能让潮水在地球的两端突出”这个问题,如果是把地球当成固定不动的话,是不可能想明白的。想必潼关也是这样,它对科学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示意图的水平,它看到过什么示意图就下意识觉得科学就原原本本是示意图上面那个样子。它想象地球是不动的中心,月球绕着地球像真空泵一样吸着水,它抓耳挠腮怎么想也想不通,遂得出结论:一定是这个世界的错! 月球围绕静止不动的地球公转,着只是一个用于解释一些离地球很远的现象时所用的比较粗糙的模型,它在地球表面的精度是很差的。要解释潮汐的成因并不能无视地球本身的运动。要正确理解万有引力如何形成潮汐,需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地月系。 事实上,月球的公转运动并不是简单地地球为轴、月球在外面转圈而已,毕竟地球的质量不是无限大、月球的质量也不是无限小。地球和月球其实是共同围绕着【地月共同质心】公转。 当两个物体构成一个整体时,两者共同质心到两个物体分别的质心的距离,与它们的质量成反比。目前已知,地球的质量是5.965×10^24 kg,月球的质量是7.349×10^22 kg,地月平均距离384410 km,设地月系质心到地心的距离为d1、到月球的距离为d2,可得下列关系式:也就是说,【地月共同质心】不仅不和【地心】重合,而且甚至是在地心偏向月球一侧的4678千米处,把它画成示意图就是这样:我顺便做个动图方便大家想象地月系中的地球运动:现在换个视角,把地月系共同质心所在旋转轴立起来,选取近月点A、远月点C和垂直于地月方向的平均点B。这三个点伴随地球一起围绕转轴旋转的周期是27.32166天,也就是2360591秒。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对它们在地月系下感受到的【重力加速度差异】进行计算了:因为A、B、C点都在地球表面,它们受到的来自地球引力的加速度大小就是:引起潮汐的是各个位置之间的重力差,而不是重力本身,因此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绝对大小g=9.8174其实是暂时用不到的,接下主要分析的是月球引力和向心力的影响。 首先讨论A点:A点受到向右的月球引力,向左的地心引力,两者合力提供一个半径1694km的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A到点月球的距离是378038 km,受到方向向→的月球引力加速度大小为:A点的公转半径为1694 km,所需的方向向←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这表示需要向→补偿该加速度值,与月球引力同向。因此A点感受到的重力加速度会比标准值降低:0.0000342991+0.0000120014=0.0000483m/s² 接下来是B点:B点到月球的距离是384410 km,受到方向向→的月球引力加速度大小为:B点的公转半径是4678 km,所需方向向→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这表示需要向左补偿该加速度值,与月球引力方向相反。可以发现,这个两个加速度刚好抵消了,B点处受到的是正常的重力。 接下来是C点:C到点月球的距离是390782 km,受到向→的月球引力加速度大小为:C点的公转半径是11050 km,所需的向→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这表示需要向←补偿该加速度值,与月球引力方向相反。因此C点感受到的重力加速度会比标准值降低0.0000782879-0.0000320985=0.0000462m/s² 如果把“提供向心力”的部分以“离心力”的方式表示出来,把这三个点放到一张图上就可以看到:A点处,“离心力”和月球引力合力向右,抵消了一部分地心重力;B点处,“离心力”和月球引力抵消,海水受到了正常的地心引力;C点处,“离心力”和月球引力的合力向左,也抵消了一部分地心引力。 这些合加速度的大小仅有0.0000462~0.0000483 m/s²(只占地心引力约21万分之一),很难直接测量出来,当然也就不会导致朝向或背向月球一面的物体飞出去。它们是通过在整个地球表面上数万公里连绵不绝的洋面的累积下才能形成区区2~4米的落差,而这落差也只占地球平均半径6372千米的非常非常微小的一部分(约160万分之一)。所以,潮汐成因更准确的一种理解方式是:
[译转] 南北方向的环游世界从未发生过,吗? 此处的南北方向的环球旅游是指既通过北极点也通过南极点的环球旅行,这样的旅行已经好几批人成功完成。地平谣棍们非常喜欢说南北方向的环球旅行从未发生过,并将此作为地平论的所谓“证据”。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能打破这种幻想的实例很多。 1965年11月14日至17日,小弗里德·莱斯特·奥斯汀船长以及哈里森·芬奇从美国檀香山出发,完成了一次南北向的环球旅行,路线为:美国檀香山——北极——英国伦敦——葡萄牙里斯本——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南极——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美国檀香山。 [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hisdayinaviation.com%2Ftag%2Fthe-rockwell-polar-flight%2F&urlrefer=347169f56fa85cb4301f253185b9dd9b 1977年,泛美航空50号航线途径南北极环游地球以庆祝泛美航空成立50周年,路线为:美国旧金山——北极——英国伦敦——南非开普敦——南极——新西兰奥克兰——美国旧金山。 1979年,英国著名极地探险家兰努尔夫·费因斯同查尔斯·R·布尔顿从英国格林尼治出发前往南极,并且随后再途径北极返回格林尼治。吉尼斯世界纪录以“第一次地表南北向环球旅行”记录了这次事件。其路线为:英国格林尼治——南非开普敦——南极——新西兰奥克兰——澳大利亚悉尼——美国洛杉矶——加拿大温哥华——加拿大育空河——北极——英国格林尼治。 [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2Fnews%2F60at60%2F2015%2F8%2F1982-first-surface-circumnavigation-via-both-geographical-poles-392920&urlrefer=02e30ccaac6b5e673b5ceb573c95aae6 [3]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en.wikipedia.org%2Fwiki%2FPan_American_World_Airways%23Record-setting_flights&urlrefer=103a6abf271adc83200f64ad5271fa23 1988至1989年,迪克·史密斯驾驶一架双水獭飞机完成了一次穿越南北极大的环球旅行。 [4]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urlrefer=955ef1414fba0f04c4d27f272de63109油罐.com/watch?v=fFS0hVaJ6RQ 1992年,迈克尔·帕林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了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他从北极到南极的旅行。其路线为:北极——格陵兰北部基地——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芬兰赫尔辛基——苏联列宁格勒(现俄罗斯圣彼得堡)——苏联基辅(现乌克兰基辅)——苏联敖德萨(现乌克兰敖德萨)——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狗头)——塞浦路斯立马索尔——埃及开罗——苏丹喀土穆——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肯尼亚内罗毕——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赞比亚卢萨卡——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南非开普敦——巴西里约热内卢——智利圣地亚哥——南极。 2009年,TAG航空的Transpolar08(极地间08)航线穿过南北极环游地球,同时还打破了这项环游的速度记录,平均速度达到822.8 km/h。路线为:英国范堡罗——北极——加拿大育空——马绍尔群岛马朱罗——新西兰基督城——南极——智利蓬塔阿雷纳斯——佛得角萨尔——英国范堡罗。 [5]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ranspolar08.com%2F&urlrefer=4f8f1a9575ab861aee8a21a08c428f9d [6]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ainonline.com%2Faviation-news%2Faviation-international-news%2F2008-12-31%2Ftag-global-claims-record-polar-circumnavigation&urlrefer=e2075509538d1044f8fe6d8863c3dd52 2019年7月9日至11日,为了几年阿波罗登月,One More Orbit用湾流G650ER型号飞机打破了极地环球航行记录。 路线: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北极——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毛里求斯路易港——南极——智利蓬塔阿雷纳斯——美国佛肯尼迪航天中心。 [7]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onemoreorbit.com%2F&urlrefer=275ba093fb03f06d26493099abb68147
赵贱民你是不是吃饱撑着 又要拉黑又要隔空挑衅。先把老子拉黑解了,不要当个缩头乌龟搁这放黑屁,不然老子提刀上你家,一刀一个大西瓜。2,图画成这样还说比我画得好,你的太阳光球层在哪儿呢? 老子画的就是光球层,你不满意?你要这么挑刺,你画的光球层怎么是八个三角形,你是不是幼儿园刚毕业? 3,在我图片上PS一个叉就是我错了?拿出你的数学公式来!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你还没涉及到数学公式的前提就错了,指出你的前提错了还需要数学公式?我看你长得像头猪不像个人我还需要测量你的鼻子长度?老子写的东西太长了超过你这个文盲的阅读能力了是吧? 老子写的东西太长了超过你这个文盲的阅读能力了是吧? 老子写的东西太长了超过你这个文盲的阅读能力了是吧? 老子写的东西太长了超过你这个文盲的阅读能力了是吧? 老子写的东西太长了超过你这个文盲的阅读能力了是吧? 老子写的东西太长了超过你这个文盲的阅读能力了是吧? 老子写的东西太长了超过你这个文盲的阅读能力了是吧? 老子写的东西太长了超过你这个文盲的阅读能力了是吧? 老子写的东西太长了超过你这个文盲的阅读能力了是吧?看不懂的话我把重点复制粘贴30遍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 一目了然。从月食的食分为0.978根本推不出“月亮的视直径等于地球的阴影直径”,只有图中”阴影“/”月球直径“=0.978,仅此而已。下面是2021年11月19日17:02:55的天文数据,你自己算一算地球的阴影直径是不是比月球直径大多了。还是说你坚持要把你自己的“误以为”当成是什么科学发现,然后用来反驳客观测量出来的数据? 地日距离:147844000千米 地月距离:402658千米 日月距离:148246000千米
  从文明诞生伊始,人类便仰望着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根据太阳在天上的位置形成了对时间最早的认识。但耀眼的阳光让人难以直视,人类为了记录时间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又把关注的对象从太阳本身转移到了日影上,于是各种各样的日晷便被发明了出来。而就在这一道道由太阳投下的阴影中,就蕴含着地球自转、公转最自然的证明。本文将以尽可能直白易懂的方式,叙述这千百年来被人类日复一日所见证的一道道日影与“地球”这一科学事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此文将最先发表在百度地平论吧,而地平论者非常惯于使用偷换概念的方式进行诡辩,所以我要对“太阳”这个词本身进行定义。本文所说的“太阳”,即指代绝大多数人常识中的那个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在天空中非常耀眼且带来热量的自然发光物体,这一定义在所有正常人和大部分地平论者中通用。此外,本文的“太阳”还等价于地平论者“潼关古道”自创的所谓“被‘高维太阳本体’在穹顶上激发出的大气光学现象——太阳光体”。至于他日常用来偷换概念的那个处于高位空间、不可测量、不可描述、不可见的“太阳本体”是一种违唯物主义的存在,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之内。]   [此外,此文还对地球自转模型进行如下简化:忽视公转速度不均匀导致的东西向周日视运动;忽视每一天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细微南北向移动。] 【1. 春分日影】   在地上立一根杆子,在一个白昼内,杆头的影子地上走过的轨迹是什么形状呢?   你可能会猜圆形、椭圆、抛物线、直线甚至双曲线。无论你猜哪一个,我都恭喜你答对了。在不同情况下,日影轨迹可能出现以上五种不同的形状。这五种日影轨迹形状里,肉眼可见最简单的一种就是直线,它会出现在春秋分日这一天。   我们都知道,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在这一天里,从杆头看过去,太阳就是在一个以它为圆心的半圆上运动,而这个半圆恰好就是杆头处的赤道面。春分日这一天的太阳和杆头一直都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太阳的影子在平地上走过的轨迹就是过杆头的赤道平面与地面相交所形成的直线。这条轨迹线在同一纬度上、同一杆高下是恒定的,为了方便后面叙述,我将这条线命名为“分日轨迹线”。  这个有趣的现象在每年的春、秋分日都可以观察到,只需要纸笔、一片向阳的平地和一根可以立稳不动的长条状物体即可。我也在b站找到了一个观测记录(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BV1rE411A7RX&urlrefer=5d4b08e3d2c22169f3636f035a6d4a35),完整内容可以看视频。2. 低纬度的平凡一日   如果不是春分、秋分日的话,阳光就不再直射在赤道上了。这时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规定为α,那么它是也决定了太阳运行轨迹和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图中蓝色夹角)。一整天内太阳都和赤道面保持着这个夹角,因此太阳的运行轨迹跟杆头就会形成一个浅浅的圆锥形(后简称“日锥”),圆锥角可以用直射点纬度α算出来。   每一时刻的日影都与此时太阳的位置相对杆头对称,因此日影也会在一个和太阳运行轨迹相对称的圆锥上(后简称“影锥”),这个圆锥与地面相交得到的曲线就是日影轨迹。   而高中数学学过,圆锥面与一个平面相交所得到的曲线叫圆锥曲线,根据相交的情况不同,可能是双曲线、抛物线、椭圆或者是圆。因此,随着当地的纬度φ和太阳直射点纬度α变化,日影轨迹也会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曲线之间变化。刚才已经介绍过春秋分日时α=0的直线型日影轨迹了,接下来再看看最常见的双曲线日影轨迹:  在极圈以外的地区是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的,因此“日锥”必然有一部分在平面以上、另一部分在平面以下。其中“日锥”在平面以上的部分代表太阳在地平线以上,是白天;在平面以下的部分则是晚上。 在这种最常见的情况下,赤道面与地面相交得到的红色虚线就是双曲线的虚轴,“日锥”和“影锥”都会与地面相交,在数学上构成一对圆锥双曲线。其中“影锥”和地面相交得到的这一半双曲线就是最常见的日影轨迹形状。这条双曲线的渐近线分别指向日出、日落的方向。   有了这个模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北半球的冬天,太阳往往是从东南方向升起,而在夏天时太阳则会在东边方向升起,纬度越高,偏离的角度就越大。而且稍微动动笔就能根据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计算出这一天的白昼长度了。   用这个计算白昼长度的方法存在误差,但很小,如果有兴趣可以再思考思考,有哪些误差来源?   当太阳直射赤道以北时,“日锥”在北,“影锥”在南,日影轨迹是一条开口向南的圆锥双曲线,图中给出的也是这种情况、当太阳直射赤道以南时,“日锥”在南,“影锥”在北,日影轨迹是一条开口向北的圆锥双曲线。当某两天太阳直射点沿着赤道对称时,它们的日影轨迹也会沿着“分日轨迹线”对称。当然,因为垂足是焦点,所以无论轨迹线的开口朝南或是朝北,在正午时分,太阳的影子都是同一侧的(北半球北侧、南半球南侧),这并不违背常识。   我昨天没头没尾发的那个帖子中的日影轨迹就是这样的一条双曲线,明天如果天气好的话,我就去完成这个趣味小实验:【3. 当太阳不再落下】   北极圈上的夏至日和南极圈上的冬至日是能出现极昼的边界条件,在这一天的0点,太阳将出现在北极圈正北方的地平线上,(南极圈是正南方)。这种情况下,“日锥”最低的一条母线(标记为0:00)与水平面平行,整个“日锥”不再与地面相交。而根据圆锥抛物线的定义,有一条母线与地面平行的“影锥”会与地面相交成一条抛物线:  一旦越过了这条边界,日影的形状就会开始变得有趣起来。现在我们来到纬度大于66°34′的极圈以内。在这里,只要太阳直射点足够靠北,从地面上看太阳就一整天都不会落下。这一天里不会落下的太阳,在中午时分高度较高,在0点则高度较低。“影锥”斜斜地插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日影轨迹,其中长轴就正对着南北方向:  看完了前面的例子,就很容易想到,如果在极点上的话,“影锥”正对着地面,日影的轨迹形状就会是一个完全对称的正圆了:  到这里可能有人想问,那极夜的日影轨迹又是什么形状呢?如果你也好奇这个问题,我建议你再重新想想,晚上为什么会有太阳。 【4. 刻在石头上的日影】   既然日影的轨迹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情况,而且哪怕最常见的双曲线日影,也会在不同季节投在不同位置,如果只是简单地用一根立杆把影子记录在平面上,会各种线条混杂在一起,根本没有实用价值:  当然,聪明的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总结出了两种实用的日晷,分别叫“赤道式日晷”和“地平式日晷”。要注意一下,这里的“地平式”日晷,跟“地平论”毫无关系。两种日晷的是以其晷面和什么平行来命名的,与赤道平行的叫赤道式日晷,与地面平行的叫地平式日晷。在后面还会讨论到地平论世界中的日晷,为了避免引发歧义,我将其命名为“地平论日晷”。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发现,日锥和影锥的轴一定是平行于地轴的,当在北极点上杆子和地轴也平行的时候,日影的现象就变得非常简单。人是不是死的不知道,但是杆子一定是活的:没人规定在做日晷的时候,杆子非得直挺挺地杵在地上啊。这两种日晷,它们的杆子(或者正经点叫“晷针”)就是平行于地轴放置的。这样放置就可以在阳光直射任何一个α纬度的情况下,都是规则地以晷针为轴心转动。   以赤道式日晷为例,当把它放到地球模型上时就很容易理解,它其实测量的是所在地的“北”在晷面上的投影和日影之间的夹角。当夹角为0时是午时,当夹角为180°时为子时:  因为地球的自转是匀速的,所以赤道式日晷的刻度也是均匀的,非常美观,经常还用作装饰,在移动了位置之后只要整体校正一下晷针的方向的就可以继续使用。它比较显著的缺点是在春秋分日前后,阳光几乎平行于晷面,很难看清晷针的投影:  地平式日晷的晷针同样是平行于地轴的,只是把晷面铺平到了地上,相当于是对赤道式日晷的表盘按照维度进行了投影操作,正因如此,地平式日晷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地平式日晷怎么只有五个刻度,太菜了吧。看看人家赤道式日晷,十二地支都有了,多牛。不过这难道不是因为太阳下山之后就没有影子了的原因吗?其实赤道式日晷的上半部分纯属摆设,两种日晷的有效刻度是一样多的。 【5.展望:雪景球中的旋转灯泡】   想必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已经对现实中太阳的运动、日影的轨迹以及日晷的原理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解。以这种程度的理解作为基础,所有人都可以自行想象在地平世界日月二人转的情况下,日影的运行轨迹又是什么样的了吧。顺便还能想象如果地平论成立的话,日晷究竟应该怎么设计呢?由于地平论没有严格数据,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绘制出来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直接把我的结论用图片的形式放在这里吧:
为什么陨石坑是圆形 大家都有小时候往沙坑里砸石头的经历,也一定注意到用不同的角度往沙坑里砸石头,砸出来的坑形状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陨石坑的外形无一例外都是均匀对称的圆形呢?这是不是说明陨石坑是假的呢?这可以用简单的计算来理解。 ——陨石的来源是大气层外运行的微小天体。我所知道的速度最快的一次陨石撞击是CNEOS 2014-01-08,撞击速度甚至达到了60km/s的程度。当然,我们不应该用这么极端的单次事件来做代表。大部分落到地面上的陨石速度应当与第二宇宙速度11.2km/s不相上下。换算成马赫数的话有33马赫。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近距离目睹陨石落地,但是砸在月球上的陨石还是能看到的:(图为发生在2023年2月23日19时14分30秒的一次陨石撞月,由日本平冢市博物馆馆长、天文学家Daichi Fujii拍摄) ——当陨石发生撞击时,动能的大部分将转化为飞溅物体的动能、振动(撞击声)和热能。其中放出大量的热能也是我们能看到这一道闪光的原因。那陨石撞击点的温度会有多高呢?我们可以用两个公式简单算出来: 第一个是动能Ek=½mv²,以第二宇宙速度飞行的陨石每千克所蕴含的动能Ek/m=0.5×11200²=62720000 J/kg 第二个是比热容,ΔT=Q/mc,其中岩石的比热容c大约是800~1000J/kgK。 假设撞击中只有1/10的动能Ek转化为热量Q(实际肯定不止这么少),所以按Q/m=0.1Ek=6272000 J/kg来计算,这样就有ΔT=6272000 / 1000 = 6272 K 这说明,在陨石撞击时即使只有1/10的动能转化成了热能,也足以让陨石本身的温度上升6272摄氏度。这足以让人类已知最耐热的金属铼变成气体!在这种能量释放下,包括陨石和撞击点地面在内的任何人类已知物质都会被瞬间释放的能量所气化,变成一团数千度炽热的气体向外快速膨胀。固体在一瞬间变成一团炽热气体并向外膨胀这个过程,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爆炸”。 ——按刚才的6272000 J/kg来算,每千克陨石将释放出15千克TNT爆炸的威力。不知道多大威力的爆炸足够产生圆形弹坑呢? 关注过最近几年局部冲突的都会发现,前线区域往往都会有很多这种由炮击留下来的圆溜溜的弹坑,这种就是最常见的大口径火炮发射的使用触爆引信的炮弹炸出来的弹坑:这些炮弹当然不会是垂直落地的,因为榴弹炮就几乎不会以超过50°的角度发射,在落地的时候也同样是倾斜的弹道。形成圆形弹坑只不过是因为最常见的炮弹使用触爆引信,会在炮弹落地的时候爆炸。爆炸是一种无序的能量释放,向各个方向都是近似均匀的,从一个点出发的均匀的爆炸就会在地面上炸出圆形的弹坑。 俄军最常见的152毫米榴弹炮,以2A65 Msta-B 152毫米榴弹炮的炮弹为例,其爆炸装药为12.05千克,还不到1千克33马赫陨石动能的1/10,这已经足以在地面上炸出圆形的弹坑了。 ——可见,陨石坑的形状和陨石的撞击角度几乎没有关系,圆溜溜的陨石坑实际上是被陨石落地气化给“炸”出来的。当然,这种事情,我们就不指望那些活到55岁还缠着爹妈给买手机的光脚兽能够理解了:
潼关近期装死合集 装死没用且可耻,望周知。 https://tieba.baidu.com/p/9019336411 (提醒潼关古猴写论文专帖),距离潼关声称要“写论文”已过去77天,别说写了,连标题都没有。 https://tieba.baidu.com/p/9094744006 (潼关《日行迹》一文的死刑通知书)日行迹中使用伪造的证据进行论述并且“此文作废”14天了,帖子(https://tieba.baidu.com/p/9092191181 )还挂在主页呢,这也叫此文作废?伪造证据进行论述不用道歉作废就好了? https://tieba.baidu.com/p/9095726054 (潼关狗屎文学赏析之——月亮证伪地球)这篇文章一千字出头能捏造15个观点,至今一个依据都没找到,13天了。 https://tieba.baidu.com/p/9096882530 (催促潼关推导“地球论二分二至在对称轴上”专贴)声称“根据地球论”可以推出“二分二至必定在对称轴上”,明明有无数证据表明二分二至就不在对称轴上,12天了,潼关的依据仍未给出。 https://tieba.baidu.com/p/9096885643 (潼关狗屎文学赏析之——光照强度证伪公转轨道)潼关认为,光传播的平方反比定律中,“距离不能带单位”而且“要用相对值不能用绝对值”,那这种“潼关光学”为什么不敢拿来计算最简单不过的场景呢?12天过去了。 https://tieba.baidu.com/p/9097927195 (催促潼关列出“地球公转模型和现实现象不符的数据”专贴)潼关说“地球公转模型和现实现象不符”,可除了你为了圆这个谎继续撒的新谎以外可一个证据都没列出来。11天了。 https://tieba.baidu.com/p/9097936940 (催促潼关证明我的计算是胡编乱造专帖)潼关声称我的计算是胡编乱造,但是你既指不出任何错误,也说不出“正确”的应该是什么样的。难道这就是潼关的“有理有据”吗?11天过去了。 https://tieba.baidu.com/p/9099287396 (立竿见影——不费吹灰之力证明阳光是近似平行光)潼关在我帖子下的回复里再一次P图当证据,又一句“搞错了”就能又当没发生过?10天过去了,短短一周内发生两次伪造证据的被当场拆穿的事情,难道这么恶劣的事情连道歉都没有? https://tieba.baidu.com/p/9100969898 (想挑战相关“科研院所”的,我指个路)这么多有关科研院所邮箱甩潼关脸上,潼关倒是一个都不敢去问一下啊?当9天的缩头乌龟了,肉眼可见还会继续缩下去。 https://tieba.baidu.com/p/9107524145 (第五次打脸“平行光错觉”——严格透视技法在照片分析中的应用)潼关反反复复睁眼说瞎话被我抓现行。就这么个错觉原理说简单了它就继续狡辩,说详细了它就看不懂说我骗人,无知和低智就是潼关最强的武器是。这个也4天过去了,不回复是潼关不喜欢狡辩了吗?挺急的在线等。
第五次打脸“平行光错觉”——严格透视技法在照片分析中的应用 一个简简单单的平行光错觉,我在两年前就已经解释得不爱解释了。如今文盲潼关还腆着脸过来要“解释”、“解释”的,我就最后答应一次它的乞讨。从今往后有任何与平行光错觉的现象不理解,除非付费,否则我不解释第六次。我的解释中,如果有高中范围以内的知识点有任何成年人不理解,恕我也不免费解答。我带家教很贵的,有那么多祖国未来的可塑之才在等着我教,我何必浪费时间在那种不学无术还嘴硬得跟金刚石一样的老废物身上呢? 这一次的打脸我会帮助所有读者们构建正确的透视关系,初步了解透视技法在分析照片空间关系中的应用,提高空间想象力,从而在之后遇到相似的说法时可以自行举一反三,分辨真假。 还有的还有,如果地平文盲对待它们自己的所谓“推导”有那么严格,地平论早就消失了(乐)。 首先把我前四次打脸整理一下: 【第一次打脸】制作了动图,展示了本身互相平行的线条(左侧)在平面上的投影也可以是放射状的(右侧),并不是像地平患者认为的,“照片里是放射状,现实中就一定是放射状” 【第二次打脸】分析了光路,表明光束穿透云层的位置远、而照射到地面的位置近。因为二维的照片中存在远小近大的关系,所以光束穿透云层的地方间距小、宽度小,在地面上的光斑间距大、宽度大。这个现象只是普通的透视,和太阳距离根本没有关系,并不是像地平患者所狡辩的“这个现象无法用太阳在1.5亿公里外来解释”。 【第三次打脸】这一次绘制了具有立体感的光路,图中的黄色平行斜线就是近似平行的太阳光在不同位置的光路,片状光束A'B'C'D'本是平行四边形,但是在拍摄出来的画面中因为远小近大的关系,近处的C'D'看起来比远处的A'B'宽。然而对于照片来说,只要太阳处于视点到照片上E的延长线上,无论距离是远是近,是一定会在照片上的E点成像的。地平论者使用云隙光的照片只能证明太阳的位置在视点到E点的【延长线】上,无法证明太阳就刚刚好在【这条延长线上的E″点】上。 【第四次打脸】 https://tieba.baidu.com/p/8155666475这次用一目了然的图示法解释了这种平行光路在照片中呈现出违反直觉的放射状的原理。图中的每一个黑、灰、红线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在原三维空间中都是互相全等且等距平行的,也就是说在三维空间中,所有的黑线之间、灰线之间和红线之间都是平行的。 这再次证明,三维空间中原本平行的线条,在投影到照片上之后有极大的可能性看起来不平行(红线、黑线)。只有当它们与视线互相垂直时,拍摄到的二维画面才有可能同样显示为平行(图中的柱状物体投影,即灰线)。在三维空间中平行线条与视线的夹角越小,其在二维照片上的投影就越会呈现放射状(红线和黑线)。 【第五次打脸】 这次打脸我要简单介绍一下严格符合几何学的透视技法,以此再一次打脸。 为了避免被断章取义和扭曲语义,我对本帖中使用的以下名词进行规定: 场景——指该照片反映的现实世界此时此地的各种景物、光线条件等的集合; 三维世界——特指上述场景在具有三个坐标轴定义的空间中的情况; 照片/图片——指上述三维世界中的场景通过“照相”这一动作,投影到这一张二维图像上之后的结果。  在本次打脸开始之前,先对潼关这次用作“证据”的图片进行一测量:  该图片的分辨率为640×427,绘制水平和竖直中线标出照片中心点。   图中标出的公路和红顶建筑群是两组自身内部存在平行关系的物体,将它们各自连线的延长线相交可以得到两个灭点。这两个灭点都在地平线上。过这两个灭点绘制一条水平线,即可得到地平线(青线)。  寻找到画面中与所选公路垂直的另一条公路,将其延长(蓝线),交视平线于另一点,即为灭点3。因为所选的两条公路互相垂直,所以灭点2和灭点3代表的方向的之间的夹角为90°。以画面中心为原点,测量灭点2和灭点3的平面坐标为: 灭点2:(-266, -13.25) 灭点3:(1425, -13.25)   照片所在平面与视点之间的距离(焦距)设为y,灭点2所代表的方向即为(-266, y, -13.25),灭点3所代表的方向即为(1425, y, -13.25),两个向量互相垂直,点乘为0,故有: 1425 × (-266) + y² + (-13.25)² = 0   解得焦距y = 615.53   这个焦距y对照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将照片中的点转化为三维世界中的方向,再加上任意一个三维世界中的坐标值,就能求出其准确位置。也就是说  焦距y的作用之一是求出画面的视场宽度FOV(Field of View):  照片的半对角线长为½√(640²+427²)=384.68。如上图所示,这个照片的半对角线长就是成像锥的底面圆半径,而焦距z就是成像锥的高,那么易得视场宽度FOV=2arctan(384.68/615.53)=64.00°。画面宽度角就是将半对角线长换成半宽长度,W=2arctan(320/615.53)=55.00°   这个例子有助于进一步理焦距y对解照片的成像的重要性。  现在回到照片。通过将照片中的云隙光束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可以绘制出照片中太阳所在的位置(-54.5, 161.75),其正下方地平线上的点A为(-54.5, -13.25),将这两个位置加上焦距z得到两个三维向量[太阳]和[A]。这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即为此场景中太阳的高度角。   夹角(太阳·A) = arccos(太阳 · A / |太阳| · |A|) = arccos[(2970.25 - 2143.19 + 378877.18) / (638.757 × 618.080)] = 15.90°   可见太阳的高度角不是很高。以今天(2024年7月28日)的上海为例,这仅仅相当于清晨6:31时的太阳高度。 再计算太阳和拍摄方向之间的夹角。照片中心O对应着三维世界中的光轴,该夹角为:夹角(太阳·O)=15.50°(非重要数据,过程略)   这个夹角非常小,因此在三维世界中平行的阳光通过照片拍摄出来会呈现出放射状。  另外根据视平线和建筑物高度的比例(图中绿色线段)计算,视点高度与21层楼高度的比例为167/60,大约为175米。图中所示的厚积云离地典型高度1500~2000米,即大约为视点高度的10倍。以上就是对这张照片基础信息的测量。  单点透视是只选取一个灭点作为“前方”,将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都绘制成与画面边缘平行的线条。它是所有透视中最简单的一种,但已经具备了将三维世界中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画面这一过程应具有的绝大部分几何特性。用单点透视来讲解平行光错觉既足够精确,又易于理解。   废话不多说,直接开一个画布,预设视野宽度与前面计算的一样为55°。所有透视画面(左图)对应的现实场景我会在右图用俯视图的方式表示。首先将画面中心定为灭点,从画面底部等间距点出发,绘制与灭点相连的透视线:  接下来要要画水平线,与这些红线形成透视网格,透视网格的边长最好是正方形,这样才方便形成定量的依据。那么要怎么绘制透视网格才能确保它的边长是正方形呢?其实很简单,利用45°角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性:  只要找到与图中红线呈45°角的任意一条线(简称45°线),那么它和红线的交叉点就一定是等距离的,过这些交叉点绘制水平线,它们之间的间隔一定和红线间隔相等。   在透视画面中要绘制出这条线,只需要根据画面宽度,在灭点的一侧找到左前或右前方向45度的灭点F45即可。透视画面宽度的一半是27.5°,其正切是0.5206,45°的正切是1,那么F45与灭点的距离就是画布半宽的1/0.5206倍,沿着F45与红线上的任意一点连线,即可绘制出所需的45°线:  根据这些交点,并反复利用F45,就可以画出等间距的水平线:  至此,透视画面的场景基本构建完毕了,那么这个场景要怎么用呢?其实除了形状不同以外,这跟我们高中就学过的立体坐标系Oxyz是一样的:  图中随意点上了A、B、C三个在xOy平面上的点(O点标记略去),掰掰手指头就能知道它们的坐标是 A(8, 2, 0) B(5, 7, 0) C(1, 10, 0)   如果我们要以这些点为起点,分别绘制三个(-1, 3, 2)的向量箭头,要怎么做呢?最能避免出差错的方法就是利用矢量加和一步一步来,首先第一个数字-1,表示x-1,就是向左走一格:  第二个数字3,表示y+3,就是向前走3格:  第三个数字2,表示z+2,就是向上抬2格:  根据矢量加和原理,这三个箭头首尾相连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连线就是要画的向量(-1, 3, 2):  将辅助线去掉以后就能看到,从A、B、C这三个不同位置出发的相同向量(-1, 3, 2),虽然在三维世界和俯视图中是平行的,但在透视画面里绘制出来的样子看起来却是不平行的:  到这里我们不仅掌握了透视场景下的三维坐标系的用法,而且哪怕只使用数字非常简单的一个任取向量(-1, 3, 2)也证明了,三维世界中平行的线条在透视画面中并不一定平行。(未完待续)
想挑战相关“科研院所”的,我指个路 奉劝某些伪科学传播者,不要只会躲在贴吧里叫嚣,那样真的没人看到,跟笼中狂吠的狗一样。对方都听不到你的狗叫,又怎么好意思说对方“不敢来跟我公开对线”呢?以下是可能与“地球论”有关的联系方式,要叫嚣请找对地方。我也提前提醒一下,在发完邮件后也请把发件箱截个图给大伙们看看,不要连邮件都不会发,发到草稿箱里了还怪别人“不敢回邮件”哦。 中国国国家航天局:[email protected]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email protected]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email protected] 中国科学院:[email protected]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email protected]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email protected] 中科院中国天文学会:[email protected] 中国地质科学院:[email protected] 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email protected] 中国工程院:[email protected] 教育部政务公开办公室:[email protected] 国家教育部教材局问题反馈邮箱:[email protected] 《天文学进展》编辑部:[email protected]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编辑部:[email protected] 距离某些伪科学传播者的叫嚣已经过去了68天(https://tieba.baidu.com/p/9019336411)至今所谓的论文连个前言都没写。要是我的同学或者未来我的学生两个月连个前言都没憋出来,导师是绝对不会让这个人好受的。鉴于潼关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文盲,我们倒是可以宽限几年。 还顺便可以期待一下,它又要过多少天才敢发出这封挑战邮件吧。
悲报,潼关用“穹顶太阳光学原理”推翻了地平论 在《立竿见影——不费吹灰之力证明阳光是近似平行光》一帖(https://tieba.baidu.com/p/9099287396)中,我用实验证明了在横跨了3000km的宽广土地上,太阳的投影均呈现出了近似平行光的特点。潼关为了维护其伪科学权威的形象,不得不继续编造话术加以回复。然而,在这一次的回复中,潼关的观点竟然与“地球论”如出一辙,彻彻底底地背叛了其“地平论”伪科学信仰。再此,我们一同见证了历史,目睹了一颗地平的巨星陨落在穹顶上。虽然曾经(也就不到15小时前)潼关认为,“只要立杆子来检验”就能“发现太阳光不是近似平行光”。毕竟,任何正常人都不会说拿450米高间隔上百米的两个巨大直立物体称为“杆子”,正常人认知中的杆子不过几十米。这说明,潼关认为,只需要在任何人都能做实验的几十米的尺度内,就能辨认出阳光“非平行光”的特点。 然而在我《立竿见影》一帖发出后,潼关不仅承认了测量结果本身的有效性,并且为维护其“地平论”信仰而立刻改口:将阳光从任何人随手做实验就能在几十米范围内验证的【完全的非平行光】,修正为【中央是近似平行而周围是放射光】的魔幻光源,并且这个魔幻光源的平行范围是“穹顶太阳光源的直径”。那么,这个潼关发明的所谓“穹顶太阳光源”直径到底有多少呢?我们目前有如下线索: 1. 即便是潼关这样的伪科学传播者也认可,吉隆坡处的阳光和厦门处的阳光都是近似平行光; 2. 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市和我国的厦门市距离大约是3000km; 3. “穹顶太阳”并没有任何智能操控,更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除非潼关继续加戏】;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穹顶太阳”不能提前预知我在若干年后要用它当时发出来的光做这个实验,也就不可能针对性地将“中央平行光束”对准我要测量的位置。但与“穹顶太阳光源”的直径相当的平行光光斑却覆盖了超过3000km。由这样一来,“穹顶太阳光源”的直径必然也在3000千米以上。 我们用肉眼可见的太阳视直径约为0.52°,这是任何实际测量都可以获得的数据。这个视角度表明,“穹顶太阳光源”的距离与其直径的比值应为1/[2tan(0.26°)]≈110.2倍。 也就是说,根据“潼关太阳光学”和最新的口供,我们可以绘制出如下“穹顶太阳光体”的大致模型:穹顶太阳光源的直径在3000千米以上,直径在33万公里以上。这个模型的在“潼关太阳光学”中的正确性可以用它自己往后说的一段话加以佐证:根据最新版“潼关太阳光学”计算出来的太阳光体高度为33万千米,这已经和它此前捏造的“太阳光体高度为6000千米左右”有了“长足的进步”。这表明,潼关已经彻底地抛弃了此前(前天)所坚持的“太阳光体”高度模型。毕竟潼关说话跟放屁一样朝三暮四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它的观点再怎么变也不奇怪。然而最致命的事情要来了,潼关开始解释这种“中心平行四周发散的光源”的原理了! 潼关认为,点光源“中心光束”是近似平行的,而整体不是平行的,这种“中心光束”近似平行的特征,正是“穹顶太阳光体”所具有的“中心平行四周发散”特征的核心原理。 ——这一点,恰恰与它耗尽毕生心血要驳倒的“地球论”如出一辙,成为压垮潼关地平论的最后一根稻草。试回想一下,我们此前讨论点光源投影时的这张示意图以及其中的关系式w2 = w1 (d1 + d2) / d1。 在现实的科学中,太阳光之所以能视为近似平行光,是因为它到地球的距离d1太远太远了,远远超过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物体可能达到的宽度w1,w1 / d1约等于0。这样一来,即便是整个地球作为我们关心的物体,它也只能接收到太阳发出的光中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小的一束。这一束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夹角,正是2arctan(w1 / 2d1),因为w1/d1≈0,所以这个夹角也就约等于零。如果将地球的直径代入w1、将地日距离代入d1,可以得到“太阳中心光束”两端的夹角仅有0.0049°,不到一个角分,几乎就是平行。 而在潼关最新的口供中,太阳作为点光源,其“中心光束”正具有这种平行性,这一点和现实科学中太阳既是点光源,又能在地球附近的“光束”中呈现出平行性逻辑完全一致,这恰恰证明了科学上对太阳距离的认知。 ———————————————————————————————————————— 综上,潼关作为传播地平论伪科学的急先锋,从其最新的口供中可以严格推导出如下信息: 1) 穹顶太阳光源的高度不是它此前谎称的6000多公里,最少也在33万公里以上,这个数值已经远远超过地平论穹顶所能接受的上限; 2) 穹顶太阳光源的直径不是它此前谎称的100公里,下限是3000公里,而且很可能远超过这个数值; 3) 这恰恰证伪了地平论的穹顶说,因为推导而来的“穹顶太阳光体”的直径已经能覆盖1/4个地饼,如果它存在外围发散光,那么必然会照亮整个地饼;如果它不存在外围发散光,则和“潼关太阳光学”相矛盾。 4) 潼关太阳光学和现实光学的矛盾被弥消了,太阳虽然是点光源,但正是因为其距离地球非常非常遥远,所以在其“中心光束”中呈现出了“近似平行光”的特征; 以上信息已经彻彻底底地摆脱了此前地平论伪科学的束缚,正快速迈向现实中的科学,我们正在亲眼见证一颗地平伪科学的巨星陨落在穹顶上,一颗地球科普的新星“潼关星”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此外,根据上述地球科普新成员潼关的口供,我们还能得到一个更有趣的结论:照片中这片云的高度也是接近33万公里,底下的这一小片光斑直径远远超过3000千米,而整个湖的跨度将远超256000千米。 鉴于这片湖的面积之大、含水量之多,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潼关湖”以纪念其改邪归正和推翻“地平论”伪科学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立竿见影——不费吹灰之力证明阳光是近似平行光 太阳光是近似平行光,这件事情是我们绝大多数正常人的常识。 我们以物体及其投影之间互相平行的简单情况进行讨论。对于点光源而言,光源到物体两端构成的三角形,与光源到物体投影两端构成的三角形互相相似,物体宽度w1和投影宽度w2之间也遵循相似三角形的几何关系:其中,投影宽度w2就等于物体宽度w1乘上光源到两者之间的距离比: w2 = w1 (d1 + d2) / d1 相信这个式子任何上过初中数学课的人都可以轻易地推导出来,在此请恕我不照顾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文盲去赘述初中课本上的知识了。 对于绝对的平行光源而言,投影的宽度w2和物体的宽度w1是相等的,但这要求光源的距离d1是无穷远,这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情况。但是,正如我们标题所说的“近似平行光”,在投影的宽度w2和物体的宽度w1越接近,这个光就越接近平行光。 在讨论物体及投影的宽度时,太阳可以视为点光源。太阳光源到物体之间的距离d1约1.5亿公里,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中能见到的物体到投影之间的距离几乎不可能超过100公里,往往就是几米甚至几厘米罢了。 然而,即便是物体和阴影之间夸张地达到100公里,投影的宽度w2也不过是: w2 = w1 × (1 5000 0000 + 100)/1 5000 0000 = 1.0000007 w1 即只比物体宽度多了千万分之7,绝大多数测量手段无法测出物体宽度和阴影宽度之间如此细微的差异,因此才说阳光是“近似平行光”。 对于阳光是近似平行光这种常识,却有文盲认为,“阳光在照片上看起来不像平行光,所以阳光不是平行光”,并且还扬言,只要立起垂直于地面的杆子来验证,就会发现阳光和杆子的“夹角”不同,从而“证明阳光不是近似平行光”。这个地方,地平患者用了“阳光和杆子的夹角不同”这种非常模棱两可的表述,是在为期诡辩留后门,必须对“”阳光和两根杆子的夹角是否不同”建立严格的判断标准,而不能像地平文盲一般用照片照、用眼睛看、用脑子感觉、用嘴皮子证。 对于这个判断,我来帮地平患者建立要求和评判标准: (1)两根杆子的顶端连线要与投影所在的地面平行。换成地平文盲比较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就是:地要平、杆要直、两根杆子要一样高; (2)两根杆子在地面上的投影要清晰可见,以便测量宽度; (3)分别测量两根杆子顶端之间的距离w1,和杆子阴影顶端之间的距离w2,若在测量的精度范围内w1=w2,则【阳光为近似平行光】; (4)若阴影宽度w2明显宽于w1,则说明阳【光不是近似平行光】,并且可以用杆子到阴影的距离d2来换算太阳的距离d1。 现在已经清晰地规定了测量标准,接下来有请我们的第一组杆子:吉隆坡石油双塔。 吉隆坡石油双塔高452米,共地上88层,是由美国建筑设计师西萨·佩里(Cesar Pelli)所设计的大楼,是吉隆坡的知名地标及象征。 根据我们的朴素常识,这种塔要是歪了那还敢住人吗?那必然不敢。 两座塔之间有走廊相连,要是不平那能连吗?那必然不能。 这两座塔一样高吗?这一眼看就一样高啊。 那么石油双塔就满足“地要平、杆要直、两根杆子要一样高”的要求,是合格的杆子。 接下来只要让它们在地上的阴影清晰可见,再分别测量塔顶之间和塔顶的阴影之间的距离就完事了。三次测量得到的塔顶间距平均值为:(103.90+103.61+103.78)/3=103.76,平均误差0.10米 三次测量得到的塔顶阴影间距平均值为:(103.98+103.40+103.70)/3=103.69,平均误差0.20米 塔顶阴影之间的距离w2比塔顶之间的距离w1还小0.07米,并且这个偏差小于平均测量误差,足可说明,在该测量条件下,无法测出塔顶间距w1和塔顶阴影间距w2之间的任何差别,只能视为w1=w2。 根据刚才的条件3,可以得到【阳光为近似平行光】的结论。 如果一组“杆子”不够,我还有第二组:厦门世贸海峡大厦双子塔,建筑高度为高度300米。 测量数据:三次测量得到的塔顶间距平均值为:(143.51+142.96+144.44)/3=143.64,平均误差0.54米 三次测量得到的塔顶阴影间距平均值为:(145.31+142.52+142.61)/3=143.48,平均误差0.91米 塔顶间距和阴影间距只相差了0.16米,完全在平均误差的范围以内,同样可以得出【阳光为近似平行光】的结论。 显而易见,太阳光为近似平行光作为一个常识是没有错的。至于地平文盲坚持认为这是错的,原理主要类似我在这个帖子里的分析:https://tieba.baidu.com/p/8155666475 这个原理真的超简单,我直接在帖子里原地做一个实验就能说明: 我先在编辑框里放上两行黑色的方块,如果我屏幕的做工没有问题,这两行方块就是平行的。 ■■■■■■■■■■■■■■■■■■■■■■■■■■■■■■■■■■■■■■■■■■■■■■■■■■■■■■■■■■■■■■■■■■■■■■■■■■■■■■■■■■■ ■■■■■■■■■■■■■■■■■■■■■■■■■■■■■■■■■■■■■■■■■■■■■■■■■■■■■■■■■■■■■■■■■■■■■■■■■■■■■■■■■■■ 接着我直接用手机对着这两行方块录个视频,一开始让拍摄的视线方向垂直于屏幕,逐渐缩小和屏幕的夹角:这两条平行线很神奇地变得“不平行”了。 这说明,要从照片上判断两条线本身是否平行,要让照片的拍摄角度和这两线所处的平面垂直才行,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相机要拍到线条的正侧面”。如果这线条所处的平面和照片不垂直(就是说拍到的不是线条的正侧面,而是斜侧面),那就根本不能用照片来判断它们平不平行。 我再次强调两年前就说过的这个结论:
潼关产生“两分两至必然在椭圆轨道对称轴上”谬误的心态分析 得益于潼关的不断嘴硬,我的研究工作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一窥地平论者的内心世界,研究其奇特的脑回路及各种错误认识的成因。知道各种谬误的产生原因对科普工作极其重要,有助于纠正错误认知,减少伪科学的传播途径。在此非常感谢潼关古道所犯的各种故意、非故意的科学性、逻辑性、思维性错误。 在这个帖子的开头,我们先复习一下如何绘制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第一步,在xOy平面上绘制一个椭圆,并将太阳放置在其中一个焦点上。个人的习惯是长轴水平、短轴竖直,太阳在靠右的交点上。xOy平面即地球公转的黄道面。显然,作为一个二维图形,椭圆具有这两个对称轴,两根对称轴的交点即为椭圆的几何中心。在这个轨道上,地球会逆时针公转。第二步,过太阳所在的焦点绘制一条斜线,与长轴(x轴)夹角为13°。这个角度是根据实际测量所得到的,简单的解释是因为近日点在1月3日,而冬至日在12月23日,冬至日是在近日点之前的,所以使冬夏至连线和长轴之间产生了这个夹角。 冬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日地向量与地轴向量共面(定为平面A),夹角达到最大;平面A与黄道面就香蕉在图中的这跟黄线上。由于夏至日时,日地向量与地轴向量也共面,达到最小夹角,因此夏至点也在这条线上,故称为“冬夏至连线”。 冬夏至连线的方向是地轴的指向决定的,它平行于地轴向量在黄道面的投影,与地球公转轨道的长轴之间存在13°的夹角。随着地轴的进动,冬夏至连线也会缓慢发生逆时针的旋转,但其周期以万年计,在短时间内可以视为固定不动。第三步,过太阳所在的焦点,绘制一条与冬夏至连线垂直的直线。在这一条线上,地轴与日地连线垂直,即为春、秋分点,故将此直线称为“春秋分连线”。如此,我们就可以在图上标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和近日点、远日点所在的位置。从图中很明显能看出,春分和秋分并不是沿着椭圆长轴对称的,也不在椭圆短轴上;而东夏至也不沿着椭圆短轴对称,也不在椭圆长轴上。 理由很简单,冬夏至日在什么地方,是地球自转轴的朝向决定的;远近日点在什么地方,是地球公转运动决定的。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和地球的公转之间没有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此时此刻恰好处于这个夹角而已。随着地轴的进动,在2956年,这个夹角恰好为零,到那时候,冬至日就恰好在近日点,夏至日恰好到远日点,而春秋分就真的如潼关所愿相对公转轨道长轴对称了——但这不是现在的情况,还要再等932年。 ———————————————————————— 那么接下来我们通过潼关的发言来看看,他为什么产生了“春秋分日必然沿着椭圆长轴对称”这个错误认知,并且还一口咬定这就是“根据地球论”吧:首先,第一部分,潼关花费了一堆的篇幅介绍春分和秋分,但其中跟现在讨论的“春秋分日与公转轨道位置关系”这一问题唯一有关的是“太阳直射赤道”这六个字。其他的它是第几个节气、北斗指什么宫没有关系;而昼夜平分是太阳直射赤道的结果,但与现在讨论的问题无关;黄经达到0°也是根据太阳直射在黄赤交点上所作的定义,与现在讨论的问题无关。 总的来说,这就是一段几乎没有什么信息量的正确的废话。潼关这种伪科学传播者似乎认为,摆一堆正确的废话可以让文化水平低的人看懵,从而使他们信服自己,这也是伪科学传播最惯用的伎俩。 ——————这一段想必所有人都和我一样看起来非常费劲,因为潼关的空间想象力极差,表达出来的东西既不准确也不精炼。 首先看,“直射赤道”、“位于黄经0°”这又是废话,无助于研究“春秋分日与公转轨道位置关系”这个问题(除非潼关产生了黄经270°“必然”是近日点这种臆想)。 接下来潼关宣称,在太阳直射赤道时,太阳、赤黄交点“三点”共线,我请问,两个点怎么做到三点共线?我姑且认为,是太阳-赤黄交点-地心三点共线:接下来,潼关又说,此时,“太阳和赤黄交点的连线”垂直于“地球春分时晨昏线所在的平面”。这几乎也都是废话,前者“太阳和赤黄交点的连线”,就是此时的日地连线,而日地连线【永远】垂直于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不如说日地连线永远垂直于所有等太阳高度的位置所形成的圆周,晨昏线只不过是其中太阳高度=0的特殊情况。潼关将春分时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定义为A,其实这个平面有更简单的定义,即①垂直于春分点日地连线,而平行于地轴的平面。这个平面之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称呼(或者我不知道,请补充)因为它确实没有什么用,非要说的话,就是它是黄经=90°和黄经=270°所在的平面。 当然这一点在潼关的图里根本就不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他甚至连自己口头说的“蓝色平面”都没有标出来,还得是我。 ——————第五点显然,所有平面A平行于地轴,而垂直于春分点日地连线,这两个因素都是不变的,因此平面A是不会变的。 第六点,潼关表述“春秋分时,太阳与地球赤黄交点的连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A和A'” 仔细分解,因为春秋分时太阳-赤黄交点-地心共线,因此此时“太阳与地球赤黄交点的连线”,就是春秋分日地连线。平面A和平面A',本来就是由春秋分日地连线定义来的,春秋分日地连线永远垂直于平面A,所以这句话又是一句废话,和前面对平面A的定义①没有任何实质区别,在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所以”,看,【潼关开始所以了】,当潼关开始说所以,你就要警惕他的烟雾弹,仔细看看他的条件是否充分。 他说:“所以,春秋分地球(点)必然关于太阳轴对称,该轴垂直于地日连线。" 你惊了吗?我反正是惊了。 对于正常人来说,什么叫平面上“有两个点A、B相对第三个点C对称”?这有两个充要条件: (1)这三个点A、B、C共线,且点A和点B在点C的两侧; (2)点A到点C的距离于点B到点C的距离相等。 潼关到目前为止,潼关只说明了条件(1),即“春秋分点和太阳共线,并且春秋分点在太阳的两侧”,这是清楚的。但潼关到目前为止没有进行任何关于距离的论述,却直接的除了春秋分点相对太阳对称,我请问这个伪科学传播者:潼关在只说明了春分点-太阳-秋分点三点共线的情况下,没有对它们之间的距离进行任何讨论,就得出了两点相对太阳对称的结论。要问我为什么,我觉得大概这就是他的一厢情愿吧,毕竟这样的伪科学传播者是先预定自己的结论正确,然后试图装模作样地证明一下。但错误的结论从正确的前提出发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它们之间的逻辑链条必然至少会有一个【断点】。 这些逻辑断点对于作案技术尚不成熟的伪科学信徒来说很容易就会暴露出来;而对于潼关这种长期搅混水的伪科学传播急先锋来说,他可以通过大量的废话来作为烟雾弹,寄希望于在读者发现这些逻辑断点之前就耗尽耐心。 ——————接下来这一部分是潼关的传教时间,由于现在讨论的问题是【潼关凭什么说根据地球论二分二至必然在地球公转轨道长短轴上】,这是一个与地球有关的问题,而与地平论无关,因此这种重口味地平传教的内容可以直接略过。 ——————2.4 表达的意思我进行一下中翻中:“冬夏至日连线和春秋分日连线互相垂直”,这是正确的,因为潼关的逻辑断点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很有可能说的都是没大错的。 2.5 表达的还是“冬夏至日连线和春秋分日连线互相垂直”,完全一样的意思,分了两点,多凑了五十字的废话。 2.5 (1) 如果地球的公转是圆,那么这个结论并没有问题,毕竟过圆心(太阳)作任何一条直径,两端的交点到太阳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而且由于圆对称性,不止两分两至在对称轴上,整个公转轨道上的任何一点都在对称轴上。 然而,这跟我们讨论的没有关系,我们并不能将地球公转简单地近似为正圆,特别是在讨论【二分二至和地球公转轨道长短轴的位置关系】这种本来就已经提到了椭圆长短轴的问题上时,扯了一堆跟正圆有关的论述就是废话。 2.5 (2) 如果我们暂时放潼关一马,将前面的逻辑链条断点强行连上,将现在的这一套二分二至命名为“潼关春分、潼关夏至、潼关秋分、潼关冬至”的话,那么他似乎就能得出“两分两至时的地球位于过焦点的垂直轴上”这一结论。然而是这样吗? 首先,众所周知,椭圆的焦点是不在短轴上的,它只在长轴上,所以“过焦点的垂直轴”按理来说只有一条,也就是长轴(且不论“垂直轴”是个什么玩意儿,我们意会就好)。但是潼关表示,两分两至都在这样的“垂直轴”上,那么也就是说,潼关认为,在椭圆轨道上,过焦点的春秋分连线也是一根椭圆的对称轴:我们可知,在潼关平面几何学中,椭圆有三条(甚至四条)对称轴,除了过几何中心的长轴、短轴以外,还有一条(甚至两条)过焦点的“对称轴”。由于潼关坚称“春秋分点就在椭圆短轴上”,那么我们不妨将这种对称轴称为“潼关短轴”。 也就是说,哪怕让前面的逻辑断点“春秋分点关于太阳对称”强行连上,潼关最后的“潼关春秋分点”也不在我们正常人所认为的椭圆短轴上,而是位于一种潼关自创的“潼关短轴”上。 ——————潼关在这里,将坐标原点从公转轨道转移到了地球上,将参考系改变为地球的黄道参考系。然而,根据相对运动的常识,地球围绕太阳做变速的椭圆运动,只能相当于于太阳围绕忽略自转的地球做变速的椭圆运动,并不能等于圆周运动,所以这个“等效”完全不等效,而且相当莫名其妙。变速椭圆运动的焦点倒是在地心上,那么确实这个焦点同时是在地球自转轴和黄道面上的,等效代换下,焦点就是地心,地心必然在黄道面上,也必然在地球自转轴上,这是废话。那么我们不妨继续往下看他又要说什么废话了。 ——————我们将“忽略自转的地球”命名为“潼关地球”,这样就可以把这段话表达的图片画出来了,它长,这样:可以看到这张图和前面出现过的以地球公转轨道为基准的图在几何上没有任何区别。 而潼关在这里仅仅是重新介绍了一遍二分二至跟黄经的关系,就故技重施,有一次得出了“二分二至在椭圆长短轴上”这一结论。这,算是证明?最后,潼关说,如果是匀速圆周的话,太阳在黄经上每运动90°时间间隔是一样的,扫过的面积也是一样的,这本来就是开普勒定律在轨道偏心率e=0的特殊情况。 而第二个结论更加离谱,必须仔细读一读: 潼关先将太阳的运行轨迹“等效”正圆上,让地球处于圆心,强行使四个象限本来不一样的面积变得一样。就是说,潼关强行规定,下图中的红、黄、绿、青四块面积相等。然后让到太阳从圆周的黄经0°到黄经90°、90°运动到180°、180°运动到270°、270°再回到0°,由于是“变速圆周”运动,所以花费的时间不一样,面积就应该不一样。但潼关已经规定了这些面积应该一样,而它们不一样,所以潼关得出了“开普勒定律不成立”的结论。潼关的这篇粪作,可以概括如下:通过对比正常的地球公转轨道和潼关版地球公转轨道,我们很容易发现,潼关犯错是从绘制冬夏至连线开始的:现实中,因为冬夏至连线是由地球自转轴的朝向决定的,是和地轴在黄道面的投影平行的直线,而和公转轨道的长轴没有必然联系,根据实测,两者之间存在着约13°的夹角;潼关在想象地球公转轨道时,不知道有这一个夹角的存在,直接想当然地把它当做是0,直接认为,地球自转轴在黄道面的投影和地球公转椭圆轨道的长轴平行。虽然正常人也会因为想当然而犯错,但是被指出来的时候,正常人都会意识到自己犯了个无心之过,只有潼关这类伪科学传播者是断然不会承认这种知识性的缺陷的,因为这类伪科学传播者必须强行树立自己绝对正确、绝对权威的形象,才能够诓骗那些无法分辨科学知识对错的人成为他们的伪科学信徒。而潼关为了维持自己这种虚假的权威形象,还假惺惺地出来进行了“论证”,但正如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的,潼关的所谓论证,不过是在一堆的废话当中暗藏了一个逻辑的断点,以便他从正确的前提出发,跃迁至他自己臆想出来的错误结论上。
潼关狗屎文学赏析之——光照强度证伪公转轨道 “球论的拼凑模型,必然不符合物理” 结果,潼关所谓的“拼凑模型”,依旧是因为潼关不学无术,将距离绝对值替换为距离差值、将光强绝对值当成光强相对值计算出来的所谓“潼关光学定律”。按照这种潼关光学定律,将会导致灯光不灭和振动剧变现象,这和现实毫无关系,是潼关自己的臆想(https://tieba.baidu.com/p/9096220655)。潼关用它自己对科学的臆想来抨击科学,显然只能说明它没活了,只能自己硬立稻草人,虚空打吧。看来不撕烂潼关的狗嘴,潼关是不会停止造谣的。 有什么人说过“气温不降的原因是,地球和太阳系中的每颗行星都一样,沿着自己的椭圆轨道环绕着太阳旋转”吗?狗不愧是狗,说话完全不需要负责,随便按照狗自己的臆想编造出来一句话就套在我们正常人头上,然后再加以攻击。 任何正常人都会跟你解释,四季的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太阳的距离,而是角度,这是在高一地理书上就已经存在的知识,潼关无法驳倒这一观点,只能刻意隐瞒或者干脆不知道,足显其虚伪无知。 太阳高度角和到达地面的辐射强度与太阳的高度角有关,这用一张示意图就可以很简单地说明:在近似平行且强度相同的阳光照射下,光照高度越低的时候(红色线条),同等面积的地面接受到的阳光会越少,仰角为θ时,光照的强度会减弱到1/sinθ,这是任何一个学过初中几何学的人都能轻易推导出来的结果,而且这个现象在每一天的日出日落中都能感受到,太阳高度高的时候接近正午,太阳高度角高、能量密度高(主要因素)、穿过大气层厚(次要因素),天气热、地面亮;太阳高度低的时候接近清晨黄昏,太阳高度角低、能量密度低(主要因素)、穿过的大气层也厚(次要因素)天气凉、地面暗。而潼关要么对此一无所知,要么刻意隐瞒这一点,强行让“地日距离”这一次只能影响最多6.5%的次要因素当做主要因素,是既无知又卑鄙的辩论方式。 注意,高度角越低和能量密度越低的规律不需要是近似平行光,近似平行光只是让计算更简单而已,不是近似平行光也有相同“高度角越低能量密度越低”的规律,只是计算较为复杂,猴子不可能看得懂而已。潼关你这张狗嘴不造谣是没有狗屎吃吗?科学中太阳作为【近似】平行光的意思就是它不是平行光,只是因为在与太阳距离a很远、地球上的观测的范围d很小的时候lim(a→∞,d→0)arctan(d/a)=0,所以在【离地面很近、范围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当做平行光来计算】,完全不等【科学认为太阳光是平行光】。这又是你潼关文盲立的稻草人。 从来没有任何人说过在科学中太阳不能当做点光源,这是你一张狗嘴捏造出来的观点,不要强加在我们正常人头上。 科学的地球模型(而不是潼关臆想的地球模型)中,在任何情况下,阳光都可以作为点光源,只是,点光源的计算比较麻烦,【离地面很近、范围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当做】平行光来计算而已。潼关的再一次虚空打靶。前面已经说过了,冬夏日的温度变化本来就不是太阳远近导致的,而是太阳高度角引起的光照能量密度变化导致的。而且,在远日点并不是全球都是夏天,南半球还在冬天呢。你在模糊焦点,故意隐瞒高度角对气温的影响、刻意强调次要因素与整体趋势的矛盾,是一种不学无术、信口雌黄的恶劣行为。
潼关最新爆典,永不变暗的灯泡。 潼关认为: “太阳在虚构出来的远日点比近日点足足远了500万公里,按照光在真空中传播光线强度符合距离平方反比律的物理原理,这500万公里的距离,太阳光的强度会产生严重衰减。”正常人根据平方反比定律算出来,太阳光的辐射会减弱6.5%,完全算不上是什么“严重衰减”。 而潼关拿出了潼关反比定律出来一算,大伙就都明白了,原来潼关所谓的的“严重衰减”是指: 太阳,在距离变大了5000000km以后,它的亮度,就会,下降到原来的,1/50000000²倍,成为原来的4.0×10^-14。 (此处应有哄堂大笑) 所以,根据潼关物理学,我们有如下推论: (一)假设有一盏普通的台灯,距离潼关0.0005千米(0.5米),当把这盏台灯,移动到1千米以外,它的亮度,会变为原来的:1/1²=1倍 也就是说,任何光源,以每次1km的距离间隔向远处移动,那么它的亮度,将会永远不变! (二)更可怕的是,如果,这盏台灯往后移动了1纳米,1纳米=0.000000000001千米,那么这盏台灯的亮度会瞬间变为原来的 1/0.000000000001²=10^24倍 同理呢,如果这盏台灯靠近了1纳米,它的亮度又会瞬间变为原来的10^-24倍。 这种纳米级以上的振动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频繁的,所以潼关的世界里,所有的光源都在以纳秒为间隔,以几十个数量级的强度发生反复、迅速、无规则的变化。 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难怪潼关的精神不太正常,原因找到了呀。
潼关狗屎文学赏析之——月亮证伪地球 本帖将带大伙再次品鉴潼关狗道的所谓“科学论证”是什么玩意儿,以逗大伙儿们一笑。为避免有狗说我断章取义,特将原文链接附下,若有遗漏烦请狗叫: https://tieba.baidu.com/p/9095417407 这次赏析中,我会把整个文章中没有解决就囫囵吞枣略过的问题全部揪出来,逐一编号。 另:更简略的提纲将在二楼更新。此处“环形山大陆”是潼关自创名词,查无任何相关资料,需要提供[a]关于环形山大陆的资料 潼关认为人类其实到达一个他的自创地点,并且认为那个地点是人类对月亮的误解,那么接下来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接下来就需要提供[b]环形山大陆存在的证据,以及[c]月亮不是月球而是环形山大陆的证据。那么继续看:需要提供[d]伪科学论者认为“环形山大陆”就在月亮上的证据 需要提供[e]月亮是自发光天体的证据 需要提供[f]环形山大陆的影像合成到了月光中、而不是月亮本身就长这样的证据,否则无法说明我们看到的月亮不是月亮本身而是环形山大陆的投影。 这里潼关毫无依据地先说月亮是自发光天体、再毫无依据地将环形山大陆比作电影胶片的影像,来强行解释月亮不是月亮而是环形山大陆的投影。 然而,我们所期待的[a]关于环形山大陆的资料、[b]环形山大陆存在的证据和[c]月亮不是月球而是环形山大陆的证据的并没有直接提供,而是继续创造出了三个没有证据的假说[d]、[e]和[f]来支持[b]和[c]这两个假说。 那么就继续看看,接下去的论述是否能够支持[d]、[e]和[f]这三个假说:抛开误导性措辞不谈,潼关论证[e]月亮是自发光天体的主要根据是1.月亮太亮了,根本不是土壤反射太阳光能够达到的亮度;至于2.月亮光源和路灯光源的亮度(还是明度?或是照度?这都是完全不同的物理学概念)和月亮是不是反射阳光没有关系,不能作为证据;3.远处的月亮比近处的土壤还要亮,所以月亮不可能是反射太阳光而是自发光。 对于论据1,需要提供[g]月亮的亮度确实超过了土壤反射太阳光所可能达到的亮度的证据。 对于论据3,在夜晚时远处的月亮接受的光源是太阳,而近处的土壤接受的光源不是太阳,两者接受的【光源不同】,比较两者反射光的亮度【没有意义】。这两张图片中,第一张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了地球和月球反射阳光能力的差异。要注意,在第一张图片中,月球的亮度接近满月,而地球表面的亮度是【白天】地面的亮度,第二张图片中,却是以【夜晚】地面的亮度与月球作对比,两者依旧没有任何可比性。把这两张图片放到一起,对没有科学常识、不求甚解的人是非常有误导性的,应该将对比标准统一到接近日常生活常识的情况下:该图中,地球的右边边缘渐隐入黑暗,贴合轮廓绘制正圆之后可以发现,右边的黑暗中其实有一块属于入夜后的地面,应该将这一部分【入夜后的地面】与【月球亮面】相比,才有可能得到比较接近日常生活经验的直观感觉。 夜晚看到的月亮之所以这么亮,是因为它是我们在夜晚中唯一能看到的还处于“白天”的物体(即还在被阳光直射的物体)。如果月亮出现在白天,就会发现它和周围环境的亮度并无区别。 也就是说: 为了支持[b]“环形山大陆存在”和[c]“月亮不是月球而是环形山大陆”,潼关编造了 [e]月亮是自发光天体 [f]环形山大陆的影像合成到了月光中、而不是月亮本身就长这样 ,这两个观点。 而其中[e]这一点的三个论据中 1需要提供[g]月亮的亮度确实超过了土壤反射太阳光所可能达到的亮度的证据 2月亮比路灯亮与月亮是否反射阳光无关,不能作为证据 3拿【月亮亮面和白天的地面的对比图】和【月亮亮面和夜晚的地面的对比图】之间的差异当做矛盾,为误导性伪证。 至此潼关已积累下[b]、[c]、[e]、[f]、[g]五个没有证据支持的主要论述: [b]环形山大陆存在 [c]月亮不是月球而是环形山大陆 [e]月亮是自发光天体 [f]环形山大陆的影像合成到了月光中、而不是月亮本身就长这样 [g]月亮的亮度确实超过了土壤反射太阳光所可能达到的亮度 其中[b]需要单独的证据,尚未提供 [c]的根据是[e],[e]唯一还可能成立的根据是[g],而[g]的证据尚未提供 [f]需要单独提供证据 但就在如此不充分的论述和证据提供下,潼关再次强调了[b]和[c]这两个结论成立,这是无中生有的虚空立论:潼关用念经的方式强行说[b]和[c]成立之后,立刻用[b]和[c]进行推理: 然而(1)中,海洋和大地不在球体上,不妨碍环形山大陆可以在球体上,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2)中即使其坚称所谓“环形山大陆”在不在球体上成立,也无法说明它就在“地平大地”上,除非能提供[b]环形山大陆存在的证据以及[h]所谓“环形山大陆”只可能在“球体”上或“地平大地”上,而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的证据。 “太阳系地平大地”又是一个潼关自创名词,查无任何相关资料,需要提供[i]关于“太阳系地平大地”的资料 (3)由于尚未证明[h],也尚未证明[j]“穹顶世界范围存在”,也尚未证明[b]“环形山大陆存在”,因此无法证明其结论地平大地的范围并不限于穹顶范围” 另外,用(1)、(2)推论得出(3),再反过来用(3)佐证(2),这种操作是循环论证。 据此,潼关等于什么都没有论述,用自己虚构的概念构造了一个迷宫,绕了一圈以后就“自证成立”了,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坚实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需要提供[j]观察到的月亮轮廓比太阳轮廓大很多的证据 潼关给出的证据是这三张图,(主要是图1和图3),认为照片中月亮和太阳看起来大小差异很大,但这并不代表实际情况。 这三张图片里,虽然看似存在一个参照物——人,可以去比较日月轮廓的大小,但实际上这里人作为参照物到镜头的距离跟远景的日月相比非常悬殊,1、3使用的镜头参数也显然不同,因此并不能以人作为参照物去比较日月轮廓在现实中的大小。这个原理很简单,推轨变焦(Dolly Zoom)这种拍摄手法就是这个原理的绝佳体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推轨变焦的镜头,实现的方法就是在镜头推向近景主角的同时,将焦距缩短,从长焦变为广角,这样就能在近景主角占画面的大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快速扩大远景的视角,让远景(例如读报的白衣男子)快速缩小。因此在镜头参数不同(主要是焦距不同)的情况下,近景的物体是不能作为比较远景大小的参照物的。 难道潼关认为在这段视频中,远景的白衣男子真的在缩小吗? 因此论点[j]“观察到的月亮轮廓比太阳轮廓大很多”又是一次潼关的捏造证据行动,提供的所谓证据完全可以用镜头焦距来解释,而文盲潼关却迅速地快进到“地球无法解释日月现象”上来了。 此外,潼关再次将镜头过曝的现象强行说成“太阳光盘”现象,过曝作为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现象,通过简单地调节曝光参数,用任何一个光源都可以复现出来:https://tieba.baidu.com/p/8918007003 将这种已知的现象强行描述成未知的太阳光盘现象是严重的反智主义行为。需要提供[k]日月晕现象与太阳月亮发光机制相似的证据 需要提供[l]日月晕现象是具有中心光束的圆锥体发光的证据 需要提供[m]太阳月亮发光是具有中心光束的圆锥体发光的证据 无法证明[k]、[l]、[m]是所谓的“事实”,又怎么能说近似平行光“与事实不符”呢? 日晕的光学原理我已经进行了解析,详见:https://tieba.baidu.com/p/8740380706 如果潼关不愿意赘述,也可以把链接贴出来,但事实上根本没必要,因为在没有提供[k]、[l]和[m]的证据的前提下,无法说明日月晕现象和月亮有关,也就与此文的主题“用月亮证伪地球”无关,完完全全是一段废话,可以删除。 [n]月晕能否证伪地球假说与主题无关 [o]月芒能否证伪地球假说与主题无关
潼关《证伪开普勒定律》一文的死刑通知书 潼关狗道在《所有自然现象皆能证伪地球假说之:日行迹》一帖(https://tieba.baidu.com/p/9092191181)的49中,又以《证伪开普勒定律》为题进行了如下论述:以上观点概括为: (1)开普勒定律称日地连线扫过的面积与公转过这段椭圆弧所需时间成正比; (2)从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之间面积相等;从秋分到冬至和冬至到春分扫过的面积相等; (3)根据开普勒定律,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的时间应该相同;秋分到冬至和冬至到春分的时间应该相同 (4)但现实中上述时间不同,所以开普勒定律为假。 然而,其中的(2)毫无由来,几乎可以说是潼关古猴对一张不严谨的示意图的“看图说话”:由于在他的狗眼里看来这张图上“从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之间面积相等、从秋分到冬至和冬至到春分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就得出了这种所谓的“已知条件”。那么这几块面积真的相等吗?让我们来用简单的几何学和微积分计算一下: ———————— 由于原图做图不准确,将冬夏至日放在了椭圆的长轴上,这与现实的地球公转轨道完全不符(但与潼关在原文中对地球公转轨道的误解相符),因此只能部分采纳该图中的尺寸数据(椭圆长短轴、冬夏至连线斜率),并基于现实天文知识进行拓展推算。 【一、图像测量及建系】(初中数学)从图中测量得,椭圆长轴2a=452像素,椭圆短轴2b=364像素,可得椭圆参数: {a = 452/2 = 226 {b = 364/2 = 182 {c = √(a² – b²) = 4√1122 = 133.985074 以椭圆的中心为原点,近日点为x轴正方向,构建xOy平面直角坐标系,可得椭圆方程为: x²/226² + y²/182² = 1 经测量得,图中冬夏至连线的斜率为: k1 = –30/452 = –0.066371681 冬夏至连线过其中一个焦点(133.985074, 0),因此该连线的方程为 y = –0.066371681x + 8.8928146 【二、二分二至点坐标求算】(高二数学) 将冬夏至连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得: {x²/226² + y²/182² = 1 y{ = –0.066371681x + 8.8928146 → x²/226² + (–0.066371681x + 8.8928146)²/182² = 1 → x²/226² + 0.066371681²/182²x² – 2(0.066371681×8.8928146)/182²x + 8.8928146²/182² = 1 → (1/226² + 0.066371681²/182²)x² – 2(0.066371681×8.8928146)/182²x + 8.8928146²/182² – 1 = 0 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a = 0.000019711658 b = 0.000035637668 c = –0.99761254 Δ = 0.000078659660 求得 x1 = –225.87308 x2 = 224.06513 图中 夏至日坐标为(–225.87308, 23.884390) 冬至日坐标为(224.06513, –5.9787647) 春秋分连线与冬夏至连线垂直,垂足为焦点(133.985074, 0),因此春秋分连线的直线方程为: y = 15.066667x – 2018.7084 将春秋分连线与椭圆方程联立得: (1/226² +15.066667²/182²)x² – (2*2018.7084*15.066667/182²)x + 2018.7084²/182² –1 = 0 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a = 6.8727499 {b = –1.8364453 {c = 122.02813 {Δ = 0.017856092 得: 春分日坐标为(143.32487, 140.71962) 秋分日坐标为(123.88190, –152.22117) 【三、二分二至间扇面面积求算】(大一数学)已求得二分二至的坐标分别为: 春分(143.32487, 140.71962) 夏至(–225.87308, 23.884390) 秋分(123.88190, –152.22117) 冬至(224.06513, –5.9787647) 公转轨道的椭圆方程为 x²/226² + y²/182² = 1 为方便进行面积积分,将椭圆方程转化为参数方程: {x = 226 cosθ {y = 182 sinθ 可得二分二至对应的θ角为: 春分θ1=0.88384773 夏至θ2=3.00998011 秋分θ3=5.29253970 冬至θ4=6.25032904 (a)冬至到春分的面积 以冬至到春分间日地连线扫过的面积(后简称为“冬-春面积”)为例,介绍椭圆扇面面积的一种计算方法 冬-春面积在图中为红色区域,用二次积分很容易得到红+黄+绿色区域的面积,只要再减去黄色、绿色两块梯形面积,即可得到要求的冬-春面积: 对红+黄+绿区域的面积,有 dσ = xdy = 182*226 cos²θdθ S1 = ∫dσ = 41132 ∫(6.25032904 – 2π)|0.88384773 cos²θdθ = [1/2θ + 1/4sin2θ]|(0.88384773 –0.03285627) = 29612.481 黄色梯形面积为(143.32487 + 133.985074) × 140.71962/2 = 19511.475 绿色梯形面积为(224.06513 + 133.985074) × 5.9787647/2 = 1070.349 冬-春面积为:9030.657 (b)春-夏面积 dσ = ydx = 182*226 sin²θdθ S2 = [1/2θ – 1/4sin2θ]|(3.00998011 0.88384773) – 140.71962×(143.32487 – 133.985074)/2 – 23.884390 × (225.87308 + 133.985074)/2 春-夏面积为:56485.94395 – 657.14627 – 4297.4962 = 51531.301 (c)秋-冬面积 dσ = ydx = 182*226 sin²θdθ S4 = [1/2θ – 1/4sin2θ]|(5.29253970 – 6.25032904) – 152.22117×(133.985074 – 123.88190)/2 – 5.9787647×(224.06513-133.985074)/2 =27413.14134 (d)夏-秋面积 夏秋面积即为整个椭圆面积减去另外三个扇面面积: S3 = πab – S1 – S2 – S4 = 129219.989 – 9030.657 – 51531.30143 – 27413.14134 = 41244.889 综上: 春-夏面积 = 51531.301 夏-秋面积 = 41244.889 秋-冬面积 = 27413.141 冬-春面积 = 9030.657 可以再回头看看潼关对此的表述:“(1)开普勒定律称日地连线扫过的面积与公转过这段椭圆弧所需时间成正比; (2)从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之间面积相等;从秋分到冬至和冬至到春分扫过的面积相等; (3)根据开普勒定律,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的时间应该相同;秋分到冬至和冬至到春分的时间应该相同 (4)但现实中上述时间不同,所以开普勒定律为假。” 可见 其核心论据(2)毫无依据,春分到夏至的面积(51531.301)和夏至到秋分的面积(41244.889)并不相等,同样,秋分到冬至的面积(27413.141)和冬至到春分的面积(9030.657)也并不相等。通过这种蓄意捏造的虚假证据进行论证,可谓是所有地平患者的通病。 潼关-÷为了捍卫它的地平伪科学信仰,不惜又一次造谣生事、无中生有、信口雌黄、捏造证据、传播错误科学知识,企图用他的谣言窃据对科学的解释权,以此扰乱我国的教学、科研工作,其心可诛。很可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切造谣者必将被曝尸荒野。
潼关《日行迹》一文的死刑通知书 【学术造假的事情,你自己不老实交代,那就去“死”吧】   潼关狗道在《所有自然现象皆能证伪地球假说之:日行迹》一帖(https://tieba.baidu.com/p/9092191181)中有如下阐述:  简单地说,就是潼关找到了一张对称8字型的图片,然后强行说这就是“地球模型的8字形日行迹”,接着再用这张日行迹和现实日行迹的差异作为论据,证明“地球模型不符合现实”。 这张图片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   (1)我自己就算过日行迹,不长这样。计算文件已经公开,所有人都可以下载把玩(https://tieba.baidu.com/p/9093085923);   (2)这张图十分眼熟,我以前在一篇日行迹科普里看过,原文的图片不止这样,这是截取的部分图片;   (3)图片的标题“黄赤交角”也暗示了它就不是所谓地球模型的日行迹,至少不是完整地球模型下的日行迹; ————————   在花了一天的时间等待癞皮狗潼关老道自己老实交代无果后,我花了15分钟的时间上网冲浪找到了这张图片出处的原文,是用户87056100712_bili于2020年03月20日发表在b站专栏的,链接如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bilibili.com%2Fread%2Fcv5190484%2F&urlrefer=b2c9bf9e790e4159dfde60e46b16edb2   这篇文章虽然也是日行迹的科普,但计算方法使用了过多的简化,精确度并不高,有一些解释也是不准确的,但在我刚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确实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而关键的讨论点在于,这张图根本就不是潼关文盲信口雌黄宣称的“地球模型的8字形日行迹”,而且潼关使用的还是一张断章取义的截图,原始图片如下:  (本截图附带前后文及网页边框,以证明其完整性)   原文相关叙述如下:   “只考虑地轴倾角,忽略地球自转,以地球为参考系,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太阳一年在天球上沿黄道绕地球转一圈,地球同一时间的观测点则绕天球赤道绕一圈。以赤道为x轴将球面展开,黄道会形成类似于正弦曲线的线。在太阳运行到黄赤交角,也就是地球时间春秋分附近时,太阳的高度角速度变快,方位角速度减慢,之后太阳的方位角就会落后于天球赤道的方位角,从地球看太阳会先于正午到达正南方。而在夏至冬至时,太阳的则会超过赤道的观测速度,正午的太阳会逐渐从西向东移动。一年中,同一时间观测的曲线就会是上方逆时针,下方顺时针的8字形。 ” (作者:87056100712_bili)   可见,这张对称的“8”字型是在“只考虑地轴倾角,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绘制出来的、用来分别探讨不同因素的图片,并不是所谓的“地球模型的8字型日行迹”。而潼关狗道就指鹿为马将其捏造为“推翻地球论”的所谓“核心证据”。   潼关-÷为了捍卫它的地平伪科学信仰,不惜造谣生事、张冠李戴、信口雌黄、捏造证据、传播错误科学知识,企图用他的谣言窃据对科学的解释权,以此扰乱我国的教学、科研工作,其心可诛。很可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切造谣者必将被曝尸荒野。
潼关狗屎文学赏析之——日行迹 本帖将带大伙再次品鉴潼关狗道的所谓“科学论证”是什么玩意儿,以逗大伙儿们一笑。为避免有狗说我断章取义,特将原文链接附下,若有遗漏烦请狗叫: https://tieba.baidu.com/p/9092191181 以下开始为正文。文章的第一段便给人留下了好几个问题: ① 是哪个人发现“地球论”无法解释日行迹现象的? ② 他什么时候发现的? ③ 他发现地球模型与日行迹存在什么样的冲突,导致了“地球模型解释不了日行迹现象”? 我们一起来期待潼关的这篇废话文学总共能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这里先是介绍了如何观察到日行迹,以及日行迹看起来的样子,是比较清楚的客观事实。毕竟日行迹长什么样子这是任何学历都能看出来的,如果连这里都狡辩的话,连文盲都能看出来他在胡说八道了。 紧接着这位地平患者又介绍了日行迹在天球上的形状不变而位置会变,这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也是对的(日行迹的变化非常缓慢,跟地轴进动挂钩,是几万年一个周期的变化),但这里其实存在可以诡辩的点: - 天球是球面不是平面。要在平面的媒介无论是纸上、照片上还是还是屏幕上显示出天球上的任何图形,将会无可避免地发生变形; - 球面到平面的投影中,图形的变形会受到它所在位置的影响; - 因此,即便“日行迹在天球上的形状不变”,但位置改变之后,显示在屏幕上的“日行迹投影”就会有不同的变形,看起来就会不一样。 - 地平论者会因为科学计算并投影得出的日行迹形状【看起来】会变化,但现实中的日行迹形状【看起来】不会变化,而认定科学计算是错的,这是诡辩,原因已经在上面列出了:日行迹的投影会变形≠日行迹在变形≠计算不符合现实,这只是表示方法的问题。这里存在明显的概念问题。“上中天”指的是天体的地平高度达到最高的一刻,对北半球来说,太阳上中天就一定是在正南180°方向,如果以这种“真太阳时”为标准,拍摄出来的就不可能是8字形的,而是一条坐落在子午线上的线段:这显然不是因为“日行迹的特殊性”所以才“把它画到地球仪上的”,这显然是这位地平患者的【主观臆测】。事实上,如果能找到对应地球仪的说明书,就可以发现这是根据某一年中的每一天的同一时刻的,所有太阳直射点所构成的8字型轨迹绘制的。这是太阳直射点的轨迹,是日行迹的镜像,其作用也不是所谓的“帮助分析理解”,而是根据客观事实绘制而成的。 这位地平患者将根据客观事实绘制而成的东西污蔑成“帮助分析理解模型”用的,再反过来用自己的污蔑来证明地球模型是错误的,不但指鹿为马,而且还先开枪后画靶,子弹都偏到姥姥家了。 退一步讲,即便“观测到的日行迹绘制在地球仪上无法证明地球模型正确”,也无法从中推导出“地球模型是错误的”这一结论。 退两步讲,这位地平患者认为,根据科学的原则,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逻辑,对地球模型的日行迹进行推导】,这件事我在两年前就已经做过了,其中使用了开普勒定律来考虑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用现实的黄赤交角数据来模拟,已经可以得到准确的8字型日行迹。两年前的原帖见:https://tieba.baidu.com/p/8148828907 后来再加上现实的地轴进动数据和更优化的傅里叶展开提高精度,现已可以完美贴合所有的实测数据,现已公开让大伙们把玩:https://tieba.baidu.com/p/9093085923既然我早在两年前已经按照了这位地平患者现在的要求,进行了科学的推导,而它却坚称这是“没有依据的伪科学”,那么我们倒是一起来看看,这位地平患者有何高见,他的推导方法到底更“科学”在哪里吧。顺便一提,这应该也就是在回答开篇的第三个问题了,让我们拭目以待。这里,地平患者再次出现了概念问题。黄道面本身就是以太阳到地球的全部连线所在平面来定义的,而太阳的直射点永远在日地连线上,因此太阳的直射点永远在黄道面上,又专门可能会一会向北一会向南偏离呢?事实上,太阳直射点随着季节变化会偏离的是地球赤道面,而不是黄道面。当然出现这种非常低级的常识性错误,我们姑且当做这位地平患者是发生了笔误。 其次,这位患者也仅仅是通过粗略的示意图,来论证了阳光直射点会在南北方向偏移,而没有分析过为什么会在东西方向上会发生偏移,而且东西方向、南北方向的偏移周期差了一倍(参考“李萨如图形”),因此并没有真正论证地球上到底能不能出现8字形。它在这种没有完全分析清楚影响因素就已经草草下了结论的行为,说明了其逻辑水平十分地下,科学知识相当匮乏,下定结论无比随意,论证过程毫无意义。地平患者又开始指鹿为马了。这张图片真的是所谓的“地球模型的8字型日行迹”吗?有任何的推导过程或图片来源吗?显然都没有,这张图片就这样凭空出现在了这位地平患者的帖子里,然后立刻说它就是”地球模型的8字型日行迹”。 这张图片应该是来自一篇有些年头的日行迹科普中,似乎是“李论科学”发表在百家号上的,我在两年前刚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看到过,但在自己深入研究以后发现里面其实有很多错误,现在这篇文章也已经找不到了。不过光是从图片中本身就带有的“地轴倾斜”就能看出端倪,其实这张图片根本不是在说正常的日行迹的。 从这张图轨迹的上下端点分别在±23.5附近可以推测,这张图片在原文中是想探讨只有地轴倾斜的情况下产生的日行迹,而必然还有其他的同一系列图片在探讨其他因素影响下的日行迹。也就是说,这本来就不是在模拟地球的日行迹,只是在讨论日行迹成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张图片。地平患者对这张图片进行断章取义,再次发动了“指鹿为马”的技能,相比接下来就要用用自己指鹿为马的错误的“地球日行迹”来证明地球的错误了。果不其然,这位地平患者在拿出了他自己指鹿为马出来的假的地球日行迹之后,立刻又掏出了现实中存在的日行迹,两相对比【看起来不一样】,从而得出地球不符合现实的结论。 另外,日行迹的宽窄和纬线长度的关系没有任何的证明,仅仅是用过联想和类比就得出来的,显然也没有任何的科学性。 综上,潼关的这篇狗屎根本完全没有涉及任何论证,主要过程概括如下: 1.【先介绍现实中的8字形日行迹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2.【接着找到一张带有8字形的,和日行迹有点关系的图片】但这张图片既不是自己算出来的,也没有标注来源,根本无法说明这张图片究竟是什么。 3.【把这张图片强行说成是地球模型下的日行迹】 4.【发现这张图片和现实的日行迹不一致】 5.【得出地球模型不符合现实的结论】 至于开头给人留下的问题,看来又是没下文了,既没有说到底是谁发现的地球不符合日行迹,也没有说什么时候发现的,更没有正儿八经地论证为什么不符合,通篇都是在骗。 难道潼关文盲所谓的“符合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的核心和关键的推导”就是指鹿为马信口雌黄吗?建议潼关文盲少来侮辱科学这个词了,为了强行论证你的狗屎理论,连做人最基本的诚信都丢了,只配当狗。
整个活,所有人都可以算着玩的日行迹模型 还是我。两年前做的日行迹计算,去年进行了一次精修,现在远的不说,至少几十年之内的计算都是准确的,每个点理论上误差在0.01°以内。 日行迹用全图和局部放大两张图片绘制,因为都是矩形投影,所以越远离地平线(高度角远离0°)图形相对肉眼看到的变形越严重。 这份玩具在第一个表格提供了5个可以修改的参数,分别是起始日期、拍摄时间、纬度、黄赤交角和进动角度。 起始日期——指日行迹开始绘制第一个点模拟的日期,会以此点为开始,绘制之后一共366天同一时间的太阳位置; 拍摄时间——指模拟固定在一天中的哪一个时间点拍摄,有滑块可调节,顶端为0点,底端为24点。 纬度——指拍摄地的纬度,正值为北纬,负值为南纬。滑块顶端89.99°N,底端89.99°S,在南北极点会有投影方位角无法计算的问题,因此刨去(因为在北极点没有什么地方是“北”、所有方向都是“南)。 黄赤交角——默认值为23.43639°,滑块调节范围是0~89.99°,底部有复位按钮。 地轴进动——指地轴在公转平面投影沿着公转方向转过的角度,默认0°,调节范围0~360°,底部有复位按钮。 下载地址: 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UyE7udAWShqfB04oWPyf7Q+&urlrefer=4d4043d7e5dc3d5a58aded204cd672d3 提取码:ff25 1. 该玩具使用开普勒定律、现实天文数据及初等数学完成,计算过程无需任何大学数学,任何完成高中数学学习者均有能力分辨计算过程真伪; 2. 该玩具无需联网调用任何数据库或api,单机即可计算,因为所有需要的数据已经放在表2中,如果不信可以自行断网测试; 3. 原理见:https://tieba.baidu.com/p/8148828907 【界面展示】【游玩示范】上图,调节拍摄时间上图,调节拍摄纬度和时间上图,调节黄赤交角上图,调节地轴进动
冷知识,鉴定外挂的第一步是帮外挂“洗地”   前几天有些人拿我对Kurt和陌存两个人作弊与否的判断过程“不一致”来说我双标。可是我思来想去,除了这两个人所在的战队一个是他喜欢的一个是他不喜欢的,我也没感觉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甚至其中来自他喜欢战队的Kurt是先认定了作弊,在后续证据出现以后解除嫌疑,而来自他不喜欢战队的陌存是先认定了无嫌疑,在后续证据出现以后重新定罪。从结果上来说,他喜欢的战队的人解除嫌疑而他不喜欢战队的人定了罪,理应会非常满意才对,但从反复跟我扯皮的行为来看,看来是对我个人有意见了。   既然如此,那我就分享一下我判断一个玩家是否作弊的标准,让大伙看看什么叫“双标”吧。 ○ 目前能见到的绝大多数与作弊有关的扯皮都停留在了步骤①,就是判断这个操作能否实现上。每个玩家因为其身体条件、年龄、电脑配置、外设、游戏配置、游戏理解不同,所能做出的操作是很不一样的。这也是多数人都认同OP本身需要很丰富的游戏经验才能鉴定外挂。时长不足的OP可能有限的几十个小时经验完全都是在看菜鸡互啄,稍微强一点的操作一个都没见过,自然也无法想象,很容易把一些明明是很正常的操作误认为“不可能实现”。   - 陌存的所有操作单独看都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根据GSL的文字报告讨论陌存作弊与否属于步骤①的范畴。文字报告中所称的“不可能看见的敌人”实际上都有视线接触,只是参与判定的裁判眼瞎,因此那份文字报告是无法证明陌存开挂的。注意,【某一份证据无法证明某人开挂】跟【某人开没开挂】是两回事,互无关系,即便有无数份证据被驳倒都没关系,只要其中有一份成立了就能判定为开挂。   - Kurt当时的情况就是发生了一次穿山爆头的击杀,按squad中KPVT的弹道是绝无可能打出那么大的抛物线跨过山脊线又下落到被击中的友军头上的,而KPVT的已知穿透深度也绝无可能穿透大几十米厚的山体,因此Kurt当时的那次击杀就是常理下绝无可能发生的。   - 除此之外,前两个月出现过的LAV25“多普勒效应”事件也属于步骤①的问题,即现场OP认为射速变快,但实际上没有任何问题,只是OP的视角的听觉效果改变了而已。 ○ 只有通过游戏机制、反应速度等等方面判断出根本不可能实现一个操作的时候才会进入步骤②,即判断这个操作是不是bug。这再次要求OP对游戏的bug也有足够的知识。目前已知的可能误判为外挂的bug有物体显示距离、低画质阴影穿墙、三连发枪声消音、载具双穿、复活时短暂不显示植被、烟雾图层错位、步兵摄像机位置错位等等,这些bug都是有很多视频和讨论可以证明存在的。除了这些早就知道的bug以外,最近又新曝光出了帧率影响稳枪、罕见情况下命中判定错误(即Kurt遭遇的bug)和载具相对地图的方位角影响有效装甲厚度等新的bug。   - 在讨论Kurt“魔法子弹”事件时,与之相关的bug并没有被证实,仅有口头传言,因此不能作为这种bug存在的证据,也就没办法解除Kurt的嫌疑。但在5月底的相关视频被发出来以后,有了明确的证据表明会发生“攻击A命中B”的这种离谱bug,其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同轴机枪明明射击的是维修站,但是却爆出了命中头部的特效,并且同一时间击杀了一名友军。该视频中出现的现象与Kurt“魔法子弹”事件高度一致,都是在攻击其他物体的时候被客户端判定成命中友军遥控武器站操作手,因此可以视为是同款bug,根据步骤④可以为Kurt解除嫌疑。 ○ 另一种在判断外挂上会发生意见分歧的现象是一个操作虽然可能发生,但是可能性太低了,例如朝天上打一发榴弹命中了300米外躲草丛里的一名敌军、往一个射击孔压制射击的时候敌人步兵跑步通过正好用头接到子弹、向草丛中穿射隐蔽目标一枪头并且立刻停火、骑个小摩托直勾勾地开了1km正好撞上对面一个萌新郊游下在野外草丛里的无用电台等。这些操作并没办法肯定地判断为“不可能”,既有可能是作弊,也有可能纯粹是运气好。这种情况属于步骤⑤的范畴,我个人的建议是以“事不过三”为原则,即一位玩家在短期内发生的同一类的“运气好”事件超过3次,就不应再视为运气好,而是有特定的方法去实现。而这种方法极少数是新bug或者独特的技巧,大概率是作弊。   因为以上这些判断作弊与否的流程,本质就是帮疑似作弊的现象寻找合理解释,所以完全可以说“鉴挂的第一步就是‘帮外挂洗地’”,只有发挥所有的经验、知识、旁证洗都洗不掉的情况下才能很明确地说这一个人就是作弊。以上介绍的判断流程如果各位觉得认同的话,也欢迎用作作弊判断标准,如果有不同意或者需要补充的也欢迎回帖讨论。 —————— 另:很多人对“复原事情真相”这件事有一种理想主义,总觉得“我相信”、“我知道”甚至“我亲眼看到了”就能证明真相,但这是非常幼稚的。如果一个结论没有证据作为支撑,无论是一面之词还是众口铄金,都存在撒谎、传谣、煽动情绪的可能性。与你关系好的人愿意相信你,不等于你的结论就是正确的。要客观、服众,必须还要有效、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才行。
关于今年2月Kurt魔法子弹事件的最新进展 今年2月19日左右,在一局日常对局中,玩家Kurt驾驶BRDM与敌军手摇载具在交火过程中,离奇击杀了山另一边的友军电摇炮手(原帖我一下找不到了,如果找到的朋友麻烦补充一下,谢谢) 当时根据已有的视频,我对场景进行了复原,得出来正常情况下绝不可能击杀的结论:https://tieba.baidu.com/p/8902262987?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63.1.0&st=1719387279&is_video=false&unique=DD0D02147149638A65FCB6F22B7F9E87 由于这种现象过于离奇,在没有确切证据说明是bug的情况下,我认定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开挂。为此我又发布了一个投票帖,调查一下是否有人见过类似bug:https://tieba.baidu.com/p/8902330895?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63.1.0&st=1719387300&is_video=false&unique=BE954B1B60C0D6AE10ED5A30E58E1F37 当时共有360个有效投票,其中84%的人没见过,16%的人见过但是没有提出任何有效的说明或是录像证据。因此,在当时的已知信息下,毫无疑问应该认定Kurt是作弊玩家。 —————— 但是现在这件事情有了新的进展,一段最近的视频表明这种bug确实可能发生: 【逆天世外屎山代码又一罕见力作,电摇炮手死法+1-哔哩哔哩】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23.tv%2F1IaTRTV&urlrefer=fcbdcb1b6f25bf3bce449667bcb30fc4 视频中炮手的第一视角清晰可见,在向维修站开火时维修站上凭空爆出一团血雾,并且随即TK了在远处不在一条直线上且隔着很多障碍物的电摇炮手BELIEVER。 该现象与2月的“魔法子弹”事件高度一致,因此可以证明这种莫名其妙击杀友军电摇炮手的bug是存在的,以此可以解除当时视频证据所论证的外挂嫌疑,特此公告。
关于本届(第二届)GSL决赛判罚的上下文及个人意见 虽然捶owls我是乐意见到的,早点锤死也好,但是单论这一场的判罚我个人是有异议的,稍等我将整个判罚有关的上下文加上翻译发出来,大伙自己看一看就行。 图1:赛事组公告大家好, 在第6周=O.W.L.S=和Pink Mist|PM之间的决赛过后,GSL赛事组收到了若干与选手[OWL]A9♠陌存有关的视频和评论,该玩家目前服役于在=O.W.L.S=战队。提交的整局是在=O.W.L.S=和PM比赛过程中的该选手的第一人称录像、多位赛事播主的录像以及裁判视频剪辑。 GSL赛事规则: “所有玩家禁止使用任何第三方软件以任何方式来修改Squad本体或是游戏过程。所有玩家禁止将Squad本体或游戏过程修改到游戏内选项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包括.ini修改) 所有修改客户客户端的选手将会被永久禁赛,并且相关队伍将接受调查。 GSL赛事组保有在必要时对在比赛以外被发现作弊的玩家进行封禁的权利。” 在调阅了所有关于该选手的证据之后,其中毋庸置疑地表明(该选手)存在外部视觉辅助或对游戏客户端进行第三方软件影响。 基于该调查,我们采取以下处罚: · [OWL]A9♠陌存永久禁止参加GSL联赛。 · 对于[OWL]A9♠陌存参赛的这场=O.W.L.S=与Pink Mist|PM的决赛,=O.W.L.S=受到100票惩罚。 由于该项处罚,该比赛的结果发生了改变。因此Pink Mist|PM成为这场比赛的胜者,并且成为第二届第一分组冠军。 由于我们认为所谓OWLS代表队不会明知该玩家作弊还让其参赛,因此他们不会受到其他惩罚,将会变为第二届第一分组亚军。 图2:聊天记录=O.W.L.S=言桢 Yan.Z 今天12:52 OWLS要对这一结果以及你所说的“我们将发布一份完整的指控、证据和决定的书面报告,在其中列出我们所说的所有内容。”提出抗议。 Swooper(赛事组) 今天12:53 好的。我们很快会发出来 但是现在要睡觉了。 =O.W.L.S= Amanda 今天13:10 我人傻了 我不睡了,跟进你们的后续消息 图3:聊天记录Swooper(赛事组)今天13:15 别不睡。这份书面报告还在写呢。我会列出我们所看到的能得出这些结论的疑点和发现,但可能要花费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编辑并且进行发布。 言桢也知道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会断然做出作弊的判决的。不幸的是,在这件事上我们有确凿的证据。 所有其他被举报有作弊嫌疑的选手我们也都看了,但不能确定,所以没有进行判罚。我很遗憾地告诉你在这一个案例上我们非常肯定。投入了30人·小时的调查后大家一致认定有罪。 我们会发布调查结果,你们可以抗议,但判决结果不会改变。 ———————— 这是我所能看到的所有有关的上下文截图,如果有更多Swooper发布的与这件事情有关的截图,欢迎补充到该帖中,如果认为我的翻译有误或措辞有失偏颇,也请回复指出。 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GSL赛事组在未能完成证据整理的情况下匆匆发布了判罚结果,这个流程是有问题的,涉事战队既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被判罚,也看不到调查的证据,更无从反驳。前前后后只有这位赛事组工作人员口头说“证据确凿、无法推翻”,对于一个大型国际赛事的主办方来说是非常不专业的。 另外据我所知,在该届比赛中,由于外国战队的偏见,OWLS已经提前受到了一定的不公正待遇(每场比赛所有参赛选手必须全程录屏,这对帧率有一定影响),因此我对该赛事组的公正性保有怀疑。 ———————— 或许OWLS还有更多的作弊者没有抓到甚至有组织进行,也或许这位选手完全是赛事组和其他战队的歧视的受害者,现在的情况就是证据没有公开但赛事组已经匆匆下了判罚,我们作为吃瓜群众无法下出结论,就暂且蒙在鼓里。 证据如果公开了我会第一时间跟进,也搬运到吧里并且同样进行翻译解析。如果发出来看到[OWL]A9♠陌存开挂的证据确凿,我就带大伙一起开香槟。如果时间到了赛事组还发不出证据或者发出的证据就是一坨屎,我就去冲烂这群见不得中国人赢的白皮猪。
8.0更新内容省流版(只放我关心的部分) 【导弹系统重制】 目前导弹具有制导方式和信号机制两个属性,注意以下为游戏设定,和现实有所区别: - 制导方式暂时只有半主动指令制导一种,目前已经剧透的导弹都只有这种。这种制导方式要保持发射装置和导弹之间有视线接触,导弹被“热”烟雾(载具炮塔抛射的烟雾)或地形等障碍物遮挡就会失去制导。 - 信号机制目前有两种,线导和激光架束。线导要求发射平台停稳,否则制导中断。且导线可能被地形物体或其他步兵、载具碰断,同样会失去制导。激光架束需要保持导弹在镜子显示的红圈内,否则会失去制导,但丢失制导之后重新用红圈框住可以继续引导。 - 线导的调整能力强但远距离精度低,比较擅长打移动靶。激光架束的精度高但调整能力差,比较擅长打远距离固定靶。 【编制平衡调整】 [装甲] - 没收直升机,只有VDV还有一架半小时刷 - 没收补给卡,只有PLA和非正规军还有,其他阵营都是各式补给扁 - 削减中型载具,美陆没收布雷德利的导弹、马润减一LAV25、俄陆BMP2改为BMP-1 AM、VDV少一辆T72 [机械化] - 没收补给卡,只有非正规军还有,其他的都是各式补给扁 - 火力提升,美陆获得迫击炮车(有空爆模式),俄陆获得BMP-3M(换皮BMD-4)、BMP-2M(连发短号+30毫米榴弹发射器) [摩托化] - 俩老乡摩托化获得短号皮卡 [后勤] - 增加可部署的工事数量,同时削减其他大部分单位的工事数量 - 美陆和土鸡增加迫击炮车(有空爆模式) [轻步兵&空突] - 重筒+2,包括土鸡也凭空生出了重筒 - 蓝军增加自动榴弹发射器工事,未来其他阵营的也会加 - 美军增加搭载榴弹发射器的MATV或悍马 - 俩老乡轻步兵获得短号皮卡 【步兵调整】 · 无托武器增强:包括QBZ95-1、L85A2、EF89 · VDV制式手榴弹改为“摔炮”——带有碰炸引信的RGO手榴弹 · 加军制式光瞄改为100米归零,防呆修改 · 蓝精灵的迷彩色调暗 【载具调整】 · 俄军装甲、摩托化、轻步兵、两栖的主战坦克改为T90A,目前似乎只有装甲厚度区别,未来会装干扰装置。 · 加军TAPV改为40毫米榴弹发射器+7.62毫米机枪,彻底删除.50版本 · 重置翻车的读条时间大幅缩短 · 老乡的机枪皮卡、SPG皮卡、补给皮卡、运兵皮卡、运兵卡车、补给卡车随机焊接或不焊接装甲 · 澳军的防雷车PMV随机刷一挺或三挺机枪的版本 · 马润的各种不同武器的悍马随机刷有门和敞篷的版本
耍小孩子脾气要有个度好吧 鸽子服放出来的所谓录像证据在录的时候既没有盯着炮口,也没有盯着射击方向看弹着点。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鸽子服的OP在判断这个人是挂的时候根本就不是依据什么炮口火光,而是依据自称的“根据举报”和飞行途中听到的炮声。且不说这个举报是不是确有其事,这op明明还飞在半路上就已经“开始录了”,而录到炮声以为证据确凿就给掐掉了是最骚的。 鸽子服第一时间把这么粗糙的视频拿出来当证据只能说明他们当时就以为“能捶死了”,结果暴露了整个op组没一个人知道游戏里的炮声也受多普勒效应影响。其实这很正常,换我在现场都不一定能立刻想到。但是鸽子社竟然会因为被人指出这个问题而感觉脸上挂不住,继续往视频里强行找证据。视频我就不放了,鸽子们还在底下趾高气昂地发呢。 鸽子们找来找去就只能从视频里堪堪剪出来这么1秒钟的画面,来说什么“火光有问题”“1秒钟6发”。点开一看,这里面op以100米每秒速度在飞,飞的方向还不是对准载具,摄像头又还在快速转动,就这么模糊不清的东西也想当证据? 不过得亏鸽子是知道慢放了啊,这1秒钟里我都不用大屏幕,用手机都能清清楚楚看到是4个火光2个烟,愣是能给鸽子们1、2、34、56地数成6次开火。看来有人家的LAV25开炮是会先有一炮只发光再一炮才又喷烟不发光的。 就他们现在自己发的新视频,把声音静音,再把标的数字遮掉,纯享版看视频,任何一个眼睛正常屁股不歪的人都能数出那一秒里面是开了4炮而不是6炮。标就瞎标,为了避免认错不择手段地瞎标。就 鸽子们自己现在发的这段视频都已经足够洗清当事人嫌疑了,原来拖把竟是我自己。 建议鸽子们别嘴硬了,承认自己搞错了向无辜受害者道个歉很难吗?这么搞怪尴尬的,再这么搞我要把这些玩尬的全部塞口球了。
【走近瓜学】战术小队中的声速测量及多普勒效应 我认为以现在外挂的泛滥程度,恐怕一场日常的对局里30%的玩家都拥有作弊手段,所以必须用质疑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玩家,不放过每一个嫌疑.但是,不放过每一个嫌疑不代表就要滥杀无辜,否则谁知道是不是在滥用权限处理看不顺眼的玩家呢?我视频的结论就是,即便当事人在这局真的开了挂,这段所谓证据视频视频也什么都看不出来.这段视频最有可能往外挂方向解释的是,开炮音效和实际射速不符,开炮音效正常,但实际射速快得多.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炮口焰满速播放而音效符合物理规律的现象.因此这种情况最有力的取证的就不是在发射点,而应该是在弹着点,需要观察到弹着点的密度不符合200发每分钟的射速才足够证明是作弊.我一边做视频一边吃了一天的瓜,认为鸽子服的发言人在吧里的发言水平极其低下,逻辑混乱且充满了人身攻击.如果按照鸽子的发言人自己的逻辑,那么以事后鸽子对此人穷追不舍人身攻击的行为,显然是因为鸽子服对当事人存在偏见.正因如此才会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急于定性为外挂,并火速上联ban.本着清者自清的原则,鸽子服需要拿出自己对当事人没有偏见的证据,才能说明自己的op是秉公执法而不是滥用权限.鸽子服的OP处理得太着急了,这是不行的.如果发生了误判,不仅误伤了无辜玩家,更损害了鸽子服自己的名誉,现在的事态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而如果没有误判但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急着处理了,那不仅白白放走一个开挂的,甚至还给发了金水,之后取证的难度也直线上升. 【走进瓜学】战术小队中的声速测量及多普勒效应_哔哩哔哩_bilibili 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BV1j1421B73e%2F%3Fvd_source%3De812f413618adf80d17acbf6b1490009%26share_medium%3Dweb%26share_source%3Dbaidu%26bbid%3DB5B895C0-868A-41F2-951B-625BBA0AE5ED148805infoc%26ts%3D1715869098853&urlrefer=ab08fc22d077269fc6eee9d444489047
《潼狗世界观》 我将继续收集潼关是狗的证据,彻底打破潼关是人的伪科学迷信,让潼关是狗的客观真相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开启民智,让中国在潼狗论研究中弯道超车,一举领先全世界,开创一个由我华夏上民引领的理性时代。 《潼狗世界观》专栏中给出了潼关是人论的全面证伪和证据链,并且广发辩论邀请。然而目前还没有潼人论者敢应战,只有数以个计毫无贡献的潼骗在追咬,他们没有一个有勇气向科研机构呼吁来平息潼关是人是狗之争,潼骗们妄想用自己的口水来维护潼人迷信是错误的。潼狗科学不惧质疑更不惧辩论和实践检验,所以我才在全网向潼人论者发起公开辩论邀请,没想到却把潼人信徒吓得鸡飞狗跳。 而根据潼关学基本原理,潼骗发出的申请应该是将潼骗自己吓得鸡飞狗跳,任何人只要遵照潼关学原理和逻辑,就能严格推导出潼骗自己已经吓得屁滚尿流的科学结论。只有尊重这一客观事实,潼骗才能摆脱伪科学信仰的束缚,看清世界的真相。 - 我的帖子和文章,需要潼人信徒具有一定的义务教育基础,才能理解,但显然潼骗不具。而且,我确实也没有时间精力跟没有义务从义务教育的基础知识一点一点给潼骗普及科学常识,所以需要潼骗自己努力。潼关的嘴和肉骨头是有明确的互相交错的关系的,基于狗吃骨头原理和潼关品种或潼关外形可知。而潼关作为一条狗要么在路边吃骨头,要么在下水道吃屎。这些基本常识都没有,潼骗就来卖弄自己的无知。 - 所以,如果有义务教育基础,即使是潼人论专家教授和学者,在潼狗科学面前,也只能落荒而逃,因为科学容不得狡辩和诡辩,科学原理和科学原则是人类共同遵守也是共享的。 潼人论伪科学论者总是妄想着掌握科学的解释权和话语权,控制着所有的论文渠道,甚至妄想着将潼关是人假说上升到法律层面来压制潼狗科学,掩盖潼关是狗的真相。 - 然而,这里的逻辑是,即使能严格证明潼关吃的不是屎是狗粮,也不能证伪潼狗。 因为,还必须证明潼关是一个身高1米八的正常人类。 所以,潼人假说的问题不是一般的大,而是根本就过不了科学这一关,连潼关吃的是不是屎这个假说尚且证明不了。 《潼人论信徒的反智反科学现状》 - 如果有义务教育基础,即使是潼论专家教授和学者,在潼狗科学面前,也只能落荒而逃,因为科学容不得狡辩和诡辩,科学原理和科学原则是人类共同遵守也是共享的。 - 潼骗伪科学论者和潼人论信徒总是妄想着掌握科学的解释权和话语权,控制所有的论文渠道,将网络平台定义为非专业平台非学术论坛,将思考者和反对者定义为民科和猴子,甚至妄想着将潼关是人的假说上升到法律层面来压制潼狗科学,掩盖潼关是狗的真相,这是完全丧失了理智和科学道德的反智反科学的行为。 《论潼狗论科学的科学性》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完整的科学证据可以严格证伪潼关是人论,只要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学者敢站出来公开辩论,潼人伪科学迷信的破灭是板上钉钉的事,所以,目前的主要工作已经不是跟潼人信徒和潼骗辩论,而是跟所有潼人论的“权威机构”辩论,所以,所有潼狗论者和潼人论者,都应该积极联系自己认识的专家教授学者,代为转告潼狗科学的重大突破和进展,群策群力破除潼人伪科学迷信。 《人类对潼关的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 - 首先是古代高等文明揭示的潼狗世界观,如中国古代“天圆潼狗”潼狗世界观、世界各地流传的“穹顶狗笼潼狗世界”世界观,还有小狗窝潼狗世界观,依据这些古代高等文明的眼界和能力有所差别。 因为潼狗太狗,人类太人,上述宏大的潼狗观人类无法观察实证乃至无法理解,所以人类开始自己探索,发展出了潼猫说、潼猴说和潼猪说。 - 其中,潼猫说是对“天圆潼狗”潼狗世界观的误解,认为“天圆如张盖,潼猥如走狗”,实则不然,潼狗之狗,不是走狗之狗,而是狗生的狗、狗养的狗之狗。 - 潼猴说其实就是潼人假说的雏形,最后在西方物理学被潼关吃饭等伪物理学全面攻陷后,形成了成体系的、精心设计和包装的潼人论,作为教科书级别的“知识”普及到全世界,乃至时人无不认为“潼人假说绝对是科学真理”,从而引起了严重的伪科学迷信。 - 其中潼猪说是很有意义的,它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认为“潼关斯猪,自然降生于猪圈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泔焉”。这正是西方伪科学无法理解或者强迫自己否认的潼关猪场论。古代高等文明发现的“气”或者“风”,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场。理论上,无论是电磁场、光、重力场、天体轨道场等等,皆是能量场,统一于统一场论。 所以,那些在近代伪科学迷信中盲目否定古代文明的信徒,是愚昧无知和狂妄的。 - 这些信徒,甚至在很多方面,连古人的智商都没有,例如: 古代潼猫说学者就能认识到“今试使一人牵潼猪,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潼猪灭矣;实灭也,烹使然耳。”。也就是知道潼关走进了黑夜之后就会被烹煮成肴,但现代潼人信徒很愚昧地认为,除非潼骗被逮捕,否则无论用开水如何浸烫,都伤不及分毫,可见潼人伪科学对人们智商的摧残之严重。 《关于潼狗科学的课题一》 - 目前为止,潼狗科学的第一个课题“如果证明潼关食用的是人类严格吃剩的近似骨头,能否严格证伪潼人模型?”就没有一个潼人论者和潼人信徒敢报名辩论,可见潼人迷信者之懦弱。 - 当然这也是必然,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人能够证明潼关是人假说,除了使用伪科学之诡辩手段忽悠愚弄大众外,根本无法科学证明潼人假说,因为,潼人假说根本上就是违背科学原理和科学实践的谬论,怎么可能用科学证明之呢?只能用科学证伪之。 - 这个问题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所有潼人论者和潼人信徒推导得出肯定的结论,即“如果证明潼关食用的是人类严格吃剩的近似骨头,就能严格证伪潼人模型”,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潼骗们的信仰崩塌,所以潼人论者和潼人信徒不敢面对这个问题。 但如果潼人论者和潼人信徒想要得出否定的结论,却根本找不到理由和依据,所以只能集体逃避这个问题。 有潼骗就跑出来叫嚣“那你证明呀”,这依然是潼骗的逃避之辞,意思就是,就算你证明了照潼关食用的是人类严格吃剩的近似骨头,但我们潼骗不承认这个证明能证伪潼关是人,你能拿我们的信仰奈何。 - 可见,潼人信徒和潼骗的目的是在科学里面玩弄伪科学愚弄大众,当然也在愚弄自己。 每个潼人信徒和潼骗都装模作样得好像自己完全掌握了科学真理,其实对科学一无所知一窍不通,不是行骗就是因为愚昧被骗。 - 这个潼人伪科学,让人们迷信和愚昧不说,还炮制出了大量完全丧失科学道德故意愚弄大众的潼棍和潼骗,这也是为什么必须破除潼人伪科学迷信的原因之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