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nying3316
mahanying3316
关注数: 101
粉丝数: 233
发帖数: 8,325
关注贴吧数: 7
世界卫生组织向人们推荐的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表 生物钟(见注)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你什么时候困、什么时候醒、一天内的体温变化、什么时候荷尔蒙高涨,统统是由生物钟在管理着。 科学家发现,昼夜节律的紊乱,饮食起居违背生物钟的节奏,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严重的脑部疾病例如老年痴呆症,乃至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有关联。 这说明,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按时吃饭,到点睡觉,别熬夜是多么重要! 下面跟大家分享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表。这个作息时间表注意了人的生物钟,被有些人称作 “全球公认的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都来看看,有可参照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朋友 。上班有工作的的朋友,可参考这个时间表,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生活起居安排好,实在无法按生物钟作息的,如倒夜班的,也得结合个人情况做到生活起居有规律。 这个作息时间表安排如下: 7:00,起床的最佳时刻,醒来后一杯温开水,帮助每一个缺水的细胞都重新活力四射。 07:20--08:00,吃早饭。一顿营养全面而丰富的早餐,让你一整天活力十足。 08:30--09:00,避免剧烈运动。早上人体免疫系统最弱,不要做剧烈运动。 09:00--10:00,做困难工作。这个时间段,人脑最清晰,应该用来做最有难度的事。 10:30,让眼睛休息一下。十点半的时候,起来走动走动,眺望一下远方,让眼睛休息,让精神得以放松。 11:00,吃点水果。上午是一天吃水果的最佳时机,水果的营养可以充分的被身体采纳。 12:00--12:30,午餐。丰富的午餐为你的身体增添能量,保证你身体的能量所需。 13:00--14:00,午休。午休会让你精力充沛,更重要的是会更健康。逛淘宝、聊天并不能帮你缓解困意,反而会在停止后更加困倦,最好的休息方式当然还是小睡一会儿。 14:00--16:00,做创意性工作。午后是人类思维最活跃的时间,非常适合做一些创意性的工作。想想工作中的改善措施,并付诸实践。 16:00,喝杯酸奶。补充一下身体流失的能量。 16:00--18:00,做细致性工作。这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处于一天的巅峰状态,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细致周密的工作。 18:00--19:00,吃晚饭。晚餐要多吃一些比较清淡易消化的膳食,尽量不要吃一些刺激性或油腻的食物,这样久而久之对肠胃是不太好的。 19:30,运动。晚餐后稍作休息,可以开始健身了。你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快步走,也可以慢跑或游泳,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体育锻炼。 20:30,看书或者电视。放松身心,抑或充电学习。 22:00,洗澡。放下一切,洗个热水澡,让身体彻底舒缓下来,精神会随之放松。 22:30,上床睡觉。人体的各项器官都开始处于休息期了,不要违背身体的自然规律,放松睡一个好觉,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注:什么是生物钟?答: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指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周期性节律,这种节律,经过长时期的适应,与自然界的节律如昼夜变化、四季变化等相一致。如: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花、结果,候鸟在每年的一定时间迁徙,都是生物钟的表现。生物钟是受大脑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简称SCN)控制的,和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人类大脑中SCN所在的那片区域也正处在口腔上腭上方,我们有昼夜节律的睡眠,清醒和饮食行为都归因于生物钟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最健康长寿的5种方式,即使能做到2条以上也很好 现如今,“健康长寿”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到了中年后,物质生活提高了,更多人想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真到退休之后也能够四处游玩,过着无比幸福的晚年。 可真的想要健康长寿并不是说说而已,看看世界卫生组织:最健康长寿的5种方式,也许有的人连一条都做不到。 1. 每天早入睡: 在日常生活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实际上,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如此,真能做到早睡早起的人,帮助机体养成一个良好的生物钟习惯,可以大大降低因熬夜诱发的二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中风等危险。 即使是因为其他因素造成了这些疾病,也有大概率恢复的程度要快。可见,早点入睡真的是有好处的,但由于每个人作息习惯不一样,只要生物钟是有规律即可,如晚睡晚起型,或者是长期不会改变的昼夜颠倒型。 2. 每天快走40分钟: 根据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每人标准运动量为6000步,身体健康的年轻人还可以提高标准,做到每天快走40分钟。 这个速度差不多是中等强度运动,不仅能消耗机体大量的热量,还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已经有大量调查研究显示,长期做中等运动的人群要比不运动的人群发生中风以及癌症的风险要低。 3. 每天少吃肉: 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很难控制每天吃肉的量,不是容易多吃就是完全不吃,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素食主义者。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比较极端。 曾有一项专门研究红肉和白肉的文章中发现,吃红肉比吃白肉多的人,更容易罹患结肠癌、乳腺癌,且男性吃太多红肉还很可能增加前列腺疾病以及前列腺癌的发生危险。 当然,不吃肉的方式同样是不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每天吃45~75g的肉类即可。 4. 每天晒太阳: 一到冬天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不愿意出去活动,更不要说晒太阳了。 事实上,这个小动作却是免费的“补钙方式”,人可以通过晒太阳,并借助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中7 -脱氢胆固醇,从而转化成维生素D3,在钙的相互作用下,达到补钙甚至是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 5. 每天都笑一笑: 目前,罹患夫妻癌、家族癌的人群越来越多,而引起这些癌症的原因中,有一条非常重要,便是共同的情绪影响,如果夫妻双方总是斗气,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从而增加癌症的风险。 相反,双方都是正能量的,每天都笑一笑,对身体健康就有好处,即使生病了也会恢复快些。
对当前的中国女排的几点建议 对当前的中国女排的几点建议: 1. 已经打成这个样子了,就让这几位运动员坚持打下去吧;打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吧。 2.不应让朱婷等去意大利。理由:重点是应对奥运比赛,在意大利的这个赛事张常宁等打好了当然好,打不好也不必增派人手去抢救;再说意大利正比赛的男运动员中已经有人发热了,我们的主力队员不应再去那里了,毕竟奥运赛已经近在眼前了,疫情之下必须保护好主力队员。 3. 有的运动员不止一次进出国家队了,进步不大;还是应当多给年轻队员一些机会,严防青黄不接。
不论男女,50岁后,3项运动不宜多做,太毁膝盖 我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对健康非常有益,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为人体提高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但是在做运动的时候,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每个年龄段的运动都是不同的,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忌比较剧烈的运动,如果你的身体素质已经不支持你做这样的运动,强做的话,不仅不利于反而还会有损于身体健康。 骨科大夫提醒:不论男女,50岁后,以下3项运动不宜多做: 第一项:爬山、爬楼梯 很多中老年人为了锻炼身体,降低血压,经常做爬楼梯这样的运动,尽管这样的方式确实能有效的锻炼身体,但是对膝盖的损伤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对膝盖的半月板。由于腿部关节的退化,爬楼梯会反复的弯曲膝盖,时间一长就会损伤半月板,膝关节就会出现酸胀、疼痛的感觉。爬山和爬楼梯异曲同工,而且爬山的时间甚至比爬楼梯还要久,就会加重膝关节的损伤,所以中老年人在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爬楼梯、爬山这样的运动。 第二项:暴走 适当的走路对身体是有很多好处的,但长时间的暴走就不一定了,很多中老年人经常每天走一两万步。这样的走路方式不但让人过度劳累,还加重膝盖的损伤程度,在行走的过程中,膝盖就会长时间承受着身体的重量,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觉得自己的膝盖非常酸软,经常胀痛。 .第三项:深蹲 深蹲是一项比较简单的运动,但是中老年人的膝盖不灵活,如果反复弯曲膝盖,就可能导致关节发炎,相信很多人在深蹲的过程都有过膝盖发热的感觉,长时间这样磨损膝盖,就会加速关节的老化。 50岁后,人体的骨骼正在退化,不适合做一些容易损伤膝盖的运动。如下这两种运动比较适合中老年人: 第一,太极拳:太极拳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可以说是我国的国粹,它的门槛很低,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用来锻炼身体。太极拳动作比较缓慢,在运动的过程中能让人体呼吸顺畅,有助于呼吸功能的提升,还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排毒。 第二,慢跑:中老年人也可以选择慢跑这项运动。慢跑能加强心肺功能,提升肺活量,促进肠道蠕动,让人体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中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掌握,每天的运动时间在50分钟左右最为合适,不要做一些太剧烈的运动,避免损伤身体,如果自身存在痛风或其他慢性疾病,就要减少运动量,最好先咨询一下医生能不能进行运动。 (转自网络)
跑步游泳都不如它!人类最佳运动方式排名出炉 原标题:跑步游泳都不如它!人类最佳运动排名出炉,跑步和游泳都落后了 都说运动有益健康,你知道最好的运动是什么吗?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布一项关于运动的研究,最佳运动是—— 挥拍类球类运动!!! ..这篇涉及120万人的研究,一共识别出75种运动,为了方便统计,他们将这些运动分为团队运动、骑单车、有氧或者体操运动、跑步或慢跑、娱乐运动或其他、冬季项目或泳池类、散步、其他共8大类。分析了不同的运动对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得出这一结论。 ..不仅发现了最佳运动,每次锻炼的时间也有讲究,锻炼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最佳的时长是—— 在45-60分钟之间! 从时间长度来说,每次锻炼的最佳时长在45-60分钟之间,少于45分钟效果会减弱,大于60分钟不仅没有更高收益,还容易产生负效应。 在频次上,一周3-5天,每天1次收益最高。所有运动中只有散步的频次可以稍高一点,最多一周6次。 为什么挥拍运动是最佳运动? 挥拍运动,刺激肩部肌肉及手臂肱二头与肱三头肌,有效增强肩部和手臂肌肉的力量。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需要全身肌肉协调,特别是腿部肌肉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同时,促进大脑快速紧张思考,有健脑功能;也能让眼睛进行调节运动,促进眼球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 《柳叶刀》研究称:包括羽毛球、网球等挥拍运动,降低47%的全因死亡率(指所有死因的死亡率),排名第二的游泳能降低28%的全因死亡率,第三名有氧运动能降低27%的全因死亡率。 因此,挥拍类的球类运动是精神和身体健康都受益最高的运动。(接下面)
也谈立身中正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有人主张立身中正就是人体“ 百会与会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该文批评道:“这本来就是一个谬论。”为什么称作谬论?该文也给出了理由。这个理由是用问话的形式提出的,他问道:“你的后背如果与地面垂直,大家想一想你的胸能松下来吗?” 个人觉得,这个批评,有一定道理,但其本身也有问题。 首先是行拳过程中百会与会因的连线能否与地面垂直? 百会与会因的连线确实存在不垂直的时候,但不能说不存在该连线可能与地面垂直的情况(关于用垂直二字来描述身形是否恰当,放在下面讨论)。仅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里的拳照为例,有身体稍稍前倾的,如揽雀尾的挤式与按式;也有前倾很明显的,如海底针、进步栽捶和下势;不过,从起势、单鞭、白鹤亮翅和云手等拳照看,身躯都很端正,能说这些体驱端正的式子中百会与会因的连线都未达到与地面垂直的程度吗?如果杨澄甫拳照中存在百会穴与会阴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的的情况,上述有关“谬论”的帽子,不就显得大了点吗? 其次,批评者在认为说立身中正是“百会与会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这一说法是谬论时,给出的唯一理由是后背不能与地面垂直。 这个理由本身就不严谨。显然,批评者错误地把“百会与会阴两点的连线与地面垂直”等同于“后背与地面垂直”了,或者说是错误地以为上述两点的连线与脊背(从侧面看)是平行的了(两直线平行的话,如果其中一条与地面垂直,另一条自然也不会例外)。上面我们谈论“两点间的连线”时,指的是连接两点的直线;而人的脊背即使行拳时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做了,而且做得很标准,一般也难以平直,不信的话,请仔细观察杨澄甫的拳照。百会与会阴两点间的连线存在着与地面垂直的可能性。一旦垂直了,就说明人体躯干与地面垂直了。但是此时人的脊背从侧面看,一般都不会形成直线(特别是背部上端),曲线即使比较直也还是曲线,是曲线还谈论什么垂直? 谈到太极拳的身形,常常有朋友使用躯体与地面“垂直”的提法。个人觉得垂直二字用在对身形的要求上不合适,不当。拳经里有“立如秤凖”的字样。可是人们行拳走架中当被要求“立”时,躯体真的能总是立到与地面垂直吗?垂直二字表达的是一个很严格的概念,与地面垂直意味着须与地面成90度角,多了少了哪怕是一点点也不成,都不是垂直。人们行拳走架能做到说立就立到与地面成90度?真的能总是那样精准吗?在笔者看来,“立”时要求端正就行了。垂直了,肯定是端正了;端正了,可能是垂直了,也可能差点,稍稍前倾或后仰一点,例如,比90度大或小一两度,不行吗?能说不端正吗?“垂直”二字用在对身形的要求上,太苛刻,太死板。在谈论太极拳的身形时,最好不用垂直二字,相对而言,使用“端正”或“中正”这样的词语更恰当些,尺度容易把握,且留有些许回旋的余地。 太极拳讲究自然,贵在自然。总是在当“立”之时刻意去追求90度的垂直状态,其结果必然造成精神紧张,出现强为,还谈什么放松与自然?强为不是太极拳。《十三势歌》里不是有“尾闾中正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吗?这才是实现立身中正的重要条件。 对“立身中正”的理解,应结合行拳走架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切忌刻板;杨澄甫做的起势、单鞭等式子显然是中正了,那么他做的海底针、下势也是中正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按太极拳的要求做了,遵循并体现了太极拳的基本原则,无过无不及。 脊柱从侧面看,存在生理弯曲。行拳走架时可以把脊柱生理弯曲的程度拉得变小些。腰部弯曲甚至可能拉直。只要身形正确,如:松腰松胯,命门稍后撑,臀部略前敛,两膝适当前屈等,就能把腰部弯曲基本拉直。腰一拉直,不仅解决了腰胯放松的问题,同时还防止了撅臀,实现并保证了尾闾中正。腰为主宰,腰部弯曲拉直对于太极拳的行拳走架来说,至关重要,不可掉以轻心。(20210215)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 WHO 早在1948年成立之初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1990年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道德健康的内容是指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行为道德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据测定,违背社会道德往往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很容易发生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等失调,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也会下降。医学家研究发现,贪污受贿的人就容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精神过敏症;而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和淡泊、坦荡的品质,则能使人保持平衡,有助于身体健康。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应将经济状况作为健康评价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人是一种很复杂的综合性的整体,其健康也就涵盖了多维内容。 生理健康有明确的标准,比如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更量化一些,就是体温36℃--37℃, 血压低压60--90 毫米汞柱、高压90--130毫米汞柱,心率60--80次/分,这是人体生理运动的正常指标。 而心理健康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标准就比较模糊了。但心理健康对人的行为准则起着主导作用,面对五彩缤纷的人生,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处理形形色色的事情。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它一般可理解为情绪的稳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两个方面,但这种稳定和成熟的状态是相对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社会中,没有人会有一成不变的精神和情绪状态。只有将制约人格的各种条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职业、社会地位、生活演变等很好地协调起来,并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创作环境,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 一些心理学家摆脱开标准的束缚,向人们描述一个心理健康人士的特征: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快乐的人,有所爱,也被人爱;满怀信心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满腔热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能够洞察外部世界并对自己所遇到的挑战作出反应,制定出合理的人生策略;不会随意夸大也不会任意贬低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如果你是上面描述的这种人,那么你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拓荒者弗洛伊德将心理健康归结为爱与工作的能力。他在一部著作中列出了心理健康人士的一些共同特点: 保持理智与平衡; 具有自我价值感; 具有爱的能力; 具有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 能接受现实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 对工作的追求与自己的天资和教育背景相适应,能体验到某种内在的静与满足感,让自己觉得此生没有虚度。 (转自网络)
锻炼要每天都进行?关于健身锻炼的7大误区 原标题:锻炼要每天都进行?关于健身锻炼的7大误区,很多人都中招了 很多人都喜欢健身,在健身房挥洒汗水,看着肌肉慢慢出现,身上的脂肪减少,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但是关于健身有很多误区,一些错误的看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影响自己健身的目标。对于这些误区,应该要加以辨别,让自己能够更科学有效地锻炼。 关于健身有哪些误区? 1、肌肉疼痛说明锻炼有效果 剧烈的锻炼会对肌肉纤维造成损伤,从而导致肌肉酸痛。肌肉疼痛并非衡量锻炼效果的标准,而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疼痛持续三天以上,则可能说明肌肉受到了更严重的伤害,需要恢复。 2、每天都要锻炼 一些健身人士觉得每天都要锻炼,否则就会影响效果,但是每天锻炼实际上弊大于利,身体是需要休息的。锻炼后,身体可能需要24到72小时才能修复,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段时间里继续训练,受伤的风险就会上升。如果不花时间休息,身体将无法正常工作。 3、高强度运动比低强度运动更好 高强度运动效果很好,但是低强度锻炼也是不错的选择。挑战高强度运动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锻炼的方式不正确并且没有时间恢复的话,可能导致各种问题。开始锻炼的时候最好选择低强度运动。一旦身体适应了这些活动,可以尝试高强度运动。 4、早上是最佳锻炼时间 虽然早上锻炼有很多好处,但一天中选择何时锻炼并不一定重要。无论您是早上还是晚上,只要安排出适合的时间即可,选择一天中相同的时间可以养成锻炼的习惯。晚上睡觉前不要锻炼,因为这样会影响睡眠。 5、空腹锻炼效果好 空腹做有氧运动效果并不好。身体从食物中获取能量,而运动也需要能量。如果在锻炼时感到饥饿,那么运动的质量就会降低,根本没有精力进行剧烈的有氧运动。为了获得好的锻炼效果,锻炼者应在锻炼之前进食,应该选择含有复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 6、有效的锻炼需要很长时间 锻炼并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并不意味着需要每天在健身房花上数小时。有一种更简单的训练方法可以节省时间,那就是高强度间歇训练,每天可以在15分钟内进行有效的锻炼。如果自己不适合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选择其他的运动,在强度和时间之间找到最适合的选择。 7、锻炼身体时需要喝运动饮料 运动饮料对于提高运动是有效果的。运动饮料可以补充水分,也可以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但是如果想减肥的话,运动饮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运动饮料含糖和高热量,会增加卡路里的摄入。 健身的人一般都会了解和学习健身的知识。但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的看法都是准确的。关于健身的误解,有些是完全错误的,而其余的表面上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其实也是不正确的。了解一些关于健身的科学知识,对于走出这些误区是有帮助的。(转自网络)
杨式太极拳练功次序,初学者必看! 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功夫的次序,分为三步:即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 严格说来,这三步功夫,幷不能截然分开。但强调先练肢体的柔顺,次练内气的充盈,后练神经的宁静。从外到内、由实到虚,由动入静,是十分有理有利的。 初学太极拳,在跟明师学会了拳架之后,即应努力刻苦练功,称为盘架子。通过每天的盘架子,从慢、匀、轻、节节贯串中,去求得自身松柔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中慢较易,匀极难,细心的学者,大约都能对这两项加以重视。唯有"轻"(指用力小)与节节贯串两项,与生活中用力的习惯,矛盾很大,最易被人忽视,或者认识极为肤浅,做得极为粗糙,不精不细。这是很多人学了很多年,而依然拳味不对、进步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须知轻是松柔的前因,不轻就永远没有走向松柔的可能,而松柔正是太极拳的灵魂。节节贯串必须从中脉开始,是依先后次序打通各个关节的极为重要的有效措施。轻与节节贯串是渡到松柔那个彼岸的渡船。 太极拳很重视全身的完整性,即拳谱上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的口诀。 在学拳架子的时候,一手一式都应首先做到上下相随。不是上面手在动,下面脚也在动,就叫上下相随,而是每一式手脚都应同时开始动,也要求同时到达每一式的终点。此外,如转腰、沉气、开裆、弓步等等,都应在此同一瞬间,配合得恰到好处。粗看容易,因为太极拳要求细致精确,其实就相当困难。 未得真传、或者粗心的学者,每易脚下的弓步先成,手上的定点后到,或者开裆不足,这就是未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即是不完整。 至于内外相合,要在一趟拳架已学完,上下相随已基本上做到之后,再来留意。大体说来,就是从身体的正中线开始,用思想引导,依先后次序,运动各关节,做到节节贯串,动作内收、蓄劲时,要将心意都随之收回至极小;动作外开、沉气发劲时,心意也要与之相随放大至无穷大。手、脚、身的运动,要作有带动周围的空气至若干距离之意想。 练太极拳很强调运用想象力,说起来抽象,其实很有道理,这就是由精神到物质。久练就能收到与众不同的气魄雄浑的效果,将太极拳从技术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中去。 上述是练全身完整的具体措施,学杨式太极拳者,望勿等闲视之。(接下面)
一位耄耋老人打的24式太极拳(视频) 欣赏可点击如下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haokan.baidu.com%2Fv%3Fvid%3D507569381439733647&urlrefer=eef503fdb2f6fecaa055c0b630a6a0a2 注意:打开后请查找如下标题:《耄耋之年表演二十四式太极拳,一招一式功底扎实,教科版。_好看视频》
迈好太极步的两个要点 一般人平时走路都是迈出的脚提起并往前一动,人体重心同时也就跟着动了,就是说,迈出的脚与人体重心同时往前动。每当迈出的脚一落下,人体重量便随着移到这一脚上,另一只脚便跟着提起并开始向前迈出。 太极拳有所不同。打太极拳如果按着平时走路的迈步方式进行,就错了。 太极拳的步法,或称太极步或猫步,怎样走?太极拳的走法与平时走路有两点明显不同。这两点恰恰是迈好太极步的两个要点。如果这两个要点做不对,操练者即使按着太极拳其他一些基本要求做了,也打不好太极拳。 这两个要点是: 1. 迈步的要点: 太极拳动步时(本文以前进步为例),一只脚离地迈出前,另一只脚必须先坐实坐稳。迈出的脚是在身体重心保持稳定不变的情况下提起并前伸的,该脚不着地,重心不得变动。 2. 重心移动的要点: 从一脚提起、迈出到脚跟落地为止的整个过程中,由承重腿支撑全部体重,重心得保持不变。那么太极拳迈步时人体重心何时变动?答:从向前迈出的脚的脚跟落地起,重心开始前移(注意, 向后退步时,是脚尖先着地然后开始重心后移)。在落地的脚全脚掌着地、接着逐渐坐实并承受了身体的全部重量之后,另一脚的提起与迈出的过程便开始了。 切记,重心的前后左右变动,都须在双脚着地的情况下进行。只要是单脚着地,不管另一只脚如何动,重心都不能前后左右变动(单脚着地允许必要时重心上下动)。 这两个要点很容易理解,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读者可在做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等式子时体会前进步的走法。另外,后退步可参照倒卷肱的做法;侧行步可参照云手的做法。 本文只是简单介绍了太极拳步法的要点,并未详细介绍具体走法。下面从网络上选择两个教步法的视频,可点击所附地址看看。第一个视频对步法介绍的比较全面,第二个视频只介绍前进步。所介绍的视频见二楼。
太极拳习练者的膝关节保护与注意事项 原标题:打太极拳与膝关节保护的注意事项,太及时了 太极拳能健身能养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腿部的锻炼。通过柔和缓慢、分清虚实的腿部运动,改善腿部各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维持人体平衡的支撑能力,促进腿部淋巴、血液循环,特别是远端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延缓衰老。 但反常的是,常听一些太极拳练习者说,练拳后有膝关节疼痛的现象,有的医生也劝膝关节痛的人不要练太极拳,练太极拳会伤膝关节。 抛开医生的无知,分析膝损伤产生的原因,发现许多人并没有按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循规蹈矩的操作,而是太随意,练的是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脑中却是竞技体育的思维方式,有的人有太多的功利目的,崇尚的是大运动量训练,为练出功力,马步蹲得过低,弓步站得过大又不一定合规范,技术粗糙,必然会出现过犹不及的动作幅度和运动量,不免超越了自身的生理承受力,产生隐性的损伤;有的人为了要克制人,显示练拳的功夫,有点急功近利,不免习练过分。违背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宗旨,这显然与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和求虚静的练法不同。出现膝关节疼痛是不奇怪的,有的人年轻时不觉得,积劳成疾到了一定年龄,腿脚就不灵便了。太极拳是练与养结合,主要是练意,练心灵上的功夫,在追求有序化的动作中提高感知觉和自身调节的能力,调整心理与生理,求得全身内外的和谐平衡,不是练出肌肉的力量。 注意事项一:养护 造成膝痛的原因是,下蹲过快而不柔缓,有停顿断续不连贯,重心落点不对,屈时膝尖未对脚尖,屈时不是松而是用力下蹲等等。因此,练习太极拳前后,要调整膝关节,以反复柔和缓慢地蹲起运动,调理好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的位置,激发膝关节的活性、弹性。 你可于下蹲时虚领顶劲,两足平放地面,膝对准足尖,松腰胯(有轻微提肛、骨盆翻转的动作)松膝(不着力),缓慢的屈膝下蹲,尾闾靠向脚跟,重心的支撑点落在脚掌的后跟部,细心地感觉膝关节咯咯的响声,响声表示韧带肌腱归位,经络通畅肾气旺;下蹲的深度不硬性要求,缓慢的加深,循序渐进,练习日久,就可以蹲下去了;上起时膝关节也不要着力,着力是因操作的方法欠妥或脚下支撑点不对。 切忌快速蹲与起,以减少下蹲冲击力的负作用;要柔和缓慢,动作才会准确精细,关键是下蹲或上起的过程不能有断续,要如同球落地弹起一样振动,“屈伸开合听自由”的转换,如若断续,即会加大膝关节周围肌腱的负荷。操作要细心耐心,建议最好天天做,以弥补膝关节运动的不足和动作的和谐。 此外,不只在练拳前练习,平时起床后做几次蹲起,坐了起来做几次蹲起,随时都注意调整膝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的位置,舒通经络,清气上升,浊气下沉,可使膝关节常年健康,腿部无疾又有劲。
从树色变化看秋天的脚步 2020年9月30日摄2020年10月13日摄2020年10月31日摄2020年11月15日摄2020年11月20日摄
太极拳的放松标准是什么? 练习太极拳只要能在身法上做到肢体柔顺,不僵滞,周身非常协调;在呼吸上,能做到和畅,不短促,不气喘;在表情上,能不紧张:在动作上,是自然的,和谐的,不是参差不齐的一一做到了这几个方面.就达到了太极拳的放松要求。僵滞、短促、紧张、参差不齐这些都是练习太极拳不能放松的表现。 如何做到放松呢? 首先,要心静。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李亦畲的《五字诀》讲:心不静.意不专。 练太极拳,心必须要安静,心里有拳,才能把拳练好;心里胡思乱想,拳就不能练好。 其次,身法要正确。练太极拳要讲究身法。其实.人们在做其他活动时,也是要求身法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要求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武禹襄对太极拳身法的要求,基本是按中国传统道德的要求提出的。再比如写毛笔字,要求身要正、心要正、笔要正、纸要正,这样才能写好字。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是“中正安舒”,心法上的要求是”从容不迫”。所以,练习太极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只要做到“中正安舒,上轻下沉”,在心理上能从容不迫.就能达到周身放松。 第三,拳势要规范。不管是练习传统太极拳套路,还是练习竞赛套路,都要做到动作规范。所谓规范.就是指动作要符合拳理要求。如果周身不能相随,内外不能相合,那么拳势动作肯定是不规范的。动作不规范,也就不能做到放松。 在开始练习太极拳时,动作要慢一些;身法要正,不能歪斜:动作幅度要大一些。之所以动作要慢、要正、要大,这是为了把周身的肌肉松沉下去;同时.也能把关节韧带拉开,这样才能做到动作圆润自然.气势浑厚。只有把动作做慢了,身法加大了,才能做到深呼吸和气沉丹田。如果做到了这些,就能达到太极拳放松、松柔的要求。 放松是有阶段性的。初学阶段.是很难放松的。动作僵硬、断续,这是很正常的。等到动作熟练了,自然能够放松。从内部来讲,只有做到心静,才能从容不迫,自然放松;从外部来说,对动作套路越是熟练.越能够达到放松的程度,所谓“熟能生巧”。 具体到练拳的身法来说,首先,练太极拳时一定要收腹,腹部一定要放松.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腹部不能放松,就会影响到全身的放松。其次.练拳要采用深呼吸,做到气沉丹田。如果在练习太极拳时出现了胸闷的现象,可以采用深呼吸的方法进行调节。如果深呼吸还不能解决,那么就要停止练拳.自然散步调节。胸闷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拳势不规范、心不静、呼吸和拳势的配合不协调、周身紧张等原因造成的。如果身体局部出现紧张现象(比如腿部),那么可以停下来,用手拍打几下.以缓解局部紧张,然后再找出紧张的原因,进行调整。 在武式太极拳中还有一种骨肉分离法的放松方法,这是武派太极拳的传统方法。一般来讲.我们所说的松沉是指肌肉来说的.骨骼是不可能松沉的。放松对肌肉的要求是肌肉松沉。骨骼方面的要求是关节要拉开。骨肉分离法就是在立身中正的情况下,意想前胸后背的肌肉从上到下像流水一样流到脚下涌泉穴:同时.骨骼有向上升的意识。这样,骨骼向上升.肌肉向下松沉.好像骨肉分离一样。长期练习.就会产生骨肉分离的松沉感觉。肌肉松沉后.肢体非常柔顺而内部又非常坚刚.这就是积柔成刚的练习方法。 另外,要想进一步放松,还要多学习体会老前辈们的练拳心得和拳论。 再有,推手的放松与练习拳架的放松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练拳架时,是个人自己练习.放松容易做到。推手时,则是有对抗.放松就不容易了。这时.只要能做到不丢不顶.就算做到放松了。怎样做到不丢不顶呢?除了做到练习拳架的要求外.还要练习“来卸去补”的方法.即对方来力后.我怎样把力量卸掉;当我进攻时.怎样把力量补充上去。这个方法是需要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学会的。
研究发现老人有这四个习惯,可能少得老年痴呆症 老年人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高尿酸等疾病,这些疾病对老年人危害很大。最令人痛苦的莫过于老年痴呆了,得了以后再也不能完全治愈了。 全球顶级专家的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氏病(老年痴呆症)并非是在衰老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结果。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老年痴呆症是可以预防的,主要是看你掌握了哪些技巧和方法,并且从40岁开始预防。据研究表明,老人有这四个习惯,就不易得老年痴呆。 一、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 老年人要有良好的心态,这很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锻炼,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适当参加运动并能坚持经常,如打太极拳、散步、游泳等,对脑细胞的活力都有好处,能增强中枢神经的活力。还有就是老年人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常主动多读书,多学习新东西,多交朋友,这些都能增强脑细胞的活力,而且能防止大脑老化。 二、日常饮食应多补脑,为大脑补充营养。 人老后大脑的营养常处于缺乏的状态,这是由于老年人大脑老化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变差,因此老人要多注意大脑营养的补充。枫烯鲨酸是从元宝枫树中萃取而得,含有丰富的神经酸和亚麻酸以及人体必备微量元素,因其纯天然的缘故,非常容易吸收,能够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活跃性和延缓大脑细胞衰老,对于受损伤的大脑细胞具有修复作用,对于老年痴呆能够有效改善,保护身体不受伤害,长期服用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非常重要,充足的睡眠可以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得到很好的恢复,从而使身体不会出现亚健康的状态,自然能够抵御老年痴呆的到来。所以,老人决不能熬夜,要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四、多动脑 人脑和人体其他器官就像机器一样,长时间不用就容易生锈而不灵活,所以,积极学习,勤动脑子,人脑接收信息多,脑神经就能保持灵活。老人退休后应该有时间读书学习,人脑要保持协调。积极学习,预防脑病,抗衰老,避免老年性痴呆。此外还要保证低油、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可以使老年人在饮食上不会造成身体负担,也不会患三高疾病,从而降低患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几率。(转自网络)
散步的好处,每天坚持散步竟有神奇的功效 现在的人都比较注重养生,运动是养生的一种最佳方法,而散步也属于一种运动,它是我们平时经常在做的,那么散步的好处有哪些呢? 散步的好处 一、幸福感涌上心头 散步可以提升我们的情绪,特别是在户外散步。有研究表明,每天坚持散步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抑郁患者的不适症状,它的效果会和服药的人相同,有的人甚至会不再是抑郁群体的一员,而且散步所带来的情绪提升效果要比药物的持续时间更长。 二、创造力超凡 很多人的思维局限,而围绕着街区散步是可以让人的思维进行突破的。不管我们是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是写小说的时候缺乏灵感,出去散步一下,会让你的思绪更清晰,创意想法四溢。有研究成果显示,散步是可以增加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而这两种思维都与创造力有很大的关系。 三、过敏无踪影 空气中的花粉造成你打喷嚏、抽泣和眼睛发痒,让你无法享受户外的美好时光。本能告诉你关闭所有的窗户,尽量不要外出,但这种做法可能是错误的。泰国的研究者发现,仅仅是散步(或慢跑)15分钟就能将过敏症状减轻70%。 四、改善代谢功能 代谢综合征是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最严重的副作用之一。它是糖尿病、心脏病,甚至早亡的预警信号。发表在《循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任何有氧运动(包括散步)都能阻止代谢综合征,甚至逆转它所造成的损伤。 五、多活七年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发现,无论体重多少,每天坚持散步能延寿七年。这是因为勤锻炼的人比久坐不动的同龄人更快乐、更兴奋,对未来更有热情。这种积极的心态就有助于延长寿命。
散步的好处和坏处,为了身体健康应早了解 原标题:散步也能致命?散步的好处和坏处,为了家人健康早了解 曾经有一位患者问我:每天坚持散步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吗?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下,散步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散步的三大好处。 首先,我们须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属于循环系统疾病。血管和人的心脏有着紧密的联系。心脏负责泵血,之后通过血管传到人体的各处。也就是说血管是心脏和人体各个组织的纽带。如果这个纽带出现了问题,必将严重危害到人体的健康。 每天坚持散步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答案是肯定的。适当的运动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为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让心脏的泵血功能变得强大,而且还能改善血液循环。除此之外,每天坚持散步还可以改善血脂、血压。 既然每天坚持散步有这么多的好处。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散步呢?散步的时间越长越好吗?其实散步也要讲究一些细节。 *高血压者适合晚上散步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虽说散步有助于改善血压。但是散步要讲究时间。比如说,清晨的时候,高血压患者就不适宜散步。因为对于一些高血压患者来说,清晨的血压偏高,如果这时候选择外出锻炼,就有可能发生意外。尤其是冬天的早晨更不适宜于运动。当然了,既然早晨不行,我们可以选择傍晚时分出去散步,这样锻炼起来身体更健康。 冠心病走路要慢 散步的时候,有不少的人喜欢快步。但是对于患有冠心病的人群来说,快步很容易造成意外,甚至还会危及生命。因此冠心病患者散步的时候一定要慢走。 适当的散步才会更健康 既然散步有利于人体健康。那么我们每天坚持走上几万步,身体是不是更健康?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适当的锻炼才会更加有益于人体健康。疲劳模式的散步不仅不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福音,还会不利于健康。所以平时大家散步,一定要依据个人身体情况,掌握好时间、掌握好运动量,最好身体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75岁后,还有4种表现,说明身体还很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把老年人又细分为3段,分别是:60——75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或长寿老人)。 按照这一分类方法,75岁以后,人体才真正进入了老年期。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卡廖夫指出:“人体衰老的最后一个转折点是在75岁,此时,结缔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将失去作用,人将失去保护屏障,慢性病数量将增加至7种。” 所以,对于75岁以后的老人,没有受到疾病的困扰 ,身体就是健康的,不要苛求太多。有如下4种表现,就值得恭喜。 1、吃得下 能吃,可见身体对能量的需求还比较大,人体代谢功能还是比较旺盛的,所以自古以来,就喜欢用食量的大小,来衡量老年人体的健康状态,所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当然,随着人体的衰老,活动量减少,那么对能量的消化降低,所以饭量减少也是正常的。只需要注意吃饭的时候,胃口好,不挑食,吃嘛嘛香,说明身体还是不错的。 2、排得出 这里主要就是指排便,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下降,容易引起一些消化系统功能问题,出现便秘的现象。 事实上,便秘问题除了一些是因为疾病因素之外,更多时候是由于饮食问题,注意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蔬菜与瓜果类食物摄入,同时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以及运动锻炼的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都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长期便秘,宿便长时间在肠道内堆积,一些有毒物质会被吸收,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所以,75岁以后,没有出现便秘现象,可见胃肠功能还是非常不错的,值得恭喜。
太极拳为什么要用腰打拳?看完这个你就明白了 经典拳论中对腰的论述很多,如“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十三势歌》);“腰为一身之主宰”(《太极拳十要》)等。用腰打拳既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也是太极拳修炼水平由初级阶段提高到中高级阶段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 所谓“用腰打拳”是一种通俗说法,它不是只有腰动,不见身动,而是在练拳盘架时将意念重点放在腰上,体悟腰带、腰领、腰撑等作用,并将腰的这些主宰作用练上身。 练习用腰打拳应该是在习练者完成了学拳的初级阶段,具有一定基础后的练习方法。这个基础包括各式动作基本正确,手脚腰身配合基本协调,全身初步放松,首先是腰胯放松,脚下分清虚实,下盘初步稳固。特别是在身体移动重心或单腿站立作踢蹬脚动作时,能松腰松胯,始终保持上身正直。比如作弓步动作时,应在前脚跟落地后,再稳稳地前移身体重心,消除了腰胯僵硬边迈步边移动身体重心的抢步现象。 练习用腰打拳的要求 一是行拳速度一定要慢,比如打一遍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最好达到三十到四十分钟,只有慢练才能细细体察腰的各种运动和变化,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腿部的支撑力。 二是打拳时要把注意力切实放到腰上,这时你就会体会到原来没有的许多新感受,时间长了,你就会看到自己身上出现的新变化。 三是全身要进一步放松,用意不用力。当然,用腰打拳的一个显著效果就是反过来促使身体更加放松,这在下文还要谈到用腰打拳打法的要点是腰带、腰领和腰撑。 腰带就是有意识地用腰带动手脚运动。练拳时如果只有手动而腰不动,就失去了太极拳的根本,太极拳应该是腰手都动。那么到底是腰主动带手动,还是手主动带腰动?是圆心带动圆周,还是圆周带动圆心?如果应该腰这个中心是主动的,那么道理是什么? 当你分别用这两种不同方法打拳就会发现,用手主动带腰动,手臂和肩就会紧。当腰主动带动时,手臂和肩是放松的,长此训练,才能松肩、活肩、空肩,才能化解来力,作空来力。 松是舍己,舍己是为了从人,从人是沾连粘随,只有松才能作到沾连粘随。腰与腿也有类似区别。当作前弓后坐动作身体移动重心时,如果意念在腿,会加大腿脚蹬地时肌肉的紧张程度,气就不容易沉下去。意念在腰,腿脚的关节和肌肉相对放松,有利于气向下松沉,向下扎根,做到两足有力而又不僵紧,下盘会更加稳固。(转自网络)
太极大家董英杰对太极拳练习的要求(转) 在杨澄甫先生的弟子中,今天能看到亲传弟子的视频很少,有其子杨守中的,以及弟子董英杰、傅钟文、牛春明、郑曼青等人的视频,从中可以领略杨家太极拳民国时期的风采。其中董英杰的拳架尤其潇洒,无论形、神、意、功均无可挑剔,其子董虎岭的拳架亦不同凡响。 董英杰对练习者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他认为太极拳是顺其自然,求其先天本能,是返本归原的功夫。练太极拳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 他要求练拳首先要勤,练拳一次至少三趟,每趟均有目的。第一趟把筋骨拉开,导引气血。第二趟矫正姿势,动作务求准确。第三趟调整意与形,使之内外合一。至于每天练多少次,则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但每次不少于三遍。按旧时练拳的速度,一趟拳架大概八至十分钟,需要的时间也并不算多。民国时期的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和今天的人应该有不小的出入!“勤”是量变到质变的前提条件,练习的量不够,谈何提高? 练太极拳要三到:神到、意到、形到,身法要合。如身法正确,神意俱到,则进步就很明显,每天练拳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他对身法尤其重视,身法要合实际包含手、眼、身、步在其中,即内三外三的所谓六合。 他对“松肩垂肘”的理解和别人不同,他的解释是:松肩垂肘的目的,是将劲移至臂部肘前一节,使力不滞于肩背。这条要求,只有经过细心体会,才会有所体悟。对于行拳中的呼吸,他要求自然而然,不可勉强。
最危险的寺庙,悬空近2500米, 建造过程成谜 原标题:中国最危险的寺庙:悬空近2500米----- 一桥连接两山顶 ,建造过程至今成谜。 请打开后点击如下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aijiahao.baidu.com%2Fs%3Fid%3D1651424285636462343&urlrefer=74f8294bcea25a71799d42bb78a59b92
千斤“铁庙”,屹立山尖,四面悬崖,百年不倒 原标题:千斤整铸“铁庙”,屹立于2300多米山尖,四面悬崖却百年不倒。欣赏,请点击如下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new.qq.com%2Frain%2Fa%2F20201221A0J4ZU00&urlrefer=2b497c5bf2042df819e7015181d6dbe1
太极拳的真话实言14条,练拳必看! 1、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把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 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3、有人说弓步的后腿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腿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腿,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腿伸直....。 4、有人把肩关节练得很灵活,以为松肩坠肘练到位了。其实“松肩坠肘”的“肩”主要指“肩胛骨”,“肩关节”好松,肩胛骨难松。只有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相通,又利于气沉丹田。 5、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 6、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关节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7、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8、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亦叫母劲,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那是没用的空话。 9、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太极拳习练中常见的弊端 1、僵:有刚无柔,通病。防治:全身放松,同时,要做到松而掤劲不丢。 2、飘:有升无沉,有上无下,漂浮,或叫拔根。尤其是在提腿和跳跃动作时更易犯此病。防治:轻沉兼备,逢上必下,周身有上升部位必有下沉部位。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对拉拔长,稳固下盘,裆走锅底型。逐步做到上肢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泰山。手的动作,顺变逆,逆变顺,必须先坐腕,否则也飘。 3、散:有开无合,松懈,或四肢开展过大,两臂开展之中没有相系相合感。肩,胯,肘,膝,手,足之间失掉“六合”规矩,以及敞胸,敞裆,都是开展有余,紧凑不够。脚该扣不扣。手型散也是病。防治:四肢总保持半圆型,掤劲不丢,处处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相寓,要做到:舒展之中有团聚之意。下盘两膝,两足。常常里合。 4、拘紧:动作放不开,不到位,不舒展。防治:处理好开合关系,合中有开,“紧凑之中有开展之意”。 5、直:直来直去,没有缠丝劲。防治:动作螺旋,触处成圆,周身各关节的松沉处处求一个圆字,动则求一个旋字,非圆即弧,非顺即逆。 6、丢:丢劲,失去掤劲或丢掉小动作。防治:掤劲不丢(弹簧劲),动作不缺,过度路线不含糊。 7、扁:没有掤劲,圈不圆。防治:掤劲不丢,周身如同一个充足的气球。外形饱满,内气鼓荡。“筋骨要松,皮毛要攻。” 8、贪:上身前倾,有前无后。防治:注意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发后塌,上身中正,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9、拱肩:上肩拱,上挺,上拔。防治:时时注意沉肩坠肘。掌根下塌,另外,拱肩与胸腰能否开合,腰能否下塌也有关系。 10、晃肩:肩左右摇摆,初学用腰劲抖不出来,而肩膀左右摇摆非常难改。防治:上身中正,松肩塌腰,以腰脊带肩。 11、探肩:两肩过分前卷,含胸太过造成的。防治:含胸塌腰,肩微含,不可过,做到胸背有开合,胸开背合,背开胸合,两肩松沉。 12、架肘:肘上架。防治:肘要下坠,不能离肋。 13、挺胸:开胸过大。防治:开胸指胸肌横向拉开,不是前突而是要螺旋中运化。 14、凹胸。含胸过分,有合没开。 15、弓背:同上。 16、弯腰:下盘支撑力不足,腰腿没劲。
喜欢走路锻炼的人,赶紧看看最新研究结果! 此文很好,看后定有收益。打开后,请点击如下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new.qq.com%2Fomn%2F20200513%2F20200513A00XCF00.html&urlrefer=1787642aced66b8963356f1371d9ecd3
太极陈式小子 欣赏,可在打开后点击下面两个地址中的任何一个。 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A0MjMzNjc4NA%253D%253D.html&urlrefer=0066acef625af12c7d3a8b6f5ea47f2f 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v.qq.com%2Fx%2Fpage%2Fm0181anv7bc.html&urlrefer=c790d22bf0aa7c82f1531b6779c709d9
老照片再现清朝百姓的困苦生活:穷人衣不蔽体,最后一张心如刀绞 打开后,请点击如下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aijiahao.baidu.com%2Fs%3Fid%3D1662182006360561706&urlrefer=031828ff8b5af987032bd1b31eaa7f8c
体育总局体科所:寒假锻炼方案(动图版),老师转给学生 这个方案,绝不是仅仅适用于寒假,对儿童青少年平时锻炼身体同样有用,特别是方案在介绍了各种锻炼方法的同时,还配有真人影像教你怎样做。文字加影像,看了就会做。儿童青少年及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可点击下面地址,打开看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aijiahao.baidu.com%2Fs%3Fid%3D1690678118947794326&urlrefer=19268351192cb29e2d28c2bbfce091bd
太极(八法五步)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官方推广教学视频 点击下面三个地址中的任何一个,都可看到《八法五步》视频。 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iqiyi.com%2Fw_19rzl0ij0x.html&urlrefer=13b4ecb1316840670988fdd45c92c745 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v.qq.com%2Fx%2Fpage%2Fh0759mwwdng.html&urlrefer=4502381eeac1667bb140e07e1f9de15f 3.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g5NTAyNzM5Ng%253D%253D.html&urlrefer=a28704a5ff0c5ffc1fa4b71f68de8a17
小学生作文《怀孕》火了,老师称其惊为天人,网友说太赞了! 读了孩子们的作文,震撼。奇思妙想,天真烂漫,逸趣横生,比读了有哲理、能启发人的寓言笑话还撼动人心。 阅读,请点击如下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new.qq.com%2Fomn%2F20201229%2F20201229A0GCC500.html&urlrefer=f16ee680b2146122516319fa44f466a0
拳谚小集 1. 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 2. 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 3.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 4. 拳打千遍,身法自现 5. 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 6.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7.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8. 前手齐眉三尖对,鼻尖手尖与足尖 9. 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10. 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 11.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互用,刚柔相挤 12. 发于根,顺于中,达于梢 13. 含而不露,神态舒展 14. 学拳容易改拳难 15. 久练自化,熟能生神
70张老照片告诉你,什么是新中国? 请点击如下地址打开阅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adquan.com%2Fpost-2-287889.html&urlrefer=ad622a4df0597434638a62df9af224d9
梅奥诊所:太极拳,一种缓解压力的温和方式 作者 梅奥诊所员工 梅奥诊所简介: 梅奥诊所(Mayo Clinic)世界著名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于1864年由梅奥医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创建,是世界最具影响力和代表世界最高医疗水平的医疗机构之一,在医学研究领域处于领跑者地位。梅奥诊所虽被称为"诊所",但实际上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医学中心。 2014年7月15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发布的2014--2015年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梅奥诊所位居第一。
初学太极拳的人,这些细节要注意! 1.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 2.架势不可忽高忽低 初学时架势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势或低一些的架势。 3.要适当掌握运动量 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体操运动和其他长拳运动剧烈,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弯曲情况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 特别是下肢的运动量比较大。因为打这种拳,一方面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曲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另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上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 所以,初学的人练完一两趟“简化太极拳”,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 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揽雀尾”、“云手"、“起势”等; 也可以架势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垂直,膝盖与脚尖在一条与地面的垂直线上,同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 患有腰间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务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转) 本文来源网络,仅做公益分享,若侵权请告知删除 1. 文化主旨 儒家积极进取; 道家顺其自然; 佛家无私奉献。 儒家讲求的是,一个人要努力完善自身,修齐治平,积极入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道家讲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一个人要尊重天地自然,不要试图凌驾在自然界之上,顺其自然。 佛家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慈悲和包容。一个人无私奉献,积极行善,来世才有福报可言。 2. 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道家文化——领悟道法,淡泊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儒家积极入世,所以侧重点是个人修身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要求人们心有仁爱,待人有礼貌,对朋友讲信用,对父母孝顺,对君主忠诚,等等共九条标准。 道家认为现实的生活没那么重要,领悟天地大道才是正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世界万物都由“道”衍生而出,只有领悟了道,才能天下莫能与之争,才能更好的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放在个人修养上,就是淡泊名利,修心静心。 佛家提倡的是轮回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信徒需要为善,多积善果,才能有好报。 3. 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夫子讲:三十而立。一个人要在三十岁成家立业,有自己能在世上立足的本事。 道家把更多的关照放在内心,一个人领悟天地道法,就是最大的圆满,至于功业如何,那就看缘分了,顺其自然,掌握道的法度,完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他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 佛家文化讲的是轮回报应,一个人要以慈悲渡人,无私奉献,才能修得圆满。
血管不堵者身体会有5个表现,清血栓记住2点 原标题:血管不堵的人,身体会有5个表现,占2个以上,恭喜你血管还不错 (正文) 血管,是为人体输送血液、氧气和其他养分的重要“管道”。 好比,一间屋子中水管一样,每天为人们生活需求提供水源。 但,时间久了,水管会生锈,同样,血管也会有“垃圾”堆积,形成血块,堵塞血管。 血管一般堵塞超过70%会有明显的症状,但这时,已接近晚期,治疗相对会困难一些。 血管不堵的人,身体会有5个表现,占2个以上,恭喜你血管还不错。 表现一:腿脚没疼痛感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若血管没有堵塞、或者没堵塞很严重,就不会引起疼痛。 而,腿脚是剧烈心脏较远的部位,血流通畅,没有疼痛感,说明血管还比较通畅。 表现二:没有持续头痛 脑部血管、颈部血管堵塞,可能会引起持续性头痛。若没有持续性头痛、头晕、思维混乱的情况,说明脑部血管供血、供氧还不错。 表现三:没有胸痛、胸闷 一般情况,心脏血管堵塞会引起胸闷、胸痛,尤其是有冠心病、高血压的人要注意。 若出现持续性胸痛,立即送往医院,避免猝死。 表现四:呼吸顺畅、不急促 肺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内血管通畅,呼吸也会通畅,没有呼吸急促、气喘的情况。 若肺部血管堵塞,影响供氧,就会出现呼吸急促、气喘的表现,这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其致命率很高。 表现五:手脚没有麻木感 手脚麻木,是痹栓引起的。当体内痹栓沉积到270微克左右,就会使患者肢体活动受限,甚至瘫痪。 若手脚没有麻木感,说明血管流通比较顺畅,供血量还不错。
太极拳最容易练伤的几个部位,拳友要多注意了 我们练习太极拳本来是为了健身,是为了把身体练得更好,但是如果练习方法不当,反而可能会把身体练坏、练伤。今天我们侃一下练太极拳容易练出毛病的几个部位,以利大家练太极拳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胸部 我们大家都听说过横气填胸,练拳之后感到胸闷,严重的胸部会感到疼痛,其原因就是: 第一,个别练习太极拳的追求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最后练成胸部不是一般的不适,而是呼也好、吸也好胸部都会产生疼痛,吃中药调一年半年都调不过来。这种现象还不是一个两个,有人比较聪明,练一练感觉不对马上就停了,但是有人到了问题非常严重的地步才停下来。所以我一直在喊练拳时要忘掉呼吸,谁去追求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最后一定会付出代价! 第二,就是挺胸练拳。挺胸练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追求立身中正的,也就是百会——会阴这条线与地面垂直。这本来就是一个谬论,可是当前它在我们社会上还有相当广泛的市场。你的后背如果与地面垂直,大家想一想你的胸能松下来吗?你的胸能够含住吗?在练拳的时候如果胸部不松不含,马上就能感觉到:首先是呼吸不畅,其次是心气往上顶。 二是一部分朋友学会了松胯,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他又怕上身往前倾,于是便把胸挺起来以弥补松胯造成的身体前倾。我们看:如果要使身体重心坐到两腿上,即坐在板凳上打拳的话,必须松胯、屁股往下坐,重心坐在两腿上之后,你的身体上身肯定是微微前倾的,这样做本来是对的,但是我们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往往把对的东西当成错误的。 我曾经反复的琢磨,为什么人家练瑜珈、练跳舞的都要挺胸抬头,而我们练太极拳的为什么要把胸含住呢?因为我们练太极拳时总是在一种松胯曲膝状态,如果胸不松不含,呼吸就不顺畅,心气就会往上顶。怎么松胸含胸?你站起来做深呼吸,吸气的时候把胸挺起来,呼气的时候把胸松下去,如果你松不下来的话,可以用大拇指按着胸口,帮助它松下来。 有一点大家必须明白:你的身体上身一定要适度前倾,不前倾胸永远松不下来、含不住,这个非常容易验证。(接下面) 腰部 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腰部练出问题的主要是出在三个方面: 第一,撅着屁股打拳。我们判断撅不撅屁股的标准,是看腰肌命门这个地方是不是平的、直的,如果凹进去了就是撅屁股,如果是平的就不叫“撅屁股”! 我们练拳时大家都知道要“尾闾中正”、“尾闾下垂”,怎么样找到“尾闾下垂”这个感觉? 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塌腰。大家看,我的尾闾往后翘,这个地方(腰肌命门)绷得非常非常紧;我的尾闾再往前卷,腰肌也是紧的。找到这两个感觉之后,让尾闾既不往后翘也不往前卷,让它自然垂下去,腰就是平的松的,这就是“尾闾下垂”,这种姿势就是我们所说的塌腰。撅着屁股打拳的往往在重心移动的时候还容易拧腰,这屁股一撅腰一拧,这样腰部就非常容易出现不舒服或疼痛。 第二,用“尾闾前卷”来“托捧丹田”。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鼓吹用“尾闾前卷”来“托捧丹田”,听起来多么动人啊,其实这种练法是错误的!尾闾前卷后你的腰肌命门这个地方照样是紧绷的,我们腰部这几个椎关节要使它能够放松才能活,也就是腰臀胯才能够活,所以那种用“尾闾前卷”来“托捧丹田”的人实在是不懂拳,他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尾闾还要动!如果按这种方法去练,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会使你的椎关节变形。 第三,其实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就是有的人学会了松胯之后身体适度前倾,害怕别人说自己身体上身前倾,所以用挺胸来进行弥补,这一挺胸就造成腰肌命门这个地方紧绷,松不下来。(接下面)
太极拳练好这三大部位,就没那么难了! 初学太极拳往往感觉这也学不好,那也学不好,真是伤透脑筋!其实,掌握关键部位的练习,锻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腰 腰在太极拳中十分重要,拳谱说:“主宰于腰”。又说:“千变万化,单凭腰一转”,即身体各种姿势完全靠腰一转,可见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好好理解。 打太极拳,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则叫放松。所谓放松,就是身体任何部位都没有僵硬的地方。当然对练拳有一定水平的人来说,应当注意“虚非全然无力”,即松也不是全然不用力,否则就懈了。但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则应当强调打拳要放松,浑身上下都不要有力,因为“虚非全然无力”所讲的“力”指的是长期练太极拳过程中培养出的太极拳的劲,而初学者只要一用力,就是人身上原有的笨劲、拙劲,因此,这时宁可软一点,等拳练到一定程度,再告诉他在松的同时还要有点劲。 全身都要放松,腰尤其必须放松,因为腰是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发源地,腰如果不放松,转得不灵活,对其他地方的干扰就很大。太极拳打得好不好,关键就是看腰。练不好拳就是因为不是腰在动而是耍胳膊耍腿。只耍胳膊耍腿,那是练操,与太极拳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把腰的问题解决了,你的拳就前进了好大一步。(接下面)
终于知道高手们打拳为什么总是慢吞吞,秘密全在这里了 慢练是学好太极拳的基础。陈鑫云:“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则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 太极拳缓慢的练习,能够有效地规范自己的动作,体会拳架中丰富的内涵及精髓。慢练就是细练,细练能松透全身,松透全身就能适应太极拳的万千变化,练成周身一家。 如果动作练习的较快,许多细微动作之处、动作间的转换和过渡等细节,就会一带而过,使动作不到位或产生偏差。如想追求更高层次的太极拳便成为空谈。 慢练悟松静 能静就能松,太极拳的静分心静和体静,只有心静下来,才能使整个身体放松。如何在练习太极拳中获得松静?那就是放慢练习。在慢练中寻找身体中的松静状态和感觉,不仅要寻找身体内部的松静,也要仔细寻找每一个拳式里的松静。 细心揣摩拳架在静止定式时保持这种状态,在运动过程中也仍然要保持这种状态。在逐渐强化练习太极拳深度的过程中,将身心放松到自然通透,最终实现一种忘我松静的高级境界。 慢练悟用腰 慢练能体悟腰运转中的各种变化。练拳时如果只有手动而腰不动,就失去了太极拳的根本。太极拳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运动的程序是:由腰轴转动带动躯干运动,再由躯干转动带动下肢和上肢的运动。这种传承转带动作,能使肢体运动形成上下相随、全身协调一致。 用手主动带腰动,手臂和肩就会紧,不灵活; 当用腰主动带动时,手臂和肩是放松的。长此默识揣摩慢慢练习,拳架会愈练愈精,身上越练越松,下盘越练越稳,腰胯越练越活,劲路越练越整,练拳兴趣极为浓厚。 慢练悟衔接 练拳时上一动作要与下—动作不间断、不停顿地衔接起来。衔接在太极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承上启下。没有衔接,太极拳动作与动作之间就无法圆活过渡,就无法实现折叠转换.....。 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之间衔接的规律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即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衔接处要不僵不滞,没有停顿断续之处,无有缺陷处,无有凹凸处,动作要连贯圆活。每—个动作都能如此,就能练出太极拳运动中运劲如抽丝、连绵不断,似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宏大气势。(接下面)
美国人拍照的1946年的北京城 美国人拍照的1946年的北京城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360kuai.com%2F9592cbfcc4f350e1b%23__NO_LINK_PROXY__&urlrefer=a5bee9d58e72a552c9051a4a167c4105
不把周身各个部位摆正,就打不好太极拳! 转帖者按: 本文篇幅较长,不过值得一读。不管你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读了都会有所收获。读读吧,开卷有益。 本文原标题是: 太极拳: 这几个部位通了,太极拳也就通了! (以下是正文)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有严格的要求。不把周身各个部位摆正,就打不出好拳。 先从头顶说起。 头,俗话叫脑瓜顶,针灸学把这个穴位叫做百会。拳谱中讲头的地方很多,张三丰在《十三势歌》中一句话就把头的重要性说清楚了,他说“满身轻利顶头悬”,意思是说要使全身轻灵关键在于头,如果不摆正头的位置,就会影响到全局。头的位置怎么摆呢?要“顶头悬”,就是把头发系好后往上拉。往上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虚灵顶劲”,从下往上顶。这个顶应该是虚虚地把头顶上去,而不是实顶。如果是实顶、硬顶,身体就会发僵。拳谱又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如果头顶能悬起来,人的整个精神就都能提起来,就没有滞笨的毛病了。你可以做个试验:如果头不是虚虚地顶起来,那整个人肯定一点精神都没有,疲疲塌塌,走路也好,做动作也好,都会很滞笨,不灵活。好多人不懂得头的重要性,所以学拳时特别要强调要虚虚地把头顶起。有的人不管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拳就打不好。 头顶悬起来,下颔就会往里收,脖颈就会稍稍向上挺,有人把这叫做“强项”。什么是“强项”?就是脖颈那里稍稍有点强硬,有一点劲。如果脖子一点劲没有,疲疲塌塌,头就悬不起来了。但“强”不能过分,打太极拳一定要明白,老前辈在这个地方说脖颈那里要有点强硬,但在其它地方他已经告诉你,打拳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不是让你一个动作就达到极限。说强,你可别真正地去强,只能是头向上顶、下颔微收,脖项那儿稍稍有一点强的意思,不要僵硬。 肩。 肩要往下垂,不能往上端。外形与内气有关,如果肩向上端,气就会随之上浮;肩往下一沉,气也就会随之下沉。但所谓的垂肩不是把肩死乞白赖地往下拽,只是有点下垂的意思,不往上端就行了。不要死拽硬拽,如果硬拽就过了。 这里涉及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则“取中”,学太极拳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取中”。过去太极拳叫“十三势”。十三势指的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前)、退(后)、顾(左)、盼(右)、定(中)十三种劲。其中掤、捋、挤、按,就是坎、离、震、兑四正方,採、挒、肘、靠,就是乾、坤、艮、巽四斜角,这也就是太极图中的八卦;进、退、顾、盼、定,就是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五行,合起来称为“十三势”。前八个劲中,最难掌握的是“掤”,五行中最难掌握的就是“中”。什么叫“中”?“中”就是“无过而无不及”,过或不及都不行,“过”了,拳就是僵或是散的;“不及”,拳就是懈或是懒的。所以我说肩要垂,你要掌握火候,要掌握这个“中”字,过了、不及都不行。当然对一些喜欢“端肩”的人来说,学拳时我们强调肩要垂;但肩膀端起来的人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不端肩的人来说,只要平常肩的状态稍稍有点下垂的意思就够了。 垂肩还有个问题要解决。两个肩垂下去以后,要微微向里合。如果肩不往里合,胳膊就正好夹着身体,为了让大臂离开你的肋,肩头就必须稍微向里合。只要两个肩头往里一合,腋窝就空了,空多少呢?一般讲要在腋窝处空出可以放一个拳头的地位。 肘。 肘要往下坠。坠,也要取中,也不要死乞白赖。练拳的人很容易出的一个毛病就是把两个肘子架起来。肘一“飞”,胳膊就僵了。肘为什么要坠?就是为了让你的肘子往下去,防止胳膊“飞”起来。当然坠肘和沉肩有连带关系,肩垂,肘自然就坠下去了。 前胸、后背。 要含胸拔背。太极拳和长拳不一样,练长拳要挺胸,练太极拳则要含胸。含胸拔背也要注意“中”。含胸只要有点内含就可以了,不允许你把胸挺出去。只要不挺出去,向内含一点就可以了,不要过分,过分了就变成大猫腰了。拔背也是这种情况,背为什么会拔?胸如果有点内含,脊背就必然稍微有点往后的意思;相反,如果胸挺了,脊背肯定会往前。其实,所谓拔背是四面受力的结果:头顶往上悬,对脊背就有一个往上拉的力;两肩一沉,又有两个从左右拉背的力;下面还要讲腰,腰一松,对脊背又有一个向下的力,这样四面一拉背就拔起来了,不是硬往上拔。 腰。 腰在太极拳中十分重要,拳谱说:“主宰于腰”。又说:“千变万化,单凭腰一转”,即身体各种姿势完全靠腰一转,可见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好好理解。 打太极拳,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则叫放松。所谓放松,就是身体任何部位都没有僵硬的地方。 当然对练拳有一定水平的人来说,应当注意“虚非全然无力”,即松也不是全然不用力,否则就懈了;但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则应当强调打拳要放松,浑身上下都不要有力,因为“虚非全然无力”所讲的“力”指的是长期练太极拳过程中培养出的太极拳的劲,而初学者只要一用力,用的就是人身上原有的笨劲、拙劲,因此,这时宁可软一点,等拳练到一定程度,再告诉他在松的同时还要有点劲。 全身都要放松,腰尤其必须放松,因为腰是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发源地,腰如果不放松,转得不灵活,对其他地方的干扰就很大。太极拳打得好不好,关键就是看腰。练不好拳就是因为不是腰在动而是耍胳膊耍腿。只耍胳膊耍腿,那是练操,与太极拳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把腰的问题解决了,你的拳就前进了好大一步。
太极拳习练的基本功,注意事项和禁忌 太极拳的基本功 1、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如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等)非常重要。.....初学, 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 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 非改不行, 因此称为基本功。 2、动腰 “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 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 以脊柱为轴, 缓缓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动腰” 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拧腰, 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做好, 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3、坐腿 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 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 极为重要, 却也相当难练。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坐腿” 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 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 打基础, 先把动作学会, 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 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 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打一套“简化太极拳”, 正常的速度是4~6分钟, 有的人慢练, 可长达8~9分钟, 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极拳”为8~10分钟, “八十八式太极拳” 需要20分钟左右。 2、架势不可忽高忽低。初学时架势可以高一点, 也可低一点, 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 以后整套动作, 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可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 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 再练中型架势或低一些的架势。 3、要适当掌握运动量。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体操运动和其他长拳运动剧烈, 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弯曲情况下做慢动作, 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 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太极拳是一项有氧运动, 其能提高身体呼吸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长期练习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练太极拳有什么禁忌 1、忌神不守舍 太极拳是三分形式七分意, 十分技巧在神气。招为术, 神为势, 有招无神招无力, 招术神通才灵威。神力透心, 神威难测, 神光威严赛锐器。练太极拳一定要达到手、眼、身合步,精神气意通。 2、忌松散无力 松是太极拳之门, 是太极拳练者入门的第一关, 松是使关、节、椎松开, 使肌、腱、肤扩张, 让气血直达梢端。绝不是松散、松乱、松懈。 3、忌僵硬练力 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 是柔中藏刚, 松是太极之门, 僵硬是太极之绊, 用气滞气,用力伤气, 是太极拳之大忌。 ——本文摘录自《太极拳习练攻略,懂了这些练拳事半功倍!》,供参考。
老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排便,也不是喝水,越早知道越好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晨,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晨也是人们呼叫120的高发时间段,这其中有一部分和起床时的“危险动作”有关。 早上起床过快、动作过大,很容易发生意外! 当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各种生理功能处于“低速运转状态”,这时候身体代谢较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而醒来后如果起床过快,动作过大,比如闹钟响了,瞬间弹起关上闹钟;晨起尿急,快速下床上厕所,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群。 比如本身患有高血压的人群,血压在一天内会有一定的波动,而晨起的那段时间(6:00~10:00),就是一天内血压的高峰期,而此时恰巧又是降压药效果最弱的阶段,因此如果起床不当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也是为什么起床后半小时到一小时是高血压患者猝死的高发时段。 有些老年人患有关节炎,晨起很容易产生关节僵硬紧绷感,短则几分钟,长则半小时,尤其是快速起床后症状更为明显,但是如果不着急起床,在床上慢慢活动活动,给身体做个按摩,让积液慢慢被吸收,就能够明显缓解晨起后的身体僵硬。 早上醒来的第1件事,其实不是喝水,也不是排便,而是好好起床,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不妨将起床分为三步走,这样能够很好避免意外发生。 第1步:侧身 早上醒了之后,可以先赖赖床,然后侧侧身,让身体的血液活动起来,然后伸一伸懒腰。 第2步:坐起 如果进行第1步时没有身体不适,那么就慢慢坐起,下一步则是坐在床边双腿自然下垂,这时血管以及心脏的负荷会慢慢加重,这是一个适应过程,也是慢慢唤醒心脏以及血管的过程。 第3步:从容站起 在床边坐几十秒钟,再慢慢站起,让心血管再一次适应,再一次预热。 有人将早上正确起床的方法总结成了歌谣,内容大致为“清晨起,莫慌忙,伸伸懒腰再起床。 床边坐,别着急,半分钟后再站起。” 还有一个注意事项,中老年男性在晨起或夜间排尿时容易发生“排尿性晕厥”,指的是在排便期间突然出现短暂性的意识障碍而发生晕倒,原因和血管舒张以及收缩障碍造成的低血压有关。 因此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中老年男性排尿时要避免体位突然改变以及排尿用力过大,如果老人之前发生过此类现象,排尿之前最好有人搀扶,若在排尿中出现头晕、眼花、无力的现象,要警惕排尿性晕厥的发生,可选择就地平躺,或选择一些保护性姿势。(转自网络)
(转)太极拳练习者若出现这几种状况,应立即停练 说起练习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已是不容置疑的事情,太极拳虽然好学,但很难练,也就是很不容易出功夫,若不遵循练功时的要领规则,不注意听从师者的指导,练太极拳不但达不到修身养性,强健筋骨的效果,出现偏差,还会导致一身的病害,笔者就太极拳练习中常出现的几种不良状况列举如下,以期对练习者能有所警示,有所帮助。 一,功后头晕脑胀气上头,太极拳练习者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意念过重方法不当造成的,比如在练习杨式太极拳时,根据行拳的要领,要做到"虚领顶劲"或称"虚灵顶劲",初习者往往把握不住"虚领"之意,直接将头上顶并加重意念,错误地认为这就是"顶劲",而不知此"顶劲"是"虚"的,只需用意念轻轻向上一"领"就行了。 而在实际练习之中,练习者把"虚领"和"顶劲"分开了,只注重"顶劲",久而久之,由于意念地不断加重,头部机械地往上顶,气降不下来,导致"气上头",继而出现功后头晕脑胀,有的伴随头疼,头重脚轻,耳呜眼花。消除"气上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行拳时一定要放松再放松,特别应注意的是,虽然要求行拳时,精神要提得起,但脸部表情不可严肃和肃穆,要灵动活泼泼的将气降于丹田或脚心,朋友们可试下看。 二,功后横气填胸,胸发闷,拳谚曰:"横气填胸,百病丛生",太极拳初习者出现"横气填胸"的现象,也多是在站桩或行拳时,身体做不到充分放松,膈肌不能下降,气滞留上腹造成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行拳时,两肩不下沉,两肋间肌随肩架着上提,形成五脏上提,气不下沉,功后脏腑之气仍在上腹"横"行,造成胸闷气短难受。 所以在行拳时一定要遵循要领规则,真正做到"肩沉肘坠",放松自然,气沉丹田,在没有充分掌握要领,做到自然放松,宁可不练,也不能造成"横气填胸",一旦出现这种症状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有时须停功调养好长时间才能消除,练习者不可不谨慎行之。 三,功后膝盖疼,造成功后"膝盖疼"的原因,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行拳时,膝过足尖,膝与足尖不在同一垂线上,其二,动作转换时虚实不分,膝与足尖方向不一致,造成膝盖扭曲,其三,尾椎收的太过,骨盆前倾,脊柱弯曲,两膝受力加大,久之膝盖受损,因上篇对此已有详述之故,本篇不在赘述。 总之,若太极拳练习者,出现以上任一状况时,必须认真对待,不可掉以轻心,否则真的会贻害无穷,此决非笔者危言耸听。一旦出现这种状况也不必惊慌焦虑,暂停练功,多请名师指教,处置得当的话,一般身体恢复正常状态,常常无须过多时日。不过,对上述三种情况,还得请太极拳练习者谨之慎之为好。 (转自网络)
冯志强先生关于心静与慢练的论述 1. 太极拳之所以有显著的养生功效,究其原因就在于贯穿始终的心神虚静。无论是站桩、活桩、单操单练还是套路练习时,都要思想集中,精神蕴蓄,心静神宁,杂念不起,全神贯注于“阴阳自然开合、天机自然运行”之中,逐渐达到练功入静、动中有静的效果,而且越练越虚静,物我两忘,一片神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而又益智补脑,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调节,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较好地调整脏腑机能,调节生理,达到最佳状态,增强体质,有病则除,无病强身,延年益寿。所以心神虚静贯始终是习拳练功之首要。亦可称之为“总纲”。 2 练拳宜慢不宜快,能慢尽管慢。从起式开始,到收式结束,须慢慢领起,缓缓运行,默默停止,形似潺潺流水,又似和煦春风,柔顺和缓,沉着兼备。每一势均要慢,每一式亦要慢;开展时要慢,沉合时亦要慢;一起一落要慢,一屈一伸亦要慢。慢而能思上下是否相随,慢而能知内外是否合一,慢而能求神气不断,慢而能得周身一家。尤须留心转关处,转关之处最奥妙,此处不留心,消息终迷茫。慢者皆在心意,四肢百骸皆悦从,心意慢运,四体缓随。意在神而不在气,在气则滞,气滞则形散,此是关键。 而又宜静不宜急,能静就能慢,不能静就不能慢。平心静气,静心慢练,随着外形动作的和缓转移,引动内气于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使意气相合,使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得其自然之机,合其自然之道,渐人物我两忘之境。只有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方现一片太极原象。 3. 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慢练就是活桩。功夫来自桩功,任何拳术都注重桩功的练习,桩功既是筑基功,又是通向成功之途,因此都有一套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桩功练法。站桩是定桩功,慢练是活桩功。太极拳有无极桩,也有太极桩。太极桩就是活桩功,除了有一套活桩功的练法外,慢练也是活桩功。太极十三势即八门五步功,根据太极易变之理,八卦由五行而生。八门手法即八门劲须以五行五步为基础。所以,慢练活桩功即使桩步稳固、沉重如山,而又虚实灵换,五行自如,则八门手法更具威力。 慢练能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气以静养而有益。以平和之心养浩然正气,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气和而物壮,养生有所赖;气盈而劲足,拳术有威力。
(转)初习太极拳,这样练才能把太极拳练得更好 太极拳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打好的拳种,看似柔和缓慢,但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练好学好。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想要练好拳,掌握太极拳的练习要领,需要经过几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 先学好拳架 学习太极拳,我们之前说过,先要练好下盘的功力,把腿上的劲练出来之后,再开始练习太极拳的拳架。在练习太极拳拳架的过程中,不要着急,如果可以的话,先练习简化太极拳24式,从24式里寻找练拳的感觉。练习太极拳,刚开始的时候,容易练快,新学太极拳的拳友,都是一样,刚开始沉不住气,打拳刚开始挺慢的,打着打着就快了起来。24式简单,速度慢,容易让人沉住气。等学会了24式,有点基础后,再练习某一太极流派的太极拳,这样收效会好些。 初学拳架,一定要注意身体的正直,也就是整个上体的姿势,应与站桩时的上体姿势一样,学拳时,切忌身体歪斜。呼吸应保持自然。初学太极拳,是一种对身体训练方式以及平时习惯的一次改变,也是对于自己平时的一些身体的坏习惯的一次纠正,所以在初学拳架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把每一个动作练到位,忌快宜慢。 平时也要多看一些别人的练拳视频,看一看别人的姿势,看一看别人在练习太极拳时的状态,可以选择一两位练得好的作为榜样,进行模仿,但模仿归模仿,尽量以自己所学太极拳的拳架为主。 第二层次 自己练习+老师纠正 当学会拳架之后,可以逐渐脱离老师开始自己去练拳了,每天练拳应给自己定一个标准与要求,比如每天练习几趟拳,练习多长时间的基本功,以及热身的时间是多久。即使你已经学会了太极拳,也不要放弃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将会一直伴随你的练拳生涯。 一般,我个人每天热身时间大约在10-15分钟左右,练习基本功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练习拳套一般是2-3遍。.....我的练拳与大多人的习惯一样,练套路多,练习实战少,所以我练习太极拳就是以健身为目的,健身要求的就是要减少伤害,多做对自己身体有益的事情,基本功是提高下盘功夫,增加腿部肌肉的关键,多练习下肢力量可有效,可改善身体的整体姿势,提高练拳的水平,同时可有效防止训练损伤的出现。
六个小诀窍帮你轻松走好太极拳的步法 原标题是:六个小诀窍让你轻松掌握太极拳步 一个人太极打得好不好,首先看的是走的步法,其次看的是拳是否出的准确。走步在太极里面是基础,太极强调的是力始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上下相随,完整一气。下身决定上盘,步法要准更要稳,上盘才不会晃。 ......上身是在下身扎实的基础上才来进行施展的。除了腿部支撑以及柔韧性锻炼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掌握自身重心位置 之所以称太极拳变换无穷的原因是因为,太极通过步法,架势的转变会使自身重心点发生偏移。打拳时,人体重心始终偏于一只脚,否则就会犯“双重”错误。如陈式太极拳的重心偏移还可以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根据来力和发力的变化,及时调整两脚虚实及其轻沉比重,以保持自身的稳定。 二、提脚高度要适中 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脚踝。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脚的高度要适中,行拳过程中身形高度整体上要保持一致,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 三、双脚运行要保持一定的横向间距 太极拳在行步的过程中最容易犯错的毛病就是双脚的间距。因为心里记着招式,脚却一动不动,又或者是动了双脚却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非常不利于身体重心转换。所以,不论进步或退步,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支撑脚转换到另一脚,两脚必须保持一定的间距。 四、步幅大小要恰当 移动的步幅大小因人而异,人的身高矮胖腿长各有不一,迈步的大小也不一样。步幅的大小可影响行拳过程中的虚实转换与稳定。步幅太小没办法做到对拉,从而使不上力。步幅太宽重心容易不稳,可能会向后或向前倾。步幅大小以舒适,重心稳固为最佳。 五、起落要轻灵而沉稳 武术中讲“举步轻如鸿毛,落步重如泰山”,说的就是走步既要轻灵,又要沉稳。例如武当太极剑中的行步,要特别注意屈膝落胯,不能跑,不能颠。武术中常说的“落地生根”,其实是一种比喻,就是说练拳要注重脚下的稳定。这就要求在步法转换上一定要到位,不能落步以后再去转动脚掌的位置与角度来调整身形上的不协调。 六、四肢相互协调 上下相随”是太极最为强调的一点,指的是人要与周身环境结合。感受到的四肢是一个整体,下肢向前倾,上身也要跟着前进。保持“中正”,这就是一动全动。 (转自网络)
太极拳的气势、表情与节奏 1. 气势 练拳态度端正,不歪不扭,不走旁门左道。练拳要身正势圆。身法中正,动作才能做到位,时而松时而紧,动作非圆即弧.....。做到凝重而不失淡然,严肃却又洒脱。练拳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为人处事,一种做人的道理。......太极拳里的人生,需要自己好好领悟。 2. 表情 练习太极拳时,应保持神态自若,不张口结舌,怒目相对。心情不要随着动作起伏,表情实际上就是一种心态的外露,打掌蹬腿要摒弃原有的恶习,如大喊咆哮。慌张低头之类的不自信表现更不可取,练习太极之人必定是一身浩然正气,弯腰驼背练习太极成何体统。 3. 节奏 从太极拳的特点上看,打拳时不仅要求做到“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而且还有个节奏问题。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太极节奏,要慢慢的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练习太极就会事半功倍,节奏有快有慢,有紧有松,有升有沉,都按照自己的习性来决定,太慢呢,练起太极就没有效果,太快呢,即身体无法承受,丢失太极沉着稳重之感。配合规律的呼吸,有节奏的练拳,进行有氧代谢,汗流不喘,才是真正的找到自己的太极节奏。 ......当然,在走架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虚实、快慢、松紧、张弛等是交替进行的,这样的富有节奏的变化,才能展现出太极拳的韵味来。 ——本文节录自《为什么你的太极总是没有神韵?答案在这里 》一文。
国内五大山顶寺庙,不知古人怎么修建的,太惊险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aijiahao.baidu.com%2Fs%3Fid%3D1663958945940734515&urlrefer=42dc3c39d611ca293f92ca8400bf81f7
申报成功!“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曹岩 李晶晶 时间:2020-12-17 20:40: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5届常会于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线上召开。本届常会共评审57个国家申报的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太极拳对于习练者的性别、年龄、体质、职业、民族没有限制,通过习练太极拳,人们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学拳明理”,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师重道、学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推动人与人和谐共处、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太极拳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总台央视记者 曹岩 李晶晶)
太极拳练习者若出现这几种状况,应立即停练 说起练习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已是不容置疑的事情,太极拳虽然好学,但很难练,也就是很不容易出功夫,若不遵循练功时的要领规则,不注意听从师者的指导,练太极拳不但达不到修身养性,强健筋骨的效果,出现偏差,还会导致一身的病害,笔者就太极拳练习中常出现的几种不良状况列举如下,以期对练习者能有所警示,有所帮助。 一,功后头晕脑胀气上头 太极拳练习者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意念过重方法不当造成的,比如在练习杨式太极拳时,根据行拳的要领,要做到"虚领顶劲"或称"虚灵顶劲",初习者往往把握不住"虚领"之意,直接将头上顶并加重意念,错误地认为这就是"顶劲",而不知此"顶劲"是"虚"的,只需用意念轻轻向上一"领"就行了。 在实际练习之中,练习者把"虚领"和"顶劲"分开了,只注重"顶劲",久而久之,由于意念不断加重,头部机械地往上顶,气降不下来,导致"气上头",继而出现功后头晕脑胀,有的伴随头疼,头重脚轻,耳呜眼花,消除"气上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行拳时一定要放松再放松,特别应注意的是,虽然要求行拳时精神要提得起,但脸部表情不可严肃和肃穆,要灵动活泼泼的将气降于丹田或脚心,朋友们可试试看。 二,功后横气填胸胸发闷 拳谚曰:"横气填胸,百病丛生",太极拳初习者出现"横气填胸"的现象,也多是在站桩或行拳时,身体做不到充分地放松,膈肌不能下降,气滞留上腹造成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行拳时,两肩不下沉,两肋间肌随肩架着上提,形成五脏上提,气不下沉......造成胸闷气短难受。 所以在行拳时一定要遵循要领规则,真正做到"肩沉肘坠",放松自然,气沉丹田,在没有充分掌握要领,做到自然放松,宁可不练,也不能造成"横气填胸",一旦出现这种症状是件很麻烦的事情,须停功调养好长时间才能消除,练习者不可不谨慎行之。 三,功后腰酸背疼膝盖疼 造成功后"腰酸背疼膝盖疼"的原因,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行拳时,膝过足尖,膝与足尖不在同一垂线上,其二,动作转换时虚实不分,膝与足尖方向不一致,造成膝盖扭曲,其三,尾椎收的太过,骨盆前倾,脊柱弯曲,两膝受力加大,久之膝盖受损,因上篇对此已有详述之故,本篇不在赘述。 总之,若太极拳练习者,出现以上任一状况时,必须停止练功,否则真的会贻害无穷,此决非笔者危言耸听,出现这种状况也不必惊慌焦虑,多请名师指教,一般身体恢复正常状态,也无须过多时日,请太极拳练习者谨之慎之。(转自网络)
杨振基谈太极拳习练中的主宰于腰和力求自然 1. 腰拉、 腰转、 腰脚手——主宰于腰 杨振基认为,练一套杨式太极拳,以练腰为主,还是以练手脚为主?必须以练腰为主。他教学生时经常重复这几句话: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 杨振基说,练太极拳,不论如何转,转得大,转得小,转上转下,转左转右,不能单抡胳膊手,要注意腰领,做到腰的动作多些,手的动作少些。并说,他教人先教人腰的动作,使整套拳打出来能看出明显的腰带动手脚的动作。他反复强调,练太极拳不从腰去练,永远也练不成。 如何做到腰带动手脚呢?他以“单鞭”式为例说,打完“揽雀尾”按式动作后,先身后坐,重心移到左脚,手不上下动,随身后移,右脚尖离地上翘起,然后腰带手、带右脚掌向左转动,随身后移,右脚尖离地上翘起,然后腰带手、带右脚掌向左转动,这是腰脚手一齐转。右脚尖只起抬起的作用,不起转的作用。现在一些杨式太极拳家提倡实脚脚尖转动,他认为实脚转动是硬拧,不能做到腰带手脚转,硬拧时间长了会损害膝关节,同时虚实上也不分清。 杨振基在教学中和接待一些多年练太极拳的人时,发现他们打太极拳一致的毛病是没有腰的动作或腰的动作不明显,只是动手动脚,腰不能带、不能转。他接触过的一些外国朋友也存在这个毛病。由此,他认为打太极拳打出腰的动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用腰的意识和不懂方法。 笔者采访了杨振基的四弟杨振国,他说,我二哥振基对太极拳用腰的认识是很深刻的,按他说的那样去练杨式太极拳,是正宗的练法。 一些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不惜千里迢迢前来杨振基处,向他求教,杨振基总是耐心地说明腰的重要性和练习方法,亲自打拳示范,手把手教他们。他们认为很难达到用腰来带动手脚的要求,杨振基总是鼓励说:“必须往这方向去练,练的时间长了,可能体会到一些,做到一些,以后逐渐腰的动作更多些。现在一时腰带不动手脚,打拳抡大小臂,这是自然的事。” 杨振基教别人用腰的同时,也要求别人先下盘有根,下盘稳固了,腰有依凭,才能更好地带动脚手。 用“腰拉、腰转、腰脚手”这样精炼的话来概括说明腰的练法,在太极拳书中未见到。笔者问到这是不是练法上有新的发展时,杨振基说,拳论上有“主宰于腰”的说法,我只是将它具体化而已,不算得什么发展。
(视频)一位女士打的太极拳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haokan.baidu.com%2Fv%3Fvid%3D17211907322539718302%26tab%3D&urlrefer=a00d8f30ab46d351a3344900d31571bf
合着内劲慢慢练太极拳真的有味(视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haokan.baidu.com%2Fv%3Fpd%3Dwisenatural%26vid%3D13028699004288170316&urlrefer=b70bd90853f60c37528a74f06a92ce66
杨振基——杨氏太极拳的要求 请打开后点击如下地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360doc.com%2Fcontent%2F19%2F0507%2F16%2F10026026_834120124.shtml&urlrefer=4cbc14aa21c45ed4178e84d35f598fd8
前人有关太极拳拳理的种种说法,可供产考 1.练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 2.学好太极拳,一要师承,二要悟性,三要明理,四要得法,五要用功,六要相手。 3.明理不知法,一句空头话,知法不懂窍,真功未学到,无窍想练功,到老一场空。 4.练拳,难在心,易也在心。 5.慢动作不是太极拳的代名词,是其中一种练法而已。 6.不管练什么拳架,只要没练出劲道,都是空架子。 7.有式无势是空架子,有势无式是瞎架子;势藏于式中,式起于势里! 8.拳架越练越细,用招越简越好。 9.拳架打得不象老师是不好,打得太象老师也不好。 10.一味苦练是练不好拳的,要多想多悟,要默识揣摩,要亲师默像,要用心、用脑、用意去悟拳才有较大进步。 11.刀、剑是拳的延伸,可以自纠、调整身法,也可丰富、充实劲道。 12.“我练拳”是我在练这个拳,以我为主要练这个拳;“拳练我”不一样了,是用那个拳来练我,用拳中之道和理来改变我自己,这两个的境界完全的不一样。 13.站桩功、松胯功、松腰功、松肩松胸功、太极步、吐纳丹田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重,练到位了就会给拳架和推手打下扎实的基础。 14.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 15.行拳阶段不同,练法就要有所不同。 16.练习太极拳,要凭神经感应灵敏,灵机性少了,则练不出真正的太极拳。 17.拳架是体,推手是用;有体无用,不能变化;有用无体,没有根本;知行并用才是大道。 18.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化,才能用于实战。 19.盘架宜松、慢、稳、匀,推手宜劲顺气和。
李雅轩谈太极拳内功练法及练拳正确与否的准则 太极拳内功具体练法: !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 2 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3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4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5 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6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遂,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老祖宗留下来的太极拳22条老理 1、一代宗师杨澄浦说过“不懂顶头悬,白练三十年”。意识上百会穴有一小绳上提,下巴要微内收。脖子要后靠,靠着衣领。 2、太极拳讲究“留余”,腿不能蹬直,手也不能伸直。要留点余地,留余地是为了更好的变化。即便在发劲的时候也要打出八九分,留上一两分,不能把全身的劲整个往外打。 3、人有四个生理的自然弯曲,颈椎、胸椎、腰椎和尾闾。颈椎是向前的,下颚内收,顶劲领起,是为了把颈椎拔伸。胸椎是向后的,含胸是为了胸椎的拉伸。腰椎又是向前的,塌腰不是往前顶腰,这样就把腰顶死了,内气不能畅通,上下身形成脱节。腰、裆、胯是连接人体上下体的枢纽,这一块一定要它通畅、松活,才能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应在松胯的前提下尾闾下垂,尾闾像一个秤砣一样往下坠,往下拉。与顶劲形成对拉整个身躯像一张弓。一身备五弓,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身弓。在松胯下沉的基础上,打拳就像坐在凳子上,尾闾向下一个垂线,两个膝关节向下一垂线,形成一个不停变化的三角形。 4、屈膝松胯开裆,开裆要很饱满地向外撑劲。开裆不是两膝越往外开叫开裆,而是会阴穴开才是开。腿前后都开才是开。 5、虚脚的扣很重要,要先扣脚尖再外翻,劲才饱满。 6、太极拳又称为“掤劲拳”。从起势开始一招一式掤劲都不能丢,动作要饱满,掤劲是太极八法中的第一劲,也是贯穿始终的。 7、太极拳符合儒家道家的哲理,不丢不顶,不卑不亢,不贪不欠。做人也是这样,拳练好了也是对你人的修炼。 8、结缘太极要知足,学习太极要知不足,练习太极要不知足。太极永远无止境,终生不能尽其妙。 9、练太极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层一层地来,一层功夫一层体会。一成深一层,层层妙无穷。 10、练拳时要做到“三平”:头要平,肩要平,胯要平。 11、太极拳要求要有整体劲,外三合要合好,还要交叉相合。揽扎衣时右手像有根绳子把左脚带过来;单鞭也同样,左手打开时右脚跟着扣过来。后塌前碾缠的劲要出来。击地拳转身时、金刚捣碓提腿震脚时、第三金刚捣碓转身时都像是有皮筋扯着一样,既协调又清清楚楚。 12、先倒重心再转腰,不要倒重心和转腰一起来。 13、松还有几个阶段:第一是不知松,动作僵硬,说得多了你有了一点体会,但还是不会松。第二是不敢松,有放松的意识了,但腿上没劲,想松松不了,一开步松沉腿直发抖也松不下来。第三是不能松,到了一定时间,腿上有劲了,也知道松的好处和怎样松了,但细节做不好。真正松开的目的并不是把劲都丢掉,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更好地重新组合。比如发力时有向前伸的肌肉,也有向后的拉扯的肌肉,让你放松在发力的一瞬间再用力,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对抗肌的用力,如果有一百斤的力达到稍节还有八九十斤的力。若非常紧张的话可能只剩下二三十斤的力了。就像电的损耗一样,在传导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14、发劲前要蓄好劲,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15、做缠丝练习时,要身体带动,以身领手,手随身转。大圈是公转,公转好学,学一套拳就会了,有了型,会划大圈。但有没有内涵,就要看顺逆缠丝,螺旋缠绕的自转运动。自转要与公转相结合,内容就更丰富了。 16、太极拳有很多剪刀劲,反方向的劲。手和膝用的是相反的力量,膝在人腿外内扣时上肢的劲向外走,反之膝在人内时劲向里走(或脚向外扫,上肢的劲向里来),相反的方向运动成为剪刀力。掌握了这个原理,可自由发挥。 17、陈鑫的缠丝劲论说的就是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不懂此劲不懂拳。不懂得缠丝就是不懂拳,就是瞎胡练。重心要到位:年龄小的蹲得低一些,年龄大的架子高一些,但不管高低重心要到位。比如:揽扎衣式的右腿,膝关节要和右脚尖相对照,要垂直,才有支撑力。否则,一推就倒。 18、虚脚要扣,扣好再松胯。才能够圆裆,圆裆可下盘更稳,八面支撑。 19、倒换重心时要始终保持裆走后弧,膝走八字的方式。这是一个规律。 20、掩手肱拳的发力不能只注意右手的拳头上,要把注意力放在左手上,左肘的后肘尖上。左肘肘劲打得好,右手的力量才能大。右边的力要往前,拧腰扣裆。松左胯,为右边让开道。(把左边的门打开,右边才能过得去),右腿要蹬地,结合松胯转腰,以腰为轴产生旋转,形成离心力。如伞上的水珠,要把它摔下来,手一拧伞把,水珠就形成了一个切线下来,不会随着伞边走圆的弧线,这是离心力形成的切线。前拳后肘要对称,要在一个平行面。还有,打前要收好,蓄而后发。欲右先左,欲左先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劲时要发声,通过鼻口自然发出“哼”的声音。 21、打拳过程中,上肢(如单鞭)既不能挺,双手不能拉得太直,也不能丢,要舒展饱满。手型在到位的时候要坐腕,中指领劲,形成外边有棚劲,里边有撑劲。 22、太极拳不是广播体操,它是通过练习把动作、意念和呼吸三者密切结合,形成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要通过放松下沉走出气感,才是太极拳内在的灵魂。
张东武:练太极拳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及防治 大家都知道膝关节是人体下肢支撑身体最重要的关节,各种激烈的运动项目,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现象。太极拳运动虽不是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但由于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经常有一腿支撑重心,所以对腿部力量的要求很大,尤其对膝关节的正确锻炼及保护更为重要。 本人通过多年练习太极拳,并在近20年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学员问到膝关节疼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及如何防治等问题。对此我作了认真思考并根据自己多年习武经验,有以下认识与各位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探讨。 对膝关节疼痛原因的分析 一、练功前关节活动不充分 有些人在练习太极拳时由于时间太紧,就懒得作热身运动,开始就直接进行套路练习,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练一遍拳;有些拳师本身就不重视热身运动,认为没什么用,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就像机器不经过预热就直接高速运转对机器的损害就大。而在活动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开始练拳,会因为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还比较僵硬,如有些动作不慎就会造成膝关节扭伤,在以后练习时就会出现疼痛现象。 二、练功后不注意休整及保养 由于太极拳是在松胯屈膝的情况下进行锻炼,对腿部力量的要求较大,通过较长时间的练习,腿部肌肉由于疲劳就会比较紧张,这时在停止练习后,就要注意肌肉的放松,如不充分地做好休整活动,就会使腿部肌肉僵硬从而导致膝关节劳损,就像参加百米冲刺的运动员跑完后不能马上停下来,而是还要进行一段距离的慢跑使身体有一个恢复的过程。 另外,膝关节除了在锻炼前要充分活动开,结束后做好充分的恢复休整外,还要注意对膝关节的保养,即在练完功后,周身出了很多汗水,全身毛孔都张开了,这时一定要注意避风,俗话说:“避风如避箭”。同时刚练完功,不能马上进入空调房间,或用电风扇对着吹和洗凉水澡,这样由于刚出一身汗,周身毛孔都张开,如被冷风吹就会使关节受风寒,引起中风或关节疼痛。而冬天在不运动时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暖,不要让膝关节受寒,不要在大风天气里在户外练拳,这样也容易让关节受风。 三、练功时易出现的几种不正确姿势所致 ***跪膝 跪膝就是膝关节超过脚尖太多,使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压到膝关节上,不能顺利的下到脚上,由于膝关节承重太大,易造成膝关节疼痛。 ***定式时实腿的膝关节与脚尖不能对照 陈鑫说:“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由于膝关节与脚尖不对照,使膝关节受力不当,所以易造成膝关节疼痛。如动作“懒扎衣”定式时右腿要注意膝关节要与脚尖对照;动作“单鞭”定式时左腿要注意膝关节与脚尖对照。 ***重心倒换时动作幅度过大 重心倒换时动作幅度过大,两膝造成左右摇摆同时两脚不能抓地。出现不是外侧脚离地,就是内侧脚离地的现象,这样子扭来摆去,也会对膝关节造成不良影响,容易使膝关节受伤。 ***动作转换时不能虚实分明 在脚尖外摆、内扣时尽量不要负重,待定好方向后,再将重心转移过去,不要将两脚在地下虚实不分的乱扭乱摆,这样既不能体现出虚实分明,又会在带负荷转重心时,不小心使膝关节受伤,导致以后会出现关节痛。
马权友:练太极拳要道法自然 练太极拳要道法自然,要尊拳理拳规,要让过程法则附合人体要求,要在拳理规定下顺其自然。练拳要舒服,不舒服就不对,就得调整动作。不要迷信什么大师、宗师。有的人是包装的,要想信自己,想信自己所学。也不要迷信拳源地,诚然拳源地有练的好的,也有滥竽充数的;有的人辈份高,或段位高,或冠以国家x级裁判,但是太极水平未必高。其实,高手在民间,就在身边。不要为满足虚荣心而追求没用的东西,自欺欺人。记住就忘我苦练,天道酬勤,功到自然成。要明确练拳的目的是养生,是修身养性,是让生活有品位,不玩虚的,就脚踏实地练拳、站桩,久之必达目的。下面我说几点练拳要体现道法自然之处,供大家参考: 一、练拳手位不易过高。为了更有利于练拳,让动作适应身体要求,从而有利养生,所以我们的手位不易过高,腋下固成45度角,这样有利于沉肩垂肘沉气,而没必要不舒服地追求一些"大师名人”的动作,如云手手高到头或过头。手高不易内气下沉,甚至造成内气上浮拔根,或横气填胸伤身体。 二、练太极拳是分层次的,一层功夫一层理,层次高水平高。有人说练太极拳时动作不能双重,起势和收势除外。这种说法对,也不对,说不能双重是对的,对是相对他们所处的层次。我说不对,是因为,我说任何动作都不能双重,包括起势和收势。"双重"不仅是指两脚重心均等,而且双重还体现两手两脚均等用劲。我给徒弟们说拳时就讲到起势时看似两腿用劲均等,实则用劲是先偏左脚而后两脚内劲阴阳转换的,而收势起身时开右胯内劲偏右的,这在我教学时细说过。 三、适当调脚有利于练拳养生,打拳舒服。当练多了,悟多了,就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比如提膝动作都有微微拧转。我们在做掩手肱拳时,提左膝时,右脚必微拧转成身体舒服的态势,按惯例那么我们在做金刚捣碓时提左膝铲脚前也同样有推掌拧右脚,调身体姿态,以便舒适。还有,我们在做发劲动作前,一定要膝和脚尖调正,与发劲方向一致,防止伤膝;在做起身独立动作前要把支撑脚摆横,有利于身体稳当。 四、适时活步有利于练拳。我们练拳时要在更适合拳理的情况下,把原有拳的死步变成了活步,就这么一微调,打拳会舒服,发劲效果会更好。如我们在揽扎衣时,增加左脚的活步,左脚一抬一落,自然调了两脚的宽度,这样更有利于脚下逮劲、换劲和借到地力。我们在做神仙一把抓时,蹬完左脚后加了一个左脚点地右扣脚,这样架正劲顺拳更稳,身体更舒服。为此,有女徒雅言:"师调一小步,让太极拳发展一大步。”她有思想,也悟到了这一步。其实,动作的主旨没变,只是通过微调,让动作更美,更顺畅,人更舒服,也更有利于沉气产功力。如不明确,就会茫然,就会认为与他人,特别是一些名人练拳不一样,从而失去所学信心,弃而他学,错过学习道法自然的真太极拳机会。 总之,练太极拳只有道法自然,才能让所练成为真太极,才能让身休舒适,心态坦然而养生,容易让内气充盈,产功力而防身。(转自网络)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