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4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有人主张立身中正就是人体“ 百会与会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该文批评道:“这本来就是一个谬论。”为什么称作谬论?该文也给出了理由。这个理由是用问话的形式提出的,他问道:“你的后背如果与地面垂直,大家想一想你的胸能松下来吗?”
个人觉得,这个批评,有一定道理,但其本身也有问题。
首先是行拳过程中百会与会因的连线能否与地面垂直?
百会与会因的连线确实存在不垂直的时候,但不能说不存在该连线可能与地面垂直的情况(关于用垂直二字来描述身形是否恰当,放在下面讨论)。仅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里的拳照为例,有身体稍稍前倾的,如揽雀尾的挤式与按式;也有前倾很明显的,如海底针、进步栽捶和下势;不过,从起势、单鞭、白鹤亮翅和云手等拳照看,身躯都很端正,能说这些体驱端正的式子中百会与会因的连线都未达到与地面垂直的程度吗?如果杨澄甫拳照中存在百会穴与会阴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的的情况,上述有关“谬论”的帽子,不就显得大了点吗?
其次,批评者在认为说立身中正是“百会与会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这一说法是谬论时,给出的唯一理由是后背不能与地面垂直。
这个理由本身就不严谨。显然,批评者错误地把“百会与会阴两点的连线与地面垂直”等同于“后背与地面垂直”了,或者说是错误地以为上述两点的连线与脊背(从侧面看)是平行的了(两直线平行的话,如果其中一条与地面垂直,另一条自然也不会例外)。上面我们谈论“两点间的连线”时,指的是连接两点的直线;而人的脊背即使行拳时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做了,而且做得很标准,一般也难以平直,不信的话,请仔细观察杨澄甫的拳照。百会与会阴两点间的连线存在着与地面垂直的可能性。一旦垂直了,就说明人体躯干与地面垂直了。但是此时人的脊背从侧面看,一般都不会形成直线(特别是背部上端),曲线即使比较直也还是曲线,是曲线还谈论什么垂直?
谈到太极拳的身形,常常有朋友使用躯体与地面“垂直”的提法。个人觉得垂直二字用在对身形的要求上不合适,不当。拳经里有“立如秤凖”的字样。可是人们行拳走架中当被要求“立”时,躯体真的能总是立到与地面垂直吗?垂直二字表达的是一个很严格的概念,与地面垂直意味着须与地面成90度角,多了少了哪怕是一点点也不成,都不是垂直。人们行拳走架能做到说立就立到与地面成90度?真的能总是那样精准吗?在笔者看来,“立”时要求端正就行了。垂直了,肯定是端正了;端正了,可能是垂直了,也可能差点,稍稍前倾或后仰一点,例如,比90度大或小一两度,不行吗?能说不端正吗?“垂直”二字用在对身形的要求上,太苛刻,太死板。在谈论太极拳的身形时,最好不用垂直二字,相对而言,使用“端正”或“中正”这样的词语更恰当些,尺度容易把握,且留有些许回旋的余地。
太极拳讲究自然,贵在自然。总是在当“立”之时刻意去追求90度的垂直状态,其结果必然造成精神紧张,出现强为,还谈什么放松与自然?强为不是太极拳。《十三势歌》里不是有“尾闾中正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吗?这才是实现立身中正的重要条件。
对“立身中正”的理解,应结合行拳走架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切忌刻板;杨澄甫做的起势、单鞭等式子显然是中正了,那么他做的海底针、下势也是中正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按太极拳的要求做了,遵循并体现了太极拳的基本原则,无过无不及。
脊柱从侧面看,存在生理弯曲。行拳走架时可以把脊柱生理弯曲的程度拉得变小些。腰部弯曲甚至可能拉直。只要身形正确,如:松腰松胯,命门稍后撑,臀部略前敛,两膝适当前屈等,就能把腰部弯曲基本拉直。腰一拉直,不仅解决了腰胯放松的问题,同时还防止了撅臀,实现并保证了尾闾中正。腰为主宰,腰部弯曲拉直对于太极拳的行拳走架来说,至关重要,不可掉以轻心。(20210215)
2021年05月30日 12点05分
1
个人觉得,这个批评,有一定道理,但其本身也有问题。
首先是行拳过程中百会与会因的连线能否与地面垂直?
百会与会因的连线确实存在不垂直的时候,但不能说不存在该连线可能与地面垂直的情况(关于用垂直二字来描述身形是否恰当,放在下面讨论)。仅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里的拳照为例,有身体稍稍前倾的,如揽雀尾的挤式与按式;也有前倾很明显的,如海底针、进步栽捶和下势;不过,从起势、单鞭、白鹤亮翅和云手等拳照看,身躯都很端正,能说这些体驱端正的式子中百会与会因的连线都未达到与地面垂直的程度吗?如果杨澄甫拳照中存在百会穴与会阴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的的情况,上述有关“谬论”的帽子,不就显得大了点吗?
其次,批评者在认为说立身中正是“百会与会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这一说法是谬论时,给出的唯一理由是后背不能与地面垂直。
这个理由本身就不严谨。显然,批评者错误地把“百会与会阴两点的连线与地面垂直”等同于“后背与地面垂直”了,或者说是错误地以为上述两点的连线与脊背(从侧面看)是平行的了(两直线平行的话,如果其中一条与地面垂直,另一条自然也不会例外)。上面我们谈论“两点间的连线”时,指的是连接两点的直线;而人的脊背即使行拳时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做了,而且做得很标准,一般也难以平直,不信的话,请仔细观察杨澄甫的拳照。百会与会阴两点间的连线存在着与地面垂直的可能性。一旦垂直了,就说明人体躯干与地面垂直了。但是此时人的脊背从侧面看,一般都不会形成直线(特别是背部上端),曲线即使比较直也还是曲线,是曲线还谈论什么垂直?
谈到太极拳的身形,常常有朋友使用躯体与地面“垂直”的提法。个人觉得垂直二字用在对身形的要求上不合适,不当。拳经里有“立如秤凖”的字样。可是人们行拳走架中当被要求“立”时,躯体真的能总是立到与地面垂直吗?垂直二字表达的是一个很严格的概念,与地面垂直意味着须与地面成90度角,多了少了哪怕是一点点也不成,都不是垂直。人们行拳走架能做到说立就立到与地面成90度?真的能总是那样精准吗?在笔者看来,“立”时要求端正就行了。垂直了,肯定是端正了;端正了,可能是垂直了,也可能差点,稍稍前倾或后仰一点,例如,比90度大或小一两度,不行吗?能说不端正吗?“垂直”二字用在对身形的要求上,太苛刻,太死板。在谈论太极拳的身形时,最好不用垂直二字,相对而言,使用“端正”或“中正”这样的词语更恰当些,尺度容易把握,且留有些许回旋的余地。
太极拳讲究自然,贵在自然。总是在当“立”之时刻意去追求90度的垂直状态,其结果必然造成精神紧张,出现强为,还谈什么放松与自然?强为不是太极拳。《十三势歌》里不是有“尾闾中正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吗?这才是实现立身中正的重要条件。
对“立身中正”的理解,应结合行拳走架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切忌刻板;杨澄甫做的起势、单鞭等式子显然是中正了,那么他做的海底针、下势也是中正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按太极拳的要求做了,遵循并体现了太极拳的基本原则,无过无不及。
脊柱从侧面看,存在生理弯曲。行拳走架时可以把脊柱生理弯曲的程度拉得变小些。腰部弯曲甚至可能拉直。只要身形正确,如:松腰松胯,命门稍后撑,臀部略前敛,两膝适当前屈等,就能把腰部弯曲基本拉直。腰一拉直,不仅解决了腰胯放松的问题,同时还防止了撅臀,实现并保证了尾闾中正。腰为主宰,腰部弯曲拉直对于太极拳的行拳走架来说,至关重要,不可掉以轻心。(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