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惟越致💖 巨蟹风一样少年
佛永在心中!
关注数: 39 粉丝数: 132 发帖数: 2,940 关注贴吧数: 10
修行是修自己的心,修正身口现在很多人学佛,往往流于形式,喜欢 修行是修自己的心,修正身口 现在很多人学佛,往往流于形式,喜欢聚会、赶法会,自己真修的少,有些同修,也不知道如何实修。 或者,有些人知道一方面的佛理,有一些人知道另一方面的佛理,就互相攻击。比如说,学密,学禅,学净土的,就相互看不上。 也有些人用佛法武断地评论社会上的现象,想去干涉。 所以基于这些情况,我提出一个修行理念:闭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这实在是和诸佛菩萨的教诲相一致的,不争论,不干涉政府社会,不干涉别人,不用佛法去要求别人,只管自己。 为什么? 因为修行,只能是自己改变自己,成就自己,不可能由别人代替,佛是我们的老师,但佛也不能代替。 因果图鉴里说,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因果自己了。 普贤菩萨行愿品里,十大愿望就有:用普贤愿力普遍地观察众生,只要有众生行善修行,菩萨立刻去度化他。 而菩萨没有说,众生恶,怎么办? 菩萨没有看到世间的恶,没有看到众生的过失。只看到众生的善,修行,功德,只看到正面的。 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修行,就看他是不是老是在说别人的毛病,搞是非,如果是,就是打着学佛的名号,在搞贪嗔痴,是假修行。 修行是修你的心,修正身口意! 梁武帝建很多寺院,也印了大量经,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做的这些事,跟成佛,没有关系。 想成佛,想成就,得改造自己。改造身口意,这是功德。 如果一个人,一张嘴就是说,我哪里错了,我要改,这是真修行人,如果一开口就是指责别人,那根本不是修行人,假的。 现在很多同修看起来也在做功课,也在努力做一些事。但是过去形成的看法,根本没变。外在环境一合适,机缘一成熟,过去内心中的知见又出来了,所以每个人,都要过关的。 过关的时候痛苦,但是有佛法支持。一旦明白了,过去了,这些习性就消失了。 每个人都要过关,这关不好过,很痛苦。 修行,内在要发生化学反应,我们的知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很顽固,要改变,必须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化学反应,把三毒给化出去。 在道场里,看到别人怎么做,我们不想。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这一关,过不去。 我们修行,还去总盯着别人,那是因为我们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内心没有这些毛病,你不会看到别人这些问题的。 闭住自己的嘴,看住自己的心,修好自己的法。所以这句话很对。 苦修自己,哪里顾得上管别人? 管别人,是成就后的事;现在管别人,毒害别人,毒害自己。 我们现在修行人,这个原则很重要:闭住自己的嘴,看住自己的心,修好你的法。 念佛不忘行善,行善不忘念佛,行善福报增长,念佛业障消除,现世速获福慧,命终往生净土。 建议大家都遵循这个原则来修行。
如来三十二相《楞伽经》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 如来三十二相 《楞伽经》 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 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释迦牟尼佛具有三十二相,佛陀庄严的德相并不是生来如此的,《大乘百福庄严经》说:每修一百福,才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佛陀在因地时,由于精进不懈,经过九十一劫才圆满相好的业报。(三祗修福慧,百劫种相好)。 其实,“相”与“好”是有差别的。佛陀庄严的色身中,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特征,称为“相”,约略可分为三十二种,叫作“三十二相”;细微难见,不易查觉,而能使人生起欣喜爱乐之心的,就称为“好”,共有八十种,叫做“八十种好”。由于这八十种好是随三十二相而有,所以又称为“八十随形好”。 1、足下平满相: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这是佛陀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的相,表示引导利益之德。 2、足下轮形相:足心现一千辐轮宝的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示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 3、手指细长相: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是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的相,表示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 4、足跟广平相:足踵圆满广平,是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证得的相,表示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 5、指间缦网相: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表示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 6、手足柔软相: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是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生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的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软的手摄取亲疏之德。 7、足趺高满相: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 的相,表示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德。 8、腨如鹿王相: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谓足腨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也。是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的相,表示一切罪障消灭之德。 9、垂手过膝相: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是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着所感得,表示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10、象马阴藏相: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之相。此相是由断除邪婬、救护怖畏大众而感得,表示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 11、身广长等相: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德相,表示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12、身毛上靡相: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都向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是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的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13、一毛一孔相: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是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得的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 14、身色金黄相: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的妙金台,是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感得的相。此德相能令瞻仰的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15、身放光明相:佛的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是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感得的相,能除惑破障,表示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16、皮肤润泽相: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是以清净的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17、七处隆满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是由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的相,表示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18、两腋充满相: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是佛予众生医疗、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得的相。 19、上身如狮相:佛之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是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示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20、身形端直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是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的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21、两肩圆满相: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是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的相,表示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 22、牙齿有四十相: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是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所感得的相,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的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 23、牙齿紧密相: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是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得的相,表示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 24、牙齿齐白相: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是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的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的三毒。 25、两颊隆满相: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 26、常得上味相:佛口常得诸味中的最上味。是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27、舌广而长相: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是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感得的相。现此相,可灭除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值遇八十亿的诸佛菩萨授记。 28、声如梵王相:佛清净的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是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感得的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 29、目绀青色相:佛眼绀青,如青莲花。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的相。 30、眼如牛王相: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是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的心怜愍爱护众生而感得。 31、顶上肉髻相: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的相。 32、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所以称为毫光、眉间光。是佛在因地时,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
佛弟子过年 生四种殊胜心每年大年三十前,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 佛弟子过年 生四种殊胜心 每年大年三十前,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一年到头,佛弟子也应该给自己的身心来次大扫除,摒弃妄心与杂念,让心灵更清净。 发检点心,生惭愧心 除夕夜,是新年与旧年的交替之夜,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天同乐。此时应该静下心来,检点一下自己一年来的得失,对自己做过的错事、恶事、失误的事情,在内心检点、忏悔,生出忏悔的心,愧疚的心。看看这一年里,对不起谁,伤害了谁,辜负了谁,耽误了谁,这些都应该在内心清算,并忏悔。 辜负了妻子、丈夫、孩子、父母的,要忏悔;辜负了他人的,伤害了他人的,更要忏悔。 唯有忏悔,才能使我们的心平静,从八识心田把业障净化掉。从身口意三业方面逐一忏悔。 《杂阿含经》里说:“常习惭愧心,此心实稀有。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 发感恩心,生随喜心 想一想这一年来,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那些亲人、朋友、陌生人,那些人生的贵人,我们都要发自内心地去感恩他们,是他们成就了我们,帮助了我们,提携了我们,照顾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心生感激。上司的赏识,贵人的提携,合作伙伴的诚信,客户的友善,一切都要感恩。 把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看作祖上阴德的回报,看做上苍的恩赐,看做诸佛的护佑。 反之,把自己的痛苦、挫折、磨难,看做是自己的业障的现前,看做在磨练,看做在了业,看做在还债,看做是修行中的增上。 生随喜心,从现在开始。看到他人的善举,要随喜;看到他人的幸福,要随喜;看到他人升官发财,要随喜;看到他人精进修行,要随喜。培养喜心,不抱怨社会,不抱怨他人,不与人结怨。 《老子》第七十九章云: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因此,圣人好像保存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行的人像掌管借据那样宽裕;无德行的人像掌管税收那样计较。自然的规律没有任何偏爱,总是与善人同行。要行善道于人生、行善法于人间,不与人结怨。 《普贤菩萨行愿品》里就说:“所有善根,我皆随喜……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发菩提心,生吉祥心 在这新的一年里,最需要发的心,就是菩提心,以善念对人,与人广结善缘,对人对物都要慈悲,心地要柔软,不要刚强,要体会上善若水的境界。 祝福他人,先从祝福伤害过你的人开始,祝福你心中的对手、敌人,愿他们吉祥; 祝福打击过你、诽谤过你的人,祝福拆台的人、较劲的人,祝愿他们吉祥。 祝愿你的亲人、朋友吉祥;祝愿所有国人吉祥;祝愿所有生命吉祥。 祝愿所有的世界,隐现两界的世界都吉祥。观想佛光普照,所有生灵,皆得福益。 《菩萨念佛三昧经》云:“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于仇不追恶,更生怜愍心。”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多念佛,愿我们的生活充满吉祥。 发回向心,生功德心 发愿,把你的善心善行的功德,把你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众生,回向给三界的冤亲债主,回向给无量劫来如父如母的生灵,愿他们得生善道,得大智慧,得大解脱。 发愿自己要时时积功累德,发愿要广结善缘,发愿善待人生,发愿要精进修行,发愿要造福苍生。发愿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苦难中的生灵,发愿世界安泰,人间祥和。 发菩提心和生功德心、回向心,这是化解怨业、清洗罪业的最好方法。 《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言普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穷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定弘法师』修行的时候为什么会走火入魔?  最近也看到和听闻 『定弘法师』修行的时候为什么会走火入魔?   最近也看到和听闻有一些附体的现象,或者是着魔的现象,这些人并不是不用功,他也很努力、也真想往生、也真念佛,但是会着魔。我听闻有的人神经错乱,要到医院去服药;有的人附体,自己没办法控制自己;有的人总见到一些鬼神、幽灵之类的,自己也很恐慌。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纳成着魔,为什么会有着魔的现象?这是用功不得法,着魔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神通感应,喜欢一些神妙的境界。《楞严经》上说,不做圣心,名善境界。若做圣解,即受群邪。这是破魔障的一个总原则。  我们念佛人应该来讲魔障是最少的,因为念佛法门是仰凭阿弥陀佛的愿力,我们自己念佛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本来是最不会有魔障。但是为什么我们也看到念佛人还会出魔障?原因有几条,就是刚才第一条讲的不做圣心,名善境界。若做圣解,即受群邪。那么这类人念佛通常都会稍稍有一点定,在定中感发一点境界,看到一些瑞像,比如说见到光、见到花、甚至见到阿弥陀佛。这些境界本来是个好境界,但是我们要善用其心,怎么善用心呢?不做圣心,意思说你不要把这个境界当做是很圣妙的境界,而起欢喜心、兴奋、狂喜,甚至还要跟人家讲,这个就是做圣心。本来是好境界就变得不好,因为什么呢?你起了分别,心就不老实。夏莲居老居士有首偈子叫《老实念》,开头几句就说:“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你只需要老实地去念,不用问如何就是境界出现的是好还是不好?是善境界还是恶境界?是跟佛有感应还是没有感应?这都是不老实,你在境界上分别,分别易入魔。本来境界现前是自然感应,就好像你常常想一个人,晚上也会梦到这个人,这是自然感应,没什么奇怪的。你现在老是想佛、念佛,自然在梦中就会梦到佛,这也没什么奇怪,感应道交。但你偏偏在这些没什么奇怪里头,找点奇怪的东西来分别,感觉这个很神妙,欢喜,是不是我已经念佛有成就了,就做圣心、圣解,那么即受群邪。
学佛后,有这些感知,说明你走对了路!一、有慈悲心在初地菩萨之 学佛后,有这些感知,说明你走对了路! 一、有慈悲心 在初地菩萨之前,慈悲心是否有增加是一个重要指标,初地后才会考虑平等心的问题。 学佛如果没有学对,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好的心态,而远离慈悲心,有魔心邪心。 当有因果或业障显现时,因受因果或业障主宰,慈悲心会暂时消失,否则应该是学佛愈久,慈悲心愈大才对。 如果慈悲心没有增长,你一定要去反省学佛是否有问题发生。 如何察觉到慈悲心呢? 当别人污蔑你或骂你或讲你不好的时候,你是否可以原谅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能够很自在的坦然面对他们,还是会十分的生气。 对别人的过失或占你便宜是否会耿耿于怀,或是会原谅别人。一般学佛学的愈好的人,愈会原谅别人,对别人的过失不会太放在心上。 比较潜意识的第一念:也就是面对问题的第一个反应,如看到蟑螂突然出现,会不会拿起拖鞋就打下去,这是第一念, 第二念才是学佛的人不该杀生就算了,如第一念想打,表示潜意识没有慈悲心,或慈悲心不够,如第一念是不伤他由他去,慈悲心就较好。 二、无杂念 刚开始修行的人,对外面的杂音会造成你的杂念,会干扰你的修行, 但修到好的人就不会,杂音根本影响不到你,这些干扰对你根本没有障碍。 再来是内心杂念的掌控,要不随不制,你没有办法压制杂念,你压制杂念,你又多了一个杂念, 压制杂念也是一个杂念,也要不随,一有杂念,要马上拉回来,好好的念佛或持咒,或是观空。 你在修行念佛持咒时如果能做到不随不制,久了以后就能够掌控你的心,外面的干扰、念头完全不会影响到你, 你也不理会他而做自己的事,这就是自在无碍。 你要常观照慈悲心与杂念,若这两点都做的很好的话,学佛一定会进步的很快,而到很高的层次,同样的对外面的因果、业障, 你也会有能力掌控而不会被牵著走,你的自主性也会非常强,你修行成功的机会就大,这两点要好好的常反省, 如果修行非常久这两点都没有进步,表示走错路,大概不是贪福报就是著相修行。 三、有定力 定力就是一个人任何时间都不散掉,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你的禅定,能约束你的心,不论外面有多放逸, 你都能经常保持禅定,数息、念佛、持咒,心不会放逸。学佛好的人心境非常稳定。
虚云老和尚禅语(转载)   1、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3、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4、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5、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6、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7、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8、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9、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10、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11、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 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 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 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12、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 布施解脱自心。   13、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14、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15、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 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16、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 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17、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18、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19、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20、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21、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 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22、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23、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24、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25、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 布施解脱自心。   
《永嘉大师证道歌》楠木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 《永嘉大师证道歌》 楠木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此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寻枝摘叶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盘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 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 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狮子吼,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胆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燃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在佛成道日煮腊八粥供佛,取法于牧女向佛献乳糜 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在佛成道日煮腊八粥供佛,取法于牧女向佛献乳糜的传说,在民间则有庆贺五谷丰登、 很早以来,我国老百姓即有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风俗,这是由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个风俗。据此传说,汉传佛寺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以各种形式予以纪念。如《百丈清规》卷二中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其熬粥供佛成为常仪。 粥有十利,饶益行人 一、资色:吃粥有益于身体,能够让人的面容丰满有光泽。 二、增力:吃粥能够滋补羸弱的身体,增长气力。 三、益寿:吃粥能够补养人体的所需,增加寿命。 四、安乐:吃粥能够促朝进身体清净柔软,这是让人能够体会安乐的饮食。 五、辩说:吃粥有利于滋润喉吻,对人论法议经有帮助。 六、除风:吃粥能够调和身体,上下通利,并且消除风寒。 七、消宿食:吃粥能够温暖人的脾胃,帮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积食。 八、辞清:吃粥的人,气息没有凝滞的现象,说话的声音清晰,昂扬。 九、除饥:吃粥能够充实人的口腹,让饥饿感马上消失。 十、消渴:吃粥能够让人喉吻沾润,让干渴的感觉得以消除。 在腊八节食腊八粥,在佛门寓意深远,让佛弟子皆得人天福报,法喜充满,修行精进。见闻参与者,同沾佛陀成道法喜,全家蒙佛祖加持,为家人孩子祈保平安,消灾延寿,福慧增长,诸愿圆满! 身心康泰,寿命绵长 居家清净,眷属和睦 净治罪障,灾厄消除 增长福德,资粮圆满 值此殊胜佛门节日,望广大善信让更多的人沾沫到佛法的智慧与光辉,愿大众同发无上菩提心,增上善缘,福寿绵长,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fl 常转,正法久住!
丰干禅师,住于天台山国清寺碾米房,常骑虎出入,众皆不知其是何 丰干禅师,住于天台山国清寺碾米房,常骑虎出入,众皆不知其是何人。 一日丰干邀寒山、拾得同朝五台山言:“与我同行,是我同流;不与我同行,不是我同流”。 寒山问:“汝朝五台作甚么?”干言:“朝礼文殊”。寒山言:“汝不是我同流,我不与汝同行”。 于是丰干独行,至杭州,适有闾邱胤被朝廷派任台州剌史,忽患头痛,医药罔效。丰干特别往访,取一杯水,持咒完毕,以水置手心,向其头三扑,痛即止;胤非常感激. 问来自何处?丰干答:“住在天台山国清寺”。问:“寺中大师有道行者几人?”干言:“我无道行,寺中高僧如文殊化身的寒山子,普贤化身的拾得,皆在寺中游化人间”。胤备厚礼酬谢,丰干不受而去。 三日后,刺史去国清寺礼佛,问知客师:寒山、拾得二大士何在? 知客师说:此二人是疯僧,可命来相见。胤言:不可,坚持要亲往拜见。知客遂陪往厨房,见寒山、拾得,正在灶门烘火,二人且言且笑,他人都不识其所言何语。 胤上前即拜,二人狂奔,胤追至寒山岩,二人入,寒山回头说:“贼!贼!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何谓?” 胤随入岩中,不见二人,自此不复再见寒山、拾得,出现于人间。 又如弥勒菩萨,应身布袋和尚,将舍寿时,留偈示人:“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那得识。”所以古人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1、人生的含义(人来到这世上的一辈子为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1、人生的含义(人来到这世上的一辈子为了什么?) 我们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恐怕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想过的,但找不到答案,于是还是和大家一样那么活下去了。也有很多人去寻找答案,于是有很多献身于各自信仰的出家僧人或者牧师、修女等等。 人来到世上是为了什么?从小孩子被父母关爱,长大之后上学,上了大学毕业之后工作,找个爱人结婚,然后再生小孩子,就和自己父母一样。这就是一辈子的路吗?这样的一辈子有意义吗?和动物又有什么不一样?表面看起来动物是比人要低的,城市中、农村里的动物比如鸡、鸭、猪、马、牛、羊等他们有很多自己不能做主的痛苦,他们会被人吃掉,被人杀掉。可是野外大自然当中的动物比如老虎、狮子、蚂蚁等它们也在重复我们一生一世的这种步骤呀?我的一世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严格讲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们的生活本来没有什么意义,在按部就班的生活过程中只是为了一个活着的简单目标而做事。但是活在世上的生活如果我们给予它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的话,那我们的一生就有了意义。 出家人因为了解人生的真相,为了修行,普度众生而选择出家苦修。当年鸠摩罗什翻译大乘经典,有人告诉他,他翻译大乘经典对他自己非常不利,但他义无反顾的去做。作为他本人,他遭人囚禁很多年,被绑在牛背上遭人嬉辱,即便贵为国师,他这个出家人还被国王赐予了许多媳妇,就为了让他能留个聪明的后代,他个人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各种苦难,但是他翻译的各种大乘经典流传于世,荫泽后人,开启了后世无数人的智慧心灯。历史上又有多少人是为了他人而发心去做大事,从而使得自己的一生有了意义,而不是像野外动物一样,过完一生。
佛说法灭尽经   白话佛经 佛说法灭尽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佛陀当在三个月后涅槃之前,住在拘夷那竭国。那时有很多菩萨,比丘以及无数大众来到佛的居所,向佛稽首顶礼(寻求开示)。佛世尊默然不语,身上的光明也未如往常般显现。佛陀身边的待者,阿难贤者向佛作礼,然后请示佛陀:“佛世尊以往在大会说法时,身体发出威显的大光明。可是今次在大会上,身体的光明却不显现。为什么会这样?其中必然有某种原因。弟子为此请求佛世尊开示其中的意义。”佛陀却默然不作回应。阿难贤者见佛陀不言语,再次请示佛陀,一共三次,佛陀世尊这才对大众说明。 “我(佛世尊)涅槃后,未来正法将要灭尽之时,在这个连基本五戒都不能守持的污浊众生世界(五逆浊世),魔道将日益盛旺。行魔道的人将加入佛门,以佛门弟子身份破坏并倒乱我的正法。他们穿俗世间的衣物,贪恋好色饰的袈裟,行饮酒,吃肉,杀生,贪昧之事。他们没有慈悲心更互相憎恨妒忌。 那时候有菩萨,辟支佛(独觉的圣者)以及阿罗汉,精进认真的修德行,敬待众人为人们所尊重。他们持平等心来教育众人,怜惜穷人老人,献身教育以及帮助人们克服厄运。他们教育众人持恒心供样佛,不间断的修习经典。作种种功德善行,培养感恩向善的德志。他们不侵害人们(的财物等),献出身心与财物力济众生。不自私自利,忍辱负重仁慈和善。 这样的善人,将被行魔道的佛门中人妒忌,毁谤,故意宣扬恶行,令他们无法在当地住下去,遭到众人驱赶。自此以后人们(佛门魔道众人)不修道德,寺庙任它空置荒芜,久不复修转而毁坏。(佛门)恶人虽有财物,却只顾自己聚集,不作布施修福之事。他们贩卖奴力婢女,耕田种植(指从事生产工作),梵烧山林伤害众生(指开凿山林,破坏环境),没有半点慈悲心。奴力为比丘(和尚),婢女为比丘尼(尼姑)。(佛门)恶人无有道德修养,行淫乱之事,男女不别,令佛教戒律日越衰亡皆是此辈所为。一些人为了躲避县级官员逼害,加入佛门却不守戒律。每逢初一(月缺)十五(月圆)虽然美名为诵经持戒,却厌倦懈怠,不欲听闻善士说经论道,抄略经文却省前略后,不肯一一照经文所说抄录转说(断章取意),况且也不诵习经文。
大般涅槃经 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端坐入定。 世尊须臾从定而觉,告阿难言:“此毗耶离优陀延支提、瞿昙支提、庵罗支提、多子支提、娑罗支提、遮波罗支提,此等支提甚可爱乐。阿难,四神足人,尚能住寿满于一劫若减一劫;如来今者有大神力,岂当不能住寿一劫若减一劫?” 尔时,世尊既开如是可请之门以语阿难,阿难默然而不觉知。世尊乃至殷勤三说,阿难茫然,犹不解悟,不请如来住寿一劫若减一劫,利益世间诸天人民。所以者何?其为魔王所迷惑故。 尔时,世尊三说此语,犹见阿难心不开悟,即便默然。 尔时,魔王来至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于往昔在尼连禅河侧,劝请世尊入般涅槃,世尊尔时而见答言:‘我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犹未具足,又未降伏诸余外道,所以未应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众无不具足,又已降伏诸余外道,所为之事皆悉已毕,今者宜应入般涅槃。” 于时魔王如是三请,如来即便答言:“善哉!我于往昔在尼连禅河侧,已自许汝,以四部众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是时魔王,闻佛此语,欢喜踊跃,还归天宫。
在家里可以这样供奉佛菩萨! 家里有地方,最好空 在家里可以这样供奉佛菩萨! 家里有地方,最好空出一个房间来供奉佛菩萨,这当然是最理想。这个空间就是我们礼拜、祷告、忏悔、修心养性的处所。平常劳累时,我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听佛乐消除疲劳。烦恼寂寞时,也可以到这个空间念佛除恼,舒解压力。 没有多余的空间,那么佛菩萨供奉在书房也是很好的选择。再来,请佛菩萨安坐在大厅供奉,这是很普遍的作法。条件不成熟,不供奉佛像,佛菩萨也不会见怪我们。不供奉佛像,请诸佛菩萨直接安住在我们的心中,这还是上等的供奉,是供奉佛像之目的之所在。供佛的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外在的佛而发现我们心中的佛,心中有佛。心中无佛,供再多的佛,供再大的佛也是没有意义。 您觉得家里哪个位置最合适,最好,最能表达您对佛菩萨的恭敬,这便是供奉佛菩萨像最好的位置,最佳的方位。供桌的大小颜色以及质料随自己喜好就好,桌子的高度比腹部高就行。 供奉的佛像,你想好要供哪尊佛,然后请佛供奉。喜欢观音菩萨,你就请一尊观音菩萨供奉。你觉得与阿弥陀佛有缘,你就供奉阿弥陀佛。一般情况,供一两尊佛就可以了。有人家里供许多尊佛,我问他:“你为什么供这么多佛?”他答说:“我供这佛不供那佛,感觉对那佛不恭敬,于是就供了这么多佛。”我说:“你供十尊佛这不够意思,晚课上有八十八佛,你应该供八十八佛。”我又说:“你供八十八佛还不太好,应该供三千佛。《千佛忏》中有三千佛。”我接着又说:“你供三千佛还是不圆满,应该供一万尊佛才对。供万佛还是不究竟,应该供十方三世一切佛。你盖十个大殿也不够摆放十方三世一切佛。”最后我说:“家里供佛像一尊就好,一尊佛代表十方一切佛,一即一切。”供奉画的佛像与供瓷制、木雕、泥塑的佛像功德一样,无二无别。还有,那就是佛像前的供物必须简洁庄严,香炉一个就够,还要那就加鲜花一支或一束,赏心悦目,令见者欢喜。如果,有供果,则早上供,晚上吃了。或晚上供,第二天吃了。什么时候吃供果都没有明文规定,就是不要供果坏了扔掉则浪费,可惜。 供奉佛菩萨的信徒都必须每日“早醒晚忏”。所谓早醒,就是每日早上向佛三拜,或三鞠躬,没有条件者不必烧香不必跪拜。拜佛后,或鞠躬后,向佛发愿今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谓晚忏,就是在晚上或睡觉前向佛三拜,或三鞠躬报平安,今日平安度过,生命还活着,这就是最大的庆慰、最大的胜利。向佛三拜后跪在佛前忏悔,忏悔就是检讨本人今天的所作所为,作错的就要忏悔改正,作对的就要坚持、发扬。忏悔完毕,一天圆满。 供奉佛菩萨的信徒,再上一层,再往上一层的,最好晚上能够抽出30分钟时间在佛前静下心来读经、念佛、静坐,甚至看看人生哲学方面的书籍,相信对身体健康、调节情绪、提高记忆、增长智慧、净化心灵、消灾解业等等都会有帮助。 供奉佛菩萨像,而为求无上解脱道的,这当然是最上乘者也。 摘自——修行助手
玉历宝抄之*玉历的价值与流传的考证  一、乾隆甲寅清和月江明 玉历宝抄之*玉历的价值与流传的考证   一、乾隆甲寅清和月江明山氏李宗敏的考证: (一)玉历一书,受自淡痴道人,由他的弟子勿迷道人流传出来。 乾隆辛巳年,我客居江右,见到此书。是宋朝的旧版本,二十三张。 首行有:‘昔时天下太平,庚午秋九月重阳戊辰日,淡痴登高独步,游神于渺茫之中’等句子。 第二十四张末页,有:‘贫道于戊申夏六月,云游四川,路遇吾师淡痴。’并有:‘大宋绍圣五年,勿迷钞录劝世’字样。与新本稍微有不同: 1、新本称:‘游四川。’;而旧本则写做:‘四川。’ 2、旧本有:‘绍圣五年。’而新本则没有。其他的大略相同。 (二)世上见到这书的人,不是排斥文句平常;就说内容怪僻。 甚至于有些喜欢唱反调的人,认为书中所引的时间与淡痴、勿迷,已是不合事实,无从考证起;其他的内容更是没有什么参考的价值。 我反覆地研究: 1、乾隆甲寅年春天,在佛家的经典中,发现有记载宋时,淡痴进入阴间,赐传阴间事迹的事。 虽然,举凡天机,一律严格禁止泄露;然而阳间的人,屡屡犯过不改;玉历的内容,未必不是 大帝深深同情世人的罪业难改,才假藉淡痴来传授阴间的受刑细节,使后世之人,知所禁戒。那算得是不切合实际呢? 2、至于书中记载的时间问题: 经查:(1)宋仁宗天圣八年是庚午年。这时辽国太平十年。 可知:淡痴必是辽国人,才会说:‘时天下太平,弟子勿迷,或居中国。’ (2)再者,书中又说:‘戊申云游四川。’ 按:戊申年是宋神宗熙宁元年。 (3)又说:‘前于戊寅夏东阜,并今庚戌。’等话。 按:戊寅年恰是宋哲宗改纪元为绍圣的第五年。正好符合旧本所记载的年份。 (4)至于‘今庚戌’大概是指宋高宗建炎四年,不是近时的庚戌年。 由此互相考证,已是确实而可信。 (5)文中‘十王庆祝 酆都大帝,帝曰:朕另有辩明阳间事,故误传......’等条,文中记说是壬午季春申辰上奏 大帝。此时问追溯推算,得知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6)文中云:‘地藏王偕 十王诸仙会议。八月初三日,十王往奏大帝前。’这个时间推算必是太平兴国六年。 我基于玉历警世的作用,如同当头棒喝。于是不考虑到自己能力的卑陋,很恭谨地考证玉历中的姓名、时代、附在篇末。 不敢夸称确实无误,能令玉历不列入荒唐无据之书。只是祈望世上的博雅君子,再给予校正。使见闻玉历的人更确信,而心悦顺从,那就太幸运了。
孝顺父母乃世间第一福田 不孝父母,学佛或行作一切功德 孝顺父母乃世间第一福田 不孝父母,学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无意义。 时代变迁,西风东渐,国人昔日三代同堂,含贻弄孙景象已不多见,且现代人崇尚自由,不喜与父母同住。由于父母过度关心,成为子女精神负担,造成社会更多的孤独老人,生活无人料理,病苦无人照顾。有些与父母同住者,由于父母久病卧床,也成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甚至更严重者,有的不顺己意,就忤逆父母,恶骂、殴打、甚至杀害父母,违背伦理,造下无间大罪。 在世为人凶暴、不孝父母、欺侮良善、不敬师长,必定常逢恶疾、衰恼、恶事,灾难缠身。这时再四处求神、逢庙必拜,从南到北,日日月月,年初至年尾,杀鸡宰羊,奉上丰富甘美饮食、牲醴求诸魍魉,祭拜诸天鬼神,以求福报终不可能得福。所谓日月祷祀如山,怎奈罪如江海,杀生求福,去福远矣! 佛说:“孝顺父母,世间第一福田。”若能孝顺父母师长,礼敬三宝贤仁,不必四处祈求,则可得四种福报:   一者、颜色端正。   二者、气力丰强。   三者、安稳无病。   四者、健康长寿,不逢灾难。   古人云:“孝为百善之首。”孝顺父母为世间最大功德,又云:“不孝父母,拜佛无益。”不孝父母,学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无意义。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