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惟越致💖
巨蟹风一样少年
佛永在心中!
关注数: 39
粉丝数: 132
发帖数: 2,940
关注贴吧数: 10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法,在自性中,世人总有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法,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是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现代科学否定排斥超自然、神学,如同当初神学否定排斥科学一样, 现代科学否定排斥超自然、神学,如同当初神学否定排斥科学一样,其实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现代医学给各种精神障碍疾病起了不同奇奇怪怪的名称,试问对各种精神类疾病束手无策的专家,有什么资格为那些疾病命名?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业力的风,吹动灵魂的种子,在因果的土壤生根发芽 业力的风,吹动灵魂的种子,在因果的土壤生根发芽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坐禅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 坐禅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决疑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 决疑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海城大悲古寺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shi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门人法海编集 后学德清勘校 自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门人法海编集 后学德清勘校 自序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门人法海编集 后学德清勘校 自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门人法海编集 后学德清勘校 自序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假设要是遇着欢喜行淫欲的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假设要是遇着欢喜行淫欲的人。和自己的配偶——正式的夫妇,这不算邪淫。 而是指非正式夫妇,为贪一时的快乐而去邪淫,这是错误的。即使就是正式的夫妇,要是能少有这种性行为,也是最好的。 不要以为和自己的配偶,这不算犯罪,就可以随便了,要知道这种性行为,就是令人愚痴的。性行为越多,就愚痴得越厉害,也没有光了。 你为什么有光呢?有光,就是因为你没有这种性行为,所以人就有智慧——这是真正的智慧。假设要是邪淫的话——作不正常的男女性行为,这是犯戒的。那么这种人,对他说什么报? 说雀鸽鸳鸯报,说来生就托生作飞禽。雀就是麻雀,这麻雀很淫的;鸽,鸽子也是最淫的,它一个月就抱出一窝小鸽子。 一般的飞禽行淫欲,都是雄性的在上边,雌性的在下边,唯独鸽子是雌性的在上边,它的性情最淫欲,所以一个月就抱出一窝的小鸽子。 鸳鸯呢?这鸳鸯情感实在太重,太富于情感了,雌雄两个无论是落在地上,也是在一起;飞到天上,也是在一起,它们两个是时刻都不相离的。 这种飞禽虽然说是自由的,但还是一种**,这都是不好的。要是欢喜邪淫的人,来生就会托生作雀、鸽、鸳鸯这一类的众生。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假设要是遇着欢喜行淫欲的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假设要是遇着欢喜行淫欲的人。和自己的配偶——正式的夫妇,这不算邪淫。 而是指非正式夫妇,为贪一时的快乐而去邪淫,这是错误的。即使就是正式的夫妇,要是能少有这种性行为,也是最好的。 不要以为和自己的配偶,这不算犯罪,就可以随便了,要知道这种性行为,就是令人愚痴的。性行为越多,就愚痴得越厉害,也没有光了。 你为什么有光呢?有光,就是因为你没有这种性行为,所以人就有智慧——这是真正的智慧。假设要是邪淫的话——作不正常的男女性行为,这是犯戒的。那么这种人,对他说什么报? 说雀鸽鸳鸯报,说来生就托生作飞禽。雀就是麻雀,这麻雀很淫的;鸽,鸽子也是最淫的,它一个月就抱出一窝小鸽子。 一般的飞禽行淫欲,都是雄性的在上边,雌性的在下边,唯独鸽子是雌性的在上边,它的性情最淫欲,所以一个月就抱出一窝的小鸽子。 鸳鸯呢?这鸳鸯情感实在太重,太富于情感了,雌雄两个无论是落在地上,也是在一起;飞到天上,也是在一起,它们两个是时刻都不相离的。 这种飞禽虽然说是自由的,但还是一种**,这都是不好的。要是欢喜邪淫的人,来生就会托生作雀、鸽、鸳鸯这一类的众生。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假设要是遇着欢喜行淫欲的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假设要是遇着欢喜行淫欲的人。和自己的配偶——正式的夫妇,这不算邪淫。 而是指非正式夫妇,为贪一时的快乐而去邪淫,这是错误的。即使就是正式的夫妇,要是能少有这种性行为,也是最好的。 不要以为和自己的配偶,这不算犯罪,就可以随便了,要知道这种性行为,就是令人愚痴的。性行为越多,就愚痴得越厉害,也没有光了。 你为什么有光呢?有光,就是因为你没有这种性行为,所以人就有智慧——这是真正的智慧。假设要是邪淫的话——作不正常的男女性行为,这是犯戒的。那么这种人,对他说什么报? 说雀鸽鸳鸯报,说来生就托生作飞禽。雀就是麻雀,这麻雀很淫的;鸽,鸽子也是最淫的,它一个月就抱出一窝小鸽子。 一般的飞禽行淫欲,都是雄性的在上边,雌性的在下边,唯独鸽子是雌性的在上边,它的性情最淫欲,所以一个月就抱出一窝的小鸽子。 鸳鸯呢?这鸳鸯情感实在太重,太富于情感了,雌雄两个无论是落在地上,也是在一起;飞到天上,也是在一起,它们两个是时刻都不相离的。 这种飞禽虽然说是自由的,但还是一种**,这都是不好的。要是欢喜邪淫的人,来生就会托生作雀、鸽、鸳鸯这一类的众生。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坛经》
生活*^O^*简单 世界上没有什么不是一个拥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个拥抱。用心拥抱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生活^O^简单 世界上没有什么不是一个拥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个拥抱。用心拥抱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南怀瑾:我对鬼神的态度是这样的我们年轻时学佛也皈依,皈依佛, 南怀瑾:我对鬼神的态度是这样的 我们年轻时学佛也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这个僧、那个僧,永不皈依什么邪魔外道、天魔、天人!当然,这是一套过程,初步学佛必须如此。我经常跟着袁焕仙袁老师一起走路,每天回家都经过一座狐仙的庙。袁老师是学佛的,当然三皈五戒、菩萨戒、密宗戒,受戒了一大堆,只要他经过狐仙庙、土地公庙、城隍庙……等等,一定照古礼合掌,然后一路走过去。 中国古礼就是如此,读书人不管官做得多大,宰相也好,状元也好,回家若是从自己祖宗坟墓或祠堂前经过,骑马的赶紧下马,决不敢骑在马上耀武扬威地过去。我们年轻的时候就受这种教育,甚至经过外公家的坟墓,原来躺着或坐在船上,赶快起身合个掌或抱个拳,过了以后再躺下来睡觉。 袁老师受了儒家的教育,经过这些地方就合掌。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跟青年人一样好奇,我问:“先生啊!(那时不叫老师),学了佛,三皈五戒,不皈依天魔外道。”袁老师说:这是什么话?大菩萨的戒律对一切众生都要恭敬,你看土地公庙有没有神?如果有神,一个普通人死后当土地公,还得是好人才能当呢!坏人还做不了土地神。既然到了好人前面,就该合掌行个礼,这是菩萨道。 我听了真是冷汗浃背,对,是这个道理。后来我也跟袁老师一样,到了任何神庙都合掌行礼,不管什么公,就是个妖怪,狗修成的妖怪,这只狗的本事也比我大,人还修不成人怪呢!它虽然作狗,也是狗中的善狗,才有一点小妖怪的本事,也值得尊敬。 学佛的人对一切众生都要尊重,何况鬼神?不要看自己受了三皈五戒,不这样,不那样,你死后能不能变个土地公、土地婆?还是个问题,你没有那么好的善果,恐怕变个饿鬼都做不到。差一点的,死后下阿鼻地狱,永不得翻身。这是袁老师的教育,这一生我就“依教奉行”,对任何一个小神明都很恭敬、很重视,他有他的善果,人有一点长处都值得恭敬,何况是神。 ————《药师经的济世观》
海城大悲古寺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改脾气是关键学佛后,第一要改掉生气的脾气,因为它一起来,就火 改脾气是关键 学佛后,第一要改掉生气的脾气,因为它一起来,就火烧功德林,前功尽弃!只要嗔恨不改,就决定不能往生净土。怎么改?面对不顺心的一切境界,首先要深信因果,别人怎样伤害我,说明我前生就怎样伤害过人家,认帐认命。如果不相信因果,就等于以前借人家的钱,现在赖帐不想还。 有的人不信因果,他说“我没看见就等于没有”,就好比你没看见美国,就说没有,那对吗?那是你自己的见解。迎面而来的,都是你命运中有的,躲是躲不掉的,只有随缘才能了业。 当时韦提希夫人生下的儿子,长大后有了能力就开始不听父母的话,把他父亲关起来,篡权以后当国王,想把他父亲关在监狱里活活饿死,韦提希偷偷给国王送饭,被儿子发现,儿子就想杀掉他妈妈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在地上打滚儿哭喊,但是伤心痛苦解决不了问题,还是佛陀给她指出一条求生净土的出路,让她求佛菩萨加持,并告诉她,这是你曾经杀害的人转世投胎来的,就是来报仇的,这个痛苦只有你自己承担,但是信愿念佛可以减轻痛苦。
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不是夺取,而是给予……让他变得安逸… 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不是夺取,而是给予……让他变得安逸……有成就感就会膨胀,安逸就会迷失🙏学佛如救头燃
贴吧吧规:1.不许侮辱每位吧友,大家应和善相处。互相谦让,礼 贴吧吧规: 1.不许侮辱每位吧友,大家应和善相处。互相谦让,礼貌待人。 2.多发表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主题的帖子,对于诽谤三宝、少儿不宜等违法的帖子,必删。视情况恶劣程度决定封IP或ID。 3.从别的地方转来的转贴,要征求原作者允许,并标明作者出处,尊重他人的版权和知识产权。如果未经允许或未标明作者,出现一切的法律问题,本吧概不负责。 4.刷屏、暴吧等一切灌水形式的贴子,必删。 5.尊重他人的各种权力(隐私权、知识产权等),维护吧内的形象。 6.语言、行为不要过激,避免发生纠纷。 7.每位吧友,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违反此条者,必定严肃处理。 希望每位吧友菩萨自觉遵守吧规。
龙树菩萨于《宝鬘论》中提到:「蚁蛭巢穴前,食物、水、籽油,谷 龙树菩萨于《宝鬘论》中提到: 「蚁蛭巢穴前,食物、水、籽油,谷聚常时放,坚固者当行。」 如谕, 行者当施食给蚂蚁, 布施清净食物给鱼类, 布施药物给病者, 布施盛食给孩童, 布施饮食给飞禽和贫困者, 并于布施时发菩提心并以发愿回向作为方便, 如是能护生避亡,增长财富, 究竟成为获证大菩提之因。 此事易行然功德浩大, 故智者当以种种方式致力行此积聚资粮之方便法门。
龙树菩萨于《宝鬘论》中提到:「蚁蛭巢穴前,食物、水、籽油,谷 龙树菩萨于《宝鬘论》中提到: 「蚁蛭巢穴前,食物、水、籽油,谷聚常时放,坚固者当行。」 如谕, 行者当施食给蚂蚁, 布施清净食物给鱼类, 布施药物给病者, 布施盛食给孩童, 布施饮食给飞禽和贫困者, 并于布施时发菩提心并以发愿回向作为方便, 如是能护生避亡,增长财富, 究竟成为获证大菩提之因。 此事易行然功德浩大, 故智者当以种种方式致力行此积聚资粮之方便法门。
龙树菩萨于《宝鬘论》中提到:「蚁蛭巢穴前,食物、水、籽油,谷 龙树菩萨于《宝鬘论》中提到: 「蚁蛭巢穴前,食物、水、籽油,谷聚常时放,坚固者当行。」 如谕, 行者当施食给蚂蚁, 布施清净食物给鱼类, 布施药物给病者, 布施盛食给孩童, 布施饮食给飞禽和贫困者, 并于布施时发菩提心并以发愿回向作为方便, 如是能护生避亡,增长财富, 究竟成为获证大菩提之因。 此事易行然功德浩大, 故智者当以种种方式致力行此积聚资粮之方便法门。
痛苦本身并不痛苦,痛苦的根源是对痛苦提供能量的恐惧。痛苦没有 痛苦本身并不痛苦,痛苦的根源是对痛苦提供能量的恐惧。痛苦没有了恐惧的滋养,也会慢慢的淡化枯萎。
不少人在初学佛时,常会不知如何与法师相处,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 不少人在初学佛时,常会不知如何与法师相处,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失礼。其实,只要心存恭敬,即使不小心犯错,法师多半很慈悲,不但不会怪罪,反而会适切地修正,让我们也可从中多学一课。 例如:想向不认识的法师请教佛法,首先在请教法师法号时,很多人就不知如何开始,这时,可以说:“请问师父的‘上下’如何称呼?”“上下”两个字的意思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此佛教徒为表达对法师的敬意,就以“上下”为称呼法师的方法。 而在向法师请教问题前,或是平常遇到法师时,可以行问讯礼或双手合掌说:“阿弥陀佛!”至于在与法师说话的时候,可以保持双手合掌,除可免去手足无措的紧张感,也可帮助人精神专注;若谈话时间较久,觉得手酸,可以改为操手。 顶礼法师非偶像崇拜有些初次随朋友到寺院拜访法师的人,看到学佛的朋友向法师顶礼时,可能会感到疑惑,不知道向法师顶礼是否为偶像崇拜?其实佛教是依法不依人的,佛教徒所顶礼的并非法师个人,而是僧宝;所以向法师顶礼,并非对法师个人的崇拜,而是出自内心对三宝的恭敬与感恩。 顶礼法师的时候,要先口称:“顶礼法师三拜。”如果法师说:“一拜就好”、“问讯就好”,则依从法师的话,并回一声“阿弥陀佛”。 此外,在顶礼法师前,也要留意环境与时机合适否,比如当法师正在用餐、读经、睡卧时,或是在人多闹杂处、厕所等不净处、路上,便不宜向法师顶礼,此时只要双手合掌或问讯即可。 如果想要供养法师,则可双膝跪地,然后将物件双手奉上说:“供养法师。”,此时不应说是“与法师结缘”,因为供养是下对上的礼节,结缘则是上对下的客气话。 写信应有的礼貌在向法师请法的方式中,除了亲自拜访法师,写信求教也是常见的方式,但是一般人在写信给法师时,常会因不熟悉称谓方式或书信礼节,而不知从何下笔。 例如在写信封时,常会面临一个问题:“需不需要写师父的姓氏呢?”因为中国自晋朝道安法师提倡与佛陀同姓后,便都以“释”为姓,不像在家众有不同姓氏,所以写信时不必写法师的姓,只要写上法师的法号即可。但是要在法师的法号靠左处,缩写“上下”二字,例如“上○下○法师”。 若是需封口的信封,要在法师称谓后写上“启”字,表示请对方开启信封;若是明信片,则写“收”字。为增加敬意,可增写为“尊启”、“道启”或“慈启”。 当面对空白的信纸,一般人首先遇到的问题仍与信封一样,不知开头如何称呼法师。若是自己的皈依师父,可径称“师父”、“上人”或“吾师”,不需再写师父法号;若非自己的皈依师父,则可视年纪而定,如长者可称“老和尚”、“老法师”或是“长老”,同样不必再写师父法号;至于与自己同年或年纪轻于己者,则可以写对方的法号,并冠以“上下”,或者因为信封上已有对方的称谓,可以直称“师父”、“法师”、“住持”等。 至于法师法号后的敬语,要以对待长辈的称法来写,才显得尊敬,可用“尊鉴”或“慈鉴”。在结尾处的祝福,则可用“敬请”、“祗颂”或是“恭叩”,再另起一行写上祝福的内容,如“慈安”、“慈航普度”、“智慧圆满”、“法喜无量”等,都是贴切吉祥的用语。 最后,在信末部分,若是写给自己的皈依师父,可自称为“徒”或“弟子”;写给其他法师则可先写“三宝弟子”,再写自己的名字。姓名下须再写上“顶礼”或是“跪白”,因为顶礼是恭敬三宝的重要行仪。一般居士常不论写信对象,通称“合十”或“合掌”,这样的写法较适用于晚辈与平辈,而不合用于被尊为长辈的法师。 指引我们生命实相的导师很多人在写信或拨电话给法师时,可能会因为担心用词不当,而忐忑不安。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紧张,可以尽量放宽心;当自己在和法师说话时,甚至不妨就坦诚地请教法师:心里若感到紧张不安,可有安心妙法?可以指点迷津?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法师是指导我们学佛、了解生命实相的导师,应心存感恩。而藉由学习学佛行仪,我们不但有方法来表现我们对僧宝的恭敬心,也能改善我们平常积习已久的散漫言行,可以说由于这些规矩的目的在调伏心念,所以能帮助我们得到真正的身心自在,而非权威的硬性规定,因此不同于长官要求部属的强制情形,而能够在与法师相处时得体又自在。——摘录自佛经大全
妙莲老和尚:淫欲心重用这个方法就能破修梵行,在世俗一般人认为 妙莲老和尚:淫欲心重用这个方法就能破 修梵行,在世俗一般人认为:生理上怎麽能克服呢?情欲重的人就是有这种下劣的想法。当然这是先天的习气,单是后天的抽烟喝酒,上了瘾,要你不抽不喝,那就非常困难了,何况先天的习气?但是从来不喝酒的人,根本不懂喝酒是什麽滋味,一切的行为习惯都是良好,那多麽快乐!世俗人认为:抽烟快乐、喝酒快乐、赌也快乐;要知这快乐是苦的根源,不但事业受到伤害,人格也**了。你只知道情欲之乐,而不知道离了情欲就有清净之乐、解脱之乐;这些乐你梦都没有梦到,你不修行怎麽会知道?修佛法才是真真实实的快乐!糊涂愚蠢的人,才以为情欲是乐。 我时常说:在家居士们,若儿女大了,自己的年龄也差不多,夫妇都是道友了,最好要分房;房间不多的,至少也要分床。彼此保持清净可使身体健康,不要使烦恼种再沈重下去。青年学佛好福气,没受到社会的染污,也没有爱欲来束缚,头脑清楚,这时来念佛修行最好;千万不要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念头,不要到道场来还想找情侣。若不幸有了爱情,那你想念佛就难了;男女一结婚就被情感所迷,还想修道?好多家庭的障碍把你结得死死的。最好不要结婚找罪受!这话有些不合人情,但这是在说佛法呀!你不能用俗情心理听啊! 到底要如何才能断淫呢?小乘法五停心观中有“多贪众生不净观”。观身不净,身子是充满九种不净、污浊邋遢,就是一张皮包著,皮揭开了,里头装了什麽东西?你愚痴还以为是净。我们念佛人不必修这种观,那要如何断欲呢?最简洁有力的对治法,就是多多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普门品》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若有众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不但断淫,还可断瞋断痴。三毒断了,就好像一颗炸弹,火药清除了就不会爆炸;心里没三毒,绝对不会再造杀盗淫了。 古德亦警策我们:“须臾离念佛之心,刹那即三途业因”,心中一没有佛菩萨圣号,一想到贪欲,就是生死之根。当然,凡夫断淫要先戒身而后戒心,这是有次第的。业障重的人要深思地狱苦,誓发菩提心。《地藏经》上说:地狱有炙火铁床,一人睡亦满,多人睡亦满;也有赤烧铜柱,那是怎麽回事?男女贪恋如胶似漆睡在床上,将来去地狱就睡火铁床;欢喜拥抱的,就到地狱抱赤火铜柱。夫妇以外的男女情欲绝对贪不得,一贪爱就造了三途的业因;摩擦产生热度,就感三途业报,因缘就是如此。淫是生死的根本,凡夫於此罪障极重,最要注意!万不可沾染! 阿难曾问佛,如何对治淫欲?佛告阿难:“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能这样观想就不会起邪念。一起邪念了,马上想父母兄弟姊妹在前,怎敢做下流事? 佛陀大慈大悲叫我们离欲,是要我们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啊!愚痴的人还以为欲是乐的;这就好像被大火烫到,拿清凉药擦一擦,觉得还蛮清凉的。男女之情像火在烧,得到了欲水以为是乐,但欲境过了是不是就没事了?不是的。欲是咸水,愈喝愈渴,咸水怎麽能够止渴?末法时代的众生要想离欲,就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这圣号像清洁剂,男女的爱欲像油垢;念圣号除去油垢,心才得清净。身心清净才真是快乐呢! 居家之士应当知:夫妇之道为宗祠,但亦应有礼节,不可纵欲,更不可轻狂。已有了儿女,最宜分房各睡以保身体健康,亦宝贵法身慧命。若有外染来犯,可读下面古诗: 美色人多爱,苍天不可欺。 我不淫人妇,谁敢染我妻? 敬劝一切男女各站本位,各守礼节,万勿由一念糊涂,致招终身大苦。
妙莲老和尚闭关20年,修行般舟三昧,曾经不坐不卧不睡20个9 妙莲老和尚闭关20年,修行般舟三昧,曾经不坐不卧不睡20个90天,知道的人恐怕少之又少。那么今天聊一下妙莲老和尚,以及他的闭关修行的事情。 妙莲老和尚,1922年生于安徽巢县,从小就有很好的善根慧根,9岁就出家了,20岁在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成为真正的比丘僧。受戒后,就在苏州灵岩山寺参学,以净土念佛作为修行的主要法门。28岁时,弘法到香港,感叹人事无常与苦难,决心闭关证道。就先后在香港大屿山和青山闭关20年。闭关期间,主修般舟念佛三昧。修般舟念佛三昧,是一种很苦行的修法,不坐不卧不睡,一天到晚只一句佛号,以90天为一次完整的闭关,这样的闭关修行,一般修行人尽其一生,也难得修持一两次,而妙莲老和尚竟然能修行达到20次,这种出类拔萃难行能行的苦修,超出常人思维,实在令人惊叹。 他闭关的关房有多大呢?就是一个2公尺宽、3公尺长的一间小茅蓬。人如果站在中间的话,两手一伸,就可以碰到两边的墙壁了,人弯腰拜佛下去以后,后面就能顶到墙壁,就是这么一个小房子。那小房子靠着山壁,冬天照不到阳光、夏天也不透风。曾经有个大陆的出家人,到香港看望妙莲老和尚,看到这个闭关房,就感叹地说,在这种地方闭关,不要说住三年,就是要我住三天,我也住不住啊。 那关房里经常潮湿,上面又容易滴水。每年从腊月时候开始,一直到农历六月,那就不断地从房顶渗下来,滴下来。把桌子上的钉子都腐蚀烂了。也导致妙莲老和尚得了一年多的风湿病,后来一直念佛来抗病痛,慢慢地风湿也奇迹般地好了。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下,妙莲老和尚为何能安住身心呢?就是因为他有修道的决心和定力,有了决心和定力,再差的关房也能住下来,没有决心和定力,再好的关房你也呆不住。所以闭关的人有许多,但一般人闭关三到五个月,就跑出来了,所以闭关不是那么简单,要经受一番考验和磨练的。 妙莲老和尚闭关的时候还日中一食。早上就是吃三片饼干,喝点热开水,这个可以说不算吃饭。中午12点之前,吃一顿饭,这一顿饭,也就是一样素菜和米饭。在香港大屿山一闭关就是6年。6年后,因为这房子已经破烂不堪了,连挡风雨的玻璃都没有了,所以只好结束闭关,另找关房。后来五年后,在青山找到了一座关房,在那里住了十四年,仍然修般舟念佛三昧;青山这座关房也是一个旧房子,住了14年,它也破烂不堪了,就只好又结束闭关了。所以总的下来,在大屿山和青山这两个地方,前后闭关了20年。 妙莲老和尚修般舟三昧,就是在一天24小时中,都是经行念阿弥陀佛,有时礼佛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坐不能卧,不能睡眠,连续念佛礼佛经过90天,才算一个圆满的般舟三昧闭关。这是一种非常精进的念佛方法,也是对治昏沉、散乱最好的方法。经行念佛的方式,就是在水泥地上赤脚绕佛,脚也磨出了泡,磨出了厚厚的硬皮,脚和小腿总是肿着,还总是疼痛。但这些疼痛算不了什么,都能克服,最难克服的,其实是昏沉。在最初闭关修般舟三昧的时候,一天中总有一个多小时半昏沉,还有一个多小时全昏沉,但昏沉归昏沉,心里仍然尽力保持精进,还在尽力念佛。因为关房小,有时就容易碰头撞墙,而这其实也是好事,撞墙后就容易让人克服昏沉。有时,妙莲老和尚也会跌倒,跌倒后就爬起来,接着念佛。 每当妙莲老和尚修到非常难受,非常苦的时候,他就想到,每个人都有死,军人战死在沙场,学士死在文坛,公务员死在赴公之时,既然都是死得其所。那作为出家人,如果因为修般舟三昧,而死在佛堂,那也是死得其所啊,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所以,妙莲老和尚死都不怕了,就更不怕这种磨难痛苦了。 到底妙莲老和尚修般舟三昧闭关多少次呢?一般人只知道妙莲老和尚修过10次般舟三昧,其实,那是他不愿意自己的名声超越前辈大德们,所以对外就非常谦虚地宣称只修了10次。而实际上是闭关了20年,般舟三昧就至少修了20次。妙莲老和尚,他也从来不炫耀自己证得了什么样的程度和境界,只是让弟子们都老实去修行。他说,我这一生,如果有什么能够让你们学到的,那就是安愚守分这四个字。我们大家,从这四个字当中,就可以看到妙莲老和尚的修持与风范。 2008年5月22日,妙莲老和尚身无痛苦,安详圆寂。世寿88岁,戒腊68岁。老和尚念佛的境界,已经是甚深难思了,非常人可测,已经生死自在了。所以他在圆寂前,为了教导众人好好念佛,就说到,我自己念佛,自己去西方,决定上品上生,不是还等你们来助念才去。我随去随来,都没有离开你们。 妙莲老和尚慈悲无尽,愿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为己愿,更是发了第四十九大愿:“凡见过我的面,听过我的法,乃至闻过我名号的人,我都要度他,同往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他此生不能生西方,我必定再来化度,直至他生西为止!”
妙莲老和尚闭关20年,修行般舟三昧,曾经不坐不卧不睡20个9 妙莲老和尚闭关20年,修行般舟三昧,曾经不坐不卧不睡20个90天,知道的人恐怕少之又少。那么今天聊一下妙莲老和尚,以及他的闭关修行的事情。 妙莲老和尚,1922年生于安徽巢县,从小就有很好的善根慧根,9岁就出家了,20岁在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成为真正的比丘僧。受戒后,就在苏州灵岩山寺参学,以净土念佛作为修行的主要法门。28岁时,弘法到香港,感叹人事无常与苦难,决心闭关证道。就先后在香港大屿山和青山闭关20年。闭关期间,主修般舟念佛三昧。修般舟念佛三昧,是一种很苦行的修法,不坐不卧不睡,一天到晚只一句佛号,以90天为一次完整的闭关,这样的闭关修行,一般修行人尽其一生,也难得修持一两次,而妙莲老和尚竟然能修行达到20次,这种出类拔萃难行能行的苦修,超出常人思维,实在令人惊叹。 他闭关的关房有多大呢?就是一个2公尺宽、3公尺长的一间小茅蓬。人如果站在中间的话,两手一伸,就可以碰到两边的墙壁了,人弯腰拜佛下去以后,后面就能顶到墙壁,就是这么一个小房子。那小房子靠着山壁,冬天照不到阳光、夏天也不透风。曾经有个大陆的出家人,到香港看望妙莲老和尚,看到这个闭关房,就感叹地说,在这种地方闭关,不要说住三年,就是要我住三天,我也住不住啊。 那关房里经常潮湿,上面又容易滴水。每年从腊月时候开始,一直到农历六月,那就不断地从房顶渗下来,滴下来。把桌子上的钉子都腐蚀烂了。也导致妙莲老和尚得了一年多的风湿病,后来一直念佛来抗病痛,慢慢地风湿也奇迹般地好了。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下,妙莲老和尚为何能安住身心呢?就是因为他有修道的决心和定力,有了决心和定力,再差的关房也能住下来,没有决心和定力,再好的关房你也呆不住。所以闭关的人有许多,但一般人闭关三到五个月,就跑出来了,所以闭关不是那么简单,要经受一番考验和磨练的。 妙莲老和尚闭关的时候还日中一食。早上就是吃三片饼干,喝点热开水,这个可以说不算吃饭。中午12点之前,吃一顿饭,这一顿饭,也就是一样素菜和米饭。在香港大屿山一闭关就是6年。6年后,因为这房子已经破烂不堪了,连挡风雨的玻璃都没有了,所以只好结束闭关,另找关房。后来五年后,在青山找到了一座关房,在那里住了十四年,仍然修般舟念佛三昧;青山这座关房也是一个旧房子,住了14年,它也破烂不堪了,就只好又结束闭关了。所以总的下来,在大屿山和青山这两个地方,前后闭关了20年。 妙莲老和尚修般舟三昧,就是在一天24小时中,都是经行念阿弥陀佛,有时礼佛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坐不能卧,不能睡眠,连续念佛礼佛经过90天,才算一个圆满的般舟三昧闭关。这是一种非常精进的念佛方法,也是对治昏沉、散乱最好的方法。经行念佛的方式,就是在水泥地上赤脚绕佛,脚也磨出了泡,磨出了厚厚的硬皮,脚和小腿总是肿着,还总是疼痛。但这些疼痛算不了什么,都能克服,最难克服的,其实是昏沉。在最初闭关修般舟三昧的时候,一天中总有一个多小时半昏沉,还有一个多小时全昏沉,但昏沉归昏沉,心里仍然尽力保持精进,还在尽力念佛。因为关房小,有时就容易碰头撞墙,而这其实也是好事,撞墙后就容易让人克服昏沉。有时,妙莲老和尚也会跌倒,跌倒后就爬起来,接着念佛。 每当妙莲老和尚修到非常难受,非常苦的时候,他就想到,每个人都有死,军人战死在沙场,学士死在文坛,公务员死在赴公之时,既然都是死得其所。那作为出家人,如果因为修般舟三昧,而死在佛堂,那也是死得其所啊,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所以,妙莲老和尚死都不怕了,就更不怕这种磨难痛苦了。 到底妙莲老和尚修般舟三昧闭关多少次呢?一般人只知道妙莲老和尚修过10次般舟三昧,其实,那是他不愿意自己的名声超越前辈大德们,所以对外就非常谦虚地宣称只修了10次。而实际上是闭关了20年,般舟三昧就至少修了20次。妙莲老和尚,他也从来不炫耀自己证得了什么样的程度和境界,只是让弟子们都老实去修行。他说,我这一生,如果有什么能够让你们学到的,那就是安愚守分这四个字。我们大家,从这四个字当中,就可以看到妙莲老和尚的修持与风范。 2008年5月22日,妙莲老和尚身无痛苦,安详圆寂。世寿88岁,戒腊68岁。老和尚念佛的境界,已经是甚深难思了,非常人可测,已经生死自在了。所以他在圆寂前,为了教导众人好好念佛,就说到,我自己念佛,自己去西方,决定上品上生,不是还等你们来助念才去。我随去随来,都没有离开你们。 妙莲老和尚慈悲无尽,愿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为己愿,更是发了第四十九大愿:“凡见过我的面,听过我的法,乃至闻过我名号的人,我都要度他,同往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他此生不能生西方,我必定再来化度,直至他生西为止!”
妙莲老和尚闭关20年,修行般舟三昧,曾经不坐不卧不睡20个9 妙莲老和尚闭关20年,修行般舟三昧,曾经不坐不卧不睡20个90天,知道的人恐怕少之又少。那么今天聊一下妙莲老和尚,以及他的闭关修行的事情。 妙莲老和尚,1922年生于安徽巢县,从小就有很好的善根慧根,9岁就出家了,20岁在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成为真正的比丘僧。受戒后,就在苏州灵岩山寺参学,以净土念佛作为修行的主要法门。28岁时,弘法到香港,感叹人事无常与苦难,决心闭关证道。就先后在香港大屿山和青山闭关20年。闭关期间,主修般舟念佛三昧。修般舟念佛三昧,是一种很苦行的修法,不坐不卧不睡,一天到晚只一句佛号,以90天为一次完整的闭关,这样的闭关修行,一般修行人尽其一生,也难得修持一两次,而妙莲老和尚竟然能修行达到20次,这种出类拔萃难行能行的苦修,超出常人思维,实在令人惊叹。 他闭关的关房有多大呢?就是一个2公尺宽、3公尺长的一间小茅蓬。人如果站在中间的话,两手一伸,就可以碰到两边的墙壁了,人弯腰拜佛下去以后,后面就能顶到墙壁,就是这么一个小房子。那小房子靠着山壁,冬天照不到阳光、夏天也不透风。曾经有个大陆的出家人,到香港看望妙莲老和尚,看到这个闭关房,就感叹地说,在这种地方闭关,不要说住三年,就是要我住三天,我也住不住啊。 那关房里经常潮湿,上面又容易滴水。每年从腊月时候开始,一直到农历六月,那就不断地从房顶渗下来,滴下来。把桌子上的钉子都腐蚀烂了。也导致妙莲老和尚得了一年多的风湿病,后来一直念佛来抗病痛,慢慢地风湿也奇迹般地好了。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下,妙莲老和尚为何能安住身心呢?就是因为他有修道的决心和定力,有了决心和定力,再差的关房也能住下来,没有决心和定力,再好的关房你也呆不住。所以闭关的人有许多,但一般人闭关三到五个月,就跑出来了,所以闭关不是那么简单,要经受一番考验和磨练的。 妙莲老和尚闭关的时候还日中一食。早上就是吃三片饼干,喝点热开水,这个可以说不算吃饭。中午12点之前,吃一顿饭,这一顿饭,也就是一样素菜和米饭。在香港大屿山一闭关就是6年。6年后,因为这房子已经破烂不堪了,连挡风雨的玻璃都没有了,所以只好结束闭关,另找关房。后来五年后,在青山找到了一座关房,在那里住了十四年,仍然修般舟念佛三昧;青山这座关房也是一个旧房子,住了14年,它也破烂不堪了,就只好又结束闭关了。所以总的下来,在大屿山和青山这两个地方,前后闭关了20年。 妙莲老和尚修般舟三昧,就是在一天24小时中,都是经行念阿弥陀佛,有时礼佛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坐不能卧,不能睡眠,连续念佛礼佛经过90天,才算一个圆满的般舟三昧闭关。这是一种非常精进的念佛方法,也是对治昏沉、散乱最好的方法。经行念佛的方式,就是在水泥地上赤脚绕佛,脚也磨出了泡,磨出了厚厚的硬皮,脚和小腿总是肿着,还总是疼痛。但这些疼痛算不了什么,都能克服,最难克服的,其实是昏沉。在最初闭关修般舟三昧的时候,一天中总有一个多小时半昏沉,还有一个多小时全昏沉,但昏沉归昏沉,心里仍然尽力保持精进,还在尽力念佛。因为关房小,有时就容易碰头撞墙,而这其实也是好事,撞墙后就容易让人克服昏沉。有时,妙莲老和尚也会跌倒,跌倒后就爬起来,接着念佛。 每当妙莲老和尚修到非常难受,非常苦的时候,他就想到,每个人都有死,军人战死在沙场,学士死在文坛,公务员死在赴公之时,既然都是死得其所。那作为出家人,如果因为修般舟三昧,而死在佛堂,那也是死得其所啊,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所以,妙莲老和尚死都不怕了,就更不怕这种磨难痛苦了。 到底妙莲老和尚修般舟三昧闭关多少次呢?一般人只知道妙莲老和尚修过10次般舟三昧,其实,那是他不愿意自己的名声超越前辈大德们,所以对外就非常谦虚地宣称只修了10次。而实际上是闭关了20年,般舟三昧就至少修了20次。妙莲老和尚,他也从来不炫耀自己证得了什么样的程度和境界,只是让弟子们都老实去修行。他说,我这一生,如果有什么能够让你们学到的,那就是安愚守分这四个字。我们大家,从这四个字当中,就可以看到妙莲老和尚的修持与风范。 2008年5月22日,妙莲老和尚身无痛苦,安详圆寂。世寿88岁,戒腊68岁。老和尚念佛的境界,已经是甚深难思了,非常人可测,已经生死自在了。所以他在圆寂前,为了教导众人好好念佛,就说到,我自己念佛,自己去西方,决定上品上生,不是还等你们来助念才去。我随去随来,都没有离开你们。 妙莲老和尚慈悲无尽,愿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为己愿,更是发了第四十九大愿:“凡见过我的面,听过我的法,乃至闻过我名号的人,我都要度他,同往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他此生不能生西方,我必定再来化度,直至他生西为止!”
农历七月不平凡的月份,每年七月,也俗称孝亲报恩地藏月,地藏王 农历七月不平凡的月份,每年七月,也俗称孝亲报恩地藏月,地藏王菩萨大慈悲愿力救拔罪苦众生,菩萨大悲,曾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正是因菩萨的此种大愿力,释演空师父发起了一场为期一整月的《地藏经》共修活动。 活动期间,团体也罢,个人也好,一天一部或三天一部随喜发心读诵《地藏经》,用我们真诚且清净的心灵去为我们已过世的祖先、冤亲债主、七世父母、曾经有意无意被伤害的众生诵经超度,令其都能早日离苦得乐早日投生三善道或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这个月可谓是一个殊胜的月,农历七月十三(公历2020年8月31日)是西方三圣中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日,其功德翻百千亿万倍;农历七月十五(公历2020年9月2日)则又是佛欢喜日,盂兰盆节,值此殊胜日超度诵经,这是能救多少苦难众生及我们自身的先祖们脱离苦海,离苦得乐呀?这一天的功德更是翻倍;农历七月二十四(公历2020年9月11日),是龙树菩萨的圣诞日,当日所行善,读诵经典功德那也是倍儿地翻;农历七月二十九(公历2020年9月16日)是地藏王菩萨的圣诞日,《地藏经》中说到过,礼拜,十斋日修斋戒供养地藏王菩萨,所求所愿都能得以满足,而诵持《地藏经》为佛菩萨过生日,这殊胜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利益大无边了。
农历七月不平凡的月份,每年七月,也俗称孝亲报恩地藏月,地藏王 农历七月不平凡的月份,每年七月,也俗称孝亲报恩地藏月,地藏王菩萨大慈悲愿力救拔罪苦众生,菩萨大悲,曾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正是因菩萨的此种大愿力,释演空师父发起了一场为期一整月的《地藏经》共修活动。 活动期间,团体也罢,个人也好,一天一部或三天一部随喜发心读诵《地藏经》,用我们真诚且清净的心灵去为我们已过世的祖先、冤亲债主、七世父母、曾经有意无意被伤害的众生诵经超度,令其都能早日离苦得乐早日投生三善道或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这个月可谓是一个殊胜的月,农历七月十三(公历2020年8月31日)是西方三圣中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日,其功德翻百千亿万倍;农历七月十五(公历2020年9月2日)则又是佛欢喜日,盂兰盆节,值此殊胜日超度诵经,这是能救多少苦难众生及我们自身的先祖们脱离苦海,离苦得乐呀?这一天的功德更是翻倍;农历七月二十四(公历2020年9月11日),是龙树菩萨的圣诞日,当日所行善,读诵经典功德那也是倍儿地翻;农历七月二十九(公历2020年9月16日)是地藏王菩萨的圣诞日,《地藏经》中说到过,礼拜,十斋日修斋戒供养地藏王菩萨,所求所愿都能得以满足,而诵持《地藏经》为佛菩萨过生日,这殊胜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利益大无边了。
农历七月不平凡的月份,每年七月,也俗称孝亲报恩地藏月,地藏 农历七月不平凡的月份,每年七月,也俗称孝亲报恩地藏月,地藏王菩萨大慈悲愿力救拔罪苦众生,菩萨大悲,曾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正是因菩萨的此种大愿力,释演空师父发起了一场为期一整月的《地藏经》共修活动。 活动期间,团体也罢,个人也好,一天一部或三天一部随喜发心读诵《地藏经》,用我们真诚且清净的心灵去为我们已过世的祖先、冤亲债主、七世父母、曾经有意无意被伤害的众生诵经超度,令其都能早日离苦得乐早日投生三善道或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这个月可谓是一个殊胜的月,农历七月十三(公历2020年8月31日)是西方三圣中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日,其功德翻百千亿万倍;农历七月十五(公历2020年9月2日)则又是佛欢喜日,盂兰盆节,值此殊胜日超度诵经,这是能救多少苦难众生及我们自身的先祖们脱离苦海,离苦得乐呀?这一天的功德更是翻倍;农历七月二十四(公历2020年9月11日),是龙树菩萨的圣诞日,当日所行善,读诵经典功德那也是倍儿地翻;农历七月二十九(公历2020年9月16日)是地藏王菩萨的圣诞日,《地藏经》中说到过,礼拜,十斋日修斋戒供养地藏王菩萨,所求所愿都能得以满足,而诵持《地藏经》为佛菩萨过生日,这殊胜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利益大无边了。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 金刀剃下娘生发 除却尘劳不净身 圆顶方袍僧相现 法王座下又添孙
谭凤涛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南怀瑾先生:佛法与孝道中国佛教到了七月半一定要诵念的《盂兰盆 南怀瑾先生:佛法与孝道 中国佛教到了七月半一定要诵念的《盂兰盆经》,也经由竺法护的手中译成中文,流传开来。“盂兰”两字,原义叫解倒悬,即是解救倒悬的痛苦。这部经同孝道的牵连,那更大更深了。 我的家乡就在台湾海峡对面,小时候,记得每年的农历七月半有个很热闹的节目,叫做“放河灯”。在夜里,河上驶着做法事的船只,和尚念经,一路叮叮当当,木鱼、铃铛法器等敲得很动听,唱诵的声音也很优美,然后一个莲花一个灯,从船上接连放到河面上,散荡开来,挤得整条河都是闪闪发光的莲花灯,很美丽,也很令人伤感。据说这是为了超度河里淹水死的冤魂,解除他们的痛苦。也算是属于盂兰盆会的一种。…… 《盂兰盆经》讲的是佛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以神通看到自己的母亲堕落地狱,受极大苦,他很难过,亲自下到地狱要救母亲,但由于业力的关系,地狱门无法打破,只好回转来求佛帮忙。佛说你有孝心,很好;但是真做了坏事犯了罪的人,就是儿子当了皇帝,或是神通第一,也没有用。罪就是罪,善恶之间,和地位、金钱、权势毫无关系。善恶自有果报,不是随便可以了结。因此佛只好教目连尊者举行盂兰盆会,广修一切供养,借重其他出家人(精进用功办道的修行人),由他们多人的福德功勋,深重的业力方由忏悔而得解脱。 这里我们要注意,佛要我们不只求解脱我们这一世父母的痛苦,更要发广大愿,发长远心,连自己七世父母的冤孽,都要超度。佛的这种精神,合于中国《孝经》所说的“大孝于天下”。天下人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不能只孝这一辈子的父母,你前生的父母,再前生,乃至七生、千万生的父母,都一样要追荐。由此而达众生平等,慈云普护一切。…… 《盂兰盆经》刚传进来的时候,还未很普遍,要等到南朝梁武帝以帝王之尊,于梁武大同四年,提倡启建盂兰盆法会,这才广为民间所遵行,成了一种风气,而七月半也被当成了鬼节。鬼门关于七月间开门,放鬼到人间游玩这事,暂且不去讨论。但是你问我信不信传统佛教七月半的做法呢?绝对信,因为我了解其中的理由。我常常劝同学们,真学佛,必须先明理,明白了道理以后,不可再怀疑,能够恭恭敬敬的孝顺天下父母,总没错吧!…… 举行盂兰盆法会,依法修持《盂兰盆经》,这超荐功德如何呢?我告诉大家,绝对有用。我学佛几十年,这里的同学都知道,我每天晚上一定施食,希望沦落饿鬼道受苦的众生,早日脱离苦海。我们老一辈子,从小就是在刀枪战火中讨生活,几乎没有一日是安宁的日子。当年我离开家乡,一幌几十年,没办法和亲人联络,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没消息,所以曾有两句诗说:“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内心很伤感。别人问起你的父母现在怎样?实在不敢答覆,根本不愿去提,怕讲了会悲伤、会难过。 我母亲信佛,但并不大懂得什么佛理。我在童年的时代,有次问她:妈妈,菩萨的眼睛为什么半开半闭?他为什么不张开眼睛?这个问题不好解释。可是我的妈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世界上的人太坏了,菩萨只好半闭着眼,不看为妙,如果张开眼睛一看,这么乱糟糟的一个世界,那真要气死了。我一听,哦,原来是这样子啊!也蛮有意思的。 这类往事,一眨眼,已经是几十年前当小孩的记忆了。现在只有早晚给父母念经,事情再忙还是要念,经常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七卷、五卷,一定少不了的。如果不念,觉都睡不着,不施食我也睡不着。有时实在累极了,要休息,请旁边的同学代劳。结果一觉醒来,恐怕别人饭菜做得不好,鬼朋友们不吃,担心亏待了他们,又自己重新来过。 并且,每一个朋友走了,中元节我照样四十九天,观想他们来接受施食。反正我天天大请客,多一个人,多加一副碗筷,不会有问题。不过我不刻意对别人提倡此事,但是这里的同学,我则严格要求他们做。什么大慈大悲?!花几粒米,用一点水,利用几分钟布施给鬼神吃喝,你都偷懒,舍不得,要真替人煮菜做饭,侍候人家,那就更不可能了,像这样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修个什么道?
四禅八定综合起来就叫做禅定,这是小乘禅定的工夫。其实无论大小 四禅八定综合起来就叫做禅定,这是小乘禅定的工夫。其实无论大小乘的佛法,要真正走修证的工夫,四禅八定是必修之路,不走四禅八定,无论是大乘、小乘,这个佛法永远没有入门的。譬如你们现在静坐,打坐是准备走入四禅八定基本的一个方法,并不是说你现在会盘腿、会打坐,就算是四禅八定初禅了,这是不对的。那么所谓禅定的定,也就是经教教理的止观的止。譬如我们大家现在人生都有欲望、烦恼,生命身体,生老病死苦,容易衰老,容易生病等等,总而言之,身心生命的力量,在轮回,一股力量在转动,自己做不了主,大家情绪做不了主,思想做不了主,身体做不了主,就是没有定,有了定力的时候,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宰,就不听生理、物理、心理状况乱跑,此所谓定。那么这个定,不一定是打坐的时候才行,那不算,要走路、站在那里、睡觉,随时随地都要进入这个定,才算修止修定。所以真正的学佛,不管大乘小乘,第一步先进入止定的境界,这是基础。 刚才讲到四禅八定,定是定啊,禅是禅哦。定,小乘禅观,刚才不是提到,四个禅四个定。初禅定,心一境性,离生喜乐,这是初禅的境界。一个人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参禅也好,修白骨观也好,看光也好,外道也好,内道也好,做到这个心专一了,专一在一个境界上,只有这一念头,这个境界,初禅的心性集中在一点。譬如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其他妄想杂念都没有,生理上的感受宁静下来,心理上的杂念妄想宁静下来,身体上的感受也宁静下来,心一境性,专一了,在这个境界上,这个时候,感受上有一种好像超越于身体超越于心理的习惯发生,内心无比的喜,高兴,喜是对心理而说,乐对身体而说,身体无比的快乐。大家坐在这里打坐更明显,打坐坐十几分钟,比如你们在修禅定,苦不苦啊?老实话,你讲得好,很苦!坐在这里,腿也痛又麻,既不欢喜也不快乐,不过不好意思叫“我的妈呀”,不好叫出声对不对? 不但打坐修定的人如此,世界上普通一般人一天到晚身体很难过的,不是头昏就是眼昏,不是想睡觉,不是这里累就是那里不舒服,不然就是肚子饿,吃饱又肚子发胀,都在啊,没有快乐、快感。乐,就是快感,生理上的舒服没有过。得到初禅的人,才能够有离,有脱离这个身心的舒服,发生内心无比的喜欢。这个时候,人自然,人家骂你也不会生气了,你受了委屈也不会烦恼,受了多大痛苦都是喜欢的,看冤家看仇人都是蛮慈悲蛮可怜的,人家无礼地骂你、无礼地整你,你是觉得好笑,这人蛮可怜,绝不会自己生气。所以你们老同学们听听,有些认为自己工夫蛮有意思的,碰到外面的境界,什么都跨了,以为自己还有工夫呢,我在入定,你不要见鬼骗人了好不好!不要骗自己好不好,你入定,你在烦恼定,一点没有错。 ————南怀瑾
禅,尤其是禅宗,是一切佛法的心宗,明心见性这个心,良心的心, 禅,尤其是禅宗,是一切佛法的心宗,明心见性这个心,良心的心,也就是说一切佛法的心要。这一个宗派,所谓宗派,什么叫做宗呢?就是修持方法上的那个宗旨,修持方法上所达到的宗旨,就是拿现在的话讲,真正达到佛法的中心的中心。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因为从中国唐代五祖、六祖这个之间,禅宗的祖师们提倡用《金刚经》,甚至于用般若的这部分佛法为主体,所以后人又称它为般若宗。一切凡夫成佛,一切人、一切众生成佛,必须大智慧的成就,般若的成就,这是究竟,所以后世又称它为般若宗。外国人有时候称它为达摩宗,因为到中国来开宗传播的这位祖师是达摩祖师,所以称为达摩宗。 那么这个宗派修持佛法为什么叫禅呢?禅,现在我们后世简单的称呼,只有一个字,在佛学里头是称为“禅那”。“禅那”也是梵音,梵文翻成中文的音,实际上也不是“禅”,现在我们跟到国语念“禅”,xiannuo,所以日本话“禅”字也叫xian,因为日本人当时从唐代翻译过去,xiannuo。“禅那”的意思,翻译成中文,正统的叫做“思维修”,在教理上属于“思维修”,八正道的正思维,思维修。后来玄奘法师翻译称为“静虑”,这是玄奘法师的翻译,后世经典称为“静虑”。“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虑,这都是“禅那”这个意思。所以思维修,禅那,或者翻译成静虑,这个修持的方法,是大乘的禅观。所以禅,又属于大乘道六度、六波罗蜜多之一的禅波罗蜜多。由静虑,禅波罗蜜多的成就,最后再得般若波罗蜜多,得大智慧的大彻大悟。所以禅,属于大乘禅观的这个禅那。 它同小乘佛法的禅定有没有关系?也有关系。小乘佛法的禅定,等于说是属于佛法修持止观法门的偏重于修止。小乘佛法的禅定,是有一个层次、次序,可以说明的叫做四禅八定,也叫做九次第定。佛学里头的经典上争论的很多,关于禅定的名称等等。九次第定,是偏在小乘的禅观修法,属于小乘禅观止观的止。止,就是人修持中间把身心专定在一个境界上,所以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分别。四个禅的层次,又加上四个定,色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起来叫四禅八定。最后有一个灭尽处定,灭尽定,证得阿罗汉果入灭尽定,这就是所谓九次第定,这是最高的定。 ————南怀瑾
禅,尤其是禅宗,是一切佛法的心宗,明心见性这个心,良心的心, 禅,尤其是禅宗,是一切佛法的心宗,明心见性这个心,良心的心,也就是说一切佛法的心要。这一个宗派,所谓宗派,什么叫做宗呢?就是修持方法上的那个宗旨,修持方法上所达到的宗旨,就是拿现在的话讲,真正达到佛法的中心的中心。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因为从中国唐代五祖、六祖这个之间,禅宗的祖师们提倡用《金刚经》,甚至于用般若的这部分佛法为主体,所以后人又称它为般若宗。一切凡夫成佛,一切人、一切众生成佛,必须大智慧的成就,般若的成就,这是究竟,所以后世又称它为般若宗。外国人有时候称它为达摩宗,因为到中国来开宗传播的这位祖师是达摩祖师,所以称为达摩宗。 那么这个宗派修持佛法为什么叫禅呢?禅,现在我们后世简单的称呼,只有一个字,在佛学里头是称为“禅那”。“禅那”也是梵音,梵文翻成中文的音,实际上也不是“禅”,现在我们跟到国语念“禅”,xiannuo,所以日本话“禅”字也叫xian,因为日本人当时从唐代翻译过去,xiannuo。“禅那”的意思,翻译成中文,正统的叫做“思维修”,在教理上属于“思维修”,八正道的正思维,思维修。后来玄奘法师翻译称为“静虑”,这是玄奘法师的翻译,后世经典称为“静虑”。“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虑,这都是“禅那”这个意思。所以思维修,禅那,或者翻译成静虑,这个修持的方法,是大乘的禅观。所以禅,又属于大乘道六度、六波罗蜜多之一的禅波罗蜜多。由静虑,禅波罗蜜多的成就,最后再得般若波罗蜜多,得大智慧的大彻大悟。所以禅,属于大乘禅观的这个禅那。 它同小乘佛法的禅定有没有关系?也有关系。小乘佛法的禅定,等于说是属于佛法修持止观法门的偏重于修止。小乘佛法的禅定,是有一个层次、次序,可以说明的叫做四禅八定,也叫做九次第定。佛学里头的经典上争论的很多,关于禅定的名称等等。九次第定,是偏在小乘的禅观修法,属于小乘禅观止观的止。止,就是人修持中间把身心专定在一个境界上,所以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分别。四个禅的层次,又加上四个定,色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起来叫四禅八定。最后有一个灭尽处定,灭尽定,证得阿罗汉果入灭尽定,这就是所谓九次第定,这是最高的定。 ————南怀瑾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