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惟越致💖 巨蟹风一样少年
佛永在心中!
关注数: 39 粉丝数: 132 发帖数: 2,940 关注贴吧数: 10
社会之善与生命之善从集体的分工安排和可支配资源的分配来说,最 社会之善与生命之善 从集体的分工安排和可支配资源的分配来说,最恰当合理、最客观公正的划分方式就是善。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这种划分是最能接受也是最优化的,“善莫大焉”。尤其是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的时期,善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与外界包括自然和其他族群的竞争中,为了集体的生存,这种善已经成了集体每一分子最基础的一种公众意识。 但这种对善的认知与真理认知不构成直接关系,因为这种善的基础是建立在集体生存利益上,是社会之善,本质是利益的平衡规范。 当我们不认清这重关系,就很容易被迷惑,以为依照这种善的标准来奉献,就让生命合乎于真相的善了。 另一方面,这种善还可能让投机者有可乘之机。投机者依照这种善行事,实际是为自己获取更好的资源和位置做的先期投资。同时,一旦发生特殊情况,打破了某种社会平衡的时候,这种善又会变得苍白无力,也就难以为继了。比如社会一旦发生大的骚乱,或发生起战争,平时的顺民,也会表现出暴虐的一面,打砸抢烧掳掠,遍地皆是。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善、善法,更多的时候是加入了社会价值观和利益链,更是加入了历代统治阶级的主观统治意愿的。 随着历史演变,这种主观意愿早已形成文化,融为社会群体意识思想,甚至会化身为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模式,让人难以觉察。纵是走入现代文明,也依然会有种种的历史痕迹。若不能超越这种历史影响与痕迹,在追寻生命真理的路上,必然在起步的时候就带了有色眼镜了。很多时候这种痕迹太重,甚至不是眼镜而是眼罩,我们在眼罩里面的世界里意气风发、任运纵横,实际上是逃避面对自我、不愿认识真相。这时候再看人们慷慨陈词、群情激昂,维护某种所谓的对错是非,其实不过是不能超越自我,和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善的名义武装自己,披上道德的铠甲、拿起正义的枪矛。而在正义的理由掩饰下去作恶,只会为自己的未来解脱,增加一堆堆的障碍罢了。而最初的这层善的标准,在平衡被打破时,也就随势而去,只留下所谓的成王败寇,与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历史遗憾。 身在其中、不能了解自我的我们,这所有的行为,都只是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入戏的,看不到角色背后只是一堆符号、公式和代码,甚至连自我都没有,也就更不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佛经中所说的,汝等可怜悯者,便是这个意思。这种集体生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善,离纯然、不计回报的善性尚有不小距离,更不用说真实性的善了。在这个层面上,这种善自然是幻生幻灭,“起诸善法本是幻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要穿越这种善,并找到真正的善与生命的终极意义。这需要真正的智慧, 也是人类文明达大同的关键所在。 ————巳茗师父《直指》
社会之善与生命之善从集体的分工安排和可支配资源的分配来说,最 社会之善与生命之善 从集体的分工安排和可支配资源的分配来说,最恰当合理、最客观公正的划分方式就是善。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这种划分是最能接受也是最优化的,“善莫大焉”。尤其是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的时期,善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与外界包括自然和其他族群的竞争中,为了集体的生存,这种善已经成了集体每一分子最基础的一种公众意识。 但这种对善的认知与真理认知不构成直接关系,因为这种善的基础是建立在集体生存利益上,是社会之善,本质是利益的平衡规范。 当我们不认清这重关系,就很容易被迷惑,以为依照这种善的标准来奉献,就让生命合乎于真相的善了。 另一方面,这种善还可能让投机者有可乘之机。投机者依照这种善行事,实际是为自己获取更好的资源和位置做的先期投资。同时,一旦发生特殊情况,打破了某种社会平衡的时候,这种善又会变得苍白无力,也就难以为继了。比如社会一旦发生大的骚乱,或发生起战争,平时的顺民,也会表现出暴虐的一面,打砸抢烧掳掠,遍地皆是。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善、善法,更多的时候是加入了社会价值观和利益链,更是加入了历代统治阶级的主观统治意愿的。 随着历史演变,这种主观意愿早已形成文化,融为社会群体意识思想,甚至会化身为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模式,让人难以觉察。纵是走入现代文明,也依然会有种种的历史痕迹。若不能超越这种历史影响与痕迹,在追寻生命真理的路上,必然在起步的时候就带了有色眼镜了。很多时候这种痕迹太重,甚至不是眼镜而是眼罩,我们在眼罩里面的世界里意气风发、任运纵横,实际上是逃避面对自我、不愿认识真相。这时候再看人们慷慨陈词、群情激昂,维护某种所谓的对错是非,其实不过是不能超越自我,和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善的名义武装自己,披上道德的铠甲、拿起正义的枪矛。而在正义的理由掩饰下去作恶,只会为自己的未来解脱,增加一堆堆的障碍罢了。而最初的这层善的标准,在平衡被打破时,也就随势而去,只留下所谓的成王败寇,与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历史遗憾。 身在其中、不能了解自我的我们,这所有的行为,都只是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入戏的,看不到角色背后只是一堆符号、公式和代码,甚至连自我都没有,也就更不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佛经中所说的,汝等可怜悯者,便是这个意思。这种集体生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善,离纯然、不计回报的善性尚有不小距离,更不用说真实性的善了。在这个层面上,这种善自然是幻生幻灭,“起诸善法本是幻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要穿越这种善,并找到真正的善与生命的终极意义。这需要真正的智慧, 也是人类文明达大同的关键所在。 ————巳茗师父《直指》
社会之善与生命之善从集体的分工安排和可支配资源的分配来说,最 社会之善与生命之善 从集体的分工安排和可支配资源的分配来说,最恰当合理、最客观公正的划分方式就是善。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这种划分是最能接受也是最优化的,“善莫大焉”。尤其是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的时期,善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与外界包括自然和其他族群的竞争中,为了集体的生存,这种善已经成了集体每一分子最基础的一种公众意识。 但这种对善的认知与真理认知不构成直接关系,因为这种善的基础是建立在集体生存利益上,是社会之善,本质是利益的平衡规范。 当我们不认清这重关系,就很容易被迷惑,以为依照这种善的标准来奉献,就让生命合乎于真相的善了。 另一方面,这种善还可能让投机者有可乘之机。投机者依照这种善行事,实际是为自己获取更好的资源和位置做的先期投资。同时,一旦发生特殊情况,打破了某种社会平衡的时候,这种善又会变得苍白无力,也就难以为继了。比如社会一旦发生大的骚乱,或发生起战争,平时的顺民,也会表现出暴虐的一面,打砸抢烧掳掠,遍地皆是。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善、善法,更多的时候是加入了社会价值观和利益链,更是加入了历代统治阶级的主观统治意愿的。 随着历史演变,这种主观意愿早已形成文化,融为社会群体意识思想,甚至会化身为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模式,让人难以觉察。纵是走入现代文明,也依然会有种种的历史痕迹。若不能超越这种历史影响与痕迹,在追寻生命真理的路上,必然在起步的时候就带了有色眼镜了。很多时候这种痕迹太重,甚至不是眼镜而是眼罩,我们在眼罩里面的世界里意气风发、任运纵横,实际上是逃避面对自我、不愿认识真相。这时候再看人们慷慨陈词、群情激昂,维护某种所谓的对错是非,其实不过是不能超越自我,和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善的名义武装自己,披上道德的铠甲、拿起正义的枪矛。而在正义的理由掩饰下去作恶,只会为自己的未来解脱,增加一堆堆的障碍罢了。而最初的这层善的标准,在平衡被打破时,也就随势而去,只留下所谓的成王败寇,与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历史遗憾。 身在其中、不能了解自我的我们,这所有的行为,都只是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入戏的,看不到角色背后只是一堆符号、公式和代码,甚至连自我都没有,也就更不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佛经中所说的,汝等可怜悯者,便是这个意思。这种集体生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善,离纯然、不计回报的善性尚有不小距离,更不用说真实性的善了。在这个层面上,这种善自然是幻生幻灭,“起诸善法本是幻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要穿越这种善,并找到真正的善与生命的终极意义。这需要真正的智慧, 也是人类文明达大同的关键所在。
信佛,你损失了什么,不信佛,你又损失了什么?多年前有个学者。 信佛,你损失了什么,不信佛,你又损失了什么? 多年前有个学者。一天,他在某大会场向人们讲佛祖绝对不可能存在。当听众感觉他言之有理时,他便高声向佛祖挑战说:“佛祖假如你果真有灵,请你下来,在这广大的群众面前把我杀死,我们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他故意静静地等候了几分钟,当然佛祖没有下来杀死他。他便左顾右盼地向听众说:“你们都看见了,佛祖根本不存在!” 怎知有一位妇人,头上裹着一条盘巾,站起来对他说:“先生,你的理论很高明,你是个饱学之士。我只是一个农村妇人,不能向你反驳,只想请你回答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我信奉佛多年以来,心中有了佛的教诲,十分快乐;我心中充满佛给我的安慰;因为信奉佛,人生有了最大的快乐。请问:假如我死时发现佛所教诲我的一切根本不存在,我这一辈子信奉佛,会损失了什么呢?” 学者想了好一会儿,全场寂静无声,听众也很同意农村妇人的推理,连学者也惊叹好单纯的逻辑,他低声回答:“女士,我想你一点儿损失也没有。” 农村妇人又向学者说道:“谢谢你这样好的回答。我心中还有一个问题:当你死的时候,假如你发现佛的教诲是千真万确的,也有六道轮回的存在和超出六道佛土的存在。我想请问,你损失了什么?”学者想了许久,竟无言以对。 感言:如果佛不存在,你损失了什么?但如果真有佛存在,你又会损失什么呢?值得深思啊! 对于我们每个人,无论信佛与否,都知道佛是善良的、慈悲的,是佑护人们的,佛的旨意就是教化人们善良、真诚和容忍,人们在危难的时候都祈求佛的保佑。 真正信佛的人是善良的,他们心中装着佛的教诲和旨意,他们心中充满了快乐和感恩,他们相信善恶有报,他们摒弃罪恶,崇尚善良和友爱、真诚,不好吗?而正因为人不相信佛的存在,不相信善恶有报,人才敢为了个人利益为所欲为,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良心的规范。 莎士比亚说过,不要诽谤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的生命将会处于重重危险之中。是的,当你死去的时候,假如你发现真的有佛,佛法是千真万确的,也有轮回和地狱存在,那么—— 可贵的善良人,你失去了什么?! 人性是善恶同存的,人信佛可以止恶扬善,人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愉悦;相反地,人不信佛,人的善念就会被蹂躏,人会为所欲为。看看我们的周围,一个没有正确信仰的世界,人们已经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与恶了。真诚,善良,忍让,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信仰被人抛在脑后,拜金主义代替了人们的善念(人们拜佛还是为了名利),迷失了的人们找不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善良的人们,请坚定心中的善念;迷惑的人们,请拂去心灵的灰尘,重新找回失去的本性吧。睁开你心灵的双眼,你会发现历史许多预言家讲的一切,已经在登场了;而你,是观众也是演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善是恶都是人自己选择的,而结局在你选的那一刻就被注定。
信佛,你损失了什么,不信佛,你又损失了什么?多年前有个学者。 信佛,你损失了什么,不信佛,你又损失了什么? 多年前有个学者。一天,他在某大会场向人们讲佛祖绝对不可能存在。当听众感觉他言之有理时,他便高声向佛祖挑战说:“佛祖假如你果真有灵,请你下来,在这广大的群众面前把我杀死,我们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他故意静静地等候了几分钟,当然佛祖没有下来杀死他。他便左顾右盼地向听众说:“你们都看见了,佛祖根本不存在!” 怎知有一位妇人,头上裹着一条盘巾,站起来对他说:“先生,你的理论很高明,你是个饱学之士。我只是一个农村妇人,不能向你反驳,只想请你回答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我信奉佛多年以来,心中有了佛的教诲,十分快乐;我心中充满佛给我的安慰;因为信奉佛,人生有了最大的快乐。请问:假如我死时发现佛所教诲我的一切根本不存在,我这一辈子信奉佛,会损失了什么呢?” 学者想了好一会儿,全场寂静无声,听众也很同意农村妇人的推理,连学者也惊叹好单纯的逻辑,他低声回答:“女士,我想你一点儿损失也没有。” 农村妇人又向学者说道:“谢谢你这样好的回答。我心中还有一个问题:当你死的时候,假如你发现佛的教诲是千真万确的,也有六道轮回的存在和超出六道佛土的存在。我想请问,你损失了什么?”学者想了许久,竟无言以对。 感言:如果佛不存在,你损失了什么?但如果真有佛存在,你又会损失什么呢?值得深思啊! 对于我们每个人,无论信佛与否,都知道佛是善良的、慈悲的,是佑护人们的,佛的旨意就是教化人们善良、真诚和容忍,人们在危难的时候都祈求佛的保佑。 真正信佛的人是善良的,他们心中装着佛的教诲和旨意,他们心中充满了快乐和感恩,他们相信善恶有报,他们摒弃罪恶,崇尚善良和友爱、真诚,不好吗?而正因为人不相信佛的存在,不相信善恶有报,人才敢为了个人利益为所欲为,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良心的规范。 莎士比亚说过,不要诽谤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的生命将会处于重重危险之中。是的,当你死去的时候,假如你发现真的有佛,佛法是千真万确的,也有轮回和地狱存在,那么—— 可贵的善良人,你失去了什么?! 人性是善恶同存的,人信佛可以止恶扬善,人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愉悦;相反地,人不信佛,人的善念就会被蹂躏,人会为所欲为。看看我们的周围,一个没有正确信仰的世界,人们已经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与恶了。真诚,善良,忍让,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信仰被人抛在脑后,拜金主义代替了人们的善念(人们拜佛还是为了名利),迷失了的人们找不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善良的人们,请坚定心中的善念;迷惑的人们,请拂去心灵的灰尘,重新找回失去的本性吧。睁开你心灵的双眼,你会发现历史许多预言家讲的一切,已经在登场了;而你,是观众也是演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善是恶都是人自己选择的,而结局在你选的那一刻就被注定。
要学会专心、学会放松。当我们放松,活活泼泼、天真烂漫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接近于我们的真性啊?真性就是说的我们的性体,真心是相对妄心来说。看一看当我们天真烂漫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用。 倓虚法师曾经说过:“本地风光,不假色庄。”当我们天真烂漫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的本地风光。如果我们要色庄呢?就是刻意地来说和做——我怎么样说话别人才觉得我说得好;别人让我做件事情,我犹豫半天,打好多的妄想。 实际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另外的这些想法。好像我们想了很多,实际想得越多的时候,负担越重的。为什么?怎么想可能也想不出来一个让自己能够表现完美的方法。因此,有时候还不如不刻意地给自己加那么多,让我说我就说,让我做我就做,是不是觉得更轻松一点、自在一点? 因此,学佛法,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帮助我们来调节生活,用佛法的智慧来解决我们的烦恼问题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生活得自在快乐,就看我们会不会用佛法来调剂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如果我们生生世世必须接受生命显现的这个现象,那么就让我们欢喜一点、开心一点,勇敢地来面对生命当中的风雪。晴天、彩虹不是都在风雨后吗?光明总会和我们相遇,让我们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来面对自己的人生吧!
一个居士,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 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得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 俗人生活的第一要务,便是建设和乐的家庭。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爱,敬与养,教与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尽了父母与子女的责任。 夫妇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间,一定要坚守贞操,要敬爱对方,要体贴对方,夫妇间的感情融洽了,纵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个可爱的家庭。 家庭和乐,主要是建立在夫妇之间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赖于经济收支的平衡。 居士应当从事各种正当的职业,来谋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业(包括渔业及荤菜馆等)、盗业(包括赌业及走私等)、淫业(包括酒家、舞场、妓院等),其他的或农、或工、或经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选择的。 有了收入,必须量入为出,在《善生经》中,佛为居士的收入,分作五份来处理:一份为做功德(包括赡养父母慈善布施);一份为饮食(家计的生活);一份为田业(营业的资本);一份为贮藏(家中的储蓄);一份为给予耕作商人而生利息(放款的利润)。以这样的经济计划,来计划家庭的经济,实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学的分配。 但是,经济的作用是在促成生活的幸福,是在达成道德的目的。所以,佛陀责斥收入超过支出的守财奴,把他们喻为饿死狗;更责斥支出超出收入的人,把他们喻为没有种子的优昙钵果。 先把家庭经济的基础巩固了以后,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余力的话,就该用于家庭以外的福德──供养三宝及公益慈善等的事业中去了。 所以《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的财产,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养育妻子儿女乃至周济亲属、朋友、仆从等;三是供养沙门、婆罗门(三宝即在其中)。 一个居士,应该时常亲近三宝,但如不顾家庭的事务,放弃了对于父母子女及夫妇的责任,专来亲近三宝,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经尽了对于家庭的责任。 一个居士,应该无条件地供养三宝,但如克扣了父母的所需,减少了子女的营养,节省了丈夫或妻子的生活费,降低了仆人的工资等等,拿来供养三宝,那也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得到了对方的心许,或者是出自各人的自动。 因为,一个居士,不能由于信佛而破坏了家庭的和乐,应该由于信了佛的缘故,而使家庭更加和乐起来。 否则的话,你的家人,因为不满你的不顾家庭而只顾三宝,他们不但对你起反感,也连带着对佛教起反感。这样一来,你本为了恭敬三宝,却使你的亲人变成了三宝的反对者,这是非常不幸的事。 我在前面说过,居士是理想的菩萨道实行者,菩萨是以救度众生为要务。如今,你把自己的亲人,拒之于三宝的千里以外,还谈什么救度众生呢? 作为一个凡夫,总还是要为自己打算,不能连自己的身分立场和生存的立足点都没有。有的人在当初心甘情愿地对你付出时,没有讲什么条件,没有表示他要什么,你也没有存心要欺骗他什么,结果他却要你的一切,包括要你的生命,要你为他去死,否则,就指你是负心人。我想,若到这种程度,负心也是对的,因为对方要求太多,不合情理。连人家的命都要,叫人家连站的地方、活的权利都没有了,这就太过分了。 以付出者的立场而言,待人好的时候,不要存有太多幻想,不要有太多要求。“真正的爱心是纯粹的付出,不是交换,更不是占有”,不论把这句话放在那里,都是对的,施不望报,才是做了好事。 站在公平的立场而言,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亲情的关怀,不是投资;男女之间的爱是互惠的感情,不是投保。 付出的一方应该想:我的付出便是我的目的,就是我的爱;我的爱心的付出,就是我的心灵的收获。他能接受我的关怀,我已经很满意了,至于他能不能回馈我,那是对方的事,我不必寄望太高,否则,将来失望也会很大。 站在受恩者的立场,必须知道不能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不得已要受恩惠时,也要感恩、要回馈。如果对方不需要回馈,那我可以转回馈给另外需要帮忙的人身上,那我也不算是负心人。 以夫妻感情的事来讲,相处是双方同意的事,一个愿意给,一个愿意要。对方愿意接受,你应该感谢他,你的目的已达到;如果是用条件来交换,那是最痛苦的事。 把别人当作负心人,往往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一个是自己负了别人,一个是自己制造别人变成负心人。自己如果少一点期待,比较不痛苦,也不会觉得对方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人,是要被打到十八层地狱去的人,这样就能少制造一些负心的人。
地藏王菩萨:梵语音译是 “乞叉底药沙”地藏菩萨圣号(藏语)开 地藏王菩萨:梵语音译是 “乞叉底药沙” 地藏菩萨圣号(藏语)开示 地藏菩萨圣号:“向却森花森花 钦波萨耶娘波拉 香擦洛巧多嘉森且奥”大家跟我唱诵。 这是师父传的,你们念得标准很有加持力的,我再把重点跟你们讲一下。“向却”,声音平一点。“森花森花”的时候,你的头顶盖像一朵花一样打开了,就是地藏菩萨戴五佛冠的样子。“向却森花森花”,虽然嘴在发着很圆的音,但是还要观想“花”是往头顶上打开的。还有念“萨耶”的时候,舌音要卷出来的,这个“耶”是从后脑门出去的。“森花森花”,“萨耶”这两个都是升天堂的。整个咒唱起来有什么功德呢?我们现在这一唱啊,地狱里面马上火焰化红莲,地狱里面众生的苦不单停下来,而且当下天堂一样的,它们享受到天堂的福报。所以你唱这个的时候自己解脱,也让所有的众生解脱。 《地藏十轮经》里面,我们释迦牟尼佛说,念地藏菩萨名号比念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功德还要大。在《地藏经》里面说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愿尚且有穷尽的时候,地藏菩萨的愿无穷无尽,所以念地藏菩萨的名号很特殊(的功德)。今天我们念的这个是有传承的,我一直用这个度众生的,我这个一念地狱众生的苦就熄灭了。刚才我听,你们跟我已经很像. 现在我把含义再讲解给你们听了,你们就知道里面还有这些窍门,然后你们听我念。我平时念的话还会更高亢一点,把这个“森花森花”的力量达到更强,好像穿出这个天灵盖,好像头上面的花开得很大很大的。不用看词,就学得会的。我以前去学院里也是看着词念,看着词念反而不好,你就跟着一起念。学院里每次都是一万多僧众,我跟着一起念,就这样。我参加过很多这个法会了。后面的这大半段充满了大悲心的,前面是打开天堂路,天堂路开了,地狱当中的众生还在受苦。前面我们自己空性的,快乐的境界,下面半段是大悲的,悲悯众生的。 刚才我起得就比较高,高的时候力量就很大。“向却森花森花钦波萨耶娘波拉香擦洛巧多嘉森且奥”前面非常高亢的,“花”的时候把嘴巴张圆了,但是从嘴唇的齿这边的音再返回来,打到后腔,顶到头上,头顶全部打开,就像一朵花开开了一样,所以“森花森花”,这个时候就像地藏菩萨的五佛冠开开了,我们这个五瓣的花开开了一样。“萨耶”,这个时候全部都送到天堂上去了,然后再悲悯三界一切的众生,我们这里不仅仅要送到天堂,要送到极乐世界去。“萨耶”,“耶”字这个音的时候好像一道红光,把众生都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把里面的内容都讲给你们听了,你们感觉一下。后半段是有颤音的。 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你们每个人都学会了,那就是像师父的一个分身,到哪里唱这个的话,那边地狱的苦就会熄下来。
不低于正式工资的80%,亦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根据《劳动合 不低于正式工资的80%,亦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而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缴纳社会保险等5险一金是法定义务。 第二十一条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扩展资料: 法律保护 试用期合同与企业正式劳动合同一样,同样具有法律效益,旨在保护和维护应聘者在工作初期,由于不熟悉和不适应,而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隐含虚假报酬、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欺骗性质信息的维权行为。 必要性 同时,也是作为企业初步考察应聘者的能力与潜力的方式,以此来分配和确立应聘者的职能及岗位。对于应聘者来说,试用期合同的签订有利于应聘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较深入的了解企业、熟悉产品,获悉工作环境等,以此评判是否此工作确实适合自己。 时间规定 根据相关法规规定,试用期与劳动合同的期限应一致,劳动合同期限6个月以下,不得设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6个月以上、一年以下,试用期不能超过30天;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试用期不能超过2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三年以上的,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合同中约定见习期的,不再另行约定试用期,毕业生见习期为6至12个月,自报到之日起计算。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