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惟越致💖 巨蟹风一样少年
佛永在心中!
关注数: 39 粉丝数: 132 发帖数: 2,940 关注贴吧数: 10
经云:“我观众生,更相噉肉,无非亲者。”有一次,文殊菩萨示现 经云:“我观众生,更相噉肉,无非亲者。” 有一次,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过一个屠夫家门,看见有好几个人正在试图擒住一头猪,准备将它宰杀了。 那头猪四处狂奔,无法将其被捆绑住。文殊菩萨于是对屠夫们说:“何必用那么多人?我杀猪,一人就足够了。” 屠夫听后,为了省人工钱,立即雇用了他,并让他第二天过来。 第二天,文殊菩萨仍然示现为昨天的人身,来到屠夫家。在杀猪前,文殊菩萨以人名来喊那头即将被杀的猪。 这头猪立即就答应了,并且驯服地马上跑过来,傍在文殊菩萨身旁。屠夫很惊骇,说:“不杀这头猪!”又让文殊菩萨杀另一头猪。 文殊菩萨又以另一人名来喊那头猪,谁知那头猪也驯服的跑了过来,傍在文殊菩萨的身旁。屠夫又惊骇地说:“不杀这头猪!” 原来,文殊菩萨先后所喊的名字,就是屠夫父母的名字,所以屠夫都不让杀。 屠夫的父母生前也以杀猪为业,由杀业所感,死后都变成了猪,屠夫凡胎肉眼,不识此猪是此生父母死后所转之世。 屠夫自此放下了屠刀,改了行,再也不敢做杀生之事了。 ———————————————— 《毗奈耶经》中记载,有个人特别疼爱儿子,为儿子造了很多很多业。他临死的时候,由于放不下儿子,转生成了自家一头牛。 儿子把它杀了,吃了牛肉。他死后,又转生为自家的牛,儿子又把它杀了。他第三次仍转生为自家的牛,儿子准备杀它时,舍利弗出现在他家门口,通过神通观察,发现牛一直在自言自语:“我已经来两次了,但都被你杀了。我最爱的儿子啊,现在你又要杀我,我非常难受,实在是忍不了,但也没办法抵抗。” 尊者将此告诉了他儿子,后来就把牛放生了。 ———————————— 梁武帝时,就有一位高僧志公和尚,他有很大的神通。某次,一个有钱人家有婚事,便请志公和尚去念经。他一踏进门口,便叹息道: 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 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原来,这位祖母在临终时,她拖着孙儿的手,心里很舍不得。她说:“你们都成家立业,惟独我这个小孙儿,没有人照顾。唉!怎么办呢?”说完便去世。因此因缘,祖母死后神识便托生到邻村成为一个女孩,女孩长大后成了孙子的媳妇。 志公和尚往炕上一看,原来,从前被人宰的猪呀羊呀,现在都回来吃人,抵偿宿报,所以便说“猪羊炕上坐”! 志公和尚往菜锅里一看,以前专吃猪羊的六亲眷属,现在反而回来受人烹割,在锅子里还债,因此便说“六亲锅里煮”。 在外面,一个女孩子正在吃猪蹄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只猪原来是她前世的母亲,所以说“女吃母之肉”。 志公和尚再看看那些奏音乐的,打锣鼓、吹喇叭、吹笛子,好不热闹!有个人用力地打鼓,鼓是驴皮造的,而这驴竟然是他前世的父亲啊!所以说“子打父皮鼓”。 于是,“众人来贺喜”大家都以为这是喜庆之日,但志公和尚只叹息:“我说真是苦!”其实是人以苦为乐呀! 如果我们有天眼,我们会为自己吃下的每一口肉哭得死去活来。因为能够成为我们桌上餐的,都是跟我们有缘的众生,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没有缘分,你根本吃不到也看不到。
南怀瑾: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须菩提。若菩萨有 南怀瑾: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他说,须菩提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买买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如果说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萨”,因为你还有个故意。天地生万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说,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属于谁的,告诉你,你拿去吧!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佛都告诉你了,为什么你不能到达佛的境界呢?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我相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生命的个体,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一种是属于精神上的,一个学问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现在也常常犯这个毛病,会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这是我相,因为觉得“我”嘛!倚老卖老。 不错,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有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许多男孩也有倚男卖男的:我是小孩,老师请原谅!我说,不要倚小卖小,倚男卖男了。这些都是主观成见,就是精神观念上有个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这是我相。本来文章写完了就完了,别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里受不了……这都是因为心理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见,这个法就是精神的我见。 至于众生相,是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来,人相我相就起来了。前排的人很讨厌,头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见。人相我相一来,众生相就来了,唉!这个环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对,接着寿者相来了,唉呀!空气不好,有传染病,会使人短命。 这个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归纳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再加三个,成为七相。鸠摩罗什把后面三个统统归入寿者相。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要“我”活得长,要“我”健康长寿。每个人来学打坐,乃至在座来学禅的,十个有九个半,甚至十个有五双,都是以寿者相的观念来学打坐的。那么,这与佛法的《金刚经》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这四相,完全离开了这四相,才可说是学佛的真正境界。本经的原文,佛说这四相,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四相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要把这个观念破除掉,学佛就差不多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头,能够为众生发愿,不为自己,而是为大家去努力。因为要度众生,但又没有度众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说,你完成学佛的这个愿望,度完了众生,自己并没有觉得度了什么众生。 ······
南怀瑾: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须菩提。若菩萨有 南怀瑾: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他说,须菩提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买买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如果说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萨”,因为你还有个故意。天地生万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说,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属于谁的,告诉你,你拿去吧!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佛都告诉你了,为什么你不能到达佛的境界呢?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我相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生命的个体,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一种是属于精神上的,一个学问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现在也常常犯这个毛病,会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这是我相,因为觉得“我”嘛!倚老卖老。 不错,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有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许多男孩也有倚男卖男的:我是小孩,老师请原谅!我说,不要倚小卖小,倚男卖男了。这些都是主观成见,就是精神观念上有个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这是我相。本来文章写完了就完了,别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里受不了……这都是因为心理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见,这个法就是精神的我见。 至于众生相,是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来,人相我相就起来了。前排的人很讨厌,头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见。人相我相一来,众生相就来了,唉!这个环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对,接着寿者相来了,唉呀!空气不好,有传染病,会使人短命。 这个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归纳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再加三个,成为七相。鸠摩罗什把后面三个统统归入寿者相。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要“我”活得长,要“我”健康长寿。每个人来学打坐,乃至在座来学禅的,十个有九个半,甚至十个有五双,都是以寿者相的观念来学打坐的。那么,这与佛法的《金刚经》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这四相,完全离开了这四相,才可说是学佛的真正境界。本经的原文,佛说这四相,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四相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要把这个观念破除掉,学佛就差不多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头,能够为众生发愿,不为自己,而是为大家去努力。因为要度众生,但又没有度众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说,你完成学佛的这个愿望,度完了众生,自己并没有觉得度了什么众生。 ······
南怀瑾: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须菩提。若菩萨有 南怀瑾: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他说,须菩提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买买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如果说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萨”,因为你还有个故意。天地生万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说,道乃天下之公道,不属于谁的,告诉你,你拿去吧!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佛都告诉你了,为什么你不能到达佛的境界呢?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我相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生命的个体,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一种是属于精神上的,一个学问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子,幼稚。我现在也常常犯这个毛病,会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这是我相,因为觉得“我”嘛!倚老卖老。 不错,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有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许多男孩也有倚男卖男的:我是小孩,老师请原谅!我说,不要倚小卖小,倚男卖男了。这些都是主观成见,就是精神观念上有个我。所以文章是自己的好,这是我相。本来文章写完了就完了,别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里受不了……这都是因为心理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见,这个法就是精神的我见。 至于众生相,是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来,人相我相就起来了。前排的人很讨厌,头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见。人相我相一来,众生相就来了,唉!这个环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对,接着寿者相来了,唉呀!空气不好,有传染病,会使人短命。 这个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归纳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再加三个,成为七相。鸠摩罗什把后面三个统统归入寿者相。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要“我”活得长,要“我”健康长寿。每个人来学打坐,乃至在座来学禅的,十个有九个半,甚至十个有五双,都是以寿者相的观念来学打坐的。那么,这与佛法的《金刚经》就大有出入了!要注意,要去了这四相,完全离开了这四相,才可说是学佛的真正境界。本经的原文,佛说这四相,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四相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要把这个观念破除掉,学佛就差不多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头,能够为众生发愿,不为自己,而是为大家去努力。因为要度众生,但又没有度众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说,你完成学佛的这个愿望,度完了众生,自己并没有觉得度了什么众生。 ······
人类为了修行,求证这个生命本体的作用,自己产生很多的方法。那 人类为了修行,求证这个生命本体的作用,自己产生很多的方法。那么现在我们讲,譬如生瘤生癌,真正修安那般那,修气的人,就可以下决心用工夫把它破掉,等于镭射一样把它击破了。这是可以做到的,就看人有没有决心。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你想求长生不死,除非下死的工夫,死就死嘛。这两句话有它很深的意义,所以修行做工夫,是以这个决心来的。我常常说,我的朋友西医中医名医都很多,只是偶然参考一下而已,我到现在还是相信自己耶!大丈夫自己生命自己做不了主,那就不要做人了,就那么简单。 我不好意思每个人考问,你真懂了气吗?真懂了自己的呼吸吗?不要说诸位,乃至很多出家人,用功一辈子,自己呼吸还认不得耶!翻开《达摩禅经》,上面祖师的批注“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当下就看清楚自己的呼吸;愚痴的人听了白听,一辈子也不晓得自己的呼吸,连影子都没有。根据《达摩禅经》安那入息,般那出息,简称安般法门,有两种含义:一是见,看得见,不是眼睛看见,你心里头、心眼已经看到这个气了。第二种是触受、感触、感受,感觉得到。他说钝根不见,愚笨的人根本看不到。 你观察这个物理世界,地水火风都在这个虚空里头,风跟空两个很接近,是一组,水跟地两个是一组,这是勉强来讲。其实四大性离,你看水冰冻起来就结块了,变成大地了;水消散就变成空气;火是温度,在中间,这个要懂《易经》了。所以你做工夫,如果懂《易经》,安那般那修好,身体就改变过来,病也没有了。先要晓得自己身体四大之中,水大最容易出毛病,老化,有风湿、关节炎,乃至生瘤、生癌啊,都是气没有把握好,被水泡出来的。如果把握好气,再懂得《易经》的八个卦,一配合起来,你就晓得内部触受的变化。 ***** 释迦牟尼佛教弟子们即身成就,证果位的修持方法,是先由修出入息入手。这一次我们给它下一个批注,先修有为法,是从现有的生命,生理、物理方面入手去修的,很现实的。现在的生命,就是鼻子到喉咙这里,三寸气不在就是死亡,一口气不来就是死亡,所以要从这里开始修。 为什么当年跟着佛的人,当下证果得道,证阿罗汉的很多,他教的是什么东西?除了智能上悟道以外,这个工夫一下就到达,是什么原因?我研究过,讲了半天离不开禅定,禅定的方法总有个入门的。除非智慧很高的,像中国禅宗的六祖一样,叫做上上智,头等头等人。世界上有几个头等啊?何况头等中的头等,那找不出来的。他们当年都是上上智。现在人学佛学了三辈子,还没有影子。所以我告诉你,我遍学了一切外道,遍学了一切道家、密宗,一切方法等等,发现都有问题。 究竟快捷的路是哪一条?只好回过头来再找佛经,看来看去还是安那般那、白骨观。奇怪,为什么安那般那、白骨观那么简单?原来它秘密里头有秘密。我当年为这个,有时候搞不清楚,就哭啊流泪。我的命怎么那么不好?没有碰到佛在世,向谁去问呢?讲安那般那的修法,用这个方法修禅定,即生成就可以证果。其实讲实话,我还真怕讲了白讲。但是另外一个观念,还不一定给你们讲,还有很多众生在听,很多比你们高明的需要听。修气、修脉、修安那般那,是由风大入手修,先了色身的四大,然后再证入到阿罗汉的果位。这是即生成就的路,很深。 南怀瑾——《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南怀瑾:这是即身成就最快的捷径,你不相信就去走冤枉路吧我提出 南怀瑾:这是即身成就最快的捷径,你不相信就去走冤枉路吧 我提出来释迦牟尼佛所教大家的,一辈子只教两个法门最重要:一个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一个是不净观白骨观,重点在白骨观。佛是教你走呼吸路线修持的,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所以我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吩咐四个弟子留形住世,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我们没有碰到过,是据说。我也相信四个人真的活着;其中宾头卢尊者因为现了神通,犯了佛的规矩,佛就骂他,叫他不要玩神通,罚他留形住世,不准死。所以长寿是留在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啊。我常常提醒大家注意,他们四位是以什么方法得以留形住世呢?就是修安那般那。我的研究对与不对你们去求证吧。 回过来看《大藏经》,你们当然没有全部研究过。佛自己在雪山修苦行六年,不吃东西,六年哦!他当时二十几到三十岁。所谓的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他就在那个山脚下最冷的地方修苦行。六年来每天等于只吃一颗青枣,二三十岁就变成七八十岁的老头一样,骨瘦如柴,六年的苦行求证。 在《律藏》里头讲到他反对修呼吸法,他说自己那时修气功,因为不吃饭,只靠吃气。修这个法门的时候,头痛得很,痛苦极了,头要裂开了,所以他叫弟子们不要修这个,为什么后来又叫弟子们修安那般那呢?这是问题吧?而且在另外一部戒律上也讲到,佛出来说法几十年以后,有两个月闭关,出关以后弟子们问他,在关房里修什么?他说修安那般那。又是呼吸法!这好奇怪啊!他一边叫大家不要乱修,修得很痛苦,一边自己还在修这个,有时休息也修这个。所以我看《大藏经》和你们不同吧!我注意的是修持这一方面。他出家同我们一样,追求的是了生死,这是生命的问题啊,不是光吹牛谈学理的。 原来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都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发展出来的一切一切。譬如密宗花教萨迦派有个瑜珈,修心瑜珈的四个要点。你们注意这个,值得参考。这个法门修行四个要点:第一专一瑜珈;第二离戏瑜珈;第三一味瑜珈;第四无修无证,同禅宗一样。 修行第一是专一瑜珈,心念专一,专一以后再打破专一。离戏,什么叫离戏呢?佛说都是戏论,是笑话。落在空是一边,落在有是一边,落在非空非有也是一边,落在即空即有也是一边,这四句都要离开,就是空啊、有啊、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笑话、空话。离戏瑜珈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就是空嘛,不是空话吗?即空就是有嘛,即有就是空嘛。这些戏论都离开了,证到空性,心念清净了才做到了第二步。 第三步一味瑜珈,走路、做事,入世、出世,都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所以禅宗叫—行三昧。唐朝不是有个一行禅师吗?《六祖坛经》叫一行三昧,就是一味瑜珈。最后无修无证,成功了,就是洞山祖师悟道的最后一句话“方得契如如”。所以这些发展,所有密法,道家,尤其是道家修神仙的,修长生不老的,一切法门统统都是从安那般那来的,而且与生死有关。 风就是气,所以佛叫我们修安那般那,修风大,修呼吸气,直接可以达到三禅天的境界,然后配合把念头清净了,就到四禅。四禅是舍念清净,听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的提倡,叫大家修安那般那,他的学理就在这个地方,这是科学的。安那般那修风大,因为风不容易认得,所以先从你身体上的呼吸讲起,你才会懂得。从这一部分做工夫,很容易入定,也很容易把你的一切病痛转变过来。 地水火风四大性离,所以佛叫你修安那般那,从修呼吸法入手,把这个生命改变过来,即身成就,也就是用我们肉体的身修持,直接可以跳出来成佛。
南怀瑾:这是即身成就最快的捷径,你不相信就去走冤枉路吧我提出 南怀瑾:这是即身成就最快的捷径,你不相信就去走冤枉路吧 我提出来释迦牟尼佛所教大家的,一辈子只教两个法门最重要:一个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一个是不净观白骨观,重点在白骨观。佛是教你走呼吸路线修持的,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所以我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吩咐四个弟子留形住世,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我们没有碰到过,是据说。我也相信四个人真的活着;其中宾头卢尊者因为现了神通,犯了佛的规矩,佛就骂他,叫他不要玩神通,罚他留形住世,不准死。所以长寿是留在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啊。我常常提醒大家注意,他们四位是以什么方法得以留形住世呢?就是修安那般那。我的研究对与不对你们去求证吧。 回过来看《大藏经》,你们当然没有全部研究过。佛自己在雪山修苦行六年,不吃东西,六年哦!他当时二十几到三十岁。所谓的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他就在那个山脚下最冷的地方修苦行。六年来每天等于只吃一颗青枣,二三十岁就变成七八十岁的老头一样,骨瘦如柴,六年的苦行求证。 在《律藏》里头讲到他反对修呼吸法,他说自己那时修气功,因为不吃饭,只靠吃气。修这个法门的时候,头痛得很,痛苦极了,头要裂开了,所以他叫弟子们不要修这个,为什么后来又叫弟子们修安那般那呢?这是问题吧?而且在另外一部戒律上也讲到,佛出来说法几十年以后,有两个月闭关,出关以后弟子们问他,在关房里修什么?他说修安那般那。又是呼吸法!这好奇怪啊!他一边叫大家不要乱修,修得很痛苦,一边自己还在修这个,有时休息也修这个。所以我看《大藏经》和你们不同吧!我注意的是修持这一方面。他出家同我们一样,追求的是了生死,这是生命的问题啊,不是光吹牛谈学理的。 原来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都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发展出来的一切一切。譬如密宗花教萨迦派有个瑜珈,修心瑜珈的四个要点。你们注意这个,值得参考。这个法门修行四个要点:第一专一瑜珈;第二离戏瑜珈;第三一味瑜珈;第四无修无证,同禅宗一样。 修行第一是专一瑜珈,心念专一,专一以后再打破专一。离戏,什么叫离戏呢?佛说都是戏论,是笑话。落在空是一边,落在有是一边,落在非空非有也是一边,落在即空即有也是一边,这四句都要离开,就是空啊、有啊、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笑话、空话。离戏瑜珈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就是空嘛,不是空话吗?即空就是有嘛,即有就是空嘛。这些戏论都离开了,证到空性,心念清净了才做到了第二步。 第三步一味瑜珈,走路、做事,入世、出世,都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所以禅宗叫—行三昧。唐朝不是有个一行禅师吗?《六祖坛经》叫一行三昧,就是一味瑜珈。最后无修无证,成功了,就是洞山祖师悟道的最后一句话“方得契如如”。所以这些发展,所有密法,道家,尤其是道家修神仙的,修长生不老的,一切法门统统都是从安那般那来的,而且与生死有关。 风就是气,所以佛叫我们修安那般那,修风大,修呼吸气,直接可以达到三禅天的境界,然后配合把念头清净了,就到四禅。四禅是舍念清净,听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的提倡,叫大家修安那般那,他的学理就在这个地方,这是科学的。安那般那修风大,因为风不容易认得,所以先从你身体上的呼吸讲起,你才会懂得。从这一部分做工夫,很容易入定,也很容易把你的一切病痛转变过来。 地水火风四大性离,所以佛叫你修安那般那,从修呼吸法入手,把这个生命改变过来,即身成就,也就是用我们肉体的身修持,直接可以跳出来成佛。
南怀瑾:这是即身成就最快的捷径,你不相信就去走冤枉路吧我提出 南怀瑾:这是即身成就最快的捷径,你不相信就去走冤枉路吧 我提出来释迦牟尼佛所教大家的,一辈子只教两个法门最重要:一个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一个是不净观白骨观,重点在白骨观。佛是教你走呼吸路线修持的,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所以我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吩咐四个弟子留形住世,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我们没有碰到过,是据说。我也相信四个人真的活着;其中宾头卢尊者因为现了神通,犯了佛的规矩,佛就骂他,叫他不要玩神通,罚他留形住世,不准死。所以长寿是留在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啊。我常常提醒大家注意,他们四位是以什么方法得以留形住世呢?就是修安那般那。我的研究对与不对你们去求证吧。 回过来看《大藏经》,你们当然没有全部研究过。佛自己在雪山修苦行六年,不吃东西,六年哦!他当时二十几到三十岁。所谓的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他就在那个山脚下最冷的地方修苦行。六年来每天等于只吃一颗青枣,二三十岁就变成七八十岁的老头一样,骨瘦如柴,六年的苦行求证。 在《律藏》里头讲到他反对修呼吸法,他说自己那时修气功,因为不吃饭,只靠吃气。修这个法门的时候,头痛得很,痛苦极了,头要裂开了,所以他叫弟子们不要修这个,为什么后来又叫弟子们修安那般那呢?这是问题吧?而且在另外一部戒律上也讲到,佛出来说法几十年以后,有两个月闭关,出关以后弟子们问他,在关房里修什么?他说修安那般那。又是呼吸法!这好奇怪啊!他一边叫大家不要乱修,修得很痛苦,一边自己还在修这个,有时休息也修这个。所以我看《大藏经》和你们不同吧!我注意的是修持这一方面。他出家同我们一样,追求的是了生死,这是生命的问题啊,不是光吹牛谈学理的。 原来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都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发展出来的一切一切。譬如密宗花教萨迦派有个瑜珈,修心瑜珈的四个要点。你们注意这个,值得参考。这个法门修行四个要点:第一专一瑜珈;第二离戏瑜珈;第三一味瑜珈;第四无修无证,同禅宗一样。 修行第一是专一瑜珈,心念专一,专一以后再打破专一。离戏,什么叫离戏呢?佛说都是戏论,是笑话。落在空是一边,落在有是一边,落在非空非有也是一边,落在即空即有也是一边,这四句都要离开,就是空啊、有啊、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笑话、空话。离戏瑜珈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就是空嘛,不是空话吗?即空就是有嘛,即有就是空嘛。这些戏论都离开了,证到空性,心念清净了才做到了第二步。 第三步一味瑜珈,走路、做事,入世、出世,都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所以禅宗叫—行三昧。唐朝不是有个一行禅师吗?《六祖坛经》叫一行三昧,就是一味瑜珈。最后无修无证,成功了,就是洞山祖师悟道的最后一句话“方得契如如”。所以这些发展,所有密法,道家,尤其是道家修神仙的,修长生不老的,一切法门统统都是从安那般那来的,而且与生死有关。 风就是气,所以佛叫我们修安那般那,修风大,修呼吸气,直接可以达到三禅天的境界,然后配合把念头清净了,就到四禅。四禅是舍念清净,听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的提倡,叫大家修安那般那,他的学理就在这个地方,这是科学的。安那般那修风大,因为风不容易认得,所以先从你身体上的呼吸讲起,你才会懂得。从这一部分做工夫,很容易入定,也很容易把你的一切病痛转变过来。 地水火风四大性离,所以佛叫你修安那般那,从修呼吸法入手,把这个生命改变过来,即身成就,也就是用我们肉体的身修持,直接可以跳出来成佛。
呼吸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佛学说的生灭法,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 呼吸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佛学说的生灭法,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一来一往,也叫如来如去。其实呼吸进来有停留在里面吗?没有,不可能。不停留在里面吗?也不可能。注意《达摩禅经》有秘密告诉我们,大阿罗汉的修行经验,这个一呼一吸叫“长养气”,保养用的,也就是安那般那。所以心跟气配合为一,念头思想跟气配合为一,打坐才能真正得定,进入那个定境。我们普通活了几十年,只晓得白天活着,夜里睡觉,谁来管过自己的思想啊!呼吸也永远在呼吸,可是你没有跟思想配合,心跟气两个不配合,它两条路分开走了。尤其我们在注意一件事的时候,呼吸好像停掉了,拼命注意事情。有时看到一个人,一件事情,哎哟,好可怕,呼吸停掉了。或者一个很高兴的事,哈哈一笑,呼吸也停了。心跟气根本不容易配合的。心气配合为一的时候,你才懂得中医,你才晓得身体十二经脉的变化,以及一切的变化,那时才懂得修行之路。所以对于气的认识很重要。 佛叫你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见性、证阿罗汉、成佛,连带身体也变化了,叫即身成就,这是秘密。所以我告诉大家,像我这一生,不敢说世界上这些统统学过了,但几乎差不多学遍了。回过来一看,原来这许多的法门,都是从佛讲的变出来,大家都给这些花样骗住了,其实就是修出入息。 这个出入息除了佛说的以外,还有哪个祖师也说过呢?大家还记得吗?是老子说过的。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实际上籥是笛子,里面空的,气一进来发出声音。风箱也叫橐籥,以前打铁的地方,旁边有个风箱,一拉一抽,唧哺唧哺,那个风就动了,把火吹了起来。老子告诉我们,整个的宇宙空间及生命是一生一灭、一来一去的呼吸关系,“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修道家,老子也告诉你修呼吸最好,修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尤其打太极拳,大家都晓得用他这一句话,实际上工夫都没有到。他传你修安那般那出入息的法门,可以成仙,长生不老。专气是修炼这个出入息安那般那。致柔是把一身的细胞、骨头,通通都变化成非常柔软。不管你是否一百岁开始修,只要工夫到了,整个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软,就是用这个一出一入的气修成的。
呼吸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佛学说的生灭法,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 呼吸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佛学说的生灭法,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一来一往,也叫如来如去。其实呼吸进来有停留在里面吗?没有,不可能。不停留在里面吗?也不可能。注意《达摩禅经》有秘密告诉我们,大阿罗汉的修行经验,这个一呼一吸叫“长养气”,保养用的,也就是安那般那。所以心跟气配合为一,念头思想跟气配合为一,打坐才能真正得定,进入那个定境。我们普通活了几十年,只晓得白天活着,夜里睡觉,谁来管过自己的思想啊!呼吸也永远在呼吸,可是你没有跟思想配合,心跟气两个不配合,它两条路分开走了。尤其我们在注意一件事的时候,呼吸好像停掉了,拼命注意事情。有时看到一个人,一件事情,哎哟,好可怕,呼吸停掉了。或者一个很高兴的事,哈哈一笑,呼吸也停了。心跟气根本不容易配合的。心气配合为一的时候,你才懂得中医,你才晓得身体十二经脉的变化,以及一切的变化,那时才懂得修行之路。所以对于气的认识很重要。 佛叫你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见性、证阿罗汉、成佛,连带身体也变化了,叫即身成就,这是秘密。所以我告诉大家,像我这一生,不敢说世界上这些统统学过了,但几乎差不多学遍了。回过来一看,原来这许多的法门,都是从佛讲的变出来,大家都给这些花样骗住了,其实就是修出入息。 这个出入息除了佛说的以外,还有哪个祖师也说过呢?大家还记得吗?是老子说过的。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实际上籥是笛子,里面空的,气一进来发出声音。风箱也叫橐籥,以前打铁的地方,旁边有个风箱,一拉一抽,唧哺唧哺,那个风就动了,把火吹了起来。老子告诉我们,整个的宇宙空间及生命是一生一灭、一来一去的呼吸关系,“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修道家,老子也告诉你修呼吸最好,修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尤其打太极拳,大家都晓得用他这一句话,实际上工夫都没有到。他传你修安那般那出入息的法门,可以成仙,长生不老。专气是修炼这个出入息安那般那。致柔是把一身的细胞、骨头,通通都变化成非常柔软。不管你是否一百岁开始修,只要工夫到了,整个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软,就是用这个一出一入的气修成的。
呼吸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佛学说的生灭法,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 呼吸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佛学说的生灭法,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一来一往,也叫如来如去。其实呼吸进来有停留在里面吗?没有,不可能。不停留在里面吗?也不可能。注意《达摩禅经》有秘密告诉我们,大阿罗汉的修行经验,这个一呼一吸叫“长养气”,保养用的,也就是安那般那。所以心跟气配合为一,念头思想跟气配合为一,打坐才能真正得定,进入那个定境。我们普通活了几十年,只晓得白天活着,夜里睡觉,谁来管过自己的思想啊!呼吸也永远在呼吸,可是你没有跟思想配合,心跟气两个不配合,它两条路分开走了。尤其我们在注意一件事的时候,呼吸好像停掉了,拼命注意事情。有时看到一个人,一件事情,哎哟,好可怕,呼吸停掉了。或者一个很高兴的事,哈哈一笑,呼吸也停了。心跟气根本不容易配合的。心气配合为一的时候,你才懂得中医,你才晓得身体十二经脉的变化,以及一切的变化,那时才懂得修行之路。所以对于气的认识很重要。 佛叫你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见性、证阿罗汉、成佛,连带身体也变化了,叫即身成就,这是秘密。所以我告诉大家,像我这一生,不敢说世界上这些统统学过了,但几乎差不多学遍了。回过来一看,原来这许多的法门,都是从佛讲的变出来,大家都给这些花样骗住了,其实就是修出入息。 这个出入息除了佛说的以外,还有哪个祖师也说过呢?大家还记得吗?是老子说过的。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实际上籥是笛子,里面空的,气一进来发出声音。风箱也叫橐籥,以前打铁的地方,旁边有个风箱,一拉一抽,唧哺唧哺,那个风就动了,把火吹了起来。老子告诉我们,整个的宇宙空间及生命是一生一灭、一来一去的呼吸关系,“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修道家,老子也告诉你修呼吸最好,修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尤其打太极拳,大家都晓得用他这一句话,实际上工夫都没有到。他传你修安那般那出入息的法门,可以成仙,长生不老。专气是修炼这个出入息安那般那。致柔是把一身的细胞、骨头,通通都变化成非常柔软。不管你是否一百岁开始修,只要工夫到了,整个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软,就是用这个一出一入的气修成的。
呼吸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佛学说的生灭法,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 呼吸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佛学说的生灭法,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一来一往,也叫如来如去。其实呼吸进来有停留在里面吗?没有,不可能。不停留在里面吗?也不可能。注意《达摩禅经》有秘密告诉我们,大阿罗汉的修行经验,这个一呼一吸叫“长养气”,保养用的,也就是安那般那。所以心跟气配合为一,念头思想跟气配合为一,打坐才能真正得定,进入那个定境。我们普通活了几十年,只晓得白天活着,夜里睡觉,谁来管过自己的思想啊!呼吸也永远在呼吸,可是你没有跟思想配合,心跟气两个不配合,它两条路分开走了。尤其我们在注意一件事的时候,呼吸好像停掉了,拼命注意事情。有时看到一个人,一件事情,哎哟,好可怕,呼吸停掉了。或者一个很高兴的事,哈哈一笑,呼吸也停了。心跟气根本不容易配合的。心气配合为一的时候,你才懂得中医,你才晓得身体十二经脉的变化,以及一切的变化,那时才懂得修行之路。所以对于气的认识很重要。 佛叫你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见性、证阿罗汉、成佛,连带身体也变化了,叫即身成就,这是秘密。所以我告诉大家,像我这一生,不敢说世界上这些统统学过了,但几乎差不多学遍了。回过来一看,原来这许多的法门,都是从佛讲的变出来,大家都给这些花样骗住了,其实就是修出入息。 这个出入息除了佛说的以外,还有哪个祖师也说过呢?大家还记得吗?是老子说过的。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实际上籥是笛子,里面空的,气一进来发出声音。风箱也叫橐籥,以前打铁的地方,旁边有个风箱,一拉一抽,唧哺唧哺,那个风就动了,把火吹了起来。老子告诉我们,整个的宇宙空间及生命是一生一灭、一来一去的呼吸关系,“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修道家,老子也告诉你修呼吸最好,修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尤其打太极拳,大家都晓得用他这一句话,实际上工夫都没有到。他传你修安那般那出入息的法门,可以成仙,长生不老。专气是修炼这个出入息安那般那。致柔是把一身的细胞、骨头,通通都变化成非常柔软。不管你是否一百岁开始修,只要工夫到了,整个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软,就是用这个一出一入的气修成的。
南怀瑾:这是即身成就最快的捷径,你不相信就去走冤枉路吧我提出 南怀瑾:这是即身成就最快的捷径,你不相信就去走冤枉路吧 我提出来释迦牟尼佛所教大家的,一辈子只教两个法门最重要:一个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一个是不净观白骨观,重点在白骨观。佛是教你走呼吸路线修持的,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所以我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吩咐四个弟子留形住世,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我们没有碰到过,是据说。我也相信四个人真的活着;其中宾头卢尊者因为现了神通,犯了佛的规矩,佛就骂他,叫他不要玩神通,罚他留形住世,不准死。所以长寿是留在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啊。我常常提醒大家注意,他们四位是以什么方法得以留形住世呢?就是修安那般那。我的研究对与不对你们去求证吧。 回过来看《大藏经》,你们当然没有全部研究过。佛自己在雪山修苦行六年,不吃东西,六年哦!他当时二十几到三十岁。所谓的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他就在那个山脚下最冷的地方修苦行。六年来每天等于只吃一颗青枣,二三十岁就变成七八十岁的老头一样,骨瘦如柴,六年的苦行求证。 在《律藏》里头讲到他反对修呼吸法,他说自己那时修气功,因为不吃饭,只靠吃气。修这个法门的时候,头痛得很,痛苦极了,头要裂开了,所以他叫弟子们不要修这个,为什么后来又叫弟子们修安那般那呢?这是问题吧?而且在另外一部戒律上也讲到,佛出来说法几十年以后,有两个月闭关,出关以后弟子们问他,在关房里修什么?他说修安那般那。又是呼吸法!这好奇怪啊!他一边叫大家不要乱修,修得很痛苦,一边自己还在修这个,有时休息也修这个。所以我看《大藏经》和你们不同吧!我注意的是修持这一方面。他出家同我们一样,追求的是了生死,这是生命的问题啊,不是光吹牛谈学理的。 原来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都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发展出来的一切一切。譬如密宗花教萨迦派有个瑜珈,修心瑜珈的四个要点。你们注意这个,值得参考。这个法门修行四个要点:第一专一瑜珈;第二离戏瑜珈;第三一味瑜珈;第四无修无证,同禅宗一样。 修行第一是专一瑜珈,心念专一,专一以后再打破专一。离戏,什么叫离戏呢?佛说都是戏论,是笑话。落在空是一边,落在有是一边,落在非空非有也是一边,落在即空即有也是一边,这四句都要离开,就是空啊、有啊、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笑话、空话。离戏瑜珈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就是空嘛,不是空话吗?即空就是有嘛,即有就是空嘛。这些戏论都离开了,证到空性,心念清净了才做到了第二步。 第三步一味瑜珈,走路、做事,入世、出世,都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所以禅宗叫—行三昧。唐朝不是有个一行禅师吗?《六祖坛经》叫一行三昧,就是一味瑜珈。最后无修无证,成功了,就是洞山祖师悟道的最后一句话“方得契如如”。所以这些发展,所有密法,道家,尤其是道家修神仙的,修长生不老的,一切法门统统都是从安那般那来的,而且与生死有关。 风就是气,所以佛叫我们修安那般那,修风大,修呼吸气,直接可以达到三禅天的境界,然后配合把念头清净了,就到四禅。四禅是舍念清净,听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的提倡,叫大家修安那般那,他的学理就在这个地方,这是科学的。安那般那修风大,因为风不容易认得,所以先从你身体上的呼吸讲起,你才会懂得。从这一部分做工夫,很容易入定,也很容易把你的一切病痛转变过来。 地水火风四大性离,所以佛叫你修安那般那,从修呼吸法入手,把这个生命改变过来,即身成就,也就是用我们肉体的身修持,直接可以跳出来成佛。
佛说一般人学佛都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例如我经常笑说你们 佛说一般人学佛都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例如我经常笑说你们学佛哪算是学佛?那是投资做生意,我学了三年佛,怎么没有效果?学佛要什么效果?佛法讲究“空”,“空”有什么效果?都是以轮回中的妄想心,生出轮回中的错误知见,就如此在轮回中转来转去,因此,“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什么是大寂灭海?就是中国禅宗所说的“放下!”在一念之间,全都放下了,连“放下”的念头也放下了。可是,一般人都求效果,不求放下,唉呀!我学了佛以后,生意越做越失败,事情越来越不顺利,请问我们学佛是学什么?难道就为了钱越赚越多吗?“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学佛首先要切断世俗的计较心、功利心、先将求功德、求平安之心放下,才可以学佛。 我们做任何一件佛事,如拜佛、打坐,都先要发愿,看你的目标是求什么,一般人拜佛求什么呢?求菩萨保佑,保佑你一家大小平安不要生病,做生意发大财,都是在求利,都是自私的功利主义思想。菩萨很难做唷!人家磕一个头很简单,脖子弯一弯,你就要保佑他这样那样,保佑不到,便说这个菩萨不灵。当菩萨很可怜的!你看看人的心理,磕个头,要求那么多!做了一件善事,就要求善报,何况磕个头算不了什么善事。真正学佛发愿不是这样。 很多人在佛菩萨或某某上师前面磕个头,菩萨啊!你加庇我!好像只要磕个头,什么事情都不要管了,菩萨会帮忙我,这是什么心理?依赖心。所以,我常常对年轻人说:你不要来学佛啊!先去学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学佛呢?对不对?例如这种求加庇、求加持的依赖心理,如何能学佛呢?所谓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来,然后加上庇护,互相感应。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萨想加都加不进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
南怀瑾:入胎、住胎、出胎之迷我们有一个同学把《佛为阿难所说入 南怀瑾:入胎、住胎、出胎之迷 我们有一个同学把《佛为阿难所说入胎经》翻成白话,你们自己去研究。 中间有一部分也问过黄医师的。这个胎儿的形成,佛就说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说到活佛转生,哪个是转生?我不知道,谁也不知道。 佛说中阴这个灵魂,入胎就迷了,把前面的事情忘了。不要说入胎,我们大家在座的活了几十年,你每一件事情都记得很清楚吗?都记不得。 一个月以前的事你都忘了。如果修到记忆力永远不失的,当然入胎不迷;入胎那个剧烈转动的时候没有迷,还在定中,还在打坐,很清楚,这是入胎不迷。 如果住胎也不迷,三十八个七天出胎,你非迷不可,要很大的定力才能够不迷。 你看我们活了几十年,年轻读的书,到现在都忘了,都迷掉了;出生的时候更痛苦,还要出胎不迷。三个阶段: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这才能说自己是什么人转生来的。 随便说这个喇嘛是谁转生的,谁知道啊?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喇嘛也不是活佛。 要能真知道,定力就要修到入胎、住胎、出胎都不迷。如果你修到这个工夫的话,你前辈子的学问,这一辈子生来都记得。 有人没有?有哦,世界上不是没有哦!天生没有读过的书一看已经知道了,什么知识都知道。 这个是生命的科学了。 所以我常常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这一生来求学已经太迟了,都是前生读来的啊,是带来的,这叫种子识入胎。 南怀瑾——《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家中供奉的佛像脏了,该如何清洁?佛陀住世时,常以庄严身相摄受 家中供奉的佛像脏了,该如何清洁? 佛陀住世时,常以庄严身相摄受大众,令其生起希求佛法之心。 佛陀涅槃后,为令后世佛弟子也能瞻仰慈容、恭敬供养,佛弟子们便以,金、石、木、瓷等材塑造佛菩萨圣像。 然而供奉的时间久了,佛像上难免落有灰尘,对此我们又可以如何清洁呢?本期讲堂,就为大家带来《佛像清洁指南》。 清洁时间有限制? 很多佛弟子对清洁佛像存有不少疑问,如佛菩萨像是否只能在特定的日子里清洁,或是开光的佛像清洁后就不灵了等等,我们来依次解答。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养成了定期洗澡、洗衣服、打扫卫生的习惯,以保持自身的清爽、整洁。 而作为引领我们学佛的佛陀,对他的塑像也应恭敬虔诚,时时清洁,以护持其法相的清净与庄严。佛弟子们可于每日早晚功课前进行清洁。 开过光的佛像不能清洁? “开光”本是指法师诵经加持后,以毛巾、镜子、朱笔等器物为象征,为新塑的佛菩萨圣像拂去尘垢、显照自心、开启智慧的庄严仪式。 然而诸佛菩萨的智慧光明本就如晴空朗日,是无需法师来启发的,而法师借此“开光”仪式,无非是想要提醒我们要时常擦去内心的烦恼尘垢。 因此,“开光”本就是一种清净自心的方便法门,并不会因为清洁佛像有所影响,大可放心清洁,所谓“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清洁的方法 因佛像有金、石、木、瓷、纸等多种材质,为防止木类、纸类遇湿水变形、生霉斑;金属类遇水生锈,一般不宜用水直接清洁,而是依使用优先度选择如下工具(越前越好): 掸子(不宜用鸡毛、羊毛等动物制品,可采用新型材质);干毛巾;微潮的毛巾;湿毛巾。 上述工具皆应仅作佛像清洁一种用途,不可另做他用。下面是通用版佛菩萨像清洁方法: 如圣像为木雕贴金、泥塑彩绘,宜用绒布掸子轻掸去灰,不可用湿毛巾擦洗,恐损及圣像,如开裂、色变、粉泥、擦去金箔等。 如为铜质贴金、鎏金、泥金、镀金等,亦用绒布掸子轻掸去灰,不可用湿毛巾,原理同上。 如圣像为纯玉石材质,不附带金箔、彩绘等材质,可用潮毛巾或湿毛巾拧干后轻轻擦洗; 如供纸质佛像(如照片、图片),建议塑封或置于玻璃相框内,用掸子轻掸去灰。 在《浴佛功德经》中,曾记述有清洁佛像的种种功德,如亲友眷属,悉皆安稳;长辞八难,永出苦源等等。 经由每日用几分钟清洁佛像,既可在劳碌的一天中,给自己数分钟的安宁清净,又可护持圣像庄严,增长信心与恭敬心,可谓自利利他之妙行,宜勤加奉行。
佛神通广大,为什么不把天下恶人全度脱?神通(梵语rddhi) 佛神通广大,为什么不把天下恶人全度脱? 神通(梵语rddhi),佛的确神通广大,佛法亦无边,但佛陀说一句话:我无法度无缘的众生,无缘不是不度,而是众生不让佛度的意思。佛对众生一律平等,不分富贵贫贱,智愚美丑,一律发心度化,甚至罪恶深重的人,佛也平等之心而度化之。 但是众生不肯学佛,不肯亲近佛法,那么佛陀虽然慈悲众生,众生不接受佛法,佛陀亦束手无策。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去,佛陀硬性以神通将你运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不但不感谢佛陀一番慈悲之心,反而臭骂佛陀一顿,业障深重的你,还想回人间思凡,过着男欢女爱的生活,沾染五欲之乐,请问众生如此的心态,要佛如何度化他呢? 所以我们要正见佛陀度化众生的立场,什么是佛度化众生的立场呢?就是佛慈悲要度化你,你也必须具备被度化的条件,如磁铁相吸,又如母子连心一般。佛如导师,能教化众生知苦离苦,但佛不能代替众生修行,不能代替众生离苦,更不能代替众生成佛。 你肚子饿,自己要吃饭,佛不能代替你吃饭,明白吗?你有烦恼痛苦,要自己解脱痛苦,佛不能代替你解脱痛苦,佛只能教化你解脱烦恼之法,明白吗?你有轮回生死,你要自己修行,得证菩提,佛只能教导你修行之法,但不能代替你修行。 佛有广大神通,神通不是特权,更不能赦免众生之罪,恶人有恶报,善人有善报,纵然神通可度罪恶之人往生净土,这也是治标不治本而已!他到极乐世界,岂不是思凡之心所燃烧,又想回人间吗?佛度他不是多此一举,他不向着佛学,而背佛而走,佛紧追亦不得。 恶人若想跟佛修学佛法,再大的恶人,佛都能度脱他,令他得证菩提。现在将佛度化众生的立场,引录佛遗教经的一段话,供养诸位。 佛遗教经云:“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广钦老和尚一生苦苦修行,他出家一生,百般修行,是修行的典范, 广钦老和尚一生苦苦修行,他出家一生,百般修行,是修行的典范,他并没有举办佛经讲座,更没有著作留世,但是广钦大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都自发的记载下了他平日训诫的话语,名为《广钦老和尚开示法语录》。广钦大师身上很多故事,比如他入山修行时感化了猛虎,之后潜心修佛,直到九十五岁高龄圆寂。 广钦大师的父亲姓黄,出生于福建省,因为家境凄苦贫寒,他的兄长找不到妻子,所以他的父母将他卖给了一家姓李的家中做养子。不过广钦大师自小就体弱多病,好在养母对他很好。随着养父母的相继去世,家中所有的田地全都落在了广钦大师的手中,附近的亲戚们一直觊觎这些土地,争着抢着要侵占这些土地。广钦大师小时候就在养母的熏陶下了解了很多佛教理论,对于钱财这些身外之物毫不关心,他让亲戚们各自争夺财产,自己去往了泉州承天寺,当时广钦大师只有二十岁。 刚出家时,广钦大师修行不够,每日负责寺院的清扫和伐木工作,但是活重饭却很简单,并没有什么营养。有一天广钦大师饿得急,忙完手头的工作后就去吃饭了,然而一旁的老和尚叫住了他,让他把工具放回原位后才可去斋堂。饿的头昏眼花的广钦大师心里赌气,抱怨活累又没饭吃,不想受罪的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寺院。不过他很快想到自己是为了修行而出家的,岂有半途而废一说。于是广钦大师回到寺庙当中,继续潜心修炼。 广钦大师四十三岁时在清潭山的石洞里面打坐,但是那个洞本是老虎洞,几天后老虎回来了,用尾巴扫了扫洞穴,发现有人后立刻开始大叫。而广钦大师面不改色,镇定地和老虎说自己在此打坐修行,日后有所成就必定度你。说完后老虎只是叫了一声便离开了,不久后又回到了洞穴门口,似乎是在帮广钦大师“护法”,不让别人来打扰,于是人们都称广钦大师是“伏虎和尚”。 广钦大师生活很朴素,以水果为食,八十岁后因为牙齿脱落,改成了喝牛乳和果汁等液体食物。广钦大师年轻时每天都会在夜间打坐,年老些后依然坚持打坐,因为他久坐不卧,还被人称为“不倒禅”。八十岁后广钦大师依然很健康,行走利索不需要拐杖,身体矫健如燕,动作很敏捷,除了牙齿脱落外,没有年老的表现。一九八五年广钦大师去往妙通寺传戒,几日后他召集弟子们,说自己将要走了,广钦大师交代了自己圆寂后弟子们的任务,便再次回到了妙通寺。 以后广钦老和尚依然每日坚持念佛,于一九八六年在弟子们念佛的声音中圆寂了,而就在大师火化后,他的骨灰之中还发现了舍利子,因此当时拜祭的人们都很敬仰广钦老和尚。
广钦老和尚圆寂前的化身示现(台湾佛弟子自述)  一九八六年( 广钦老和尚圆寂前的化身示现(台湾佛弟子自述)   一九八六年(丙寅年)二月十一日(正月初三)晚上,正当做晚课完毕,静坐之际,我忽然看见金光缭绕,出现了一位菩萨,法相庄严,全身放射金光,头上金光光轮巨大,但他全身毫无装饰,十分朴素,胸前挂著菩提大念珠,他慈祥温和地望著我微笑,我却不认识他是谁。   我慌忙下拜,叩问:‘请恕弟子眼拙愚昧,您是哪位菩萨莅临?’   他微微笑,没有立刻回答,我细看他的法相,我发现他是一位很瘦的老人,大约有九十多或一百岁,不过面貌不似那么老,好像只有六七十岁,非常清秀,鼻子相当高而长,山根几乎是完全不下陷的,倒有些像是希腊人的鼻型,下巴是很长的,而且有些向外翘,两眼炯炯有神,闪射著高度智慧光芒,耳朵很长很大,头上是剃光的,眼肚下的泡泡很大而有些下垂,人中很深,眉毛很不少,有几根特别长,白白的,他一身带著水果的香气,有些像是桔子花的香味。   这是谁呢?法相那么庄严,那么祥和,分明是一位菩萨,而又具有罗汉相。这是谁?令我一见而心生恭敬而且喜悦不已。   我从来未见过这位菩萨,也猜不出他是谁?我知道他不是我的幻觉,他在我面前,十分真确。我知我不是做梦,因为外面的远处火车和汽车奔驰之声,我仍听见,后园树上的知更鸟阵阵夜啼,也历历可闻。   我大惑不解,再次叩问菩萨法号。   他微微笑,嘴唇微动:‘我是广钦!’   他说的是台语,不是国语,我是听得懂闽南语的,也能讲一点。去国廿余载,少年时代在台湾会讲流利的台语,早已忘了八九成,不过基本的台语还是懂的,可是要费力一点才可听得明白人家说什么。而这一次,这位老和尚一开口,我就听懂了,虽然他的口音好像又跟台湾人有不同。   ‘啊!您是广钦老法师!’我失声叫了起来,我又惊又喜,我欢喜无限地下拜:‘老法师您怎么来的?’   ‘说来就来啦!’他微笑:‘你不是希望有一天见到我吗?我现在就来成就你的心愿喽!’   ‘啊!是的!是的!老法师!’我欢喜得无法形容!‘倾仰已久,无缘识荆,今晚得见,太欢喜了,弟子太欢喜了!’   ‘你是个好孩子,’他说:‘你要多多护法啊!你做得没有错,不要怕毁谤!’   ‘多谢老法师!’我感激得很,无以置词。   ‘你说无缘,那就是不对的。’他说:‘有愿则有缘,缘是从愿生的。’   ‘老法师开示说得对。’我说:‘我在台湾的时候,年纪小,顽心重,没有立愿去拜诸山长老大德,如今后悔了,错过了好多学法的好机会。’   ‘这不要紧,只要虔心信佛学佛修行,将来大家都还会见面的。’他说:‘人人都与佛有缘,都是龙华莲池会上人!’   我忽然心中惊觉,我此时才明白我见到的并不是广钦老法师的父母身,而是他的法化身。   ‘老法师!’我叫道:‘你成菩萨了!太好了!’   ‘人人都可以成菩萨!’他微笑:‘这也没有什么,都不过是来来去去而已,就是一个愿字。’   ‘那么您现在去了?’我不免有些不舍难过。   ‘去去又再来!’他说:‘去去就来!’   ‘那么,老法师有什么法谕指示么?’   ‘没有!’他摇头微笑:‘没有!’   ‘请老法师多多开示吧!’   ‘没有!’笑著,身体渐渐溶化,金光渐渐散去:‘本来就是没有!’   在他消失的最后一刹那,金光陡然尽敛,陡现出数千粒的舍利子,七彩光芒照射,晶莹庄严至极,旋即光华又都消失了。   我眼前仍是黑暗的静室,窗外天空出现鱼肚白,知更鸟啼声已残。   我知那不是梦境,绝对不是。   我提前起床做早课,母亲在邻室也起床了,我知道他在念经。   那天我告诉母亲说:‘台湾的九十五岁老法师广钦和尚来过了,似乎他已入灭或将入灭,他好像要我传递什么,大概是叫我告诉世人那句话“本来就是没有!”
31、为别人就是为自己人人都以为为自己好,自己就会越来越好。 31、为别人就是为自己 人人都以为为自己好,自己就会越来越好。殊不知,太为自己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报,也就越来越差了。相反地,不为自己好,就想着为别人好,那上天反而不会亏待他,而他慢慢地就会变好起来。 32、不玩手段,才是精明 有最高的诚恳,就是最成功的人。所以我常常告诉青年同学,不要玩花样玩手段……将来什么人成功呢?一个笨人,一个不玩手段,对人做事非常诚恳的人。这是天地的法则。 33、虚伪之人,无好下场 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不划算的。 34、不如意,才是人生 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上,都想自己名声好,成就高,一路春风得意,但那是不可能的。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处在这个社会,常有很多的委屈、侮辱、痛苦,没有办法向人诉苦,只有自己挑起来。 35、最好的行孝 天下确有不是之父母,但修身先要行孝,而行孝不可以只是盲从。又能尽孝,又能巧妙地感化父母的过错,才是真正“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的深意。 36、没事业不可怕,没事业心才可怕 年轻人一生有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字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 37、苦难是好事 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屈折艰难,是件好事。……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38、放下但不放弃 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 39、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40、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永嘉大师证道歌》楠木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 《永嘉大师证道歌》 楠木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此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寻枝摘叶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盘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 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 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狮子吼,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胆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燃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找好处,认不是】10.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 【找好处,认不是】 10.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 11.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毛病(缺点)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上找。所以我说,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苦恼。 12.找好处是真金,要想找好处,就得以志为根,在没有丝毫的好处里,找出真好处来;在忍无可忍时,还能忍得住,就是“大义参天”。 13.认不是生智慧水,水能调五味、合五色,随方就圆。人的性子,要能炼得像水一样,就成道了。所以古人说“上善若水”。 14.人和天地是一体,天下的事都是自己分内的事,世界没好,咱们哪能没有不是?不是(错误)到处都有,低头也是、抬头也是、睁眼也是、闭眼也是。看妻子不好是低头不是,看老人不对是抬头不是,看别人不对是睁眼不是,心里寻思别人不对是闭眼不是。依我说,有不明白的道、不会做的事,都是不是。人要能找着本分,才知道不是。人把天理丢了、道理迷了、情理亏了,才不知道认不是(承认不对即自己认错)。 15.要能把不是认真了,自然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16.认不是生智慧水,找好处生响亮金。 17.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闭上地狱门。 18.认不是胜服“清凉散”,找好处胜用“暖心丸”。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