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71tZNG8
亖歹匕亖
菩提本是树,明镜亦是台,本来具是物,何处无尘埃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73
发帖数: 34,671
关注贴吧数: 8
问:什么是佛法?” 本凡答:什么不是佛法? 禅师答: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乐世间无常粗善。不乐第一义谛 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閦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经曰。世间无佛住处菩萨不得现用。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若有力时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乃穷实相。若依文执则失真宗。诸比丘等汝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若乖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无记心 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 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 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 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若知果体者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巧辩若流。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如来在日叹何可尽。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上来四种问答。若欲广说何穷。吾今望。得汝自识本心是佛。是故殷勤劝汝。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华经示汝。大车宝藏明珠妙药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穷苦奈何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不假外求归生死苦。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诳他。不脱生死。努力努力。今虽无常共作当来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虚度丧功夫。经云。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我等众生今现如此。不觉不知惊怖杀人了无出心。奇哉苦哉。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粗乍细。则令人成病苦。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见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著并皆是空。妄想而见也。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门差别。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七十二贤行宗。莫过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舍此身已定得无生不可思议。努力莫造大。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叉劫中希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燎清净。勿令无记心生。
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成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镜尘尽明自然现。则今于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虽言真学竟无所学。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无二无一。故无所学。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故。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 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真如法性同一无二。何故佛觉性。众生昏迷 自此已上入不思分。非凡所及。识心故悟。失性故迷。缘合即合说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 故维摩经云。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自心胜念彼佛 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 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自心为本师 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拘束修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是本师。
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自心本来清净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闇。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有修一切诸行。具足成就。得受记? 不得
佛法与世间法 根本上来说,佛法是不共于世间法的,也就是与世间法有根本的差别,“汝等外道与佛法悬殊,有若天地!汝等外道法,是生诸烦恼处;佛法则是灭诸烦恼处,是为大异。”即便佛法开显包含一切世间法在内的诸法实相,但佛法是站在佛法立场上,开显的是世间法的虚妄本性,与站在世间法立场看世间法本身是截然不同的,世间法的特点就是有我执我见(人我执、法我执)。
中道 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
真如之性 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於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 经云。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 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努力。努力。细细审之。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盘。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诤。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毕竟清净无我人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 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如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 经云。夫求法者。不着佛求。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中道义 边义是
无为法 有为是
常不离佛 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见佛真身 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 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独成妙观察智。第七心识。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
有无地狱 亦有亦无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盘。於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盘。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到不到.不到到之法 说到行不到。名为到不到。行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行说俱到。名为到到
佛之与法先后 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戒者。清净心是也。若有人发心修行清净行。得无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过去诸佛皆修清净无受行。得成佛道。今有时人发心修无受清净行者。即与佛功德等。用无有异也。故云入诸佛位也。如是悟者。与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从清净心生智。智清净名为诸佛子。亦名此佛子。
不生不灭。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尽无尽法门 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於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於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也谈顿悟 即色即空。即凡即圣
如如 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维摩经云。诸佛亦如也。至於弥勒亦如也。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如也。何以故。为佛性不断有性故也。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定 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为自性空。即於一切处悉空。空即无着。无着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明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何以故。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不也。若不照时动否。不也。何以故。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者是慧。不动者是定。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定慧等用 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於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
大乘最上乘 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佛眼 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於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於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於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等觉妙觉 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三学 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解脱心 没有什么解脱心,也没有什么不解脱心,就叫真解脱
净 你心里什么都不想是清净的,当你的心处在清净的时候不想自己的心是否处在清净之中,不叫清净,当你不处在清净的时候,不想自己是否处于不清净之中,便是清净.
诸法相,众生想 世间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生灭相,是虚妄不实之相。而众生迷惑颠倒,念念都执着在这些虚妄不实之相上,这就是颠倒之妄念。就是说心念随生灭相起伏变化。因迷惑而不辨真假,使诸妄念,念念相续,为诸虚妄之相,缠缚扰乱,这就是妄念产生的原因。就是说心念执着妄相,起分别颠倒想。
三自性 我们一个人,刚生下来,像一张白纸,虽然有一个“根本”,可是在此世尚未受到染污。慢慢的,由于父母的遗传发生作用,加上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以及人文文化、科学、哲学等思想的薰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念与知识。这些观念与知识,都是依他而有的,“他”并不是自己,因此,这一种心理作用与状态,在唯识学上称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也就是后天生命活动的全部。
佛学经典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唯一真实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
自心、妙用 没有体会到广大智慧之体的人,会对无我的说法、空的说法,产生一种可能非恶意的、无知的诋毁、冲击或者否认、疑虑。 一旦了解了无我的究竟与本空的法性认知,或者无自性的事实,无所得的法实践的事实,我们心地的自在与光明自然在生命中悄悄生起作用。 那种纠结的、得失的、对立的、有量的局限、缠缚、计较就会悄悄融化 心境明亮,无所染著,行自己当行之事即是妙用
般若、究竟 无住,无有分别执着的清净本性。依据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之理,而不离一切的建立,无住真心之本性,本源在于无住的无住相的道理。 如果能全面了彻所谓“住”的道理本是离一切“住”、“不住”的分别执着心,即入诸法实相的一如清净本心。
百偈 是心作佛 而文是相
逆境要更精进呢 百千劫前我是谁 万载春秋谁是我 当下不得如来智 终是历史未来身
行善太需要智慧了 首先,不要将“施舍”误认为是“行善”。 施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给予,这种带着优越感的帮助只能解对方一时之困,但同时会让对方受到人格受辱,对方非但不会感恩,反而会心生怨恨。
修行之人,为何需要持戒呢? 修行之人,光知道自己是佛(具足佛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时常以戒律的标准来严格的要求自己。
若说喝佛骂祖是破相之行 谁起了这个相,谁又要去破这个相呢? 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没有顾虑,敢做敢为。 即起你我,又分前后,不会有人去学这个吧
会了么?就会用 多情亦恐伤梵心,入山又怕别亲人,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亲
整点大学的东西,敲黑板 一切众生其实已经经历过无数次生命了,而总是忘记了,只记得这一次
既然善恶都空,为什么佛还告诉我们要断“恶”修善? 《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居士 《杂阿含经》居士要五法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闻具足、慧具足
金刚经原文你看得懂么,这些外道 某些外道拿金刚经第二十一段(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中的(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直接理解成字面意思一切外道法皆是佛法,还有比这更离谱的见解不
何以故? 开悟并不影响众生什么,但众生都被无法开悟而影响了
没有明心见性能不能成佛 各位悟至善回答说不能,其他吧友有不一样的回答么
一般人答不出来这个问题 一切众生睡着时只能做一个梦最多做梦中梦,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睡眠中作无数个梦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