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71tZNG8 亖歹匕亖
菩提本是树,明镜亦是台,本来具是物,何处无尘埃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73 发帖数: 34,671 关注贴吧数: 8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於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於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为什麽说六入本来就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呢?阿难,眼睛凝视已久就有了烦劳发花,而这眼睛和烦劳发花,都是菩提真如的凝视已久烦劳发花的相状。观见生起在明和暗两种尘物妄起之中,通过看而汲取了两种尘象,这就叫做观见。这个见离开了明、暗两种物象,毕竟没有自身本体。那麽,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见,不是从明和暗这里来,也不是从眼根里来,更不是从空无里产生。为什麽呢?如果是从明这里来,暗随之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暗。如果是从暗里来,随之明也就消逝,就不能看到明。如果是从眼根里生出,一定不会有明和暗两种物象,所以这样的观见本来就没有自身本性。如果是从空无里产生,那麽面前所见之物象自然应当归属到眼根这里,然而空无自是空无所有,眼根涉入有什麽作用呢?所以应当知道,眼入只是虚妄,既不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本性。
受菩萨戒,与五戒的差别 受菩萨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菩萨戒跟五戒不同,五戒是论事不论心,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 譬如:杀生、偷盗,心里想杀、想偷,但没有实际行动,就不犯戒,就像法官判案一样,一定要有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罪,这是五戒。 菩萨戒却与之相反,只要心中有杀生、偷盗的念头就犯戒。所以,菩萨戒不容易守持,五戒、十善容易,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受了菩萨戒不等于就是菩萨,受而能持,做到名实相符,才是真正的菩萨。决定不是说,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我初学佛时,章嘉大师教我,在家同修最好是学戒,不要受戒。他说我们能做到一条,就学习一条,学到纯熟再去受就不会犯。先练习受持,自己真有把握时再去受。 现在受戒只是有名无实,并非真的菩萨,不但是在家,出家亦复如是。出家人三坛大戒都受过了,是不是真正比丘?不是。 弘一大师讲,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菩萨戒、沙弥戒,自己可以在佛前求受,所以菩萨戒跟沙弥戒可以得戒。但是求受必须有感应,没有感应就没有得戒。求感应最普遍的就是《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占察行法”。明朝末年,蕅益大师就是修“占察行法”得菩萨戒的,决不是随便可以受的。 我劝大家五戒十善应当认真努力修学,具足五戒十善,念佛往生决定有把握。如果发心讲法,就要受菩萨戒。
父母应该如何教导儿女 古人说教子要在年少。但现在这个时代,计算机非常普遍,家家都有,小学生已经利用计算机做功课。而计算机网络的内容非常复杂,作父母在这方面要特别关心,以免儿女小小年纪心灵就被污染,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所以,最近有些父母告诉我,儿女不听话;作老师的说学生不听话,原因何在?都是电视看多了,网络接触多了,他们懂得的知识超过父母、老师,你说一句,他会说十句。虽然他们懂得很多、看得很多、听得很多,但是没有智慧去判断是非、利害。这个社会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不但儿童不会辨别,成年人有时也难以辨别。 现今子女背叛父母,学生背叛老师,到处可见。这种背师叛道,欺师灭祖,都是严重的恶业因。我们不必跟小孩说果报之事,因为他不会相信,你要讲他能理解的。这当中最重要的,父母跟老师要以身作则,因为在子女心目中,父母是他的榜样;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他榜样,所以一定要做个好样子给他看。你要教孝,你必须自己孝顺父母;你要教敬,你必须自己敬事师长。你教孝敬,自己没做到,他不会相信你。 因此,今天作父母、作老师,教导儿女,教导学生,如果你讲不出道理,他觉得他比你还高明,他就看不起你。现在只有将儿女、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大家坐下来平心静气商量。他将所看到、所听到的提出来,你再把是非、善恶、利害细细为他分析,他听懂之后,对父母、老师才会佩服,才会接受指导去做。所以,爱护儿女,培养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
出家修行要具足什么条件 首先,要明了出家的真实意义。一般人只懂得出世俗之家,以为到寺院剃头、染衣,就是出家了。其实这只是一种形象的出家,而佛法着重的是实质的出家。何谓实质的家?烦恼是家,生死是家,轮回是家。佛教导我们,断烦恼就出烦恼之家;了生死就出生死之家;脱离六道轮回,就出轮回之家。形式上无关紧要,实质非常重要。在家居士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能够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就是真正出家。 形式上发心出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正如北京师大所标榜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形式出家必须具足的条件。念念要为一切众生做表率、做模范,使一切众生看到你的行宜,听到你的言说,能够觉悟,也能够发出家之心,发出离烦恼、出离生死的意念。 因此,出家人必须要“远离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是最低的标准。戒学里面,基本的要求是“净业三福”和“六和敬”。如何能够达到?《无量寿经》教导我们,要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总纲领,一定要认真去做。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之中要想到佛的教诲。 然后要读诵经典。凡是功夫不得力,原因都是闻思修经典太少,境界、念头转不过来,所以决定要多闻思修经典。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得到效果。这样,出家条件就具足了。
对往生还是没有把握,怎么办? 功夫不得力的原因何在?佛教我们做的,没有做到;佛教我们不能做的,偏偏去做,结症就在此地。凡夫为何不能作圣人?就是克服不了妄想、杂念。念佛必须放下万缘,而你没有放下。执著里最严重的是我执,说得粗显就是自私的念头。起心动念为自己,这个念头不能克服,就是作圣最大的障碍。 佛法将“善、恶”的标准,订在为我就是恶,为人就是善,这当中有道理。“为我”是增长我执,就是增长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六道轮回的由来,只要有这一念,轮回境界就现前,就不能超越,所以为我是恶。几时能把我、私的念头断了,做到“无我”,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若再把分别断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不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就住一真法界。 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有我、私,就是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如果你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你会爱人如己,你会以真诚、慈悲处事待人接物,你不会糟蹋人,也不会欺负人,因为欺负人、糟蹋人是欺负自己、糟蹋自己。 道理明白之后,真正功夫从哪里下手?一句佛号把分别、执著念掉;分别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一句佛号能破二障。我们虽然天天念佛,念了几年,而功夫没有用在破障上,因此功夫不得力,生活不自在。 我、法二执破一分,就得一分轻安,就开一分智慧;能破二分,就得二分自在,就开二分智慧。确实身心世界一切放得下,真正觉悟“三心不可得”、“万法无所有”,才是世尊所说的“无依道人”。因此,修行要着重效果,效果在破障,效果在开智慧。 最要紧的,还是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断除,断不容易,先要能淡薄、能放下。别人喜欢的,我们给他;别人用夺取、霸占的,我们也给他,欢欢喜喜,绝不在意。如果还有一念不平之心就错了,你还有“所有”。其实这都是一场空,谁要就给谁,你就会得自在,你才能自在往生,没有障碍。
如何才有把握往生 往生有没有把握,并不是预知时至。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说:“能否往生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之浅深。”印光法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他对于《要解》赞叹到了顶点,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为《弥陀经》做一个批注,也不能超过其上。”由此可知,蕅益大师若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一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所以,他的话就是佛的话,这是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有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 深信切愿在哪里表现?对世间决定不染着,才是真信、真愿;如果还有贪爱、留恋,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能去得了?因此,古大德说净土法门的修学是“欣厌二门”。欣是希望,欢喜求生净土;厌是厌弃,厌离娑婆世界。把求生净土、亲近弥陀,当作这一生唯一的大事,除此之外,微不足道。 你能把《无量寿经》全做到,决定上品上生;做到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做到百分之八十,上品下生。这样慢慢递减,最低限度做到百分之二十,也能下品下生。如果低于百分之二十的限度,往生就没有把握了。 学佛讲相应,相应就是必须具足“信、解、行、证”,即相信佛的教诲,理解佛的教诲,进而如理修行,并获得经中所讲的利益,缺一都不相应。在现前,烦恼、妄想、杂念减少,心地清净,智慧增长,这是浅证,少分与佛相应。待功夫纯熟,自然晓得什么时候往生。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