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什纳贝勒
哈什纳贝勒
关注数: 373
粉丝数: 1,006
发帖数: 43,895
关注贴吧数: 90
张小六真败家呀 奉军最大势力南抵上海,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首都北京一度沦陷。但远远没到必须易帜的地步。 关键在于,他是不是能整合好整个资源。 可他一易帜,算是把他老子和整个北洋的叔叔大爷们几十年为之奋斗的精神全部否定掉了。在这个基础上,他还怎么可能带得了队伍?
承认,我们不过是尘土 我们不过是尘土, 或者如虫子, 力不过马牛, 敏不过猿猴, 真实的面对, 会发现, 活着是个极难完成的任务; 人, 可以在地球上, 而非营养仓里, 活着, 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奇迹; 人真的以为, 这一切是理所当然? 或者仅仅是巧合? 不, 尘土成为瓦器, 甚至成为瓷器, 尘本是尘 土本是土, 器却在于那创造之手。 我们本不过是尘土, 那乃是我们的本相, 但我们蒙了器重和使用, 被造成了器皿, 在大户人家, 有金器、银器、铜器、瓦器 但那造器皿的, 在造器之前却说, 我们要造我们的样式, 按我们的形象, 照人, 创造者称被造者为儿子。 虽然,人本不过是尘土。 人的存在,大有意义。 虽然,人本不过是尘土。 认识你的创造者, 你的存在就有价值, 不要留在自己里面, 转向你的创造者, 因为,他笑脸欢迎你,喜悦你, 虽然,你原本不过是尘土。
是鹰你就飞起来
来看老朋友 兄弟,在吗?
八阿哥继位,其实也不见得就多不好 很多人都说四四发了,其实只是老四实际上当上了,并不代表没他就不行,老四也有老四的问题和毛病。这个人眼界不够开阔,他只生活在东亚和中国这一个范围里,他对世界兴趣不大,也不了解。另外他对人权,对于个人自由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他了解不够。 他是够果断决伐,是够精明权谋,也能够推出各种新的政策和制度。但,不代表他就是唯一的选择。 只不过,皇位只有一个,所以就只能是这一种选择了。 其实老八也有很多优势的,老八很有人缘,相对比较水,估计国库是收不回多少银子,但是未必就解决不了问题,毕竟人多办法多,老八没辙,不代表所有人都没辙,当然那就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因为毕竟历史上老八是失败了的,我们没法穿越和想像。 我只是想说,八阿哥也好,其他支持他的阿哥也好,作为竞争失败者,很容易被全面的抹黑了,好像如果不是四四上位,大清就完了,没治了。其实不至于那样,四四上位了,最后大清不是也有完蛋的那一天吗?大清完了,历史不是一样会继续吗?就算八阿哥继位,历史也一样会往下发展,只不过不一定是四四那样的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为什么晚清改革几乎没有针对八旗? 从光绪变法,到光绪新政,甚至往上推到同治时期的洋务运动,都只是在民省搞得风生云起,甚至水深火热。 而最保守,最没人性,最黑暗,最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八旗,却始终极少有改革出现。 事实上积极参与甚至引领改革的人士里,不缺少八旗子弟,但是他们也只是把改革指向民省,而几乎都忽略了对八旗的完善变革。 这是为什么?
有个问题,谁能解释? 为什么清末所有的改革,都不从八旗先开刀?
刘曜为什么要改国号为“赵”?他傻吗? 匈奴刘氏虽然不是刘汉宗室嫡脉,但毕竟确实名义上是有刘汉血统的(纯不纯另说)。之前刘渊搞了一大堆的贴金工作,各种论证,各种活动,把自己和刘备、刘禅等人联系起来(刘禅的子孙没有因此被坑,还真不赖),投入不可谓不高。 而且再怎么说,汉的威望,在当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当时建立过大一统的,只有秦和汉两个王朝,而汉代中间只被新蟒断过短暂的一段时间,很快又被刘秀继上了,从魏到晋,都是短命的王朝,跟前后四百年,成功复活一次的汉朝,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不管别人认可不认可,既然匈奴已经打出了第一枪,已经宣称了自己是汉的继承者,那就只要坚持汉统,才是最好的选择啊。 而且即使要改国号,也沦不到“赵”啊。 当时赵也好,后世也好,赵这个国号只被战国诸侯国用过,根本没有过大一统的历史,完全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王朝名。用这个国号,不是摆名了没有进取之心吗? 尤其是当时刘曜已经加封石勒为“赵公”、“赵王”,回过来自己又称“赵帝”,这怎么看怎么有点自己坑自己的模式啊。 刘曜这小子,是不是傻啊?
楚国的方城,是对骑兵极好的扼制方式 以大山为城保,以长江为护城河,这个实际上要比秦汉的长城更厉害,因为长江本身已经是天险了。 事实上如果长城是沿着黄河修,那还有个过吗?
这件事儿,我觉得还是学欧美更好。
发个君主概念相关的贴子 比Emperor(皇帝)更高的职位,是什么? 很多人区分不了单词 Emperor (皇帝)和 king (国王)的差异。英语单词 Emperor (皇帝)源自拉丁语 Imperiator ,意思是“指挥官”。最开始只是罗马军队对成功的将军的一个封号,后来被长老院用在凯撒,屋大维和他们的继承人身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曾经封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为罗马帝国的 Emperor ,但只是一个虚名。随后主要由德意志诸侯国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衣钵,所以神圣罗马帝国也有 Emperor ,从各个德意志诸侯国的国王中推选出。东罗马帝国也使用 Emperor 这个头衔。欧洲历史上后来只有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使用了Emperor 这个头衔。 由此可见, Emperor 指的是由多个民族和国家组成的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并常常特指罗马帝国的皇帝。一般国家的国王都是 King 而不是 Emperor 。 (插一句话:所以我们也应当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我们把中文汉语里的“皇帝”对应为Emperor的话,那就等于已经向世界承认中国历史是多{民族}的,【这个{民族}指的就是民族国家,而非{文化或血统族群}也就是说即使每一个{民族}已经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中国也是高于所有这些{民族国家}的更大的政治统一概念,因为皇帝是高于所有这些{民族国家}的更崇高的一个职位。) 那么,是否有比Emperor更崇高的职位或头衔呢? 答案是有的: 怎么说有呢。 我们看与罗马皇帝相关最头衔,最主要的有三个头衔: 英白拉多Imperator, 奥古斯都Augustus, 凯撒Caesar。除了日耳曼人选用了Kaiser来代表皇帝,欧洲大部分民族对皇帝的称呼都可以溯源至Imperator。 我们知道凯撒相对奥古斯都而言是副帝(看来日尔曼蛮子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那么Imperator和Augustus孰高?这个问题在东帝国是有明确答案的,Imperator高于Augustus。 Imperator,Augustus,Caesar这三个头衔,在拜占庭对应的名称是 Imperator = Autokrator (α?τοκρ?τωρ), Augustus = Sebastos (σεβαστ??), Caesar = Kaisar (Κα?σαρ)。 早期的拜占庭皇帝使用Autokrator和Sebastos,Kaisar一般被授予给继承人。而随着历史发展,Sebastos(至尊者)被授予给皇室成员,而凯撒可以为皇帝姻亲和其他大贵族所拥有,这两个头衔有时也用于封赠给外国蛮子。到了科穆宁朝时,阿莱克修斯皇帝创设了一个新头衔Sebastokrator(至尊统治者)授予自己的哥哥,可以视为皇帝Autokrator下的最高头衔,而至尊者随后贬值得更加厉害了。但唯有Autokrator一直为皇帝所独有,直至1453年。 对于东正教世界,采用Autokrator这个头衔就意味着称帝,而无论有没有获得普世牧首加冕,比如塞尔维亚和特拉布宗的科朝余孽。直到18世纪彼得大帝称帝,俄罗斯皇帝的正式头衔里也同时使用Emperor and Autocrat,Tsar虽然在口语中可以指代拜占庭皇帝和沙皇,但实际上在沙皇的正式头衔里Tsar是王国国王,比如Tsar of Poland,事实上Tsar更多是罗斯人口语上对西欧国王外的其他统治者的指代,而非一般人所想的索菲亚嫁人带来的凯撒头衔(实际拜占庭末期凯撒这个头衔已经比较low了)。 那么Autokrator是不是拜占庭皇帝所有头衔中最高的呢? 很多答案提到的万王之王(βασιλευ?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确实是很有道理的,这是一个源于闪族文明的古老头衔,为波斯人和希腊人所发扬,其影响之久直到至高沙(Padishah)奥斯曼苏丹被废黜和巴列维王朝的垮台。一种看法是拜占庭皇帝采用万王之王这个头衔是对波斯帝国的沙中沙(Shahanshah)回应。 实际上第一个采用βασιλευ?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的希腊人是亚历山大大帝。不过你真要问亚历山大大帝是不是高于东罗马的皇帝,答案是否定的。《但以理书》中的四大帝国,巴比伦,米底,亚历山大马其顿和罗马中,罗马帝国是最后的帝国,将存在直至末日。而皇帝是神在地上的代表,皇帝的马赛克肖像上的光环就是这一体现。 拜占庭皇帝的βασιλευ?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并非来源于辽阔疆域的夸耀,而是来源于圣保罗所说的,神所膏的万王之王——耶稣基督。 所以,在拜占庭皇帝的头衔中是否有比Autokrator更高级的头衔,答案是有的。在正教会和帝国间的千年纠葛的神学观下,皇帝是神在凡间的代表,自然也拥有属灵的,发自神性和源自耶稣基督的,而非世俗的头衔。这就是世界统治者Κοσμοκρ?τωρ(Kosmokrator)以及永恒统治者Χρονοκρ?τωρ(Chronokrator)。 乍看Chronokrator这个词由时间Chrono-,和统治者-crator组成,亦可解为时间统治者,颇有操纵时间的大魔导师一般的魔幻意味。万王之王,世界统治者, 永恒统治者是神在人世,凡尘,时间上权力的概括。个人认为永恒统治者似乎最为尊贵: 权柄发于统治,神性带来膜拜,永续来自时间。 那么,西罗马能与万王之王所对应的称号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西方的Emperor(皇帝)并不具备上帝在人间代言人的身份,西方皇帝即位是必须获得一个作为神权代言人的人来加冕的,那个人就是罗马教廷的教宗,(拉丁语:Papa)、(希腊文π?ππα?) 教宗的完整头衔是:“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众门徒之主之后继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长),罗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 (总主教),梵蒂冈城国元首及天主之众仆人之仆人”。 当然,一般情况下,教会很少会使用这个完整的头衔,毕竟,它太长了。
比Emperor(皇帝)更高的职位,是什么? 很多人区分不了单词 Emperor (皇帝)和 king (国王)的差异。英语单词 Emperor (皇帝)源自拉丁语 Imperiator ,意思是“指挥官”。最开始只是罗马军队对成功的将军的一个封号,后来被长老院用在凯撒,屋大维和他们的继承人身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曾经封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为罗马帝国的 Emperor ,但只是一个虚名。随后主要由德意志诸侯国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衣钵,所以神圣罗马帝国也有 Emperor ,从各个德意志诸侯国的国王中推选出。东罗马帝国也使用 Emperor 这个头衔。欧洲历史上后来只有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使用了Emperor 这个头衔。 由此可见, Emperor 指的是由多个民族和国家组成的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并常常特指罗马帝国的皇帝。一般国家的国王都是 King 而不是 Emperor 。 (插一句话:所以我们也应当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我们把中文汉语里的“皇帝”对应为Emperor的话,那就等于已经向世界承认中国历史是多{民族}的,【这个{民族}指的就是民族国家,而非{文化或血统族群}也就是说即使每一个{民族}已经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中国也是高于所有这些{民族国家}的更大的政治统一概念,因为皇帝是高于所有这些{民族国家}的更崇高的一个职位。) 那么,是否有比Emperor更崇高的职位或头衔呢? 答案是有的: 怎么说有呢。 我们看与罗马皇帝相关最头衔,最主要的有三个头衔: 英白拉多Imperator, 奥古斯都Augustus, 凯撒Caesar。除了日耳曼人选用了Kaiser来代表皇帝,欧洲大部分民族对皇帝的称呼都可以溯源至Imperator。 我们知道凯撒相对奥古斯都而言是副帝(看来日尔曼蛮子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那么Imperator和Augustus孰高?这个问题在东帝国是有明确答案的,Imperator高于Augustus。 Imperator,Augustus,Caesar这三个头衔,在拜占庭对应的名称是 Imperator = Autokrator (αὐτοκράτωρ), Augustus = Sebastos (σεβαστός), Caesar = Kaisar (Καῖσαρ)。 早期的拜占庭皇帝使用Autokrator和Sebastos,Kaisar一般被授予给继承人。而随着历史发展,Sebastos(至尊者)被授予给皇室成员,而凯撒可以为皇帝姻亲和其他大贵族所拥有,这两个头衔有时也用于封赠给外国蛮子。到了科穆宁朝时,阿莱克修斯皇帝创设了一个新头衔Sebastokrator(至尊统治者)授予自己的哥哥,可以视为皇帝Autokrator下的最高头衔,而至尊者随后贬值得更加厉害了。但唯有Autokrator一直为皇帝所独有,直至1453年。 对于东正教世界,采用Autokrator这个头衔就意味着称帝,而无论有没有获得普世牧首加冕,比如塞尔维亚和特拉布宗的科朝余孽。直到18世纪彼得大帝称帝,俄罗斯皇帝的正式头衔里也同时使用Emperor and Autocrat,Tsar虽然在口语中可以指代拜占庭皇帝和沙皇,但实际上在沙皇的正式头衔里Tsar是王国国王,比如Tsar of Poland,事实上Tsar更多是罗斯人口语上对西欧国王外的其他统治者的指代,而非一般人所想的索菲亚嫁人带来的凯撒头衔(实际拜占庭末期凯撒这个头衔已经比较low了)。 那么Autokrator是不是拜占庭皇帝所有头衔中最高的呢? 很多答案提到的万王之王(βασιλευς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确实是很有道理的,这是一个源于闪族文明的古老头衔,为波斯人和希腊人所发扬,其影响之久直到至高沙(Padishah)奥斯曼苏丹被废黜和巴列维王朝的垮台。一种看法是拜占庭皇帝采用万王之王这个头衔是对波斯帝国的沙中沙(Shahanshah)回应。 实际上第一个采用βασιλευς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的希腊人是亚历山大大帝。不过你真要问亚历山大大帝是不是高于东罗马的皇帝,答案是否定的。《但以理书》中的四大帝国,巴比伦,米底,亚历山大马其顿和罗马中,罗马帝国是最后的帝国,将存在直至末日。而皇帝是神在地上的代表,皇帝的马赛克肖像上的光环就是这一体现。 拜占庭皇帝的βασιλευς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并非来源于辽阔疆域的夸耀,而是来源于圣保罗所说的,神所膏的万王之王——耶稣基督。 所以,在拜占庭皇帝的头衔中是否有比Autokrator更高级的头衔,答案是有的。在正教会和帝国间的千年纠葛的神学观下,皇帝是神在凡间的代表,自然也拥有属灵的,发自神性和源自耶稣基督的,而非世俗的头衔。这就是世界统治者Κοσμοκράτωρ(Kosmokrator)以及永恒统治者Χρονοκράτωρ(Chronokrator)。 乍看Chronokrator这个词由时间Chrono-,和统治者-crator组成,亦可解为时间统治者,颇有操纵时间的大魔导师一般的魔幻意味。万王之王,世界统治者, 永恒统治者是神在人世,凡尘,时间上权力的概括。个人认为永恒统治者似乎最为尊贵: 权柄发于统治,神性带来膜拜,永续来自时间。 那么,西罗马能与万王之王所对应的称号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西方的Emperor(皇帝)并不具备上帝在人间代言人的身份,西方皇帝即位是必须获得一个作为神权代言人的人来加冕的,那个人就是罗马教廷的教宗,(拉丁语:Papa)、(希腊文πάππας) 教宗的完整头衔是:“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众门徒之主之后继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长),罗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 (总主教),梵蒂冈城国元首及天主之众仆人之仆人”。 当然,一般情况下,教会很少会使用这个完整的头衔,毕竟,它太长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人都是有统治欲望的,但其实满足统治欲望才是作死啊。 因为江山多娇,英雄们就都折腰了,腰都折了,还能活吗? 其实,历朝历代,古今中外,为了那个统治者的位置而不顾一切,牺牲一切,最后不管得着没得着,都是上了大当了。 也许有人会辩解说,人生就该有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最高统治权,是最值得奋斗一生的理想。 但事实真的是那样吗? 不值得,真的不值得。 有人是不拼不行,有人是真的被欲望牵引着,能退而不退,能让而不让。 那就是上当了。 人赔上自己的生命,就算赚得全世界,又有什么益处呢?人还拿什么换自己的生命呢?
辽朝的统治挺奇特的 一般封建王朝最大的罪都是造反,对于造反的,不仅本人必死,而且还要诛连N族,而且死相必须极其难看。 辽国的刑法其实是很重的,但是造反却不一定获最重的刑罚,不仅不必诛连,甚至本人也不一定要死。 还有,一般封建王朝都讲究“大一统”,力求思想文化族群上的一致化,个别的王朝因为力度不够,就勉为其难的“承认地方势力”,但是一旦朝廷力量强大了,一定会“整齐划一”。 但是辽却不同,他们搞了个“两院制”,一方面,他们没有将全国的族类“同化于一”,而是分成了两个大类,另一方面,辽朝事实上的族类非常多,远不止两个,但是他们也没有完全“因俗而治”。他们就是两个,互相制衡,互相补充。而且这种“两院制”,不仅在东北和中原的时候搞,到了西域还这么搞。好像为了两院而两院一样,非要凑成这么个数。 而且辽朝的契丹族居然只有两个姓,一伙人全随皇上,都姓耶律(刘),另一伙人全随皇后,都述律(萧),而且皇族永远是皇族,后族永远是后族,皇族不变还好理解,后族也不变,这日久年深的,还不都成近亲通婚了?不了解详细内情,不敢妄加评论。 其实,任何客观存在的事实,都有其合乎理性的因素,这些在我们后世看来“另类”的统治,在历史上却是客观事实的存在,那么,就一定有我们尚未真正解开的历史之谜在其中吧。 历史的快乐,也就在其中吧。 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年羹尧要是造反,雍正能对付得了吗? 当时老年手握重兵,而且刚刚得胜,威望极高,如果他造反了,雍正这个几乎没出过京城,更没怎么带过兵的官场皇帝,真的能应付得了吗? 不错,八旗也好,绿营也好,能打的将领还是很多的,雍正可以派别人带兵抵抗,但是如果连老年都反了,那些人会不心寒吗?他们有什么把握相信雍正就信任自己? 雍正因为铁腕政策,把国家搞得不错,所以后世确实有肯定他的一面,但是在当时,恨他入骨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他后世留的骂名也是海海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老年确实打仗很有一套,治军很有一套,他要是真的反了,随便拥立个别的宗室,学一把当年的尔朱荣,雍正王朝也就成了笑话。
关于元代蒙古大字的疑问 因为蒙古大字其实相当于元朝版的“国际音标”,并不是专门表达哪一种语言,而是用来表达整个元朝所有语言的拼音注音。所以有个传说,说是当时向蒙古人传达军令时,用蒙古大字拼写蒙语,然后会找个认识蒙古大字,却不懂蒙语的汉人官员来读。这样发令的,接令的,都知道怎么回事儿,但是传令的却不知道,这样减少了中间泄密的机会。保密工作就作得好。 但是有两个问题: 第一,元朝的皇帝里可能有不精通汉语的,但是汉族官员里会有完全不通蒙语的吗? 第二,即使蒙古大字能清楚的表达语音,但是一个根本不懂蒙语的人,看着注音就能读得准确吗?如果读的不准确,岂不是反而要误事?
其实齐恒公和赵武灵王真的称得上民族英雄的称号 齐恒公重用管仲,九会诸侯,一匤天下,尊王攘夷,重振华夏。 连孔子都说,如果没有管仲,那我就要像蛮夷一样了。 而赵武灵王,吞中山、收楼烦、驱林胡、逐匈奴,干涉燕、秦事务,创造出一套不同于古人的新的政治、文化、军事模式,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可以说,如果孔子能生活在赵武王的时代,一定也会对赵武灵王称道的。
齐恒公,赵武灵王,真的是饿死的吗? 感觉这两位都是雄主啊,小白年纪大了,可能是折腾不动了,但赵雍正值盛年啊,怎么可能会那么容易饿死?老实说赵雍的野外生存能力不见得比贝爷差,战斗力应该也是一流二流的,而且还精通易容之术,曾经多次化妆混入敌人之中亲自刺探军情。 他要是求生,应该不可能这么无声无自己的被饿死啊。 我想更大的可能是看到亲生儿子反叛自己,绝望了,崩溃了,放弃求生了。
宪政,必须先有强大成熟的人民 无论是君主,还是共和,如果要实现宪政,必须首先建立强大的,有独立性的人民。 只有强大的人民,才有可能去建立和执行好一个宪政体系。只有有独立思想的人民,才能够不断的在人民中产生新的思想,有新的发现和看见,从而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宪政,就好比一辆汽车,对于驾驶技术好的人来说,当然可以跑得又快又稳,但是如果不会开车,再好,又有什么用呢?甚至可能车毁人亡。 可悲的是,中国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以为一搞宪政,天下就太平了,人民就富足了。其实是搞错了因果关系。是强大的人民推动出宪政,宪政只是强大的人民创造的一个工具。人可以创造工具,工具不可能创造人。 如果中国的大多数的人民,始终自以为自己是优秀民族,或者自认为自己应当成为被尊重的民族,始终认为自己是不应当被限制的,应当为所欲为,自己不能任性,是因为自己没钱,有钱了就可以任性了。 规矩和限制,都是给没办法,没本事的人的,有地位,有能力的人,就该不受限制。 进而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天生就是永远对的,不需要,也不该受别人的教导。 甚至认为有人和自己交流不同看法,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更甚至把和自己不同观点的视为敌人。 却根本不会思考基于现实的人性的软弱必须有一套对所有人的科学合理的限制的有效的制度,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从内心去执行好宪政这个工具呢?
孙文的不择手段,令人不耻 孙中山逝世次日,即3月13日,《晨报》以《孙文的价值》为题发表梁启超谈话录,称:“我对于孙君所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因为不择手段的理论一倡,人人都藉口于‘一时过渡的手段’,结果可以把目的扔向一边,所谓‘本来目的’,倒反变成装饰品了。” 胡适先生也评述说:“孙氏使他的主张,迷了他的眼光,不惜以倒行逆施以求达到他的目的。” 事实,也正如梁、胡,这样的真正有学问的学者所评论的,孙文领导的那个团体,最终失去了理想,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信仰,他们已经沦为了为了统治而统治的可悲下场,最终不仅失去了大陆,就算在台湾,也被人民所抛弃了。 君主执政,可以说是天选。 政党执政,按理说是民选。 可是孙文领导的那个团体,完全是“自选”。
慈禧痛恨光绪的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 慈禧极端的仇恨所有洋人,甚至因此仇恨基督教,这与慈禧的无知有关,她显然并不知道清朝前期与基督教友好相处的各种好处,以及禁教后帝国渐渐走向衰落的事实。 她不懂这个,她哪儿懂历史啊?她迷信民族主义,也迷信专权主义,而且不肯承担权力所对应的责任,不接受监督,也不承认错误。她不是自称老佛爷吗?说明她已经在神化自己了。 而光绪呢。 虽然是皇帝,却并没有神化自己,因为他始终在慈禧的压制之下,现实让他他看清自己不过是个人,而他也是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愿意放权,只是在必要的智慧和能力方面,尤其是识人控人的能力方面,他是明显不足的。这些方面,他都与慈禧是对立的。 然而让他与与慈禧不能相容的原因还不只这些,一个重要原因是,光绪对洋人虽然有斗争的决心,但并没有把斗争绝对化,更没有民族主义情绪,相反,他开放的对待西方人,也有区别的理解西方人,敌人和朋友,他能够区分对待,而不是像慈禧一样,要么就向整个西方投降,要么就像整个西方宣战,典型的极端思维。 光绪不是,光绪有区分,很理智,当然他的政治权术方面确实不行,但是在大的政治方略上,他其实比慈禧强,慈禧后来也搞了光绪的那种变法,但是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了。所以说光绪在战略层面,其实是很优秀的,甚至是超前了整个那个时代的伟大领袖。 他对基督教的态度,是他开明和理智的结果,光绪很积极很主动的,去接触基督教,而且他亲自的去实际的了解,他不听别人传说,他让人把圣经翻译了给自己看。然后他还是觉得不放心,就学洋文,要自己读,他也请了传教士来教自己,请洋人,也请中国人,他就是想把这个所谓西方人的信仰搞清楚,而且他传过旨意,说即使中国人信了基督教,也还是中国人。这是他的态度,他认为基督教不是洋人专有的,是普世的,中国人也可以信,信了也不会就变成“二鬼子”。这种见识,显然不是慈禧教的,也不是翁师傅能教他的,康有为当然能教他这方面的,但是他这种意识的出现是在认识康有为之前。那么是谁影响了他呢?他六叔恭亲王吗?也许是,但也有可能就是他自己领悟的,他自己的想法。 所以这一点,和他的祖先康熙大帝是很相似的,可惜康熙有一位好祖母孝庄,而光绪却摊上一位恶母慈禧。
以前都说有剩男无剩女,现在剩女是真不少 之前台湾“大选”的时候,就发现,菜和洪,都是老剩女,都是一辈子没嫁过。 而同时韩国也出了个朴,也是个老剩女。 这恐怕不仅仅是巧合,而是说剩女在我们亚洲,已经很有历史了,而且越是高端的,越容易剩,最后就成人精了。 这个现象感觉也是越来越严重呢。 因为菜洪朴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年轻女性,决志不婚的,世俗的普通女人,是不很多的。但是现在,即使是最普通的女人,决志终身不嫁的,也很多了。而且现在的女人不一定没有男人,甚至不一定没有孩子,只是他们不结婚。 听说这种情况在非洲最严重,非洲有些女人,干脆就是骗高端男跟自己同房,然后有了孩子就玩失踪。 所以说社会是一直在变的,历史也常常令后人惊异。
赵南的李昭皇真是太传奇了 李昭皇(1224年—1225年在位):即李天馨,本名李佛金,越南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越南李朝第九位也是末代皇帝,李惠宗次女,初称昭圣公主;1224年因惠宗长女顺天公主已嫁,又无男嗣,乃立其为皇太女;同年权臣陈守度废惠宗,立其为帝,时年仅七岁,实际权力掌握在守度手中;1225年嫁守度侄陈日煚(即陈太宗),同年禅位于夫君,降为昭圣皇后,李朝为陈朝所取代;因无子嗣,于1237年被陈守度逼令太宗废其后位,复称昭圣公主;1258年太宗内禅于太子陈晃,是为陈圣宗,圣宗遂娶昭圣公主为皇后,为乱伦之举,同年生子陈昑(即后来的陈仁宗);死后谥昭皇帝。她做过女皇,后又成为父子两代皇帝的皇后,儿子也是皇帝,是越南史上的传奇女性。 幼年就做了女皇,然后嫁人,然后这这禅位给丈夫自己当了皇后,可是又因为生不出孩子被废掉后位。改嫁给一个大臣。 然后,前夫皇帝又娶了她的姐姐,姐姐成功生了个皇子,这个皇子就是李昭皇的亲外甥了。 然后,前夫又禅位给了李昭皇的外甥,结果这个外甥于又传旨娶李昭皇,也就是娶了自己的亲姨做皇后。 然后,这次李照皇成功给亲外甥生了儿子,这个儿子后来也成为皇帝。 我勒个去啊。 这比武则天可厉害多了。
元清非中国论是典型的学渣欺学霸 把完全不符合理性和逻辑以及客观事实,也不讲证据不讲论证,只讲立场阵营以及各种三无网文梦中呓语等一堆兴奋过度后的沫子当理来说。 自己说也就罢了,还要向别人推广,别人不接受,就代表真理真相和最广大民族消灭你。 这不是文革模式吗? 这种理论,怎么竟然还可以在中国长期存在,而且还可以忽悠那么多的人呢? 这只能说明,中国有太多的学生,根本不学习,有太多的员工,也根本不正常和正经的工作,一堆一堆的不学无术之人,宅在家里,趴在网上喷沫子。 这些人的思维本来就是不正常的,要是在现实中,绝对需要看心理医生了,甚至该关到精神病院里才行。 可是在网上,这样的人大有市场,因为没有多少人是正经和认真的,越没底线,越兴奋,越失常,就越有跟风的。
为什么蒋介石复出后,北伐就成功了? 27年由于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徐州战役失败,安国军迅速扩大战果,几乎占领了长江北岸的全部领土,甚至有南下攻占南京的趋势。 虽然进攻南京的部队被李宗仁击退,但是已经远远超出了张作霖要与南军划黄河而治的最初目标。 整体上说,这一时期,北洋仍是优势,而南京方面处于劣势。而造这一局面的,正是蒋介石本人。 随后,蒋下野,一直到28年复出,然后就一路势出破竹,直到彻底推翻了名义上中国正统的北洋。 为什么蒋复出以后,就变得这么厉害了?
谁知道蒙古汗国这两个职务具体是干嘛的? 别乞官。 众人之长。 这两个官职具体干什么?
这账应当怎么算? 某人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某人也是独生子女。 某人的爷爷和某人的姥爷之间有债务。 两位老人去世以后,债权与债务应当如何继承?
鲁肃怎么那么晚才有儿子? 鲁肃死的时候四十六岁,死的时候儿子还没出生,死后才生出来。 怎么这么晚才有孩子?
这是谁的自称? 光芒城堡里的伟大的可汗 这个漫长的称号,是谁的?
导致张学良犯下不抵抗的错误的七宗罪 第一:为了帮老蒋站台,几十万东北军进入关搞调停,东北军全部精锐都进关了,留下的都是些二三流的部队,真要跟日本打,衙内心里真没底。 第二:日本军队从清末日俄战争以后,就一直在东北驻军,双方大小摩擦已经习为常,之前老帅的时候,都能处理妥当,没想到这次会恶化了。 第三:之前跟毛子因为中东路打过一仗,结果损失惨重。让老蒋补充一下吧,老蒋也不知是真没钱,还是根本没拿东北军当自己的部队,反正是拖拖拉拉不给报销。 第四:日本也是有过战略人才的,明确提出过与中国保持现状以和平方发展日本利益的好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对双方尤其是对日本有利的,衙内想不到日本人会放弃长远利益杀鸡取卵。 第五:事实上,衙内也不全是单纯为老蒋站台,他也是希望把统治中心移向关内,因此对东北就有些“放手”。 第六:由于之前强行开垦科尔沁草原的土地,导致了草原沙化,又进一步导致了辽西洪水,连续抗灾救灾之际,长期养尊处优的衙内这已经精力疲惫,因此容易作出错误决策。 第七:本来奉系第二代有很多人才,但是郭松龄反奉,杀害了姜登选 ,随后郭自己也被处决,杨宇霆亦被衙内所杀,第三代和第四代则相对太年轻,经验不足,所以衙内只能自己硬扛,如果他像乃父一样是个天才也就罢了,偏偏他只是个中等庸人水平,犯错误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秦末之际,山东六国纷纷复国,为何楚国成了天下共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於大泽乡起义,虽起初不过数百人,却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史载:......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而随之,山东六国也都纷纷复了国,但为何楚国却成了天下的共主呢?其一,楚国故地的地盘最大,人口众多,其实力在山东六国之中也最为雄厚。战国时期的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据《史记·张仪列传》所载:张仪便对楚王说道:“凡天下彊(通“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故而,也有“(连)横则秦帝,(合)纵则楚王”的说法。至秦国并有天下的前夕,楚将项燕还击败了秦国的二十余万大军。虽然,至秦并有天下,六国同灭,但楚国的底盘最大。故而,在山东六国纷纷复国之后,楚国最有实力成为天下的共主。其二,楚国率先起义,其他诸侯国能复国,也多因楚国之力,故“义”则为天下共主。如《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嘉等闻陈王(陈胜)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於天下。陈胜在陈地(今河南淮阳)称王之后,分遣诸将徇取(攻取)六国故地,如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取赵地,其后,武臣自立为赵王。武臣又遣韩广徇取燕地,其后,韩广自立为燕王。陈胜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而立甯陵君咎为魏王。而韩王成,亦为楚将项梁所立。齐王(田儋)虽系自立,但当田荣(田儋死后,齐地实际掌权者)败走东阿,而被章邯包围,亦是项梁击败了章邯军,而替田荣解了围(其后,田荣因楚国收留齐王田假而与楚国关系破裂)。其三,楚国灭秦的贡献最大,故而为天下之共主。无论是率先起事的陈胜、吴广,还是破釜沉舟、击败秦国主力於河北(赵地)的项羽,抑或是先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的刘邦,都为楚国人。故而,楚国当之无愧为天下之共主。正由于楚国在抗秦联军中的领袖地位,故而,楚怀王能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其后,项羽於巨鹿之战,击败了秦军主力,更令诸侯诸将慑服,而项羽也成为事实上的诸侯盟主。项羽率领诸侯们进入关中之后,尊楚怀王为义帝,而自主封王,自号为西楚霸王。
溥仪在退位后,不如去香港发展 首先,香港的九龙城寨,一直到1992年,在法律上仍是所谓“大清领土”,英国,香港地方,中国,都不管这个地方,成为所谓“三不管”,但事实上,这里在法理的角度,仍是大清领土,只不过大清的朝廷没有了皇帝没有了,九龙城寨才成为“三不管”。 二战的时候,有数千难民进入九龙城寨,而港英当局并不能控制,日本虽然一度占领香港,但也拿城寨没有办法。 所以溥仪在退位以后,其实直接去九龙城寨,恢复大清在那里的主权。 当然,他也可以不住在九龙城寨,只要名义上“迁都”于此就可以了,可以在那里建立基地,招募和训练人员。
英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时代发展下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掌握最先进人工智能的高科技术集团,通过人工智能设备,以及人类的智能化和机械化,建立远远超越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力化的新文明。 以人的力量的凝聚为主要模式的旧文明的国家在这种新文明(不一定还保持国家模式,因为没有必要了)的面前,不堪一击。 但,新文明也没有必要去主动消灭旧文明的国家,因为没有必要,正如人类不会去大举的主动的征服一只原始森林中的猴子,除非,人类想用那个地方…… 纯粹的,自然的人类,在新文明里的“人类”看来,就像猴子一样。
谁说建文帝仁厚了? 湘献王柏,太祖第十二子。洪武十一年封。十八年就籓荆州。性嗜学,读书每至夜分。开景元阁,招纳俊乂,日事校仇,志在经国。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三十年五月,同楚王桢讨古州蛮,每出入,缥囊载书以随,遇山水胜境,辄徘徊终日。尤善道家言,自号紫虚子。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谥曰戾。王无子,封除。永乐初,改谥献,置祠官守其园。[1] 参考资料
钢铁侠或者高达,能不能防住蘑菇? 全民都穿成钢铁侠的外套,或者生活在高达的肚子里面。
建文帝有实力对抗北元和贴木儿吗? 靖难之役,打破了建文帝的皇权之路,但朱棣用事实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他留给历史的是一个伟大的永乐盛世。 然而,群众常常是同情失败者的,人们就会觉得,推翻建文帝没必要,还有很多人认为,建文帝在位一定比永乐更好。因为他尊重读书人,更符合儒家对明君的要求。 但是,这里有一点是要注意的,我们放眼全局的话,就会发现,永乐在位期间,六伐北元,而且其中有五次是亲征。 而正是这左一次右一次的北伐,使得北元始终整合不起来,更无力南下。 而且,强大的永乐王朝,在不知不觉的时候,还躲过了另一场大战,那就是来自贴木儿帝国的开国皇帝,跛子贴木儿的入侵。 贴木儿因为一次意外死在了途中,我们无法判断,如果他与朱棣相遇,谁胜谁败。 但有一点,似乎能够比较容易的判断,那就是,建文帝有对付跛子的实力吗?这好像非常容易判断吧。 如此看来,明太祖当年分封诸王,无意之中,真是一步妙招啊。
后周是否已经有条件结束中原持续以久的衰落趋势? 究竟是五代发展到后周的时候,已经具备了结束“晚唐”至“五代”的中原衰落的趋势,宋,只是在后周的基础上捡了个便宜; 还是说后周仍未走出“五代”的“周期率”,也没有条件结束这种趋势,后周只是比之前的四代略好一点而已,是宋,也只能是宋,结束中原持续衰落的趋势,实现中原文明的伟大复兴?
屈出律在西辽的统治为什么失败?
抵制圣诞的请看一下这个 哈哈哈。
胡濙倒底对朱棣说了些什么? 千古之谜吧,应该除非穿越,否则根本无法有人能够知道。不会有记录,绝对不会有的。
钓鱼城为什么怎么也攻不下来? 是不是后来也不怎么打了?
为什么网上每到圣诞节就有人造谣丹东? 说丹东被八国联军屠了,然后联军为了庆祝,才开始过圣诞节。 这个谣言有多搞咱们就不说了,完全是没有起码历史常识的人编的。 关键在于:为什么是丹东?为什么非要选择丹东? 而不是北京,山东,等八国联军确实去过的某个地方?
拿破仑最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深入俄国是否是重要原因?
武卫军——帮助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的汉人骑兵 1259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驾鹤西去,偌大的蒙古帝国骤然一分为二:占据漠北的阿里不哥和盘踞漠南的忽必烈。忽必烈挥师北上,分别于1260年和1261年在哈拉和林和昔木土脑儿两度大败阿里不哥,继而将其生擒。在这场蒙古高原之上的继业者战争中有一支军队大放异彩,那就是忽必烈的武卫军——蒙古大汗身边的汉人亲军。怯薛,蒙古大汗的亲军。蒙古大汗自成吉思汗时代就从蒙古贵族家庭征召其子弟编练成军,后来他们就演变成怯薛,他们职责是捍卫可汗、随军出征、掌管宫廷的家务工作和参预朝政。怯薛人人自备武器铠甲马匹,他们不是来自显赫家庭,就是各千户中的“巴特尔”。这支部队代表着蒙古军队的巅峰水平,是蒙古可汗维护自身统治的高效工具。蒙哥死后,大部分蒙古贵族和怯薛在哈拉和林拥立阿里不哥为汗,站到了忽必烈的对面。素来重用汉人的忽必烈决计打破怯薛传统,利用中国北方汉人组建自己的亲军,武卫军就是从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以汉地和漠南为统治中心的忽必烈手下存在着大量中国北方的汉人世候。世候是地方的真正统治者,他们忠于忽必烈为忽必烈提供军队和财货,忽必烈则保证他们的地位世袭罔替。当兵源匮乏时,忽必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1260年,忽必烈就开始着手武卫军,有三万多名汉人世候子弟被召集到他的帐下。 武卫军是一支蒙古式骑兵,他们的粮食、马匹、盔甲、武器除了大部分自己携带,还有另外一部分由朝廷拨给。骑兵有5分之二的重骑兵,另外5分之三是轻骑兵。武卫军作战尤为出色,丝毫不逊于他们的蒙古的同行。1261年,忽必烈亲征阿里不哥,身边就带着部分武卫军。1261年11月,平章政事塔察尔伐阿里不哥,其主力就是一万武卫军。1262年,武卫军又几乎独立镇压了山东的叛乱。可见武卫军何其强悍,何其受忽必烈的重视。
元代统治民族蒙古人的悲惨生活:纷纷破产被汉人卖为奴隶! 蒙古西征时候的普通蒙古人,就过得很苦了,成吉思汗西征,为了自筹装备,很多蒙古人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典身为奴,来凑足西征的盘缠。不要以为元朝是蒙古人统治,蒙古人的生活就能好到哪去,很多下层蒙古人因为长期战争,军法严酷,纷纷破产,甚至为了躲避兵役纷纷南逃,以至于后来不得不恢复女真金国的签军制度,大量征召原金国汉人从军。到了元朝建立后,蒙古人的贫困化日益加剧,汉族世侯、大贵族、大地主,勾结蒙古统治阶级,照旧作威作福,而蒙古贫民却日益贫困,有的连普通汉人都不如,大量蒙古贫民被汉人地主掠卖为奴,甚至远卖到日本、高丽、爪哇等地。 南宋就有一支活不下去难逃的蒙古人,组成的一支军队,而且还为数不少。 南宋主帅孟珙为了招降纳叛,大力招募南逃的蒙古、色目人,最终发展到屯田、成军,可以看见南逃的破产蒙古人有多少。 宝宁寺水陆画里面就有专门一副点儿卖女图,里面出现各民族人物,其中就有典型的蒙古人发饰和装束的。解释下这幅画发生的历史文献资料: (千奴)上疏言:“蒙古军在山东、河南者,往戍甘肃,跋涉万里,装具鞍马之资,皆其自办,每行必篙田产,甚则卖妻子。戍者未归,代者当发,前后相仍,困苦日甚。今边隆无事,而虚弹兵力,诚为非计,请以近甘肃之兵戍之。而山东、河南前戍者,官为出钱,赎其田产妻子,庶使少有疼也。”诏从之。',《元史·和尚千奴传》 这段话背景指的是元至元五年到大德八年(1268~1304,如果对历史时间没有概念的简单理解就是元朝灭南宋最后阶段的前10年一直到南宋灭亡后20余年),察合台、窝阔台汗国以及蒙元内部反叛贵族与元庭对于统治权的军事争夺(说白了就是一场超级内战),主战场波及范围广(今日中国东北、内蒙古、甘肃、宁夏、一直到今天新疆,蒙古国乃至中亚),所涉及的战争时间长(从忽必烈一直到铁木尔涉及到三代人),战争给蒙古人造成的直接灾难就是徭役空前沉重, 这一区域的蒙古人大量死伤,十帐九空,经济基础遭受了空前的破坏,作为之前已经驻扎在内地的蒙古军户,却需要自己典卖田产妻子前往平乱,这一时期蒙古人普遍是什么生活,可想而知。史书上记载,大量蒙古人被汉人贩卖为奴,多到什么程度呢?开始的时候元朝政府也通过赎买这些蒙古人,可后来开支原来越大,整个帝国的税收都买不起这些奴隶。这才是历史真相!!!!! “蒙古牧民在元朝统治阶级的剥削下日益贫困化,一遇出征或应站役,为马匹和器械甚至出卖妻子儿女。粗放的畜牧业经济逐水草游牧,完全依赖自然,很不稳定,一遇干旱和风雪灾害,牲畜大量倒毙,许多牧民流离失所,往往大量迁徙和林、漠南以及中原地区求生。以至蒙古子女被卖为回回、汉人、南人的驱奴,甚至被贩往波斯地区。”
如果让你穿越到同治年间,拯救皇后,你怎么做到? 不用管同治死活 拯救同治的皇后,以及其腹中胎儿。 最后扶佐腹中骨肉即位。(无论男女都要扶上位,普通模式为男女婴,加强难度为女婴) 怎么做到?
如果你是同治的孝哲毅皇后,或者光绪的珍妃,怎么办? 怎么才能活下去?怎么才能留下子嗣?
古代君主称号中,哪个最牛? 后、王、皇帝、单于、昆莫、颉利发、俟斤、候娄訇勒、可汗、赞普、诏、骠信、夷离堇、大君、大王、天皇、征夷大将军、关白、沙、沙阿、万王之王、法老、酋长、哈里发、埃米尔、贝伊、伯克、帕夏、赫迪夫、瓦利、伊玛目、巴塞勒斯、王者执政官、勒克斯、奥古斯都、凯撒、沙皇、元首
感觉南棒成熟多了 不说那些国家大事儿,就说娱乐吧。 以前拍的电影,明朝大使给棒王下跪,棒子孤胆英雄箭射大清太子,各种YY。 但是最近拍的南汉山城,虽然也不能说完美。 但相比过去,客观公正得多了。 感觉这也是南棒国走向成熟的一个结果吧。
其实,俄罗斯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卖 森林,土地,妹子……
一件事看出,忽必烈倒底信任谁 元朝中统元年,廉希宪、商挺在川、陕安抚百姓,当时也密力火者居成都,手握重兵。 廉希宪和商挺俩人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就认为也密力火者会叛变,也没跟朝廷打任何招呼,直接派秦国公刘黑马急速去成都假传圣旨赐死也密力火者。 事后,也密力火者的儿子诉于朝廷。 元世祖却瞪眼说谎,说这就是他的旨意,没有假传。 其实,忽必烈的根基就是这些汉军世侯,他最信任的,就是这些人。蒙哥死后,蒙古可汗世代传承的怯薛军,带着蒙哥的遗体投奔了阿里不哥,推举阿里不哥为可汗之位的继承者。 而忽必烈继位之后,就重新组织了一只“武卫军”,完全从汉军世侯中抽调,与原来的旧怯薛形成制衡之势,而且,主要承担保卫皇帝的工作。而原来的怯薛军,则更多的从事一些服务性工作。 可见,忽必烈最信任的,就是他做王爷时的老班底,汉军世侯们。
一个有宪政的国家,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第一: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普通公民;不是法律上赋予的权力,而是每个人本身具有这种意识,这种意识来自历史、传统,也可以来自思考、研究,但必须是一个国家里的大多数人都具备这种意识,同时也必须一定熟练程度的掌握这种能力。 第二:大多数人具有遵守秩序,尊重规则,而非钻规则空子的意识,并且这种意识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出于无奈和诱惑,而是出于理性的自由选择,本身愿意处于一种合理的秩序当中。 第三:人们彼此尊重,既不认为自己特别高于其他众人,也不追求统治他人,并且也不认为自己在人性的层面,应当低于其他任何人。
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国之君,竟然如此不情不愿 米哈伊尔当选沙皇后,莫斯科全城向他发誓效忠,此后又向俄罗斯各城市发去诏书,宣告新沙皇的诞生,并由莫斯科的使者在各地教堂接受民众的效忠宣誓。同时莫斯科组织了隆重的使团,前往米哈伊尔的封地科斯特洛马,迎接他来莫斯科登基。当俄罗斯选举出新沙皇的消息传到波兰国王西格蒙德那里的时候,西格蒙德懊悔不已,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及时派儿子弗拉迪斯拉夫去莫斯科做沙皇。他在恼羞成怒之余,命令在俄罗斯各地的小股武装部队向科斯特洛马方向汇合,企图在米哈伊尔赴莫斯科途中行刺。但这些企图均未得逞,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发现并被歼灭了这些小股部队。得知波兰派人行刺的消息,米哈伊尔和母亲玛尔法两人绕道抵达科斯特洛马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在那里遇到了莫斯科使团。使者们原本满心欢喜地迎接米哈伊尔前去莫斯科登基,却没料到遭到了米哈伊尔和他母亲二人的严辞拒绝。前几任沙皇,从戈东诺夫开始,接下来的两个伪季米特里,直至舒伊斯基,无一人善终,加上俄罗斯当时生灵涂炭,大厦将倾,在这个时候登基当沙皇,只能是凶多吉少。莫斯科来的使者们苦苦劝说,反复阐述米哈伊尔必须做沙皇的理由,不外乎是已经传诏四处,全国臣民均宣誓效忠完毕,木已成舟,若逆民意而行,必遭天谴等等。米哈伊尔实在不愿做这个沙皇,因此而引来杀身之祸,于是提出各种苛刻的条件,再三托推。没想到无论米哈伊尔提出什么条件,莫斯科使团一概应允。软磨硬泡之下,米哈伊尔无奈,只好被人架上沙皇位子。1613年7月11日这一天是米哈伊尔的十七岁生日,也就在这一天他正式登基,成为俄罗斯沙皇。
张作霖发动直奉战争,是对是错? 王永江,张学良,都极力反对往关里打。 感觉张作霖还是传统的“入主中原”的思想太重,可能旧小说和传统评书听说了。 最后张作霖终于实现了所谓的最高元首之位,名义上一统北洋。可是结果也是成了北洋的末代首领,从人生巅峰直接落到地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奉系,作为北洋最后的一部,也在其死后易帜,这就意味着原本掌握法统的整个北洋系,这下都成伪的了。 北洋混战,尤其是奉系连连发动直奉战争,是对是错呢?
其实“蒙古帝国”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首先,历史上是没有这个名词的。 历史上只有“也可蒙高勒乌鲁斯”即,大蒙古国。而从未有过“蒙古伦 合罕乌鲁斯”即蒙古帝国。 所谓蒙古帝国的叫法,完全是现代人为了研究和论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之所以创造这样一个新概念,应该是为了适应元朝与四大汗国的时期的特殊情况——国家在名义上还存在一体化,但事实已经走向完全的独立化,元朝继承了大蒙古国的名义,但却对原来大蒙古国的大片领土失去控制——四大汗国及其所代表的大批汗国,既坚持了事实上的独立,却又并未抛弃“一个大蒙古”的理念。 这样。为了说明这个比“神圣罗马帝国”还要松散的封建体,人们就很自然的创造出“蒙古帝国”这个名词了,用来表达包括元朝和四大汗国在内的整个“也可.蒙高勒.乌鲁斯”。 但是在历史上,并未存在过一个叫做“蒙古帝国”的国家。
刘邦四十八岁才起义,之前为什么没寻找机会? 之前秦灭六国的时候,刘邦正值二三十岁的青壮之年,为什么刘邦没有选择出来做些事情,而是在家乡当混混呢? 半百老头儿,放在现在,也是体力能力开始下降了。 刘邦这个时候,怎么反而可以在那么坚难的环境里打下一片天下呢?
突厥人感恩报恩,唐太宗够宽恕前敌 武德三年(620年)二月,东突厥可汗处罗可汗派遣使者前往窦建德处,将萧皇后和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拥立杨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史称后隋。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时的定襄郡 ,拥有部众一万多人。处罗可汗甚至由突厥出兵,夺取唐朝的并州以安置杨政道,群臣都强烈反对,处罗可汗说:“我父亲丧失国家,靠隋朝才得立为汗,如此大恩不能忘却。”坚持要出兵,只是没来得及实行,便生病已去世。 世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朝灭亡东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携带萧皇后、杨政道投降唐朝。正月初九日,杨政道等人到达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唐太宗对秘书监萧璟说:“你在隋朝时多次见过萧皇后吗?”萧璟答道:“她们母女间还不常见,我是何人,怎么能见到呢?”魏徵说:“我听说隋炀帝不信任齐王杨暕,总是派宦官察看,听说他摆宴饮酒,就说‘他做成什么事这么高兴’;听说他忧虑憔悴,则说‘他别有企图故而如此’。他们父子之间尚且如此,何况对其他人呢?”唐太宗笑着说:“朕如今对待杨政道,远远好过当年隋炀帝对待齐王杨暕了。 杨政道后来担任尚衣奉御,一直活到唐高宗永徽初年才去世。
忽必夺取可汗之位,有实际意义吗? 忽必烈的封地是漠南汉地,经过他的经营,基本上搞定了整个华北中原地区,他的文臣武将,也是以汉地世侯为主。说忽必烈是汉人之王,就和说术赤是俄罗斯之主,察合台是西域之君,旭烈兀是波斯之汗一样,没什么毛病。而且,这个地位合法,没争议,不招麻烦。 而且,忽必烈以武力打败阿里不哥以后,也不能尽夺阿里不哥的封地,还是要让阿里不哥的子孙继承其产业。而忽必烈实际控制的,还是以陕西和京师为基础的所谓“漠南汉地”,他的首都仍是大都,偶然会去上都避避暑。 那他这个仗打的有什么意义呢? 大汗的名义只是虚的,甚至连虚名都变得有争议,因为到蒙哥的时候,西路诸汗国还是称臣的,还是可以调遣的,而到了忽必烈的时候,除了大汗的名义,其他方面,西路诸汗跟事实上的独立国家完全没区别。反而忽必烈一系,为了面子,还要给西路诸汗送“压岁钱”。 亲兄弟打了一仗,最后啥实惠也没捞着。 这值得吗? 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有些人只适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某小区一个居民楼门口,有一只小流浪狗在躲雨睡觉。 如果有人进来,小狗狗还会主动避让,让人们先进去。 可过了一会儿,从楼上下来一位邻居,看到这只小流浪狗,却冷不防踢了一脚,把它踢到了外面。 旁边有人看见了,跟他说:你干嘛!人小狗这么可怜,在这躲雨,也没招你,你干嘛踢他! 没想到这人冷冷回了一句:又是一个爱狗的!这年头,狗比人都金贵了!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