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什纳贝勒 哈什纳贝勒
关注数: 373 粉丝数: 1,006 发帖数: 43,895 关注贴吧数: 90
为什么罗马教廷在中国历史上的作为几乎都是愚蠢和失败的 利神父和汤玛法好不容易在中国站稳脚了,并且根据教廷既定的原则,始终与实际统治者保持友好(而没有广泛和自由的向民间和各地宣教),而且也取得了相当成就,康熙都写出《基督死》这样的诗了。 然后教廷派了个说广东话的特使,把一切都毁了。 但这并不是特例,事实上罗马教廷在几乎所有针对中国的战略指导上,全都是愚蠢和失败的。事实上,如果教廷不是认准了非要保持跟明朝的“政治正确”,完全可以也应当采取“边疆包围中原”的策略,但事实,不知道教廷是得到了怎样的“神启”,反正他们即使对大顺、大西这样的势力都有所顾及,但是是对长城以外真正的天命所在,却孰视无睹。 而更的元代,明明在聂斯托利派已经打下了比较好的在元朝宫廷和军队中的良好基础,甚至连别吉太后唆鲁和贴尼也是聂斯托利派信徒。而元朝甚至根本不能区分聂斯托利派和天主教派,始终将其统称为“也里可温”的良好形势下,本来是应当搞好与聂派关系,与之联合,共同发展。结果教廷的特使们一进入中国,就首先对聂派下刀子,开始全面的内讧。最后聂派也完了,天主教也完了。皇帝都信喇嘛了,士大夫还是佛道儒,老百姓还是民间信仰。 最无聊的是当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发起蒙古十字军的时候,教廷居然开会讨论之后,得出蒙古十字军是异端,于是鼓励各十字军与之战斗,结果,明明蒙军已经将当时的绿势力几乎打到了最后一滴血了,然后圣殿骑士团杀出来跟蒙军打了一架,暴露了蒙军的虚弱,拼命反扑的绿军终于扭转了形势。 如果仔细查,会发现这种乌龙的事儿,特别多。
南明但凡有点议会思维,也不至于那么快完蛋 清朝当时的君主就是个小屁孩儿。睿亲王不过是和硕亲王之一,一段时间里,和他一样挂摄政王头衔的,还有一位郑亲王。而其他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一大堆。 清朝怎么就没有诸王分立? 而南明却兄弟叔侄自相残? 归根结底,清朝有议会思想,有这种思维,大多数人认可公议的议会决议——国议。 而明朝没这种思想。 平时,诸王宗室都要散布于封地,国家大事根本派不上用场,就是养肥。 乱时,宗室们都说自己是太祖后裔,都有继承大统的资格,然后自相残杀。 这种情况下,但凡有一点议会思维,大家集中选出代表,组成议会,再由议会无计名投票选出皇帝。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偏要抱残守缺。 不仅没看懂清朝的模式,也不知道跟洋人学学吗?洋人的议会文明可比清鞑的完善多了。 不学, 大萌就只知道花银子买人家的装备和技术,就没想过学学人家的文明吗? 真不学。 也不是真蠢,其实真不蠢,而是骄傲自大,不肯拉下脸学别人的东西,总觉得当学生可耻,当先生才牛。 即使当不了先生,也要万事不学别人,一切都要自己研究,自己开发。 可是又思想不开明,言路不通达,为啥?老祖宗就定下那么几本四书五经,定下那固定格式的八股文章,连《孟子》都被鱼皮删除了。所有人都是同质化思维,还咋研发?
用不同象征物代表的几种不同文明的模式 地中海式 地中海的特点是中间是意大利,转圈全是海,海边是各种不同文明。这种文明的特点就是谁也不能彻底消灭其他人,无论如何也整不出所谓的大一统。最后只能放弃一统,选择合作制衡。 金字塔式 金字塔的特点是少数在上,多数在下,既是集各种技术、文化于一的大成者,同时也是死亡的坟墓。法老上管天界,下管阴间,中间管人类,上埃及下埃及都归他管。所以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权力、技术,但同时也是死亡。 沙漠式 沙漠是强大的,同时也充满了死亡和神秘,每一粒沙都是坚硬的个体,沙漠并不是凝聚或者团结在一起的,而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和特定的适合的条件下发挥统一作用的。这种文明中每个人都很强,但是非常松散,并不统一。即使有所谓强人统治,一旦民众不满,也会迅速将其吞没。无论对内对外,都是很可怕的。 长城式 这个文明的特点是,外面有强大的长城包起来,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然后内部不管搞成什么,都有可能。但不管怎么搞,都跟外界格格不入。所有判断事物的标准,都是城内自己的,完全独立的标准。 而内部会不断的趋向于同质化,并通过同质化,实现统一化。 在一定的时候,因为高度的“同质化”,而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创出奇迹般的文明时代。 但也因为高度的“同质化”,缺少想像力和创造力,容易出现“山寨帝国”或“千年自循环”社会文明发展迟滞之谜。 一旦强大就会自负,而一旦落后又就自怜。 古列延式 古列延是什么呢?蒙古语里的圈子,古列延是用勒勒车组成的圈子,古代蒙古人的部落老营,会用生活用的勒勒车围成一个大大的圈子,对外可以做屏障,起到防卫作用,圈子里面就是整个部落。 这些勒勒车是属于部落各个家庭的,但是大家作为成员,都要贡献出来形成集体。 这是一种对外强硬,对内协商,的模式。成员来去自由,但只要留在集体里,就既有充分的权力,同时也要承担绝对的义务。集体的领袖是贵族共推选产生,平时也要受贵族监督约束,但只要在法定职权之内,领袖就是绝对的权力。
天地会湖南总舵主加入太平天国,被洪秀全软禁,最终凌迟处死 天地会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集团,到清朝中后期时已经遍布全国各省,其中以湖南最甚。 咸丰年间天地会湖南总舵舵主名叫焦亮,秀才出身的自命不凡,却屡次考举人不中(比洪秀全强,洪是童生出身,一辈子没考上秀才),一怒之下,出家为僧,然后又还俗再试,仍不第……于是隐居深山研究兵法,最终加入天地会,并成为了湖南天地会总舵主,下设香堂六个,分舵十二个。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焦亮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他主动投靠洪秀全,洪秀全得知天地会总舵主前来投靠十分高兴,与他彻夜长谈,深知兵法的焦亮得到了洪秀全的赏识,并且当场与洪秀全结拜,改名为洪大全。洪大全在太平天国前期成为了洪秀全的重要谋士,并且依靠自己在湖南的势力帮助太平军迅速拿下了湖南。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矛盾日渐凸显,太平天国一路之上大量烧毁儒家典籍,拆毁孔庙学宫,相比只会做打油诗的洪秀全,秀才出身的洪大全显然对这样的做法并不认同。于是洪大全想离开太平军另谋出路,结果被洪秀察觉并软禁在永安。 1852年钦差大臣塞上阿带领大军包围永安,太平军仓皇突围却把洪大全留给了清军,洪大全被清军俘获后宁死不屈,最终在帝都菜市口被凌迟处死。 得知这位干兄弟被处死的消息洪秀全给他了一个不好听封号——“愍王”。
新疆和东北建省是不是错误呢? 新疆和东北建省之前,驻防将军全权管理当地事务。 建省之后,东三省的总督权力极大,基本上相当于原来的盛京将军,但是首任总督却是袁世凯集团的徐世昌。历来东三省的驻防将军都是由旗人担任,很多时候,甚至是宗室皇族担任。清朝以东三省为龙兴之地,结果建省以后一下子让新军集团就夺了最高统治权。好在后来的两任总督换成了锡良和赵尔巽。但是新军掺的水已经相当多了。 即使如此,驻防将军本来是以旗官兼民事,而建省后的行省巡抚,则是民官治民事,驻防将军不能再影响民事。从行政上讲,这当然更符合现代文明,是社会进步之举。 但是从清朝的统治角度来讲,东三省的将军,都是旗人,其实更有利于清朝维护在当地的统治,而且旗人祖籍都是东北人,只是后来分驻各地,所以东北人治东北,治理起来,也更适应当地民情。 新疆的情况则更严重 新疆建省之后,总督在内地,新疆那么大一块地方,只有巡抚,而所有的巡抚,除了一个联魁,其他全都不是旗人,而且,绝大部分不是湖南人就是湖北人,总之都是湖广人。 这种格局,或者是清末皇权被地方架空的一种反映吧。北洋集团,事实上已经将边疆地区的实权掌握在手里了。只不过在东三省和热河,后来又被八旗夺了过去。但是在新疆、西北,却牢牢的控制住了。而我们也看到,清亡,只西北一带有强烈的反抗,但最后归于失败;而在东北,是唯一旧军打败新军“歌名”的地区,东北接受共和,只是顺应时势,而非“武装夺取”。 这样来看,清朝朝廷对于旗人的使用不当,安排不当,对于边疆地区控制不力。统治上层,完全不懂得避实就虚,利用现有权力,维护和根本,充分显示出清末统治层的无能和**。
三十年后,中国房产将进入“柔需时代” 中国地产现在开始,已经处于末刚需时代,刚需将在十五年彻底灭被消灭,成为历史名词。 三十年内,中国将进入完全柔需时代 那时,人们会觉得“我家二环有套房”的梦想,是可笑的和原始的。 那时的有钱人会追求“我家六环有座城堡” 而真正的大土豪,应该成为最早实现“我家火星有片殖民地”的一批人。——期望其中有你哦。 那个时候,有房子根本不是问题,我们现在这种只能居住的普通房子,都是给彻底赤贫的领救济的人准备的,主流人群根本不会去住。 大多数人,会生活在智能化的房屋里。 防火,防震,防洪。火烧不动,自动智能灭火,材料全是耐火的。十级震也不用怕,一震房子自己就飞到天上去,等安全了再回落,大数据控制,智能自己找着落点。洪水也不怕,水来了,直接漂浮,人在里面就当做船了。 因为未来全是大数据网络化的工作和生活,三十年后,你在北京还是在西宁其实无所谓的,交通极发达,纽约到拉萨就是一天的功夫,中国任何一点到另一点就最多俩小时。工作和居住完全没必要在一个城市。所以居住关键是舒适,环境好,空气好,符合自己的人文理念。 所以这个时候,地段什么的,也不重要了。关键是房子的品质好,而房子的品质 ,关键在于科技含量。 怎么样,是不是一个美好的未来。 为祖国祝福吧。
大汉主义与大中华主义的妥协与调和,是不可避免的 大中华主义其实是名不符实的,他的实质,并不是古汉语字面意义上的“中华”-即中原地区,中原人(当然也不是谎捍主义者所谓的“汉即中华”),他在事实本质上,就是“大清国”的一种汉语表达方式。他不是指某一小块地区,也不是指某一个广大的族裔族群,而是包括了近百个族裔族群的大清帝国统称和总合。 为什么不叫大清而要叫中华? 因为梁启超觉得这样更好用。 我觉得梁启超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可惜他的能力被他那个屡试不第的老师耽误了。 梁启超懂得务实,懂得妥协。 在发明“中华民族”这件事上,尤其如此。 所以虽然后来谎捍主义者一再的想要搞所谓的汉&独,什么内十八省自治,可是最终,还是与大中华模式融为一体了。他们只能在名义上打个马虎眼,把中华曲解成“汉”,然后自欺欺人的说,“歌名成功了”,其实,只是给大清剃了个头而已。 中国,就是有两种互相矛盾的力量的。 一个是大中华主义。 一个是大汉主义。 这二者,似乎是不能妥协和调和的。 因为大中华就是要合天下各族为一家。 而大汉则是要“罢黜万族,独尊大汉”。 但,形势,永远比人强。 归根结底,所谓民族,不过是基于想像的心理产物,是客观现实世界在众人心理场景中的投影而已。 人,是现实的,活人,尤其必须是现实 的。 不现实的人,最后都要被现实所淘汰掉,归于无有。 所以,最终,一切的民族主义,都要被现实所修正和改变,不管人们是清醒的还是梦幻的,改变却是客观的必然结果。 大中华主义,显然比大汉主义更现实。 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已经融为一体的大中国产生了多少既得利益者? 说是十四亿可能是过了。 说是十二三亿,一点不夸张。 几乎所有的汉族本身,都不是大汉主义者,而中华主义者,或者说他们并不是什么主义者,而是在中华模式中获得更大利益的人。 那么,到了这个地步,聪明就该明白了。 不明白的,也该疯了。
我还真可怜谎捍份子,那点“自信” 其实真的挺可怜他们的。 话说,就算一切最好的理想,按他们的组织者所忽悠的,建立一个汉人的国家,汉人完全掌权,没有少民什么事儿。 用腿后跟都能想出来,会有他们这些底层谎捍什么好处呢? 当初刮泯档忽悠铁血谎捍当炮灰,可是一取得证券,立即把他们的头领暗杀了,把驱逐鞑改成了五族共和,孙国父亲自跑到北京跟已经下了野的前清摄政王促膝长谈,那亲密的,跟好基友似的。 什么民族? 什么国家? 谁掌权。 你个人的好坏还是在于你个人。 你可以选择一些组织,但是,组织是组织,族群是族群,组织是有编制有纲领的,族群有啥?个人啥想法,还会受族群限制了?个人有困难,族群会照顾?个人没钱没车没房没对象,族群还能给你免费赠送? 是有一些跟你一族的人会给你,但那不是你的民族同胞,那是你的骨肉至亲。你的父母、兄弟、爱人、子女。别人,尤其是那些天天把民族大义挂在嘴上的,你跟他借十块钱试试。 话说,我们这个吧里,本来就是喜欢聊聊历史,纯学术的一个地方。那么单纯,那么清净。 一群民族主义者窜进来。 指走划脚。 宣宾夺主。 明明根本不懂历史。 根本也不知道真相的乐趣和意义。 就是为了自己的一种说不清楚的什么综合心理疾病,非得要找找民族主义的存在感。 有意思吗? 这么折腾下去,注意要单身一辈子。
“野蛮胜文明”是错的,历史上始终是先进胜落后 真相是:技术决定胜败。 所谓诗词歌赋、伦理纲常都并不能绝对左右军事上的胜负,而关键的关键,是:技术。 军事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技术,才是军事的硬实力。 谎捍把秦汉靖边,隋唐开疆,都说成是汉文化的伟大,而把北朝崛起,元清统一视为“落后战胜文明”,其实是为了维护“汉文化=文明”这个不完全的观点的结果。 因为,事实上,汉文化,并不永远代表文明,尤其是在军事技术层面。 技术才是关键的关键 现在我们看看鲜卑、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洲,都是怎么崛起和胜利的呢? 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人文”层面,只用“伦礼纲常”来理解文明,那么这些王朝都是“野蛮”的,也是“落后”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鲜卑: 鲜卑人由弱变强的关键在于,他们点对了科技树,是东亚第一个盛产具装铠甲重骑兵的民族。 考古发现:在十六国时代,鲜卑人的最早使用完整的使用具装甲骑和重骑兵盔甲,马胄、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这六件套完备。除了具装甲骑,最早的马镫也出现在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415年,是非常成熟的木芯鎏金铜马镫)。 而同时代的其他势力:都还采用旧式的马甲,不仅笨重不灵活,而且数量极少,在战争中,并不实用。 二、契丹 关于契丹,我以前在历史吧发过一个比较完整的,不知道他们删没删,那个挺完全,这里不想细说了。总之契丹的技术水平,是综合发展的,兵器制造上先进,民生上也先进,尤其有一点是辽军保暖装备非常好,所以冬季作战非常好。而且辽人的医学水平很先进,他们发明了牙刷,这对于口腔当然有好处,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医疗水平好,部队减员恢复就快,所以这些都会转化为军事优势。 三、党项 党项其实简直是不用说的,西夏的兵器是当时天下第一,没有之一。 四、女真 很多人认为女真是落后的部落,其实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的一些史料的细节改变了我的想法。金代火器制造主要是用之于战争的武器,如铁火炮、震天雷、飞火枪等。金代铁火炮不仅最早见于记载,而且以铁为外壳装制,口小,说明当时已掌握利用火药性能的转化作用,以发挥火炮发射的威力,标志着对火药利用技能的成熟。 我看的资料少,实在没搞清楚女真在发展的过程中怎么就迅速的掌握了火器技术,而且大规模的应用。但是可以确定在金国打汴梁的时候,已经大量装备并使用火器,而且,比宋朝更先进。尤其是数量多。 金国后来衰落,其实也不是意识形态的直接问题,而是不管什么原因,总之他的军事技术发展受到了影响,不再那么狂热的吸收和发展新技术了,而是强调“刀马立天下”。自己作死。 五、蒙古 蒙古最初的确落后,但是在冶金制造方面却还勉强可以自立,长期的内战使得军械技术在这片技术相对落后的地方倍受重视,所以刚刚一完成统一(甚至在此之前也是)蒙古人就无差别的疯狂吸收任何各方的技术,反正在他们看来,都是先进的。所以金国的火器技术大量的引入蒙古。蒙古其实是最讨厌西夏的,后来不是对西夏搞屠杀吗?但是西夏的兵器工匠却大量的在蒙古方面为官,而且极受重用。耶律楚材刚出仕蒙古的时候,甚至要和来自西夏的工匠的竞争地位。 蒙古人本身确实没有在技术上有太大的提升和掌握,但大蒙古国对任保民族的包容性,和公平发展的自由平台,使得全世界的先进文化、先进技术,都涌入了这个国家。当蒙古最后与南宋决战的时候,其实已经是整个欧亚大陆文明的集成,与东南一隅的对战了,除了少数孤闭自大的狂生,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胜负根本没有悬念可言。 六、满洲 满洲之形成本来已经是满蒙汉三族(还有少量的索仑和朝鲜)的组合了,汉军从一开始就被称为“乌真超哈”,什么意思?重军。为什么重?因为全部装备红衣大炮!红衣大炮的技术水平远远超过明军火器,而且数量规模远远大于明军。 事实上早在建州时代,建州军就非常重视武器装备的发展,大量创造出各种攻击机械,对机械、火器的依赖,远远超过对军人意志和个人格斗能力的重视。 所以,我们应当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不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支军队,他的文化水平如何、他的道德伦理如何,并没有绝对关系,更不能用文学水平和儒家伦理纲常来评价其先进或落后、文明或野蛮,而应当更多的从军事技术的角度去考评古人。 事实上,那些在文化尤其是文学水平上落后的人群,正是在技术上取得了先进地位以后,才崛起的。 刚才还漏掉了两个重要的族群:匈奴、突厥,其实这两个王朝也同样是在技术得到了升级的情况下才强大起来的。 不存在什么野蛮打败文明,更没有什么落后战胜先进,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