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罗一 圣罗一
01239天圆中的圣罗一,学做大2大9的圣罗一。
关注数: 598 粉丝数: 400 发帖数: 5,125 关注贴吧数: 108
为什么不同于台北故宫肉石! 从此石形态 特征来看 , 根本不同于肉型石如台北故宫肉石!而极可能是肉变成的肉石即肉变石.古生物界的科学结论是肉不可能变成肉石! 石化状态下的真皮,脂肪组织肉眼难辨 .只有科学推断了.转弯打折<45度的石皮且厚薄均匀,可能在石化前即存在的某种生物体吧? 打折转弯<45度而不裂断,是生物体被石化的无可争辩的特征吗? 此种观点当然属于经验类而非科学 有片面性也有科学含量. 把 片面的经验观点 科学化 是赐教于我呀! 因为台北肉型石,及其它无机石,一旦转弯打折<45度,即自行折断了.而转弯打折<45度的石皮,不正好证明石化前,即存在的能转弯打折的生物有机体吗?这就是与台北肉型石不同之处. 石皮厚薄均匀,且转弯打折切点弧线自然流畅,应考虑石化前即存在了.石化中,石化后也未能折断.结核的圈难以厚薄均匀且界线截然分明. 硅质石体之皮,玉化透明,且厚薄均匀,明显不同于内层石质.受外力作用,而致裂而不开,疔样小包......转弯打折<45度,有理由拷问它:是否是生物有机体所形成? ~◆◆软组织化石(皮肤化石和-皮肉化石)是极难形成的。在全世界也只发现十余块。成为化石难度之大,是亿万分之一。只有在极特殊的条件下,在经历地球上亿年的变迁,地高压下,又从新返回地表。能把·局部软组织保存下来真是难上加难。太平有象77: 顶你。世间真有肉化石存在的。只是几亿年保存下来非常难。肉化石也叫软组织化石。非常稀少。四川古生物博物馆里就有实物,国宝级的。(只是珍稀奇缺,所以人们脑袋里没有对真正意义上软组织化石就是肉化石及皮肤化石,而非印膜化石。)有实物为证。 330231adcbef76097945ae2a2cdda3cc7dd99e2a.jpg (28.41 KB, 下载次数: 0) 设为封面f57665380cd791233d3421c7af345982b0b780a7.jpg (74.22 KB, 下载次数: 0) 设为封面11772_1387083265WYyf.jpg (43.9 KB, 下载次数: 0) 设为封面
为什么古代母钱(雕母)都是金银材质做成的? 我们研究古钱币不能从个别的现象出发,要从整体出发,要全面考虑问题。母钱全是用金银材料做成的,这也是衡量是不是母钱的重要标准之一。古人选择金银材质做母钱是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结果。是现代人和制假者想象不到的。为什么母钱是用金银材料做成的要从工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请看《漆之迷》)。我们观察古钱币的表面现象会发现,漆有铸漆和非铸漆之分,行用钱全为铸漆,母钱就不同了,它有铸漆和非铸漆之分,母钱是铸漆的,是废弃的母钱,这种母钱的外观不是很好,字或地章有缺陷,虽然也是银材质的,不附和做母钱的条件,所以被废弃了。也就是说它没有被当成铸钱的工具使用过。其表面的漆是初次铸它时留下的。我们都知道,母钱是铸钱的工具,是工具就要被使用,我们看到的母钱上的红斑绿迹是母钱被最后一次使用后留下的痕迹,这种漆为非铸漆,也就是说是没有经过高温、是印制泥子范时留下的漆浆。母钱不是只被使用一次,是要被重复使用的,上次留下的漆浆是要清除掉的,不然会影响印制泥子范的质量。也就影响了铸出行用钱币的质量。用什么办法清除?古时没有汽油清洗液之类的东西,只好用火烧。不知有没有朋友做过这样的试验,就是火烧古钱,古钱币大多是青铜材质铸成的,其中含锡、锌、铅等,这些金属材料是不耐高温的,几百度就会溶化,烧钱时会发现,锡、铅、锌会很快熔化,浮于古钱表面,铜虽然没熔化也只是个空架子了。金银材质的钱币就不一样了,由其是加入了金,更耐高温,能经受上千度的高温不走样,不变形。其表面的红斑绿迹漆浆经火烧也就被清除掉了,以便于下次铸泥子范。这也就是古人选择母钱为金银材质的重要原因。有的朋友会问,有的母钱上面没有红斑绿迹,为什么?因为被古代工匠烧掉了。 同样,钱范也和母钱一样,上次使用留在上面的红斑绿迹也是要清除的,但钱范和母钱有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有金银范外,还有银铜合金范,和青铜范。青铜范是不耐高温的,所以会有范被烧损的情况。如下图:有朋友反复问寻鉴定银质母钱的问题。到检测机关检测是最好的选择。如不具备条件可用强磁。用强磁检验银是一项新发现才使用的新方法,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银的化合价是不同的,有一价银和三价银之分,一价银和三价银那个上磁,那个不上磁还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摸索。下图是检验银币的方法。(可再看一回《雕之惑》)。稍一擦拭即银光闪闪。
古钱币中的抢手货 古钱币中的抢手货 博宝艺术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artxun.com2008-03-24&urlrefer=ebf31bec7441301c4417e07a4d965253 19:01:54王莽 随着北京、上海等地古钱币交流活动的风起云涌,钱币市场异常活跃,一方面对古钱币的需求量旺盛,另一方面,一些年事已高的泉家,也在市场上寻找自己藏品的出路。泉友如果能够抓信这个机会,定会有意外收获。   哪些古钱币容易转让或出售?笔者认为,一是开门的中高档古钱币。例如先秦时期的古币中的齐刀、空首布、各类大型的尖足布、“共”、“垣”、“济阴”等环钱、大型半两钱。西汉时王莽铸行的6泉10布中的中档以上钱及“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等币。唐代的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及五代十国的戗币等。上述钱币面世率越来越少,增值率逐年递增,三字齐刀在上个世纪80年代150元可以买到,90年代500元左右可买到,进入21世纪1000元以上才能染指,今年品相上乘的三字刀,市场价格已超过2000元。两年前,“契刀五百”市场价格在700元左右,现在已过千元。   二是特殊版别的古钱币。近年来收藏汉五铢、乾元通宝、开元通宝、北宋钱币、清代钱币各种版别和各种套子钱的泉友日益增多,稀有难得的版别钱、套子钱易于出手,而且价钱见涨。   三是名誉品钱和品质优良、寓意美好的压胜钱,也是一些古币收藏爱好者追逐的重点之一。例如某些古币的母钱、铁母、天策府宝、五代十国时后晋的天成元宝、辽代的辽行货泉、天朝万顺等上8品,金代仿瘦金体的泰和通宝及崇庆通宝、阜昌通宝、阜昌重宝等,元、明代中高档钱,清代的祺祥通宝、祺祥重宝等。如一枚道光通宝母钱,如今市价已上涨1500元到2000元。   我国古币中的名誉品钱不少,如王莽铸的“国宝金匮直刀”、辽代的天显通宝、大辽天庆、金代的天春通宝、皇统元宝等在国内都有价无市。                               (《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梁
科学内化是国民在精神思维上真善美人格的塑造过程 科学内化是国民在精神思维上真善美人格的塑造过程 科学就是理性地把事当事,实事求是。这里所称的理性,显然是“大理性”。那么,什么是人类的“大理性”?总的来说,人类具有三种最起码的对于事务分辨的大理性能力。它们分别是感性、理性和悟性。感性的后面是人类对于自然发现的天生的记忆,或又称作记性;理性的后面是人类社会后天对于事务的理解。只有具备最起码的理解的能力,才可能称作具有理性,或又称作理解性;悟性的后面是人类精神或智慧的对于万事万物奥秘的想象的或设想的综合能力,或又称对于新事务的创造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没有理性或理解能力的人们将不可能真正懂得这些关系。这实质上即是对于万事万物之间的重要的逻辑关系的认知。社会上不少人既没有对于具体事务的规律的理解的理性,更没有对于潜在于万事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创造性的悟性。而惟一的就只有对于具体事务的现象的感性或记性。不少人就只能具有感性和记性,而根本就没有理性和悟性。最糟糕的是,他们的感性和记性还不是真理性的感性和记性,而仅仅是对于现象的、经验的、功利的、利害的等等的肤浅的感性和记性。 感性的真理性,是理解的理性存在的必要的条件;理性的真实性是悟性存在的必要的条件。或换言之,没有真理性的感性,必不可能会有真实的理性;没有真实的理性,必不可能会有真成(功)的悟性。反过来,真成(功)的悟性,必蕴含真实的理性;真实的理性,必蕴含真理的感性,或真理的记性。社会上不少人不相信真理、规律、逻辑的重要性,人们只对日常事务之中的现象感兴趣,根本就听不进半句真正讲理的话,学不进科学。头脑中没有(科学)哲学的不少人,因此丧失了理性地把事当事,实事求是而发现真理的感性和记性的可能,也丧失了理性地把事当事,实事求是而发现真理的感性和记性的基础。终于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对于世界的真实有效的分辨大理性能力,并因此而丧失了对于宇宙的逻辑奥秘的想象和设想的一切的可能。所以对于事务的分辨大理性能力是科学内化的基础。 我们在言行思三个层面来分析讨论科学的真善美问题。(心)口-(学、言)讲科学,就是(学)讲科技之真,也就是绝对真理之真。它为数学所表达、证明,保证了科学知识的精准性。手(身)-(行)用科学,就是用科技之善,也就是相对规律之善。它为善的人性化价值所驾驭,保证了科学知识的亲人性。脑-思(研究)科学,就是思科技之美,也就是绝对逻辑之美。它为合符逻辑的实验所验证,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定律性、条理性。只有口-大(言)讲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脑-大思科学的绝对逻辑之美,前引后促,才会追求到手(身)-大(行)用科学的相对规律之善。所谓“绝对”,是指“只有一个”;所谓“相对”,是指“有多个(套)”。所以从科学的真善美来看,科学理性只有数学表达证明、人性化价值与合符逻辑的实验验证三大手段。所谓科学可以看作是绝对真理之真、绝对逻辑之美,自然科学尤其如此;所谓科技则可以看作是绝对真理之真、绝对逻辑之美和相对规律之善。本文中混用了科学与科技这两个概念。哲学上来看,科学也好,技术也好,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所谓科技创新,就是大力追求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相对规律之善、绝对逻辑之美和科技的真善美水准的提升。科技的真善美是要把事当事式有意注意,实事求是式认知记忆,才能追求得手入脑的。这就是我们把“把事当事,实事求是”作为科学的原本内涵的理由所在。科学的原本内涵所赋予科技创新的新涵义是___大力追求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真的人性、相对规律之善--真的人格、绝对逻辑之美--真的人品。这种追求过程是“三元逻辑观”下从“最好标准(二元)”走向“更好标准(三元)”,永无止境的递进的过程。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真的人性,是从相对规律之善--真的人格、绝对逻辑之美--真的人品中内生、构造出来的! 可见,科技的真善美,大都是基于个人契约性权利的团队、集体所追求的结果。一个人难以追求得手入脑的。可以说市场经济是科技的真善美大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我国一批又一批高科技企业不断涌现证明了这一点。全体国民或公民大力追求科技的真善美,有利于他们在全部经济社会生活中走向真善美。 全体国民是科技市场的生产者、消费者和供给者、需求者或中介者;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更是检验科学,证实或证伪科学进而有所探索科学,致力创新的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发展是惠及全民的,其创新也要求动员全民来参与。一个法治基础上的科技市场体系,须有理性的生产者、消费者,供给者、需求者或中介者。他们参与科技市场活动是科技市场和创新所必需的。全体国民即使发现不了科学,检验科学的权力,证实或证伪科学的权力也是不应该放弃的。这股合力是市场机制作用所产生的,最大且最持久。全体国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进而参与市场,探索科学,致力创新,才能提高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让全体国民高扬科学大旗,在科学大旗下集结、前进! 或许企业、一般国民难以追求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科学的绝对逻辑之美,然而他们却是科学的相对规律之善的主要、重要的“行善者”。行善层面也要考虑言“行善”的绝对真理之真、思“行善”的绝对逻辑之美,言引思促,行“行善”的相对规律之善的问题。所谓行“行善”的相对规律之善,一定是现有条件下“行善”的、最高水准与标准的相对规律之“行”!同理,对于“言真”、“ 行善”、“ 思美”层面都有言行思方面。共有九种组合。每个组合都有其相应的涵义。除“行善”外,“言真”、“思美”层面也都有言行思三个方面。若能做到此六点,则是科学领域的民主即学术民主!若连“行善”层面的言行思三个方面共九点都做到了,则是科技领域的民主即科技民主!这种状态下,不愁科技不发展、进步。例如我们也会探求到言“言真”的绝对真理之真,那一定是现有条件下“言真”的、最高水准与标准的、绝对真理之“言”;我们也会探求到思“思美”的绝对逻辑之美,那一定是现有条件下“思美”的、最高水准与标准的、绝对逻辑之“思”。言“言真”、思“思美”和行“行善”是最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发展的、社会(国家)层面的一个组合。正是企业和全体国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于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在检验科学、证实或证伪科学,以至研究探索科学、创新科学。它们研究探索、创新的科学可能主要是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却是科学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全体国民因此而在精神思维上获得真善美的人格。所以,“科学内化”实质上是国民在精神思维上真善美人格的一个塑造过程。全力提高把事当事式有意注意的能力、实事求是式认知记忆能力和科学概念语言沟通交流互动的能力,是科学内化的三大目标所在。 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科学的绝对逻辑之美和科学的相对规律之善怎么追求得手入脑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我之好学。――这是通常的解读。三人中谁是我师?可得细究一番。三人中谁最达真、善、美,不费一定时间、精力,是难比较、识别出来的。或者谁人作人或做事,最真、最善、最美,我可学之,又是比较、识别的难题。所以,三人中谁人有最真、最善、最美之点,我都得学习。那么,随此过程,我的作人或做事的真、善、美标准的建立,就十分必要、重要。这可须耗“百年树人” 达成科学内化之功。 在比较、识别“我师”过程中,不勉因“善” 相对的价值抉择而“站队”。能否潜心下来、不断探索大自然、发明创造现代科学,尽全心尽全力向一体化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获取财富而求真___求科学大真,就是难题了。这恐怕是中国科技工作者要经百年树人大关,实现专业技术和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内化,成长进步慢,至今尚末问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一个原因吧。一般国民要求科学大真,实现科学内化也就困难重重了。 西方人正是在这里省了功夫和时间。他们信奉一个“虚拟的人”――上帝!――最真、最善、最美,且全知全能。并相信“上帝与我同在!”时时、事事、处处“学”他就行。省了比较、识别的功夫和时间。有不真、不善、不美之点,或欠真、欠善、欠美之言行思,每周向上帝忏悔可救赎,重新做人做事。所以,西方人比我们活得不累、快乐。且能自由地潜心科学研究。科学内化程度高的他们创造出发达的科技,支撑经济繁荣有后劲。 由上可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西方(以希腊为代表)从源头上就重视求真;中国从源头上就重视求善。这个差别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实在太大了。真善美是西方哲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中国古典只讲善美并一味强调善,是不怎么讲真的。美、善天生就带有价值上的好恶,真就不一定。真是价值中立的。把它作为最高的价值,是“科学无国界”的要义。 美、善不讲真就失去了基础。只有言真,才能行善,尽管不一定是大善;只有行善,才能思美,尽管不一定是大美。只有认识了真理,才可能认识真知(善),尽管不必认识真知;只有认识了真知(善),才可能认识逻辑(美),尽管不必认识逻辑(美)。按照老子的说法是:自然生道,道生真,尽管不必生真;真生善,尽管不必生善;善生美,尽管不必生美;美生万物,尽管不必生万物。可见,人类从认识到创造万物是一种可能性,不是完全的必然性。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身也都只是一种可能性,虽然可能包含一定几率的必然性。 从否定式来看,不言真,则必不能行善;不行善,则必不能思美。不认识真理,则必不可能认识真知(善);不认识真知(善),则必不可能认识逻辑(美)。按照老子的说法是:无道,必无宝;无宝,必无德。自然之美,必存在自然之善;自然之善,必存在自然之真。无自然之美,可能善,但不必善;无自然之善,可能真,但不必真。按照老子的说法是:有自然之德,必有自然之宝;有自然之宝,必有自然之道。无德,可能有宝,但不必有宝;无宝,可能有道,但不必有道。对于老子而言,道、宝、德,逆时针—人类的认知关系为:道生宝,宝生德,德生万物。德、宝、道,顺时针—自然本体关系为:德法宝,宝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人类的历史而言,最重要的是关于人类的认知关系,也即关于“真、善、美”的逆时针的关系所表达的逻辑:它无论如何必须从“真理”的认识出发。按照老子的表达,即是必须从“常道”的认识出发。 可惜,我们中国人是从美开始求善,并一味强调善,不怎么讲真的,或者从善开始才求真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子为父纲”。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基本上是无神论的,或者至多是泛神论的。相信万物有灵,相信鬼魂狐仙,大都属于神话传说性质,道德训诫性质,教人积德行善而已。流行的善恶观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仅此而已。民间对于神始终持有一种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的犹疑状态,有点像基督纪元前的古希腊罗马。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缺乏宗教信仰颇有微词。从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角度,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不可思议、无法容忍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个无神论的文化,竟然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是世界上少有的从未中断的文化之一。这种文化优劣不予多论,但至少是不利于“求真”即创新、发展自然科学的。而西方人从源头上就重视求真,创立、发展了自然科学。或许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就是为了搞清宇宙的实际状况之后,与顿失依据的所有宗教有神论争抢地盘。虽然还有很多自然现象并未找到解释,比如暗物质之类。但是宗教的解释再也无法令清明的理智信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无神论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由于中国人早就在宗教信仰之外寻找生命意义,摸索道德规范,所以早就找到了一整套世俗的生存意义和道德规范,那就是看重现世忽视来世(儒学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活重心,礼义廉耻的行为规范(不语怪力乱神)。中国人在繁衍这样世俗的行为上寄托自己生命的意义,用知善恶这样世俗的价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使得种族生生不息,文化绵延不绝,是不是在无神论时代到来之后为全世界昭示的一个成功的文化榜样呢?! 无神论的科学与有神论的宗教之间的论争仍在继续。但是我们中国人从美开始求善,并一味强调善,不怎么求真,或者从善开始才求真的。西方人从源头上就重视求真,并求善、美。一开始就在上帝的地盘上战战兢兢,探索求真,这是否反而有益于他们把事当事式有意注意的能力、实事求是式认知记忆能力的不断增强呢?这导致了我们与西方人在精神思维上真善美人格的根本差异。这也是我们把事当事式有意注意的能力、实事求是式认知记忆能力和科学概念语言沟通交流互动的能力,还仍待通过科学内化手段或过程来加以强化的一个根本原因。
【知古通今】科学就是绝对真理之真、相对规律之善、绝对逻辑之美 科学就是绝对真理之真、相对规律之善、绝对逻辑之美 我们作为引进科学的国家应予怎样看待科学呢?科学就是把事当事!90多年前一个叫韩安的中国人早就揭示了“科学是什么”的答案。当时他的职业是铁路公司负责植树造林的人。林学家,中国近现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科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我们以为就是理性地把事当事,实事求是,这是科学的原本内涵。这一本文够用的定义,近乎我们平常的理解。把事当事而务实,实事求是而求真是科技素质中最为基础的。 对于科技素质向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技素质的基础。科技素质包括务实、创新、怀疑、宽容、求真等几个方面。创新、怀疑、宽容都是为了求真。所以,其中最主要的只是务实与求真。务实就是把事当事;求真就是实事求是。只有把事当事,才能实事求是。虚事、空事不能当事,其中也没有科学。只有实事中才能求到科学。 科学就是绝对真理之真、相对规律之善、绝对逻辑之美。可以说,这就是(自然)科学的三元论逻辑。让我们在言行思三个层面来分析、讨论一下科学的真善美问题。我们(心)口-(学、言)讲科学,就是(学)讲科技之真,也就是绝对真理之真。它为数学所表达、证明,保证了科学知识的精准性。手(身) -(行)用科学,就是用科技之善,也就是相对规律之善。它为善的人性化价值所驾驭,保证了科学知识的亲人性。脑-思(研究)科学,就是思科技之美,也就是绝对逻辑之美。它为合符逻辑的实验所验证,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定律性、条理性。只有口-大(言)讲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脑-大思科学的绝对逻辑之美,前引、后促,才会追求到手(身) -大(行)用科学的相对规律之善。所谓“绝对”,是指“只有一个”;所谓“相对”,是指“有多个(套)”。 所以从科学的真善美来看,科学理性只有数学表达证明、人性化价值上的应用与合符逻辑的实验验证三大手段。所谓科学可以看作是绝对真理之真、绝对逻辑之美。自然科学尤其如此;所谓科技则可以看作是绝对真理之真、绝对逻辑之美和相对规律之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从哲学上来看,科学也好,技术也好,不仅是手段,更是我们的目的。 科技创新,就是大力追求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相对规律之善、绝对逻辑之美和科技的真善美水准的提升。科技的真善美是要把事当事式有意注意,实事求是式认知记忆,才能追求得手入脑的。这就是我们把“把事当事,实事求是”作为科学的原本内涵的理由所在。科学的原本内涵所赋予科技创新的新涵义是___大力追求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真的人性、相对规律之善--真的人格、绝对逻辑之美--真的人品。这种追求过程是“三元逻辑观”下从“最好标准(二元)”走向“更好标准(三元) ”,永无止境的递进的过程。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真的人性,是从相对规律之善--真的人格、绝对逻辑之美--真的人品中内生、构造出来的!可见,科技的真善美,大都是基于个人契约性权利的团队、集体所追求的结果。一个人难以追求得手入脑的。可以说市场经济是科技的真善美大发展的需要和必然。全体国民或公民大力追求科技的真善美,有利于他们在全部经济社会生活中走向真善美。或许企业、一般国民难以追求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科学的绝对逻辑之美,然而他们却是科学的相对规律之善的主要、重要的“行善者”。行善层面也要考虑言“行善”的绝对真理之真、思“行善”的绝对逻辑之美,言引思促,行“行善”的相对规律之善的问题。所谓行“行善”的相对规律之善,一定是现有条件下“行善”的、最高水准与标准的相对规律之 “行”! 同理,对于“言真”、“行善”、“思美”层面都有言行思方面。共有九种组合。每个组合都有其相应的涵义。除”行善”外,“言真”、 “思美”层面也都有言行思三个方面。若能做到此六点,则是科学领域的民主即学术民主!若连“行善”层面的言行思三个方面共九点都做到了,则是科技领域的民主即科技民主!这种状态下,不愁科技不发展、进步。例如我们也会探求到言“言真”的绝对真理之真,那一定是现有条件下“言真”的、最高水准与标准的、绝对真理之“言”;我们也会探求到思“思美”的绝对逻辑之美,那一定是现有条件下”思美”的、最高水准与标准的、绝对逻辑之“思”。言“言真”、思“思美”和行“行善”是最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发展的、社会(国家)层面的一个组合。正是企业和全体国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于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在检验科学、证实或证伪科学,以至研究探索科学、创新科学。它们研究探索、创新的科学可能主要是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却是科学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全体国民因此而在精神思维上获得真善美的人格。所以,“科学内化”实质上是国民在精神思维上真善美人格的一个塑造过程。全力提高把事当事式有意注意的能力、实事求是式认知记忆能力和科学概念语言沟通交流互动的能力,是科学内化的三大目标所在。 科学没有单行道。认真地细究,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 “和希腊人的“古典哲学”,以及中国古人的“古典人学”,全都是人类追求“真理、规律、逻辑”的真正具有科学性的学说。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所有的差别均表现在关于“真理、规律和逻辑”表达的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形式的完全性程度上的差异。 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的逻辑是一元论逻辑。它所表达逻辑的规律性是“同一性”。它的具体的表达即:上帝是一,一就是上帝;上帝创造世界,世界归于上帝。希伯来人的“上帝”是人类呼吁“真理”、“科学”的伟大的智慧之声。 希腊人的“古典哲学”的逻辑是二元论逻辑。它所表达的逻辑的规律性是真理的“同一性”和规律的“矛盾性”或“相对性”。它的具体的表达即:一分为二,合二而一(我们中国人的阴阳合一论,也是二元论逻辑)。更有后来西方人的形式逻辑的表达: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中国人的“古典人学”的逻辑是三元论逻辑。它所表达的逻辑的规律性是“道生(绝对真理)一”,“一生(相对规律)二,二生(绝对逻辑)三”,“三生万物” 。它的更具体的表达即:一分为三,合三而一,三生万物。或按照现在“全息逻辑”的表达:同一律,相对律和三生万物律。这是现代科学在哲学上的涵义。 绝对真理、相对规律和绝对逻辑是科学不可或缺的价值。从上所述,无论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希腊人的“古典哲学”,还是中国人的“古典人学”,它们的学说的轴心都必须拥有“绝对真理”,必须具有蕴含绝对真理的“相对规律”,必须具有同时蕴含绝对真理和相对规律的“绝对逻辑”。也即是说,绝对真理、相对规律和绝对逻辑是科学不可或缺的价值。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是巨大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绝对真理是惟一的,这是“神学”所表达的重要的思想;不仅绝对真理是惟一的,而且蕴含绝对真理的规律是相对的,即一切规律都是在事物相对的关系之中展现出来的。这是“哲学”所表达的重要的思想;不仅绝对真理是惟一的(玄同),也不仅蕴含绝对真理的规律是相对的(一生二、正言若反),而且既蕴含绝对真理,又蕴含相对规律的绝对逻辑,必须是以“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一分为三,合三而一,三生万物” 。同时还应该注意,绝对逻辑的“自恰” 或“均衡”(玄德)是科学的终极追求。这是中国“人学”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由上所述,大家不难看到,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具有相当崇高的前卫性。它事实上在逻辑的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和希腊人的“古典哲学”,甚至也超越了近现代西方人的新的哲学。只是令人非常痛惜的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后人们并没有人真正继承老子的思想,而是历代所有的人们全都去继承了根本就没有或少有 “真理、规律、逻辑”思想的孔丘及其儒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近现代的西方人,他们只不过是把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和希腊人的“古典哲学”进行了融合,且作出了自己的推广和发展,却在近现代的历史之中取得了实际上极其巨大的科学成就与文明成就。他们不仅创立了自然科学,也创立了社会科学,同时也对全人类心灵科学的创立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如何超越他们,让我们中国人成为全人类科学的领导者、开创者、引路人呢? 三、老子的价值观与自然科学的三元论逻辑自恰 站在中国新的历史高度,再回顾中国过去的历史,虽然会油然产生某种巨大的悲悯情怀。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中华民族过去的历史,绝对不是完全的荒漠。而是在这巨大的文明荒漠之中,还深深地潜藏有人类科学文明极其伟大的“甘泉” 。或者说潜藏有伟大的人类文明的“薪火” 。这是在西方文明之外几乎惟一独自存在的人类文明的“薪火”。这个“薪火”即是源自中国伟大的先人伏羲、老子的“人学”思想智慧的光芒,必将照耀全人类的科学文明。 人类历史拥有三个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明源头。它们是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文明源头;希腊人的“古典哲学”以及后来西方人的近代“哲学”文明源头;还有就是中国古代人类的 “古典人学”文明源头。西方人的文明历史融合了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文明和希腊人的“古典哲学”文明,创造了近代西方人自己的“哲学”文明。西方人正是在上述的两种文明“源头”的基础之上推动、发展、进化了自己的哲学、科学文明的历史。 中国人的“古典人学”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国人的“古典人学”的始祖是伏羲。伏羲创造了迄今为止都非常伟大的全息逻辑的符号,即中国人后来称之为“八卦”的符号。这些符号实际上蕴涵了人类非常伟大的“全息逻辑”思维的“人学”的奥秘。继承了伏羲的“全息逻辑”思维和“古典人学”事业的人是老子。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即是中国人的、也是全人类的“古典人学”文本。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人类对于人类文明世界的、卓越的(人学)精神、智慧的成就。 老子的价值观,与自然科学的三元论逻辑自恰,最有益于科学的发展。老子坚持他关于人生的价值观,即“道法自然”。并且按照这种最基本的原则,进一步地推演出了言行思三个层面的“道道宝宝德德”的人性的价值观。这六个字的意义,在于“道其所道,宝其所宝,德其所德。”更重要的是,老子完全按照“道法自然”的原理,全面准确地定义了“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里的“道”其实就是宇宙万物的绝对真理。定义了“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伪天下先。”(注意:是“不敢伪”,而不是“不敢为”。一字之差,意义完全相反。)这里的“宝”其实就是老子的总的方法论即相对规律、方法。定义了“德”:“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无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的“德”其实是老子认为自然、社会一体化生存和发展应该具有的绝对逻辑的终极追求。 大家可以看到,老子的价值观指出的全都是人类思维(精神)之中的先验的“道”的信念,经验的“宝”的概念和超验的“德”的观念。正是如此信念、概念和观念,最后可以归结到最终的言“真”、行“善”和思“美”之上。老子的价值观与西方人的价值观基本上等价。由于老子所提倡的逻辑的“全息性”,实际上老子所提倡的价值观比西方人的还更先进。按照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老子关于“道”、“宝”、“德”的定义,可以看到,老子所主张的价值观,比西方人所主张的价值观,还更接近完善的“真真善善美美”的科学的价值观。虽然西方人事实上会比老子更具有追求文明的“经验”,他们的价值观,既具有自然的绝对真理(人人追求自由)的追求,也具有社会的相对规律(人人达致平等)的追求,更具有自然、社会一体化生存发展的绝对逻辑(人人自律博爱)追求。而在这方面,老子的思想还远远没有获得真正的展开。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实际上全都在老子《道德经》的论述之中。诚如上面所谈到的,老子的价值观既具有自然的绝对真理——“道”,又具有社会的相对真知——“宝”,更具有“敬自然”、“和社会”的精神品格、认知方式的真诚——“德”。既敬奉自然,也拥抱社会,更追求精神。正是在与西方人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艺术等等追求的比较之中,我们发现了老子伟大思想的前瞻性。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古典人学”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之中,遭到了孔儒的反科学、反文明的意识形态巨大的堵截、遮蔽、扭曲。 强化大理性能力,让科学之树四季常春。这里所称的科学,实际上是指科技这个整体概念,是科学技术的简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被称为著名论断,是因为它在科学哲学意义上是绝对真理。我们推动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发展进步,经济社会前进,是因为科技也是真善美的事业。搞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发达了,科学让人不断探索自然,获得财富,经济社会才能变真变善变美而繁荣、和谐。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科学看作是理性地把事当事,实事求是。这里所称的理性,显然是“大理性”。那么,什么是人类的“大理性”?总的来说,人类具有三种最起码的对于事务分辨的大理性能力。它们分别是感性、理性和悟性。感性的后面是人类对于自然发现的天生的记忆,或又称作记性;理性的后面是人类社会后天对于事务的理解。只有具备最起码的理解的能力,才可能称作具有理性,或又称作理解性;悟性的后面是人类精神或智慧的对于万事万物奥秘的想象的或设想的综合能力,或又称对于新事务的创造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没有理性或理解能力的人们,将不可能真正懂得这些关系。这实质上即是对于万事万物之间的重要的逻辑关系的认知。社会上不少人既没有对于具体事务的规律的理解的理性,更没有对于潜在于万事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创造性的悟性。而惟一的就只有对于具体事务的现象的感性或记性。不少人就只能具有感性和记性,而根本就没有理性和悟性。最糟糕的是,他们的感性和记性还不是真理性的感性和记性,而仅仅是对于现象的、经验的、功利的、利害的等等的肤浅的感性和记性。 感性的真理性,是理解的理性存在的必要的条件;理性的真实性是悟性存在的必要的条件。换言之,没有真理性的感性,必不可能会有真实的理性;没有真实的理性,必不可能会有真成(功)的悟性。反过来,真成(功)的悟性,必蕴含真实的理性;真实的理性,必蕴含真理的感性,或真理的记性。
科学就是绝对真理之真、相对规律之善、绝对逻辑之美 科学就是绝对真理之真、相对规律之善、绝对逻辑之美 我们作为引进科学的国家应予怎样看待科学呢?科学就是把事当事!90多年前一个叫韩安的中国人早就揭示了“科学是什么”的答案。当时他的职业是铁路公司负责植树造林的人。林学家,中国近现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科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我们以为就是理性地把事当事,实事求是,这是科学的原本内涵。这一本文够用的定义,近乎我们平常的理解。把事当事而务实,实事求是而求真是科技素质中最为基础的。 对于科技素质向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技素质的基础。科技素质包括务实、创新、怀疑、宽容、求真等几个方面。创新、怀疑、宽容都是为了求真。所以,其中最主要的只是务实与求真。务实就是把事当事;求真就是实事求是。只有把事当事,才能实事求是。虚事、空事不能当事,其中也没有科学。只有实事中才能求到科学。 科学就是绝对真理之真、相对规律之善、绝对逻辑之美。可以说,这就是(自然)科学的三元论逻辑。让我们在言行思三个层面来分析、讨论一下科学的真善美问题。我们(心)口-(学、言)讲科学,就是(学)讲科技之真,也就是绝对真理之真。它为数学所表达、证明,保证了科学知识的精准性。手(身) -(行)用科学,就是用科技之善,也就是相对规律之善。它为善的人性化价值所驾驭,保证了科学知识的亲人性。脑-思(研究)科学,就是思科技之美,也就是绝对逻辑之美。它为合符逻辑的实验所验证,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定律性、条理性。只有口-大(言)讲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脑-大思科学的绝对逻辑之美,前引、后促,才会追求到手(身) -大(行)用科学的相对规律之善。所谓“绝对”,是指“只有一个”;所谓“相对”,是指“有多个(套)”。 所以从科学的真善美来看,科学理性只有数学表达证明、人性化价值上的应用与合符逻辑的实验验证三大手段。所谓科学可以看作是绝对真理之真、绝对逻辑之美。自然科学尤其如此;所谓科技则可以看作是绝对真理之真、绝对逻辑之美和相对规律之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从哲学上来看,科学也好,技术也好,不仅是手段,更是我们的目的。 科技创新,就是大力追求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相对规律之善、绝对逻辑之美和科技的真善美水准的提升。科技的真善美是要把事当事式有意注意,实事求是式认知记忆,才能追求得手入脑的。这就是我们把“把事当事,实事求是”作为科学的原本内涵的理由所在。科学的原本内涵所赋予科技创新的新涵义是___大力追求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真的人性、相对规律之善--真的人格、绝对逻辑之美--真的人品。这种追求过程是“三元逻辑观”下从“最好标准(二元)”走向“更好标准(三元) ”,永无止境的递进的过程。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真的人性,是从相对规律之善--真的人格、绝对逻辑之美--真的人品中内生、构造出来的!可见,科技的真善美,大都是基于个人契约性权利的团队、集体所追求的结果。一个人难以追求得手入脑的。可以说市场经济是科技的真善美大发展的需要和必然。全体国民或公民大力追求科技的真善美,有利于他们在全部经济社会生活中走向真善美。或许企业、一般国民难以追求科学的绝对真理之真、科学的绝对逻辑之美,然而他们却是科学的相对规律之善的主要、重要的“行善者”。行善层面也要考虑言“行善”的绝对真理之真、思“行善”的绝对逻辑之美,言引思促,行“行善”的相对规律之善的问题。所谓行“行善”的相对规律之善,一定是现有条件下“行善”的、最高水准与标准的相对规律之 “行”! 同理,对于“言真”、“行善”、“思美”层面都有言行思方面。共有九种组合。每个组合都有其相应的涵义。除”行善”外,“言真”、 “思美”层面也都有言行思三个方面。若能做到此六点,则是科学领域的民主即学术民主!若连“行善”层面的言行思三个方面共九点都做到了,则是科技领域的民主即科技民主!这种状态下,不愁科技不发展、进步。例如我们也会探求到言“言真”的绝对真理之真,那一定是现有条件下“言真”的、最高水准与标准的、绝对真理之“言”;我们也会探求到思“思美”的绝对逻辑之美,那一定是现有条件下”思美”的、最高水准与标准的、绝对逻辑之“思”。言“言真”、思“思美”和行“行善”是最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发展的、社会(国家)层面的一个组合。正是企业和全体国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于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在检验科学、证实或证伪科学,以至研究探索科学、创新科学。它们研究探索、创新的科学可能主要是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却是科学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全体国民因此而在精神思维上获得真善美的人格。所以,“科学内化”实质上是国民在精神思维上真善美人格的一个塑造过程。全力提高把事当事式有意注意的能力、实事求是式认知记忆能力和科学概念语言沟通交流互动的能力,是科学内化的三大目标所在。 科学没有单行道。认真地细究,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 “和希腊人的“古典哲学”,以及中国古人的“古典人学”,全都是人类追求“真理、规律、逻辑”的真正具有科学性的学说。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所有的差别均表现在关于“真理、规律和逻辑”表达的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形式的完全性程度上的差异。 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的逻辑是一元论逻辑。它所表达逻辑的规律性是“同一性”。它的具体的表达即:上帝是一,一就是上帝;上帝创造世界,世界归于上帝。希伯来人的“上帝”是人类呼吁“真理”、“科学”的伟大的智慧之声。 希腊人的“古典哲学”的逻辑是二元论逻辑。它所表达的逻辑的规律性是真理的“同一性”和规律的“矛盾性”或“相对性”。它的具体的表达即:一分为二,合二而一(我们中国人的阴阳合一论,也是二元论逻辑)。更有后来西方人的形式逻辑的表达: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中国人的“古典人学”的逻辑是三元论逻辑。它所表达的逻辑的规律性是“道生(绝对真理)一”,“一生(相对规律)二,二生(绝对逻辑)三”,“三生万物” 。它的更具体的表达即:一分为三,合三而一,三生万物。或按照现在“全息逻辑”的表达:同一律,相对律和三生万物律。这是现代科学在哲学上的涵义。 绝对真理、相对规律和绝对逻辑是科学不可或缺的价值。从上所述,无论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希腊人的“古典哲学”,还是中国人的“古典人学”,它们的学说的轴心都必须拥有“绝对真理”,必须具有蕴含绝对真理的“相对规律”,必须具有同时蕴含绝对真理和相对规律的“绝对逻辑”。也即是说,绝对真理、相对规律和绝对逻辑是科学不可或缺的价值。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是巨大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绝对真理是惟一的,这是“神学”所表达的重要的思想;不仅绝对真理是惟一的,而且蕴含绝对真理的规律是相对的,即一切规律都是在事物相对的关系之中展现出来的。这是“哲学”所表达的重要的思想;不仅绝对真理是惟一的(玄同),也不仅蕴含绝对真理的规律是相对的(一生二、正言若反),而且既蕴含绝对真理,又蕴含相对规律的绝对逻辑,必须是以“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一分为三,合三而一,三生万物” 。同时还应该注意,绝对逻辑的“自恰” 或“均衡”(玄德)是科学的终极追求。这是中国“人学”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由上所述,大家不难看到,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具有相当崇高的前卫性。它事实上在逻辑的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和希腊人的“古典哲学”,甚至也超越了近现代西方人的新的哲学。只是令人非常痛惜的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后人们并没有人真正继承老子的思想,而是历代所有的人们全都去继承了根本就没有或少有 “真理、规律、逻辑”思想的孔丘及其儒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近现代的西方人,他们只不过是把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和希腊人的“古典哲学”进行了融合,且作出了自己的推广和发展,却在近现代的历史之中取得了实际上极其巨大的科学成就与文明成就。他们不仅创立了自然科学,也创立了社会科学,同时也对全人类心灵科学的创立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如何超越他们,让我们中国人成为全人类科学的领导者、开创者、引路人呢? 三、老子的价值观与自然科学的三元论逻辑自恰 站在中国新的历史高度,再回顾中国过去的历史,虽然会油然产生某种巨大的悲悯情怀。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中华民族过去的历史,绝对不是完全的荒漠。而是在这巨大的文明荒漠之中,还深深地潜藏有人类科学文明极其伟大的“甘泉” 。或者说潜藏有伟大的人类文明的“薪火” 。这是在西方文明之外几乎惟一独自存在的人类文明的“薪火”。这个“薪火”即是源自中国伟大的先人伏羲、老子的“人学”思想智慧的光芒,必将照耀全人类的科学文明。 人类历史拥有三个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明源头。它们是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文明源头;希腊人的“古典哲学”以及后来西方人的近代“哲学”文明源头;还有就是中国古代人类的 “古典人学”文明源头。西方人的文明历史融合了希伯来人的“古典神学”文明和希腊人的“古典哲学”文明,创造了近代西方人自己的“哲学”文明。西方人正是在上述的两种文明“源头”的基础之上推动、发展、进化了自己的哲学、科学文明的历史。 中国人的“古典人学”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国人的“古典人学”的始祖是伏羲。伏羲创造了迄今为止都非常伟大的全息逻辑的符号,即中国人后来称之为“八卦”的符号。这些符号实际上蕴涵了人类非常伟大的“全息逻辑”思维的“人学”的奥秘。继承了伏羲的“全息逻辑”思维和“古典人学”事业的人是老子。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即是中国人的、也是全人类的“古典人学”文本。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人类对于人类文明世界的、卓越的(人学)精神、智慧的成就。 老子的价值观,与自然科学的三元论逻辑自恰,最有益于科学的发展。老子坚持他关于人生的价值观,即“道法自然”。并且按照这种最基本的原则,进一步地推演出了言行思三个层面的“道道宝宝德德”的人性的价值观。这六个字的意义,在于“道其所道,宝其所宝,德其所德。”更重要的是,老子完全按照“道法自然”的原理,全面准确地定义了“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里的“道”其实就是宇宙万物的绝对真理。定义了“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伪天下先。”(注意:是“不敢伪”,而不是“不敢为”。一字之差,意义完全相反。)这里的“宝”其实就是老子的总的方法论即相对规律、方法。定义了“德”:“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无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的“德”其实是老子认为自然、社会一体化生存和发展应该具有的绝对逻辑的终极追求。 大家可以看到,老子的价值观指出的全都是人类思维(精神)之中的先验的“道”的信念,经验的“宝”的概念和超验的“德”的观念。正是如此信念、概念和观念,最后可以归结到最终的言“真”、行“善”和思“美”之上。老子的价值观与西方人的价值观基本上等价。由于老子所提倡的逻辑的“全息性”,实际上老子所提倡的价值观比西方人的还更先进。按照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老子关于“道”、“宝”、“德”的定义,可以看到,老子所主张的价值观,比西方人所主张的价值观,还更接近完善的“真真善善美美”的科学的价值观。虽然西方人事实上会比老子更具有追求文明的“经验”,他们的价值观,既具有自然的绝对真理(人人追求自由)的追求,也具有社会的相对规律(人人达致平等)的追求,更具有自然、社会一体化生存发展的绝对逻辑(人人自律博爱)追求。而在这方面,老子的思想还远远没有获得真正的展开。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实际上全都在老子《道德经》的论述之中。诚如上面所谈到的,老子的价值观既具有自然的绝对真理——“道”,又具有社会的相对真知——“宝”,更具有“敬自然”、“和社会”的精神品格、认知方式的真诚——“德”。既敬奉自然,也拥抱社会,更追求精神。正是在与西方人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艺术等等追求的比较之中,我们发现了老子伟大思想的前瞻性。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古典人学”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之中,遭到了孔儒的反科学、反文明的意识形态巨大的堵截、遮蔽、扭曲。 强化大理性能力,让科学之树四季常春。这里所称的科学,实际上是指科技这个整体概念,是科学技术的简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被称为著名论断,是因为它在科学哲学意义上是绝对真理。我们推动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发展进步,经济社会前进,是因为科技也是真善美的事业。搞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发达了,科学让人不断探索自然,获得财富,经济社会才能变真变善变美而繁荣、和谐。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科学看作是理性地把事当事,实事求是。这里所称的理性,显然是“大理性”。那么,什么是人类的“大理性”?总的来说,人类具有三种最起码的对于事务分辨的大理性能力。它们分别是感性、理性和悟性。感性的后面是人类对于自然发现的天生的记忆,或又称作记性;理性的后面是人类社会后天对于事务的理解。只有具备最起码的理解的能力,才可能称作具有理性,或又称作理解性;悟性的后面是人类精神或智慧的对于万事万物奥秘的想象的或设想的综合能力,或又称对于新事务的创造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没有理性或理解能力的人们,将不可能真正懂得这些关系。这实质上即是对于万事万物之间的重要的逻辑关系的认知。社会上不少人既没有对于具体事务的规律的理解的理性,更没有对于潜在于万事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创造性的悟性。而惟一的就只有对于具体事务的现象的感性或记性。不少人就只能具有感性和记性,而根本就没有理性和悟性。最糟糕的是,他们的感性和记性还不是真理性的感性和记性,而仅仅是对于现象的、经验的、功利的、利害的等等的肤浅的感性和记性。 感性的真理性,是理解的理性存在的必要的条件;理性的真实性是悟性存在的必要的条件。换言之,没有真理性的感性,必不可能会有真实的理性;没有真实的理性,必不可能会有真成(功)的悟性。反过来,真成(功)的悟性,必蕴含真实的理性;真实的理性,必蕴含真理的感性,或真理的记性。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