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27wxq Su27wxq
关注数: 0 粉丝数: 55 发帖数: 7,153 关注贴吧数: 3
美国海军介绍 美国海军由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两个独立的军种组成。海军可分为舰艇部队、舰队航空兵、海上勤务部队和岸基部队4个兵种,一般按照行政管理和作战指挥两个系统进行编组和行动。 目前,海军编有两洋舰队,即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11个航母战斗群,10个舰载机联队;主要装备有84艘潜艇、143艘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含航空母舰 11艘、导弹巡洋舰31艘、导弹驱逐舰52艘、导弹护卫舰49艘)、2900架飞机(作战飞机1728架)、1500架直升飞机(含武装直升飞机487 架)。 一、舰艇部队 海军舰艇部队包括水面舰艇部队和潜艇部队,均编入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战略集团。平时属海军作战部领导,战时归各自所在战区的总部统一指挥。两大集团均采用行政和任务两种编组形式。 行政编组:分为水面舰艇司令部和水下舰艇司令部。水面舰艇司令部下辖若干个大队,包括水面舰只大队、巡洋舰驱逐舰大队、两栖舰大队、特种作战大队、扫雷舰大队和供应舰大队等;一个大队又下辖若干个中队,如1个巡洋舰驱逐舰大队由2~4艘巡洋舰和2~4艘驱逐舰中队编成。潜艇部队编制大致相同,只是常规潜舰中队编配4~6艘潜艇,而核潜艇中队可能编配7~10艘潜艇。航母通常编成航母战斗群,隶属于舰队航空兵司令部。 所谓任务编组,即特混编组,是为执行作战、演习、战术训练和某项特定任务而编成的混合舰队。它只负责对所属部队实施战役、战术指挥,不负责其行政事务;所需兵力从各个行政编组抽调,一俟任务完成即归还原行政建制。任务编组按兵力规模分为作战舰队、特混舰队、特混大队、特混小队和特混支队5个级别。 作战舰队是海军的战略军团,可独立实施各种大型战役。美国海军共编有5个大作战舰队。太平洋舰队编有第3(负责太平洋战区)、第7(负责西太平洋战区)和第5(负责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战区)等3个作战舰队,大西洋舰队编有第2(负责大西洋战区)和第6(负责地中海战区)等2个作战舰队。各舰队编制实力大同小异。如:第6舰队编有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2 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2艘、攻击潜艇2艘、海岸巡逻艇2艘,另配有两栖舰艇3艘和铺助舰3艘,共计18艘舰艇。第7舰队共有19艘舰艇,第5舰队共有18艘舰艇。此外,各舰队还有一部分军事海运局的后勤铺助舰船随同作战舰艇活动。 航空母舰是美海军最重要的舰种,常常是海军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核心力量。现编有11艘航母,其中核动力多用途航母8艘,即"尼米兹"级7艘("尼米兹" 号、"艾森豪威尔"号、"卡尔·文森"号、"罗斯福"号、"林肯"号、"华盛顿"号和"斯坦尼斯"号)、"企业"级核动力航母1艘("企业"号);常规动力多用途航母3艘,即"小鹰"级2艘("小鹰"号和"星座"号)和"福莱斯特"级1艘("独立"号)。 二、舰队航空兵 舰队航空兵也采用行政编组和任务编组两种编成方式。行政编组一般按单一机种编组,负责日常行政管理、飞行训练和物资技术保障等;任务编组是为满足遂行特定任务需要而进行的多机种混合编组。舰队航空兵按行政编组分为联队(大队)、中队和分遣队3级。联队是舰队航空兵的基本行政和战术单位,下辖6~12个中队,并分为舰队航空联队和舰载机联队。 舰队航空联队又称岸基航空联队,包括巡逻机联队(由6~7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装有9架P-3C岸基反潜巡逻机)、攻击机联队(由8~14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装有14架A-6E攻击机)、战斗机联队(由10多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装有12架F-14A战斗机)、战斗攻击机联队(由10多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装有12架F/A-18攻击战斗机)、直升机反潜作战机联队、侦察攻击机联队、母舰警戒联队和战术支援联队等。 舰载机联队是以航母为活动基地的行政管理和战术作战单位。目前,美军共编有10个现役舰载机联队和1个预备役舰载机联队。典型的舰载机联队编有2个战斗机中队,各装有F-14A型战斗机10~12架;2个战斗攻击机中队,各装有F/A-18战斗攻击机9~12架;1个战术电子战中队,装有EA-6B电子战飞机数架;1个空中预警机中队,装有E-2C预警机4~5架;此外,航母上还配有KA-6加油机、S-3和SH-3反潜机与直升机数架。 世界上最强大的水面和水下舰艇力量
第七届中国航展将于11月在珠海举行 第七届中国航展将于今年11月4日-9日在珠海航展中心举行。  据了解,本届航展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招商、招飞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已有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航空航天企业签下参展定单,本届航展的室内参展净面积已达17000平方米,本届航展的规模、档次将超过上届航展。  国内招商工作已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将以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亮相,全面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航空航天领域内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现已确定将3号展馆设立为专门的“中国航空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拟在整合后以新的企业形象和更大规模参加本届航展,进行集中展示。新组建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也将首度公开亮相;开展的第二日即11月5日将被定为“中国航空工业日”,当天将举行一系列高层活动,并将中国制造的飞机集中进行性能展示飞行,其中不乏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军、民用飞机。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也将以空前规模参展,2号展馆已确定为“中国航天馆”,参展面积将在上届的基础上各增加1500平方米。两大集团公司还将大幅增加参展展品,航天科工集团将在参展内容上增加后勤装备、军民两用装备、无人装备三类展品;航天科技集团将进一步展示卫星应用和应用卫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民营资本加快进入航空航天领域,国内航空航天配套企业参展踊跃,在已下订单的展商中大部分是航展上的“新面孔”,其中包括内知名的民营企业,这不仅扩大了航展的规模,而且进一步优化了航展的展商结构。  国外招商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以空中客车公司、罗·罗发动机公司、苏霍伊、俄武器等整机和发动机生产厂商为首的一大批国外知名航空航天企业已下参展定单,其中英国罗·罗发动机公司更是抢先签下了首份参展订单,这比历届中国航展收到的第一份国外订单提前了4个月时间。爱尔兰展团、西班牙的英德拉公司、瑞士的威力铭-马克黛尔公司等均是首次参展。  本届航展的招飞工作有望实现全面突破。一批代表国内先进技术和成果、一直为外界关注的新机型和新展品有望亮相本届航展。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安-148、庞巴迪飞机公司的挑战者-604公务机、新一代比奇富豪G36公务机等国外名机也将亮相航展,空中客车公司正在考虑派世界上最大的客机A380参展。此外,邀请世界顶级特技飞行表演队的工作也已有突破性进展,外国军方特技飞行表演队将有望打破以往只有俄罗斯军机唱“独角戏”的局面,另有世界顶级特技飞行表演队有望首次珠海献技。希望这些人民网所说的不是以前那样的只在口头上的进展和改变了~
2008大救灾启示中国应加强研发大型运输机(图)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思考。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增多,甚至呈现常态化的形势之下,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HZX强调指出:要把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放在军队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全局中加以科学筹划和实施,努力使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军队后勤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支援保障,既有与战争行动相同的特点,又有鲜明的不同点,尤其是在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公共卫生救援、国际维和与人道主义援助等行动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非战争军事后勤支援行动,是一种特定背景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样式,大力加强各项非战争军事后勤行动准备,对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1、 深入“研”,构建非战争军事后勤行动预案体系2、加强“储”,夯实非战争军事后勤行动物质基础3、着力“建”,打造非战争军事后勤行动装备平台4、积极“联”,完善非战争军事后勤行动协作机制  建立保障资源共享机制。破除“别人有不如自己有”的传统观念,对各种保障资源,不管是军内的还是地方的、甚至国外的,只求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积极探索“合同式”保障、“采购式”保障的实施办法,建立可靠的社会化保障网络,确保一旦有事,能够召之即来。健全完善后勤动员法规体系,明确人员征集、设施设备征用;企业转扩产的组织程序和经济补偿办法,真正做到寓保障力于综合国力之中,形成军队后勤、预备役后勤、社会后勤三位一体的保障模式。 中方人员与美军C-17飞行员握手,背后就是这架“万里迢迢”赶来的C-17运输机
东瀛之OH-1“忍者”侦察/攻击直升机 日本OH-1“忍者”(Ninja)是川崎重工于199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一种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用于替代日本陆上自卫队现役的OH-6D轻型武装侦察直升机。该机是日本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军用直升机。它由日本川崎重工设计,川崎、三菱和富士三家公司联合制造,单价440万美元。它的出世结束了以往日本武装直升机由美、德等国设计和凭许可证在日本生产组装的历史。1992财年日本防卫厅(JDF)授予川崎重工业公司225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该型机(编号暂定为OH-X)的初步设计阶段。1992年第二季度,日本防卫厅的技术研究部(TRDI)宣布了计划需求。1992年9月川崎重工业公司被选为合同主承包商,承担60%的工作,富士重工业公司和三菱重工业公司为合作者,并各承担20%的工作。起落架由三菱重工业公司负责,尾部结构、短翼和整流罩由富士重工业公司负责,剩余部分工作由川崎重工业公司负责。1992年10月1日,由这三个公司组成观察直升机工程队(OHCET),并开始初步设计。1994年9月,向公众公开了直升机的模型。整个项目计划生产6架原型机,其中4架用于试飞,2架用于地面试验。1996年3月15日,首架直升机出厂,并于同年8月6日首飞。第二架原型机于1996年11月首飞。1996年底该机采用OH-1编号。前两架原型机分别于1997年5月和6月交付给日本防卫厅。1997年1月9日,第三架原型机首飞,在此以前的两架原型机分别累计飞行了30小时和20小时。第四架原型机于1997年2月首飞,同年8月交付。1997财年日本陆上自卫队(JGSDF)订购了3架,2000年开始服役。OH-1主要用于侦察敌方地面目标情况,将获取的信息传给AH-1等日本武装直升机和地面指挥机关,发起攻击。除侦察用途外,OH-1也能胜任一定的对地攻击和空战任务。日本 OH-1 侦察攻击直升机
“幼狮”的诞生——现代史上最大胆离奇却意外成功的间谍行动 以色列“幼狮”战斗机是以达索“幻影”III/5机体为基础,改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J79-GE-17涡喷发动机和以色列电子设备而成的改进型战斗机。研制厂商为以色列飞机制造公司(IAF)。因此“幼狮”成为了以色列第一种国产战斗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960年代,以色列购买了法国达索公司的“幻影”IIIC战斗机,并接受了该公司的技术援助。1967年阿以战争中,以色列的“幻影”IIICJ起了重要作用,证明“幻影”飞机作战是有效的。在这以前,法-以技术小组已对该机作过400余项修改,这个过程使以色列技术人员学到了很多知识。1967年阿以战争以后,法国为保持其中立地位,于1968年对以色列实行禁运政策,以色列空军得不到飞机补充,原已定购的50架“幻影”5也被撤消。为此,以色列当局决定依靠自己的航空工业制造“幻影”飞机的零部件,并继而以法国飞机为基础研制战斗机来满足空军的需求。经过以色列情报机构的努力,首先窃取了法国“幻影”5及其“阿塔”8C发动机的制造图纸。1969年就开始执行代号为“黑帘”的秘密发展计划。1969年9月,命名为“鹰”(Nesher)的原型机首次试飞,装的是“阿塔”发动机,外形与“幻影”5十分相象,但载的是以色列的军械和电子设备。完成试飞后,改名为“闪电”(Barak)。1972年交付以空军使用。该机装埃尔塔公司的电子火控系统、马丁-贝克公司 JM.6弹射座椅、“谢夫里”空-空导弹和一门30毫米“德发”553机炮,对地攻击比“幻影”更有效,估计有40架参加了1973年的“十月战争”。相关资料:以色列 Kfir“幼狮” 战斗机http://www.airforceworld.com/fighter/kfir.htm 一代名机“幼狮”战斗机的诞生,就源于一次堪称现代世界上最大胆离奇却意外成功的间谍行动——“幻影行动”。
核弹爆炸的余波——“绝世好弹” 1958年,美国在太平洋上空进行氢弹爆炸试验。核爆炸产生γ射线,当射线击中大气层中的N和O时,释放出的电子像海啸一样波及数百公里,夏威夷群岛的街灯全部熄灭,无线电导航系统中断了18小时。澳大利亚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因此,美国开始可抵御电磁脉冲(EMP)的电子设备,结果却使电磁炸弹的炸弹拉开了序幕。电磁炸弹是通过一种非核爆形式,把普通炸弹的机械能转化成高强度的电磁脉冲能量的一种炸弹,其杀伤破坏力介于常规武器与核武器之间,这种炸弹爆炸后,会辐射出高强度的脉冲,能使半径数十公里内的飞机、雷达、电子计算机、电器、通信工具等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甚至造成难以修复的物理损伤。特别是使用CMOS和NMOS的高密度数字电子元件是最易损的,因为它们的晶体管很小,需要很少的能量就可以毁伤。现代战场不需要造成重大的伤亡,各种级别的电磁袭击都能完成大量的战斗任务,例如,电磁炸弹能够有效地使车辆的控制系统、地面、导弹或者炸弹上的瞄准系统、通信系统、导航系统、探测系统等失效。对于传统炸弹和导弹很难对付的坚固的地下掩体,电磁脉冲能通过地面使掩体的照明、通风和通信系统失效,使地下掩体无法使用。因此,在未来战场上电磁炸弹将扮演重要角色。微波辐射和电磁脉冲对目标的毁伤作用主要有电效应、热效应和生物效应3形式。1、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是高功率微波战斗部和电磁脉冲炸弹的主要目的。当能量密度为 0.01μW/m2-1μW/m2 时,可以使工作在该波段的雷达和通信设备受干扰而不能正常工作;当能量密度为 0.01mW/cm2-1mW/cm2 时,可使电子设备的微波器件性能降低或失效,尤其是小型计算机的芯片更易被毁;当能量密度为 10W/cm2-100W/cm2 时,可以使工作任何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完全失效。2、杀伤人员——对人员的杀伤主要是生物效应和热效应。生物效应是由较弱的微波能量照射后引起的,能使人员神经错乱、行为错误、烦躁或心肺衰竭等,试验证明,当飞行员受到能量密度为 3mW/cm2-10mW/cm2 的微波束照射时,就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可能造成飞机失事。热效应是由强微波能量照射后引起的,当微波能量密度为 0.5mW/cm2 时,可造成人员皮肤轻度烧伤,当能量密度为 20W/cm2-80W/cm2 时,照射1s后可致死。一枚电磁炸弹攻击一个城市的通讯示意图
战略——战役——战术 军事冲突形式可分为三类:战争,战役,战斗。军事作战思想通常也被分为三个等级:战略,战役,战术。其中,“战役”这个概念在两方面都有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军事理论专家们似乎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当。这是(中俄军演)对上述名词作出的通俗解释:战略:广义上的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如国家战略、国防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军事战略主要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军事战略按作战类型和性质,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在军事战略下一层次,还有军种战略和战区战略等。战役: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 的,在统一指挥下进行的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的作战行动。它介于战争与战斗之间。按作战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按战役力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为 合同战役和联合战役;按规模,分为集团军战役、方面军(集团军群)战役、战区战役等。还可按军兵种,分为陆军战役、海军战役、空军战役和第二炮兵战役等。战斗:兵团或部队、分队在较短时间和较小空间内进行的有组织的作战行动。分为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两大类。可在战役内进行,也可单独进行。战术:准备与实施战斗的理论和实践。在理论 上,战术研究战斗的规律、特点和内容;研究部队的战斗素质和战斗能力。在实践上,战术是指挥员、司令部和军队准备与实践战斗的活动。战术包括经常了解情 况,定下决心和向部属下达任务;计划和准备战斗;实施战斗行动;指挥部队和分队;保障战斗行动。除各兵种和专业兵战术外,还有合同战术,主要研究诸兵种合 同战斗的规律。虽然各种军事系统的眼光有所不同,但是大同小异,只是在概念上补充了一些新的理解。1940年英伦空战就是由空军决定战役胜负的首例
航空百年:震惊世界10种飞机(组图) 2003年航空百年之际,美国评出震惊世界10种飞机。1 道格拉斯DC-3   功绩:确定了商业航空发展道路。道格拉斯DC-3飞机在1991年年底前在全世界经典航线上不间断飞行了55年, 安全可靠,非常受欢迎,确立了现代商业航空标准。DC-3的运行向怀疑者证实,航空运输是可以赢利的。 2 波音-707   功绩:第一种真正成功的喷气式飞机,商业航空班机的典范。原型机1954年7月首飞,波音707-121成为第一代最成功的喷气式客机,共生产了917架,1958年开始商业使用至今。波音707作为运输工具,其改进型可用作加油机和侦察机。E-3远程雷达预警机正是在其基础上研制成功的。3 贝尔X-1   功绩:第一种有人驾驶超音速飞机。这种飞机是为荣誉而诞生的,它没让人失望,1947年10月14日试验飞行员亚格尔驾驶该机首次突破了音速(1马赫),为军事航空和航天事业开辟了道路。4 波音B-17   功绩:确立了轰炸机的标准。与所有之前的轰炸机不同,B-17能够高空(10公里)、快速(956 公里/小时)飞行,机身上下安装有双座旋转炮塔,机尾也有射击点,除了机首之外,所有位置都装有12.7毫米机枪,成为在敌方歼击机前完全不用防护的飞机。能够运送2.5吨重的炸弹飞行1700 公里,二战时参加了轰炸柏林、罗马的战役。 5 北美P-51“野马”   功绩:二战时最好的歼击机。二战时最好的歼击机之一,北美P-51“野马”是为英国制造的近距歼击机,后来发展了多种分型:护航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近距支援歼击机、侦察机,与B-17一同成为美国航空的象征。 6 柯蒂斯 JN-4“詹妮”   功绩:第一种批量生产的飞机,美国第一种邮政飞机。柯蒂斯JN-4双座飞机问世后很快得到了“詹妮”的亲切称呼,两次大战期间非常出名,为战时服务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战时,几乎所有美国和加拿大的飞行员都是在柯蒂斯JN-4上学习飞行的。1918年5月正式成为第一种邮政飞机。7 梅塞施米特式战斗机ME-262   功绩:第一种实用喷气式飞机,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二战期间德国空军使用的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是德国在战争后期唯一能改变战争进程的飞机,但它存在严重的技术缺陷,不能在快速飞行时准确瞄准,耗油量大,防护能力弱。 8 单马达飞机Cessna   功绩:第一种多乘员飞机。Cessna-172“空中之鹰”飞机是世界上最畅销的飞机之一,已经使用了50年,成百上千名现代飞行员首次学习领航时就是使用这种飞机。如果你认识一名飞行员,那么他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驾驶这种飞机的经历。9 波音B-314“大剪刀”   功绩:第一种横跨大西洋的客机,历史上最豪华的客机。B-314机舱上有豪华的内部装饰,仆人、床、餐厅,也是丘吉尔最喜欢乘坐的飞机。10 洛克希德SR-71“黑鸟”   功绩:历史上最快的有人驾驶飞机。洛克希德公司的SR-71 有人驾驶战略侦察机是替代U-2服役的,1959年开始设计,1963年开始制造, 1966年首架飞机在美国空军战略侦察局服役。速度可达3219公里/小时,可在24公里的高度上飞行,可以不用进入苏联领空而监视其全境,1974年创造了不足2小时从伦敦飞抵纽约的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如下图)
新型 苏-35 战机仍具有巨大空战潜力! 作为对苏-27M进行深度现代化改装后的产物,将从2008年起量产最新型的苏-35战斗机,预计该机的总产量将在300架左右。俄罗斯苏霍伊公司近日宣布。虽然苏-35是多用途风潮的产品,但制空能力才是该机型真正的闪光点。苏-35基本技术数据:机身长:21.96米翼展:14.70米空重:184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5700千克最大速度:2440千米/每小时续航力:3500千米发动机:2台推力 137.30 kN AL-31MF型涡扇发动机固定武器:一门GSH30型口径30mm机炮挂载点:12个最大外挂重量:8200千克以上数据为以前苏-35的公开资料。最新将2008年投入市场的新改型苏-35,去掉了前翼系统和减速板。可以推断,少了前翼等重量会减轻,但减去重量应该是被推力矢量发动机和载油量等增加的重量所弥补,其他系统重量的变动应该不会大,所以飞机重量总体会维持在原水平。根据公开资料查:R-77单枚重 175 kg;R-73单枚重 105 kg;R-27单枚重:主动雷达制导350 kg,红外制导245 kg; R-60单枚重 45 kg.按苏-35一般配置全制空武器挂载,4*R-73 4*R-27 4*R-77,总重 2520 kg。若用R-77代替全部R-73则重量更低。发动机推力换算:137.30*1000*2/9.8=28020.41 Kg,按正常起飞重量(25700)计算推重比:28020.41/25700=1.09。正常起飞重量(25700千克),已经包括了武器载荷。若怀疑此时飞机并非全空战挂载,假设25700的数据中的载荷全为人和燃油,则再加入一般配置(4*R-73,4*R-27,4*R-77)12枚导弹 2520 kg,计算推重比:28020.41/(25700+2520)=0.993。其推重比仍可为1,达到了所有第三或三代半战斗机的正常重量推重比,机动性并没有大幅度降低。然后再来说苏-35的空战能力:由火控系统决定的空战性能不考虑,该项在系统升级后,应会与其他战机的升级型号保持均势;飞机气动外形与苏-27早期型号几乎一样,不由发动机决定的性能数据则可以参照苏-27其他制空型;大推力、推力矢量、空战高推重比和高载油系数等决定的空战性能,足以让新型苏-35在空战中,可以肯定能与除典型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外的所有战斗机匹敌,甚至可能有一定的优势。小鸭翼已去掉的最新型苏-35
德军总参谋部历届总参谋长名录 (自官方正式启用总参谋部这一名称) 德军总参谋长(1820-1945) 上任年份 卸任年份 卡尔·冯·米夫林男爵中将 1821.1.11 1829.1.21 威廉·约翰·冯·克劳泽内克步兵上将 1829.11.29 1848.5.13 卡尔·弗里德里西·威廉·冯·赖赫尔骑兵上将 1848.5.13 1857.10.7 赫尔穆特·冯·毛奇伯爵元帅 1857.10.29 1888.8.10 阿尔弗雷德·冯·瓦尔德泽伯爵骑兵上将 1888.8.10 1891.2.7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骑兵上将 1891.2.7 1906.1.1 赫尔穆特·冯·(小)毛奇大将 1906.1.1 1914.9.14 艾里希·冯·法尔肯海因步兵上将 1914.9.14 1916.8.29 保罗·冯·兴登堡元帅 1916.8.29 1919.7.3 艾里希·鲁登道夫步兵上将 1916.8.29 1918.10.26 备注:第一军需总监威廉·格勒纳中将 1918.10.30 1919.7.15 备注:第一军需总监汉斯·冯·泽克特少将 1919.10.1 1920.3.26 备注:部队局局长威廉·海耶少将 1920.3.28 1923 .2 奥托·哈塞少将 1923 .2 1925 .10 格奥尔格·韦策尔少将 1925 .10 1926. 12 韦尔纳·冯·布洛姆贝格少将 1927. 1 1929.9.30 库特·冯·曼施泰因·艾克沃德男爵少将 1929.10.1 1930.10.31 威廉·亚当少将 1930.11.1 1933.9.30 路德维西·贝克炮兵上将 1933.10.1 1938.10.31 弗朗兹·哈尔德大将 1938.10.31 1942.9.24 库特·蔡茨勒大将 1942.9.24 1944.7.20 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将 1944.7.21 1945.3.28 备注:代理汉斯·克雷布斯步兵上将 1945.3.29 1945.4.30 备注:代理注:本表格资料来源《德军参谋总部》。该书全面地描述了从普鲁士总参谋部建立到纳粹德国参谋总部灭亡的这段历史,对于战史军迷来说,真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德国总参谋部体制的奠基人--毛奇元帅
德军历届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名录 (自官方正式启用总参谋部这一名称) 德军总参谋长(1820-1945) 上任年份 卸任年份 卡尔·冯·米夫林男爵中将 1821.1.11 1829.1.21 威廉·约翰·冯·克劳泽内克步兵上将 1829.11.29 1848.5.13 卡尔·弗里德里西·威廉·冯·赖赫尔骑兵上将 1848.5.13 1857.10.7 赫尔穆特·冯·毛奇伯爵元帅 1857.10.29 1888.8.10 阿尔弗雷德·冯·瓦尔德泽伯爵骑兵上将 1888.8.10 1891.2.7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骑兵上将 1891.2.7 1906.1.1 赫尔穆特·冯·(小)毛奇大将 1906.1.1 1914.9.14 艾里希·冯·法尔肯海因步兵上将 1914.9.14 1916.8.29 保罗·冯·兴登堡元帅 1916.8.29 1919.7.3 艾里希·鲁登道夫步兵上将 1916.8.29 1918.10.26 备注:第一军需总监威廉·格勒纳中将 1918.10.30 1919.7.15 备注:第一军需总监汉斯·冯·泽克特少将 1919.10.1 1920.3.26 备注:部队局局长威廉·海耶少将 1920.3.28 1923 .2 奥托·哈塞少将 1923 .2 1925 .10 格奥尔格·韦策尔少将 1925 .10 1926. 12 韦尔纳·冯·布洛姆贝格少将 1927. 1 1929.9.30 库特·冯·曼施泰因·艾克沃德男爵少将 1929.10.1 1930.10.31 威廉·亚当少将 1930.11.1 1933.9.30 路德维西·贝克炮兵上将 1933.10.1 1938.10.31 弗朗兹·哈尔德大将 1938.10.31 1942.9.24 库特·蔡茨勒大将 1942.9.24 1944.7.20 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将 1944.7.21 1945.3.28 备注:代理汉斯·克雷布斯步兵上将 1945.3.29 1945.4.30 备注:代理注:本表格资料来源《德军参谋总部》。该书全面地描述了从普鲁士总参谋部建立到纳粹德国参谋总部灭亡的这段历史,对于战史军迷来说,真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德国总参谋部体制的奠基人--毛奇元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