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语界 密语界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关注数: 75 粉丝数: 2,561 发帖数: 23,871 关注贴吧数: 10
佛言:解脱于解脱无有差别。道于道无有差别。乘于乘而有差别。 《出生菩提心经》摘录 尔时迦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解脱解脱有差别不。佛言。婆罗门。解脱于解脱无有差别。道于道无有差别。乘于乘而有差别。譬如王路有象舆者。有马舆者。有驴舆者。彼等次第行于彼路同至一城。婆罗门。于汝意云何。如是等乘有差别不。婆罗门言。大德世尊。然彼诸乘实有差别。佛言。如是如是。婆罗门。声闻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有差别。道与解脱无有差别。婆罗门。譬如恒河有三种人。有从此岸至于彼岸。其初人者。以草为筏倚之而度。第二人者若以皮囊若以皮船倚之而度。第三人者。造作大船乘之入河。于此船中载百千人。其第三人。复敕长子安置守护如此船舫。所有众生来者。汝从此岸度至彼岸。为多人等作利益故。婆罗门。于意云何。夫彼岸者有差别不。婆罗门言。不也世尊。佛复问言。婆罗门。于汝意云何。彼乘之乘有差别不。婆罗门言。所乘之乘实有差别。佛言。如是如是。婆罗门。然声闻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实有差别。婆罗门。如第一人。依倚草筏从于此岸至于彼岸。独一无二。声闻菩提应如是知。第二人者。若倚皮囊及以皮船。从于此岸度至彼岸。辟支佛菩提应如是知。婆罗门。如第三人。成就大船共多人众。从于此岸至于彼岸。如来菩提应如是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说法常住经》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只树给孤独之园。佛告诸比丘。法者常在。有佛无佛法住如故。如来至真出现世间。因为宣解分别深义敷演至慧。志在小乘。为说四谛苦习尽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举要言之有阴身苦。设无有身当有何患。是曰苦谛。目贪于色。耳鼻身口意亦复如是。由此因缘成其六衰。从来劫数甚大久矣。既谛见斯已。知为恶习悉无益身。因守身行。护其心口十恶。以拔十二因缘根本则灭。灭除三毒。空无相愿由成罗汉。缘十二因知其牵连断其根源辄成缘觉。解身本空。奉六度无极四等四恩。道品之法三十有七。空无相愿无此三事。不为取证。六通善权常济危厄。等心一切无所适莫。故曰菩萨。逮不退转。当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度脱十方。故号为佛道法。常存行者。与合无彼无此。犹如众流未到海时各有本名。以合于海无有异号。道德若兹。去来今佛合一法身行与道合。因为众生分别演说。阴衰诸入十二牵连皆为病疾。诸度无极四等四恩为大法药。疗众生病。净如虚空。明逾日光。德超须弥。神圣巍巍莫能讥谤。众罪消灭无复诸苦。以大慈悲度脱十方。佛说是时。诸比丘众漏尽意解。无数菩萨寻时逮得无所从生法忍。佛说如是。诸比丘及诸菩萨诸天龙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洒净仪规 准备一个没用过的小杯子,装上没煮的干净水;杨柳枝或石榴枝一小根,没有就用供佛的花或叶子。 先点三支香,念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顶礼三拜后接下面,) 净水赞 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除愆,火焰化红莲,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持水说文 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 (把干净杯子拿在左手里,拿水杯的左手手势:用大拇指、食指、小拇指拿,中指、无名指弯曲,水杯底部就放在中指、无名指弯曲的指背上。右手拿叶子,洒一下,观想,然后把水放在桌子上就可以了) 清静。教有真言谨当持诵。 大悲咒(7遍)大悲咒 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Na Mo, He Le Da Na, Duo La Ye Ye). 南无、阿唎耶(Na Mo, Ou Li Ye). 婆卢羯帝、烁钵罗耶(Po Luo Jie Di, Shuo Bo La Ye). 菩提萨埵婆耶(Pu Ti Sa Duo Po Ye), 摩诃萨埵婆耶(Mo He Sa Duo Po Ye). 摩诃、迦卢尼迦耶(Mo He, Jia Lu Ni Jia Ye). 唵,萨皤罗罚曳(An,Sa Bo La Fa Yi), 数怛那怛写(Su Da Na Da Xia). 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Na Mo, Xi Ji LieDuo, Yi Mong Ou Li Ye). 婆卢吉帝、室佛罗愣驮婆(Po Lu Jie Di, Shi Fu La Leng Tuo Po). 南无、那罗谨墀(Na Mo, No La Jin Chi). 醯利摩诃、皤哆沙咩(Shi Li Mo He, Ba Duo Suo Mi). 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Sa Po Ou Ta, Dou Shu Peng, Ou Shi Yun).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Sa Po Sa Duo, Na Mo Po Sa Duo), 那摩婆伽,摩罚特豆(Na Mo Po Qie, Mo Fa Te Dou). 怛侄他(Da Zhi Ta), 唵,阿婆卢醯.卢迦帝(An, Ou Po Lu Xi, Lu Jia Di), 迦罗帝.夷醯唎(Jia Lu Di, Yi Xi Li). 摩诃菩提萨埵(Mo He Pu Ti Sa Duo). 萨婆萨婆(Sa Po Sa Po), 摩罗摩罗(Mo La Mo La), 摩醯摩醯、唎驮孕(Mo Xi Mo Xi, Lie Tuo Yun). 俱卢俱卢、羯蒙(Ju Lu Ju Lu, Jie Mong).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Du Lu Du Lu, Fa She Ye Di). 摩诃、罚阇耶帝(Mo He, Fa She Ye Di). 陀罗陀罗(Tuo La Tuo La), 地唎尼(Di Li Ni), 室佛罗耶(Shi Fu La Ye). 遮罗遮罗(Zhe La Zhe La),
佛说——念珠相关的经典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出天息灾新译文珠根本仪轨经中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诸有情故,以大悲心告诸大众言:“汝等善听!我今演说受持数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若有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速求诸法得成验者,其数珠法应有如是须当受持。 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 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 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 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 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 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 若用因陀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 若用乌嚧陀啰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 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 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   “诸善男子,其菩提子者,若复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语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为五十四、或二十七、或十四亦皆得用,此即数珠法相差别。   “诸善男子,以何因缘我今独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诸人善听!我为汝等重说昔因。过去有佛出现于世,在此树下成等正觉。时一外道信邪倒见毁谤三宝,彼有一男忽被非人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盛,未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既是在此树下成等正觉,若佛是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着菩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必苏。’以经七日诵念佛名,其子乃得重苏。外道赞言:‘诸佛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诸外道等悉舍邪,归正发菩提心,信知佛力不可思议。诸人咸号为延命树,以此因缘有其二名。应当知之,我为汝等视其所要。”   说此语已,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法王子,如汝所说一无有异。”   一切大众闻此持珠校量功德,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贴吧共修】诸善男子!如来灭后,谁能荷负世尊如是之大重担 《胜天王般若波罗密经》 节尾章句 部份节录 尔时,大众一时咸同观如来面,异口共音俱发声言:“诸善男子!如来灭后,谁能荷负世尊如是之大重担,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所可修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众中有一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为护持法故,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说偈赞云:   “我等舍身命,  不求未来报,  护持甚深法,  世尊之所说。”   尔时,众中五百天子,贤王为上首,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说偈赞云:   “为度诸众生,  成就大悲愿,  护持甚深法,  世尊之所说。”   尔时,释提桓因、尸弃大梵、毗沙门天王,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说偈赞云:   “般若微妙药,  能治一切病,  我等顶戴持,  世尊之所说。”   尔时,执金刚神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说偈赞云:   “法本无名字,  佛以名字说,  世尊大悲教,  我等顶戴持。”   尔时,世尊告尸弃梵天言:“梵天!佛有三事最为无上。何等为三?一者、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闻修行。梵天!如此三法最为无上。若复有人能修行者,此人名为供养如来。佛若在世一劫、若减一劫,说彼功德不能究尽。梵天!若护持如来一四句偈,是人功德尚不可量;况复般若波罗蜜,三世佛母。何以故?梵天!诸佛如来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以法供养,即是供养诸佛如来,不以赀财而为供养;法供养者,诸供养中最为第一。梵天!有人护持如来正法,当知此人二世安乐。是故,梵天!应须护持甚深修多罗。梵天!梵天以拥护法故,得见贤劫千佛,悉为请主。梵天!于此秽土护持正法须臾之间,胜在净土过一劫、若一劫,是故宜应勤加精进拥护正法。”
【贴吧共修】诸善男子!如来灭后,谁能荷负世尊如是之大重担 《胜天王般若波罗密经》 节尾章句 部份节录 尔时,大众一时咸同观如来面,异口共音俱发声言:“诸善男子!如来灭后,谁能荷负世尊如是之大重担,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所可修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众中有一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为护持法故,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说偈赞云:   “我等舍身命,  不求未来报,  护持甚深法,  世尊之所说。”   尔时,众中五百天子,贤王为上首,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说偈赞云:   “为度诸众生,  成就大悲愿,  护持甚深法,  世尊之所说。”   尔时,释提桓因、尸弃大梵、毗沙门天王,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说偈赞云:   “般若微妙药,  能治一切病,  我等顶戴持,  世尊之所说。”   尔时,执金刚神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说偈赞云:   “法本无名字,  佛以名字说,  世尊大悲教,  我等顶戴持。”   尔时,世尊告尸弃梵天言:“梵天!佛有三事最为无上。何等为三?一者、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闻修行。梵天!如此三法最为无上。若复有人能修行者,此人名为供养如来。佛若在世一劫、若减一劫,说彼功德不能究尽。梵天!若护持如来一四句偈,是人功德尚不可量;况复般若波罗蜜,三世佛母。何以故?梵天!诸佛如来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以法供养,即是供养诸佛如来,不以赀财而为供养;法供养者,诸供养中最为第一。梵天!有人护持如来正法,当知此人二世安乐。是故,梵天!应须护持甚深修多罗。梵天!梵天以拥护法故,得见贤劫千佛,悉为请主。梵天!于此秽土护持正法须臾之间,胜在净土过一劫、若一劫,是故宜应勤加精进拥护正法。”
扫尘除垢 佛陀在四十九年弘化生涯中,始终本者契理契机的精神。”契“是符合的意思,契理是佛陀所说的一切法符合真理;契机是符合众生的根机。佛陀说法很讲究契机,众生的根机不同,就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施设无量法门,对什么类型的众生就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法门。佛陀度众生就象医生看病一样,众生有什么样的病,佛陀就给他们开什么样的药方。   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当时佛陀有一个叫周利般特的弟子,他愚笨过人,记忆力又是非常差,他有个哥哥也在佛陀的僧团里出家,对这个愚笨的弟弟非常嫌弃,因此总想把他赶出僧团外,周利般特为此觉得很苦恼。这天他正伤心地在哭着,恰巧遇上慈悲的佛陀,佛陀问他哭什么,他说因为自己的愚笨,被哥哥所嫌弃。佛陀安慰了他一番,然后就让他在僧团中帮忙扫地,并教他念“扫尘除垢”四个字,他确实非常笨,佛陀教他念“扫尘”时,他就忘记了“除垢”;教他念“除垢”时,他又忘记了“扫尘”,教了很长时间才把四个字念下来。从那以后,周利磐特每天都在寺院扫地,边扫边念“扫尘除垢、扫尘除垢……”,由于心念的专注,一段时间后,妄想渐渐减少,无明渐渐减少,无漏的智慧光明也显现出来。后来,周利盘特因为天天念这四个字的关系,证得了阿罗汉果。佛陀就是这样,根据不同根机的众生,施设不同的法门。在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里,就象周利般特这样的众生都可以得度,还有什么样的众生不可以度化呢?
观世音菩萨——相关的经文 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时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世尊,诸有情中,有能知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者否?   佛言:无有知者。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无量相应,如来而尚难知,菩萨云何而得知此观自在菩萨微妙本心处耶?我往他方国土,无有知是六字大明陀罗尼处者。若有人能而常受持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者,于是持诵之时,有九十九殑伽河沙数如来集会;复有如微尘数菩萨集会;复有三十二天天子众,亦皆集会;复有四大天王,而于四方为其卫护;复有娑誐啰龙王、无热恼龙王、得叉迦龙王、嚩苏枳龙王,如是无数百千万俱胝那庾多龙王,而来卫护是人;复有地中药叉、虚空神等,而亦卫护是人。善男子,观自在菩萨身毛孔中,俱胝数如来止息已,赞叹是人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是如意摩尼之宝,汝七代种族皆当得其解脱。善男子,彼持明人,于其腹中所有诸虫,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   若复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身中、项上戴持者。善男子,若有得见是戴持之人,则同见于金刚之身,又如见于舍利窣堵波,又如见于如来,又如见于具一俱胝智慧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人而得无尽辩才,得清净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多圆满功德。是人得天转轮灌顶。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发起慈心,离诸瞋毒,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触于余人之身。蒙所触者,是人速得菩萨之位。若是戴持之人,见其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乃至异类诸有情身。如是得所见者,悉皆速得菩萨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而得不可思议相应念诵。今此六字大明陀罗尼,作如是说。 节选自 《大乘庄严宝王经》
佛典故事——九色鹿 从前,有一只珍奇罕见的九色鹿,常在恒河边饮水吃草。一天,有人失足掉进了河里,惊恐地大声呼喊,九色鹿听见了,不顾自身的安危,赶忙跳下河里,将落水人救起。落水人为报答它的救命之恩,愿意当它的仆人,每天取水草来供养并供其使唤。但九色鹿婉拒了,只要求他保守秘密,不要泄露见过九色鹿的秘密:「否则人们会为了贪求我身上的皮、角,而来杀害我!」九色鹿告诫完随即离去。 此时,国王的夫人在夜里梦见一只身长九色彩毛的鹿,皮薄坚韧,鹿角亮白胜雪,异常珍贵。王后一觉醒来念念不忘梦里的鹿,朝思暮想著要用九色鹿的皮作坐褥,用九色鹿的角作拂柄,最后就称病以死威胁国王,央求国王派人去捕捉。国王为讨王后的欢喜,於是四处张贴布告,若有人能知九色鹿所在,不但能得重金奖赏,更愿分与大半江山。那位落水人听闻这个消息,贪心起、恶念生,想著鹿不过是头畜生,死活有何关系,蒙昧良知的落水人於是向国王密报九色鹿的行踪,由於他违背诺言,恩将仇报,脸上立刻生满癞疮,痛苦难当,但利欲薰心的落水人并没有觉悟,仍然带著国王的大军来到了九色鹿栖息的河边。 河旁大树上的乌鸦平素与鹿为好友,交谊深厚,远远发现了国王的军队,赶紧飞告九色鹿,但国王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重重包围河的两岸,令鹿无处逃脱。这时,九色鹿一眼就认出了落水人的长相,知道是这个人出卖了他,於是上前把当初如何不惜生命救人免难,今日却遭背叛的情况告知国王。国王听了,非常惊讶,畜牲竟然怀有如此深厚的慈悲心,勇於牺牲自己,拯救他人,反而是人忘恩背义;於是便颁布命令,从今以后不许任何人伤害九色鹿,若有违犯者,绝不饶恕。 典故摘自:《佛说九色鹿经》 省思 一切事情皆藉由众缘和合,往往须要大众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知因识果的明理人,就会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不仅能知,更真实去实践!相反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知感恩的人,必然无以成事,亦为人所远离。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