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有道 h有道
关注数: 725 粉丝数: 993 发帖数: 30,233 关注贴吧数: 74
一缘的失败和意义 一缘的失败和意义 历史证明,凡是可以成事的反抗,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而这个领导核心,必须是有信仰、有理论、有魄力、有胆识、有才干的人。 这个人可以不要道德,但必须有道义。这个人可以不顾及颜面,但必须让事件圆满解决。这个人可以不择手段,但必须控制事态的进展。这个人可以身居幕后,但必须有一定的审时度势能力。 所以,国虽无祚而绵长,盗亦有道却苦短,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个失败的原因是不能审时度势。 提高工资待遇的最好机遇是整合之前。据我所知,那时候依照有关规定,一缘应该有个职代会。那时候你们干嘛去了?即使不知道整合后的工资走向,你也可以提出一个“月工资不低于全国同行业工资标准。”但你们太满足当时的现状,不仅不提,而且为了能在一缘谋个小差事,不惜托人情送厚礼,贴上老婆的也大有人在。话虽然不好听,但这个很容易给潞安造成一种错觉,和顺人知足得很,厚道的很,热情的很,温顺的很。所以工资该不涨还不涨、老婆该占用还占用。 第三个失败原因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大家都知道,“摆工”的祖师爷是我们党。打土豪的祖师爷也是我们党,你现在拿这些伎俩在“关公门前耍大刀”,还乖乖的让那些祖师爷笑掉大牙?结果土豪没打成(只打了同阶级的保安),却白白打了自己的饭碗。 第四个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策略。 记得修炮楼的老人们讲,他们当时发明了一种办法叫“磨洋工”。据说行之有效。让炮楼的主人打不得骂不得,除提高了工钱之外,额外还加了几个窝窝。 你说你放着“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不干,偏偏去“散什么步”,那散步时咱农民干的事吗?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授人以柄,白白失了先机。 最后一条我要说说大家的心态。 据我所知,大家不是哭着去的,大多数是笑着去的。虽然把涨工资当做最终的目的,却个个抱着看客心态。好像这次事件与自己无关,自己只是帮个人场,闹好了大家分果果,闹不好我还回矿上领那三瓜两枣。但正是这种看客心态要了自己的命。连自己都没有吧自己当人看待,上天不佑,也就在平常不过了。 本来这篇文章是早就想写的,偏偏我就没有及时写,于是在5、1受天谴得了个短命的“心梗”。至今仍然命悬一线。这可真应了“好人不长寿害货一千年”的古训。于是,为了苟活,不妨继续当个疯狗,或许可以延长寿命。 当然,我始终不承认这次一缘的矿工是失败的。如果和顺所有的煤矿都关闭,即使工人们暂时失业,但对于整个和顺乃至和顺的将来,未免不是一种功德,而这种功德将永载和顺史册。 矿工万岁!
【病狗开咬】一缘的失败和意义 历史证明,凡是可以成事的反抗,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而这个领导核心,必须是有信仰、有理论、有魄力、有胆识、有才干的人。 这个人可以不要道德,但必须有道义。这个人可以不顾及颜面,但必须让事件圆满解决。这个人可以不择手段,但必须控制事态的进展。这个人可以身居幕后,但必须有一定的审时度势能力。 所以,国虽无祚而绵长,盗亦有道却苦短,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个失败的原因是不能审时度势。 提高工资待遇的最好机遇是整合之前。据我所知,那时候依照有关规定,一缘应该有个职代会。那时候你们干嘛去了?即使不知道整合后的工资走向,你也可以提出一个“月工资不低于全国同行业工资标准。”但你们太满足当时的现状,不仅不提,而且为了能在一缘谋个小差事,不惜托人情送厚礼,贴上老婆的也大有人在。话虽然不好听,但这个很容易给潞安造成一种错觉,和顺人知足得很,厚道的很,热情的很,温顺的很。所以工资该不涨还不涨、老婆该占用还占用。 第三个失败原因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大家都知道,“摆工”的祖师爷是我们党。打土豪的祖师爷也是我们党,你现在拿这些伎俩在“关公门前耍大刀”,还乖乖的让那些祖师爷笑掉大牙?结果土豪没打成(只打了同阶级的保安),却白白打了自己的饭碗。 第四个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策略。 记得修炮楼的老人们讲,他们当时发明了一种办法叫“磨洋工”。据说行之有效。让炮楼的主人打不得骂不得,除提高了工钱之外,额外还加了几个窝窝。 你说你放着“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不干,偏偏去“散什么步”,那散步时咱农民干的事吗?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授人以柄,白白失了先机。 最后一条我要说说大家的心态。 据我所知,大家不是哭着去的,大多数是笑着去的。虽然把涨工资当做最终的目的,却个个抱着看客心态。好像这次事件与自己无关,自己只是帮个人场,闹好了大家分果果,闹不好我还回矿上领那三瓜两枣。但正是这种看客心态要了自己的命。连自己都没有吧自己当人看待,上天不佑,也就在平常不过了。 本来这篇文章是早就想写的,偏偏我就没有及时写,于是在5、1受天谴得了个短命的“心梗”。至今仍然命悬一线。这可真应了“好人不长寿害货一千年”的古训。于是,为了苟活,不妨继续当个疯狗,或许可以延长寿命。 当然,我始终不承认这次一缘的矿工是失败的。如果和顺所有的煤矿都关闭,即使工人们暂时失业,但对于整个和顺乃至和顺的将来,未免不是一种功德,而这种功德将永载和顺史册。 矿工万岁!
不妨从李阳的奴性谈起 记得前几天有个朋友发帖问和顺的来历,有一个吧友推荐了我,我本人也看见了,但却无法回答。 不回答的原因有两个,因为和顺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因为石勒建了一个古和城,一个是源于什么易经的义理。这当然是官方说法,虽然历来被史家所采用,但却没有明言另一个侧面。 和顺县名初见于隋开皇590年,据说是这个热衷于改地名的皇帝御笔亲改的。所改地名我们没必要一一记起,倒是有一个例子必须知道,那就是这位皇帝因恶“阳曲”之名,把太原“阳曲县”改成“阳直县”。当然,梁榆县那个阳曲山也就不顺眼了,所以,我估计现在许村把“阳曲山”叫成“首阳山”,也是隋文帝取得的,盖取“马首是瞻”之意,影“唯杨首为尊”之数。那既然杨首为尊,那齐梁余孽也只有顺从了。 正好梁榆东北旧有“古和城”,便这边取了个“和”字,那边拿来个“顺”字。于是,和顺县名成矣! 当然,隋文帝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孤独皇后一直不十分“和顺”,借以改名之机让孤独收敛,以逐步回归和顺敦厚的女人本色。 但杨哥哥这一招失败了,不仅没有达到齐家的目的,临终的一句“孤独误我!”含泪带血,连基业都不久长了。 要说这和城的缔造者李阳,确实值得一提,凭借自己的血气之勇,全然不把同为奴隶的石勒放在眼里,你石勒是一个奴隶,我李阳也是一个奴隶,你石勒有一个脑袋,我李阳也顶着一颗人头。于是,一场“世界级奴隶拳击赛”在沤麻池上演,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以并列第一收场。 那时的李阳彪呼呼的让人钦佩,特别是让石勒皇帝钦佩,自从老子出山以来,都是老子打别人,没有一个人敢碰老子,倒是李阳这小子勇力可嘉,让老子尝到了挨打的滋味,不行。我得把他叫过来同享富贵。当然,这里面有石勒收买人心,网罗人才的作秀,但毕竟石勒这么做了,做了就不是作秀,用陈涉的话就是苟富贵,无相忘。石勒够哥们够意思。 但和石勒的仗义相比,李阳却吓得浑身颤抖,自己当初竟然打得是皇帝,现在请自己去,无疑是送死。所以,李阳惊得三魂出窍,七魄升天,一双曾经揍过皇帝的钵子大小的拳头再也握不成拳,李阳蔫了,如同霜打得茄子。当年的血性早已消遁于无形,剩下的只有与生自来的奴性了。 我这样评价李阳并不为过,敢于狂扁石勒的李阳从此再无建树,纵然官拜将军,但鲜有战功,最终沦落为石勒的一条看门狗。即使在李阳死后,都不敢落叶归根,像一条义犬一样,默默守护在异乡的沤麻池旁。让人分不清他这么做,是为了守护二奴相搏的荣誉?还是为了年幼无知误伤皇帝而忏悔。 当然,古和城到底还是在石勒的坚持下建起来了,但这座和城,不仅毁了李阳,而且影响了他的子孙。那就是血气不足,奴性有余。 我们只要留心,就可以看出,某些本土的和顺人,年轻的时候未尝不胸怀大志,报效乡梓,其言也信也,其行也勃也,但一旦被上司御用,无不奴性四射,背根忘本,而亲邻几为强戕也。为虎作伥,由人变狗者也! 这种致命的遗传依然在继续,即使本人身上都上演过不少,这种血液遍及全身,我深以为耻辱耳! 但愿,这样的和顺休也!
不妨从李阳的奴性谈起 记得前几天有个朋友发帖问和顺的来历,有一个吧友推荐了我,我本人也看见了,但却无法回答。 不回答的原因有两个,因为和顺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因为石勒建了一个古和城,一个是源于什么易经的义理。这当然是官方说法,虽然历来被史家所采用,但却没有明言另一个侧面。 和顺县名初见于隋开皇590年,据说是这个热衷于改地名的皇帝御笔亲改的。所改地名我们没必要一一记起,倒是有一个例子必须知道,那就是这位皇帝因恶“阳曲”之名,把太原“阳曲县”改成“阳直县”。当然,梁榆县那个阳曲山也就不顺眼了,所以,我估计现在许村把“阳曲山”叫成“首阳山”,也是隋文帝取得的,盖取“马首是瞻”之意,影“唯杨首为尊”之数。那既然杨首为尊,那齐梁余孽也只有顺从了。 正好梁榆东北旧有“古和城”,便这边取了个“和”字,那边拿来个“顺”字。于是,和顺县名成矣! 当然,隋文帝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孤独皇后一直不十分“和顺”,借以改名之机让孤独收敛,以逐步回归和顺敦厚的女人本色。 但杨哥哥这一招失败了,不仅没有达到齐家的目的,临终的一句“孤独误我!”含泪带血,连基业都不久长了。 要说这和城的缔造者李阳,确实值得一提,凭借自己的血气之勇,全然不把同为奴隶的石勒放在眼里,你石勒是一个奴隶,我李阳也是一个奴隶,你石勒有一个脑袋,我李阳也顶着一颗人头。于是,一场“世界级奴隶拳击赛”在沤麻池上演,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以并列第一收场。 那时的李阳彪呼呼的让人钦佩,特别是让石勒皇帝钦佩,自从老子出山以来,都是老子打别人,没有一个人敢碰老子,倒是李阳这小子勇力可嘉,让老子尝到了挨打的滋味,不行。我得把他叫过来同享富贵。当然,这里面有石勒收买人心,网罗人才的作秀,但毕竟石勒这么做了,做了就不是作秀,用陈涉的话就是苟富贵,无相忘。石勒够哥们够意思。 但和石勒的仗义相比,李阳却吓得浑身颤抖,自己当初竟然打得是皇帝,现在请自己去,无疑是送死。所以,李阳惊得三魂出窍,七魄升天,一双曾经揍过皇帝的钵子大小的拳头再也握不成拳,李阳蔫了,如同霜打得茄子。当年的血性早已消遁于无形,剩下的只有与生自来的奴性了。 我这样评价李阳并不为过,敢于狂扁石勒的李阳从此再无建树,纵然官拜将军,但鲜有战功,最终沦落为石勒的一条看门狗。即使在李阳死后,都不敢落叶归根,像一条义犬一样,默默守护在异乡的沤麻池旁。让人分不清他这么做,是为了守护二奴相搏的荣誉?还是为了年幼无知误伤皇帝而忏悔。 当然,古和城到底还是在石勒的坚持下建起来了,但这座和城,不仅毁了李阳,而且影响了他的子孙。那就是血气不足,奴性有余。 我们只要留心,就可以看出,某些本土的和顺人,年轻的时候未尝不胸怀大志,报效乡梓,其言也信也,其行也勃也,但一旦被上司御用,无不奴性四射,背根忘本,而亲邻几为强戕也。为虎作伥,由人变狗者也! 这种致命的遗传依然在继续,即使本人身上都上演过不少,这种血液遍及全身,我深以为耻辱耳! 但愿,这样的和顺休也!
【杂文】不妨从李阳的奴性谈起 记得前几天有个朋友发帖问和顺的来历,有一个吧友推荐了我,我本人也看见了,但却无法回答。 不回答的原因有两个,因为和顺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因为石勒建了一个古和城,一个是源于什么易经的义理。这当然是官方说法,虽然历来被史家所采用,但却没有明言另一个侧面。 和顺县名初见于隋开皇590年,据说是这个热衷于改地名的皇帝御笔亲改的。所改地名我们没必要一一记起,倒是有一个例子必须知道,那就是这位皇帝因恶“阳曲”之名,把太原“阳曲县”改成“阳直县”。当然,梁榆县那个阳曲山也就不顺眼了,所以,我估计现在许村把“阳曲山”叫成“首阳山”,也是隋文帝取得的,盖取“马首是瞻”之意,影“唯杨首为尊”之数。那既然杨首为尊,那齐梁余孽也只有顺从了。 正好梁榆东北旧有“古和城”,便这边取了个“和”字,那边拿来个“顺”字。于是,和顺县名成矣! 当然,隋文帝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孤独皇后一直不十分“和顺”,借以改名之机让孤独收敛,以逐步回归和顺敦厚的女人本色。 但杨哥哥这一招失败了,不仅没有达到齐家的目的,临终的一句“孤独误我!”含泪带血,连基业都不久长了。 要说这和城的缔造者李阳,确实值得一提,凭借自己的血气之勇,全然不把同为奴隶的石勒放在眼里,你石勒是一个奴隶,我李阳也是一个奴隶,你石勒有一个脑袋,我李阳也顶着一颗人头。于是,一场“世界级奴隶拳击赛”在沤麻池上演,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以并列第一收场。 那时的李阳彪呼呼的让人钦佩,特别是让石勒皇帝钦佩,自从老子出山以来,都是老子打别人,没有一个人敢碰老子,倒是李阳这小子勇力可嘉,让老子尝到了挨打的滋味,不行。我得把他叫过来同享富贵。当然,这里面有石勒收买人心,网罗人才的作秀,但毕竟石勒这么做了,做了就不是作秀,用陈涉的话就是苟富贵,无相忘。石勒够哥们够意思。 但和石勒的仗义相比,李阳却吓得浑身颤抖,自己当初竟然打得是皇帝,现在请自己去,无疑是送死。所以,李阳惊得三魂出窍,七魄升天,一双曾经揍过皇帝的钵子大小的拳头再也握不成拳,李阳蔫了,如同霜打得茄子。当年的血性早已消遁于无形,剩下的只有与生自来的奴性了。 我这样评价李阳并不为过,敢于狂扁石勒的李阳从此再无建树,纵然官拜将军,但鲜有战功,最终沦落为石勒的一条看门狗。即使在李阳死后,都不敢落叶归根,像一条义犬一样,默默守护在异乡的沤麻池旁。让人分不清他这么做,是为了守护二奴相搏的荣誉?还是为了年幼无知误伤皇帝而忏悔。 当然,古和城到底还是在石勒的坚持下建起来了,但这座和城,不仅毁了李阳,而且影响了他的子孙。那就是血气不足,奴性有余。 我们只要留心,就可以看出,某些本土的和顺人,年轻的时候未尝不胸怀大志,报效乡梓,其言也信也,其行也勃也,但一旦被上司御用,无不奴性四射,背根忘本,而亲邻几为强戕也。为虎作伥,由人变狗者也! 这种致命的遗传依然在继续,即使本人身上都上演过不少,这种血液遍及全身,我深以为耻辱耳! 但愿,这样的和顺休也!
【这个不是平定文人】一部黔军抗战悲壮史 为黔籍抗战老兵立传 一部黔军抗战悲壮史 为黔籍抗战老兵立传来源:贵州日报 | 日期:2010-04-14 13:42:02 | 字号:大 中 小收藏到网摘: --> 导读:1947年生于山西省和顺县。毕业于贵州大学哲学系。贵州教育出版社原编审、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梁茂林介绍贵州文化老人陈福桐先生所作并题写的纪念抗战七言律诗。齐赤军(左)与贵州籍抗战老兵李文德在滇西松山战役主战场遗址前留影。长篇纪实作品《贵州“草鞋兵”》封面  梁茂林简介  1947年生于山西省和顺县。毕业于贵州大学哲学系。贵州教育出版社原编审、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编辑学会会员。曾在中学和贵阳市委讲师团当过教师,从事编辑工作20年。先后组稿编辑图书140余种,主要著作有《走进西部旅游丛书·贵州·贵州人文之旅》、《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贵州(1)》、《走进西部旅游丛书·贵州·贵州风情之旅》《贵州:让历史和现实告诉未来·回眸与思考--贵州学校教育初探》、《贵州“草鞋兵”》等。  拿着齐赤军、梁茂林历时5年编著,较系统客观反映黔籍官兵抗战历史的长篇纪实作品《贵州“草鞋兵”》,平实、生动的书名,意味深长的“草鞋兵”3个字,顿时唤起几多遐想,几多思索。  一部黔军抗战的悲壮史  从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到1945年8月,中国军民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有近80万国民**军贵州籍官兵开赴全国各个战区。黔军士兵每人每月两块钱伙食费外加3毛钱草鞋费,背着一床毯子,一把雨伞,脚穿草鞋上战场,以简陋装备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殊死拼杀,唱出一曲曲壮烈悲歌。  这部书24万字,作者用翔实的资料,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惨烈的战斗细节,官兵的遗书遗言、小传碑文等,记述了黔军将士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一幕幕悲壮情景。8年抗战,从出兵人数和人口比例看,贵州位于各省前列。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22次大战,多数有黔军的身影:南口争夺战、忻口防御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3次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血战滇缅、滇西反攻……一次次大仗、硬仗、恶仗,贵州籍官兵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介绍,民国时期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就读的120名贵州籍教官、学员中,9人后来成为高级将领并担任重要职务。在黄埔军校执教的91位黔籍教官和就读黄埔各期的1092位黔籍学员中,有79位先后晋升少将以上军衔。  201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日前,《贵州“草鞋兵”》由中央统战部华文出版社出版。阅读这部书,人们透过历史的硝烟追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为黔籍抗战老兵立传  “《贵州“草鞋兵”》即将出版时,齐赤军不幸因车祸辞世了,令人痛心和遗憾。”谈到挚友小齐,梁茂林神情伤感。  齐赤军籍贯是山东临清,1956年生于贵州遵义。他的父亲1943年参加八路军,解放后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自由勋章。从小听父辈讲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故事,齐赤军立志长大要参军。1972年,他入伍来到驻滇西某部,军营位于当年滇缅抗战的战场。服役期间,齐赤军接触、认识了不少抗战胜利后留居滇西的贵州籍老兵。听老兵讲述亲历的腾冲巷战、松山攻坚战、徒步翻越野人山的惨烈场景,在龙陵松山拜谒“国民**军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他的心灵深受震撼,下决心要把抗战老兵们这段血与火的历史记录下来。退伍后,齐赤军先后从事新闻和房地产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多方征集、研究黔军抗战史料,还数次重返滇西腾冲、龙陵等县走访了20多位黔籍抗战老兵。  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齐赤军撰写的论文《碧血洒松山抗战垂青史——松山攻坚大战中的贵州部队》发表。一次,他与多年未见的老师梁茂林不期而遇。围绕黔军抗战话题,小齐和梁茂林谈了很久。之后5年时光,他俩合作共同完成了长篇纪实作品《贵州“草鞋兵”》。  从研究教育史转为研究黔军抗战史  “与滇军、川军等部队相比,人们对黔军抗战历史知之甚少。《贵州“草鞋兵”》算是对这段历史较为深入研究的一项成果。”63岁的梁茂林当过教师、编辑,稳沉中充满激情。  “原先,我是对研究贵州教育史感兴趣。”若干年前在撰写《黔人抗战史话》一书中“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贵州军人”这部分内容时,梁茂林发现几个现象:一是凡文化水平高、作战指挥出色的将领,均生长在贵阳、遵义、兴义等清末民国初年教育办得好的地区;二是抗战时期贵州部队处境特殊,虽已编入国民**军战斗序列,却由于种种原因被认为是“杂牌”军。实际上,黔军众多士兵入伍前亦耕亦猎,吃苦耐劳,一经训练便形成战斗力,能征善战,精忠报国;三是以往叙述抗战历史的书籍大多从“将”入笔,对“兵”着墨很少。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