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yuzhizhan
唐风晋韵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2月28日 12点02分
1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2月28日 12点02分
2
吧务
level 7
本科农民
好东西,一定保存好!
2012年02月28日 13点02分
3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南宋时临川曾季狸亦作有《跃马泉》诗一首云:“山灵从何来,崩腾跃万马。初疑夫差军,水犀光照夜。又疑阏於战,声撼武安马。森然毛骨竦,舌拄不能下。对此神骖姿,可以一战霸。”
2012年02月28日 14点02分
4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山形似壶,古於此置关,故名壶关。今潞府所理城是也。汉末,董卓作乱,以上党郡移理于此。后魏宣武帝二年,移壶关县于颍阳冈,即今县理。隋开皇十六年,分壶关置上党县。大业三年,省入上党。唐武德四年,又置。抱犊山,道书《福地记》:“抱犊山,在上党东南乙地,高七十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南角有草,名玉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颇甘,取其叶末,服之方寸,二三日不饥。 7 南昌万廷兰本、乐氏祠堂本、四库本皆在“方山”前断开,作两条处理,今据《元和郡县志》改作一条。 宜五谷,多食物,无恶毒,寇贼不至。”《玉匮》云:“抱犊山,东北去恒山之南数百里,南有穴,行三百里,出羡阳县西七十里石洞口。羊肠阪,在县东南一百里,亦名洞口,沾水出焉。王莽命五威将军王嘉曰:“羊头之阨,北当燕赵”。旧有关,亦谓壶山。后魏移县于此。鸡鸣岭,《舆地志》云:“壶关有鸡鸣岭。“鼠穴,《史记》云:“秦攻韩阏与,赵奢曰:‘道险狭,如两鼠闘於穴中,将勇者胜。’”曹公垒,在县东南一百二里。曹公攻高干所筑。汉壶关三老令狐茂墓,在县东北一十九里。上书明戾太子寃者,元隐城东山中,号微君。 北九十三里,旧十四乡,今七乡。亦汉旧县,属上党郡。赵襄子所筑,因以为名。后魏太武延和二年,改属武乡郡。后周建德六年,又於襄垣城置韩州。唐武德元年,移於甘罗水南,即今县也。贞观中废韩州,以襄垣、黎城、涉、铜鞮、武乡等五邑以隶潞焉。铜鞮水,今名小漳水,亦名西漳水,自铜鞮县界流入河也。按,《水经注》云:“铜鞮水,又东南经顷城西,即白虎聚也。”松门岭,《冀州图.
2012年02月28日 16点02分
9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东山皋落氏:即皋落氏、东山氏。
其居地,有三种说法:
一说在今山西省垣曲县。《水经注·河水》说:“河水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清水东流迳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者也。’”今垣曲县东南有皋落镇。
一说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后汉书·郡国志》上党郡壶关刘昭《注》引《上党记》说:“东山在城东南,申生所伐,今名平皋”,汉壶关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
一说在今山西省昔阳县。宋《乐史》说乐平县有皋落镇,“即古东山皋落氏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山西通志·乐平县》都指明,这个皋落镇(村)在乐平城东南七十里。
《左传》记载:闵公二年申生伐东山。
2012年02月29日 19点02分
10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1日 15点03分
11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周武王组织民族联军,进商之都城朝歌,亡纣灭殷,周族统治了中原,诸狄之族随灭殷大军南下,在山西、河北、陕西、河南等许多地方建立诸狄之国,与中国诸侯角逐,也曾闹得天翻地覆。颠覆过朝廷,杀过周王。但也曾与周室联姻与诸侯结亲。经过八百年的兼并融合,诸狄之国先后并于诸侯,诸侯并其地,并融其人。《中国史纲》云:“以戎与狄最富有历史活力,在春秋时把黄河中游一带闹得天翻地覆。由于燕赵的强盛,北狄之族,除一部分在河北定县建立了一个中山国,其余大部分退出中原回到蒙古。”
赤狄 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地区,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主要由 6个氏族组成,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公元前 7世纪60年代,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抵御狄人,“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2012年03月01日 17点03分
13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1日 19点03分
14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羯族人在东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羯族与当地的汉人人口不断增长。为便于管理,在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年- 274年),涅县分为三个县,即武乡县(今榆社县辖区,县治今榆社县社城镇)、镣阳县(今左权县)和涅县(今武乡县,县治今武乡县故城镇)。武乡县是根据境内在榆社有武山和武乡水而得名。其境域大约包括今榆社县和武乡东部地区。城邑在今榆社县城北15公里的社城镇。武乡县实际上是西晋政权便于管理羯族人而设置的县级单位。
石勒的故里
后赵皇帝石勒就出生在武乡县设立之后。故经历史学家认定:石勒(274-333)即后赵明帝,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对于石勒的故里,最早是《魏书》记载:羯胡石勒,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又《晋书》记载:石勒,上党武乡人。如果历史只有这一句介绍,确定石勒的故里可能很难。但石勒死后200年,史学家魏收在《魏书》志第五 地形二中说:乡郡治。晋属上党,真君九年罢辽阳属焉。有武乡城、魏城、榆社城。方山,上有尧庙。三台岭上有李阳墓,有古麻池,即石勒与李阳所争池。
古麻池位于何处《元和郡县志》注:榆社县北三十里。
清人万斯同在《二十五史补编·魏书地形志校录》中引用此说。
勒与李阳的邻居关系与古麻池的关系是我们解开石勒故里之谜的一把钥匙。
石勒与李阳的故事原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选自《资治通鉴》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从小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榆社城。方山,三台岭、李阳墓、古麻池,即石勒与李阳所争池。应该是鉴定石勒故里最重要的依据。
方山【榆社县志1999版第63页记载:方山属大脑疙瘩山系,大脑疙瘩山系位于榆社社城镇与榆社北寨乡交界处,起于北寨乡阎家寨,经社城镇大脑疙瘩(海拔1558)、神仙梁(1418)方山(海拔1438)馍馍山(1344)漫天岭(1389.8)止于浊漳河。】编者注:三台岭是方山其中一岭。其上有李阳墓,有古麻池,即石勒与李阳所争池。
榆社县志1999版第56页记载:三台岭下原有三台沟村(属社城)1958年撤销。古麻池、李阳墓的确切地址就在三台沟村,可以确定李阳的故里是三台沟村。而石勒的故里可能就是三台沟村,或者是附近的村子。
《魏书》是记载此事最早的书籍。方山、李阳墓、古麻池、是鉴定石勒故里的最最重要的关键。
种皮麻是榆社县重要的经济作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从炎黄时代开始的。1949年全县种皮麻3302亩,而社城镇和北寨乡就占全县种植量的90%。故古麻池在方山,方山在社城。社城相邻的北寨乡有赵王墓,有赵王庙,社城的麦山有石勒石像。社城的石原山很可能就是西晋时的北原山。
, 《山西日报・时尚周末》第551期发表了《后赵皇帝石勒是和顺人》一文。文中列举一些史料和实物图片说明石勒是和顺县李阳镇石勒村人。
和顺县有石勒、李阳故里。和顺县李阳镇所辖的李阳村(分南李阳、北李阳)、石勒村(分上石勒、下石勒),是以上党武乡人石勒、李阳命名的历史名村镇。此村名最早在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3年)创修的《和顺县志》就有记载。这可说现有村落为证。
2012年03月01日 20点03分
16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1日 20点03分
18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1日 21点03分
19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2日 21点03分
20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2日 21点03分
21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2日 21点03分
22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2日 21点03分
23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2日 21点03分
24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2日 21点03分
25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2012年03月02日 21点03分
26
level 11
h有道
楼主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2012年03月02日 22点03分
27
1
2
3
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