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从李阳的奴性谈起
和顺论坛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h有道 楼主

记得前几天有个朋友发帖问和顺的来历,有一个吧友推荐了我,我本人也看见了,但却无法回答。
不回答的原因有两个,因为和顺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因为石勒建了一个古和城,一个是源于什么易经的义理。这当然是官方说法,虽然历来被史家所采用,但却没有明言另一个侧面。
和顺县名初见于隋开皇590年,据说是这个热衷于改地名的皇帝御笔亲改的。所改地名我们没必要一一记起,倒是有一个例子必须知道,那就是这位皇帝因恶“阳曲”之名,把太原“阳曲县”改成“阳直县”。当然,梁榆县那个阳曲山也就不顺眼了,所以,我估计现在许村把“阳曲山”叫成“首阳山”,也是隋文帝取得的,盖取“马首是瞻”之意,影“唯杨首为尊”之数。那既然杨首为尊,那齐梁余孽也只有顺从了。
正好梁榆东北旧有“古和城”,便这边取了个“和”字,那边拿来个“顺”字。于是,和顺县名成矣!
当然,隋文帝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孤独皇后一直不十分“和顺”,借以改名之机让孤独收敛,以逐步回归和顺敦厚的女人本色。
但杨哥哥这一招失败了,不仅没有达到齐家的目的,临终的一句“孤独误我!”含泪带血,连基业都不久长了。
要说这和城的缔造者李阳,确实值得一提,凭借自己的血气之勇,全然不把同为奴隶的石勒放在眼里,你石勒是一个奴隶,我李阳也是一个奴隶,你石勒有一个脑袋,我李阳也顶着一颗人头。于是,一场“世界级奴隶拳击赛”在沤麻池上演,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以并列第一收场。
那时的李阳彪呼呼的让人钦佩,特别是让石勒皇帝钦佩,自从老子出山以来,都是老子打别人,没有一个人敢碰老子,倒是李阳这小子勇力可嘉,让老子尝到了挨打的滋味,不行。我得把他叫过来同享富贵。当然,这里面有石勒收买人心,网罗人才的作秀,但毕竟石勒这么做了,做了就不是作秀,用陈涉的话就是苟富贵,无相忘。石勒够哥们够意思。
但和石勒的仗义相比,李阳却吓得浑身颤抖,自己当初竟然打得是皇帝,现在请自己去,无疑是送死。所以,李阳惊得三魂出窍,七魄升天,一双曾经揍过皇帝的钵子大小的拳头再也握不成拳,李阳蔫了,如同霜打得茄子。当年的血性早已消遁于无形,剩下的只有与生自来的奴性了。
我这样评价李阳并不为过,敢于狂扁石勒的李阳从此再无建树,纵然官拜将军,但鲜有战功,最终沦落为石勒的一条看门狗。即使在李阳死后,都不敢落叶归根,像一条义犬一样,默默守护在异乡的沤麻池旁。让人分不清他这么做,是为了守护二奴相搏的荣誉?还是为了年幼无知误伤皇帝而忏悔。
当然,古和城到底还是在石勒的坚持下建起来了,但这座和城,不仅毁了李阳,而且影响了他的子孙。那就是血气不足,奴性有余。
我们只要留心,就可以看出,某些本土的和顺人,年轻的时候未尝不胸怀大志,报效乡梓,其言也信也,其行也勃也,但一旦被上司御用,无不奴性四射,背根忘本,而亲邻几为强戕也。为虎作伥,由人变狗者也!
这种致命的遗传依然在继续,即使本人身上都上演过不少,这种血液遍及全身,我深以为耻辱耳!
但愿,这样的和顺休也!

2012年03月09日 21点03分 1
level 7
h有道 楼主

前些日夜读经典,有幸得睹国学大师高辜鸿铭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讲到中国人的精神,“和顺”是训化所致,绝不是阉割和去势,但他说的是全国,而不是和顺。
如果翻开地图,和顺县在晋中县域最大,但自春秋建制以来,鲜有名人,何也?奴性之故也!
一隅兴衰,在于环境,而环境之中,更在于文化,这里的文化,不是什么写书作画,那是腐儒干的事,穷经皓首,寻章摘句,必将一事无成。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天道自然晓谕于民。让百姓更懂得天道地理。从而潜移默化,激发人道,使之言行更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当然,和顺也有走出去的精英,比如王哥、耿哥,但他们能顺风顺水发挥自己的才能,得益于他们走出了和顺这种文化环境,如果他们在本土牧民,估计早就被李阳麻池牌绊马索绊倒了,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叹。
可见,我们的文化需要改改了,借着文化强国的东风,那些现在还有一官半职的李阳子孙,不妨献计献策,确实成为上司的左膀右臂,成为振兴和顺的左膀右臂,合理进言,大胆劝谏,让和顺体制回到健康的快车道,这样,你的上司会得以高升,你的相邻会记得你的上司,当然,他们也会永远记住你这个本土功臣。岂不妙哉?
没有喝酒,但话确实是多了,按理说,这些大事,是领导们考虑的问题,轮不上一个落魄者胡诌八扯,但作为李阳的子孙,在阉割之后,还保留着部分血性,不妨抛砖引玉,以期故乡发展,虽肝脑涂地,未为吝惜也!此心可鉴!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当然,君子也可以“顺而不从”。“和而不同”是顾全大局,齐头并进,均衡发展。“顺而不同”当然是为了保持人格独立,不盲目跟风,不唯上,不人云亦云。
所以,如果和顺要有新解,那就是和顺----“和而不同”,“顺而不从”。这样和顺就可以百家争鸣,繁荣昌盛了。

2012年03月09日 21点03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