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门麾下走卒 黄军门麾下走卒
关注数: 55 粉丝数: 255 发帖数: 13,327 关注贴吧数: 5
《蓬勃社走进特斯拉工厂:全力生产Model 3》(转载) 蓬勃社近日走进特斯拉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的工厂,探访这里的生产情况。这家工厂在改善设备状况后,正全力生产Model 3轿车。目前特斯拉在不同工序上都有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小问题需要解决。 6月初某个周二下午,Model 3的生产线一切平静。特斯拉刚停工了一周,并在此期间增设了新的生产线,在涂装车间发生火灾后又改善了通风,并检修了工厂里的机器。 但在一系列改变之后,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突然之间,数十个机器人开始疯狂工作。它们拿起门板、焊接窗饰、进行测量等等,“机器舞蹈”让这家工厂变身成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所谓的“外星无畏舰”(Alien Dreadnought)——这个外号取自二十世纪初一种战舰的名称,不一样的是前面加上了“外星”。 特斯拉已经倾尽全力,大规模生产Model 3汽车以扭亏为盈。但是,到目前为止,工厂的机器人协作还是不太平稳。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的流水线时常中断,不断有机器和人类接受训练,再训练,或者被替换。 如果特斯拉无法让机器运转正常,那么它将会成为自动化非理性繁荣所带来危险之典型案例。但另一方面,如果成功,特斯拉或许可以颠覆汽车行业。 自去年7月开始交付Model 3以来,特斯拉一直未能实现其产能目标。第一个重要挫折发生在内华达州里诺市生产电池的超级工厂(Gigafactory),软件缺陷导致机器人出现故障,使得汽车电池不得不靠人工组装数千电池单元。 自此之后,产量稳步增长。马斯卡在周二告诉股东们,公司进展顺利,将于6月底实现每周5000辆汽车的产能目标。 特斯拉说,目前没有任何放缓生产的单个问题。但是,严重依赖自动化和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很多小问题需要一一解决。马斯克认为,一旦流程微调结束,公司可以为生产的速度、精确性以及可扩展性设定新的标准。
《内部文件披露 特斯拉超级工厂生产Model 3浪费惊人》(转载) 图:2010年10月份,特斯拉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为加州弗里蒙特(Fremont)工厂揭幕 BI中文站 6月5日报道 美国主流网络媒体BI获得的内部文件显示,亿万富翁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特斯拉电动汽车公司在内华达州弗里蒙特超级工厂(Gigafactory)制造Model 3的过程中,报废率和浪费惊人。 为了提高Model 3产量,特斯拉正在浪费令人瞠目的大量原材料和资金。BI看到的文件显示,特斯拉预计,在内华达州超级工厂生产电池和驱动装置(电动马达、变频器和变速箱)的原材料中,多达40%需要报废或需要特斯拉员工返工,然后才能送到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组装到Model 3上。 也就是说,每生产2500个电池组和驱动装置,就会产生1000个“不合格材料”。其中半数将被重新加工,并被应用到其他汽车零部件中。另一半则变成了垃圾废料。 据内部人士估计,特斯拉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的废料价值近1.5亿美元。这个数字不包括产生废品的间接成本(能源、工时等)。特斯拉报告称,今年第一季度共生产了9766辆Model 3。 但特斯拉解释称,1.5亿美元是个过于夸张的数字,实际上这个数字只有数百万美元。特斯拉发言人称:“就像任何新的生产过程所预期的那样,我们在Model 3生产前期有很高的报废率。这并不出人意料,也是生产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转发一条“旧闻”,但是有用! 《NASA在轨机器人组装技术有助特朗普政府推进太空商业化》(作者:冯云皓 国防科技要闻) 特朗普政府将推进太空项目商业化:——新当选总统特朗普的太空政策将包括继续推进布什政府时期启动的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项目。该项目寻求由私营部门为公共部门业务研发航天器,帮助企业研发能将补给运送至空间站的货运飞船。该项目正在使用轨道ATK公司的“天鹅座”飞船和SpaceX公司的“龙”飞船。 有证据表明,特朗普政府将扩大太空项目的私营化。太空项目私营化的早期提倡者、前国会议员鲍勃·沃克尔是特朗普竞选活动的太空政策顾问。特朗普政权的NASA过渡团队包括专门研究商业化的“新空间”理念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戈雷格‧奥特瑞。 NASA“在轨机器人制造与组装”项目:——NASA空间技术任务委员会(STMD)正在发展的大量技术有望实现特朗普政府所规划的太空产业,其中包括通过“临界点”项目(全称为“利用公私合作关系研发临界点技术”项目)资助的“在轨机器人制造与组装”(IRMA)项目。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NASA计划将低地球轨道任务移交给私营部门。航天工业界亿万富翁杰夫·贝佐斯和艾伦·马斯克正在自筹资金,开展深入探索太阳系的活动。当前,STMD正在为实现这些活动研发一些工具。在IRMA项目下,轨道ATK、空间系统劳拉(SSL)和太空制造三家公司将分别获得2000万美元的资助,开展为期两年的“地面风险降低工作,以推进在轨制造和组装技术发展,用于太空探索任务”。NASA将对其技术进行太空飞行试验。 “用于机器人组装和服务的商业基础设施”:——轨道ATK公司已建立子公司——空间后勤公司,以研发能对商业卫星进行重新定位、补给燃料和维修的机器人航天器。IRMA项目正在为其提供助力。空间后勤公司总裁汤姆·威尔森表示已制定技术路线图,计划发展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关系,并计划研发未来技术,用于执行不同的空间后勤任务。当前,公司致力于延寿、检测和拖运任务,但还计划将补给燃料和维修卫星作为公司商业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正在考虑拖运更远的距离,将物品从地球轨道运送至地球同步轨道或地月轨道。另一个关键技术是在轨组装。 空间后勤公司将其为NASA研发的概念统称为“用于机器人组装和服务的商业基础设施”(Ciras),为NASA开展的一项主要工作是研发在轨机械臂,其起飞重量只有加拿大建造的机械臂的1/10,由电缆驱动,长12米,用于自动化组装超大型结构,进而形成下一代太空望远镜和巨型太阳能电池阵列。该公司还在研究能进行电子束焊接的末端执行器,该工艺对于航天员来说过于危险。 SSL公司研发“蜻蜓”项目技术:
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发射商宣布改扩建 将年产10枚(转载) 日前,民营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商蓝箭航天宣布,公司湖州火箭、发动机总装总测厂房项目开始改扩建动工,计划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并交付使用。届时,全新的蓝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将亮相湖州。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厂房 蓝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位于湖州市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近120亩,其中,本次开工的一期改扩建工程总面积约70亩,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根据计划,公司将在基地内建设液体发动机及运载火箭的研发、试验及总装线,包括:火箭总装厂房、火箭测试厂房、发动机装配厂房等核心车间。建成后,可实现火箭各系统总装总测及核心组件的生产研制。 据了解,项目预计将具备200余人办公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00台火箭发动机、10枚火箭的产能。值得关注的是,基地建成后可支撑起蓝箭液体甲烷发动机从研发到制造的全程独立自主可控,并可实现后续的批量生产,这也将是国内首家可实现液氧甲烷发动机量产的民营设施。根据计划,该项目将于今年6月底完成总体改扩建工作,并于第三季度投入使用。天鹊-1液氧甲烷发动机系统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认为,湖州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从生态环境、人才储备以及产业基础多方面来看,湖州具备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蓝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是公司从事火箭及发动机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承载着蓝箭航天从研发构想到落地实现的重任。在蓝箭航天“两个研发中心、一个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也希望随着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投产,能够对湖州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助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蓝箭航天北京总部大楼 我国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作为一家深耕航天领域的民营企业,蓝箭航天在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实践中体现了独特价值,致力于通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氧甲烷动力技术,支撑中小型航天发射能力,增强我国在世界商业发射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国内同国有航天形成有效补充。浙江是军民融合的桥头堡,蓝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落户湖州,也将在浙江的军民融合领域起到示范作用。 如今,商业航天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正在备受关注,去年十月,中金公司发布的题为《商业航天望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报告表示,据美国航天基金会统计,2015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2464亿美元,占全球航天经济的76%。近年来,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增长强劲:2013-2016年,SpaceX市占率从13%提升至37%。在国内市场中,近年来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商业航天也被视为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中金公司认为,我国商业航天供需两端均有较好发展条件,有望共同撬动我国商业航天蓝海市场。
这些空头资本的吃相真TMD难看! 转载一:《特斯拉股东状告马斯克:误导投资人Model 3产能目标》 作为亿万富翁企业家的马斯克正面临被投资者起诉。美国特拉华州衡平法院在4月初裁定,特斯拉电动汽车公司投资者可能会就2016年马斯克力排众议斥资26亿美元收购SolarCity这一交易对马斯克提起诉讼。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周末美国媒体又爆出了马斯克和特斯拉被控违背联邦证券法误导投资者的消息。一项3月23日提出的诉讼指称,特斯拉公司CEO 马斯克和现任首席财务官迪帕克-阿胡加应该知道Model 3无法以计划的速度生产,但并未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因此提出证券欺诈的诉讼。这次,不知这位经常深夜在社交网站Twitter上发帖大谈火箭和电动汽车的“钢铁侠”该如何应对。投资者集体起诉 提诉方寻前雇员佐证 事实上早在2017年10月,特斯拉投资者就已经针对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现任首席财务官迪帕克-阿胡加和前任首席财务官贾森-惠勒提出集体诉讼,声称这些公司领导人在Model 3生产目标方面误导了投资者。由于马斯克的信口开河和MODEL 3的产量低迷,导致两名原告所投资的特斯拉股票损失严重。而在今年3月23日,他们再次提交了经过修改的起诉书。与前次不同的是,提诉方找来了11位特斯拉的前雇员,力图证实马斯克和其他高管早就知道没有可能在2017年底达到周产5000辆Model3的目标,但却持续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SPACEX将试射猎鹰9号”终极版”——可重复发射100次!(转载)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设想利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殖民火星,但到目前为止,他还未能让完全相同的猎鹰9号火箭器使用两次以上,不过这一切即将改变。SpaceX将试射猎鹰9号终极版可重复发射100次!——在过去几年里,你看到的所有SpaceX火箭都是猎鹰9号火箭的测试版,我们可能会在4月末的时候看到猎鹰9号火箭“终极版”,届时太空飞行领域的真正革命将拉开序幕。 在过去一周里,SpaceX又成功发射了两枚猎鹰9号火箭,但是其火箭助推器既没有在海上无人船上降落,也没有回到海岸附近的着陆垫上。然而,之前使用过的火箭都飞回了海洋表面,并迅速沉入海底。那么,马斯克“回收火箭以降低访问太空成本”的理念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的公司会突然把所有火箭抛到海里,就像美国宇航局(NASA)和其他机构几十年来做的那样? 别担心,这都是为猎鹰9号火箭“终极版”所做的努力,即所谓的“Block 5”猎鹰9号火箭,它将于本月晚些时候首次试飞。SpaceX已经证实,该公司希望在4月末时,使用“Block 5”猎鹰9号火箭发射孟加拉国的第一颗通讯卫星Bangabandhu-1。尽管有些行业网站将4月24日定为目标日期,但确切的发射窗口尚未公布。 到目前为止,猎鹰9号火箭已经执行过多次任务,它们都属于“Block 4”或所谓的“Full Thrust”模型。而Block 5模型是马斯克所说的猎鹰9号火箭“终极版”。它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大,其他升级可以帮助更好地控制下降,并进行了其他微小调整。 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SpaceX希望这款猎鹰9号火箭能够反复发射。按照计划,“Block 5”猎鹰9号火箭可以连续发射10次,而不需要任何重大翻新,只需回收、检查然后送回发射架。在10次发射之后,火箭要重新进行翻新,并准备再发射10次,最终每枚火箭可反复发射100次。这就是马斯克和SpaceX预想中的理想火箭,它将可以支持实现马斯克的大胆计划,比如在火星上建立庞大的人类基地。 在过去的一年中,SpaceX已经使用二手猎鹰9号火箭发射了10次,该公司发言人杰西卡·延森(Jessica Jensen)周日在美国宇航局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说,该公司计划在明年将这一数字增加50%,这部分得益于Block 5火箭开始服役。 我们在过去几年看到的猎鹰9号火箭实际上只为发射两到三次而设计的,并且每次重新发射之前都要进行翻新。SpaceX公司并没有试图恢复其现有猎鹰9号火箭推进器的库存,而是选择发挥它们的余热以便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建造未来火箭。这就是在过去几天里SpaceX两枚猎鹰9号推进器坠入海洋的真正原因。 我们将在本月晚些时候看到的猎鹰9号的最终版本,SpaceX也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利用它将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但首先,它需要至少发射7次Block 5火箭,才能获得美国宇航局的认证。如果一切顺利,回收火箭的时代最终将真正开始。
特斯拉发内部通知:每天要生产300辆Model 3(转) 3月30日消息,就在特斯拉即将于下周公布该公司季度汽车产量相关数据的前夕,特斯拉的一位高管鼓励生产工厂的员工加大生产力度,以便在三月底之前实现每周生产2500辆Model 3的目标。 受此消息的影响,特斯拉周四股价止住近期的连跌势头,恢复上涨了3.24%收盘。但是,截至本周四收盘,特斯拉整个三月份的股价下跌了22%之多,这也是该公司自2010年12月以来的最近七年中股价表现最差的一个月。 迅速推进Model 3的产量,对特斯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特斯拉的盈利能够将取决于向客户推送Model 3汽车的能力。 目前,大量的客户在静待Model 3汽车。此前,特斯拉方面曾表示,Model 3的订单数量已经高达50万份。 路透社获取的消息显示,特斯拉负责工程业务的高级副总裁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在致员工的电子邮件中表示,Model 3目前日产量超200辆,但要确保每周产量要能够达到2500辆的目标。 菲尔德在解释这样的理由时表示,“业界有大量的人士在做空特斯拉股票,这样,一旦特斯拉失败,这些人就可以从中获利了。而最终的结论就是,特斯特无法完成高产量目标,毫无疑问,这一结果会菲尔德本人是耻辱,对特斯拉的员工也是耻辱。因此,我们要让这些仇视我们的人看到——是他们错了。” 菲尔德还在邮件中表示,“特斯产甚至必须快速让Model 3的单日产量突破300辆大关,而且还要保持这样的产量。” 目前,特斯拉方面仍未对上述电子邮件的内容置评。 另外,业界对特斯拉能否上述产能目标仍存在质疑,而且,在穆迪上周下调了特斯拉的信誉评级之后,业界对特斯拉现金储备量也更加担忧。穆迪声称,特斯拉可能又要进行新一轮融资,并预计特斯拉需要进行20亿美元的融资。 除此之外,近期发生的一起特斯拉Model X汽车车祸也招来了安全机构的调查,这些因素近来一直在拖累特斯拉股价。因此,虽然周四特斯拉股价有所反弹,但截至本周四收盘,特斯拉一周股价已经下跌了12%之多,这也是该公司最近9个月来股价表现最差的一周。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此前宣布,计划在今年第二季度末,将Model 3产量目标增加到每周5000辆,并在今年下半年某一时刻,将Model 3的产量目标再提升到每周1万辆。 巴克莱银行的分析师布莱恩-约翰逊(Brian Johnson)周四在致投资者的声明中警告称,Model 3的近期生产速度又可能会加快,但这种局面可能不会持久。 在周四的纳斯达克股市常规交易中,特斯拉股价上涨8.35美元,报收于266.13美元,涨幅为3.24%。在过去的52周,特斯拉最低股价为248.24美元,最高股价为389.61美元。(编译/金全)
三车连撞特斯拉Model X车主丧生,钴酸锂电池技术稳定性遭质疑! 本文作者:龚梦泽   继Uber自动驾驶测试车因为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刚刚发生致死交通事故之后,美国加州一辆特斯拉Model X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引发爆燃。该车车主被送到医院后因伤重不治死亡。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特斯拉性能、里程的好看数据,可以说是在激进技术的前提下实现的。他表示,特斯拉的18650型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池阵列只要有轻微不一致,就会在电池组内部形成环流,引发自放电并极大增加电池的损耗。   他同时表示,由于制造工艺尚不完全成熟,松下、三星SDI的21700型电池的良率将低于18650型,而Model3因为电池模块组装问题导致产能不足,或与此有关。   特斯拉再酿致死事故   发生事故的特斯拉首先撞向高速公路中间的隔离栏,接着撞向了最左边的第二个车道,在被该车道的马自达撞上后,最终在最左侧车道行驶与一辆奥迪车发生了碰撞,共三辆汽车涉事其中。根据当地交警巡逻队的说法, 涉事的 Model X 在被其他两辆车撞击之前 , 很快就着火了。   据记者了解,事发后Model X 损毁严重,车头处完全毁坏,残骸被烧的仅剩车架。由于汽车相当多的电池在事故后暴露 , 道路工作人员无法立即清理路面上的残骸,卫生防护中心从特斯拉召集了工程师对电池进行评估。   资料显示,目前特斯拉是唯一一家采用18650型钴酸锂离子电池的汽车企业。上述电池直径18mm,长度65mm,常被用作笔记本电脑的电芯。由于现阶段锂离子电池已经逼近功率阈值,所以特斯拉一直采用将数千个电池组成电池阵列置于车底的方式作为其电动车动力。然而,如此设计使得车辆在发生碰撞时,加大了电池阵列受撞击的可能,进而造成电芯或模组容易移位,导致并联和串联用的导线脱落和短路引发起火。   此外,Model S、Model X的18650型电池阵列为了减轻重量和成本,还将最外的绝缘层取消。尽管公司声称其拥有优秀的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成组技术、及时的温度监控系统技术,但频发的事故表明18650型电池阵列的天然缺陷仍难克服。   对此,特斯拉方面建议,电池起火后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来扑灭火势,在电池完全冷却后,一小时之内仍需要热成像相机来监控电池的情况。   钴酸锂电池稳定性遭质疑   事实上,早在去年4月份,一辆Model X在广州发生碰撞事故后起火爆炸,车辆损毁严重。彼时,车主质疑特斯拉Model X车辆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今年年初,又一辆特斯拉因为电池原因发生了自燃。那么,作为特斯拉核心竞争力的电池技术缘何屡次发生事故呢?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特斯拉性能、里程的好看数据,可以说是在激进技术的前提下取得的。他表示,尽管初期特斯拉的18650型电池的一致性稳定,但在使用过程中,电池阵列必定会出现电池衰减不一致。只要有轻微不一致,就会在电池组内部形成环流,引发自放电,并极大增加电池的损耗。   谈到Model3,他表示,目前松下、三星SDI的18650电池良率一般在98%以上,但换成21700(Model3采用的电池阵列)之后,由于制造工艺尚不完全成熟,良率将受影响。近期曝出的Model3产能不足的或与此相关。   此前,特斯拉称Model3主要的生产限制因素是电池模块组装。马斯克表示,Model 3的电池模块生产中有四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存在着特别严重的问题。据报道,一位曾在超级工厂工作过的特斯拉员工爆料称,就在去年12月中旬,Model 3电池生产的部分环节依然还是手工进行的。
联邦快递订购20辆特斯拉电动半挂卡车 用于货运车队 【TechWeb报道】3月27日消息,据科技媒体Electrek报道,联邦快递订购了20辆特斯拉电动半挂卡车,以取代其联邦快递货运车队的柴油卡车。  联邦快递货运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兼总裁麦克·达克(Mike Ducker)宣布:“联邦快递在创新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始终致力于其全球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致力于改善道路安全,同时减少我们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我们投资这些电动卡车是该目标的一部分。”   虽然对于特斯拉电动半挂卡车来说,这是一笔重要订单,但联邦快递的订购数量比特斯拉的主要竞争对手UPS的订购数量要少。去年,UPS从特斯拉那里订购了125辆电动半挂卡车,这是特斯拉公开确认的迄今为止最大的电动半挂卡车订单。   在揭幕仪式上,特斯拉分别推出了续航里程达300英里(约合483公里)和500英里(约合805公里)的电动半挂卡车。   续航里程达300英里(约合483公里)和500英里(约合805公里)的常规生产版电动半挂卡车的价格分别为15万美元(约合94万元)和18万美元(约合113万元)。   此外,该公司还将以20万美元(约合125万元)的价格推出“创始人系列”版本的电动半挂卡车。   这意味着仅联邦快递的订单价值就在300万美元(约合1881万元)到360万美元(约合2257万元)之间。   特斯拉最开始接受预订时,每辆车需付5000美元(约合3万元)的订金,但后来该公司将其订金价格提高到2万美元(约合13万元),“创始人系列”卡车需全额支付20万美元(约合125万元)。   由于联邦快递现在才确认其订单,因此该公司可能不得不支付40万美元(约合251万元)的订金。   自特斯拉去年11月份推出该项目以来,已有多家公司向特斯拉预订了电动半挂卡车:   在去年刚发布之后,零售巨头沃尔玛一口气预订了15辆特斯拉电动半挂卡车。沃尔玛是它的第一批大客户之一。   去年12月,百事(Pepsi)预订了100辆特斯拉电动半挂卡车。   去年12月,百威啤酒制造商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宣布,预订40辆特斯拉电动半挂卡车。   去年11月底,运输和物流公司敦豪速递(DHL)预订了10辆特斯拉电动半挂卡车。   去年11月中旬,加拿大连锁超市Loblaw订购了25辆特斯拉电动半挂卡车,之后该公司还宣布,它计划在2030年之前,将其卡车运输车队的所有车辆都换成电动卡车。   此外,意大利卡车运输公司Fercam、加拿大物流公司Fortigo Freight Services、船运公司Best Transportation、卡车运输公司Mecca & Son Trucking、货运公司Flexport分别预订了1辆特斯拉电动半挂卡车。   正如最近报道的,特斯拉电动半挂卡车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明年才会开始生产。(小狐狸)
【转载】黑店翻身仗—新一代“火神”火箭进展情况 【本文主体来源于:航小宇, 动力之心,航天爱好者网之前相关资料,网络资料 ,“冬天的一D锅加“以完善与修改】 在上次豪爽采用ACES上面级后,【相关报道:【原创文章】“重型猎鹰”之回应,ULA调整“火神”研制计划】最近,“黑店”ULA掌柜布鲁诺详细说了一下火神火箭的情况:之前ULA官网公布的首页示意图。 1: 基础版报价1亿以下。 2: 最大6SRB 版本【6个助推器】报价是D4H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3: 发动机占整个一级成本的2/3发动机回收每次都会启用 只会对运力造成急轻微影响 。【到时候看实际情况而定】火神“564”型设计图。 4 :回收发动机方面,ULA表示将采用和NASA合作研制的充气隔热罩完成热保护 比SPACEX那种对”梅林“发动机直接烧蚀的”没有方式“温和得多 ,采用翼伞完成飞到预定回收空域 用重型直升机空中捕获翼伞的线缆 抓住后降落在附近的船上完成回收。回收示意图。 5: 初期回收会进行试车 以便确定没有问题 成熟后可以作清理检测之后马上就用。 6 :马上(马上嘛,到底多久,,,)决定发动机选择。 回收方案的相关内容这次暂时不详细科普,给咋们渣渣主编和挣钱大佬加炸炸大佬”大灰狼“解决。下面自上面级后,讲下“火神”火箭的发动机情况。小编冒着被活捉的危险发了这张,大家别告诉大灰狼老哥哦,,, “火神”火箭的芯级发动机有俩种选择。第一种是: 1:【BE-4液氧甲烷发动机】BE-4是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2011年开始研制的新型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根据官方资料,BE-4发动机是一种使用液氧甲烷推进剂、采用分级燃烧/高压补燃循环、地面推力高达2400千牛(245吨)、燃烧室室压13.4 MPa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并且可重复使用至少达到25次!BE-4发动机是自洛克达因公司的RS-68(即Rocket System 68的缩写)发动机以来最强大的火箭发动机,RS-68曾应用于ULA的德尔塔IV火箭。RS-68是目前推力最大的氢氧火箭发动机,海平面推力达到2886千牛。BE-4发动机甚至比SpaceX的Raptor发动机更为强大。且该发动机以经进行了多次试车,详细情况可以参见我网相关报道,与此同时,老马家的家伙的报道就不多了。而ULA方面,也是众所周知的大概率采用蓝色起源公司“大光头”家的BE-4液氧甲烷。 2:【AR-1液氧煤油发动机】“火神”火箭的另一个备选发动机是由航空喷气洛克达因公司研制的AR1发动机,该发动机使用传统液氧与煤油的组合推进剂。尽管蓝源公司BE-4的研发工作先于AR1,但是洛克达因公司表示,其丰富的经验及AR1与俄制RD-180发动机的相似性将是两个主要的竞争优势,并且AR1更适用于联合发射联盟目前的火箭设计和基础构造。【还可以选择YF-480嘛!】 推力与设计方面:BE-4和AR-1产生的推力都少于RD-180,因此联合发射联盟需要安装两个新型发动机在新一代助推器上,以保证与“宇宙神-5”运载火箭能力相当。安装BE-4发动机,“火神”火箭第一级直径需要达到约5.4米,大约比“宇宙神-5”核心助推器宽40%,来适应低密度的甲烷燃料。若使用AR-1发动机,其宽度保持与“宇宙神-5”3.8米一致,内含拉长的推进剂容器以增强其性能。AR-1发动机相比BE-4而言,体积更小,价格也可能更加低廉。 不过在ACES上面级方案优先发展且取代半人马座上面级方案后,AR-1嘛基本,GG。“火神”ACES上面级。“火神”aces上面级。GG方案。 与此同时,发动机选型会影响到“火神”火箭及其地面系统的总体设计,主要是因为所用推进剂不同。BE-4采用甲烷和液氧,而作为另一候选方案,航空喷气发动机洛克达因公司的AR-1发动机采用的是RP-1精炼煤油和液氧组合。温茨承认燃料不同会带来一些复杂因素。他说,从传统的液氧/煤油、液氢/液氧系统变成液氧/甲烷系统难免会让用户感到担心。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宇宙神5火箭第一级采用液氧和煤油,而德尔它4火箭则采用液氢和液氧。温茨说,这还会带来地面系统和兼容性方面的难题。他说,项目团队在设计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头脑,很多系统都同时制定了与甲烷兼容的设计方案。 结语: 无论最终选择BE-4还是AR-1发动机,美制发动机都将最终取代俄制RD-180,联合发射联盟也将运用新型发动机替换大部分价格高昂的“德尔塔-4”火箭,但是重新德尔塔-4还会续命一些日子。而且2020年起到2025年后逐步淘汰“宇宙神-5”火箭以结束对于俄制发动机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德尔塔“和”宇宙神’俩大系列火箭,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历史!
SpaceX是否应当选择在空中回收整流罩?(转载) 《SpaceX是否应当选择在空中回收整流罩?(转载)》 在联合发射联盟(ULA)的大手笔“火神”火箭设计图中,两台BE-4/AR-1引擎的回收尤为显眼。ULA的CEO托里•布鲁诺更是以“聪明回收”(Smart Reuse)称呼,其实言外之意便是猎鹰9的这种让火箭本体和引擎一起降落的方法是“愚蠢回收”。的确火箭引擎是整个火箭造价的大头,ULA因此计划让CH-47直升机在空中挂住引擎的降落伞,然后重复使用两台引擎。一直以昂贵价格和几乎完美发射成功率自诩的ULA也突然学起以廉价著称的SpaceX开始火箭回收降价,不禁让人觉得这个“黑店”也有从良的一天。 和猎鹰9通过引擎二次和三次点火让整个箭体反向降落的方式不同,ULA的回收方式颇有些简单粗暴的感觉。在第一级引擎熄火后,引擎整体和第一级燃料罐分离,燃料罐自由落体入海洋成为生态系统一部分,引擎则在前端打开充气减速罩进行超音速阶段减速。待引擎模组亚音速后再打开降落伞,回收直升机只需在引擎掉入海洋之前挂住降落伞即可。ULA之所以选择空中回收而不是海面回收,是因为和航天飞机的固体燃料火箭不同,液体燃料引擎若想复用必须保证管线不能受到海水腐蚀。 固体燃料火箭没有管线之说,纯粹填燃料点燃即可,因而频繁入海并无大碍。 在许多人看来,ULA的空中回收方式颇有些表演杂技的味道。超音速阶段的充气罩已经科幻味十足,最后再来个空中挂降落伞,ULA是不是空中杂技表演看多了?恰恰相反。ULA的空中回收其实是早已被美国重复使用多次的空中回收方式的改版,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托里•布鲁诺“聪明回收”的自信来源,因为这毕竟是已经半成熟的技术,不论是技术瓶颈还是风险都要远低于从零开始研发的SpaceX回收技术。
入轨精度提高30%以上,火箭院这项技术可让卫星更“长寿”(转) 近日,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一种高精度重力值校正器》项目荣获国际质量创新大奖,这项技术可使卫星入轨精度提高30%以上,从而使卫星更“长寿”。 火箭护送卫星到太空以后,卫星要在轨道上工作十年甚至几十年,寿命是卫星最重要的指标,而卫星的寿命直接受制于其入轨精度。 该项目组组长张艳介绍,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于地球本身的地形特征和密度分布复杂,地表上不同的位置受到的地心引力会不同,所以重力值也不尽相同。而重力值是航天器飞行轨道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直接影响到飞行器能否精准到达目的地。 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轨道计算的时候,要对重力值进行修正,提高其校正精度,从而使卫星精准进入预定轨道。 项目研制中,设计人员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重力值校正算法,可以使重力值校正精度提高50%以上,远远高于行业水平。采用这项技术后,卫星入轨精度将提高30%以上,使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着我国70%以上的发射任务,采用这种高精度重力值校正算法后,可有效降低运载火箭的推进剂消耗和卫星系统的建设成本。例如,将其应用到“北斗”工程上,可以让所有的北斗卫星总使命寿命延长近20年。 此外,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了在火箭上应用,还可在飞机导航、船舶导航、惯性仪表标定等领域应用。 (本文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重型猎鹰将大幅度提高小行星采矿效率,未来世界首富或诞生(转) 重型猎鹰将大幅度提高小行星采矿效率,未来世界首富或诞生于这个领域(作者:黄志澄) 2018年3 月 6 日中午,SpaceX公司完成了猎鹰 9 号火箭的第50次发射,成功将一枚西班牙的卫星送入太空。要知道这枚卫星的重量超过 6 吨,体积和一辆公交车大小相近,可见猎鹰 9 号火箭的强大运载能力。而除了猎鹰 9 号之外,前不久 SpaceX 首发成功的重型猎鹰火箭更是达到了近地轨道 63.8 吨的运载能力,这意味着在此基础之上,人类将有更多的开发太空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小行星采矿。小行星采矿并不仅仅只是飞入太空,然后带回来一“车”铂,它还有“寻找正确的小行星,然后把飞船降落在其上”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步骤。不过,马斯克几周前所发射的“重型猎鹰”——目前全球威力最大的火箭,改变了整个小行星采矿行业的未来: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小行星可能从之前的数百颗提高至成千上万颗了。 在小行星那冰冷的外壳下,可能存储着大量的自然资源,比如水以及铂这种重金属。目前,行星资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这种“太空殖民公司”已经在开发可以登上地球附近小行星的挖矿设备,但是它们面临着大量的难题,比如如何降落在小行星上。 一颗小行星是否容易接近是由一个名为“delta V”的参数(即速度的变化)决定的。delta V 代表从低地球轨道转换到小行星轨道之间所需的推力。它的单位是千米/秒(km/s),而地球周围的小行星的 delta V 为 4~30 千米/秒不等。 如果我们把一颗具有经济价值的小行星定义为价值 10 亿美元以上,那么它基本上与一个足球场差不多大,100 米长。不过,在地球附近长 100 米以上、delta V 还十分低的小行星很少,大约只有 3%。但是,重型猎鹰火箭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能够接受的 delta V 极限很可能提高了几千米/秒。这可能意味着超过 45% 的有价值小行星进入可操作的范围内了。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点还需要许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开发出可以把挖矿设备带到小行星,把贵重金属带回来的运载技术。此外,要实现这一切,还要考虑法律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毕竟,没有人知道大量的火箭发射以及太空金属处理会给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但不论如何,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想,还有点刺激呢。 -End- 编辑:陈翔宇 校审:黄珊
与“钢铁侠”共事是一种什么体验? 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 图片来源CFP “2018年,人类将乘坐可回收火箭飞往太空;2025年,人类将登陆火星;2040年,我们将在火星上建立第一个城市;2060年,一百万人将殖民火星。” 这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描绘的未来太空蓝图。如今,这个看起来很科幻的场景正在转变为现实:美国时间2月6日,一艘猎鹰重型火箭把一辆特斯拉汽车送往火星轨道,随后,火箭助推器降落在地球表面。这不禁令人猜测,把大批人类送往火星或许已指日可待。 在SpaceX这样高速发展的高科技公司工作,压力之大非常人能承受。然而,马斯克却用高超的领导艺术,把“苦差”变成了“享受”,让每个员工在追求卓越和梦想的过程中与SpaceX共同成长。 抬头就能看见火箭:2002年SpaceX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一张地毯,一支街头乐队”,马斯克对美国“商业内参”网站形容。 今天,SpaceX已发展成为有5000多名员工的公司,市值超过210亿美元。仅在2017年一年里,SpaceX就完成了18次火箭发射,创下了私人太空探索公司新纪录。 “我们想建立这样的模式——发射、降落、再发射,这一切只需要24个小时。”马斯克说,“我们有信心大幅减少发射成本。” “一端进来的是金属块,另一端出来的是火箭。”为了让制造团队和设计团队紧密沟通,相互启发,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成本,马斯克一改早前在各地分散生产的传统做法,把生产链上所有的员工都集中到一起工作。在SpaceX总部大楼里,既有拥挤的格子间,桌上摆着电脑和各种私人物品,又有数十米高的生产车间,巨无霸般的火箭让每个站在它面前的人为之震撼,不得不臣服于科技的威力。 把每个人紧密联系起来的方式的确对工作大有裨益。“工厂大门随时敞开,任何地方都畅通无阻,到处都有摄像头,就算足不出户,从办公桌上一抬头就能看到火箭。”SpaceX前员工乔希·勃姆在美国社交问答网站Quora上写道,“工作之余,我喜欢到厂里转悠,看他们用3D钛合金打印机‘变戏法’,或者盯着视频监控看一会儿。全程目睹火箭诞生的感觉超酷。” 为此,马斯克把公司地址选在偏远的地区。“建造火箭需要巨大的场地,如果是在市里的话,租金可不便宜。”勃姆说,“SpaceX把总部建在加州霍索恩市郊区,这儿地方开阔,租金合理。自从我们入驻后,社区的安全和环境都有所改善,不过也遇到过险情,有一扇窗户被流弹击中过。” 员工是“自己的奴隶”: “钱多、事少、离家近”,这句戏言多少反映了当代人理想的工作状态,SpaceX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谷歌发布全球首个72量子比特通用量子计算机——先别高兴太早! 谷歌今天宣布推出一款72个量子比特的通用量子计算机Bristlecone,实现了1%的低错误率,与9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持平。谷歌认为使用Bristlecone可以实现量子霸权。上周IBM才曝光了其50个量子比特量子原型机内部构造。谷歌在量子比特位数和错误率上的亮眼表现,霎时将2018年的量子霸权竞赛赛点提前,接下来就看微软传言中的里程碑表现。 今天,谷歌量子AI实验室研究科学家Julian Kelly在Google Research官博发文,介绍了经过同行评议的,谷歌的最新72位量子比特通用计算机。 “我们刚开始测试,”Google的物理学家John Martinis说:“从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情况来看,我们非常乐观。”Martinis说,如果一切运作良好,量子霸权可能会在几个月内实现。 Kelly介绍说,谷歌量子AI实验室(Google Quantum AI Lab)的目标是构建可用于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量子计算机。谷歌的策略是使用与通用纠错量子计算机兼容的系统来探索近期的应用。为了使量子处理器能够在经典模拟的范围之外运行算法,它不仅需要大规模的量子比特,处理器在读出(readout)和逻辑运算上的低错误率保证也十分重要,比如单比特门和两比特门。 在洛杉矶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谷歌展示了一个新的量子处理器Bristlecone。这个基于门的超导系统目的在于研究量子比特技术的系统误差率和可扩展性,以及在量子模拟、优化和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创纪录72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错误率1%,可实现量子霸权 Julian Kelly介绍,这个最新设备遵循是谷歌之前提出的9个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的线性阵列技术所对应的物理学原理,而该技术显示的最佳结果如下:低的读数错误率(1%)、单量子比特门(0.1%)以及最重要的双量子比特门(0.6%)。该设备使用与9个量子比特的相同的模式进行耦合、控制和读出,但将其扩展为一个包含72个量子比特的正方形数组。 实验中,研究人员选择了这种尺寸的设备来展示未来的量子霸权,使用面编码研究一阶和二阶纠错,并促进量子算法在实际硬件上的发展。 左边是谷歌最新的72量子比特量子处理器Bristlecone。右边是该设备的图示:每个“X”代表一个量子比特,量子比特之间以线性阵列方式相连。 在研究特定的应用程序之前,对量子处理器的量化能力很重要。谷歌的理论团队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基准测试工具来完成这项任务,通过在设备上应用随机的量子电路来对系统的任务进行随机分配,并通过一个经典的模拟方法来检查抽样输出的分布情况。对于一个操作误差足够小的量子处理器,它可以在一个明确的计算机科学相关的问题上具有超越经典的超级计算机的表现,也即“量子霸权”。这些随机电路在量子比特和计算长度以及深度上都必须很大。
比奇洛宇航组建子公司,负责商业空间站运营(转发) 比奇洛宇航组建子公司,负责商业空间站运营由两个B330充气式舱段构成的商业空间站(效果图) 【《航天新闻》2月20日报道】比奇洛宇航公司创始人罗伯特·比奇洛2月20日正式宣布组建空间运营子公司,专门负责公司所建商业性空间站的销售、客户服务及最终的运营工作。子公司称为比奇洛空间运营公司。比奇洛说,新公司的首要任务是针对B330及未来更大型号充气式舱段开展一项详细的市场研究,以确定都有哪些需求以及是否值得在20年代初发射前两个B330舱段。比奇洛还表达了对中国和NASA政府项目潜在竞争的担忧。他说,公司今年拟花数百万美元来研究确定全球市场走势。这项工作将在年底前完成,届时该公司将公布有关市场规模的某些定性评价结果。 比奇洛宇航十多年来一直在为其拟建的空间站招揽潜在客户,主要对象是各国政府。比奇洛说,公司2005~2007年同8个有意使用这些空间站的国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和意向书,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让原本迫切希望开展大胆的低地轨道载人航天项目的这些国家转而开始担忧债务违约风险,严重影响了其空间站使用意向。比奇洛说,各国这方面的兴趣近年来有所恢复,其中包括某些原先与比奇洛宇航有过合作关系的国家。 比奇洛称,让他担心的潜在竞争不是来自其它也打算建设商业空间站的厂家,而是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政府航天项目。中国正在研制其本国的空间站,预计将在20年代初投入使用。该国已同多国就该站使用问题进行了磋商,其中包括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某些伙伴国。比奇洛说,中国给出的条件和合作内容非常有吸引力,从而将给商业厂家带来非常大的竞争压力。他说,这是商业厂家眼下的一个巨大劣势。 不过,更让比奇洛担忧的是NASA到地球轨道以外开展探测的计划。这些计划寻求拉上国际空间站项目各伙伴国,同时打算在20年代中期停止为国际空间站提供直接的经费支持。比奇洛说,NASA本身就是一个竞争对手。他说,国际空间站项目各伙伴国眼下正被拉入“月球轨道平台-门户”(原称“深空之门”——译注)等深空项目,所以可能留不下太多钱来充当低轨设施的用户。比奇洛呼吁特朗普政府介入此事并找出解决办法。他称自己尚未同白宫官员就此事进行过磋商,比奇洛宇航也不打算参加2月21日召开的国家航天委员会会议。 虽然市场存在不确定性,比奇洛宇航仍在继续推进前两个B330舱段的建造工作。比奇洛说,这两个舱仍可在2021年底前发射,另有4个舱段也将陆续建造。该公司还在同其它公司合作,以安排舱段发射和人货运输事宜,每年的人货运输飞行次数至少为8次。比奇洛未透露合作厂家的身份,但比奇洛宇航曾在2016年4月宣布同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建立伙伴关系,打算采用后者宇宙神5火箭最大的型号来发射B330舱段。比奇洛说,若市场研究发现这项业务还不可行,公司将在前两个B330舱段研制出来后暂时不予发射。 为开展市场研究等工作,比奇洛空间运营公司打算在年内把雇员数量增加到40人左右。首席运营官和主管全球销售的副总裁等关键职位已经聘用。比奇洛说,待B330舱段发射并启用后,公司人数最终可能会增加到400~500人。 比奇洛空间运营公司还宣布同负责管理国际空间站国家实验室功能的非营利机构空间科学促进中心(CASIS)建立伙伴关系。双方初期的合作涉及针对国际空间站的有效载荷集成业务,未来可能扩大到让CASIS承担B330舱段上的科研管理工作。 比奇洛空间运营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可能会扩展到低地轨道以外。比奇洛宇航和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去年10月公布了利用一个B330舱段在月球轨道上建设“月球补给站”的方案。该舱段拟由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火神”火箭和下一代“先进低温渐进级”(ACES)上面级发射。该补给站可由太空探索公司载人型“龙”飞船的衍生型号提供人员运输服务。比奇洛宇航还有利用B330舱段来建设月球基地的设想。
超级高铁车厢原型曝光:设计太科幻,容纳十余人(转发) PingWest品玩3月1日报道,引述网易科技的消息,维珍银河公司已经展示了超级高铁的豆荚状车厢原型,当迪拜的超级高铁服务启动时它将以高达12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运送乘客。超级高铁的低摩擦设计意味着乘客能够在12分钟内跨越140公里实现城际旅行甚至到达相邻的阿布达比酋长国,通常这段旅途驾车需要大约90分钟。维珍银河公司的子公司Hyperloop One已经对迪拜这个数十亿英镑的项目进行了投资,而且正与迪拜的RTA进行着密切的合作。维珍银河公司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在几天前也公布了在孟买的另外一个类似项目。 超级高铁系统最早有可能在2020年启动。这种豆荚车厢的设计概念也让我们初步了解到这种极具未来主义色彩的运输系统内的奢华配置。这款豆荚车厢将拥有豪华的内部配置,不仅配备了真皮座椅还有用于展示信息和提供娱乐的高清显示屏。每个豆荚车厢的设计都用于进行中短途旅行,而且能够容纳多达十名乘客。 超级高铁使用了一种电磁推进系统为悬浮在真空管道中的豆荚车厢加速。豆荚车厢的速度是通过减少管道内气压获得的,这里的气压大约相当于61千米海拔高度的气压。设计者称,超级高铁系统未来预计每小时能够双向运送大约1万名旅客。
转发:人们不明白,导致卫星造价昂贵的是工程,而不是硬件! 《美创企小卫星任务通过评审,订货很踊跃》“先驱”小卫星定于11月份发射 准备大批量生产小卫星的美国丹佛创企约克空间系统公司已完成一项关键设计评审,为称为“先驱”(Harbinger)的首飞任务扫清了道路。美国陆军航天与导弹系统防御司令部等政府机构代表参加了评审,认定“先驱”任务能够满足政府要求。约克公司现将启动卫星部件制造和总装,计划11月15日将卫星发射上天,但未透露将使用的火箭。公司首执沃林格2月21日称,公司已同有意采购其S级(小级别)卫星的商业和政府客户签订了90份意向书或正式协议,其中约60%来自美国政府机构。鉴于美军方领导人多年来一直大谈要部署能针对威胁情况快速发射上天的廉价小卫星星座,而实际上却并未采购多少这类卫星,这一政府订货意向数量已是相当可观。沃林格称,政府小卫星采购意向正在高涨。 S级卫星采用三轴稳定设计,最多可装载85公斤有效载荷,售价67.5~150万美元不等,具体要看选用何种配置。比如,用户可选择采用电推进、加大型电力系统和激光通信下行链路。约克公司打算把这款卫星作为商用现成产品来出售。包括65公斤的平台重量,首星“先驱”总重为150公斤。约克公司打算利用该星来考核S级卫星的主要功能,包括芬兰冰眼公司的合成孔径雷达、丹佛桥星公司(BridgeSat)的光学通信终端和奥地利Enpulsion公司的场致发射电推进装置(FEEP)。冰眼、桥星和Enpulsion也参加了此次关键设计评审。 除出售S级卫星外,约克公司还将为商业和军方用户开展多种服务,包括有效载荷集成以及卫星和地面系统运行。用户也可选择只买卫星。该公司打算向用户提供可满足其大约80%要求的标准化产品,而不是针对特定任务来定制每颗卫星,从而使卫星成本曲线发生根本性改变。沃林格说,人们不明白,导致卫星造价昂贵的是工程,而不是硬件。 约克公司去年11月开始迁入其位于大都市州立大学丹佛校区内的自动化制造设施。一旦这座设施全面启用,该公司打算年产200颗卫星,并要实现次日交货。该公司还准备把员工数量从现有的14人增加到20人。 (本文来源:航小宇)
小火箭讲述一段往事:有关美国绝密军事卫星的去处(转载) 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强博士 本文共6660字,48图。预计阅读时间:40分钟。 公元2018年1月8日,协调世界时01点00分,一枚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点火升空。由于小火箭在2018年1月6日对这次发射已经做出了预报,并且给出了几点分析,大家对这颗价值或为10亿美元(64.4亿元人民币)的绝密军事卫星的发射有所准备。 但是,几乎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人类在2018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失踪了。ZUMA祖玛卫星的发射过程,除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点火之后的画面被切换外,其第一级的上升段和返回段等情况都是在大家亲眼见证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枚猎鹰9号火箭的第一级发射正常,返回过程也正常。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这枚猎鹰9号火箭的一二级分离正常,二级点火时刻正常,弹道正常。2018年1月9日,一位名叫彼得·豪森汀克的飞行员正在驾驶一架波音747-400货机在非洲苏丹上空飞行。他发现了神奇的天象,并赶紧拍摄了下来。 对猎鹰9号运载火箭的弹道比较熟悉的小火箭好友们应该一眼就认出来了。是的,这的确是发射ZUMA绝密军事卫星的那枚猎鹰9号火箭的第二级正在准备再入大气时的场景。 如此看来,火箭第二级工作也是正常的。 考虑到此次发射的星箭适配和星体本身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由SpaceX公司来提供,那么对于SpaceX公司来说,这次发射中,火箭没有暴露出任何问题。 至此,我们不再去期待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做出太多声明,毕竟是绝密军事卫星任务。当然,对于此次发射后不久,就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方人员向《华尔街日报》表示,“ZUMA卫星未能与猎鹰9号火箭的第二级分离,可能已经解体或者落入海中。目前调查正在进行中,未发现有破坏或其他干扰的迹象。” 上述说法,我们持保留意见。 ZUMA卫星去哪里了?作为亚欧大陆上技术实力最强的轨道与弹道独立工作室,小火箭当然不会去转述国外媒体的那些看似靠谱的评述,也不会给出臆测。 在十年来,小火箭工作室的轨道和弹道计算中,类似ZUMA卫星的情况还从未出现过。 不过,十年前呢?这不禁让小火箭想起了一些往事。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那往事。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大家可以就当做故事一样权且一读吧。或许看过这件事后,我们对ZUMA卫星会有一些全新的想法吧! 往事
中国网友空欢喜?美国绝密发射没失败?——SpaceX郑重声明(转) 最近好几家国外媒体,如《华尔街日报》、CNBC网站都报道SpaceX公司1月8日发射的美国军方绝密卫星“祖玛”因没有进入预定轨道而导致发射失败。以“爱国诗人”为代表的广大中国国内网民也适时送上一片雷鸣般的掌声(爱国诗人表示“我这次表现得这么隐蔽,怎么居然还是被发现了呢”)。美方有尚未证实的消息表示,SpaceX公司的猎鹰9火箭在升空后,一级子火箭成功回收,但二级火箭和卫星没有分离成功,卫星很可能已经坠入大气层烧毁。还有人说,美国立法机构和国会相关人员已经听取了发射任务失败的情况简报。这颗卫星由美国顶级军火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制造,但美国政府没有透漏关于卫星隶属部门和用途的任何信息。另据Ars Technica的报道,“祖玛”卫星已经在Space-Track.org上得到了卫星代码“USA 280”,说明它可能已经在近地轨道绕地球旋转了至少一圈,但并不意味着“祖玛”现在保持在轨运行或已经和猎鹰9的二级火箭脱离。Ars Technica还透露,本次发射载荷和二级火箭的转接器是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提供的,如果卫星真的没有和二级火箭脱离,那么很可能就是载荷转接器出现致命故障。就在美国新年“第一射”似乎完败的时候,昨天SpaceX郑重发表声明,宣布猎鹰9火箭在本次发射中工作正常。SpaceX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肖特韦尔在声明中称,“截止目前,数据回放显示,猎鹰9火箭在上周日的发射中一切正常。如果有其他情况,我们会随时通报。”肖特韦尔还说,“任何与此声明相反的媒体信息都属不实报道,鉴于火箭载荷的保密性质,其他信息暂时无法透露”。在声明中,SpaceX 宣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猎鹰火箭的设计和运行需要重大改动,因此SpaceX的后续发射计划将如期进行。猎鹰重型火箭上周开始准备静态点火,稍后将进行首次发射。另外三周后我们将准备卢森堡通讯卫星的F9发射任务。”那么SpaceX在关键时刻发表声明的目的是什么呢?抢先撇清责任?还是急于挽回猎鹰火箭的声誉?美国的绝密军用卫星是否打了水漂?让我们拭目以待!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祖玛任务(ZUMA)真的失败了吗? Did SpaceX’s secret Zuma mission actually fail? 19Conflicting reports say the satellite fell out of the skyBy Loren Grush@lorengrush Jan 9, 2018, 12:34am EST SHARE TWEET LINKEDINSpaceX’s Falcon 9 rocket, carrying the Zuma satellite into orbit. Image: SpaceX Late Sunday night, SpaceX appeared to successfully launch a classified satellite named Zuma for some unknown government agency — but it’s possible the mysterious spacecraft may have been lost once in space. Rumors started circulating on Monday that the satellite malfunctioned when it reached orbit, and both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Bloomberg have reported that Zuma actually fell back to Earth and burned up in the planet’s atmosphere. So what really happened to the satellite? No one is speaking up on the record, but it seems clear that something went wrong. Because of the secretive nature of the mission, SpaceX did not show the entire Zuma mission during its livestream. Typically for its commercial flights, the company will show the launch all the way through to the payload’s deployment into orbit. However, the Zuma webcast did not broadcast the separation of the nose cone, which surrounds the satellite during launch, nor did it show the satellite being deployed. SpaceX has censored its livestreams like this before with other classified government payloads that the company has launched. But usually SpaceX or the government agency its working with will confirm a successful mission afterward. So doubts started circulating late Sunday night when neither SpaceX nor Northrop Grumman — the manufacturer of the Zuma satellite — confirmed if the launch was successful. NO ONE IS SPEAKING UP ON THE RECORD, BUT IT SEEMS CLEAR THAT SOMETHING WENT WRONG Now Bloomberg an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report that lawmak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have been briefed on Zuma’s demise. However both publications offer unclear information from their sources about what happened. One Bloomberg source says that the upper stage of the Falcon 9 failed, while both WSJ and Bloomberg claim the spacecraft did not separate from the rocket. When reached for comment, SpaceX said that the Falcon 9 rocket, which carried Zuma to orbit, performed as it was supposed to. “We do not comment on missions of this nature; but as of right now reviews of the data indicate Falcon 9 performed nominally,” a SpaceX spokesperson told The Verge. A lot of information is packed in that statement. SpaceX is essentially saying that the Falcon 9 pulled off all the tasks it’s supposed to perform during a mission. That typically includes launch, the separation of the rocket’s two stages, and deployment of the satellite into its intended orbit. And as viewers saw Sunday night, the Falcon 9’s first stage pulled off another successful landing after launch — indicating that the rocket was in full working order. However, SpaceX’s statement seems to directly contradict wh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s reporting. In its report, WSJ says that the Zuma satellite fell back to Earth because it didn’t separate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rocket. But if the rocket performed normally, as SpaceX said it did, then that would mean the spacecraft should have separated from the Falcon 9. And the rocket definitely should have got the satellite to its intended orbit. Space-Track has cataloged the Zuma payload as USA 280, international designation 2018-001A. Catalog number 43098. No orbit details given. No reentry date given, but for a secret payload it might not be. Implication is Space-Track thinks it completed at least one orbit — Jonathan McDowell (@planet4589) January 9, 2018 Further complicating matters is that an object that was most likely the satellite was seen in orbit by the US Strategic Command after the SpaceX launch. Strategic Command’s Joint Space Operations Center tracks all artificial objects orbiting Earth using an array of ground-based radars and telescopes known as the Space Surveillance Network, and maintains an active catalogue of these satellites. Following SpaceX’s launch, a new entry was made in the catalogue on Space-Track.org for a US satellite designated USA 280. That likely means someone within Strategic Command added Zuma to the catalogue after the satellite completed an orbit. However, there’s not a lot of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track. “For secret satellites, they don’t give us the orbit path, but they do make a catalogue entry,” Jonathan McDowell, an astrophysicist at Harvard and spaceflight expert, tells The Verge. “It gets a catalogue number and a national designation. And the fact that an entry is there should imply that a payload got into orbit and completed at least one orbit around the Earth.” However, Strategic Command is also saying that it has “nothing to add to the satellite catalog at this time,” according to Navy Captain Brook DeWalt, a spokesperson for the command, who spoke with Bloomberg. That could mean that the center has nothing to add beyond the new satellite entry or that the USA 280 entry was added by mistake. Strategic Command did not immediately return The Verge’s request for comment. SpaceX’s Falcon 9 taking off with Zuma on board Image: SpaceX So what actually happened? No one is saying for certain, but there are a couple scenarios in which the Falcon 9 could have performed as it was supposed to and the spacecraft didn’t deploy correctly. Typically, SpaceX uses its own hardware on top of its rocket to send a satellite into orbit, what is known as a payload adapter. It’s an apparatus that physically separates the satellite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rocket and sends it into orbit. However, a previous report from Wired noted that Northrop Grumman provided its own payload adapter for this mission. And if that payload adapter failed, it would have left the satellite still attached to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rocket. That’s certainly a mission failure, but it wouldn’t necessarily be the fault of the Falcon 9. “THIS IS A CLASSIFIED MISSION. WE CANNOT COMMENT ON CLASSIFIED MISSIONS.” Of course, Northrop Grumman won’t comment on the launch. “This is a classified mission. We cannot comment on classified missions,” Lon Rains,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for Northrop, said in a statement to The Verge. But a payload adapter failure would explain a lot: it would mean the spacecraft and the rocket’s upper stage made it to orbit still attached, where they were picked up by Strategic Command’s tracking. Then the two somehow de-orbited, on accident or maybe even on purpose — it’s possible SpaceX used the rocket to send the pair careening toward Earth, since Zuma was not designed to live in orbit with a rocket strapped to its back. A number of other scenarios are still on the table, too, seeing as how no one is confirming what actually happened on the record and reports from publications contradict one another. For instance, Bloomberg reports that the Falcon 9’s upper stage failed, contradicting what SpaceX is saying. So perhaps the satellite was deployed into a lower orbit than expected and got dragged down to Earth. Or maybe the satellite somehow malfunctioned and accidentally maneuvered itself on a path toward the planet. Or the spacecraft is still up there but just unresponsive — a cold box zooming around Earth. Amateur astronomers might be able to search for Zuma in the weeks ahead. “The amateurs haven’t seen it and there’s no prospect of seeing it for a few weeks, because it’s not in the right sunlight conditions,” says McDowell. But they might not find anything if it’s not up there. Until someone speaks on the record, it’s hard to know for sure. Meanwhile, signs indicate that SpaceX is pretty pleased with the launch. The company has been tweeting pictures from the mission, indicating that all went well. Plus, SpaceX rolled out its new Falcon Heavy rocketto its primary launchpad for an upcoming test, which probably wouldn’t have happened if there was a major issue with the company’s rocket hardware. But since Zuma is a classified mission, it seems doubtful we’ll get a straight answer. It’s possible that there’s a dead government satellite in orbit right now, but it seems likely it succumbed to Earth’s atmosphere over the weekend. NEXT UP IN SCIENCE The climate change misinformation at a top museum is not a conservative conspiracy Fire up your Monday with this mesmerizing video of Blue Origin’s rocket engine test Investors push Apple to develop tools to respond to smartphone addiction in youth This ‘E-Skin’ smart shirt turns your torso into a video game motion controller SpaceX launched the mysterious Zuma satellite — and successfully landed its rocket afterward For bonobos, nice guys finish last
下一站,火星! 如果你是一位SpaceX爱好者,那么一定不会对登陆火星感到陌生,哪怕你不是一位SpaceX爱好者,估计也或多或少在新闻中频繁看到火星的字眼,这颗以古希腊神话战神的名字命名的星球,几乎成了伊隆马斯克的代名词。不过去火星,到底有多复杂多麻烦呢?又是什么给了马斯克“我要死在火星,只不过不是在降落时”的勇气?SpaceX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又做了多少为最终登陆殖民火星的科技准备呢?下一站,火星,需要人类一个世纪的航天工程技术结晶。火星年大约为687地球日或669火星日 怎样去火星?直接坐飞船去不就行了?嘛,和地球上两点之间往返不同,去火星要“略微”复杂一些。地球和火星广义上讲都是环绕太阳旋转的星体,而由于椭圆形轨道的半径不同,地球和火星的环绕轨道周期也不同,因此导致地球和火星之间的直线距离呈周期性变化,最近时为5460万千米,最远时可达4亿千米。换句话说,在最近时光需要182秒才能抵达火星,最远时光则需要1342秒,足足22.4分钟才能抵达火星。这也是为何在世界地理杂志拍摄的半纪录片“火星时代”中,片头曲的第一句台词便是“182 seconds baby”,因为182秒是地球火星之前无线电通讯的最短单向延迟。在距离上火星便来了个下马威,长达6分钟的双向通讯延迟意味着地球无法对火星的宇航员出现的突发问题提供任何直接帮助。显然为降低风险,去往火星的飞船应该在尽可能近的情况下发射,而通过下图可看出,2018-2020和2034-2036两个时间段距离最短,这也是为何SpaceX曾计划在2018年发射“红龙”,NASA计划在2035年完成载人登陆火星的原因之一。不过在最短距离时发射就万事大吉了嘛?以从地球发射的最快探测器“新视野号”为例,如果能保持5800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则在最短距离时也需要39天,而在这39天的时间内火星的位置也在变化,等到了火星轨道火星早已不在原来位置。更不用说“新视野号”的发射重量仅478千克,加速质量大几个数量级的载人飞船到同样速度,消耗燃料将难以想象。有没有省燃料同时还能正好和火星相遇在火星轨道的方案呢?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霍曼在1925年出版的书Die Erreichbarkeit der Himmelskörper(德语“天体的可到达性”)中首次提出了一种两个环绕轨道之间的转移轨道,以最少燃料消耗的两次飞船加速完成,后人因此将此轨道命名为霍曼转移轨道。以地球火星的霍曼转移轨道为例,取地球火星椭圆形轨道的近似圆形轨道计算,则火星霍曼转移轨道呈环绕太阳的椭圆形状,近日点在地球轨道,远日点在火星轨道,环绕周期大约为517地球日。从地球发射的飞船首先加速到霍曼转移轨道速度,到达火星轨道后再加速到火星环绕速度,若要降落火星地表,则可省去第二次加速直接坠入火星。如下图所示,霍曼转移轨道成立的前提是地球在发射时位于3点钟位置,火星到达时位于9点钟位置,因此可根据火星的公转速度,反向推算出发射时火星必须要在环绕轨道上领先地球大约44度。特殊的位置要求使得霍曼转移轨道有周期大约为780地球日的发射窗口,若错过机会,则需要再等至少两年时间。NASA的“洞察号”火星降落器便是因为真空储存器的泄漏错过了2016年3月的霍曼转移轨道发射窗口,不得不等到2018年5月再发射。以下为动图演示霍曼转移轨道的最大优势在于到达此轨道所需的燃料较少,现有化学火箭便可完成。对于太空飞行器来说,改变速度及意味着改变轨道,而改变幅度越大则意味着所需消耗的燃料越多,因此改变轨道所需的速度变化自然成了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由于数学家用古希腊字母Δ指代变化,速度变化便是ΔV,读作Delta-Velocity,常以dV简写。从下图便可看出,从近地轨道LEO到火星霍曼转移轨道需要2.5+0.7+0.6=3.8千米每秒的dV,这和从LEO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轨道GEO所需的dV是一样的(主页君注:请注意是直送,不是通常的打GTO),且要小于送入月球轨道所需的2.5+1.6=4.1千米每秒的dV(主页君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换句话说,一款火箭所能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轨道的质量,也是其能通过霍曼转移轨道送去火星的质量,甚至由于具体引擎点火时间间隔的差别,霍曼转移轨道输送质量还可略高。举例而言,宇宙神-V541构型火箭直送地球同步轨道的极限载荷为3530千克,却可把发射质量3893千克的“好奇号”火星车送入火星霍曼转移轨道。对于玩过坎巴拉的人我根本不需要解释这张图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