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门麾下走卒 黄军门麾下走卒
关注数: 55 粉丝数: 255 发帖数: 13,327 关注贴吧数: 5
倾心仰慕马斯克的真正原因之一!(转载) 副标题:《如果特斯拉避免麻烦缠身的条件是走向平庸,你猜 Musk 会接受吗?》 如果要用一个词对过去一年来的特斯拉做个评价,恐怕“无聊”是最佳选项,特斯拉确实显得有些疲于奔命了。即使特斯拉带来了惊艳的新 Roadster 和 Semi 电动卡车,这些创新所带来的声浪还是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淹没。 特斯拉陷入了一场全面战争:——它不得不应对从四面八方射来的冷箭,从汽车制造到机器人试验再到融资及与媒体全面僵化的关系。说起来,这场全面战争也非常符合特斯拉的调调,一场战争从突然爆发到休战到战火重燃再到撤退的全过程,通常都在一周甚至一天之内发生。 特斯拉 CEO Elon Musk 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扛把子”,前一分钟他还在“暴打”做空特斯拉的对冲基金,后一分钟就又回到了弗雷蒙特的帐篷工厂赶 Model 3 的生产进度。 在这中间,他还会时不时发两条 Twitter 和反对者互怼。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成了 Musk 每天的必修课,不知“硅谷钢铁侠”是否已经将这种生活当成了乐趣。 战争就是地狱,它比 Musk 常常挂在嘴边的“生产地狱”还要可怕,谁也说不清已经将“生产地狱”过成新常态的特斯拉能在这种煎熬的环境中撑多久。 战争同样还伴随着化不开的浓雾和众人都看不透的混乱。只有硝烟散尽,恐怕大家才能从一片狼藉的战场上窥见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这种比喻有些血腥,但在反思一些极端冲突时却非常有效。 可惜的是,能在杀红眼的情况下保持这份淡定的公司并不多见。 盈利还是破产?
看看今年七月的这篇关于特斯拉的旧文章,究竟打了谁的脸? 转载:《如果特斯拉避免麻烦缠身的条件是走向平庸,你猜 Musk 会接受吗?》 如果要用一个词对过去一年来的特斯拉做个评价,恐怕“无聊”是最佳选项,特斯拉确实显得有些疲于奔命了。即使特斯拉带来了惊艳的新 Roadster 和 Semi 电动卡车,这些创新所带来的声浪还是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淹没。 特斯拉陷入了一场全面战争:——它不得不应对从四面八方射来的冷箭,从汽车制造到机器人试验再到融资及与媒体全面僵化的关系。说起来,这场全面战争也非常符合特斯拉的调调,一场战争从突然爆发到休战到战火重燃再到撤退的全过程,通常都在一周甚至一天之内发生。 特斯拉 CEO Elon Musk 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扛把子”,前一分钟他还在“暴打”做空特斯拉的对冲基金,后一分钟就又回到了弗雷蒙特的帐篷工厂赶 Model 3 的生产进度。 在这中间,他还会时不时发两条 Twitter 和反对者互怼。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成了 Musk 每天的必修课,不知“硅谷钢铁侠”是否已经将这种生活当成了乐趣。 战争就是地狱,它比 Musk 常常挂在嘴边的“生产地狱”还要可怕,谁也说不清已经将“生产地狱”过成新常态的特斯拉能在这种煎熬的环境中撑多久。 战争同样还伴随着化不开的浓雾和众人都看不透的混乱。只有硝烟散尽,恐怕大家才能从一片狼藉的战场上窥见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这种比喻有些血腥,但在反思一些极端冲突时却非常有效。 可惜的是,能在杀红眼的情况下保持这份淡定的公司并不多见。 盈利还是破产?
《空头小心!——特斯拉还有这个“秘密武器”》(转载) 《空头小心!——特斯拉还有这个“秘密武器”》 做空特斯拉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交易?接下来的一个月,或许将见证特斯拉的“绝地反击”!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做空特斯拉似乎已经成了华尔街的共识。但研究团队ValueAnalyst却站在了市场的对立面,公开表示现在做空特斯拉,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ValueAnalyst认为,随着9月最新一代Version 9系统发布带来的预期利好和超过2亿美金现金流的预期收入,现在做空特斯拉无异于给多方”送钱“。 止跌的关键因素:——马斯克在8月1日曾经说过最新的Version 9系统将会在“4周左右”投入使用,当时舆论就普遍不相信能够准时完成,大多数人预期的更新时间都要到9月中下旬。 ValueAnalyst表示9月第二周是比较可能的发布时间,这样算上14天的新用户免费试用期,也能在三季度结束前实现收益。 为什么说Version 9系统这么重要呢?因为新系统能给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特斯拉在新车销售时对于增强自动驾驶系统(EAP)收费为5000美元,而完全自主的驾驶系统(FSD)则需要再加3000美元;如果是已经售出的车辆进行加装,车主则需要为EAP和FSD分别支付6000和5000美元。 由于使用FSD的前置条件是具有EAP,则加装一套完整的新系统可以为公司带来11000美元的收益;同时如果车主想要为既有的EAP系统进行远程升级,还需要支付5000美金——简而言之,这一块能给公司带来不菲的收入。 潜在的现金牛:——根据一项统计,目前特斯拉用户中EAP系统的使用率已经达到80%,而FSD系统则仅为15%,在Model S和Model X车型中的表现也仅仅略好一些;考虑到2016年10月以后发布的车型都可以装配FSD。目前特斯拉已经交付了超过20万辆适合升级的车辆,再加上8月预计完成交付的2.5万辆新车;除去已经安装FSD的车主,剩下超过15000名车主都是潜在的FSD系统升级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Version 9中FSD究竟能带来何种提升目前仍不得而知,坊间有消息称最新的软件能够识别类似于红绿灯这样的交通信号以及街边的指示标志。 这听上去很不错,虽然完全自动驾驶在目前看来还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法律层面上也有限制)。但是能够让车主在开车时腾开双手做一些别的事情(例如发邮件、看视频、打游戏等),然后在需要恢复手动驾驶前10秒提醒他们并清晰地完成模式切换,的确是一件值得车主为之买单的服务。 假设新系统的升级能够符合市场的预期,预测有三分之一的车主会选择升级FSD并不为过,以每辆车5000美元计算,光是这一项就直接能给特斯拉贡献2.5亿美元的现金流。同时对于后续车型销售时的利润也有显而易见的贡献。
比预期低30% 特斯拉三季度Model 3产量恐大失所望(转载) 特斯拉预计8月底周产Model 3 6000辆。媒体称,当前产量比此目标低逾30%。若要达到特斯拉的三季度产量目标,9月平均周产量要超过5000辆Model 3,而三季度至今最高周产量为4900辆。 继私有化闹剧之后,特斯拉下一个让人揪心的问题可能就是“平民神车”Model 3产量远逊预期。 今年7月特斯拉在股东信中表示,预计在8月底每周生产6000辆Model 3。而据Electrek新近报道,作为8月最后一周,如果本周产量要达到6000辆,特斯拉就要在当前每周产量的基础上增长30%以上。 Electrek报道称,可靠消息源透露,截至上周,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生产汽车超过4.7万辆,但Model 3产量还略低于3万辆。 若上述消息无误,以此速度估算,特斯拉第三季全季产量有望突破7万辆,创公司最高单季生产记录。但Model 3的产量将低于特斯拉自己定下的当季目标5万到5.5万辆,除非9月平均每周产量都超过5000辆,否则无法逆转逊于预期的势头。 而上述报道称,第三季度Model 3的产量仍然波动很大,七天累计产量在3500到4900辆之间。一周最高产量也不超过5000辆。照此看来,特斯拉9月猛赶Model 3的产量缺口任务艰巨。 即使看好全季特斯拉产量,Electrek的主编Fred Lambert也对Model 3生产感到怀疑,称不可能实现8月最后一周产6000辆,但又说,特斯拉以前攻克过比这更大的难关。 金融博客Zerohedge认为,Model 3产量显然不及公司预期指引,但还不清楚是否源于生产达到至少理论上可以解决的瓶颈。而更大的风险是,在此之后,特斯拉是否要应对Model 3需求崩盘。如果特斯拉“魔力”最终消亡,马斯克就无计可施了。 上周六,特斯拉董事会公布,放弃私有化计划。自本月7日马斯克透露有私有化打算以来,该计划仅存活了17天。本周一,特斯拉美股盘前跌超4.5%,早盘一度跌超4%,后跌幅收窄,最终收跌1.1%,收报319.27美元。 长期看好特斯拉的Baird分析师Ben Kallo认为,中期内,市场的焦点会转移到基本面上。这可能是市场低估的一个层面。由于预期特斯拉三季度出货量和财报业绩会走高,Baird维持对特斯拉的买入评级。 而如果Electrek消息属实,至少从Model 3生产上看,特斯拉三季度的成绩还不见得都是好消息。
“比较思维”是你和钢铁侠马斯克最大的差距(转载) 最近热点话题的中心是被称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蔚来汽车,一贯高调的“中国版特斯拉”蔚来汽车选择赴美上市时,特斯拉却在考虑退市。 马斯克的决定总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显然,他对企业管理的理解与众不同——似乎更深更远,他正在用钢铁侠的思维做企业。 “创新、无畏、冒险精神、技术控、远见卓识”是钢铁侠的标签。钢铁侠(Iron Man)是漫威超级英雄,本名托尼·史塔克,他有着极高的才能和工程天赋,既是一个发明家又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电影里,我们看到钢铁侠既是一个发明的天才,也是一个商业管理的高手。而现实版的“钢铁侠”马斯克几乎具备以上所有特性,在电影《钢铁侠》托尼·史塔克的演员罗伯特·唐尼看来,影片中的钢铁侠和马斯克是同一类人,他们一旦抓住一闪而过的创意就会为了自己的想法倾其所有。他们一秒都不会浪费。 如今,他正快步走在用钢铁侠的思维去革新企业的路上。 01 从0到1,硅谷颠覆式创新 创新不是盲目地追求跟别人不一样,而是回溯到人们的真实需求,然后重新思考怎么做。 《硅谷钢铁侠》作者阿什利·万斯指出,“马斯克的成就可能比休斯和乔布斯两人的更大。马斯克选择的是航空航天和电动汽车工业,它们都是似乎已被美国放弃的行业,但马斯克为这两个工业带来了希望。” 在《从0到1》中,马斯克曾经的合伙人皮特·蒂尔同样认为真正改变世界的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而马斯克的那些获得世界瞩目的创业,才算得上从0到1的开天辟地之举。 回到马斯克本人,马斯克将如今取得的颠覆式创新成就主要归结于对“第一性原理”的运用:“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在过去二十年,作为硅谷野心最大的企业家之一,马斯克从PayPal到SpaceX、特斯拉和Sloar City,马斯克的产业布局是对未来的一种远见卓识。在马斯克的规划当中:特斯拉使用电能,Sloar City用太阳能发电,通过这样的情节能源保证地球不被人类的能源需求榨干,如果这样还不能让地球免于毁灭,那么就通过备用的计划B——Space X把人送上火星,以延续人类文明。 特斯拉最初的创业团队主要来自硅谷,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制造汽车,而不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制造思维。在马斯克的规划里,特斯拉为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提供其消费能力范围内的纯电动车,特斯拉的愿景则是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特斯拉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巨大变革,不仅仅是在智能制造上。在商业模式上,特斯拉试图重塑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方式。特斯拉不通过经销商销售而是通过互联网和高端购物中心里像苹果专卖店一样的展示厅来销售汽车,这一思路如今正在被名头正红的蔚来汽车所学以致用。 有人说马斯克结合了亨利·福特和约翰·洛克菲勒以及霍华德·休斯最好的特质,远见卓识和聪明才智以及过人的执行力和视野。
特斯拉早期批评者改口 而今称Model 3利润率或达30% (转载)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特斯拉Model 3自推出以来,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遭受交付延迟的困扰以及是否会盈利的质疑。而今,Model 3早期最直言不讳的批评家Sandy Munro改变了其当初的观点,并表示,“Model 3是盈利的,我之前认为它不会盈利。” Munro & Associates是一家位于底特律的小型公司,负责拆卸新车并对其进行分析。4月份,该公司发布了一份或对特斯拉产生毁灭性影响的调查报告,称Model 3做工粗糙,生产成本高,甚至会对特斯拉的长期前景产生糟糕的影响。就目前来看,Munro至少需要收回第二个观点。经过进一步分析,该公司发现Model 3可以盈利,甚至有可能达到30%的利润率,这将是其它任何一款电动汽车所无法比拟的。 Munro表示,令其印象最深的是Model 3电路板组件的紧密集成,以及特斯拉和松下公司开发的电池的效率。Munro还对Model 3、雪佛兰Bolt和宝马i3的零部件和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在这三款车型中,最终更优先选择Model 3。 此前,德国汽车工程师分析发现,Model 3的生产成本约为2.8万美元,其中包括1.8万美元的材料成本和1万美元的生产成本。目前最便宜的Model 3起价在5万美元左右,不过,计划今年年底左右会推出3.5万美元的版本。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预计,若Model 3每周保持5,000辆的产能,特斯拉将在今年第三、四季度实现盈利。在今年6月的最后一周,特斯拉生产了5,031辆Model 3,超过了5,000辆的周产能门槛,但目前还不能证明该公司是否能维持该产能。马斯克在上周的采访中表示,特斯拉应该能够于8月份实现无较大压力的量产。
《关于国内大型航天企业借鉴SPACEX模式的几点思考》(转载) 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立十六年来,已成为航天尤其是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要标志性企业,其发展为国内航天界密切关注,时常被各方作为例证。本文基于对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的跟踪,从大型航天企业的视角,提出关于借鉴SpaceX模式的“三个不宜”和“三个宜”思路,请读者斧正。 三个不宜 国内大航天型航天企业在企业定位、商业发展、重型运载火箭研制三个方面不宜借鉴SpaceX的发展模式 一是由于在航天发展中的定位不同,国内大型航天企业不宜单纯借鉴SpaceX的发展模式。综合来看,美国的新型战略核导弹陆基战略威慑系统、空射核巡航导弹远程防区外武器、高超声速打击武器、大型军事卫星等重要国防和航天装备仍由波音、洛马、诺格、雷神等所谓传统航天企业研制和生产。即使是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空间站商业载人运输计划中,波音星际航班飞船获得的42亿美元合同也高于SpaceX的26亿美元。而SpaceX的产品仅限于运载火箭、飞船,未来可能包括小卫星,尽管其受关注度更高,但在美国国防和军事航天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有限,它更多的是作为美国政府降低航天发射费用、制约波音和洛马航天发射垄断的一种力量。从国内定位来看,大型航天企业承担着富国强军、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使命,产品从宇航产品、武器装备到商业火箭和卫星,远复杂于SpaceX,因此不宜单纯借鉴其发展模式。 二是由于所处国情和政策环境不同,国内大型航天企业不宜单纯以SpaceX的标准衡量自身商业航天的发展。SpaceX是在美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NASA在初期即授予其空间站商业轨道货运服务合同、为其研发火箭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发射场。美国空军也选择SpaceX发射GPS卫星。此外,美国政府尤其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重新设立商业航天委员会,开始实施更大力度的商业航天监管改革,为商业航天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可以说,美国政府在商业航天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推手作用。国内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环境虽然日益完善,但尚不能完全落地以适应新形势,尤其是对于企业自发的发展商业航天行为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因此,大型航天企业发展商业航天不宜单纯以SpaceX的标准来衡量,也无法整体成为如SpaceX那样的商业航天企业。 三是由于其重型火箭不能代表美政府的发展思路,国内大型航天企业不宜单纯用SpaceX的模式研制重型运载。2018年2月6日,SpaceX公司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再次震撼了整个航天界。国内部分舆论甚至认为,SpaceX公司的重型运载即是美国未来深空探测的主力运载火箭,其成功标志着美国已经解决了重型火箭问题。实际上,美国NASA自2011即开始研制航天发射系统重型运载火箭,猎鹰重型的成功发射,未对其造成任何影响。这两型火箭从构型和运载能力上都有较大差别,航天发射系统芯级直径达到8.4米,最高达到105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0吨,奔月轨道运载能力45吨;猎鹰重型芯级直径3.7米,高70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仅为63.8吨、火星轨道运载能力16.8吨。从技术水平和运载能力来看,NASA的航天发射系统无疑代表了美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水平,且将作为未来深空探测的主力火箭。猎鹰重型虽然先发射,但其运载能力不能满足美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的需求。因此,我国发展重型火箭,要把NASA和SpaceX的重型火箭综合起来看,不能以偏盖全,采用SpaceX模式能否研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0吨的火箭尚无法证明,至少美国本身没有这样做。 三个宜
DARPA高超音速飞机项目在做发动机试车,十天十试(转载) 7月2日,AR-22发动机在斯坦尼斯航天中心做点火试车 【《航天新闻》7月3日报道】源自美退役航天飞机时代的一台主发动机眼下正在进行每天一次的一系列点火试车,以验证其适合用在一种在研的可重复使用的高超音速飞机上。由航空喷气发动机洛克达因公司出产的这台AR-22发动机将在10天里在密西西比州NASA斯坦尼斯航天中心进行10次100秒的试车。截至7月2日,该公司已完成了6次这种试车,并有望按期完成余下的试车。 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AR-22项目经理海恩斯7月2日接受采访时说,AR-22是“航天飞机主发动机”(SSME,亦即RS-25——译注)的一个改型,但改动很小。他说:“我们并未为这种发动机设计或建造任何新硬件,而是利用现有硬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经过飞行验证的。”他说,两者一个小的差异是AR-22采用了新的飞行控制器,其余的都不是新技术。新飞控计算机系统来自NASA“航天发射系统”(SLS)火箭拟采用的升级型RS-25发动机。 眼下正在进行的系列试车旨在验证AR-22能在10天内10次使用,而这是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实验性航天飞机”项目的一项重要要求。在该项目下,AR-22将作为波音“鬼怪快车”飞行器的动力装置。 虽然AR-22及其前身已有几十年的试验和使用经历,但用同一台发动机做如此频繁的试车此前还从未有过。海恩斯说,一台发动机时隔一天再度试车的情况此前也只有一次。他说:“此次系列试车已远超那一水平。”DARPA“实验性航天飞机”项目经理威尔兹巴诺夫斯基说:“10个月、6个月甚至3个月前还有很多唱反调者声称这不可能,认为要用这种发动机来做到这一点太难了,原因是此前从未这样做过。但我们让很多这种担忧销声匿迹了。” “实验性高超音速飞机”项目曾称XS-1,旨在研制一种能每天发射、配备上面级时能把136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轨道的可复用下面级。DARPA去年5月选定由波音来研制XS-1。波音是在战胜马斯滕空间系统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后拿到这份合同的。马斯滕和诺格此前也曾拿到过论证合同。 波音已在着手建造“鬼怪快车”飞行器所需硬件。波音官员约翰斯顿称,该飞行器采用复合材料制造的液氧贮箱目前正在热压罐内进行固化。他说,其它分系统未来数月将进行一系列关键设计评审,而飞行器总体评审将在明年初进行。飞行器全面组装将在明年春天启动。约翰斯顿说,按照这一进度,“鬼怪快车”将在2021年开始试飞。他说,试飞有许多不同选项,具体要看相关各方希望验证什么。他说,该项目的一个原始目标是要在10天内飞10次,而系统的方方面面也都是在按天天都飞来设计。
特斯拉愤怒反驳偷工减料的说法——请问您更相信谁? 北京时间7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特斯拉实现既定周产量生产目标的这一周,取消了Model 3生产过程中的一项质量测试。 据悉,虽然特斯拉表示这项测试没有必要,但是一份报告称该测试实际上非常重要。根据商业新闻网站 Business Insider的一份报告,特斯拉已在上周取消了Model 3生产流程中的“刹车和滚动测试”。 该报告称,这项测试对验证车辆的校准至关重要。此前,著名的Consumer Reports(消费者报告)发布评测数据显示,特斯拉Model 3 在“制动问题、整车操控以及驾驶体验”上分数不高,在 96.56公里/时刹车的制动距离测试时,特斯拉 Model 3 的测试距离为 46.33 米,制动距离明显高于同级别的其他车型。对此,特斯拉通过软件更新进行了调整,也随之对其Model 3进行了多次的测试。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刹车和滚动测试是在汽车制造过程的最后阶段所进行的一个关键步骤。这项测试可以确保汽车的轮子是完全对齐的,并且通过将车辆的引擎提升到一定的转速,来检测刹车系统并观察该系统如何作用于被测车辆。 Business Insider认为, 特斯拉在生产过程中省略该步骤,这是在试图走捷径,以便在本季度的最后一周实现5000辆Model 3的创纪录产量。 然而,特斯拉否认了这项测试的重要性。特斯拉表示,作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该公司生产的全部车辆都是在测试轨道上进行测试的。因此,他们可以省略这项测试。 对此,特斯拉的一位发言人作了如下声明:特斯拉生产的每一辆汽车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必须符合严格的规格要求,包括刹车测试。特别需要澄清的是,“每一辆”Model 3都需要在测试轨道上进行刹车、扭矩以及异响声的检验,无一例外。 此外,该公司对还Business Insider的说法进行了驳斥,表示具体的“刹车和滚动测试”与验证校准有任何关系。特斯拉最后表示,该公司在内部建立了一个不同的系统,在总装线上进行Model 3的校准测试。 有分析师表示对人们对特斯拉的关注度如此之高、要求如此严苛感到震惊,大概还没有哪家汽车制造商像特斯拉这样,仅仅改变了一千多个生产步骤中的其中一个而登上头条新闻。这位分析师还表示,也许这项测试真的很重要。不过,上周生产的Model 3即将交付,大家很快便会了解这项改变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但就目前而言,这听起来像是特斯拉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冗余的步骤并加以改进,省略掉该步骤!
特斯拉起诉一名前员工窃取保密数据并破坏生产(转载) [摘要]诉讼还称这名特斯拉前员工向媒体作出了虚假声明,极大地夸大了特斯拉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并虚假地声称特斯拉新制造设备的上线遭到了延误。 腾讯证券讯 据美国财经媒体CNBC报道,据周三在内华达州提起的一桩诉讼称,硅谷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NASDAQ:TSLA)正在起诉一名前员工,指称其窃取了几个GB的保密数据。 特斯拉称,该公司才刚刚开始了解到前加工技师马丁·特里普(Martin Tripp)被指从事的所有非法活动。诉讼称,特里普“到目前为止已经承认写过软件来非法侵入特斯拉的制造操作系统(MOS),并将几个GB的特斯拉数据转给了外部实体”。这些数据包含了“数十张保密照片和特斯拉制作系统的一段视频”。特里普此前在特斯拉设在特拉华州的“超级工厂”任职。 诉讼称,特里普“非法入侵和盗取了公司的保密和商业机密信息,并将那些信息转给了第三方”。 特斯拉指称特里普编写了计算机代码,在三名员工的电脑了安放了“黑客软件”来定期向外部第三方输出特斯拉的数据。特斯拉称,特里普已经承认曾非法侵入该公司的制造操作系统。 另外,诉讼还称特里普向媒体作出了虚假声明。“举例来说,特里普宣称特定Model 3车型使用了被刺破的蓄电池单元,尽管事实上并无任何被刺破的蓄电池单元曾被用在车辆、电池或其他产品上。”诉讼称。“特里普还极大地夸大了特斯拉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并虚假地声称特斯拉新制造设备的上线遭到了延误。” 诉讼并未具体说明特里普向哪个媒体泄露了信息。但在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媒体Business Insider曾援引相关文件和前员工透露的消息,作出了有关废弃材料和被刺破的蓄电池单元的报道。 特斯拉拒绝就此诉讼置评,特里普的一名代表律师也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在一天以前,CNBC报道称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向公司员工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声称一名前员工进行了广泛的破坏活动。马斯克在邮件中首次提到了诉讼中提到的事件,他在邮件中写道,这名员工被发现对特斯拉的制造系统作出了“直接的代码更改”,并向第三方发送了“大量的高度保密”数据。 特斯拉一直都面临着难以提高Model 3车型的困境,其工厂和供应链都遭遇了瓶颈。特斯拉正在努力试图在公布第三季度财报公布的一周以前将Model 3车型的产量提高至5000辆/日,想要从一家面向利基市场的豪华电动汽车生产商变成一家大众市场汽车公司。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