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杜鹃wsdj 我是杜鹃wsdj
关注数: 1,231 粉丝数: 1,003 发帖数: 35,098 关注贴吧数: 9
《序》 1 序 杜诗详注 清 仇兆鳌 《序》 1 序 杜诗详注 清 仇兆鳌 2 《旧唐书》文苑本传 3 刘昫 4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朱注《晋书杜预传》云:京兆杜陵人。又《周书杜叔毗传》云:其先京兆人,徙居襄阳。《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襄阳杜氏,出自预少子尹。公自称预十三叶孙,其为尹之后明矣。后又自襄阳徙居河南。故公之田园,都在巩洛。其族望本出杜陵,故诗每称杜陵野老。《进封西岳赋表》亦云:「臣本杜陵诸生也。」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当作开元末。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徵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拜左拾遗。朱注公自京师西窜,谒肃宗于凤翔,《旧史》误也。房管布衣时,与甫善。时管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管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管罢相,甫上疏,言管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管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棺,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朱注公不赴京兆功曹,乃武再帅剑南时,史误。辩详诗集。上元二年冬,当作广德二年春。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绊鱼袋。据《新书》在武再帅剑南时表荐者。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此句当删。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做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义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而适卒。朱注适自西川入朝,在严武再镇前,拜散骑常侍,乃卒。《旧书》误也。宝应元年,避徐知道之乱,入梓州,居东川者三年,亦未尝依高适。辩详年谱。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玫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朱注公居江陵及公安颇久,其时江陵无鲁。《旧书》曰「未维舟」及「江陵乱」者,误也。公尝往来梓阆间,《新史》云往来梓夔,亦误。二史载居夔下峡事,皆不详。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当作大历五年。啗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唐诗纪事》谓公卒于岳阳。时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朱注唐《本事诗》,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西阳杂俎》:众言李白惟戏杜考功饭颗山头之句。白有祠亭上宴别社考功诗。按饭颗山头诗,《太白集》不载。柯古所言,特据流俗传闻。又子美未尝为考功,其诬可不攻而破。刘昫以之入史,谬也。苕溪渔隐亦有辩。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曰:「余读诗至杜子美云云..特病懒未就尔。」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甫有集六十卷。元稹序铭见末卷。 【未完】
姓氏世家!我们的姓氏属于哪个世家?大鹏老师教语数 大鹏老师教语数 2023-11-06 21:53·中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关注真的是涨知识了!探寻我们的姓氏世家,你的姓属于哪个世家,没有比这更专业更贴心的整理了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的姓氏属于哪个世家?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图,这张图列出了很多姓氏,每个姓氏后面都跟着一个名字或家族。这些名字和家族都代表着我们每个人的历史和传承。 通过此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熟悉的姓氏,比如“张”、“王”、“李”、“刘”等等。这些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太常见的姓氏,比如“司马”、“司徒”、“诸葛”等等。这些姓氏虽然不太常见,但是也代表着一些历史上的世家大族。 那么,我们的姓氏属于哪个世家呢?我们可以先从姓氏的起源开始探究。比如,有些姓氏来自于古代的官职,如“司马”、“司徒”等;有些姓氏则来自于地名,如“张”、“王”、“李”、“刘”等;还有一些姓氏则来自于文化或宗教,如“诸葛”等。 通过了解我们的姓氏起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姓氏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符号。 让我们一起探寻我们的姓氏世家,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吧!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似曾相识的生僻字! 汉语字典 二叠字1、丷 拼音bā :丷 bā , 古同“八”,一般用作偏旁。 2、㿟 :bái; jiǎo,《集韻》薄陌切,音帛。白色。與白同。 3、㸞:拼音 bǎn。 4、㚘:拼音 bàn 5、闁:拼音 bāo, 古同“褒”,赞美。 6、夶:拼音 bǐ, 古同“比”。 7、皕:拼音 bì, 二百。〈名〉二百 [two hundred]。如:皕宋(楼名;形容宋版书多) 8、辡:拼音 biàn,古同“辩”。 9、豩:拼音 bīn,⒈ 两头猪。⒉ 猪乱群。 10、仌:拼音 bīng,古同“冰”。康熙字典解释:仌《說文》象水凝之形。本作仌,旁省作冫。 11、幷:拼音 bìng bīng,同“并”。康熙字典:《廣韻》幷,合也。《玉篇》幷,兼也。同也。《集韻》倂,或省作幷。《韻會》與偋通。州名。《書·舜典》肇十有二州。《註》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廣韻》春秋時爲晉國,後屬趙,秦爲太原郡,魏復置幷州。《韻會》唐爲太原府。 12、竝:拼音 bìng,同“并”。《類篇》倂也,比也,皆也,偕也。《詩·齊風》竝驅從兩肩兮。《禮·禮運》聖人參於天地,竝於鬼神。《史記·大宛傳》竝南山。《前漢·郊祀志》北竝勃海。 13、㯥:拼音 cáo zāo,基本字义:㯥cáo,⒈ 同“曹”。⒉ 周匝,一周天。其他字义:㯥zāo,⒈ 日出明。 14、艸:拼音 cǎo, 同“草”。音草。百卉也。《廣韻》艸,篆文。隷變作艹。草初生貌。 15、雔:拼音 chóu,⒈ 双鸟。引申为伴侣、匹配。⒉ 相当:“索此难雔之价。” 16、芻:拼音 chú,⒈ 见“刍”。 17、㱛:拼音 chuǎn,音喘。殘也,盡也。同“舛”。《龍龕手鑑•歹部》:“㱛”,“舛”的俗字。 18、㝇:拼音 chún,同【鹑】字。出《釋典》。 19、踀:拼音 chuò,⒈ 〔踀踀〕同“龊龊”,谨小慎微。 20、龖:拼音 dá,⒈ 双龙:“龖之赫,霆之砉。” ⒉ 龙腾飞的样子。 21、奻:nuán 争吵。愚。
刘邦简介 时间:2023-08-01 网络作者:小白简介:公元前195年,长乐宫上的龙榻上, 刘邦处于弥留之际。 刘邦思索一番,回道: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 刘邦问众臣,我为何能夺天下?项羽又为何会失天下。 群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最后, 刘邦自己说道,我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邦治国不如萧何,行军打仗不如韩信。 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这是我能得天下的原因。 这样深刻的自我认识,贯穿了刘邦的一生。 人生之大敌,唯有自己。 有大格局的人,始终在与自己的弱点较量。 在《史记》里,司马迁评价刘邦:高祖为人,好酒及色。 这样一位贪美色,嗜好酒的人,在攻破咸阳时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样子。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入主咸阳。 眼前的奢华之景让他沉醉,咸阳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宫殿内有堆积成山的金银珠宝,后宫中有如云的美女。 贪酒好色的刘邦,面对如此诱惑难以自持。 但在樊哙和张良的建议下,刘邦硬生生地刹住内心的冲动。 满堂金玉一律不取,三千佳丽一概不碰,并且跟百姓约法三章。 后来,军队井然有序地还军灞上时,全街百姓箪食壶浆,夹道送迎。 不见自己,难以观世界。 人性最大的愚蠢,是掂量不清自己的分量。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能知不足而改正。 刘邦市井混混出身,素来怠慢儒生,但他却能自察自改。 儒生郦食其拜访时,他叉开双腿洗脚,态度恶劣,可他见郦食其有非凡才干,马上停止洗脚,整理衣冠,请他到上宾位置。 儒生陆贾辅佐他时,他一开始很不耐烦陆贾吟诗谈书,可到后来,经常虚心向他商讨治国之策。 在《哲人言行录》中,有人问哲学家泰勒斯,何事最为难? 他回答了五个字:认识你自己。 一个人在向外求时,要先向内审。 星辰大海,启程于足下。 一个人如果连内心方圆都量不出来,难以谈上拥有什么大格局。
西川| 让我们聊一聊唐诗里最难聊的人物——杜甫 2021-11-25 15:07 如何谈论杜甫?晚年的杜甫究竟是什么样子?“诗圣”笔下的江湖又是什么样的? 在23日晚登陆央视纪录频道的《跟着唐诗去旅行》中,首集讲的就是杜甫,诗人西川踏上杜甫晚年寻找安身之所的漂泊旅程。安史之乱,唐朝极盛而衰,杜甫经历着国破家亡的人生。在晚年,他漂泊数千里,从甘肃南部,到达四川盆地,又沿着长江飘零,最终在湘江上走完了一生。颠沛流离,却塑造了杜甫一生的创作高峰。西川年少时是李白的粉丝,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崇拜杜甫,他羡慕杜甫无与伦比的用诗歌书写现实的能力。西川说:“杜甫的诗律在限制当中有一种自如,那个自如真是令人羡慕。而且你就能够感觉到,杜甫写作的巨大的创造力,他只要写到那个地方,那个东西就能够变成一个后来人的趣味。”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西川老师的文章《杜甫的形象》。我们熟悉的杜甫的长相,是画家蒋兆和画的。瘦削的、饱经风霜的杜甫皱着眉头迎风坐在一块岩石上。这幅画的模特其实是画家蒋兆和自己。“前几年网络上出现过很多‘杜甫很忙’的恶作剧图像,那其实不是‘杜甫很忙’,而是‘蒋兆和很忙’。” 杜甫的形象 西川|文 本文节选自《今天》130期“视野:西川特别专辑”
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 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 2006年08月30日17:54 民族魂网站 【摘自: 《党的文献》2002第6期 】    毛国杰   [摘要]韶山毛氏的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毛伯郑,其封地在荥阳附近,即今河南原阳。毛国被灭后,毛伯郑的后代以国 为氏,是为毛姓。其22世毛遂定居河北鸡泽,其后代后又返归原阳。西晋末,其52世毛宝因战乱迁至江南,子孙定居浙江 衢州。北宋初年,毛让一支迁居江西吉水。元至正年间,毛让之后毛太华迁至云南澜沧卫,后告老返内地定居湖南韶山。   韶山毛氏的祖根究竟在何处?这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产生过多种论断,有一些彼此相差甚远, 令人莫辨真伪。最近又有人提出:毛泽东这一支毛氏的祖先籍贯陕西歧山,始祖是周文王。笔者认为,既然是研究毛泽东这一 支的祖先,就应该以《韶山毛氏族谱》为依据。而依据《韶山毛氏族谱》,并结合其他历史文献,就会得出结论:毛泽东这支 韶山毛氏的祖先籍贯应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始祖应为周文王的儿子姬郑。笔者现以主要传继人为主线,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 播迁地为线索将这个论断分述于后。   一、毛伯郑与其封国   据《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1)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宋工部尚 书让,世居三衢……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毛伯温公(以江西始祖毛让为一世)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 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的派。”   《后汉书·古今人表》载:“毛叔郑,文王子”。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乏第八子叔郑封 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晋咸和元年(公元325年)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 “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 遂为平原郡客,定楚有功,威振诸侯,置守其地,入于荥阳……”   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大唐开元乙亥(公元735年)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 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   唐张九龄《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 、西河。”北宋毛渐《清漾(2)毛氏族谱》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 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综合以上记载,韶山毛氏的始祖毛伯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 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据史载:姬昌是周太王三子季历的儿子,周太王是后稷的传 人,后稷又是帝喾之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故毛伯郑是地道的黄帝子孙。   毛伯郑的封地在荥阳附近,并与西河有关。笔者认为就在今河南原阳。   原阳县为1951年由阳武、原武两县合并而置。据《阳武县志》载:阳武春秋属卫郑,战国属魏,秦置县属三川郡 ,三国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析河南郡置荥阳郡,阳武属之,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初皆属荥阳郡,唐五德四年(公元 621年)阳武县移治于汉原武县城(今原阳县县城)。旧阳武县城在今县城东南,治所早湮河中。据《原武县志》载:原武 春秋属郑,战国属魏,秦置卷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析阳武置原武县,属河南郡。三国先属荥阳郡,后因毛曾封原武 典农升为原武郡。晋初原武郡、县皆废,不久复置荥阳郡,卷属之,北齐废卷县入荥阳县,隋在古卷县置原陵县,唐初原陵县 改为原武县,仍属荥阳郡。   荥阳为古郡县名,治所在今郑州市北古荥镇。据《荥阳县志》载:荥阳春秋属郑。战国属韩荥阳邑。秦置县,属三川 郡。西汉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三国魏正始五年析河南郡置荥阳郡,统领荥阳、卷、阳武、开封等8县,寻罢。晋武帝泰 始二年(公元266年),复置荥阳郡,阳武仍属之。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66年)“省卷县入荥阳”。以后荥阳郡辖卷、 原武、阳武的隶属关系一直延续到隋朝和唐初,达500年之久。   郡的行政区划沿用至公元583年,为隋文帝所废,但直到唐朝前期还时有复改郡的现象,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公 元759年)荥阳郡才更名郑州。明清以后,黄河数次改道南徙,原武、阳武与荥阳因碍于黄河之隔,才逐渐脱离了辖属关系 。   原阳与荥阳自三国魏正始五年设立荥阳郡至元朝末的千余年间,一直是隶属关系。原阳不是荥阳,但近临荥阳且具有 地入荥阳的可能。关于西河地域,《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实属西河的派”的西河,不管作为“堂号”还是“郡望”都与 原阳有关。   在古代,因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 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据家谱资料研究,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 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韶山毛氏族谱》卷七内封面镌有“民国辛巳四修韶山毛氏族谱,西河堂家藏”,并且每页的 下方都有“西河堂”三字。《辞海》和《辞源》对西河的解释是:西河,古地区名,春秋卫地,战国魏地。西河地区夏朝在今 河南安阳市东南,春秋至战国在北起安阳、南到原阳的黄河两岸。原阳应为古西河地区的最南端,但仍属西河地区范围。   “望”是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形成的,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 族。这些高门望族的子孙即便迁徙外地,习惯上仍举原籍或始祖发祥地的郡名作为标志,后世称之为郡望。笔者目前见到的史 书中,毛氏郡望有四个,即荥阳、西河、河阳、北地。   一个是荥阳,上文说过,即今河南原阳。一个是西河。《前汉书·地理志》载:西河郡,辖县36个,其中“富昌” 、“美稷”、“广衍”等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中阳”、“蔺”、“离石”等在今山西黄河沿岸;“大成”,在今河北 中部;“饶”在今河北省中部的饶阳县。关于“博陵”,《辞海》曰:“博陵,郡国名,东汉本初元年(公元146年)置郡 ,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建安末废。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今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县地 。北魏改为郡,隋废。”当时的大成、饶、博陵就在河间的周围,而西汉毛苌拜河间献王博士,子庆为司徒,孙馥为荆州刺史 ,曾孙榄为汉阳太守,代代为官,可谓望族。故笔者认为:毛氏的西河郡望应是因毛苌望族居西河郡内而得名,大致位置在今 河北省河间西南。   一个是河阳,即今河南孟县。据考,该地从未设过郡,一直属河内郡管辖。三国魏明帝时,河内人毛嘉拜安国侯,妻 夏氏,封野王君。野王就是今河南沁阳,孟县与沁阳南北为临,故河阳毛氏郡望很可能是因毛嘉而得,如果是的话,也是毛伯 郑的一个支系。   一个是北地。据考,秦代、西汉,北周至隋,其郡治在今甘肃省庆阳、宁县一带;东汉在今宁夏吴忠;东汉末至西魏 在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据考,北魏时毛遐,字鸿远,氐族,北地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世为酋帅,自曾祖毛天爱,至遐 四世不绝。毛遐以军功拜骠骑大将军义同三司,弟鸿宾功拜散骑常侍,开国县侯,其“世为豪右,资产巨亿”,北地郡望应是 此时该族所得。   从毛氏谱牒记载看,他们都认为自己始祖毛伯郑的封地就在荥阳附近,或荥阳阳武。   关于毛姓封地,历史上还存在几种说法:今河南的宜阳、籍水毛泉,以及陕西歧山、甘肃天水等。笔者对此试作一些 分析。   纵观史志、谱牒,毛氏姬姓来源共有两支,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因封地而得姓的,一支封为公爵,一支封为伯爵。 陕西歧山是毛公封地,甘肃天水为该支毛氏郡望。故陕西歧山确有毛氏一支,并且封邑于前1089年,灭亡于前841年, 遗物有“毛公鼎”。该支始祖封爵为公,封地歧县或扶风。但该地历史上从未设过西河郡,也不属于西河地区,更不可能并入 河南的荥阳,故韶山毛氏一世祖毛伯郑的封国绝不可能在陕西,这是毛氏的另一支派。再说甘肃省的天水,根据史书记载和当 时的情况分析,封在天水的可能性不大,但因犬戎相侵国人暴动,毛公后裔逃往甘肃天水形成郡望是完全有可能的。   再说河南宜阳,从历史上看,宜阳乃县名,战国韩宜阳邑,秦置县,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距荥阳较远,从未隶 属过荥阳,更不可能并入荥阳,与西河也无任何关系。从现状上看,与毛有关的地名、人物、历史遗存,县志没有任何记载。 故宜阳为毛氏封地可能性不大,籍水毛泉因无确切位置,故无从谈起。但今原阳有“济隧”(古水名)“毛滩”(现村名), 不知是不是该地,尚待考证。   原阳,旧有“毛姓,以晋代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的记载,又有“毛半县薛一角 ”之说。单正史有传原阳籍的毛姓人物就达14位之多。   现在全县362姓,以姓命村的村庄100多个,而以毛字名村的村庄,就占14个,如毛老庄、老毛庄、毛屋、毛 庙、毛滩、毛庄、毛楼等。全县60余万人口,毛姓达2万之众。今原阳县周围的武陟、修武、获嘉、新乡、封丘、延津的毛 姓也都说自己是从原阳迁去的。   由此,毛伯郑的封地在荥阳附近。原阳与荥阳地域相连,而且历史上一直是隶属关系;韶山毛氏尊毛伯郑为始祖,又 源于西河。荥阳周围的武陟、温县、巩义、偃师、新密均未归属过西河郡或西河地区,独原阳既在荥阳附近又属古西河地区, 西河作为郡望也是因毛遂的后代毛苌所得。毛国被灭后,毛伯郑的后代以国为氏,是为毛姓,并在其封地发展繁衍。
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 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 2006年08月30日17:54 民族魂网站 【摘自: 《党的文献》2002第6期 】    毛国杰   [摘要]韶山毛氏的 始祖为 周文王之子 毛伯郑,其封地在 荥阳附近,即今 河南原阳。毛国被灭后, 毛伯郑的后代以国 为氏,是为 毛姓。其22世 毛遂定居河北鸡泽,其后代后又返归原阳。西晋末,其52世毛宝因战乱迁至江南,子孙定居浙江 衢州。北宋初年, 毛让一支迁居江西吉水。元至正年间,毛让之后 毛太华迁至云南澜沧卫,后告老返内地定居 湖南韶山。    韶山毛氏的祖根究竟在何处?这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产生过多种论断,有一些彼此相差甚远, 令人莫辨真伪。最近又有人提出:毛泽东这一支毛氏的祖先籍贯陕西歧山,始祖是周文王。笔者认为,既然是研究毛泽东这一 支的祖先,就应该以 《韶山毛氏族谱》为依据。而依据《韶山毛氏族谱》,并结合其他历史文献,就会得出 结论:毛泽东这支 韶山毛氏的祖先籍贯应在今河南省原阳县, 始祖应为周文王的儿子 姬郑。笔者现以主要 传继人为主线,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 播迁地为线索将这个论断分述于后。    一、毛伯郑与其封国   据 《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1)载:“ 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宋工部尚 书让,世居三衢……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毛伯温公(以江西始祖 毛让为一世)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 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的派。”    《后汉书·古今人表》载:“毛叔郑,文王子”。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乏第八子叔郑封 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晋咸和元年(公元325年)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 “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 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 遂为平原郡客,定楚有功,威振诸侯,置守其地,入于 荥阳……”    广西 《贺州毛氏族谱》中,大唐开元乙亥(公元735年)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 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   唐 张九龄 《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 、西河。”北宋毛渐《清漾(2)毛氏族谱》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 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综合以上记载,韶山毛氏的始祖毛伯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 史书称其为 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据史载:姬昌是周太王三子季历的儿子,周太王是后稷的传 人,后稷又是帝喾之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故 毛伯郑是地道的黄帝子孙。    毛伯郑的封地在荥阳附近,并与西河有关。 笔者认为就在今 河南原阳。    原阳县为1951年由阳武、原武两县合并而置。据《阳武县志》载:阳武春秋属卫郑,战国属魏,秦置县属三川郡 ,三国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析 河南郡置荥阳郡,阳武属之,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初皆属 荥阳郡,唐五德四年(公元 621年)阳武县移治于 汉原武县城(今原阳县县城)。旧阳武县城在今县城东南,治所早湮河中。据《原武县志》载:原武 春秋属郑,战国属魏,秦置卷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析阳武置原武县,属河南郡。 三国先属荥阳郡,后因毛曾封原武 典农升为原武郡。晋初原武郡、县皆废, 不久复置荥阳郡,卷属之,北齐废卷县入 荥阳县,隋在古卷县置原陵县, 唐初原陵县 改为原武县,仍属荥阳郡。    荥阳为古郡县名,治所在今郑州市北古荥镇。据《荥阳县志》载:荥阳春秋属郑。战国属韩荥阳邑。秦置县,属三川 郡。西汉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三国魏正始五年析河南郡置荥阳郡,统领荥阳、卷、阳武、开封等8县,寻罢。晋武帝泰 始二年(公元266年),复置荥阳郡,阳武仍属之。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66年)“省卷县入荥阳”。以后荥阳郡辖卷、 原武、阳武的隶属关系一直延续到隋朝和唐初,达500年之久。   郡的行政区划沿用至公元583年,为隋文帝所废,但直到唐朝前期还时有复改郡的现象,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公 元759年)荥阳郡才更名郑州。明清以后,黄河数次改道南徙,原武、阳武与荥阳因碍于黄河之隔,才逐渐脱离了辖属关系 。   原阳与荥阳自三国魏正始五年设立荥阳郡至元朝末的千余年间,一直是隶属关系。原阳不是荥阳,但近临荥阳且具有 地入荥阳的可能。关于西河地域, 《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实属西河的派”的西河, 不管作为“堂号”还是“郡望”都与 原阳有关。   在古代,因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 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据家谱资料研究,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 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 《韶山毛氏族谱》卷七内封面镌有“民国辛巳四修韶山毛氏族谱,西河堂家藏”,并且每页的 下方都有“西河堂”三字。《辞海》和《辞源》对西河的解释是:西河,古地区名,春秋卫地,战国魏地。西河地区夏朝在今 河南安阳市东南,春秋至战国在 北起安阳、 南到原阳的黄河两岸。原阳应为古西河地区的最南端,但仍属西河地区范围。   “望”是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形成的,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 族。这些高门望族的子孙即便迁徙外地,习惯上仍举原籍或始祖发祥地的郡名作为标志,后世称之为郡望。笔者目前见到的史 书中, 毛氏郡望有四个,即荥阳、西河、河阳、北地。    一个是荥阳,上文说过,即今河南原阳。 一个是西河。 《前汉书·地理志》载:西河郡,辖县36个,其中“富昌” 、“美稷”、“广衍”等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中阳”、“蔺”、“离石”等在今山西黄河沿岸;“大成”,在今河北 中部;“饶”在今河北省中部的饶阳县。关于“博陵”,《辞海》曰:“博陵,郡国名,东汉本初元年(公元146年)置郡 ,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建安末废。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今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县地 。北魏改为郡,隋废。”当时的大成、饶、博陵就在河间的周围,而西汉毛苌拜河间献王博士,子庆为司徒,孙馥为荆州刺史 ,曾孙榄为汉阳太守,代代为官,可谓望族。故笔者认为:毛氏的西河郡望应是因毛苌望族居西河郡内而得名,大致位置在今 河北省河间西南。    一个是河阳,即今河南孟县。据考,该地从未设过郡,一直属河内郡管辖。三国魏明帝时,河内人毛嘉拜安国侯,妻 夏氏,封野王君。野王就是今河南沁阳,孟县与沁阳南北为临,故河阳毛氏郡望很可能是因毛嘉而得,如果是的话,也是毛伯 郑的一个支系。    一个是北地。据考,秦代、西汉,北周至隋,其郡治在今甘肃省庆阳、宁县一带;东汉在今宁夏吴忠;东汉末至西魏 在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据考,北魏时毛遐,字鸿远,氐族,北地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世为酋帅,自曾祖毛天爱,至遐 四世不绝。毛遐以军功拜骠骑大将军义同三司,弟鸿宾功拜散骑常侍,开国县侯,其“世为豪右,资产巨亿”,北地郡望应是 此时该族所得。   从毛氏谱牒记载看,他们都认为自己始祖 毛伯郑的封地就在 荥阳附近,或 荥阳阳武。   关于毛姓封地,历史上还存在几种说法:今河南的宜阳、籍水毛泉,以及陕西歧山、甘肃天水等。笔者对此试作一些 分析。   纵观史志、谱牒,毛氏姬姓来源共有两支,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因封地而得姓的,一支封为公爵,一支封为伯爵。 陕西歧山是毛公封地,甘肃天水为该支毛氏郡望。故陕西歧山确有毛氏一支,并且封邑于前1089年,灭亡于前841年, 遗物有“毛公鼎”。该支始祖封爵为公,封地歧县或扶风。但该地历史上从未设过西河郡,也不属于西河地区,更不可能并入 河南的荥阳,故韶山毛氏一世祖毛伯郑的封国绝不可能在陕西,这是毛氏的另一支派。再说甘肃省的天水,根据史书记载和当 时的情况分析,封在天水的可能性不大,但因犬戎相侵国人暴动,毛公后裔逃往甘肃天水形成郡望是完全有可能的。   再说河南宜阳,从历史上看,宜阳乃县名,战国韩宜阳邑,秦置县,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距荥阳较远,从未隶 属过荥阳,更不可能并入荥阳,与西河也无任何关系。从现状上看,与毛有关的地名、人物、历史遗存,县志没有任何记载。 故宜阳为毛氏封地可能性不大,籍水毛泉因无确切位置,故无从谈起。但今原阳有“济隧”(古水名)“毛滩”(现村名), 不知是不是该地,尚待考证。   原阳,旧有“毛姓,以晋代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的记载,又有“毛半县薛一角 ”之说。单正史有传原阳籍的毛姓人物就达14位之多。    现在全县362姓,以姓命村的村庄100多个,而以毛字名村的村庄,就占14个,如毛老庄、老毛庄、毛屋、毛 庙、毛滩、毛庄、毛楼等。全县60余万人口,毛姓达2万之众。 今原阳县周围的武陟、修武、获嘉、新乡、封丘、延津的毛 姓也都说自己是从原阳迁去的。   由此, 毛伯郑的封地在 荥阳附近。原阳与荥阳地域相连,而且历史上一直是隶属关系;韶山毛氏尊毛伯郑为始祖,又 源于西河。 荥阳周围的武陟、温县、巩义、偃师、新密均未归属过西河郡或西河地区,独原阳既在荥阳附近又属古西河地区, 西河作为郡望也是因毛遂的后代毛苌所得。毛国被灭后,毛伯郑的后代以国为氏,是为毛姓,并在其封地发展繁衍。
【百度百科】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百度百科】BBC【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一) BBC官网简介(中英对照)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第4频道 (BBC Four) 于【2022年】4月7日推出一部特别的英文纪录片: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它首次以58分钟的纪录片的形式,将杜甫详细地推介给英国以及世界。 BBC官网简介: 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Sir Ian McKellen reads the poetry, Michael Wood traces the journey on the ground. Together they conjure up the extraordinary life, times and words of China’s greatest poet, Du Fu. 伊恩·麦克莱恩爵士朗诵诗歌,迈克尔·伍德实地探寻。他们二位携手,精彩地勾勒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的非凡生活,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语言文字。 From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Yangtze Gorges, and down to the forested hills of Hunan, Michael Wood travels in the footsteps of China’s most-loved poet. Born in 712, the age of Beowulf in Britain, Du Fu lived through the violent fall of China’s brilliant Tang dynasty. As rebel armies sacked the capital, and floods and famine wrecked the country, he was forced to flee, taking his family on the roads as refugees. 从黄河到长江三峡,再到湖南的丛林叠嶂,迈克尔·伍德重新踏遍中国最受欢迎的诗人的足迹。 杜甫生于712年,彼时是英国的贝奥武夫时代( Beowulf, 【注】著名的古英语史诗(epic poem),讲述的是6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的故事。大概写于975年到1025年)。杜甫亲身经历了辉煌的唐王朝土崩瓦解的时代。当叛军洗劫了国都长安,洪灾和饥荒摧毁了整个国家时,他被迫逃亡,带着家人辗转逃难。 But out of these events he produced what Harvard’s Stephen Owen calls ‘the greatest poem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words that ever since have been seen as an expression of what it means to be Chinese. ‘There is Dante, there’s Shakespeare, and there’s Du Fu,’ says Owen. ‘These poets create the very standard by which great poetry is judged.' But though in the east Du Fu is an immortal, in the west, even today, few have even heard of him. 但是 所有这些事件却让杜甫创造出了,如 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 斯蒂芬·欧文,Stephen Owen)所说的 “最伟大的汉语诗歌”。此后,这些诗词就被视为定义了什么是中国人。 宇文所安说:“但丁,莎士比亚,还有杜甫,这些诗人创立了评判伟大诗歌的根本标准。”但是,尽管杜甫在东方已是百世流芳,然而即便是今天,他在西方也几乎是闻所未闻。 In this film, the first to ever be made about Du Fu in the west, Michael follows his tracks by road, train and riverboat. Along the way, he meets ordinary people, dancers and musicians, who help to tell the amazing story of a poet whose words have resonated through the centuries, describing the experiences of ordinary people caught up in war, corruption, famine and natural disasters. ‘I am one of the privileged. If my life is so bitter, then how much worse is the life of the common people?' 这部影片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向西方世界推介杜甫的纪录片。迈克尔·伍德借助公路,火车和轮船,紧紧追寻杜甫的足迹。一路走来,他遇到了普通百姓,舞蹈家和音乐家,他们跟伍德一起共同讲述了一个诗人的非凡故事。他的诗词穿越多个世纪不断引起共鸣,它描述的正是深陷战争,腐败,饥荒和自然灾害之中的普通百姓的经历。”我是幸运的。如果我的生活尚且如此痛苦,那普通百姓的生活该有多糟糕啊?” In China, poets have always been seen as the trusted chroniclers of the people’s hearts and the nation’s history. And for the Chinese, Du Fu is 'more than a poet,' says Wood. 'For generations he has been the guardian of the moral conscience of the nation.' 在中国, 诗人一直被视为百姓心声和国家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伍德说: 对中国人来说,杜甫“绝不仅仅是个诗人。几个世代以来,他一直都是国家道德良知的守护者。” ------------ To be continued---------------【待续】 编辑于 2020-04-29 00:23
《杜甫吧》《每天理解一首杜诗》杜甫各诗词赏析文章楼层索引 《杜甫吧》《每天理解一首杜诗》杜甫各诗词赏析文章 楼层索引 【《杜甫吧》《每天理解一首杜诗》: https://tieba.baidu.com/p/3289777552 】 《杜甫全集校注》卷一 【本書 《杜甫全集校注》為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會资助项目:(3091楼)】; 前言(3091-3093楼- 【66网页:https://tieba.baidu.com/p/3289777552?pn=66 】-3094-【3328楼】-3096楼)【3095楼的一个帖后补在3328楼】; 【 对《杜甫全集校注》PDF图文进行二次制作-截图并发表之实践!(3097楼)】; 凡例(3098楼【 67网页:https://tieba.baidu.com/p/3289777552?pn=67】); 引用杜集评注本简称及方法(3099楼); 总目录( 3100-3111楼):卷一~卷四(3101),卷四~卷七(3102),卷七~卷九(3104),“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卷十~卷十一(3105),卷十一 ~ 卷十四(3106),卷十四~卷十七(3109),卷十七~卷十九(3110),卷十九、卷二十(3111),文赋(卷二十一,卷二十二,疑伪之作辑考)(3111)。 杜甫诗 《杜甫全集校注》卷一 杜甫各诗词赏析文 索引 【所引 杜甫诗词顺序均依萧涤非等主编副主编的 《杜甫全集校注》版的所列顺序!】 【 诗名后第一篇总是《杜甫全集校注》文】 《杜甫全集校注》目录(3101-3111楼); 望岳●岱宗夫如何(3115楼)【374,414,702,1154-1155楼】; 登兖州城楼(3116楼)【54-55,3117~3118,3353~3534楼】; 题张氏隐居二首(3119楼)【 68-69,1157,3120-3122楼】;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3123楼)【70~71,3124-3125楼】; 【想快速寻找《每天理解一首杜诗》杜诗赏析文的方法(3126楼)】;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3127楼)【72,3128-3129楼】;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3130楼)【74,3131~3132楼】; 巳上人茅斋(3133楼)【83,3134楼】; 房兵曹胡马(3136楼)【75~76,3137~3139楼】; 画鹰(3140楼)【77,82,1160,3141楼】; 游龙门奉先寺(3142楼)【1159,3143楼】; 【3000年来历代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3144~3145楼)】;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员外季弟执金吾,见知於代,故有下句)(3146楼)【73,1161,3351,3147楼】;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事此诗,用宽其意(3148楼)【1162~1164,3149~3152楼】; 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嵚岑婵娟,宛有尘外数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3153楼) 【1165-1166,3154楼】; 李监宅二首(3155,3159楼)【85-86;3456,3160;3352楼】; 夜宴左氏庄(3161楼)【79~80,3162-3164楼】; 龙门(3165楼)【88-91,3167楼】【附录:永远的龙门:(92~93楼)】;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3168楼)【104,3169-3170楼】;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3171楼)【100,3172-3173楼】;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3175楼)【101,3176楼】; 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3178楼)【102,3179楼】;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3180楼)【105,3181楼】; 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3182楼)【94-96,3183-3185楼】; 冬日有怀李白(3186楼)【107楼】; 春日忆李白(3187楼)【116-117,513~514;3188-3190楼】;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3191楼)【118-120楼】; 郑驸马宅宴洞中(3193楼)【108-109,3194楼】;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3195楼)【111,3196楼】; 饮中八仙歌(3197楼)【97-99,3198-3199楼】; 【视频:杜甫(千秋诗圣)(3200楼)】; 今夕行(3201楼)【110楼】; 赠比部萧郎中十兄(3202楼)【112楼】【唐之韵 纪录片(3203楼)】; 故武卫将军挽謌三首(3204楼)【130楼】;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甫敝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下句)(3205楼)【113-114楼】; 高都护骢马行(3206楼)【125-127楼】;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庙有吴道子画《五圣图》)(3207-3208楼)【128,3209楼】; 行次昭陵(3212-3213楼)【518-520楼】; 重经昭陵(3214楼)【520-523楼】【附:昭陵(524~533楼)】; 赠翰林张四学士(3215楼)【129楼】; 赠韦左丞丈济(3216楼)【121楼】; 乐游园歌(晦日贺兰杨长史筵醉中歌)(3217楼)【131,3218-3219楼】; 病后遇王倚饮赠歌(3220楼)【133-134楼】; 兵车行(3221-3222楼)【25-28,368,3223楼】; 前出塞九首(3224-3226楼)【148-152,3228-3238楼】;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135,3240-3241楼); 杜位宅守岁(137,3242-3243楼)。 【 《杜甫全集校注》卷一共44首诗】
【百度百科】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BBC纪录片《杜甫: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一) BBC官网简介(中英对照)文心交码文字、数字、符号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第4频道 (BBC Four) 于【2022年】4月7日推出一部特别的英文纪录片: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它首次 以58分钟的纪录片的形式, 将杜甫详细地推介给英国以及世界。 BBC官网简介: 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Sir Ian McKellen reads the poetry, Michael Wood traces the journey on the ground. Together they conjure up the extraordinary life, times and words of China’s greatest poet, Du Fu. 伊恩·麦克莱恩爵士朗诵诗歌, 迈克尔·伍德实地探寻。 他们二位携手,精彩地勾勒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的非凡生活,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语言文字。 From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Yangtze Gorges, and down to the forested hills of Hunan, Michael Wood travels in the footsteps of China’s most-loved poet. Born in 712, the age of Beowulf in Britain, Du Fu lived through the violent fall of China’s brilliant Tang dynasty. As rebel armies sacked the capital, and floods and famine wrecked the country, he was forced to flee, taking his family on the roads as refugees. 从黄河到长江三峡,再到湖南的丛林叠嶂,迈克尔·伍德重新踏遍中国最受欢迎的诗人的足迹。杜甫生于712年,彼时是英国的贝奥武夫时代( Beowulf, 【注】著名的古英语史诗(epic poem),讲述的是6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的故事。 大概写于975年到1025年)。 杜甫亲身经历了辉煌的唐王朝土崩瓦解的时代。当叛军洗劫了国都长安,洪灾和饥荒摧毁了整个国家时,他被迫逃亡,带着家人辗转逃难。 But out of these events he produced what Harvard’s Stephen Owen calls ‘the greatest poem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words that ever since have been seen as an expression of what it means to be Chinese. ‘There is Dante, there’s Shakespeare, and there’s Du Fu,’ says Owen. ‘These poets create the very standard by which great poetry is judged.' But though in the east Du Fu is an immortal, in the west, even today, few have even heard of him. 但是 所有这些事件却让杜甫创造出了,如 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Stephen Owen)所说的 “最伟大的汉语诗歌”。此后,这些诗词就被视为定义了什么是中国人。 宇文所安说:“但丁,莎士比亚,还有杜甫,这些诗人创立了评判伟大诗歌的根本标准。”但是,尽管杜甫在东方已是百世流芳,然而即便是今天,他在西方也几乎是闻所未闻。 In this film, the first to ever be made about Du Fu in the west, Michael follows his tracks by road, train and riverboat. Along the way, he meets ordinary people, dancers and musicians, who help to tell the amazing story of a poet whose words have resonated through the centuries, describing the experiences of ordinary people caught up in war, corruption, famine and natural disasters. ‘I am one of the privileged. If my life is so bitter, then how much worse is the life of the common people?' 这部影片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向西方世界推介杜甫的纪录片。迈克尔·伍德借助公路,火车和轮船,紧紧追寻杜甫的足迹。一路走来,他遇到了普通百姓,舞蹈家和音乐家,他们跟伍德一起共同讲述了一个诗人的非凡故事。他的诗词穿越多个世纪不断引起共鸣,它描述的正是深陷战争,腐败,饥荒和自然灾害之中的普通百姓的经历。”我是幸运的。如果我的生活尚且如此痛苦,那普通百姓的生活该有多糟糕啊?” In China, poets have always been seen as the trusted chroniclers of the people’s hearts and the nation’s history. And for the Chinese, Du Fu is 'more than a poet,' says Wood. 'For generations he has been the guardian of the moral conscience of the nation.' 在中国, 诗人 一直被视为百姓心声和国家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伍德说: 对中国人来说,杜甫“绝不仅仅是个诗人。几个世代以来,他一直都是国家道德良知的守护者。” ------------To be continued---------------【待续】 编辑于 2020-04-29 00:23
《光明日报》:杜诗“放大”言说方式小议! 杜诗“放大”言说方式小议 2018-06-11 06:45 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 作者: 郭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学是美的言说,凡 大诗人都是言说大家,各有其独特言说方式。 杜甫诗歌能够感人至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放大的言说方式。何为放大的言说方式?简言之,就是 杜诗 写某一事物,常常不限于该事物,而是将其投射到其他更大的事物,以此增强表达力度。 如 《北征》写安史之乱中杜甫回鄜州探亲与家人相见时“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两句。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日子里,诗人与家人音信阻绝,生死不知,终于相见,悲喜交集,失声恸哭。但诗中没有直接写如何哭泣,而是将室内哭泣投射到室外松涛和流泉上 : 哭声仿佛在松涛中回荡,泉水幽咽仿佛在与人一同哭泣,给读者以深深感染。 再如 《新安吏》,朝廷紧急征调“ 中男”入伍,于是出现了凄惨送别场景 :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亲人生死离别,哭声如同白水东流呜咽不止,仿佛回荡在青山中久不停歇。 想来人的哭声如何能在松涛中回荡?流水幽咽如何能帮助人哭泣?青山如何能留住人的恸哭?然而无人计较这些是否真实,但觉被痛苦场面深深震撼。这就是放大的言说方式。
诗圣杜甫与长安的爱恨情仇 诗圣杜甫与长安的爱恨情仇(一) 海曲上人 2023-07-18 发表于 山东 杜甫在长安的活动可分为两个时期:盛唐时期和安史之乱时期。 前期杜甫在长安的主要活动是求仕,后期在长安则是追随肃宗。对献赋一事的回味、对干谒之举的反思、对任职左拾遗的留恋与无悔是杜甫晚年诗中对长安经历回顾的主要表现。 (一)对献赋一事的回味 盛唐时期杜甫在长安的求仕经历充满悲辛,应制下第,干谒无门。 杜甫在这一时期唯一感到自豪之事即是因 献三大礼赋而待制集贤院。 诗圣杜甫与长安的爱恨情仇(一) 天宝十年, 杜甫献 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杜甫远离长安后忆及此事, 《莫相疑行》曰: “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久不知遇下忽达圣主的欣喜与释放,对自身才学的肯定与自豪,充斥诗中。 《壮游》诗中亦有 “ 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 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之句, 诗中不仅充满君主赏识的荣宠之意,更多的是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欣慰。 杜甫对献赋一事眷恋不舍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此事符合杜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模式。玄宗的 “废食召”之举符合儒家对君主 “尊贤使能”的要求, 杜甫“事君,能致其身”,自然期望君主礼贤下士,这种 君明臣贤的君臣关系, 是杜甫心中的理想模式。献赋无果而终使杜甫对这种关系的感受如县花一现,但这种感受如此强烈,在经年不遇的杜甫心中犹如久旱逢甘霖。纵然最后杜甫得一微官,并未实现致君尧舜之志, 但杜甫晚年诗中仍然多流露出对玄宗的不舍,似乎以此可以得到说明。
杜甫到底有多崇拜诸葛亮?他的夔州诗有近30首都涉及诸葛亮! 趣历史 2020-09-18 10:44:23   对杜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杜甫到 夔州是766年春末至768年春, 寓居两年,却 有许多涉及三国史迹文化的诗作,而且还有专门的多方面的评说。 《八阵图》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五言绝句。在这20字的小诗中却蕴含了杜甫强烈的政治期待。 《八阵图》的基本意思是:“ ” 功盖三分国“ “ 功盖 ”句:指诸葛亮辅佐蜀汉,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有盖世之功。 ” 名成八阵图。“ “ 名成 ”句,这是最能体现诸葛雄才大略的典型战例“ 白帝城摆八阵图”。 《三国志_蜀志_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八阵图,它是诸葛亮总结前人的阵法,根据实地调查而研究出的作战阵势。公元222年,当年在白帝城前后所设的 “旱八阵”“水八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功地抵御了东吴陆逊的进犯。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遗恨 ”句:刘备与诸葛本是坚持“联吴抗魏”的,有先取魏再定天下的战略。可是刘备为了讲义气,替结拜兄弟关羽报仇,破坏了“联吴抗魏”的战略,轻率出兵,大败于猇亭,退守于白帝城,使蜀国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六次伐魏无功,留下了不能统一天下,使天下永安的遗恨。  当年 杜甫在夔州为什么要狂写诗? 原因有三: (一)入住夔州,产生了从没有过的生活情趣,有田园,有农事,有朋友……。 (二)夔州的山水奇绝,三峡风光令诗人叹为观止。 (三)夔州名胜古迹众多,夔龙、大禹、屈原、诸葛亮的遗踪,鱼复浦、白帝城、永安宫,含八阵图旧址,等令诗人神往意留。 诚然这三个原因是有依据的,但是这些只是杜甫定居夔州的表面原因, 其深层原因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心理潜质—— “穷年忧黎元”“济世肯杀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宏愿,换句话说就是 “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期待永远没有泯灭。 杜甫多写像《八阵图》一类的反映三国文化的诗歌,同样符合他的深层次原因。    杜甫的政治期待与三国时的诸葛亮又是那么相似相生,决定了《八阵图》明写诸葛亮,暗写他自己。杜甫的夔州诗有近30首涉及诸葛亮,意图都很明显,都是杜甫的政治期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诗歌归纳出他的政治期待:   凭吊祭祀三国英雄豪杰    《夔州歌十绝句(之九)》: “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 不可忘”:指武侯的忠义贤良千古难忘,经常激励感召着诗人。“ 参天长”:谓身处兵荒马乱之时,又遇酷暑云日如火,但见祠内松柏挺立,叶茂枝繁,联想到诸葛的崇高伟大,顿觉神清气爽,学习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诸葛庙》:“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屡入” 杜甫喜爱夔州山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夔州的三国古迹多,有专门祭祀刘备诸葛的祠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绪一旦发作,往往 入武候祠祭祀,以求得精神安慰。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这里介绍武候祠、先帝庙挨得很近,老百姓祭祀二人也是经常性的。这里也赞扬了刘备诸葛君臣之间心心相印、团结一体的关系。仁君贤臣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值得一起祭祀。 【未完】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心理潜质!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心理潜质 刘 厚 政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师范学校 职位:语文高级讲师 ) 关键词: 杜甫 晚年 期待进取 寓居 夔州 中文摘要:杜甫晚年为什么寓居夔州,又为什么在一年零十个月后舍弃夔州,这都是由他“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心理潜质决定的,他期待身体健康、经济状况变好;期待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期待明君忠臣的任用,有所作为;他的期待是美好的,然而他的生命却是悲壮的。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他因“安史之乱”而流落,又因蜀地军阀之争。吐蕃入侵而不能回朝回乡。公元762年6月,杜甫离开成都,又开始了流落寓居绵州、梓州、阆州,后来又返回成都,成都仍然不能安身,因为故交好友 严武死后,成都军阀统治者郭英乂心胸狭隘,穷兵黩武,还肆意迫害文人学士,所以杜甫的性命都成了问题,他想在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的期待,就成了泡影。他在公元765年5月55岁时又携家开始了漂泊,“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去蜀》) 这一次离开成都本来想“ 转作潇湘游”,却经过忠州、云安的短暂停留,终于在夔州草堂停下了脚步,并且定居了下来。 杜甫为什么要在夔州定居下来,而且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发疯似的写下了四百多首诗,占了他一生诗作的三分之一,而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本文作者在 《〈登高〉—杜甫夔州诗的三个情结》里对此有一定的分析,认为 原因有三: (一)入住夔州,产生了从没有过的生活情趣。 (二)夔州的山水奇绝,令诗人叹为观止。 (三)夔州名胜古迹众多,令诗人神往意留。 诚然这三个原因是有依据的,但是这些只是杜甫定居夔州的表面原因,其深层原因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心理潜质——“穷年忧黎元”“济世肯杀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宏愿,换句话说就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期待永远没有泯灭。 在夔州,杜甫的期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身体健康,期待经济状况变好 杜甫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条件艰苦,56岁的杜甫在古时已经属于老年人,已经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他亟待找个安身养命之处,以便调养生息,恢复健康。这是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的春末,他走进夔州地界时,眼睛忽然放光: “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 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 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 禹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 《移居夔州作》) 在春暖花开,柳绿江清的好时光,杜甫迁居到夔州,听到的是人们热爱劳动,春种秋收的农事,见到的是处处山光明丽,鸟雀歌唱的风景,这里的景观奇妙,还有大禹凿山导江留下的断石,瀼水东西田地平顺,能够在此进行自食其力的农耕。——这里真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呀! 夔州都督柏茂琳是杜甫的故交,他热情欢迎杜甫留住夔州,并且帮助杜甫在瀼西建了草堂。杜甫在许多故交朋友的资助下,购置了十几亩肥田和几十亩果园,不久还雇用了几个獠奴和女仆。他还领有“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薄禄,还被任命为东屯百顷公田的主管。由此看来,杜甫在夔州的生活经济状况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比起在成都的最后一年,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你看他的感受: “ 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 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 始为江山静,终防市井喧。 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飧。”( 《园》) 杜甫闲来无事,多次登白帝城,游武侯庙,踏八阵图,进越公堂……。 “ 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 骑马忽忆少年时,散蹄迸落瞿唐石。”(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可见他的生活比起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有情有趣。 为了增强体质,杜甫在夔州多参加生产劳动: “ 病枕依茅栋,荒鉏净果林 。” (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秽净讫移床三首》) “ 堂下可以畦,呼童对经始。 苣兮蔬之常,随事蓺其子。 破块数席间,荷锄功易止。”( 《种莴苣并序》) 为了身体健康,他访药治病,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 “ 东屯复瀼西,医蓊住清溪。”(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 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 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漫任远适。”( 《 摘驱竖子摘苍耳》) “ 听说松门峡,吐药揽衣巾。”( 《寄薛三郎中璩》) 为了增强体力,他经常登山远行: “ 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 《季秋江春》) “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上白帝城二首》), 写下了近二十首登高、登山、登白帝城的诗。遗憾的是他每次登高就有忧国忧民的思绪万千,这往往使他愁思百结,所以并没有达到心胸旷达,增强体质的效果。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作者认为此二句是针对“愁思百结”和疾病加重而发的,并不是说他此时生活艰难穷困之极。 杜甫重视身体健康,期待经济状况变好的愿望,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成功是找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基本达到了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失败是他思想上的“疾病”和身体上的疾病根深蒂固,在夔州找不到药方根治,仅仅一年零十个月他也等不及了,拖着病体仓促地“ 转作潇湘游”。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心理潜质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心理潜质 刘 厚 政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师范学校 职位:语文高级讲师 ) 关键词:杜甫 晚年 期待进取 寓居 夔州 中文摘要:杜甫晚年为什么寓居夔州,又为什么在一年零十个月后舍弃夔州,这都是由他“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心理潜质决定的,他期待身体健康、经济状况变好;期待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期待明君忠臣的任用,有所作为;他的期待是美好的,然而他的生命却是悲壮的。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他因“安史之乱”而流落,又因蜀地军阀之争。吐蕃入侵而不能回朝回乡。公元762年6月,杜甫离开成都,又开始了流落寓居绵州、梓州、阆州,后来又返回成都,成都仍然不能安身,因为故交好友 严武死后,成都军阀统治者郭英乂心胸狭隘,穷兵黩武,还肆意迫害文人学士,所以杜甫的性命都成了问题,他想在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的期待,就成了泡影。他在公元765年5月55岁时又携家开始了漂泊,“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去蜀》) 这一次离开成都本来想“ 转作潇湘游”,却经过忠州、云安的短暂停留,终于在夔州草堂停下了脚步,并且定居了下来。杜甫为什么要在夔州定居下来,而且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发疯似的 写下了四百多首诗,占了他一生诗作的三分之一,而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本文作者在 《〈登高〉—杜甫夔州诗的三个情结》里对此有一定的分析,认为原因有三: (一)入住夔州,产生了从没有过的生活情趣。 (二)夔州的山水奇绝,令诗人叹为观止。 (三)夔州名胜古迹众多,令诗人神往意留。 诚然这三个原因是有依据的,但是这些只是杜甫定居夔州的表面原因,其深层原因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心理潜质——“ 穷年忧黎元”“济世肯杀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宏愿,换句话说就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期待永远没有泯灭。 在夔州,杜甫的期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身体健康,期待经济状况变好 杜甫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条件艰苦,56岁的杜甫在古时已经属于老年人,已经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他亟待找个安身养命之处,以便调养生息,恢复健康。这是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的春末,他走进夔州地界时,眼睛忽然放光: “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 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 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 禹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 《移居夔州作》) 在春暖花开,柳绿江清的好时光,杜甫迁居到夔州,听到的是人们热爱劳动,春种秋收的农事,见到的是处处山光明丽,鸟雀歌唱的风景,这里的景观奇妙,还有大禹凿山导江留下的断石,瀼水东西田地平顺,能够在此进行自食其力的农耕。——这里真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呀! 夔州都督 柏茂琳是杜甫的故交,他热情欢迎杜甫留住夔州,并且帮助杜甫在瀼西建了草堂。杜甫在许多故交朋友的资助下,购置了十几亩肥田和几十亩果园,不久还雇用了几个獠奴和女仆。他还领有“ 检校工部员外郎”的 薄禄,还 被任命为东屯百顷公田的主管。由此看来,杜甫在夔州的生活经济状况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比起在成都的最后一年,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你看他的感受: “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 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 始为江山静,终防市井喧。 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飧。”( 《园》) 杜甫闲来无事,多次登白帝城,游武侯庙,踏八阵图,进越公堂……。 “ 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 骑马忽忆少年时,散蹄迸落瞿唐石。”(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可见他的生活比起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有情有趣。 为了增强体质,杜甫在夔州多参加生产劳动: “ 病枕依茅栋,荒鉏净果林 。” (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秽净讫移床三首》) “ 堂下可以畦,呼童对经始。 苣兮蔬之常,随事蓺其子。 破块数席间,荷锄功易止。”( 《种莴苣并序》) 为了身体健康,他访药治病,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 “ 东屯复瀼西,医蓊住清溪。”(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 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 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漫任远适。”( 《 摘驱竖子摘苍耳》) “ 听说松门峡,吐药揽衣巾。”( 《寄薛三郎中璩》) 为了增强体力,他经常登山远行: “ 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 《季秋江春》) “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上白帝城二首》), 写下了近二十首登高、登山、登白帝城的诗。遗憾的是他每次登高就有忧国忧民的思绪万千,这往往使他愁思百结,所以并没有达到心胸旷达,增强体质的效果。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作者认为此二句是针对“愁思百结”和疾病加重而发的,并不是说他此时生活艰难穷困之极。 杜甫重视身体健康,期待经济状况变好的愿望,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成功是找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基本达到了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失败是他思想上的“疾病”和身体上的疾病根深蒂固,在夔州找不到药方根治,仅仅一年零十个月他也等不及了,拖着病体仓促地“ 转作潇湘游”。
原创 《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明朝的世界地图什么样? 清風明月逍遥客 【7330 文章,11亿 总阅读】 2023-03-13 07:50 1593年明万历年间,常州府无锡县一位叫梁的儒学训导镌刻了一幅图 《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由南京吏部四司刊印。 此图的绘制方法仍是传统形式——将远离中国的国家和地方,无论大都画成小岛形状,散落在中国周围的海洋中。图上,不仅 亚欧非被描绘出来, 北美洲、南美洲这样的“新大陆”也在榜,甚至连 南极也赫然在列,可以称得上是一幅真正意义的 “世界地图”。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大多应称作天下图,以“中国”为主,即使仅包含亚非欧的地图也极为罕见。所以说,《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的绘制范围,远超古地图的绘制习惯,而且这些地理知识更是超过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掌握的内容。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朝思暮想的北京,成为最早走进紫禁城的欧洲人之一。他向万历皇帝献上新奇的西洋“玩意儿”,自鸣钟、西洋琴等。利玛窦很快得到皇帝的赏识,被允许留居北京。 随基督教一起被利玛窦带到中国的就包括世界地图。 利玛窦的中文版世界地图是 《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与今天的世界地图已十分接近。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代表的传教士地图,对于南北美洲及南极的展现,很有可能就是《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上相关地理知识的来源。不过有个问题,就是利玛等传教的地图绘制使用到了经纬度数据,并运用了将地球的球体投影到平面上的几何换算,且有若相对准确的比例尺,而中国古代地根本没有比例尺,更谈不上经纬度和投影了。《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展现了解决似乎无解之间题的方式一经纬线全都被删除了虽然南、北美洲和南极上的很多地名被保留下来,但它们的形状被大幅度地剪裁、缩小扭转甚至变形如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北美洲的轮廓、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半岛,甚至古巴等岛屿被基本清晰地表现出来,尽管绘制得还不太准确,但现代人一眼就能识别出这是“北美洲”。而在《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中,北美洲却“蜷缩”在地图的右上角,古巴用山形符号标绘在远离海岸的位置,如果不是“加拿大国”这一名称的话,恐怕现代人很难认为这是“北美洲”。同时,“南美洲”被放置在地图右下角,与“北美洲远远地隔绝开来。 与南北美洲等国外部分的缩小和扭曲形成对比的,是占据了图幅大部分面积的大明王朝。可以说与中国古代的“天下图”类似,这幅图同样以“中国为绝对主角,其他“万国”看起来更像是个点缀。而在《坤舆万国全图》中,为了迎合中国人传统的“中央之国”观念,中国也被放在全图的中央,具体处理办法是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的中间向西移动170度。但即便如此在这些传教土地图中,就所占面积而言,明朝并不突出,它只是“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亚细亚“又是五大洲的一部分。明初的《大明混一图》比《坤舆万国全图》还早。 在《大明混一图》上,非洲位于地图左下方,被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半岛,好望角也大致能够辨认。只是在非洲中央,却有个大湖,这可能是根据阿拉伯传说绘制的撒哈拉沙漠以南,有个大湖,比里海还要大。可实际上,非洲最大的湖治是维多利亚湖,面积仅约为里海的五分之一。而《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上的非洲,同样是向南突出的半岛,但其中只有两个较小的潮泊。可见两者对于非洲的表现并不一致。 而在欧洲部分,二者差距更是明显—《大明混一图》未能清晰地表现地中海,连欧洲的形状也没地中海被清晰地呈现,欧洲大陆的轮廓也同样较为清晰。 可以说,在关于欧非的绘制上,《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更胜一筹。《大明混一图》并非此图上欧非知识的直接来源。但与传教士地图相比,此图又显得过于幼稚。在《坤舆万国全图》上,欧洲和非洲的转廓已基本正确和清晰。因此以《坤因万写全图》为代表的传教士地图,应当也非此图上欧非知识的来源。那么这些知识到底来自何处?这大概是一个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但这一切已揭示出一个事实:在传统的历史认知中,明代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但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中国,与中亚,四亚,甚至欧洲的交往并没有断绝,域外知识依然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输入中国。这从古地图上就能明白反映出来。《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无论在图面上,还是在地图的四周,都充斥着大量的文字。这些文字除了记载大明的一些重要内容和数据外,还有域外各国的物产、风俗以及前往北京或者江宁(南京)的距离,其中有近乎写实的,如“散马儿罕(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产珊瑚、琥珀、乳香、木香诸物,至京八千里”,也有一些看似“荒诞不经”、来源于传说和想象的,如“毛人国,人皆卵生,有翼鸟喙,能飞不远。” 除了毛人国,这幅地图上还标有“女人国”“小人国”“川心国”等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在这幅大明版的“世界地图”中,真实与想象交织,旧识与新知一体。作为当时的百科全书地图,它既延续着“华夷”的旧秩序,也展现着“世界”的新景象,呈现出“喜新不厌旧”的中国古地图的包容特色。
《杜甫吧》《每天理解一首杜诗》第3840楼贴被删申诉请求恢复 《杜甫吧》《每天理解一首杜诗》第3840楼: 杜甫《萤火》 萤火 杜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img class="BDE_Image" pic_type="0" width="560" height="828" src="" size="103683" ><img class="BDE_Image" pic_type="0" width="560" height="854" src="" size="329868" ><img class="BDE_Image" pic_type="0" width="560" height="833" src="" size="346927" ><img class="BDE_Image" pic_type="0" width="560" height="842" src="" size="309551" ><img class="BDE_Image" pic_type="0" width="560" height="850" src="" size="283872" >【【以上是5张《杜甫全集校注》杜甫《萤火》诗的图文截图 的代码 】】 【杜甫《萤火》赏析,还见《每天理解一首杜诗》第3839,834【8网页】楼】。 以上的第3840楼贴被贴吧电脑机器人删除,事后,我提出请求恢复申诉,理由是:“这个帖子是杜甫诗词和《杜甫全集校注》截图,都是正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内容,不应该存在违规的内容,敬请人工团队审查、鉴定、判断,如无不妥,敬请恢复,谢谢!” 类似的“贴吧删除-发帖人申诉请求恢复-贴吧人工团队给予恢复”,已经重复出现过几十次,都给予了恢复。 但这一次贴吧管理者给出:“等待人工恢复 恢复贴子遇到问题?请点此反馈”:
杜甫1400多首诗被译成韩语 韩国中学课本收录《春望》 杜甫1400多首诗被译成韩语 韩国中学课本收录《春望》 2014年07月24日13:51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人民网北京7月24日电 (陈苑) 21日,由韩国汉文学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主办的韩国汉文学会2014年国际学术大会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 据韩国高丽大学教授、韩国汉文教育学会会长郑载喆介绍,早在1483年,韩国就已将杜甫的1400多首诗歌全部翻译成了韩语。“在韩国初中和高中的课本中,还收录了杜甫的《春望》等诗作,所以只要是中学毕业生,都知道杜甫。” “言诗不及 杜,如言儒不及夫子。高丽王朝中期的文人 崔兹曾经如此将杜甫与孔子相比,可见杜甫的影响力。” 韩国高丽大学教授尹在敏在本次大会上说,杜甫作为世界瞩目的大诗人,不仅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也对汉文化圈中的古代东亚各国影响深远。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莫砺锋长期研究杜甫诗作,他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介绍, 从13世纪开始,杜甫的诗歌就在我们的东亚邻国进行广泛传播,韩国、越南、日本,杜甫的影响早就越出国界,他是一个世界文化名人。莫砺锋还提到,早在15世纪,韩国就出现了世界上首部完全把杜甫诗译成韩文的著作,叫 《杜诗谚解》。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更做到了情、景与时事的交融,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是 《春望》、《剑门》等。据郑载喆介绍,杜甫的《春望》等诗作已被收录到韩国初中和高中的课本中, “只要是中学毕业生,都知道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背景资料: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 《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现存诗歌1400多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春望》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本文参考:四川日报、央视网、中国网等)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和诗词风格! 生活在安逸的成都,杜甫一改过去沉郁的诗风,诗人形象更加丰满 莲山麒麟 到成都之前的 杜甫,“三吏”“三别”等诗,可谓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出成都之后的杜甫,诗风又回到了先前沉郁顿挫的风格,并且变本加厉。只有在成都这三年九个月,杜甫的诗风总体上呈现的是一种清新的、舒缓的、恬淡的风貌,即便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篇,依然不掩盖这一特点。 公元759年腊月,47岁的杜甫挈家由陇右入蜀,抵达成都。作为北方人的杜甫看到的是一派层楼林立、繁华喧闹的都市景象,他感慨:居然深冬时节树木还是绿意盎然的。( 《成都府》: “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杜甫作品,下同) 刚到成都几个月后, 杜甫在 《赠蜀僧闾丘师兄》一诗中说“ 我住锦官城”,表现出成都带给他的一种 归宿感。直到他快要离开成都时,还是 认为草堂茅屋适合作诗吟咏,浣花溪水也恰像桃花源一般的去处。( 《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在草堂的这段时间,杜甫享受到一生之中、特别是中年以后 难得的安逸舒服生活。 杜甫在成都的朋友圈,涉及到职场、文艺圈、民间生活,记录在杜诗中,一共有54位具体人物,其中, 主要资助者有12位, 邻里乡民有12位。在成都的生活,总体上是友善的、轻松的、充满乐趣的。 成都带给杜甫的,不仅有物质上的馈赠,还有精神上的慰藉。 “ 故人供禄米“,杜甫在成都有12位资助人,杜甫一家到成都,最保守统计是 七口:杜甫、妻子杨氏、两个儿子(杜宗文、杜宗武)、两个女儿、四弟杜占。人生地不熟的,全家生计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半年之前, 高适到成都担任 彭州刺史。杜甫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成都,主要依靠像高适这样的“故人”照顾。在成都头个把月,杜甫受到“故人”救济,送来粮食、日用品和钱财。 ( 《酬高使君相赠》:“ 故人供禄米。”) 给予杜甫照顾的主要是成都地方官员:老友 高适(时任彭州刺史)、 裴冕(时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一位姓 王的表弟(做着司马的官)、 徐卿(当地官员),以及 萧实、何邕、韦班等一般州县官员。 760年春, 杜甫决定在浣花溪边建一座住宅。草堂营建靠的是诗人众筹,有些是主动送来的,有一些是他主动要的。主要营建款项来自一位 王十五的表弟赞助,这位表弟听说杜甫要营建草堂,带上钱就赶来了。(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 “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赞助过杜甫的人很多,杜甫用诗一 一记录下来。杜甫刚营造草堂之初,就在草堂附近搞“全域增绿”工程。他向一位叫 萧实的 县令要 100棵桃树苗,还向县令 韦续要来一种草堂没有的 竹子品种,此外还有 松树苗、果树苗等,都是向当地官员拉的赞助。 (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诣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杜甫的饭碗也是写诗要来的。他听闻大邑所烧的瓷器重量轻并且质地坚韧,敲击后声响如玉碎以至于名传锦城,便对 韦县令说,你家白瓷碗比霜雪还要洁白,快点送到我的茅屋也让我来怜爱它吧。 (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初到成都,对杜甫照顾最多的是 高适。秋来后又饥又冷,没有吃的了,杜甫托人给高适寄信,信中毫不客气地说:你当彭州刺史,什么时候来救我的燃眉之急? (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侍御 王抡带着酒来找杜甫同饮,几杯酒下肚,杜甫觉得身心温暖。杜甫便对王抡说,邀请高适来一起喝酒吧。 ( 《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老夫卧稳朝慵起,白屋寒多暖始开。”) 后来,草堂有些破败,一位 王录事曾许诺赞助杜甫修缮草堂的资金,但没有及时到位,惹得杜甫不高兴,写了一首催款的诗。 ( 《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 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资。”)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早期在成都的生活,以及在浣花溪旁修建草堂,基本上跟严武没有关系。 杜甫一开始到成都,并不是投奔严武。杜甫跟严武虽然是世交,早在长安时期就相互熟悉,但在成都期间的交往,主要是在杜甫抵达成都的 第三年,即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严武被朝廷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时间是乾元二年,公元761年。此前,严武做过绵州刺史、东川节度使,并未在成都任职。 但是严武在来到成都后,立即成为杜甫的主要资助人。18首直接写到邻居的诗,虽然杜甫一到成都,主要受到他以前在中原地区的“老朋友们”的资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成都本地人对杜甫的帮助,从他来到成都之始, 邻居提供蔬菜水果, ( 《酬高使君相赠》:“ 邻舍与园蔬。”) 一直到快要离开成都时,还有邻居送来鱼鳖。 ( 《春日江村》:“ 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 草堂营造起来后,周围的邻居议论纷纷,私下说:“嚯哟, 这个人学问大,简直就像成都的扬雄。”刚到成都不几个月, 周围底层民众已经意识到,他们的邻居是位 大才子。 ( 《堂成》:“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有的客人来,杜甫是非常欣喜的。高兴的时候,还会邀请 邻居老翁一起过来喝上一杯。今天成都餐饮店盘飧市,就来自杜甫写招待客人的一句诗。 ( 《客至》:“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在杜诗中, 《有客》《宾至》《客至》《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严中丞枉驾见过》等诗,记录下客人造访草堂的事迹,其中有 高适、王十五司马、王抡、严武、崔明府等人。客人来草堂, 杜甫也会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自己亲自到菜园里,采摘一些新鲜的蔬菜回馈给客人。 ( 《宾至》:“ 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杜甫与周围邻居的关系非常亲密,有18首诗直接写到邻居, 可谓“ 大唐好邻居”。 南邻居住的是 锦里先生朱山人,杜甫经常到他那去串门,为他留下了 6首诗。春天到了,杜甫指导家人酿制黍酒,如果酒不够喝了,哪怕是夜深了,还可以叫小儿子去邻居家里赊酒来喝。“赊”酒说明诗人生活的窘迫,同时也说明邻里关心的信任与和谐。 ( 《遣意二首·其二》:“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当时的浣花溪还是农村,草堂周围都是农家,一些 种田的老头子喜欢邀请杜甫来喝酒,而杜甫总会接受邀请,他们也会给杜甫馈赠,杜甫也不会推辞。 ( 《寒食》:“ 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 有一次, 农夫送给杜甫一篓樱桃。 ( 《野人送朱樱》:“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还有一次杜甫信步游春,到了下午五点,偶然与 一位老头相遇,邀请杜甫去喝酒,结果两人喝得很高,一直喝到了晚上。老头不断开酒,不断拿出佐酒的果品,杜甫几次起身告辞,均被老头捉肘挽留,不得脱身。 (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鸡鸭是农村生活场景中常见的家禽。邻家的鸡经常越过围墙,钻到草堂来。 ( 《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邻鸡还过短墙来。”) 杜甫出远门时,任命 兄弟杜占为家庭校检官,嘱咐说:放鸭放鹅,不要吵着邻居,注意邻里和谐。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不教鹅鸭恼比邻。”) 人际交往礼尚往来,作为 药农的杜甫,也会 开放自己的药圃,让邻居挖掘需要的草药。 (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药许邻人斸。” 杜甫从绵阳回到阔别一年多的成都草堂,推开堂门,满地野鼠奔窜,水槛和药栏也都倾斜破毁,是一片没有主人的荒凉景象,但是门前那四棵松树还在。他回到家,遇到的热烈欢喜的场面:以前的狗看到主人回来了,欢喜得直接往怀抱里钻; 邻居也很高兴,提着酒就来看望; 严武也派人来问杜甫有什么生活需求;看望杜甫的人陆续过来,站满了一路。草堂经过一年多的沉寂,又活跃起来,有了生气。 ( 《草堂》: “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草堂的生活让诗人形象更加丰满。 在浣花溪营建草堂后,杜甫终于迎来一段时期的安定生活,他走山访水,探幽寻胜,为成都全面画像。 寓居成都的 三年零九个月中, 足迹还达到 青城山、崇州、新津等地, 写下200多首诗,其中 主要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浓重描绘了草堂一带多姿多彩、清新自然的景观。杜甫在草堂享受了一段难得的闲适愉悦生活,田园、农舍、邻里、妻儿的生活趣事尽入笔端。“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的温馨场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清新画卷,“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热烈花事,“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愉悦心情,都是此前和此后罕见的。 草堂的生活,让杜甫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诗人形象也因此而更加丰满。然而,诗圣毕竟是诗圣,身居草堂,而心怀天下,在一场风灾后,写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其民胞物与的仁爱光辉,迄今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杜甫七律全注》 丁宁【转自 我是杜鹃 图书馆 】 杜甫七律全注 第一版 丁 宁 2016-06-14 《杜甫七律全注》 作者:丁宁 第2 页 共 214页 2 杜甫像 蒋兆和作 名家评杜甫七律 少陵七言律在盛唐诸公中为最多,能于规矩绳墨中错以古调,如生龙活虎, 不可把捉,自可雄视百代。即太白不能及也。(王嗣奭《管天笔记外编》) 杜之五律五七言古,三唐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七律则上下千百年无伦 比。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沈雄,字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非一 时笔舌所能罄。(黄子云《野鸿诗的》) 七言律诗至杜工部而曲尽其变。其气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 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莫能两大。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卷一八《七律凡例》) 七律至杜少陵而始盛且备,为一变。(舒位《瓶水斋诗话》) 杜甫的七律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 (方牧《论杜甫的七律》) 杜甫对七律这种形式的运用已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地步了。 (莫砺锋《杜甫评传》) 少陵七律兼备众妙,衍其一绪,胥足名家。(钱钟书《谈艺录》) 《杜甫七律全注》作者:丁宁第3 页共 214页 3 说明及凡例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可是李杜孰为优劣,向来有些争论。 不过,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那就是在七律方面,杜甫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创作了超过前人总数的七律,艺术上登峰造极,远远超过了包括李白在内的所有 诗人。而且,一般认为,杜甫的七律在所有杜诗中,也是成就最高的。 笔者年届不惑之际,重读杜诗,尤嗜老杜的七律。诗的阅读,特别是杜诗, 需要心灵的对撞。诗不可太长,否则无法保持足够的心理兴奋去欣赏和体味;但 是诗也不能过短,像五律就较难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与其它古、近诗体相比, 七律这一种精美的艺术形式,仿佛一首美妙的交响诗,其长度和形式赋予了诗人 肆意挥洒的空间,但又不至于使读者产生心理疲劳。每每在种种浮躁喧嚣之中, 偷得片刻闲暇,吟读老杜七律,也暂不去管过去言所必称的“三吏三别”,就成 了难得的享受。 可惜的是,遍查所有书店和图书馆,竟然找不到一本当代出版专论杜甫七律 的书。唯一近似的是清人边连宝的《杜律启蒙》,包括杜甫的五言和七言律诗, 并加以注释。但主要问题是书中的注释太过简略。在该书中,杜甫151 首七律加 上注释仅仅120 页,平均每首还不到一页,单单看这本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 大部分杜律是难以读懂读通的,更谈不上欣赏和理解了。而且,在明知有错的情 况下,边氏不知何故将杜甫七律按顾宸的《辟疆园杜诗注解》中所录杜诗顺序编 排,与现行排顺相差较大,不易与其它(特别是白话文的)注释书籍参看,以详 加揣摩。 故此笔者不揣冒昧,勉为其难,寻章摘句,为杜甫现已知的全部七律151 首(不包括8首七言排律)一一全部加以详细注释,并按萧涤非先生所说的“有 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略加评论,凑成此《杜甫七律全注》,希望能起到抛 砖引玉的作用。 有关体例说明如下: 一 编排顺序 本书中的杜甫七律按仇兆鳌《杜诗详注》(即“仇注”)的顺序编排。杜诗注 本甚多,以仇氏注本最为详尽。仇兆鳌在杜诗研究上花了20 年工夫,所定顺序 基本符合至今为止的杜诗编年研究,后人的杜诗编排也是以仇注为基础,且相差 不大。这样,如果需要进一步参看其他书籍,会比较方便。 二 年代、地点和杜律演进阶段 注释中标出了每首七律的年代(以及杜甫当时年龄)和地点,以便读者了解 作品的背景。笔者不是,也无意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只是本着“拿来主义”,有 关资料主要来自韩成武等著的《杜甫诗全译》,并参考萧涤非先生的研究成果。 杜甫生于公元712 年,逝世于770 年,按照一般的算法,应为享年58岁(即 《杜甫七律全注》作者:丁宁 第4 页 共 214页 4 770 减去712)。不过,因为古人以虚岁计年,况且据考证杜甫可能出生于元月一 日,在杜甫研究中,一般杜甫的年龄都比当年减去出生年份的得数大一岁,所以 称杜甫享年59岁。本书中对于其他年份杜甫年龄的计算,也从这个惯例。 另外,叶嘉莹在《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一文,将杜甫七 律的发展演进划为4 个阶段,确属真知灼见。笔者亦从此说,在书中予以引用。 为控制篇幅,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引文略有删节。 三 诗体 在杜甫的151 首七律中,有118 首为严整七律,严格符合平仄和对偶要求。 另有38 首为拗体,即有意识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一般来说,对杜甫拗体 七律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但“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 是很少的。”(王力语)。关于拗体的进一步说明,可参看王力所著的《诗词格律》。 本书在目录中对每首七律的诗体分别加以标注。不过,在正文中,除个别情 况外,未就平仄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如有兴趣进一步研究杜甫七律平仄问题 的读者,可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网站上“全唐诗分析系统”找到杜诗的平仄格 律(包括每首诗所用的韵)。其网址是: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hinese.pku.edu.cn%2FtangPoem&urlrefer=4548f4f4a19478bee2c91c597a6694d4 四 校记及引用 杜诗有不同的版本, 本书中杜律以《全唐诗》为基准,并参考仇注。 萧涤非先生的《杜甫诗选注》和《杜甫研究》在当代杜甫研究和普通读者中, 影响甚大。笔者除了中学所学的几首以外,正式接触到杜诗,就是从《杜甫诗选 注》开始的。现已通读数遍,仍感觉时习时新。 在本书中,借鉴、参考萧涤非先 生研究成果之处很多,引用时一般简称为“萧注”。除了上述的“仇注”(有时称 为“仇按”)和“萧注”以外,本书沿用学术界习惯上使用的一些著名杜诗注家 的简称。现将引用的其他著名杜诗注家的简称罗列如下: 赵注、赵曰: 宋朝赵次公(赵彦材),赵注专本亡佚。可见于林继中著《杜 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 鹤注、鹤曰: 宋朝黄鹤《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 蔡笺、蔡曰、:宋朝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 邵注: 明朝邵宝《杜少陵先生诗分类集注》 钱注、钱笺: 清朝钱谦益《钱注杜诗》 顾注: 清朝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 朱注: 清朝朱鹤龄《杜工部集辑注》 吴论、论文: 清朝吴见思《杜诗论文》 浦注: 清朝浦起龙《杜诗心解》 本书中有时提到 “旧注”一词,一般指清朝以前的注释,主要是宋代所作的 杜诗注解。 许多古今注家的注释 转引自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和因特网(Internet),为 简便起见, 书中大多只列出各注家,但未一一注明转引。原出处的书名凡列于本 《杜甫七律全注》作者:丁宁 第5 页 共 214页 5 书“参考书目”的,一般在文中也仅注明注家姓名,书名本身不再列出。所引用 的诗,凡是未注明作者的,全部是杜甫所作。封面的题记摘自北岛的诗《一切》。 此外, 本书的引文,只在引用诗、对话、以及易于引起误解的地方加以引号。 五 其它 对于本书的评论批评和鞭策指教,均请发电子邮件至下列地址: [email protected]。笔者不胜感谢。 丁 宁 2007年2月24 日 于北京
杜甫七言律诗 155首 杜甫七言律诗 155首 1. 郑驸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2.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为五律)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3. 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4. 赠田九判官(梁丘)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5.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 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 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 晓漏追飞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 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6. 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7. 崔氏东山草堂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8. 腊日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9.—10. 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鹃__杜甫心影录__黄坤 著 江山携手 2018-11-23  在众多禽鸟中,也许要数 杜鹃最富于传奇色彩了。据扬雄《蜀王本纪》、常璩《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过去有个男子,从天而降,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教民务农。当时发生了洪水,望帝无能为力,就派宰相(《蜀王本纪》称作鳖令,《华阳国志》称作开明)治水,消除了灾患。望帝感到惭愧,自以为德品才能不及宰相,于是主动禅让,隐居西山之中。   望帝这种不计个人权势、举贤让位的行为,从国家和百姓利益考虑,理应如此,但事实上却极其罕见。在惯见贪得无厌的现象之后,在久经争权夺利、殃及无辜的苦难之后,这种理应如此的行为,反倒使人感到不可理解,正常变成了反常,因为罕见而引起了多怪和怀疑。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后,在登极大典上说: “舜、禹(禅让)之事,吾知之矣。”刘知几也说:“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史通·疑古》)尧、舜、禹都是古代大圣,尚且不能见信于后人,遑论其他。于是关于望帝的故事,也就添了一个凄惨悲切的尾巴:当望帝离开的时候,正是二月时分,满山杜鹃悲鸣,声声啼血,蜀人听到杜鹃的啼叫,就想起了望帝。后来更说成是望帝魂魄化为杜鹃,在暮春悲啼,声声在说:“不如归去。”似乎望帝不是主动让位,而是被逼离宫,对那已失去的帝位始终难以忘怀。这些有关望帝的传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杜鹃啼血,已经成了失位帝王的象征。 成都望帝丛帝祠庙:成都望帝丛帝祠庙:【未完】
杜鹃__杜甫心影录__黄坤 著 江山携手 2018-11-23  在众多禽鸟中,也许要数杜鹃最富于传奇色彩了。据扬雄《蜀王本纪》、常璩《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过去有个男子,从天而降,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教民务农。当时发生了洪水,望帝无能为力,就派宰相(《蜀王本纪》称作鳖令,《华阳国志》称作开明)治水,消除了灾患。望帝感到惭愧,自以为德品才能不及宰相,于是主动禅让,隐居西山之中。   望帝这种不计个人权势、举贤让位的行为,从国家和百姓利益考虑,理应如此,但事实上却极其罕见。在惯见贪得无厌的现象之后,在久经争权夺利、殃及无辜的苦难之后,这种理应如此的行为,反倒使人感到不可理解,正常变成了反常,因为罕见而引起了多怪和怀疑。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后,在登极大典上说: “舜、禹(禅让)之事,吾知之矣。”刘知几也说:“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史通·疑古》)尧、舜、禹都是古代大圣,尚且不能见信于后人,遑论其他。于是关于望帝的故事,也就添了一个凄惨悲切的尾巴:当望帝离开的时候,正是二月时分,满山杜鹃悲鸣,声声啼血,蜀人听到杜鹃的啼叫,就想起了望帝。后来更说成是望帝魂魄化为杜鹃,在暮春悲啼,声声在说:“不如归去。”似乎望帝不是主动让位,而是被逼离宫,对那已失去的帝位始终难以忘怀。这些有关望帝的传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杜鹃啼血,已经成了失位帝王的象征。 成都望帝丛帝祠庙:成都望帝丛帝祠庙:【未完】
诗人、文学大师、社会名流歌咏杜甫的诗词辑录! 诗人、文学大师、社会名流歌咏杜甫的诗词辑录! 【参考 张忠纲《诸家咏杜》】 唐 李白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点评: 头劈头说来这里为了什么事,像是问别人,又像是自言自语,给人一种悬疑效果。第一联偏向于自己的主观情绪,第二联偏向于自己周边的环境。第三联写没有心情去喝醉酒,唱歌也不能忘记忧愁。前三联似乎都是写自己的情况,和杜甫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一个思字,让人摸不着头脑。直到第四联迸发出一个思字,才知道前三联都是为第四联作渲染,使得思念更加真切。 再从头回去看,就可以看出,我来这里就是思念杜甫你呀,即使周边那么好的景色,但是我都没有心情去喝醉酒,没有心情唱歌,都是为了思念杜甫你呀!我思念你,就像这汶水,日日夜夜的跟随着你南行。可见李白通过这种迸发式的思念,让感情更加浓重。【阿清说文学与诗词】 唐 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点评: 诗人和杜甫有两次同游,这首诗是李白第二次和杜甫同游后,再东石门分离时,李白临时而作的一首诗。第一联写李白和杜甫同游时的情景,正如杜甫写和李白同游的诗中所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起豪饮,出入同行,遍游鲁郡。第二联未离别,先写愿望,希望可以再重逢,一起豪饮。杜甫思念李白的时候说了“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可见杜甫和李白都希望有重逢之日。可见他们的友情之深。古人送别,都是用酒来送别的,李白这时无比感慨的对杜甫说,我们要分开了,就让我们喝完手中的酒吧!可见李白恋恋不舍之情。【阿清说文学与诗词】 唐 李白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点评: 据说这首诗作于746年,也是在齐鲁相遇时所作。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嘲讽杜甫拘束迟缓,看不起杜甫所作。不过从李白写个杜甫的诗和杜甫写个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李白从未嘲讽过杜甫,也从未看不起杜甫。他们因为诗歌而成为知己,因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同游齐鲁,他们同眠共枕。怎么也扯不上李白看不起杜甫。正如宋人葛立方评价李白和杜甫的诗时所说:“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李白这首诗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读起来给人倍感亲切,可见李白对杜甫的关心之情。【阿清说文学与诗词】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点评: 这首诗 据说是李白写个杜甫的送别诗, 目前存疑,还没有确定,不过和上上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对比,地点都是在鲁郡,季节也是在秋天,而且时间也很接近。这首据说是746年所作,而上一首745年所作,也有说是746年所作的。可见,李白和杜甫离别时,李白有可能写了两首送别杜甫的诗,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杜甫的友情是多么深厚呀!一首诗表达还不够,还另写一首再来表达。【阿清说文学与诗词】
一代诗圣杜甫的另一个隐秘身份:书法家!书法成就! 一代诗圣杜甫的另一个隐秘身份:书法家 作者: 唐 林 来源:中国美网 2019-10-18 11:38:14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在整个巴蜀文化史中,从外乡进入巴蜀进行文学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家是“诗圣”杜甫。杜甫半生潦倒,“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杜甫:《进三大礼赋表》),安史之乱后甚至到了靠挖野菜、拾橡栗充饥的地步。最终决定全家离开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南徙,到秩序安定、经济繁荣的蜀中投靠老友高适。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入蜀,在时任彭州剌史、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帮助下,筑草堂于浣花溪畔,“舍南舍北皆春水”[①],有了安静的生活。这其中,到绵州(今绵阳市)、梓州(今三台县)、阆州(今阆中市)住过一年多。一直到765年才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在云安(今云阳)小住之后,766年移居夔州(今奉节),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在此修建一所草堂,住到768年才乘船离开四川赴江陵。两年之后,即客死他乡。 从759年—768年, 杜甫实际在巴蜀生活的时间总共8年又2月[②],川西、川北、川南、川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蜀期间,其诗作进入成熟期和丰收期,仅在成都就作诗271首(包括蜀州、新津、青城、绵州和重返成都途中所作的23首在内[③]),在夔州(今奉节,属重庆市)作诗429首。这时期,写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千古绝唱。 杜甫诗人的光芒太盛,几乎掩盖了他的另一个身份:书法家。陶宗仪《书史会要》 杜甫善书,史料多有记载。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说他:“于楷隶行草,无不工者”。明人 胡俨称他: “字甚伟怪”,书法上他主张“瘦硬”(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青年时期,他曾相继与书法家李邕、张旭、郑虔、顾诫奢结交、过从[④]。他善书表现在他的诗歌中甚多。他在《壮游》诗中自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足见幼年执管临池之勤奋。他在 《莫相疑行》说:“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他写书法时使围观的学人们倾倒佩服。至于在暮年诗 《得房公池鹅》中,他自己称:“ 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王右军就是书圣王羲之。 【未完】
杜甫诗词书法品味欣赏! 桑金科书法 杜甫诗词 杜甫诗《春夜喜雨》桑金科: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附:韩文:杜甫《春夜喜雨》:】 【 附:韩文:杜甫《望岳》: ※ 注意:下面括号内为音译    望嶽(망악)    杜甫(두보)   岱宗夫如何 (대종부여하)   齊魯靑未了 (제로청미료)   造化鐘神秀 (조화종신수)   陰陽割昏曉 (음양할혼효)   盪胸生層雲 (탕흉생층운)   決眥入歸鳥 (결자입귀조)   會當凌絕頂 (회당능절정)   一覽衆山小 (일람중산소) 】 杜甫诗《望嶽》桑金科: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桑金科:    作为现今书坛的“二王”一脉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职工书画院院长 桑金科以其娴熟中蕴含刚劲、雄强中不失风度、清畅超妙、飘逸奔放的书风,让人在欣赏其作品时倍感赏心悦目、神思飞扬。    桑金科自幼酷爱书法,少年时便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笔耕不止,不断拓宽眼界,积淀学识,蕴积才情,后来即便是走上了领导岗位,在繁忙工作之余,依然每天抽暇临习书法,从不懈怠。天道酬勤,由他临写的《兰亭序》、《圣教序》、《心经》、《王羲之手札尺牍》、《十七帖》等巨幅力作,大气磅礴、格调高雅、笔法娴熟、各尽其势,静穆中蕴含着壮丽,摇曳中凸现着浩气。   宋代黄庭坚有言“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桑金科对此深表认同并始终身体力行,多年来, 他虚怀若谷,多方请教,坚持明眼界,扩胸襟,积学理,养气质。习书中,他不断革除用笔的尖滑、轻佻和狂怪,使其作品规整劲健,率真洒脱,势如列阵,雍容尔雅,仪态大方。   在 桑金科看来, 书法家最重要的莫过于人品与书品统一,具备广博的修养和济世的情怀。作为河南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他本人多年来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创造性开展工会工作、当好职工“娘家人”的同时,还在业余时间致力于通过 开展书法义卖等公益活动,资助困难职工、贫困大学生、农民工等困难群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也正是基于此,纵观 桑金科的书法作品,一如既往朝着“书品与人品和谐统一”这个方向迈进,而有评论认为, 其书法作品如此之雅恰恰是他品格、学养和禀赋的流露,是长期淬炼的结果。    桑金科特别敬重东晋大书法家 王羲之,尤其推崇王羲之在自然中寻找美迹、陶冶情怀、超然物外的旨趣。他认为,书法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及人文内涵的艺术形式之一,体现出了“写”的意与天成,通过点画运动不仅表现了人文情怀与精神志趣,也寄寓着深刻的哲学意识、生命意味、审美情趣,字里行间更是渗透着书家的功力技巧、学识修养、思想感情、气质禀赋。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桑金科书法作品在受到书画界同行充分肯定的同时,还经常受邀参加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活动,并 屡次获奖,众多国内文化艺术类别的专业网站及刊物曾有过专题介绍,并 被国内外书画展馆与个人收藏。
叶嘉莹丨我的诗词中之杜甫 叶嘉莹丨我的诗词中之杜甫 叶嘉莹丨我的诗词中之杜甫(一) 啰嗦少年 2020-07-21 编者按: 上世纪90年代, 叶嘉莹先生检点旧作 汇编了一组与杜甫相关的诗词,自云“ 《杜甫研究·创刊号》出刊在即,杜甫研究会来函邀稿,仓促间无以报命,因录旧日诗词中有关杜甫之作计六题十五首,聊表祝贺之意。” 并于1996年撰述后记一篇。文章因故并未发表,最近才整理收录在《迦陵杂文集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中。今刊发此一组诗词,后将陆续推送全文。 一、《鹧鸪天》一首 1943年作 叶已惊霜别故枝。垂杨老去尚余丝。 一江秋水苹开晚,几片寒云雁过迟。 愁意绪,酒禁持。万方多难我何之。 天高风急宜猿啸,九月文章老杜诗。 二、《归国纪游》绝句十二首(录二) 1977年作 其一 诗中见惯古长安,万里来游鄠杜间。 弥望川原似相识,千年国土锦江山。 其二 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 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 三、《旅游成都及三峡》绝句九首(录五) 1979年作 其一 一世最耽工部句,今朝真到锦江滨。 两字少城才入耳,便思当日百花春。 其二 早岁爱诗如有癖,老游山水兴偏狂。 平生心愿今朝足,来向成都谒草堂。 其三 想像缘江当日路,只今宾馆是青郊。 欲知杜老经行处,结伴来寻万里桥。 其四 少陵曾与鸬鹚约,一日须来一百回。 若使诗人今尚在,此身愿化鸬鹚来。 其五 舟入夔门思杜老,独吟秋兴对江风。 巫山不改青青色,屹立诗魂万古雄。 四、《自温哥华乘机返国参加将在成都举行之杜甫学会机上口占绝句一首》 1980年春作 平生佳句总相亲,杜老诗篇动鬼神。 作别天涯花万树,归来为看草堂春。 五、《旅游有怀诗圣赋五律五章》 1982年春作 其一 过兖州 垂老归乡国,逢春作远游。 因耽工部句,来觅兖州楼。 平野真无际,白云自古浮。 千年诗兴在,瞻望意迟留。 其二 游曲阜 曾叹儒冠误,当年杜少陵。 致君空有愿,尧舜竟无凭。 毁誉从翻覆,诗书几废兴。 今朝过曲阜,百感自填膺。 其三 登泰山 髫年吟望岳,久仰岱宗高。 策杖攀千级,凌风上九霄。 众山供远目,万壑听松涛。 绝顶怀诗圣,登临未惮劳。 其四 游济南 历下名亭古,佳联世共传。 因兹怀杜老,到此诵诗篇。 海右多名士,人间重后贤。 词中辛李在,灵秀郁山川。 其五 在成都草堂参加杜甫学会第二次年会 锦里经年别,天涯忆念频。 重来心自喜,又见草堂春。 笼竹看弥翠,鹃花开正新。 盍簪溪畔宅,盛会仰诗人。 六、《赴河南巩县参加杜甫学术讨论会因谒杜甫故居口占》五律一首 1984年作 巩洛中州地,诗人故里存。 千年窑洞古,三架土峰尊。 东泗余流水,南瑶有旧村。 山川一何幸,孕此少陵魂。 编辑:闫晓铮 审校:张静
【原创】跟着杜甫去旅行(系列) 人在旅途的Gao 【原】跟着杜甫去旅行(1):译杜甫纪行诗《发秦州》2019-06-25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杜甫自关中拖家带口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度过了约三个月的艰难日子,大约在十月中,又带领一家人出发前往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沿途作十二首纪行诗。根据杜甫的这十二首诗,可以发现当时杜甫行走的路线跟今天国省道和高速公路基本是重合的。就让杜甫诗歌作我们的导游,来依次看看这十二首诗描写的都是什么地方,这些地方如今又有了哪些变化。 第一首诗歌《发秦州》,是杜甫出发离开秦州时所作,诗中涉及三个地名:秦州、汉源和栗亭。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汉源即今甘肃西和县,栗亭即今甘肃徽县栗川乡一带。 《发秦州》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 溪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 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自译: 我身体衰弱性情懒惰,一家人生活难以为继。 此地缺粮要去富庶地,南方温暖遂不怕少衣。 秦州之南汉源和同谷,十月气温如凉爽秋季。 那里草木未完全黄落,且听说山水清幽静寂。 同谷栗亭名气更响亮,那里有大片良田美地。 盛产山药可充填饥肠,野蜂石蜜也获取容易。 茂密竹林中多产竹笋,清澈河塘可泛舟游戏。 虽担心旅途寓所遥远,但有幸不枉平生游历。 秦州此地处交通要道,实恐怕人事往来稠密。 迎来送往不是我本性,登临陇塞更难解忧虑。 溪谷空旷少奇石点缀,边塞多山田物产贫瘠。 这里不能使我得安慰,心中茫然不得不离去。 日色昏暗中戍楼隐现,哀鸣乌鸦落满城墙脊。 在清晨时分驱车出发,寒风中车马艰难渡溪。 天上星月高悬闪闪亮,地面雾气浮动茫茫凄。 阔大无垠的宇宙天地,我的道路漫长又迷离。 如今甘肃天水市留有两处纪念杜甫的景点:一个是 “东柯谷杜甫草堂”,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柳河村,据说便是杜甫初到秦州时所住的地方;一个是 “南郭寺杜少陵祠”,位于天水市城南山中的陇右第一名刹南郭寺中。杜甫秦州至同谷十二首纪行诗的写作地点: “东柯谷杜甫草堂”和“南郭寺杜工部祠堂”在天水市的位置:天水市南郭寺山门:南郭寺杜少陵祠:南郭寺杜少陵祠中杜甫雕像:重修的“东柯谷杜甫草堂”:“东柯谷杜甫草堂”全貌:“东柯谷杜甫草堂”中杜甫雕像:来自: 我是杜鹃图书馆 > 《诗词文学》
【原创】央视花3年拍出杜甫纪录片,9月即将刷屏 2020-09-01 15:21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 BBC的纪录片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爆红网络, 引起中国网友的热议。 也有不少网友发出不满: 凭什么唐代诗圣,反而先被英国人拍出来了? 【 视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sohu.com%2Fa%2F415922622_157906&urlrefer=8302dcfc282d5c460e587c08d14a9459】唐代诗人曾走过的风景,如今的文人依旧在走 其实早在2017年, 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导演李文举和团队, 就开始筹备《跟着唐诗去旅行》的项目, 依照杜甫、孟浩然、王维、岑参 四位唐代诗人的生活轨迹, 重走他们的旅程, 并挖掘、领悟和寻访 这些唐代的诗人与当代中国人的联系。 现在《跟着唐诗去旅行》已制作完毕, 9月上旬将在央视播出。 导演李文举(右) 一条采访总导演李文举, 听他解读诗人周游天下的因和果, 及拍摄幕后的故事。 自述 | 李文举 编辑 | 陈薇沁以前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是看央视的纪录片频道。李文举在这个频道一干就是20年,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 “中国特别偏僻的地方有许多让人惊艳的风景,我们每次的第一反应是,如果李白或杜甫来这个地方,会写一句什么样的诗?”拍摄《跟着唐诗去旅行》的契机由此而来。为了重走杜甫、孟浩然、王维、岑参四位唐代诗人的旅程,李文举团队还分别邀请了四位国内知名文人——诗人西川、书法家鲁大东、学者郦波和教授杨雨,来当旅行嘉宾,去探究风景、诗人、诗歌和当代人之间的联系。 从2017年立项后,拍摄了半年多,又经过长时间的剪辑、修改,李文举觉得播出唐代诗人相关的纪录片,必须慎之又慎,没想到最后让英国人在播出上抢了先。BBC出品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尽管话题相似,但是BBC拍摄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央视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有着众多差异: 主持人重走杜甫旅程的长短不同: BBC——邀请著名主持人迈克尔·伍德重走杜甫一生所经过的所有地方,从杜甫出生长安说起; 央视——侧重在杜甫晚年最高产的时期,即安史之乱后。 情感出发点不同: BBC——把杜甫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把他放在圣人的位置上; 央视——片中杜甫更像是成都人的亲人,成都人走访杜甫草堂跟去邻居家串门没什么区别。伊恩·麦克莱恩爵士深情朗诵杜诗 朗诵诗歌版本和方式不同: BBC——邀请了莎翁剧专业户伊恩·麦克莱恩爵士深情朗诵杜诗的英译版本,杜诗被翻译后,格律消失,韵文变成了散文; 央视——邀请当代诗人西川用摇滚的方式来唱杜甫的诗。 对杜甫评价的立场不同: BBC——采访研究杜甫超过50年的美国学者宇文所安,他认为杜甫的诗歌体现他十分关心粮食和蔬菜,吃饱了就可以暂时忘记国家的兴衰; 央视——拍摄的杜甫更强调他在艰难险阻之境,从未忘记国家。 以下是李文举的自述。【本篇未完】
杜甫写一首28字骂人诗,后两句常被引用,没文化还以为是夸人呢! 杜甫写一首28字骂人诗,后两句你经常引用,没点文化还以为是夸人 海叔说春秋 发布时间:05-30 21:36 优质创作者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好诗好词,人人都爱搬运引用,但诗词的本意往往在搬运间被模糊掉了,比如 这句诗,出自“诗圣”杜甫之手,杜甫写这句诗是骂人用的,是不是有点意外?只看 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就是讲音乐好听,比得上天宫的仙乐。天宫的仙乐我等凡人虽然没听过,但我想,耳边这乐声如此美妙,天宫仙乐也不过如此了吧?太幸运了,我竟然能听到如此好曲。 但这句诗的 真相是: 杜甫表面夸曲子好听,实际却把人骂到骨子里去了。杜甫是文化人,文化人骂人不会直接上脏字,而是拐弯抹角来。原诗出自 杜甫《赠花卿》,看题目就知道此诗是 杜甫专门写给“花卿”的作品。《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题来了,花卿是谁呢? 花卿是唐朝的一个武将,名字叫花敬定。花敬定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很大的名气,跟郭子仪那种级别完全不能比, 但花敬定惹到了杜甫。原来,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一个部将,论打仗还是有三分真本事。 但这个 人太骄傲了。他的骄傲表现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带着人马平定了梓州刺使段子璋的叛乱后,开始了一系列神操作。立下如此大功,本来骄傲点也没啥, 但花敬定自己反而开始纵容手下兵士到处抢东西。有个女子手上带着金镯子,花敬定看到了,就让兵士去抢。女子不肯,花敬定一怒之下吩咐兵士断其手腕,将镯子硬生生取下。可想而知,杜甫看到这些事,会有多厌恶花敬定。 而且,花敬定返回成都后,每天在府中饮宴,丝竹歌舞不断,他使用的音乐居然还是天子礼制,这在古代可是大大的僭越。论辈分,花敬定是杜甫的晚辈,而且花敬定这样一个小小的稍有战功的武将,杜甫完全没必要去夸他。所以当杜甫坐在花敬定的家庭音乐会上,听到那些美妙乐曲时,他写了这首诗。看起来,不管前面两句还是后面两句,都是在讲音乐动听,其实不然。 “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讲成都(即锦城)上空整天飘着美妙悠扬的乐声,这乐声如有实质,飘啊飘啊,飘到江面随风悠悠四散,或者缓缓地飘入云中,让人的精神都随之舒缓下来;这么美妙的乐曲,原本应该是天上(皇宫)才能演奏,人间本来听不到的,现在居然也能听到了啊。既然“只应天上有”,人间本就不该“闻”,偏偏杜甫还在花敬定的音乐会上听到了这种曲子,而且不止听到一次,整天都能听呢。短短28个字,杜甫将内心的 讽刺都写出来了。这讽刺不是直接来的,而是 表面夸,暗地里讽刺,这才是绝妙的地方, 没点文化、没深入了解,单看诗句表面,谁能看出这是骂人用的句子呢?正所谓“似谀似讽,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
巩县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遗址!华夏文明前推3000年! 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 中国日报网 发布时间:05-0810:39 中国日报网官方帐号这是2019年8月27日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新华社郑州5月7日电(记者桂娟、双瑞)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发展一直备受关注,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 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也表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近年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连续进行考古工作,经多位知名考古学家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这是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位于河洛中心区域,建议命名为 “河洛古国”。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在发布会上介绍,河洛古国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3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与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筑融合的用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道路系统等,并出土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等专家公认,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而且该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周边多个遗址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表明,以 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崇尚中心和文化包容,重视民生、农桑,不过分地把创造的社会财富贡献给神灵,而是更多地投入社会再生产。这一模式的主体在后代被主流政治社会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为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和思想。 专家们认为,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性思维,规模宏大的高等级建筑,严谨有序的聚落布局,中国地理中心最早城市群中的核心位置等, 双槐树遗址所表现的内涵尤其是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北斗九星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正是赖此主根脉而绵延不绝。这是2019年8月27日拍摄的双槐树遗址。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这是双槐树遗址出土的“曲腹钵”(4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这是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陶罐(左)、陶鼎(2019年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这是4月28日拍摄的双槐树遗址内用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这是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陶杯(4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这是4月28日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这是2019年8月27日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这是双槐树遗址出土的骨针(4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这是双槐树遗址出土的“家蚕牙雕”。 新华社发这是4月28日拍摄的双槐树遗址。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在发布会上介绍双槐树遗址。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这是2019年8月27日拍摄的双槐树遗址(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来源:新华网
杜牧、杜牧的诗和趣历轶事! 杜牧最豪放的一篇赋体文,堪称千古雄文,为劝诫16岁天子而作! 2018-07-08 23:19 龙姑娘说历史 标签: 天子 唐敬宗 杜牧 杜牧的爷爷杜佑是中唐名相,所以小杜对自己的家世非常自豪。在写给小侄子的一首勉励诗中,杜牧说咱们家族可是“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杜家祖屋在帝都长安的黄金地段,但并非堆满了黄金的暴发户,而是堆满了古籍的书香门第。当时的皇帝是唐敬宗李湛,这位十五六岁继位的少年天子,只知道声色犬马,每天都睡到日上三竿才上早朝。有时候大臣们一直等到中午也不见皇帝的影子,群臣焦急万分,磕头流血苦谏照样毫无效果。 唐敬宗还大建宫室、游乐无度,即位第二年就想去骊山旅游度假。大臣们怕劳民伤财,都极力劝阻道:“自从周幽王以来,凡是游幸骊山的帝王都没啥好下场。吞并六国的秦始皇葬在骊山,强大的国家二世而亡;本朝盛极一时的玄宗皇帝在骊山修行宫,没过多久安禄山就造反,玄宗不得不远遁四川。陛下千万要以史为鉴啊!” 不料,正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唐敬宗一听这话兴趣更大了:“骊山这么凶恶啊?太好玩了!朕应当去一趟来验证你们的话。”正是越不让去就越要去,他丢开啰里巴嗦的老臣们,义无反顾兴冲冲地前往骊山。这就给老年人提醒一下:劝导少年人要注意他的心理特点。后来唐敬宗又想去东都洛阳游览,此时是裴度当政,便不加劝阻,而是说道:“去洛阳玩?这主意果然是极好的!但是东都有九十年未曾接待过御驾了,宫室凋零、沿途荒废,应该先派人去好好修葺一番才能配得上天子出行啊。” 唐敬宗一听,既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要等着修缮东都,那么麻烦,一摆手不去了。可见裴度对人心的把握能力之高。 敬宗骊山之行的闹剧闻于朝野,小杜听说后便写下了至今还在语文课本上的《阿房宫赋》,借秦朝因为骄奢淫逸而迅速败亡的教训讽谏唐敬宗:“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时年小杜二十三岁,如此深刻的历史眼光,竟出于如此年轻人之手,不能不令人对那个天才辈出的时代心驰神往。但唐敬宗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到这篇文章,或者看到了也完全没在意,我行我素继续他的各种娱乐事业,结果登基短短两三年就死在了亲信宦官的手中。这就给少年人一个提醒: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杜牧最豪放的一篇赋体文,堪称千古雄文,为劝诫16岁天子而作! 2018-07-08 23:19 龙姑娘说历史 标签: 天子 唐敬宗 杜牧 杜牧的爷爷杜佑是中唐名相,所以小杜对自己的家世非常自豪。在写给小侄子的一首勉励诗中,杜牧说咱们家族可是“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杜家祖屋在帝都长安的黄金地段,但并非堆满了黄金的暴发户,而是堆满了古籍的书香门第。当时的皇帝是 唐敬宗李湛,这位十五六岁继位的少年天子,只知道声色犬马,每天都睡到日上三竿才上早朝。有时候大臣们一直等到中午也不见皇帝的影子,群臣焦急万分,磕头流血苦谏照样毫无效果。 唐敬宗还大建宫室、游乐无度,即位第二年就想去骊山旅游度假。大臣们怕劳民伤财,都极力劝阻道:“自从周幽王以来,凡是游幸骊山的帝王都没啥好下场。吞并六国的秦始皇葬在骊山,强大的国家二世而亡;本朝盛极一时的玄宗皇帝在骊山修行宫,没过多久安禄山就造反,玄宗不得不远遁四川。陛下千万要以史为鉴啊!” 不料,正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唐敬宗一听这话兴趣更大了:“骊山这么凶恶啊?太好玩了!朕应当去一趟来验证你们的话。”正是越不让去就越要去,他丢开啰里巴嗦的老臣们,义无反顾兴冲冲地前往骊山。这就给老年人提醒一下:劝导少年人要注意他的心理特点。后来唐敬宗又想去东都洛阳游览,此时是裴度当政,便不加劝阻,而是说道:“去洛阳玩?这主意果然是极好的!但是东都有九十年未曾接待过御驾了,宫室凋零、沿途荒废,应该先派人去好好修葺一番才能配得上天子出行啊。” 唐敬宗一听,既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要等着修缮东都,那么麻烦,一摆手不去了。可见裴度对人心的把握能力之高。 敬宗骊山之行的闹剧闻于朝野, 小杜听说后便写下了至今还在语文课本上的 《阿房宫赋》,借秦朝因为骄奢淫逸而迅速败亡的教训讽谏唐敬宗:“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时年 小杜二十三岁,如此深刻的历史眼光,竟出于如此年轻人之手,不能不令人对那个天才辈出的时代心驰神往。但 唐敬宗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到这篇文章,或者看到了也完全没在意,我行我素继续他的各种娱乐事业, 结果登基短短两三年就死在了亲信宦官的手中。这就给少年人一个提醒: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本篇未完】
杜甫故里,大美巩县!杜甫故里纪念馆! 巩县杜甫故里 2014-11-11 巩义市杜甫故里纪念馆!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南瑶湾村,背依笔架山,是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现为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乡的水土怡养了诗人高尚的性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启迪了诗人宽广的文学情怀,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杜甫卓越的诗歌成就,学习杜甫高尚的人格情操,2007年,巩义市政府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投资1.5亿元建设杜甫故里,将其打造成为一处文化观光型游览景区。 杜甫故里规划面积248116m2,建筑面积21606 m2,绿化率达68%。景区内主体建筑均为唐代风格,以木质结构为主体,以红色为基调,配以灰色顶瓦,整体样式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景区内众多的植物景观更使广大游客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在缅怀杜甫、赏析杜诗的同时得到心灵的休憩。 杜甫故里由 诗歌展区和 诗人展区两部分组成。 诗歌展区依托高科技手段,系统介绍了杜甫的诗歌成就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地位,并生动地展现了一代诗圣的心路历程; 诗人展区由 杜公祠开始,途经 瞻雪阁—诞生窑—上院—壮游园—三友堂—怀乡苑—万汇园,以 “来自这片土地,又回归这片土地”为主题,诠释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杜甫。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方, 杜甫始终遥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 巩义市杜甫故里管理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