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先验的形式与内容、真理
哲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一楼留空
2012年11月07日 06点11分 1
level 14
数学
世界是有规律的的
还是相由心生
2012年11月07日 06点11分 2
level 11
很久没有做认真的探讨了,主要是想说也没有合适的对象
先验,要说这个词,主要得从哲学史开始,然后扩展到两个东西,一个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一个是东方哲学
从哲学史上来说,我说了很多次,一定要从他(某个哲学家)当时的时代基础来作理解式的阐述,这就例如贝克莱的感知,与现在通用的感知的概念是不同的,而基于当时的基督教与经院神学内的某些东西,感知指向上帝并没有什么可疑虑的,这放在现在,几乎就是无法想象的
那么先验这个词也是同理,我们要说这样一个词,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而从词典上或哲学家的解释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切实通用的含义
对于康德来说,先验的含义是作为先天判断的基础而存在的,在三大板块(先验经验超验)当中,它是一个“知识之所以可能成为知识”的根基
然而接下来,康德的先验范畴是非常大的,这里也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5+7的问题,事实上对于一个智商不足50的人来说,永远也算不出来,也就是说,在这个人身上,这一块是先验的,但是先验本身的内容不足以支持他作出相应的判断
再有是物自体的问题,这个内容在康德这里是自洽的,因为“先验”的范畴太大,包括的东西也太多,因而人们依据一个如此之广泛的概念去得到物自体的概念,也就成为了可能。具体来说,这里是先验的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时间,二是空间,剩余的还有一些感性杂多的内容
而另一块,则是先验的生理指向,例如人脑的结构,以及人手有五根手指之类,因而我们算数,第一:必然是由抽象进行的,第二:十进制永远是最佳进制。这就是先验作为一个生理基础的内容
然而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先验作为一个范畴,并不是一个直接的指向,也就是说,它本身具有容纳概念的性质,而至于人要填充什么东西进去,这是个人的事情
于是新康德主义、叔本华,对于先验的内容都做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叔本华对于先验道德的诠释被他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来用;而新康德主义(例如朗格)对于先验则刨除了生理基础这一条,将它放到了生理结构的决定作用当中,使先验作为一个绝对形式留存了
而另一方面,胡塞尔将这个“先验”的内容扩展开来,作为认知本身的形式,并由现象学的手法,排除了物自体的概念,使认识真正成为可能,并能够完全的付诸实践当中。也就是说,他的先验的内容,不仅扩展了,而且更加详实了,成为了一个与康德的范畴完全不同的归类。作为一个认知的基础(基础形式),先验时空观只作为认知的前提而存在
于是到这里,先验本身的问题就成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能够拥有某种能力和知觉的?
然而由于我们生活在21世纪,于是只能将这个概念作为一个“预设”去理解了,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解它的时候,是由我们自己的意愿决定着其内涵的限度的(海德格尔的循环解释学)
于是这里要扩展开来,以便于能够理解它,并能够使用它
也就是说,我们在获得经验之前,究竟拥有了什么,使我们能够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去思维?
解构主义所说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事情:不要去试图从文本上规定它自身的含义,而要从自己的概念当中去扩展并使用它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法对任意一个始终变化的抽象下定义,例如我们无法定义爱、无法定义哲学、无法定义先验,每当我们想要以某个定义去把握它,它总是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对我们的定义做违背,并扩展它,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东西
而我们能够穷尽这种机械的定义么?显然,只要人类还在活动,那么诸如爱,诸如“道”,诸如“哲学”,都是无法穷尽的
于是我们只能在变化当中、在它自身的不断逃逸的情况下,去理解一个文本,但不去生活这个文本,而是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说,面对一个文本,它的概念内容已经被狭隘了,于是我们理解起来是很容易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使用它,使之真正能够有效
这样,就要回归到东方哲学的内容上来
什么是真理(道)?
没错,它(道)只在人的活动当中有意义,然而离了人的活动,它仍然是它(这里有形而上学的意味,这点不用管,当成唯物主义好了)
也就是说,作为人,我们为何会有这些东西?例如认知、例如形式、例如时空、例如规律
那么这里是一个比较原始的逻辑判断:除非它来源于一个更大系统,也就是来源于自然本身
这个东西,就被称为先验(的)
那么于是,先验与真理,是否只作为其自身而存在(本体论)?是否只作为人的附属而存在(经验主义)?是否只作为某种介质存在于人与自然当中(逻辑实证主义)?
要我说的话,都不是,它既是它本身,又在人与任意存在者当中构成分形结构,还在人与任意存在者自身当中发挥作用——它只是一个抽象,抽象的对象是经验内的一切
所以,这样这个问题就说完了,另外这里如果还有哪里想不通,就是一个问题:如果有外星人(本宇宙内),那么他们的先验形式与我们是否一样?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很简单了,也能很好的说明先验和真理的存在范围
2012年11月07日 06点11分 3
level 12
不存在任何先验的认识
2012年11月07日 06点11分 4
level 11
2012年11月07日 07点11分 5
level 5
沙发
2012年11月07日 07点11分 6
level 11
内置的先验通常是给已经完成的理论找具体证明。
比如空想模拟思维、视角代换、换位到一定熟练阶段就是洞彻,而这通常是先于结论、高于验证。
人的猜想假设通常是具有规律性与发散性的的。
2012年11月07日 07点11分 7
level 11
洞察之眼就

精神

之眼
当看人脸不在是人脸,瞄住本质
才第一面镜像全息投影
我完成过
4
面以上的抛光平面,意识屏障,在我不自觉的时候
分析新闻内幕总统五官很不错[俯卧撑],。
2012年11月07日 07点11分 8
唔,除了言语不明之外,你的理论倒是一直很基础很正确,不过显然不是哲学
2012年11月07日 07点11分
先验者的思维感觉准而且通常很好。
2012年11月07日 07点11分
回复 断臂的维娜斯 :简单的说就是天才吧
2012年11月07日 07点11分
回复 断臂的维娜斯 :爱神你的头像改难看了
2012年11月07日 08点11分
level 14
“好像”
蛇的先验形式和我们不同
蛇“认为”:
两点之间s曲线最短。
2012年11月07日 07点11分 9
噗,这倒是有意思,不过和结论是一样的
2012年11月07日 07点11分
level 14
假定先验形式是知识(除数学的自然科学等)的的基础
自然科学与进化的“哲学意义”就是验证哲学系统的“自洽性”
从自洽性的角度看:
先验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生物进化过程的某些“本能”,时间用欲望对意识的“刻痕”。如人性
另一部分是:生物适应客观世界时其固有规律通过欲望对意识的“刻痕”如几何公理
2012年11月07日 07点11分 10
除了“通过欲望”之外……倒是没问题
2012年11月07日 08点11分
回复 大家一起伪娘吧 :广义欲望是指包含着目的论形式结构的“联系”,在进化史中“满足欲望”积累和教会主体了知识。我的固执看法
2012年11月07日 09点11分
level 11
额~我想我还是有疙瘩[囧]
比方说一个人说5+7=10另一个人说5+7=12,这里如果我没理解错意思是5和12都不是先验的只有“+”才可能是先验的,这个我可能是听明白了。但当我说a和b处在C的条件中得出一个其他的什么东西,那么这里C是先验的,或许准确点说是C中有先验的那一部分。但假若a认同b,那么这里就复杂了,我们不能说a和b出在一个认同(先验)的条件下得出a认同b,这里的认同便是我理解的一种思考后的结果。如果这个人的“思考”是这个人的先验,那么意思就是说,a认同b这个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是先验的,因为前提必定是让a和b先接触才能发生“思考和认同”。然后我们继续看a认同b,其实这里有两个可能,1,a认同的是a中思想的b而不是对面的,语言的误导通常时侯都是会发生的,有时候甚至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那么这里说a认同的是a思想中的b也不为过,那么他思想中的b必定是a主观上无意的创造的这里就逃离不了思想体验并且a创造的这个b似乎也是符合个人意向的其中存在合理性,(随后这认同或多或少会给自己之后的运用中产生某种结果,如果是对的,那么这个真理就是被他自己无意的创造了,如果是错的,那么同样了解到如何做是不成功的一样是创造的谬误)。2.a描述的是b自己,那么就是a认同:b认同b本身,暂且说这种情况成立,那么a认同b这个事实本身没有得出任何知识,只是对一事实的再现。那么这里的先验兑现就成了b了。那我们再回过头想,b是先验的,但我却是接触了b才能得到这样的认同和描述,那么似乎又是经验的了。
[吃苹果]
2012年11月07日 13点11分 11
先验是反思哲学才会出现的 概念 他是反思达到的 你的思考模式有问题 如果是逻辑实证论 5和7 是12分析达到的 如果是康德 12是5和7综合得到的 这都是对知识的反思来的 毕竟感性经验中没有 5 7 12
2012年11月07日 13点11分
回复 前后看 :"先验是反思哲学才会出现的 概念 他是反思达到的"这个能具体点吗?
2012年11月07日 14点11分
回复 前后看 :额~这个基本就是我目前的思考方式。
2012年11月07日 14点11分
回复 棋音弄玄 : 经验论并不属于反思的 所以他们没有先验概念 至少彻底的贯彻的话是没有先验概念 我们从知识向回反思 比方这是一个苹果 这个知识中什么是先验范畴什么是经验 我们之所以认识他是因为感性经验符合苹果这个概念 这样这个感性经验就符合经验概念 人之所以有这种肯定性
2012年11月07日 14点11分
level 12
沙发
2012年11月07日 14点11分 12
level 11
额~说实话,我觉得这里苹果的例子并不合适,首先对于人来说,在没见过苹果的时候,我们都回问这个是什么?小时候这样的经历我想每个人的都有,也就是说苹果的概念或是理念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只有在尝过第一个苹果后在哪一刻才能认识到它,也就是说这里的这个概念还是接触后得到的,虽然这里概念和实体苹果不同,这个不同的原因类似前面说的语言中的误导或是其他类似抽象概括之类的,但他们在脑中形成的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假一个不算完全真,这个不得不说是创造的,因为有些性质不符合实体苹果。这里退一步说如果他是先验的,这里先不管没看到苹果前是如何的~那么我们的先验生来就是有残缺的虽然不能说它不靠谱但显然是有错误的,与其意识到自己的离
正确的
距离不如换种模式认为是创造的真理不是更好?一旦通过本身的实践接触创造知识并能实实在在的运用的实践中,那么显然是符合人的真理,记得你之前对康德描述的时候有说过康德把一部分归为不可知的一部分归为可知的,那么不可知的那一部分就不用去当作依据,只要以可知的那部分为参考就行了,一旦可知的那部分可以创造真理,那么怀疑论也无可奈何,怀疑论说的无非是客观世界和人的关系,但这个并不影响我说人创造能作用到人的那些东西。
[吃苹果]
2012年11月07日 14点11分 13
2012年11月07日 14点11分
回复 棋音弄玄 :我前面并没有说苹果的概念是 先验呀 你在好好看看 我提到的先验范畴只有 属于量的单一性 和属于质的实在性 这里并没有属于经验概念的 苹果的概念 再说了康德认为 经验和先验范畴的综合才会得到知识 并不是说 先验自己就有知识
2012年11月07日 15点11分
回复 棋音弄玄 : 这个方面的思辨 你不要单一想 要进入当时的唯理论然后随着 哲学史的意识流程一步一步的走 否则很难理解这方面的东西
2012年11月07日 15点11分
回复 前后看 :额~虽然有出入,如果你看玩的话,首相质的实在性这里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物自体,如果是那么似乎可以划入不可知的范围,以上也说了~~额~。但量的单一性这个我怎么去理解?
2012年11月07日 15点11分
level 11
在认识方面或许在这个楼里已近婉转的表达了,人的知识是创造出来的。如果说发展轨迹.康德是想用先验来突破怀疑论,但对此假设了一个先验存在显然是鲁莽的,并且我也一再说明了一点超出认识的东西不是人不能把握或是有或是没有这个都不在认识范围以内的,但经验主义真的就那么容易被怀疑论否定掉吗?显然不是,怀疑的对象无非是外在和我们的关系和我们随之来的对外在认识的知识是否符合外在本身。那么经验主义本身是什么?是“我们的知识”源于经验,这里是我们,一旦这个知识确定有效那么他就是有效,无需假设先验,只需告诉他们这些有效的知识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就O了。并且他的有效性也是能亲身验证的,而先验显然无法验证,超出经验的认识会是确定的吗?你能确定里面没有假设吗?这是一。
另外这里和你说的多半是我自己的认识,拿叔本华来批判康德我从没这样做过,对以上的陈述和疑问我未见你有过任何直接的解释。另外你一再说"可以……可能"是先验的,但这个我已经在前面说到过描述认识范围以外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已经针对的说明了可你却视而不见。
随后你概括了先验的范围,“那么我们用逻辑来分析一下 你吃饭至少要有吃饭的能力吧 这一整套系统 至少在你吃饭之先把 先验是在经验之先 而不是经验之对象之先”
这里依旧对着认识是否可能的话题你避而不谈,这里假设的成分太严重,假设了在吃饭前一定要有吃饭的能力在先,而我的意思已在之前无数次的表明,只有接触后才会有种种可能的发生,是在接触中彼此改变彼此的之前轨迹。就拿你说的吃饭来说,如果没有食物,我们就不会意识到吃这个能力,如果你说这个没意识到的具体所指向的这吃的这个能力依旧是先验的,那能不是赖皮吗?对此我说到受刺激会让人得精神病,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有受刺激后得精神病的能力这个是先验的,那么每个人是不是都是这这样,那么得精神病的能力就是先验。那么我就利用一下先验,我和你说我是上帝,我赋予你们一切的能力,你一切的怀疑和肯定的能力都是我赋予的,虽然你们无法证实和证伪,但你们无法证实和证伪的能力也是我赋予的,我就是先验的给予者。那么似乎你也无法反驳什么。我之所以可以说我是上帝,因为我在先验的前面又假设了一个给予者,这个无人能破,对我任何的怀疑我都说我给了你们怀疑的能力,你们依旧逃离不了。那么我说和圣经相似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和一样说的是范围。不知你是怎么理解的~~
如果丢开术语什么也表达不出的话那么你的术语是什么意思?我疑问总结一下很简单,一个问题~是否有假设?或是说认识论是否有假设?
@前后看
[吃苹果]
2012年11月08日 04点11分 15
我们 谈的是认识论 怎么精神病也出来先验了 你要是思考认识论 也就是对意识本身进行思考 而不是思考意识之对象 你说的那个其实都是意识之对象 我的比喻只是方便你理解 你在认识论之外考虑那个问题没有意义
2012年11月08日 13点11分
首先你要了解 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自己构建理论体系 但是你要是研究哲学概念的话 就要带入各自的体系中 在这上面哲学就要从柏拉图那里从新开始 要追溯历史的 这里分两个体系 一个来自于 亚里士多德的 目的因 也就是后来的目的论 还有就是 机械论 先验明显在目的论体系中
2012年11月08日 13点11分
还有就是 经验论与唯理论 你说的怀疑论 其实是经验论的自我怀疑 这点你要再仔细研究一下 到宗教那里 经验论的彻底贯彻就类似伊斯兰教的部分学说中的 真主 在每一瞬间创造新的世界 唯理论到宗教那里就是 基督教的 统一性
2012年11月08日 14点11分
也就是如果你不认为有那个逻辑的统一性的话 又是机械论 就肯定不认为有先验问题 先验是来自于反思 他虽然在知识之后得到 但是在反思中就有了辩证法的翻转
2012年11月08日 14点11分
level 12
我要问,那个先验指的是一个认识,还是对这个认识的词语表达。区分两者十分重要。不然分析问题就会拖泥带水。如果先验指的只是人脑中的认识。那么就可以先把词语问题放一放。
抛开了词语问题,也许更容易讨论。
在我看来先验也是通过“实践和验证”的结论。例如铁是硬的,妈妈是爱我的。等等。虽然还想没有思考没有意识。其实在潜意识下已经完成了这种过程。
概念和各种理论知识。不是我们的认识,实质上只是我们真正认识的借鉴。我们的真正认识最终来自实践。那些知识永远只能用于借鉴。最终一个人的认识依然源自自己的感悟。说明,源自实践不是事事都要亲历。认识可以衍生。儿时的孩子王可以关联到将来的行政领导。
2012年11月08日 08点11分 16
level 11
唔,这里我发现有一个误区,先验的不等于“不言自明的”
而至于先验的东西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它本身是否是一个不准确甚至是不必要的词汇,从这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个是:X商
这就例如智力商数、政治(人际与沟通)商数、情感商数、哲学商数、或者是逻辑商数、几何商数等等
在一个特定年龄当中,人具有怎样的某种天赋,是这一系列商数主要考察的内容
那么把它推广,如果并不考察某些天才,而是反过来考察所有人的整体能力商数,这时候,先验的概念就出现了
所以,看到康德说“5+7=12”的问题,要知道,他已经忘了自己幼年是如何学会加法的了,并且已经把它当做了一个“先天观念能力”来使用了
于是,在一个标准化模型的“人”的某个特定年龄当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言自明的,这就例如几何公理、物理公理、道德观念、艺术与审美,等等等等,都作为一个人的“先验”而存在着
问题也就很明显了,这些东西并不是词的本义上这样的解释,它已经被验证了无数次了,无论是逻辑上还是事实上,都不是“先验的”
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词出现呢?还是要回到哲学家的年代去看——当康德提出这个词汇(
transzendental)的时候,它本来是没有一个固定语义的,即使经院哲学使用了一段时间也没有语义的出现,也就是说,未曾(真正的)定义过
那么这个词被使用的时候,什么X商之类的东西都要过起码200年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对于认识论这一块,康德提出的这个定义,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的定义——换句话说,它不可能有十足的准确性,也不可能有十足的科学基础或逻辑基础支撑
而再反过来说,康德的先验或是胡塞尔的先验,都仅仅是对于经验与知识的获取的反思,而至于他们要如何去使用这个反思的结果的语言,并不是我们要着重在意的
说得再通俗一点,“不言自明”是不存在的,先验只是一个范畴,范畴内的东西仍然要“言”,否则康德也就不必要去说它了,对吧
另一个是:人类的遗传与社会进步
也就是我们的DNA,以及社会意识的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意识形态,等等,无论怎么称呼它)
这个问题是:人和现知的最聪明的物种之间,究竟高明在哪了?
对于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来说,这个问题很简单的就被归结到了遗传基因上,然而至今也没说明白人类和小白鼠差的那1%究竟是什么
那么对于哲学家来说,人类的遗传实际上就是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它成为“人类整体”的经验,并传承下来,作为“人类整体”的“先验”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这个那个之后,我们得到了某种便利,于是就“先验地”继承了它,并且使之固化,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东西来使用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就非常非常麻烦了,比如点个火你要重新想一遍怎么弄这个火,然后心理还得害怕一下,跟人说话的时候还得摸摸小心肝,后怕后怕之类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不言自明”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就越来越便利、和进步更快
而从社会本身的角度来说,例如在家里要如何与父母说话、与人交往的时候如何才能得体之类的东西,作为一个人来说,实际上只要能够诚实对待自己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它也是“先验”的,然而这并不代表着它就没什么可说的,事实上关于道德哲学,人类不是已经说了这么大一堆了么
因而,回到康德的先验道德观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它(先验)仅仅表明一个可能性,即,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可能性,而不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实践理性方式而存在
那么这样两个方面说完,基本上先验与现实的联系也就说完了
结论是:它并不是作为一个假设性的东西而存在,而是确有其事,但也并非“不言自明”的,而是作为第一批探索人类认知的那群人的一个观念集和而存在
这个观念的集和,照现在的观点和研究内容来看,实际上是错漏百出的,其中包含的东西太多,以至于一些明显的经验和明显的能力水平都被划归到其中去了
于是问题并不出在哲学家或是谁的身上,而是要如何去理解这样一个过时的概念。也就是前面所说,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时期和人类发展水平去看待它
这里提一句,先验作为一个非语言性的概念,从古代(苏格拉底或老子)到1900年左右,都是作为“一个哲学家所有天赋的表达”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当时的哲学家们,所需要做的一切事情,几乎就是“把自己的哲学天赋说出来”而已
而到了20世纪之后,由于人类整体能力的不断突破,哲学、哲学家已经不能再仅仅由天赋而得到声望了,更多的,需要的是综合能力的不断探寻,以及跨学科的研究
唔,最后要说的是,你的这个怀疑,几乎可以打破一切范畴论,嗯,很好
2012年11月08日 11点11分 17
康德的先验是从反思中来 也就是他事先假定了认识的可能 然后回答认识何以可能 如果这样还原他的先验问题的话 他的先验范畴只能在认识论中有效 智商等问题 就涉及生理学或者什么的 就根本不是康德先验问题的事了 至于年龄的认识问题这很容易说 他们的感性经验匮乏
2012年11月08日 16点11分
陷入了语言的沼泽,会很麻烦的
2012年11月09日 04点11分
回复 前后看 :简单的说,我并没有“只”说康德的东西,而是说“先验”这个东西本身,以及其中包含有的先天的成分以及生理的成分
2012年11月09日 11点11分
level 9
分析判断,遵循形式逻辑矛盾律,有逻辑必然性
综合判断,逻辑必然性何在?
先验,是不是指为综合判断提供逻辑必然性的逻辑体系?
2012年11月09日 11点11分 18
综合判断没有逻辑必然啊,先验的范畴是为综合判断提供可能性以及逻辑支持的东西
2012年11月09日 11点11分
回复 大家一起伪娘吧 :啊?先天综合判断没有逻辑必然性么?
2012年11月09日 11点11分
回复 独行的麋鹿 :问题在于你的逻辑来源于哪,还是来源于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吧,那所谓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只要这样下去就一定能得到某个结果”——也就是说科学知识都是必然的了?天才(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之类)只是某种“必然的结果”?不是这样吧
2012年11月09日 11点11分
回复 大家一起伪娘吧 :必然性,就是有两种了,一种是分析判断那种必然性,来源于形式逻辑本身,另一种综合判断那种必然性,来源于范畴了?
2012年11月09日 11点11分
吧务
level 14
这个mark,吧主置顶吧,省事了
2012年11月11日 14点11分 19
level 8
呵呵,这内容似乎过时了啊
2012年11月17日 04点11分 20
level 11
[委屈]过去快一年了,依旧觉得这贴子质量极高……顶一下。
2013年10月21日 07点10分 21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