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伪娘吧 大家一起伪娘吧
关注数: 0 粉丝数: 85 发帖数: 35,415 关注贴吧数: 24
理发师悖论怎么又兴起了 还真是说什么的都有 实际上,你要是没研究过哲学,或是没研究过数学,那么甚至连“知道这在说什么”都搞不清楚 罗素,哲学家,数学家,这种人实际上是很奇葩的,当他发现了一个东西的时候,可以从两个甚至更多个方面去解析它,于是问题就来了,人们通常不太明白,这些形式的背后,实际上说的是什么东西 罗素悖论,最出名的形式是理发师悖论,所以有的人认为这是“语言指向”的问题(承蒙当代哲学关照,人们也会语言分析了);而它的原本形式又是数学,因此有人说这是集和问题,深一点的知道消解形式(貌似更多是百度出来的);而没受过系统训练的,则认为这是“事实”问题,好一点的能指向事实与逻辑的关联性 实际上呢……人们很少能去理解某个东西的“意义”与“意向性”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某个东西成功地被“提出”或“破解”之后,我们通常要问这样两个问题: 一:这有何意义? 二:你对其中的哪方面感兴趣? 拿这个主题举例,理发师悖论当中由于有两种甚至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它的意义与意向也分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其中有数学上的意义,集和论(数理逻辑)上本身的意义,以及哲学上的意义(这里面包含了形而上学和语言学、分析哲学的不同内容) 所以说罗素这种人是很奇葩的 如果没有相应的基础,那么来讨论这个悖论其中的任意一个方面,都只有一个形容词,即不靠谱 而有了相应的基础之后,我并不认为仅“了解”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是一个好的态度,而更多地,应当对其中涉及到的开放式命题有所涉及,例如从数理逻辑转向语言分析就是很好的尝试 sa,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多想,少盲目自大
我遇到了一个麻烦。但是没有人能帮助我,除了我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我会潜水的原因了 或者说,我遇到了一个有生以来最大的瓶颈,这个瓶颈卡死了不少人,现在,我遇到了 这个问题是:作为我,我作为我的知识与思想的总和,几乎是无法说话的。 第一:我本身不是真理,我的知识也不是 第二:即使我更靠近真理,也只知道“这是什么”,而不知道“这不是什么”,于是,我就只能说“是” 第三:在“是”当中,我知道我的“是”仅仅是世界的那一小部分,剩下的,我不知道 第四:我不知道的就无法言说 第五:在我的“是”当中,绝大部分都无法与人共享。要么是由于知识性基础的不同,要么是由于思想性时间内容的不同,要么干脆就是由于心理体验的排斥 第六:在我可以与人共享的“是”当中,最经常遭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我立刻就可以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哪里有问题、哪里有思想性。而当我试图去纠正或赞同的时候,由于心理原因,常常遭到误解与“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第七:当相谈进入融洽的阶段时,我遭遇的最大问题是:这句话不能说,那句话也不能说。基于假设或分析,可说的通常只有引导性的话语,而事实一再证明,假设或分析本身是正确的 第八:于是只剩下两样可说:一是知识性的基础;二是思想性的引导 以最简单的话来说,我遇到的这个问题是:我既要对我的言语负责,又要对言语的后果负责 而通常来说,在所有“可能会说的”东西里面,我能负责的又太少——这将由对话的双方共同决定言语本身的宽度 或许写成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并不确定 路上我想了很多,关于孤独或历史,于是我发现,哲学与思想,或许不是面向某个人,而应当是面向全人类的,仅有这样,才能避免思想上的尴尬情况 发帖留证,纪念一个瓶颈的出现——至于读者的观感,说实话,我无法负责
继续,哲学和科学,及其余 上一次说到,不懂哲学就不要扯淡,哪怕懂一点也是可以讨论进步的,就怕什么也不知道就乱说的 这次反过来,不从哲学的角度,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下学科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一个假命题:不懂物理学就不要说哲学 它可以表达为两种形式,一是:物理学是哲学的学科基础;二是:哲学的内容被物理学所替代了 把它们替换一下,问题就非常明显了 例如,物理学替换为化学、数学、统计学、心理学、几何学、医学、经济学……等等 而如果我们想要给这些替换的东西找到理由,也是很容易的,例如“意识”的问题涉及人体生物学、临床医学、化学、物理学;又例如“信仰”问题涉及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如果不懂“X学”就无法进入哲学呢? 答案显而易见,只要你是一个在社会当中活过了十几年的人,那么相应的知识性基础都是足够了的,而至于你对于什么方面的问题感兴趣,则就需要相应的学科(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这就很简单了吧,例如看了康德,然后对于几何和意识构成感兴趣,那自然而然的,就应该学一些数学、几何、医学、生物学之类的知识,以便于形成“更完整的认识” 那么,这个“更完整的认识”,再进一步,就成为了“哲学问题” 这就是科学自身的局限性——关于这一点,胡塞尔早在1954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完成了《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一书,试图力挽狂澜,虽然成效还算显著,但是显然,他的思想完全没有传递到中国这个哲学单一化的国度,以至于现在会出现各种各样对于实证主义和科学思想的误读 反过来说,科学与哲学,是同一个系统下的不同层次的内容,然而层次本身并不决定着谁更高于其它,这就像是“鱼”对于“水”的关系,或是“基础”对于“结构”的关系,只是越高一个层次,就越接近于纯粹抽象(抽象太多就成了信仰了,神学) 因而结论:没有科学自然是不行的,然而没有哲学也是不行的,无论是认为哪一个“更高”,都是奇怪的
哲学的名声不能被败坏 你想“败坏”一个东西,首先肯定得有这么个东西,对吧,如果没有的话,到哪去“败坏”呢 哲学是什么?是不是东西(有没有名声)? 我觉得很有意思,哲学吧里面最神奇的就是经常有人“败坏”哲学的“名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生党的逆袭,马哲上多了自然而然的一种逆反心理 那我应该问一句:你在败坏什么? 好比说吧,你想败坏苹果的名声,这是不可能的;而想要败坏某个哲学家的名声,这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和他生活过(花边新闻不算啊) 哲学,又是个什么,怎么能败坏呢? 如果一定说有个可以被“败坏”的东西,那么一定是某个“学”,或是某种“主义”,主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哲学吧的群众基础不是我吐槽,还够不到“败坏某个学”的程度上 前段时间千手试图证明形而上学是错误的,艾斯更是直接否定了一大串哲学家,死水就不说了,哦,还有司马,这都是神人,试图整个否定“哲学”的 这事实际上很简单,哲学难道就没有内容了么?要否认一个东西,是不是先得搞清楚“这是什么”?搞不清楚就开始否认,我实在是没想通这是逗乐呢还是泄愤呢,反正不是“哲学的”态度 哦,那也有人说了,用“科学的”态度行不行?哲学吧也有这么一批人,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说哲学——这就像站在戈壁滩上说:“这海水有点咸啊” 当然了,我这么泛泛一说,估计也没什么效果,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说我们面对“人是什么、社会人是什么、社会人的基础是什么”这一类问题,用“科学的”态度解决一下?很明显是扯淡嘛 又例如解释学范畴内的东西,面对的对象首先就是文本和语言。那么当然,解释学的方法,更加靠近“科学的”,只是在结论的时候是以哲学的姿态出现的 嗯,还有逻辑学、数理逻辑,最近很多人似乎把逻辑划出去了,不算在哲学里面,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像千年前的数学一样 于是问题又回来了,什么是哲学? 要我说,哲学只是一个纯粹思想的体系 我们给自己的思想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但是并不能说,“哲学”就是其被限制的那一部分 而哲学更重要的,恰恰是“被释放”的那一部分(思想内容) 近来很多人说哲学已死,我时常纳闷,人还进步不进步了,居然抛弃哲学? 我们用艺术、科学、生活本身、文学等等等等东西构建起了我们自身的日常,而剩下的,就得交给哲学 这就是:沉思、反思、内省、钻研、与人共享 那么当然了,这种精神,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积淀性的意识形态,更多的是在“有闲阶级”里面才有的一些精神性的内容 然而在现在,哲学已经通过网络和“小地球”变得越来越容易入手,这就在客观上提供了一种“人人都可以做哲学性思考”的基础 难道这不好么?还是说,这里面有什么不妥? 我实在没想通 当然,看各人兴趣,这种东西勉强不来——但是你也不能瞎说啊,扯淡有好处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