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咭咭猪猪
网络龙树app,依止大善知识。
关注数: 21
粉丝数: 149
发帖数: 4,442
关注贴吧数: 9
缘生跟缘起,并不是一个意思-慧律法师在一般人来讲,都认为缘生 缘生跟缘起,并不是一个意思-慧律法师 在一般人来讲,都认为缘生跟缘起两个名词是一样,其实是不一样的。缘起是动词,缘生是被动词,缘起就是说我这一刹那之间要成就一桩事情的时候,它正在进行,叫做缘起。比如我们现在来讲的话,缘起,形容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一刹那之间,这可以说缘起。缘生不是这样,它是被动的过去式,已经生出来的东西。比如文殊讲堂那是缘生,它是已经生出来的东西,存在的一个事实,已经成为过去的被动式。所以你说缘生等于缘起,其实这两个完全不同,不是很深入经藏的人,只好说勉强可以这样子。
佛的报身,有多大?-慧律法师法身就是无相,报身就是做无量的功 佛的报身,有多大?-慧律法师 法身就是无相,报身就是做无量的功德所产生的智慧之身,智慧之身,应化身是普度二乘跟凡夫的众生所示现的,我们所看到的印度丈六金身就是应身。佛的报身太大、太高,要有华严的境界才看得到,华严的境界是圆教初住,见法身,我们要见到平等的法身,才见到佛的本性,所以《华严经》讲初地菩萨跟二地菩萨,看到佛的色身大小不同,境界愈高的看到佛的境界愈高,十地菩萨所看到的佛差不多跟佛同样大尊,若我们凡夫看这个佛……看不到……《华严经》讲的佛的高度差不多地球这么大,我们就像一只蚂蚁那么大;《观无量寿经》里面在观这个几百万丈,阿弥陀佛的色身几百万丈,没有办法看到,尤其是佛头上无见顶相,这文殊师利菩萨一直要看,但是怎么看都看不到,所以人家老是说:“佛祖这里怎么一团肉团”?不是肉团,那是无见顶相,你怎么看都看不到的。
你不必羡慕世上任何一个人-慧律法师在这个世间,你不必羡慕别人 你不必羡慕世上任何一个人-慧律法师 在这个世间,你不必羡慕别人,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每个人苦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只要一说出来,大家都有痛苦的一面。所以你不必羡慕世间任何一个人,有钱人有他有钱人的痛苦,有钱人怕被绑票,有钱人怕被抢。我们今天要羡慕自己:我今天听到正法了,我是世间最富有的人!所以说,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是修行人最大的财富。我们要记住这句话!拥有一颗智慧的心,是修行人最大的、无上的财富。我们要常常记住这句话,所以我们要羡慕自己。
执著,就是把自己关在牢笼-慧律法师原文:【一念见性。人法俱空 执著,就是把自己关在牢笼-慧律法师 原文:【一念见性。人法俱空。即名正见。】这个要画双黄线,看经典要会抓住重点,一念见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人空、法空、万法皆空,这个人就拥有正见。既然人空,那争什么呢?既然法空,哪里有什么执著的东西呢?没有啊,统统没有。众生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所以柏拉图说: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如果你悟到一切现象都是空,什么都束缚不了你。所以,并不是说:我们抓去牢狱里面关,我们才叫做不自由。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不自由:看到金钱,执著,被金钱关在金钱的牢笼里面;看到名利,执著,每天都在追求名利,你也是被关在名利的牢笼里面啊!到百货公司,每天,不累,shopping,早上去,冲,血拼,我少了一个什么皮包,再去冲!哎呀!这个不是名牌!再去冲!就这样子,你就被关在名牌里面。所以,世尊才是了不起的人!世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看,一句就解决,看到什么千万不要执著什么,因为那是虚妄的东西,世尊才是大圣人啊!所以,一念见性,人法俱空,即名正见。
放下那个担子-慧律法师有一次,世尊在树下盘坐,有一个农夫,扛 放下那个担子-慧律法师 有一次,世尊在树下盘坐,有一个农夫,扛了一个很重的担子走过来。 农夫看到世尊,非常高兴,放下担子下,赶紧向佛陀顶礼。 他说:“世尊!我从早到晚都扛着一个担子做生意,等田里收成后,把农作物扛去卖,每天都很辛苦,不知道人生要怎么过,才会比较轻松?” 世尊说:“你这个担子还比较轻,有一种担子是无形的,要是扛了那个担子,一辈子都放不下了!那个担子叫做执着的心、分别的心。” 他听了之后有所启发,又问世尊:“要如何才能够活得很快乐?” “要观照我们这颗心,放下!世间生生灭灭不可得,统统会消失,要活在当下这一念的觉性,彻彻底底的去了解世间的真理是什么,那么我们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 他问:“世尊!我这么穷!” 世尊说:“贫穷、富有,不是用钱来论断的。智慧,是修行人最大的财富,一颗宁静的心,是修行人无上的宝库。” 如果我们今天很富有,不过心情总是郁闷、愤怒,不是贪就是嗔,整天看这个不顺,看那个不顺,他虽然很富有,但是他很贫穷,为什么? 心不平静,没有智慧,不能透视世间的假相,去超越这种束缚,所以他是一个穷人。 世尊、出家人,三衣一钵,世尊在世时是不拿钱的,出家人身上没有一毛钱,但是他是世间最富有的,为什么呢? 他充满了真理,充满了智慧,心充满了平静,了解世间凡所有相,都要放下。
怎么样才叫做“实相念佛”?-慧律法师什么叫做实相念佛呢?就是 怎么样才叫做“实相念佛”?-慧律法师 什么叫做实相念佛呢?就是证悟到无生法忍,由本性散发出“无念而念,念而不念”的这种功夫。开悟的人他在念佛,他即使不念,他清净心自然就有佛号跑出来,虽然有清净心的念头在念,但是他不是故意在念,是本性在念。但是有的人误解,怎样误解?他整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久了,相当有功夫了,但是他没有念,心中一直念佛,耳朵听到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是不是实相念佛?在座诸位!不是!这样跟实相念佛完全没有关系,这是事相念佛念到暂时伏住烦恼,而没有断烦恼,这类似于事一心不乱,但不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根本不用念,证悟到清净心,一切念当下无所念,无所念里面念有作用,所以我讲实相念佛必须要用禅宗解释才有办法了解。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两句话就是解释实相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要分作圣人跟凡夫的角度:以凡夫而言,念而不念全都是念,为什么?他在念佛,意识心在作用,而不念,他若没有在念,他也是意识心在作用;不念而念,他若没有念,但是他也想要念,他也是意识心在作用,虽然他没有这个念头,但是他有这个佛号跑出来,也是意识心在作用,因为他没有证到无生,没有见本性,虽然说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全都是执著。圣人不同,证到圣果的人念而无念是真正念而不念,他所有的念,每一念都是见本性,所以本性本来就无念。本性虽然无念,但是他有作用;不念而念,无念而念,本性是无念,但是他具足一切念,意思就是说本体就有具足作用,所有的作用就是会归到本体,体、相、用当下就是,虽然无生,离一切法具足一切法,虽然具足一切法,当下就无生,就像一面镜子,这个镜子虽然有灰尘,现出无量无边的相出来,但是所有的相就是离不开这个镜子,虽然这个镜子离不开这个镜子,但是你要拿拿不到,你要看又看得很清楚。所以实相念佛一定要证悟到无生法忍,见法身才有办法,这没那么简单的。
世间人只有一种人,永远打不倒-慧律法师世间人只有一种人,永远 世间人只有一种人,永远打不倒-慧律法师 世间人只有一种人,永远打不倒,就是有无量的慈悲心,无量的宽恕心,于一切境界无所动念,无残害众生的心,全都没有,那种人永远没有一个人有办法打得倒他,因为他有无量的宽恕心,包括他的生命要牺牲他也不埋怨,他也不怨恨,那就是佛。
法师在说法,如果讲的法太硬,众生受不了,要用柔软法,因为听经的人根机都一句话:你要想清楚那句话会不会伤到听法的众生。在三万人的听众中一定有残障者,像上次一个出家众一直骂人家当姨太太不好,佛教徒中一定有人当姨太太的,骂到后来受不了,人家以后就不会再来听经。所以要记住,法师在弘法,一定要顾虑到每一个人的立场,不要在说法时太过于偏执,一直认为自己对,这是弘法者一个非常严重的漏洞。在座诸位,我们都是未来佛,有一点善根来听经,师父就赞叹了,为什么?法是平等的嘛!有一天你会成佛,做法师的人,我们要慈悲、平等,要注意底下听众的感受,否则人家听不下去。因此我们教化众生要注意: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不可以伤害到任何一个众生,每一种角度我们在讲经都要圆满。
生命就是一种错觉,是妄想的产物-慧律法师佛陀说:我们来到这个 生命就是一种错觉,是妄想的产物-慧律法师 佛陀说: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从来没有拥有过任何东西;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任何东西。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是短暂、是生灭、是变化的;而我们所失去的东西,也是生灭变化的,其实没有。生命就是一种错觉,是妄想的产物,只有真正进入佛的领域,才注意这个生死的问题。我读大一的时候,本来我要念台大哲学的,因为我对哲学有兴趣,后来逢甲大学大一,听到这个。。哇!这个佛法不得了!这个才是解决我生命的所有问题,就是真理啊!我今天如果来做事业,做大企业、做总统,还是一句话:And so what?又如何?是不是?还是一样啊!所以我才说:命苦的人才会当总统,每天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对不对?十八代祖宗拿出来骂了,是不是?我们要了解,这些都是生灭的、妄想的东西,不实在的。
什么叫做“称赞如来”?-慧律法师这“称赞如来”有很多人误会: 什么叫做“称赞如来”?-慧律法师 这“称赞如来”有很多人误会:“奇怪,佛怎么叫人家称赞他呢?”不是这个意思!称赞如来就是教人不造口业,说出来的话要讲好话、鼓励的话、赞叹的话。不过,赞叹要恰到好处!有一种人,没有这种优点却胡乱赞叹,那样会令人起鸡皮疙瘩,对方有时候会受不了。称赞如来,就是没有嫉妒。因为他的心没有嫉妒,所以,他如果看到优点的事就赞叹。
人类真的比动物高级吗?-慧律法师我们不要一直认为,世界上只有 人类真的比动物高级吗?-慧律法师 我们不要一直认为,世界上只有人类是最高超灵性的动物,这是很错误、狂妄的名词,只是众生的业报不同,变成束缚在这样的色身,其实动物很多的第六感,远远超过我们人类。譬如:台风来的时候,蚂蚁它就懂得爬上树木,它就开始有作用;快要下雨的时候,蜻蜓它就会飞得很低;以前人在骑马,路过一座桥,主人一直打它,这匹马就是不过去,为什么?过一会儿,啪……那座桥断裂了。你说一个人打坐,可以三天不吃饭,那算什么?那个蛇一冬眠,可以一百二十天不吃东西,它的定力比你还深,你跟蛇能比吗?所以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比得上这些动物的。所以我们人有因缘,就应该尽量跟众生结善缘,因为佛也会示现在一切众生道里,跟它打交道,只是我们看不出来而已。
断了第七意识,就不用断第八意识了-慧律法师有的人认为断了第七 断了第七意识,就不用断第八意识了-慧律法师 有的人认为断了第七意识,还断第八意识,傻瓜!这个就是没有研究过唯识的人才这样讲,第八意识的无明就是因为第七意识被卡住,因为卡住第七意识微细的执著,所以我们讲第八意识不清净。 我们说生相无明从哪里来?就是从第七意识一念不觉,你认为第八意识一念不觉,有根本无明,实实在在来讲就是第七意识微细的执著,断第七意识,当下第八意识就是清净。 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扣得这个圆圈圈,扣得死死的,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将第八意识戴上一付墨镜,用有色的眼镜在看这个世间,因为第七意识的执著,所以第八意识看出来都是一种执著的东西,你断、断……,断到第七意识,当下刹那间断掉,第八意识本来无所著的东西,所以破这个染净和合识,变成清净无垢识。 所以在唯识学里面有的人分开来,什么断第七意识,断第八意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所有的无明就是因为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卡住,无量劫以来就是这样。
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有何不同、有何相同?-慧律法师我们要了解 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有何不同、有何相同?-慧律法师 我们要了解,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有何不同、有何相同?本性相同,但是愿力不同。阿弥陀佛的愿力,是在极乐世界度众生,十方一切众生只要发愿要去极乐世界,他都要来接引。释迦牟尼佛怜愍我们这些愚痴众生,整天整天杀、盗、淫、妄,所以他来我们五浊恶世示现成佛,所以《悲华经》里面有讲,若要找遍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很难找到像我们这个世界这么恶的世界。在《悲华经》里面讲,释迦佛发愿,在人寿一百岁的时候降临这个世间,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示现,包括弥勒佛发愿,他也是要等到人寿八万岁的时候才降临,那个时候,娑婆世界就变成清净的世界,人全都行十善,不会互相攻击、毁谤,也没有杀、盗、淫、妄这些事情,所有的树木、水果都长得好好的,不用耕作大家都有得吃,因为福报够,若要大便的时候,大地自然裂开,粪便自然埋下去又变平坦,不用厕所,这有多好你想想看!所以说释迦佛最伟大,他在人百岁,恶业最重的时候示现,能为甚难稀有之事。
明白了这个拳与掌的比喻,你就了解不二法门-慧律法师原文:【果 明白了这个拳与掌的比喻,你就了解不二法门-慧律法师 原文:【果禅师云。即心是佛。更无别佛。更无别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当下悟道,心就是佛,佛就在你的心,不要找!拳与掌这个比喻,在旁边写个:不二法门。注意看,这是什么?这是手掌,手握起来,是拳,是不是同一个手?(师以手变掌与拳而示大众)掌,拳,不二(都是手),不二法门,就是佛门最高的法门。似水成波,还是不二,水不离波,波不离水,有波浪的地方,你就知道有水;有水的地方,一定会起波浪。
什么叫做空性呢?-慧律法师什么叫做空性呢?我底下解释的,你要 什么叫做空性呢?-慧律法师 什么叫做空性呢?我底下解释的,你要注意听:比如这是一朵花。世间所有的众生,一看,这就是一朵花。修行人看,这也是一朵花啊。但是观念完全不同,心境完全不同。大修行人了解这朵花:第一,是假名;第二,是假相;第三,是暂时的;第四,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是无常的,所以你要找到一个花的永远性,不可能!所以叫做缘起性空,这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空性的意思就是说,它的本体不可得,它的自性不可得。花,没有永恒性,乃至天地万物都没有永恒性,只有我们的觉性,才是我们永久的生命,永久的慧命。世间人看到这朵花,他就染着了,以为这个相就永远存在了,你要将相破坏,他才会感到无常。譬如说这朵花,我把它捏成这样子,然后举例说:你看!这个是无常。修行人不必,这一朵花拿起来,他就马上知道,这是假相,这个没有永恒,花只是假名。但有假名,都无实义,它是因缘和合,水跟土所造成的东西,一种自然因缘和合,影现出来的一种相而已。
什么是“六通”?什么是“三明”?-慧律法师六通,第一是神足通 什么是“六通”?什么是“三明”?-慧律法师 六通,第一是神足通,能够飞天遁地;第二是天眼通,眼睛可以看很远;第三是天耳通,耳朵可以听很远的地方;第四是宿命通,了解生生世世因果关系;第五是他心通,我们人在起心动念他都知道;第六是漏尽通,就是烦恼已经除掉了,漏就是烦恼的别名,烦恼去掉叫做漏尽,这是六通。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天眼通达三世,宿命明也是一样,漏尽明也是一样,所以三明是从六通来的,六通三明。
你很富有,你也不用很高兴;贫穷,你也不必伤悲-慧律法师你很富 你很富有,你也不用很高兴;贫穷,你也不必伤悲-慧律法师 你很富有,你也不用很高兴;你很穷,你也不用很悲伤;你当皇帝、当总统,你也不必感到很威风凛凛;我们今天很没有地位,你也不必有自卑感。只要我们肯听经闻法、肯觉悟,开发我们内心的智慧,我们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人家问:“师父!隔壁那个人有几千万的财产,很有钱!”我说:“你说他很有钱,那他还有没有缺什么?”他说:“有啊!还是常常缺这个、缺那个。”我说:“那他比我穷,我什么都不缺。”我知足啊,我什么都不缺,我样样都不缺。有的信徒说:“师父!你有没有缺什么?我要出国,看你缺什么,我帮你买回来。”我说:“我不缺什么,我什么都有了,衣食住行很丰足,我不缺什么。”信徒还是很热心:“不然我买日本的水蜜桃回来。”我说:“这样不好啦,水蜜桃会坏,比较容易腐烂。”我说:“不然你折合现金给我啦!这样不是比较直接吗?”并不是我爱钱,是你坚持要买东西给我,我也说我不缺什么了,对不对?水蜜桃再好吃,你吃了还是得拉啊,吃了水蜜桃,就不用拉吗?果真只吃不拉,那就得烦恼了!无常嘛,有入有出嘛!缘起就是性空,无常就是空性、不可得。我们若是了解,我们拥有的不过只是暂时的,也是会坏、会烂,那么若是失去了,我们也不会痛苦。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太重,这都不是修行人-慧律法师外道一定无法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太重,这都不是修行人-慧律法师 外道一定无法破坏佛门,只有佛门会破坏佛门。佛门破坏佛门才是厉害,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太重,利害关系冲突,道场对道场会拉信徒,法师对法师互相攻击、诽谤,这都不是修行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有修,没修也全都是佛的弟子,有修行的人是佛的好孩子,没有修行的坏孩子,他也是佛的孩子啊,佛祖也是很疼他,奈何说这个是坏孩子就拿刀要让他死,没有这样。佛门就是都这样,自命清高,认为我就是持戒清净,别人都没有修行,我日中一食,我很有修行,别人全都不好,只有我这个师父好,只有我这个宗教好,只有我这个派门好,这就犯菩萨戒,自赞毁他,不要这样。佛门会互相攻击,就是因为我们的悟性没有提起来,我们今天若悟性有提起来,全都平等嘛!人家他发一个大心要弘法,我们来支持,人家他发一个大心要做水陆,我们要支持,人家他发一个大小要打佛七,我们也要支持人家,我们为什么不赞叹呢?为什么要互相攻击呢?这样不好。
什么叫“分段生死”?什么叫“变易生死”?-慧律法师 分段这是凡夫,变易是菩萨,这要如何解释呢? 分段生死就是说众生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段的生死,比如这个人从出生,活到八十岁死,这个叫分段生死;天人他的寿命虽然很长,但是也有一个阶段,也有分段生死。 变易生死是方便讲,心境的改变叫做变易,心在改变,烦恼去掉,法执慢慢地去掉,这叫做变易,实在是没有这个生死,只是他的心在慢慢去掉,这个烦恼去掉一直到成佛。
没有悟的人怎么讲都不对,悟的人怎么讲都对-慧律法师1佛法最重 没有悟的人怎么讲都不对,悟的人怎么讲都对-慧律法师 1 佛法最重视“悟”,不悟的人就会像经典讲的‘煮沙成饭',修行无量阿僧祇劫也不会成佛的。 有人问师父:“本性是常吗?” 我说:“本性是无常。” 他说:“奇怪,你在录音带里不是跟人家讲本性是常、乐、我、净吗?” “那本性是无常吗?” 我回答:“本性是常。” 他说:“师父讲话怎么颠三倒四的呢?” 我说:“没有,是你自己颠三倒四,不是我。佛性是常也是无常。” 没有悟的人,怎么讲都不对,悟的人怎么讲都对,都能事理圆融。 法的东西,就是这样,除非你自己尝到法的喜悦,悟到空性、无生的道理。否则,是无法彻底了解的。 要知道,事相的因果它本身是具有连锁性的,因就是缘就是果,缘就是果就是因,果就是因就是缘。 连锁性本身就是空性,空性就具足有连锁的因缘法,要能体会到连锁性本身就有超越性。 无常当中就具足常,不是另外去找一个常,或有一法可得。 如果,在每一个事相的动点上,都能与理体相应,那么,一切都能化成自性清净心的东西。简单讲,悟道的人,在每一个动点上,他都会觉得很有意义。不管他洗厕所、捡菜,或者别人批评他、赞叹他。因为他用的是真心,不是生灭的意识心,所以,面对一切境界,他都能如如不动,安住在无量的喜悦与安祥当中,他对生命有了主宰,成为最会享受生命的人。 师父不是常说一句话吗:不懂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众生就是这样,因为无法透视世间的无常,追求五欲时,他就很快乐;可是快乐一过,就是更大的空虚。 他不懂得无常,当然更不懂得空。整天颠颠倒倒、反反覆覆、烦烦恼恼,你如果讲他,他还会编织一大堆理由,所以佛说众生是“可怜悯者”。 2 还有的人,认为生命是无常,佛性是常,这也是很严重的错误,这就成了“自性见”。 佛性是常就成了一潭死水,没办法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 佛性如果是无常,则又成了生灭的世间法,无法进入大般涅槃的境界。 佛性的常是如如不动,本来如是;佛性的无常是神通变化,妙用现前。 其实佛法里面并没有两个法门,它就只有一个法门。 虽然是求生极乐净土,但还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就是极乐世界,是自他不二的东西。 那么,甚么是唯一的法门?那就是“不二法门”。 如同前面我们提到的,佛性是常?是无常? 其实佛性是常也是无常,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看你怎么去了解它,执著就不对了。
◣阿弥陀佛◥____印光大师:没有善知识做向导,你的真信切愿 ◣阿弥陀佛◥____印光大师:没有善知识做向导,你的真信切愿从何生起呢? 译文:你既然深信念佛,如果没有参学承侍修学净业的善知识,又不广泛阅读净土经论,那么真信切愿,从何处生起?纵然能够执持名号,只因为不求出离,便成为人天因果,享受痴福,因福而造业,仍就沉沦恶道。 倘若再有道路认不清,入了邪见,那么善因反而招来恶果,人天福报,也得不了了,阿鼻地狱的极苦,长劫难出。譬如入于大海,既没有向导,又没有指针南针,漂流在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趣向何处,纵然能够撑篙摇橹,哪能免于沉溺呢? 原文: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倘再路头不真,涉入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人天福报,亦不可得。阿鼻极苦,长劫难出。譬如入海,既无导师,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纵能撑篙摇橹,岂能免于沉溺。
修十善业,如何运用在生活中?-慧律法师十善业离不开身、口、意 修十善业,如何运用在生活中?-慧律法师 十善业离不开身、口、意:身善、语善、意善。记得,身体一定要做善:不杀、不盗、不淫。口业一句都不可以讲,尤其是谤佛、谤法、谤僧,三宝是一句话都不能去谤的。如果是不相应的道场,我们回来修自己就好,我们不要去批评法师,不看僧面,我们看佛面。口业方面,不要挑拨离间。人家夫妻都在吵架了,我们不要火上加油,知道吧?意业的话,就是不贪、不嗔、不痴。所以,其实,十善业就是在身、口、意里面——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那么就是十善业。
诸位!你要知道,你临终要能够不随境转,你“ 平常”就要训练自 诸位!你要知道,你临终要能够不随境转,你“ 平常”就要训练自己不随境转。 不可能说你平常没有这种功能,临终突然间出现这种功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法不讲无中生有,一定有因缘。你现在要栽培它,它以后才会出现。如果你现在的心,别人嘴巴一动、别人讲一句话,你的情绪就很波动,那你临命终时一定会受到外境干扰,一定的,这是等流性!你上游的水流是黑的,流到下游自然是黑的,除非你过程中产生了修学、产生了变化,否则你上游是什么、你平常是什么,你临终就一定是什么! 所以,佛陀说,你不要把现在的假相看得太重。你要想一想,忆念真如、想想你本来面目。你本来是清净的,你“本来无一物”,你何必去惹这个尘埃呢?既然人生只是个过程,你何必多事呢?弄得你通身的业力,弄得你临命终这么被动!你到最后什么都带不走! 所以,真正的觉悟,是你平常就必须培养的。 我不相信你平常是颠颠倒倒的,临终突然间有正念,我不相信!这个不合乎佛教因缘观。你那个正念谁给你的?你怎么有这个正念呢?福报可以,佛陀可以送你福报,福报可以透过回向相互受用,大家可以分享;智慧不能分享,智慧这一块不能分享,善根不能分享、不代的 所以,这个“安住力 ”对净土宗人很重要!虽然临命终你可能只需要三分钟、五分钟的安住,因为你只要冲过临终时这个妄想的现前,你只要熬得过去,阿弥陀佛就现前了。 可能你临终只需要五分钟的正念,但是,临命终五分钟的正念,你平常要花很多时间来栽培,因为你别无选择!当然,这个看你的善根。有些人善根深厚,他听了几遍就懂了,因为他有一个美好的过去,他过去很用功;有些人善根差,也没关系,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他肯努力,就会改变。 你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你今生不读更迟! ——节录自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土宗的修学,在大乘当中它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佛力加持。也就是说 净土宗的修学,在大乘当中它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佛力加持。也就是说,一般的圣道门的修学,当他的心跟法接触时,只有两种力量,就是心力跟法力。而净土宗,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除了心力、法力以外,多了一个力量,就是佛陀的摄受力。当我们在念佛的开始,我们的生命就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蕅益大师说我们必须要“转他成自”。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已经成就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把他的功德成功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功德才可以。转他成自的关键就在“感应道交”四个字了。 有些人提起佛号,可以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有些人提起佛号,不一定能够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我们必须在念佛的当下,那个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是一个关键。感应道交,从净土宗来说有两种差别:一种叫作平时的感应道交,一种叫作临终的感应道交,这两个内涵是不一样的。 我们平时的感应道交,主角是第六意识。所以我们第六意识提起佛号时,完全是一种信仰的心。我们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无所不在,我们更相信阿弥陀佛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我们。所以,当我们遇到灾难时,无助时,我们用一种信仰的心对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把弥陀的功德给启动了,这个时候消灾免难,趋吉避凶。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是发生在第六意识,你那一种很坚定的信仰跟弥陀的本愿功德感应了。 但是,平时的感应道交它只能够解决我们生命的一小部分的问题,它不能够解决我们生命整体的问题,就是你的生命当中突然间有什么灾难,有什么障碍,它帮你给突破了。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容易做到,但是对你生命的影响层次有限,因为你生命的本质、轮回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所以,净土宗所有修行者最终的目的,是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因为它牵涉到生死问题了。 临终感应道交的问题就复杂啦,因为除了第六意识以外,它多了一个第八识——我们过去无量无边的生命所留下的力量。临终的时候——当我们要处理生死问题时,第八识就出现了。所以,临终时你不是第六意识一时的宗教情操、一时的信仰而已,你必须成功地让第八识所有的力量都能够达到顺从本愿。我想,我们今天会来到三界流转,我们阿赖耶识的业力肯定是不顺从本愿的,我们一定是顺从生死轮回。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调整自己阿赖耶识的力量,做好临终的准备。 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你临终把佛号提起来时,尽管你的阿赖耶识现前,但它不能障碍你。就是说,阿赖耶识里面所有的种子,都必须是跟弥陀的功德是随顺的。虽然你没有断,但是你有办法把它调伏、引导,跟你所规划的、所发愿的净土功德是一致的,你就成功了,就带业往生了。你要把业带走之前,你必须调整它的方向。如果它的方向是跟你背道而驰的,你带不走它的,它把你带走。 所以,净土宗,你一旦要离开生死,就必须面对阿赖耶识了。你迟早要面对的,因为临终时阿赖耶识一定要现前。这个时候,从唯识的角度,我们面对阿赖耶识要处理两个问题了:一个是业力的问题,一个是思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临终之前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个,让你所有的业力顺从本愿;第二个,让你所有的思想顺从本愿。 当然,我们先处理第一件事情容易做,就是处理业力的问题。我们所有人都希望临终提起佛号时,是“愿我临终无障碍”,但不要忽略了业力的力量。虽然我们临终是靠正念,是靠念力往生,但是如果你把罪业弄得很强大,临终时障碍重重,你很难提起正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先通过忏悔、皈依、发愿。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了。一个净土宗的人,如果你要处理你的业力,你要勤修忏悔。对于我们过去生所造的杀盗淫妄,对于今生所造的杀盗淫妄,我们要在佛前至诚修忏,发露自己的过失。你也可以拜八十八佛,你也可以专拜阿弥陀佛,关键是要以惭愧心来面对业力。这是第一个,忏悔法门。 第二个,皈依。我们要有一定的功课,来跟阿弥陀佛好好地修皈依,让佛号能够在我们心中产生专一、相续的力量。因为临终时,你不知道阿弥陀佛什么时候到来,所以你必须在临终时,让佛号在你的身口意当中有一定的相续,要“净念相继”,在阿弥陀佛现前之前,你这个佛号在心中要能够有一段时间的运转,所以,你必须跟阿弥陀佛很熟悉。我们不一定要追求念佛三昧,但是至少这个佛号跟你是相对熟悉的,在你的身口意的运转当中,你这个佛号带起来是相对比较顺畅的,是习惯性的,“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所以,你平常要训练这种对佛号的皈依力量。 第三个,发愿,就是要严持净戒。忏悔是针对过去,发愿是针对未来。好好地遵守佛陀的戒法,避免身口意的过失。 忏悔、皈依、发愿,就是让我们过去的罪业沉淀下去,让它不能构成往生的障碍。所以,顺从的意思就是让善业得到启发,让罪业得到沉淀。你必须在临终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通过忏悔、皈依、发愿的事修,每天做功课,想办法让你阿赖耶识这个大海水当中的业力沉淀下来。第二个,让你所有的布施持戒的善法、善业的力量增长广大。因为善业会帮助你往生,它跟弥陀本愿的功德是相随顺的。所以,要达到往生的正念,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处理你的业力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是思想问题。你要能够做到“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个思想的改造就是最关键的了。我们一个正常人,没有经过佛教的训练教育之前,临终一定起颠倒。你平常是起颠倒的,临终只好起颠倒,因为它是等流性。“不起颠倒”不是自然,你要加以教育、沟通来引导它。所以,我们在通过忏悔、皈依、发愿慢慢把罪业调伏了以后,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始去引导我们的思想,让它顺从本愿,不要再顺从娑婆世界了。 我们在讲到思想的教育、思想的改正时,提出了三个重点:第一个是空性的教育,第二个是菩提的教育,第三个是净土的教育。这就是三种观照。我们必须通过观照空性、观照菩提、观照净土,让思想跟净土的功德相随顺。如果一棵树平常的生长方向是往西方去增长,你把它砍掉以后,它很自然地往西方倾倒。如果这棵树平常是往东方生长的,它突然间死掉以后,这棵树一定往东方倾倒。所以,我们不能够忽略我们平常的心念,因为它对临终有一定的影响力量。(净界法师)
念佛不可以念结缘的——有空闲才多少念一点,这样没用,一定要定 念佛不可以念结缘的——有空闲才多少念一点,这样没用,一定要定功课! 除非你是圣人,你可以不用做功课。 我们念佛,要每一念都与佛相应、有感情,心中没有其它妄想,一心都在佛号当中,所有的念,都安住在这句佛号上。 所以平时就要训练,不可以随意念,算数目——我一天念二万、三万... 不专心,念十万都没用!” 由此可见,念佛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于浪费生命啊! 所以,一定要为自己定功课。———慧律法师
我家咭咭和nana再过个来月就七岁啦,目前都沒异样,能吃能跑。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