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33
南中国33
关注数: 46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6,611
关注贴吧数: 168
赵高秦国宗室,不是太监。 总有人说赵高是太监,是赵国人,秦始皇叫嬴政??秦始皇赵政,戏称吕政(史记有载,汉书班固取的)。“嫪政”(贴吧发明的,根据战国策“我为秦王假父”取的),喊他嬴政就像大秦帝国作者孙浩辉喊屈原为“芈原”一样,是汉代开始姓氏不分的说法。“秦用刑法不变,卒灭赵氏”,这里的赵氏也是秦王室。
韩非子原来称为韩子 看部分资料说因为韩愈出名之后,韩非的韩子尊称就被剥夺了,但是史记都说韩子。秦二世,李斯,司马迁引用韩非的话,都尊称韩子。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古文学派和儒家学者们捧的。
所有秦始皇电视剧都一个样子 所有秦始皇电视剧都一个模式,即都采用更加秘密的内容而不是官方的内容,即都拍赵高是个閹人太监,吕不韦是秦王政的爸爸,赵楚在位三年就死了就应该是个病夫。还有各版电视都说赵姬很浪荡,跟吕不韦公开眉来眼去,怪不得秦王政心理有阴影。
古代文人几乎都看春秋三传,现在看史记就不错了 明显的史记纪年谬误很多,春秋部分采摘左传,战国部分编辑国策,准确性方面不如左传。而且战国没有确切的史书,比较乱。公羊传是汉代显学,对话体一问一答,可惜谷梁传比较不出名啊,而且国语一书和左传矛盾较大,战国策野史很多。竹书纪年和世本比较靠谱。
谁是贴吧管理,给我出来! 好好的贴吧,谁发那些无聊的信息?能不能把那些信息删掉!
读史记楚世家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楚世家前文说“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后有“(楚武王)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鬻熊如同儿子侍奉文王,后面楚熊通(有说蒯通和他一样,都是史家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说鬻熊是文王之师,不知“师”何解,如果是“老师”那么那是说不通的,又是干儿子又是老师。但楚人先祖重黎(祝融)又是当过帝嚳的火正,即火师祝融,那这个“文王之师”是什么意思。
春秋战国纪录片讲座说的最好的是谁 是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系列秦始皇,还是李山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是姜安的战国说客双雄,还是杨雨的《端午时节话屈原》,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孙立群《范蠡》《吕不韦》《李斯》,还是《春秋吴国风云录》,还是丁万明的《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还是方志远《国史通鉴之春秋战国》,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还是袁腾飞《腾飞五千年之春秋战国》。。。。还是《楚国八百年》。。。。。
亡国民谣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日将深,月将落,檿弧箕箙,卒亡周国。 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阿房,阿房,亡始皇!
孙子~奇怪的百度百科 为何百度百科说孙子是卫国惠孙后代,而一般都说是田陈后代,迁居到的齐国。而且两说都有佐证,史记和新唐书都说是陈氏(田氏)家族的,后避难到了吴国,称为吴孙子孙武,而战国田齐的孙膑称为齐孙子。 还有白起,有说秦国公子白之后,新唐书说是白公胜之后,这个问题大了,这是楚人还是秦人的问题了。
可惜原始资料不见了,为何史记独载人物屡遭质疑 史记写的很多人物啊,在左传,国语,战国策是没有的,著名的就是曹沫,孙子,蔺相如,优孟,由于左传没写孙子,蔺相如只出于史记,于是很多人就说史记不可靠。史记的确有很多时间和地名的错误,但蔺相如是存在的,因为西汉初年的司马相如小名犬子,仰慕蔺相如而改名。
秦人出于东夷,为何人们长期视而不见 都是嬴姓的,出于东夷,为何说成西戎。商(宋国)也是东夷啊。
纪录片《远古年轮》,都该去看看,夏商周断代工程李学勤 《四千年前的故事——远古年轮》一共3集,科教频道(CCTV10)探索发现,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虽然饱受诟病,但还是取得很大的成就,李学勤这个老爷子是主持这项工程的人物。历史爱好者都应该去看看。最受诟病的就是确定武王伐纣和武王在位(当天子)几年(按照日本版本的史记确认为在位四年)。
列国史书 周:尚书。 鲁国:春秋及左传,国语,公羊,谷梁。 赵国:世本 晋、魏国:竹书纪年 秦国:秦记(已失传,直接成为司马迁秦本纪,始皇本纪,六国年表的来源) 越国:东汉人整理的,吴越春秋,越绝书,杜撰的较多。
冷门东汉史 东汉历史感觉很冷,其实东汉初年名将辈出,云台二十八将,马援。据说东汉有个“大树将军”,论功行赏时他都躲到大树乘凉,不居功。
西风烈~长平之战 这个电视剧拍的挺好的,秦赵长平之战的来龙去脉,虽然看起来很缺钱的样子。现在西风烈那个暴力西部电影很火,所以盖过了这个电视剧。
史记写的太简略几个大人物 孙子算是最简单的。史记花那么多字写吴宫教战三令五申的事,对他“西破强楚入郢”,写的太简单,且没写结局,人当然都是会死,却不说死的时间。 尉缭,只在秦始皇本纪写了一段,之后没了下文。 甘罗,封为上卿,十二岁可能是虚指。。东周列国志说他早死。 吴起,庞涓,孙膑,史记只是简单记录,其实诸子百家对吴起记录的很多事情跟史记有些出入,且史记六国年表写的很多战争,魏国那一栏的战争一般默认为主帅就是吴起,庞涓。且孙膑和田忌是朋友,被邹忌设计,所以都逃了楚国,后来邹忌死亡,二人才回国,这是合理的。之后下落不明。 蔺相如,史记只说他后来病笃,反对赵括出任统帅,留下胶柱鼓瑟的成语,之后史记不载,民间传说流行他让太子郚意外死亡被赵王砍头挖心,后人改姓门,比较荒诞的传说,不符合蔺相如的一贯作风。 老子,史记写的太简单,且不采纳庄子的记载。 樊於期,季布,究竟打了什么仗,史记写的太简单。樊应该参加秦统一战争,季布参加楚汉战争。只是史料较简略。还不如钟离昩在项羽本纪有过一段记载。季布传,直接跳到汉朝。 毛遂,毛遂自荐,但毛遂自刎是某些专家和百度百科胡扯,史记未记结盟楚国后毛遂的事情。 蒙恬列传记载的蒙恬感觉好像并未在秦统一战争中发挥多少作用,王翦列传貌似透露蒙恬参加伐楚,而伐齐战役是很一般的,压根就没悬念的胜利。之后蒙恬三十万伐匈奴,收复河南(河套平原),还有一连串的工程建设,长城,驰道,直道,蒙毅只是亲信将领。光看军功记录并未发现他们两个有多厉害。至于大秦第一勇士的说法估计是后人说的,个人认为那些老将都死亡,蒙恬受秦始皇重用是必然的,看他哥俩做事效率高,两人阿意兴功,是秦朝政令有效的执行者,且二人死亡,标志北方军团的变异,对于秦朝的损失很大,司马迁花大篇幅写两人死前的话,是表现他们俩实际上并不赞同秦始皇的徭役政策,但又阿意兴功,服从命令,所以进入列传。
楚首都变迁 丹阳,~郢,(鄢城类似于首都),鄀(曾经迁都),陈郢(楚顷襄王迁都),寿郢(亡国),陈(陈隐王陈胜),后楚怀王原建都不记得了,项梁死迁都彭城(义帝与项羽建都)。楚亡,楚王韩信都下邳,后刘氏楚国楚元王刘交建都徐州。
看看历史上死在厕所的人物: 1.晋景公:唯一死在厕所的君主。因为春秋战国厕所只跟户外小坑稍好,只用木板放在厕坑上固定,所以极不稳定,木板年久变软就出现安全问题
魏冉的封地为什么那么远 穰侯太厉害了,他的地盘离秦本土那么远,那是秦国封的地吗,还是外国诸侯赏赐的,因为战国时期一些大人物会去外国当官,孟尝君当过齐,秦,魏的相。
雷人的求贤令,最美的佳(假)话 秦孝公求贤令,在史记有记录,司马迁写的秦史大都根据《秦记》写的,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既然孝公公开求贤,为啥商鞅托庇嬖臣,虽然《大秦帝国》把景监说成是真正的男人,但大多数还是认为就是太监。并非宦者令手下门客就不好,但还是会让世俗看不起,例如蔺相如就曾被廉颇轻视。 既然秦公直接求贤,为何公孙鞅屈就阉臣,而不直接进见?
感悟:这么多年看的所谓史书大都不能称为历史书 这么多年看的史书好多都不正规,好比史记吧,不看三家注那一版,只看白文(文言原文)本和翻译本太简略粗暴,看百家讲坛那些史记也只能是隔靴搔痒而已。我觉得买最权威的,最早期的一些史书,例如三家注史记,钱穆的《史记地名考》,《国史大纲》,左传杜预注,左传裴注三国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等等权威注解和考证著作,还有某些特定断代史家著作,如杨宽的《战国史》。当然我在南京新华书店看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书,价格不菲啊,尽量买几本吧。 发之前还没买呢!
卿大夫封地算不算国? 智氏之田(封地)被三家瓜分,但我们敬爱的司马迁写魏赵韩都以赵襄子元年(前475)为初始年,相对古板的敬爱的司马光以前403年为初始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那么何谓国,大夫封地算不算国?同理,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安陵君,商君的封地算不算国?我只知道孟尝君人称“薛公”!
秦始皇派蒙恬打匈奴是因为一句谶语吗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方士卢生给他的谶语“亡秦者胡也”,说实话始皇帝这人其实挺奇怪的,国家如日中天的时候听到亡国,就像一个健康的人,你告诉他会死,却没有发怒。司马迁说秦记记载的很简略。
人其实见过恐龙的 我一直坚信这个说法,人类见过恐龙,古老的壁画,例如玛雅人是画了恐龙。
春秋战国乱悠悠是儒家骂人 春秋战国虽乱但惊心动魄,儒家骂娘特别厉害,孟子骂人,骂魏襄王不似人君,骂魏瑩(突然忘了谥号,在位五十年那个)不听他的话,骂纵横家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骂杨朱一毛不拔无父,骂墨子无君,无父无君是禽兽,骂楚人是南蛮鴂舌之人。还好司马迁为人中立,对苏秦张仪韩非比较客观。 东周分两段最好,司马光那个老古董(虽然我很敬佩他),把战国那段编年史写的特别无聊。 奉劝儒家不要骂来骂去的,儒家的理论在春秋战国不受重用是不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
苏秦和苏代,傻傻分不清啊 泥煤!由于史记战国策的史料被颠覆,东周列国志这样采自史记的靠谱历史小说(几乎是最靠谱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吹牛多了)也不能信了,战国策的别篇,战国纵横家书这样在马王堆出土的书籍已经被大多数史学家采信。我这两天看深圳大学教授姜安08年百家讲坛节目战国说客双雄,他有一个地方说错了,而2012年李山教授的《战国七雄》说对了。燕太子平被杀,而非继位,继位的是在外国做人质的公子职,即燕昭王。史记国策东周列国志一脉相承,都是认为苏秦比张仪早啊,还故意激将法暗助张仪,其实是小说家言。 那么问题来了,我看战国说客双雄,又翻了一下史记,发现姜教授说的苏秦的事情,在史记上面好多是苏代的事情啊,苏代说齐湣王伐宋,其实是苏秦啊。可是史记写的有板有眼,燕文公夫人还跟他私通,难道私通的是苏代。还有苏厉,不晓得他们具体做了哪些事。难道是苏代和子之密谋让燕王哙禅让,而苏秦是燕昭之臣,是齐湣王,秦昭王时期人物,跟齐宣王燕易王,秦惠文王不是同时的? 纵横家“三苏”到底干了哪些事。
一个有质量的问题,春秋三传看什么版本的好,全面一点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谷梁,看什么版本的好,听说有个西晋大将杜预注左传的吧,还有什么郭璞注山海经的,因为他的陵墓就在南京玄武湖那里。由于现在书店各种版本的太多,有的不全的打着国学的名头,为了照顾青少年的接受能力,是删节版或者全文全注的,看的很蛋疼,不正规的感觉,繁体版本的大多是中华书局的。我希望有古代注的,例如史记三家注,裴注三国志之类的。
一句话秦吹彻底傻眼(我是中立者) 秦吹估计没看过史记,至少只看过大秦帝国,或者教科书。我只知道,商鞅被杀死了之后车裂(很多看过大秦帝国,芈月传的都以为是活着被车裂,还没那么恐怖),白起由封君贬为士兵(二十等爵制,君主一句话说没就没),张仪逃到魏国很快死了,范雎辞职之后就死了,吕不韦赐酒而死,扶苏蒙恬蒙毅死的冤,李斯五刑腰斩,二世和子婴皆死于非命。。。。 秦人欢迎刘邦解放他们,唯恐沛公不为关中王。也从侧面反映了秦朝不得人心也。 另外,秦始皇的确没有妄杀儒生,那些吕不韦嫪毐长安君都是他们对不起秦始皇,且秦始皇没有妄杀六国宗室,但开明的始皇帝仍然造成了自经于道路者不可胜数的局面。 秦朝之亡,是法家的极端化,秦始皇个人其实并不歧视儒家,但不会采纳儒家治国理政,他会用儒家要求人民恪守夫妇之礼,不淫佚混乱而已,也就是“行同伦”。始皇帝个人心胸还是挺广阔的,从秦始皇本纪可以看出,他善于让群臣讨论。秦吹说秦始皇从不杀人,那是屁话。秦始皇基本上是用严峻的法家之法杀人。我个人觉得淫乱的赵姬,虚伪的吕不韦,骄横的嫪毐,威胁他王位的成蟜,商鞅韩非李斯对他的影响,让他变成一个让人畏惧的标准的法家主张的君主。 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各位看看,一些秦吹一直叫嚷着改革创新,依法治国,但是他们压根没有弄清楚,秦法和现代法律的根本区别,秦法就是严格的严刑峻法,而现代法律是有量刑的本着人本原则的。 当然,我从不觉得楚国就有多么值得骄傲,吃老本的货,但那些没看过史记就猛吹秦的,看看秦国是多么可怕的国家,还有吴起荀子韩非子虽然都说秦国性格强悍,官僚勤奋,法律严明,但为何吕不韦还能公开贿赂秦国华阳夫人,杨泉君,后来还能用嫪毐性贿赂赵太后?今后少吹一点,多思考,让说大话。
吕齐和田齐压根不是一国 吕氏是姜子牙的后裔,齐康公是末代君主,田齐是陈侯反客为主,只是继承它的地盘。
经典传奇看的,古蜀王国地下船棺,刻有“王”字的印章,太阳图腾。开明王朝是荆人鱉灵建立,取代了杜宇王朝,杜宇王死于楚,化为杜鹃的传说。后被司马错灭亡,司马错是司马迁祖先,楚人厉害还建立了开明王朝,鱉灵治水,杜宇王私通他老婆
我是狄氏,跟秦楚没关系了吧 我是狄氏,后代之说,我因为没看家谱,压根不晓得是谁的后代,我只听爷爷说我家上五辈的人的姓名,由于没有记录,目前已经忘了,下次我准备带笔记录,再去找一下家谱。我是南京市浦口区靠近安徽的地方,有百年以上的定居南京浦口区的历史。只知道狄仁杰,狄青是山西太原人吧,貌似山西太原是晋国,赵国。当然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是他们的直系后裔,不妄攀亲戚。我是南京浦口区石桥镇的,石桥镇有很多狄氏人口,他们都是亲戚同支。
仁义道德是枷锁,收买人心民之主。 莫说老子好虚言,后悔赵氏有孤儿。 有吧友说晋国四战之地,我觉得不对,晋国表里山河,领土广大,齐国尊晋君为天王,秦国难出崤山,楚国与晋国势均力敌。 惜乎公室衰落,私门强大,六卿分权,三军不归晋君。 我是不喜欢赵氏孤儿这样的故事,赵氏一直处心积虑的夺取晋国,赵世家昭然若揭,只不过赵氏由于继承人问题,稍有衰落,魏文侯就借机杀死了夜晚通奸的晋幽公,晋君唯有美酒妇人,醉生梦死而已。赵世家就是以赵襄子元年(前475)纪年,前403年正式建国不过是事后承认。 所谓四战之地,只可以战国三分之后才可以说。
君不君臣不臣 央视二台经济与法法律讲堂(文史版)节目不错,有政治制度史话和法说聊斋等,其中“政治制度史话春秋战国”就讲的还可以,第七集(20151207)君臣之道 说的还可以,赵盾弑君的故事,张诚主讲。。左传明显为偏向赵盾,也列举了一系列晋灵公夷皋的“不君”行为,花费大量金钱制造苑囿,弹弓打人,熊掌没煮熟杀死厨子,多次杀赵盾等。但实际上,第一赵盾是权臣,两次以大臣会盟诸侯,第二赵盾原本不主张立晋灵公为君,第三晋灵公与赵盾不和。这是早期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典型案例。原本晋灵公就是被架空的君主,他的不君更多的是一种变相的反抗。 推荐大家看看《法律讲堂(文史版)政治制度史话春秋战国第七集君臣之道》。
刘季是老三,刘四是刘交。 刘伯,刘仲(汉书叫做刘喜),刘季(邦),刘交。元朝雎景臣的杂剧《高祖还乡》就说刘邦是刘四,其实不对,采用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的说法,刘季是刘小的意思,刘三也可以。很可能是刘公生刘邦(后来改名的,可能是当了汉王之后)觉得刘邦是小儿子,但后来异母弟刘交出生。而且刘交为人好学,拜浮丘伯为师,学习儒家思想。
司马迁的祖先司马错跟张仪争论, 司马迁的祖先司马错跟张仪争论,最后惠王派司马错伐灭蜀,司马靳(司马错之孙)是白起的部下,长平之战坑赵军就有他的份,后来跟白起一起被赐死在杜邮。《白起王翦列传》压根就没提到司马靳,只是在《太史公自序》提到司马靳。这样一定意义维护了司马家的名声,也没有刻意否定司马靳是帮凶。这就是在他传写一些别的事情,例如刘邦“分我一杯羹”的事是写在《项羽本纪》,而非《高祖本纪》。 司马迁写白起有点好感的样子,因为白起对秦国有功,但却最后被赐死,司马迁是感怀白起和他遭遇都很不好,但由于坑杀降卒是不光彩的,于是司马迁给白起说了一句话:“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其实这种话是很难留下来的,很可能是司马迁的合理想象。 司马迁给项羽列入本纪,把陈胜列入世家,是把楚国放在一个高度,且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是赤泉侯后代,那个杨喜被项羽吓跑了数里,成了得到项羽尸身的五人之一。司马迁也对项羽有点好感,写了项羽的事迹,当然也有批判的地方。
快来抢,给秦朝上谥号了 秦王政(叫赵政,嬴政是不科学的叫法,班固喊他吕政,可能历史更倾向于是吕政,吕不韦的孩子)兼并六国(照顾六国情绪,不说统一,说兼并),自称皇帝,废除谥法(周公所创),因为皇帝伟大光荣正确,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可惜二世而亡,也有传说,始皇帝曾经想过禅让,那么这个二世三世也可能是贤臣,但实际上秦朝还是同姓相传。汉朝恢复谥号,怎么没给秦朝改谥。那么各位,秦始皇,秦二世,满打满算还有秦王子婴(压根不是秦三世),给他们上什么谥号呢
读书节谈读书,不是培根,但坚信知识是力量 4月23日是江苏省读书节,江苏推荐了十二本值得读的好书,我昨晚去了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买了其中的一本黄仁宇《我相信中国的前途》,还有李开元的《秦崩》此人是已故中国远征军缅甸战场的国民党大兵,国共内战之后败退台湾,后学习历史成为历史学家,后入美国籍,娶了美国人,2000年逝世,代表作《万历十五年》(喜欢明史的可以看看)《中国大历史》,另外还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现代中国的历程》《资本主义和二十一世纪》《关系千万重》《地北天南叙古今》《放宽历史的视界》《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迄今为止,我已经买了三本黄仁宇的著作了,这一次的《我相信中国的前途》,还有以前买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研究的历史方法,大多是西方以数据为主的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很多观点很新颖,但有些则不合理,因为数据有的时候也不太可靠的。 李开元的历史著作《秦崩》,还有一本是《楚亡》说的是秦末汉初的历史。 由于囊中羞涩,我只买了《我相信中国的前途》和《秦崩》,但楚亡没买,我看完之后再买吧,也表示读书节过了。 本次买的两书
楚国为何排行第二 1、西周朝时期楚不如周,不服周是楚人意淫,楚厉王暴虐乃去王号,不服自己分封不公,较早反叛,不像中原诸侯有管蔡的教训较遵守周礼,所以在今河南省,当时密密麻麻小国,多是三家村,五十里至百里,甚至更小。楚人较早反周,扩张较早,才让诸夏非常惧怕反感,出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主要还是楚人早期跟周人对抗,与荆蛮合作,所以常自称蛮夷。 2、春秋不如晋。 3、战国初期不如魏,梁城都被魏所得;战国后期不如秦。 4、楚汉时期不如汉,汉朝之后,楚文化融入汉文化。 我怎么说呢,只能说,楚国是南方政权,虽然领土广大但大而无当,读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贾谊觉得南方有瘴气,寿不得长。南方直到东晋南北朝才获得大开发,隋唐有意识的抑制南方的发展,唐末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全南移。
历史吧真无语,什么都要否定,疯狗式的乱咬 秦不是朝代?逗我?印度不就是有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建立孔雀王朝,结束十六国的“列国时代”,这个帝国存在也不长,阿育死后就分裂。秦跟印度摩揭陀国很像。是朝代不等于说多了不起,该批判的还是要批判。所谓“楚朝”,司马迁只说是《秦楚之际月表》,且项羽入本纪,只能说项羽有主天子之命,只是松散的联盟,较少直接承认是朝代,一般只说“西楚王国”,或者称为楚汉或秦楚之际。 个人崇拜太严重。 地理位置与现在空间混淆,由于山东在古代属于齐国,想当然认为自己是齐国人后裔,我真是笑了,世界不变化吗,你确定祖先没有迁徙移民过?还有会不会觉得姓孔就是孔子后人,有确定的家谱吗?
介子推,李离,颠颉之死 子推虽然没有记载他被火烧死,但是民间传说很盛行,子推在左传没做什么伟大的事,只有割股啖君,归隐不出两件。一方面此人狷介,也就是自命清高,不合群,另一方面并未提过什么大谋略,不是玩心计的人物。狐偃舅犯还会玩心计,逼得重耳投璧黄河盟誓不会亏待他。子推归隐(史书未说烧死)也只是表明此人无大才,只是忠心耿耿。其实狐偃很有才华,东周列国志暗讽狐偃的做法,这是很不好的,春秋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狐偃很有才华。 李离是大法官,某次误判死了人,于是就自杀,不管文公如何劝解都要自杀,于是他被史记收入循吏列传中。 此二人或归隐,或自杀,虽然成就了自己的道德修养职业操守,但是实际上陷人主于两难。实在是死的不值得。忠臣是不会陷人主于不义的,他们只是小义,非大义也,不能为君排忧解难,只是实现了小义而已,却让儒家大家赞美,实在是可笑之极。 颠颉和魏犨(武子)因为嫉妒僖负羁受到晋文公的关照,放火烧了他家,这一点在史记,左传都有记载,但是东周列国志小说说被烧死,其实没有,我们东周列国春秋篇电视剧只说家被烧。颠頡陷国君于不义,就是该死。魏犨因为被烧伤还身体熬得住,于是没有被杀。 我们应该看清楚,小义往往受到儒家的追捧,儒家的人有点像小娘子,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在意,却不在乎核心利益。陷人主不义,根本不是大义。 东周列国春秋篇电视剧,有的按照原著拍的,这是东周列国志不同于史记,左传的特色。东周列国春秋篇所拍的东周列国志特色情节: 1、扁鹊见齐桓公小白(史记韩非子,已考证是田齐桓公午),误用典故反而证明齐小白好大喜功死爱面子不听良言,可以表现出霸业即将丢失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不听忠言。 2、曹刿论战击退齐军,曹沫劫持齐桓公(不清楚是否是一人,史学界各说各的),以此可以了解作者用心良苦,其实很可能就是一人,毕竟鲁国不如齐国强,作为带兵者总有战败的可能性。 3、介子推归隐,文公烧山,母子俱死。(史记左传皆未记载)以此情节晋文公封赏群臣有点问题,明君尚忘贤臣,况且一般人君,都应该珍重人才不漏掉一个人才。 还有把原著的情节纠正,按照史书拍的,就是僖负羁只是家被烧,并未像小说写的,被烧死。
竟然有人认为扶苏合适当皇帝! 扶苏过分迂腐,是不是身边儒生太多了?提出意见就不是时候,秦始皇坑术士,但我可以肯定术士里面也有部分儒生。其实始皇帝并不否定儒生,不过不太重用而已,始皇帝“有博士七十余人,特备员也”,就是只是顾问性质的。始皇帝当时反感术士,包括反感无业的儒生。公子扶苏(只是公子,秦始皇没有皇后也没有太子)去进谏的时机就不对,然后被送到北方上郡和蒙恬戍守。后来皇帝死,胡亥当了皇帝,说实话,史记并未说始皇帝让扶苏当皇帝,让胡亥当皇帝可能更大,而胡亥赵高李斯合谋,只是合谋杀扶苏蒙恬集团。 而这个公子扶苏听到诏书竟然没辨别就自杀了,三年的从军经验白瞎了,三十万的长城秦军足够夺权,却白白丢失机会。 觉得此群很多人太简单,有人说:东周列国干嘛打来打去,合并共处岂不是很好?好像新三国刘禅也说过,我们不侵犯魏国不是挺好的吗? 扶苏首先就政治幼稚,没有权谋还能当好皇帝?所以先不说他会不会是好皇帝,延续秦朝,先说他这样的人,能不能当上皇帝都是问号。
(无前缀)有一本书叫做《罗家将》,内容与说唐差不多,66回 有一本书《罗家将》,包括百度百科词条也显示是66回《说唐》的内容,压根不是唐朝燕山罗家的演义故事。出版社有点扯。 另外百度百科罗家将词条还附录了演义各版本所总结出来的大概的罗家将家谱,罗成,罗通扫北,粉妆楼所记录下来的罗家人物。 而连环画和评书不了解。
历史派和文学派经常争吵,在我国是很常见的事 往往某历史电视剧出来之后,有人看的很喜欢觉得就是历史,而专家学者就会说这不是历史,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争议“是不是真实历史”的讨论,也就是“历史派与文学派的争吵”。人们以小说作为历史最厉害的是三国演义,因为几乎民间谈起三国历史都会扯到三国演义的文学人物形象,主要原因还是三国演义流传广,而三国志史书很冷。说唐中秦琼不是最厉害的好汉,但历史中秦琼是很强的。三国演义是演义,要看历史可以看三国志,通俗一点可以看蔡东藩的汉史演义后四十回,蔡东藩说三国演义很多不是历史,所以自己写了四十回来与三国演义比较,纠正小说家言。 因为正宗的杨家将也就三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折氏是杨业的妻子,其他的都不太靠谱,杨家将小说评书戏曲里面的形象不能说“几实几虚”,应该是几乎是虚构,但表达的都是民间的朴素情感,忠孝仁义。 有时候呢,老说是不是符合历史也挺无聊的,要么就说“本故事纯属虚构”。潘杨不婚的传统也是受了杨家将小说的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没这回事了,秦岳不婚因为秦桧确实害岳飞,但知道主谋是皇帝,那么这个规矩也渐渐没有约束力了。 毕竟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是艰涩枯燥为特点的历史书,旧时百姓看的不多,而戏曲小说成了老百姓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才有人信以为真,其实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反映人们心中善恶分明。潘美对杨业之死负有一定责任,民间对潘美丑化为潘仁美,其实也是一种舆论导向。狄青是一个名将,在杨家将演义把狄青丑化为陷害杨家将的坏人,但由于狄青历史上名誉好,人们对歪曲狄青也不接受。
【隋唐英雄】隋唐英雄将军故事可分为以下几个 1说唐:隋朝改朝换代至玄武门之变 2罗通扫北 3薛仁贵征东 4薛仁贵征西死,薛丁山和樊梨花继续 5薛刚反唐(武周) 6薛雷扫北 7粉妆楼全传 8残唐五代演义,牛人李存孝。 中唐省略不说。
浑人徐庆怎么生出来白眉大侠徐良? 如题啊,怎么徐庆生出白眉大侠啊,性格不像啊。
看了前几集,还是觉得小公子演的好啊 张含韵的小公子演的很好,一副邪魅之态,沈璧君见到她吓得撒腿就跑,撩动头发确实好看啊。就是这声音有点怪。
小五义一书太差了,对不起三侠五义。 小五义作者肯定不是石玉昆,小五义一开始第五回作者就急着把白玉堂弄死,说他骄傲自大急躁,白玉堂为知己颜查散而死,反正一开始就说他骄傲自大。还有展昭被抓了,有那么差吗。
小五义竟然说展昭被抓 不能相信的一书,文笔可以说很差,才开始第五回就把白玉堂弄死了,而且一直说白玉堂的坏话,说他骄傲自大,死了活该,而且展昭竟然被抓。
一部晋国电影 《剑》是一部台湾老电影,说它老,是因为中文字幕是从右往左的,英文字幕是从左往右。说的是晋国灭亡后,夏侯大将军之子拒不事韩,搜罗天下名剑的故事,本片导演潘垒参加过战争,且导演喜爱战国古风文化,出现了很多古篆字,钱币的场景。 本片和《赵氏孤儿》都是为数不多的晋国片。
九环公主恶心巴拉,李显懦弱自作聪明 全片真正成功的人物还是武三思王爷和武则天,他演的最好。九环公主恶心巴拉,纪鸾英是最好的妻子,罗公主也不错能够顺丈夫的心意,就是九环恶心巴拉,胳膊肘往外拐,帮忙推翻老妈养母武则天,薛刚儿子薛奎都跟卢陵王李显的女儿订婚了,还要等薛刚,这是痴情我不见得,都三十多岁了还不死心,最不能原谅的是帮助仇人推翻母亲,唐军要杀她又求人家别杀妈,你不像武三思那样保武周也就算了,吃里扒外,屡次泄漏机密给唐军,战争时期就该以“间谍罪”“泄漏国家机密罪”“协助造反罪”接受军事法庭严惩。反观本片武则天,之前为了当皇后夺大权害死禇遂良,对他有愧疚之意,收养禇遂良之女为九环公主,对她屡次包容,但总是溜走去找薛刚告密。
不可以任何形式割地 六国论是苏洵所写,表达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观点。古人尤其知道土地主权问题,现代社会舆论网络信息发达了,即使有信息的封锁,然而大笔一挥“赠送”(实际就是割让)领土的事情已经不能再瞒住群众,我国的反分裂国家法不是说台湾不得以任何形式独立,同理领土也不得以任何理由丢失,除了战争丢失,其他的丢失不可思议,不可原谅。 战国策记载赵国和燕国打仗,赵国以37座城邑聘请齐国大将田单,田单为燕国只夺取三座小城。史记说山戎病燕,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燕庄公送齐桓公,不知不觉进入齐国境内,齐桓公为不破坏礼制,直接把土地奉送给燕国,从而扶起了七雄之一的弱燕。 因为某国殖民者的不平等条约,我云南某地被英国非法“永租”,后归于缅甸,后划界之时,此城竟划给缅,理由竟是既然“永租”,那就永远不要。口口声声自称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然则与日本之不平等条约由国府所废也。大笔一挥,诗人之气质,不可任意处置共有之空间。
马援之后登岛,仍提及十一段线 十一段线,秋海棠叶,外兴安岭,曾母暗沙。
【隋唐演义】外星人死了,秦元帅崛起 反正超能力的好汉都死了,最后秦元帅唱主角。02隋唐英雄传李元吉骗李元霸,李元霸被雷劈死,李元吉跟李建成说元霸是傻子疯子,我觉得不对,他只是为了一个天生的使命而来,不需要说话太正常,因为他被神召唤了,说书人没说好,容易引起曲解,让人觉得元霸是大老粗。其实排在秦元帅之前的几个好汉都是半神,他们有超能力。
薛雷扫北隋唐英雄六即将播出,敬请期待! 公告: 隋唐英雄六薛雷扫北即将播出,时间2016年2月21,不过跟评书不同,评书说的是北国幽州王进犯大唐,而电视剧是说杨贵妃李隆基时发生的安史之乱。估计会很雷,看看也不错!
天山系列和所谓“萍踪系列”是不是一回事? 天山系列是明末清初,萍踪系列是明朝中期,但也有人说都是天山系列,你们觉得呢?萍踪侠影没提到什么天山吧!
【萍踪侠影】感怀梁著翻拍太少随编一首! 亦狂亦侠真名士,能歌能哭迈俗流。 惜恨金古霸荧屏,不拍梁著不罢休! 可恨于正拍桐华,遍地芒果玛丽苏! 期待经典再演绎,尊重先贤拍梁著!
下雪了 晚上10点,下雪了。
那么老的帖子都有人回复,请问楼主能看到吗? 我看到06,07年的帖子了!太久远的也有人回复!太厉害!
三版萍踪侠影电视剧都把瓦剌读错了 澹台灭明读对了。瓦剌都读错了,刘松仁版读作“瓦刺”,04版读作“瓦迟”,11年读作瓦力。我想这个字应该不难认得吧,难道是盗版书太多了?且张丹枫小时候不认得云蕾吧,04版编剧真能扯,11版的改编的太厉害。总体还是85老版比较好,虽然画质很旧。
没有杨女士的努力,就不会有西门无恨这个故事 西门无恨原先只是古龙想的西门吹雪和孙秀清的女儿!但杨钧钧女士觉得桃花传奇里面张洁洁和楚留香生了女儿之后就没有他们女儿的下落,觉得可以编一个楚留香后人的故事,于是找了古龙,古龙把原先替西门吹雪女儿取的名字改为楚留香名字西门无恨,再给她个干爹叫做“西门不弱”,然后电视剧由杨钧钧和丁情共同编剧!哼!如果没有杨女士,那就不会有西门无恨的故事!所以,要厚道,不要说这说那的。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