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33 南中国33
关注数: 46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6,611 关注贴吧数: 168
史记写的太简略几个大人物 孙子算是最简单的。史记花那么多字写吴宫教战三令五申的事,对他“西破强楚入郢”,写的太简单,且没写结局,人当然都是会死,却不说死的时间。 尉缭,只在秦始皇本纪写了一段,之后没了下文。 甘罗,封为上卿,十二岁可能是虚指。。东周列国志说他早死。 吴起,庞涓,孙膑,史记只是简单记录,其实诸子百家对吴起记录的很多事情跟史记有些出入,且史记六国年表写的很多战争,魏国那一栏的战争一般默认为主帅就是吴起,庞涓。且孙膑和田忌是朋友,被邹忌设计,所以都逃了楚国,后来邹忌死亡,二人才回国,这是合理的。之后下落不明。 蔺相如,史记只说他后来病笃,反对赵括出任统帅,留下胶柱鼓瑟的成语,之后史记不载,民间传说流行他让太子郚意外死亡被赵王砍头挖心,后人改姓门,比较荒诞的传说,不符合蔺相如的一贯作风。 老子,史记写的太简单,且不采纳庄子的记载。 樊於期,季布,究竟打了什么仗,史记写的太简单。樊应该参加秦统一战争,季布参加楚汉战争。只是史料较简略。还不如钟离昩在项羽本纪有过一段记载。季布传,直接跳到汉朝。 毛遂,毛遂自荐,但毛遂自刎是某些专家和百度百科胡扯,史记未记结盟楚国后毛遂的事情。 蒙恬列传记载的蒙恬感觉好像并未在秦统一战争中发挥多少作用,王翦列传貌似透露蒙恬参加伐楚,而伐齐战役是很一般的,压根就没悬念的胜利。之后蒙恬三十万伐匈奴,收复河南(河套平原),还有一连串的工程建设,长城,驰道,直道,蒙毅只是亲信将领。光看军功记录并未发现他们两个有多厉害。至于大秦第一勇士的说法估计是后人说的,个人认为那些老将都死亡,蒙恬受秦始皇重用是必然的,看他哥俩做事效率高,两人阿意兴功,是秦朝政令有效的执行者,且二人死亡,标志北方军团的变异,对于秦朝的损失很大,司马迁花大篇幅写两人死前的话,是表现他们俩实际上并不赞同秦始皇的徭役政策,但又阿意兴功,服从命令,所以进入列传。
一句话秦吹彻底傻眼(我是中立者) 秦吹估计没看过史记,至少只看过大秦帝国,或者教科书。我只知道,商鞅被杀死了之后车裂(很多看过大秦帝国,芈月传的都以为是活着被车裂,还没那么恐怖),白起由封君贬为士兵(二十等爵制,君主一句话说没就没),张仪逃到魏国很快死了,范雎辞职之后就死了,吕不韦赐酒而死,扶苏蒙恬蒙毅死的冤,李斯五刑腰斩,二世和子婴皆死于非命。。。。 秦人欢迎刘邦解放他们,唯恐沛公不为关中王。也从侧面反映了秦朝不得人心也。 另外,秦始皇的确没有妄杀儒生,那些吕不韦嫪毐长安君都是他们对不起秦始皇,且秦始皇没有妄杀六国宗室,但开明的始皇帝仍然造成了自经于道路者不可胜数的局面。 秦朝之亡,是法家的极端化,秦始皇个人其实并不歧视儒家,但不会采纳儒家治国理政,他会用儒家要求人民恪守夫妇之礼,不淫佚混乱而已,也就是“行同伦”。始皇帝个人心胸还是挺广阔的,从秦始皇本纪可以看出,他善于让群臣讨论。秦吹说秦始皇从不杀人,那是屁话。秦始皇基本上是用严峻的法家之法杀人。我个人觉得淫乱的赵姬,虚伪的吕不韦,骄横的嫪毐,威胁他王位的成蟜,商鞅韩非李斯对他的影响,让他变成一个让人畏惧的标准的法家主张的君主。 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各位看看,一些秦吹一直叫嚷着改革创新,依法治国,但是他们压根没有弄清楚,秦法和现代法律的根本区别,秦法就是严格的严刑峻法,而现代法律是有量刑的本着人本原则的。 当然,我从不觉得楚国就有多么值得骄傲,吃老本的货,但那些没看过史记就猛吹秦的,看看秦国是多么可怕的国家,还有吴起荀子韩非子虽然都说秦国性格强悍,官僚勤奋,法律严明,但为何吕不韦还能公开贿赂秦国华阳夫人,杨泉君,后来还能用嫪毐性贿赂赵太后?今后少吹一点,多思考,让说大话。
介子推,李离,颠颉之死 子推虽然没有记载他被火烧死,但是民间传说很盛行,子推在左传没做什么伟大的事,只有割股啖君,归隐不出两件。一方面此人狷介,也就是自命清高,不合群,另一方面并未提过什么大谋略,不是玩心计的人物。狐偃舅犯还会玩心计,逼得重耳投璧黄河盟誓不会亏待他。子推归隐(史书未说烧死)也只是表明此人无大才,只是忠心耿耿。其实狐偃很有才华,东周列国志暗讽狐偃的做法,这是很不好的,春秋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狐偃很有才华。 李离是大法官,某次误判死了人,于是就自杀,不管文公如何劝解都要自杀,于是他被史记收入循吏列传中。 此二人或归隐,或自杀,虽然成就了自己的道德修养职业操守,但是实际上陷人主于两难。实在是死的不值得。忠臣是不会陷人主于不义的,他们只是小义,非大义也,不能为君排忧解难,只是实现了小义而已,却让儒家大家赞美,实在是可笑之极。 颠颉和魏犨(武子)因为嫉妒僖负羁受到晋文公的关照,放火烧了他家,这一点在史记,左传都有记载,但是东周列国志小说说被烧死,其实没有,我们东周列国春秋篇电视剧只说家被烧。颠頡陷国君于不义,就是该死。魏犨因为被烧伤还身体熬得住,于是没有被杀。 我们应该看清楚,小义往往受到儒家的追捧,儒家的人有点像小娘子,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在意,却不在乎核心利益。陷人主不义,根本不是大义。 东周列国春秋篇电视剧,有的按照原著拍的,这是东周列国志不同于史记,左传的特色。东周列国春秋篇所拍的东周列国志特色情节: 1、扁鹊见齐桓公小白(史记韩非子,已考证是田齐桓公午),误用典故反而证明齐小白好大喜功死爱面子不听良言,可以表现出霸业即将丢失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不听忠言。 2、曹刿论战击退齐军,曹沫劫持齐桓公(不清楚是否是一人,史学界各说各的),以此可以了解作者用心良苦,其实很可能就是一人,毕竟鲁国不如齐国强,作为带兵者总有战败的可能性。 3、介子推归隐,文公烧山,母子俱死。(史记左传皆未记载)以此情节晋文公封赏群臣有点问题,明君尚忘贤臣,况且一般人君,都应该珍重人才不漏掉一个人才。 还有把原著的情节纠正,按照史书拍的,就是僖负羁只是家被烧,并未像小说写的,被烧死。
历史派和文学派经常争吵,在我国是很常见的事 往往某历史电视剧出来之后,有人看的很喜欢觉得就是历史,而专家学者就会说这不是历史,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争议“是不是真实历史”的讨论,也就是“历史派与文学派的争吵”。人们以小说作为历史最厉害的是三国演义,因为几乎民间谈起三国历史都会扯到三国演义的文学人物形象,主要原因还是三国演义流传广,而三国志史书很冷。说唐中秦琼不是最厉害的好汉,但历史中秦琼是很强的。三国演义是演义,要看历史可以看三国志,通俗一点可以看蔡东藩的汉史演义后四十回,蔡东藩说三国演义很多不是历史,所以自己写了四十回来与三国演义比较,纠正小说家言。 因为正宗的杨家将也就三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折氏是杨业的妻子,其他的都不太靠谱,杨家将小说评书戏曲里面的形象不能说“几实几虚”,应该是几乎是虚构,但表达的都是民间的朴素情感,忠孝仁义。 有时候呢,老说是不是符合历史也挺无聊的,要么就说“本故事纯属虚构”。潘杨不婚的传统也是受了杨家将小说的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没这回事了,秦岳不婚因为秦桧确实害岳飞,但知道主谋是皇帝,那么这个规矩也渐渐没有约束力了。 毕竟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是艰涩枯燥为特点的历史书,旧时百姓看的不多,而戏曲小说成了老百姓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才有人信以为真,其实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反映人们心中善恶分明。潘美对杨业之死负有一定责任,民间对潘美丑化为潘仁美,其实也是一种舆论导向。狄青是一个名将,在杨家将演义把狄青丑化为陷害杨家将的坏人,但由于狄青历史上名誉好,人们对歪曲狄青也不接受。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