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33
南中国33
关注数: 46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6,613
关注贴吧数: 160
杨素民族 这是我看到的一个问题。小说隋唐演义,电视剧隋唐英雄都说杨素是胡人,就是突厥人。而隋书说是弘农华阴人,是弘农杨氏。
现代汉人酒德极端差劲 少数民族一般不管他,少数民族大多能喝。 我见过的情况,汉族人非常喜欢猛喝酒,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想交朋友,有的是想在女的面前显示自己,有的是想把女的灌醉,有的是想为难对方,整对方以产生玩人的快感。 有的人喝醉了,跑去洗手间吐,吐完了回去喝,还说自己没醉。 有的人没醉,就要把别人灌醉,不能喝或者快醉了的人,骂他怂。
我发现 我发现偏演义的隋唐一般提到宇文化及,靠近历史的一般会提到宇文述。 有宇文述这个人物的电视剧有《隋炀帝》《巾帼大将军》《新隋唐风云》,主要都是取材于历史。 民间评书演义说的隋唐,一般不提宇文述,而说宇文化及。而隋唐评书演义里宇文化及其实老谋深算,他的儿子宇文成都武功盖世,可是后来死了,他也到了末日。
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所写的历史可信还是史记可信 **的。总觉得史记很多事件都是司马迁听说来的,墨子看了很多史书,荀子韩非子庄子讲了很多事件跟史记差距很大。都不知道谁说的有道理了。
楚国占有多大地方,不提秦末,秦末咸阳都被楚占了 楚国在战国时期,极盛时期占有哪些地盘,
宇文化没当过隋朝宰相,说唐大部分戏份其实是他爸宇文述 看过小说会以为宇文化及是隋朝宰相,实际上隋朝的宰相主要是高颎,杨素,苏威,和末代宰相王世充。其他的如杨玄感只是礼部尚书二品,实际上杨素死后十多年隋炀帝并未设立宰相,而宇文述活动颇多,有宰相之实,却长期是四品,最后当上左卫大将军,许国公。是正三品。死于616年。 而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有罪,宇文述死时请求杨广赦免。两年后的江都宫变,宇文化及也很胆小,实际上是司马德勘和裴虔通煽动骁果卫叛变。宇文成都也不存在,宇文化及的两个儿子承基,承趾能力不行,最后三人一并被窦建德俘虏杀死。 宇文化及也并非为北周报仇,宇文述之父宇文盛原姓破野头,并非北周宗室。北周宗室都被隋文帝灭了。 其实杨广为了当皇帝,与杨素,杨约,张衡,宇文述都有密谋,杨素骄横跋扈,宇文述却很圆滑。 说唐第一回还提了杨广和宇文述谋划当太子,后面就说宇文化及了。我觉得应该作者是想引出隋唐第二好汉天宝大将宇文成都,把宇文述的一些戏份给宇文化及了。 宇文述大部分时间是四品,最后几年当上三品,有宰相实权然而并非宰相。也是隋朝少数几个善终的权臣。电视剧巾帼大将军就有他的戏份。 而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智及都不得善终,士及在唐初受到重用,当上中书令。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和君主是否贤明,这个人的命运和历史评价就不一样。
问一下 我有个朋友自考带小抄被发现了,签了字。有什么后果
纯属巧合 新隋唐演义出来之后,扬州宣布发现了真的隋炀帝萧后陵墓。云中歌出来之后,又说江西发现了海昏侯刘贺墓。这两个都很有考古价值,基本上判定是真的。而新三国播出那一段时间,曹操墓说出土了,河南文物单位说是的,但很多人都不信,证据还不是很充足吧。
实际上很多人都不是瓦岗的人 瓦岗的将领其实没有小说讲的那么多,例如史大奈是突厥阿史那氏,是突厥部落首领,小说中提到的沙陀人。
大家提到隋唐演义一般不会想到褚人获 提到隋唐演义,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单田芳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而不是清朝人褚人获编写的历史演义小说。
薛刚反唐的电视剧版本 其实薛刚反唐电视剧主要有三个版本,第一个是杨丽花的歌仔戏《薛刚》,当然这是闽南话戏曲电视,喜欢看戏的可以看看。 第二版是1985年的TVB电视剧薛刚反唐,一共20集,是刘青云,关礼杰饰演的。有粤语和国语版本,国语配音不好听,并不是现在香港tvb的配音,有点像外国电影的翻译配的。 这部片子,内容估计大概是演义评书改编,最后一集是薛刚让一个男的当了皇帝,应该是李显,原本是要回到新唐国,但是却被李显用毒酒害死,得到了一个悲伤的结局。对于这个结局,我觉得疑点在于薛刚毕竟有那么多手下大军,李显有那么傻。但又不得不说,这个改编的有点符合李显,因为李显这么坏,他的皇位坐不了多久,后来李旦当了皇帝。 你们觉得是毒死说有道理吗。 第三个版本,就是隋唐英雄5薛刚反唐,这个版本感觉整体故事还是符合评书演义的,而认为了武则天在位21年,我觉得应该是684-705年,它把唐高宗死后那傀儡皇帝那几年684-690年也算在武则天在位了。而演义中说只立了李显,没说李旦也被武则天立过,而且说李旦是汉阳王,实际上李旦的王号是相王。尤其是说武则天不是李旦的妈,说李旦的母亲被武则天害死了。这当然是小说的情节。这个片子只拍到了说唐三传第88回,薛家沉冤昭雪,李显复唐,程咬金笑死。然后给人感觉李显多么勤政,实际上那是原著说唐三传88回的文字误导,88回说中宗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位五年,传位玄宗,却在结尾一首诗中唐朝皇帝谥号中说“唐太高武中睿玄”,也就是说有个睿宗,实际上最后两回,89,90回,李显被害死,薛家帮助李旦称帝。 这个版本故事还行,但是比较啰嗦。感情戏是九环公主倒贴薛刚,都老姑娘了,白文豹也那么无聊天天追公主。武三思,武广,薛强演的很不错,武则天是惠英红演的很符合武则天的强人作风。狄仁杰出来了,还加了个元芳你怎么看。故事还行,剧情拖沓。
薛刚怎么死的 我看隋唐英雄5薛刚反唐,说薛刚没死。而到了香港电视剧1985薛刚反唐最后一集第二十集,说皇帝(应该是李显)不放心薛刚回新唐国,就故意给薛刚喝酒,酒里有毒,薛刚就死了。
永乐版隋唐演义故意弄死好汉,乱编感情戏 永乐版隋唐演义,按照单田芳的瓦岗英雄为主拍了,向李元霸,宇文成都的故事拍的很好,尤其是宇文成都,李元霸的死拍的很符合著作。 但是,这版隋唐演义里新文礼出场几分钟就死了,感觉戏份不足。而且宇文化及谋害北平府,虽说是他们以母妃要挟,而分散了罗松的注意力,但也没有必要把罗松拍死。感觉除了主角之外,罗松秦用等人没有主角光环,所以编剧急着让他们死,为了节省经费吗。
从演义和评书看,王伯当老婆是谁啊
隋唐演义评书其实就是秦琼传 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主角是杨广,唐玄宗,杨贵妃。而单田芳,田连元,陈荫荣,连丽如评书都把秦琼当做男主角。后来我想想也对,毕竟演义中隋唐英雄李元霸正史中是李家三儿子玄霸,只不过十五岁就得病死了,没有小说那么牛。而裴元庆实有其人是裴行俨。宇文成都雄阔海伍云召天锡都是虚构的,罗成和罗士信原型是少年将军罗士信。 作者喜欢武力值对抗,所以很喜欢写硬碰硬的较量,但又考虑到历史上隋唐真正的大将是秦琼尉迟恭程咬金这些人,罗士信死的早好办,于是后面就让前几名好汉死掉,再把秦琼尉迟恭单雄信程咬金提到前面。 带有历史情节的小说就是要注意到人物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尽量保持一个平衡,就如尉迟恭很牛,就让尉迟恭出场晚(历史上出场也比较晚),从而虚实结合。小说里如果尉迟恭跟李元霸罗士信等人较量,你们觉得会如何呢。 个人觉得,小说和评书隋唐十八好汉排名的漏洞,给人造成“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错觉。 而最好出一部正史改编的小说,让苏定方,张士贵,李道宗的形象不再反动,让李靖,薛绍,来护儿,张须陀的战绩显现。
杨家将和隋唐家将岳家将写到后面成了鸡肋 就演义评书来说,隋唐改朝换代的故事是非常壮观的,出现了十八好汉,各有演义和评书也有争论,主要是单田芳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小说说唐前传,陈荫荣评书《兴唐传》,后面出现了家将系列,秦家将,罗家,薛家,还有伍氏,尉迟氏,主体是薛家和罗家。 我其实觉得薛仁贵征东征西和薛丁山樊梨花之后,薛刚反唐还有一些看头,历史上还能找到一点影子,之后的薛雷扫北就是子虚乌有。故事越编越没有根据。 个人觉得英雄将军演义,应该以历史为引子,在评书上可以,到了影视剧就不能这么拍了,因为大家知道后来薛家确实反过唐,有些影子,虽然不是反武则天。 杨家将也是,演义评书虽然大量杜撰,评书爱怎么编就怎么写,但是拍成影视剧就不能考虑考虑这个野史与历史的一些联系,杨六郎其实是老大,后面杨家的戏份就给这一支为主,即使别的郎们有后代,领兵作战的才能也不高,反而还会削弱杨六郎这一支。评书讲杨门女将也属于很离谱的,虽说很好看。 岳家将就更加明显了,岳云死后,岳家很少有人当过将军,评书说岳雷扫北,要是拍成电视剧也可以,但是必须要说明,气死兀术笑死牛皋最好不要拍。黄晓明的精忠岳飞,拍了岳母刺字这个传说,即使现在人们说刺字的是别人,也拍了杨再兴小商河被射杀,说他是杨家将后人这个还能接受(史学家认为不是),高宠挑滑车经典故事,牛皋比岳飞大,但还是喊岳飞大哥,毕竟年龄不是问题。但是必须拍岳家流放,牛皋被秦桧害死,因为这是历史剧,要做到评书和历史之间的一种平衡。
坚决抵制导演编剧乱套别的情节给古龙 内地的导演很多都爱看金庸的书,那就拍金庸的,拍出金庸的风格。但是不要随便拿金庸的内容拍古龙的故事,中原六大派是金庸的主要帮派,但是古龙的书里就比较普通,古龙的书更多的是类似于黑帮和杀手组织,什么青龙会,蜀中唐门。经常提到的帮派是点苍派,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帮派,如老伯,高老大。而且古龙的帮派很少开武林大会,也很少有武林盟主这种职位,也没有吸走内力,躲山洞练绝世武功。 因为读古龙的书就知道江湖险恶,各个帮派都明争暗斗,甚至一个人都是一个江湖难以捉摸,怎么可能出现武林盟主这种元首性质的职位。可能古龙早期的书向金庸等学习,会出现类似武林盟主的人物,但那个角色太不出名几乎没人知道了。 所以希望导演和编剧,千万不要乱拍乱编,会拍金庸梁羽生的人,不要打古龙的主意,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导演。
从一个问题看兴唐传和说唐相关 秦彝是《隋唐演义》、《隋史遗文》、《说唐传》、《兴唐传》中杜撰的人物,乃初唐名将秦琼的父亲,一代忠义两全的名将。在《兴唐传》中,秦彝是南陈太宰秦旭之子,镇守武昌马鸣关,手中一条虎头錾金枪,秦家瓦面金装锏天下闻名,后隋朝靠山王杨林兵发南陈,其死守马鸣关,最终因宁死不屈杨林大军而战死疆场。而在《隋唐演义》、《隋史遗文》和《说唐》(《说唐》中出现混乱,前文说秦彝是北齐大将,后面24、26、31回又称他是南陈的将领)中,秦彝是北齐领军大将秦旭之子,封武卫大将军,北周伐北齐时,奉齐主之命镇守齐州(济南),城破不降,奋战而死(《隋唐演义》、《隋史遗文》中秦彝自刎;《说唐》中秦彝被杨林所杀)。 《兴唐传》把秦琼,陈咬金,罗艺等人说成是南陈的遗民,于是其他很多评书也这么说。1987年TVB《大运河》也把秦琼说成是陈朝遗民。而小说《隋唐演义》《说唐全传》,单田芳评书《瓦岗英雄》《隋唐演义》,电视剧《隋唐英雄传》说秦彝镇守济南,《新隋唐演义》糅合了评书和小说的一些说法,说秦彝是北齐马鸣关总兵。 1995年山东济南考古人员发现秦爱墓志铭,终于揭开秦叔宝家族之谜。秦琼曾祖父秦孝达、祖父秦方太、父亲秦爱字季养,三代人都做过北朝时期的文官。秦爱墓志铭碑文载:秦季养之祖父名孝达,魏广年县令;父方太,北齐广宁王记室。南北朝时,最高统治者都是依靠士族支持其统治,以门第的高低选取各级官员。“王府记室”是王府的僚友,在北齐当时是五品官。开府仪同三司“录事参军”是六品官。秦季养弱冠时初出仕即任此职,他的祖父又曾是县令。三代任官可考,当属于士族中的中等而偏上的家族,是诗书门第。北周武帝灭齐以后,季养乃告归乡里。时值周隋之际,战乱频仍,海内不一,遂屡蒙求贤辟引,季养皆无所就。当季养之父方太仕北齐广宁王记室时,季养亦仕齐为录事参军,父子两人同时同朝共仕北齐,亲眼目睹了朝廷内部相互争斗、残酷厮杀的场面,以及朝代频繁的更替,处于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尤其是隋末农民战争混乱,于是秦氏父子同时归隐故里数十年,观望局势的变化。季养隐居37年,于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廿一日终于故里——齐州历城县怀智里,终年69岁。此时秦琼正投入到隋末农民战争中,估计不可能得到父丧的信息,不能回乡守制。秦琼之子秦怀道墓志铭又被发现。据《唐故常州义兴县令上柱国秦府君墓志铭》记载:秦怀道字理,右扶风人、汉山阳太守秦彭之后。六世祖效力于慕容氏燕国,官拜乐陵郡守,子孙后代因而居住在齐地。曾祖季(即秦季养),北齐咸阳斛律武都府录事参军,贞观初追赠瀛州刺史、上柱国、历城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祖叔宝,从高祖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马军总管,授秦府右三统军,又除左武卫大将军,食益州实封七百户,改封胡国公,赠徐谯泗三州都督,陪葬昭陵。秦怀道于唐“嗣圣元年(684年)二月一日遇疾终于括州括苍县,春秋六十”,则秦怀道生于625年左右。[30] 秦怀道墓志铭没有记载其父名讳,又刻于开元六年(718年),距其去世时间相隔34年;另外秦怀道之子秦佾墓志铭中又记载秦佾“祖叔宝,佐命功臣、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翼国公。父怀道,太宗文皇帝左千牛。秩满,迁绵州司士参军。又迁常州义兴县令,袭爵历城县开国公。” 综上可知秦怀道墓志铭应是误将其祖、父写成曾祖、祖,秦怀道应是秦琼晚年幼子。 实际上,秦琼出生年不能完全确定,但是他的确是北齐官员的后裔。他的祖先没有演义里说的那么悲惨。
提出一个问题:王子成父应该很长寿 管仲在齐桓公即位的时候就开始辅佐齐桓公,管仲为相邦,还有鲍叔牙,公孙隰朋,宾须无,东郭牙,王子成父,宁戚等人辅佐。齐桓公即位于前685年,薨于前643年,在位四十三年。王子成父是齐国的大将军。 而齐桓公去世之后,他的五个儿子互相争夺君位,持续了三十多年。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惠公二年,长翟来,王子成父攻杀之,葬之于北门”,惠公二年,长狄部落攻打齐国,王子成父把他打败杀死,埋在齐都临淄的北门。 惠公二年是前607年,那么有史记载的王子成父事迹在前685-前607年,有七十八年,王子成父是管仲推荐当的类似国防部长的职务,那么最小也应该二十岁。 那么王子成父活了多久?而左传只提到狄人攻打,但没有确指指挥官是谁,当然疑古派经常拿《史记》开刷,比如司马迁把《国语》中的死于骊山的主语看错了,以为郑桓公死于西戎攻打。但司马迁是史官,接触的材料档案很多。
自考历史教育怎么教育实习 自考历史教育怎么教育实习,要去找学校吗。
曹刿就是曹沬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史记刺客列传曹沬劫齐桓公。而管子记载就是曹刿和鲁庄公劫持了齐桓公。由于两件事情的主人公反差较大,很多人不认为是一个人,《东周列国志》就把曹刿曹沬看成两个人。 要我看,其实这是通假字,读音接近。且看看曹刿论战,觉得曹刿玩的三通鼓的做法并不怎么高明,长勺之战的时候,管仲跟齐桓公意见分歧,国内不稳,只能算击退。而史记说的曹沬以勇力事鲁庄公,三战三败北,这符合后来的情况,因为齐桓公在长勺之战后,开始接受管仲的称霸理念,军队更加强大,于是鲁国被打的大败,曹刿“一鼓作气”的伎俩不能起作用,故而大败。 管子一书,清楚的表明劫持齐桓公的是曹刿,而司马迁说他以勇力事鲁庄公,实际上表明当时官员的文武职责分野不明显。打败了只能说明鲁国被齐国压制,所谓人物形象的不同,只是齐鲁国力对比的表现而已。毕竟最后要靠实力说话,玩一鼓作气,齐国在管仲的指导下,也能够一鼓作气。无论曹刿论战,还是劫持齐桓公,都是曹刿忠君报国的体现。 其实,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人物的时候,一般不在传主本传记载他的丑事。比如,孟尝君田文访问赵国,有一个小邑的人嘲笑田文个子矮,田文的门客灭了这个小邑,当时是平原君赵胜主政,赵胜对此没有追究,此事出自《孟尝君列传》;魏国的相国魏齐,欺负过范雎,范雎在秦国为相,强迫魏王交人,魏齐请求信陵君保护,信陵君没有接纳,魏齐绝望自杀,这事记载在《范雎蔡泽列传》。霍去病射杀李敢,记载在《李将军列传》。
史记里面的一些泛指说法,翻译不能太生硬 1、鬻熊子事文王:出自楚世家。周本纪提到鬻子,史记没有必要说“鬻熊子”,鬻熊既然是火师,又曾经接受周文王的请教,则成为文王之师是可以的。火师属于宗教阶层,在上古认为最有学识,老师也说的过去。 2、早卒,早终:实为未受封而死。周初三次大分封,第一次周武王时,第二次周公辅政的七年都没有楚人的事,第三次成王亲政才有楚的事。周家强调血缘和先代贵族之后,楚人伐纣克商的军功又不太明显,造成了晚封。 3、主少国疑:出自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继位的时候年龄不小了,这里说的是魏相田文认为魏武侯初继位,国家不安定,大臣不附,是一种修辞意义上的说法。 所以说,翻译的时候不要太死板。
白起复仇史 楚平王因为一次给太子建娶妻,发现秦女太美而自取,生子珍,就是楚昭王。更为太子娶齐女,生公孙胜。后听信费无极谗言,诛杀伍奢伍尚,次子伍子胥逃跑,太子建托孤于伍子胥,辗转逃至吴国。公孙胜长大后,楚王迎请于吴,乃归吴。 是时,伍子胥执公孙胜之手,曰:子忘杀父只仇耶?公孙胜:不敢忘,不敢须臾忘也。楚王之位,乃我父也。 归楚五年,伍子胥被诛。 后楚封之,号白公胜。白公造乱,不成被诛,其后逃至秦国。 白公胜又称公孙胜,其后以白为氏,又号公孙,数世而至白起,又名公孙起。 古语:楚人好作乱。伍子胥作乱,鞭墓三百,几亡楚国。白公胜杀子西,子期。数百年后,白起破楚入郢,焚楚王之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一夜白头,卧薪尝胆,虽百年亦可也。
我在B站看到了一个视频 我在B站看到了一个视频,是“春秋战国疆域变迁”,并且几乎每一年都写有大事记,而最后结尾是无骨者伊瓦尔,是他做的视频。
介子推并非被烧死,乃民间传说和小说家言 左传和史记晋世家都只记载了介子推后来隐居了,之后就没记载了。晋文公烧山是附会之言,真不能信。 网上有什么“春秋三杰”的说法,说介子推伍子胥屈原,好像侧重点都是他们后来死的悲壮。实际上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人。于是就有第二种说法,说是介子推管仲伍子胥。 我觉得春秋能够称得上无双国士(原说的是韩信)人杰的有:管仲,晏婴,子产,叔向,伍子胥,赵衰。 个人非常不赞同介子推,首先说明介子推被烧死纯属民间虚构,不得当真。其次,史记左传都没说介子推割股啖君,这是后来的记录。而且,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介子推不善于打猎,没什么太大的才能。而且纵观左传重耳流亡十九年,主要是狐偃(咎犯)狐毛赵衰等人起了作用,而介子推真没看到做了什么事,可见他的才能不够显著。 可能是儒家不喜欢狐偃用计让重耳投璧于河发誓,因为狐偃作为家臣给主公提要求是不敬,说明狐偃很有城府。而狐偃在史书中表现的很有权谋,后来打仗也立有大功。 所以,要说春秋人杰,狐偃是,介子推太一般。
打一人名 随机应变咬舌头,入住临淄用对手。 打仗全凭仲父口,任用奸佞尸虫走。
买了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繁体竖排 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四册本,也有六册本的,我你买了四册本的,繁体竖排,看起来真是吃力。
为了忘却的记念 春秋后传:聊斋有梅女勿忘,梅女勿忘之言。吾言之,则寄予国人之良心未泯者,勿忘之,勿忘之! 后史氏曰:古者君子之治天下者,如烹小鲜,不与民争利,协和万民,黎民乐业。民者皆敢言,则国昌也。后世衰微,则盗魁窃据神器,而民敢言者皆刑从之,不从则除之,血流 成河。 周厉王好与民争计,使卫巫监谤者,民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止之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三年,国人暴动,王乃流于彘,十四年后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顿弱就是尉缭 顿弱的事迹出自战国策,他敢方面指责秦王政放逐母亲,这让秦王很不高兴,但没有处罚他。根据史记只有一段说尉缭提出金钱战,后来逃跑,而李斯列传表明李斯是金钱战的执行者。两部书结合,可知尉缭就是顿弱,因为尉缭子有两个,第一个是魏惠王时期的,而顿弱实为真名。你想,顿弱当面指责秦王,肯定担心自己的安全,就提前跑路,后来被秦王追回,任为秦国尉,就是国防部长。时间久了,人们把战国末年的顿弱和战国中期的尉缭合为一人。因为史记说“大梁人尉缭”,可以推测顿弱就是魏国人,他是战国中期的尉缭道家兵法学派的继承者。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第二个尉缭(即顿弱)的结局,而小说东周列国志则说,秦王统一之后,他功成身退,就真的离开了。
霍去病干涉皇子继承 史记三王世家开头霍去病给汉武帝上书,要求汉武帝封他的皇子为王。这似乎说明了什么。
嫪毐与赵高~不似太监甚似太监 嫪毐是个强壮的男人,但他自从成了假宦官之后,他的内心也已经扭曲,小人得志之后也就是这个样子,自称假父,祸乱国政,最终被诛。 赵高,此人其实是秦国宗室远亲,因为犯罪而成为服刑人员,但是并非閹人。因为他有女婿阎乐。电视剧说的是民间说法,很不可信。而且其实秦王子婴也并非始皇孙二世侄,但是很多电视剧和纪录片由于这种说法太广,也因袭了这种说法。 这样看来,民间说法的历史很多被中国历史和人们所因袭,因为历来都这么说了,就没改了。就像三国演义,人们说到三国的时候,大多数采用三国演义,其实孙坚斩华雄,关羽比刘备大一岁。还有六出祁山,其实有几次没有从祁山出发。 而说岳,由于岳飞的故事也很广,但还不如三国广,所以说岳说的牛皋喊岳飞大哥其实不对,牛皋比岳飞大十六岁。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结义,岳飞是领军大将,喊大哥是尊敬。 当然,历史应该严谨一点,民间的一些说法,应该审慎的看待。 赵高压根不是赵国的公子,而是秦国宗室远亲,赵高也没有当閹人。司马贞史记索隐亡秦报赵说法不可信。但由于赵高可以自由出入宫廷,当过中车府令,中书令,中丞相,古代官职前加“中”的,往往属于近臣,大多数以阉人担任,与閹人为伍。例如,司马迁出狱之后当了中书令,虽然位置很高,但他知道这个官职大多以阉人重任,所以他感到耻辱。 为什么说赵高不似阉人胜似阉人?因为赵高可以出入宫廷,替皇帝掌管玉玺,而且赵高的官职多有“中”,有太监的职能,而且赵高为人阴险狡诈,他让阎乐弑君,又怕他动摇,把他的母亲控制住作为人质,赵高的阴谋诡计都很有后代的閹宦专权的感觉。 嫪毐赵高虽不是阉人,但他们充分表现出太监文化。所以说: 是不是阉人,不在于有没有净身,而在于有没有做出阴邪祸国之事。 郑和虽去势,但不失为伟丈夫。而有些阴险官僚,溜须拍马的官员,无耻文人,他们就是太监文化的典型代表。
很多人不是儒家,但儒家想抢他们 孙子,孙膑,:明显的,他们的兵法存在着辩证法和道家思想。因势利导,兵无常势水无常行。但儒家分子硬说他们是儒将。 鬼谷子是道家,又研究兵法属于兵家,具有功利性主张游说属于纵横家,研究占卜有阴阳五行家之名,因为打仗和谋略都要筹划。但说他是儒家就不可能了。 张良陈平萧何曹参张苍:他们全部都是道家思想人物,尤其是陈平,就属于一个投机分子,他在吕后朝放弃兵权,吕后一死就夺权。他本身是道家,但是搞纵横阴谋之术,也知道这样不好。“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道家想建功立业,但知道阴谋诡计是双刃剑,故而讲究功成身退,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这也是道家功利化(纵横家,兵家)的一种矛盾性后果。 但是,要说这些人物是儒家,是非常轻率的,而吴起原来是“曾子之儒”,后被驱逐,后学兵法。 春秋战国时期,或者说乱世时期,很多学派分水岭其实并不特别明显,有的人物身兼多派。毕竟功名利禄和恬淡寡欲之间是很难把握,能够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的少,像吴起韩信那样不得善终的多。
屈原之于端午节类似于国荣之于愚人节 现在人们提到端午节就认为是纪念屈原投江的。其实呢,端午是古代的一个凶日,据史记孟尝君列传,田文就出生于五月初五,那时候他的父亲田婴认为出生于这一天不吉,就曾经下令其母把他杀死,而其母私下把他养大,并且凭着自己的才华,让田婴确立他的世子地位。人们为了辟邪祛灾而喝雄黄,薰艾草。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人物。 而后来屈原投江,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对他的纪念逐渐增多,从而屈原成为端午节主要纪念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想到端午节就想到了屈原。 而由于香港著名艺人国荣由于长期抑郁而跳楼身亡,正是4月1号愚人节,从而引发了人们提到愚人节就会想到他。愚人节本身的来源,由于没有看“百度”,所以没有多少了解。这应该是一个西方节日,国人在这一天愚弄朋友,互相搞恶作剧。而由于国荣的离去,更多人开始关注人类抑郁症这一议题,也逐渐成为香港文化之一部分。
我认为芈戎是第一个姓氏混淆的人 电视剧楚汉风流(胡军那版),后楚怀王义帝熊心被杀时,有楚将说:你只不过是一个姓芈的放羊娃。义帝姓熊,芈氏,全名熊心。 而我翻了一下史记,发现周武王叫太子发,武王发,千字文称“周发”,天子与诸侯当国者,可称国,后来有的以国为氏。只有封神演义称“姬发”。晋世家称晋重耳。楚世家“丙辰,弃疾即位为王,改名熊居,是为平王”,楚王的名号多为“熊某”,而没有芈某。而宣太后称芈八子。 而芈戎,应该是第一个姓氏混同的男子。 中国上古时期,私有制分化不够明显,此时男女都可以称姓,而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加速之后,贵族也就出现了,男子开始称氏。到了汉朝,姓氏开始混淆,不那么计较了,除了在祭祖婚姻和研究姓氏文化比较计较姓氏分别。
鹰之神族这个人应该姓廖,他的帖子可以删掉吗 这个吧没人管理吗,鹰之神族这人很可能因为姓廖,所以胡乱编造历史,把历史上很多人物说成是廖氏的,什么姬发,溥仪都成了他廖家的。能把他的那个帖子删掉吗,主要是意淫历史人物都是廖氏的帖子。 看到了处理一下,他的发明历史的本领,跟南韩国人有的一拼。
笑话一则 鹰之神族,不知其初起时。他说:秦始皇姓廖,溥仪也姓廖。
乌龙闯情关,西汉时佛教应该传入中国了。 那时候大月氏(后来的贵霜帝国)统治了北印度地区,印度次大陆的佛教通过丝路传入了西域,张骞应该见到了和尚,并且有古代壁画显示那时候确实有僧侣,并且汉武帝派霍去病攻打河西,降伏了甘肃地区的浑邪,休屠王部落,得到了金人,历史学者也认为那是佛教的佛像金身。 所以,应该西汉时期就有佛教传入,只不过西汉时期传播的不广,主要是西域。汉朝上层通过对外交流对佛教有了些微的了解而已。 直到东汉初年,汉朝才对佛教有了确切的了解。所以,三国演义有关羽认识和尚并且死后被佛教吸收成为护法伽蓝菩萨(另一个护法是韦陀),《三国之见龙卸甲》电影才有赵子龙在定军山一个庙宇有佛像。
鹰之神族堪比韩棒子,请删除帖子,不要传播假信息
黄鹰的照片有没有,有没有家属朋友之类的 说实话他太不出名了,没留下什么照片,网上好像有一张,好像没有留下什么采访视频。 另外留下了很多古龙的照片,有他喝酒的照片,写作的照片,跟女人的合照。但细心的人会不会发现,好像我所见的资料,包括国内网站和域外网,都没有看到古龙接受采访说话的视频。倪匡曾经出现在一部电影里面,并且倪匡也经常接受采访,并且还健在,他有对中共存在异见,所以他的一些评论政治的视频国内看不到多少。 金庸,梁羽生都有接受过差别,还有已经去世的柳残阳有一个视频,担任过行政院长的上官鼎还健在。 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看到古龙的照片,却没看到古龙本人说话的视频。我很好奇古龙说话是什么口音。 如果发现了古龙说话的视频,可以告诉我,包括所有感兴趣的人们,这个视频在哪里可以找到。如果真的没有,那真的有点遗憾。
王立群说李广是汉武帝卫青合谋杀死的,有必要吗? 虽说大将军阴受上诫,认为李广数奇,改变了李广的路线,结果李广的向导逃跑,而与赵食其迷路。而卫青给李广送食物,又派刀笔吏来问。 但是卫青做的没有什么错吧,汉武帝觉得李广运气不好,卫青遵从汉武帝的指示,为人臣应该听君主的。而且李广当个前将军(先锋)已经很老了。换他到别的路线,不等于原先的路线就一帆风顺,不等于后来的路线就会危险。怎么能因为迷路就认为李广是汉武帝卫青害的?李广的向导逃跑了,难道不是问题吗,李广打仗不注重管理,逃跑也是很可能的。 卫青作为大将军,是应该有权了解军事具体情况,派人送给李广吃的是担心李广没面子,派刀笔吏去了解情况也是公事公办。失期当斩,是汉朝的法律,也可以赎为庶人。当时就酷吏,大将军派法律部门来问他,其实是一种照顾,当时汉武帝手下有一大批酷吏,张汤,减宣,要是给张汤审问,李广估计会更难受。 卫青也没有必要害李广。李广的死因就是: 1、恰好换的路线不熟。 2、向导逃跑; 3、老了好面子,不愿意接受审讯。 换的路线迷路,是他的部队的向导逃跑,这与李广的带兵作风造成的,他带兵比较随意,不严谨。
重看百家讲坛,截图保存! 我现在从2004年的百家讲坛看起,重温百家讲坛,因为我看到网上有百家讲坛的所有视频更新日期的资料上,我已经下载了,2010年及以后的在暴风影音可以看到,2010年后的就不下载了,每个视频都截图一下,做一个笔记,把一些史料的原文记下来,把其中讲的精彩的段落重要的观点截成小视频。相信很快就能看完的。因为我比较感兴趣中国历史和文学,对于有些内容就看看,截图比较少,看的也比较快。
长平之战看命与运 长平之战,死亡的那四十多万韩赵士兵,难道都是命中注定死吗?天命不于常。人的命运是可以自己把握的。赵兵的死亡,并非无法控制,只是由于统治者的决策,为将决策的失当,计谋的运用的差别造成的。这些死难者做了统治者争夺权力的牺牲品,是他们的贪婪,无能,暴虐造成的。 圣人不相信命运,聪明的人是能够改变的。
张辽是聂壹的后代? 以前翻看三国志,说张辽是西汉的马邑富翁聂壹的后代,这个聂壹和大行王恢合谋,忽悠了匈奴单于,就是马邑之谋,电视剧说被匈奴杀了,但史无明载是否被杀。
一些纠结五霸名额的人肯定没看过左传 你们可以看看老沈一说,老沈拿出了左传的一个段落,五伯有齐桓,晋文,另外三个是三代的方伯。另外,春秋五霸这种说法是一种误读,完全是一些人附会出来的,类似于一些人看了百家姓就认为在百家姓里面没有出现的姓氏就不算了。这种都是误读,百家姓是一个文人编写的姓氏诗歌,目的是为了朗朗上口,容易背诵,而且最后一句“百家姓终”其实是表示作者认识到姓氏太多,这只是他写的一部姓氏诗,而且“百家姓终”其实是四个姓氏,即百,家,姓,终。
周亚夫不适合在中国当将军 周亚夫是一个纯粹的人,严谨,坚持原则而不变通。
出自史记的成语 程姬之疾:一次不舒服延续了汉朝200年。
看了知乎中关于袁盎的评论文字,发现袁盎太厉害了 袁盎富有传奇色彩,黑点也挺多的,有游侠之风,有很多喜欢他的人。可是后来对袁盎的批评也很多了。 另外韩长孺列传,韩安国也是很有意思的人物。死灰复燃的典故。韩安国也发表过一段胡汉战争的言论,“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他因为堕车腿瘸而失去了相位。从俘虏中得到匈奴远去,上书说现在农耕时节,停止屯军。一个月后匈奴前来攻打。韩安国是有儒家思想的将领,可见当时官员文武还没有严格分离。此
东周列国其实小时候就看过了,那是一段模糊的记忆 其实我记忆挺好的,小时候做了哪些事情我还能记得,那时候没有写日记,但是很多事情历历在目。 东周列国其实看过的,以前就在电视机看过,尤其是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因为那时候电视机出现了三十六计的名字。
为什么战国以前的人名有多种写法? 就说淖齿,考证说他应该是昭氏,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古代通假字很多吧,或者是当时河南山东那里的口音的原因。昭滑,有写作邵滑的。秦王政,因为出生于正月,所以也写作秦王正。
近事略感 人的思维总是有缺陷。最近有一位不出名的女星因为与醉汉发生口角而被刺亡,网友搬出垃圾人定律,不要与不讲理的人一般见识。这固然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跟这种人较真是没意思的,只能吃亏。 其实我觉得秦尼斯国目前发生的很多事情,可以发现秦尼斯社会浮躁,法制不健全。法制的前提是民主。这个国家最近见诸网络的多是明星偷腥,离婚出轨,贪官裸死,因为小事捅杀。 打个比方,人们都知道公共场所不能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地铁公车不能吃韭菜大蒜,抠脚丫吃鼻屎…但是如果有人阻止对方,那人反而再在地上吐一口,说:你不吐痰吗?几乎都知道这不对,但很多人不会承认自己不对。 我觉得在上帝或者地球母亲面前,是不分老幼尊卑的,只有善恶,好坏之别。 不仅仅是要不跟不讲理的垃圾人计较。深层次的还是秦尼斯国的道德品质下降,很多美好的品德缺失了。 即使暴力倾向严重的水浒传,都可以看到古人的良知还是存在的,鲁提辖因为郑屠霸占金翠莲而暴打他,虽然出手过重。政治上懦弱的林冲最终爆发了他的怒吼,也是因为他的良知。李逵杀人不眨眼,但仍有为民作主的一面。 当代道德建设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教育出了很多恶狠狠的人物。究其原因还是民主和法制的缺失。人的道德下降,缺乏忏悔,认错,虔诚,体谅,互助。
季布为什么不详细写他楚汉战争的事迹 季布列传很奇怪,只说他数窘汉王。之后项羽败,季布躲在朱家,托夏侯婴告诉汉王才得以使用。 另外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都没看到季布吧。 估计这些史料失传了,因为季布把汉王弄得很窘,汉王也不愿意史官记载吧。
历史阿Q精神不可取 我觉得就拿现在来说,南苏丹已经独立并且加入联合国,这其实有点像蒙古国脱离了中国一样。但有些国家实际上已经分裂了,但地图上还没有标注上。 一部中华民国史,就是中国控制力的伸缩历史。因为这一段历史比较敏感,我担心讲不好,我就不讲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看看维基百科,看看民国边疆的变化。 以下国家实际上分裂但地图尚未标记: 1、乌克兰。亲俄的东部顿巴斯地区,建立了所谓的顿涅茨克,还有一个卢甘斯克 人民共和国。它们的代表共同成立了新俄罗斯。他们的目标应该是加入俄罗斯联邦。回归乌克兰的可能性较小。另外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已经独立并且加入俄罗斯联邦。当然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回归。 2、索马里:恐怖分子和海盗的乐园。较大的政权有共和国政府,邦特兰,索马里兰、西南索马里,有的愿意归属中央政府,有的愿意独立。一分为四。 3、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阿布哈兹都独立了,它们的领导人多是俄族或亲俄分子,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回归啊。它们想加入俄国啊,虽然没成,但是俄罗斯跟它们开放边境。~~跟合并区别不大。 4、塞浦路斯:自称欧洲国家,但是有土耳其族的政府,所谓北塞浦路斯共和国。 5、还有实际独立的德左。 6、塞尔维亚:它的科索沃自治省已经实际独立,并且参加了巴西奥运会。 还有一些地区,大家懂的,我不想提了,当然中国不是外国 ,可是有时候有些事情不是武力就能解决了,人民喜欢用脚投票。不能一直喊着自古以来,关键还是要改变自己。 十六线,越南统一了。柏林墙倒了,德国统一了。三八线呢,武力的强大与否是最重要的吗?显然不是。
为什么叙利亚现政权坚持那么久,而辽阔的利比亚卡扎菲却速亡 如题!
郭靖揭发王道乾被发现,逃亡蒙古。 郭靖揭发王道乾家族贪污,事发逃亡蒙古。王道乾是赵宋丞相,近视,他主持拆迁民房工作,宣称拆出一个新大宋。赵宋国人民无不以他为仇敌,尤其是无家可归者。可惜赵宋的魔爪伸到了蒙古。蒙古希望赵宋政府改革内政施惠于民,赵宋宣称会善待赵宋人民,前提是不传播谣言。
九一三事件算不算中国入侵 九一三事件,1973年9月13日凌晨,潘景寅驾驶的飞机坠毁(一说被牙擦苏击落)在蒙古温都尔汗的一个盆地~苏布拉噶盆地机组人员全部罹难.蒙古牧民在睡梦中被惊醒,蒙古人民共和国无一人伤亡。这事件,算不算中国入侵蒙古。
方孝孺害人害己 据说方孝孺有夷十族之说,朱老四说你不给我写传位诏书灭你九族,他竟然说就算十族也不怕。于是发明了九族加上友人弟子。这不知道出自哪本著作,如果真是这样,这种“读书种子”还真不能要,趁早自己死掉,不要拖累别人。 知道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反感三国的北地王刘谌,父皇刘禅投降,他怒斥谯周,但是谯周说的话极有道理,蜀国大势已去,南中那些少数民族是管不了的,吴国也会亡所以蜀国不能投降两次,还不如投降大国还能当个公侯。刘谌回去把老婆孩子杀了。事实证明,刘禅一家过的很好。
看台湾新闻评论节目 台湾一些新闻节目,有蓝绿之分。而很多深绿的节目喜欢讲闽南话,闽南话不是中国话吗,搞笑。而且台湾很多节目都喜欢讲中国历史故事,无疑暴露他们是文化中国的一部。
战国史可信度极低 跟清史差不多。
南宋皇帝祭祖要不要申请签证费 会不会被金国皇帝抓啊。
张良家族做韩国相的史料 史记留侯列传说的。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