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33 南中国33
关注数: 46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6,611 关注贴吧数: 168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个人智慧爆棚的人物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这里的古,是儒家的古法,中庸之道。 1.智伯荀瑶:此人英俊潇洒,绝非电视剧里面的脑满肠肥,其父选定宗主时,虽有人反对,但是说了他五大优点,其中就有高大帅气等等,但他的问题就是不仁。《韩非子》一书记载了他讨伐仇由国的经过,为了讨伐此山区小国,送给国君一个大车,但其国土地崎岖,所以要仇由国造路,造完了,晋军躲在车内,把仇由给消灭了,个人智慧很高。至于他被后人批评为小人,应该是他个人“贪而愎”不能接受他人建议,最后被赵氏灭了,头成为饮器。而赵襄子长得不好看,矮小,被智伯轻视。 2孙膑: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增兵减灶,可以说把孙子兵法用到极致,出其不意。 3吕不韦:商人成功转型为政治家,留下文学著作,把一个破落王子扶上王位,投资高人,不会本本分分做个商人。 4秦始皇:废除一系列上古制度,凡是对帝国有用的制度他都采用,但是绝对集中于自己,绝对是法家理想的君主代表。没有分封同姓,导致六国之外秦的势力空虚。 5项羽:个人智慧太高,部下的意见他多不听,三万兵打56万刘邦诸侯军,破釜沉舟都是他智慧的表现。手下的范增不用,韩信的计策不纳,都是他自信甚至自恋的表现 。 6隋炀帝:他个人智慧太强,一生中做了很多大事,一个诗人,也不是儒家主张的君主形象。 一般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的人物,结果都不太好,作为一个有智慧的领导,将领,应该知人善任,集思广益,而尽量少搞点个人决策。刘邦知人善任,善于发挥部下的能力,而不是一人决策。所以奋其私智,个人智慧的发挥也是有风险的,如果最终失败,就会被笑话,成为刚愎自用的笑柄。 孙子兵法由于其辩证法,表达了主帅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的关系。一方面,兵贵速,不贵久,一方面要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就事论事,不要把祖先和今人搅和一起 历史总是在变化的,但是经过千百年的变迁,古代的人和今人是不太一样的,春秋战国的各国纷争不能延续为地域矛盾,毕竟古代的诸侯国的疆界已经不存在了,古今事过境迁,谁都不能肯定自己是殷人,秦人,宋人,楚人,赵人的后裔,即使你可能姓殷,你可以认为自己是殷人后裔,但是不要加一个“纯正正宗”的前缀词,因为你也不能确定一定是没有过继,少数民族改姓,姓氏生僻在百家姓查不到而被改姓这类现象,因为家谱也可能不完全靠谱。 最不喜欢的是,我们爱好历史者,往往偏爱某个朝代,邦国,人物和文化,为了表达对某类历史事物的偏爱,说的诗情画意、慷慨激昂一点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历史也可以用诗歌、散文诗的方式来表现。但是如果把你所爱的历史事物说的太伟大光荣正确,那就和实际偏离了。 历史观和方法论,还是要朴素一点,虽然不太符合历史爱好者的激情,但冷静的分析讨论,才是更好的办法,而不是互相谩骂诽谤,人身攻击,进而上至祖宗八代,下至子孙后代,都要问候一下那就不雅了,要知道历史的爱好应该是一个高雅而快乐的事情。 现今中国历史的研究者爱好者们,往往把古今混乱并提,“如果祖先伟大,后代也就伟大,永远伟光正”,不就是龙生龙凤生凤的翻版吗。楚人的一些问题,秦人的缺点,往往被人们安在现代南方人和陕西人身上,这种粗糙且粗暴的方式,实在不对。舜杀鲧而用其子,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隐子”,急子和寿虽异母却兄弟情深争相赴死,都是正确的态度,那种揭老底、捅伤疤,出身论,地域决定论,“老子反动儿混蛋”都是不对的。 不相信智伯荀瑶是个又丑又傻的胖子,因为这个身份高贵,聪明的帅哥因为被长得丑的赵无恤淹了城池,一败而丢失了所有的荣光;也不相信曹操一开始就处心积虑相当皇帝,只是儿子决定老子的事情太多,“曹丕是曹操的爸爸”;朱元璋的爸爸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作为贫农死后成了“皇帝”。 中国人的不太好的传统,就是从结果看过程,成王败寇论,往往成功的人,他做的事都是对的,说的话都是成功学宝典。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