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33 南中国33
关注数: 46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6,611 关注贴吧数: 168
《荀子》一书提到了李斯 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老庄申韩列传》《李斯列传》都说李斯是荀子的学生,且李斯列传写的较多,一次是李斯跟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欲入秦就跟荀卿说了一段话。第二次是李斯当上丞相,风光无限之际突然喟然长叹曰“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通“太”)盛"。且《荀子·议兵》写了李斯与荀卿的一大段议论。所以李斯可以肯定为荀卿的弟子。跟荀卿去过赵国,又回到楚国兰陵,曾经受到春申君的厚待都可以说得通。且有《李斯歌》传世,应该是李斯(或者后人假托李斯)写的,是李斯听了荀子讲课之后唱的歌! 但是,韩非就不太好说了,史记说他是荀子弟子,但却没有他书佐证,《荀子》《韩子》我目前没有找到韩非是荀子的弟子的记录,但思想有些相通性。因为《荀子》和《韩子》我没有看过,不能确定有韩非和荀子交流的记录。 而张苍是荀子徒弟的说法,我没有找到出处,很可能是汉书,但没有找到,百度百科这样写的。希望研究过汉书的告诉我哪一卷写的张苍是荀子弟子。 而浮丘伯在《汉书卷四十二楚元王传》“伯者,荀卿门人也”。 李斯很可能参与了《荀子》《吕氏春秋》的写作,一次是老师一次是老板。且《韩子》一书他也多有引用。 现在分配任务,希望吧友用电脑找找: 1、《李斯歌》,你们帮我找一下原文。 2、帮我找一下张苍是荀子的弟子的出处,具体的文字,别笼统说汉书,要说具体文字。
项羽主持分封是必然结果,虚无主义者喜欢站着说话不腰疼 很多人可能是受现代的学校史学教育影响,总觉得郡县制比分封制好,然后就一味的赞扬郡县制,否定分封制,但殊不知无论分封郡县都要随着历史实际情况而转移。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像秦始皇的完全郡县,是不对的,与旧时代的传统是违背的。而项羽被骂为“复辟狂”,我觉得是过分歪曲他了,首先戏下分封其实是“怀王之约”的实际兑现,虽是“不战屈人”等楚国狂热崇拜者说的由复国的楚国主导,但是六国旧地贵族也是必须让他们实现建国的。因为即使当时复国的楚特别厉害,但也没有实力消灭其他五国旧地贵族,只能在下一轮斗争中互相耗。。说他是复辟狂,那是抬举他了,把他和宋襄公说成是一类人了。想想,项羽如果把那么多诸侯(原六国故地贵族和将领)全部废黜,请问他有这个实力吗,况且说他是复辟狂的人看看,项羽灭了韩王成,派了楚将郑昌当韩王,他没有立越人无诸,摇,导致不附楚,而辅佐汉。项羽压根不是复辟狂,他只是无法改变这个几千年的分封制传统和无法独占一份蛋糕而已!项羽接手了一个松散的反秦联盟,还替后楚怀王分了蛋糕,由于无法分的尽善尽美,加上本就有的诸侯矛盾,分封制很容易引起混乱。而很多人吹嘘秦始皇完全郡县制,和刘邦的郡国并行,其实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项羽无法实现统一当皇帝,自然完成不了郡国并行,有些秦吹的完全郡县制更是病得不轻,诸侯从楚入关,没功劳也有苦劳,分蛋糕总会不合理,能够保持天下尽量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就算大幸,还何必苛求他,骂他是复辟狂呢?
孙膑强于孙武,虽然残疾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个人觉得写的太简略了,而看孙武的史料可以看史记吴太伯世家,对孙武有了简单事迹描写,而孙武传用一个吴宫教战的故事来说孙子治军严明,但他的大量作战记录却没有怎么记录。且左传,国语皆不载孙武。由于现在知道入郢的柏举之战是孙武和伍子胥指挥,所以现在的史书写作只能加入孙武。况且《吴越春秋》属于不严谨的史书,虽然孙武的记录很详细,但可信度打折扣。 孙膑是受了断足之刑(刖)还是挖了膝盖骨(膑),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是断足,而山东有孙膑的后人,那么孙膑有儿子应该在断足之前,如果他是挖了膝盖骨,当时科技条件应该可以站起来吧! 失传重见天日的孙膑兵法,可见到孙膑实战经验丰富,春秋时期小打小闹是望尘莫及的。这样,孙膑和吴起及他们的兵法更有实战性。不战屈人的学说更多被纵横家鬼谷子们继承,而孙膑更相信“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白起的兵法和论兵,没有流传下来,很希望重见天日! 我觉得孙武,屈原,司马靳,由于史料记载较少,他们的事迹并不突出!因为屈原没有纵横家那样在各种史料里面记录的很详细!司马靳,在史记白起列传里面没写到他,而司马迁巧妙的在自序里写了司马靳!这样!在资治通鉴里面也没有写到司马靳!司马迁有意为之吧!
宋襄公不知变通,只是古礼的迷信者 1、让国庶兄---东夷殷商出身,禅让文化发达,但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且可能违背周礼嫡长子继承制,当然周王和列国诸侯都带头违背嫡长子继承制,“不以妾为妻”只是口号。 2、霸主之梦~由于吴越只是东南小国,《春秋》《左传》不怎么写他们,五霸如果较真不太可能有吴越,而宋襄公只是有霸主之名而已。霸主之梦只是觉得宋国是诸侯公爵之首。且不带兵车,也是不想违背诸侯会盟之礼,但即使孔子也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将宋襄公捧入霸主的是《公羊传》而非孔子,因为宋襄鼓吹仁义尊王而已。 3、杀鄫子~殷商人殉残余。 4、不击敌于半渡,所谓仁义之师~~旧贵族已经衰落,时代潮流不可逆转,古礼逐渐让于国家利益,“不重伤,不禽二毛”只有在双方实力相当情况下才可,不要认为现代《维也纳条约》关于优待战俘的人道主义条款跟宋襄公有相通之处,就大加赞美。就好像秦国法治严明,就把秦国法治和现代民主法制混淆,法家说的“法治”本质上还是地主阶级人治。且宋襄公让百姓将士为他的仁义虚名买单,实际上就是不仁义。仁者爱人,让他的士兵陷于危险境地,非仁也! 政治家不是慈善家,只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韩国就比较值得欣赏,打不过就要玩点权谋诡计,否则就坐以待毙。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