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33 南中国33
关注数: 46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6,613 关注贴吧数: 160
聊斋影视大全 太多了,我觉得聊斋志异这个短篇小说,是很有改编编的空间的。而且聊斋志异并不都是鬼狐,有科举,案件司法,见闻和蒲松龄记录的自然现象。据说大宋提刑官就有一个案子借鉴了聊斋《冤狱》一文。 对电影,我觉得拍的都很不错。但是要重点这种提财的港剧,三急,和内地拍的电视剧有一点评价。 tvb版,戏说其实挺不错的,但总觉得雷。看看就行,TVB桥段雷同的太多。拍三集,我觉得香港导演好像拍过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的艳情版,拍过搞笑版水浒笑传,三国拍过三国英雄传和穿越回到三国和新洛神。拍聊斋三集版。不提也罢。 也就是说香港拍的也就是邵氏老电影还有那么点聊斋的意思。而TVB偏向戏说还不错,三急则是偏离。 内地拍的电影版,有很多啊,什么精变,狐缘,席方平,有很多了。画皮,画壁还行。老电影一般没有字幕,需要戴上耳机慢慢看,否则欣赏不了。电视剧呢,福建那个版最好,需要耳机慢慢欣赏,还有一个喜剧系列也不错,花姑子也行。聊斋四部和聊斋奇女子,我觉得多数是胡编了。要说哪个好,聊斋奇女子,聊斋1和2好一点。 张铁林的 聊斋先生,拍的很有意思。其实到了后来唐人拍的聊斋多为仙侠剧的另一种形式,看看高兴就行了,不过就从阵容和故事来讲,也还行了。 只能说聊斋志异是个短篇文言小说,后面的聊斋多数与原著情节无关,有的甚至意境都没有了。
大神太多了 最近重温少年漫画改编的电视剧《火力少年王》,以前09年在家里看过的,真是一部好看的校园励志剧,悠悠球玩的很溜。虽然演戏有特效,但也能看出来小演员是练过悠悠球再演的。纯粹重温一下,以前家里电视机只有几个台,看完就难重播了,现在电脑或者手机看了。 话说我看这个只是为了看看李非米莉的青少年纯真朦胧的感情,弹幕也挺有意思的。我发现两个人挺配的。有几个镜头特别美好。 还有王晓花发型太丑,长得耐看,还有她特别自我主义,衣服老换,这个剧组应该是说她很虚荣吧。 还有我发现麦军最英俊的,还有那个丁伟好毒舌,弹幕说他在校园里玩甄嬛传。还有弹幕说他跟麦军关系太好了,丁伟陷害李非,把飞鸟基地厨房里的面包放进李非书包里,结果迫使李非走了,后来比赛跟城南队打不赢,李非及时出现赢了比赛,结果教练高大树说这事知道是谁干的,作为队长麦军有责任,麦军走了,就在这时,丁伟说麦军这事是我的责任,要走我也不会留下。感觉挺哥(基)们(情)的。 看了一些帖子,发现大神并不特别在意这些情节。大神们喜欢分析,进行大数据分析,火力少年王有3部,于是他们搞了一个球员实力分析排行,真🐮。 就像很多人看三国西游水浒说唐说岳金庸小说,古龙小说,都喜欢搞一个实力排行。 这也挺不错的。我之前主要还是看情节,没想到这些。
捐纳制度的鼻祖 今天重温百家讲坛,看的是阎崇年教授的《清十二帝疑案》,看到了总说四,清朝捐纳制度。总说三科举制度。 因为清朝科举制度一共办了112次,一般三年一次,有时候加科。每次平均一百多人。能够通过科举制度当官的人很少。很多士子花了半生都没有考上,很多人又想当官,因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啊,于是就花钱买官,就是捐纳制度。 除了一些重要的官职,礼部的官员,很多都可以明码标价,有几百两到几万两的都有。但是实际上能够补上官缺正式上岗的却不多,然而这在专制王朝,有了官的身份,就算是"官老爷"就可以凭借这个身份更加容易捞钱,作威作福了。 于是我就深恶痛疾,感觉清朝吏治腐败,斯文扫地。而阎崇年说捐纳制度(就是买官,古人文雅)最早出现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后允许纳粟得到爵位。 现在,看了之后,商鞅变法有了买官的可能。而正史记载,是吕不韦搞的。司马相如长大后"以资为郎"。 商鞅不曾想到,他的不顾人情的变法,竟然酿成歪风邪气。因为这个法是强迫人们当兵,强迫人们种地织帛,为了不让自己吃亏,人们也会有途径逃脱恶法。 《荀子》记载,说秦国官员很清廉,人们奉公守法。但是《史记吕不韦列传》就告诉我们,吕不韦贿赂秦国贵族,帮忙给秦异人吹风,想必花了不少钱。之后吕不韦当上相邦,就想方设法的捞钱,所谓一字千金,既是吕不韦想建立权威,也是他个人财力多和捞的多。 这两种历史记载,其实都是真的,因为看到的角度不一样,而人性自古就是害怕辛苦,害怕恶法的。 秦朝开了一个坏头,清朝把买官发挥到极致。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