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33
南中国33
关注数: 46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6,613
关注贴吧数: 160
情深深雨蒙蒙 这个剧里面大家最讨厌如萍,假好人一个。
史书不是那么好看懂 叔詹自杀了吗,还是被放了。胖胖的张苍为什么没被杀。韩信为什么说了一句话就被放了。 我觉得官方根本没有告诉我们真相,有人觉得这些不重要。但我觉得细节挺重要的,但没人告诉我们了。 战国策里面还有一段,是苏辙编订的版本,有些版本没有记载。就是白起与秦昭王的谈话,让我们看到了白起不想出兵灭赵的苦衷。 还有卫先生和白起的事情,这些史料记载非常模糊,具体情况很难说清。
天仙配和牛郎织女_同一神话的变异 这两个神话,基本上好多人搞不清楚具体的区别。我看了相关资料,觉得织女和七仙女原本是一人,后来经过演变,经过不断演义义而产生了不同的故事。如果说哪个故事更好,我比较了一下,黄梅戏《天仙配》把董永七仙女的故事讲的很有意思。但是还是牛郎织女更伟大,所以牛郎织女成为四大爱情神话传说之一。而变异版的故事《天仙配》没有享有这一殊荣。
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和王朝 六王毕,四海一,老齐王被困在共地的森林里饿死,卫君拥有一小城实为被封锁,战国策所说安陵君,史记宁陵君只拥有一个小镇而已。而朝鲜侯也是岌岌可危,向秦朝称臣。有点出彩的只是滇王,在云南山林里唱山歌,秦国进不去,滇王出不来。 综上所述,秦国基本统一,把九州的地盘基本占了。 但是秦朝只是把九州形式上统一,却没有形成认同。 而之后的刘邦,形式上统一,但天下乐于称汉。 刘彻,真正统一,汉人突破长城和玉门,五岭至海南,至日南郡,东到半岛中部。天下乐称汉人。
吹楚吹秦过头了 秦国统一六国,定了中国基本版图,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这怎么又有争议了呢。楚国灭亡了,被秦郡县了13年(前223-前209)。之后也是复国了,又是另外一回事。现在有一些安莉大师,天天说“车同轨书同文”不是秦朝做的,因为出自礼记中庸。儒家说的是理想化的,其实没做到。 之前我说,看到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里面记载说五帝时期的四至,感觉挺大的,后来想想,那根本只是成千上万部落的松散联盟。你们不能把欧盟当做一个统一国家吧。所以统一仍然是秦始皇的最大功绩,不能说你不喜欢他就说统一的不是他。他也是借助了先王的功绩。 我也不喜欢秦始皇,但我觉得他不假,他的性格属于精英老板,看不起下层,但对精英内部的人却是很好,除了那些不是他的事情而影响。
中国神话体系和民间传说 这个大题目不准备讲,因为比较复杂我也讲不好。但是我觉得古代宗教典籍和宗教的史书,和民间传说、小说之间还是有较大差距。 就比如吧,之前有些人看过老梁故事汇,说姜子牙封了365位正神,而且还有七人肉身成圣。但是没封自己,因为是他的书童张友仁抢了玉皇大帝的位子,之后才有姜子牙到了房梁,“太公再次,百无禁忌(诸神回避)”之类的话,还有说“你夺我神位,我咒你后代男盗女娼”,贼星据说是玉皇之子,而玉帝妹妹跟凡人生了二郎神,玉帝女儿七仙女下凡与董永结婚,织女与牛郎(事实上七仙女和织女是翻版故事,来源不同)。 但是看过道教《玉皇经》和《封神演义》都知道,里面有昊天上帝。还有有些说法说西王母和东王公才是一对,后来西王母逐渐被认为是王母娘娘,而神民间传说中那个窝囊的玉皇大帝跟昊天上帝应该是一个人。 于是就混乱了。我觉得道教神话吸收了历史人物,民间传说,还有古代印度神话和佛教的神灵,所以感觉比较混乱。就像玉皇大帝,很可能只有一个,而不是那个什么张百忍,张友仁。或者说,压根不能太较真,因为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著作,经典、史料、小说、民间传说都有虚构胡编的地方,编的圆图个乐,编的有漏洞也很正常。
聊斋书哪些版本的 推荐一下,我看的是白文(原文言文)本 ,还有一本地摊买的译文。还买了一本《搜神记》(含搜神后记)。主要是比较出名吧。听说有但评,任本。帮我推荐一下,最好是全面权威的。
三代与周秦是一样的人性 我看历史,不相信儒家带有吹捧性质的历史观。有些儒者在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总会觉得春秋战国仁义缺失,无法无天。这种观点本身就带有一种偏见。就好像是说,上古三皇五帝垂拱而治,而后来人们抛弃了仁义。这种观点是儒家的复古思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的翻版。
小论 我觉得一些人把自己想成秦国人,楚国人。其实秦人没有享受到商鞅变法的成果,而是利用完了就宰掉,没宰的被项家干掉。我们应该有悲悯的心,只是因为那些打仗过程中,发生秦大饥,而昭王不愿意打开御苑给饥民拿果充饥。要么就存而不论,像司马迁那样记录下冰冷的数据。大肆鼓吹,则戾气颇重,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又不是自己的秦国,楚国。我们推崇屈原,是赞扬他“哀民生之多艰”的精神,而不是屠谁。是的,我是说吧里那些精神秦人,精神楚人。
韩国有种,元首愤怒 听说韩国赢了德国,德国出局了。
废区析省 中国不要糊涂,中国应该把自治区缩小,比如那个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地方,是绥远省,还有热河察哈尔的一部分。蒙东盟旗属东北地区。为了照顾蒙古族,把这些地方都划进内蒙古自治区,实际上助长了蒙古族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现在鄙人再次申明,正本清源。首先内蒙古历史上,汉人来的比蒙古族早,基于先占原则,主权属中国属汉人。因为匈奴人与蒙古人没有必然的血缘关系,且匈奴人西窜南下,早以消失在历史中。而战国开始内蒙古就是赵国的地盘,汉朝也归朔方管辖,直到民国,还有绥远管辖,部分归热河察哈尔。所以可以证明,内蒙古这个行政区划与蒙古族没有必然关系。 一些蒙奸想要混淆视听,这是不能得逞的。必要时中国可以缩小建制区域,或者废区析省。我觉得绥远省挺好,这些蒙古族野心家也可以消停点。
无词条 凌宗英演的挺多的角色,但是百度百科没有他的专门的词条。她演过聊斋的公孙九娘,还有冥间酒友的许大妻,上官婉儿。但是百科上没有具体的词条。不详细。
姥姥外婆 姥姥跟外婆能一样吗。哪里人说外婆,哪里人说姥姥,习惯了,非要一致吗。但我们知道骂人都说你姥姥。姥姥的澎湖湾吗哈哈。 有人说这是北方当局要让上海说普通话。还是一句话,波波说吃大蒜跟喝咖啡的,不能强行一致,个人觉得,相声二人传跟海派,各玩各的最好。
聊斋影视大全 太多了,我觉得聊斋志异这个短篇小说,是很有改编编的空间的。而且聊斋志异并不都是鬼狐,有科举,案件司法,见闻和蒲松龄记录的自然现象。据说大宋提刑官就有一个案子借鉴了聊斋《冤狱》一文。 对电影,我觉得拍的都很不错。但是要重点这种提财的港剧,三急,和内地拍的电视剧有一点评价。 tvb版,戏说其实挺不错的,但总觉得雷。看看就行,TVB桥段雷同的太多。拍三集,我觉得香港导演好像拍过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的艳情版,拍过搞笑版水浒笑传,三国拍过三国英雄传和穿越回到三国和新洛神。拍聊斋三集版。不提也罢。 也就是说香港拍的也就是邵氏老电影还有那么点聊斋的意思。而TVB偏向戏说还不错,三急则是偏离。 内地拍的电影版,有很多啊,什么精变,狐缘,席方平,有很多了。画皮,画壁还行。老电影一般没有字幕,需要戴上耳机慢慢看,否则欣赏不了。电视剧呢,福建那个版最好,需要耳机慢慢欣赏,还有一个喜剧系列也不错,花姑子也行。聊斋四部和聊斋奇女子,我觉得多数是胡编了。要说哪个好,聊斋奇女子,聊斋1和2好一点。 张铁林的 聊斋先生,拍的很有意思。其实到了后来唐人拍的聊斋多为仙侠剧的另一种形式,看看高兴就行了,不过就从阵容和故事来讲,也还行了。 只能说聊斋志异是个短篇文言小说,后面的聊斋多数与原著情节无关,有的甚至意境都没有了。
中国舞台艺术 戏曲,相声,单口,评书,二人转,话剧,海派清口。评书,话剧,戏曲没的说。主要矛盾还是相声二人转和海派的矛盾啊。
长城内外观感 最近我越过长城,看到外面的情况,也看到外面的人对我们的评价,有的比较偏激,有的比较真实。长城内的人说这是外面的人污蔑我的先进性,造谣中伤。我也看到了一些真相,还有比较偏激的学者,比如那个有东北口音的嘴炮学者,还有幻想着回到70年前的有点南京和安徽口音的学者,还有发福的那个少数族学生。还有那个演员和学者,外籍华人盛啊雪。还有那个经常直播说是要爆料大新闻却还没爆出太多的跑路富翁。
进退两难 现在中国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很多事情看到了中国有点慌了。就说生育和人口,以后很可能放开生育限制,但是照样生的少,唯一的还是提高人口素质,就业这种事,应该进行专业培训,而不是有些老板只需要工作经验的。哪有那么多好事。 以后人口减少,国家又着急了,人多着急,人少也着急。
Japanese 不喜欢日本人,我以前觉得中国辛亥时期很多华人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穿了和服,和服是参照唐朝的汉服改造的,但是日本这个国家有个特点,很喜欢把日本的一些习惯强加给外来移民。移民入籍称为归化,真可笑。还有入籍之后要取一个日本姓。欧美华人如果汉文好,一般都有中文名,有英文名无汉文名的多为华裔三代,不会说中文的,完全英文名,忘记中文姓氏的一般是混血。
有一种文人儒家文臣就是这样的
纵横家_不要迷信嘴皮子 纵横家始祖当然就是姜子牙,而鬼谷子是传说中的人物,不提他,因为鬼谷子事迹太少,多为传说或者后人附会。而《鬼谷子》一书说明纵横家脱胎于道家,然鹅纵横家注重把握人的心理,却经常忘记功成身退,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所以纵横家代表人物结局很多不太好。 张仪公孙衍,这两个,公孙衍是被魏王冤枉杀死大臣,被魏国杀死。而张仪在魏国做间谍,史记只说他在魏国去世。有可能是被仇人害死,这只是推测。
内朝外朝 古代皇帝都这么做,表面上的二号人物还不如皇帝的侍中。汉武帝时期表面上的丞相是庄青翟,而实际上的实权人物是张汤。汉武帝的十三个丞相,大多结局很惨。 一个聪明的老板,多数就是这么做的。
穷人不要研究历史 有些人没事不要天天研究历史,我觉得研究历史是有钱人做的事。个人觉得司马迁,谈迁是痛苦的一生,他们研究历史真的很痛苦。 没钱的努力挣钱,不战屈人听说很有钱,研究历史是个有趣的爱好。而没钱的我,只是偶尔看看历史,只是把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作为动力砥砺一下,不要放弃初心。
正白旗 今天看了电视视频,说这个八旗中的“正”读作整。特此告知。视频是山西卫视《你贵姓》节目之《满洲八大姓》,我查了资料,满洲八大姓说法不一。原则是爱新觉罗是满洲主子姓不算做八大姓,八大姓是奴才。那拉氏,赫舍里,瓜尔佳,富察,钮祜禄,索绰罗,马佳,佟佳。其中马佳氏以地名为氏,有汉人马氏加入。佟佳氏是汉军旗。
八国语言 八国语言谈笑风生。
国学成了出版社赚钱的工具,还是和谐的 即使儿童和少年学国学,也尽量买原本,不要买有水分的,阉割版,和谐版本的。那些是出版商人改的,非常讨厌。要看真实版本,虽然全本的也经过修订,但基本上保留原貌。 看到书店,里面史记,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版本特别多,多数是出版社改了的版本。原本上下五千年有262篇。最后一篇是女英雄王聪儿,说的是嘉庆时期白莲教起义。但是有些上下五千年又编到了清帝退位,甚至有我党诞生,甚至有新中国成立。超出了林汉达曹余章的那版了。 还有史记,有白文本(文言文,无表,无三家注),三家注有表,全注全译有表。还有白话史记130篇除了有一表无前文不要翻译。这几个版本是很好的,比较接近原貌。但有的普及版本,打着国学旗号,又不说明是选文,说是史记全文全译,而是选文。甚至有些白话史记,把上下五千年钻木取火的内容说成是史记的。 我的意思是尽量保持国学本来面貌,选本就实在的说是选本。
失了真有水分的国学书籍不能买不能看 即使儿童和少年学国学,也尽量买原本,不要买有水分的,阉割版,和谐版本的。那些是出版商人改的,非常讨厌。要看真实版本,虽然全本的也经过修订,但基本上保留原貌。
万历不上朝吗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可信吗。是否夸大了。前十几年皇帝受到张居正管教,肯定要上朝。后来不上朝了,有材料说根据考古说万历有足疾。 但是万历朝事件很多,有公认的三大征,哱拜,援朝抗倭,播州杨应龙。还蒙古很多部落骚扰,明缅战争等。还有喜欢郑贵妃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不喜欢宫女生的太子朱常洛,还有什么妖书,梃击(红丸和移宫时万历死了)。萨尔浒之战明军失败,万历确实没有上朝,但是后来想要引进红衣大炮,难道也不上朝吗。
万历实际五大征 平哱拜,援朝抗倭,平播州杨应龙俗称万历三大征。实际上还有明缅战争,.明与后金萨尔浒之战。大将军刘綎除了平哱拜没有参加,其他都参加了。刘綎还平定云南罗雄州者继荣叛乱,平定青海部族,平定四川倮人。因为规模小。 而实际上万历五大征,明缅战争那些土司有的在今天国境线外,虽然最后胜利,但是很多羁縻宣慰司丢失。 萨尔浒之战直接四路溃败,刘綎半个脸被砍,伤重而死,再也不能为大明效力沙场。
播州没了 好像贵州是永乐建立的,小时候看央视走近科学节目,说发现了一个身高175以上的着官服的男尸,因为遗体会缩水,所以应该有180以上。
蒙古史 个人觉得蒙古历史上的汗国太多,明朝那段蒙古史压根搞不明白。那些兀鲁思的汗太多了,搞不清楚谁是老大。
明吹好菜 明粉太菜,把地摊文当做历史,掌掴阎教授,歪曲阎崇年的家庭身份,从网上用一些虚假的语录来歪曲的言论来否定他。阎是汉族,一些人歪曲他的民族,甚至说他是汉旗,明吹甚至不知道汉军八旗是汉人。
翟天临朱一龙陈伟栋,哎 不知道怎么回事,有可能没人捧,接的戏少。这三位是同龄,都是同学。翟天临,第一次听说是在《兰陵王》,演了高纬,把北齐后主高纬演的还行,也算是一个戏份较多的角色,之后节目里也经常有他。近几年演了白鹿原,军师联盟,并且参加喜剧节目,算是出了名。演技不错的。
周天子立波无罪释放 周立波真厉害,非常祝贺,还好没被抓。真是周朝后裔。
一些历史 比如满清(1616-1912)其中还有后金汗国(1616-1636),大清(1636-1912),清朝(1644-1912),逊清(1912-1924)。那个什么伪满就别提了,伪满是傀儡伪军。还有根据明史和清泰祖实录,建州土司自己过家家,具体哪一年成了谁在意呢。也就是之前是个土司部落首领,之后只算是地方政权首领,最后才入主中原。
大神太多了 最近重温少年漫画改编的电视剧《火力少年王》,以前09年在家里看过的,真是一部好看的校园励志剧,悠悠球玩的很溜。虽然演戏有特效,但也能看出来小演员是练过悠悠球再演的。纯粹重温一下,以前家里电视机只有几个台,看完就难重播了,现在电脑或者手机看了。 话说我看这个只是为了看看李非米莉的青少年纯真朦胧的感情,弹幕也挺有意思的。我发现两个人挺配的。有几个镜头特别美好。 还有王晓花发型太丑,长得耐看,还有她特别自我主义,衣服老换,这个剧组应该是说她很虚荣吧。 还有我发现麦军最英俊的,还有那个丁伟好毒舌,弹幕说他在校园里玩甄嬛传。还有弹幕说他跟麦军关系太好了,丁伟陷害李非,把飞鸟基地厨房里的面包放进李非书包里,结果迫使李非走了,后来比赛跟城南队打不赢,李非及时出现赢了比赛,结果教练高大树说这事知道是谁干的,作为队长麦军有责任,麦军走了,就在这时,丁伟说麦军这事是我的责任,要走我也不会留下。感觉挺哥(基)们(情)的。 看了一些帖子,发现大神并不特别在意这些情节。大神们喜欢分析,进行大数据分析,火力少年王有3部,于是他们搞了一个球员实力分析排行,真🐮。 就像很多人看三国西游水浒说唐说岳金庸小说,古龙小说,都喜欢搞一个实力排行。 这也挺不错的。我之前主要还是看情节,没想到这些。
捐纳制度的鼻祖 今天重温百家讲坛,看的是阎崇年教授的《清十二帝疑案》,看到了总说四,清朝捐纳制度。总说三科举制度。 因为清朝科举制度一共办了112次,一般三年一次,有时候加科。每次平均一百多人。能够通过科举制度当官的人很少。很多士子花了半生都没有考上,很多人又想当官,因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啊,于是就花钱买官,就是捐纳制度。 除了一些重要的官职,礼部的官员,很多都可以明码标价,有几百两到几万两的都有。但是实际上能够补上官缺正式上岗的却不多,然而这在专制王朝,有了官的身份,就算是"官老爷"就可以凭借这个身份更加容易捞钱,作威作福了。 于是我就深恶痛疾,感觉清朝吏治腐败,斯文扫地。而阎崇年说捐纳制度(就是买官,古人文雅)最早出现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后允许纳粟得到爵位。 现在,看了之后,商鞅变法有了买官的可能。而正史记载,是吕不韦搞的。司马相如长大后"以资为郎"。 商鞅不曾想到,他的不顾人情的变法,竟然酿成歪风邪气。因为这个法是强迫人们当兵,强迫人们种地织帛,为了不让自己吃亏,人们也会有途径逃脱恶法。 《荀子》记载,说秦国官员很清廉,人们奉公守法。但是《史记吕不韦列传》就告诉我们,吕不韦贿赂秦国贵族,帮忙给秦异人吹风,想必花了不少钱。之后吕不韦当上相邦,就想方设法的捞钱,所谓一字千金,既是吕不韦想建立权威,也是他个人财力多和捞的多。 这两种历史记载,其实都是真的,因为看到的角度不一样,而人性自古就是害怕辛苦,害怕恶法的。 秦朝开了一个坏头,清朝把买官发挥到极致。
中国疆域什么时候奠定的 五帝本纪说五帝时候,北到幽陵,南到交趾,西起流沙,东到若木,五帝威德远扬。这是真的吗,是真的统治还是中国人去了这些地方,或者四方酋长前来进贡土特产。
汉服复兴者本末倒置 本人支持汉服复兴,但我觉得没有特殊必要性,首先汉服本来就很多样,汉人本来也穿过胡服。还有重点应该告诉汉服不是古装,在一些重要节日典礼可以穿出来。 而历史上汉族比较反感的剃(䕌)发易服,主要是剃了一个金钱鼠尾,主要还是男的。所谓男降女不降。 个人认为服装还是轻便的好一些,汉服宽袍大袖只能在节日等场合穿穿,宽袍大袖不适合推广。而且实际上古代汉人穿汉服也不喜欢穿袖子太长的,因为这样行动不便。汉服的常服应该是比较方便的。 民族服装不能代表人的好坏。穿和服的华人也有爱国的。最不喜欢就是一些人把汉服当做和服。但是在普通场合穿和服也不犯法,精日是穿日寇军装,不是一回事。
在TB看了一下国榷买的人太少 国榷厚厚的好几本,一个月卖出一部就不错了。《明史》卖出的挺多的。其次明史畅销书应该是国军美籍华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谈迁的书稿被偷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国榷应该是明史专家看的,民间看的少了。 还有清史给我的印象就是清宫档案和清史稿,实录,起居注,清史列传虽然很多。但是争议很大,民间有民族情绪,清宫档案有宫廷隐晦为尊者讳的意思,所以民间好多不太信。 而相比之下,清朝野史特别多,包括时人和后人的记载和回忆录,表明清宫档案有很多可信度。也表明官方档案受到质疑。清稗类钞,清朝野史大观,《清宫十三朝》半野史的蔡东藩《清史演义》《西太后演义》。有很多野史记载,真假需要区分。
巧合吗 舜帝,姓姚,名重华,他的他是黄帝家族的远支后裔,居住于传说中的东夷华夏之间,孟子说他是东夷之人,应该是东方边远的人,或许拥有东夷的血脉。古代夏君夷民很常见。
爱听好听的话误国 道光爱听好话,宠信穆章阿,贬斥林则徐,王鼎尸谏,然也管用了。 道光晚年为了继承人而苦恼,一个跛子奕詝,一个是恭亲王奕。奕不会骑射,没有治国才能,而奕骑射娴熟,有治国方略。奕詝藏拙示仁,表示不愿意射杀幼鹿。道光病危,召二位皇子,说崩后如何治理国家,奕回答头头是道,而奕詝听过老师杜受田的话,听到皇父的话,就一个劲的哭和磕头,说父皇万寿无疆。此乃藏拙示孝。于是感动了皇帝,但是道光也很纠结,于是在遗诏中写"立奕詝为皇帝,立奕为恭亲王"。 之后的事情表明,咸丰帝既没有德,也无才。嫉妒恭亲王,把他撤职,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逃跑到热河。然后让恭亲王来谈判,收拾烂摊子。咸丰还抽鸦片,听戏,也不原意回京,死在热河。 由此,感觉古代很多说好话的人容易受到恩宠,办实事的却容易被骂。也显露了传统道德的虚伪的一面。 当然,此事并非说慈禧是对的。慈禧与奕合作干掉肃顺集团,但后来也是与恭亲王有很大的矛盾。慈禧后来也成了咸丰一样的人物。
聊斋红毛毡 蒲松龄的聊斋其实我们标签化了,聊斋不仅仅是一部写狐鬼的志怪小说,更多的是讽刺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之作。还有聊斋收录了很多见闻,自然现象和野史,所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比如康熙某年山东淄博发生了地震,蒲松龄是亲历者。蒲松龄见到过山市,也就是海市蜃楼(我这么大没见过彩虹,海市蜃楼,天狗食日)。 《大力将军》 一文中的乞丐吴六一,历史上实有其人,受到查伊璜的知遇之恩。这个故事很有趣,由于是文言,可以参考译文看一下。实际上,这个吴六一就是历史上的清初将军吴六奇,查伊璜就是查继佐,吴六奇在清初是镇压南明的将军,与文人查继佐"明史案"有关,而且迫害了庄氏。查继佐的后人写了《鹿鼎记》,美化了他的祖先。《公孙九娘》一文虽写人鬼之恋,实际上背景就是明末山东浩劫。 《罗刹国》写的其实就是明清华人航海,可能到了东南亚或者非洲,那些人长得黑。
光复会有点疯狂 光复会疯狂不可取,伪君子更不可取。光复会学习武士道,喜欢搞暗杀。陶成章靠暗杀起家,以被暗杀结束生命。
清史 内地的清史学会要修清史,你们知道清史稿有多滑稽。台湾中华民国国史馆要修新清史,内地又不认。 个人觉得这种修史有点像四库全书,修了之后,一些私家著作就会被否定。
欣欣向荣,翟绿茂 王宝强,苏享茂事件表明一个女人会亡国破家,这话真的不假,男人要擦亮眼睛,不能一射了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些人都觉得建州是胡里改人被打,流浪南迁到朝鲜,朝鲜不愿意,于是又进入辽河,于是成了建州的前身。这么叙述也没什么,但是硬要说建州非女真就是别有用心,居心叵测。还有什么满人是人造,你说哪个民族不是人造呢。
霍叔作乱 周武王有很多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与纣王的儿子武庚作乱。管叔作乱被杀,封国废除,他的后代以管为氏,管仲就是。 蔡叔被流放,死于流放地。选了他的儿子成了蔡侯,后代出了一个叫蔡英文的,也想叛乱。 霍叔被废为庶人,霍国还存在,被晋献公灭掉,还感到身体不舒服,谁是霍山神作祟,于是让霍国后人祭祀霍山神。后代霍去病,霍光,霍元甲。。 但是史记写的比较特别,史记几没提到三监之乱都是管蔡武庚。说周公诛管蔡。有可能司马迁看了一些史书,直接管蔡并举,没提霍叔参与叛乱。然而尚书就提到了霍叔降为庶人,所以三监就是管蔡霍叔,以监管武庚。这也是不严谨的表现。
乾隆泡妞气死皇后
秦赵楚 大家发现没有,他们三国的贵族有些亲属关系。据考据,秦和赵都是伯益的后代,而伯益是颛顼的孙子。而楚国是颛顼的后代,帝高阳之苗裔兮。颛顼有个儿子是鲧,是夏朝的祖先。 但我们却可以肯定,一个华夏正支,可以产生东夷后裔,甚至华夏正支可以产生北狄后裔。比如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自称是蚩尤的后代。中山国王姓姬,史料说他们是黄帝的后代。
俄国强还是美国强 如题
发现黑的太多也没意思 看历史应该看看那些人物,那些政权成功的原因在哪儿,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中史上争议最大的有秦与楚,明和清,宋和元,校长和管理员。
卫霍程李 卫霍是汉朝将星,司马迁的史记写的时候笔法中有微词。要说他们是汉武帝的亲戚,军队条件很好,但是李广运气那么差,司马迁无法解释。还有李广的射石头的小事却大书特书,还好李广骗杀羌人俘虏,因私怨杀霸陵尉。程不识的史料特别少,是司马迁太偏心。 司马迁的历史记载中也携带了一些私心,但还好他也写了李广杀霸陵尉,诱杀俘虏的事,还有不懂政治,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想想也觉得他不值得封侯。
满族文化脱节与复兴 语言没几个会说了,现在满族自治县开始兴起学满语,清史学也开始学习满语。宋熙东的满语歌曲还是不错的。 锡伯族跟满族的关系,锡伯语跟满语的关系还没搞清楚。看电视,有个赵氏老人,发现自己是乌拉贝勒布占泰的后代,于是集体恢复乌拉氏。只能说,两个民族关系接近,语言近似。但用锡伯语恢复满语比较不现实,毕竟还是有差别的。
越王剑劈柴 河南卫视节目一个妇女拿了一把剑,说她家拿剑劈柴,削铅笔。节目有点像演的,但宝剑是真的,鸟虫篆戉王州句自乍用剑。州句就是史记中的之侯,竹书纪年作朱句,战国初年的越王,跟墨子同时的。朱句时越国极盛,在位三十七年。这把剑有磨损,价格有损失。 今天,湖南益阳博物馆,苏州东吴博物馆都有州句剑,州句剑还有民间收藏购得的,具体几把不清楚。
汉字一些词语的本意 公子指的是较高诸侯的儿子,后来成为一些地位高的政治人物或者大户人家的儿子的尊称,平民使用公子多是对年轻男子(男孩)的称呼。 小姐:原本是官僚家的女儿的称呼,比如赵四小姐,孔二小姐。现在港澳台东南亚还在使用。一般人称呼就是对年轻女性的敬称(客气)。第三种含义:内地对从事身体交易的女性称呼,带有贬义(好好的一个词被歪曲,在内地,喊女的不是美女就是大姐阿姨,姑娘这个词用的少影视剧经常用) 晚安:这个词台湾经常用到,《关键时刻》节目"保杰好大家好",介绍资深媒体人,"保杰好大家好""保杰哥好,观众朋友们大家晚安",晚安本意就是晚上平安,晚上好的意思。而内地晚安多用于休息.
报菜名的搞笑 读了多少书自己知道,报书名能显示你有才吗。其实戴眼镜的那个很有文化,懂得八国语言,现在退休了。谈笑风生。
丁佩演丁佩 李小龙死在他的寓所。。。之后向华强娶了她,于是一帮人倒的想,细思极恐,但看她那样,好像没有这个做法。向华强好像很火,很多明星死亡,网友多猜测是他干的。。。 丁佩还是张学良的远亲。台湾演员。可惜演了一部《李小龙与我》,是李小龙和她的艳史,剧本跟真实事件还是有差距的,当然很多人都觉得她脑袋出了问题,不尊重布鲁斯李。此事越说越黑。 还是苗可秀好看,十九岁就是颜值巅峰,演了精武门,唐山大兄 ,猛龙过江。李小龙去世的时候她才21岁呢。之后1977年楚留香里演了宫南燕。现在去了加拿大多伦多。
有趣的观点 不知道中国网友有什么理由讥讽川普,他是人生赢家,富翁总统,即使是从政经验不够丰富,但也有过国际谈判的经验。而且他的团队,美国的智库也是重要的力量。川普发现中美贸易逆差,先支持和催促中国施压朝鲜缓解核开发,结束后就搞贸易战。有悖于经济全球化,但是川普替美国搞了这个,实际上比奥巴马时期的温和道路更加美国有先。而且这种贸易战对东方经济其实是不利的。 而且,不要光信一面之词。我说这些是让大家明白,川普是一个很厉害的总统,不要把他想的太傻。
关于纪连海讲的采石矶,南北朝 纪连海在新安大讲堂09年讲过一次《千古采石矶》,有十多集呢,关于采石矶历史上的战争,从晋朝讲到明朝。我看了侯景之乱,纪连海说北魏分裂之后,中国进入第二次三国时代。因为这个提法很有意思,所以记忆深刻。但是网上也没有视频,只有一则报道。能找到视频就好了。我感觉这个千古采石矶讲座非常好,但是网上却没有。 新安大讲堂还请过红楼梦研究者潘知常讲红楼梦,我也看过的,但是网上也没有,但是在文化中国节目中潘知常又讲了一下红楼梦人物,除了主持人配音不一样,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这种情况我经常见到,纪录片不同的人配音,大同小异,百家讲坛里面有一些学者在网上泰学传媒重新录制了一下,可能是合同到期。例如袁腾飞,他现在在央视里的两宋风云,辽朝还能看到,他在优酷泰学传媒又重录了辽国,录制完了金西夏成吉思汗(挺可惜的,袁的很多视频都看,袁游,腾飞五千年都下架了)。 终究还是地方小台,很多讲座可能没有传到网上,其实我觉得纪连海的千古采石矶讲的特别好,比清朝系列好看。
关于纪连海老师的讲座 我在06年在电视上看到了百家讲坛,那时候经常电视上经常播放陈宝国演的汉武大帝。然后百家讲坛讲了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纪连海二十四臣,易中天品三国。于是国学文化讲座节目开始兴盛起来。地方台也设置了类似的讲堂,我看到和知道的就有安徽的新安大讲堂,09年开始山东的新杏坛,湖南的湖湘讲堂。上海的文化中国,主持人今波经常邀请纪连海讲座,纪连海在里面讲过东周列国,古代著名女性。还有湖湘讲堂里讲过左宗棠,开头是"牵牛星下凡",传说左宗棠是星宿下凡,提到了美国餐馆中的左宗棠鸡。湖湘讲堂的视频在网上能够找到,B站里面有关于介绍左宗棠的讲座,在《大清系列400集》里收录集合了清朝的帝,后妃,大臣,有来着百家讲坛,凤凰卫视,文化中国,湖湘讲堂里的视频。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