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键盘手 纠结者baby
纯粹的公路车爱好者,坚持公路车运动8年,巅峰时功体比4.7~4.8,公路车训练吧吧主
关注数: 9 粉丝数: 1,177 发帖数: 12,069 关注贴吧数: 28
阈值的战争——无氧阈、乳酸阈、FTP功能性阈值、IAT、MLSS这些东 无氧阈值的由来 首先,我们从无氧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缩写 AT)开始今天的讨论,因为“无氧阈值”这个术语可以算是一切的开端,它开启了训练和运动代谢文献中对阈值的疯狂探索。 但我们必须说明,“无氧阈值”这个词到底是什么含义,我们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它有一个特定的原始含义,但几乎没有人用它来表示这个原始含义。同样,第一个发现它所描述的生理事件的人并不是“无氧阈值”的命名人。1959年,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的Wildor Hollmann发现,运动员在氧气测试中的某个时刻,氧气的消耗和呼出二氧化碳的比例会发生变化,他把这个现象点称之为“最佳通气效率点”。(到现在的2020年,Hollmann博士仍然健在,并被认为是20世纪运动科学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之一)。 1964年,斯坦福大学的Karlman Wassermann做了和Hollmann五年前同样的实验,并将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上。他把这种通气模式的变化点称为无氧阈值。德国人Hollmann在英语世界中几乎不为人知,因此这一发现的功劳通常归于Wasserman,而无氧阈值的术语肯定起源于Wasserman。Hollmann的文献也没有在Wassermann的论文中被引用。 “阈值”这个术语就这样在这个世界上被发明出来。我们在与运动强度变化相关的论文文献中会看到这个术语。这一发现的意义主要在于50-60年前对运动生理学的推测,因为那时人们对运动代谢知之甚少。主要的问题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模式的变化是否描述了健康或运动科学方面的任何重要内容?这个问题在过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在仍然是。 最初(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一些体育科学家认为,在人体运动的过程中,会在某个点上,由于氧气的限制,机体开始大量使用无氧能力。Hollmann发现这一点与运动过程中呼出二氧化碳模式的突然改变以及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增加有关,他推测,由于乳酸含量的增加,无氧运动占比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这是一个突然的变化,就像从一种生理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生理状态,所以Wassermann认为这是无氧运动显著增加的一个点。因此,他称这种生理变化为阈值,也称无氧阈值。 这是一个不幸的命名,这个命名可能导致后来的许多体育科学家、研究人员和教练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直到现在许多人仍然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无氧阈值的命名是不合适的,因为即使在远低于无氧阈值的静息水平上,身体也会产生无氧能量。随着运动变得越来越难,但仍远远低于Wassermann所指定的“无氧阈值”,即使在血液中出现了少量额外的乳酸,无氧做功仍然会增加。 在Wasserman的文章发表几年后,术语“无氧阈值”就被用来描述另一种生理现象。从那时起,它就有了其他的含义,随着时代发展,无氧阈值的含义也愈发丰富。因此,当我们今天说到无氧阈值时,作者的意图仍然很容易混淆。
【自行车训练】功率没有告诉你的事:你的骑乘方式偏向那一种类型 有了功率数据,让我们在训练或比赛时更容易控制强度,骑乘后所得到的 这些计算让看似随机跳动的功率数字延伸出更多意义,对自行车的体能训练提供了非常多有用的资讯。但我们仔细想一想,自行车要骑得快,在时间内能输出的功率当然是愈高愈好。而一位车手所能输出功率的高低主要受限于两个条件,首先是骑士的体能条件,也就是身体的心血管循环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骑士的体能愈好代表他的身体能够输送更多氧气跟能量来输出功率。另一个限制因素就是神经肌肉系统(Neuromuscular System),也就是肌肉力量的大小以及收缩的速度;循环系统不断把能量送到肌肉中,我们才能够作出踩踏的动作,而最终能够输出多少功率就要视乎肌肉的力量有多大、加上肌肉收缩的速度有多快来决定(功率= 力量x回转速)。所以,拥有强大心肺能力的长距离菁英跑者并不一定能够在自行车上输出高功率,因为他们的肌肉并不习惯踩踏的发力方式。 训练中所能量化的数据愈多,我们对训练就能愈加认识。由功率所延伸出来的数据为自行车体能训练有来了相当明确的指标,长时间骑在FTP的55 到75% 就是在锻炼有氧耐力、105 到120% 骑上一定时间后就能刺激最大摄氧量,各个区间皆有它的意义,也让我们知道不同的功率数对自己来说是高还是低。至于回转速也相当容易量化,功率计本身就能计算出骑士当下的回转速。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有他习惯的回转速,这主要是取决于个人的肌纤维分布。有些人会偏向以较重的齿比和较低的转速踩踏,某程度上代表他的快缩肌(type II muscle fibers)相对较为发达,而有些人则会偏向以较轻的齿比搭配更高的转速踩踏,表示他的慢缩肌(type I muscle fibers)比例较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