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训练】功率没有告诉你的事:你的骑乘方式偏向那一种类型
公路车训练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4
有了功率数据,让我们在训练或比赛时更容易控制强度,骑乘后所得到的 这些计算让看似随机跳动的功率数字延伸出更多意义,对自行车的体能训练提供了非常多有用的资讯。
但我们仔细想一想,自行车要骑得快,在时间内能输出的功率当然是愈高愈好。而一位车手所能输出功率的高低主要受限于两个条件,首先是骑士的体能条件,也就是身体的心血管循环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骑士的体能愈好代表他的身体能够输送更多氧气跟能量来输出功率。另一个限制因素就是神经肌肉系统(Neuromuscular System),也就是肌肉力量的大小以及收缩的速度;循环系统不断把能量送到肌肉中,我们才能够作出踩踏的动作,而最终能够输出多少功率就要视乎肌肉的力量有多大、加上肌肉收缩的速度有多快来决定(功率= 力量x回转速)。所以,拥有强大心肺能力的长距离菁英跑者并不一定能够在自行车上输出高功率,因为他们的肌肉并不习惯踩踏的发力方式。
训练中所能量化的数据愈多,我们对训练就能愈加认识。由功率所延伸出来的数据为自行车体能训练有来了相当明确的指标,长时间骑在FTP的55 到75% 就是在锻炼有氧耐力、105 到120% 骑上一定时间后就能刺激最大摄氧量,各个区间皆有它的意义,也让我们知道不同的功率数对自己来说是高还是低。至于回转速也相当容易量化,功率计本身就能计算出骑士当下的回转速。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有他习惯的回转速,这主要是取决于个人的肌纤维分布。有些人会偏向以较重的齿比和较低的转速踩踏,某程度上代表他的快缩肌(type II muscle fibers)相对较为发达,而有些人则会偏向以较轻的齿比搭配更高的转速踩踏,表示他的慢缩肌(type I muscle fibers)比例较多。
2021年07月26日 00点07分 1
吧务
level 14
但我们仔细想一想,自行车要骑得快,在时间内能输出的功率当然是愈高愈好。而一位车手所能输出功率的高低主要受限于两个条件,首先是骑士的体能条件,也就是身体的心血管循环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骑士的体能愈好代表他的身体能够输送更多氧气跟能量来输出功率。另一个限制因素就是神经肌肉系统(Neuromuscular System),也就是肌肉力量的大小以及收缩的速度;循环系统不断把能量送到肌肉中,我们才能够作出踩踏的动作,而最终能够输出多少功率就要视乎肌肉的力量有多大、加上肌肉收缩的速度有多快来决定(功率= 力量x回转速)。所以,拥有强大心肺能力的长距离菁英跑者并不一定能够在自行车上输出高功率,因为他们的肌肉并不习惯踩踏的发力方式。
训练中所能量化的数据愈多,我们对训练就能愈加认识。由功率所延伸出来的数据为自行车体能训练有来了相当明确的指标,长时间骑在FTP的55 到75% 就是在锻炼有氧耐力、105 到120% 骑上一定时间后就能刺激最大摄氧量,各个区间皆有它的意义,也让我们知道不同的功率数对自己来说是高还是低。至于回转速也相当容易量化,功率计本身就能计算出骑士当下的回转速。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有他习惯的回转速,这主要是取决于个人的肌纤维分布。有些人会偏向以较重的齿比和较低的转速踩踏,某程度上代表他的快缩肌(type II muscle fibers)相对较为发达,而有些人则会偏向以较轻的齿比搭配更高的转速踩踏,表示他的慢缩肌(type I muscle fibers)比例较多。
每一位车手都会因为天生的肌纤维分布,而有不同的骑乘习惯。(图片来源:WIKI)
只要我们到户外骑车,功率跟回转速应该会因为地形与风向而不断地变动。例如在平路时功率是150W、回转速90rpm,遇到爬坡时功率会上升到200W、回转速则下降到70rpm,到下坡时功率可能只有130W、而回转速则加快到110rpm、当到达最后冲刺时可能需要输出500W 的功率以及150rpm 以上的转速。对于竞技型选手来说,不同类型的赛事也会要求不同的骑乘方式。在登山赛事中会需要车手在低回转速下产生较大的功率来克服陡坡;而距离较短的绕圈赛则同时需要高回转、高功率的输出(如此才能跟上不断加、减速的集团,或是在最后冲刺时取得更好的名次)、以及能够在高回转、低功率的状况下恢复能量,为下一次的加速作好准备。所以作为一名自行车手,他的双腿必须要能够克服各种不同的力量输出以及回转速,习惯不同的骑乘方式,如此才能在不同的道路上奔驰。
不同种类的比赛对于骑乘方式都会有不一样的要求,选手如果想要在目标比赛中有更好的表现,在训练时就必须要针对该比赛需要的骑乘方式来训练,也就是说训练必须要符合「专项性」(Specificity)。你不会期望一位一天到晚都在篮球场打球的人能够在100 公里自行车赛中有好的表现,也不会认为每次训练都只有30 分钟的车手能够在200 公里的公路赛事中胜出,因为他们的训练都不具专项性。同样地,如果一位车手每次训练都以低功率、低回转的方式进行,直到参加50 公里绕圈赛那天,就算他所建立的有氧耐力再好,他还是没办法跟上主集团前进,因为他训练出来的体能跟骑乘方式并不符合比赛的需求(需具备高力量、高转速的能力才有办法跟上不断加减速的集团)。总之,如果想要在特定的比赛骑得更快(例:登山赛),在训练时就必须要以接近的方式进行训练(进行爬坡训练)。但是,目前所介绍的功率数据,像NP、IF、TSS 等都只能够更明确地描述训练强度以及对体能的负荷为何。例如IF是0.65 的话代表这次骑乘算是比较轻松的训练,对体能的负担并不大;而如果TSS 是300 的话,代表这位骑士完成了一次时间很长而且有带点强度的骑乘,所以对体能的负荷很高。问题是这些资讯都没办法说明这次训练是偏向那一种骑乘方式,或者说,它们都不会告诉我们目前的训练是否符合到比赛所需要的骑乘方式。著名功率分析软体 利用功率跟回转速之间的关系,将更能了解每一位骑士的骑乘特性,以及不同的比赛类型会偏向于那一种骑乘方式,让教练跟选手有更明确的目标,安排适当的训练。
它就是「Quadrant Analysis」(中文译作「象限分析」)。
2021年07月26日 00点07分 2
吧务
level 14
利用「象限分析」如果我们把功率跟回转速的高低简单分成四大类,可以分为:高功率高回转速、高功率低回转速、低功率低回转速、低功率高回转速。WKO中的象限分析就是将训练纪录中的功率跟回转速资料放进这四个象限中,如此就能知道这次骑乘中这四个象限分别占了多少时间,从而了解骑士的骑乘方式。
象限 象限
象限 象限
WKO4中的「Quadrant Analysis」象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到点集中在象限III(低功率低回转速),而象限II(高功率低回转速)则占18.6%,可见这是一次混合平路跟爬坡的训练。
WKO 是透过你所设定的FTP 来界定功率的高低,也就是力量的大小,四个象限中间的红色曲线就是你的FTP。例如对一位FTP 是350W 的车手来说, 350W 以下的功率应该都能够轻松骑上一段时间的,所以对他来说力量的需求是比较小的。但对FTP 是250W 的车手,350W 应该只能维持1 到2 分钟而已,对他来说这个瓦数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才能达到。 至于回转速的高低界定,就是根据你在FTP 测验时、或是进行区间4强度训练时所自行选择的回转速来做为基准值,WKO4 中称之为「T-Cadence」,因为它能反映出你是属于快缩肌比较发达、还是慢缩肌比较发达的车手。每个人的肌纤维分布特性都会影响他的回转速习惯,就如前文提到的,快缩肌较多的车手会偏好以较低的转速和更高的齿比,而慢缩肌较多的车手则相反。所以,对于一名临界回转速是90rpm 的车手,90rpm 以下对他来说就是低转速,75rpm 可能就觉得自己在重踩;但对临界回转速是75rpm 的车手来说,90rpm 他可能就觉得太快了。 透过车手的FTP 以及临界回转速,WKO 就能帮助我们分析出每次训练及比赛的骑乘方式。一般来说,强度比较高的绕圈赛通常会集中在象限I(高力量高转速)和IV(低力量高转速)、长距离的登山赛会集中在象限II(高力量低转速)和III(低力量低转速)、个人计时赛则会集中在四个象限的中央偏下方。
典型的绕圈赛形式:点主要分布在象限I(9.1%)、III(24.5)及IV(40.2%),每当遇到转弯、其他选手突围、主集团追赶领先选手、冲刺时都需要瞬间输出高功率加速(象限I),然后又会回到较为轻松的状态(象限III与IV),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加速。
上图是一次40 公里个人计时赛的象限分析,可以看到点都集中在四个象限的中间,代表选手完全是以FTP 骑完全程,而且象限II与IV分别占了27.2% 与37.4%,所以应该是属于上下起伏的路线。可以确定的是,这绝对是一场非常痛苦的比赛!
2021年07月26日 00点07分 3
吧务
level 14
转载自:羅譽寅 - 鐵人三項研究室
原文地址贴不上去,请自行搜索
2021年07月26日 00点07分 4
level 12
金钱豹有这玩意么 象限分析
2021年07月26日 01点07分 5
有啊,都有
2021年07月26日 01点07分
@知名键盘手 牛,我去找找这功能在哪里
2021年07月26日 03点07分
level 7
2021年07月26日 02点07分 8
@Margaritttta 《自行车功率训练突破》 图我给你发楼下了
2021年08月11日 08点08分
上周刚好看完了这本
2021年07月26日 02点07分
@哗啦啦啦♋ 这个文章的作者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很厉害的一位教练。
2021年07月26日 03点07分
这本书叫啥
2021年07月26日 09点07分
level 7
2021年08月11日 08点08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