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類
原始人類
用24小时生活,用第25小时思考。
关注数: 42
粉丝数: 119
发帖数: 5,454
关注贴吧数: 19
500m全国流量10块 移动联通电信三网可用。
俄罗斯有ofo之类的共享自行车吗? 想去来个环俄自行车旅行
N4x是不是伪gps? 不开数据,不开无线,只开gps在高德地图上不显示所在位置!
桌面被杀是怎么回事? 见图。什么锁屏画报经常出问题
发现了一个新功能,你们有吗? 按照自带收音机app指示上说要用手机当收音机用必须插上耳机,然后才能使用外放功能,我喜欢听广播,而且不喜欢插耳机听,所以当收音机听每次还要拖着一根耳机线感觉很麻烦,偶尔把耳机线扯断了发现根本没必要插带着线的耳机,光是插入一个耳机头就可以了,但是没有插到底,很清楚的声音……新功能,直接作为收音机用了!
天要下雨了有什么说法呢? 天快要下雨了,说天‘毛’来...
强盗村 从前在张庙以南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很特殊,因为它是个强盗村。村子中的男女老少都以抢劫财物为生,它的名字叫侯家木桥。不知道这个村现在还在不在,强盗们有没有从良...
『Swiftie』看到新专辑名字..........瞬间一种莫名的伤感 你让比TS老的我怎么活!!!
纪录片编辑室 2014:杜月笙和蒋介石 140118 恰逢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念,特此找了点和抗战有关的材料分享一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原真实第25小时6月中旬合并入纪录片编辑室。
20140813《档案》:1937淞沪生死流亡 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
吧规
进啦!德国! 四次夺冠,无比酷炫
壳和哭 RT 这回没上传错文件了吧
收集点好玩的贴,娱乐一下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73335f05623b6b370bc609f26b14fc7cc57fe8ab&urlrefer=a29167022c3a8be6ec6759e07df0e595
这到底是什么鸟叫啊? 录音见附件,录得不太清楚,4分钟以后好像清楚些
还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用搜狗2.0的? 发现不怎么好用了,是不是太落后没更新导致很多错误啊?某些网页总是无法正常显示 连首页的城市天气都没了...
各位大神,请问这是什么鸟啊? 在上海。叫声挺好听的。到平台这里来找材料,嘴里衔着泥巴和着草,然后飞到20米开外的树上筑巢
黑人弃婴“黑小囡”15年终落户上海 超越血缘的亲情温暖人 2014年5月14日,朱水宝阿婆经过15年的坚持不懈,终于为“黑小囡”朱军龙办下收养证和上海户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段超越血缘的亲情,终于有了一条坚强的维系纽带。 一切都从2000年8月8日那天讲起。市民朱阿婆当天买菜时,在路边草丛中发现了一个小孩。当时,小家伙光着身子,气若游丝,皮肤上长满了痱子。朱阿婆心疼不已,便将这孩子抱回了家,帮他洗澡。但是无论阿婆怎么洗,发现他还是很黑,抱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是个外国黑人孩子。朱阿婆生活拮据,虽然有着种种的顾虑与困难,可是最后,朱阿婆一家人毅然决定:“无论如何留下宝宝,照顾他,宝贝他,抚养他长大成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roll.sohu.com%2F20140529%2Fn400219803.shtml&urlrefer=611fd83dd2b7c3e10dca6e0a778197d2
浦东老地名—业缘特色的杀猪弄、酱园弄与贩鲜弄 文/梁文 浦东沿江地区的里弄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当时的沿江地区,虽地势平坦,但人口稀少,水道纵横,杂草芦苇丛生,基本保持着古老的农村面貌。江边虽有几处古老的渡口,所使用的也是落后的小舢板、划子船。 随着上海开埠后的发展变化,浦江东岸工厂、仓栈不断出现,两岸交往开始频繁,人口快速增加,早期的里弄也逐步形成,安置容纳了沿江地区的大多数移民。 现存的资料反映,早期移居浦东沿江地区的,多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背井离乡的逃荒农民及躲避战乱的平民百姓。这些移民定居到浦东后,限于经济条件,其栖身之地不少是简陋的“水阁子”、“滚地龙”及芦苇棚,有的也用北方惯用的泥土做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落后的里弄逐步被改造,平房、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式里弄不断出现。期间,也有一些银行、信托社等机构在陆家嘴地区建造了部分统一规划、结构质量较好的里弄。但到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时,不少街道中还有一定数量道路狭隘、布局密集、设施落后的棚户式里弄。 浦东的里弄,除上篇文章中提到的地缘特色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业缘特色。有的里弄,居民都是制烟厂工人;有的里弄,男的都在码头干的是汗流浃背的搬运工,女的都在纺织厂当苦工。有的里弄,连名字都体现出行业特色,如杀猪弄、酱园弄与南贩鲜弄、北贩鲜弄等。 杀猪弄,位于原陆家嘴路街道、中部,东宁路24弄,始建于清末。因弄内不少住户长期在杀猪行业就业,“杀猪弄”就成了当地的地名,直到1995年整体改造时还在使用。 酱园弄位于原陆家嘴街道南部,今东昌路147弄,建于1930年,因附近开设酱园而得名。 南贩鲜弄与北贩鲜弄都在塘桥街道南部、塘严路以西。长期来弄内居民都以贩鲜为职业,贩鲜弄成了远近闻名的地名。 不过,类似带有明显业缘特色的老地名有的已在浦东消失,有的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体现时代进步的住宅小区。那些体现一个阶段里弄文化的老地名及老画面,作为历史文化,作为怀旧的故事,也应记录下来。
浦东老地名—杨家渡:一个历史悠久的渡口 文/陈佩芳 杨家渡,地处浦东张杨路西端,靠近黄浦江边。 在这一带原来有条杨家浜,又名丁行浜,同黄浦江。浜西段南侧有芦苇荡,荡内有杨姓船民泊居,以割卖芦苇为生,故称杨家荡。因杨姓船民在割卖芦苇谋生的同时兼营摆渡,故渡口称杨家渡。 明万历年间,杨家渡附近开始有少数船民定居,逐步形成居民点。清康熙年间,这一带的人口逐渐增多,有了渡口,并辟建了杨家渡路,以后还不断向东延伸,遂称杨家渡街。到了20世纪初至20年代,这一带已有南北杂货、粮米油酱、饭馆酒店、茶园书场、新老典当、赌台烟馆等百余家店铺,成为热闹集镇。 早在清代,已设立了义渡管理局,杨家渡也是黄浦江上“八长渡”之一。起初为义渡,后来改为济渡,酌收渡资。1937年日军入侵上海,此渡口被日军封锁而停航。杨家渡的市面也冷落了下来。同时,原在此渡口的民间划子也被集中到东昌路码头。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航,先是租船行驶,1946年即自备轮船摆渡,营业状况日趋好转。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9月,此渡原承办人与他人合伙组建了杨家渡轮渡公司,拥有“保国”、“保太”、“保平”、“保利”4艘轮拖划子。1956年2月公私合营,该公司以资产入股方式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更名为杨复线轮渡站,同时废除轮拖划子,始用渡轮摆渡。航线为浦东杨家渡——浦西复兴东路,长470米。1978年,又投资20多万元,对轮渡站进行了改扩建,发展成现在这样。 杨家渡轮渡站位钢筋混凝土平房。建筑面积430平方米,其中有70平方米后船室。中间位进口,南边为出口。有钢质结构钢板网路面的浮桥2座,每座长18米,宽4.8米。还有钢质水泥甲板面的浮码头1座。岸线长30米。在候船室与浮桥之间装有电动启闭移门,浮桥与浮码头之间装置手推移门。杨复轮渡线拥有载客700人的渡轮3艘,日过江客流量约5万人次。轮渡站还载渡劳动车、三轮车和微型机动三轮车等。自修建了过江大桥和隧道之后,乘船过江的乘客大为减少。 浦东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特别是陆家嘴沿江一带,更是高楼林立,今非昔比。张杨路与浦东南路交会处已是全市著名的商业区,现今的杨家渡也更显得繁华热闹。
浦东老地名—游龙路与游龙码头 文/陈佩芳 在浦东小陆家嘴区域内,原有一条不出名的小马路—“游龙路”,它西起浦东水厂大门,东讫烂泥渡路。辟筑于1935年,全长仅180米(0.18公里),宽7米,在地图上是不易找到的。 原先黄浦江有条支流称“游龙港”。据民间传说,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乾隆皇帝乘龙船下江南时曾在此河边停泊,上岸游访,故称游龙港。1935年因建浦东自来水厂,填港(浜)筑成此路。路以港名命名。初建为煤屑路,1953年改铺为弹街路。1973年改筑成柏油路面。 游龙路两侧为居民住宅区,以简屋为主。路西端为浦东自来水厂,北侧有风雷中学和陆家嘴路第二小学。 游龙路1号是浦东自来水厂,大门朝东,占地9857平方米,建筑面积6788平方米。属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是浦东地区最早供应自来水的工厂。筹建于1935年,1937年6月开始供水,是商办上海兴业信托社建造的小水厂。上海沦陷后,日军占领水厂,归汪伪华中水电公司;浦东营业所管辖。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市公用局接收水厂。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 游龙路码头前身是太古轮船公司(又称太古洋行,专门经营外洋及我国内河航运业务的轮船公司,总部设在伦敦,上海是远东总代理处,办公楼设在中山东二路22号)栈码头,又称太古浦东站,在烂泥渡北首,今香格里拉酒店西侧。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英商太古洋行建造。有浮码头5座,仓库10余幢,专停靠太古轮船公司的长江、沿海轮船。1925年,在此建起了民渡,原无名。后以游龙路名命名。结构为固定的钢质浮码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改名为亚兴码头。新中国成立后划归上海港第一装卸区。 浦东开发初期,陆家嘴路街道范围内还有建于1935年的游龙路,游龙路旁还有一个游龙路居委会。随着浦东开放建设的深入,小陆家嘴地区的居民全部动迁到其他地区,一些老的企业也随之迁移。游龙路和游龙码头以及浦东自来水厂这一带,已今非昔比,原先的码头、厂房早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浦东民间故事—观音收猪精 口述/徐兰芳 收集整理/陆国芳 从前传说现在的东海里有一座很美丽的城市,叫东京。东京城虽美,东京的人却大都忤逆不孝,虐待老人,玉帝发怒,下旨降沉了东京。话说东京城里有只孽猪,东京城沉没时,它也跟着恶人作恶做坏事,偷鸡摸狗样样全干。就在东京城沉没时候,它偷吃了四只仙圆子,有了仙气变成猪精,才幸免遇难。 话说这只猪精化成人形,挑了两桶海水来到高桥镇上兜卖海水。这是两桶害人水,如果啥人家买去倒出来,高桥镇就会顷刻间变成苍茫大海,害死千万生灵,猪精又想到高桥镇上作恶了。正巧,这件事早已被观音发觉,她在猪精没到的时候,在高桥镇上开了一家吃食店,当猪精挑着水经过的时候,观音出来叫它把水挑进去。观音拿出一只精巧的花瓶,让猪精把两桶水倒进瓶里。猪精奇怪的问:“这么小的一只瓶,倒得下么”“你倒进去好了。”观音对它说。 猪精眼看就要达到成灾的目的,心中暗喜,拎起水桶就朝瓶里侄是。奇怪的是,满满二桶水倒进瓶里,结果看上去只是一滴水。正在猪精发呆,不知怎么一回事的时候,观音在旁边对它说道:“看来你挑水肯定很辛苦了,我来给你下面条吃。”说完,就去下了一碗面端到猪精面前。猪精这时也的确肚子饿了,看见面条直流口水,它举起筷子拿来面条就吃。一碗面被它二三口就吃了个精光,连汤也吸得干干净净。可是不知怎么搞的,猪精吃完这碗面没过一会儿,就顿时翻肠倒胃痛得难以忍受,满地打滚,呕吐了一地,不一会儿现出了猪的原形。随后又是一吐,吐出一根链条,这根链条叫做“锁心链”。这时观音也现出了仙体,牵着链条将猪精狠狠的教训了一番,并嘱咐:“今天是二月初八,今后你只能长沉苦海,修炼其身,尚若恶性不改还来骚扰,定当严惩。” 所以,以后每逢二月初八猪精上岸,就必有大风大雨,这是猪精在作怪,不过一年就这么一天,人们也不怎么当一回事。
浦东民间故事—猫和老鼠 口述/秦志明 收集整理/赵宏财 传说,从前排十二生肖的时候,老鼠做登记,猫是叫票的。这一天,各种动物到齐后,猫宣布:“选生肖排行现在开始。”接下,猫就开始叫道:“第一生肖‘牛’;第二生肖‘虎’;第三……”猫顺着各个生肖预先排好的顺序叫下去,当猫要叫到第十二名生肖时候,老鼠对猫说:“猫大哥,你别叫下去了,十二生肖已全了。” 猫听了一惊,想,我刚叫到十一,怎么就全了呢?它要老鼠反所记的生肖单拿过来看。老鼠把生肖单递给了猫,猫接过一看,顿时气得胡子发抖,原来,老鼠把原来应该是第一位的牛放在第二位,把要本没有叫到名字的老鼠—它自己却排到了第一位。而真正令猫生气的是,把应该是第十二位的猫,给挤出了生肖队伍。真是烧香赶出和尚,猫自己叫票却被挤出生肖行列,你说怎么能不生气呢?猫对老鼠的狡猾,投机取巧到了恨之入骨的地步。所以,从这时起,猫和老鼠成了死对头,只要一见到老鼠,猫就会追上去咬它,为的就是报这生肖落选之仇。
浦东老地名—福音堂的变迁 文/梁文 浦东开发前,地处陆家嘴街道花园石桥路以南,海兴路吴家弄26弄8号的福音堂,又名耶稣堂,是浦东地区基督教总本堂。浦东是宗教渊源深厚而久远的地区,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5大教齐全。由于长期来习惯叫法的原因,我国的基督教实际上是西方的基督新教,是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也是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新宗教的统称。 浦东地区基督教的传播从清同治八年(1869年)川沙人倪蕴山(宋庆龄的外祖父)开始。 福音总本堂是浦东地区基督教布道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生活在陆家嘴街道、张家浜街道的老居民及浦东地区老一辈的基督信徒知道这一地方。 福音堂始建于1922年。原址在陆家嘴赖义渡路(俗称烂泥渡路)游龙路口,属“使徒信心会”。1932年改为“自立会”布道所,1938年毁于战火。1939年,租用陆家嘴路160号西首一间房间,作为礼拜堂活动场所。后因屋破漏雨,停止活动。1949年初在花园石桥路以南,海兴路吴家弄26弄8号筹建福音堂,同年5月31日开堂。该堂为砖木结构高平房,布道礼堂可容200多人,门前还有百余平方米的小花园。 浦东开发后为了配合小陆家嘴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尤其新区标志性的建筑金茂大厦的建造,紧靠金茂大厦工地的福音总本堂成了首批动迁的单位。浦东新区的宗教主管部门在密切配合重大工程建设的同时,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经过认真协商,在安排福音堂搬迁的同时,积极寻找临时过渡用房,以保证广大信徒群众过好正常的宗教生活。经多方努力,过渡用房先在浦电路旁的一处工厂内,后又安排到北张家浜路上一家停办工厂。 今天,当我们从世纪大道拐进浦电路,一眼就能看到一座造型新颖、环境优美的浦东新区基督教总本堂—福音堂。新建的福音堂,有同时可容纳1000多人做礼拜的大堂,有装潢讲究的圣台,还有崭新的钢琴和一流的音响设备,一切都是现代化的,老福音堂与其真是无法相比
浦东老地名—上海名观钦赐仰殿 文/庄秀福 如果你漫步于源深路,在源深路、张杨路的交界处,可以看到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这就是浦东地区最大的道观、上海名观—钦赐仰殿。 钦赐仰殿,又称东岳行宫,属道教正一派。关于它始建的确切年代,现已难以考证。据传,此殿是三国时东吴孙权所建,原供奉驱蝗神金四娘,所以称为金四娘殿。又传,曾发现殿的梁上有“信官秦叔宝监造”字样,秦叔宝(秦琼)乃唐太宗手下的大元帅,故说成是奉唐太宗之命建造,因而称为钦赐仰殿。改称为钦赐仰殿后,主殿不再供金四娘,而供东岳大帝(道教中掌握人间生死之神),因此又称东岳行宫。据《沪城备考》一书记载:“有驱蝗神金姑娘,或称金四娘,祀于崇祯间,因田家多赛祭之,钦赐仰殿。殆因是传伪,附会唐建,改奉东岳尔。” 到明末清初,殿倒塌。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建,建有主殿、大殿和附屋20余间,占地20余亩。主殿供东岳大帝,大殿供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称为“三清宝殿”),另建有秦广殿、阎罗殿、城隍殿、关帝殿等10多个殿。供有泥、木、石雕的神像600余尊。由于唐太宗敕建等传说,慕名寻胜访古者纷至沓来,每年3、4、7、9月份,香客络绎不绝。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诞辰,有“莲传会”,香火鼎盛非凡。 后来由于年久失修,殿宇多次倾倒。在“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动停止,大殿被拆,部分房屋曾作队办企业加工厂。1978年后,房屋陆续归还。1982年,重建钦赐仰殿大殿及部分附屋。1983年3月恢复宗教活动。1990年重建三清殿,置楼台、设偏殿及供香客食宿的场所。 钦赐仰殿现已恢复旧貌,山门前建有双层卷檐牌楼,气势恢宏,精雕细刻。大殿飞檐斗拱,塑有飞龙及各种精美雕刻,檐下挂有爱新觉罗.毓蟾(系末代皇帝溥仪的最后一个侄子)所书的“钦赐仰殿”金匾。左为斗姆殿,右为三官殿,还有藏经楼、仙居楼等。 道观对外开放后,香火旺盛,逢农历初一、十五香客盈门,已接待过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多国外宾及海外侨胞。钦赐仰殿不仅是浦东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也是上海市的一个旅游景点。
浦东老地名—长江口与东海岸 文/谷良 记得20世纪90年代,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曾说,如果把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比作一张拉得张力十足的弯弓,万里长江就是一支缚在弓弦上射向世界的利箭;如果把上海比作巨龙长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龙头,浦东就是龙头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人称分水宝地的浦东,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尤其与水有特殊的缘分。其西面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有长43.5公里的岸线,东部为奔腾的长江口与浩瀚的大东海。 长江口是一个潮汛分叉河口。浦东地区的沿江岸线,历经沧桑。江堤海塘,在千百年海潮冲击下和台风灾害中不断变化,现浦东新区的长江口岸线处于长江入海处南侧,自老海滨(高桥外岸)至南汇交界处,全长46.43公里。长江水流在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狭浅,江水绝大部分经南支排泄入海。南支又被中央沙、长兴岛、分隔成南港、北港。南港被九段沙隔分为南槽、北槽,浦东新区的岸线绝大部分处于南港蜒南槽区段内。南港主槽有水深10-15米的稳定河床,举世闻名的外高桥深水港,就处在航道优良的长江口南岸。 长江口的浦东沿江滩涂,被称为扬子江口金滩涂。滩涂上动植资源极为丰富。蟛蜞、蛏子、黄螺随处可见。尤其滩外江中盛产鳗苗,每当捕捞季节,大批渔民争相捕捉。此外,滩涂上秧草、芦苇丛生,优质的饲料成为上海最早发展奶牛饲养的基地,当年的川沙县也成了全国闻名的奶牛之乡。浦东的长江口,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早在1932年,在高桥外的滩涂上,创建了“高桥海滨浴场”。成为游客摩肩接踵、盛况空前的一大新闻。 历史上,长江入海口中的横沙岛属川沙县(现为浦东新区)辖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横沙岛与合庆白龙港之间还开设了航渡线。1955年2月,长泰渡船海难后,横沙岛从川沙县划出,归宝山县管辖。1986年,水利部门把三甲港至施湾新建圩一段定为长江入海处,新建圩外岸定为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交汇处一块被称为“上海最后的处女地”的九段沙湿地,已被定为自然保护区,由上海市九段沙管理署管理。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申请将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浦东开发开放后,长江口沿江岸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外高桥深水港、外高桥发电厂、造船厂等一批国家重点企业犹如五彩缤纷的画面,矗立在黄金水道。浦东,依水而存,因水而兴。在跨世纪战略决策中诞生的浦东新区,定将以更加辉煌的业绩出现在东海之滨。
浦东老地名—小浜原是清浦港 文/沈润章 高桥镇北街的旁边有条小浜,它默默无闻地在老镇中心流过,与直通黄浦江的界浜(现称高桥港)汇合,由此形成丁字形的两条河流和丁字形的三条老街。这条小浜就是古代的清浦港,它是高桥地区唯一的一条南北向干河。在小浜的西边是历史悠久的北街,小浜的东边就是小浜路。自高桥中学大门往南的一段小浜可惜在20世纪80年代已被填平改路了。 高桥古名清洲或清溪,有众多的历史文物和多彩的民俗文化,几乎都集中在清浦港两岸。从河的北部数起,河的西边有宋代的顺济庵和法昌寺,以及黄俣墓;河的东边,有明洪武年间为海防所设的清浦寨,永乐年间为郑和下西洋建造的宝山及所立的烽堠碑,有明清两代所建的老宝山城,明成化、弘治年间十分繁华的江东名镇—清浦镇。沿河往南,北街有沈氏御史府,曾是太平军进驻高桥的指挥部。还有天后宫、东岳庙和古高桥旧址。从高桥中学大门至高桥港一段的北街,就有中兴、成德、广德、镇安和衍庆五座古老的石桥,呈现了傍河建街、水上人家、江南水乡的景色。在河边的街坊中,散落着很多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优秀居民,还有城隍庙、三官堂等宗教建筑,余园以及、胡苑和高桥公园等园林。 在清浦港这片土地上,明代出现了沈(火召)、沈灼、沈阳,清代有孙元化、孙致弥、程上选,民初有钱慧安、李平书等一大批著名的清官廉吏、诗人画家和革命先驱。他们是浦江东岸文人名士中的优秀人物。 在清浦港这片土地上,又聚积着浓厚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每年正月十五的灯会,镇内镇外,各种河灯、桥灯、塔灯,相映成趣;三月廿八的庙会,各村的出会,全民参与,热闹非凡;五月端午的龙舟盛会,全镇轰动,万人争看,也是沪郊一绝。 自明嘉靖年间,因清浦镇被倭寇侵略焚烧演变而来的高桥镇,临江近海,得水运之便,市镇繁荣,经济相当发达。以沙船运输为主的海运业,以植棉纺纱为主的棉织业,以网花、绒绣为主的刺绣业,以木工泥刀为主的营造业,以北街松饼为代表的食品业,均盛极一时,名扬四方。 在这古老的清浦土地上,河流众多。自北往南看,有张家浜、丁家浜、仓房浜、炮台浜、周家浜、黄家浜、朱家浜、杨家浜、马家浜、戴家浜和南黄潼、北黄潼、袁家浜等十余条东西向的河流。河多才有桥多,桥多才有高桥之称。从地理形势看,也表明了高桥原是一个水乡古镇。 各种史实证明,清浦港是高桥的母亲河,它孕育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浦东老地名—双井勾忆古高桥 文/毛饮石 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高桥二字已名闻世界。那么,高桥究竟在哪里?高桥就在北街的双井。双井位于高桥北街、海高路(今花山路)十字路口,以当年儒商印星台开凿两口“保安公井”而得名。 1928年,因黄潼港东段淤塞,架于黄潼港上的“古高桥”,徒存观瞻,无实际意义,乃迁拆“高桥”,并筑海高路。乡绅印星台撰《迁桥筑路记》文,内容如下: 吾镇以高桥得名,有原可考。尝阅《江东志》,读顾调元先生《浚港建桥记》云:“高桥旧跨黄潼港上,相传港水东通海,西通浦,桥下可行巨舟,居民赖焉。自东西筑护塘,浦海水不至港,唯界浜及清浦港通潮水。港日久淤塞,乾隆五十年后,港与清浦港水又不复输贯,桥偃卧镇北;而港之西合袁家浜以接界浜者,亦存一线。旱无从灌,水无从泄,旁田半芜,民以为病。于是,同治戊辰秋,由陆君文钊、文镳昆弟等,倡议捐请开,至已巳二月竣工。而桥之左右,东接清浦港者六十余丈,犹有待不浚。防廉周公以桥为镇所得名,更宜重建,因令俞君祖同,仍偕陆文钊等,浚港建桥,桥势耸起,气象一新,兴复旧观”云云。今岁又值戊辰,适岁星一周,而所谓桥之左右,东接清浦港六十余丈,又已淤塞成陆,居民以别有界浜、青浦港畅水利,通舟楫,视此为不足轻重,遂不复思开浚,而桥亦徒供观瞻,反劳负载之登涉。此港此桥,实均无存在之必要。同人等集思求益,询谋佥同,央将此六十余丈,无关水利,且已久淤之河流,填筑马路,以利交通,而迁其桥于迤西之港口,以留旧名。至西合袁家浜水以出界浜者,循例开浚,俾旁田仍得灌泄。并于高桥原址,开凿公井,饮料消防,咸资利赖。呈奉宝山县署批准备案,募款兴工,克期集事,居民咸以为便利。第恐后之阅志书者,情势更易,事实淹没,爱志其涯略,镌立此碑,以资稽考。将来沧桑变迁,倘以现在情况又为不适,则后之于今,亦犹今之于昔,拓展而改善之,是所望于来者耳! 中华民国十有七年岁次戊辰五月 里人印星台谨识 吴郡邹念生刻石 除《迁桥筑路记》外,印还撰写“古高桥旧址”五字,也由吴郡邹念生镌刻,署名“平康会”立。印考虑到填浜筑路以后,消防、饮用之需,出资凿井一口,位于桥址北侧,并在井圈上亲书“保安公井”四个大字,也由邹念生刻制。从井圈看,这口井有两个井圈,但井筒只有一个,而井身较大。为今自来水早已普及,井也因新建公路而被填没,唯两口井圈仍保存在海高路(今花山路)海高二村西首的路边。 “古高桥旧址”碑曾被埋于镇北村仓库水泥地下,1984年1月4日由高桥乡政府挖出,碑已断成三截,后经修复重树于原址。 《迁桥筑路记》碑毁于“文革”,仅存拓片保留在市文管会。
浦东民间故事—老和尚收徒弟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他想收一个称心的徒弟。许多人想拜他为师,他看了都不满意。他要收一个忠诚老实的徒弟。 一天早上,天下着鹅毛大雪。老和尚开始练功,他看到庙外有个年轻人站在雪地里。中午,老和尚看见年轻人还站在雪地里。一直到傍晚,那年轻人还是没走。老和尚上前问他:“小后生,你站在雪地里做啥?” “我要拜你为师,请你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年青人说。 “你叫什么名字?”老和尚又问道。 “我没有名字,大家都叫我老实。”年轻人看来是个老实人回答时没多说一个字。 老和尚看见这个年轻人这么老实,收他做自己的徒弟觉得很合适,但是他还要考考年轻人。
浦东民间故事—木匠斗鬼 早先,顾路有个曹木匠,胆大过人,他常常一人昼出夜归,什么都不怕。木匠家种了几亩水稻,他白天出外做木匠活,晚上回来还要踏车赶水稻。
百度真是越来越差了,这么久不上还是这么烂 五一节上来看看,度畜到底是度畜,果然比以前更烂了。
『Swiftie』大家帮我评估一下BJ霉的收益与风险 5.30霉来上海开演唱会,大家来帮我评估一下绑架霉的收益与风险,划算的话就干了! 和抢银行比哪个划算啊? 霉有多少贴身保镖啊? 要不要准备重武器啊? 有没有会开飞机的啊? 有没有会说英语的啊? 有丰富绑架经验的吗? 有没有资金支持的啊? 寻找同伙,非诚勿扰!武器自备!被霉打死,我不买保险。有入伙的吗?
你还记得小时候唱的童谣吗?
大家来谈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本地人?
俄文词根词典 @秋叶的天空123 @秋叶的天空123 地址在附件里
讨论讨论不同地区本地话之间的关系 讨论讨论不同地区本地话之间的关系,找了点方言地图什么的,个人觉得也不一定准确。有不同意见的吧友可以用 涂鸦改成你认为正确的,并说说你们的看法。
浦东老地名—“浦电”、“浦电路”与地理学家童世亨 浦东沿江地区早期的工业,除了带有明显殖民色彩并被西方资本垄断的码头仓储业及船舶修造业外,还陆续开设了纺织、造纸、烟草等行业的企业。面对外国资本的日益强大,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积极参与竞争,并成功地创办了一批工业企业。其中就有浦东电气公司(简称“浦电”),它的创始人就是有浦东电力工业的开拓者美誉的童世亨先生。“浦电”也成了远近知晓的经济地名。
浦东民间故事—小普陀寺的故事 小普陀寺,又名太史庵,当地人把小普陀寺称为“太史寺”。原址位于浦东新区东南部六团湾老护塘港与八灶港交汇处西案。据光绪《南汇县志》记载“太史庵,俗名小普陀寺在六团湾西,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乔蔡氏建,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乔孔嘉修,咸丰末毁于兵燹,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姚桐出重建大雄宝殿。”
额,今天有吧主了? 我都来了大半年了,从没人申请吧主。这吧有点诡异
俄语版《冰雪奇缘》主题曲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Y5NDc1NzYw&urlrefer=60ad5a5b0f19c228cd41ccea9bd49804 歌还可以
浦东老地名—凌家花园:花木之乡的发源地 在滔滔的黄浦江东岸,浦东新区办公中心南面不远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花木。 据史书记载,花木地区是唐代成陆,宋代成镇,明代成市,其擅长种植园林花卉源远流长。在300多年前,浦东有位凌姓的富商,请了一个风水先生,看中了这块宝地,建造了一座花园,园内种植各类名花佳木,一年四季百花飘香,绿树常青。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红花绿树,景色秀丽、别具一格,人称“凌家花园”。此外,还精心建筑了一座“凌家庵”。久而久之,人们叫惯的“凌家花园”渐渐地演变成地名,花木路、花木村、花木乡、花木镇也因之得名。
无限怀念小时候的燕子 由收集花鸟鱼虫时突然想到我家老宅以前曾经有燕子到我家屋檐下筑巢,还生了五只小燕子。听说燕子到谁家筑巢谁就有好运气,曾经想去鸟窝掏一个小燕子玩玩,立即被大人阻止了,说是碰到小燕子会生一种燕子疮。很难治好的,于是我没敢做。可惜这样的情景我已经不见差不多十五年了吧。无限怀念啊!
浦东老地名—严桥遗址:一个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唐代遗址 严桥遗址位于浦东新区严桥镇(现为花木街道)塘东村郑家湾南约200米处,东距下沙、北蔡、花木、月浦古岸线1000米左右。1975年11月,严桥镇兴修农田水利,在开挖南张家浜河时,挖掘出大量文物古迹并发现唐宋时代的村落遗址。
浦东老地名—严家桥 浦东白莲泾,引入浦江水,由西向东,蜿蜒曲折,拐几道弯,流经严桥镇(现花木街道),将该镇的新民村和幸福村南北分开,隔水相望,村民及过往客商只得靠小舟摆渡,交通十分不便。
浦东民间故事—高桥松饼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清溪镇上,家家户户会做硬壳塌饼,番瓜垫饼,油酥塌饼,常常把这些糖饼用来招待客人,馈送亲友。
浦东老地名—解开龙王庙建造的谜团 龙王庙,集镇地名,因庙而成集,因集而成名。其位置在浦东新区西部,浦建路和龙阳路交接处,白莲泾支流郁家浜穿镇而过,现在是花木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龙王庙的庙舍地基已于1958年改建为花木中心小学用房。龙王庙镇也已于2003年全部拆除后改建为居民新村。
求鉴定,这是什么品种的鸟? 今天早上拍到的。在上海。这是什么鸟?比鸽子大一点,全身灰色,尾巴很长,会飞的
贫道鼓励本吧吧友挖坟! 本地话说的好,前年挖臭屁。所以 本吧不禁止挖坟贴,对于文化,挖挖更健康嘛! 贫道最讨厌那种留下15字走人毫无意义的贴了。发现和本吧主题无关诸如15字纯水系列的立删无误.水贴不是你想水,想水就能水.
贫道来转一贴:悠悠随行记松江话系列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U2MTc0NjEy.html&urlrefer=d216304ca9b0205703728ce8740c1a31
浦东老地名-张楼村的码头浜 码头浜位于严桥乡张楼村西北方,属张楼第三、第四生产队之一部分。码头浜,原名马驮浜,河名兼村宅名。作为自然村宅,在1993年征地动迁前,该地块具体位置在张楼镇以西、唐家浜以东、冯家宅以南、龚家宅和杨家宅以北,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在今潍坊新村中部(潍坊路以南,向城路以北,福山路以西,崂山东路以东的区域)。
别样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的叫法(持续更新) 以前在某吧开过个虫贴,现在又想要弄个花鸟鱼虫收集贴了...嫌我重口味的就别进了 先拿一张港刚图片镇楼!
罗店民间故事之“三爪石狮子”的故事 罗店东南的东皇庙门口有一对石狮子,奇怪的是其中东面一只石狮的一只脚只有三只爪子。
罗店民间故事之金鸡坟的故事 很久以前,罗店镇南有个金家村,村东有座土山,每天清晨,土山里会传出阵阵公鸡的啼鸣声,日子久了,人们便把这座土山叫做金鸡坟。
罗店民间故事之杨王庙的故事 清初,在罗店镇东的东南弄村,有个叫杨郎的读书人,早年丧父,但满腹学识,且为人耿直善良,只可惜患有口吃症,每每心中一急,便结结巴巴说不出句子来,故难找一份好差使,只好设摊帮人抄抄写写糊口度日。 这年,杨郎寡母病重,临终前对他说:“你秉性忠厚诚实,如此做人我也放心了,以后得多为乡邻们做些好事。”杨郎含泪望着母亲,连连表示一定牢记在心。
浦东民间故事—药渣为啥要撒在路上 口述/王吟香 收集整理/顾个良 我们这个地方,自古以来,病人服药,把存下的药渣撒在路上,任人践踏。不知内情的人,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Swiftie』对于Taylor要到上海,有想要了解上海本地文化的么? 想要了解的可以来看看 http://tieba.baidu.com/f?kw=%C9%CF%BA%A3%B1%BE%B5%D8%BB%B0 虽然我们上海本地人土了点,没上海人思想开放,但对上海的历史文化的传承比上海人好多了
高境镇历史概况 元顺庶末年(公元1368年),在域内的张奚宅西,小吉浦东侧建庙宇,庙宇名高境庙,高境由此而得名。 高境镇位于宝山区东南端,紧临上海市中心城区,是宝山区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镇域南以三门路、安汾路、北长浜一线分别与杨浦、虹口、闸北三区交界,西面共和新路与庙行镇相邻,北面与泗塘街道、淞南镇接壤。 高境镇地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唐代初期逐渐成陆,中期已有海岸线,公元700年左右修筑海塘,逐渐形成村落。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高境镇隶属浙西路平江府昆山县。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昆山县东部划出建嘉定县,隶属嘉定县。元、明二代均属嘉定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5年)嘉定划东丰境设宝山县,隶属江苏太仓州宝山县。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隶属宝山县江湾乡。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划为上海特别市。 解放后,1950年属上海市江湾区,1956年属上海市北郊区;1958年宝山县划归上海市,属宝山县;1959年为江湾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江湾乡;1993年撤乡建镇,改名高境镇。镇域面积20.75平方公里。1984年,镇南、镇北,纪念、奎照、胜利等5个村全部及高境、江杨、民主3个村部分土地分别划人杨浦、虹口、闸北三区,生产管理和行政关系仍属高境镇。1997年9月,宝山区人民政府撤消镇南、镇北、纪念、奎照、胜利、民主等6个村民委员会建制,镇域面积缩小到7.1平方公里。高境镇辖高境、马桥、江杨三个村民委员会,信南、雷博、胜峰、奎照、新江等5个村级实业公司,2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82000余人。 高境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南与上海市中心城区毗连,北靠张华浜集装箱港口,镇域内有3条铁路货运线;淞沪线(中国第一条铁路线),今江湾镇以南已拆除,仅剩江湾到吴淞段。南何支线(南翔站—桃浦站—何家湾站—上港九区)、北场线(北郊站—张庙站—杨行)。逸仙路、江杨南路、共和新路纵贯镇境,殷高路、殷高西路、保德路东西衔接,与逸仙路、江杨南路、共和新路相交,东有逸仙路高架轻轨,西有共和新路地铁1号线。经过镇域通往市中心、宝山城区及北部各乡镇的公交线路近60条,其中起始线路21条,组成现代交通网络,公共交通和货运物流极其便捷。 高境镇的前身是江湾乡,历史与江湾密不可分。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闰三月倭寇由吴淞人侵,窜至江湾,烧杀抢掠,高境域内房屋被焚烧殆尽。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韩世忠屯兵江湾一线,抗击金兀,在高境域内留下了走马塘、烽火墩等诸多遗迹。“一·二八”淞沪抗战,江湾一战,高境域内民房基本毁于战火,化为焦土。 高境是上海市蔬菜副食品基地,改革开放后,凭借地缘优势和交通优势和敢为人先的胆略,为乡镇经济发展写下诸多大手笔。 1979年办起了全国第一家农民办的宾馆,1986年又建造了大型三星级宾馆与大型现代商业设施。1986年率先办起江湾商品房住宅开发公司,开上海市农民建商品住宅小区的先河。1991年跨入全国亿元乡镇行列,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创利税、工业资金利税率、上交国家税金均居宝山区之首。 1993年撤乡建镇。高境镇开始形成了以商贸服务为主,园区工业为辅,共同推进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高境经济发展区从2001年的注册企业76家已发展到目前的累计招纳商户逾千户,实现销售145.23亿元,入库税收5.54亿元。2006年,社会消费零售额达到18亿元。 高境镇政府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将市容综合环境整治,提升镇区形象工作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了镇域道路100%为整洁道路,镇域绿化面积11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2%,人均绿地占有面积22.31平方米,道路降尘同比下降36.9%。区域降尘同比下降5.7%。 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健康城区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创建成为市级示范卫生中心。2004年,通过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跨入国家卫生城镇行列,实现了宝山区国家级卫生镇“零”的突破。 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实现标准化配置,各中、小学发展均衡,保证每个学龄青少年都能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小城镇”社会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参保率达到100%。弱势群体备受关注,政府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保障。多渠道,多方位努力为失业人员,协保人员提供就业机会等成了高境镇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区学校、社区活动中心为高境居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供了场所。 展望未来,高境镇将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科研产业园,都市商务楼宇及与城市居住相适应的服务型第三产业,着力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着力改善镇区环境面貌,形成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美宜居的现代居住区和现代服务功能区。 2002年、2003年连续被评为上海市一级卫生镇 2004年,创建成为国家级卫生镇 2005年,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镇、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社区建设示范镇、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镇 2006年,创建成为上海市社区建设模范镇、上海市扬尘控制镇 2007年,创建成为上海市文明镇 2007年,蝉联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镇(第六次) 摘自高境镇官网
浦东老地名— 戚家庙 戚家庙 位于严桥镇(现花木街道)张楼村南面,老杨高路(现杨高南路)和华漕达交汇处,华漕达之北岸,庄家油车之南端,原为吴家堰之一隅。村南有一座庙宇,名曰:戚家庙。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南汇、川沙沿海一带百姓深受其害,遂有沿海居民迁入该地。明万历年间(1573—1620),村民在此地建造戚家庙,祀抗倭英雄戚继光,祈求安居乐业,禳灾避祸。戚家庙庙主姓李,为世代相传。该地块也以庙得名。至解放前,此庙已香火败落,破旧不堪。
浦东老地名—朱家花园的故事 朱家花园位于严桥镇(现花木街道)新民村西南新民一队老杨高路东(现为杨高南路),西临春塘河。占地40余亩,地块因园得名。清咸丰末至同治年间(1860—1870)朱氏家族朱勤俭(上海巢丝厂老板)从沪西法华迁来浦东,先从龚家买进土地30余亩,于20世纪30年代在此建造朱家花园。花园共占43亩,花园内修筑的住宅厅堂规模甚宏,还建有凉亭、荷花池、假山,并种植各种花卉、树木,临河建有铁栏杆、码头,供摇船游荡玩。
下雪了...想起了《咏雪》 江山一笼统, 井口一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狗最爱下雪了,一下雪,狗就很开心...因为我妈妈说过狗以为天上下的是白米饭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