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翼
風間の薰
\\m/
关注数: 1
粉丝数: 769
发帖数: 45,339
关注贴吧数: 32
【鞘翅目】Trictenotoma davidi Trictenotoma davidi 戴氏拟三栉牛(大卫三栉牛),本属的三栉牛虽然体型上不如Autocrates属的成员们,但它们有着更霸气的大颚,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内的常见种,著名的Trictenotoma davidi,雄性有用极度夸张的大颚(个体越大牙约发达)牙内侧拥有不对称的碾压齿,非常有破坏力,体表拥有呈橙,黄,灰白等各体色系的茸毛,非常的帅气,毛磨损后即露出黑色甲壳,野外常见于青冈树等流液处舔舐汁液,攻击性强,属于杂食性昆虫,成虫体长40-73mm+。 主要分布:中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海南),越南等地。
【蜻蜓目】Polycanthagyna melanictera
【鞘翅目】 Mahakamia kampmeinerti 卡氏细手象甲,拥有世界前足最长记录的象甲虫,成虫体长45-75mm,雄性前足最长可超过120mm以上,通体黑色,有红,黄两种色泽条纹,主要分布:马来西亚(吉兰丹),彭享州(金马伦高原)以及森美兰州,沙巴州,婆罗洲,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在非洲的科摩罗也有发现分布记录。
【蜻蜓目】Archineura incarnata Archineura incarnata 赤基色蟌(又称:华红基色蟌),中国最大的蟌之一,成虫体长72-86mm,通常翼展在100mm(上下),体色较为多样一般会带有金属光泽,雄性翅基部1/3宝石红斑,不透明,雌性色彩与雄性近似,但翅为淡褐色,透明,雌雄都有狭长的翅痣,多见于小溪边,是中国十分漂亮的大型豆娘种类。 主要分布:福建、广西、广东、四川、浙江、湖北、江西、贵州、云南等地。
【螳螂目】Toxodera maxima Toxodera maxima 大箭螳,最长的箭螳种类,也可以说是亚洲地区最长的螳螂种类(长度上能匹敌的恐怕只有同属的贝氏和多齿箭螳了),与2009年被命名,外形上相当于多齿箭螳的近似种,分布地范围相对多齿箭要狭窄,但在马来西亚(西马)有分不重叠,因此那边两者最容易被混淆,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时常还会出现一个常规规错误,就是经常有人把它当做Paratoxodera属的角胸伪箭(Paratoxodera cornicollis),什么马来树枝螳是百科随写的。 成虫体长范围130-180mm。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婆罗洲,沙巴州。
【直翅目】Pseudorhynchus gigas Pseudorhynchus gigas 巨大拟矛螽,是该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虫体长45-65mm之间(含翅长度约80-100mm),同长的情况下身板比例还要大出Pseudorhynchus crassiceps(厚头拟矛螽)至少半圈,相比之下主要分别:巨大拟矛头顶更短,端部圆钝,而厚头端部较尖,翅膀两侧边缘的条纹为白色,而厚头拟矛则是黄色,并且该种更为少见,目前只确认分布于:中国(云南)和缅甸,杂食性(素食成分大于荤),栖息于中低海拔平地以及山区树林旁的灌木和杂草丛中,夜晚活动鸣叫,声音频率极高,尖锐,声音单一持续。 关于巨大拟矛色系问题,目前基本见到的个体颜色都是褐色,但询问过对国内螽斯了解比较深的大佬,似乎存在绿色型个体,那么目前‘’姑且‘’认为巨大拟矛褐色型更较为常见!
【蜻蜓目】Philosina buchi Philosina buchi 布氏黑山蟌,又称:红尾黑山蟌 或 黄条黑山蟌(分别形容雄性以及雌性特征),它们辨识度高,雄性成体蓝灰色,尾部后三节红色,黑色胸前具绿纹,黑色腹部黄色纵条纹,两侧有黄色斑条纹,成虫体长大约50-60mm以上。 它是一种粗壮且凶悍的大型豆娘(其粗壮程度不输大溪蟌),它们会像蜓一样在溪上往返巡逻,生性骁勇善战,也具有独一无二的行为。雄性之间的争斗,通过停歇时身体的碰撞来抢占领地。这期间双方互相靠近,腹部翘起。有时一雄会飞行至另一雄头顶,通过踩踏的方式击退对方,交尾在产卵地点附近,随后雌性在陡坡的苔藓上产卵,雄性护卫。 它们和大溪蟌科的稚虫孵化后即刻跳水在溪流中成长。 本属目前已知两种,该种体型大于另一种Philosina alba(洁白黑山蟌 即:覆雪黑山蟌)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蟌之一,在西南的一隅曾有着惊人的数量,但和南粤的赵氏显春蜓命运相同,都受到了除草剂的污染,种群遭遇重创。 生活习性:成虫发生期在4-8月,生活于山区溪流环境中。 分布区域: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越南。
【直翅目】Pseudophyllus neriifolius Pseudophyllus neriifolius 狭叶拟叶螽,相比Pseudophyllus属中大型种,Pseudophyllus neriifolius算不上特别大,雌雄实际体长恐怕只在30-40mm+,多数个体头翅计算长度不会超过90mm,当然个别大个体或许能够达到100mm+,已知翼展最大在190mm以下,雌性产卵期在种内也相对较短,整体外形清秀呆萌,辨识度较高。 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马来西亚。
【直翅目】Pseudophyllus hercules Pseudophyllus hercules 海格力斯拟叶螽,分布于东南亚的巨型螽斯,和Pseudophyllus titan(泰坦拟叶螽)相似度极高,外观主要明显区别在于后足刺,相对泰坦的后足更发达,腿节和胫节内外侧都有明显的发达尖刺,而海格力斯腿节外侧尖刺十分不明显,海格力斯相当于弱化版的泰坦拟叶,分布范围也十分狭窄,目前确认分布地只有:婆罗洲,马来西亚(沙巴,雪兰莪州,砂拉越州),成虫体长应该和泰坦拟叶差不多,目前大个体母大约头翅长度能够达到130mm,不排除更大个体能够超越泰坦的可能。 另外:海格力斯拟叶在泰国应该是没有分布的,泰国记录分类上比较混乱,早年我观察一个泰国介绍海格力斯的网站上图片被标注学名:Pseudophyllus hercules但是图中的海格力斯后足刺十分发达,当时记忆犹新,后来过了段时间再去发现作者把学名改成了Pseudophyllus titan,另外我发现就是许多标本销售网站标注:Pseudophyllus hercules 产地信息:泰国,几乎都是后足刺发达,而直翅目大全鉴定网站海格力斯图鉴后足的刺并不发达,说明这里又是出现了连锁性错误,更能进一步说明泰国产的其实是泰坦拟叶(并且泰坦在泰国是有分布记录的)因此有收过到泰国产海格力斯标本的朋友不妨可以和国内的泰坦拟叶做一下对比,这两者时常混淆。
【鞘翅目】 Rugosophysis frater 弗拉特细刺角天牛,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特有种,整体外形十分相似Macrotoma hayesii,但是雄性的触角以及前足长度均不如Macrotoma hayesii,整体气质略显呆萌,简直就是亚洲版的Macrotoma hayesii,成虫体长34-90mm以上,它目前包含2个亚种,其最大的亚种是(哈氏亚种),另外Macrotoma hayesii从形象上来讲真的也不适合放在Macrotoma属,而是更符合Rugosophysis属,个人猜测Macrotoma hayesii日后还会有重新做分类调整的‘’可能‘’。 Rugosophysis frater frater(指名亚种) 主要分布:马鲁古群岛:塔宁巴尔群岛(延德纳岛)。 Rugosophysis frater hasani(哈氏亚种) 主要分布:马鲁古群岛:塔宁巴尔群岛(拉拉特)。
【鞘翅目】Neocerambyx vitalisi 威氏新肿角天牛(又称:锐柄肿角天牛),成虫体长40-90mm以上,国内大型天牛之一,相对较为罕见,首次在福建发现,和国内同属的另两种:Neocerambyx grandis(巨型新肿角天牛 即:铜色肿角天牛)和 Neocerambyx raddei(栗色新肿角天牛)的主要区别是:触角柄节端部加宽,外端具尖,并且上限体型可能更大,雄性和雌性的外观区别可通过触角来区分,雄性触角更长更发达。 主要分布:中国(海南,福建,云南),泰国,老挝,越南等地。
【鞘翅目】 Neocerambyx gigas 巨人新肿角天牛,雄性拥有明显瘤状形触角,它们身上有复杂的斑纹,国内称之:闪光肿角天牛,我想主要是因为它们复杂的斑纹类似Aeolesthes(闪光天牛属)因此才这么称呼的吧,实际上两者有很大差别,并且前者体型更大,gigas种名‘’巨人‘’,属名开头Neo含义‘新‘’’,它为本属最大种,成虫体长40-100mm。 主要分布:婆罗洲,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
【螳螂目】Tauromantis championi Tauromantis championi 乾氏牛螳,北美的大型螳螂,成虫的体长范围不明,但很有可能超过同样身为美洲的大型螳螂之一的Macromantis属成员,乾氏牛螳的成体母大个体很可能达到并且超过120mm,原先在Phasmomantis属(学名:Phasmomantis championi,异名是Phasmomantis longicollis),它们背甲十分长,呈箭头状,有复杂的斑纹,雌性短翅,雄性长翅。 分布: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巴拿马。
【半翅目】Lethocerus insulanus Lethocerus insulanus 岛屿田鳖,澳大利亚最大的水生昆虫之一,该种在亚洲以及大洋洲也均被发现,特征:背甲V字形纹路,分别带有两个圆点,成虫体长50-70mm以上(大个体应该可以达到80mm),主要分布: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州北部以及北领地,菲律宾和美拉尼西亚的部分地区,包括新喀里多尼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蜻蜓目】Philoganga robusta ---------------------------------------------------------------------- 雄性雌性稚虫
【竹节虫目】Extatosoma popa Extatosoma popa 波帕幽灵竹节虫(大幽灵),该种是体型比市面上以普及种的Extatosoma tiaratum体型更大,主要区别雌性足片状略有不同以及后脑勺的刺突更多,雄性内翅透明度更高而花斑色更浅,雌性体长110-200mm,雄性体长90-130mm,该相对偏门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两者分布地有重叠因此外网市场会把两者混淆,商家货不对板的情况也是不少见,如活体销售:学名标注Extatosoma popa产地确实澳大利亚,实际上Extatosoma popa在澳大利亚并没有分布,澳大利亚主产的是Extatosoma tiaratum,因此它也更为稀有,波帕标本销售方面还市场会用一个错误学名:Extatosoma popoi horridus,因此对于喜欢收集此类标本的人来说偶尔采用此学名也可以收获不少。 Extatosoma popa原本有2个亚种,分别是Extatosoma popa popa 和 Extatosoma popa carlbergi,后两者合并carlbergi成为了其下异名,只是单纯的形态差异,这个Extatosoma tiaratum也存在此类形态差异,基本就是普通形态和高级形态。 该种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省,伊里安查亚),新几内亚岛,巴布亚新几内亚。Extatosoma popa carlbergi 形态Extatosoma popa popa 形态雄性
【鞘翅目】Chelorhinella kraatzi Mecynorhina (Chelorhinella) kraatzi 卡拉兹角花金龟,它属于Mecynorhina亚属 (Chelorhinella)的物种,该亚属下目前共计4种,卡拉兹是其中辨识度最高的一种,雄虫体长约38~72mm,雌虫为36~44mm。 雄虫头角细长端部分叉呈鲜红色,前胸背板中央和两侧边缘为黄色细条纹,剩余为黑色,鞘翅整体体色以黄色为主,黄色条纹+斑点(两侧缘);有的个体身上的条纹偏橙色,前足胫节内侧有3~4个明显的刺突。 卡拉兹长角花金龟繁殖饲育略微困难,孵化率较低,幼虫折损率相对较高,喜欢较干燥的环境,幼虫饲育温度建议控制在18度左右,L3可以降至14~18°。 原先包含2个亚种,除kraatzi指名亚种外,另有marlenae亚种,后来两者合并marlenae成为了其下异名,因此现在没有任何亚种之分,只是单纯个体上的色泽形态差异。 仅分布:喀麦隆西北部,尼日利亚。
【鞘翅目】Mecynorhina polyphemus Mecynorhina (Mecynorhina)polyphemus 波丽菲梦斯角金龟,主要栖息于非洲地区茂密的热带森林,野外以水果和树汁为食,属于大中型花金龟,在分类上属于指名亚属仅此一种,雄虫体长约39~80mm+,雌虫约38~54mm。雄虫头角发达,头角整体为黄色,端部为黑色且呈较大分叉,头角基部两侧各有一个发达的突起,体表覆盖有明显绒毛,整体为绿色,也有部分为红色系个体(腹板则覆盖着黄色绒毛),前胸背板有5条纵向黄色细条纹,鞘翅上有纵向排列的不规则额度黄白色斑纹。 波丽菲梦斯包含2个亚种,除指名亚种外,还有一个confluens亚种,和原名亚种相比,鞘翅上的黄白色斑纹纵向排列不如原名亚种整齐,斑纹数量和密度也相对较少;鞘翅呈现绿色光泽,但雄虫光泽度不如雌雄,也有部分个体为红色,原本身体偏绿的部份会呈现红色色泽,该亚种市场流通率高于指名亚种。 波丽菲梦斯角金龟繁殖饲养简单,常规发酵木屑即可,产房布置时木屑压紧10cm,湿度略偏干,幼虫饲育温度:14-30℃。如开完土蛋请注意保湿,过干的土茧会导致羽化后的成虫无力破茧而出力尽而亡。幼虫期为10~12个月。 亚种名录: Mecynorhina polyphemus polyphemus,分布:科特迪瓦、加纳、喀麦隆、多哥、贝宁以及安哥拉。 Mecynorhina polyphemus confluens,分布:中非、加蓬、乌干达以及刚果。
【广翅目】 Acanthacorydalis unimaculata Acanthacorydalis unimaculata 单斑巨齿蛉,和本属的东方巨齿蛉相似度极高,两者也是最容易混淆的,主要区别在于东方巨齿蛉单眼后有一对圆形的斑点(个体差异不同可导致斑点的大小),而单班则没有,体长上两者大致也是相当或单班略小一些。 头和背板黑色,头顶具黄黑相间的网状纹,单眼前有一横向的黄斑,而单眼后有一块连接式的黄色斑块,有的个体则不明显或完全没有,因此也可以称作‘’无斑巨齿蛉‘’,前胸和东方一样具不规则的黄斑,雄性上颚极发达, 基半部内缘有一大齿, 端半部内缘有2小齿,有红色以及全黑色齿形。 分布:中国(华南,华中各省),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中部。
【鞘翅目】Batocera gerardhoullieri
【广翅目】 Acanthacorydalis asiatica Acanthacorydalis asiatica 亚洲巨齿蛉(又称:中南巨齿蛉或属模巨齿蛉),在Acanthacorydalis属中已是属于体型较小种,雄虫全长(牙计算到翅尖)普遍在120mm下上,头胸橙色并被黑色的复杂条纹包围,个体的差异使得条纹的形状以及占据面积有所不同,雄性大颚有长短之分,超级长牙形雄虫的大颚形状弯曲度很大,并且非常的纤细且内侧几乎没有大齿突。 主要分布:缅甸北部(克钦邦),泰国(清迈),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中国(云南)。
【鞘翅目】Xixuthrus lunicollis Xixuthrus lunicollis 齿胸巨天牛,印尼最大的天牛,原为Xixuthrus microcerus的亚种之一(并且是当时其中最大的一个亚种),成虫体长50-130mm,雄最大体长136mm+,雌虫最大体长117mm+,触角根部有明显尖刺,背板两侧边缘有比同属其他种类更为精致的齿轮状刺突,体型是该属种目前排在第三大的品种,和斐济当地同属另外两种视为Xixuthrus三巨头,不过不同的是Xixuthrus lunicollis在印尼当地是优势种,同时它也是市面上标本销售最常见的一种! 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布鲁岛,塞兰岛)。
【鞘翅目】Xixuthrus microcerus Xixuthrus microcerus 微纹巨天牛,Xixuthrus属著名品种,原先有6个亚种,后来经过重新划分,只剩下2个亚种,成虫体长40-100mm(目前最大雄性110mm+),和Xixuthrus大多种类一样,体色有深褐,浅褐,棕以及偏红等个体,触角根本基本没有尖刺。 亚种名录: Xixuthrus microcerus microcerus 分布:马来西亚(沙巴,金马伦高原以及沙捞越),印度尼西亚(爪哇,苏拉威西,苏门答腊),婆罗洲,澳大利亚以及菲律宾。 Xixuthrus microcerus sundaorientis 2018年分化出的亚种,仅分布:菲律宾(巴拉望)。 过去的另4个亚种现今提升至独立种 Xixuthrus microcerus axis 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 Xixuthrus microcerus bufo 分布:马鲁古群岛 Xixuthrus microcerus lunicollis 分布:马鲁古群岛 Xixuthrus microcerus nycticorax 分布:澳大利亚
【鞘翅目】 Neolucanus perarmatus Neolucanus perarmatus 刀颚新锹甲(俗称:中国大圆翅锹形虫),新锹属最大种,雄性体长43-82mm+,雌性体长38-57mm,拥有多种齿形,雄虫大颚端部约1/4处有垂直突出三角形齿突,基部至中央初较直;头部为磨砂亚光状态,前胸背板后角半圆内凹,末端两端有较长的尖锐突出;体背中度隆凸,鞘翅黑褐色有较强闪亮光泽。 目前包含2个亚种, Neolucanus perarmatus goral 亚种,相比原名亚种大颚更长,头部较有光泽,也是最大的亚种。 亚种名录 Neolucanus perarmatus perarmatus 主要分布:中国(云南、西藏东南部)、泰国、老挝、越南北部。 Neolucanus perarmatus goral 主要分布: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浙江)。
【竹节虫目】Platycrana viridana Platycrana viridana 栎绿板胸竹节虫,雄性体长72-100mm,雌性体长120-150mm,是主要分布华莱士线一带的大型竹节虫,整体形象类似Paracyphocrania属的豹斑,但内翅是粉色透明,雄性背板有些许刺突,它们通体绿色,今年来国外开始繁殖该品种,另外有趣的是该竹节虫的许多异名里出现过‘’Mantis viridis‘’螳螂的名字,不知道当时命名者是怎么想的。。。。 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安汶岛,班达群岛,巴厘岛,珀伦岛以及苏门答腊岛),新几内亚岛,菲律宾。
【竹节虫目】Nesiophasma giganteum Nesiophasma giganteum 巨大岛栖竹节虫,印度尼西亚当地的大型竹节虫,成虫体长范围暂且不明,最先公布过雌性最大个体数据为:体长278mm+,足展全长446mm,之后在国内小吧主西域阳公布过了体长285mm+雌性,对于它们还能够生长到多大是个未知,现在国外该品种现在逐渐开始饲养起来,大致推算出雌性体长在220-280mm以上,雄性140-180mm,其主要分布在苏拉威岛(珀伦岛)。
【鞘翅目】 Xixuthrus nycticorax Xixuthrus nycticorax 暗纹巨天牛,曾经是Xixuthrus microcerus的亚种之一(Xixuthrus microcerus nycticorax),现在似乎也被提升成独立种,目前只确认生存与澳大利亚(分布地:昆士兰),Xixuthrus属中有不少大个体可以突破百的物种,而该种体长范围不明,不知大个体或者上限能否达到或突破100mm,该种六足相对粗短,即使雄性的前足也十分短,Xixuthrus中整体气质相对呆萌的品种。
【鞘翅目】 Macrotoma hayesii Macrotoma hayesii 哈氏大密齿天牛(哈耶斯棘腿天牛),旧学名:Telotoma hayesi,现归入为Macrotoma属并且是该属最大种,雄虫最大体长52-130mm以上(目前最大个体139mm+),雌性体长43-100mm以上(目前最大个体110mm+),主要分布:几内亚湾东南部的普林西比岛以及圣多美岛,它是非洲最大的天牛,体色通常黑或棕,触角和腿上布满密刺,雄性的前足可能是除长臂彩虹天牛以外最长的种类。
【鞘翅目】 Bandar pascoei
【鞘翅目】Megasoma janus 亚努斯大兜虫,与亚克提恩大兜十分相似,但其光泽更强(因此俗称鞘翅闪亮大兜),胸角较向内短小,雄虫体长46~118mm+,雌性体长40~78mm+,主要分布:秘鲁、厄瓜多尔、巴西、玻利维亚、,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地,亚努斯大兜虫此前曾被视为亚克提恩亚种之一,2002年被单独分类,并有janus、ramirezorum、fujitai三个亚种。但是2018年对亚努斯大兜的分类又做出了调整,原先的两个亚种fujitai藤田亚种(外形更接近亚克)和ramirezorum雷米瑞兹氏亚种分别被提升为独立品种,同时从原名亚种中又细分出一个新的亚种,既:argentinum阿根廷亚种。 新划分后的亚努斯大兜原名亚种(Megasoma janus janus)主要分布于巴西的南马托格罗索、圣保罗州,巴拉拿州以及巴拉圭东部地区。就外观而言,头角开叉较原先的两个亚种要大,同时身上光泽也更强烈。 阿根廷亚种(Megasoma janus argentinum)的主要分布于巴西的马托格罗索州、南马托格罗索州,以及玻利维亚、巴拉圭(西部)以及阿根廷。相比原名亚种,阿根廷亚种头角开叉幅度及开叉中央的凹入幅度均更强,当前市面上流通的原名亚种其实均是新分类后的阿根廷亚种。 亚努斯大兜虫繁殖饲养不难,但超长的幼虫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饲养适宜温度为20~28度,幼虫饲养雌虫需要5L以上容器,雄虫15L以上,食材发酵木屑即可。
【鞘翅目】Megasoma ramirezorum 雷米瑞兹氏大兜,原是亚努斯大兜其中一个亚种(Megasoma janus ramirezorum),还没分化出去之前是“亚努斯大兜”里最出名流通的也最多的亚种,在2018年将其从亚种的地位提升为独立品种,雄性体长50~125mm 雌性体长45~83mm。 体色为黑色或偏棕色,雄虫身体浑圆而腹部宽厚,头角厚度整体恒定,端部简短分叉(部分个体稍微外扩);胸角发达有棱有角,鞘翅闪亮有光泽。 曾经在世界最强虫王节目多次出现,可谓是虫王系列里战绩最好的象兜了。 主要分布: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及秘鲁西北部。
【鞘翅目】Macrodontia castroi Macrodontia castroi 卡斯特罗巨齿天牛,雄性背甲偏方形,背板较为光滑没有密度刻点,中央光泽度非常高,雌性背板中央较为光泽两边具有明显的密度刻点,成虫体长43-115mm+,仅分布: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
【直翅目】Tropidacris grandis Tropidacris cristata grandis 巨型隆脊蝗,Tropidacris cristata:鸡冠隆脊蝗(grandis绿巨亚种),这个亚种的独特之处在于体色只有绿色这一个色系,后足的为黄色尖刺,红色内翅伴有淡黑色斑点,虽然名字中带有‘’巨大‘’的意思,但并非Tropidacris cristata的最大亚种,不过大个体母头翅长度能够达到120mm左右,该亚种日后有升级为独立种的可能性,主要分布南美和中美洲。
【鞘翅目】 Eupatorus sukkiti 素吉尤犀金龟(素吉五角兜),成虫体长30-81mm+,国内最晚被发现的Eupatorus属,同时也是国内三种五角中数量最少和分布最狭窄的种容易与细尤混起来,取食阔叶树汁和成熟水果,具较强趋光性,主要分布于缅甸以及我国云南,野外成虫通常于6月中~9月中下旬出现。 雄虫特征是顶部胸角呈平行,与顶部胸角之间距离很宽,平等伸展 ,大型个体指向前方,略微下弯,两侧胸角粗短不发达,前足胫节细长,刺突短而钝。 雌虫额部微凸,前胸背板刻点较粗大,侧部有刻纹。 素吉疣五角大兜差不多要3年一代,整个幼虫期较长,约18~24个月,蛹期2~3个月。
【双翅目】Pantophthalmus zoos Pantophthalmus zoos 佐斯大虻,该属中一种身形相对修长的品种,最大的特点是后足形状较宽有特化迹象,触角黑色,六足全黑或半综褐色,翅膀黑褐相间,腹部两侧各有三个白色三角形斑点,成虫大个体头翅计算长度可以达到50mm+,本种只分布于北美洲,目前确认分布地只有墨西哥。
【双翅目】Pantophthalmus vittatus Pantophthalmus vittatus 黑斑大虻,本属体型较小的一种,成虫体长22-33mm+,通常触角与六足附节黄色,背板三条较为纤细的黑色竖立条纹,两侧各有一对不规则黑色斑点,腹节两侧以及中央各有黑色斑状纹,体色多样。 巴西,厄瓜多尔,秘鲁,法属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委内瑞拉,苏里南等地。
【双翅目】Pantophthalmus chuni Pantophthalmus chuni 春氏大虻,本种相似度和同属的Pantophthalmus bellardi较为相似,复眼中间以及触角均为黑色,背板的三条竖立黑色条纹形状也极度相似,两者主要区别在于Pantophthalmus chuni六足附节为黄色,黑色腹部没有Pantophthalmus bellardi那么有光泽度,腹部两侧有黄白色的三角形斑纹,成虫体长32-45mm左右。 主要分布: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秘鲁,巴西,法属圭亚那,阿根廷,玻利维亚。图3转自:剁手买买买
【双翅目】Pantophthalmus planiventris 帕拉文特里斯大虻,该种分布面积非常广泛,整体比例不属于太出众的品种,头部较小,深灰背部有3条黑色竖立条纹,触角黄色,六足附节连接式黄色,通常红色腹部(可能和其他多数种类一样存在全黑色腹部个体)腹部边缘黑色,胸腹连接处两侧突出的怪状物上呈天蓝色(标本会褪色),也是该属中观赏性比较高的一种。 分布: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西,秘鲁,墨西哥,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
【双翅目】Pantophthalmus pictus 佩普泰斯大虻,成虫体长33-46mm,是该属中体色较为靓丽的一种,六足附带两侧黄色,腹部黑色两侧各有一对白色斑点,触角金黄色,雄性背部通常灰白色,接眼式复眼 分布:巴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地。
【鞘翅目】Odontolabis yasuokai 安冈氏鬼艳锹(亚士欧凯)分布于苏门答腊岛南部,属于大型鬼艳锹,雄虫体长约40~88mm,雌性体长30-47mm。 雄虫长齿型大颚较长,大齿突位于颚中央上方,(雄虫也存在短齿型、中齿型等个体),头部较小,眼后侧缘突起较大且圆润,头部中央有黄褐色斑纹呈倒正三角形,胫节略短。雌虫头部和前胸背板呈亚光状态,前胸背板左右两侧没有黄色斑纹。 亚士欧凯鬼艳锹外观和拉可达尔鬼艳锹(Odontolabis lacordairei)以及绚丽鬼艳锹(Odontolabis spectabilis)相似,辨识点在于,第二对大的内齿突尖端较宽,身型更为纤细,大颚、头部以及前胸呈亚光状态,光泽度不如拉可达尔鬼艳锹,雌虫背板两边无橙色斑点。
【鞘翅目】Odontolabis stevensi 史蒂芬斯鬼艳锹(史氏鬼艳) 产地:印度尼西亚的大型鬼艳,当地全年可见,雄性拥有短,中,长齿不同大颚形态,大型雄性通常为长齿形,大颚端部呈三分叉状态,大齿突近端部附近,眼后缘有发达的三角形突起,前胸背板后角没有内凹,不同的亚种存在明显差异,鞘翅颜色多变,有全黑,两侧前缘以及末端为褐色斑纹,两侧边缘黄色以及中央为红褐色等个体,雌性整体呈椭圆形,眼缘突起呈三角形状且较为锐利。 雄性体长40.2~95.3mm 雌性体长30~47mm,鬼艳中属于较为容易饲育的品种,幼虫期雄性13-15个月,雌性12-13个月。
【鞘翅目】Odontolabis latipennis Odontolabis latipennis 宽翅鬼艳锹,雄性体长41.6mm-80.8mm,雌性体长30-49mm,通体全黑色,雄性大颚只有独特的短齿,并不像哥斯拉鬼艳那样左右不对称,不同个体的雄性大颚发达程度不同,基部有粗壮内齿,眼缘幅宽较大后方三角形突起发达,前胸背板后角末内凹,前足胫节有较强内弯,外侧缘有数枚尖锐的刺突。 雌虫眼缘突起较弱;前胸背板略有光泽,前方侧缘几乎呈直线状且较窄,后角有微弱的内凹。 繁殖不需要产木,直接用发酵木屑压实即可。 分布:菲律宾,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图2转自闲鱼大佬:MR00
【鞘翅目】Xixuthrus axis Xixuthrus axis 艾克萨斯巨天牛,原Xixuthrus microcerus的亚种之一,后提升为独立种,除原名亚种以外,并在2018年分化出亚种(Xixuthrus axis kozlovantoni),成虫体长50-110mm左右,前足腿节略有片状突起,其中一个亚种雄性尤其大个体背甲形状会略呈方形两侧有不规则齿突,总之不同个体的差异较大。 分布: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查亚普拉,马诺夸里,西巴布亚),伊里安查亚,卡拉克隆岛,卡伊群岛,莫洛泰岛,萨拉瓦提盆地,巴布亚新几内亚(诺曼比岛,新不列颠岛),布干维尔岛,新爱尔兰岛,澳大利亚等地。
【直翅目】Panacanthus cuspidatus Panacanthus cuspidatus 尖齿锯棘螽(鬼王螽斯),遍布美洲的大型草螽,本属最大种,不含翅體長約40-55mm以上,含翅包括头角長度可達65-80mm以上。 典型的杂事性螽斯,南美洲最常见种之一,头顶拥有齿锯状的大角,一副黄色大牙着实狰狞,腿部布满尖刺,通体绿色,相貌奇特怪异,它们还会时长偷吃其他昆虫的蛹以及卵块,遇见威胁时会迎面张牙舞爪的示威,雄性会摩擦翅膀,发出响亮、高亢、像口哨一样的歌声传到高高的树冠上,来吸引雌性。 分布:秘鲁,巴西,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圭亚那,尼加拉瓜,委内瑞拉等地。 帖子为重置版,原发布者:澤
【螳螂目】Stagmatoptera supplicaria Stagmatoptera supplicaria 折缘眼翅螳(异命:Stagmatoptera flavipennis),本属大型种,雄性体长65-90mm(含翅),雌性体长70-110mm(含翅)。 雌性前翅眼斑巨大,内翅黄色,雄性前翅眼斑退化只有不太明显的线斑纹,翅膀中域包括内翅为透明,也是美洲大型螳螂物种代表之一。 分布:秘鲁,巴西,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玻利维亚,哥伦比亚,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委内瑞拉。
【螳螂目】Hierodula dyaka 迪亚卡斧螳,这种斧螳和大多数斧螳不同的是,雌雄身体比例都十分修长,除体型大小以及生殖器意外,几乎很难区分公母,整体外形又类似于Camelomantis属丽斧螳,翅膀长且薄,擅于飞行,成虫体长78-110mm(可能乃至更大),体色绿或蓝青色较为常见,股部两排有明显的白色斑点。 分布:中国(云南,广州),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婆罗洲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地。
【螳螂目】Rhombomantis longipennis Rhombomantis longipennis 长翅菱螳,是2011年正式命名的新种,成虫体长(头到翅端70-100mm以上,并很有可能冲破110mm)体色有绿和褐色,该种先前一直被误认为是Rhombomantis tectiformis盖菱螳(原:Rhombodera tectiformis盖菱背螳),前胸很短翅很长,不过本种母虫翅更厚,前足基节是蓝色带有多个白色白点,腿节粉色,而真正的Rhombomantis tectiformis前足基节没有蓝色,背甲形状有明显不同,外网活体图都少的可怜,并且中国并没分布记录,Rhombomantis是新建立的属,目前确认5种其中包括了原来的Rhombodera tectiformis盖菱背螳和褐菱背螳rhombodera fusca(即:短背斧)。 目前确认分布:泰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云南。 以下一部分图均来自吧友。
【螳螂目】Deroplatys truncata 眼镜蛇枯叶螳,主要生活在东南亚雨林底层的拟态猎手,成虫体长45-70mm以上,外形酷似一片枯叶,体色棕色,有模仿枯叶的深色和浅色斑点,如其名,有着还原度极高的特化胸背板,展翅迎敌时,犹如激昂的眼镜蛇一般,在受到惊吓时会撑开前翅和后翅,露出内侧鲜艳颜色来恐吓天敌。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以及新加坡等地。 帖子为重置版,原发布者:风临昔之光阴
【膜翅目】Megascolia procer Megascolia procer 机甲大土蜂,雄蜂体长可达35-50mm,翅展58-76mm,雌蜂体长可达50-65mm,翅展85-97mm,是世界最大级土蜂, 通体黑色,头部和腹部各有一道黄色的纹路,翅膀上有一层蜡膜并且散发着金属般的耀眼光泽,外形酷似机甲,不同亚种以及个体差异可以导致它们头部的黑色标志不同以及身上黄色斑块的数量差异和不同程度的翅膀颜色差异,这种大型土蜂的幼虫寄主是南洋大兜。 四亚种名录: Megascolia procer bimaculata(菲律宾产亚种) Megascolia procer javanensis (爪哇产最大亚种) Megascolia procer nigriventris (苏门答腊亚种) Megascolia procer procer (原名亚种,马来西亚,越南,婆罗洲,印度尼西亚) 中国云南也存在一个未知亚种分布 雄性雌性
【鞘翅目】Trichogomphus alcides Trichogomphus alcides 阿尔西德斯瘤犀金龟(魔龙兜),该种有的分类把当归入为Trichogomphus lunicollis的亚种,也有的讲它升级为独立种,目前不好百分百确认它到底属于亚种还是独立种,但它的外形特征和Trichogomphus lunicollis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即使它现在真的只是Trichogomphus lunicollis的一个亚种,但也并不排除将来会成为独立种的可能,体型是Trichogomphus属中目前最大的一种,成虫体长30-74mm+,大个体雄性头角弯曲幅度更大末端分叉明显,中部的角突更发达,胸角形状相对Trichogomphus lunicollis要明显窄的很多,和Trichogomphus lunicollis一样不同个体的大小雄性角形差异很大。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婆罗洲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地。
【鞘翅目】Trichogomphus lunicollis
【鞘翅目】Hystatus javanus Hystatus javanus 爪哇扁天牛,这类天牛最其他之处是在于跗节上没有吸盘,也是天牛家族中为数不多没有吸盘的种类,雄性和雌性的触角长度基本相当,主要区分在于雄性背甲形状和雌性不同,以及大鄂更发达,体色通常全黑或偏棕色,分布: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马来西亚,成虫体长24-85mm。
【鞘翅目】Scapanes australis Scapanes australis 南方三角犀金龟(巴布亚三角兜),它曾经也被归入过Oryctes属,当时学名为:Oryctes menalcas,后被放置到Scapanes,目前该属有2种,Scapanes australis为体型最大的一种,并且包含亚种,不同大小以及亚种雄性个体的头和胸角差异巨大,大角雄性个体霸气威武,雄性体长35-75mm,雌性25-50mm+,成虫会蛀食椰子树、西米棕榈树及香蕉树。 主要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美拉尼西亚。
【鞘翅目】Callipogon sericeus Callipogon (Callomegas) sericeus 英寸锯天牛(塞里斯锯天牛),Callipogon亚属Callomegas的品种,另外常见种小名:sericeum,limonovi等已确认为同种,是该亚属最大种,该亚属现存在2种,另一种是名为:Callipogon (Callomegas) proletarius的小型品种,成虫体长55-120mm,雄性齿形有长中短之分不同个体的齿形各有独特之处,长牙大个体雄性类似鸭嘴兽,身上覆盖灰色绒毛,分布:多米尼加,古巴,加勒比,波多黎各,海地。
【脉翅目】Crambomorphus madagascariensis
【鞘翅目】 Oryctes gnu
【鞘翅目】Eupatorus gracilicornis Eupatorus gracilicornis 五角大兜虫(细尤犀金龟、细角疣犀金龟) 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度及中国的广西、云南;雄性体长45-102mm+, 雌性体长40-60mm+,为Eupatorus属的最大种同时也是我国体型最大的兜虫之一 头胸黑色而鞘翅为橘黄色到橙褐色(缅甸产的个体鞘翅偏奶油色到淡黄色,故此又被称为“缅甸白五角大兜”),有着四个小胸角与长长的弯曲头角,少数个体会出现头角分叉的变异。野外主要栖息于竹林中,以嫩竹子和竹笋的汁液为食,因此曾经有种说法是五角大兜的饲养和繁殖需要用到竹叶,不过后来被证实并不必要,但在繁殖上五角大兜也确实是一个有点难度的种类,无论成虫幼虫都比较怕热需要温控最好保持在20-24度,幼虫食性也不像大多数兜虫那样偏腐,而是需要食用轻到中度发酵的木屑,幼虫期一年到一年半甚至两年,羽化后的蛰伏期更是可以长达半年...而出蛰伏后成虫寿命则只有两三个月...... 帖子为重置版,原发布者,小吧主:广DR叁叉
【鞘翅目】 Odontolabis intermedia Odontolabis intermedia 英特梅迪亚鬼艳锹,主要分布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内格罗斯岛、班乃岛、锡布延岛、宿雾岛等岛屿上,是体型最大的鬼艳锹,雄虫体长约45~107mm,雌虫则为38~53mm,野外多见大中型个体,小型个体较为少见。 英特梅迪亚鬼艳锹生性好斗,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有明显趋光性,成虫白天和夜间都比较活跃,经常聚集一起吸食树汁。 英特梅迪亚鬼艳锹大型雄虫大颚基部呈现较大的内弯,颚整体向前延伸,基部有细长发达的三角形基齿,前胸背板侧缘前方有发达的三角形突出且边缘较圆润。 英特梅迪亚鬼艳锹和亚里斯鬼艳锹外观有些相似(尤其是中型个体),且产地也有重叠,不过可通过以下特征进行区分:英特梅迪亚鬼艳锹体色为黑色,鞘翅具有很强的光泽度,但前胸背板则为磨砂亚光;成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不太会晃动触角,而亚里斯鬼艳锹常常晃动。 原为Odontolabis dalmanni 戴曼尼鬼艳锹亚种之一,但目前英特被升级为独立种,同时部分戴曼尼鬼艳锹亚种,如 O.dalmanni simeuluensis,O.dalmanni subita、O.dalmanni rudicae、O.dalmanni batuensis 等一同被认定为是英特梅迪亚鬼艳锹的同种异名。
【鞘翅目】Oryctes gigas 帖子为重置版,原发布者,小吧主:广DR叁叉分为两个亚种:分布于非洲-赤道地区的Oryctes gigas gigas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北部的Oryctes gigas insulicola
【鞘翅目】Golofa porteri Golofa porteri 波特莱竖角兜(波特利尔大竖角兜) 竖角兜属的最大种,雄性体长50~110mm,雌性体长30~65mm,该属最大种,雄性同时也有着兜虫中比例最长的前足,因此又名长臂竖角兜,相比之下雌性无论是外形还是颜色都跟雄性看起来有点不像是同一个物种,通常为黑色...分布于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是栖息于高海拔地区的低温虫,饲养温度最好控在15-25度,幼虫期一年以上,成虫寿命3-6个月,成虫在野外以嫩竹子的汁液为食 竖角兜顾名思无论头角还是胸角基本都是向上竖着的,波特莱竖角兜的头角上有锯齿状的角突,胸角上有绒毛,由于两角都很细长看起来像是脑门上长了两根天线因此也被虫友戏称为“大天线宝宝”,但是角的构造比较易断无法承受很大的力量,所以雄性之间的争斗更多是先互相挥动前爪,如果双方都不肯退让才会用到角 帖子为重置版,原发布者,小吧主:广DR叁叉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