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翼
風間の薰
\\m/
关注数: 1
粉丝数: 769
发帖数: 45,256
关注贴吧数: 32
【双翅目】 Phellus piliferus Phellus piliferus 虎毛大盗虻 该属的成员体型巨大,且是澳洲乃至世界范围体型最壮硕的食虫虻,目前已知三种,Phellus piliferus在1922年被命名,是本属种第2种被发现的,也是其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虫体长可达30-60mm,最大的雌性将近70mm. 它们体型硕大,头部非常宽,身上黄白色加黑色的茸毛形成类似虎皮一样的视觉冲击,巨大的翅膀在飞行时能够发出嗡嗡响声,它们也时顶尖的掠食者。 分布: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竹节虫目】Eurynecroscia nigrofasciata Eurynecroscia nigrofasciata 黑带宽亡䗛(又称:黄伞竹节虫,黑条黄扇竹节虫),原先被归入过Tagesoidea属,现是独立属单独种,色彩艳丽,后翅明艳的黄色和黑带是典型的警戒色,突然展开飞行时往往让掠食者大吃一惊,微风吹过时它们会吃东西,不仅仅是为了跳起舞来更有活力,有微风吹动的时候,吃东西的动作更加隐蔽。 雌性体长70-97mm,翼展约110mm,雄性体长50-66mm,翼展70mm, 分布:婆罗洲,马来西亚金马仑高原,沙巴州等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竹节虫目】Paracyphocrania lativentris Paracyphocrania lativentris 宽胫豹斑竹节虫,该属于第一种豹斑䗛,1908年命名,同样分布在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珀伦岛),成体体长不明,可能大致和新豹斑相当,该种目前市面上无流通,相对罕见,缺乏具体数据信息,区别在于该雌性翼展时翅缘是红色的,而雄性的体色和Paracyphocrania major也有明显区别,尤其在于腿部,该种雄性褐色面积较大。
【竹节虫目】Paracyphocrania major Paracyphocrania major 大豹斑竹节虫,雄性体长95-110mm,雌性体长125-165mm,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珀伦岛),内翅底色为橙色,上面散布着黑斑,不同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数量以及大小的黑斑,该种在2015年发现是该属中第二种豹斑,差别在于该种雌性豹斑翼展时翅缘为蓝色(标本保存不当时可能会褪色),并且该种目前在市面上无论活体还是标本都有大量流通和饲养。
【半翅目】Hydrocyrius punctatus Hydrocyrius punctatus 刻纹水狼蝽(刻纹大力负子蝽) 外形和Hydrocyrius colombiae相似,但整体身形较为圆润,背部的刻纹相对较暗一些,成虫体长48-70mm,该物种目前似乎只确认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和Hydrocyrius colombiae的娇小亚种分布地有重叠,容易混淆。 注:该种标本销售或展示,经常学名被错误标注成:Lethocerus oculatus。
【半翅目】Hydrocyrius colombiae Hydrocyrius colombiae 哥伦比亚水狼蝽(又称:大力水手蝽,大力士负子蝽),成虫体长50-75mm以上,世界最大级的负子蝽,也是该属已知5种中体型最大种,种小名一翻译为:哥伦比亚(着实有点惊讶),异名:Hydrocyrius herculeus(大力神水狼蝽)成员主要分布非洲,是生猛的水生捕食者,体型庞大,具有发达的复眼,捕捉足为两个爪钩,雄性中后足通常比雌性更宽,且有许多足毛,该种除分布非洲外,亚洲也存在少量分布,其包含2个亚种。 过去几种常见学名:Hydrocyrius columbiae,Ilyotrephes herculeus,常规错误学名:Belostoma cordofana 亚种名录: Hydrocyrius colombiae colombiae(指明亚种) Hydrocyrius colombiae minor (娇小/罕见亚种) 非洲分布:安哥拉,刚果,阿尔及利亚,马拉维,布基纳法索,乍得,博茨瓦纳,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加蓬,坦桑尼亚,扎伊尔,埃及,南非,喀麦隆,象牙海岸,赞比亚等地。 亚洲分布: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地。
【鞘翅目】Sphaenognathus giganteus Sphaenognathus giganteus 巨型皱翅锹(秘鲁巨牙四眼锹),雄性体长44-87mm,雌性体长32-50mm以上,栖息地通常位于2000米海拔的热带雨林山区,温度偏低。四眼锹外形较怪异,眼缘外侧非常发达,从侧面看好像是头部上下各长了一对眼睛,被大家戏称为四眼锹甲。 是南美的第二大锹甲,体长仅次于智利长牙锹但体积要比智利更大,雄虫长有夸张的大颚,头部较小,腿较长。六足胫节上有较多的刺突。全身覆盖有银色的毛发,不同角度下能看出绿和紫色的金属光泽,非常的漂亮;不少学者们认为这些毛发主要用来应对高海拔山区的低温。 是该属最大的一种,雄虫大颚是该属中最发达的品种,有绿色和紫色的金属光泽。 主要分布: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 巨型皱翅锹原先为Sphaenognathus feisthamelii(费氏皱翅锹 / 费斯塔梅尔四眼锹)的亚种,费氏雄性最大体长纪录约为70mm以上,主要产地为哥伦比亚,而巨型皱翅锹雄性最大记录目前达到了87mm+. 市面上的活体以及大量标本销售都出自秘鲁产地的Sphaenognathus giganteus,但有不少依然还被标注着Sphaenognathus feisthamelii,我想这和年代久远以及早期两者间是亚种关系因此Sphaenognathus feisthamelii giganteus和Sphaenognathus feisthamelii feisthamelii均被直接套用为Sphaenognathus feisthamelii。 皱翅锹属(四眼锹属):前鞘翅表面有明显的皱皱的沟纹,因此该属也被称为皱翅锹属,和智利长牙属于近缘种,两者的祖先均来之于冈瓦纳古陆(冈瓦纳大陆)。大颚厚实变化多样,头幅宽度远小于前胸宽幅,喜好低温,拥有细长的胫节,复眼眼缘突起被一分为二(一对复眼犹如4个眼睛一般,四眼锹的名称也由此而来),触角为6节,全身覆盖有厚厚的毛发,同时全身拥有不错的金属光泽。
【竹节虫目】Macrophasma sp Macrophasma sp 宏竹节虫未确定种,它有些类似于Macrophasma lyratus和Macrophasma biroi的结合体,即无前胸扩张,两侧又没有齿轮刺突,当然Macrophasma lyratus的一些个体成长因素确实会出现胸斑无扩张或扩张小的现象,因此它除了是未定种之外也有概率为Macrophasma lyratus,该sp目前国外所出售的几只标本都非常大,雌性大约能够在250mm上下,最大一只达到了260mm+,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的西巴布亚和亚朋岛。
【竹节虫目】Macrophasma biroi Macrophasma biroi 毕氏宏竹节虫 (毕氏长䗛),和同属的Macrophasma lyratus同时被发现并于1908年命名,该种的雌性背部两侧各带有一排齿轮尖刺,当地人据称体长可以达到300mm,但无从证实。 实际目前它们雌性所在的体长范围大约在190-240mm,雄性95-140mm以上。 主要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图3尺子为英寸
【竹节虫目】Macrophasma lyratus Macrophasma lyratus 琴形宏竹节虫 (琴胸长䗛) 雌性体长在200-250mm前后,雄性体长100-150mm以上。 雌性最大记录268mm,据说曾经也排进过世界最长竹节虫第10位 Macrophasma目前共确认有3种,该种为目前主要流通的一种! 分布: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西巴布亚,该种胸甲呈圆形盾状,有些个体的形状不明显(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Phasmotaenia lanyuhensis)。 该属的三种曾经属名为:Hermarchus,与主要在斐济分布的竹节虫同属,但后来由于始终存有区别因此这3种被拆开成独立属:Macrophasma。 而以上提及到的三个属的竹节虫刚好都属于竹节虫总科下的Stephanacridini(斯氏族)。
【鞘翅目】Cyclommatus imperator 帝王细身赤锹甲 原先在本属中可排第体长第三的锹甲,现在被以独立的蒙奇龙超越 雄性体长30-92mm+,雌性体长25-30mm+。 栖息于野外1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外形和印尼的长牙鸡冠细身赤相似,大颚端部开始1/4之外右大内齿, 端部附近有小内齿,大内齿细长且斜向前方,但大颚更粗一些,有铜色,红色,紫色,蓝色,绿色等多种金属质感色系。 主要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印度尼西亚周边岛屿。
【鞘翅目】Cyclommatus monguilloni Cyclommatus monguilloni 蒙氏细身赤锹甲(蒙奇龙),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的阿尔法克山,西巴布亚,伊里安查亚,新几内亚岛等地。 最早被归属于帝王细身赤的亚种之一,后来成为独立种。 和帝王的区别在于大颚无第二内齿,尽在靠近基部有一较大内齿以及排列不整的小内齿,短牙型基部附近小内齿不明显或没有,体色多样。 雄性体长27-96mm+,雌性体长20-33mm. 栖息于高海拔山区,因此饲养上需要温控,在温控环境下成虫可以存活1年左右,在该属中的寿命相对较长。
【鞘翅目】 Odontolabis bellicocus Odontolabis bellicocus 比利高萨鬼艳锹形虫 原为Odontolabis dalmani(戴曼尼/戴氏鬼艳)其中的一个亚种(Odontolabis dalmani bellicosa /贝利卡萨) 雄性体长42.7-92mm,雌性体长35~58mm,产地印尼爪哇岛,巴厘岛。 雄性大颚整体细长且较直,近基部附近略弯曲,长齿型近基部有相融合的基齿,端部呈3枚齿突融合,头部大且前缘没有向上的突起, 眼缘后方有明显向侧方的突起,前胸背板消光状态,胫节粗壮。 雌性前胸背板和雄性一样为亚光色泽。 本种繁殖较为容易,但要出大型个体比较困难。
【鞘翅目】 Odontolabis siva Odontolabis siva 西光胫锹甲(又称:西奥锹甲,黑鬼艳),日夜出没,分布于海拔300~1800米地区的常见昆虫。具趋光性。鞘翅具有艳锹形虫属光滑且闪闪发亮的共同特征。 雄性成虫的型态大致分为三种:长、中和短牙型。当两只雄性成虫互相遭遇后,双方不会马上进行战斗,而是用触角互相确认对方的体型。自知身形处于劣势的一方会不战而降,避免掉不必要的战斗伤害。 雄性体长44~94mm,雌性体长38~61mm,有着强横的力量及不俗的咬合力,是国产锹甲当中的顶流战力之一! 分布:不丹、中国、印度、老挝、柬埔寨、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等地。
【蜻蜓目】Indaeschna grubaueri Indaeschna grubaueri 格氏印蜓,该种虽然在中国有记录,但似乎国内关于该种的介绍几乎甚少且很少有人采集到,国外对它的描述也十分模糊,成虫的眼睛和身上的条斑均为绿色,通常情况下雄性的体长会比雌性多了1厘米,因为雄性的腹部更细长,而雌性的身体非常粗壮。 成虫体长约72-96mm,翼展范围110-140前后。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婆罗洲,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等地。
【蜚蠊目】Blaberus giganteus Blaberus giganteus 巨大骷背蠊(别名:巨人披头士蟑螂或大死人头蟑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有翅类蟑螂之一,是同属中最大的,也是世界范围大受欢迎的宠物蟑螂之一,原产于新热带地区的温暖地区。 成虫体长约35-65mm,含翅端长度约60-90mm(目前最大尺寸为93mm左右,但据说更大的可以上100mm),翅展大约范围在140-1800mm+ 这些蟑螂身体扁平,结构轻盈,可以躲在裂缝里躲避捕食者。它们的身体是棕色的,有黑色的斑纹。雄性和雌性在最后一个腹部都有成对的附肢,但只有雄性有一对被称为触须的细小毛发状附肢。成虫有两对向后折叠在腹部的翅膀。 作为所有蟑螂的典型特征,个体会经历半代谢变态,这意味着从幼年到成年的变化是渐进的。它们生命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是卵、若虫和成虫。只有成年人能够繁殖并有翅膀。由于多种原因,B.giganteus有时会出现长时间的若虫阶段,以及额外的蜕皮。一种假设是,缺乏群体生活中常见的推挤和相互刺激可能会减缓发育过程。在其他情况下,较低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会导致成熟延迟和蜕皮次数增加。这是昆虫对不利栖息地条件的反应,也可以被视为捕食性反应。根据栖息地条件和饮食,它们的寿命可达20个月。 它们是一种夜间杂食动物和食腐动物,但它的大部分食物都是腐烂的植物。 其他食物选择包括蝙蝠粪便、水果、种子和腐肉。它通常与蝙蝠栖息在洞穴和空心粪便中有关。他们也喜欢甜食、肉类和淀粉类食物作为日常膳食,栖息地偏好包括高湿度和低光照的地区,如洞穴、树洞和岩石裂缝。 该物种是新热带地区的特有物种,分布:墨西哥、危地马拉、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巴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古巴、秘鲁、伊斯帕尼奥拉岛(多米尼加共和国)、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等地。
【螳螂目】Toxodera denticulata Toxodera denticulata 多齿箭螳,该种于1837年被命名,是本属中最早被发现的一种,该种容易和后来的大箭螳混淆,身体修长,捕捉组特化擅长捕食鳞翅目,身体的分色主要棕黑为主,雨林中的高端拟态猎手,成虫体长115-160mm(乃至可能更大),在国内应该属于最长的螳螂种类,本属的螳螂又可称:‘’弓颈螳‘’。 主要分布:泰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中国(云南)。
【鞘翅目】 Remphan simeuluensis Rhaphipodus (Remphan) simeuluensis 锡默卢刺足天牛 成虫体长42-103mm+ 关于新种:Remphan simeuluensis(锡默卢刺足天牛) 此种在2022年被命名,目前唯一被确认主要产地为印度尼西亚-锡默卢岛(它的种名就是根据该岛命名),从图鉴上来看,两者公母之间的胸甲版型以及足部的刺数量以及大小甚至鞘翅颜色都略有差异,体型范围上两者也几乎相当。 我个人对于它们的一些看法,首先先说下当初国外对于霍氏的标本应该有不少锡默卢刺足天牛混入其中(毕竟年代久远,我也不可能回过头去 挨个对证),先说下背板问题,两者背板虽然有差异(就单以原来的霍氏来说,其他不同大小个体的公母背板形状都会有所不同,比如霍氏帖子里的二楼图中两张,这两对公母都出自马来西亚,但你可以明显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母的两只胸甲形状明显不同),要知道霍氏目前可是有被记录一个变异种的(霍氏帖子一楼描述有提到),因为存在这个关系,因此也并不能完全以锡默卢的足刺数量更多更发达就推算出和霍氏的区分。 关于翅鞘颜色问题,从图鉴来看锡默卢产的确实翅鞘更偏深一些,而不像大多数霍氏那样以偏橙黄为主,但这并不表示两者之间不存在有相对的色差个体,以及活体时拍摄者的滤镜,光线等,其次还要考虑到标本的问题,就是标本会随着时间褪色变色,以及手艺人当时的改色问题等。 因此目前如果要知道哪一种是真正的锡默卢岛刺足(那只能根据目前所指定的产地来区分),总之关于该属物种的分化其实尚且依然是比较混乱的(就类似亚克大兜等昆虫那样),不排除日后还有重新调整的可能。 以下是我整理的基本可以确定为锡默卢产地信息的Remphan simeuluensis,以及整体外形也基本相同,只是原先有一部分把它们当做了Remphan hopei在销售。 ------------------------------------------------------------------------ 雄性雌性-----------------------------------------------------------------------------------------------
【鞘翅目】 Mormolyce phyllodes Mormolyce phyllodes 拟叶提琴步甲(叶状提琴步甲,叶形琴步甲),主要生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该属种类外形酷似一把提琴(因而得名:小提琴步甲),该种是世界最大级步甲,成虫体长58-100mm以上(目前最大个体超过113mm以上),它还是该属成员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身体宽而扁,头和胸细长,用长长的脖子伸入小孔取食,藏在裂缝,树皮下或多孔真菌中。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婆罗洲,文莱,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爪哇岛)等地。
【鞘翅目】 Mormolyce borneensis Mormolyce borneensis 婆罗洲提琴步甲,原先为Mormolyce phyllodes其中一个亚种(Mormolyce phyllodes borneensis),似乎现在以独立,它的背甲两侧突起较为平整,由上从下慢慢开始扩张,最下方突起较为尖锐。 成虫体长35-70mm以上。 分布:婆罗洲,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鞘翅目】Mormolyce matejmiciaki Mormolyce matejmiciaki 马氏提琴步甲,2017发表也是目前最新的一种提琴步甲,除了一个副模保存在布拉格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他模式标本都由两位作者私人收藏。 据上一次琴步甲属新种的发表已经过去了整整76年。这个新种来自婆罗洲东部的印尼北加里曼丹省,种名源于第一作者朋友的姓氏,据悉他被第一作者视作榜样。 它的特征和卡斯特提琴步甲很相似,区别在于它的前三对刺突很靠拢和第4对距离拉开十分大。 成虫体长35-70mm以上。 主要分布:婆罗洲(沙巴,砂拉越州),印度尼西亚,文莱。
【鞘翅目】Mormolyce castelnaudi Mormolyce castelnaudi 卡斯特提琴步甲(卡氏),相比以上2种体型要小了许多,成虫体长40-80mm左右,背甲两侧通常各为5个角突,且形状较宽,分布:马来西亚(彭亨州),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婆罗洲等地。
【鞘翅目】Mormolyce hagenbachii Mormolyce hagenbachii 哈氏提琴步甲,本属第2大琴步甲,成虫体长49-96mm左右,确切分布地:马来西亚,婆罗洲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可以通过背形和最大种的拟叶提琴区分,并且两侧分别各有四对朝上的刺突。
【蜚蠊目】Elliptorhina laevigata 平滑椭圆鼻蠊 Elliptorhina属的发声蟑螂,身材相对修长,雄性的背角差不多呈v字形状,体色也有红,黑,棕,黄白,橙色等,它是E属中已知最大的一种喇叭蟑螂,成虫体长44-85mm,雄雌无翅,棕黑色的头胸部,很可爱在国外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宠物蟑螂之一,产地:非洲(马达加斯加)。
【蜚蠊目】Princisia vanwerebecki 虎纹王蠊,又称:虎纹发声蟑螂,该属仅1个品种,和其他品种的马岛小强一样可以发声,但胸背甲更宽阔,外观上威武了不少,也亮丽了许多,有多种不同体色,常见的可分为:原色虎纹,大黑虎纹,黑白虎纹,三色虎纹等,成虫体长一般情况下55-90mm左右,其中人工大黑虎纹体型最大可生长到100mm,人工环境下可同Gromphadorhina的发声蟑螂进行杂交,雄/雌无翅,同样成体雄性有着凸起的胸甲,攀爬光滑物体,产地:非洲(马达加斯加东南部)。 它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Karlis Princis的属名和塔那那利佛的蠕虫学家Daniel van Waerebek的特定(物种)名。 ---------------------------------------------------------------------------------------------------------- 雄性雌性
【蜚蠊目】Gromphadorhina portentosa Gromphadorhina portentosa "huge" 奇异豚鼻蠊人工巨兽,前两年很火的普通马岛发声蟑螂的巨型个体,普通马岛正常情况下的大个体70-80mm以上算是很大的个体了,通常情况下最小的都有低于50mm,并且大个体正常普马雄性的背角也不会有如此发达,而这种人工培育的巨型个体一般都能达到80-90mm,更大个体往100mm近,并且雄性的背角发达程度好比巨马和虎纹的大个体,其黑化个体看着几乎就和大个体虎纹没啥区别了,发声蟑螂是全球广受欢迎的宠物,其人工繁殖以各种方法和杂交早已混乱不堪,如果真相要纯粹的发声蟑螂恐怕最好的选择就是野生采集。 相关人士透露这种巨型个体主要是以喂小龙虾褪壳素(应该算是一种很猛的激素)所产生出的巨大普马。
【直翅目】Carbonellis sp 该属的枝蝗目前共被记录三种(除待定种外),分别是1979年命名的Carbonellis aripuana,以及两种分别在2006年命名的Carbonellis urihii以及Carbonellis xaripe。 楼图中青色的为本属的sp(不知属于以定三种内的一种,还是三种之外的待定种),该sp在外网站被错误的标注成Proscopia gigantea,不同的是该属成员大多数身体具有亮丽色泽,虽然该种头顶也是红色(它也是目前该属中头顶似乎是唯一红色的一种),它主要分布在巴西和秘鲁。该属的成员体型巨大,雌性大个体应该可在150-170mm上下。
【直翅目】Proscopia gigantea Proscopia gigantea 巨枝蝗,属于(枝蝗属Proscopia)的物种,或许是本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雌性大个体能够生长大180mm,和伪枝蝗属的粗糙伪枝蝗(Pseudoproscopia scabra)相比,它们通常整个体表没有过多的杂纹或斑点纹(虽然Pseudoproscopia scabra的标本有时因个体差异,或标本久远褪色等问题导致身上斑点纹较少的情况),但实际还有两个主要区分,就是巨枝蝗的头顶端通常为暗红色,且最前端相对窄而略尖,其前胸两侧有较为明显的刺突(当然这些细节有时需要通过不同角度,清晰大图或者实物对比较才更为明显),另外就是外网时常有把Pseudoproscopia scabra的标本打着Proscopia gigantea的学名在出售(可以说几乎在这些标本里见不到任何一只是真正的Proscopia gigantea),其次就是外站还有不少一些个别其他种类的枝蝗活体图学名被标注成Proscopia gigantea,巨枝蝗目前为止明确分布地仅在巴西北部。
【竹节虫目】Pulchriphyllium bhaskarai Pulchriphyllium bhaskarai 巴氏丽叶䗛,2020年8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亚,西爪哇,苏卡布米,哈利蒙山Kabandungan村被发现发现,2020年9月16日首次开始产卵,2020年12月8日死亡;共产下78个卵”。保存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昆虫馆。副型:(19)♂♂, 36♀♀, 2个卵子)有关副型标本、2023年该种被正式命名。 成年雄性和雌性已被证明很难在形态上与Pulchriphyllium giganteum区分开来。在两种物种的两性中,总体大小存在明显的重叠,由于种内变异,很少甚至没有特征允许自信的分化。相反,唯一可靠和容易观察到的形态差异是新孵化的若虫和卵的形态。 成虫体长60-100mm上下,分布: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鞘翅目】Termophilum andersoni Anthia (Termophilum) andersoni 安氏蚁步甲,其亚属Termophilum成员中体型最大之一,成虫体长40-63mm+,作为亚属成员雄性和雌性均无分化齿形,准的短型大牙,翅鞘上布满金黄色茸毛形成弧纹。 分布: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地。
【竹节虫目】Eurycantha immunis Eurycantha immunis 微弱鬼竹节虫(免疫宽刺䗛),类似于同属的岛屿鬼(Eurycantha insularis)一样,在成员中属于弱化版,更有意思的是在某标本销售网站上该种分别被卖家标注成:Eurycantha calcarata和Eurycantha horrida,其实看外形就知道它们是不同的,该种通体黑色表面光泽度搞,腿部带红色,通常胸背甲两侧没有明显的尖刺,只在腹部两侧具有。 雌性体长80-150mm,雄性75-100mm. 分布: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新几内亚岛,巴布亚新几内亚。
【膜翅目】Vespa nobilis Vespa mandarinia nobilis 显胡蜂(又称:台湾大虎头蜂,台湾金环) 从工蜂到蜂王的体长范围大约在25-50mm以上,原本为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其中的一个亚种,后在2020年对胡蜂分类的重新调整,Vespa mandarinia不再有亚种之分,而是变成了不同区域的色系个体差异之分(当然在分类学中这并不完全正确的,更不妨碍日后会有新的调整)。 显胡蜂不同与Vespa mandarinia中的黄金环是它们的腹部通常呈现的更为棕红,而黄腹环纹没有黄金环那么粗,但相对其他色系的如:红金环,黑金环等相对它们的腹环要略粗一些。 最初认为它只在中国台湾有分布,但是其实这种胡蜂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甚至云南也有。甚至在俄罗斯也存在该种,可以猜测一下应该还有不少地区有存在分布。 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不同於一般在樹上築巢的種類,本種的巢穴構築於地下,發生螫咬事件多是不慎誤踏地下巢穴所致。成蟲的攻擊性不若黑尾仔兇狠,但叮咬的疼痛感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成蟲性喜取食樹液和腐果,因此常在果園裡俾見本種。
【螳螂目】Pseudempusa pinnapavonis Pseudempusa pinnapavonis 华丽拟鬼螳(华丽孔雀螳, 越南孔雀螳) 当张开翅膀时,好似孔雀开屏一般,因此得名,体形较大,成虫体长60-90mm以上,这个物种的螳螂会吃任何会它能对付的移动的东西。当他们刚孵化的幼体捕猎果蝇蚊虫为主,成年后能捕猎大型昆虫。特征身体较细长,棕色,复眼小,六足长。后翅膀上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纹,好似开平的孔雀,故得名。若不看后翅,长相和棕静螳差不多,因此很多人都把它们误认成棕静螳。 主要分布: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中国等地。
【膜翅目】Xylocopa latipes Xylocopa (Platynopoda) latipes 扁柄宽足木蜂 属于木蜂亚属:Platynopoda(宽足木蜂)的成员,成虫体长约25-35mm以上,大个体翼展可达70mm以上。 是一种广泛分布在东南亚的大型木匠蜂。主要栖息在森林里,通过在木头里挖洞筑巢。它经常在木椽、倒下的树木、电线杆等上建造长而深的隧道被发现。 1773年,英国昆虫学家德鲁·德鲁里首次描述了它,它是木匠蜂(蜜蜂总科)的一员。 宽手木匠蜂是一种非常大、强壮、孤独的蜜蜂。它闪闪发光,颜色全黑,在阳光反射下有深色的金属蓝绿色,橙红或紫色翅膀。宽手木匠蜂是已知最大的Xylocopa蜜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蜜蜂之一(尽管它不是世界上最大,因为这个头衔属于另一种东南亚蜜蜂,印度尼西亚:冥王切叶蜂)。它有一种响亮而独特的低音嗡嗡声,当它在花朵或栖木之间飞行时可以听到。在城市地区,这些蜜蜂可以附着在某些栖木上,日复一日地回到它们身边,甚至在几代人之后。 木匠蜂在翅膀上交配。雄性在飞行中抓住雌性,并将它们的前腿或中腿(有长刚毛的边缘)放在配偶的复眼上。据认为,某些种类的工蜂雄性扩张的前腿会收集和捕获交配过程中起作用的油和气味。 它们每年可以繁殖两代以上,但这取决于其栖息地花卉资源的可用性。 在马来西亚,宽大的工蜂经常选择有用的结构木材作为筑巢地点,因为它们能够用强大的下颚在其中挖洞。宽手木匠蜜蜂建造了多个长约11厘米、直径2.1-2.3厘米的走廊 木匠蜂在菲律宾被商业化用于为百香果授粉。它们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自然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此外,人们发现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flavicarpa)的花朵与工蜂的觅食节奏同步绽放,表明了一种不断发展的关系。 该种主要分布:马来西亚,婆罗洲,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缅甸,老挝,菲律宾,马尔代夫,中国,新加坡,印度等地。------------------------------------------------------------------------------- 特征:雄性活体时眼睛通常为绿色,头部比雌性略小,角柄节略宽,前足黄色以及黄色足毛
【革翅目】Apachyus feae Apachyus feae 褐头扁螋(国内称之:黄扁螋),国内最大的蠼螋之一! 腹部浅栗红色,稍带黑色,足栗色,后翅稻黄。头部暗栗色,口器苍白色;触角40节,1~3节呈褐黄色,其余各节呈暗栗色。前胸背板前部窄而圆,暗栗色,两边呈强弧凸形,前、后缘变窄,且呈截形,背面中央沟明显,两边增厚。小盾片暗栗色;后翅宽阔,稻黄色或褐黄色。腹部呈浅的栗红色,基部接近浅黑色,具皱纹,每节中部有1对光滑斑点;雄虫的末腹背板宽大,长大于宽,具中央浅凹,表面粗糙,密布小瘤突。雄虫的尾突五角形,末端尖;雌虫的尾突呈盾形。尾铗分枝深红色,末端较暗,具小坑,分枝规则弯曲为弓形。足呈浅芭的褐黄色。体形很扁平,尾突形状稀奇,属于稀有种类。 成虫体长30-45mm,大个体可上50mm前后,目前最大个体大约在56mm+。 主要分布:中国(海南,香港,四川,云南以及西藏),印度,马来西亚,老挝,不丹,缅甸,锡金,越南以及泰国。 此贴为重制版,原发布者:怪兽无敌宅
【鞘翅目】Hexarthrius forsteri Hexarthrius forsteri 佛斯特叉角锹甲(又称:佛氏叉角锹,佛氏六节锹,红莲叉角锹甲),包含3个亚种,雄性体长38~87mm,雌性体长28~48mm,牙形有点类似于鹿角锹,分布:印度、中国、不丹、缅甸。
【鞘翅目】 Prosopocoilus fabricei Prosopocoilus fabricei 法布利斯锯锹,成虫体长33-89mm,包含两个亚种,雄性多种齿形和长短之分。
【鞘翅目】 Prosopocoilus lafertei 拉法铁锯锹,雄性体长35-80mm+,雌性体长25-42mm。 雄性有多种齿形和长短之分。 主要分布:新喀里多尼亚,瓦努阿图。
【鞘翅目】 Batocera thomae Batocera thomae 托玛白条天牛,原来种名为:armata,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的物种,它包含二个变种种群,整体类似朽木般显脏,成虫体长33-85mm上下。
【鞘翅目】 Pseudomeges varioti Pseudomeges varioti 宛氏伪侎天牛,该种其实是网络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无论标本还是活体),但它一直被同属另一种学名:Pseudomeges marmoratus(石纹伪侎天牛)冒名顶替着,我想这如果不是货不对板的常规错误,那就是有可能另一个原因,因为在宛氏的异名当中出现过Pseudomeges marmoratus(也就是说它曾经在分类当中确实有被当成果同一种),而真正的Pseudomeges marmoratus反而相对非常少见! 成虫的体长大致46-98mm左右(可能存在更大个体),雌雄的特征区别在于雄性除了触角更长意外,另外可通过大颚形状以及颜色区分,雌性大颚通常全黑色,雄性则半黑,特色常见有深黄,蛋黄,石灰色等,因个体的不同鞘翅上的黑色斑块的大小以及数量等也存在很大差异。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越南,中国,泰国,不丹,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
【竹节虫目】Eurycnema versirubra Eurycnema versirubra "Timor" 帝汶岛产的绿色宽胫竹节虫,雌性常规体色是纯绿色,并非其他分部区域的青绿色,也不存在橙黄色个体,并且雄性十分常见,该产地的种群体型十分大,雄性体长在130-170mm以上,雌性体长200-270mm,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野生雌性个体来自西帝汶的Nekamese,长度为280mm,由Davis Damaledo发现,由此推断,该种群可能还存在更大的个体,而相比其他区域的种群确实要大了不少,比如爪哇产的青色或橙色系个体标本以及活体 '大多数' 都不超过220mm.
【竹节虫目】Eurycnema versirubra Eurycnema versirubra 绿色宽胫竹节虫,英文俗称:红翅宽胫䗛,原始栖息地可能是帝汶和/或附近的岛屿。它们很可能是从那里被带到爪哇和马来西亚的,在那里,它们只从圈养的养殖中被发现(没有已知的野生捕获标本)。在帝汶,帝汶人非常害怕这种物种,因为他们认为它毒性很强。因此,这些昆虫经常被帝汶人杀死。与普遍看法相反,它们其实并不危险。 该种的雌性拥有青色,橙黄色以及绿色,因此它们也时常被叫做:绿色巨人或黄金巨人竹节虫。 非帝汶产的个体一般雄性体长110-155mm,雌性体长160-235mm(市面上大多以青色和橙黄色居多),而雄性个体及其少见。 在野外,该物种被记录为食用番石榴、相思、白叶紫檀和毛叶酸枣。成年雌性也有吃罗望子的记录,但在罗望子树上发现的体积较小,显然这对它们来说不是一种好的食用植物。 主要分布:帝汶岛,东帝汶,印度尼西亚的索罗尔,苏门答腊,爪哇,威塔岛,马来西亚,婆罗洲,新加坡以及泰国,而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有分布记录。
【竹节虫目】Clemacantha goliath Clemacantha goliath 歌莉娅克棘竹节虫,来自澳大利亚的大型有翅竹节虫,雌雄通体绿色,得名于其艳丽的体色和相对偏大的体型,雄性体长115-180mm左右,而雌性则最长可达170-250mm,主要分布: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塔斯马尼亚岛。 首次发现于1834年,是Eurycnema属的第一种(原现名:Eurycnema),现已经被单独放置到Clemacantha属,也是国外竹节虫市场上相对流行度非常高的竹节虫种类,喜食尤加利科植物(桉树叶),像树叶等。 goliath的翅膀很大,沿着腹部的大部分向下延伸,两条不同的白色带子沿着前翅和后翅连续延伸。前翅与身体呈苹果绿色,雌性前翅腹面呈鲜艳的红色。后翅透明,有绿色纹理。尽管有完整的翅膀,但雌性无法飞行,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体型和体重。雄性有更大的翅膀,比雌性小得多,能够进行强有力的飞行。 它们是半变态的,经历了卵、若虫和成虫阶段的不完全变态。 该物种是孤雌生殖的,雌性可以在不需要雄性受精的情况下产下活卵,尽管如此,受精繁殖仍然会发生。goliath在最后一次蜕皮后性成熟,在那里它们可以在成年后的余生中持续繁殖。繁殖可以在最佳条件下全年进行。[在野外,雌性从夏季到秋季产卵,卵孵化期为11-24个月。雌性的身体在产卵期变得非常大。产卵时,雌性会用腹部将卵向外“弹”到地面,这有助于卵的传播。产蛋量可能因季节条件和食物丰度而异,据记录,雌性会产200-800个卵。 卵块很大,深棕色,椭圆形,外表有厚厚的树皮状脊。鸡蛋类似于Banksia物种的植物种子。
【鞘翅目】 Batocera kibleri Batocera kibleri 柯氏白条天牛,鞘翅带有灰色条纹有的个体颜色深,有的个体颜色浅,雄性的触角在该属种也相当长,成虫体长38-91mm,分布:所罗门群岛(布干维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
【鞘翅目】 Batocera una Batocera una 尤娜白条天牛,它过去常用学名:Batocera porioni,成虫体长32-85mm,雄性单只触角完全拉伸长度也能超过20厘米,主要分布: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当地的Batocera kibleri以及Batocera lamondi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别在于它的翅鞘上没有Batocera kibleri那样明显的灰色斑块纹,而黑色条纹相比Batocera lamondi要纤细,而黑色的密度刻点纹明显。
【鞘翅目】Batocera proserpina Batocera wallacei var. proserpina 华氏白条天牛的变异种(命名为:普洛塞庇娜),和Batocera wallacei相比,它们几乎没有白色背斑点,尤其雄性几乎看不到任何白斑,而雌性部分可能会产生少量白斑点,体长范围大致和传统的Batocera wallacei相当,85mm左右的雄性优秀个体触角即可达到230mm. 这个变异种群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群岛(也就是马鲁古群岛)以及西巴布亚。
【鞘翅目】Batocera wallacei Batocera wallacei 华氏白条天牛(华莱士长角天牛),成虫体长39-87mm(大个体可雄性可达到95mm),身上布满白色的背斑点,个体差异的背斑有着不同程度数量和大小,该物种名称是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他在印度尼西亚阿鲁群岛发现了这种长角甲虫。1858年,詹姆斯·汤姆森以他的名字为其命名。 也是世界上触角最长的天牛,部分个体雄性的触角长度可达到210-230mm以上(其实更长可超过240mm)。 分布:印度尼西亚(亚彭岛,摩鹿加群岛,阿鲁群岛,大卡伊岛)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
【竹节虫目】Diapherodes gigantea Diapherodes gigantea 巨型绿椒竹节虫(巨大笛䗛),雄性体长85-115mm,雌性体长145-190mm,雌性体型巨大,体色绿色,身体两侧布满刺突,翅膀很短,雄性长翅,内翅一般较透明,是本属中最著名,也是体型最大的一种,分布于:加勒比海,向风群岛,格林纳达。
【竹节虫目】Pharnacia ponderosa Pharnacia ponderosa 黃松彪竹节虫,菲律宾的一种大型竹节虫,分布于:萨马岛,雄性体长117-145mm,雌性体长150-220mm以上,体型粗大,体色有常见的绿色,黄绿,以及少见的褐色,雄性有翅膀,在本属中是市面上流通最广的一种。
【半翅目】Hydrocyrius longifemoratus Hydrocyrius longifemoratus 长腿大力负子蝽,该种相对体色更深,它们的捕捉足一般不是黑色斑块,而是十分长的黑色延申条斑,有些更深的个体甚至被黑色覆盖,差别大致类似南美田鳖中的极巨(lm)和巨人(lg),并且它们的腹部也是深黑色的,相比Hydrocyrius colombiae和Hydrocyrius rectus在国外的流通量是三者中最少的,它们的体长可达40-60mm以上,大个体甚至可以将近65-70mm以内,产地:非洲。
【半翅目】Hydrocyrius rectus Hydrocyrius rectus 扁肌大力负子蝽,体型相对Hydrocyrius colombiae较小,其最主要的区别在Hydrocyrius colombiae背甲上的纹路延伸至翅上,而Hydrocyrius rectus背甲无明显的纹路,该种体色有浅褐与深褐偏黑色,腿部具有黑色斑块纹,成虫体长44-60mm以上,同样包含2个亚种,主要分布: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地。 亚种名录: Hydrocyrius rectus major Hydrocyrius rectus rectus和 印度大田鳖对比
【螳螂目】Archimantis armata Archimantis armata 武装始螳,整体形象接近同属的monstrosa,但背甲前端扩展相对较小,雄性相比基本没有明显扩展(这一点和monstrosa雄性不同),始螳种类通常雌性翅膀短,雄性较长。 雄性体长70-100mm前后,雌性体长可达90-120mm前后. 产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 注:图1取自视频,被作者标注Archimantis monstrosa(怪物始螳),但其实看背甲前端形状就知道其实是Archimantis armata,原先外站也有不少把Archimantis armata当成Archimantis monstrosa的例子!雄性
【螳螂目】Archimantis monstrosa Archimantis monstrosa怪物始螳(硕大始螳),本种相对在同属中并不常见,成虫通常可达90mm或更大(有可能突破100mm),其在该属成员中造型独特,它们的背甲前端更为宽大,两侧布满齿状型刺突,生活在海岸附近的怪物种群会变得很大,这意味着它们有时会攻击更大的猎物。主要分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领地,西澳大利亚州)。雄性雌性
【竹节虫目】 Acrophylla enceladus Acrophylla enceladus 棘刺端叶竹节虫(恩克拉多斯叶尾䗛),和同属最大种的Acrophylla titan(泰坦端叶竹节虫)相比,虽然它们的身体并不长,但体型更为壮硕,雌性有用比泰坦更发达的背刺,它们身体末端的叶状型尾须的形状也不同且更大,而雄性外翅边缘通常黄绿色,雄性体长110-150mm上下,雌性体长140-210mm上下。 主要分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州)。
【鞘翅目】Hastertia bougainvillei Hastertia bougainvillei 布干维尔癫天牛,种名根据布干维尔岛(所罗门群岛中的最大岛)由来,成虫的体长大概在80mm上下,更大的个体甚至可以达到以及突破90mm以上,目前为止也是一种较为冷门的大型天牛种类。 主要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
【螳螂目】Archimantis latistyla Archimantis latistyla 宽刺始螳是一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螳螂,雄性体长60-90mm前后,雌性体长可达80-110mm前后,雄翅长,雌翅短,身体棕色,在它们的翅膀分别有黑点在前翅上,有的时候头上会出现一条蓝色斑纹,雌性的翅膀只在腹部的中间,所以不能飞,而雄性的翅膀覆盖了整个身体,擅长飞行,它们的行动速度也很快,并且善于伪装, 一跳至少可以有60厘米,成虫不仅捕食昆虫,还可以捕食一些小动物,如小青蛙和小蜥蜴等,主要分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
【蜻蜓目】Petalura litorea Petalura litorea 滨海古蜓( 滨海叶尾蜓 ) 被认为是最原始的蜻蜓。有化石被确定为恐龙时代侏罗纪的这个家族。这个家族大约有十个现存物种。我们在澳大利亚有五个物种,都属于Petalura属。新南威尔士州物种Petalura gigantea、西澳大利亚州物种Petalora hesperia、北昆士兰物种Petalura ingentissima、东南昆士兰物种Petalora litorea和非常稀有的物种Petalura pulcherrima。 该属雄性身体末端呈花瓣叶壮性,便以和雌性很好区分,成虫体长80-100mm前后,幼虫是半水生的,主要是夜行性的,会来到洞穴入口等待猎物。 在外形上它更接近与同属的Petalura gigantea,但Petalura litorea目前只确认分布在昆士兰东南部,如果网图发现标注学名为Petalura litorea但分布地著名的情况下不在昆士兰的话,那大概率是Petalura gigantea。
【直翅目】Pachyrhamma acanthocera Pachyrhamma acanthocera 背点哈玛穴螽,它们是世界上后腿最长的穴螽种类,一般该雄性的腿相比雌性要更长,尤其是较大个体的雄性腿十分的长,触须到后腿长度拥有350mm以上的记录,而雌性则有产卵器 成虫体长20-40mm以上,不同与同属其他物种,该种身上有非常鲜明的黄白色鳞甲条纹,背部中间有两个明显黄斑,腿部也布满杂纹,体色通常深黑或浅褐色。 通常可以在旧水厂隧道或阴暗潮湿的洞穴中发现大量个体,但没有已知的社会生活。 是新西兰特有的物种,在奥克兰、北兰和科罗曼德地区都有发现。 它们在夜间出现,以真菌、树叶、植物、其他昆虫和动物遗骸为食。它们听不见或发出任何声音,但会用它们又长又细的触角四处寻找方向。当受到危险时可以通过2-3米的巨大跳跃来躲避危险。 在该属中体型最大的则是一种名为:Pachyrhamma giganteum的物种(巨大哈玛穴螽),但相关信息非常少!
【螳螂目】Hierodula timorensis Hierodula timorensis 帝汶斧螳,原先和rf一样也是神物种,甚至比rf更晚知道,现在国内也开始流通,成虫体长大致再80-110mm+,体色有绿或褐色,它们的捕捉足内测有红黑相间的斑块。 主要分布:帝汶岛和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
【半翅目】Amissus atlas Amissus atlas 阿特拉斯大角蝽,分布于东南亚的大型荔蝽,成虫体色通常为橙黄或橙红色,背部前端左右长有两个突起壮的肩角,成虫的体长可达35-45mm以上,腿节前部为黑色。 主要分布: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