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翼
風間の薰
\\m/
关注数: 1
粉丝数: 769
发帖数: 45,323
关注贴吧数: 32
【鞘翅目】 Mylaris gigas Mylaris gigas 巨人迈拟步甲,美洲的大型拟步甲,杂食性,成虫体长32-50mm以上,常用异名:Nyctobates gigas,目前该属有效种共两种,另一种为:Mylaris maxima(大迈拟步甲),两种在个别外站上会被货不对板的混淆,其主要区分是Mylaris gigas的鞘翅上为凹凸状的弧线形条纹,而Mylaris maxima鞘翅上的则为一排排的密度刻点弧线形,而另一个学名:Mylaris procerus其实也是Mylaris gigas得同物异名。 该种主要分布:乌拉圭,阿根廷,秘鲁,墨西哥,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拿马,法属圭亚那,委内瑞拉等地。
【鞘翅目】 Stridulomus sulcicollis Stridulomus sulcicollis 凹胸战拟步甲,杂食性甲虫,它的异名:Psammodes sulcicollis,而它的这个异名就是在外网一直常见错误套用在另一种拟步甲Tarsocnodes molossa身上(尤其标本销售这一块,你会发现基本虫商标注学名:Psammodes sulcicollis的标本几乎真实身份其实都是Tarsocnodes molossa),因此真正的Stridulomus sulcicollis十分少见,而作为Stridulomus sulcicollis的异名来说,Psammodes sulcicollis其实已经可以算做无效名了,两者主要区分是胸甲形状不同以及身体比例不同(Tarsocnodes molossa的体态更为宽阔),Stridulomus sulcicollis整体体表光泽度更亮,鞘翅两侧边缘有细微金黄色茸毛,而Tarsocnodes molossa的背甲上密度刻点更加明显,鞘翅有弧线形条纹(这些条纹其实是有鞘翅上的凸起状形成的,而整体的鞘翅质感更加皱褶)。 Stridulomus sulcicollis目前为一属一物,成虫体长大约40-60mm以上(大个体应该也能够达到或者将近70mm) 主要分布:南非,纳米比亚。
【鞘翅目】Xixuthrus heros Xixuthrus heros 英雄巨天牛,Xixuthrus属体型最大的一种,据称雄性最大个体可达160mm以上,成虫体长范围大约在60-150mm,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3大天牛,有着强大的下颚,活着时应小心处理,当它们受到威胁时会发出嘶嘶声来警告对方,鞘翅长有明显深黑色的弧线形条纹,本种分布:斐济 - 维提岛,在当地已属于濒危物种,数量十分稀少,因此也是许多昆虫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品种!
【鞘翅目】Xixuthrus terribilis Xixuthrus terribilis 金色巨天牛,Xixuthrus属中的第2大天牛,也是斐济最大型的甲虫之一,成虫雄性体长最大可达140mm,和同属的英雄有着密切相关,曾经还被当成过其亚种,鞘翅有金黄色的茸毛,身上的弧线纹相对英雄要纤细,过去种小名:heyrovskyi,主要分布:斐济的塔韦乌尼岛,同属于当地濒危物种之一。
【鞘翅目】Heliocopris gigas Heliocopris gigas 巨人巨蜣螂,国内爱好者称它为:科多兽象粪,原本Heliocopris andersoni(安氏巨蜣螂)也是属于它的一个亚种,后来独立,主要区别在于,巨人的胸甲两侧的角突相对更纤细顶部较尖,中间的胸角相对略短,而靠前的一对头角比较直且纤细其顶部也非常尖锐,雄性之间也存在大小角个体差异,虽然它种名为‘’巨人,巨大‘’的意思,但其实该种体型恐怕在同属中前五都排不进,成虫体长大小成虫体长35-60mm之间,和同属的安氏差不多大小,由于安氏曾经是它的一个亚种,因此外站有些地方会把两者的学名和品种货不对板的混淆,去除安氏外,该种目前还包含2个亚种。 亚种名录: Heliocopris gigas erythraeus Heliocopris gigas gigas 主要分布:非洲(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亚洲(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地。
【鞘翅目】Heliocopris andersoni Heliocopris andersoni 安氏巨蜣螂(安德森巨蜣螂),国内爱好者将其称之:雷兽象粪,它原先是Heliocopris gigas的其中一个亚种,后来提升至独立种,和Heliocopris gigas主要区分在于该种大角雄性个体的胸甲两侧一对角突更加宽大端部凹凸明显,前胸版中央的大角也相对更发达顶部小分叉,靠前的那对头角也相对会朝后加宽,本种大小角雄性个体差异较大,雌性也拥有不同程度的头胸角或者无胸角差异,成虫体长37-60mm左右。 主要分布:安哥拉,博茨瓦纳,厄立特里亚,刚果,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南非等地。
【鞘翅目】Heliocopris bucephalus Heliocopris bucephalus 牛头巨蜣螂,Heliocopris属中知名度非常高的一种,雄性前胸背板上突起的两根角突酷似牛角而得名(实际共有四个角突,因为中间还有两个小角突),前胸背板宽阔,并有一个非常大的头角,越大的个体往往在这方面会有更好的体现和小角个体雄性有很大差异,成虫体长32-59mm(可能有更大个体),在国内和Heliocopris dominus一样,被例入国家二级保护物种。 主要分布: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老挝,云南,柬埔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
【鞘翅目】 Ctenoscelis acanthopus Ctenoscelis acanthopus 棘胸大天牛,Ctenoscelis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雄性背甲包括背甲上的纹路类似同属的Ctenoscelis ater,但主要区别在于背甲后缘两侧明显尖突,有小号版ater之称,目前为止该种无论雌雄体长未见破百个体,大个体雌性也仅在90mm上下,而雄性通常大个体在80mm上下,雌雄常见多数个体只在70mm上下,并且该种常见雌性体型比雄性更大。 主要分布:巴西,巴拉圭,阿根廷。
【半翅目】Cryptotympana holsti
【半翅目】Cryptotympana aquila Cryptotympana aquila 天鹰蚱蝉(又称:贵蚱蝉,天鹰熊蝉),Cryptotympana属的物种虽然体长方面算不上特别出色,但它们有着蝉中惊人的比例,那就是头宽(其可达到20至20mm以上),整体硕状因此又时常被称作‘’熊蝉‘,’如:巨螂蝉等大型蝉类通常会再体型和体长上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才能显得其庞大,而蚱蝉种类在体长上可以和前者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依然有着不逊色的庞宽大度,该种和同属的Cryptotympana atrata较为相似,但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翅膀黑色面积占据一半,其黑色延伸至翅膀边缘未端,剩余部分透明,通体黑褐色,带有金色斑点以及赤色纹路,腹部表面黑色底部橙色,整体略显光泽度。 成虫体长35-50mm+(头翅长度55-70mm以上),翼展110-140mm。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婆罗洲,缅甸,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地。
【鞘翅目】Heliocopris tyrannus Heliocopris tyrannus 暴君巨蜣螂,本属第2大品种,体型仅次于Heliocopris dominus,成虫体长可达40-70mm左右,雄性长有一个头角并会出现2个角突,但部分个体也会无角突或者不明显,雌性呈长方形凸起,有些个体在凸起上面会出现左中右三个小角突,该种通常雌性体型会比雄性更大。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及爪哇岛)。
【鞘翅目】 Megaloxantha bicolor Megaloxantha bicolor 双斑大琉璃吉丁虫(又称:双色硕黄吉丁虫),分布面积广泛,体长达55-80mm以上,通常胸背甲上有一对黄或橙色斑点,鞘翅上也有一对黄或白色的带纹,但有的亚种鞘翅无斑点,常见体色是带有光泽度的绿色,但也有比较少见的蓝,红或者黑化个体,它们的胸腹部是全黄色,该属种类是世界上最大的吉丁虫,主要分布: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越南,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地。
【鞘翅目】Megaloxantha concolor Megaloxantha concolor 单色大琉璃吉丁虫,Megaloxantha属中的另一种大型吉丁,目前已有2个亚种,虽然胸甲以及鞘翅上无任何斑点,但它们因亚种的区分而在体色上显得更加华丽,全体有金属绿,金属红,金属彩,墨绿金属以及金属质感的黑化体色等,成虫的体长约58-83mm+,该种布在马来西亚,婆罗洲,印度尼西亚。 亚种名录 Megaloxantha concolor concolor Megaloxantha concolor kumikoae
【半翅目】Cryptotympana facialis
【半翅目】Cryptotympana yaeyamana
【半翅目】Cryptotympana mandarina
【蜚蠊目】Archimandrita tessellata Archimandrita tessellata 鳞斑巨蠊(又称:方斑翅蠊,英文俗名:黑胡椒蟑螂),而所谓秘鲁巨人蟑螂对它来讲是一个错误叫法,该种在秘鲁并无分布记录,秘鲁巨人蟑螂为:Blaberus colosseus(巨像硕蠊)的商品中文俗称,Archimandrita属目前确认有效种共2种,Archimandrita tessellata为市面上常见种,是非常受欢迎的宠物蟑螂之,由于翅膀宽大,同长度情况下看上去会比Blaberus属的蟑螂大,通体金黄或橙黄色,背部有形状奇特类似骷髅的斑块(有些个体斑块全黑,有些则不是会形成图案一样),它们身上有布满杂斑,不同的个体身上的杂斑也会不同,有的甚至形成大量黑色面积,它虽不是最大的品种,但结合宽大的翅感觉还是很庞大的。在蟑螂中也算是生长缓慢的品种,需要9个月才可到成体。 成虫体长50-80mm左右(头翅计算)。 主要分布: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巴拿马,危地马拉,墨西哥,萨尔瓦多,伯利兹,洪都拉斯,加拿大,美国。
【鞘翅目】Trichogomphus martabani Trichogomphus martabani 马氏瘤犀金龟,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越南、泰国、锡金等地,雄性体长约35~70mm以上,雌性约30~45mm。 整体为黑色有光泽,腹面和腿节微微泛红。雄虫头部褶皱,头角后弯且侧扁并较为强壮;前胸背板前部有宽大凹陷,内凹面除中部外均明显皱褶,胸部后半部分有明显隆起的瘤突,且端部两侧各有一个圆钝的小角突,大型个体瘤突巨大几乎遮盖了小盾片;翅缝刻点较多,两侧有粗圆刻点的深纵凹,且外缘少量细微刻点。雌虫仅头部有一个较小的小瘤突,前胸背板侧缘弯曲,前侧角锐利,后侧角钝。 马氏瘤犀金龟和蒙氏瘤犀金龟(Trichogomphus mongol)较为相似,辨识点:马氏瘤犀金龟鞘翅刻点较多,有明显刻点列,而蒙氏瘤犀金龟鞘翅大部分光滑无刻点,仅鞘翅基部有少量明显的不规则粗大刻点。
【鞘翅目】 Oryctes centaurus Oryctes (Rykanes) centaurus 半人马蛀犀金龟(神马犀角兜),和著名的Oryctes gnu同为Oryctes属下的亚属(Rykanes)成员,体型比Oryctes gnu更大,成虫体长52-77mm,雄性背部靠后共有7个突起,并且胸背形状宽大,类似非洲的Oryctes gigas,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
【半翅目】Lethocerus maximus Lethocerus maximus 大鳖负蝽(极巨鳖负蝽,俗称:南美巨人田鳖),体型最大的鳖负蝽,也是真正意义上世界最大级的水生昆虫,旧学名为:Belostoma grandis,过去种小名paraensis(当时以发现地 帕拉州命名),成虫体长85-120mm。 体型大而宽扁坚固,主要捕食其他水中生物,将刺吸式口器刺入猎物体内吸取体液为食。 分布:阿根廷,巴西,法属圭亚那,哥伦比亚,巴拉圭,秘鲁,玻利维亚,圭亚那,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等地。
【蜻蜓目】Petalura ingentissima Petalura ingentissima 皇古蜓世界最大的蜻蜓种类,本种所隶属的古蜓科是如今依旧存活于世的,其下的蜻蜓生活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5亿年前的侏罗纪,是最为古老的差翅亚目类群。现代的古蜓科只有11个存活种,其中生活在澳大利亚的Petalura ingentissima不仅是该属5种中的最大种,更是现存最大的蜓。 是空中捕食能力很强的肉食性昆虫,有四支宽阔且充满脉径的翅膀,翅膀透明,胸部和腹部有若干浅黄色的条纹和斑纹,雄成虫腹部末端具有一对类似花瓣的外骨骼延伸物,而雌性没有,成虫体长100-126mm(其真实上限个体可能达到130mm),翅展近145-163mm,仅生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北沿海地区热带雨林。左:雄性,右:雌性
【半翅目】Cryptotympana fumipennis
【半翅目】Cryptotympana acuta Cryptotympana acuta 尖蚱蝉(针尾熊蝉),成虫体长32-47mm,大个体翼展在130mm上下,翅脉二分之一为绿色,翅根部开始有小面积黑斑,其余大面积都为透明,腹部面底部和天鹰蚱蝉一样基本橙色,中间黑色,而腹部表面黑色在靠后位置两边有白色条纹,身上通常会有金色斑点(这些是体表的茸毛形成),该种成体还是非常漂亮的。 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地。
【竹节虫目】Cryptophyllium westwoodii Cryptophyllium westwoodii 韦氏隐叶䗛,原先它一直被叫做:Phyllium celebicum(西里伯叶䗛),后来经过重新分化被归入到了Cryptophyllium(隐叶䗛属),但经过重新鉴定后该种并非真正的Cryptophyllium celebicum(西里伯隐叶䗛),而实际它是Cryptophyllium westwoodii(韦氏隐叶䗛)以前学名:Phyllium westwoodii(在国内被叫做:翔叶䗛),这个错误鉴定导致了外网无论活体销售还是标本销售以及一些外展上的种配图之前一直出现问题,甚至还有的人把它和Phyllium siccifolium(东方叶䗛)混淆,其实两者靠前足的叶状突起就可以区分,韦氏的前足后方的叶状宽,面积更大,雄性整体也和Phyllium属的区别很大。 该种:雌性体长70-95mm,雄性60-80mm。 主要:中国(云南,广西,贵州,海南),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岛),老挝,泰国,菲律宾,缅甸,越南,塞舌尔,安达曼群岛。
【竹节虫目】Pulchriphyllium giganteum Phyllium (Pulchriphyllium) giganteum 巨大丽叶䗛,它不但是该亚属最大种,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叶䗛,雌性体长可达90-120mm以上(目前最大个体125mm,估计还有更大个体存在),雄虫体长65-90mm以上,体色有不同程度的绿色以及黄色,还有伴枯色(通常在身体多个部分出现枯萎褐色)。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金马伦高原,打巴),沙巴州,砂拉越州,婆罗洲,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蜚蠊目】Gromphadorhina oblongonota Gromphadorhina oblongonota 长背豚鼻蠊(巨人马岛发声蟑螂),是本属中体型最大的种,也是世界上身体最长的无翅蟑螂,成虫体长60-100mm以上,雄雌可从背甲区分,成体雄性有着一对凸起的胸背甲,体色棕红色,头和背甲黑色,它们在受到威胁时通过气孔可以发出声音(因此得名),在国外是十分受欢迎的宠物,产地:马达加斯加。
【蜚蠊目】Gromphadorhina portentosa Gromphadorhina portentosa 奇异豚鼻蠊(普通马岛发声蟑螂),马岛发声蟑螂可以说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宠物蟑螂之一,它们可以发出嘶嘶的声音。 它们发声主要有三种, ①领地纷争;②是吸引雌性;③是碰到捕食者的瞬间发声,这种最响也最让人猝不及防~而马岛发声蟑螂发声的原理是通过气门大量进出气产生的风响,这种技术活估计也是昆虫界独一无二的~ 但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马岛发声蟑螂几乎出奇的干净!!!」,和我们平时里见的那些鬼鬼祟祟的黑胸大蠊、德国小强判若云泥~原因在于它们身上还有一种帮其清洁身体的小螨虫,我们暂且称其为「发声蟑螂小螨Gromphadorholaelaps schaeferi」,它们和马岛发声蟑螂为共生关系,会吃掉各种残留在老大身上的污物。 该种成虫体长50-80mm以上,有原色系,红色以及黑化个体,雌雄可通过背板区分,雄性会因个体差异出现胸角大小不同,也是所有发声蟑螂中最出名的一种。 产地:非洲(马达加斯加)。
【竹节虫目】Bactrododema centaurum Bactrododema centaurum 半人马桩冠竹节虫,原来学名为:Palophus centaurus,属于非洲的大型竹节虫种类,该属竹节虫头部顶端有高松的突起角状,雌性体型大于雄性,翼展幅度丝毫不逊色东南亚地区的巨人斑翅,该种雌性内翅有黑色花斑,而雄性基本透明,腿部弯曲,中后足内侧有叶状突起,雄性体长140-180mm,雌性体长190-260mm。 主要分布:喀麦隆,中非,加蓬,利比里亚,刚果,尼日利亚,多哥。
【螳螂目】Toxodera maculata Toxodera maculata 杂斑箭螳是生活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大型螳螂,也是中国最长的螳螂种类之一,身上有复杂的斑纹,胸背甲靠后两侧具有勾字型条纹,成虫体长可达110-155mm。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沙巴州,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文莱,中国(云南),老挝,越南,泰国等地。
【螳螂目】Paratoxodera cornicollis Paratoxodera cornicollis 角胸伪箭螳,鼎鼎大名的Paratoxodera cornicollis可以说在众箭螳中耳熟能详,其不是主要本种自身原因,而是它的学名惯用在多种箭螳身上,已知惯用种类如:平行后箭螳,梅氏伪箭螳,赫氏伪箭螳,多棘伪箭螳,马氏伪箭螳,婆罗伪箭螳,大箭螳以及杂斑箭螳等曾经都被错误的惯用过Paratoxodera cornicollis这个学名(至今这种现象乃依然存在)。 特征:中后足腿节叶状突后缘具有内凹的边缘,与叶突的前缘相似,前胸背板前后两个凸起并且顶端非常尖锐,有的后凸起高度低于和小于前凸起,甚至还出现一种拥有3个凸起状的个体,这些特征很可能在日后可以通过近一步鉴定从中分化出新种,因此从目前来讲到底哪一种在将来才应该属于是真正的Paratoxodera cornicollis目前尚未可以完全确定(因为这里还要考虑到单纯的个体差异或者雌雄之间的差异)。 成虫体长78-110mm左右,其分布地反而是目前最狭窄的一种,目前只确认分布印度尼西亚(其中确认分布地为爪哇岛)。
【螳螂目】Paratoxodera marshallae Paratoxodera marshallae 马氏伪箭螳,和Paratoxodera polyacantha一样相对少见,胸背板前后两个凸起,第1个较高,第2个较宽,中后足腿节叶状突后缘具有弯曲而不内凹的边缘,成虫体长80-120mm左右。 主要分布:婆罗洲,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及马来西亚。
【螳螂目】Paratoxodera polyacantha Paratoxodera polyacantha 多棘伪箭螳,和同属的吉氏类似,背板前后通常两个叶状凸起,但顶端并不尖锐,甚至有的个体在后叶状凸起后面还会出现一个小型凸起(这不知是个体差异,还是日后会根据此类特征再分化出新种),成虫体长80-120mm以上。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婆罗洲以及泰国。
【螳螂目】Stenotoxodera porioni Stenotoxodera porioni 波瑞昂氏窄箭螳,是该属第2种被发现的品种,成虫体长70-100mm左右,除体型比同属的Stenotoxodera pluto略小以外,其中后足腿节叶状突也比Stenotoxodera pluto要小,并且是黑褐色。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螳螂目】Stenotoxodera pluto Stenotoxodera pluto 冥王窄箭螳(普路托窄箭螳),该属目前已知共2种,本种是第一种被发现命名的品种,该属特征是胸背板不但纤细而且狭窄(从侧身即可见),成虫体长75-107mm左右,分布:婆罗洲,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及泰国等地。
【螳螂目】Metatoxodera subparallela Metatoxodera subparallela 平行后箭螳,目前为一属一物,箭螳中唯一一个前胸向下弯曲的种类,成虫体长72-100mm+,主要分布:马来西亚,缅甸。
【膜翅目】Megachile pluto Megachile pluto 冥王巨大切叶蜂(普路托大切叶蜂),是一种一度认为灭绝的物种又被重新发现,属于独居蜂,雌雄异态明显,雌蜂显著大于雄蜂,成虫体长23-45mm以上,雌性最大翼展可达到65mm以上,头部有一对巨大的特化钳状颚,但雄蜂没有此特征,是该属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切叶蜂。 雌蜂有一种神奇的共栖习性,会在树栖的健康白蚁巢穴内筑巢挖洞,雌蜂通常会采集当地的香桉纳士树(Anisoptera thurifera)树脂作为加固巢穴的粘合剂,雌性特化的巨大颚部极可能与筑巢、采集树脂的习性有关。种群分布十分狭窄,主要布于印尼的巴占群岛,以及附近的蒂多雷岛、哈马黑拉岛等地区的雨林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次采集到其标本后,该物种就此“人间蒸发”,近四十年不见踪影。
【螳螂目】Paratoxodera meggitti Paratoxodera meggitti 梅氏伪箭螳,成虫体长70-95mm,前胸背板后具有一大型的三角叶状凸起,远大于沟后区中部的其余叶状突起,似乎目前是中国唯一一种被记录的Paratoxodera伪箭螳,这个种有非常棒的对枯叶和附生真菌的拟态,前胸与腹部的扩展是革质柔软的,并不坚硬,质感很像真菌。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婆罗洲,中国(云南),缅甸。
【鞘翅目】Macrodontia flavipennis 黃鞘巨齿天牛,在m属中相对难得的品种,同样也是一种普遍体长难突破百的品种之一,成虫体长约28-90mm以上,鞘翅同样无条纹,前胸被板略成梯形,大顎成锯齿狀,大顎末端較其他种鈍。 主要分布:巴西,巴拉圭,阿根廷。
【鞘翅目】 Batocera hercules Batocera hercules 海格力斯白条天牛(俗称:赫拉克勒斯灰白天牛),在Batocera属中它的触角算不上特别长,不过体型却是最大的,体色灰白或黄白色,雄性触角比雌性长,成虫体长46-100mm以上,分布: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安汶岛,爪哇岛)。
【蜚蠊目】Aeluropoda insignis Aeluropoda insignis 平头鸣蠊,发声蟑螂为马岛特有种,Aeluropoda insignis同样是非常受欢迎的品种之一,为一属一物,成虫的体长40-70mm+,很特別,身材扁平宽圆的铁甲武士,犹如步战车一般, 雌雄可从背板区分,属于马达加斯加发声蟑螂里面成长速度比较慢的品种。 产地:非洲(马达加斯加)。
【膜翅目】Hemipepsis croesus Hemipepsis croesus 克罗伊斯半蛛蜂,半蛛蜂里的大型种,成虫体长范围不明,但基本就在30-60mm以内,大个体雌性翼展大概100mm上下,雌性前翅相对狭长,翅膀上有黑色边缘纹,前翅边缘纹通常颜色会更深一些,目前已知包含3个亚种,具体分布在哪里以及亚种区分不明确,而确认分布地有: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以及婆罗洲北部。
【膜翅目】Pepsis decorata Pepsis decorata 纹饰蛛蜂,主要分布南美洲:巴西的一种漂亮蛛蜂,在当地主要针对Lasiodora属的蜘蛛,雄性体长20-42mm,雌性体长27-54mm,触角深黑色,雌性体型通常大于雄性,金属质感的深色翅膀上有白色装饰型条纹。
【膜翅目】Pepsis deaurata Pepsis deaurata 德尔塔蛛蜂,一种大致分布在: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圭亚那,秘鲁等地的大型蛛蜂,该种体形粗短,头部比例较大,但翅膀相对较小,雌性辨识度高,身上带有金黄色茸毛,雄性体长:25-39mm,雌性体长:32-50mm+。
【膜翅目】Pepsis pulszkyi Pepsis pulszkyi 普氏蛛蜂,同样来自美洲的巨型蛛蜂,体长和翼展长度不亚于同属的英雄蛛蜂,国外有不少虫商把其当做英雄来销售,该种触角橙黄色,并且雌雄外观差异十分大(其实不少该属种类都是如此),翅膀通常橙黄或者暗棕色,翅膀边缘有纤细且较浅的黑色条纹,有的个体以及翅膀较深的基本看不到边缘纹,翅形相对狭长,身材较为修长,成虫体长28-70mm左右,大个体雌性翼展可超过110mm以上,和其他种类一样,野外主要针对地栖类蜘蛛。 主要分布:秘鲁,巴西,哥伦比亚,苏里南,圭亚那,法属圭亚那,阿根廷,以及墨西哥等地。
【鞘翅目】Mesotopus tarandus Mesotopus tarandus 塔兰多斯大黑艳锹甲(驯鹿大黑艳),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大型锹形虫,体型宽厚,全身乌黑铮亮,散发出烤漆般的光泽,成熟个体遇到干扰时身体会振动,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黑色锹甲。 雄虫大颚整体呈C字型内弯,内侧边缘布满橘红色毛刷,端部分叉且颚外缘分叉略微向外抛出延伸,分叉中间小齿突通常很短;头盾宽大呈Y字型突起,头部有点扁平,眼缘前后方各具一个三角形尖锐突起,前胸背板侧边缘呈锯齿状,胸后角有向侧方的尖锐突出;前足腿节部分同样也布满橘红色细毛。 雌虫大颚如刀片锐利,头部中央有较宽的U字型内凹。 繁殖饲育对新手有难度,需要云芝菌才能正常生长,下产时可以使用云芝产木或云芝菌瓶,雌虫喜欢把卵产的很密集,初产的卵为米色,后续则转变为墨绿色。要养出大个体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更大的空间、时间,以及温度控制,食材更换都需要定时和稳定。雄性体长约40-91mm+,雌性体长35-59mm+。 主要分布:塞拉利昂、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加纳、尼日利亚、普林西比岛、圣多美岛、几内亚等地。
【鞘翅目】Mesotopus regius Mesotopus regius 皇家大黑艳锹甲,雄性体长45-93mm,雌性体长39-62mm,栖息于从喀麦隆西部到刚果的赤道森林中,具有较明显的趋光性。 皇家大黑艳锹雄虫大颚整体笔直细长(即便小型个体也如此),下弯的幅度远小于同属物种;颚背部齿突较窄,侧面观察可见较为平滑没有凸起,颚端部分叉外侧缘通常细长,头部前缘突起中央内凹不明显;前胸较长,整个身体(相比同属)细长,腿节上的细毛短而少。 本种繁殖较为困难,栎树或者枫香产木通常效果不佳,需要使用云芝产木或者云芝菌瓶来下产,使用产木的话依旧需要铺设木屑。有条件的话,建议使用云芝菌瓶下产,通常母虫会将卵产于菌瓶旁,较为清晰可见。幼虫饲育上也一样得下云芝菌瓶。 分布: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布)。
【膜翅目】Pepsis grossa Pepsis grossa 格罗萨蛛蜂,这是一种广泛遍布北美从美国至墨西哥,中美洲到南美洲延伸到加勒比海都有它们的踪影,外形和同属的英雄蛛蜂相似,翅膀有不同程度的橙黄,红,棕黑以及暗蓝色,翅膀同样有黑色边缘纹(但翅膀颜色较深的则不明显),不同与英雄的是,它们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在翅膀末端都有白色透明(而这个现象在只有在英雄雄性个体身上发生),蛛蜂通常雌性个体要远远大于雄性,雄性体长24-40mm以上,雌性体长30-55mm,它们是最大的寄生蜂之一,在将猎物拖入巢穴之前用它们的刺使它们麻痹,然后将它们作为生活食物。在猎物上产下一个卵,孵化成幼虫会吃掉猎物。
【膜翅目】Pepsis heros Pepsis heros 英雄蛛蜂,是世界上最大的蛛蜂,成虫体长50-80mm,翼展达100-120mm以上,翅膀橙黄或棕红色,翅膀有黑色边缘纹(翅膀颜色较深的边缘纹不太清晰),通体在强烈光线下可呈现出金属蓝光泽质感的体色,蛛蜂属于独居性蜂类,在野外它们是蜘蛛的克星,蛛蜂种类号称:食蛛鹰蜂,能够猎杀比它们自身更大的穴居类蜘蛛,会利用尾端的刺为蜘蛛注射毒液使之麻木,然后将其拖回巢穴作为产卵的寄生体,在接下来的几周,蜘蛛都会处于麻木的活体状态,直至小蛛蜂孵化将其吃掉。 主要分布:巴西,秘鲁,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委内瑞拉,古巴,等地。
【螳螂目】Catoxyopsis dubiosa Catoxyopsis dubiosa 多疑小仿尖目螳,来自南美洲的又一巨型品种,外网给出的体长范围是100-130mm左右,雌雄背甲两侧都有齿状尖突,目前为一属一种,目前图片和信息甚少,不过国内已经开始引进该种了,日后再做补充。 主要分布:厄瓜多尔,哥伦比亚。
【膜翅目】Hemipepsis speculifer Hemipepsis speculifer 白纹半蛛蜂(又称:双斑食蛛鹰蜂),该种最大的特色是翅膀上各有一个白色斑点纹,是生活在东南亚的一种蛛蜂(存在2个亚种),和同区域的Hemipepsis avicula容易混淆,该种主要区别触角深黑色,前翅两个斑点为银白色,成虫体长约30-50mm以上,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马来西亚。 亚种名录: Hemipepsis speculifer speculifer Hemipepsis speculifer diselene
【膜翅目】Hemipepsis avicula Hemipepsis avicula 阿维求拉半蛛蜂,和同属的Hemipepsis speculifer相似度高,容易被混淆,区别是该种触角橙黄色,前翅两边的大型斑块偏方形并且为黄白色,成虫体长30-50mm以上,目前包含2个亚种。 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以及婆罗洲等地。 亚种名录: Hemipepsis avicula argentea Hemipepsis avicula avicula
【竹节虫目】Phyllium tobeloense Phyllium tobeloense 托贝洛叶䗛,Phyllium原名亚属‘叶䗛’属的成员之一,该种体型相当巨大(也很有可能是该属里最大种),雌性体长可以达到70-110mm+,雄性55-80mm以上,有不同程度的绿,黄,橙,红等个体色系,背和身体连接处左右两侧分别有锯齿状刺突,并在2019年分化出一个2种,其两个亚种都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以大戟科血桐属的植物为食。
【竹节虫目】Pulchriphyllium pulchrifolium Phyllium (Pulchriphyllium) pulchrifolium 绚丽叶䗛,同样属于亚属‘丽叶䗛’成员,它原本是Pulchriphyllium bioculatum的亚种之一,后来被提升至独立种,两者可通过身体末端的叶形状不同来区分,有小号版巨人丽叶䗛既视感,体色同样多样,分别有不同程度的绿色,黄色以及橙色甚至偏红的个体,Pulchriphyllium pulchrifolium在国外是非常受欢迎的叶䗛种类之一。 雌性体长55-90mm,雄性体长50-68mm。 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马都拉岛,苏门答腊岛),马来西亚等地。
【竹节虫目】Pulchriphyllium bioculatum Phyllium (Pulchriphyllium)bioculatum 双目丽叶䗛,是叶䗛属亚属 ‘丽叶䗛’ 属的物种,雌性体长60-90mm以上,雄性体长46-70mm+,体色有深绿,浅绿,黄绿,金黄,浅黄以及橙色等多种色系,叶䗛外形酷似一片树叶,要是在野外遇见它,还真不一定认得出来,就像是树叶中隐藏的小精灵,是叶䗛中十分著名的品种之一。 分布: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都拉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中国,婆罗洲。 非洲主要分布:塞舌尔,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等地。 目前被记录三个亚种: Pulchriphyllium bioculatum bioculatum Pulchriphyllium bioculatum crurifolium Pulchriphyllium bioculatum scythe
【双翅目】Pantophthalmus kerteszianus Pantophthalmus kerteszianus 科特泽洛斯大虻,本种和同属的Pantophthalmus pictus相似度极高,主要区别在于六足黄色不是分叉式,体型,翼展可能和Pantophthalmus pictus伯仲间,至今未找到雄性图。 分布:秘鲁,巴西,哥伦比亚,巴拿马,玻利维亚。
【鳞翅目】Brahmaea wallichii
【直翅目】Chondracris bengalensis Chondracris bengalensis 孟加拉棉蝗,本属两种中的另一种,该物种的颜色和形态上都跟国内著名的Chondracris rosea(玫红棉蝗)极其的相似,其主要区别就是在于背板,孟加拉棉蝗背甲的表面积更大,中央隆起程度大于玫红棉蝗,因此更为突出,不过国内的棉蝗也有不同隆起程度背板的个体,因此在这里国内的棉蝗就很可能不单单只是个体差异而是很可能不止一种,楼下我会详细说明,这两种棉蝗体型和体长范围上相差无几,孟加拉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主要分布: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柬埔寨,老挝等地。
【鞘翅目】Trictenotoma childreni Trictenotoma childreni 赤氏拟三栉牛(查理登三栉牛),成虫体长35-65mm+,雄性的牙形弯曲幅度大,类似于Autocrates aeneus翻版,体表的茸毛色系大致有橙黄,深黄以及黄棕色,但外网有很多灰色茸毛的被标注Trictenotoma childreni,但有的实际不是Trictenotoma davidi就是同属其他种或者仅限雌性,因为我从没看到这种牙形的有雄性灰色茸毛个体,因此我个人认为“有可能”网图配错,并且该种在中国有被记录,但貌似很少人采集到,相比Trictenotoma davidi要罕见! 主要分布:婆罗洲,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泰国,越南,印度,缅甸,中国等地。
【鞘翅目】Trictenotoma formosana
【鞘翅目】Trictenotoma davidi Trictenotoma davidi 戴氏拟三栉牛(大卫三栉牛),本属的三栉牛虽然体型上不如Autocrates属的成员们,但它们有着更霸气的大颚,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内的常见种,著名的Trictenotoma davidi,雄性有用极度夸张的大颚(个体越大牙约发达)牙内侧拥有不对称的碾压齿,非常有破坏力,体表拥有呈橙,黄,灰白等各体色系的茸毛,非常的帅气,毛磨损后即露出黑色甲壳,野外常见于青冈树等流液处舔舐汁液,攻击性强,属于杂食性昆虫,成虫体长40-73mm+。 主要分布:中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海南),越南等地。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