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翼
風間の薰
\\m/
关注数: 1
粉丝数: 769
发帖数: 45,265
关注贴吧数: 32
【半翅目】Eusthenes robustus Eusthenes robustus 壮巨蝽,体型粗壮宽大,体色呈黑褐色,墨绿色和相对少见的绿色,腹部侧缘具黄黑或红黑相间的斑纹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及东南亚,栖息于森林、茶园等植被茂密区域 。其以刺吸植物汁液为食,对林木生长具有一定危害。 成虫体长约30-40mm+,以针状口器刺吸植物韧皮部汁液为食,导致寄主植物幼枝枯萎甚至死亡。偏好栖息于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自然环境,常静止于乔木枝条或灌木叶片背面。昆明地区研究表明,蝽科昆虫在该区域占据优势生态位,占总采集标本量的38.7%。 主要分布:中国、印度、不丹、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地。
【螳螂目】Mesopteryx alata Mesopteryx alata 脉翼半翅螳 (又称:南洋半翅螳) 国内的半翅螳之前定的是Mesopteryx platycephala(宽阔/平头半翅螳)。但是印度人发过模式产地的标本文章,Mesopteryx platycephala背板非常宽,与国内的截然不同,现相关研究老师修定为Mesopteryx alata。 外形近似大刀螳螂等,尤其雄性更为接近,翅膀短不及腹部,但长短各异,雄性的翅膀相对会比雌性更长,体色右青绿以及黄褐色等,复眼侧观略呈锥形,额盾片较扁,宽为高的四倍。本种性情并非很凶猛。捕食飞虫的时候比较兴奋。足的攀附能力不是很强,经常抓不住植物的叶子。野外可能更喜欢在乔木的树干上生活。 成虫体长70-100mm,雌性最大个体可达到110mm以上。 主要分布:中国(台湾、广东、浙江省最南部等地),印度。 此贴为重置版,原帖发布者:残酷神盾RF
【半翅目】 Laccotrephes sp 和狄氏田鳖对比
【直翅目】Sia bugajus Sia bugajus 公牛希亚沙螽,是本属中目前所出现的第三种,在2021年命名发表,体型相对较小,成虫头翅长度通常在50-70mm上下,但有大佬收到过产自婆罗洲的较大个体母(长度82mm,头宽1.7mm+),说明该种的大个体是可以突破80mm的,身体色泽一般较深,是贪婪的杂食性昆虫。 新物种与S. ferox不同 在雄性生殖器板中,朝着先端逐渐变窄,在该板的更浅和更窄的顶端突起中,在明显较短的笔针中,在较短的文丘里叶中雄性生殖器,在其雄性体叶的未硬化和非钩形的顶端小叶中 雌生殖器板的成角(而不是圆形)顶点。 新种不同于S. incisa,在雄性生殖板远端一半的凸侧缘,在该板的顶突的较窄(成角)前部,在该突突的侧面带有触笔的较宽裂片中有所不同,以及没有任何嵌入 在雌生殖器板的顶点 该种目前确认分布于:婆罗洲北部(砂拉越州,沙巴)。
【鞘翅目】Xixuthrus domingoensis Xixuthrus domingoensis 多米尼加巨天牛,成虫体长约40-100mm+,同样是Xixuthrus属的巨物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分布在美洲的Xixuthrus成员,鞘翅通常棕色,雄性背部厚实中间略突起,两侧有不规则齿轮状突起,雌性背甲两侧有明显尖刺,它也被归入Mecosarthron属,但这一分配受到了质疑,有证据支持和反对将该物种归入Xixuthrus属,否则该属仅限于旧大陆。 分布于:多米尼加,伊斯帕尼奥拉岛。
【鞘翅目】Autocrates aeneus Autocrates aeneus 铜色王三栉牛,Autocrates属中原本一直被认为是最大的一种,国内爱好者称之:西藏王三栉牛,雄性上颚比雌性更强大,颚前端朝外张,这种的特征前胸侧缘只有少量尖齿状突起(是该属里齿状最弱的一种),偏好气候炎热、湿度高且植被茂盛的环境,主要栖息于海拔800-15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于树干或腐果聚集处。幼虫则主要栖息于朽木内部或腐殖质层内,兼具腐食性和捕食性,摄食朽木、腐殖质及同类昆虫,成虫体长54-88mm(更大个体可上90mm),分布:泰国,印度,不丹,尼泊尔,马来西亚,缅甸,中国。左:雄性,右:雌性
【直翅目】Hemideina broughi Hemideina broughi 布氏半惧螽(西海岸丛林巨树沙螽,森林巨型丑螽),属于丑螽科,是H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外网描述过其10cm(可见是老外算上的产卵器在内)而成虫实际体长可达一般50-70mm+(不排除可以达到80mm乃至可能更大些的个体存在),在家族中属于标准的短吻型树沙螽(雌,雄口器无分化),相比同属其他物种它们的腿似乎更长,混身棕红色,光泽度十分高,六足比其他树沙种类发达且非常长,体型硕大较为凶猛,1896年在新西兰的西部岛屿上的森林里被发现,属于杂食性昆虫,主要以植物花果和其他昆虫为食,该种分布范围狭窄,因此不为多数人得知,栖息于树洞中,一般夜间活动。 当初该物种还被当作是巨沙螽属 Deinacrida 的物种发表(旧学名为 Deinacrida broughi),直到后来人们根据更详细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才确认这个妖怪物种属于树沙螽属。 以下绝大多数的图来自大佬:Burlg
【鞘翅目】Xixuthrus helleri Xixuthrus (Daemonarthra) helleri 海氏条纹薄翅天牛,它属于Xixuthrus的亚属Daemonarthra的唯一物种,翅鞘上有黄色色的弧线条纹(这是由表面的茸毛而形成的),可通过背板形状以及触角长度区分雌雄,整体外形相当于小号版的英雄巨,属于中型天牛种类,成虫体长32-81mm+(可能有更大个体),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省),新几内亚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蜻蜓目】Mecistogaster amalia Mecistogaster amalia 美洲长腹蟌,主要分布于南美洲,97-130mm+,和大多数同属种类一样,雄性末熟期翅膀前端通常会带有黄白色斑块,等完全成熟后则会慢慢消失,并出现明显的黑色翅痣,不同于最大的种的Mecistogaster lucretia是,它的翅斑通常并不是偏圆性,而且较长带点凸起的翅痣,后翅的翅痣形状则相比Mecistogaster lucretia要短且偏方,而雌性则是明显的黄白色斑块,通常成熟之后不容易消失,它们主要生存于热带雨林中,是典型的肉食性昆虫,擅长捕猎各种其他昆虫。
【蜻蜓目】Mecistogaster ornata Mecistogaster ornata 四斑长腹蟌,在美洲属于一种较常见的大型蟌,该种目前已知2个亚种,肉食性昆虫,擅长飞行以及捕食小型飞虫,身体十分纤细,在本属中它的身体其实并算特别长,但最大的特点是无论雌雄的前后翅顶端有具有较大的斑块,雄性通常是红褐色,雌性则黄白色,主要分布:巴拿马,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巴西,墨西哥,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秘鲁,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地,稚虫栖息于流水性的溪流中捕食能力同样极强,成虫体长78-115mm,大个体翼展达130mm以上。 Accepted subspecies include: - Mecistogaster ornata acutipennis (Selys, 1886) - Mecistogaster ornata ornata (Rambur, 1842)
【蜻蜓目】Mecistogaster lucretia Mecistogaster lucretia 卢克雷蒂亚豆娘 (贞女长腹蟌),如果说Megaloprepus caerulatus(蓝灰巨翼蟌)是世界上翼展最大的蟌,那么Mecistogaster lucretia则是世界上身体最长的蟌,雄性前翅顶端通常有各有黄白色斑块,雌性则为红黑色小痣点,,维基上描述它包含了2个亚种,成虫的体长可达:127-155mm以上,翼展约:102-140 mm,该种过去常用种小名:marchali。 主要分布: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巴西,法属圭亚那,阿根廷等地。
【半翅目】 Lethocerus cordofanus Lethocerus cordofanus 科尔多凡鳖负蝽(科尔多凡隐角蝽),外形和同属的Lethocerus patruelis十分相似,背板上有纤细的m字纹路,但实际体型要比Lethocerus patruelis小了不少,成虫体长50-75mm前后,是水中肉食性昆虫,它的分布面积十分广泛! 主要分布 非洲:几内亚比绍,博茨瓦纳,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亚,肯尼亚,安哥拉,乍得,几内亚,马拉维,纳米比亚,加纳,冈比亚,津巴布韦,毛里塔尼亚,吉布提,贝宁,喀麦隆,乌干达,塞内加尔,卢旺达,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 南苏丹,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尼日尔,马里,多哥,埃及,中非共和国,科特迪瓦,加蓬,刚果共和国,塞拉利昂,索马里。 亚洲:以色列。
【半翅目】Ranatra dispar Ranatra dispar 迪斯帕尔螳蝎蝽,这是一种几乎遍布整个澳大利亚的大型螳蝎蝽,酷似水中螳螂。 这种大型细长昆虫很容易通过它用来从表面吸入空气的管状呼吸虹吸管来识别。虹吸管可以是主体长度的三分之一或更多。前腿就像螳螂(猛禽)的前腿,猎物被困在腿的前两段之间。成虫体长长度约为32-55mm(不包括虹吸管)。 是坐以待毙的捕食者。它们把头和前腿垂下,躲在水下植被中。它们的呼吸虹吸管伸出水面,这样它们就可以呼吸了。它们能感觉到猎物发出的振动,并用前腿抓住猎物。它们吃各种水生猎物,通常是蚊子幼虫,甚至蝌蚪。卵通常产在漂浮植物中雌性形成的裂缝中,它们在沼泽、池塘和其他缓慢流动的水域容易被发现。 主要分布:昆士兰,澳大利亚首都领地,北领地,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等地。
【直翅目】Callimenus multituberculatus Bradyporus (Callimenus) multituberculatus 多瘤盾背硕螽,同样为亚属Callimenus的物种,该种目前包含两个亚种,成虫体长40-70mm以上,外形最近似Bradyporus dasypus的一种,但作为其下的亚属,雌性的产卵器明显要比Bradyporus dasypus的雌性短的多,而该种身上有不同程度的橙色斑块,其中一个亚种较为明显,它们是行动缓慢的杂食性昆虫。
【直翅目】Callimenus skopjensis Bradyporus (Callimenus) skopjensis 斯科普里盾背硕螽,Bradyporus属下Callimenus亚属的物种,该亚属种类的特征就是雌性的产卵期非常短,这点和原名亚属唯一种的Bradyporus dasypus不同,斯科普里是根据地名命名,成虫体型十分硕大,体长在40-70mm之间,背甲身体上有橙,黄,绿等不同色泽的个体。 主要分布:欧洲东南部,南斯拉夫,马其顿,斯科普里。
【鞘翅目】Cybister chinensis Cybister chinensis 中华真龙虱(俗称金边龙虱/大金边),曾经学名:Cybister japonicus(日本真龙虱),是一种原产于东亚的潜水甲虫。它是掠食性的,以蝌蚪、小鱼等和水生昆虫为食,成虫体长33-42mm。 长卵圆形,前端略窄,背面略拱。头:棕褐色,额唇基缝之前、复眼与额唇基缝之间棕黄色。小刻点浅而密集,其间散落略稀疏稍大而较深刻点。沿复眼内侧较大刻点排成不规则数短列,略凹陷;复眼前内侧近中央两侧各具一凹陷,其内具密集大刻点。前胸背板:棕褐色,侧缘具较宽黄边。刻点微小,浅而密集,近前缘较大刻点排列成不规则行,中间缺如,近后缘两侧具稀疏浅而短的纵纹。雌性前胸背板具密集短而扭曲的刻纹。鞘翅:棕褐色,侧缘黄边基部略宽于前胸背板侧缘的黄边遍布,黄边不达翅端,末端不成钩状。刻点微小,浅而密集。刻点列明显。雄性鞘翅具不明显小瘤突,稀疏;雌性基部至近端部1/5处具密集纵长细刻线。鞘翅缘折棕黄色。腹面:棕黄色,后胸中部多为黑褐色;腹节黄色具黑色边缘。腹部各节前后缘具纵皱。足:棕黄色,前中足跗节、后胫节、后跗节棕褐色。雄性前中足外爪略短于内爪。阳茎背面观近末端膨大,端部微尖。 生活在田野、水沟、小溪等水体中。龙虱非常喜欢潮湿阴凉的地方上,杂草丛。它在水能游,出水能飞,并有很强的趋光性,是药食两用昆虫,食用方面,它肉质鲜美、脆酥爽口、营养丰富、香味芬芳,人们认为龙虱有火腿的味道,田鳖有香蕉和熟梨的味道,现已成为宴席上的野味佳肴。 主要分布: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地。
【鞘翅目】Bifurcitus lherminieri Megadytes (Bifurcitus) lherminieri 林氏巨龙虱,属于Dytiscidae科的水生肉食性甲虫。它们在水生环境中度过生物周期,后腿上有毛发,可以更有效地游泳。它们将空气保持在鞘翅下方,鞘翅是坚硬的前翅,其功能类似于后翅的外壳。当它们需要更多的空气时,它们会先浮出水面,露出后部。虽然它们是水生动物,但它们的翅膀已经完全发育,可以很好地飞行。 当它们潜入水中或在光亮的环境下 体表会显得黄绿,鞘翅上有多排密度刻点,成虫的体长30-40mm,之前常用学名还有:Megadytes giganteus,Megadytes lherminieri等。该亚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可能已经灭绝,因此Bifurcitus lherminieri成为了现今全美洲体最大的龙虱。 分布:哥斯达黎加,巴西,阿根廷,波多黎各,洪都拉斯,墨西哥,委内瑞拉,萨尔瓦多等地。
【鞘翅目】Autocrates maqueti Autocrates maqueti 马氏王三栉牛(贵州王),成虫体长48-75mm以上,大个体雄性可突破80mm,本种2006年命名,特征也氏雄性齿形朝两侧外扩张,但最前端内齿尖没有同类型的铜色王以及伊氏王那样尖锐,齿形中端外侧并不是单纯的鼓起而且顶端偏尖。确认分布地:韩国,中国。
【鞘翅目】Autocrates soni Autocrates soni 索氏王三栉牛 在2024年由韩国两位学者,对越南产的三栉牛做了重新鉴定,新种并命名:Autocrates soni(索氏王三栉牛) 原先本种和越南当地的威氏王混淆,本新种与 A. lini 和 A. vitalisi 有着密切关系。特徵是腹部有紅褐色的毛,並且与紧密相关的物种 Autocrates vitalisi(威氏王)相比,其脚上的毛较短,成虫体长50-80mm前后,雄性大可以目前达到了91mm. 确认分布地:越南,缅甸,中国有疑似该种的个体。
【鞘翅目】Autocrates lini Autocrates lini 林氏王三栉牛(广西王),正指广西王的就是这种浑身光泽体表几乎无茸毛的三栉牛,大个体雄性齿形的弯曲幅度是本属中最大的,位于2022年被正式命名,未发表之前一直被当做威氏王,翅鞘通常为全黑或金属绿,成虫体长50-85mm+,大个体有望突破90mm,目前确认分布:广西(大瑶山)以及越南东北部边境高平省。
【鞘翅目】Autocrates ivanovi Autocrates ivanovi 伊氏王三栉牛(又称:越南王),该种为2016年发表,产地:越南,是当地的特有种,在本属中属于雄性齿形朝两侧外扩张,前端扩展程度低于同属的Autocrates aeneus(铜色王),因此该种在越南和当地产的Autocrates vitalisi(威氏王)很好区分,因为威氏的齿形氏朝上弯曲,并且两者的背甲两侧边缘形状也不同。 成虫体长47-80mm以上,目前已知最大的雄性在83mm.
【鞘翅目】Xaurus bennigseni Xaurus bennigseni 贝氏赤地天牛,该属三种中最大种,成虫体长44-86mm+,雌雄的触角都十分短,可通过背甲区分,雄性有用宽厚硕大的方形背板,它们通体赤色有的个体偏深,也是属于较为冷门的天牛种类。 主要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查亚普拉)。
【直翅目】Gryllacropsis magniceps Gryllacropsis magniceps 大蟋湿丑螽,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热带雨林中的夜行树栖直翅目昆虫,从形态上看似乎它偏向于肉食性,成年后拥有翅膀,外形类似蟋螽和沙螽以及丑螽的结合体,实际它就是属于沙螽总科-丑螽科-Lezininae亚科的物种,该属仅记录了这一种,据说成虫体长2-3英寸(50-70mm前后应该包括头翅),相貌丑陋贪婪,它们通常在6-12米高的树干上被发现,两性都使用雌性腹鸣进行声学交流,雄性发出四个音节的唧唧声,而雌性发出两个音节的鸣叫声,可以单独或成组发出。由于雌性缺乏类外部产卵器,因此很难在野外区分雄性和雌性,立体变焦显微镜可观察下雌性和雄性外生殖器区别。由于雌性有双音节叫声,因此只能在野外通过声音区分雌性。
【直翅目】Salomona solida Salomona solida 坚固所罗门,是所罗门螽斯体型里中大型的一种,成虫头翅长度一般在50-70mm以上,大个体可以达到80mm以上,据说是目前流通头胸比例最好的一种,光是较大个体的雄性头宽就能达到13mm+,成体体色有绿或黄,翅膀没有明显的斑点,颜面通常黑,偏暗红色,并有许多密度刻点,是凶猛异常的杂食性草螽。 主要分布:澳大利亚昆士兰(星期日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卡伊群岛)等地。
【直翅目】Salomona maculata Salomona maculata 黠斑所罗门螽 已知所罗门属草螽里体型前10的大型物种,论文模式产地个体平均头翅长度皆在75-85+mm(但实际有小于70mm的个体),论文记录最长前翅长度为62mm,这已经比很多小型所罗门全长都长了,体态粗壮,前中足力气相当的大,胸板尤其宽大且坚硬,是为数不多不折不扣的大型所罗门属成员代表。宽黑的大颚加黑色上唇并于前幕骨陷划出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下部纯黑上部是绿色的额区,这是黠斑所罗门的标志特征,紫色的复眼,复眼周边还布有黑色的眼线,粗壮的前足生长宽厚且颗粒质感的前胸背板下,在大龄若虫期它的前胸背板还长有白斑,大龄若虫及成虫通体暗绿色,前翅长有黑斑,所罗门目前看下来大多数种类都相对会出现不错的状态,是相对凶猛的杂食性草螽。 该种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的岛屿(布鲁岛)。 本帖的活体图多来自大佬:弩歌
【半翅目】Benacus griseus Benacus griseus 灰湖蝽(灰色田鳖) 成虫体长40-68mm Benacus属的唯一种(曾经也归于Lethocerus属下学名:Lethocerus griseus)北美洲的中大型水生昆虫之一,通常背部中间有一道灰白色条纹,身形与捕捉足相对修长相,比其它田鳖有着更强的攻击性,成虫在夜晚有着明显的趋光性会离开水向光源飞行,因此常会在路灯下被发现。 主要分布:美国,牙买加,洪都拉斯,墨西哥,古巴,加拿大等地。
【鞘翅目】Psalidognathus friendi Psalidognathus friendi 费氏鬼牙天牛(琉璃鬼天牛),本属中流通量非常大的一种,是中至南美洲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天牛,该种拥有非常多的色系,几乎彩虹7色加黑色个体都有,体表带有强烈的金属质感,其中以金属绿最为常见,外观颜值非常高的天牛种类,成虫体长37-90mm以上。 主要分布: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秘鲁,玻利维亚,巴拿马,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地。左:雄性,右:雌性
【直翅目】Lesina ensifera Lesina ensifera 剑尾天狗螽(短翼天狗螽),成虫体长约44-65mm+,天狗螽属的一种短翅种类,和家族其他成员一样,背板上有三对发达锐利的棘刺前两对朝两侧外突出(这一点和马来的6刺天狗相同),头顶上长有一颗红色的小角,靠近眼睛两侧的触角最粗的部位是红色,蓝色复眼,长有黑色的大颚,雌虫的产卵管非常发达,雄虫翅膀上有发音器,属于夜行性的鸣虫,体色以灰褐色,铁青色和棕褐色多见,面部中间则有一条很宽的深红色带,翅端形态较钝,翅膀和尾端长度基本相同(少部分个体的翅膀会略长腹部或者腹部略长于翅端),通常性喜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其他昆虫为食,捕捉到食物后囫囵咬碎吃下,但主要会吃一些植物,属于杂食性螽斯,尚且包含两个亚种。 亚种: Lesina ensifera capito(主要分布:马来西亚),Lesina ensifera ensifera(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市面流通量大)。
【膜翅目】Chlorion maxillosum Chlorion maxillosum 大颚绿泥蜂,非洲大型泥蜂,主要捕食其他昆虫和小型动物,尤其善于入侵Brachytrupes属大型蟋蟀的洞穴,亚洲不光有Chlorion的成员善于捕食Tarbinskiellus属的蟋蟀,非洲这边也不乏有大型蟋蟀的克星,简直就是蟋蟀们的梦魇,该种绿泥蜂光是雄性的体长就可以超过40mm以上,含翅端估计可以超过50mm以上,该种目前存在2个亚种,且个体差异都十分明显。 主要分布:多哥,冈比亚,肯尼亚,刚果共和国,南非,安哥拉,几内亚,莫桑比克,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就连印度也有分布记录。左:雌性,右:雄性
【鞘翅目】Allotopus rosenbergi Allotopus rosenbergi 罗森柏基黄金鬼(罗氏),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这种生活在东南亚广袤而狂野的原始丛林里的品种是该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栖息于1000-2000m热带雨林山区,在1400~1800m区间段尤为多见,属于夜行性昆虫,有明显的趋光性,该种的大颚呈弯曲的“S”型,末端呈三分叉状,这样的牙型在整个锹甲家族都是十分独特的,就像当地土著人铸造的那些超大弧度的锋利刀刃一样,古拙而闪耀,更为特别的是,其体色会随着环境湿度而变化,潮湿环境下体色看起来黑黑的,因为分布局限在单一岛屿上,尽管特色会存在些许差异,却没有被分为其他的亚种。 ♂ 42~85mm♀ 41.5~54.7mm
【竹节虫目】Phanocles burkartii Phanocles burkartii 布氏异节竹节虫,雌性大个体可超过260mm以上,头部长有一对类似猫耳朵一样的角突,目前尚无雄性图,本属的物种有可能是全美洲体长最长的竹节虫。 主要分布: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
【鞘翅目】 Callipogon barbatus Callipogon barbatus 髯毛坚天牛(毛牙锯天牛),成虫通体长度48-100mm以上,雄虫长齿最大体长118mm左右(更大个体可能突破120mm),雄性毛牙拥有长,中,短三种齿形,鞘翅棕红或赤色,背部有一对类似眼睛一样的斑纹,加上后方一条文中部斑块,整个看上去就像是一张微笑的脸,同时它们的上颚长有许多绒毛,就像是天牛界的 “美髯公”,Callipogon barbatum是它另一个常用学名,主要分布北美和中美洲:墨西哥,伯利兹,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
【鞘翅目】Physopleurus rugosus Physopleurus rugosus 皱褶压钳天牛,本属最大种,雄性体长35-97mm,雌性体长38-94mm,可能存在可以突破100mm的个体,雌雄通体偏黑色,从头部至鞘翅都布满密度刻点,无论雌雄它们的触角都十分短,雄性头部一般大于雌性,并拥有更发达的上颚,不同体型大小的个体背甲两侧的形状会略有不同。 主要分布: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西,法属圭亚那。
【竹节虫目】Cladomorphus phyllinus Cladomorphus phyllinus 柱叶壮枝竹节虫,南美洲的大型竹节虫,雄性体长120-160mm(有翅,身体纤细),雌性体长180-240mm以上(无翅,体型粗壮 ),体色通常茶色,黄褐色以及青灰色,前,中,后胸位置都布满了细微的刺突,头部通常会有微弱的瘤状形突起,该种主要分布:巴西,阿根廷,当地十分常见。
【鞘翅目】Xixuthrus jakli Xixuthrus jakli 杰克巨天牛,该大型种目前确认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卡伊群岛,卡拉克隆岛,北苏拉威西,其目前雄性大个体突破110mm,该种完全有可能上120mm,本属的巨物真的是太多了。
【鞘翅目】Xixuthrus sapolsky Xixuthrus sapolsky 萨波尔斯基巨天牛,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桑义赫群岛)的大型天牛,大个体可以突破100mm以上。
【半翅目】Cathedra serrata Cathedra serrata 锯齿圣蜡蝉(锯鼻蜡蝉),奇特又美丽的美洲蝉类,它们的头部就像一把锋利的电锯一样,浑身布满类似朽木般的杂纹,有些个体前翅表面会偏绿一些,内翅亮黑两端分别各有一个橙色大斑块,就像是动物的眼睛一样。 成虫含翅全长在55-75mm左右,大个体翼展能够达到100mm+ 主要分布:巴西,秘鲁,苏里南,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拿马,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等地。
【半翅目】Pyrops pyrorhynchus Pyrops pyrorhynchus 火喙东方蜡蝉,该属成员的头部十分长,因此它们又被称做:长鼻或长吻蜡蝉,Pyrops pyrorhynchus在该属种体型较大,头部通常蓝棕色并带有许多白色斑点,最前端红色(就像是小丑的鼻子一样),翅膀通常墨绿色,也有灰白或偏深一些的绿色,稍靠后端通常有暗白色波纹,前翅有不同程度的斑点,内翅蓝黑色相间,常用异名:Pyrops pyrorhyncha。 成虫含翅全长在60-80mm前后,大个体翼展可突破100mm。 主要分布:泰国,马来西亚,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鞘翅目】Prionotheca coronata Prionotheca coronata 球体齿缘漠甲,蓬圆敦实的球状躯体,再加上边缘两排的锯齿,就像是移动的黑色太阳,因此也被多数人称做:太阳神拟步甲,腿十分细长,行走敏捷,杂食性昆虫,成虫体长20-30mm以上,大个体可达到40mm以上,分布非常广泛,因样子奇特,在国外深受喜爱,该属仅一种,但目前存在3个亚种。
【鞘翅目】 Paraphrus granulosus Dorysthenes (Paraphrus) granulosus 蔗根土天牛,Dorysthenes属在分类上存在很多亚属,该种属于其中的Paraphrus(亚属)成员,成虫的体长20-70mm以上,个体大小差异悬殊。棕红或深棕色,前胸背板色泽较深,头部、上颚及触角基部三节黑褐至黑色,有时前足腿节、胫节黑褐。雄虫触角粗大、扁阔,长达鞘翅末端,第3至7节下沿有齿状颗粒,雌虫触角细小,长达鞘翅中部之后。前胸背板宽阔,两侧缘各具三个尖锐齿突,中齿向后稍弯下,后齿较小,胸面密布细刻点。小盾片两侧有刻点分布。鞘翅宽于前胸,两侧近于平行,端部渐窄,外端角圆形,缝角垂直;翅面有微弱的皱纹刻点,每翅显出二、三条纵脊线,靠中缝两条近端处连接。前胸腹板凸片不向上拱突;后胸腹板仅沿中央有一个菱形的无毛区外,其余部分密生浓密的黄色软毛。雄虫前足胫节腹面着生数列齿状突,腹部末节端缘微凹,着生淡色毛。 寄主植物:甘蔗(因而称之蔗根土天牛),在长达两年多的一生中,唯有成虫期1个月左右在土面生活。 主要分布: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中国(甘肃、青海、浙江、湖北、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左:雄性,右:雌性
【鞘翅目】 Acideres ricaudii Acideres ricaudii 虽然天牛有形形色色的种类,其中不缺乏过分扩张的外形,但要说道奇特的话该种也可以算一份,目前该属仅这一种,是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亚的特有昆虫,介绍描述成虫体长范围在30-83mm(我猜想应该还存在更大的个体),鞘翅上有非常细密的纵脊,背板中央有一对刺突。左:雌,右:雄性
【竹节虫目】Tropidoderus childrenii Tropidoderus childrenii 儿童棱颈竹节虫,雄性体长:90-125mm,雌性体长:120-155mm,雌性通常翅背上带有4个点斑,第2对点斑较小,翅膀边缘蓝色,体色通常翠绿或偏青色,雄性体色黄褐或偏棕,主要分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
【竹节虫目】Tropidoderus rhodomus Tropidoderus rhodomus 玫红棱颈竹节虫,雄性体长:91-126mm,雌性体长:122-160mm,和Tropidoderus childrenii的区别主要在于:雌性翅背4个点斑后一对较大并非黑色,翅膀边缘红以及小足均为红色,该种主要分布:新威尔士以及北领地。
【直翅目】Lesina intermedia Lesina intermedia 中间天狗螽(别名:六刺天狗螽,长翼龙头螽斯),是天狗家族中分布面积最广也是马来西亚最常见的品种,成体长40-60mm(含翅长度69-90mm,目前雌性含翅最大94mm+),和Lesina ensifera是近亲关系,区别在于Lesina intermedia的翅膀比身体明显长出许多,翅端的形状最末端较尖以及翅膀上的组条纹不同,面部以橘红色,头顶上的尖角以及触须最粗壮的部位均以红色为主,常见体色有灰绿色和浅褐色,背板上方并排对称长有三对棘刺,前两对明显向两侧外突起(这点和大龙头有明显不同),主要分布:柔佛州,西巴丹岛,雪兰莪州,打巴,彭亨州金马伦高原等地,包括了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及泰国的南部,基本以兰卡威为分界线,兰卡威以北的地区均有它的影子,大颚通常红色也有少部分个体偏黑色,生活在雨林中下层,喜欢在天南星科,芭蕉等阔叶植物上活动。也栖息在低矮的棕榈类植物上,一般雄性夜间发出鸣声,杂食性。
【直翅目】Ellatodon maxima Lesina (Ellatodon) maxima 极巨龙头螽 (大龙头),属于Lesina的亚属,体型上要大于L属的种类,该属目前被确认有2种! 虽然Ellatodon maxima的网络图数年前就有了,本人发现时间要追逐到2008年左右,但该种可能实际上先前一直没被定名,或者被当成其他种,最后才再2016年被正式命名为maxima. 在螽斯总科中归属草螽亚科中的一种大型螽斯。 本种主要生活在马来西亚,常见于(森美兰州,彭亨州,霹雳州,柔佛州)等地,属于当地典型的热带雨林中下层种类。 成虫体长可达47-66mm(含翅长度85-100mm以上,目前雌性含翅最大107mm左右)是天狗家族中最大的品种,体壁坚硬 极其壮硕,体色尚且只见到浓绿色,但与其他天狗不同的是此物的6足粗壮有力和身体颜色不同,多以深黄色为主,触须靠近眼睛最粗的部分是黑色的,看着像似长有很粗的眉毛。 头顶到嘴尖的长度约28mm,头宽20mm,颜面光泽度高,头部长有一个黑色的小角,大鄂非常发达,两边黑色,中间呈暗红色。 坚硬的背板上方并排对称长有三对棘刺。其中最后一对较长,前两对明显向上突起,非常尖锐。 雄虫翅膀基部长有半透明的发音器,通常在夜里发出响亮的连音 如急促的咳声。 雌虫在原产地年生两代,成虫达寿命110天。 日间多潜伏于大树板状根的缝隙处,夜间出来觅食活动。 属于杂食性昆虫。
【直翅目】Ellatodon blanchardi Lesina (Ellatodon) blanchardi 布氏龙头螽(婆罗洲龙头),这是该亚属的另一种龙头,/体型相比马来西亚大龙头要略小一些,成虫体长大约在45-65mm(含翅长度大约:80-100mm以上,目前最大个体雌性含翅104mm左右),在整个天狗家族中体型位居第2,主要生活在婆罗洲和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和丹浓谷,砂拉越州,沙巴以及文莱,常见体色非常多,大鄂异常发达呈血红色,头面部宽阔(颜色血红,黑,以及和体色相同的原色系),颜面长有许多密度刻点(因此在当地也被称作:麻脸龙头),头顶的角通常为暗绿色,背板上同样拥有三对棘刺,前两对向上突起,属于杂食性昆虫(在成员当中算得上捕食较为积极的一种),当地原住居民把它们叫做:玛卡,玛卡一词,来自于马来语,原意是凶狠的带角怪物,当初所谓'巨大天狗螽'指的就是该种,可以吃其他昆虫,小型树蛙和蜘蛛,也吃甜鱼蜗牛类软体动物等,在当地的(螽斯界中)是霸主地位!
【竹节虫目】Extatosoma tiaratum Extatosoma tiaratum 冠巾魅躯竹节虫(幽灵竹节虫),Extatosoma中著名且流通最广的一种,体色多样,大致有褐,棕,黄,绿,青,橙等不同颜色的个体,和同属体型更大的Extatosoma popa(祭司魅躯竹节虫)相比它们身上虽然也布满了尖刺但相比之下没有Extatosoma popa那么发达,且背板前端没有白色的v字形条纹,而雄性的内翅则黑色斑块纹明显,Extatosoma popa雄性相比则更为透明,成虫以以楊梅、山楂、橡樹、覆盆子、玫瑰等植物為食,在澳洲当地也是非常受欢迎,可孤雌繁殖,多以甩卵的方式产卵。 雄性体长80-125mm,雌性体长100-160mm,人工和野生个体差异很大,尤其雌性,人工饲育下甚至能够出现10厘米以下的个体。 主要分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昆士兰,维多利亚以及南澳大利亚),本种有被引入到美洲:如巴西等地存在分布。
【直翅目】Deinacrida heteracantha Deinacrida heteracantha 异棘惧螽(小巴里尔岛巨人沙螽),是分布在新西兰(小巴里尔岛)的一种大型昆虫,它们同样属于沙螽总科中的丑螽,其中Deinacrida属中至少有4种属于大型种类,DH便是其中之一,这种沙螽雌性怀孕个体最重71克(相当于三只普通大小的老鼠),平均体重在9-35克左右,它们之所以体形更大,主要是因为生活在孤立岛屿上,缺少大型天敌,它们是岛上巨型物种的绝佳例证,20世纪20年代以前还没有人登上新西兰岛之时这些沙螽生态非常稳定,后来由于人类带入的啮齿类动物,如今沙螽的种群已因为外敌的侵入处于濒危,而如今被隔离在普尔奈茨群岛体型最大的一种巨人沙螽濒临灭绝!除人为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巨人沙螽体型庞大,自然成了大型动物们的主要目标,并且当地保护协 会启动了隔离繁殖与再引种项目,因此它们活体没有流通,就连标本市场也没有。 Deinacrida heteracantha体长维基描述平均75mm,但实际有不少标本个体都是低于70mm(甚至还有雌性体型小于雄性的个体,当然上限的话肯定还是雌性更大),基本上它们的平均体长应该在60-80mm之间,更大的个体是能够达到90-100mm以上,毕竟体型更小的Deinacrida rugosa雌性都有能够达到80mm,它们常见体色有黄褐色和深褐色两种,身躯庞大外骨骼坚固,无翅,是杂食性(别看它们体型庞大,实际是温柔的巨人,主要以素食为主,当然也具备一定的食腐和微弱捕食能力),夜性行昆虫,在黑暗中不断前后甩动触角以方便感知周围环境的状况与未知天敌的存在,通常它们喜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例如洞穴、石块和倒塌腐烂的树下,沙螽食用多肉的水果后,水果的种子却能够通过消化系统排出,这种被沙螽摄入并排出的种子拥有比其他种子更高的萌芽率。 当地人称它们为丑世之神(维塔庞加),而当它们在受到威胁和挑衅时后腿会抬起,大颚张开,抬起后足以此来做为警告! Deinacrida heteracantha不但是该属成员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同样也是六足最长最发达的一种,可以说是整个直翅目中身躯最庞大的成员。
【直翅目】Pseudoproscopia scabra Pseudoproscopia scabra 粗糙伪枝蝗,是生活在南美地区的一种大型无翅类蝗虫,家族成员均有一个有趣的俗称:马头蚱蜢,正如其名,有着长长如马脸一般的头部,加上一对看上去总是作无辜状的浑圆大眼睛,其纤细的躯干和四肢也十分独特,因而走路时仿佛在跳一种奇怪的舞蹈,这诙谐逗人的外形,乍看又像是外星人,使得许多国家的人都将它养为宠物,该种是目前所有已知枝蝗种类中身体最长的一种,它的异名为:Proscopia scabra(糙纹枝蝗),成体雄性通常在80-140mm左右,雌性体长约130-185mm,据说野生最长可超过200mm以上,可能是地球上除竹节虫以外身体最长的昆虫,雄性体色十分漂亮,通常是全身略有质感的金属蓝,有的身上则带有黑色条纹以及体色与雌性相仿但六足为金属蓝,而雌性体色比较单一,黄褐或深褐色,身上并布满杂斑,有些个体的斑点较小不够明显,它们是温和的植食性昆虫,在市面上标本流通量远大于活体,并且有不少标本被标注成Proscopia属的巨枝蝗。 主要分布: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委内瑞拉,巴西北部的雨林中.
【直翅目】Pseudoproscopia latirostris Pseudoproscopia latirostris 宽嘴伪枝蝗,整体外形近似Pseudoproscopia scabra,雌性之间外观差异很小,它们的雄性体色基本以绿色为主,也有的个体通常头部与六足呈现黄色或身体比六足和头部偏深的绿色个体。 该种刚好和Pseudoproscopia scabra相反,是活体普及和饲养程度大于标本流通,国外非常受欢迎的大型蚱蜢之一。 雄性体长65-125mm,雌性体长120-155mm(最大个体据说可达到170mm)。 主要分布:巴西,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洪都拉斯,委内瑞拉,苏里南等地。
【鞘翅目】 Stictosomus semicostatus Stictosomus semicostatus 皱翅硬腭天牛,描述上它们的体长大致在40-55mm,但已出现过的雄性个体68mm+,雌性66mm,可见应该还存在更大的个体,通体深黑或偏棕,它们的触角都较短,雄性上颚发达,外观有一些类似步甲,头和背甲上有粒状,鞘翅褶皱且粗糙,目前尚无见过活体照。 主要分布:巴西,秘鲁,法属圭亚那。
【竹节虫目】Tirachoidea cantori
【竹节虫目】Cryptophyllium limogesi Cryptophyllium limogesi 利氏隐叶䗛,2021年被命名且目前只确认分布在越南的一种超大型叶䗛,也是近两年来国外饲养非常火的一种,时常拿来和Pulchriphyllium giganteum(巨人丽叶䗛)做体型上的比较,该种雄性通常体长在80mm前后,雌性体长可达90-110mm以上。
【竹节虫目】Pharnacia sumatrana Pharnacia sumatrana 苏门答腊彪竹节虫,和同属的Pharnacia ponderosa彪竹节虫同样粗壮,但苏门答腊的足刺则十分的发达(若虫时几乎没有,成体后足刺渐渐出现),它们头部圆润并带有浅黑色条纹,背部有黑色的条斑纹组成纹路,胸前则有许多红色的斑点,有不同色系的个体,雄性有翅。 雌性体长180-230mm,雄性100-140mm。 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以及马来西亚。
【竹节虫目】Nesiophasma sobesonbaii Nesiophasma sobesonbaii 索氏岛栖竹节虫,这是在2023年才被正式命名的大型竹节虫,同时也是去年外网比较火的竹节虫种类,该种雌性前胸靠前端略窄,两边内侧有红色条纹,和在2021年被发现的同属Nesiophasma giganteum一样,有绿或褐色等不同的个体色系,而该种的雄性通体不像Nesiophasma giganteum雄性那样以绿色为主,Nesiophasma sobesonbaii的雄性头部通常为白色,身体则是偏棕色,六足暗绿色,雄性体长一般在100-120mm,雌性19-260mm左右。 主要分布:帝汶岛,印度尼西亚。
【直翅目】Carphoproscopia lancea Carphoproscopia lancea 矛头草枝蝗,在大多数枝蝗种类里身形相对纤细,它们头部长像类似长矛一样,身体前端开始中间为黑色条纹两侧黄白色条纹一直延伸至身体末端,并且雄性出现了和雌性相反的现象(那就是雄性不但拥有类似长矛一样的头顶同时它身体后端还长有矛肛),成体雌性的体长可达到160mm左右,雄性较大的个体含矛肛长度也能够达到120mm左右,产地:阿根廷。
【直翅目】Pseudoproscopia panamensis Pseudoproscopia panamensis 巴拿马伪枝蝗,种名以在巴拿马最先发现地命名,Pseudoproscopia scabra(粗糙伪枝蝗/糙纹大枝蝗)同属,雄性体长不明,雌性较大个体可达140mm前后,体色较为多样,胸前有密度刻点,腹部两侧有黄白色条纹,该种的头顶较短,最前端呈明显的三角形,除巴拿马以外,该种在哥斯达黎加以及哥伦比亚也有明确记录。
【鳞翅目】 Catoxophylla cyanauges Catoxophylla cyanauges 一种被记录在西澳大利亚州的大型蛾,Catoxophylla属只有这一个物种,有趣的是它们的雌性翅膀并不完全发育且无法飞行,虽然这个特征在木蠹蛾中Catoxophylla cyanauges并不是唯一。。。它们前翅有成排黑点,背部蓝色光泽,雄性体型小,翅长,通常体色较为深棕色,一般翼展约90mm前后,而雌性体型巨大,可达到90-100mm,翅短,体色通常灰色,它们身体表现都具有银白色的绒毛。
【直翅目】Chloracris brullei Chloracris brullei 布尔翠螽,国内目前有三种该属物种被记录,布尔为其中一种,但相对采集到的人较少,该种体型也是相当巨大,它和同属的布鲁纳翠螽(Chloracris brunneri)按照种名来讲其实都可以叫 "布氏翠螽" 但这样就撞衫了,因为比布鲁纳体型更大因此视觉效果会显得更加修长,其触角上的每一节黑色条纹都较为明显,而不是布鲁纳那样触角通常黄绿色,因此外网两者有时被混淆。 雌性大个体含翅长度可以突破110乃至120mm,在本属种可能是体型第2大的种类,它偶尔在外网会被标注成Siliquofera grandis的学名。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彭亨州(金马伦高原),雪兰莪州,登嘉楼州,沙巴州,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拉威西岛),中国(包含台湾),泰国,新加坡等地。
【鳞翅目】 Abantiades argentangulum Abantiades argentangulum 银白庞特蛾,它是该属体型最大的一种,在2014年被正式命名,雄性体长50-70mm以上(含翅长度60-80mm以上),翼展可达120-150mm以上,雌性体长65-90mm以上(含翅85-120mm左右),翼展约160-220mm。和同属的另一种巨物(Abantiades hydrographus)相比除了纹路的差异以外,内翅无粉紫色,该种的雄性翅膀也有鲜明的白色条纹,而雌性则为淡淡的透灰,Abantiades属的成员可以说是世界上体型最宽的蛾类 ‘之一’ ,Abantiades argentangulum同样分布于西澳大利亚。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