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翼
風間の薰
\\m/
关注数: 1
粉丝数: 768
发帖数: 45,081
关注贴吧数: 32
【鞘翅目】Termophilum duodecimguttata Anthia (Termophilum)duodecimguttata 十二斑蚁步甲,外形酷似同亚属的Termophilum sexmaculatum,区别是背甲边缘没有白色条纹,而身体具有10-12个不同大小的斑点,身体黑色,体型要比Termophilum sexmaculatum大一些,成虫体长29-45mm+,该物种由博内利于1813年对其进行了描述。 Anthia 亚属(Termophilum)的物种之一,作为该亚属物种,雌雄的大颚同样无分化级。 分布 亚洲: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伊朗,阿曼,科威特,巴林,约旦,伊拉克。 非洲:埃及
【鞘翅目】Termophilum nimrod Anthia (Termophilum) nimrod 猎人蚁步甲,约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丘斯于1793年对其进行了描述。 成虫体长28-43mm以上。 身上通常有4到6个不同形状以及大小的黄白色斑纹。 种加词意指《圣经》中的猎人宁录Nimrod,故译为“猎人”。 该亚属另有一种A. venator,其种加词意为“狩猎者”,不强调是人,故建议将其译为“猎手” 以作区分。 分布:塞内加尔,尼日利亚,乍得,毛里塔尼亚,冈比亚,尼日尔。
【鞘翅目】Termophilum sexmaculatum Anthia (Termophilum)sexmaculata 性斑蚁步甲 Anthia 亚属(Termophilum)的物种之一。 成虫体长26-42mm。 它的身体是黑色的,有白色的斑纹。不协调的是,这个物种有身上可能会出现6到14个斑纹,但数量,形状,排列因个体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些甲虫有着不同寻常的生命周期;幼蚁进入蚁巢,留在那里以蚂蚁及其幼虫为食。它们很快就会闻到蚂蚁宿主的气味,并被接纳为蚁群的成员。它们的身体高高地抬离地面,以躲避基质的热量。它们的下颌虽然很大,但不够强壮,无法防御。相反,它们会从肛门喷出一种辛辣的液体来麻痹敌人。这种防御策略为他们赢得了“oogenpisser”的流行名称,即“眼睛喷射器”。它们的大眼睛、下颌和运动速度与虎甲虫相似,但这些甲虫不会飞。它们以其他昆虫为食。 该物种起源于印度,广泛分布在非洲北部各州(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西撒哈啦,毛里塔尼亚,利比亚,突尼斯,乍得,苏丹,马里,尼日尔),亚洲(以色列,约旦,印度)从大西洋到红海。这是沙漠地区的特点。
【膜翅目】Dinomyrmex borneensis Dinomyrmex gigas borneensis 巨人恐蚁婆罗洲亚种(婆罗洲恐蚁) Dinomyrmex gigas巨人恐蚁的亚种,因腿部亮黄色故称之:黄腿巨人蚁。 Dinomyrmex是一个单型蚂蚁属,包含Dinomyrex gigas一个物种。原产于东南亚森林。它是现存最大的蚂蚁之一,特化工蚁体长25-30mm以上,普通工蚁18-28mm,蚁后可达30-35mm(乃至更大),雄蚁16-20mm+,。蜜露占它们饮食的90%,但它们也会吃昆虫和鸟粪和其他小型动物。蚂蚁是一种有效的觅食者,利用高效的沟通和招募。少数蚂蚁可能会在晚上聚会,进行被观察到的仪式性战斗。这些斗争可能会持续几个月。 群通常由约7000只工蚁组成,在几个巢穴中分布不均。有两种类型的工人,较大的工人几乎是三倍重。它们主要在夜间觅食,然而,一些工蚁白天会在巢穴外觅食。 该亚种主要分布:砂拉越,印度尼西亚(中加里曼丹,西加里曼丹)。而原名亚种则分布:马来西亚(沙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泰国等地。
【螳螂目】Oestomantis bacillaris Oestomantis bacillaris 杆状矢螳 Oestomantis(矢箭螳属)和Aethalochroa(褐箭螳属)之间有着紧密关系。 和Aethalochroa ashmoliana相比它们有眼角,而雄性和雌性的内翅似乎都有花斑纹,腿部通常没有叶片状突起。 身体细长,成虫体长90-120mm以上。 矢箭螳是较为冷门的种类,本属共两种,目前也仅只有Oestomantis bacillaris有标本流通。 确认分布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螳螂目】Toxoderopsis taurus Toxoderopsis taurus 金牛类箭螳 它们的眼角非常发达,形似牛角,背板长满密刺,通常头部背板颜色较深,翅膀浅色。 成虫体长60-90mm左右。 分布: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地。
【螳螂目】Aethalochroa ashmoliana Aethalochroa ashmoliana 灰褐螳 是一种分布在印度、伊朗、缅甸、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大型螳螂。 成体浅灰,黄褐,灰绿,棕灰等色系,雌性内翅有翅斑,雄性基本完全透明。 成虫体长80-120mm+
【螳螂目】Toxodera pfanneri Toxodera pfanneri 范氏箭螳,为杂斑箭螳近似种,该种相对少见,除体长方面不如杂斑以外,其主要特征是前胸板靠后未知两侧没有√字型黑色条纹(盐箭螳只有细微黑色小型条纹或者几乎无条纹),眼角相对杂斑更尖锐,中后足叶状形两者也有明显区别,成虫体长85-125mm以上。 主要分布:马来西亚,文莱。
【竹节虫目】Phryganistria laikuenae Phryganistria laikuenae 丽娟佛竹节虫(丽娟佛䗛) 国内之前在云南采集到的大型竹节虫就是此竹节虫,但当时错误的被人认为是Phobaeticus属的马格納斯足刺竹节虫,主要是因雌性都带有矛肛而被误导所致,佛竹节虫的雄性是无翅的,而马格納斯的雄性有翅,佛竹节虫雌性无论背身是什么颜色的但胸腹面是一律的青,绿色,而马格納斯雌性全身会出现统一色系,佛竹节虫雌性腹部内侧边缘圆形突出则十分明显,研究表明该种和印度的维吉亚佛竹节虫与之相似,但依然存在一些细节差异,并在2023年命名为新种。 成虫的体长范围暂且不明,但国内当时采集到的雌性体长达到了330mm,足展全长550,已超过排当时位居第5的北越佛竹节虫(也就是:赫氏新佛)并取而代之!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已知第2大竹节虫。 该种确认分布:中国(云南)。
【竹节虫目】Phryganistria virgea Phryganistria virgea 维吉亚佛竹节虫(维佛䗛) 现有的三种佛竹节虫里,体型最小的一种,雌性的大个体约220mm前后。 它们的色系较多,本属的雌性和雄性均无翅,雌性有矛肛,有些个体的雌性从背部到腹部表面会有很多星星状小斑点,该种是同属中最早发现的一种。 分布: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不丹等地。
【广翅目】 Acanthacorydalis imperatrix Acanthacorydalis imperatrix 帝王巨齿蛉 目前已知种类: species Acanthacorydalis asiatica (亚洲巨齿蛉,又称属模巨齿蛉,是已知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 species Acanthacorydalis fruhstorferi (傅氏巨齿蛉,又称越中巨齿蛉,已知体型最大的一种) species Acanthacorydalis horrenda (恐巨齿蛉,产地模式印度) species Acanthacorydalis imperatrix (帝王巨齿蛉,产地模式越南) species Acanthacorydalis orientalis (东方巨齿蛉,面部中间有两个大圆斑或小圆斑因个体差异) species Acanthacorydalis sinensis (中华巨齿蛉,外形和傅氏近似,小号版越中) species Acanthacorydalis unimaculata (无斑巨齿蛉,单斑应该是翻译错误,和东方类似,但面部无两个圆斑) species Acanthacorydalis yunnanensis (云南巨齿蛉,外形近似亚洲巨齿蛉,但背部的花纹不一样,目前很少见) 而该种产自越南的巨齿蛉在外形上属于近似亚洲巨齿蛉,恐巨齿蛉以及云南巨齿蛉的,但实际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该种的体长范围不明,可从以下各种尺量图参考 特征:巨齿蛉雄性牙形其实是有长短和不同类型之分的,这就类似锹甲,一些天牛,蜂类,澳洲丑螽等等。 该种的牙形颜色分红和黑,类似同属的傅氏和中华,而它的主要特点是牙根处通常会呈现出一点黄色(雌雄都有),而面部和花纹和亚洲,恐巨齿蛉一样,因个体差异会有着不同程度以及形状的黑色花纹,背部的花纹和亚洲巨齿蛉一样,都是十字型,而另一种恐巨齿蛉的背部花纹则类似于东方和无斑巨齿蛉,另外帝王巨齿蛉的身体也就是腹部表面也有许多黑色的圆点。
【直翅目】Melanogryllacris atrata Melanogryllacris atrata 黑色暗蟋螽 该属目前仅一种,但该种目前包含了三个亚种。 三个亚种和个体差异在条纹和色泽整体上都会略有差异的,总的来说它的整体粉色就是以黑和橙色为主。 成虫体长30-50mm左右(含翅膀),该蟋螽雌性的产卵器较为短小。 分布:婆罗洲(沙巴,砂拉越州),马来西亚(彭享州,雪兰莪州,吉打州)。
【竹节虫目】Phobaeticus foliatus Phobaeticus foliatus 叶状足刺竹节虫(叶足刺䗛) 在同属里它即算不上大,更算不上长,但它那独特的造型却是在成员中具有魅力的,其腹部和腿部多片叶状刺突,以及背部的尖刺,加上复杂的纹路和不同体色,使得它们首先就在成员中显得十分突出。 该属的竹节虫雄性通常都会有翅膀,而该种的雌性也具备矛肛。 雄性体长大约在10-14mm左右,雌性体长130-200mm以上. 分布:婆罗洲(沙巴,砂拉越州)。
【直翅目】Chloracris prasina Chloracris prasina 孔雀翠螽,最早似乎也被记录国内有该种,但似乎一直没人采集到过,可能后续发孔雀其实在国内并无分布吧 成虫体长70-100mm+(包括翅膀),在成员里属于偏小种。其特点是后足的尖刺相对同属其他种类更加的发达。 分布: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伊利安查亚),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孟加拉,文莱(是Chloracris prasina,并非Chloracris brullei国外有人定种错误),中国记录存疑。
【直翅目】Marthogryllacris rufonotata Marthogryllacris rufonotata 红背玛萨蟋螽,过去学名:Capnogryllacris rufonotata(杂红烟蟋螽) 蟋螽里红色战士,整体以红色为主,有些个体背板两边会偏黑一些,腹部黄色,翅膀透明带点金黄色,和其他蟋螽大多数一样有网纹,在国内已知的蟋螽种类里也是容易辨认的,也相对较为少见。 在次末时并没有非常红,类似青涩的樱桃,而当它进入末龄时,那炸眼的红色便成为蟋螽中最独特的风景。 成虫的体长40-60mm左右(包括翅膀) 目前确认分布:中国(云南)。
【直翅目】Exogryllacris ornata Exogryllacris ornata 饰装形黯螽,属于丑螽科下的黯螽族成员,但看属名又是蟋螽的意思,暂时搞不懂它的分类法。 该属仅此一种,成虫的体色深黑偏紫,腿部橙黑或红黑,后腿关节有白色斑块,翅膀很长,因此在当地也被称作:有翅膀的白膝王蟋蟀,幼体则是偏蓝灰色,这种大型有翅类昆虫是杂食性的,具备一定的捕食能力,夜行性。 成虫体长50-75mm(含翅膀),分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直翅目】Rhaphidophora oophaga Rhaphidophora oophaga 卵形驼螽,和在印尼爪哇岛同属的Rhaphidophora obesa(硕驼螽/怪物大驼螽)相比,该种体型上要小了一圈,但身上有明显的斑点以及条纹,相对整体是要更好看一些,成虫的体长30-50mm以上,它们后腿发达,跳跃力强,主要以植物,小型昆虫以及腐烂的食物或果类为食。该种是马来西亚体型最大的穴螽。 分布:马来西亚,婆罗洲(沙巴,砂拉越州)。
【直翅目】 Penalva flavocalceata Penalva (Penalva) flavocalceata 异色佩拉瓦丑螽 属于Penalva的原名亚属物种,它们是澳大利亚体型最大的丑螽之一,成虫的体长大可30-50mm以上,头部巨大身体硕壮,面部通常蓝灰色,口器发达,体色棕红,黄褐,深黑乃至浅褐色,背部乃至身体边缘有纤细的黄色条纹,后腿关节有大面积白色斑块,因此又被称之:白膝国王蟋蟀,它们是热带雨林的常见居民,澳大利亚东部(常见于昆士兰)。 它们的后腿很很长且发达,重量可达10克,雌性比雄性大。 很少在白天出现,因为它们会在土壤中挖掘数小时。它们会在晚上出现,以水果、坚果、树叶和小型昆虫或以死去的动物为食。它们没有翅膀,所以不能飞,但能够跳很远的距离,单次跳跃超过1米。 为了繁殖,雄性会转移一个精囊对于雌性。精囊是一个白色或透明的肿块,雌性在使用产卵器的基质,在4-6周后开始孵化,孵化的若虫需要16-24个月才能成熟,寿命:约3-5年。
【直翅目】 Radigryllacris rotundimacula Radigryllacris rotundimacula 圆斑辐蟋螽 曾经学名:Prosopogryllacris rotundimacula(圆斑/太阳饰蟋螽) 成虫体长30-45mm以上(含翅膀) 其头部有一块巨大的圆形黄斑,那是感知明暗用的单眼。日本人因此称其为【ヒノマル コロギス】,既日之丸蟋螽(日之丸意为日本国旗)。 腿部通常有蓝色的条纹(幼体或刚羽化不明显,成体羽化后蓝色逐渐完全变蓝加深)。 喜欢栖息在高高的树冠层,白天会裁剪树叶并吐丝将叶子卷起筑巢并在巢穴中睡觉,夜晚来到森林下层觅食,杂食性昆虫(偏肉食)。 分布:日本(冲绳,八重山诸岛,石垣岛,西表岛)等地。 注:本帖为重置帖,原发布者:小吧主,怪兽无敌宅
【直翅目】Venatorellus viridipedes Venatorellus viridipedes 绿足微猎螽 成虫头翅长度38-50mm+,体色深棕或浅棕色,中后足通常伴有亮绿色,因而得名,猎螽是除亚螽之外,捕食能力很强的螽斯种类,当然它们的缺陷是上限体型不太大,该种雄性的面部中间通常比雌性略宽,头到牙尖的比例相对更长更扁,而雌性则有产卵器,它们第一对前足很长,腿部有着异常发达的尖刺,这也有助于它们能够更好的抓牢猎物。 分布: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巴西,委内瑞拉等地。
【直翅目】Perakia maculipennis Perakia maculipennis 斑翅囊蝗,东南亚的大型短翅蝗,成虫的体长以最小雄性个体到最大的雌性个体范围在20-80mm以上。 该种的特征在短翅上有不规则以及不同数量的黑色斑点。浑身布满杂纹,复眼巨大,雌性的体型十分大。 分布: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马来西亚(彭亨州)。
【直翅目】Capnogryllacris gigantea Capnogryllacris gigantea 巨大烟蟋螽,这种巨型蟋螽主要分布在婆罗洲的沙巴以及砂拉越州,其他地方有无分布尚且未知,这种大型蟋螽成体后头部至背板为血红色,其他部位主要是黑色带点暗蓝,早年在伊贝见过一只头翅达到60mm+的个体,相信它必然还存在更大的个体。
【直翅目】Borneogryllacris fruhstorferi Borneogryllacris fruhstorferi 傅氏婆蟋螽,整体和婆罗洲婆蟋螽较为相似,但一个主要区别在它们的腿部不带黑色,而是红或黄色。 成虫体长28-45mm,含翅长度38-50mm以上. 该种有的头部几乎全黑,或只有额头为黑色面部至口器开始为红色,甚至还有整个头部全红,以及背板也有类似情况,如全黑或伴红,在分类上它其实存在2个亚种,只是不知道这些特征属于它们的亚种差异还是纯粹的个体差异,又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所谓的学家又会将其分开成独立物种吧~ 分布:马来西亚(彭亨州),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新加坡。
【直翅目】 Dictyogryllacris raapi Dictyogryllacris raapi 锐氏网蟋螽,该种的蟋螽应该是十分巨大的,从仅有的一只雌性标本图中以1厘米黑色线做为长度计算,很明显它是一种可以将近达到或超越70mm的大型蟋螽,并且头款也是基本超过10mm以上,从外形上来看它十分壮硕,尤其头部和背板的宽度与比例。 分布地:在正模信息处记录的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但实际上它应该还在爪哇岛,马来西亚的彭亨州,婆罗洲的沙巴以及泰国存在分布
【直翅目】Borneogryllacris borneoensis Borneogryllacris borneoensis 婆罗洲婆蟋螽,最早它原本就属于Borneogryllacris(婆蟋螽属),后来被调整到Capnogryllacris(烟蟋螽属)学名:Capnogryllacris borneoensis(婆罗烟蟋螽),然后经过再一次调整,又被分回到了Borneogryllacris,我就这么说一句,你们所谓了分类专家闹着玩呢?累不累。。。 婆罗洲婆蟋螽是一种惊人的捕食者,属于沙螽总科/蟋螽科的物种,属于树栖种类,发达的翅膀有助与短距离飞行或滑翔,脚上长有吸盘,可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自如和做长时间停留,体色黄白,头部,背部边缘,翅膀前半部分,以及腿部部分均为黑色,血红色口器,外观还是比较拉风的,成虫体长32-48mm,含翅长度50-60mm以上,雌性有产卵器。 分布:婆罗洲-沙巴,砂拉越州,马来西亚。
【鞘翅目】Atractocerus brasiliensis Atractocerus brasiliensis 巴西狭筒蠹 一种非常大的筒蠹,成虫的体长在27-48mm(据说最大为60mm). 体细长,圆形、柔软;头小,复眼极为发达;头部整体看起来就像苍蝇,雄虫下颚须扇形;锯齿状、在所有筒蠹中鞘翅属于短翅型,不能完全覆盖腹部,翅膀透明但强光照射下会呈现金属色质感。 成、幼虫均菌食,幼虫可入坚木,为害木材,喜欢夜间活动。 主要分布:秘鲁,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巴西,法属圭亚那,牙买加,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伯利兹,委内瑞拉,巴拿马,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哥伦比亚,阿根廷,多米尼加共和国,蒙塞拉特岛,巴拉圭,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萨尔瓦多,瓜德罗普,开曼群岛。
【直翅目】Segestidea queenslandica Segestidea queenslandica 昆士兰类石螽,澳大利亚的大型纺织娘,成虫头到翅长度在70-100mm(可能更大),头顶有一个小角,它们生活在昆士兰北部的热带雨林中,与当地棕榈树。它们主要以菖蒲为食尤其是C.australis和C.muelleri,白天一动不动,通常平躺在地上棕榈叶或沿着茎。它们修长的身体和低矮的轮廓赋予了它们出色的伪装。幼年时,它们的颜色从小鹿棕色到斑驳的绿色有助于它们与植物材料融合。他们也是幼年时毛发浓密,但成熟后会失去毛发。成虫长满翅膀,呈棕色它们看起来很像古老的干棕榈叶。他们活跃在夜晚,以绿色的棕榈叶为食,但通常不要四处走动明显地。 它们非常独特,因为它们是孤雌生殖的,大多数野生标本是雌性。很少遇到雄性,只有当雄性出现并与雌性,将产生混合性别的后代。未交配的雌性会生出可生育的雌性只有后代。它们的卵产在合适的食用植物下面。这个由此产生的若虫孵化出来,看起来像它们父母的微型版本,并开始在生命的最初24小时内进食。像其他节肢动物一样,它们也会蜕皮外骨骼会定期发育和生长。
【鞘翅目】Protocerius grandis Protocerius grandis 巨型原木象甲 该种在外站分别出现过的学名有:Macrocheirus vittatus,Protocerius colossus,Cyrtotrachelus sp等。。 在一些标本展示盒中它也出现过名为:Protocerius molossus,但实际这个种名属于Protocerius colossus(巨象原木象甲)的曾经异名。 成虫体长43-92mm以上,该种体色也有红和黄,最大的特点是背部中央有一块非常大的黑斑(雌性和雄性都有,并且不同个体的斑块大小和形状也略有些许不同,标本褪色或保存不当可导致看不见黑斑),雄性喙上呈一排排突状,而雌性没有,体型也是雄性常见大于雌性,并且前足发达。 该种为印尼特有的大型象甲虫之一,仅分布于:苏拉威西岛。
【鞘翅目】Protocerius colossus Protocerius colossus 巨像原木象甲,该属物种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象甲虫,成虫的体长46-98mm,背部和鞘翅表面深红或偏黄,其他部位黑色,通常雄性一般体型要比雌性大,并且拥有更发达的前肢,喙上呈一排排突状,而雌性没有切光滑,象甲是对植物类有着严重危害的昆虫。 分布:马来西亚(彭亨州,金马伦高地,霹雳州),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泰国。 关于它们在外网有着很严重的分类错误,起源应该最早出自一些日本网站,几乎把该种标注成:Macrochirus praetor(将军巨手象甲),而实际Macrochirus属的象甲前足是类似Cyrtotrachelus( 锥竹象甲属)那样! 因此在inat上原本有关于Macrochirus的象甲图集全部移除至Protocerius分类当中,而biolib上则依旧在Macrochirus praetor的信息中标配着Protocerius colossus的图。 初次之外还有些标本展示盒中有把它们标注成: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而这个学名其实是Cyrtotrachelus thompsoni( 汤氏锥竹象甲)的一个异名。 其次关于色系问题,你会发现该象甲多数标本会出现暗红甚至偏棕黑,全黑,有些还会褪色到发黄发青,那不是个体色系差异,而是标本未保色,或保存不当以及时间悠久所造成的,我已经观察过了所有关于此类象甲的活体,无论是哪个地方分布的,它们活体时基本都时鲜红或红中偏黄无一例外,并且饲养过该种的大佬也证实了这点,所以早年某日本网站所描述过的黑化个体,无非就是一只色泽保存不当的个体而已。 图1为:早期伊贝的一只98mm雄性个体,这可能是我目前已知最大的一只象甲个体。
【双翅目】 Microstylum oberthuerii Microstylum oberthuerii 奥氏微芒食虫虻,过去常用种小名:oberthiiri,国内一般称作:大琉璃或西藏食虫虻,体长35-48mm,背部灰色,颈部与腹侧通常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金色绒毛,翅膀具金属光泽的墨绿色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色差,普遍出现于低,中海拔山区,在国内是体型最大的食虫虻,体型硕大,擅长捕食其他昆虫,飞行快速,通常锁定目标后以尖锐的刺吸式口器刺穿并带离猎物后在停息隐秘的树叶或草丛间想用美食,堪称昆虫界中的飞行杀手,成虫出现于春至秋季,主要分布:中国(大陆以及台湾),越南,印度,缅甸,朝鲜等地。
【双翅目】Microstylum cilipes Microstylum cilipes 毛足微芒食虫虻,来自非洲的大型微芒食虫虻,它是一种绒毛和通体几乎全黑的品种,切身上的毛较多,同样也是空中的高级猎手,成虫体长35-50mm以上(含翅),该种有不少标本流通。 产地:非洲(确切分布地有:马达加斯加和苏丹南部)。
【蜚蠊目】Hodotermopsis sjostedti Hodotermopsis sjostedti 山林原白蚁 属原白蚁科,原白蚁属的一种白蚁。建巢于树木内,危害活树和伐倒木。危害的树种,主要有槠、栎、松、楠、桤及中华五加、紫荆、狭叶泡花树、杨桐、乌饭树、冬青、金叶白兰、长苞铁杉。 锐兵蚁 头后部赤褐色,前部黑色。头部前后较长,大颚尖锐地发展成剪刀状,上颚及触角黄褐色。胸、足黄,节间杂有褐色;腹部黄白,隐约透出腹内黑褐色物质。头部扁,近似卵形,最宽处在头的中段,往前逐渐狭窄。头后缘向后方作弧形突出,头顶扁,中央有一微凹坑。无自、无单眼。上唇两侧圆,前缘平直。复眼明显,肾状。上颚粗壮,左右对称,前端尖并弯向中线。左上颚有4校形状不规则的大齿,各齿的根都互相并连。第一齿较尖锐,第二齿端部小而锐,基部膨大,两边略呈弧状。右上颚有齿2枚,第一齿分为两叶,中间形成一叉,朝向中前方。触角22-25节,除第一、二节外,皆呈念珠状;第三至第六节大致相等,以后各节稍增大,最末4.5节逐渐缩小。前胸背板略狭于头,前部不隆起,由上方看呈半月形,前缘略向后方凹入,侧缘与后方连成半圆形,在半圆形后瑞中央无缺刻。中胸背板与后胸背板的宽度约相等,皆比前胸背板狭,二者的侧缘与后线也都连成圆形。前足胜节具端刺3枚;中足胶节具端刺3-4枚,侧刺1-2枚;后足腔节具端刺3枚;侧刺3枚,第三刺约在胚节前端1/3处。附节由背面观为4节,腹面观为5节。尾须4-5节。腹刺较细长。 有翅成虫 头赤褐色,胸、腹黄褐色。触角及腿节、附节暗黄色。胜节黄褐色。全身披有稀疏毛。头近似圆形,前缘稍平,后线及两侧圆。复眼大而圆,无单眼。上唇褐色,唇基灰黄色,微隆起,呈横条状,长度约等于宽度的1/4。触角22-24节,除第一节外,皆呈念珠状,第三至第五节较短并大致相等,以后各节稍增大,最末2、3节逐渐细小。前胸背板前宽后狭,前缘平直,后缘较圆,前、后线中央具不明显的缺刻。刚羽化的成虫的翅呈灰白色,后来颜色逐渐变深,最后翅呈黄褐色。前翅鳞显著大于后翅鳞。当翅合拢时,前翅的肩缝可达于后翅鳞前端。 前翅翅脉:S脉伸达翅长的1/4;R脉靠近Sc脉,约达翅长的2/5;Rs脉伸达翅尖,由基都至末端约有3根翅脉与前线相连,2根翅脉与后缘相连;M脉在肩缝处独立伸出,在翅长的1/4至2/5区间有4根翅脉伸向前方与Rs脉相连;Cu脉有5个分支向后缘伸出。支脉有2个分支;翅鳞极短;A脉有3条,由肩缝独立伸出。后翅翅脉与前翅翅脉基本相似,区别是M脉不在肩缝处独立伸出,而是与Rs脉共柄,分叉点约在翅长的1/4处。 蚁王、蚁后 原始型以王、以后:即有翅繁殖蚁经群飞脱翅配对后进行繁殖的个体,其体色较深,体壁较硬,与有翅成虫体色相似。复眼发达,中胸和后胸有残存的翅鳞。蚁王体长12.5-13.5mm,蚁后体长14-15.5mm,腹部膨大,宽度可达6-7mm。 无翅补充型蚁王、蚁后这一类可能是当原始蚁王和蚁后衰亡时由幼蚁转化而来的。蚁王体长13-15mm,蚁后体长14-16mm,腹部膨大,最宽处达5-6mm。体色较浅,体壁较软,往往体背呈暗黄或黄与灰白色相间的颜色;复眼椭圆形,较小;中胸和后胸背板上无翅芽。足的基节、腿节黄白,股节和附节浅黄褐色。蚁王腹部末端具有一对腹刺,蚁后无腹刺。 蚁卵 长椭圆形,米黄色,大小是1.70-1.73mm×1.15-1.20mm。 幼蚁和若蚁 1、2龄幼蚁体白色,无显著翅芽,由此脱皮出现翅芽的老龄若虫称为若蚁。若蚁的头部和背板黄褐色,腹部黄白色,接近羽化时体色变深。 工蚁 一般体黄褐色,腹部色较淡。体长10-15mm。 兵蚁 体长体长16-20mm(更大的可达25mm以上)。 分布:中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浙江等),日本以及越南。 山林原白蚁是一种筑巢于朽树或活树内群居为生的昆虫。多发生于海拔700m以上的原始林区。 有的虽有明显蚁道与地下相通,但没有巢是建在泥土里的。活树从根部或根茎部侵入,逐渐向内向上蛀蚀;伐倒木从两头截面伤痕处或靠地面处侵入。蚁王、蚁后、蚁卵和幼蚁都是在树内生活。属木栖性白蚁。 在幼龄巢中一般是一王一后,但也有二王二后,或二王三后的,都为原始蚁王、蚁后,其卵量一般几十粒,多者100-200粒堆集一处;在成年巢中未见原始以王、蚁后,只有无翅补充蚁王、蚁后,其数量较多,少则3-5对居住一起,多者达30对以上,多栖居在营巢木内的硬木部分或靠近节疮的宽敞空腔内。卵粒集中,一般有200-300粒,多者7000-8000粒至数万粒堆放在一起。 喜在蔽荫潮湿的环境里营巢危害。山林原白蚁比较害怕阳光,所以常在阴暗潮湿的溪边、山沟或林内建巢危害,很少在山顶建巢危害。有时除少数工、兵以出巢活动外,一般都是躲在树木内取食,就是迁巢他处,也往往是通过蛀空的朽树根或地下蚁道。 当建巢树受到震动或被破坏时,一部分兵蚁立即赶到出事地点进行警卫并不断发出“咋啦、咋啦”的响声以示御敌,工蚁则迅速逃到王室周围潜伏不动,而另一部分。兵蚁则在王室四周通道进行守卫。其建巢之木如果震动过大,则全巢白蚁可迅速从地下蚁道逃遁他处,并在几十天内不再返回原处危害。 当两个蚁巢破坏,异群白蚁相遇时,兵蚁会发生搏斗,有时工蚁也勇跃参战,互相攻击。 当山林原白蚁扩展到一定程度后,群体内就开始产生大量的有翅繁殖蚁进行群飞,脱翅配对,扩建新巢。 有翅成虫有下列特点: (1)未接近分群时间剖巢后,有翅成虫总是往树洞内钻躲并不起飞;如接近分群时间剖蚁巢则立即起飞逃逸而不躲藏。 (2)分群前有所准备:有翅繁殖蚁羽化后多集中在树干或树茂上部较宽阔的空腔(候飞室)。在分飞前10-15天,工蚁在候飞室的上部咬出或筑成口径为0.8-1.1cm的圆形或椭圆形分群孔3-10多个,筑好后仍旧用排泄物和朽碎木封闭。约在分群前一小时左右,工蚁将分群孔启开。分飞完毕后,大部分分飞孔仍旧用排泄物封闭。 (3)分飞时间及状况:分飞时间是5时到5时30分。工蚁把分群孔启开后,一些兵蚁爬出洞外在分群孔周围警卫,然后有翅蚁从孔口一只接一只迅速飞出来。有翅蚁飞翔力较强,在无风情况下有的能飞10-20m高,200-300m远。 (4)分飞次数:一般一个群体1次飞完,但也有分2、3次飞完的,往往是一天未飞完的第二天5点再接着群飞。 (5)脱翅配对:有翅蚁分飞后很快坠落于地上,借地面物折断翅膀然后爬行10-20分钟。往往雌蚁在前走,雄蚁在后紧追。有时候多雄尾随一雌往前爬。一对一对配好后,双双在地面或树洞寻找适宜隐居之地,钻入其内,准备建巢繁殖。 (6)交尾时间:一般在当天晚上或第二天进行,但有的2、3天也不见交尾。 山林原白蚁的卵约经一个月左右孵化出助蚁,2龄以后幼蚁开始品级分化,一部分变为工蚁和兵蚁,一部分变为若蚁。若蚁经8个月后变为老熟若蚁,当年11-12月开始产生翅芽,于次年7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下旬群飞进行繁殖。
【直翅目】Titanacris olfersii Titanacris olfersii 奥氏泰坦蝗,在本属中体型也是属于偏小种,特征:后足仅上层有一排银白色斑点,内翅前端淡绿透明,中间透明,其后粉色。 雄性体长大约在50-60mm前后,雌性体长大约在80-90mm前后(雌雄长度均包括翅膀) 该种似乎确认分布地仅:巴西。
【直翅目】Titanacris picticrus Titanacris picticrus 粉丽泰坦蝗,该种是本属内体型较小的一种,也是除Titanacris albipes以外标本销售最常见的一种,只不过许多虫商为标注正规学名,而是绝大多数取用了一个错误学名:Lophacris cristata,Lophacris是泰坦蝗属(Titanacris)以前的旧属名,而有趣的是种小名既然取用了Tropidacris cristata(鸡冠花巨蝗)的种小名。 它们雌性大个体含翅通常都能难达到100或者突破100mm,通常雌性头翅长度在80-90mm上下,翼展160mm的上下,雄性体型更小(头翅长度在50-60mm上下)虽然体长短小,但体格较为粗壮,该种特征是后足斑为亮蓝色并有深蓝色小点斑,内翅前端同样绿色伴透明,中段浅蓝透明,后段为粉色。 它包含2个亚种 亚种名录:Titanacris picticrus marginalis(纹缘亚种),Titanacris picticrus picticrus(指明亚种) 分布:巴西,秘鲁,波维利亚,法属圭亚那,哥伦比亚等地。
【鞘翅目】 Ochyropus gigas Ochyropus gigas 巨人阔齿蝼步甲(巨壮足步甲),成虫体长45-70mm(目前出现过的最大个体为74mm+),但外网有据称该步甲其实更大个体可以达到80mm,这来自非洲的怪兽级大型步甲,性情凶猛,主要捕食其他昆虫和小型动物,通体亮黑,外形极像我们国内的布氏蝼步甲,但不像后者这样齿形左右不对称,齿形异常发达,大个体雄性的头部则十分硕大,乃步甲界中顶流般的存在。 该种的属的名还存在一个错误的打法:Ochryopus(就是其中的ry反了)。 主要分布: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加纳,塞拉利昂,多哥等地。
【双翅目】Gauromydas papaveroi Gauromydas papaveroi 罂粟拟食虫虻 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苍蝇是巴西种的Gauromydas heros。这种壮观的昆虫是Mydidae科的一员,从腹部到头顶有60mm(相比之下,普通家蝇只有0.5厘米长)。圣保罗大学动物博物馆(MZ-USP)的动物学家Julia Calhau自1998年以来一直在研究苍蝇,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她说:“已经观察到长达70mm的Gauromydas heros”。 卡尔豪说:“我只见过G.heros一次。那是2000年,在米纳斯吉拉斯州的Rio Doce州立公园。它还活着,但我没能抓住它。它们非常灵活。”卡尔豪目前正在南马托格罗索州Dourados的Grande Dourados联邦大学(UFGD)进行博士后研究。 已知的Gauromydas属四种,它们分别是Gauromydas apicalis (Wiedemann, 1830),Gauromydas autuorii (d'Andretta, 1951),Gauromydas heros (Perty, 1833),Gauromydas mystaceus (Wiedemann, 1831),它们都原产于南美洲。而在2015年该属的最新成员是G.mateus和G.papaveroi,Calhau和两位同事最近在《动物分类学》杂志上对其进行了描述。该项目得到了FAPESP的支持。 根据Calhau的说法,G.papaveroi长40mm,在巴西的帕拉、亚马逊和圣卡塔琳娜,以及阿根廷和哥斯达黎加都有发现。G.mateus稍小,长35mm。该物种仅在阿根廷北部的萨尔塔地区发现。 卡尔豪说:“它们是极其罕见的生物。”。“巨型果蝇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幼虫。它们的成虫期很短。”人们对这两个新物种的习性知之甚少,几乎所有已知的都是从捷克昆虫学家何塞·弗朗西斯科·齐坎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G.heros研究中推断出来的。齐坎于1902年移民到巴西,并在里约热内卢州的伊塔蒂亚国家公园研究了该物种40年。 据Zikán介绍,巨型蝇幼虫生活在阿塔属切叶蚁的巢穴内。卡尔豪说:“落叶蚁在巢穴内或附近建造废物处理室,一些生物以这些废物为生,如蛾幼虫和甲虫幼虫。显然,Gauromydas的幼虫会捕食这些其他幼虫”,成虫则以以花蜜为食!
【鞘翅目】Dytiscus latissimus Dytiscus latissimus 背阔肌龙虱(阔缘/宽体龙虱),是现今在同属,欧洲地区乃至世界级最大的一种龙虱,成虫体长36-45mm,体宽达25mm+,雄性体型通常比雌性略宽些,是一种水生肉食性昆虫,成虫和幼虫均以肉食性为主,喜食水中昆虫、孑孓、小鱼、蝌蚪等。 特征:该种和同属以及其他种类的龙虱相比它们的身体两侧向外扩展,因此整体显得更宽大,雄性身体光滑具有光泽度,前足有类似吸盘状,雌性前足没有,身体弧线形条纹明显。 本种范围十分广泛,分布:荷兰,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兰西,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挪威,乌克兰,瑞士,瑞典,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左:雄性,右雌性
【竹节虫目】Eurycnema osiris Eurycnema osiris 奥西里斯宽胫竹节虫,英文俗称:达尔文竹节虫,是该属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另一个种类,分布:北领地,昆士兰北部以及西澳大利亚州,雄性体长112-190mm以上,雌性体长173-270mm以上,雌性身体绿色,背板中切口有一条粉红色的纵向中线,腹部没有白色环纹,长用巨大的矛肛,雄性体色不但有褐绿色,还有深棕色。
【鞘翅目】 Tarsocnodes molossa Tarsocnodes molossa 杜莎跗迟拟步甲,被国内爱好者称之:巨蛋拟步甲,它是来自非洲的拟步甲,它们是世界上体型最硕大的拟步甲之一,也是最重的拟步甲,非常有分量,成虫的体长42-65mm左右,目前已知最大个体可达到70mm,雄性腹部长有黄色绒毛,它们通体黑色,鞘翅带有些许皱纹,是杂食性昆虫,机动性相对其他步甲类要迟缓一些。 分布地: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赞比亚。 小提示:该种在外网同样存在连锁反应错误,就是学名时长被标记成:psammodes sulcicollis,其实这个属的拟步甲和Tarsocnodes属完全是两码事,至于错误起源是怎么回事不得而知,不过坏也有坏的好处因为如果要查找或者收入这种步甲的话反而采用错误学名可以获取更多资源。
【鞘翅目】 Chiliarchum bertolonii Phanerotomea (Chiliarchum) bertolonii 贝氏军长拟步甲,为该亚属中体型最长的一种,成虫体长40-60mm以上,但身体相对其他种类更为修长,背甲两侧缘有黄色茸毛覆盖所延申,身体鞘翅也有延申,且为弧线形,但这些黄色茸毛会掉落,因此也导致有些个体黄色茸毛较少较浅以及几乎完全脱落,该属物种是杂食性昆虫,它们雄性区分在于腹部那面雄性会长有黄色茸毛,而雌性没有,分布:南非(莫桑比克)。
【鞘翅目】 Chiliarchum guerini Phanerotomea (Chiliarchum) guerini 古氏军长拟步甲,背甲两侧形状较为突出,有边缘茸毛覆盖,背甲下方与身体连接处位置由黄色茸毛形成两个斑点,鞘翅表面弧线型由黄色茸毛覆盖,其后端特别明显,腿部长有黄色茸毛。 为Phanerotomea属的亚属 (Chiliarchum)物种之一! 成虫体长40-56mm以上。 分布:莫桑比克,津巴布韦。
【鞘翅目】 Chiliarchum arnoldi Phanerotomea (Chiliarchum) arnoldi 阿氏军长拟步甲,不少外网把该种标记为同属的Chiliarchum bertolonii,实则两者还是存在很明显区分的。 阿氏的体表平滑,光泽度高,体型相对圆润些,背甲至身体两侧缘有黄色茸毛覆盖延申(会出现掉毛变成全黑的情况)。 为Phanerotomea属的亚属 (Chiliarchum)物种之一! 成虫体长38-50mm以上。 分布:莫桑比克,津巴布韦。
【直翅目】Pseudophyllus titan Pseudophyllus titan 泰坦拟叶螽(巨拟叶螽),国内体型最大的树栖类螽斯,是一种温顺的植食性螽斯,比较喜欢桑科植物。例如黄金榕,无花果,牛筋藤属,通体翠绿色,腿部有很发达的尖刺尤其后足,成虫体长40-65mm以上,含翅端总长度可达98-140mm+,最大个体翼展可达240mm以上,雄性一般在夜间鸣叫,鸣声清脆优美翅膀两侧各有1个白色斑点(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雄性也会出现黑色斑点,这可能是老化会白色会掉落)而雌性两侧是黑色小圈点并有产卵器,成虫善飞。 分布:中国,缅甸,不丹,印度,孟加拉,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菲律宾,柬埔寨. 马来西亚和婆罗洲应该是没有分布记录的(而是同属其他物种).
【鞘翅目】Trypoxylus dichotomus Trypoxylus dichotomus 双叉犀金龟又名独角仙,主要生活在森林中,幼虫是以腐叶土或朽木形成的腐殖质为食,成虫还以树木伤口流出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为食。生命周期约1年。常被作为宠物饲养。 双叉犀金龟最早是Linnaeus在1771年命名的,但林奈使用的属名是Scarabaeus,误认为这是一种蜣螂。1911年Arrow以云顶兜(Allomyrinapfeifferi)为模式种建立了Allomyrina属,并把戴叉犀金龟和双叉犀金龟也置于此属。而Minck在1920年又以双叉犀金龟为模式标本建立了Trypoxylus属,因此双叉犀金龟的属名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叉犀金龟和云顶兜的亲缘关系较远,因此作为独立属Trypoxylus较为合适! 雄性体长:27-90mm(目前最大个体95mm),雌性体长:30-54mm以上,通常体色有深红,棕以及黑。 主要分布:中国,越南,台湾,日本,印度,老挝,缅甸,泰国,朝鲜,韩国等地。
【直翅目】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花生大蟋蟋蟀(又名:台湾大蟋)是国内最常见的一种大型蟋蟀,在国内有多种俗称,此虫杂食性,危害植物的根、茎和嫩叶,咬食松、杉、樟、橡等树木及麦、稻、花生、豆类等农作物和蔬菜,但也会啃食其他昆虫的尸体,也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常栖息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沙质旱地或花生、豆类等多种农作物的田畦、果园、苗圃的地面上,它常在土中挖深穴而居,主穴可深达80~100厘米,属于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种穴居类鸣虫,T属的大蟋蟀体型上略比它们家族另一个来自非洲的B属大蟋要小一些,花生大蟋成虫体长约30-50mm以上,有不同深浅体色以及背甲红或黑的个体,雄性有发声器。 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海南、贵州、云南),台湾,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缅甸以及印度等地,花生大蟋在东南亚和其他昆虫一样,如:蝗虫,田鳖,蝉等都是人们口中的一道美食,昼伏夜出,夜间雄虫在洞穴口处以鸣声引诱雌虫出洞而进行交配。 雄性雌性---------------------------------------------------------------------------------------------
【双翅目】Pantophthalmus batesi Pantophthalmus batesi 巴氏大虻,该种该种头部中间为黄色,背板左右两条黑色竖立条纹略粗,中间一条则纤细暗淡,背部中段左右两则各有一个黑色小圆斑,靠下方各有黑色方斑块,目前没发现该种雄性的具体样子。 成虫体长23-40mm。 主要分布:厄瓜多尔,巴西,法属圭亚那,圭亚那,阿根廷,秘鲁等地。
【双翅目】Pantophthalmus frauenfeldi Pantophthalmus frauenfeldi 弗氏大虻,雌性头部中间以及触角通常为黑色,背板左右两条黑色竖立条纹中部各有明显的黄色小斑点,有的个体相对更为明显,标本或老化个体可能不明显或褪色,前中足黄色面积相比同属的Pantophthalmus planiventris要少,该种雌性的腹部正面为红色,反面黑色或中间红色两侧黑色,而雄性的腹部正面则是白色,反面中间为红色两则略黑。 成虫体长27-43mm. 分布: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委内瑞拉。
【直翅目】Sasima spinosa Sasima spinosa 棘胸萨斯马叶螽,属于露螽亚科,该属目前已知11种,主要分布大洋洲和印度尼西亚,属于中型偏大的植食性鸣虫,它们特殊的形状的背甲周围布满尖刺,雄性挺长拥有一对明显的尾须,雌性军刀状产卵器,后足通常伴有红或黄色并常有白色小斑点,体色有常见绿色以及少见的黄色个体,成虫体长70-100mm以上(包含翅膀),分布:新几内亚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米苏尔岛)。
【双翅目】 Microstylum magnum Microstylum magnum 马格南微芒食虫虻(俗称:大酒瓶食虫虻/大微芒)是世界上体型最长的一种食虫虻,成虫体长40-70mm,最大已知个体75mm翼展将近100mm,空中狙击能手,在同属中它们身体和腿细长,且相比同属分布于北美的Microstylum morosum(摩尔沙微芒食虫虻)有着更长的腿和爪子,着意味着马格南能够捕获到体型更大的猎物,本种仅被记录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
【膜翅目】 Synagris cornuta Synagris cornuta 具角獠牙蜾蠃,雄性并长有一对奇特的獠牙,这个獠牙看来是雄性之间打斗用的,并且雄性的獠牙因个体的不同具有长短之分,成虫体长27-36mm,有些大个体的雄性包括獠牙长度可生长到40-50mm以上, 主要分布: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加纳,大巴萨姆,贝宁,多哥,赤道几内亚岛,安哥拉,喀麦隆,刚果,加蓬,乌干达以及坦桑尼亚等地。
【鞘翅目】Heliocopris dominus Heliocopris dominus 上帝巨蜣螂(又称:大王象粪蜣螂 / 君主蜣螂),是该属乃至世界体型最大的蜣螂,成虫体长45-70mm以上(具体能够多大未知,目前最大雄性达到73mm+),体宽范围约30-40mm以上,雄性头和胸角有大小之分,个体越大的约霸气威武,则头角顶部均有明显分叉,而雌性也有一个头角,个体越大的雌性头角较为明显,极小个体的甚至无头角,成虫通常以亚洲象的粪便为食,在国内以被列入保护物种名录。 主要分布:泰国,缅甸,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孟加拉,老挝,中国(云南)等地。
【双翅目】Gyrostigma rhinocerontis Gyrostigma rhinocerontis 犀牛胃蝇是非洲已知的最大苍蝇种类。它是黑犀牛和白犀牛的寄生虫。 由于果蝇的繁殖依赖于犀牛,因此当黑犀牛和白犀牛面临灭绝时,果蝇的数量急剧下降。与犀牛一样,果蝇可能曾经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刚果盆地以外),但如今仅限于非洲南部和东部的稀树草原。 这种蝇最初由英国博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于1830年以Oestrus rhinocerontis的名称描述。[1]该描述是基于从犀牛胃中发现的幼虫得出的。20世纪中叶,弗里茨·康拉德·恩斯特·祖姆普特给出了更全面的解释。尽管这种蝇已被人们认识很长时间,但关于其生活的某些方面仍知之甚少,因为它们在野外很难观察到,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难以繁殖。只有少数几家大型博物馆收藏有这种蝇的标本。 成虫在宿主动物身上产卵,在这种情况下,在犀牛角附近或头部的其他地方。蛋是长方形的,白色的。大约六天后,卵孵化,约2.5毫米长的幼虫在里面挖洞,并通过刺和口钩附着在胃壁上。它以犀牛的血液和组织为食。 幼虫附着在胃上时会经历三个龄期(发育阶段)。在第一龄,它们呈深粉色,深埋在胃壁的粘膜褶皱内。在二龄期,幼虫长约2厘米,呈淡粉色,穗状花序更为突出。此时,只有它们的前端嵌入褶皱中。在三龄期,幼虫达到成虫大小,呈白色至黄色,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点。它们的尖刺形成三到四排宽的带状。观察到犀牛在不同阶段有大量幼虫。 当它准备化蛹时,它会通过肛门离开犀牛。然而,在粪堆中找不到蛹,所以它们要么独立离开,要么在排便后立即钻入地下。蛹期持续六周,之后成虫出现。最大的成虫可达40mm,翼展超过70mm。它们类似于一只头和腿呈橙红色的黑色黄蜂。翅膀是棕色到黑色的,足够长,在休息时几乎可以跑完全身。它们的口器还很简陋,成年后可能根本不吃东西。 关于它们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活动,证据是相互矛盾的。David A.Barraclough认为,雌性在白天是活跃的,此时卵子会沉积在宿主身上,而雄性在黎明和黄昏交配时是活跃的。成虫在空中只停留三到五天就会死亡。 据阿德莱德大学的保护生物学家高连品(音,Lian Pin Koh)估计,至少5000种寄生虫处在濒危的境地。它们濒危的原因很简单:宿主的处境危险了。随旅鸽一起灭绝的两种鸟虱,寄生犀牛的犀牛胃蝇(Gyrostigma rhinocerontis,非洲最大型的双翅目之一),寄生西班牙猞猁的虱子,寄生黑足鼬的虱子,这些只是灭绝或者濒危寄生虫的冰山一角。这些寄生虫比宿主更加脆弱:宿主的种群数量下降,濒危动物被动物园饲养后再野放,宿主的区域性灭绝,这些都能导致寄生虫的彻底灭绝。当然,几乎没有人会考虑保护它们,连IUCN的红色名录都基本不会收录。抛开人类的喜好不谈,这些对人完全无害、对宿主也并不致命的寄生虫,存在价值真的比它们的宿主更低吗?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但这些寄生虫的消失,会让我们丢失一些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上的重要信息,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犀牛胃蝇的寄主是黑犀牛和白犀牛,它们曾经跟随着犀牛遍布非洲大陆,而现在由于犀牛盗猎猖獗、栖息地丧失,已经成为非洲最难得一见的蝇类之一。博物馆和分类学家都会为拥有一只犀牛胃蝇的成虫标本而自豪。其实寄生在犀牛胃里的胃蝇并不止犀牛胃蝇,还有同属的G. conjungens和 G. sumatrensis。但这两种胃蝇远比它们的兄弟更加珍稀;人类最后一次见到G. conjungens是在1961年,而对于G. sumatrensis的全部了解仅来自于一只幼虫。这也是动物保护中尴尬的一面;如果一只鸟或者哺乳动物消失了50年,人们会惋惜不已;但除了少数geek爱好者以外没有人想再次见到或者仅仅了解一下消失了50年的胃蝇,尽管它们对人完全无害。
【鞘翅目】Temognatha heros Temognatha heros 英雄镌吉丁虫,该属物种为澳洲体型最大的吉丁虫之一,成员遍布整个澳洲,英雄体色通常有橙色和红色较为常见,背板上有不同程度的棕黑色印斑,如果你发现有些地方的吉丁虫图片被标注成Temognatha heros,却无黑色印斑的,那大概率是Temognatha parvicollis或Temognatha aquilonia两种同属体型更小的吉丁。 它是Temognatha属中体型最大的物种,成虫体长40-70mm,鞘翅具点状条纹。腿部和腹部呈金属暗蓝色。 成虫以各种树木和灌木的花朵为食(尤其是细叶桉、多果桉、贫花白千层和弯刺白千层) 。 主要分布:西澳大利亚,昆士兰,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以及新南威尔士州。
【双翅目】 Phellus glaucus Phellus glaucus 金色大盗虻 于1851年命名,是该属中最早被发现的,也是三种之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虫体长大约在20-45mm+,相比同属的其他两种,它们更为少见,分布地也十分狭窄,和Phellus olgae较为相似一样几乎为黑色为主,但它们背和腹部中间段有非常明显的金黄色茸毛,可以以此区分,它们是肉食性昆虫。 分布: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
【双翅目】 Phellus olgae Phellus olgae 暗蓝大盗虻 该种腹部表面暗蓝色光泽度高,通常只有两侧有较少茸毛或无茸毛,1953年命名,是本属三种中最后一种被发现的,体型在三者中第2,仅次于最大的Phellus piliferus,也是三种里面最常见的一种。 成虫的体长25-60mm以上,背部黑色,腹部黑色表面带有金属暗黑光泽,和其他两种一样黑色的腿部长有非常茂密的黄色茸毛,它们是空中的狙击者。 分布:澳大利亚(昆士兰,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以及南澳大利亚)。
【双翅目】 Phellus piliferus Phellus piliferus 虎毛大盗虻 该属的成员体型巨大,且是澳洲乃至世界范围体型最壮硕的食虫虻,目前已知三种,Phellus piliferus在1922年被命名,是本属种第2种被发现的,也是其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虫体长可达30-60mm,最大的雌性将近70mm. 它们体型硕大,头部非常宽,身上黄白色加黑色的茸毛形成类似虎皮一样的视觉冲击,巨大的翅膀在飞行时能够发出嗡嗡响声,它们也时顶尖的掠食者。 分布: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竹节虫目】Eurynecroscia nigrofasciata Eurynecroscia nigrofasciata 黑带宽亡䗛(又称:黄伞竹节虫,黑条黄扇竹节虫),原先被归入过Tagesoidea属,现是独立属单独种,色彩艳丽,后翅明艳的黄色和黑带是典型的警戒色,突然展开飞行时往往让掠食者大吃一惊,微风吹过时它们会吃东西,不仅仅是为了跳起舞来更有活力,有微风吹动的时候,吃东西的动作更加隐蔽。 雌性体长70-97mm,翼展约110mm,雄性体长50-66mm,翼展70mm, 分布:婆罗洲,马来西亚金马仑高原,沙巴州等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竹节虫目】Paracyphocrania lativentris Paracyphocrania lativentris 宽胫豹斑竹节虫,该属于第一种豹斑䗛,1908年命名,同样分布在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珀伦岛),成体体长不明,可能大致和新豹斑相当,该种目前市面上无流通,相对罕见,缺乏具体数据信息,区别在于该雌性翼展时翅缘是红色的,而雄性的体色和Paracyphocrania major也有明显区别,尤其在于腿部,该种雄性褐色面积较大。
【竹节虫目】Paracyphocrania major Paracyphocrania major 大豹斑竹节虫,雄性体长95-110mm,雌性体长125-165mm,主要分布: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珀伦岛),内翅底色为橙色,上面散布着黑斑,不同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数量以及大小的黑斑,该种在2015年发现是该属中第二种豹斑,差别在于该种雌性豹斑翼展时翅缘为蓝色(标本保存不当时可能会褪色),并且该种目前在市面上无论活体还是标本都有大量流通和饲养。
【半翅目】Hydrocyrius punctatus Hydrocyrius punctatus 刻纹水狼蝽(刻纹大力负子蝽) 外形和Hydrocyrius colombiae相似,但整体身形较为圆润,背部的刻纹相对较暗一些,成虫体长48-70mm,该物种目前似乎只确认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和Hydrocyrius colombiae的娇小亚种分布地有重叠,容易混淆。 注:该种标本销售或展示,经常学名被错误标注成:Lethocerus oculatus。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