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_wxj
By_wxj
关注数: 2
粉丝数: 518
发帖数: 11,365
关注贴吧数: 138
“问岐黄”文章:美白润肤祛斑——女士系列篇(一) 中国有句俗话:“一白遮百丑”。“白”指皮肤白皙、光滑、无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女子多希望找到一种美白、润肤、祛斑的方法。 商场里、电商网、代购圈、微商圈、直销圈、传销圈铺天盖地的美白、润肤、祛斑广告,眼花缭乱的明星代言,振聋发聩的宣传语,琳琅满目的护肤洗浴用品,到底哪种更可靠、更有效?速效美白的产品都是含铅或汞或砷的有毒产品,或者含激素的有害产品。品牌的美白产品昂贵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就通过不断更新换代,暗示女士们新款产品已改进了之前产品效果不佳的缺陷,可是为什么经历了几十年的更新换代仍然有那么多的缺陷?至于美白针、美白丸之类的产品,不仅风险及副作用更大,而且效果乏善可陈。 那么古代女子如何美白呢?有服毒派:服用微量砒霜(含砷),或使用铅白(含铅)、轻粉(含汞)做底粉,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不仅中毒而且皮肤变得枯燥、苍老——红颜薄命啊;有权贵派:唐武则天的“神仙玉女粉”采用全株益母草繁琐精致而成,唐杨贵妃、清慈禧的“太真红玉膏”,唐太平公主的桃花鸡血沐浴露,唐永和公主的澡豆洗澡粉;有富裕派:新鲜大个珍珠磨粉的护肤爽身粉;有药方派:元代《永类钤方》记载的七白散洗面,明代《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内服。 “三白汤”出自距今近450年的《医学入门》一书,具有健脾益气、柔肝养血、利尿祛湿的功效,方子阴阳平和,长期服用可美白、润肤、祛斑,适用于常人因气血亏耗所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老年斑等。实为女性美容第一方。 据传,唐贞观年间,苏州有一白姓豪绅,家中三女,生得五官端正,然肤黑而糙,白府为此遍寻名医、偏方为三女美白,却终未见效。三女自幼性情温婉,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更出落得婀娜多姿。眼见三女待字闺阁,却无人提亲,真愁煞了白府上下。一日,一道士云游化缘至白府,得知此事,诊毕谓白老爷曰:“无需珍稀异宝,求得三白即可”,遂出一方:白芍、白术、白茯苓。未一年,三女肌肤白皙细嫩。后此方传入宫中,长孙皇后日服此方,亦觉奇效。自此三白汤之美名传于宫廷内外。 三白汤原方:白芍、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为了方便长期服用,可以采用 白芍、白术(土炒)、白茯苓各120克,炙甘草60克,打成粉末; 分成60份或者每日7克,或熬30分钟以上温服,或以开水冲泡替代日常茶水温服; 生病或有不适症状,需停药寻求中医指导; 坚持半年以上 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组成。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赞其为“女科圣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近950年,功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后使人气血流畅无阻,周身舒适自如,恢复生机活力,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情绪舒畅,心情愉快,故有逍遥之美称。《辞海》:“逍遥:优游自得貌”。此方专为肝郁、脾虚、血亏之证而设,为中医调和肝脾的名方。逍遥丸含三白汤的四位药,故此同样具有美白、润肤、祛斑之功效。 加味逍遥丸——逍遥丸中加入:牡丹皮、栀子二味中药。除具有三白汤、逍遥丸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 故此美白润肤祛斑,常人可服三白汤;若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可服逍遥丸;若兼见心烦易怒、夜热早凉、舌红尿黄,可服加味逍遥丸。
“问岐黄”文章:美白润肤祛斑——女士系列篇(一) 中国有句俗话:“一白遮百丑”。“白”指皮肤白皙、光滑、无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女子多希望找到一种美白、润肤、祛斑的方法。 商场里、电商网、代购圈、微商圈、直销圈、传销圈铺天盖地的美白、润肤、祛斑广告,眼花缭乱的明星代言,振聋发聩的宣传语,琳琅满目的护肤洗浴用品,到底哪种更可靠、更有效?速效美白的产品都是含铅或汞或砷的有毒产品,或者含激素的有害产品。品牌的美白产品昂贵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就通过不断更新换代,暗示女士们新款产品已改进了之前产品效果不佳的缺陷,可是为什么经历了几十年的更新换代仍然有那么多的缺陷?至于美白针、美白丸之类的产品,不仅风险及副作用更大,而且效果乏善可陈。 那么古代女子如何美白呢?有服毒派:服用微量砒霜(含砷),或使用铅白(含铅)、轻粉(含汞)做底粉,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不仅中毒而且皮肤变得枯燥、苍老——红颜薄命啊;有权贵派:唐武则天的“神仙玉女粉”采用全株益母草繁琐精致而成,唐杨贵妃、清慈禧的“太真红玉膏”,唐太平公主的桃花鸡血沐浴露,唐永和公主的澡豆洗澡粉;有富裕派:新鲜大个珍珠磨粉的护肤爽身粉;有药方派:元代《永类钤方》记载的七白散洗面,明代《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内服。 “三白汤”出自距今近450年的《医学入门》一书,具有健脾益气、柔肝养血、利尿祛湿的功效,方子阴阳平和,长期服用可美白、润肤、祛斑,适用于常人因气血亏耗所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老年斑等。实为女性美容第一方。 据传,唐贞观年间,苏州有一白姓豪绅,家中三女,生得五官端正,然肤黑而糙,白府为此遍寻名医、偏方为三女美白,却终未见效。三女自幼性情温婉,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更出落得婀娜多姿。眼见三女待字闺阁,却无人提亲,真愁煞了白府上下。一日,一道士云游化缘至白府,得知此事,诊毕谓白老爷曰:“无需珍稀异宝,求得三白即可”,遂出一方:白芍、白术、白茯苓。未一年,三女肌肤白皙细嫩。后此方传入宫中,长孙皇后日服此方,亦觉奇效。自此三白汤之美名传于宫廷内外。 三白汤原方:白芍、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为了方便长期服用,可以采用 白芍、白术(土炒)、白茯苓各120克,炙甘草60克,打成粉末; 分成60份或者每日7克,或熬30分钟以上温服,或以开水冲泡替代日常茶水温服; 生病或有不适症状,需停药寻求中医指导; 坚持半年以上 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组成。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赞其为“女科圣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近950年,功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后使人气血流畅无阻,周身舒适自如,恢复生机活力,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情绪舒畅,心情愉快,故有逍遥之美称。《辞海》:“逍遥:优游自得貌”。此方专为肝郁、脾虚、血亏之证而设,为中医调和肝脾的名方。逍遥丸含三白汤的四位药,故此同样具有美白、润肤、祛斑之功效。 加味逍遥丸——逍遥丸中加入:牡丹皮、栀子二味中药。除具有三白汤、逍遥丸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 故此美白润肤祛斑,常人可服三白汤;若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可服逍遥丸;若兼见心烦易怒、夜热早凉、舌红尿黄,可服加味逍遥丸。
“问岐黄”文章:痤疮粉刺——女士系列篇(二) 痤疮俗称青春痘,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 通常中医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类病证: 肺经风热证 症状:粉刺及红色丘疹,或有脓疱、结节、囊肿,或有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或便秘,小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右颊偏多。 病因: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所致。 治法:疏风清肺。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鲜者加倍)各12克,黄连、黄柏各6克、人参、生甘草各2克。 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先下)15克、天花粉9克;伴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伴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伴月经前加重者,加香附6克、益母草9克、当归9克。 胃肠湿热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不适,大量粉刺及红色丘疹,皮疹红肿疼痛,间或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口臭、便秘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额头、鼻、前胸及后背,鼻头之两翼及近鼻头处较红。 病因: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热偏重者: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5克。湿偏重者: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6克。 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6克、鸡内金6克、枳实(麸炒)6克;伴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金银花。 痰湿瘀滞证 症状:多病程长,暗红色皮疹,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遇;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 病因:饮食生冷、不节或劳伤脾虚湿聚,气血瘀滞。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急躁、易怒者,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 二陈汤——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桃红四物汤——当归(酒炒)15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川芎7.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药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伴痛经者,加益母草9克、泽兰9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肝郁血瘀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皮疹常于经期前后或抑郁发怒后加重,伴情绪不畅,口苦咽干,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或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靠后(靠近耳及脖项),左颊偏多。 病因:情志不舒或脾虚肝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者,加味逍遥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6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冲任不调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痛经,舌黯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 病因: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散结。 方药:增损四物汤——川芎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熟地黄9克,白术(土炒,9克,牡丹皮9克,地骨皮18克。 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9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上热下寒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伴痛经,舌尖红,苔厚白或微黄。 部位:多发于鼻以下部位,下巴颏偏多。 病因:饮食生冷或房劳所伤,肾阳虚而虚火上炎。 治法:清上焦之热,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 加减:伴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问岐黄”文章:美白润肤祛斑——女士系列篇(一) 中国有句俗话:“一白遮百丑”。“白”指皮肤白皙、光滑、无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女子多希望找到一种美白、润肤、祛斑的方法。 商场里、电商网、代购圈、微商圈、直销圈、传销圈铺天盖地的美白、润肤、祛斑广告,眼花缭乱的明星代言,振聋发聩的宣传语,琳琅满目的护肤洗浴用品,到底哪种更可靠、更有效?速效美白的产品都是含铅或汞或砷的有毒产品,或者含激素的有害产品。品牌的美白产品昂贵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就通过不断更新换代,暗示女士们新款产品已改进了之前产品效果不佳的缺陷,可是为什么经历了几十年的更新换代仍然有那么多的缺陷?至于美白针、美白丸之类的产品,不仅风险及副作用更大,而且效果乏善可陈。 那么古代女子如何美白呢?有服毒派:服用微量砒霜(含砷),或使用铅白(含铅)、轻粉(含汞)做底粉,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不仅中毒而且皮肤变得枯燥、苍老——红颜薄命啊;有权贵派:唐武则天的“神仙玉女粉”采用全株益母草繁琐精致而成,唐杨贵妃、清慈禧的“太真红玉膏”,唐太平公主的桃花鸡血沐浴露,唐永和公主的澡豆洗澡粉;有富裕派:新鲜大个珍珠磨粉的护肤爽身粉;有药方派:元代《永类钤方》记载的七白散洗面,明代《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内服。 “三白汤”出自距今近450年的《医学入门》一书,具有健脾益气、柔肝养血、利尿祛湿的功效,方子阴阳平和,长期服用可美白、润肤、祛斑,适用于常人因气血亏耗所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老年斑等。实为女性美容第一方。 据传,唐贞观年间,苏州有一白姓豪绅,家中三女,生得五官端正,然肤黑而糙,白府为此遍寻名医、偏方为三女美白,却终未见效。三女自幼性情温婉,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更出落得婀娜多姿。眼见三女待字闺阁,却无人提亲,真愁煞了白府上下。一日,一道士云游化缘至白府,得知此事,诊毕谓白老爷曰:“无需珍稀异宝,求得三白即可”,遂出一方:白芍、白术、白茯苓。未一年,三女肌肤白皙细嫩。后此方传入宫中,长孙皇后日服此方,亦觉奇效。自此三白汤之美名传于宫廷内外。 三白汤原方:白芍、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为了方便长期服用,可以采用 白芍、白术(土炒)、白茯苓各120克,炙甘草60克,打成粉末; 分成60份或者每日7克,或熬30分钟以上温服,或以开水冲泡替代日常茶水温服; 生病或有不适症状,需停药寻求中医指导; 坚持半年以上 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组成。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赞其为“女科圣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近950年,功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后使人气血流畅无阻,周身舒适自如,恢复生机活力,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情绪舒畅,心情愉快,故有逍遥之美称。《辞海》:“逍遥:优游自得貌”。此方专为肝郁、脾虚、血亏之证而设,为中医调和肝脾的名方。逍遥丸含三白汤的四位药,故此同样具有美白、润肤、祛斑之功效。 加味逍遥丸——逍遥丸中加入:牡丹皮、栀子二味中药。除具有三白汤、逍遥丸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 故此美白润肤祛斑,常人可服三白汤;若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可服逍遥丸;若兼见心烦易怒、夜热早凉、舌红尿黄,可服加味逍遥丸。
“问岐黄”文章:美白润肤祛斑——女士系列篇(一) 中国有句俗话:“一白遮百丑”。“白”指皮肤白皙、光滑、无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女子多希望找到一种美白、润肤、祛斑的方法。 商场里、电商网、代购圈、微商圈、直销圈、传销圈铺天盖地的美白、润肤、祛斑广告,眼花缭乱的明星代言,振聋发聩的宣传语,琳琅满目的护肤洗浴用品,到底哪种更可靠、更有效?速效美白的产品都是含铅或汞或砷的有毒产品,或者含激素的有害产品。品牌的美白产品昂贵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就通过不断更新换代,暗示女士们新款产品已改进了之前产品效果不佳的缺陷,可是为什么经历了几十年的更新换代仍然有那么多的缺陷?至于美白针、美白丸之类的产品,不仅风险及副作用更大,而且效果乏善可陈。 那么古代女子如何美白呢?有服毒派:服用微量砒霜(含砷),或使用铅白(含铅)、轻粉(含汞)做底粉,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不仅中毒而且皮肤变得枯燥、苍老——红颜薄命啊;有权贵派:唐武则天的“神仙玉女粉”采用全株益母草繁琐精致而成,唐杨贵妃、清慈禧的“太真红玉膏”,唐太平公主的桃花鸡血沐浴露,唐永和公主的澡豆洗澡粉;有富裕派:新鲜大个珍珠磨粉的护肤爽身粉;有药方派:元代《永类钤方》记载的七白散洗面,明代《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内服。 “三白汤”出自距今近450年的《医学入门》一书,具有健脾益气、柔肝养血、利尿祛湿的功效,方子阴阳平和,长期服用可美白、润肤、祛斑,适用于常人因气血亏耗所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老年斑等。实为女性美容第一方。 据传,唐贞观年间,苏州有一白姓豪绅,家中三女,生得五官端正,然肤黑而糙,白府为此遍寻名医、偏方为三女美白,却终未见效。三女自幼性情温婉,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更出落得婀娜多姿。眼见三女待字闺阁,却无人提亲,真愁煞了白府上下。一日,一道士云游化缘至白府,得知此事,诊毕谓白老爷曰:“无需珍稀异宝,求得三白即可”,遂出一方:白芍、白术、白茯苓。未一年,三女肌肤白皙细嫩。后此方传入宫中,长孙皇后日服此方,亦觉奇效。自此三白汤之美名传于宫廷内外。 三白汤原方:白芍、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为了方便长期服用,可以采用 白芍、白术(土炒)、白茯苓各120克,炙甘草60克,打成粉末; 分成60份或者每日7克,或熬30分钟以上温服,或以开水冲泡替代日常茶水温服; 生病或有不适症状,需停药寻求中医指导; 坚持半年以上 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组成。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赞其为“女科圣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近950年,功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后使人气血流畅无阻,周身舒适自如,恢复生机活力,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情绪舒畅,心情愉快,故有逍遥之美称。《辞海》:“逍遥:优游自得貌”。此方专为肝郁、脾虚、血亏之证而设,为中医调和肝脾的名方。逍遥丸含三白汤的四位药,故此同样具有美白、润肤、祛斑之功效。 加味逍遥丸——逍遥丸中加入:牡丹皮、栀子二味中药。除具有三白汤、逍遥丸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 故此美白润肤祛斑,常人可服三白汤;若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可服逍遥丸;若兼见心烦易怒、夜热早凉、舌红尿黄,可服加味逍遥丸。
“问岐黄”文章:美白润肤祛斑——女士系列篇(一) 中国有句俗话:“一白遮百丑”。“白”指皮肤白皙、光滑、无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女子多希望找到一种美白、润肤、祛斑的方法。 商场里、电商网、代购圈、微商圈、直销圈、传销圈铺天盖地的美白、润肤、祛斑广告,眼花缭乱的明星代言,振聋发聩的宣传语,琳琅满目的护肤洗浴用品,到底哪种更可靠、更有效?速效美白的产品都是含铅或汞或砷的有毒产品,或者含激素的有害产品。品牌的美白产品昂贵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就通过不断更新换代,暗示女士们新款产品已改进了之前产品效果不佳的缺陷,可是为什么经历了几十年的更新换代仍然有那么多的缺陷?至于美白针、美白丸之类的产品,不仅风险及副作用更大,而且效果乏善可陈。 那么古代女子如何美白呢?有服毒派:服用微量砒霜(含砷),或使用铅白(含铅)、轻粉(含汞)做底粉,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不仅中毒而且皮肤变得枯燥、苍老——红颜薄命啊;有权贵派:唐武则天的“神仙玉女粉”采用全株益母草繁琐精致而成,唐杨贵妃、清慈禧的“太真红玉膏”,唐太平公主的桃花鸡血沐浴露,唐永和公主的澡豆洗澡粉;有富裕派:新鲜大个珍珠磨粉的护肤爽身粉;有药方派:元代《永类钤方》记载的七白散洗面,明代《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内服。 “三白汤”出自距今近450年的《医学入门》一书,具有健脾益气、柔肝养血、利尿祛湿的功效,方子阴阳平和,长期服用可美白、润肤、祛斑,适用于常人因气血亏耗所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老年斑等。实为女性美容第一方。 据传,唐贞观年间,苏州有一白姓豪绅,家中三女,生得五官端正,然肤黑而糙,白府为此遍寻名医、偏方为三女美白,却终未见效。三女自幼性情温婉,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更出落得婀娜多姿。眼见三女待字闺阁,却无人提亲,真愁煞了白府上下。一日,一道士云游化缘至白府,得知此事,诊毕谓白老爷曰:“无需珍稀异宝,求得三白即可”,遂出一方:白芍、白术、白茯苓。未一年,三女肌肤白皙细嫩。后此方传入宫中,长孙皇后日服此方,亦觉奇效。自此三白汤之美名传于宫廷内外。 三白汤原方:白芍、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为了方便长期服用,可以采用 白芍、白术(土炒)、白茯苓各120克,炙甘草60克,打成粉末; 分成60份或者每日7克,或熬30分钟以上温服,或以开水冲泡替代日常茶水温服; 生病或有不适症状,需停药寻求中医指导; 坚持半年以上 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组成。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赞其为“女科圣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近950年,功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后使人气血流畅无阻,周身舒适自如,恢复生机活力,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情绪舒畅,心情愉快,故有逍遥之美称。《辞海》:“逍遥:优游自得貌”。此方专为肝郁、脾虚、血亏之证而设,为中医调和肝脾的名方。逍遥丸含三白汤的四位药,故此同样具有美白、润肤、祛斑之功效。 加味逍遥丸——逍遥丸中加入:牡丹皮、栀子二味中药。除具有三白汤、逍遥丸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 故此美白润肤祛斑,常人可服三白汤;若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可服逍遥丸;若兼见心烦易怒、夜热早凉、舌红尿黄,可服加味逍遥丸。
“问岐黄”文章:美白润肤祛斑——女士系列篇(一) 中国有句俗话:“一白遮百丑”。“白”指皮肤白皙、光滑、无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女子多希望找到一种美白、润肤、祛斑的方法。 商场里、电商网、代购圈、微商圈、直销圈、传销圈铺天盖地的美白、润肤、祛斑广告,眼花缭乱的明星代言,振聋发聩的宣传语,琳琅满目的护肤洗浴用品,到底哪种更可靠、更有效?速效美白的产品都是含铅或汞或砷的有毒产品,或者含激素的有害产品。品牌的美白产品昂贵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就通过不断更新换代,暗示女士们新款产品已改进了之前产品效果不佳的缺陷,可是为什么经历了几十年的更新换代仍然有那么多的缺陷?至于美白针、美白丸之类的产品,不仅风险及副作用更大,而且效果乏善可陈。 那么古代女子如何美白呢?有服毒派:服用微量砒霜(含砷),或使用铅白(含铅)、轻粉(含汞)做底粉,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不仅中毒而且皮肤变得枯燥、苍老——红颜薄命啊;有权贵派:唐武则天的“神仙玉女粉”采用全株益母草繁琐精致而成,唐杨贵妃、清慈禧的“太真红玉膏”,唐太平公主的桃花鸡血沐浴露,唐永和公主的澡豆洗澡粉;有富裕派:新鲜大个珍珠磨粉的护肤爽身粉;有药方派:元代《永类钤方》记载的七白散洗面,明代《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内服。 “三白汤”出自距今近450年的《医学入门》一书,具有健脾益气、柔肝养血、利尿祛湿的功效,方子阴阳平和,长期服用可美白、润肤、祛斑,适用于常人因气血亏耗所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老年斑等。实为女性美容第一方。 据传,唐贞观年间,苏州有一白姓豪绅,家中三女,生得五官端正,然肤黑而糙,白府为此遍寻名医、偏方为三女美白,却终未见效。三女自幼性情温婉,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更出落得婀娜多姿。眼见三女待字闺阁,却无人提亲,真愁煞了白府上下。一日,一道士云游化缘至白府,得知此事,诊毕谓白老爷曰:“无需珍稀异宝,求得三白即可”,遂出一方:白芍、白术、白茯苓。未一年,三女肌肤白皙细嫩。后此方传入宫中,长孙皇后日服此方,亦觉奇效。自此三白汤之美名传于宫廷内外。 三白汤原方:白芍、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为了方便长期服用,可以采用 白芍、白术(土炒)、白茯苓各120克,炙甘草60克,打成粉末; 分成60份或者每日7克,或熬30分钟以上温服,或以开水冲泡替代日常茶水温服; 生病或有不适症状,需停药寻求中医指导; 坚持半年以上 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组成。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赞其为“女科圣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近950年,功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后使人气血流畅无阻,周身舒适自如,恢复生机活力,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情绪舒畅,心情愉快,故有逍遥之美称。《辞海》:“逍遥:优游自得貌”。此方专为肝郁、脾虚、血亏之证而设,为中医调和肝脾的名方。逍遥丸含三白汤的四位药,故此同样具有美白、润肤、祛斑之功效。 加味逍遥丸——逍遥丸中加入:牡丹皮、栀子二味中药。除具有三白汤、逍遥丸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 故此美白润肤祛斑,常人可服三白汤;若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可服逍遥丸;若兼见心烦易怒、夜热早凉、舌红尿黄,可服加味逍遥丸。
“问岐黄”文章:痤疮粉刺——女士系列篇(二) 痤疮俗称青春痘,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 通常中医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类病证: 肺经风热证 症状:粉刺及红色丘疹,或有脓疱、结节、囊肿,或有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或便秘,小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右颊偏多。 病因: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所致。 治法:疏风清肺。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鲜者加倍)各12克,黄连、黄柏各6克、人参、生甘草各2克。 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先下)15克、天花粉9克;伴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伴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伴月经前加重者,加香附6克、益母草9克、当归9克。 胃肠湿热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不适,大量粉刺及红色丘疹,皮疹红肿疼痛,间或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口臭、便秘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额头、鼻、前胸及后背,鼻头之两翼及近鼻头处较红。 病因: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热偏重者: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5克。湿偏重者: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6克。 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6克、鸡内金6克、枳实(麸炒)6克;伴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金银花。 痰湿瘀滞证 症状:多病程长,暗红色皮疹,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遇;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 病因:饮食生冷、不节或劳伤脾虚湿聚,气血瘀滞。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急躁、易怒者,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 二陈汤——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桃红四物汤——当归(酒炒)15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川芎7.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药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伴痛经者,加益母草9克、泽兰9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肝郁血瘀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皮疹常于经期前后或抑郁发怒后加重,伴情绪不畅,口苦咽干,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或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靠后(靠近耳及脖项),左颊偏多。 病因:情志不舒或脾虚肝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者,加味逍遥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6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冲任不调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痛经,舌黯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 病因: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散结。 方药:增损四物汤——川芎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熟地黄9克,白术(土炒,9克,牡丹皮9克,地骨皮18克。 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9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上热下寒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伴痛经,舌尖红,苔厚白或微黄。 部位:多发于鼻以下部位,下巴颏偏多。 病因:饮食生冷或房劳所伤,肾阳虚而虚火上炎。 治法:清上焦之热,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 加减:伴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问岐黄”文章:痤疮粉刺——女士系列篇(二) 痤疮俗称青春痘,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 通常中医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类病证: 肺经风热证 症状:粉刺及红色丘疹,或有脓疱、结节、囊肿,或有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或便秘,小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右颊偏多。 病因: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所致。 治法:疏风清肺。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鲜者加倍)各12克,黄连、黄柏各6克、人参、生甘草各2克。 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先下)15克、天花粉9克;伴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伴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伴月经前加重者,加香附6克、益母草9克、当归9克。 胃肠湿热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不适,大量粉刺及红色丘疹,皮疹红肿疼痛,间或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口臭、便秘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额头、鼻、前胸及后背,鼻头之两翼及近鼻头处较红。 病因: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热偏重者: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5克。湿偏重者: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6克。 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6克、鸡内金6克、枳实(麸炒)6克;伴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金银花。 痰湿瘀滞证 症状:多病程长,暗红色皮疹,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遇;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 病因:饮食生冷、不节或劳伤脾虚湿聚,气血瘀滞。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急躁、易怒者,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 二陈汤——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桃红四物汤——当归(酒炒)15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川芎7.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药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伴痛经者,加益母草9克、泽兰9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肝郁血瘀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皮疹常于经期前后或抑郁发怒后加重,伴情绪不畅,口苦咽干,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或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靠后(靠近耳及脖项),左颊偏多。 病因:情志不舒或脾虚肝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者,加味逍遥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6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冲任不调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痛经,舌黯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 病因: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散结。 方药:增损四物汤——川芎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熟地黄9克,白术(土炒,9克,牡丹皮9克,地骨皮18克。 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9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上热下寒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伴痛经,舌尖红,苔厚白或微黄。 部位:多发于鼻以下部位,下巴颏偏多。 病因:饮食生冷或房劳所伤,肾阳虚而虚火上炎。 治法:清上焦之热,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 加减:伴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问岐黄”文章:痤疮粉刺——女士系列篇(二) 痤疮俗称青春痘,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 通常中医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类病证: 肺经风热证 症状:粉刺及红色丘疹,或有脓疱、结节、囊肿,或有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或便秘,小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右颊偏多。 病因: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所致。 治法:疏风清肺。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鲜者加倍)各12克,黄连、黄柏各6克、人参、生甘草各2克。 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先下)15克、天花粉9克;伴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伴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伴月经前加重者,加香附6克、益母草9克、当归9克。 胃肠湿热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不适,大量粉刺及红色丘疹,皮疹红肿疼痛,间或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口臭、便秘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额头、鼻、前胸及后背,鼻头之两翼及近鼻头处较红。 病因: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热偏重者: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5克。湿偏重者: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6克。 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6克、鸡内金6克、枳实(麸炒)6克;伴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金银花。 痰湿瘀滞证 症状:多病程长,暗红色皮疹,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遇;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 病因:饮食生冷、不节或劳伤脾虚湿聚,气血瘀滞。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急躁、易怒者,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 二陈汤——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桃红四物汤——当归(酒炒)15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川芎7.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药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伴痛经者,加益母草9克、泽兰9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肝郁血瘀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皮疹常于经期前后或抑郁发怒后加重,伴情绪不畅,口苦咽干,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或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靠后(靠近耳及脖项),左颊偏多。 病因:情志不舒或脾虚肝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者,加味逍遥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6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冲任不调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痛经,舌黯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 病因: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散结。 方药:增损四物汤——川芎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熟地黄9克,白术(土炒,9克,牡丹皮9克,地骨皮18克。 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9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上热下寒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伴痛经,舌尖红,苔厚白或微黄。 部位:多发于鼻以下部位,下巴颏偏多。 病因:饮食生冷或房劳所伤,肾阳虚而虚火上炎。 治法:清上焦之热,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 加减:伴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问岐黄”文章:痤疮粉刺——女士系列篇(二) 痤疮俗称青春痘,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 通常中医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类病证: 肺经风热证 症状:粉刺及红色丘疹,或有脓疱、结节、囊肿,或有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或便秘,小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右颊偏多。 病因: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所致。 治法:疏风清肺。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鲜者加倍)各12克,黄连、黄柏各6克、人参、生甘草各2克。 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先下)15克、天花粉9克;伴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伴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伴月经前加重者,加香附6克、益母草9克、当归9克。 胃肠湿热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不适,大量粉刺及红色丘疹,皮疹红肿疼痛,间或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口臭、便秘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额头、鼻、前胸及后背,鼻头之两翼及近鼻头处较红。 病因: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热偏重者: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5克。湿偏重者: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6克。 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6克、鸡内金6克、枳实(麸炒)6克;伴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金银花。 痰湿瘀滞证 症状:多病程长,暗红色皮疹,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遇;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 病因:饮食生冷、不节或劳伤脾虚湿聚,气血瘀滞。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急躁、易怒者,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 二陈汤——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桃红四物汤——当归(酒炒)15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川芎7.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药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伴痛经者,加益母草9克、泽兰9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肝郁血瘀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皮疹常于经期前后或抑郁发怒后加重,伴情绪不畅,口苦咽干,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或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靠后(靠近耳及脖项),左颊偏多。 病因:情志不舒或脾虚肝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者,加味逍遥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6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冲任不调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痛经,舌黯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 病因: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散结。 方药:增损四物汤——川芎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熟地黄9克,白术(土炒,9克,牡丹皮9克,地骨皮18克。 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9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上热下寒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伴痛经,舌尖红,苔厚白或微黄。 部位:多发于鼻以下部位,下巴颏偏多。 病因:饮食生冷或房劳所伤,肾阳虚而虚火上炎。 治法:清上焦之热,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 加减:伴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问岐黄”文章:痤疮粉刺——女士系列篇(二) 痤疮俗称青春痘,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 通常中医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类病证: 肺经风热证 症状:粉刺及红色丘疹,或有脓疱、结节、囊肿,或有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或便秘,小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右颊偏多。 病因: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所致。 治法:疏风清肺。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鲜者加倍)各12克,黄连、黄柏各6克、人参、生甘草各2克。 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先下)15克、天花粉9克;伴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伴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伴月经前加重者,加香附6克、益母草9克、当归9克。 胃肠湿热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不适,大量粉刺及红色丘疹,皮疹红肿疼痛,间或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口臭、便秘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额头、鼻、前胸及后背,鼻头之两翼及近鼻头处较红。 病因: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热偏重者: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5克。湿偏重者: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6克。 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6克、鸡内金6克、枳实(麸炒)6克;伴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金银花。 痰湿瘀滞证 症状:多病程长,暗红色皮疹,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遇;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 病因:饮食生冷、不节或劳伤脾虚湿聚,气血瘀滞。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急躁、易怒者,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 二陈汤——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桃红四物汤——当归(酒炒)15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川芎7.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药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伴痛经者,加益母草9克、泽兰9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肝郁血瘀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皮疹常于经期前后或抑郁发怒后加重,伴情绪不畅,口苦咽干,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或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靠后(靠近耳及脖项),左颊偏多。 病因:情志不舒或脾虚肝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者,加味逍遥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6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冲任不调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痛经,舌黯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 病因: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散结。 方药:增损四物汤——川芎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熟地黄9克,白术(土炒,9克,牡丹皮9克,地骨皮18克。 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9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上热下寒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伴痛经,舌尖红,苔厚白或微黄。 部位:多发于鼻以下部位,下巴颏偏多。 病因:饮食生冷或房劳所伤,肾阳虚而虚火上炎。 治法:清上焦之热,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 加减:伴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问岐黄”文章:痤疮粉刺——女士系列篇(二) 痤疮俗称青春痘,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 通常中医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类病证: 肺经风热证 症状:粉刺及红色丘疹,或有脓疱、结节、囊肿,或有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或便秘,小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右颊偏多。 病因: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所致。 治法:疏风清肺。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鲜者加倍)各12克,黄连、黄柏各6克、人参、生甘草各2克。 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先下)15克、天花粉9克;伴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伴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伴月经前加重者,加香附6克、益母草9克、当归9克。 胃肠湿热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不适,大量粉刺及红色丘疹,皮疹红肿疼痛,间或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口臭、便秘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额头、鼻、前胸及后背,鼻头之两翼及近鼻头处较红。 病因: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热偏重者: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5克。湿偏重者: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6克。 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6克、鸡内金6克、枳实(麸炒)6克;伴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金银花。 痰湿瘀滞证 症状:多病程长,暗红色皮疹,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遇;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 病因:饮食生冷、不节或劳伤脾虚湿聚,气血瘀滞。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急躁、易怒者,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 二陈汤——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桃红四物汤——当归(酒炒)15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川芎7.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药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伴痛经者,加益母草9克、泽兰9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肝郁血瘀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皮疹常于经期前后或抑郁发怒后加重,伴情绪不畅,口苦咽干,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或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靠后(靠近耳及脖项),左颊偏多。 病因:情志不舒或脾虚肝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者,加味逍遥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6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冲任不调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痛经,舌黯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 病因: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散结。 方药:增损四物汤——川芎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熟地黄9克,白术(土炒,9克,牡丹皮9克,地骨皮18克。 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9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上热下寒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伴痛经,舌尖红,苔厚白或微黄。 部位:多发于鼻以下部位,下巴颏偏多。 病因:饮食生冷或房劳所伤,肾阳虚而虚火上炎。 治法:清上焦之热,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 加减:伴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问岐黄”文章:痤疮粉刺——女士系列篇(二) 痤疮俗称青春痘,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 通常中医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类病证: 肺经风热证 症状:粉刺及红色丘疹,或有脓疱、结节、囊肿,或有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或便秘,小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右颊偏多。 病因: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所致。 治法:疏风清肺。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鲜者加倍)各12克,黄连、黄柏各6克、人参、生甘草各2克。 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先下)15克、天花粉9克;伴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伴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伴月经前加重者,加香附6克、益母草9克、当归9克。 胃肠湿热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不适,大量粉刺及红色丘疹,皮疹红肿疼痛,间或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口臭、便秘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额头、鼻、前胸及后背,鼻头之两翼及近鼻头处较红。 病因: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热偏重者: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5克。湿偏重者: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6克。 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6克、鸡内金6克、枳实(麸炒)6克;伴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金银花。 痰湿瘀滞证 症状:多病程长,暗红色皮疹,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遇;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 病因:饮食生冷、不节或劳伤脾虚湿聚,气血瘀滞。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急躁、易怒者,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 二陈汤——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桃红四物汤——当归(酒炒)15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川芎7.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药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伴痛经者,加益母草9克、泽兰9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肝郁血瘀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皮疹常于经期前后或抑郁发怒后加重,伴情绪不畅,口苦咽干,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或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靠后(靠近耳及脖项),左颊偏多。 病因:情志不舒或脾虚肝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者,加味逍遥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6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冲任不调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痛经,舌黯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 病因: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散结。 方药:增损四物汤——川芎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熟地黄9克,白术(土炒,9克,牡丹皮9克,地骨皮18克。 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9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上热下寒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伴痛经,舌尖红,苔厚白或微黄。 部位:多发于鼻以下部位,下巴颏偏多。 病因:饮食生冷或房劳所伤,肾阳虚而虚火上炎。 治法:清上焦之热,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 加减:伴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问岐黄”文章:痤疮粉刺——女士系列篇(二) 痤疮俗称青春痘,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 通常中医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类病证: 肺经风热证 症状:粉刺及红色丘疹,或有脓疱、结节、囊肿,或有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或便秘,小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右颊偏多。 病因: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所致。 治法:疏风清肺。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鲜者加倍)各12克,黄连、黄柏各6克、人参、生甘草各2克。 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先下)15克、天花粉9克;伴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伴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伴月经前加重者,加香附6克、益母草9克、当归9克。 胃肠湿热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不适,大量粉刺及红色丘疹,皮疹红肿疼痛,间或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口臭、便秘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额头、鼻、前胸及后背,鼻头之两翼及近鼻头处较红。 病因: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热偏重者: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5克。湿偏重者: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6克。 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6克、鸡内金6克、枳实(麸炒)6克;伴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金银花。 痰湿瘀滞证 症状:多病程长,暗红色皮疹,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遇;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 病因:饮食生冷、不节或劳伤脾虚湿聚,气血瘀滞。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急躁、易怒者,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 二陈汤——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桃红四物汤——当归(酒炒)15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川芎7.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药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伴痛经者,加益母草9克、泽兰9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肝郁血瘀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皮疹常于经期前后或抑郁发怒后加重,伴情绪不畅,口苦咽干,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或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靠后(靠近耳及脖项),左颊偏多。 病因:情志不舒或脾虚肝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者,加味逍遥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6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冲任不调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痛经,舌黯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 病因: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散结。 方药:增损四物汤——川芎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熟地黄9克,白术(土炒,9克,牡丹皮9克,地骨皮18克。 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9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上热下寒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伴痛经,舌尖红,苔厚白或微黄。 部位:多发于鼻以下部位,下巴颏偏多。 病因:饮食生冷或房劳所伤,肾阳虚而虚火上炎。 治法:清上焦之热,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 加减:伴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问岐黄”文章:痤疮粉刺——女士系列篇(二) 痤疮俗称青春痘,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 通常中医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类病证: 肺经风热证 症状:粉刺及红色丘疹,或有脓疱、结节、囊肿,或有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或便秘,小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右颊偏多。 病因: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所致。 治法:疏风清肺。 方剂: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鲜者加倍)各12克,黄连、黄柏各6克、人参、生甘草各2克。 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先下)15克、天花粉9克;伴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伴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伴月经前加重者,加香附6克、益母草9克、当归9克。 胃肠湿热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不适,大量粉刺及红色丘疹,皮疹红肿疼痛,间或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口臭、便秘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额头、鼻、前胸及后背,鼻头之两翼及近鼻头处较红。 病因:因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热偏重者:黄连解毒汤——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5克。湿偏重者: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6克。 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6克、鸡内金6克、枳实(麸炒)6克;伴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金银花。 痰湿瘀滞证 症状:多病程长,暗红色皮疹,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遇;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腻。 部位:多发于两颊及额头。 病因:饮食生冷、不节或劳伤脾虚湿聚,气血瘀滞。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急躁、易怒者,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 二陈汤——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白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桃红四物汤——当归(酒炒)15克,白芍9克,熟地黄15克,川芎7.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药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伴痛经者,加益母草9克、泽兰9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肝郁血瘀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皮疹常于经期前后或抑郁发怒后加重,伴情绪不畅,口苦咽干,月经不调或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或舌边尖见瘀点,苔薄白或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靠后(靠近耳及脖项),左颊偏多。 病因:情志不舒或脾虚肝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散结。 方药:伴有经血块、经量少、腹痛拒按者,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伴有头痛、胸痛、烦闷者,加味逍遥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6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冲任不调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痛经,舌黯红,苔薄黄。 部位:多发于两颊。 病因: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治法:调和冲任,活血散结。 方药:增损四物汤——川芎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熟地黄9克,白术(土炒,9克,牡丹皮9克,地骨皮18克。 加减:伴经前腰腹胀痛者,加香附9克、延胡索6克;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6克、穿山甲3克、皂刺6克、野菊花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上热下寒证: 症状:粉刺、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小脓疱及疤痕等并见;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伴痛经,舌尖红,苔厚白或微黄。 部位:多发于鼻以下部位,下巴颏偏多。 病因:饮食生冷或房劳所伤,肾阳虚而虚火上炎。 治法:清上焦之热,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丸。 加减:伴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6克;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皂刺6克、夏枯草6克。
“问岐黄”文章:乳房疾病——女士系列(五) 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乳房疾病包括:乳房胀痛、乳头皲裂、乳疬、乳癖/乳腺增生、乳痈/乳腺炎、乳痨/乳房结核、乳岩/乳癌、妊娠乳肿/内吹、产后吹乳/乳痈早期。因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故此乳房疾病多与肝经、胃经相关,尤以肝气郁滞为多见。 乳房胀痛 乳房疼痛伴有发胀感。或经前乳房胀痛,或受情绪影响而发作,或孕期、产后、小产后乳房胀痛。多为肝气郁滞证。 乳头皲裂 乳头、乳颈及乳晕部裂口、疼痛,或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痂。或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所致。胎前产后俱有之。多为肝经湿热证,乳头皮肤糜烂,脂水淋漓,或结黄痂,或皲裂、痒痛剧烈,或并发乳晕皮肤湿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乳疬 或月经初潮前后,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或乳头晕下扁圆形肿块,轻度疼痛及压痛。多在数周后逐渐消散而自愈。多见于女子青春发育期。或因冲任不调,或因气滞痰郁,或因肾气不充所致。 乳癖/乳腺增生 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形如鸡卵或呈结节状,增长缓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或呈囊性感,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活动度好,推之可移,无痛感或微胀痛,无寒热,不破溃,皮色不变。或随情绪变化而消长,或于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多由肝气不舒、思虑郁怒损伤肝脾,气滞痰凝而成。或肝郁痰凝,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细涩,多见于青壮年妇女;或冲任失调,以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或经闭,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多见于中年妇女。 乳痈/乳腺炎 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多见。1、初期或郁乳期:乳房肿胀触痛或压痛,乳汁瘀积,排泄不畅,皮肤微红或不红,硬块或有或无,或伴有寒战、高热、口渴、纳差等症,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2、中期或成脓期:硬块逐渐增大,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伴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3、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波及其他乳络,致成“传囊乳痈”。 多由肝气郁滞,胃热壅塞,乳汁瘀积,或乳头破损,感染邪毒,致气血凝滞而成。或气滞热壅,乳汁瘀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舌苔黄,脉数;或热毒炽盛,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洪数,可伴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正虚毒恋,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舌苔薄,脉弱无力。 乳痨/乳房结核 初起结核形如梅李,硬而不痛,皮色如常。数日后肿块渐大,与皮肤粘连,隐痛,皮色转微红,肿块逐渐变软成脓,脓稀呈白汁,腐肉难脱,周围皮色暗红,疮口难敛。病变可延及胸胁、腋下。常为20~40岁已婚并曾生育的妇女,病程进展缓慢。1、初起:乳房部一个或数个结节状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肤色如常,压痛不明显;2、肿块逐渐增大,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推之不动,压痛或隐隐作痛,皮色微红微肿,成脓常需数日。3、脓肿溃破后发生一个或数个窦道或溃疡,排出混有豆腐渣样碎屑的稀薄脓液,腐肉不脱,极难收口,或形成乳漏。 或由素体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或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耗伤阴液,痰凝气郁而成;或由肺痨、瘰疬、肾痨等病继发。或气滞痰凝,肿块不红、不热、不痛,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苔薄腻,脉弦滑,多见于初起阶段;或正虚邪恋,乳房结块渐大,微红轻痛,数月化脓,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日久不敛,或伴窦道,伴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薄腻,脉虚无力,多见于成脓或溃后;或阴虚痰热,皮色暗红,肿块变软,溃后脓出稀薄,有败絮状物,伴潮热盗汗,神疲乏力,颧红,形瘦,食欲减退,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多见于后期。 乳岩/乳癌 初起乳中结核大如豆或枣栗,渐如棋子,不疼不痒,无红无热,一年或二三年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未溃时肿若堆栗或如覆碗,高突如岩,乳头内陷,肿处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若顶透紫色,先腐后溃,溃后状如岩穴、如菜花,疼痛连心,时流污水或出血,臭秽难闻者,此系阴疽,最为险恶,终因耗尽气血,五脏俱衰而危亡。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早期为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 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而发;或冲任失调,月经不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痰凝、瘀血互结而发。或肝郁痰凝,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期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乳房部肿块,质硬,边界不清,皮色不变,舌苔薄,脉弦;或冲任失调,经事紊乱,经前期乳房胀痛,乳房结块质硬,或婚后从未生育,或多次流产史,舌质淡,舌苔薄,脉弦细;或正虚毒炽,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臭秽不堪,色紫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纳差,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舌苔黄,脉弱无力;或气血两虚,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或破溃外翻如菜花,不断渗流血水,疼痛难忍,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脾胃虚弱,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倦怠,舌质淡,舌苔薄,脉细弱。 妊娠乳肿/内吹 孕妇胎前即怀孕六七个月,两乳硬肿疼痛,寒热并发。或因肝气不舒,或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乳管阻塞所致。 产后吹乳/乳痈早期 因儿饮,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壅结不通。不急治,多成乳痈。速服瓜蒌散及敷南星,更以手揉散之。
“问岐黄”文章:乳房疾病——女士系列(五) 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乳房疾病包括:乳房胀痛、乳头皲裂、乳疬、乳癖/乳腺增生、乳痈/乳腺炎、乳痨/乳房结核、乳岩/乳癌、妊娠乳肿/内吹、产后吹乳/乳痈早期。因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故此乳房疾病多与肝经、胃经相关,尤以肝气郁滞为多见。 乳房胀痛 乳房疼痛伴有发胀感。或经前乳房胀痛,或受情绪影响而发作,或孕期、产后、小产后乳房胀痛。多为肝气郁滞证。 乳头皲裂 乳头、乳颈及乳晕部裂口、疼痛,或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痂。或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所致。胎前产后俱有之。多为肝经湿热证,乳头皮肤糜烂,脂水淋漓,或结黄痂,或皲裂、痒痛剧烈,或并发乳晕皮肤湿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乳疬 或月经初潮前后,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或乳头晕下扁圆形肿块,轻度疼痛及压痛。多在数周后逐渐消散而自愈。多见于女子青春发育期。或因冲任不调,或因气滞痰郁,或因肾气不充所致。 乳癖/乳腺增生 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形如鸡卵或呈结节状,增长缓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或呈囊性感,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活动度好,推之可移,无痛感或微胀痛,无寒热,不破溃,皮色不变。或随情绪变化而消长,或于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多由肝气不舒、思虑郁怒损伤肝脾,气滞痰凝而成。或肝郁痰凝,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细涩,多见于青壮年妇女;或冲任失调,以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或经闭,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多见于中年妇女。 乳痈/乳腺炎 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多见。1、初期或郁乳期:乳房肿胀触痛或压痛,乳汁瘀积,排泄不畅,皮肤微红或不红,硬块或有或无,或伴有寒战、高热、口渴、纳差等症,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2、中期或成脓期:硬块逐渐增大,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伴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3、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波及其他乳络,致成“传囊乳痈”。 多由肝气郁滞,胃热壅塞,乳汁瘀积,或乳头破损,感染邪毒,致气血凝滞而成。或气滞热壅,乳汁瘀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舌苔黄,脉数;或热毒炽盛,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洪数,可伴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正虚毒恋,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舌苔薄,脉弱无力。 乳痨/乳房结核 初起结核形如梅李,硬而不痛,皮色如常。数日后肿块渐大,与皮肤粘连,隐痛,皮色转微红,肿块逐渐变软成脓,脓稀呈白汁,腐肉难脱,周围皮色暗红,疮口难敛。病变可延及胸胁、腋下。常为20~40岁已婚并曾生育的妇女,病程进展缓慢。1、初起:乳房部一个或数个结节状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肤色如常,压痛不明显;2、肿块逐渐增大,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推之不动,压痛或隐隐作痛,皮色微红微肿,成脓常需数日。3、脓肿溃破后发生一个或数个窦道或溃疡,排出混有豆腐渣样碎屑的稀薄脓液,腐肉不脱,极难收口,或形成乳漏。 或由素体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或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耗伤阴液,痰凝气郁而成;或由肺痨、瘰疬、肾痨等病继发。或气滞痰凝,肿块不红、不热、不痛,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苔薄腻,脉弦滑,多见于初起阶段;或正虚邪恋,乳房结块渐大,微红轻痛,数月化脓,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日久不敛,或伴窦道,伴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薄腻,脉虚无力,多见于成脓或溃后;或阴虚痰热,皮色暗红,肿块变软,溃后脓出稀薄,有败絮状物,伴潮热盗汗,神疲乏力,颧红,形瘦,食欲减退,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多见于后期。 乳岩/乳癌 初起乳中结核大如豆或枣栗,渐如棋子,不疼不痒,无红无热,一年或二三年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未溃时肿若堆栗或如覆碗,高突如岩,乳头内陷,肿处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若顶透紫色,先腐后溃,溃后状如岩穴、如菜花,疼痛连心,时流污水或出血,臭秽难闻者,此系阴疽,最为险恶,终因耗尽气血,五脏俱衰而危亡。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早期为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 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而发;或冲任失调,月经不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痰凝、瘀血互结而发。或肝郁痰凝,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期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乳房部肿块,质硬,边界不清,皮色不变,舌苔薄,脉弦;或冲任失调,经事紊乱,经前期乳房胀痛,乳房结块质硬,或婚后从未生育,或多次流产史,舌质淡,舌苔薄,脉弦细;或正虚毒炽,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臭秽不堪,色紫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纳差,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舌苔黄,脉弱无力;或气血两虚,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或破溃外翻如菜花,不断渗流血水,疼痛难忍,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脾胃虚弱,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倦怠,舌质淡,舌苔薄,脉细弱。 妊娠乳肿/内吹 孕妇胎前即怀孕六七个月,两乳硬肿疼痛,寒热并发。或因肝气不舒,或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乳管阻塞所致。 产后吹乳/乳痈早期 因儿饮,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壅结不通。不急治,多成乳痈。速服瓜蒌散及敷南星,更以手揉散之。
“问岐黄”文章:乳房疾病——女士系列(五) 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乳房疾病包括:乳房胀痛、乳头皲裂、乳疬、乳癖/乳腺增生、乳痈/乳腺炎、乳痨/乳房结核、乳岩/乳癌、妊娠乳肿/内吹、产后吹乳/乳痈早期。因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故此乳房疾病多与肝经、胃经相关,尤以肝气郁滞为多见。 乳房胀痛 乳房疼痛伴有发胀感。或经前乳房胀痛,或受情绪影响而发作,或孕期、产后、小产后乳房胀痛。多为肝气郁滞证。 乳头皲裂 乳头、乳颈及乳晕部裂口、疼痛,或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痂。或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所致。胎前产后俱有之。多为肝经湿热证,乳头皮肤糜烂,脂水淋漓,或结黄痂,或皲裂、痒痛剧烈,或并发乳晕皮肤湿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乳疬 或月经初潮前后,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或乳头晕下扁圆形肿块,轻度疼痛及压痛。多在数周后逐渐消散而自愈。多见于女子青春发育期。或因冲任不调,或因气滞痰郁,或因肾气不充所致。 乳癖/乳腺增生 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形如鸡卵或呈结节状,增长缓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或呈囊性感,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活动度好,推之可移,无痛感或微胀痛,无寒热,不破溃,皮色不变。或随情绪变化而消长,或于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多由肝气不舒、思虑郁怒损伤肝脾,气滞痰凝而成。或肝郁痰凝,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细涩,多见于青壮年妇女;或冲任失调,以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或经闭,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多见于中年妇女。 乳痈/乳腺炎 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多见。1、初期或郁乳期:乳房肿胀触痛或压痛,乳汁瘀积,排泄不畅,皮肤微红或不红,硬块或有或无,或伴有寒战、高热、口渴、纳差等症,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2、中期或成脓期:硬块逐渐增大,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伴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3、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波及其他乳络,致成“传囊乳痈”。 多由肝气郁滞,胃热壅塞,乳汁瘀积,或乳头破损,感染邪毒,致气血凝滞而成。或气滞热壅,乳汁瘀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舌苔黄,脉数;或热毒炽盛,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洪数,可伴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正虚毒恋,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舌苔薄,脉弱无力。 乳痨/乳房结核 初起结核形如梅李,硬而不痛,皮色如常。数日后肿块渐大,与皮肤粘连,隐痛,皮色转微红,肿块逐渐变软成脓,脓稀呈白汁,腐肉难脱,周围皮色暗红,疮口难敛。病变可延及胸胁、腋下。常为20~40岁已婚并曾生育的妇女,病程进展缓慢。1、初起:乳房部一个或数个结节状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肤色如常,压痛不明显;2、肿块逐渐增大,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推之不动,压痛或隐隐作痛,皮色微红微肿,成脓常需数日。3、脓肿溃破后发生一个或数个窦道或溃疡,排出混有豆腐渣样碎屑的稀薄脓液,腐肉不脱,极难收口,或形成乳漏。 或由素体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或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耗伤阴液,痰凝气郁而成;或由肺痨、瘰疬、肾痨等病继发。或气滞痰凝,肿块不红、不热、不痛,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苔薄腻,脉弦滑,多见于初起阶段;或正虚邪恋,乳房结块渐大,微红轻痛,数月化脓,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日久不敛,或伴窦道,伴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薄腻,脉虚无力,多见于成脓或溃后;或阴虚痰热,皮色暗红,肿块变软,溃后脓出稀薄,有败絮状物,伴潮热盗汗,神疲乏力,颧红,形瘦,食欲减退,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多见于后期。 乳岩/乳癌 初起乳中结核大如豆或枣栗,渐如棋子,不疼不痒,无红无热,一年或二三年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未溃时肿若堆栗或如覆碗,高突如岩,乳头内陷,肿处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若顶透紫色,先腐后溃,溃后状如岩穴、如菜花,疼痛连心,时流污水或出血,臭秽难闻者,此系阴疽,最为险恶,终因耗尽气血,五脏俱衰而危亡。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早期为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 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而发;或冲任失调,月经不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痰凝、瘀血互结而发。或肝郁痰凝,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期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乳房部肿块,质硬,边界不清,皮色不变,舌苔薄,脉弦;或冲任失调,经事紊乱,经前期乳房胀痛,乳房结块质硬,或婚后从未生育,或多次流产史,舌质淡,舌苔薄,脉弦细;或正虚毒炽,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臭秽不堪,色紫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纳差,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舌苔黄,脉弱无力;或气血两虚,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或破溃外翻如菜花,不断渗流血水,疼痛难忍,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脾胃虚弱,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倦怠,舌质淡,舌苔薄,脉细弱。 妊娠乳肿/内吹 孕妇胎前即怀孕六七个月,两乳硬肿疼痛,寒热并发。或因肝气不舒,或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乳管阻塞所致。 产后吹乳/乳痈早期 因儿饮,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壅结不通。不急治,多成乳痈。速服瓜蒌散及敷南星,更以手揉散之。
“问岐黄”文章:乳房疾病——女士系列(五) 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乳房疾病包括:乳房胀痛、乳头皲裂、乳疬、乳癖/乳腺增生、乳痈/乳腺炎、乳痨/乳房结核、乳岩/乳癌、妊娠乳肿/内吹、产后吹乳/乳痈早期。因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故此乳房疾病多与肝经、胃经相关,尤以肝气郁滞为多见。 乳房胀痛 乳房疼痛伴有发胀感。或经前乳房胀痛,或受情绪影响而发作,或孕期、产后、小产后乳房胀痛。多为肝气郁滞证。 乳头皲裂 乳头、乳颈及乳晕部裂口、疼痛,或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痂。或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所致。胎前产后俱有之。多为肝经湿热证,乳头皮肤糜烂,脂水淋漓,或结黄痂,或皲裂、痒痛剧烈,或并发乳晕皮肤湿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乳疬 或月经初潮前后,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或乳头晕下扁圆形肿块,轻度疼痛及压痛。多在数周后逐渐消散而自愈。多见于女子青春发育期。或因冲任不调,或因气滞痰郁,或因肾气不充所致。 乳癖/乳腺增生 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形如鸡卵或呈结节状,增长缓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或呈囊性感,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活动度好,推之可移,无痛感或微胀痛,无寒热,不破溃,皮色不变。或随情绪变化而消长,或于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多由肝气不舒、思虑郁怒损伤肝脾,气滞痰凝而成。或肝郁痰凝,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细涩,多见于青壮年妇女;或冲任失调,以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或经闭,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多见于中年妇女。 乳痈/乳腺炎 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多见。1、初期或郁乳期:乳房肿胀触痛或压痛,乳汁瘀积,排泄不畅,皮肤微红或不红,硬块或有或无,或伴有寒战、高热、口渴、纳差等症,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2、中期或成脓期:硬块逐渐增大,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伴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3、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波及其他乳络,致成“传囊乳痈”。 多由肝气郁滞,胃热壅塞,乳汁瘀积,或乳头破损,感染邪毒,致气血凝滞而成。或气滞热壅,乳汁瘀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舌苔黄,脉数;或热毒炽盛,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洪数,可伴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正虚毒恋,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舌苔薄,脉弱无力。 乳痨/乳房结核 初起结核形如梅李,硬而不痛,皮色如常。数日后肿块渐大,与皮肤粘连,隐痛,皮色转微红,肿块逐渐变软成脓,脓稀呈白汁,腐肉难脱,周围皮色暗红,疮口难敛。病变可延及胸胁、腋下。常为20~40岁已婚并曾生育的妇女,病程进展缓慢。1、初起:乳房部一个或数个结节状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肤色如常,压痛不明显;2、肿块逐渐增大,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推之不动,压痛或隐隐作痛,皮色微红微肿,成脓常需数日。3、脓肿溃破后发生一个或数个窦道或溃疡,排出混有豆腐渣样碎屑的稀薄脓液,腐肉不脱,极难收口,或形成乳漏。 或由素体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或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耗伤阴液,痰凝气郁而成;或由肺痨、瘰疬、肾痨等病继发。或气滞痰凝,肿块不红、不热、不痛,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苔薄腻,脉弦滑,多见于初起阶段;或正虚邪恋,乳房结块渐大,微红轻痛,数月化脓,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日久不敛,或伴窦道,伴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薄腻,脉虚无力,多见于成脓或溃后;或阴虚痰热,皮色暗红,肿块变软,溃后脓出稀薄,有败絮状物,伴潮热盗汗,神疲乏力,颧红,形瘦,食欲减退,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多见于后期。 乳岩/乳癌 初起乳中结核大如豆或枣栗,渐如棋子,不疼不痒,无红无热,一年或二三年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未溃时肿若堆栗或如覆碗,高突如岩,乳头内陷,肿处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若顶透紫色,先腐后溃,溃后状如岩穴、如菜花,疼痛连心,时流污水或出血,臭秽难闻者,此系阴疽,最为险恶,终因耗尽气血,五脏俱衰而危亡。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早期为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 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而发;或冲任失调,月经不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痰凝、瘀血互结而发。或肝郁痰凝,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期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乳房部肿块,质硬,边界不清,皮色不变,舌苔薄,脉弦;或冲任失调,经事紊乱,经前期乳房胀痛,乳房结块质硬,或婚后从未生育,或多次流产史,舌质淡,舌苔薄,脉弦细;或正虚毒炽,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臭秽不堪,色紫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纳差,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舌苔黄,脉弱无力;或气血两虚,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或破溃外翻如菜花,不断渗流血水,疼痛难忍,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脾胃虚弱,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倦怠,舌质淡,舌苔薄,脉细弱。 妊娠乳肿/内吹 孕妇胎前即怀孕六七个月,两乳硬肿疼痛,寒热并发。或因肝气不舒,或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乳管阻塞所致。 产后吹乳/乳痈早期 因儿饮,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壅结不通。不急治,多成乳痈。速服瓜蒌散及敷南星,更以手揉散之。
“问岐黄”文章:乳房疾病——女士系列(五) 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乳房疾病包括:乳房胀痛、乳头皲裂、乳疬、乳癖/乳腺增生、乳痈/乳腺炎、乳痨/乳房结核、乳岩/乳癌、妊娠乳肿/内吹、产后吹乳/乳痈早期。因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故此乳房疾病多与肝经、胃经相关,尤以肝气郁滞为多见。 乳房胀痛 乳房疼痛伴有发胀感。或经前乳房胀痛,或受情绪影响而发作,或孕期、产后、小产后乳房胀痛。多为肝气郁滞证。 乳头皲裂 乳头、乳颈及乳晕部裂口、疼痛,或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痂。或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所致。胎前产后俱有之。多为肝经湿热证,乳头皮肤糜烂,脂水淋漓,或结黄痂,或皲裂、痒痛剧烈,或并发乳晕皮肤湿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乳疬 或月经初潮前后,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或乳头晕下扁圆形肿块,轻度疼痛及压痛。多在数周后逐渐消散而自愈。多见于女子青春发育期。或因冲任不调,或因气滞痰郁,或因肾气不充所致。 乳癖/乳腺增生 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形如鸡卵或呈结节状,增长缓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或呈囊性感,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活动度好,推之可移,无痛感或微胀痛,无寒热,不破溃,皮色不变。或随情绪变化而消长,或于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多由肝气不舒、思虑郁怒损伤肝脾,气滞痰凝而成。或肝郁痰凝,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细涩,多见于青壮年妇女;或冲任失调,以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或经闭,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多见于中年妇女。 乳痈/乳腺炎 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多见。1、初期或郁乳期:乳房肿胀触痛或压痛,乳汁瘀积,排泄不畅,皮肤微红或不红,硬块或有或无,或伴有寒战、高热、口渴、纳差等症,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2、中期或成脓期:硬块逐渐增大,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伴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3、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波及其他乳络,致成“传囊乳痈”。 多由肝气郁滞,胃热壅塞,乳汁瘀积,或乳头破损,感染邪毒,致气血凝滞而成。或气滞热壅,乳汁瘀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舌苔黄,脉数;或热毒炽盛,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洪数,可伴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正虚毒恋,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舌苔薄,脉弱无力。 乳痨/乳房结核 初起结核形如梅李,硬而不痛,皮色如常。数日后肿块渐大,与皮肤粘连,隐痛,皮色转微红,肿块逐渐变软成脓,脓稀呈白汁,腐肉难脱,周围皮色暗红,疮口难敛。病变可延及胸胁、腋下。常为20~40岁已婚并曾生育的妇女,病程进展缓慢。1、初起:乳房部一个或数个结节状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肤色如常,压痛不明显;2、肿块逐渐增大,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推之不动,压痛或隐隐作痛,皮色微红微肿,成脓常需数日。3、脓肿溃破后发生一个或数个窦道或溃疡,排出混有豆腐渣样碎屑的稀薄脓液,腐肉不脱,极难收口,或形成乳漏。 或由素体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或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耗伤阴液,痰凝气郁而成;或由肺痨、瘰疬、肾痨等病继发。或气滞痰凝,肿块不红、不热、不痛,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苔薄腻,脉弦滑,多见于初起阶段;或正虚邪恋,乳房结块渐大,微红轻痛,数月化脓,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日久不敛,或伴窦道,伴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薄腻,脉虚无力,多见于成脓或溃后;或阴虚痰热,皮色暗红,肿块变软,溃后脓出稀薄,有败絮状物,伴潮热盗汗,神疲乏力,颧红,形瘦,食欲减退,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多见于后期。 乳岩/乳癌 初起乳中结核大如豆或枣栗,渐如棋子,不疼不痒,无红无热,一年或二三年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未溃时肿若堆栗或如覆碗,高突如岩,乳头内陷,肿处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若顶透紫色,先腐后溃,溃后状如岩穴、如菜花,疼痛连心,时流污水或出血,臭秽难闻者,此系阴疽,最为险恶,终因耗尽气血,五脏俱衰而危亡。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早期为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 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而发;或冲任失调,月经不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痰凝、瘀血互结而发。或肝郁痰凝,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期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乳房部肿块,质硬,边界不清,皮色不变,舌苔薄,脉弦;或冲任失调,经事紊乱,经前期乳房胀痛,乳房结块质硬,或婚后从未生育,或多次流产史,舌质淡,舌苔薄,脉弦细;或正虚毒炽,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臭秽不堪,色紫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纳差,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舌苔黄,脉弱无力;或气血两虚,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或破溃外翻如菜花,不断渗流血水,疼痛难忍,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脾胃虚弱,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倦怠,舌质淡,舌苔薄,脉细弱。 妊娠乳肿/内吹 孕妇胎前即怀孕六七个月,两乳硬肿疼痛,寒热并发。或因肝气不舒,或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乳管阻塞所致。 产后吹乳/乳痈早期 因儿饮,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壅结不通。不急治,多成乳痈。速服瓜蒌散及敷南星,更以手揉散之。
“问岐黄”文章:脱发白发——男士系列篇(二) 《黄帝内经》指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头发与头皮的关系,好似庄稼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贫瘠则为不毛之地,土地肥沃则庄稼长势旺盛。贫瘠的土地通过施肥、灌溉可改造为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缺失施肥、灌溉则退变为贫瘠的土地。头发的乌黑与浓密取决于输往头皮的血液的量与质。故而“发为血之余”。 年老者精血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未老而发疏、早脱、早白、发枯者,或因肾气不足、或因肾精亏虚、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肝火上炎、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脾胃虚弱等,而致或血虚、或血瘀、或血热、或血寒,最终导致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不适合等。 脱发部位与病机 脱发部位反映出身体的病机 巅顶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交会部;肾与膀胱相表里;此处脱发,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肾气不足而致肝阴虚;常伴有头发油腻、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头晕眼花、手指颤动等症状; 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脾与胃相表里;因脾胃虚弱而致生血无源;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功能;常伴有畏寒肢冷、口淡无味、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肠鸣便溏等症状,妇女兼见白带; 头维穴(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交会部;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因脾胃虚弱生血无源,兼肝胆郁热或肝胆气血不足;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损伤脾胃及肝胆功能;常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眼花、易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时溏时干等; 鬓角: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病机及常伴症状见“头维穴”; 枕部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区域,肾与膀胱相表里;或因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等;常伴有尿频尿急、小便不利、头晕眼花、神疲易累等症状; 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肝与胆相表里;或胆气不舒,或肝血瘀滞,或肝郁胆热,或肝郁胆虚等;常伴有偏头痛、口苦易惊、自汗多汗、急躁易怒等症状; 须发早白 春秋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故此民谚云:“愁一愁,白了头”。《千金要方》云:“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黄帝内经》云:思伤脾。脾虚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散,故而两鬓斑白。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血无源,终致肝肾阴血不足,而须发早白。 养发护发 根本在于健脾强胃、益肾之精血。《黄帝内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此,肾之精血来源于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通过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而形成。另外,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肝木横犯脾胃,而致脾之运化失常,故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健运脾胃的前提。
“问岐黄”文章:脱发白发——男士系列篇(二) 《黄帝内经》指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头发与头皮的关系,好似庄稼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贫瘠则为不毛之地,土地肥沃则庄稼长势旺盛。贫瘠的土地通过施肥、灌溉可改造为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缺失施肥、灌溉则退变为贫瘠的土地。头发的乌黑与浓密取决于输往头皮的血液的量与质。故而“发为血之余”。 年老者精血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未老而发疏、早脱、早白、发枯者,或因肾气不足、或因肾精亏虚、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肝火上炎、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脾胃虚弱等,而致或血虚、或血瘀、或血热、或血寒,最终导致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不适合等。 脱发部位与病机 脱发部位反映出身体的病机 巅顶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交会部;肾与膀胱相表里;此处脱发,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肾气不足而致肝阴虚;常伴有头发油腻、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头晕眼花、手指颤动等症状; 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脾与胃相表里;因脾胃虚弱而致生血无源;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功能;常伴有畏寒肢冷、口淡无味、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肠鸣便溏等症状,妇女兼见白带; 头维穴(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交会部;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因脾胃虚弱生血无源,兼肝胆郁热或肝胆气血不足;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损伤脾胃及肝胆功能;常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眼花、易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时溏时干等; 鬓角: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病机及常伴症状见“头维穴”; 枕部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区域,肾与膀胱相表里;或因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等;常伴有尿频尿急、小便不利、头晕眼花、神疲易累等症状; 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肝与胆相表里;或胆气不舒,或肝血瘀滞,或肝郁胆热,或肝郁胆虚等;常伴有偏头痛、口苦易惊、自汗多汗、急躁易怒等症状; 须发早白 春秋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故此民谚云:“愁一愁,白了头”。《千金要方》云:“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黄帝内经》云:思伤脾。脾虚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散,故而两鬓斑白。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血无源,终致肝肾阴血不足,而须发早白。 养发护发 根本在于健脾强胃、益肾之精血。《黄帝内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此,肾之精血来源于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通过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而形成。另外,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肝木横犯脾胃,而致脾之运化失常,故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健运脾胃的前提。
“问岐黄”文章:脱发白发——男士系列篇(二) 《黄帝内经》指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头发与头皮的关系,好似庄稼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贫瘠则为不毛之地,土地肥沃则庄稼长势旺盛。贫瘠的土地通过施肥、灌溉可改造为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缺失施肥、灌溉则退变为贫瘠的土地。头发的乌黑与浓密取决于输往头皮的血液的量与质。故而“发为血之余”。 年老者精血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未老而发疏、早脱、早白、发枯者,或因肾气不足、或因肾精亏虚、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肝火上炎、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脾胃虚弱等,而致或血虚、或血瘀、或血热、或血寒,最终导致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不适合等。 脱发部位与病机 脱发部位反映出身体的病机 巅顶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交会部;肾与膀胱相表里;此处脱发,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肾气不足而致肝阴虚;常伴有头发油腻、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头晕眼花、手指颤动等症状; 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脾与胃相表里;因脾胃虚弱而致生血无源;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功能;常伴有畏寒肢冷、口淡无味、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肠鸣便溏等症状,妇女兼见白带; 头维穴(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交会部;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因脾胃虚弱生血无源,兼肝胆郁热或肝胆气血不足;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损伤脾胃及肝胆功能;常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眼花、易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时溏时干等; 鬓角: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病机及常伴症状见“头维穴”; 枕部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区域,肾与膀胱相表里;或因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等;常伴有尿频尿急、小便不利、头晕眼花、神疲易累等症状; 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肝与胆相表里;或胆气不舒,或肝血瘀滞,或肝郁胆热,或肝郁胆虚等;常伴有偏头痛、口苦易惊、自汗多汗、急躁易怒等症状; 须发早白 春秋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故此民谚云:“愁一愁,白了头”。《千金要方》云:“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黄帝内经》云:思伤脾。脾虚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散,故而两鬓斑白。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血无源,终致肝肾阴血不足,而须发早白。 养发护发 根本在于健脾强胃、益肾之精血。《黄帝内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此,肾之精血来源于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通过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而形成。另外,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肝木横犯脾胃,而致脾之运化失常,故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健运脾胃的前提。
“问岐黄”文章:脱发白发——男士系列篇(二) 《黄帝内经》指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头发与头皮的关系,好似庄稼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贫瘠则为不毛之地,土地肥沃则庄稼长势旺盛。贫瘠的土地通过施肥、灌溉可改造为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缺失施肥、灌溉则退变为贫瘠的土地。头发的乌黑与浓密取决于输往头皮的血液的量与质。故而“发为血之余”。 年老者精血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未老而发疏、早脱、早白、发枯者,或因肾气不足、或因肾精亏虚、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肝火上炎、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脾胃虚弱等,而致或血虚、或血瘀、或血热、或血寒,最终导致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不适合等。 脱发部位与病机 脱发部位反映出身体的病机 巅顶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交会部;肾与膀胱相表里;此处脱发,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肾气不足而致肝阴虚;常伴有头发油腻、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头晕眼花、手指颤动等症状; 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脾与胃相表里;因脾胃虚弱而致生血无源;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功能;常伴有畏寒肢冷、口淡无味、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肠鸣便溏等症状,妇女兼见白带; 头维穴(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交会部;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因脾胃虚弱生血无源,兼肝胆郁热或肝胆气血不足;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损伤脾胃及肝胆功能;常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眼花、易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时溏时干等; 鬓角: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病机及常伴症状见“头维穴”; 枕部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区域,肾与膀胱相表里;或因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等;常伴有尿频尿急、小便不利、头晕眼花、神疲易累等症状; 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肝与胆相表里;或胆气不舒,或肝血瘀滞,或肝郁胆热,或肝郁胆虚等;常伴有偏头痛、口苦易惊、自汗多汗、急躁易怒等症状; 须发早白 春秋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故此民谚云:“愁一愁,白了头”。《千金要方》云:“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黄帝内经》云:思伤脾。脾虚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散,故而两鬓斑白。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血无源,终致肝肾阴血不足,而须发早白。 养发护发 根本在于健脾强胃、益肾之精血。《黄帝内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此,肾之精血来源于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通过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而形成。另外,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肝木横犯脾胃,而致脾之运化失常,故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健运脾胃的前提。
“问岐黄”文章:脱发白发——男士系列篇(二) 《黄帝内经》指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头发与头皮的关系,好似庄稼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贫瘠则为不毛之地,土地肥沃则庄稼长势旺盛。贫瘠的土地通过施肥、灌溉可改造为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缺失施肥、灌溉则退变为贫瘠的土地。头发的乌黑与浓密取决于输往头皮的血液的量与质。故而“发为血之余”。 年老者精血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未老而发疏、早脱、早白、发枯者,或因肾气不足、或因肾精亏虚、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肝火上炎、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脾胃虚弱等,而致或血虚、或血瘀、或血热、或血寒,最终导致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不适合等。 脱发部位与病机 脱发部位反映出身体的病机 巅顶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交会部;肾与膀胱相表里;此处脱发,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肾气不足而致肝阴虚;常伴有头发油腻、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头晕眼花、手指颤动等症状; 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脾与胃相表里;因脾胃虚弱而致生血无源;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功能;常伴有畏寒肢冷、口淡无味、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肠鸣便溏等症状,妇女兼见白带; 头维穴(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交会部;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因脾胃虚弱生血无源,兼肝胆郁热或肝胆气血不足;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损伤脾胃及肝胆功能;常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眼花、易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时溏时干等; 鬓角: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病机及常伴症状见“头维穴”; 枕部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区域,肾与膀胱相表里;或因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等;常伴有尿频尿急、小便不利、头晕眼花、神疲易累等症状; 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肝与胆相表里;或胆气不舒,或肝血瘀滞,或肝郁胆热,或肝郁胆虚等;常伴有偏头痛、口苦易惊、自汗多汗、急躁易怒等症状; 须发早白 春秋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故此民谚云:“愁一愁,白了头”。《千金要方》云:“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黄帝内经》云:思伤脾。脾虚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散,故而两鬓斑白。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血无源,终致肝肾阴血不足,而须发早白。 养发护发 根本在于健脾强胃、益肾之精血。《黄帝内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此,肾之精血来源于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通过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而形成。另外,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肝木横犯脾胃,而致脾之运化失常,故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健运脾胃的前提。
“问岐黄”文章:脱发白发——男士系列篇(二) 《黄帝内经》指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头发与头皮的关系,好似庄稼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贫瘠则为不毛之地,土地肥沃则庄稼长势旺盛。贫瘠的土地通过施肥、灌溉可改造为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缺失施肥、灌溉则退变为贫瘠的土地。头发的乌黑与浓密取决于输往头皮的血液的量与质。故而“发为血之余”。 年老者精血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未老而发疏、早脱、早白、发枯者,或因肾气不足、或因肾精亏虚、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肝火上炎、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脾胃虚弱等,而致或血虚、或血瘀、或血热、或血寒,最终导致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不适合等。 脱发部位与病机 脱发部位反映出身体的病机: 巅顶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交会部;肾与膀胱相表里;此处脱发,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肾气不足而致肝阴虚;常伴有头发油腻、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头晕眼花、手指颤动等症状; 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脾与胃相表里;因脾胃虚弱而致生血无源;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功能;常伴有畏寒肢冷、口淡无味、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肠鸣便溏等症状,妇女兼见白带; 头维穴(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交会部;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因脾胃虚弱生血无源,兼肝胆郁热或肝胆气血不足;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损伤脾胃及肝胆功能;常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眼花、易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时溏时干等; 鬓角: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病机及常伴症状见“头维穴”; 枕部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区域,肾与膀胱相表里;或因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等;常伴有尿频尿急、小便不利、头晕眼花、神疲易累等症状; 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肝与胆相表里;或胆气不舒,或肝血瘀滞,或肝郁胆热,或肝郁胆虚等;常伴有偏头痛、口苦易惊、自汗多汗、急躁易怒等症状; 须发早白 春秋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故此民谚云:“愁一愁,白了头”。《千金要方》云:“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黄帝内经》云:思伤脾。脾虚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散,故而两鬓斑白。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血无源,终致肝肾阴血不足,而须发早白。 养发护发 根本在于健脾强胃、益肾之精血。《黄帝内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此,肾之精血来源于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通过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而形成。另外,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肝木横犯脾胃,而致脾之运化失常,故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健运脾胃的前提。
“问岐黄”文章:烟酒槟榔——男士系列(一) 亟须戒烟之人:阴虚、阳盛、燥火、喉证、咳血、吐血、肺病咳嗽。 亟须禁酒之人:阴虚、湿热、酒积、肝病、及心肺胃病等。 非杀虫、非食积、非气滞、非治病所需,莫嚼槟榔。 吸烟 常年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为何国内的烟民仍然众多?先看吸烟的益处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是因吸烟有健胃、消食、行气之功效; 吸烟的人在生气、受惊、思考时,总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烟,是因吸烟有行气、解郁结之功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风寒湿痹之人吸烟后,筋骨关节疼痛减轻,是因吸烟有通痹止痛、祛阴浊寒毒之功效; 寒冷之时,吸根烟还能暖身御寒。 吸烟的害处 上瘾、口臭,强迫他人吸食二手烟; 因烟草性温属纯阳,善行善散,对于以下之人吸烟危害重: 阴虚——口干、咽干、潮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 阳盛——口臭、口渴、易怒、尿黄、便秘、烦躁等症状加重; 燥火——口干、口渴、咽干、鼻干、肤干、便干、便秘、尿黄等症状加重; 咽喉不利——咽痛、咽痒、咽干、咽肿等症状加重; 咳血、吐血——加重; 肺病咳嗽——加重咳嗽; 吸烟后如何解烟毒?通常情况,以适量黑砂糖或白砂糖冲水服用;或者可用适量胡黄连煎汤泡茶服用。白砂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胡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坚持每支烟前,喝一小口浓烈的胡黄连水,一两周后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饮酒 酒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性温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效。饮酒的益处: 御寒; 胃脘、腹部冷痛; 寒凝冷气所致的胸痹、心痛; 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筋脉挛急; 饮酒的禁忌 阴虚、湿热之人,忌酒——酒为湿热之物; 饮酒之时,忌甜食; 酒后,食芥及辣物——令人筋骨缓弱; 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痛饮、狂饮、醉酒——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空腹饮酒而醉——必患呕吐之症; 长期嗜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酒与乳制品同饮——令人气结,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 饱食之后,大量饮水及酒——得痞僻,胸腹满闷,肠鸣漉漉; 醉酒后当风而卧,或以扇自扇——得风病而怕风; 醉酒以冷水洗浴、或淋雨、或汗后遇冷——得痛痹、痛风,关节疼痛; 大泻之后饮酒——膈上变为伏热; 食生冷饮食又饮酒之后,艾灸腹部——令人肠结; 失血之人,禁酒——酒通血脉加剧失血; 如何正确饮酒?除以上禁忌外 白酒等蒸馏酒性大热,不宜饮用 粮食、水果等原料酿制的酿造酒宜温饮,忌冷饮 如何解酒毒? 饮酒后,以适量葛花、或葛根(粉),泡水饮用。 如何解酒积? 根据不同的症状,服食葛花解酲汤、或黄连解毒散、或橘皮汤、或犀角汤、或酒蒸黄连丸、或乌白丸等。 嚼槟榔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嚼槟榔的益处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深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而后病疫消失; 提神、愉悦、御寒——与吸烟相似; 生津止渴——促进唾液分泌; 消食导滞、润肠通便; 驱胃肠道之绦虫、蛔虫、姜片虫; 嚼槟榔的害处 上瘾、口臭、口腔溃疡; 咬肌(咀嚼肌)变大; 牙齿变黑、损伤; 增加食道、咽喉和口腔恶性疾病的发生; 附录:烟草 《本草正》: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虎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凡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胡用也。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溃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所以阴虚不足之人,不宜也。 《本经逢原》:烟草,近日目科内障丸中,间有用之获效者,取其辛温散冷积之翳也。不可与冰片同吸,以火济火,多发烟毒。吸烟之后,慎不得饮火酒,能引火气熏灼藏府也。又久受烟毒,而肺胃不清者,以沙糖汤解之。 《滇南本草》《纲目拾遗》:烟有毒,中其毒者,煎胡黄连合茶服之。汪东藩《医奥》云,烟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附录:酒 《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证类本草》: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本草拾遗》:诸米酒有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纲目》: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金匮要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附录: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问岐黄”文章:烟酒槟榔——男士系列(一) 亟须戒烟之人:阴虚、阳盛、燥火、喉证、咳血、吐血、肺病咳嗽。 亟须禁酒之人:阴虚、湿热、酒积、肝病、及心肺胃病等。 非杀虫、非食积、非气滞、非治病所需,莫嚼槟榔。 吸烟 常年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为何国内的烟民仍然众多?先看吸烟的益处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是因吸烟有健胃、消食、行气之功效; 吸烟的人在生气、受惊、思考时,总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烟,是因吸烟有行气、解郁结之功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风寒湿痹之人吸烟后,筋骨关节疼痛减轻,是因吸烟有通痹止痛、祛阴浊寒毒之功效; 寒冷之时,吸根烟还能暖身御寒。 吸烟的害处 上瘾、口臭,强迫他人吸食二手烟; 因烟草性温属纯阳,善行善散,对于以下之人吸烟危害重: 阴虚——口干、咽干、潮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 阳盛——口臭、口渴、易怒、尿黄、便秘、烦躁等症状加重; 燥火——口干、口渴、咽干、鼻干、肤干、便干、便秘、尿黄等症状加重; 咽喉不利——咽痛、咽痒、咽干、咽肿等症状加重; 咳血、吐血——加重; 肺病咳嗽——加重咳嗽; 吸烟后如何解烟毒?通常情况,以适量黑砂糖或白砂糖冲水服用;或者可用适量胡黄连煎汤泡茶服用。白砂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胡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坚持每支烟前,喝一小口浓烈的胡黄连水,一两周后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饮酒 酒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性温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效。饮酒的益处: 御寒; 胃脘、腹部冷痛; 寒凝冷气所致的胸痹、心痛; 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筋脉挛急; 饮酒的禁忌 阴虚、湿热之人,忌酒——酒为湿热之物; 饮酒之时,忌甜食; 酒后,食芥及辣物——令人筋骨缓弱; 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痛饮、狂饮、醉酒——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空腹饮酒而醉——必患呕吐之症; 长期嗜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酒与乳制品同饮——令人气结,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 饱食之后,大量饮水及酒——得痞僻,胸腹满闷,肠鸣漉漉; 醉酒后当风而卧,或以扇自扇——得风病而怕风; 醉酒以冷水洗浴、或淋雨、或汗后遇冷——得痛痹、痛风,关节疼痛; 大泻之后饮酒——膈上变为伏热; 食生冷饮食又饮酒之后,艾灸腹部——令人肠结; 失血之人,禁酒——酒通血脉加剧失血; 如何正确饮酒?除以上禁忌外 白酒等蒸馏酒性大热,不宜饮用 粮食、水果等原料酿制的酿造酒宜温饮,忌冷饮 如何解酒毒? 饮酒后,以适量葛花、或葛根(粉),泡水饮用。 如何解酒积? 根据不同的症状,服食葛花解酲汤、或黄连解毒散、或橘皮汤、或犀角汤、或酒蒸黄连丸、或乌白丸等。 嚼槟榔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嚼槟榔的益处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深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而后病疫消失; 提神、愉悦、御寒——与吸烟相似; 生津止渴——促进唾液分泌; 消食导滞、润肠通便; 驱胃肠道之绦虫、蛔虫、姜片虫; 嚼槟榔的害处 上瘾、口臭、口腔溃疡; 咬肌(咀嚼肌)变大; 牙齿变黑、损伤; 增加食道、咽喉和口腔恶性疾病的发生; 附录:烟草 《本草正》: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虎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凡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胡用也。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溃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所以阴虚不足之人,不宜也。 《本经逢原》:烟草,近日目科内障丸中,间有用之获效者,取其辛温散冷积之翳也。不可与冰片同吸,以火济火,多发烟毒。吸烟之后,慎不得饮火酒,能引火气熏灼藏府也。又久受烟毒,而肺胃不清者,以沙糖汤解之。 《滇南本草》《纲目拾遗》:烟有毒,中其毒者,煎胡黄连合茶服之。汪东藩《医奥》云,烟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附录:酒 《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证类本草》: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本草拾遗》:诸米酒有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纲目》: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金匮要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附录: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问岐黄”文章:烟酒槟榔——男士系列(一) 亟须戒烟之人:阴虚、阳盛、燥火、喉证、咳血、吐血、肺病咳嗽。 亟须禁酒之人:阴虚、湿热、酒积、肝病、及心肺胃病等。 非杀虫、非食积、非气滞、非治病所需,莫嚼槟榔。 吸烟 常年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为何国内的烟民仍然众多?先看吸烟的益处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是因吸烟有健胃、消食、行气之功效; 吸烟的人在生气、受惊、思考时,总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烟,是因吸烟有行气、解郁结之功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风寒湿痹之人吸烟后,筋骨关节疼痛减轻,是因吸烟有通痹止痛、祛阴浊寒毒之功效; 寒冷之时,吸根烟还能暖身御寒。 吸烟的害处 上瘾、口臭,强迫他人吸食二手烟; 因烟草性温属纯阳,善行善散,对于以下之人吸烟危害重: 阴虚——口干、咽干、潮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 阳盛——口臭、口渴、易怒、尿黄、便秘、烦躁等症状加重; 燥火——口干、口渴、咽干、鼻干、肤干、便干、便秘、尿黄等症状加重; 咽喉不利——咽痛、咽痒、咽干、咽肿等症状加重; 咳血、吐血——加重; 肺病咳嗽——加重咳嗽; 吸烟后如何解烟毒?通常情况,以适量黑砂糖或白砂糖冲水服用;或者可用适量胡黄连煎汤泡茶服用。白砂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胡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坚持每支烟前,喝一小口浓烈的胡黄连水,一两周后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饮酒 酒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性温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效。饮酒的益处: 御寒; 胃脘、腹部冷痛; 寒凝冷气所致的胸痹、心痛; 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筋脉挛急; 饮酒的禁忌 阴虚、湿热之人,忌酒——酒为湿热之物; 饮酒之时,忌甜食; 酒后,食芥及辣物——令人筋骨缓弱; 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痛饮、狂饮、醉酒——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空腹饮酒而醉——必患呕吐之症; 长期嗜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酒与乳制品同饮——令人气结,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 饱食之后,大量饮水及酒——得痞僻,胸腹满闷,肠鸣漉漉; 醉酒后当风而卧,或以扇自扇——得风病而怕风; 醉酒以冷水洗浴、或淋雨、或汗后遇冷——得痛痹、痛风,关节疼痛; 大泻之后饮酒——膈上变为伏热; 食生冷饮食又饮酒之后,艾灸腹部——令人肠结; 失血之人,禁酒——酒通血脉加剧失血; 如何正确饮酒?除以上禁忌外 白酒等蒸馏酒性大热,不宜饮用 粮食、水果等原料酿制的酿造酒宜温饮,忌冷饮 如何解酒毒? 饮酒后,以适量葛花、或葛根(粉),泡水饮用。 如何解酒积? 根据不同的症状,服食葛花解酲汤、或黄连解毒散、或橘皮汤、或犀角汤、或酒蒸黄连丸、或乌白丸等。 嚼槟榔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嚼槟榔的益处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深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而后病疫消失; 提神、愉悦、御寒——与吸烟相似; 生津止渴——促进唾液分泌; 消食导滞、润肠通便; 驱胃肠道之绦虫、蛔虫、姜片虫; 嚼槟榔的害处 上瘾、口臭、口腔溃疡; 咬肌(咀嚼肌)变大; 牙齿变黑、损伤; 增加食道、咽喉和口腔恶性疾病的发生; 附录:烟草 《本草正》: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虎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凡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胡用也。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溃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所以阴虚不足之人,不宜也。 《本经逢原》:烟草,近日目科内障丸中,间有用之获效者,取其辛温散冷积之翳也。不可与冰片同吸,以火济火,多发烟毒。吸烟之后,慎不得饮火酒,能引火气熏灼藏府也。又久受烟毒,而肺胃不清者,以沙糖汤解之。 《滇南本草》《纲目拾遗》:烟有毒,中其毒者,煎胡黄连合茶服之。汪东藩《医奥》云,烟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附录:酒 《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证类本草》: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本草拾遗》:诸米酒有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纲目》: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金匮要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附录: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问岐黄”文章:烟酒槟榔——男士系列(一) 亟须戒烟之人:阴虚、阳盛、燥火、喉证、咳血、吐血、肺病咳嗽。 亟须禁酒之人:阴虚、湿热、酒积、肝病、及心肺胃病等。 非杀虫、非食积、非气滞、非治病所需,莫嚼槟榔。 吸烟 常年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为何国内的烟民仍然众多?先看吸烟的益处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是因吸烟有健胃、消食、行气之功效; 吸烟的人在生气、受惊、思考时,总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烟,是因吸烟有行气、解郁结之功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风寒湿痹之人吸烟后,筋骨关节疼痛减轻,是因吸烟有通痹止痛、祛阴浊寒毒之功效; 寒冷之时,吸根烟还能暖身御寒。 吸烟的害处 上瘾、口臭,强迫他人吸食二手烟; 因烟草性温属纯阳,善行善散,对于以下之人吸烟危害重: 阴虚——口干、咽干、潮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 阳盛——口臭、口渴、易怒、尿黄、便秘、烦躁等症状加重; 燥火——口干、口渴、咽干、鼻干、肤干、便干、便秘、尿黄等症状加重; 咽喉不利——咽痛、咽痒、咽干、咽肿等症状加重; 咳血、吐血——加重; 肺病咳嗽——加重咳嗽; 吸烟后如何解烟毒?通常情况,以适量黑砂糖或白砂糖冲水服用;或者可用适量胡黄连煎汤泡茶服用。白砂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胡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坚持每支烟前,喝一小口浓烈的胡黄连水,一两周后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饮酒 酒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性温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效。饮酒的益处: 御寒; 胃脘、腹部冷痛; 寒凝冷气所致的胸痹、心痛; 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筋脉挛急; 饮酒的禁忌 阴虚、湿热之人,忌酒——酒为湿热之物; 饮酒之时,忌甜食; 酒后,食芥及辣物——令人筋骨缓弱; 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痛饮、狂饮、醉酒——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空腹饮酒而醉——必患呕吐之症; 长期嗜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酒与乳制品同饮——令人气结,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 饱食之后,大量饮水及酒——得痞僻,胸腹满闷,肠鸣漉漉; 醉酒后当风而卧,或以扇自扇——得风病而怕风; 醉酒以冷水洗浴、或淋雨、或汗后遇冷——得痛痹、痛风,关节疼痛; 大泻之后饮酒——膈上变为伏热; 食生冷饮食又饮酒之后,艾灸腹部——令人肠结; 失血之人,禁酒——酒通血脉加剧失血; 如何正确饮酒?除以上禁忌外 白酒等蒸馏酒性大热,不宜饮用 粮食、水果等原料酿制的酿造酒宜温饮,忌冷饮 如何解酒毒? 饮酒后,以适量葛花、或葛根(粉),泡水饮用。 如何解酒积? 根据不同的症状,服食葛花解酲汤、或黄连解毒散、或橘皮汤、或犀角汤、或酒蒸黄连丸、或乌白丸等。 嚼槟榔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嚼槟榔的益处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深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而后病疫消失; 提神、愉悦、御寒——与吸烟相似; 生津止渴——促进唾液分泌; 消食导滞、润肠通便; 驱胃肠道之绦虫、蛔虫、姜片虫; 嚼槟榔的害处 上瘾、口臭、口腔溃疡; 咬肌(咀嚼肌)变大; 牙齿变黑、损伤; 增加食道、咽喉和口腔恶性疾病的发生; 附录:烟草 《本草正》: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虎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凡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胡用也。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溃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所以阴虚不足之人,不宜也。 《本经逢原》:烟草,近日目科内障丸中,间有用之获效者,取其辛温散冷积之翳也。不可与冰片同吸,以火济火,多发烟毒。吸烟之后,慎不得饮火酒,能引火气熏灼藏府也。又久受烟毒,而肺胃不清者,以沙糖汤解之。 《滇南本草》《纲目拾遗》:烟有毒,中其毒者,煎胡黄连合茶服之。汪东藩《医奥》云,烟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附录:酒 《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证类本草》: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本草拾遗》:诸米酒有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纲目》: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金匮要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附录: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问岐黄”文章:烟酒槟榔——男士系列(一) 亟须戒烟之人:阴虚、阳盛、燥火、喉证、咳血、吐血、肺病咳嗽。 亟须禁酒之人:阴虚、湿热、酒积、肝病、及心肺胃病等。 非杀虫、非食积、非气滞、非治病所需,莫嚼槟榔。 吸烟 常年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为何国内的烟民仍然众多?先看吸烟的益处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是因吸烟有健胃、消食、行气之功效; 吸烟的人在生气、受惊、思考时,总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烟,是因吸烟有行气、解郁结之功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风寒湿痹之人吸烟后,筋骨关节疼痛减轻,是因吸烟有通痹止痛、祛阴浊寒毒之功效; 寒冷之时,吸根烟还能暖身御寒。 吸烟的害处 上瘾、口臭,强迫他人吸食二手烟; 因烟草性温属纯阳,善行善散,对于以下之人吸烟危害重: 阴虚——口干、咽干、潮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 阳盛——口臭、口渴、易怒、尿黄、便秘、烦躁等症状加重; 燥火——口干、口渴、咽干、鼻干、肤干、便干、便秘、尿黄等症状加重; 咽喉不利——咽痛、咽痒、咽干、咽肿等症状加重; 咳血、吐血——加重; 肺病咳嗽——加重咳嗽; 吸烟后如何解烟毒?通常情况,以适量黑砂糖或白砂糖冲水服用;或者可用适量胡黄连煎汤泡茶服用。白砂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胡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坚持每支烟前,喝一小口浓烈的胡黄连水,一两周后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饮酒 酒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性温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效。饮酒的益处: 御寒; 胃脘、腹部冷痛; 寒凝冷气所致的胸痹、心痛; 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筋脉挛急; 饮酒的禁忌 阴虚、湿热之人,忌酒——酒为湿热之物; 饮酒之时,忌甜食; 酒后,食芥及辣物——令人筋骨缓弱; 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痛饮、狂饮、醉酒——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空腹饮酒而醉——必患呕吐之症; 长期嗜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酒与乳制品同饮——令人气结,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 饱食之后,大量饮水及酒——得痞僻,胸腹满闷,肠鸣漉漉; 醉酒后当风而卧,或以扇自扇——得风病而怕风; 醉酒以冷水洗浴、或淋雨、或汗后遇冷——得痛痹、痛风,关节疼痛; 大泻之后饮酒——膈上变为伏热; 食生冷饮食又饮酒之后,艾灸腹部——令人肠结; 失血之人,禁酒——酒通血脉加剧失血; 如何正确饮酒?除以上禁忌外 白酒等蒸馏酒性大热,不宜饮用 粮食、水果等原料酿制的酿造酒宜温饮,忌冷饮 如何解酒毒? 饮酒后,以适量葛花、或葛根(粉),泡水饮用。 如何解酒积? 根据不同的症状,服食葛花解酲汤、或黄连解毒散、或橘皮汤、或犀角汤、或酒蒸黄连丸、或乌白丸等。 嚼槟榔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嚼槟榔的益处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深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而后病疫消失; 提神、愉悦、御寒——与吸烟相似; 生津止渴——促进唾液分泌; 消食导滞、润肠通便; 驱胃肠道之绦虫、蛔虫、姜片虫; 嚼槟榔的害处 上瘾、口臭、口腔溃疡; 咬肌(咀嚼肌)变大; 牙齿变黑、损伤; 增加食道、咽喉和口腔恶性疾病的发生; 附录:烟草 《本草正》: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虎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凡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胡用也。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溃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所以阴虚不足之人,不宜也。 《本经逢原》:烟草,近日目科内障丸中,间有用之获效者,取其辛温散冷积之翳也。不可与冰片同吸,以火济火,多发烟毒。吸烟之后,慎不得饮火酒,能引火气熏灼藏府也。又久受烟毒,而肺胃不清者,以沙糖汤解之。 《滇南本草》《纲目拾遗》:烟有毒,中其毒者,煎胡黄连合茶服之。汪东藩《医奥》云,烟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附录:酒 《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证类本草》: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本草拾遗》:诸米酒有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纲目》: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金匮要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附录: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问岐黄”文章:难言之隐——男士系列篇 男士常见的难言之隐包括:阳痿、早泄、遗精、阳强等。 一、症状 阳痿:成年男子未到肾衰(性功能衰退)年龄,阴茎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短暂,致使不能性交的症状。 早泄:性交之始即泄精,甚至未交**即出,而不能正常性生活的症状。 遗精:正常生理现象——无性生活的成年男子,每月**自泄1~2次,次日并无不适感觉的生理现象。病症——不因性交而**频繁遗泄,或遗泄后身感不适的症状;因梦而精出,称梦遗,梦遗者为梦中而泄,睡眠不深,多阳事易举或兼早泄;无梦而精出,称滑精,滑精者为无梦而泄,动念则**滑出;二者病久均伴头晕、失眠、疲乏腰酸等症状。 阳强:阴茎久举不痿,不能泄精或**自泄的症状。 二、病因病机 阳痿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肾精亏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阴茎; 或因房室之中,卒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失调,损伤心肾; 或因思虑过度,多愁善感,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无以养筋,宗筋痿软; 或因长期嗜酒、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郁蒸肝胆;或外感湿热之邪,蕴阻中焦肝胆; 或因抑郁、暴怒伤肝,肝经湿热;伤及宗筋,致使宗筋弛纵; 或因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虚,无以养筋,宗筋痿软。 早泄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 或耗竭阴精,阴竭阳衰,固摄无力,阴虚火旺,扰动精室; 或戕伐太过,致肾气虚衰,封藏不固; 或因情志内伤 或肾脏本虚,固摄无力,加之抑郁或郁怒伤肝,郁久化火,扰动精室; 或惊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乱则疏泄失常,气下则约束无力,致封藏失职,固摄无权; 或因湿热侵袭,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或因大病久病,气血亏虚,封藏失职,固摄无权。 遗精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或梦遗日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能固摄,无梦而滑精; 或因思虑劳心太过,心肾不交,君相火动而梦遗; 或因年少阳气初盛,情动于中;或因心有所慕,所欲不遂; 或因独居久旷,思慕色欲;皆令心动神摇,扰精妄泄梦遗; 或因饮食失节:长期嗜酒、肥甘厚味、生冷饮食、暴饮暴食等,损伤脾胃,脾不升清,则湿浊内生,蕴而生热 或湿热下注,热扰精室; 或湿热流注肝脉,疏泄失度,而致遗精; 或因思虑过度;或因劳倦过度;或因大病久病;心脾两虚,气不摄精,导致梦遗或滑精。 阳强 或因久服壮阳丹药,火毒内盛; 或因阴虚火盛; 或因肾气衰弱,虚阳妄动。 三、辨证 肾阳虚证:阳痿、或遗精,兼见性欲淡漠,精薄精冷,头晕耳鸣,面色㿠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肾阴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阳事易举,性欲亢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盗汗颧红,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多细数。 肾阴阳两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头晕目眩,耳鸣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淡少津,脉弱数。 肾精不固证:早泄、或滑精,兼见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夜尿多,甚或遗尿、小便失禁,或大便失禁,耳鸣,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淡,脉弱。 心肾不交证:梦遗,兼见心悸,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肾阴虚证:早泄,兼见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腰酸腿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舌红苔少,脉弦数。 肝气郁结证:阳痿,兼见情绪抑郁忧愁或烦躁易怒,胸闷喜叹气,胃脘不适,胸胁胀闷,胁痛腹胀,食少便溏,苔薄,脉弦。 肝经湿热证:早泄,兼见阴茎易举,阴囊潮湿、瘙痒,甚或坠胀肿胀疼痛,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肝阳上亢证:梦遗,兼见阳物易举,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胸胁不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心火旺盛证:梦遗,兼见心悸,心神不安,躁扰不宁,心烦失眠,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绛。 心脾两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失眠健忘,胆怯多疑,自汗,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面色不华,苔薄白,舌淡嫩,脉细弱。 脾虚证:遗精,兼见思虑、劳倦则遗精,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惊恐伤肾证:阳痿、或早泄,兼见心悸易惊,胆怯多疑,恐惧不安,精神苦闷,性欲淡漠,失眠,夜多噩梦,常有被惊吓史,苔薄白,脉弦细。 湿热下注证:阳痿、或遗精,兼见阴囊潮湿、臊臭,下肢酸重,小便黄赤,余沥不尽或尿涩不爽,或尿时有少量**外流,口苦或渴,大便常溏臭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血瘀证:阳痿,兼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不利。 四、辨证论治 肾阳虚证:补肾壮阳。参考方剂:桂附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右归丸、赞育丹、鹿茸大补丸等加减。 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兼降虚火。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补天大造丸等加减。 肾阴阳两虚证: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兼降虚火。参考方剂: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加减。 肾精不固证:补肾固涩。参考方剂:金匮肾气丸、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等加减。 心肾不交证:滋阴安神,交通心肾。参考方剂:斑龙丸、桑螵蛸散、天王补心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加减。 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参考方剂:一贯煎、明目地黄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舒肝解郁。参考方剂:达郁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清泻肝经湿热。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等加减。 肝阳上亢证:滋肝肾阴,平肝潜阳。参考方剂:小定风珠、摄阴煎、耳聋左慈丸等加减。 心火旺盛证:清心泻火。参考方剂:黄连清心饮等加减。 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参考方剂:归脾汤、人参归脾丸、妙香散、七福饮等加减。 脾虚证:补脾益气。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丸等加减。 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参考方剂:安神定志丸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知柏地黄丸、二妙丸、秘精丸、萆薢分清饮、苍术二陈汤等加减。 血瘀证:活血化瘀。参考方剂: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五、注意事 生活规律,放松心情,放下包袱,劳逸结合,适当运动; 饮食节制,忌生冷饮食、过食辛辣、肥甘厚腻、暴饮暴食、嗜酒抽烟; 清心寡欲,节制房事、手淫。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肥胖消瘦——女士系列篇(二) “怎么吃都不胖”——胖子的愿望。 “喝水都长胖”——瘦子的愿望。 胖子、瘦子学术分类 根据体形、脂肪集中部位等因素,近年来现代医学将肥胖类型分为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男性偏多,而称为男性肥胖,以脂肪向腹部集中为主。 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又因此类体形女性偏多,而称为女性肥胖,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 至于瘦人,只有一种:肉少皮薄而皮肉相连,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将肥瘦之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而将瘦人划归为肉人的一种 膏人:肌肉不坚而柔软,皮肤松弛,大腹便便而下垂,相当于腹型肥胖者,相对难于减肥; 脂人:肌肉结实,皮肤紧致,其人虽肥胖,但形体丰满匀称协调,无大腹垂腴之感,相当于均一性肥胖,相对易于减肥; 瘦人:皮肉不相离(即肉人),且皮薄肉少,身形瘦削。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肌肤纹理的粗细,将膏人、肉人分为: 身寒型:肌肤纹理粗糙;身寒型膏人,身寒型肉人(含瘦人); 身热型:肌肤纹理细腻;身热型膏人,身热型肉人(含瘦人); 肥胖、消瘦的原因 肥胖的根本原因为:脾虚,脾之运化水液——代谢的水液及**——功能弱,故而湿、痰、饮邪内停。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胖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胖子:脾胃虚弱; 易怒怕热的胖子:肝强脾弱,内有湿热之邪,多湿重于热; 畏寒肢冷的胖子:阳虚,多脾肾阳虚; 自汗声怯的胖子:气虚,多脾肺气虚; 眼泡浮肿的胖子:多脾肾两虚,水饮内停; 消瘦的原因为:血不荣肌,肌肉少、皮肤薄。究其根本原因分为: 脾虚,脾之运化水谷——食物转化精微物质——功能弱,故而生血无源 长期血瘀,新血不生; 长期内热,伤津耗血; 长期失血、大汗,伤津耗血。 日常中,我们见到过 能吃的瘦子:胃强脾弱; 少吃的瘦子:脾胃虚弱,多见于久病、或身体素虚、或耄耋之人; 急躁易怒的瘦子:阴虚,多肝肾阴虚;或内有实热,多因过服热药或邪热内郁; 颜面生斑的瘦子:血瘀; 内向抑郁的瘦子:气郁,多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 长痘生疮的瘦子:湿热,多热重于湿; 长期失血的瘦子:因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导致的长期失血; 汗流不止的瘦子:因多汗而伤气耗血 如何改善体形 大多数的胖子、瘦子通过健脾就可以改善身形,除了中药、针灸,运动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锻炼肌肉,亦是健脾。适当慢运动,以少出汗为宜,比如太极、瑜伽、游泳、快慢走等,器械运动可以考虑和缓的。切忌经常剧烈运动及大汗淋漓的运动,伤阳气、耗津血。 除了健脾,胖子、瘦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 慎食寒性食物、药物,比如导致腹泻、便溏的食物、药物,此类食物、药物,伤脾胃阳气; 不食生冷饮食,比如生水果、色拉、不温水、冷饮、酸奶、冰淇淋等,此类食物伤害脾胃之阳气;或有人问:日本人长寿却吃生鱼片,何也?生鱼片配芥末,芥末性温,归肺、胃、脾经,不仅解鱼蟹虾毒,且健脾胃、强食欲而温中; 不食油腻、辛辣、不洁、肥甘厚腻之食物; 不暴饮暴食、不饱食而卧、不饮食偏嗜; 不过饥过饱、不饥饱无常,一日三餐规律,七八分饱。 附录名言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云: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民谣有“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