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_wxj By_wxj
关注数: 2 粉丝数: 518 发帖数: 11,365 关注贴吧数: 138
“问岐黄”文章:小儿汗证——小儿系列(五) 常见有小儿头汗、小儿盗汗、小儿自汗三类。小儿稚阴稚阳,易阴阳偏胜偏衰,故致汗证。 一、小儿头汗 小儿头颈部至胸部以上易于出汗,通常属正常现象,不须治。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 病证之头汗 阳明瘀热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发热,小便不利,口渴多饮,身黄如橘子。治宜:清热利尿;参考方剂:茵陈蒿汤、茵陈汤等加减。 伤寒少阳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寒热往来,恶寒重发热轻,胸胁满,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治宜:和解少阳,解表清热;参考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六阳虚证:小儿入睡后,额头出汗,且平常汗多。治宜:收敛止汗;参考方剂:止汗散。 古人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不须治之。” 《小儿药证直诀》:“治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止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二、小儿盗汗 小儿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或汗出一二小时自止,不受气温高低、衣被厚薄等因素影响。 辨证论治 心血虚热证:盗汗,失眠,睡卧不安,或伴有眩晕、健忘、心悸、心烦、易惊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血安神,清热滋阴;参考方剂:当归六黄汤、当归补血汤、茯神汤、止汗散等加减; 肾阴亏虚证:盗汗,寐中头颈胸背甚或全身出汗,失眠身热,手足心热,心烦颧红,口干咽干,尿黄便干,或伴有发疏发黄、喜动、头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肾育阴;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柴胡清肝散、生犀散、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盗汗,畏寒神疲,少动懒言,口干咽干,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滋阴;参考方剂:浮麦散、虚汗停颗粒、人参养荣汤、六君子汤、生脉饮、竹叶石膏汤等加减; 古人论述 《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 《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 《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证治准绳·幼科》:“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芪,水姜烧枣、烧盐服。” 《证治准绳·幼科》:“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经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 三、小儿自汗 小儿清醒时,自然汗出,即不因玩耍,亦不因气温高低、穿衣多少等因素影响。小儿周岁前切不可自汗。辨证论治 卫气不固证:自汗多汗,汗出恶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汗出常冷,易于感冒,喜静少动,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参考方剂:玉屏风散、虚汗停颗粒、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加减; 营卫不和证:自汗多汗,或半身、某局部出汗,恶风恶寒,时发低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调和营卫;参考方剂:桂枝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 邪热郁蒸证:自汗多汗,汗黏尿黄,面赤烘热,烦躁口苦,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热,化湿和营;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婴童百问》:“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幼科发挥》:“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
“问岐黄”文章:小儿汗证——小儿系列(五) 常见有小儿头汗、小儿盗汗、小儿自汗三类。小儿稚阴稚阳,易阴阳偏胜偏衰,故致汗证。 一、小儿头汗 小儿头颈部至胸部以上易于出汗,通常属正常现象,不须治。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 病证之头汗 阳明瘀热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发热,小便不利,口渴多饮,身黄如橘子。治宜:清热利尿;参考方剂:茵陈蒿汤、茵陈汤等加减。 伤寒少阳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寒热往来,恶寒重发热轻,胸胁满,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治宜:和解少阳,解表清热;参考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六阳虚证:小儿入睡后,额头出汗,且平常汗多。治宜:收敛止汗;参考方剂:止汗散。 古人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不须治之。” 《小儿药证直诀》:“治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止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二、小儿盗汗 小儿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或汗出一二小时自止,不受气温高低、衣被厚薄等因素影响。 辨证论治 心血虚热证:盗汗,失眠,睡卧不安,或伴有眩晕、健忘、心悸、心烦、易惊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血安神,清热滋阴;参考方剂:当归六黄汤、当归补血汤、茯神汤、止汗散等加减; 肾阴亏虚证:盗汗,寐中头颈胸背甚或全身出汗,失眠身热,手足心热,心烦颧红,口干咽干,尿黄便干,或伴有发疏发黄、喜动、头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肾育阴;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柴胡清肝散、生犀散、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盗汗,畏寒神疲,少动懒言,口干咽干,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滋阴;参考方剂:浮麦散、虚汗停颗粒、人参养荣汤、六君子汤、生脉饮、竹叶石膏汤等加减; 古人论述 《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 《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 《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证治准绳·幼科》:“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芪,水姜烧枣、烧盐服。” 《证治准绳·幼科》:“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经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 三、小儿自汗 小儿清醒时,自然汗出,即不因玩耍,亦不因气温高低、穿衣多少等因素影响。小儿周岁前切不可自汗。辨证论治 卫气不固证:自汗多汗,汗出恶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汗出常冷,易于感冒,喜静少动,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参考方剂:玉屏风散、虚汗停颗粒、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加减; 营卫不和证:自汗多汗,或半身、某局部出汗,恶风恶寒,时发低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调和营卫;参考方剂:桂枝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 邪热郁蒸证:自汗多汗,汗黏尿黄,面赤烘热,烦躁口苦,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热,化湿和营;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婴童百问》:“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幼科发挥》:“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
“问岐黄”文章:小儿汗证——小儿系列(五) 常见有小儿头汗、小儿盗汗、小儿自汗三类。小儿稚阴稚阳,易阴阳偏胜偏衰,故致汗证。 一、小儿头汗 小儿头颈部至胸部以上易于出汗,通常属正常现象,不须治。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 病证之头汗 阳明瘀热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发热,小便不利,口渴多饮,身黄如橘子。治宜:清热利尿;参考方剂:茵陈蒿汤、茵陈汤等加减。 伤寒少阳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寒热往来,恶寒重发热轻,胸胁满,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治宜:和解少阳,解表清热;参考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六阳虚证:小儿入睡后,额头出汗,且平常汗多。治宜:收敛止汗;参考方剂:止汗散。 古人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不须治之。” 《小儿药证直诀》:“治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止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二、小儿盗汗 小儿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或汗出一二小时自止,不受气温高低、衣被厚薄等因素影响。 辨证论治 心血虚热证:盗汗,失眠,睡卧不安,或伴有眩晕、健忘、心悸、心烦、易惊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血安神,清热滋阴;参考方剂:当归六黄汤、当归补血汤、茯神汤、止汗散等加减; 肾阴亏虚证:盗汗,寐中头颈胸背甚或全身出汗,失眠身热,手足心热,心烦颧红,口干咽干,尿黄便干,或伴有发疏发黄、喜动、头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肾育阴;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柴胡清肝散、生犀散、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盗汗,畏寒神疲,少动懒言,口干咽干,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滋阴;参考方剂:浮麦散、虚汗停颗粒、人参养荣汤、六君子汤、生脉饮、竹叶石膏汤等加减; 古人论述 《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 《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 《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证治准绳·幼科》:“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芪,水姜烧枣、烧盐服。” 《证治准绳·幼科》:“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经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 三、小儿自汗 小儿清醒时,自然汗出,即不因玩耍,亦不因气温高低、穿衣多少等因素影响。小儿周岁前切不可自汗。辨证论治 卫气不固证:自汗多汗,汗出恶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汗出常冷,易于感冒,喜静少动,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参考方剂:玉屏风散、虚汗停颗粒、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加减; 营卫不和证:自汗多汗,或半身、某局部出汗,恶风恶寒,时发低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调和营卫;参考方剂:桂枝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 邪热郁蒸证:自汗多汗,汗黏尿黄,面赤烘热,烦躁口苦,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热,化湿和营;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婴童百问》:“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幼科发挥》:“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
“问岐黄”文章:小儿汗证——小儿系列(五) 常见有小儿头汗、小儿盗汗、小儿自汗三类。小儿稚阴稚阳,易阴阳偏胜偏衰,故致汗证。 一、小儿头汗 小儿头颈部至胸部以上易于出汗,通常属正常现象,不须治。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 病证之头汗 阳明瘀热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发热,小便不利,口渴多饮,身黄如橘子。治宜:清热利尿;参考方剂:茵陈蒿汤、茵陈汤等加减。 伤寒少阳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寒热往来,恶寒重发热轻,胸胁满,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治宜:和解少阳,解表清热;参考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六阳虚证:小儿入睡后,额头出汗,且平常汗多。治宜:收敛止汗;参考方剂:止汗散。 古人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不须治之。” 《小儿药证直诀》:“治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止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二、小儿盗汗 小儿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或汗出一二小时自止,不受气温高低、衣被厚薄等因素影响。 辨证论治 心血虚热证:盗汗,失眠,睡卧不安,或伴有眩晕、健忘、心悸、心烦、易惊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血安神,清热滋阴;参考方剂:当归六黄汤、当归补血汤、茯神汤、止汗散等加减; 肾阴亏虚证:盗汗,寐中头颈胸背甚或全身出汗,失眠身热,手足心热,心烦颧红,口干咽干,尿黄便干,或伴有发疏发黄、喜动、头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肾育阴;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柴胡清肝散、生犀散、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盗汗,畏寒神疲,少动懒言,口干咽干,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滋阴;参考方剂:浮麦散、虚汗停颗粒、人参养荣汤、六君子汤、生脉饮、竹叶石膏汤等加减; 古人论述 《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 《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 《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证治准绳·幼科》:“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芪,水姜烧枣、烧盐服。” 《证治准绳·幼科》:“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经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 三、小儿自汗 小儿清醒时,自然汗出,即不因玩耍,亦不因气温高低、穿衣多少等因素影响。小儿周岁前切不可自汗。辨证论治 卫气不固证:自汗多汗,汗出恶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汗出常冷,易于感冒,喜静少动,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参考方剂:玉屏风散、虚汗停颗粒、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加减; 营卫不和证:自汗多汗,或半身、某局部出汗,恶风恶寒,时发低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调和营卫;参考方剂:桂枝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 邪热郁蒸证:自汗多汗,汗黏尿黄,面赤烘热,烦躁口苦,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热,化湿和营;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婴童百问》:“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幼科发挥》:“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
“问岐黄”文章:小儿汗证——小儿系列(五) 常见有小儿头汗、小儿盗汗、小儿自汗三类。小儿稚阴稚阳,易阴阳偏胜偏衰,故致汗证。 一、小儿头汗 小儿头颈部至胸部以上易于出汗,通常属正常现象,不须治。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 病证之头汗 阳明瘀热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发热,小便不利,口渴多饮,身黄如橘子。治宜:清热利尿;参考方剂:茵陈蒿汤、茵陈汤等加减。 伤寒少阳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寒热往来,恶寒重发热轻,胸胁满,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治宜:和解少阳,解表清热;参考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六阳虚证:小儿入睡后,额头出汗,且平常汗多。治宜:收敛止汗;参考方剂:止汗散。 古人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不须治之。” 《小儿药证直诀》:“治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止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二、小儿盗汗 小儿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或汗出一二小时自止,不受气温高低、衣被厚薄等因素影响。 辨证论治 心血虚热证:盗汗,失眠,睡卧不安,或伴有眩晕、健忘、心悸、心烦、易惊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血安神,清热滋阴;参考方剂:当归六黄汤、当归补血汤、茯神汤、止汗散等加减; 肾阴亏虚证:盗汗,寐中头颈胸背甚或全身出汗,失眠身热,手足心热,心烦颧红,口干咽干,尿黄便干,或伴有发疏发黄、喜动、头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肾育阴;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柴胡清肝散、生犀散、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盗汗,畏寒神疲,少动懒言,口干咽干,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滋阴;参考方剂:浮麦散、虚汗停颗粒、人参养荣汤、六君子汤、生脉饮、竹叶石膏汤等加减; 古人论述 《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 《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 《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证治准绳·幼科》:“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芪,水姜烧枣、烧盐服。” 《证治准绳·幼科》:“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经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 三、小儿自汗 小儿清醒时,自然汗出,即不因玩耍,亦不因气温高低、穿衣多少等因素影响。小儿周岁前切不可自汗。辨证论治 卫气不固证:自汗多汗,汗出恶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汗出常冷,易于感冒,喜静少动,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参考方剂:玉屏风散、虚汗停颗粒、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加减; 营卫不和证:自汗多汗,或半身、某局部出汗,恶风恶寒,时发低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调和营卫;参考方剂:桂枝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 邪热郁蒸证:自汗多汗,汗黏尿黄,面赤烘热,烦躁口苦,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热,化湿和营;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婴童百问》:“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幼科发挥》:“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
“问岐黄”文章:小儿汗证——小儿系列(五) 常见有小儿头汗、小儿盗汗、小儿自汗三类。小儿稚阴稚阳,易阴阳偏胜偏衰,故致汗证。 一、小儿头汗 小儿头颈部至胸部以上易于出汗,通常属正常现象,不须治。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 病证之头汗 阳明瘀热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发热,小便不利,口渴多饮,身黄如橘子。治宜:清热利尿;参考方剂:茵陈蒿汤、茵陈汤等加减。 伤寒少阳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寒热往来,恶寒重发热轻,胸胁满,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治宜:和解少阳,解表清热;参考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六阳虚证:小儿入睡后,额头出汗,且平常汗多。治宜:收敛止汗;参考方剂:止汗散。 古人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不须治之。” 《小儿药证直诀》:“治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止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二、小儿盗汗 小儿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或汗出一二小时自止,不受气温高低、衣被厚薄等因素影响。 辨证论治 心血虚热证:盗汗,失眠,睡卧不安,或伴有眩晕、健忘、心悸、心烦、易惊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血安神,清热滋阴;参考方剂:当归六黄汤、当归补血汤、茯神汤、止汗散等加减; 肾阴亏虚证:盗汗,寐中头颈胸背甚或全身出汗,失眠身热,手足心热,心烦颧红,口干咽干,尿黄便干,或伴有发疏发黄、喜动、头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肾育阴;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柴胡清肝散、生犀散、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盗汗,畏寒神疲,少动懒言,口干咽干,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滋阴;参考方剂:浮麦散、虚汗停颗粒、人参养荣汤、六君子汤、生脉饮、竹叶石膏汤等加减; 古人论述 《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 《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 《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证治准绳·幼科》:“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芪,水姜烧枣、烧盐服。” 《证治准绳·幼科》:“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经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 三、小儿自汗 小儿清醒时,自然汗出,即不因玩耍,亦不因气温高低、穿衣多少等因素影响。小儿周岁前切不可自汗。辨证论治 卫气不固证:自汗多汗,汗出恶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汗出常冷,易于感冒,喜静少动,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参考方剂:玉屏风散、虚汗停颗粒、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加减; 营卫不和证:自汗多汗,或半身、某局部出汗,恶风恶寒,时发低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调和营卫;参考方剂:桂枝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 邪热郁蒸证:自汗多汗,汗黏尿黄,面赤烘热,烦躁口苦,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热,化湿和营;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婴童百问》:“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幼科发挥》:“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
“问岐黄”文章:小儿汗证——小儿系列(五) 常见有小儿头汗、小儿盗汗、小儿自汗三类。小儿稚阴稚阳,易阴阳偏胜偏衰,故致汗证。 一、小儿头汗 小儿头颈部至胸部以上易于出汗,通常属正常现象,不须治。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 病证之头汗 阳明瘀热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发热,小便不利,口渴多饮,身黄如橘子。治宜:清热利尿;参考方剂:茵陈蒿汤、茵陈汤等加减。 伤寒少阳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寒热往来,恶寒重发热轻,胸胁满,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治宜:和解少阳,解表清热;参考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六阳虚证:小儿入睡后,额头出汗,且平常汗多。治宜:收敛止汗;参考方剂:止汗散。 古人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不须治之。” 《小儿药证直诀》:“治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止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二、小儿盗汗 小儿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或汗出一二小时自止,不受气温高低、衣被厚薄等因素影响。 辨证论治 心血虚热证:盗汗,失眠,睡卧不安,或伴有眩晕、健忘、心悸、心烦、易惊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血安神,清热滋阴;参考方剂:当归六黄汤、当归补血汤、茯神汤、止汗散等加减; 肾阴亏虚证:盗汗,寐中头颈胸背甚或全身出汗,失眠身热,手足心热,心烦颧红,口干咽干,尿黄便干,或伴有发疏发黄、喜动、头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肾育阴;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柴胡清肝散、生犀散、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盗汗,畏寒神疲,少动懒言,口干咽干,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滋阴;参考方剂:浮麦散、虚汗停颗粒、人参养荣汤、六君子汤、生脉饮、竹叶石膏汤等加减; 古人论述 《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 《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 《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证治准绳·幼科》:“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芪,水姜烧枣、烧盐服。” 《证治准绳·幼科》:“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经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 三、小儿自汗 小儿清醒时,自然汗出,即不因玩耍,亦不因气温高低、穿衣多少等因素影响。小儿周岁前切不可自汗。辨证论治 卫气不固证:自汗多汗,汗出恶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汗出常冷,易于感冒,喜静少动,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参考方剂:玉屏风散、虚汗停颗粒、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加减; 营卫不和证:自汗多汗,或半身、某局部出汗,恶风恶寒,时发低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调和营卫;参考方剂:桂枝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 邪热郁蒸证:自汗多汗,汗黏尿黄,面赤烘热,烦躁口苦,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热,化湿和营;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婴童百问》:“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幼科发挥》:“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
“问岐黄”文章:小儿汗证——小儿系列(五) 常见有小儿头汗、小儿盗汗、小儿自汗三类。小儿稚阴稚阳,易阴阳偏胜偏衰,故致汗证。 一、小儿头汗 小儿头颈部至胸部以上易于出汗,通常属正常现象,不须治。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 病证之头汗 阳明瘀热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发热,小便不利,口渴多饮,身黄如橘子。治宜:清热利尿;参考方剂:茵陈蒿汤、茵陈汤等加减。 伤寒少阳证:头颈汗出,身体四肢无汗,寒热往来,恶寒重发热轻,胸胁满,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治宜:和解少阳,解表清热;参考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六阳虚证:小儿入睡后,额头出汗,且平常汗多。治宜:收敛止汗;参考方剂:止汗散。 古人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不须治之。” 《小儿药证直诀》:“治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止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幼科发挥》:“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二、小儿盗汗 小儿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或汗出一二小时自止,不受气温高低、衣被厚薄等因素影响。 辨证论治 心血虚热证:盗汗,失眠,睡卧不安,或伴有眩晕、健忘、心悸、心烦、易惊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血安神,清热滋阴;参考方剂:当归六黄汤、当归补血汤、茯神汤、止汗散等加减; 肾阴亏虚证:盗汗,寐中头颈胸背甚或全身出汗,失眠身热,手足心热,心烦颧红,口干咽干,尿黄便干,或伴有发疏发黄、喜动、头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肾育阴;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柴胡清肝散、生犀散、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盗汗,畏寒神疲,少动懒言,口干咽干,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滋阴;参考方剂:浮麦散、虚汗停颗粒、人参养荣汤、六君子汤、生脉饮、竹叶石膏汤等加减; 古人论述 《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 《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 《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证治准绳·幼科》:“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芪,水姜烧枣、烧盐服。” 《证治准绳·幼科》:“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经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及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 三、小儿自汗 小儿清醒时,自然汗出,即不因玩耍,亦不因气温高低、穿衣多少等因素影响。小儿周岁前切不可自汗。辨证论治 卫气不固证:自汗多汗,汗出恶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汗出常冷,易于感冒,喜静少动,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参考方剂:玉屏风散、虚汗停颗粒、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归脾汤等加减; 营卫不和证:自汗多汗,或半身、某局部出汗,恶风恶寒,时发低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调和营卫;参考方剂:桂枝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 邪热郁蒸证:自汗多汗,汗黏尿黄,面赤烘热,烦躁口苦,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热,化湿和营;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四妙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婴童百问》:“凡初生至周晬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幼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芪汤调与服,以愈为度。” 《幼科发挥》:“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
“问岐黄”文章:小儿惊风——小儿系列(七)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又称“惊厥”。因发病有缓急之分,症候有轻重之别,故分急惊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起病迅速,症情急暴,多属实证;慢惊风起病缓慢,多属虚证。以一至五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一、急惊风 以发病急骤,发热、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惊风。 病因病机: 或感受时邪,比如:风寒、风热、湿热、暑热等,实热内郁,引动肝风; 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致水湿凝滞成痰,痰浊内生,化热生风; 或因心肝火盛,引动肝风; 或因暴受惊恐致气机逆乱发为惊厥。 辨证: 风热发搐证:风热引动,风火相煽,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神昏烦躁,惊搐,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甚则壮热面赤,摇头弄舌,手足躁动,项强瘛疭,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甚至皮肤出现瘀点紫斑,舌红,苔燥,脉弦数; 暑热发搐证:暑热内盛,引动肝风,症见:恶风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烦躁昏迷,惊搐,舌苔薄白,脉象浮数,重症则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象洪数; 痰食惊风证:痰食互结,蒙蔽心窍,症见:先见纳呆,呕吐痰多,腹痛便秘,继而发热神呆,迅速出现神昏惊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红苔黄厚白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惊恐惊风证:小儿心神怯弱,暴受惊吓,神惊气乱,症见:平素胆小,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搐,神昏,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温热疫毒证:温热疫毒外邪,内陷心肝,扰神动风,症见:壮热不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躁动,项强肢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舌绛红,脉细数或弦数; 湿热疫毒证:湿热疫毒外邪,壅塞肠腑,直犯心肝,症见:高热持续,抽搐频繁,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黏腻或挟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 再以开窍醒神为治,参考方剂:嚏惊散、开关散、苏合香丸、至宝丹等; 再按惊、风、痰、热四证,急则治标,以清热祛邪、镇惊熄风、豁痰开窍为治,参考方剂:琥珀抱龙丸、清心涤痰汤等加减; 再以益气和中、调理气血为治,避免成慢惊风等证。 二、慢惊 以病势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反复发作、缓而无力,伴有嗜睡或昏迷为主要表现的惊风。又名:天吊风。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亦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 辨证论治: 脾虚肝旺证:脾阳不振,肝旺化风,症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健脾平肝;参考方剂:缓肝理脾汤、异功散等加减; 阴虚动风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镇静;参考方剂:阿胶鸡子黄汤、大定风珠等加减。 气血两虚证:气虚血亏,血不养筋,症见:肢体困惫,手足搐搦或阵发颤动,精神软弱,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舌淡嫩,苔少,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养肝;参考方剂:内补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珍丸、十全大补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温化无权,虚寒内生,症见:精神软弱,嗜睡昏沉,手足蠕动,面色晄白,额汗津津,四肢逆冷,大便澄清,舌淡,苔薄白,脉沉微;治宜:温补脾肾,培补元气;参考方剂:逐寒荡惊汤、六君子汤、八味肾气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小儿惊风——小儿系列(七)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又称“惊厥”。因发病有缓急之分,症候有轻重之别,故分急惊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起病迅速,症情急暴,多属实证;慢惊风起病缓慢,多属虚证。以一至五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一、急惊风 以发病急骤,发热、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惊风。 病因病机: 或感受时邪,比如:风寒、风热、湿热、暑热等,实热内郁,引动肝风; 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致水湿凝滞成痰,痰浊内生,化热生风; 或因心肝火盛,引动肝风; 或因暴受惊恐致气机逆乱发为惊厥。 辨证: 风热发搐证:风热引动,风火相煽,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神昏烦躁,惊搐,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甚则壮热面赤,摇头弄舌,手足躁动,项强瘛疭,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甚至皮肤出现瘀点紫斑,舌红,苔燥,脉弦数; 暑热发搐证:暑热内盛,引动肝风,症见:恶风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烦躁昏迷,惊搐,舌苔薄白,脉象浮数,重症则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象洪数; 痰食惊风证:痰食互结,蒙蔽心窍,症见:先见纳呆,呕吐痰多,腹痛便秘,继而发热神呆,迅速出现神昏惊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红苔黄厚白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惊恐惊风证:小儿心神怯弱,暴受惊吓,神惊气乱,症见:平素胆小,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搐,神昏,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温热疫毒证:温热疫毒外邪,内陷心肝,扰神动风,症见:壮热不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躁动,项强肢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舌绛红,脉细数或弦数; 湿热疫毒证:湿热疫毒外邪,壅塞肠腑,直犯心肝,症见:高热持续,抽搐频繁,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黏腻或挟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 再以开窍醒神为治,参考方剂:嚏惊散、开关散、苏合香丸、至宝丹等; 再按惊、风、痰、热四证,急则治标,以清热祛邪、镇惊熄风、豁痰开窍为治,参考方剂:琥珀抱龙丸、清心涤痰汤等加减; 再以益气和中、调理气血为治,避免成慢惊风等证。 二、慢惊 以病势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反复发作、缓而无力,伴有嗜睡或昏迷为主要表现的惊风。又名:天吊风。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亦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 辨证论治: 脾虚肝旺证:脾阳不振,肝旺化风,症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健脾平肝;参考方剂:缓肝理脾汤、异功散等加减; 阴虚动风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镇静;参考方剂:阿胶鸡子黄汤、大定风珠等加减。 气血两虚证:气虚血亏,血不养筋,症见:肢体困惫,手足搐搦或阵发颤动,精神软弱,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舌淡嫩,苔少,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养肝;参考方剂:内补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珍丸、十全大补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温化无权,虚寒内生,症见:精神软弱,嗜睡昏沉,手足蠕动,面色晄白,额汗津津,四肢逆冷,大便澄清,舌淡,苔薄白,脉沉微;治宜:温补脾肾,培补元气;参考方剂:逐寒荡惊汤、六君子汤、八味肾气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小儿惊风——小儿系列(七)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又称“惊厥”。因发病有缓急之分,症候有轻重之别,故分急惊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起病迅速,症情急暴,多属实证;慢惊风起病缓慢,多属虚证。以一至五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一、急惊风 以发病急骤,发热、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惊风。 病因病机: 或感受时邪,比如:风寒、风热、湿热、暑热等,实热内郁,引动肝风; 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致水湿凝滞成痰,痰浊内生,化热生风; 或因心肝火盛,引动肝风; 或因暴受惊恐致气机逆乱发为惊厥。 辨证: 风热发搐证:风热引动,风火相煽,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神昏烦躁,惊搐,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甚则壮热面赤,摇头弄舌,手足躁动,项强瘛疭,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甚至皮肤出现瘀点紫斑,舌红,苔燥,脉弦数; 暑热发搐证:暑热内盛,引动肝风,症见:恶风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烦躁昏迷,惊搐,舌苔薄白,脉象浮数,重症则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象洪数; 痰食惊风证:痰食互结,蒙蔽心窍,症见:先见纳呆,呕吐痰多,腹痛便秘,继而发热神呆,迅速出现神昏惊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红苔黄厚白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惊恐惊风证:小儿心神怯弱,暴受惊吓,神惊气乱,症见:平素胆小,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搐,神昏,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温热疫毒证:温热疫毒外邪,内陷心肝,扰神动风,症见:壮热不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躁动,项强肢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舌绛红,脉细数或弦数; 湿热疫毒证:湿热疫毒外邪,壅塞肠腑,直犯心肝,症见:高热持续,抽搐频繁,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黏腻或挟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 再以开窍醒神为治,参考方剂:嚏惊散、开关散、苏合香丸、至宝丹等; 再按惊、风、痰、热四证,急则治标,以清热祛邪、镇惊熄风、豁痰开窍为治,参考方剂:琥珀抱龙丸、清心涤痰汤等加减; 再以益气和中、调理气血为治,避免成慢惊风等证。 二、慢惊 以病势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反复发作、缓而无力,伴有嗜睡或昏迷为主要表现的惊风。又名:天吊风。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亦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 辨证论治: 脾虚肝旺证:脾阳不振,肝旺化风,症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健脾平肝;参考方剂:缓肝理脾汤、异功散等加减; 阴虚动风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镇静;参考方剂:阿胶鸡子黄汤、大定风珠等加减。 气血两虚证:气虚血亏,血不养筋,症见:肢体困惫,手足搐搦或阵发颤动,精神软弱,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舌淡嫩,苔少,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养肝;参考方剂:内补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珍丸、十全大补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温化无权,虚寒内生,症见:精神软弱,嗜睡昏沉,手足蠕动,面色晄白,额汗津津,四肢逆冷,大便澄清,舌淡,苔薄白,脉沉微;治宜:温补脾肾,培补元气;参考方剂:逐寒荡惊汤、六君子汤、八味肾气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小儿惊风——小儿系列(七)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又称“惊厥”。因发病有缓急之分,症候有轻重之别,故分急惊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起病迅速,症情急暴,多属实证;慢惊风起病缓慢,多属虚证。以一至五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一、急惊风 以发病急骤,发热、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惊风。 病因病机: 或感受时邪,比如:风寒、风热、湿热、暑热等,实热内郁,引动肝风; 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致水湿凝滞成痰,痰浊内生,化热生风; 或因心肝火盛,引动肝风; 或因暴受惊恐致气机逆乱发为惊厥。 辨证: 风热发搐证:风热引动,风火相煽,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神昏烦躁,惊搐,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甚则壮热面赤,摇头弄舌,手足躁动,项强瘛疭,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甚至皮肤出现瘀点紫斑,舌红,苔燥,脉弦数; 暑热发搐证:暑热内盛,引动肝风,症见:恶风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烦躁昏迷,惊搐,舌苔薄白,脉象浮数,重症则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象洪数; 痰食惊风证:痰食互结,蒙蔽心窍,症见:先见纳呆,呕吐痰多,腹痛便秘,继而发热神呆,迅速出现神昏惊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红苔黄厚白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惊恐惊风证:小儿心神怯弱,暴受惊吓,神惊气乱,症见:平素胆小,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搐,神昏,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温热疫毒证:温热疫毒外邪,内陷心肝,扰神动风,症见:壮热不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躁动,项强肢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舌绛红,脉细数或弦数; 湿热疫毒证:湿热疫毒外邪,壅塞肠腑,直犯心肝,症见:高热持续,抽搐频繁,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黏腻或挟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 再以开窍醒神为治,参考方剂:嚏惊散、开关散、苏合香丸、至宝丹等; 再按惊、风、痰、热四证,急则治标,以清热祛邪、镇惊熄风、豁痰开窍为治,参考方剂:琥珀抱龙丸、清心涤痰汤等加减; 再以益气和中、调理气血为治,避免成慢惊风等证。 二、慢惊 以病势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反复发作、缓而无力,伴有嗜睡或昏迷为主要表现的惊风。又名:天吊风。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亦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 辨证论治: 脾虚肝旺证:脾阳不振,肝旺化风,症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健脾平肝;参考方剂:缓肝理脾汤、异功散等加减; 阴虚动风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镇静;参考方剂:阿胶鸡子黄汤、大定风珠等加减。 气血两虚证:气虚血亏,血不养筋,症见:肢体困惫,手足搐搦或阵发颤动,精神软弱,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舌淡嫩,苔少,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养肝;参考方剂:内补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珍丸、十全大补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温化无权,虚寒内生,症见:精神软弱,嗜睡昏沉,手足蠕动,面色晄白,额汗津津,四肢逆冷,大便澄清,舌淡,苔薄白,脉沉微;治宜:温补脾肾,培补元气;参考方剂:逐寒荡惊汤、六君子汤、八味肾气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小儿惊风——小儿系列(七)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又称“惊厥”。因发病有缓急之分,症候有轻重之别,故分急惊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起病迅速,症情急暴,多属实证;慢惊风起病缓慢,多属虚证。以一至五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一、急惊风 以发病急骤,发热、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惊风。 病因病机: 或感受时邪,比如:风寒、风热、湿热、暑热等,实热内郁,引动肝风; 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致水湿凝滞成痰,痰浊内生,化热生风; 或因心肝火盛,引动肝风; 或因暴受惊恐致气机逆乱发为惊厥。 辨证: 风热发搐证:风热引动,风火相煽,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神昏烦躁,惊搐,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甚则壮热面赤,摇头弄舌,手足躁动,项强瘛疭,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甚至皮肤出现瘀点紫斑,舌红,苔燥,脉弦数; 暑热发搐证:暑热内盛,引动肝风,症见:恶风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烦躁昏迷,惊搐,舌苔薄白,脉象浮数,重症则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象洪数; 痰食惊风证:痰食互结,蒙蔽心窍,症见:先见纳呆,呕吐痰多,腹痛便秘,继而发热神呆,迅速出现神昏惊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红苔黄厚白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惊恐惊风证:小儿心神怯弱,暴受惊吓,神惊气乱,症见:平素胆小,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搐,神昏,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温热疫毒证:温热疫毒外邪,内陷心肝,扰神动风,症见:壮热不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躁动,项强肢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舌绛红,脉细数或弦数; 湿热疫毒证:湿热疫毒外邪,壅塞肠腑,直犯心肝,症见:高热持续,抽搐频繁,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黏腻或挟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 再以开窍醒神为治,参考方剂:嚏惊散、开关散、苏合香丸、至宝丹等; 再按惊、风、痰、热四证,急则治标,以清热祛邪、镇惊熄风、豁痰开窍为治,参考方剂:琥珀抱龙丸、清心涤痰汤等加减; 再以益气和中、调理气血为治,避免成慢惊风等证。 二、慢惊 以病势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反复发作、缓而无力,伴有嗜睡或昏迷为主要表现的惊风。又名:天吊风。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亦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 辨证论治: 脾虚肝旺证:脾阳不振,肝旺化风,症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健脾平肝;参考方剂:缓肝理脾汤、异功散等加减; 阴虚动风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镇静;参考方剂:阿胶鸡子黄汤、大定风珠等加减。 气血两虚证:气虚血亏,血不养筋,症见:肢体困惫,手足搐搦或阵发颤动,精神软弱,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舌淡嫩,苔少,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养肝;参考方剂:内补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珍丸、十全大补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温化无权,虚寒内生,症见:精神软弱,嗜睡昏沉,手足蠕动,面色晄白,额汗津津,四肢逆冷,大便澄清,舌淡,苔薄白,脉沉微;治宜:温补脾肾,培补元气;参考方剂:逐寒荡惊汤、六君子汤、八味肾气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小儿惊风——小儿系列(七)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又称“惊厥”。因发病有缓急之分,症候有轻重之别,故分急惊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起病迅速,症情急暴,多属实证;慢惊风起病缓慢,多属虚证。以一至五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一、急惊风 以发病急骤,发热、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惊风。 病因病机: 或感受时邪,比如:风寒、风热、湿热、暑热等,实热内郁,引动肝风; 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致水湿凝滞成痰,痰浊内生,化热生风; 或因心肝火盛,引动肝风; 或因暴受惊恐致气机逆乱发为惊厥。 辨证: 风热发搐证:风热引动,风火相煽,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神昏烦躁,惊搐,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甚则壮热面赤,摇头弄舌,手足躁动,项强瘛疭,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甚至皮肤出现瘀点紫斑,舌红,苔燥,脉弦数; 暑热发搐证:暑热内盛,引动肝风,症见:恶风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烦躁昏迷,惊搐,舌苔薄白,脉象浮数,重症则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象洪数; 痰食惊风证:痰食互结,蒙蔽心窍,症见:先见纳呆,呕吐痰多,腹痛便秘,继而发热神呆,迅速出现神昏惊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红苔黄厚白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惊恐惊风证:小儿心神怯弱,暴受惊吓,神惊气乱,症见:平素胆小,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搐,神昏,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温热疫毒证:温热疫毒外邪,内陷心肝,扰神动风,症见:壮热不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躁动,项强肢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舌绛红,脉细数或弦数; 湿热疫毒证:湿热疫毒外邪,壅塞肠腑,直犯心肝,症见:高热持续,抽搐频繁,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黏腻或挟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 再以开窍醒神为治,参考方剂:嚏惊散、开关散、苏合香丸、至宝丹等; 再按惊、风、痰、热四证,急则治标,以清热祛邪、镇惊熄风、豁痰开窍为治,参考方剂:琥珀抱龙丸、清心涤痰汤等加减; 再以益气和中、调理气血为治,避免成慢惊风等证。 二、慢惊 以病势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反复发作、缓而无力,伴有嗜睡或昏迷为主要表现的惊风。又名:天吊风。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亦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 辨证论治: 脾虚肝旺证:脾阳不振,肝旺化风,症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健脾平肝;参考方剂:缓肝理脾汤、异功散等加减; 阴虚动风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镇静;参考方剂:阿胶鸡子黄汤、大定风珠等加减。 气血两虚证:气虚血亏,血不养筋,症见:肢体困惫,手足搐搦或阵发颤动,精神软弱,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舌淡嫩,苔少,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养肝;参考方剂:内补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珍丸、十全大补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温化无权,虚寒内生,症见:精神软弱,嗜睡昏沉,手足蠕动,面色晄白,额汗津津,四肢逆冷,大便澄清,舌淡,苔薄白,脉沉微;治宜:温补脾肾,培补元气;参考方剂:逐寒荡惊汤、六君子汤、八味肾气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小儿惊风——小儿系列(七)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又称“惊厥”。因发病有缓急之分,症候有轻重之别,故分急惊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起病迅速,症情急暴,多属实证;慢惊风起病缓慢,多属虚证。以一至五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一、急惊风 以发病急骤,发热、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惊风。 病因病机: 或感受时邪,比如:风寒、风热、湿热、暑热等,实热内郁,引动肝风; 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致水湿凝滞成痰,痰浊内生,化热生风; 或因心肝火盛,引动肝风; 或因暴受惊恐致气机逆乱发为惊厥。 辨证: 风热发搐证:风热引动,风火相煽,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神昏烦躁,惊搐,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甚则壮热面赤,摇头弄舌,手足躁动,项强瘛疭,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甚至皮肤出现瘀点紫斑,舌红,苔燥,脉弦数; 暑热发搐证:暑热内盛,引动肝风,症见:恶风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烦躁昏迷,惊搐,舌苔薄白,脉象浮数,重症则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象洪数; 痰食惊风证:痰食互结,蒙蔽心窍,症见:先见纳呆,呕吐痰多,腹痛便秘,继而发热神呆,迅速出现神昏惊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红苔黄厚白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惊恐惊风证:小儿心神怯弱,暴受惊吓,神惊气乱,症见:平素胆小,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搐,神昏,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温热疫毒证:温热疫毒外邪,内陷心肝,扰神动风,症见:壮热不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躁动,项强肢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舌绛红,脉细数或弦数; 湿热疫毒证:湿热疫毒外邪,壅塞肠腑,直犯心肝,症见:高热持续,抽搐频繁,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黏腻或挟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 再以开窍醒神为治,参考方剂:嚏惊散、开关散、苏合香丸、至宝丹等; 再按惊、风、痰、热四证,急则治标,以清热祛邪、镇惊熄风、豁痰开窍为治,参考方剂:琥珀抱龙丸、清心涤痰汤等加减; 再以益气和中、调理气血为治,避免成慢惊风等证。 二、慢惊 以病势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反复发作、缓而无力,伴有嗜睡或昏迷为主要表现的惊风。又名:天吊风。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亦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 辨证论治: 脾虚肝旺证:脾阳不振,肝旺化风,症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健脾平肝;参考方剂:缓肝理脾汤、异功散等加减; 阴虚动风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镇静;参考方剂:阿胶鸡子黄汤、大定风珠等加减。 气血两虚证:气虚血亏,血不养筋,症见:肢体困惫,手足搐搦或阵发颤动,精神软弱,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舌淡嫩,苔少,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养肝;参考方剂:内补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珍丸、十全大补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温化无权,虚寒内生,症见:精神软弱,嗜睡昏沉,手足蠕动,面色晄白,额汗津津,四肢逆冷,大便澄清,舌淡,苔薄白,脉沉微;治宜:温补脾肾,培补元气;参考方剂:逐寒荡惊汤、六君子汤、八味肾气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小儿惊风——小儿系列(七)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又称“惊厥”。因发病有缓急之分,症候有轻重之别,故分急惊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起病迅速,症情急暴,多属实证;慢惊风起病缓慢,多属虚证。以一至五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一、急惊风 以发病急骤,发热、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惊风。 病因病机: 或感受时邪,比如:风寒、风热、湿热、暑热等,实热内郁,引动肝风; 或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致水湿凝滞成痰,痰浊内生,化热生风; 或因心肝火盛,引动肝风; 或因暴受惊恐致气机逆乱发为惊厥。 辨证: 风热发搐证:风热引动,风火相煽,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神昏烦躁,惊搐,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甚则壮热面赤,摇头弄舌,手足躁动,项强瘛疭,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甚至皮肤出现瘀点紫斑,舌红,苔燥,脉弦数; 暑热发搐证:暑热内盛,引动肝风,症见:恶风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烦躁昏迷,惊搐,舌苔薄白,脉象浮数,重症则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四肢抽掣,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象洪数; 痰食惊风证:痰食互结,蒙蔽心窍,症见:先见纳呆,呕吐痰多,腹痛便秘,继而发热神呆,迅速出现神昏惊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红苔黄厚白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惊恐惊风证:小儿心神怯弱,暴受惊吓,神惊气乱,症见:平素胆小,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搐,神昏,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温热疫毒证:温热疫毒外邪,内陷心肝,扰神动风,症见:壮热不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躁动,项强肢搐,两目上视,神昏谵语,舌绛红,脉细数或弦数; 湿热疫毒证:湿热疫毒外邪,壅塞肠腑,直犯心肝,症见:高热持续,抽搐频繁,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呕吐不止,大便黏腻或挟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 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 再以开窍醒神为治,参考方剂:嚏惊散、开关散、苏合香丸、至宝丹等; 再按惊、风、痰、热四证,急则治标,以清热祛邪、镇惊熄风、豁痰开窍为治,参考方剂:琥珀抱龙丸、清心涤痰汤等加减; 再以益气和中、调理气血为治,避免成慢惊风等证。 二、慢惊风 以病势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反复发作、缓而无力,伴有嗜睡或昏迷为主要表现的惊风。又名:天吊风。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亦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 辨证论治: 脾虚肝旺证:脾阳不振,肝旺化风,症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健脾平肝;参考方剂:缓肝理脾汤、异功散等加减; 阴虚动风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镇静;参考方剂:阿胶鸡子黄汤、大定风珠等加减。 气血两虚证:气虚血亏,血不养筋,症见:肢体困惫,手足搐搦或阵发颤动,精神软弱,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舌淡嫩,苔少,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养肝;参考方剂:内补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珍丸、十全大补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温化无权,虚寒内生,症见:精神软弱,嗜睡昏沉,手足蠕动,面色晄白,额汗津津,四肢逆冷,大便澄清,舌淡,苔薄白,脉沉微;治宜:温补脾肾,培补元气;参考方剂:逐寒荡惊汤、六君子汤、八味肾气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问岐黄”文章:小儿尿床——小儿系列(八) 小儿已达到膀胱应能控制排尿的年龄(年满五周岁),却在睡中仍有小便自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小儿遗尿、尿来。小儿已满五周岁,或因白天嬉戏过度,或因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不属病态。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肺脾气虚,治节固摄失司,症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易患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益气固涩,补肺补脾;参考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肾气亏虚,固摄失职,症见: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熟睡不易唤醒,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肢冷,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细;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肝经湿热,下迫膀胱,症见:睡中小便自遗,尿黄量少,性情急躁,多梦,或夜间齘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多饮,甚或白睛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祛湿;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症见:梦中遗尿,夜寐不安,烦躁吵闹,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见五心烦热,潮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参考方剂:黄连阿胶汤、寇氏桑螵蛸散等加减; 膀胱虚冷证: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症见:睡中小便自遗,而无其他症状;治宜:温经固脬;参考方剂:缩泉丸、固脬丸、螵蛸丸等加减。 古人论述 《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 《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类证治裁》:“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不知,必交通心肾,寇氏桑螵蛸散。” 《古今医统大全》:“小儿遗尿者,此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遗尿也,又有尿来者,亦由膀胱冷。夜属阴,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谓之尿来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