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_wxj By_wxj
关注数: 2 粉丝数: 518 发帖数: 11,365 关注贴吧数: 138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问岐黄”文章:月经带下——女士系列(一) 正常月经 周期:上次月经的第一天(包含)与本次月经的第一天(不包含)之间的天数,平均28日,通常在28~30日之间,在25~33日之间属正常; 经期:行经天数,3~6日; 经色:经血颜色,正红; 经质:经血质地,不稀不稠且无血块; 其他:无小腹痛、腰酸、腰胀、小腹胀、乳房胀等; 月经不调 周期 先期:月经周期少于24日(包含);或血热,或脾气 后期:月经周期多于34日(包含);或血虚,或寒凝 前后不定:前后两次月经周期日数差错超过8日(包含),又称“月经衍期”;或肝郁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及绝经前,月经应来不来,闭止在90日以上;或血瘀;或肝气郁结;或虚劳等 经期 短:月经持续时间少于2日(包含);或血虚,或血瘀,或肾虚等; 长:月经持续时间多于7日(包含);或脾气虚,或血瘀等 经量 多:月经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且量亦增多;或脾气虚,或血热,或血瘀,或劳 少:月经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且量亦过少;或血虚,或血寒,或血瘀,或肾虚,或痰湿; 多少不定:每次月经期的血量多少差别大;或肝郁脾虚,或脾肾虚损 经色 淡红:经血色淡红;多气虚或血 鲜红:经血色鲜红;多为虚热、阴虚有热; 深红:经血色深红;多为血热; 紫红:经血色紫红;或血热,或气郁; 紫暗/乌黑:经血色紫暗或乌黑;或血瘀,或寒凝; 黑暗/咖啡:经血色黑暗或咖啡色;或血瘀,或寒 红夹黄:经血色红且夹杂黄色;多为湿热; 经质: 稀薄:经血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为气虚或血虚; 粘稠:经血质浓稠,丝丝黏腻;多为血热; 血块:月经期有血块;或血瘀,或气郁血瘀 气味 腥:经血带腥臭气;多为寒证; 臭:经血带臭秽气;多为热证 崩漏 经崩:月经忽然大下不止;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经漏:长期淋漓不断;或热证、血热,或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或脾虚 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拒按、兼腰胀、行经后痛减,或行经小腹胀痛拒按;多因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小腹冷痛,小腹喜暖(得热痛减)喜按;多为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经前小腹痛而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多为湿热下注; 经后或行经小腹隐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或兼腰部酸痛;或气血两虚,或肾虚而胞络失养; 经前、行经乳房胀痛;多因气郁、气滞 正常带下 少量白色、清稀、无臭味分泌物。 带下病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绵绵如带,质清稀,无臭味 或脾虚不运; 或寒湿下注; 或肝郁,兼见白带时多时少 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味臭秽或腥臭,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 或湿郁化热; 或湿热下注; 或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或因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 或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 赤带:带下色红,质黏稠,有臭味 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因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之气与血俱下而成; 或损伤胞络 青带:带下色青,甚则绿如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或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 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 黑带:带下色黑,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中杂有黑色的液体 热盛熏蒸,肾水亏虚,伤及任脉、带脉,兼见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 赤白带:带下色赤白相杂、味臭者 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五色带:带下杂色,秽浊液体,或有恶臭气味,绵绵不断 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兼见阴部搔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等。
“问岐黄”文章:美白润肤祛斑——女士系列篇(一) 中国有句俗话:“一白遮百丑”。“白”指皮肤白皙、光滑、无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女子多希望找到一种美白、润肤、祛斑的方法。 商场里、电商网、代购圈、微商圈、直销圈、传销圈铺天盖地的美白、润肤、祛斑广告,眼花缭乱的明星代言,振聋发聩的宣传语,琳琅满目的护肤洗浴用品,到底哪种更可靠、更有效?速效美白的产品都是含铅或汞或砷的有毒产品,或者含激素的有害产品。品牌的美白产品昂贵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就通过不断更新换代,暗示女士们新款产品已改进了之前产品效果不佳的缺陷,可是为什么经历了几十年的更新换代仍然有那么多的缺陷?至于美白针、美白丸之类的产品,不仅风险及副作用更大,而且效果乏善可陈。 那么古代女子如何美白呢?有服毒派:服用微量砒霜(含砷),或使用铅白(含铅)、轻粉(含汞)做底粉,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不仅中毒而且皮肤变得枯燥、苍老——红颜薄命啊;有权贵派:唐武则天的“神仙玉女粉”采用全株益母草繁琐精致而成,唐杨贵妃、清慈禧的“太真红玉膏”,唐太平公主的桃花鸡血沐浴露,唐永和公主的澡豆洗澡粉;有富裕派:新鲜大个珍珠磨粉的护肤爽身粉;有药方派:元代《永类钤方》记载的七白散洗面,明代《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内服。 “三白汤”出自距今近450年的《医学入门》一书,具有健脾益气、柔肝养血、利尿祛湿的功效,方子阴阳平和,长期服用可美白、润肤、祛斑,适用于常人因气血亏耗所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老年斑等。实为女性美容第一方。 据传,唐贞观年间,苏州有一白姓豪绅,家中三女,生得五官端正,然肤黑而糙,白府为此遍寻名医、偏方为三女美白,却终未见效。三女自幼性情温婉,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更出落得婀娜多姿。眼见三女待字闺阁,却无人提亲,真愁煞了白府上下。一日,一道士云游化缘至白府,得知此事,诊毕谓白老爷曰:“无需珍稀异宝,求得三白即可”,遂出一方:白芍、白术、白茯苓。未一年,三女肌肤白皙细嫩。后此方传入宫中,长孙皇后日服此方,亦觉奇效。自此三白汤之美名传于宫廷内外。 三白汤原方:白芍、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为了方便长期服用,可以采用: 白芍、白术(土炒)、白茯苓各120克,炙甘草60克,打成粉末; 分成60份或者每日7克,或熬30分钟以上温服,或以开水冲泡替代日常茶水温服; 生病或有不适症状,需停药寻求中医指导; 坚持半年以上。 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组成。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赞其为“女科圣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近950年,功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后使人气血流畅无阻,周身舒适自如,恢复生机活力,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情绪舒畅,心情愉快,故有逍遥之美称。《辞海》:“逍遥:优游自得貌”。此方专为肝郁、脾虚、血亏之证而设,为中医调和肝脾的名方。逍遥丸含三白汤的四位药,故此同样具有美白、润肤、祛斑之功效。 加味逍遥丸——逍遥丸中加入:牡丹皮、栀子二味中药。除具有三白汤、逍遥丸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 故此美白润肤祛斑,常人可服三白汤;若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可服逍遥丸;若兼见心烦易怒、夜热早凉、舌红尿黄,可服加味逍遥丸。
“问岐黄”文章:美白润肤祛斑——女士系列篇(一) 中国有句俗话:“一白遮百丑”。“白”指皮肤白皙、光滑、无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女子多希望找到一种美白、润肤、祛斑的方法。 商场里、电商网、代购圈、微商圈、直销圈、传销圈铺天盖地的美白、润肤、祛斑广告,眼花缭乱的明星代言,振聋发聩的宣传语,琳琅满目的护肤洗浴用品,到底哪种更可靠、更有效?速效美白的产品都是含铅或汞或砷的有毒产品,或者含激素的有害产品。品牌的美白产品昂贵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就通过不断更新换代,暗示女士们新款产品已改进了之前产品效果不佳的缺陷,可是为什么经历了几十年的更新换代仍然有那么多的缺陷?至于美白针、美白丸之类的产品,不仅风险及副作用更大,而且效果乏善可陈。 那么古代女子如何美白呢?有服毒派:服用微量砒霜(含砷),或使用铅白(含铅)、轻粉(含汞)做底粉,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不仅中毒而且皮肤变得枯燥、苍老——红颜薄命啊;有权贵派:唐武则天的“神仙玉女粉”采用全株益母草繁琐精致而成,唐杨贵妃、清慈禧的“太真红玉膏”,唐太平公主的桃花鸡血沐浴露,唐永和公主的澡豆洗澡粉;有富裕派:新鲜大个珍珠磨粉的护肤爽身粉;有药方派:元代《永类钤方》记载的七白散洗面,明代《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内服。 “三白汤”出自距今近450年的《医学入门》一书,具有健脾益气、柔肝养血、利尿祛湿的功效,方子阴阳平和,长期服用可美白、润肤、祛斑,适用于常人因气血亏耗所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老年斑等。实为女性美容第一方。 据传,唐贞观年间,苏州有一白姓豪绅,家中三女,生得五官端正,然肤黑而糙,白府为此遍寻名医、偏方为三女美白,却终未见效。三女自幼性情温婉,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更出落得婀娜多姿。眼见三女待字闺阁,却无人提亲,真愁煞了白府上下。一日,一道士云游化缘至白府,得知此事,诊毕谓白老爷曰:“无需珍稀异宝,求得三白即可”,遂出一方:白芍、白术、白茯苓。未一年,三女肌肤白皙细嫩。后此方传入宫中,长孙皇后日服此方,亦觉奇效。自此三白汤之美名传于宫廷内外。 三白汤原方:白芍、白术、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为了方便长期服用,可以采用: 白芍、白术(土炒)、白茯苓各120克,炙甘草60克,打成粉末; 分成60份或者每日7克,或熬30分钟以上温服,或以开水冲泡替代日常茶水温服; 生病或有不适症状,需停药寻求中医指导; 坚持半年以上。 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组成。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赞其为“女科圣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近950年,功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后使人气血流畅无阻,周身舒适自如,恢复生机活力,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情绪舒畅,心情愉快,故有逍遥之美称。《辞海》:“逍遥:优游自得貌”。此方专为肝郁、脾虚、血亏之证而设,为中医调和肝脾的名方。逍遥丸含三白汤的四位药,故此同样具有美白、润肤、祛斑之功效。 加味逍遥丸——逍遥丸中加入:牡丹皮、栀子二味中药。除具有三白汤、逍遥丸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 故此美白润肤祛斑,常人可服三白汤;若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可服逍遥丸;若兼见心烦易怒、夜热早凉、舌红尿黄,可服加味逍遥丸。
“问岐黄”文章:痔疮痔漏——男士系列篇(三) 俗语云:十人九痔。是指每十人中有九人在其一生中患过痔疮。根据非官方的统计,女性一生中患痔疮的几率高于男性。考虑到众多女性在妊娠及产后失于调理,导致痔疮的发病率大增;又因男性常对自身症状的忽视(男儿有泪不轻弹),实际患痔疮的男性比例必高于统计数据;故此,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患痔疮的几率实际上高于女性。 一、症状 痔疮按病变位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痔漏则是痔疮合并肛漏者。 内痔:初期痔核较小,如黄豆或蚕豆大,色鲜红,质柔软,不痛,不脱出肛外,大便带血或滴血;中期痔核较大,形似红枣,色暗红,大便时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大便滴血较多或射血一线如箭;后期痔核更大,如鸡蛋或更大,色灰白,大便时或行走时脱出肛外,不能自行还纳,一般不出血,一旦出血则呈喷射状,痔核脱出后如不尽快还纳,则易嵌顿而绞窄肿胀、糜烂坏死。 外痔:一般无痛感,多不出血,局部有肿核突起,日久于肛门外赘生皮瓣,逐渐增大,按之质较硬,肛门部有异物感,病变时则肿胀、疼痛。 混合痔:直肠上、下静脉丛同时扩大,曲张延长,兼有内、外痔共同症状,痔核常突出于肛外,粘膜经常受到刺激,粘液分泌大量增加,使肛周潮湿不洁、瘙痒,形成肛周湿疹。 肛漏/肛瘘:肛周有疮口并与管道相通,常流脓水,疼痛或瘙痒,缠绵不愈。 二、病机 内痔:多因脏腑本虚,兼因久坐;或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努责;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因风燥湿热下迫,气血瘀滞不行,阻于魄门,结而不散,筋脉横解而生痔;或因气血亏虚,摄纳无力,气虚下陷,则痔核脱出。 外痔:或肛门裂伤,邪毒外侵;或大便努责;或产育努力;以致气血瘀滞,加之外邪入侵,日久不散,则肌肤增生形成赘皮。 混合痔:多因中后期内痔未及时治疗,反复脱出,复因妊娠分娩,或负重远行,以致筋脉横解,气血瘀滞不散,导致本病发生。 肛漏/肛瘘:肛痈溃脓后,脓出不畅,余毒未尽,蕴结内阻,气血不畅,创口久不愈合,日久成漏;或患虚痨,肺肾阴虚,湿热乘虚入侵,化腐成脓,正气不足,脓出不畅,日久成漏。 三、辨证 风伤肠络证:内痔兼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伴口干,或伴大便秘结,或伴肛门瘙痒,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湿热下注证:内痔兼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或肛内肿物外脱而可自行回缩,或痔核脱出嵌顿而肿胀疼痛,或糜烂坏死,口干欲饮,口苦,小便黄,肛门灼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外痔兼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气滞血瘀证:内痔兼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舌苔白或黄,脉弦细涩。外痔兼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胀痛或坠痛,可有异物感,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质紫暗,舌苔淡黄,脉弦涩。 脾虚气陷证:内痔兼见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红或淡红,病程日久,伴见血虚,面色少华,头昏神疲,乏力易累,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外痔兼见肛缘肿物隆起,肛门坠胀,似有便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细弱。 四、治法 风伤肠络证:清热、凉血、祛风。参考方剂:凉血地黄汤、槐角丸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参考方剂:止痛如神汤、槐花散等加减。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参考方剂:橘皮汤等加减。 脾虚气陷证:健脾、益气、升阳。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外治法:适用于内痔、外痔。以五倍子汤或苦参汤煎水熏洗(先熏后洗或湿敷)肛门,再外涂痔疮膏、或消痔膏、或黄连膏、或桃花散、或生肌玉红膏等。 五、预防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临厕不宜久蹲、努责,保持肛门清洁; 良好饮食习惯,喝温水,食蔬菜,脾胃虚弱或阳虚之人禁食水果,少食辛辣、油腻、醇酒、炙博之品; 适当锻炼,避免长期久坐、久卧、劳累过度、负重远行; 妇女在妊娠、产后应酌情用中药或食疗调理。
“问岐黄”文章:痔疮痔漏——男士系列篇(三) 俗语云:十人九痔。是指每十人中有九人在其一生中患过痔疮。根据非官方的统计,女性一生中患痔疮的几率高于男性。考虑到众多女性在妊娠及产后失于调理,导致痔疮的发病率大增;又因男性常对自身症状的忽视(男儿有泪不轻弹),实际患痔疮的男性比例必高于统计数据;故此,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患痔疮的几率实际上高于女性。 一、症状 痔疮按病变位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痔漏则是痔疮合并肛漏者。 内痔:初期痔核较小,如黄豆或蚕豆大,色鲜红,质柔软,不痛,不脱出肛外,大便带血或滴血;中期痔核较大,形似红枣,色暗红,大便时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大便滴血较多或射血一线如箭;后期痔核更大,如鸡蛋或更大,色灰白,大便时或行走时脱出肛外,不能自行还纳,一般不出血,一旦出血则呈喷射状,痔核脱出后如不尽快还纳,则易嵌顿而绞窄肿胀、糜烂坏死。 外痔:一般无痛感,多不出血,局部有肿核突起,日久于肛门外赘生皮瓣,逐渐增大,按之质较硬,肛门部有异物感,病变时则肿胀、疼痛。 混合痔:直肠上、下静脉丛同时扩大,曲张延长,兼有内、外痔共同症状,痔核常突出于肛外,粘膜经常受到刺激,粘液分泌大量增加,使肛周潮湿不洁、瘙痒,形成肛周湿疹。 肛漏/肛瘘:肛周有疮口并与管道相通,常流脓水,疼痛或瘙痒,缠绵不愈。 二、病机 内痔:多因脏腑本虚,兼因久坐;或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努责;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因风燥湿热下迫,气血瘀滞不行,阻于魄门,结而不散,筋脉横解而生痔;或因气血亏虚,摄纳无力,气虚下陷,则痔核脱出。 外痔:或肛门裂伤,邪毒外侵;或大便努责;或产育努力;以致气血瘀滞,加之外邪入侵,日久不散,则肌肤增生形成赘皮。 混合痔:多因中后期内痔未及时治疗,反复脱出,复因妊娠分娩,或负重远行,以致筋脉横解,气血瘀滞不散,导致本病发生。 肛漏/肛瘘:肛痈溃脓后,脓出不畅,余毒未尽,蕴结内阻,气血不畅,创口久不愈合,日久成漏;或患虚痨,肺肾阴虚,湿热乘虚入侵,化腐成脓,正气不足,脓出不畅,日久成漏。 三、辨证 风伤肠络证:内痔兼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伴口干,或伴大便秘结,或伴肛门瘙痒,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湿热下注证:内痔兼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或肛内肿物外脱而可自行回缩,或痔核脱出嵌顿而肿胀疼痛,或糜烂坏死,口干欲饮,口苦,小便黄,肛门灼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外痔兼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气滞血瘀证:内痔兼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舌苔白或黄,脉弦细涩。外痔兼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胀痛或坠痛,可有异物感,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质紫暗,舌苔淡黄,脉弦涩。 脾虚气陷证:内痔兼见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红或淡红,病程日久,伴见血虚,面色少华,头昏神疲,乏力易累,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外痔兼见肛缘肿物隆起,肛门坠胀,似有便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细弱。 四、治法 风伤肠络证:清热、凉血、祛风。参考方剂:凉血地黄汤、槐角丸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参考方剂:止痛如神汤、槐花散等加减。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参考方剂:橘皮汤等加减。 脾虚气陷证:健脾、益气、升阳。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外治法:适用于内痔、外痔。以五倍子汤或苦参汤煎水熏洗(先熏后洗或湿敷)肛门,再外涂痔疮膏、或消痔膏、或黄连膏、或桃花散、或生肌玉红膏等。 五、预防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临厕不宜久蹲、努责,保持肛门清洁; 良好饮食习惯,喝温水,食蔬菜,脾胃虚弱或阳虚之人禁食水果,少食辛辣、油腻、醇酒、炙博之品; 适当锻炼,避免长期久坐、久卧、劳累过度、负重远行; 妇女在妊娠、产后应酌情用中药或食疗调理。
“问岐黄”文章:痔疮痔漏——男士系列篇(三) 俗语云:十人九痔。是指每十人中有九人在其一生中患过痔疮。根据非官方的统计,女性一生中患痔疮的几率高于男性。考虑到众多女性在妊娠及产后失于调理,导致痔疮的发病率大增;又因男性常对自身症状的忽视(男儿有泪不轻弹),实际患痔疮的男性比例必高于统计数据;故此,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患痔疮的几率实际上高于女性。 一、症状 痔疮按病变位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痔漏则是痔疮合并肛漏者。 内痔:初期痔核较小,如黄豆或蚕豆大,色鲜红,质柔软,不痛,不脱出肛外,大便带血或滴血;中期痔核较大,形似红枣,色暗红,大便时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大便滴血较多或射血一线如箭;后期痔核更大,如鸡蛋或更大,色灰白,大便时或行走时脱出肛外,不能自行还纳,一般不出血,一旦出血则呈喷射状,痔核脱出后如不尽快还纳,则易嵌顿而绞窄肿胀、糜烂坏死。 外痔:一般无痛感,多不出血,局部有肿核突起,日久于肛门外赘生皮瓣,逐渐增大,按之质较硬,肛门部有异物感,病变时则肿胀、疼痛。 混合痔:直肠上、下静脉丛同时扩大,曲张延长,兼有内、外痔共同症状,痔核常突出于肛外,粘膜经常受到刺激,粘液分泌大量增加,使肛周潮湿不洁、瘙痒,形成肛周湿疹。 肛漏/肛瘘:肛周有疮口并与管道相通,常流脓水,疼痛或瘙痒,缠绵不愈。 二、病机 内痔:多因脏腑本虚,兼因久坐;或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努责;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因风燥湿热下迫,气血瘀滞不行,阻于魄门,结而不散,筋脉横解而生痔;或因气血亏虚,摄纳无力,气虚下陷,则痔核脱出。 外痔:或肛门裂伤,邪毒外侵;或大便努责;或产育努力;以致气血瘀滞,加之外邪入侵,日久不散,则肌肤增生形成赘皮。 混合痔:多因中后期内痔未及时治疗,反复脱出,复因妊娠分娩,或负重远行,以致筋脉横解,气血瘀滞不散,导致本病发生。 肛漏/肛瘘:肛痈溃脓后,脓出不畅,余毒未尽,蕴结内阻,气血不畅,创口久不愈合,日久成漏;或患虚痨,肺肾阴虚,湿热乘虚入侵,化腐成脓,正气不足,脓出不畅,日久成漏。 三、辨证 风伤肠络证:内痔兼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伴口干,或伴大便秘结,或伴肛门瘙痒,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湿热下注证:内痔兼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或肛内肿物外脱而可自行回缩,或痔核脱出嵌顿而肿胀疼痛,或糜烂坏死,口干欲饮,口苦,小便黄,肛门灼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外痔兼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气滞血瘀证:内痔兼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舌苔白或黄,脉弦细涩。外痔兼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胀痛或坠痛,可有异物感,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质紫暗,舌苔淡黄,脉弦涩。 脾虚气陷证:内痔兼见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红或淡红,病程日久,伴见血虚,面色少华,头昏神疲,乏力易累,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外痔兼见肛缘肿物隆起,肛门坠胀,似有便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细弱。 四、治法 风伤肠络证:清热、凉血、祛风。参考方剂:凉血地黄汤、槐角丸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参考方剂:止痛如神汤、槐花散等加减。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参考方剂:橘皮汤等加减。 脾虚气陷证:健脾、益气、升阳。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外治法:适用于内痔、外痔。以五倍子汤或苦参汤煎水熏洗(先熏后洗或湿敷)肛门,再外涂痔疮膏、或消痔膏、或黄连膏、或桃花散、或生肌玉红膏等。 五、预防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临厕不宜久蹲、努责,保持肛门清洁; 良好饮食习惯,喝温水,食蔬菜,脾胃虚弱或阳虚之人禁食水果,少食辛辣、油腻、醇酒、炙博之品; 适当锻炼,避免长期久坐、久卧、劳累过度、负重远行; 妇女在妊娠、产后应酌情用中药或食疗调理。
“问岐黄”文章:脱发白发——男士系列篇(二) 《黄帝内经》指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头发与头皮的关系,好似庄稼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贫瘠则为不毛之地,土地肥沃则庄稼长势旺盛。贫瘠的土地通过施肥、灌溉可改造为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缺失施肥、灌溉则退变为贫瘠的土地。头发的乌黑与浓密取决于输往头皮的血液的量与质。故而“发为血之余”。 年老者精血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未老而发疏、早脱、早白、发枯者,或因肾气不足、或因肾精亏虚、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肝火上炎、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脾胃虚弱等,而致或血虚、或血瘀、或血热、或血寒,最终导致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不适合等。 脱发部位与病机 脱发部位反映出身体的病机: 巅顶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交会部;肾与膀胱相表里;此处脱发,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肾气不足而致肝阴虚;常伴有头发油腻、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头晕眼花、手指颤动等症状; 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脾与胃相表里;因脾胃虚弱而致生血无源;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功能;常伴有畏寒肢冷、口淡无味、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肠鸣便溏等症状,妇女兼见白带; 头维穴(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交会部;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因脾胃虚弱生血无源,兼肝胆郁热或肝胆气血不足;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损伤脾胃及肝胆功能;常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眼花、易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时溏时干等; 鬓角: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病机及常伴症状见“头维穴”; 枕部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区域,肾与膀胱相表里;或因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等;常伴有尿频尿急、小便不利、头晕眼花、神疲易累等症状; 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肝与胆相表里;或胆气不舒,或肝血瘀滞,或肝郁胆热,或肝郁胆虚等;常伴有偏头痛、口苦易惊、自汗多汗、急躁易怒等症状; 须发早白 春秋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故此民谚云:“愁一愁,白了头”。《千金要方》云:“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黄帝内经》云:思伤脾。脾虚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散,故而两鬓斑白。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血无源,终致肝肾阴血不足,而须发早白。 养发护发 根本在于健脾强胃、益肾之精血。《黄帝内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此,肾之精血来源于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通过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而形成。另外,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肝木横犯脾胃,而致脾之运化失常,故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健运脾胃的前提。
“问岐黄”文章:脱发白发——男士系列篇(二) 《黄帝内经》指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头发与头皮的关系,好似庄稼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贫瘠则为不毛之地,土地肥沃则庄稼长势旺盛。贫瘠的土地通过施肥、灌溉可改造为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缺失施肥、灌溉则退变为贫瘠的土地。头发的乌黑与浓密取决于输往头皮的血液的量与质。故而“发为血之余”。 年老者精血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未老而发疏、早脱、早白、发枯者,或因肾气不足、或因肾精亏虚、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肝火上炎、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脾胃虚弱等,而致或血虚、或血瘀、或血热、或血寒,最终导致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不适合等。 脱发部位与病机 脱发部位反映出身体的病机: 巅顶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交会部;肾与膀胱相表里;此处脱发,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肾气不足而致肝阴虚;常伴有头发油腻、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头晕眼花、手指颤动等症状; 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脾与胃相表里;因脾胃虚弱而致生血无源;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功能;常伴有畏寒肢冷、口淡无味、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肠鸣便溏等症状,妇女兼见白带; 头维穴(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交会部;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因脾胃虚弱生血无源,兼肝胆郁热或肝胆气血不足;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损伤脾胃及肝胆功能;常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眼花、易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时溏时干等; 鬓角: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病机及常伴症状见“头维穴”; 枕部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区域,肾与膀胱相表里;或因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等;常伴有尿频尿急、小便不利、头晕眼花、神疲易累等症状; 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肝与胆相表里;或胆气不舒,或肝血瘀滞,或肝郁胆热,或肝郁胆虚等;常伴有偏头痛、口苦易惊、自汗多汗、急躁易怒等症状; 须发早白 春秋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故此民谚云:“愁一愁,白了头”。《千金要方》云:“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黄帝内经》云:思伤脾。脾虚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散,故而两鬓斑白。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血无源,终致肝肾阴血不足,而须发早白。 养发护发 根本在于健脾强胃、益肾之精血。《黄帝内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此,肾之精血来源于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通过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而形成。另外,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肝木横犯脾胃,而致脾之运化失常,故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健运脾胃的前提。
“问岐黄”文章:脱发白发——男士系列篇(二) 《黄帝内经》指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头发与头皮的关系,好似庄稼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贫瘠则为不毛之地,土地肥沃则庄稼长势旺盛。贫瘠的土地通过施肥、灌溉可改造为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缺失施肥、灌溉则退变为贫瘠的土地。头发的乌黑与浓密取决于输往头皮的血液的量与质。故而“发为血之余”。 年老者精血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未老而发疏、早脱、早白、发枯者,或因肾气不足、或因肾精亏虚、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肝火上炎、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脾胃虚弱等,而致或血虚、或血瘀、或血热、或血寒,最终导致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不适合等。 脱发部位与病机 脱发部位反映出身体的病机: 巅顶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交会部;肾与膀胱相表里;此处脱发,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肾气不足而致肝阴虚;常伴有头发油腻、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头晕眼花、手指颤动等症状; 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脾与胃相表里;因脾胃虚弱而致生血无源;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功能;常伴有畏寒肢冷、口淡无味、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肠鸣便溏等症状,妇女兼见白带; 头维穴(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交会部;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因脾胃虚弱生血无源,兼肝胆郁热或肝胆气血不足;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损伤脾胃及肝胆功能;常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眼花、易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时溏时干等; 鬓角: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病机及常伴症状见“头维穴”; 枕部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区域,肾与膀胱相表里;或因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等;常伴有尿频尿急、小便不利、头晕眼花、神疲易累等症状; 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肝与胆相表里;或胆气不舒,或肝血瘀滞,或肝郁胆热,或肝郁胆虚等;常伴有偏头痛、口苦易惊、自汗多汗、急躁易怒等症状; 须发早白 春秋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故此民谚云:“愁一愁,白了头”。《千金要方》云:“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黄帝内经》云:思伤脾。脾虚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散,故而两鬓斑白。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血无源,终致肝肾阴血不足,而须发早白。 养发护发 根本在于健脾强胃、益肾之精血。《黄帝内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此,肾之精血来源于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通过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而形成。另外,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肝木横犯脾胃,而致脾之运化失常,故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健运脾胃的前提。
“问岐黄”文章:烟酒槟榔——男士系列(一) 亟须戒烟之人:阴虚、阳盛、燥火、喉证、咳血、吐血、肺病咳嗽。 亟须禁酒之人:阴虚、湿热、酒积、肝病、及心肺胃病等。 非杀虫、非食积、非气滞、非治病所需,莫嚼槟榔。 吸烟 常年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为何国内的烟民仍然众多?先看吸烟的益处: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是因吸烟有健胃、消食、行气之功效; 吸烟的人在生气、受惊、思考时,总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烟,是因吸烟有行气、解郁结之功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风寒湿痹之人吸烟后,筋骨关节疼痛减轻,是因吸烟有通痹止痛、祛阴浊寒毒之功效; 寒冷之时,吸根烟还能暖身御寒。 吸烟的害处: 上瘾、口臭,强迫他人吸食二手烟; 因烟草性温属纯阳,善行善散,对于以下之人吸烟危害重: 阴虚——口干、咽干、潮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 阳盛——口臭、口渴、易怒、尿黄、便秘、烦躁等症状加重; 燥火——口干、口渴、咽干、鼻干、肤干、便干、便秘、尿黄等症状加重; 咽喉不利——咽痛、咽痒、咽干、咽肿等症状加重; 咳血、吐血——加重; 肺病咳嗽——加重咳嗽; 吸烟后如何解烟毒?通常情况,以适量黑砂糖或白砂糖冲水服用;或者可用适量胡黄连煎汤泡茶服用。白砂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胡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坚持每支烟前,喝一小口浓烈的胡黄连水,一两周后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饮酒 酒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性温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效。饮酒的益处: 御寒; 胃脘、腹部冷痛; 寒凝冷气所致的胸痹、心痛; 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筋脉挛急; 饮酒的禁忌: 阴虚、湿热之人,忌酒——酒为湿热之物; 饮酒之时,忌甜食; 酒后,食芥及辣物——令人筋骨缓弱; 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痛饮、狂饮、醉酒——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空腹饮酒而醉——必患呕吐之症; 长期嗜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酒与乳制品同饮——令人气结,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 饱食之后,大量饮水及酒——得痞僻,胸腹满闷,肠鸣漉漉; 醉酒后当风而卧,或以扇自扇——得风病而怕风; 醉酒以冷水洗浴、或淋雨、或汗后遇冷——得痛痹、痛风,关节疼痛; 大泻之后饮酒——膈上变为伏热; 食生冷饮食又饮酒之后,艾灸腹部——令人肠结; 失血之人,禁酒——酒通血脉加剧失血; 如何正确饮酒?除以上禁忌外: 白酒等蒸馏酒性大热,不宜饮用; 粮食、水果等原料酿制的酿造酒宜温饮,忌冷饮; 如何解酒毒?饮酒后,以适量葛花、或葛根(粉),泡水饮用。 如何解酒积?根据不同的症状,服食葛花解酲汤、或黄连解毒散、或橘皮汤、或犀角汤、或酒蒸黄连丸、或乌白丸等。 嚼槟榔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嚼槟榔的益处: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深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而后病疫消失; 提神、愉悦、御寒——与吸烟相似; 生津止渴——促进唾液分泌; 消食导滞、润肠通便; 驱胃肠道之绦虫、蛔虫、姜片虫; 嚼槟榔的害处: 上瘾、口臭、口腔溃疡; 咬肌(咀嚼肌)变大; 牙齿变黑、损伤; 增加食道、咽喉和口腔恶性疾病的发生; 附录:烟草 《本草正》: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虎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凡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胡用也。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溃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所以阴虚不足之人,不宜也。 《本经逢原》:烟草,近日目科内障丸中,间有用之获效者,取其辛温散冷积之翳也。不可与冰片同吸,以火济火,多发烟毒。吸烟之后,慎不得饮火酒,能引火气熏灼藏府也。又久受烟毒,而肺胃不清者,以沙糖汤解之。 《滇南本草》《纲目拾遗》:烟有毒,中其毒者,煎胡黄连合茶服之。汪东藩《医奥》云,烟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附录:酒 《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证类本草》: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本草拾遗》:诸米酒有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纲目》: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金匮要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附录: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问岐黄”文章:烟酒槟榔——男士系列(一) 亟须戒烟之人:阴虚、阳盛、燥火、喉证、咳血、吐血、肺病咳嗽。 亟须禁酒之人:阴虚、湿热、酒积、肝病、及心肺胃病等。 非杀虫、非食积、非气滞、非治病所需,莫嚼槟榔。 吸烟 常年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为何国内的烟民仍然众多?先看吸烟的益处: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是因吸烟有健胃、消食、行气之功效; 吸烟的人在生气、受惊、思考时,总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烟,是因吸烟有行气、解郁结之功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风寒湿痹之人吸烟后,筋骨关节疼痛减轻,是因吸烟有通痹止痛、祛阴浊寒毒之功效; 寒冷之时,吸根烟还能暖身御寒。 吸烟的害处: 上瘾、口臭,强迫他人吸食二手烟; 因烟草性温属纯阳,善行善散,对于以下之人吸烟危害重: 阴虚——口干、咽干、潮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 阳盛——口臭、口渴、易怒、尿黄、便秘、烦躁等症状加重; 燥火——口干、口渴、咽干、鼻干、肤干、便干、便秘、尿黄等症状加重; 咽喉不利——咽痛、咽痒、咽干、咽肿等症状加重; 咳血、吐血——加重; 肺病咳嗽——加重咳嗽; 吸烟后如何解烟毒?通常情况,以适量黑砂糖或白砂糖冲水服用;或者可用适量胡黄连煎汤泡茶服用。白砂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胡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坚持每支烟前,喝一小口浓烈的胡黄连水,一两周后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饮酒 酒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性温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效。饮酒的益处: 御寒; 胃脘、腹部冷痛; 寒凝冷气所致的胸痹、心痛; 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筋脉挛急; 饮酒的禁忌: 阴虚、湿热之人,忌酒——酒为湿热之物; 饮酒之时,忌甜食; 酒后,食芥及辣物——令人筋骨缓弱; 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痛饮、狂饮、醉酒——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空腹饮酒而醉——必患呕吐之症; 长期嗜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酒与乳制品同饮——令人气结,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 饱食之后,大量饮水及酒——得痞僻,胸腹满闷,肠鸣漉漉; 醉酒后当风而卧,或以扇自扇——得风病而怕风; 醉酒以冷水洗浴、或淋雨、或汗后遇冷——得痛痹、痛风,关节疼痛; 大泻之后饮酒——膈上变为伏热; 食生冷饮食又饮酒之后,艾灸腹部——令人肠结; 失血之人,禁酒——酒通血脉加剧失血; 如何正确饮酒?除以上禁忌外: 白酒等蒸馏酒性大热,不宜饮用; 粮食、水果等原料酿制的酿造酒宜温饮,忌冷饮; 如何解酒毒?饮酒后,以适量葛花、或葛根(粉),泡水饮用。 如何解酒积?根据不同的症状,服食葛花解酲汤、或黄连解毒散、或橘皮汤、或犀角汤、或酒蒸黄连丸、或乌白丸等。 嚼槟榔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嚼槟榔的益处: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深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而后病疫消失; 提神、愉悦、御寒——与吸烟相似; 生津止渴——促进唾液分泌; 消食导滞、润肠通便; 驱胃肠道之绦虫、蛔虫、姜片虫; 嚼槟榔的害处: 上瘾、口臭、口腔溃疡; 咬肌(咀嚼肌)变大; 牙齿变黑、损伤; 增加食道、咽喉和口腔恶性疾病的发生; 附录:烟草 《本草正》: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虎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凡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胡用也。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溃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所以阴虚不足之人,不宜也。 《本经逢原》:烟草,近日目科内障丸中,间有用之获效者,取其辛温散冷积之翳也。不可与冰片同吸,以火济火,多发烟毒。吸烟之后,慎不得饮火酒,能引火气熏灼藏府也。又久受烟毒,而肺胃不清者,以沙糖汤解之。 《滇南本草》《纲目拾遗》:烟有毒,中其毒者,煎胡黄连合茶服之。汪东藩《医奥》云,烟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附录:酒 《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证类本草》: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本草拾遗》:诸米酒有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纲目》: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金匮要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附录: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问岐黄”文章:烟酒槟榔——男士系列(一) 亟须戒烟之人:阴虚、阳盛、燥火、喉证、咳血、吐血、肺病咳嗽。 亟须禁酒之人:阴虚、湿热、酒积、肝病、及心肺胃病等。 非杀虫、非食积、非气滞、非治病所需,莫嚼槟榔。 吸烟 常年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为何国内的烟民仍然众多?先看吸烟的益处: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是因吸烟有健胃、消食、行气之功效; 吸烟的人在生气、受惊、思考时,总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烟,是因吸烟有行气、解郁结之功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风寒湿痹之人吸烟后,筋骨关节疼痛减轻,是因吸烟有通痹止痛、祛阴浊寒毒之功效; 寒冷之时,吸根烟还能暖身御寒。 吸烟的害处: 上瘾、口臭,强迫他人吸食二手烟; 因烟草性温属纯阳,善行善散,对于以下之人吸烟危害重: 阴虚——口干、咽干、潮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 阳盛——口臭、口渴、易怒、尿黄、便秘、烦躁等症状加重; 燥火——口干、口渴、咽干、鼻干、肤干、便干、便秘、尿黄等症状加重; 咽喉不利——咽痛、咽痒、咽干、咽肿等症状加重; 咳血、吐血——加重; 肺病咳嗽——加重咳嗽; 吸烟后如何解烟毒?通常情况,以适量黑砂糖或白砂糖冲水服用;或者可用适量胡黄连煎汤泡茶服用。白砂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胡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坚持每支烟前,喝一小口浓烈的胡黄连水,一两周后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饮酒 酒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性温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效。饮酒的益处: 御寒; 胃脘、腹部冷痛; 寒凝冷气所致的胸痹、心痛; 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筋脉挛急; 饮酒的禁忌: 阴虚、湿热之人,忌酒——酒为湿热之物; 饮酒之时,忌甜食; 酒后,食芥及辣物——令人筋骨缓弱; 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痛饮、狂饮、醉酒——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空腹饮酒而醉——必患呕吐之症; 长期嗜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酒与乳制品同饮——令人气结,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 饱食之后,大量饮水及酒——得痞僻,胸腹满闷,肠鸣漉漉; 醉酒后当风而卧,或以扇自扇——得风病而怕风; 醉酒以冷水洗浴、或淋雨、或汗后遇冷——得痛痹、痛风,关节疼痛; 大泻之后饮酒——膈上变为伏热; 食生冷饮食又饮酒之后,艾灸腹部——令人肠结; 失血之人,禁酒——酒通血脉加剧失血; 如何正确饮酒?除以上禁忌外: 白酒等蒸馏酒性大热,不宜饮用; 粮食、水果等原料酿制的酿造酒宜温饮,忌冷饮; 如何解酒毒?饮酒后,以适量葛花、或葛根(粉),泡水饮用。 如何解酒积?根据不同的症状,服食葛花解酲汤、或黄连解毒散、或橘皮汤、或犀角汤、或酒蒸黄连丸、或乌白丸等。 嚼槟榔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嚼槟榔的益处: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深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而后病疫消失; 提神、愉悦、御寒——与吸烟相似; 生津止渴——促进唾液分泌; 消食导滞、润肠通便; 驱胃肠道之绦虫、蛔虫、姜片虫; 嚼槟榔的害处: 上瘾、口臭、口腔溃疡; 咬肌(咀嚼肌)变大; 牙齿变黑、损伤; 增加食道、咽喉和口腔恶性疾病的发生; 附录:烟草 《本草正》: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虎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凡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胡用也。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溃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所以阴虚不足之人,不宜也。 《本经逢原》:烟草,近日目科内障丸中,间有用之获效者,取其辛温散冷积之翳也。不可与冰片同吸,以火济火,多发烟毒。吸烟之后,慎不得饮火酒,能引火气熏灼藏府也。又久受烟毒,而肺胃不清者,以沙糖汤解之。 《滇南本草》《纲目拾遗》:烟有毒,中其毒者,煎胡黄连合茶服之。汪东藩《医奥》云,烟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附录:酒 《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证类本草》: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本草拾遗》:诸米酒有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纲目》: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金匮要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附录: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问岐黄”文章:脱发白发——男士系列篇(二) 《黄帝内经》指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头发与头皮的关系,好似庄稼与土地的关系,土地贫瘠则为不毛之地,土地肥沃则庄稼长势旺盛。贫瘠的土地通过施肥、灌溉可改造为肥沃的土地;肥沃的土地缺失施肥、灌溉则退变为贫瘠的土地。头发的乌黑与浓密取决于输往头皮的血液的量与质。故而“发为血之余”。 年老者精血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未老而发疏、早脱、早白、发枯者,或因肾气不足、或因肾精亏虚、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肝火上炎、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脾胃虚弱等,而致或血虚、或血瘀、或血热、或血寒,最终导致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不适合等。 脱发部位与病机 脱发部位反映出身体的病机: 巅顶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交会部;肾与膀胱相表里;此处脱发,或因肝肾阴虚,或因肾气不足而致肝阴虚;常伴有头发油腻、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头晕眼花、手指颤动等症状; 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脾与胃相表里;因脾胃虚弱而致生血无源;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功能;常伴有畏寒肢冷、口淡无味、食欲减退、脘腹胀满、肠鸣便溏等症状,妇女兼见白带; 头维穴(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及阳维脉交会部;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因脾胃虚弱生血无源,兼肝胆郁热或肝胆气血不足;或压力大、或思虑重、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损伤脾胃及肝胆功能;常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眼花、易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时溏时干等; 鬓角: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病机及常伴症状见“头维穴”; 枕部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循行区域,肾与膀胱相表里;或因肾气不足,或肾精亏虚等;常伴有尿频尿急、小便不利、头晕眼花、神疲易累等症状; 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肝与胆相表里;或胆气不舒,或肝血瘀滞,或肝郁胆热,或肝郁胆虚等;常伴有偏头痛、口苦易惊、自汗多汗、急躁易怒等症状; 须发早白 春秋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故此民谚云:“愁一愁,白了头”。《千金要方》云:“忧愁早白”,“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黄帝内经》云:思伤脾。脾虚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散,故而两鬓斑白。脾虚则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生血无源,终致肝肾阴血不足,而须发早白。 养发护发 根本在于健脾强胃、益肾之精血。《黄帝内经》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归神,营归精;心藏神,脾藏营。营在脉中以充养五脏之精,肾者,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故此,肾之精血来源于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来源于饮食,通过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而形成。另外,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气机壅滞,肝木横犯脾胃,而致脾之运化失常,故此保持心情舒畅是健运脾胃的前提。
“问岐黄”文章:烟酒槟榔——男士系列(一) 亟须戒烟之人:阴虚、阳盛、燥火、喉证、咳血、吐血、肺病咳嗽。 亟须禁酒之人:阴虚、湿热、酒积、肝病、及心肺胃病等。 非杀虫、非食积、非气滞、非治病所需,莫嚼槟榔。 吸烟 常年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为何国内的烟民仍然众多?先看吸烟的益处: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是因吸烟有健胃、消食、行气之功效; 吸烟的人在生气、受惊、思考时,总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烟,是因吸烟有行气、解郁结之功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风寒湿痹之人吸烟后,筋骨关节疼痛减轻,是因吸烟有通痹止痛、祛阴浊寒毒之功效; 寒冷之时,吸根烟还能暖身御寒。 吸烟的害处: 上瘾、口臭,强迫他人吸食二手烟; 因烟草性温属纯阳,善行善散,对于以下之人吸烟危害重: 阴虚——口干、咽干、潮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 阳盛——口臭、口渴、易怒、尿黄、便秘、烦躁等症状加重; 燥火——口干、口渴、咽干、鼻干、肤干、便干、便秘、尿黄等症状加重; 咽喉不利——咽痛、咽痒、咽干、咽肿等症状加重; 咳血、吐血——加重; 肺病咳嗽——加重咳嗽; 吸烟后如何解烟毒?通常情况,以适量黑砂糖或白砂糖冲水服用;或者可用适量胡黄连煎汤泡茶服用。白砂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胡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坚持每支烟前,喝一小口浓烈的胡黄连水,一两周后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饮酒 酒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性温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效。饮酒的益处: 御寒; 胃脘、腹部冷痛; 寒凝冷气所致的胸痹、心痛; 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筋脉挛急; 饮酒的禁忌: 阴虚、湿热之人,忌酒——酒为湿热之物; 饮酒之时,忌甜食; 酒后,食芥及辣物——令人筋骨缓弱; 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痛饮、狂饮、醉酒——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空腹饮酒而醉——必患呕吐之症; 长期嗜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酒与乳制品同饮——令人气结,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 饱食之后,大量饮水及酒——得痞僻,胸腹满闷,肠鸣漉漉; 醉酒后当风而卧,或以扇自扇——得风病而怕风; 醉酒以冷水洗浴、或淋雨、或汗后遇冷——得痛痹、痛风,关节疼痛; 大泻之后饮酒——膈上变为伏热; 食生冷饮食又饮酒之后,艾灸腹部——令人肠结; 失血之人,禁酒——酒通血脉加剧失血; 如何正确饮酒?除以上禁忌外: 白酒等蒸馏酒性大热,不宜饮用; 粮食、水果等原料酿制的酿造酒宜温饮,忌冷饮; 如何解酒毒?饮酒后,以适量葛花、或葛根(粉),泡水饮用。 如何解酒积?根据不同的症状,服食葛花解酲汤、或黄连解毒散、或橘皮汤、或犀角汤、或酒蒸黄连丸、或乌白丸等。 嚼槟榔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嚼槟榔的益处: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深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而后病疫消失; 提神、愉悦、御寒——与吸烟相似; 生津止渴——促进唾液分泌; 消食导滞、润肠通便; 驱胃肠道之绦虫、蛔虫、姜片虫; 嚼槟榔的害处: 上瘾、口臭、口腔溃疡; 咬肌(咀嚼肌)变大; 牙齿变黑、损伤; 增加食道、咽喉和口腔恶性疾病的发生; 附录:烟草 《本草正》: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虎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凡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胡用也。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溃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所以阴虚不足之人,不宜也。 《本经逢原》:烟草,近日目科内障丸中,间有用之获效者,取其辛温散冷积之翳也。不可与冰片同吸,以火济火,多发烟毒。吸烟之后,慎不得饮火酒,能引火气熏灼藏府也。又久受烟毒,而肺胃不清者,以沙糖汤解之。 《滇南本草》《纲目拾遗》:烟有毒,中其毒者,煎胡黄连合茶服之。汪东藩《医奥》云,烟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附录:酒 《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证类本草》: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本草拾遗》:诸米酒有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纲目》: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金匮要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附录: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问岐黄”文章:烟酒槟榔——男士系列(一) 亟须戒烟之人:阴虚、阳盛、燥火、喉证、咳血、吐血、肺病咳嗽。 亟须禁酒之人:阴虚、湿热、酒积、肝病、及心肺胃病等。 非杀虫、非食积、非气滞、非治病所需,莫嚼槟榔。 吸烟 常年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为何国内的烟民仍然众多?先看吸烟的益处: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是因吸烟有健胃、消食、行气之功效; 吸烟的人在生气、受惊、思考时,总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烟,是因吸烟有行气、解郁结之功效。《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风寒湿痹之人吸烟后,筋骨关节疼痛减轻,是因吸烟有通痹止痛、祛阴浊寒毒之功效; 寒冷之时,吸根烟还能暖身御寒。 吸烟的害处: 上瘾、口臭,强迫他人吸食二手烟; 因烟草性温属纯阳,善行善散,对于以下之人吸烟危害重: 阴虚——口干、咽干、潮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 阳盛——口臭、口渴、易怒、尿黄、便秘、烦躁等症状加重; 燥火——口干、口渴、咽干、鼻干、肤干、便干、便秘、尿黄等症状加重; 咽喉不利——咽痛、咽痒、咽干、咽肿等症状加重; 咳血、吐血——加重; 肺病咳嗽——加重咳嗽; 吸烟后如何解烟毒?通常情况,以适量黑砂糖或白砂糖冲水服用;或者可用适量胡黄连煎汤泡茶服用。白砂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解盐卤毒之功效。胡黄连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坚持每支烟前,喝一小口浓烈的胡黄连水,一两周后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饮酒 酒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性温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功效。饮酒的益处: 御寒; 胃脘、腹部冷痛; 寒凝冷气所致的胸痹、心痛; 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筋脉挛急; 饮酒的禁忌: 阴虚、湿热之人,忌酒——酒为湿热之物; 饮酒之时,忌甜食; 酒后,食芥及辣物——令人筋骨缓弱; 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痛饮、狂饮、醉酒——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空腹饮酒而醉——必患呕吐之症; 长期嗜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酒与乳制品同饮——令人气结,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 饱食之后,大量饮水及酒——得痞僻,胸腹满闷,肠鸣漉漉; 醉酒后当风而卧,或以扇自扇——得风病而怕风; 醉酒以冷水洗浴、或淋雨、或汗后遇冷——得痛痹、痛风,关节疼痛; 大泻之后饮酒——膈上变为伏热; 食生冷饮食又饮酒之后,艾灸腹部——令人肠结; 失血之人,禁酒——酒通血脉加剧失血; 如何正确饮酒?除以上禁忌外: 白酒等蒸馏酒性大热,不宜饮用; 粮食、水果等原料酿制的酿造酒宜温饮,忌冷饮; 如何解酒毒?饮酒后,以适量葛花、或葛根(粉),泡水饮用。 如何解酒积?根据不同的症状,服食葛花解酲汤、或黄连解毒散、或橘皮汤、或犀角汤、或酒蒸黄连丸、或乌白丸等。 嚼槟榔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嚼槟榔的益处: 《湘潭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深谙医理,明药性,便将槟榔分给患者嚼食,而后病疫消失; 提神、愉悦、御寒——与吸烟相似; 生津止渴——促进唾液分泌; 消食导滞、润肠通便; 驱胃肠道之绦虫、蛔虫、姜片虫; 嚼槟榔的害处: 上瘾、口臭、口腔溃疡; 咬肌(咀嚼肌)变大; 牙齿变黑、损伤; 增加食道、咽喉和口腔恶性疾病的发生; 附录:烟草 《本草正》: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用以治里,善壮胃气,祛阴浊寒滞,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除积聚诸虫,解郁结,止疼痛,行气停血瘀,举下陷后坠,通达三焦。此物性属纯阳,善行善散,惟阴滞者用之,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及气虎气短而多汗者,皆不宜用。 《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门吉士曰,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如气滞、食滞、痰滞、饮滞,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凡阴虚吐血,肺燥劳瘵之人,勿胡用也。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溃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所以阴虚不足之人,不宜也。 《本经逢原》:烟草,近日目科内障丸中,间有用之获效者,取其辛温散冷积之翳也。不可与冰片同吸,以火济火,多发烟毒。吸烟之后,慎不得饮火酒,能引火气熏灼藏府也。又久受烟毒,而肺胃不清者,以沙糖汤解之。 《滇南本草》《纲目拾遗》:烟有毒,中其毒者,煎胡黄连合茶服之。汪东藩《医奥》云,烟毒以黑砂糖和井水服之。 附录:酒 《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 《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证类本草》: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本草拾遗》:诸米酒有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纲目》: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金匮要略》: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附录: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难言之隐——男士系列篇 男士常见的难言之隐包括:阳痿、早泄、遗精、阳强等。 一、症状 阳痿:成年男子未到肾衰(性功能衰退)年龄,阴茎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短暂,致使不能性交的症状。 早泄:性交之始即泄精,甚至未交**即出,而不能正常性生活的症状。 遗精:正常生理现象——无性生活的成年男子,每月**自泄1~2次,次日并无不适感觉的生理现象。病症——不因性交而**频繁遗泄,或遗泄后身感不适的症状;因梦而精出,称梦遗,梦遗者为梦中而泄,睡眠不深,多阳事易举或兼早泄;无梦而精出,称滑精,滑精者为无梦而泄,动念则**滑出;二者病久均伴头晕、失眠、疲乏腰酸等症状。 阳强:阴茎久举不痿,不能泄精或**自泄的症状。 二、病因病机 阳痿: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肾精亏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阴茎; 或因房室之中,卒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失调,损伤心肾; 或因思虑过度,多愁善感,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无以养筋,宗筋痿软; 或因长期嗜酒、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郁蒸肝胆;或外感湿热之邪,蕴阻中焦肝胆;或因抑郁、暴怒伤肝,肝经湿热;伤及宗筋,致使宗筋弛纵; 或因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虚,无以养筋,宗筋痿软。 早泄: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 或耗竭阴精,阴竭阳衰,固摄无力,阴虚火旺,扰动精室; 或戕伐太过,致肾气虚衰,封藏不固; 或因情志内伤 或肾脏本虚,固摄无力,加之抑郁或郁怒伤肝,郁久化火,扰动精室; 或惊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乱则疏泄失常,气下则约束无力,致封藏失职,固摄无权; 或因湿热侵袭,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或因大病久病,气血亏虚,封藏失职,固摄无权。 遗精: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或梦遗日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能固摄,无梦而滑精; 或因思虑劳心太过,心肾不交,君相火动而梦遗; 或因年少阳气初盛,情动于中;或因心有所慕,所欲不遂;或因独居久旷,思慕色欲;皆令心动神摇,扰精妄泄梦遗; 或因饮食失节:长期嗜酒、肥甘厚味、生冷饮食、暴饮暴食等,损伤脾胃,脾不升清,则湿浊内生,蕴而生热 或湿热下注,热扰精室; 或湿热流注肝脉,疏泄失度,而致遗精; 或因思虑过度;或因劳倦过度;或因大病久病;心脾两虚,气不摄精,导致梦遗或滑精。 阳强: 或因久服壮阳丹药,火毒内盛; 或因阴虚火盛; 或因肾气衰弱,虚阳妄动。 三、辨证 肾阳虚证:阳痿、或遗精,兼见性欲淡漠,精薄精冷,头晕耳鸣,面色㿠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肾阴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阳事易举,性欲亢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盗汗颧红,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多细数。 肾阴阳两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头晕目眩,耳鸣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淡少津,脉弱数。 肾精不固证:早泄、或滑精,兼见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夜尿多,甚或遗尿、小便失禁,或大便失禁,耳鸣,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淡,脉弱。 心肾不交证:梦遗,兼见心悸,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肾阴虚证:早泄,兼见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腰酸腿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舌红苔少,脉弦数。 肝气郁结证:阳痿,兼见情绪抑郁忧愁或烦躁易怒,胸闷喜叹气,胃脘不适,胸胁胀闷,胁痛腹胀,食少便溏,苔薄,脉弦。 肝经湿热证:早泄,兼见阴茎易举,阴囊潮湿、瘙痒,甚或坠胀肿胀疼痛,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肝阳上亢证:梦遗,兼见阳物易举,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胸胁不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心火旺盛证:梦遗,兼见心悸,心神不安,躁扰不宁,心烦失眠,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绛。 心脾两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失眠健忘,胆怯多疑,自汗,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面色不华,苔薄白,舌淡嫩,脉细弱。 脾虚证:遗精,兼见思虑、劳倦则遗精,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惊恐伤肾证:阳痿、或早泄,兼见心悸易惊,胆怯多疑,恐惧不安,精神苦闷,性欲淡漠,失眠,夜多噩梦,常有被惊吓史,苔薄白,脉弦细。 湿热下注证:阳痿、或遗精,兼见阴囊潮湿、臊臭,下肢酸重,小便黄赤,余沥不尽或尿涩不爽,或尿时有少量**外流,口苦或渴,大便常溏臭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血瘀证:阳痿,兼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不利。 四、辨证论治 肾阳虚证:补肾壮阳。参考方剂:桂附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右归丸、赞育丹、鹿茸大补丸等加减。 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兼降虚火。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补天大造丸等加减。 肾阴阳两虚证: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兼降虚火。参考方剂: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加减。 肾精不固证:补肾固涩。参考方剂:金匮肾气丸、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等加减。 心肾不交证:滋阴安神,交通心肾。参考方剂:斑龙丸、桑螵蛸散、天王补心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加减。 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参考方剂:一贯煎、明目地黄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舒肝解郁。参考方剂:达郁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清泻肝经湿热。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等加减。 肝阳上亢证:滋肝肾阴,平肝潜阳。参考方剂:小定风珠、摄阴煎、耳聋左慈丸等加减。 心火旺盛证:清心泻火。参考方剂:黄连清心饮等加减。 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参考方剂:归脾汤、人参归脾丸、妙香散、七福饮等加减。 脾虚证:补脾益气。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丸等加减。 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参考方剂:安神定志丸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知柏地黄丸、二妙丸、秘精丸、萆薢分清饮、苍术二陈汤等加减。 血瘀证:活血化瘀。参考方剂: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五、注意事项 生活规律,放松心情,放下包袱,劳逸结合,适当运动; 饮食节制,忌生冷饮食、过食辛辣、肥甘厚腻、暴饮暴食、嗜酒抽烟; 清心寡欲,节制房事、手淫。
难言之隐——男士系列篇 男士常见的难言之隐包括:阳痿、早泄、遗精、阳强等。 一、症状 阳痿:成年男子未到肾衰(性功能衰退)年龄,阴茎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短暂,致使不能性交的症状。 早泄:性交之始即泄精,甚至未交**即出,而不能正常性生活的症状。 遗精:正常生理现象——无性生活的成年男子,每月**自泄1~2次,次日并无不适感觉的生理现象。病症——不因性交而**频繁遗泄,或遗泄后身感不适的症状;因梦而精出,称梦遗,梦遗者为梦中而泄,睡眠不深,多阳事易举或兼早泄;无梦而精出,称滑精,滑精者为无梦而泄,动念则**滑出;二者病久均伴头晕、失眠、疲乏腰酸等症状。 阳强:阴茎久举不痿,不能泄精或**自泄的症状。 二、病因病机 阳痿: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肾精亏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阴茎; 或因房室之中,卒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失调,损伤心肾; 或因思虑过度,多愁善感,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无以养筋,宗筋痿软; 或因长期嗜酒、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郁蒸肝胆;或外感湿热之邪,蕴阻中焦肝胆;或因抑郁、暴怒伤肝,肝经湿热;伤及宗筋,致使宗筋弛纵; 或因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虚,无以养筋,宗筋痿软。 早泄: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 或耗竭阴精,阴竭阳衰,固摄无力,阴虚火旺,扰动精室; 或戕伐太过,致肾气虚衰,封藏不固; 或因情志内伤 或肾脏本虚,固摄无力,加之抑郁或郁怒伤肝,郁久化火,扰动精室; 或惊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乱则疏泄失常,气下则约束无力,致封藏失职,固摄无权; 或因湿热侵袭,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或因大病久病,气血亏虚,封藏失职,固摄无权。 遗精: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或梦遗日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能固摄,无梦而滑精; 或因思虑劳心太过,心肾不交,君相火动而梦遗; 或因年少阳气初盛,情动于中;或因心有所慕,所欲不遂;或因独居久旷,思慕色欲;皆令心动神摇,扰精妄泄梦遗; 或因饮食失节:长期嗜酒、肥甘厚味、生冷饮食、暴饮暴食等,损伤脾胃,脾不升清,则湿浊内生,蕴而生热 或湿热下注,热扰精室; 或湿热流注肝脉,疏泄失度,而致遗精; 或因思虑过度;或因劳倦过度;或因大病久病;心脾两虚,气不摄精,导致梦遗或滑精。 阳强: 或因久服壮阳丹药,火毒内盛; 或因阴虚火盛; 或因肾气衰弱,虚阳妄动。 三、辨证 肾阳虚证:阳痿、或遗精,兼见性欲淡漠,精薄精冷,头晕耳鸣,面色㿠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肾阴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阳事易举,性欲亢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盗汗颧红,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多细数。 肾阴阳两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头晕目眩,耳鸣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淡少津,脉弱数。 肾精不固证:早泄、或滑精,兼见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夜尿多,甚或遗尿、小便失禁,或大便失禁,耳鸣,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淡,脉弱。 心肾不交证:梦遗,兼见心悸,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肾阴虚证:早泄,兼见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腰酸腿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舌红苔少,脉弦数。 肝气郁结证:阳痿,兼见情绪抑郁忧愁或烦躁易怒,胸闷喜叹气,胃脘不适,胸胁胀闷,胁痛腹胀,食少便溏,苔薄,脉弦。 肝经湿热证:早泄,兼见阴茎易举,阴囊潮湿、瘙痒,甚或坠胀肿胀疼痛,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肝阳上亢证:梦遗,兼见阳物易举,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胸胁不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心火旺盛证:梦遗,兼见心悸,心神不安,躁扰不宁,心烦失眠,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绛。 心脾两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失眠健忘,胆怯多疑,自汗,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面色不华,苔薄白,舌淡嫩,脉细弱。 脾虚证:遗精,兼见思虑、劳倦则遗精,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惊恐伤肾证:阳痿、或早泄,兼见心悸易惊,胆怯多疑,恐惧不安,精神苦闷,性欲淡漠,失眠,夜多噩梦,常有被惊吓史,苔薄白,脉弦细。 湿热下注证:阳痿、或遗精,兼见阴囊潮湿、臊臭,下肢酸重,小便黄赤,余沥不尽或尿涩不爽,或尿时有少量**外流,口苦或渴,大便常溏臭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血瘀证:阳痿,兼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不利。 四、辨证论治 肾阳虚证:补肾壮阳。参考方剂:桂附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右归丸、赞育丹、鹿茸大补丸等加减。 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兼降虚火。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补天大造丸等加减。 肾阴阳两虚证: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兼降虚火。参考方剂: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加减。 肾精不固证:补肾固涩。参考方剂:金匮肾气丸、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等加减。 心肾不交证:滋阴安神,交通心肾。参考方剂:斑龙丸、桑螵蛸散、天王补心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加减。 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参考方剂:一贯煎、明目地黄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舒肝解郁。参考方剂:达郁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清泻肝经湿热。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等加减。 肝阳上亢证:滋肝肾阴,平肝潜阳。参考方剂:小定风珠、摄阴煎、耳聋左慈丸等加减。 心火旺盛证:清心泻火。参考方剂:黄连清心饮等加减。 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参考方剂:归脾汤、人参归脾丸、妙香散、七福饮等加减。 脾虚证:补脾益气。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丸等加减。 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参考方剂:安神定志丸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知柏地黄丸、二妙丸、秘精丸、萆薢分清饮、苍术二陈汤等加减。 血瘀证:活血化瘀。参考方剂: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五、注意事项 生活规律,放松心情,放下包袱,劳逸结合,适当运动; 饮食节制,忌生冷饮食、过食辛辣、肥甘厚腻、暴饮暴食、嗜酒抽烟; 清心寡欲,节制房事、手淫。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