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笑笑生水瓶 兰陵笑笑生水瓶
豆瓣id兰陵笑笑生水瓶,私人贴吧长门有希的水瓶。长期更新读书,欢迎关注。
关注数: 24 粉丝数: 16,529 发帖数: 103,191 关注贴吧数: 86
【书讯】《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画像与文化流播》 中西书局 《今尘集:秦汉时代的简牍、画像与文化流播》 (全二册)邢义田 著,中西书局 2019年12月出版 本书汇集了作者研究秦汉简牍、画像的25篇学术论述。 全书分三部分依次考察秦汉时期的文化流播、简牍释读、简牍画像的文献互证。其中,在文化流播方面,作者考察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吏员,考察的内容既有对他们书写能力的分析,也有书写内容的解析。在简牍释读方面,既有针对某一组出土文献的纵向深入研究,也有从秦至晋的长时段历史时期下的横向比较分析,还有作者及其领导下的简牍研究小组在历时一年多的居延汉简校读工作中所累积的学术心得。作者在第三部分中着力于简牍画像的释读,通过和文献资料的互证,对史学研究尚存的一些难释之处做出了独到的解读。总之,本书三个部分各有侧重而互有联系,它们虽然都是由单篇论著组合而成,但是各个部分自成体系,全书上下紧紧围绕秦汉时期的出土资料展开考证和论述,书中的许多观点发人深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作为研究简牍、画像的学术专著,合理安排与文字内容相匹配的插图也是图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书配有各种图版,若以单幅图片而言,数量远在千种以上。出版过程中,为帮助读者在认识简牍画像、理解秦汉文化上建立起直接的桥梁,特意从全书插图中遴选出118幅较有代表性的图版,作为28页彩色插页,全彩印刷于正文之前。
【书讯】《罗得岛海岸的痕迹》克拉伦斯·格拉肯 商务印书馆 “汉译名著”:《罗得岛海岸的痕迹》(全二册)[美] 克拉伦斯·格拉肯 著,韩华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12月出版 20世纪由地理学家,或者说自然思想史学家写作的、最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之一。本书是地理学家写就却超出地理学范畴的伟大著作, 对关于自然、文化和人的关系的古老的伟大思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整合,是地理学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自然、文化与人的关系是人类世界最重要、最宏大的命题。格拉肯以历史时期对自然与文化两大主题及其关系的人士为主线,通过细致的思想梳理和观点提炼,为我们展现了西方世界思想史中非常重要的几个阶段及其演变轨迹。代表了现代地理学家对整个思想史和哲学的贡献,是地理学、思想史和哲学的完美结合。也为后来的环境保护运动建立了历史和学术基础。 克拉伦斯·格拉肯(1909-1989),美国地理学家,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系教授,他在地理学研究上的成就,主要是地理学思想史。因写作《罗得岛岸边的痕迹》一书而被称为“伟大的地理学家”。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地理学思想史专委会主席的胡森(David Hooson)教授对他的评价是:格拉肯把这门学科即地理学的视野极大地拓展,超越了本世纪绝大多数地理学家。他涉及了一系列思想领域的重大问题,具有罕见的广度与深度。他的学术成就会长久地影响思想界,且跨越众多学科。
【书讯】《华西三年:三入四川、贵州与云南行记》谢立山 中华书局 “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华西三年:三入四川、贵州与云南行记》[英] 谢立山 著,韩华 译,中华书局 2019年12月出版 近代英国著名外交家和探险家谢立山,以自己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晚清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的历史场景,留下了西方人对晚清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记录。在本书中,谢立山十分详细地描述了考察沿途的所见所闻,包括地形地貌、河流山脉走向、植被、水陆交通、作物种植、主要产业、贸易情况、居民生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此书为我们了解晚清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次中译,呈现近代外交官、探险家谢立山对中国西南三省的考察游记。谢立山从一个外交官的角度分析、介绍了当时西南三省的贸易、矿产、经济、航运等情况,为英国商品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销售设计规划,作为考察报告受到了英国商界的重视。 一手资料,亲身见闻悉数在书中展现。本书记录了作者眼中西南城市风貌,中国西南三省特有的物产、物产的分布与生产的过程。皆为作者旅途中所集,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内容丰富,涉及自然环境、风土人文各个方面。本书内容囊括西南三省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主要物产、风土人文、江河湖泊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清末中国西南三省以及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地理、语言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书讯】《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沈睿文 上古 《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 沈睿文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官方 2019年11月出版 本书入选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沈睿文为国内考古学领域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博士论文主攻魏晋南北朝墓葬制度,对于汉唐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等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学术成果丰富,研究成果得到业内的广泛赞誉。曾出版《安禄山服散考》,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次的新著风格一仍既往,精炼规范,资料翔实可靠,分析细致入微,研究视角新颖独特,论证严谨有力,难能可贵的是,全书配有360余幅图版,以图证史,形象生动,一改过往学术研究刻板生硬之面貌。 关于琐罗亚斯德教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随着研究的深入,琐罗亚斯德教与祆教的不同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了。中古中国祆教徒的主体主要是粟特胡及其后裔,因此很自然地带来其故土的信仰内容和形式。1999年以来,虞弘、安伽、史君、康业等粟特裔贵族墓葬的相继发掘,以及对以往相关材料的重新辨识,使得我们对中古中国祆教的认识益发丰厚。对中古中国粟特裔石葬具及其图像的研究,首先要回归到这批石葬具的载体,最根本的基点是要回归到墓葬的建制上。作者依凭对中古中国墓葬制度的理解,对中古中国粟特裔的葬制、葬俗和宗教信仰重做考量,并从他们所使用的墓葬形态塑造他们在中古中国生态的诸方面。 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对吉美博物馆所藏石重床、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北周史君石堂、安伽墓、青州傅家画像石、Miho美术馆石棺床石屏、安菩墓、太原金胜村唐墓、唐墓壁画等考古发现的极具代表性的相关墓葬材料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对中古中国的粟特胡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和丧葬形式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新甄辨出太原金胜村唐墓以及固原南塬墓葬中的粟特、祆教元素,总结出中古中国粟特胡的祆教信仰内容和丧葬形式及其演变,大大加深了相关问题的认识,丰富了我们对中古中国粟特裔祆教徒的理解。
【书讯】《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张建林 《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精装)张建林 著,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出版 公元9世纪之后,西藏历史进入了一个长时间各自为政的分裂割据时期。分崩离析的吐蕃王室后裔或割地自守,或流窜荒远,纷纷建立起各自新的小王系,诸系中历史影响较大而又遗留下来丰富遗迹遗物的,无疑要首推古格王国。 古格王国作为10-17世纪占据西藏西部的一个地方性王国,在长达700余年的王朝史中曾兴盛一时,它发展生产、抵御外侵、尊崇佛教,是当时西藏西部最有影响的地方政权,曾在西藏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王国遗留下来的建筑、塑像、壁画、金银器、武器、生产生活用品等文物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17世纪30年代,由于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引发宗教之争与僧俗之争,最终引发了王朝的覆灭,古格故城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风沙掩埋,沦为废墟。数百年过去,当人们再一次关注古格故城时,历尽沧桑的城堡废墟依然在默默等待,等待着诉说那段早被人遗忘的历史。考古学的介入给古格王朝史和古格文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每一次的考古调查都在积累研究的新资料。 本书以作者张建林数十年来专业科学的考古调查为基础,力图向读者呈现出那消失了的秘境之国——古格王朝的本真面貌。 张建林,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从事西藏考古、隋唐考古30余年。曾多次参加陕西省援藏文物考古工作,曾主持西藏古格故城、托林寺、萨迦寺等考古调查与发掘、陕西唐陵大遗址考古等项目。
【书讯】《圣武亲征录》(新校本)贾敬颜 校注,陈晓伟 整理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圣武亲征录》(新校本)贾敬颜 校注,陈晓伟 整理,中华书局 2019年12月出版 《圣武亲征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记述元太祖成吉思汗(谥圣武皇帝)、元太宗窝阔台(谥号英文皇帝)两朝史,成书于元世祖时。元朝太祖、太宗《实录》多取材于此。 本书有些记事可补《元史》、《元朝秘史》之阙,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此书译笔较拙,原不甚为人所重。清修《四库全书》,以其叙述无法,未予收入,仅存其目于史部杂史类中。乾嘉学者钱大昕较早提出此书价值。道光间,张穆、何秋涛获得此书抄本,时书因传抄多误,地名、人名、年月之参错,触处皆是,经何秋涛用《元史》及其他有关资料文集细加参校,方才可读。光绪间,李文田、沈曾植、文廷式等人获得何校稿本,复加校注,光绪二十年(1894)由袁昶刊于芜湖。与此同时,李文田、沈曾植两家校注本《校正元亲征录》还被刊入《知服斋丛书》。另外,丁谦也在何校本基础上对此书作了进一步校勘。民国间,王国维复广集前此诸家研究成果,以明《说郛》本为底本,参校汪鱼亭家抄本等,详加校注,成《圣武亲征录校注》(收入《蒙古史料校注四种》),后来居上。 国外蒙古学界对此书也相当重视。十九世纪,俄国的帕拉基(卡法罗夫)即将其带回国内进行介绍。法国有伯希和的《圣武亲征录译注》(1951年),日本则有那珂通世的注释本。 贾敬颜先生自1956年校勘《圣武亲征录》,共参校十八种校本,1980年整理出《圣武亲征录斠本》(油印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后又在此基础上增补大量内容,但仅在油印本上批校,未经整理出版,未能为学界广泛利用。 此次陈晓伟在贾敬颜先生《圣武亲征录斠本》修订本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增订内容,通校底本(国家图书馆藏郑杰钞本),逐条核查贾氏所引各语种民族语文文献及学术论文,校正引文错讹、书名卷次,最后再校查十八种参校本。将为学界提供一个便于利用的通行《圣武亲征录》新校本。
【书讯】《青铜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以新疆东部为中心的考察》 《青铜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以新疆东部为中心的考察》 宋亦箫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年9月出版 本书在梳理和总结现有考古学及相关学科发现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疆东部青铜时代的文化谱系、新疆东部及相关地区的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现象。 新疆东部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可划分为五种考古学文化。这些青铜文化,虽包含有少量当地石器时代文化因子,但其主体却是外来文化,包括西来的青铜文化和东来的青铜文化。 本书利用多学科材料,分析了甘宁青地区、新疆东部、中国北方三个区域的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现象。本书发现,这种交流现象,时代*早的是甘宁青地区,而不是传统上以为的新疆东部;其次是中国北方;*晚的是新疆东部。这一全新认识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和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和中华文明的起源等问题。 宋亦箫,历史学博士、博士后,湖北蕲春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早期东西文化交流考古、先秦艺术考古,以及神话学、文化遗产研究。出版有专著《楚文化中的域外文化因素研究》,在《西域研究》《吐鲁番学研究》《华夏考古》《民族艺术》《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近期致力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外神话、艺术交流研究,并着手探索早期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