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道安抚使 江南道安抚使
关注数: 0 粉丝数: 54 发帖数: 2,376 关注贴吧数: 1
师范类四大强校一级学科排名对比 一级学科的排名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2007至2009年调查全国高校88个一级学科的评估排名。 北京师范大学 共有28个学科进入排名,22个学科进入前20名,15个学科进入前10名。教育学1 心理学1 中国语言文学1 地理学2 系统科学2 历史学3 艺术学4 测绘科学与技术4 林学5 天文学5 数学6 公共管理6 哲学7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7   体育学7——外国语言文学11 理论经济学11 环境科学与工程12 社会学14 生物学14 物理学15 化学17——应用经济学21 信息与通信工程28 管理科学与工程3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2 工商管理42 材料科学与工程46 华东师范大学 共有23个学科进入排名,14个学科进入前20名,7个学科进入前10名。教育学2 地理学2 系统科学3 体育学4   心理学5 中国语言文学8 社会学10——哲学12 政治学12 马克思主义理论12 新闻传播学15 数学15 外国语言文学16 历史学18——理论经济学21 物理学21 艺术学24 生物学24 环境科学与工程25 化学27 电子科学与技术27 应用经济学2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0 华中师范大学 共有21个学科进入排名,16个学科进入前20名,9个学科进入前10名。政治学3 教育学4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4 心理学6 马克思主义理论6 天文学6 植物保护9 中国语言文学10 公共管理10——体育学11 历史学13 物理学15 地理学15 化学18 社会学14 外国语言文学19——理论经济学21 艺术学24 数学32 生物学33 哲学34 东北师范大学 共有23个学科进入排名,11个学科进入前20名,4个学科进去前1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4 教育学5 心理学9 地理学9——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13 体育学13 艺术学13 历史学14 政治学15 外国语言文学16 化学18——生物学21 数学23 中国语言文学24 理论经济学27 哲学28 新闻传播学30 公共管理32 应用经济学38 环境科学与工程41 物理学44 工商管理5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3 注意:这个排名按分值计算,允许并列,所以当你看到不同学校的同一个学科名次一样,不要感到奇怪。
【返璞归贞】董贞是否可以尝试用中古汉语语音演唱歌曲 中古汉语语音,即中古音。一般指的是魏晋南北朝以降,至宋代的中国共同语发音(其地位与今天的普通话相似)。中古时代的著名韵书《切韵》,是记录这一时期语音的重要材料。《切韵》写于公元601年(作者陆法言在序中说“于时......大隋仁寿元年也”),记录了隋唐时代标准音的面貌,后来唐朝即以《切韵》音作为官音,规定考试写文章、写诗根据的语音必须与切韵一致。到了1008年,宋朝在《切韵》的基础上增修,编成了《大宋重修广韵》,继续以之为正音。中古音的影响很广,甚至延及域外,现代韩、日、越等国的汉字音大多可与中古汉语产生对应关系,而与近现代汉语较为疏远,这体现了其地位相当于当时东亚地区的拉丁语。中古汉语和拉丁语一样,现在基本可以看作是一种“死语言”,即日常交流再也没有人说了,但是并不表示它无法还原出来。西方至今还有拉丁语歌曲传唱,中国也应有人尝试用中古汉语演唱具有传统古风的歌曲,说了这么一大堆话,我的建议其实就是如此。中古音怎么发?可查询“东方语言学”网站,里面有“中古音查询”一项,输入汉字即可显示中古拟音,里面有多位语言学家的拟音,其实差别不大,任选一家即可。要正确显示,还需安装IPAPANNEW.ttf这个国际音标的字体文件,具体下载地址同样见该网站“软件下载”项目下的第四行。
论古音问题兼复夸父弯刀     因为这个回复比较长,所以另开了新帖。在“反对“咬文嚼字”、“推敲”、“平仄”、、、”一帖中,夸父弯刀先生说(以下是那个帖子120楼的引用):回五十九楼。如果讲正言,我相信谁也没有仓颉时代的人那么原汁原味。试问: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哪一代的人去研究仓颉韵律了? 并且,我们在唐韵与集韵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字有几个韵,与今天的多音字不同,完全属于地域或朝代的不同而产生的现象。 周朝都城在镐京,当时的正言就带有山西口音,汉朝的口音变化也不会很大,都城西安。隋唐最多是在正言中融入了一些胡言习惯。 到了宋朝,都城改为汴梁,这正言的口音必然受河南话影响。 而明太祖是安徽人,都城定在北京,这个正言也必会随之而改变。 古代没有永远统一的所谓的普通话,大多以天子脚下的方言为主。这更说明了古代的韵律实际上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 有多少人为了做诗而去翻唐韵、集韵、康熙字典或说文解字呢? 如果生在《唐韵》时代的人坚持用更古的韵而不用唐韵,那是不是也同样可笑呢? 可见,与时俱进这句话是多么的具有现实意义。 -------------------------------------- 1、“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哪一代的人去研究仓颉韵律了?”仓颉造字属于古史传说,你指的大概是上古时代的音系。明以前就有人研究先秦语音,南宋吴棫的《韵补》,郑庠的《古音辨》,就是这类著作。但他们离不开中古音的窠臼,用中古的韵去简单归类上古的韵部,这表明在明朝以前各个时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知道语音是会发生变化的(尤指整个音系的变动)。不要说古代,就是在今天,也有很多人会认为斜读成xia,房读成pang等等就等同于古音了,他们觉得语音的变动只不过是这类个别字的微调。今人如此,何况古人?直到明末的顾炎武,古音学才真正兴盛起来,他的《音学五书》依据《诗经》离析唐韵,将上古韵部考为十部;之后清代乾嘉学派的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江永等人,以及后来的陈澧、章太炎、黄侃等人在前代的基础上将古音考证逐步细化,怎么说没有哪一代人研究上古音了呢? 2、“并且,我们在唐韵与集韵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字有几个韵,与今天的多音字不同,完全属于地域或朝代的不同而产生的现象”。任何时代的通语,它都有一个基础音系,不可能一种普通话里用百分之二十河南话的读音,用百分之二十的山东话读音,又用百分之二十的上海话读音......如此这般将各地方言大锅烩一样凑出一个“普通话”。现代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话为基本音的,在一个基础上可以有其他各地的少量方言音素,古代通语的格局亦然。现代有多音字,古代也有多音字,而且现代的多音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继承于古代的,如车有二音,今天一读che,一读ju,分别对应中古的“尺遮切”和“九鱼切”;禁有阴平和去声两种调子,分别对应中古的“居吟切”和“居荫切”。现代的多音字同样存在地域现象,如巷字在今天有xiang、hang二音,hang就来源于吴语区的读音;还字有huan、hai二音,hai也与吴语有关;常见的“搞”字,本字其实是搅拌的搅,因为西南官话读搅为gao,后来传入北方话中,于是搅实际上也有jiao、gao的读音区别。地域、朝代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今有,古也有,古今多音字的产生渠道并无什么迥异,何以说“与今天的多音字”不同呢? 3、夸父弯刀先生讲到“正言”,其实我在59楼并没有提到“正言”问题,而是说古音问题。各时代的古音确实不同,我也并不以为中古音就是“正音”,正如明朝陈第说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所以你说“古代没有永远统一的所谓的普通话”,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至于古代通语是否都和国都所在地有关,这不一定,比如晋、宋南渡,他们仍以中原音为标准音。元朝的标准音是大都音还是中原音现在也没有很统一的认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