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道安抚使
江南道安抚使
关注数: 0
粉丝数: 54
发帖数: 2,376
关注贴吧数: 1
八号楼下午(晚上)封不封楼? 如题。
请问哪位同学知道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冻国栋老师的电子邮箱 如题。
キミのひかり(你的光芒)这首歌听来感觉适合作淝水之战的配乐 有史诗感,就如淝水战转折后的情景,和战后谢玄俯瞰广袤原野上的兵势,史诗般的剪影和心境。
归纳音切材料时有时候容易犯的低级错误 比如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因为郭璞、李轨、徐邈等的反切中遇摄各韵没有混切或混切很少,所以可知晋朝的时候模部、鱼部、虞部分别是独立的韵部。怎能如此武断?众所周知,即便是标准的押韵,也只要韵腹、韵尾相同即可,韵头是可以不管的。如果当时模是a,鱼是ja,虞是jwa,对于写诗作文而言当然可以押韵,而且也很工整。但是如果就以规范语音为任务的经师而言,这个韵部内的三类字如果有混切,其切出来的音值必然是个误音,因为标注读音连韵头也要管。所以拿某些经师在某几个韵类混切少,就说可能当时就分了几个韵部,这其实是混淆了押韵的韵部和韵部内各类字韵母结构的区别。
经典释文中能不能找到“论”字的注音? 论字在上古只跟平声押韵,后代产生去声一读。最早的记录是南梁皇侃《论语义疏》叙:“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伦。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他所谓“舍字制音”,是说论字读平声;说“舍音依字”,是说论字读去声。既然读平声算是凭空“制音”,可见那时论字调类也和现在一样,以读去声为主。平声读法只在“论语”这样的专有名词中保留。但是纯粹查韵文大抵是看不出去声论字什么时候出现的,因为等到它读去声的时候,中国人写诗已经大多数时候押平声韵了,所以即便南朝以后,论字作为韵脚还是那种读书音的平声,好像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变化。
现在晋代音系的构拟感觉还比较陈旧 这一时期比较乱,像章组既有读舌面的,还有仍旧读舌头+j的。三等韵有的增生出介音了,有的还没。究竟普通三等接近重纽三等还是重纽四等?
这歌的曲写得不错,词应该改改。 澡水流 出西山 碧水环绕蓟城湾 澡水渡 摆渡船 渡走春秋渡秦汉 宋徽宗 可曾看 桑乾明月照中原 神州明 朱元璋 赫怒长驱破蒙元 民国立 挽危澜 倭奴反逆袭大汉 卢沟桥 狮子吼 汉帜城头血飞翻 中国人 意气坚 奋击百万斩凶顽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澡水见安澜 中国人 意气坚 奋击百万斩凶顽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澡水见安澜
师范类四大强校一级学科排名对比 一级学科的排名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2007至2009年调查全国高校88个一级学科的评估排名。 北京师范大学 共有28个学科进入排名,22个学科进入前20名,15个学科进入前10名。教育学1 心理学1 中国语言文学1 地理学2 系统科学2 历史学3 艺术学4 测绘科学与技术4 林学5 天文学5 数学6 公共管理6 哲学7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7 体育学7——外国语言文学11 理论经济学11 环境科学与工程12 社会学14 生物学14 物理学15 化学17——应用经济学21 信息与通信工程28 管理科学与工程3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2 工商管理42 材料科学与工程46 华东师范大学 共有23个学科进入排名,14个学科进入前20名,7个学科进入前10名。教育学2 地理学2 系统科学3 体育学4 心理学5 中国语言文学8 社会学10——哲学12 政治学12 马克思主义理论12 新闻传播学15 数学15 外国语言文学16 历史学18——理论经济学21 物理学21 艺术学24 生物学24 环境科学与工程25 化学27 电子科学与技术27 应用经济学2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0 华中师范大学 共有21个学科进入排名,16个学科进入前20名,9个学科进入前10名。政治学3 教育学4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4 心理学6 马克思主义理论6 天文学6 植物保护9 中国语言文学10 公共管理10——体育学11 历史学13 物理学15 地理学15 化学18 社会学14 外国语言文学19——理论经济学21 艺术学24 数学32 生物学33 哲学34 东北师范大学 共有23个学科进入排名,11个学科进入前20名,4个学科进去前1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4 教育学5 心理学9 地理学9——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13 体育学13 艺术学13 历史学14 政治学15 外国语言文学16 化学18——生物学21 数学23 中国语言文学24 理论经济学27 哲学28 新闻传播学30 公共管理32 应用经济学38 环境科学与工程41 物理学44 工商管理5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3 注意:这个排名按分值计算,允许并列,所以当你看到不同学校的同一个学科名次一样,不要感到奇怪。
董太师的口中不可能冒出“咱家”来 最近,新三国拍出来,引得雷声阵阵。除了上将潘凤那句豪壮不凡的“我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了”以外,总的来说是乏善可陈。颠倒历史(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的小说历史),变乱服色,四处充满穿越,台词白话现象也很严重,又由于“白”得不彻底,导致文白错杂,说出来往往令人捧腹。这一部分可以不论,但是剧中董太师一出场,自称时就“咱家、咱家”的,既不属文言,又不是现代白话,这样的安排,实在令人费解。
问北京人一个发音问题 大家都知道,普通话里登字的拼音是deng(声调懒得标了),青的拼音是qing,一般人不会拿登和青押韵。但是我感觉北京话的发音不是这样,比如青字,我听到一些北京人其实念qieng,还有影(ying)其实念yieng,也就是说ing韵字都有ieng的念法,因此登、青、影在北京音里是可以押韵的。这种情况在播音员的口中较少出现,偶尔能听到,且那个e不很明显。这是一部分北京人的口音,还是所有北京人都是这样念的?如果是普遍现象,当初制定普通话拼音的时候不把ing定为ieng实在可惜。
she我爱雨夜花这首歌好像都丢了我、阮(我们)前面的g 以至于百度百科里那个蹩脚标音都标成 wa wun ,但里面和声这条歌陪“我”很显然还是gua,是不是唱漏了?
【返璞归贞】董贞是否可以尝试用中古汉语语音演唱歌曲 中古汉语语音,即中古音。一般指的是魏晋南北朝以降,至宋代的中国共同语发音(其地位与今天的普通话相似)。中古时代的著名韵书《切韵》,是记录这一时期语音的重要材料。《切韵》写于公元601年(作者陆法言在序中说“于时......大隋仁寿元年也”),记录了隋唐时代标准音的面貌,后来唐朝即以《切韵》音作为官音,规定考试写文章、写诗根据的语音必须与切韵一致。到了1008年,宋朝在《切韵》的基础上增修,编成了《大宋重修广韵》,继续以之为正音。中古音的影响很广,甚至延及域外,现代韩、日、越等国的汉字音大多可与中古汉语产生对应关系,而与近现代汉语较为疏远,这体现了其地位相当于当时东亚地区的拉丁语。中古汉语和拉丁语一样,现在基本可以看作是一种“死语言”,即日常交流再也没有人说了,但是并不表示它无法还原出来。西方至今还有拉丁语歌曲传唱,中国也应有人尝试用中古汉语演唱具有传统古风的歌曲,说了这么一大堆话,我的建议其实就是如此。中古音怎么发?可查询“东方语言学”网站,里面有“中古音查询”一项,输入汉字即可显示中古拟音,里面有多位语言学家的拟音,其实差别不大,任选一家即可。要正确显示,还需安装IPAPANNEW.ttf这个国际音标的字体文件,具体下载地址同样见该网站“软件下载”项目下的第四行。
来本吧的人还常去:中医 我怎么从来没发现本吧有中医人士出没?而且这个统计好像持续很久不变了。
吊和叔在上古音上有什么联系? 周代金文常假借吊字为伯叔之叔。
论古音问题兼复夸父弯刀 因为这个回复比较长,所以另开了新帖。在“反对“咬文嚼字”、“推敲”、“平仄”、、、”一帖中,夸父弯刀先生说(以下是那个帖子120楼的引用):回五十九楼。如果讲正言,我相信谁也没有仓颉时代的人那么原汁原味。试问: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哪一代的人去研究仓颉韵律了? 并且,我们在唐韵与集韵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字有几个韵,与今天的多音字不同,完全属于地域或朝代的不同而产生的现象。 周朝都城在镐京,当时的正言就带有山西口音,汉朝的口音变化也不会很大,都城西安。隋唐最多是在正言中融入了一些胡言习惯。 到了宋朝,都城改为汴梁,这正言的口音必然受河南话影响。 而明太祖是安徽人,都城定在北京,这个正言也必会随之而改变。 古代没有永远统一的所谓的普通话,大多以天子脚下的方言为主。这更说明了古代的韵律实际上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 有多少人为了做诗而去翻唐韵、集韵、康熙字典或说文解字呢? 如果生在《唐韵》时代的人坚持用更古的韵而不用唐韵,那是不是也同样可笑呢? 可见,与时俱进这句话是多么的具有现实意义。 -------------------------------------- 1、“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哪一代的人去研究仓颉韵律了?”仓颉造字属于古史传说,你指的大概是上古时代的音系。明以前就有人研究先秦语音,南宋吴棫的《韵补》,郑庠的《古音辨》,就是这类著作。但他们离不开中古音的窠臼,用中古的韵去简单归类上古的韵部,这表明在明朝以前各个时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知道语音是会发生变化的(尤指整个音系的变动)。不要说古代,就是在今天,也有很多人会认为斜读成xia,房读成pang等等就等同于古音了,他们觉得语音的变动只不过是这类个别字的微调。今人如此,何况古人?直到明末的顾炎武,古音学才真正兴盛起来,他的《音学五书》依据《诗经》离析唐韵,将上古韵部考为十部;之后清代乾嘉学派的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江永等人,以及后来的陈澧、章太炎、黄侃等人在前代的基础上将古音考证逐步细化,怎么说没有哪一代人研究上古音了呢? 2、“并且,我们在唐韵与集韵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字有几个韵,与今天的多音字不同,完全属于地域或朝代的不同而产生的现象”。任何时代的通语,它都有一个基础音系,不可能一种普通话里用百分之二十河南话的读音,用百分之二十的山东话读音,又用百分之二十的上海话读音......如此这般将各地方言大锅烩一样凑出一个“普通话”。现代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话为基本音的,在一个基础上可以有其他各地的少量方言音素,古代通语的格局亦然。现代有多音字,古代也有多音字,而且现代的多音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继承于古代的,如车有二音,今天一读che,一读ju,分别对应中古的“尺遮切”和“九鱼切”;禁有阴平和去声两种调子,分别对应中古的“居吟切”和“居荫切”。现代的多音字同样存在地域现象,如巷字在今天有xiang、hang二音,hang就来源于吴语区的读音;还字有huan、hai二音,hai也与吴语有关;常见的“搞”字,本字其实是搅拌的搅,因为西南官话读搅为gao,后来传入北方话中,于是搅实际上也有jiao、gao的读音区别。地域、朝代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今有,古也有,古今多音字的产生渠道并无什么迥异,何以说“与今天的多音字”不同呢? 3、夸父弯刀先生讲到“正言”,其实我在59楼并没有提到“正言”问题,而是说古音问题。各时代的古音确实不同,我也并不以为中古音就是“正音”,正如明朝陈第说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所以你说“古代没有永远统一的所谓的普通话”,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至于古代通语是否都和国都所在地有关,这不一定,比如晋、宋南渡,他们仍以中原音为标准音。元朝的标准音是大都音还是中原音现在也没有很统一的认识。
讨论:北京话的颚化貌似没这么早
辞职前的话 从06年的下半年当古文吧吧主起,到现在已经两年有余了。自我感觉对吧里功劳很少,苦劳还是有一些的。那个时候大概九百多帖,现在低头看看是九千多帖,总算有点欣慰。我们文化的传统,到了九数,已经是极点。所以只有八卦,到了头就要“剥极而复”了。金庸小说里有一章节,便是写到“剥极而复参九阳”,那是大侠的境界,呵呵。本人担任吧主这么久,古文吧的发展一直平平淡淡,这就需要更有能力的人来接替,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我申请辞职,一是担任久了,“树挪死、人挪活”,以后吧里容易出现新气象;一是自己毕竟能力有限,长期占住位置,对古文吧的发展也不是好事。三名吧主中,华之英雄不知何故被百度撤销了,那么只剩下kmvan一位吧主,希望kmvan以及其他有志于担任吧主的吧友能够继续引领古文吧。同时,在这里向正贤、无为春秋恋逍遥、古文少年、论剑问情、古典卫道者、我是栝楼、醴泉侯、L萱、天一用、玄照灯等诸位不同时期的吧友以及隐逸的ip党们并致谢忱。 09年2月
一些不良言论,建议大清良民坚决地制 姜太公《六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吕氏春秋·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慎到《慎子·威德》: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 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 周兴嗣《千字文》: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麻生太郎的题字是否有误?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近日的新春题词,见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sohu.com%2F20090105%2Fn261565580.shtml&urlrefer=eb05c87776c4c6ba0361c4faf580999d 上书:安心 活力 旁边的落款:平成廿十一年新春 麻生太郎 廿在古文字阶段本是“二十”合文,后来是取二的声母、十的韵母合音,但本义“二十”始终未变。如果写“廿十一”年,岂不是犯了大错误。难道是日本用法和中土不同?
来古文字吧求助释文 敝吧有人求释文字,我这方面功底很薄弱,请古文字吧的各位先生们能够来帮忙,呵呵。http://tieba.baidu.com/f?kz=505328180
讨论:关于会员 最近上来,发现会员有审批的一项了,我认为是不是我们吧也要设置会员申请条件呢?比如至少发帖10帖之类。我看到吧内的会员们,有许多只是匆匆过客,甚至一帖未发,这样的会员数,即便再多似乎也没有实际意义。既然有意愿加入古文吧,总应该有起码的参与,才能让人感觉会员是真正的会员而不是摆设,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求助:请问谁有裘锡圭《释“拉杂”》一文? 《裘锡圭自选集——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一书有收录这篇,如果有电子版,能不能提供下载或贴出来以供一观,谢谢
天一用吧友的札记 读古随感 人有妻二,一色妍一貌媸。其对媸者敬爱有加,对其妍者不假辞色。或问其故,其人曰:其美者自以为美,而吾不觉其美矣。其丑者自知其丑,而吾不觉其丑矣。 人貌尚如此,何况其他乎!人自以为是者,则少有赏识者。自觉不足者,则少有轻忽者。
大家认为《【原创】13岁女孩写的地震祭文 》此文能否列为精品?
七绝 汶川祭 生民一向乐樵苏,怎奈威灵降暴屠。天罚亦应磔尸位,可怜万骨夜啼乌。
举报 无故取消贴吧分类 我是古文吧的吧主,1月24号上吧时还发现本吧的分类“文学艺术类作品”正常出现,今天1月27号去吧里就发现古文吧的上述分类无故被取消掉了,请贴吧分类吧给一个说法。如果是管理员要取消古文吧的分类,请至少说明一下取消掉的原因为何,在吧里发一个通告。这样无缘无故不做任何解释就将分类取消掉,让人无法理解。请管理员说明原因!
投诉:贴吧分类无故取消古文吧的分类 我是古文吧的吧主,1月24号上吧时还发现本吧的分类“文学艺术类作品”正常出现,今天1月27号去吧里就发现古文吧的上述分类无故被取消掉了,请贴吧分类吧给一个说法。如果是管理员要取消古文吧的分类,请至少说明一下取消掉的原因为何,在吧里发一个通告。这样无缘无故不做任何解释就将分类取消掉,让人无法理解。请管理员说明原因!
公告:有关“名人堂” 百度新增了这个功能,在本吧这个堂名略作修改。由于吧主只有权限自主添加三个id,因此根据吧中精品帖作者的帖子数为两帖或两帖以上者加入之,排名为系统自动,不分先后。
公告:添加小吧主 本吧只有一名吧主,管理时显不足,故此次添加 华之英雄 和 kmvan 两位吧友为小吧主,冀二位余暇时候可协同管理。
古文吧历任吧主纪实 第一任:嘟嘟跑我本不知晓最早的吧主是谁,有一次偶然看到吧中05年的老帖,一位id叫林雾弥漫的人指责了当时吧主对吧务的不管不问,事在05年9月,就是指嘟嘟跑,事实上这位吧主在04年底注册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也可见古文吧其时的萧条。第二任 古怪文坛这位吧主大约是在06年初开始担任此职的,该吧主曾试图同邻近贴吧发展关系,也制定了相应的吧规,古文吧形制的雏形大约始于此,然而其管理大约是混乱无序的,且同前任吧主一样,似乎是兴起为之,并无多久的热度。第三任 谢逸之谢吧主是之后的第三任吧主,古文吧的淆乱情况至此为之一肃,吧主制订了相应完善的吧规和建议,慎于加精,有效控制了往日“精华”充斥的情况,且吸引了更多的吧友,使古文吧此后得以正常地发展起来。谢吧主较耿直,平时的一些建议看似有点过,其实颇有中节之论;于吧中少言,言必谦逊中肯,毫无伪饰之态,实是个磊落之人,吧中诸友亦所共知。我是在去年的10月申请担任了另一名吧主,由于本人比较疏懒,其实并未尽吧主职,吧中的一些删帖和维护的工作多仍由谢兄代劳,我在此感谢老搭档。谢吧主于07年的7月离任。
警告:不要用类似刷吧的形式发言。 一上来看到这种情况,希望发言者注意一下。
出个对子 上联:青苔蔽榭流连意。
管理员请进 我是古文吧的吧主,从昨天开始发现不能给帖子加精了。一点加精的选项跳出那个小方框后方框里面就显示空白,再没有设置的相关文字显示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王荆公司马君实优劣说 王荆公之变法,以今观之,神策也。荆公之法,以千载之前,阐今世经理,时或籀之,不胜讶异。厥募役之法,以税易役,出亘古之未有,而殷民益邦之功,日稍昭明,其谁可诟之?他如青苗、保马、方田、市易、将兵、免役之属,皆发前人之所无,而臻大治之景略也。新法甫行,应帑藏大阜,天下元元额手而庆之。然其行也,夷富者不义之资,兴黔首足用之给,涑水等人乃不堪。涑水訾詈荆公尤甚。初,余见涑水之通鉴,揆其必磊落人也,不虞遂斯。与荆公札,让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嘻!苟牧守贫民,则何官不可侵?苟绅衿害利,则何事不可衅?苟无病国基,强本惠人,则何利不可征?至如拒谏,群小不思恤于社稷,专务掊取,乃曰荆公拒谏,之辈虽虺蜮莫若矣。及荆公罢,涑水典国,明喻新法之殊胜,乃以一己之私,罔闻故蔽。遂内而尽罢新法,外以西弃边州。宋之积弱,自是不追,猃狁渐炽,比寇使隳。恶!骐骥驽骀,斯可知矣。
古文吧专用陂塘,灌水、广告指定区 若于它处专开水帖或广告帖,可能删除。谢谢。
谁有《铁云藏龟》啊?
哪位大侠懂得写骈赋的详细体格的啊? 若有高人,请说说吧,谢谢了。
好久没去国学吧,怎么三位吧主都不见了??
新宋的最大bug 我看过新宋的前面一部分。作者好像是学历史的吧,所以即便写架空历史的小说,其内容也是非常专业。但是,作者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语言。作者以为把主人公石越设定成一个古代史专业的学生,精通宋史和宋代白话,便可在刚到宋朝之时很方便地与人交流。这其实是绝不可能做到的。原因就在于虽然你知道那时的事,熟悉并且会使用那时人说话的语法语句,但是你会发现自己还是完全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宋代的字音远不是现代的字音,宋代的开封话远不是今天的开封话。看来作者不了解汉语音韵学,今天我们的发音和唐宋时代的发音早已很不一样了,正如唐宋人的发音和秦汉人的发音不一样,是同个道理。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读唐诗宋词,为什么有些诗句老是押不了韵的原因所在,不是古人没有押韵,是今人的语音变了。而书中的石越一开场,站在汴梁城外,便自信地用着宋代白话,却操着现代语音,能和宋人交流吗?当然不可能。建议作者把主人公的能力还要修改一下即多加一项:主人公还了解古音韵学,懂汉语的中古发音。这样的话,交流起来才不会有什么问题。同时也能增加真实感和说服力。
七律·子夜偶得 泥淖未除知势蹙,权当闭户览书评。人间十月寒潮至,虚室四维戾气行。叹服故人多轩冕,嗤讥我辈少才情。惟余几札残书简,始悟渊明事作耕。到古诗吧坐坐,呵呵~
三国演义插曲卧龙吟(孔明出山)音质清晰版下载 http://www.heykey.net/media/WoLongYin.mp3这是链接地址,用迅雷下载即可。
请吧主将古文吧列入友情贴吧吧 如题。
对文言文有兴趣者可去古文吧一观
吧主请进 吧主可否将古文吧列入友情贴吧啊,谢谢~
神剧中的地名 柳州即是今广西柳州市,属于岭南道。江州即今江西的九江市,属于江南西道。
管理员请进,问个问题! 我发现我的id的“上次访问时间”怎么就一直定格在11月17号?而实际上我在前几天都有上过线并且有贴吧发言的时间纪录,这些都是显示正常的。但是今天看一下“上次访问时间”,还是显示11月17号的时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是不是被人恶意更改了啊?这是显示的上次访问时间的页面:http://hi.baidu.com/%BA%D3%B6%AB%B5%C0%D0%D0%BE%FC%B4%F3%D7%DC%B9%DC/profile 而我的贴吧发言:http://post.baidu.com/f?ct=352321536&tn=baiduPostSearch&rn=10&pn=0&lm=65541&kw=&rs2=2&myselectvalue=2&word=江南道安抚使 这个纪录早就超出11月17号了,但是访问时间纪录似乎定格了,一直不变的。不知怎么回事?
管理员请进,问个问题! 我发现我的id的“上次访问时间”怎么就一直定格在11月17号?而实际上我在前几天都有上过线并且有贴吧发言的时间纪录,这些都是显示正常的。但是今天看一下“上次访问时间”,还是显示11月17号的时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是不是被人恶意更改了啊?
唉,古文吧真冷清啊 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