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雅音306 和雅音306
关注数: 5 粉丝数: 67 发帖数: 5,925 关注贴吧数: 10
【定弘法师】末学以凡夫俗情的测度,一般的人看学佛者 定弘法师:末学以凡夫俗情的测度,一般的人看学佛者,每天青菜豆腐、豆腐青菜,实在太无聊,往生以后去极乐世界也是青菜豆腐,还不如娑婆好,好好玩、好好吃,肯定不输给极乐世界,如此这般该如何是好?这个问题可能也是示现出来,这是有一部分人不了解佛法的真谛、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他就有这些问题。我们学佛目的是为了第一求解脱,第二求成佛。解脱就是讲我们离开六道。六道的因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来六道?佛告诉我们,因为有贪爱,因为有爱欲。这个爱欲包括财、色、名、食、睡,所谓五欲,你就会感应来六道。如果爱欲心重,你的生命层次就低,甚至到三恶道。像刚才讲的地狱众生,那个爱欲心是很重很重,重到他自己没办法控制,完全就是业力支配他,所以他受无量劫的痛苦。爱欲心轻的人他的生命层次就高。天道的爱欲心是很轻微的,你看男女之间的爱欲,天道,愈往上层的天,爱欲心就愈淡。你看忉利天以上,夜摩天,男女之间这个爱欲,碰到了身体就完成了;再往上,兜率天都不用碰到,互相的微笑,就没有了,所以他愈往上愈淡;到最后,超离欲界了,到色界的时候,爱欲心就完全没有了,就伏住,烦恼伏住了。所以三界六道里面,爱欲愈大愈重他就愈苦,爱欲愈轻就愈快乐。所以爱是苦本,欲是苦本。
道证法师:广钦老和尚的故事—来讨债的婴儿 广钦老和尚的故事:来讨债的婴儿!一代大德上广下钦老和尚,大家赞誉他是“佛教界的国宝”,宛如阳光慈悲普照一草一木。道证法师讲述 吃素而长寿健康的人,比比皆是,像虚云老和尚、广钦老和尚、雪公老恩师都是“人瑞”,而且活跃无比,世鲜能及。而说吃肉患病短寿者更多不可数;且吃素本非为求长寿,而是不愿为个己三寸舌头的短暂享受,去加给众生丧命的恐怖和锥心的痛苦----每一头待宰的牛都流泪发抖;每一只被捕的小鸟都有在窝中苦苦盼它归来的妈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欢呼着“太好了!我要去做红烧鸡了!”然后自己伸长脖子等砍头拔毛的鸡。就如末学每一位病人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苦痛,每一只动物面临死亡也都颤抖,假如我草菅人命,漠视病人的痛苦,病人一定不会原谅我;同样的,假如我们漠视其他生灵的痛苦,他们也不会原谅我们,你啃他一条腿,他也会设法让你断一条腿,就这样冤冤相报,作怨亲债主,永无了期,其间血肉模糊,痛苦无边! 末学听一位法师说了一件真实之事,有一天几位大人抱了一个襁褓中婴儿来拜见上广下钦老和尚,婴儿眉清目秀,面庞长得非常可爱,大家见了都欢喜逗她,惟有老和尚脸一沉,向弟子说:“要来讨债的!(指婴儿)”大家不懂,老和尚便告诉来人说:“你们做冷冻鸡生意对不对,看看这婴儿!”婴儿的父母流着眼泪承认,并打开包里孩子的衣被,赫然!可爱的脸蛋之下竟是畸形如鸡的身体! 老和尚力劝来者改行,他们说:“已费了三千万在设置冷冻器上,很难改……”末学心想,由这生意所赚得的,末了可能不够付这孩子的医药费,更无法弥补流失的眼泪,(因末学很多病人有此状况)。然而大多数人,宁可日后赔财受苦,又赔出一生幸福,而不愿放下眼前小利,和口腹之欲,老和尚明眼人,一瞥便已看透这因果,诚恳相劝,然而几人能信受奉行?世人多求佛佑,却不信受佛语,不是很奇怪吗?
净空法师:我母亲想吃鱼,我就让厨房买鱼给她吃 问: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他说我没有接触过学佛之人时生活很简单、快乐,可是自从接触过学佛的人之后,发现和他们相处生活变化太复杂了,甚至於连什么锅碗瓢盆都不能碰,这个不能吃,那个不如法,我正在犹豫是否进入佛门?   净空法师答:这个初学佛的人有这些问题,胡小林居士讲过,讲得很清楚。他初学佛的时候把他一家人都吓坏了,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碰,说他家人都在造业,将来都是三途果报,把他父亲、母亲都吓到了,把他看做一个恶神看待。听说他要来了,那个桌子上的菜有鱼肉,赶紧藏起来,别让他看见。所以以后,也是偶尔的一个机缘,他来到香港,看到我母亲的照片,那时候到香港,第一次见面,三十六年,断绝音讯三十六年,我在香港讲经,我们在香港见了面。见面的时候我就告诉胡小林,我说老太太难得,很镇定,见面没有激动,我在讲经,她听经,听完之后态度都很安详,我说很难得,生活住在道场,吃饭的时候,我问她想吃什么?她想吃鱼。我就让厨房买鱼,每餐饭都摆在她面前,她吃,她看我们大家都吃素食,住了一个星期,回到上海之后她就吃长素了。要她自动发心,我们不能劝她,苦了一辈子,想吃一点鱼还吃不到,那怎么行?胡小林听了这个话才开悟,原来是这样的。我说你回家千万不要去障碍你父母,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所以以后关系处得非常好,父亲、母亲对佛法很感激,没有想到学佛这么好,学传统文化这么好,在他老朋友当中他就宣传开了。没有障碍,哪有那么些障碍?
蔡礼旭:求子三要 “求子三要”,要求个好儿子,是有方法的。第一,“敦伦积德,以立福基”。我们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那些留名青史的圣贤,他的后代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不衰,那不就是因为他自己真正落实伦常、积了很厚的德所感召来的嘛。另外,他也留下了好的榜样给后代学习。第二,“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有朋友看到这三条说,哎呀,我来不及了,孩子都大了。学东西不要只为自己,是吧?有人还没孩子,赶紧去告诉他们。这一念心,你跟你的后代就有福了。我有个朋友,孩子比较大了,他才有这个认识,走到哪,跟人家讲《弟子规》讲到哪。人家帮他剪头发,他就跟人讲《弟子规》。理发师怀了孕,听他一讲,开始给小朋友听《弟子规》的读诵。后来这个妈妈说,孩子生出来挺乖的。请问,他有没有功德?有啊,他尽心尽力,就是圆满,量大福大。 第二,“ 保身节欲”。这一点,现代的人不太懂,都相信西方的说法。其实人体是协调的,是很微妙的,就是一个小宇宙,非常地精密。所以男子的精气跟女子结合之后,可以变成一个人体。所以不是只有分析,只有蛋白质,只有什么成分而已,那看得太浅了。但现在健康教育就是这么教,所以就非常地纵欲。很多没结婚的青少年都不懂,结果就因为不珍惜精气,身体垮掉。彭鑫博士举了几个案例。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学生,看起来就像一个老头一样,都有点秃头了,身体非常不好,他就是不懂得养精蓄锐,精气从十几岁就开始消耗了。所以说实在的,这些道理不懂,第一个,男人几乎找不到寿终正寝的。第二个,生不出真正健康的后代。身体健康,才能给孩子好的基础。夫妻都是一样,不要身体不好,就急着怀孕,要先把身体调好,“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三,“胎幼善教”。好的德行感应好的后代,再来,还要注意先天,夫妻要把身体给调好。然后是胎教,还有三岁以前的教育。孩子刚生出来,眼睛水汪汪的,看什么都很敏锐。他虽然不会讲话,但都在学习了。所以这个时候,母亲的风范就很重要,包括家里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都在观摩,都在效法。所以真正仁慈的父母、长辈,一定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来。这三年的根基扎牢了,哪怕社会风气不好,他也不容易随波逐流。
蔡礼旭:两个人相处不来,分开不是更好吗? 潘耀明先生:两个人相处不来,分开不是更好吗?  蔡礼旭老师:这就要看,现在不合适,是现在的结果,但他们为什么要结婚?再往前推。除了特殊的原因(如数十年前中国大陆的情况),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是谈论感情,是先相爱,后结合。既然是由相爱而结合,后来为何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就是人的修养问题。我们看过太多,认为离婚后,另换一个更好,这样就往往离合几次。他们不理解,人生所遇到的人,都是在提醒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当然,我们不是要回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不过有一点必须知道,就是一般情况下,父母的人生阅历、看人的能力,一般都超过孩子,而且一个人,在十多二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定性,很容易情感波动,所以一定要有朋友、长辈提醒。除非他的判断力很强,否则一般都会被情感掌管着。结婚有厮守一生的道义,不应有离婚的念头。但现在的结婚是什么?喜不喜欢,是情感上的东西。念头中有“不喜欢可以换”,这种心态才是最核心的问题,现在人们看事情都看得太浅。要知道情感是很短暂的东西,激情撑不了几天。因为相处,彼此付出,产生出道义的结合,包括生儿育女,彼此孝顺对方的父母等,都是感恩的。可现在结合后,两人不孝顺父母,又不生孩子,反正不高兴就离婚,像没有什么大不了,那是情欲在起作用,而情感缺失,令婚姻随时可变。中国五千年从未听过早上结婚下午离婚的,现在已有很多这种情况。潘耀明先生:那是不是应恢复古制?蔡礼旭老师:这强求不来,民主社会嘛,不过愿意的人都一定能做到。很多事情看上去很复杂,其实不是。以婚姻来说,当两个人为情欲而结合,会非常有期待,所以落差会很大。如果是道义的结合,就会互相珍惜对方的付出。真正能让人回味的,是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而非激情。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跟激情很有关系,只要是在大都市生活,受利益思想影响,离婚率都很高,因为都物化了。 
净空法师:设身处地替人想,这是菩萨 问:道场大众用餐本有固定时段,请问如果在非用餐时间,有新来的同修,或者有个别情况,希望在道场用餐,而道场本身也有多余餐点可提供。请问道场是否可行方便供养同修?或应坚持非用餐时间不提供餐盒的做法?   答:这个事情是个慈悲心的事情,老祖宗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佛常常教我们设身处地替对方想,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我今天是个新到道场来参学的同学,到这个地方你们吃饭吃过了,我没有吃饭,我希望是怎样的?希望道场照它的规定,还是希望道场能方便给我一个饭盒?你从这里想,问题解决了。所以处处为别人想,天下就和睦相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处处坚持自己的原则,是不是正确的?是正确的。但是佛每条戒都有开缘,不是死板的,这是佛陀令我们尊敬的地方。连杀盗淫妄都有开缘,如果说是死在戒条里面,一定要这么做,决定没有开缘的,这是犯戒,不是持戒。戒律是应当开的时候开,不开就犯戒;应当持的时候持,你要是开了就犯戒,这是智慧。但是现在问题是什么?现在大家没有学过戒,也没有人讲戒,根本就不懂,这就叫迷惑颠倒,迷惑颠倒做错的事情就太多了。造作的罪业统统有果报,不能说我不知道我就没有罪,这是讲不通的;不知道罪轻,知道,明知故犯罪重,统统都有罪。
证严法师:一念之差解开冤结 有一则简单的故事:在某乡村,有一户老人家的隔壁有一间大猪舍,猪舍里有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猪。老人每次经过猪舍,那头猪看到他,就会露出凶恶的神情,作势要攻击老人。老人看到猪的模样很害怕,都要赶紧冲过去。因为猪舍是老人每天外出唯一必经之路,造成他出门时都得探头看那头猪是否在睡觉?唯恐看到猪凶恶的模样。  有一天,老人想:“我到底和猪结了什么怨仇?每次经过,它总是对我不友善、阻挡我的去路。”一时恶念心起就想:”好吧!我就买下这头猪把它杀了,吃个过瘾!”果真,他花钱买下了这头猪。  但是买下之后,他心念一转又想:“佛法讲因果,起心动念无不是业。这头猪对别人都很温驯,对我却很凶恶!佛陀说:‘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也许是过去我与它结了恶因,现在才有这么不好的缘。冤可解、不可结,不如将它放生吧!”后来,这头猪就被送到寺庙的放生园。  经过几个月后,老人到放生园看这头猪。猪看到老人来了,好像见到大恩人一样,围绕在他前后,向他表达内心的感恩!老人深有所感地说:“幸好我能及时将嫌恨、报复的恶念消灭,生起善念而得解冤释结。”  这是一则浅显易懂的故事,但富有很深的道理。一个人如果能在烦恼中及时生起善解、包容之心,化恶为善,就是造福啊!世间有很多事,是因一时的心念偏差而造成遗憾!甚至,一生的道路受到很多的障碍。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烦恼。能在日常中把生活、事情单纯化,就能道业精进、烦恼消除!烦恼不能累积在心中,时日于无形中过去了,烦恼也要随着时日而消逝,这叫做“灭烦恼”。如果让时日空过又累积烦恼,就是业障。  芸芸众生常有疑问,要怎样才是精进?要怎样才是真修行?其实简而言之,“把握现在”就是真精进。有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境时,一味地在内心懊恼也只是浪费时光!  时日易逝,而一切道业的成就都需要靠时间来累积。我们若想诸事如愿,唯有把握时间及时付出、及时改进,才能精进再精进! 
证严法师:善小而为,无量功德 曾经在法国巴黎的一处车站,由于一位青年没有车票而闯关入站,经收票员发觉,在阻止过程中产生冲突。不料这一冲突,却导致车站暴-动。善小而为 无量功德自古以来,因小小的火花演变成不可收拾的灾祸,不知凡几?因此,佛陀教诫我们,切莫轻视小恶而为之。须知天知、地知,自己的良心也知;除非己莫为,若要人不知,很难。最重要的是,莫轻善小而不为,只要一念善心起,尽一分善行,或者一句好话等等,都是功德无量。其实在我们周遭就有很多善良的人。譬如高雄有位老先生因为看到《静思语》心生欢喜,于是密密麻麻地抄写在车上;他认为藉着开车,就能让人有机会看到或运用到好话。在台中有位好老师,他所教的学生多半是学业成绩不理想的;为了勉励学生,他每个月都从薪水中拨出十分之一作为学生的奖励金。尽管学生难教,迄今已退休十多年,他仍按月提拨退休金勉励学子,坚信再调皮的学生,都需要爱的鼓励。另有对夫妇开了一家书店,将每天的第一笔营业所得,无论多寡都代捐给大爱电视台,并且将捐款收据邮寄给客人,以求征信;渐渐地广为流传,不少爱心人士都来抢做第一位消费的顾客。可见一个微小的善行,也能带动许多人行善。还有一位慈诚队开了一间咖啡屋,只要顾客响应日行一善,就可以喝到免费咖啡。他也时常和顾客分享自己在医院当志工的所见所闻,诸如抽菸、喝酒、吃槟榔的种种害处,以及病患如何受病魔折磨等。有些顾客喝完咖啡,这些话也听进去了,离开时还将菸、打火机都留下来,表示从今起要戒菸。在我们的社会,处处都可看到善良的民众,令人感到很有希望。佛陀教诫我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我们日日都要戒慎虔诚,时时在内心培养善念种子;进而汇聚人人善的种子,播撒与灌溉,无论是否长成大树,即使是小草、小花,都是美好的人生景观,也是世间美景。
证严法师:时刻戒慎虔诚,造福人间 时间分秒流逝,人生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一天;每一秒钟,也都是唯一的一秒钟;每一秒钟的过程中,都有一大事因缘。因此不论是再短暂的瞬间、秒间,都要慎重认真,好好利用。切莫迷迷茫茫、不知不觉,让时间白白流逝。 人生一切困难,难在人心自我障碍,使得事事困难、步步困难。其实人人都有无限力量,若能调伏自心,发大心、立宏愿,难行能行,自然就能克服种种困难;反之,心不调伏,哪怕很简单的事情,也会自我障碍,变成很困难。 「法」譬如船,可以将人从凡夫的此岸,度到圣人的彼岸。人人都有清净觉性,都可以自度;但坐着听法、没有投入去做,难以体悟。若能用单纯的心,精进投入付出,即使做得汗流浃背,却能体悟到轻安自在的法喜,不只自度,且能度人。 人间共业牵引,即使无法为天下做什么事,至少可以把自己的心调好。无论点、线、面,都是从最小那一点开始—最小的那一点,就是他、你、我的一念心。人人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要谨慎。 人生能平坦无阻,是幸;顺畅无难,是福。能时时刻刻平顺安度,就是幸福;幸福的人生,要事事感恩、分秒感恩。 有福生在平安的地方,期待人人发好心、立好愿,恒持当下好念,时刻戒慎虔诚,造福人间!
净空法师:你有福报,他就来照顾你 1 大经上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他从什么地方看出平等?就从这个地方。 2 每一个众生,不管你现在是行善做恶,不管你在六道里头怎么轮回——你来生上天堂也好,堕地狱也好,最后你都要成佛,只是成佛时间早晚不同而已,所以佛法里面讲的是真平等,不是假平等。 3 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恭敬,跟对诸佛无二无别;佛对于一切众生的供养,也跟对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今天我们要问,世界上苦难的人很多,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佛菩萨为什么不来供养?佛经上讲这些话有没有矛盾? 4 佛菩萨是真的平等供养,虽然他全心全力为众生,还得看看众生有没有福报享受——供养你,还要有福享受,没有福享受不行。 5 过去有个同修告诉我,他说在文革期间,那个时候斗争非常严重,有个仆人清算他的雇主,把他的财物统统夺取,他看到这个财主家里有很多高丽参,平常他们吃不到的,这一下好了,统统拿回去,煮一大锅,家里人都吃,好像第二天就死了。 6 没有福报,把那些高丽参一餐吃掉,不是死路一条吗?所以佛菩萨度众生非常慈悲,看你福报有多大,你有福报,他就来照顾你;你没有福报,这个时候让你多受一点苦难,先消你的业障,然后慢慢再帮助你。 7 业障没有消除,想帮助你,不但帮不了,还增加你的罪业。为什么?你会谤佛、谤法、谤僧,那罪上加罪。他就在旁边看着,等待机缘,这是慈悲到了极处,不是不照顾,不是不帮助。 8 我们对于佛菩萨的教诲真诚恭敬,依教奉行,无论在什么地方,遭受什么样的苦难,决定得佛菩萨的帮助,所以要明理、要有信心。
净空法师:听经听不懂用“我的业障重”这句话来搪塞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298集 2013年5月12日讲于香港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你就能证入,你能听得懂,就在当下。唯有诸佛乃能知之,为什么?诸佛彻底放下了,能知就是他全看破了。我们今天麻烦就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大乘教把整个宇宙、万法究竟是什么,怎么回事情,确实讲清楚讲明白了。虽然讲清楚讲明白,我们真的听不懂,展开经本看不懂,真的,不是假的。用心听讲听不懂,这种状况之下,一般人只有一句话搪塞掉了,“我的业障重”。是没说错,是业障重。什么是业障?“放不下”是业障,“没看破”是业障,这是不假。佛教我们看破、教我们放下,我们总是没有在这上下功夫,肯在这上下功夫就得力了。我能看破多少我就放下多少,这种人叫真修行,叫真干。你放下这一分你就提升了,你就又看破一分;把你看破这一分再放下,这又提升了。早年章嘉大师教我这个方法,他老人家讲,大乘佛法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用的这个办法,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转过来又帮助你看破,相辅相成,达到如来地。你要不放下,你就永远停留在这一层,上面能不能看破?你没有上去你怎么知道?必须放下这一层,你才能达到上面一层,所以不放下不行。我们现在立足点,基本的这一层,这最难放的。这个最难放的,我们讲六道,这人道,对这个人道有很重的情执,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不能提升。天道我们就不清楚了,放下人道才看到天道,放下天道才看到声闻,放下声闻才看到缘觉,放下缘觉才看到菩萨,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最高的一层妙觉如来。我初学佛,对经教没有涉猎过,大师用的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叫“看得破”、“放得下”。用佛学的名词就是“止观”,“看破”是“观”,“放下”是“止”。贤首国师《修华严奥旨》,方法里面给我们讲“五止六观”,他是从放下下手的。这两种方法从哪一种下手都可以,一般说,烦恼障重的人要从“放下”先下手,所知障重的人要从“看破”入门。人都有二障,这是佛有方便,有善巧方便,这种善巧方便唯有诸佛能知,没有见性的菩萨他不知道,见性的菩萨他知道了。“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你要问为什么,佛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这是问。世间人做一桩事情,有他的企图、有他的目的,佛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佛决定没有自己,佛决定没有名闻利养,佛来干什么?“唯以一大事因缘”。“一大事”,教众生转凡成圣,为这个来的,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圣。换句话说,佛来帮助一切众生成佛的,因为你本来是佛,所有一切的教学设施都是这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佛是什么?佛是个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报。我们在分享之前,先念三遍三皈依,三皈依里头第一个,“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是什么?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福德。“足“是满足,就是圆满。智慧圆满了,福德圆满了,这叫”二足尊“。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跟他一样圆满具足,可惜现在迷了。虽然迷了,你的智慧福德有没有丢掉?没有,统统具足,跟佛平等平等,只是不起作用了。为什么不起作用?你不认识它,就这么回事情,你迷了,不认识它。你所认识的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认识这三个,这三个起作用。天天管你的事情,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都它在管事,管得你生烦恼,管得你不自在。许多人不认识佛法,如果认识,你说佛法多可爱、佛法多好!佛法教我们不要听那三个,“妄想、分别、执着”,别听它的,要听自己,自己的法性是智慧、是福德,它就会现前了。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