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雅音306 和雅音306
关注数: 5 粉丝数: 67 发帖数: 5,925 关注贴吧数: 10
广钦老和尚: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人善人,都当做没听到、没看到,收摄六根不外驰。只有那些没功夫的人,才整天窥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计较。    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要顺别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着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业障、开启智慧。   对于他人的侮辱,能忍下来,便是我们的福报,以后还会慢慢地开智慧,忍辱也是在开我们的智慧。    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对厨房的饭菜,如果嫌好嫌坏地挑剔,自己本身会损福,反而还增加煮的人的福气。    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见生欢喜,亦可感化人。    任何横逆,就如同钱要让你赚,你不要,就是说境来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烦恼。   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会进步,就是自己对,也要向他忏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打击我们的,你以为他是坏人,但是在修道来讲,是有帮助的,内心要感谢他。那是西方钱,你不会赚,反而跑去哭。    受了别人的攻击或批评,我们当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还要感到庆幸并感谢人家。    忍辱即智慧。    夸我们的,赞美我们的,那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否,这才是真正明师。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当我们受到刺激时总会想:“这么瞧不起我,我就做给你看。”拿出这个志气来,成就已经在望。    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刘余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修养的品德   中国古人他经过,观察自然界、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他就提出了十二个字,做为人身修养的品德,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提出这样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因为一方面它可以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确立一个一以贯之的价值存在,也就说如果社会上没有一个普遍的价值观,那就会人们出现了《墨子》上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也就说当社会上有一个人,会有一种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当社会上有两个人,就会有两种不同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而当社会上出现了十个人,就会出现十种不同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这样就会让人们以“我喜欢,我高兴,我愿意”,做为评价自己行为的标准。所以在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中,他讲了个例子,可以对这句话做个最好的阐释。他讲到美国曾经对自己的八千名中学生,进行了一个抽样的调查,结果这八千名中学生,有百分之七十一的人考试做过弊;有百分之六十八的人,曾经动手打过人;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曾经在商店里偷过东西。但是最后一个题,当他们被问到你认为自己的道德高尚吗?结果出乎意料的,居然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中学生,都选择了认为自己的道德是高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在美国都宣传的是自由平等,所以人们都是以“我愿意、我高兴、我认可”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不觉得考试作弊、动手打人、在商店里偷东西,是道德不高尚的表现。  所以确立这种一义价值的道德观,确实可以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给予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在学校里所宣讲的,家庭里家长所教诲的,还有我们社会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不一样,甚至於相冲突的话,那就不可能树立起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共同的价值观还有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为法律的制定和制度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灵魂。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强调制度建设,强调法制观念,但是法制和制度并不是为了法律而法律,为了制度而制度。这些法律和制度的背后,都体现和维护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价值。我们看西方的价值,它制度的设计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他们所有的制度框架都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我们说这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并不足够,为什么?因为它虽然维护了公平正义,但却不能够引导人们具有团结互助、仁慈博爱的道德平等。所以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同时也可能是个人情冷漠、精神空虚、道德违背的社会。所以在西方我们看到,在法律所管辖之外的反社会行为比比皆是。  
陈大惠:深入剖析德行与福报 我有一个俗话供养给各位,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人贵自知之明。西方人不讲这套,他讲什么?无限制刺激你的能力和欲望,让你得到无限多。所以我们现在企业家的理念是什么?利益最大化,他要最大化,他没有一个顶级,只要是无限的多。这里面就出现了个什么问题?我就讲这句话我不知道各位能不能理解,你有那么大的福报吗?这个话很重要。你当父母的,当爷爷奶奶的,如果你要是不把这个话常跟自己的孩子讲,那你纯粹把他往火坑里推,把他往灾难里头放。福报,我们讲是一个结果,它是一种结果,你看有的人他一提拔上来,好,现在是从一个县长提拔到当副市长,一提拔当年就出车祸死了。而有的人是一提拔上来马上就是癌症爆发,然后当年就不行了;有的人是一挣到钱一多,马上他灾难就出现了。这跟我刚刚讲的历史上的,那是真正的史料,那不是传说,当年就死。为什么?所以中国古人告诉我们,还是讲温良恭俭让,其中一个什么?福报,福报就是我们的享受。譬如我吃得好,我穿得好,我能有一万的不穿一千的,能吃十万的我不吃两万的,这些都叫福报。中国人讲什么?惜食,珍惜的惜,食物的食。惜食、惜衣,就是我们穿的衣服,你要珍惜它,不为惜财,不是让你去爱惜钱财,人贵惜福。惜食、惜衣、不为惜财,人贵惜福,你得积攒自己的福报,这个话可不是封建糟粕、迷信,你可以以身试法。
在佛教护法中,关羽是一位很重要的护法神 不能轻慢神,也说关羽 在佛教护法中,关羽是一位很重要的护法神。很多人把关羽当成了财神,拜关羽等于拜财神。而其实,关羽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让你发财,而是体现一种天气之间的浩然正气。我们拜关羽,要学习他的忠义仁勇的精神,这才是佛弟子拜关羽的目的啊。 一般寺院都供养韦驮菩萨和关羽。关羽在儒家,被称为关圣人。在道教被称为关帝,关圣帝君。那在佛教,被称为伽蓝菩萨。可以说,他是少有的三教都崇奉的。他为什么会护持佛教呢,这和智者大师有关。据说关羽死后,他的魂灵仍然能作一些善事,包括降伏恶龙,为众祈雨等。直到了唐朝,智者大师到了玉泉山,在打坐,关羽就来了,智者大师就给他受了幽冥戒,关羽发愿要护持佛教。因为这个因缘,关羽成为了佛教护法神。 又说,关羽其实是古佛再来,是伏魔大将军,来到中国示现一个忠义仁勇的形象。人活着,就要正气。那关羽刚好符合正气形象,你看曹操要害他,让他和他嫂嫂在一间屋子里。那关羽呢,秉烛读春秋,很多寺院供养都是关羽读春秋的儒者的形象。讲的就是这个故事。那曹操对他有恩,他在华容道义放曹操,这表现他的义。他对汉室忠心耿耿,表现他的忠心。过五关斩六将,表现他的神勇。所以,我们拜关羽时,不要只想到财,应该想到天地的正气。每天在伽蓝菩萨前点灯,都可以祈愿天下人都具足正气正义,护持三宝,要这样子发愿,很好。 不仅佛教对关羽很崇拜,那民间更是崇拜。比如演关羽戏的,要上脸谱前,要到关帝前上香。画了脸谱后,别人就当他是关羽了,不能和他嬉笑。有这个规矩。这表示对圣人的一种恭敬。 那佛弟子也不能轻慢说,他们是神,是鬼神,六道凡夫,我不拜他。拜一拜也可以,不要皈依鬼神就好,拜是一种恭敬嘛,你看常不轻菩萨,见到皈依三宝的,都拜。佛弟子要恭敬一切恭敬,乃至鬼神,而且这些神,他们的福德,正气都比人足,护持佛教的心,甚至比我们还恳切。不能轻慢他们。佛弟子要谦卑,傲慢很容易遭到障碍。古人讲的,德重鬼神钦,德行不好的,鬼都看不起人,更何况说神。 中国人拜神,都怀着一种贪求心来拜,这样就不好了。比如城隍土地,他们能做城隍的,都是在人间有正气的,比如文天祥,岳飞,这样正气凌然的人物。或者他们为了一城的百姓,牺牲了自己,死后人们为了感恩他,就把他供养为城隍。这里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要把他当成贪心的对象来求,这就是不好了。  
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心存善念 多行善事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一间房也没有了。”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同情地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 后来,好心的侍者将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的住了下来。 第二天,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对他们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房间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如此。侍者自己就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夜班。 两位老人十分感动,说:“孩子,你是我们见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你会得到报答的。”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 没想到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并有简短附信,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他来到纽约,按信中所标明的路线来到一个地方,抬眼一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耸立在他的眼前。 原来,几个月前他接待的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他们为侍者买下了这座酒店,深信他会经营好这个酒店。 这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尔顿饭店首任经理的传奇故事。 【感悟】 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你是否愿意停下来为他们想想办法?或许在不经意间,受帮助的不仅是别人,而且还有你自己——爱加上智慧原来是能够产生奇迹的。其实任何一次助人行为,都是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怎能不出于自愿?心存善念,多行善事。我们就是自己最重要的贵人。  
净空老法师的六句话,多么慈悲的教导啊! 我写了六句话,诸位都看到过,「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赶我们走的,毁灭我们道场的,是我们的恩人。我们做得不错,做得很好,就像三武一宗一样,把佛法灭掉来考验佛弟子,你们是真佛弟子还是假佛弟子。真佛弟子不争,假佛弟子一定抗议,一定要告状、要争夺,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你没有放下。我们永远要记住,这是给我们的考试,看看我们学习的功夫够不够,功夫不到家不来考试你,功夫到家才来给你考试。所以我这个六条。 第一个「感激斥责你的人」。他来批评你,他来指责你,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合情合理,统统接受,没有话说,为什么?「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在这时候看你有没有定功,你是不是心浮气躁,是不是愤愤不平,那没用,你考试得零分,你失败了。看看你有没有智慧,定生慧,心里有情绪,生烦恼,不生智慧。我们如果用这个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你的道业、你的智慧天天增长,那就是惠能大师的话,惠能见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么晓得他常生智慧?批评他的人太多,骂他的人太多,瞧不起他的人太多,轻慢他的人太多。没有念过书,是个樵夫砍柴的,到这个寺院里面来,谁瞧得起他?他能够说一句他常生智慧,你就晓得,他什么都能忍受,而且怎么样?笑面对人。 人家给他批评一番,无理的批评,错误的批评,他还谢谢人家指教,这个了不起。到以后知道他是大彻大悟的人,你说那些当年批评的人心里惭不惭愧?才想到那时候恶言恶语恶态度对待他,他对他那么恭敬,菩萨!要学!你的定慧在哪里长?就在这个地方长。无缘无故无理的羞辱你,在这里头成就你的定慧,你要不要?你听了很不高兴,还要发脾气,还有怨恨心,甚至於还有报复心,完了,那错了;有报复心,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个不能不懂。
慈悲是巨大的能力   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俗人的讽刺与挖苦,以包容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过。以前曾听一些出家人说过:慈悲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人世间对物质利益与名誉的追求之中,根本无法去理解和体会慈悲的真正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改变自私自利的后天形成的观念,就无法做到慈悲待人。慈悲的心可以沟通无限的能量;慈悲的行为可以引发无限的能量;慈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能获得的能量就有多大;一个人如果慈悲心常在,那他的心量也能像宇宙一样博大,他就会拥有无坚不摧的巨大能量;一个人修炼到真正放下生死的时候,心中怀着的是永恒的慈悲。人世间的以恶治恶,无法起到根除邪恶的效果;当一个人能用他的慈悲心去感化敌人的时候,那种能量是比刀剑更强有力的武器。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俗人们的讽刺与挖苦,以包容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过失,不急不躁,忍辱不辩,对众生之苦充满恻隐与怜悯之念,淡然而无畏,慈悲而祥和,那就是觉者永恒的心态。慈悲待人并不需要过多的话语,微微一笑就能把慈悲的善念传达给他人。慈悲是一种真实的能量,它能溶化人们内心的冰雪。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隔阂,无论人们如何用人的办法努力去消除,都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这是因为人的办法缺乏能量。但是慈悲的力量却能化解一切冤结,使人世间的一切因果回到善解。慈悲之光胜过千言万语,它能使心灵之间的怨恨与间隔顿时消失于无形。慈爱众生并给予其快乐,称为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称为悲。救度他人的灵魂使其不致堕落,就是对众生的最大的慈悲。慈悲是完全放下自我为他人着想的一种境界,也是修炼人彻底放弃情欲之后所产生的纯净善念。慈悲之光威力无比,它能融化人世间一切不善的物质,照亮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慈悲能唤醒众生内心深处的善念。一个修炼的人即使身陷魔难之中,慈悲也能在瞬间成为他最有力的法器,铲除邪恶,救度善根尚存的生命。心怀慈悲,正念正行,无往而不胜。
星云法师:做个打不倒的人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壳。"身上的壳虽不美丽,虽很笨重,却是你自己的安全保障;嫌弃自己,羡慕别人,哪里会成功呢? 人的一切操之于自我,别人给予我们的福乐不可靠,必须自我肯定、自我进取、自求多福;唯有自己先倒下,才会被人打倒,要相信命运操之在己。人从出生之后,慢慢感受到人间的许多问题,像生老病死的问题、人我是非的问题、贫富贵贱的问题、烦恼得失的问题,此外还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感情、人事等诸多问题,有些人很容易就被这些问题打倒了,有些人则不然。那么,必须具备何种特质才能成为"打不倒"的人呢? 一、做一个骨气硬的人。有的人"人穷志不穷",做人很有骨气,不向环境、困难屈服。有骨气的人,为人尊敬,为人信赖,为人看重;有骨气的人,不会被人打倒。 二、做一个耐力强的人。人要有力量才不会被人打倒,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耐的力量。耐力强的人,不因一时一人一言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当然也就不会轻易被人打倒。参加马拉松赛跑的选手要靠耐力才能到达终点,任何竞赛,除了靠智能、武器来致胜,耐力才是别人打不倒你的主要力量。 三、做一个勇气足的人。懦弱的人很容易被人打倒,甚至有的人不等别人打,自己就先倒下来了。其实人是不应该被打倒的,只要你有勇气,什么样的难关不能通过,什么样的苦难不能担当呢?松竹梅都要经过寒霜雨雪的考验,人有勇气和困境奋斗才能生存。 四、做一个眼光远的人。有的人之所以不会被打倒,因为他有胆识,有远见。他看得远,看得高,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能够掌握先机,把握机会,而且能进能退,能前能后,能有能无。即使遭遇挫折和打击,他心中坚信雨雪总会停止,春风一定会到来,如此,怎么会被打倒呢? 五、做一个脚步稳的人。做人必须自己站稳立场,才不会被人打倒。武术行家能够蹲稳马步,就不会被对方击倒;搞政治的不贪污、不做亏心事,就能"夜半敲门心不惊"。所以,要不被人打倒,先要自己不做易被人打倒的事。 六、做一个信心坚的人。信心坚固的人,不容易被人打倒。人要对自己的言行有信心,对自己的作为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信心。如果对自己缺乏信心,不需要别人打倒,就自动倒下来了。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财富,我们不但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家人、朋友都要有信心,不可以用疑心待人处世。当然,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的人太过自信,太过相信别人,也会吃亏。但是,宁可吃亏,也不能先用疑心。只要对自己的志节、道德、人格、信用防守严谨,就不容易被人打倒。 事实上,立身处世要不被人打倒确实不容易,因为社会上处处充满陷阱,处处都有嫉妒我们、陷害我们、生发障碍的黑手。想要逃过这些黑手,只有自己小心谨慎,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只要船头坐得稳,不怕四面浪来颠,社会的风浪愈大,能干的人愈是坚强,自然也就不会被人打倒了。 佛光菜根谭: 污泥可以长出莲花,寒门可以培养孝子,洪炉可以锻炼钢铁; 困境可以成就伟人,苦涩可以酝酿甘甜,烦恼可以转为菩提。 生活如波浪,有波谷,也有波峰。 在高峰的时候,且慢高歌; 在波谷的时候,不必落泪; 一浪翻一浪,一波过一波,便是彼岸。  
星云法师:手上的戒指,未必能保证白头偕老 张先生享齐人之福,娶了两个老婆,大老婆年纪比较大,小老婆年轻貌美。他为大小老婆各买了一幢别墅,大老婆住在东街,小老婆住在西街。 有一天,他到西街去找小老婆,两个人开怀地饮酒作乐后,正准备外出跳舞看电影。年轻的小老婆忽然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出去走在一起,你头上那么多刺眼的白头发,老夫少妻,让人指指点点。张先生为了讨小老婆欢心,于是把白头发统统拔光,只剩下一边的黑头发。 又有一天,他想念起大老婆,就到东街去。大老婆看到他只剩一边的黑头发,又羞又恼说:你现在头上连一根白发也没有,看起来如此年轻英俊,何必来找我这个老太婆?你应该和你的小老婆在一起,两个人才相配呀!他为了平息大老婆的情绪,只好拔光黑头发。 白头发小老婆不喜欢,黑头发大老婆又不欣赏,张先生最后变秃头,两个老婆都讨厌他的怪模怪样。 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是很重要的。因为感情像我们的眼睛,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存在;感情像火车,必须遵行轨道,才能确保行旅平安;感情更不是金钱,它无法和人借贷流通。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情杀案件,就在于用情不当,不懂得掌握时空因缘。爱的方式,爱的对象,爱的时间不合世间的礼法规则,使得自己爱得身心俱破,更使别人遭池鱼之殃。 娑婆众生,情爱深重,生命中最沉重的纠缠,大多来自千尺爱河。古今多少英雄美人,为情爱衣带渐宽,终生无悔!如何经营我们的感情,佛教的不邪淫戒,便是恋人天长地久的山盟海誓,令双方信守,不悔当年的盟约。 手上的戒指,未必保证白头偕老,唯有受持心灵清净的戒法,才能鱼雁同行,恩义不忘。  
净空法师:不应亲近懈怠之人   哪些是懈怠的,我们要清楚。你看看这个世间,我们看到很多出家、在家的菩萨,他每天工作忙得不亦乐乎,好像他没有懈怠,天天很勤奋的工作,而佛说他懈怠。他的勤奋、他的忙碌,他忙的什么?他忙的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他很认真、很精进、很努力在那里干,了生死出三界这个事情忘掉了,这是懈怠。换句话说,诸位细心去体会,他烦恼天天增长、忧虑天天增长,他忙的这些东西,而把清净、平等、觉给忘掉了。对於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他懈怠;对於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桩事情,他显得非常懈怠,从来都不肯干,这就是懈怠之人。我们再把话说得清楚一点、说得明白一点,以免大家发生误会。对於追求自己一生真正幸福美满,他懈怠了。而他天天搞烦恼、忧虑、牵挂,搞六道轮回,不相干的事情,这是《无量寿经》上讲世人共争不急之事,不要紧的事情他搞得不亦乐乎,要紧的事情他疏忽掉了。哪些要紧?我跟诸位说的非常现实,第一个不老,你看现实不现实?第二个不生病,现不现实?第三个不死,都现实!这个事情他忘掉了。我们要向这个目标,不老、不病、不死,这是学佛的花报,现在享受的果报。  这个果报得到了,来生果报的殊胜无法想像,诸位要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死的法门,你们认为往生死了,那就大错特错。往生是佛来接引,观音、势至,还有许多的菩萨跟著佛一同来接引,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跟佛去了」,向你的家人、亲戚、朋友拜拜,走得多么自在、潇洒,这个臭皮囊不要了,换新衣服,换新的身体。什么身体?紫磨真金色身,那个相貌是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去换新衣服,你说这个多自在。干这个事情就是真精进,不干这个事情就是懈怠之人。你们现在出了家,你们每天忙什么?你们想想是不是懈怠之人?佛在此地教我们,懈怠之人不要去亲近他,亲近他染上懈怠的毛病。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个要紧。所以不但不亲近,要认真反省,我自己是不是懈怠之人,这一点很重要。文摘恭录—发起菩蕯殊胜志乐经(第四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12-04 
刘素云:孩子有智力缺陷,该怎么做? 有一位应该是学佛弟子(可能这个字写错了),她怀孕时一直诵《地藏经》,儿子已经六岁,身体健康,很少生病,就是不会说话,不会叫爸妈,其他什么都不会说,所以不能上幼儿园,不能和同年龄人沟通。请老师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做什么功德回向给她的儿子。   答:这个问题,我没回答你之前,我先给你举个例子。前些天,外地的一个佛友给我打电话,不说她的姓和名,我也不知道,我说「您是谁?」她说「老师,我不告诉你我的名字。」因为当时刁居士在我家,一听就就是不愿意来说,连个名都不敢告诉,「大姊,别跟她说。」我听听,还得认真的听,看她有什么想法,这个佛友就说她的儿子脑瘫,可能才不大,她很苦恼,到全国各地去治都治不了。她问我,「刘老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说「孩子的问题,反应在孩子身上,实际是母亲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这么给人解答的。我说「你琢磨琢磨,你在哪方面做得有欠缺?你如果想跟我说,你就跟我说,你不想跟我说,我不勉强你。」因为人如果没到那个层次,他有些隐私他不会想让别人知道。她在电话那面她就哭了,哭了她就没说,我说「我提示提示你吧,如果我这个提示正好对你心思了,是这么回事,你就知道我说的是对的了。」
胡小林:我们念佛为什么看不见阿弥陀佛呢 我们念佛为什么看不见阿弥陀佛呢?忆佛念佛,现前当来,一定见佛。孔子给我们做了证明。孔子他怎么能够在墙上看见舜帝,在汤里头能看见尧帝呢?就是了凡说的,“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除了尧帝和舜帝,他没有别的。按印光大师说,他慢慢慢慢就把自己的业识心,就是烦恼的心、污染的心,通过念尧帝、舜帝,淘洗成尧帝和舜帝。变成一个清净的心、干净的心。他跟尧帝和舜帝就起了感应,不是尧帝和舜帝离开了他,而是他心中的尧帝和舜帝现前了。“一切法由心想生。” 我们为什么见不到阿弥陀佛?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佛菩萨?问题不出在我们心里头有没有阿弥陀佛,我们心里边有没有佛菩萨。有!一个都不少。为什么我们见不到?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念,没有专心致志地念,按印光大师的话,没有励志念佛,专心致志,下定决心念佛。这是讲积极的,见先哲于羹墙。向好样子学习,先哲。释迦牟尼佛就是先哲,印光大师就是先哲,观世音菩萨就是先哲,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慎独知于衾影”,这就是改过,防止过愆。孔子讲的,“三人之行,必有我师”。一个是好样子,就是尧和舜,一个是坏样子,我们不能向他学,那就是慎独所要对治的这些习气和烦恼。要当真,学佛一定要当真,一定要拿对治习气当回事。千万千万不要泛泛然、悠悠然,不要得过且过,一定要当真,实实在在地把对治习气变成我们生活的全部。 我学佛这几年,自己的体会就是,自己的过程当中,有些时候进步得比较很快,有些时候阻碍比较多,进步得比较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跟习气的关系。什么时候我们跟习气妥协了,迁就了,习气就把我们转了,又回到了凡夫地,博地凡夫。什么时候我们精神饱满,不放松,坚决跟习气不妥协,我们什么时候进步快。所以进步快不快,境界能不能提高,关键是看我们对待习气的态度。
净空法师:现在女孩子穿衣服太暴露,是造地狱业,地狱道都是 现在跟古时候不同,古人出门穿礼服,士农工商各有各的礼服,衣服不能穿错,为什么?你走出社会大家知道你的身份,便于行礼,现在没有了。现在的服装很可怕!有人告诉我,要劝劝女孩子,服装不可以太暴露了。为什么?造地狱业。过分的暴露引起别人想入非非你就造罪业了,你自己不知道,将来堕到地狱,那个时候知道太迟了。我们看地狱变相图,鬼道还穿衣服,地狱道不穿衣服,地狱道都是赤身裸体。你看地狱变相图,你穿得越少越暴露,跟地狱愈接近;对你身体一点好处都没有。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说爱美,那是要命;四十岁以后你的身体毛病都发出来了,晚年的日子很苦,晚年的病苦是花报,来生到三途是果报。都在眼前,你得会看。所以我们赞叹伊斯兰妇女的服装从头到脚包得紧紧的,天主教的修女服装也是穿得整整齐齐没有暴露的地方。特别是伊斯兰戴个头巾只露两个眼睛,那是最标准的衣服。 这个事情真的是重要,没人讲,讲了年轻的女孩子她听不进去,她反过来说我们跟不上时代,以为穿的紧紧,那是古人,那是过去的人,不是现代人。古代人不堕三途,现代人不免三途,有没有人去想过?摘自《2014净土大经科注》学习班 第34集 2014年5月2日讲于香港
净空法师:初学佛时最好不要发议论,要厚积薄发 初学的时候最好不要发议论,当然讲得没有什么兴趣,但是李老师教我们一个原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讲得是不好、是不出色,你找不出毛病,这就是好手,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扎根。行家来听,都挑不出毛病;讲得不怎么样,很普通,但是没有毛病,这就是好手。所以我们练习讲经的时候,也是大座,有一天孔德成先生去听,听了一座,听过之后跟李老师讲:"不错,你教得是好,真的挑不出毛病。"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扎根,从这个地方不断向上提升。   到什么时候能发挥?一般发挥,自己能够发挥,要有耐心、要忍耐,利根的人五年,中等根的人十年。换句话说,你要能够忍十年,你智慧开了,心是定的,你有定力了。急着要去发挥是可以,你发挥的程度就到那里,不能再向上提升了。一定要积得厚,你那个力量才足。你一开始就发挥,你力量不足,你发完了,等于说你把你心里所有都掏空了,后面没有力量再继续。这个是错误。古人常常教人"厚积薄发",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他七十岁之前没有人知道他,你就晓得他积得多厚。七十岁以后才发出来,他八十岁圆寂,弘法利生时间只有十年。十年的影响,在中国近两百年当中,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什么原因?他积得太厚了。这是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现身说法。   我跟同修们做过很多次报告,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我学得是很快,但是我遵守他严格的限制十年。十年我能发挥我也不发挥,我守他的规矩,我懂得积得愈厚,后劲愈足。你没有这个积蓄,发光了,后头没有了;后面没有之后,往往到最后就退心、退转,不能再向上提升。   所以我们要有耐心,纵然自己有见地、有发明,写在自己笔记本上,在讲台上还是依照老规矩,不把自己东西拿出来。自己东西拿出来,有的时候也麻烦,因为自己觉得不错,别人听了未必以为然。人家来问你、跟你辩论,找很多麻烦;花很多时间去辩论,有时辩论的时候觉得自己理上有亏,自己还难过、还生烦恼,何必!所以在这十年之内,多听别人的,自己少说;换句话说,我都接受。   跟做生意一样,"十年我只买进,我不卖出",那你的本钱就厚了;到你足够本钱的时候,"我再往外去卖",这个方法好。古人这样教我,老师也这样教我。所以决定不要着急,一定真正用功。用功决定要从断烦恼下手。前面明宗、论用里头讲的,破邪见重要,求正解重要。邪见里面第一个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东西是大障碍,这个东西障碍什么?障碍初果须陀洹。我们想证个初果,你只要有邪见,初果就不能证得;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不能证得。你要晓得什么原因?邪见,就是见思烦恼里头的见惑。思惑断了证四果罗汉;见惑断了证初果须陀洹,佛教小乘入门,如果这个没有破,小乘没入门。 --节录自净空法师讲解《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不要以为捐钱就叫做布施 这个世间,有许许多多人在佛门里修福,为什么?在佛门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可是很多人到佛门捐钱之后,也没有发财,也没有升官,好像这个钱财白白地丢到水里去了,那是什么?他以不善的心去修善事,所以果报不明显,不显著。布施不是贪图果报的,贪图果报,这个心不善,不能说没有果报,果报很小,微不足道;欢喜布施,不求果报,果报才殊胜。布施决定不求果报,果报自己就来了。如果心量大,果报还特别来得大,也特别来得快。很多人以为布施就是捐钱,你如果也是这个想法,那你是完全搞错了。捐钱只是布施的一种。布施是什么意思?用现在人好懂的话,为众生服务,那就是布施。布施,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什么是外财?身外之物是外财。用我自己的身体劳力、智慧,为大家服务,这属于内财。外财要布施,内财也要布施。诸位要特别明白,佛教我们修布施,用意在哪里?主要目的不是在修福,而是教我们把悭贪烦恼断掉。悭贪是我们六道凡夫的大病、病根。悭是吝啬,贪是贪求,贪得,对世出世间一切法,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叫悭贪烦恼。所有一切烦恼的根,就在此地。如果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丝毫贪求的念头,自己有的,别人需要,自自然然布施供养,没有一丝毫吝啬,你的“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你修布施到家,你这烦恼的根就拔掉了。如果你修布施还希求果报,修财布施,希望得财富;修法布施,希望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希望得健康长寿,要晓得,你所修的是三界六道里面的福报,你不能了生死,你不能出三界。
净空法师:中阴身必须满四十九天后才能转世投胎吗? 问:有关中阴身的提问,中阴身是否必须满四十九天,才能投胎转世?还是在四十九天之内,任意一天都有投胎转世的可能?   答:对的,四十九天是指大多数,也有少数不到四十九天他缘成熟,就是他又去找个身体去。还有少数,四十九天到了他还不去,还留在中阴,甚至于留在中阴好几年,乃至于好几十年这很少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他对世间有留恋放不下,譬如说他自己住的房子他很喜欢,他的庭院很喜欢舍不得离开,他死了之后中阴身不去投胎,他还住在这房子里头。这就是我们世间大概中国、外国都有,所谓鬼屋,为什么?他没离开。或者他有喜欢的东西,就嗜好放不下他喜欢这东西,连古玩舍不得他也不离开,读书人舍不得那些书本也麻烦。所以佛教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可以欣赏它,不要有占有的念头,不要有控制的念头。控制、占有的念头很强烈,往往会造成这个现象。一个造成的时候,你死了之后灵魂会守在这里不去投胎。对自己身体要很爱惜的,放不下,很可能变成什么?叫守尸鬼。那个守尸鬼就是他不离开他的坟墓,他认为坟墓那个身体是他,他舍不得离开,往往经过很多年真的他才会离开。这些常识也都需要知道。(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七 2009/1/2)
净空法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念佛共修答问 台湾同修提问,他说弟子生性多疑,几年来愈加严重,最终已到了无所不疑,有时连对自己都怀疑,对一切人事物,只要有一些风吹草动令我不解,就开始胡思乱想。我最近在听经之中,听老法师提及不要用想,要用直觉,直觉是接近自性,是真心,用思考的是妄心,我决定学习,可是我还是不安,深怕自己万一错误将妄心当直觉,那该如何是好? 答:这个问题我想不止他一个人,可能有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今天整个地球社会动乱,人心动念,对於外面的环境有密切的关联。佛是这样说法的,传统圣贤也是这样教导我们,难得的是现代量子力学家他们也发现了,所以近代很多年轻的科学家,都在探讨念力的秘密。我们起心动念这个能量非常之大,不但能改变自己,而且能改变我们居住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地球。这个发现是新兴的科学,还没有能够被所有科学家承认,所以现在它的名词叫前卫科学。像打仗一样,这是先锋,不是主力,正在搜集许许多多的证据,证明念力能量不可思议。他们把目标多半锁定在我们的健康上,特别对这些严重的癌症,医院放弃治疗了,他们找这些人。这些人里面有不少是信仰宗教的,听到医生宣告,他的存活只有一、二个月,於是他们把求生的这个念头放弃,知道自己在人世间不久了,全心全力在祷告,把身、病都放在一边,不要去想它,想神、想天堂、想天国,念佛的人想西方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就改变了,天天做祷告,做上一个月、二个月,身体没事,还很正常,再去检查,病没有了。所以医院感到这是稀有的事情,感觉得无法想像,去调查他到底吃了什么药,找了什么东西治疗,怎么会把病治好?结果查到之后才知道,这靠祈祷。这个我们能承认,就是念力改变我们病毒的细胞。所以有病可不能想著我这个病能不能好,肯定不会好。为什么?你的念力在帮助它,在让这个病毒细胞在增长、在扩散,这个就很难了。你根本不理它、不去想它,病毒的细胞逐渐逐渐就消失,就恢复健康。
胡小林:我们念佛为什么看不见阿弥陀佛呢 我们念佛为什么看不见阿弥陀佛呢?忆佛念佛,现前当来,一定见佛。孔子给我们做了证明。孔子他怎么能够在墙上看见舜帝,在汤里头能看见尧帝呢?就是了凡说的,“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除了尧帝和舜帝,他没有别的。按印光大师说,他慢慢慢慢就把自己的业识心,就是烦恼的心、污染的心,通过念尧帝、舜帝,淘洗成尧帝和舜帝。变成一个清净的心、干净的心。他跟尧帝和舜帝就起了感应,不是尧帝和舜帝离开了他,而是他心中的尧帝和舜帝现前了。“一切法由心想生。”我们为什么见不到阿弥陀佛?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佛菩萨?问题不出在我们心里头有没有阿弥陀佛,我们心里边有没有佛菩萨。有!一个都不少。为什么我们见不到?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念,没有专心致志地念,按印光大师的话,没有励志念佛,专心致志,下定决心念佛。这是讲积极的,见先哲于羹墙。向好样子学习,先哲。释迦牟尼佛就是先哲,印光大师就是先哲,观世音菩萨就是先哲,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慎独知于衾影”,这就是改过,防止过愆。孔子讲的,“三人之行,必有我师”。一个是好样子,就是尧和舜,一个是坏样子,我们不能向他学,那就是慎独所要对治的这些习气和烦恼。要当真,学佛一定要当真,一定要拿对治习气当回事。千万千万不要泛泛然、悠悠然,不要得过且过,一定要当真,实实在在地把对治习气变成我们生活的全部。
净空法师:对人祝福或者诅咒有因果报应吗?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三),编号:21-444  问:平时我们对他人的祝福或者是诅咒,是否真正会影响他人的幸福与不幸?譬如有人,如果下了几天雨,就口中有词说:大雨下七七四十九天才好,遇到旱情的时候出现,就说大旱九十九天才好。请问这样会有报应?  答:有报应,这个因果报应道理很深。因果报应什么时候有的?宇宙有的时候因果报应就有,佛法跟我们讲宇宙怎么来的?一念不觉宇宙就现前。在觉的时候宇宙有没有?有,不现前,佛法讲隐现,觉悟的时候十法界隐了,不是没有,不现前。可是有一念心动的话,这个动就是不觉,它就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前。实在我们用惠能大师两句话讲最好懂,觉的时候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本自具足,没现前。一念不觉就是第五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整个宇宙,这个现象发生。所以佛法讲宇宙之起源是觉跟迷,一念不觉是迷,"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一心就觉悟了。这一念迷了,什么境界出现?实报庄严土出现了,诸佛如来的净土,这里面有现象,但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如果迷得再深一点,起了分别,就落到十法界去了,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如果迷得更重,执着现前了,一有执着六道就出来了,六道,执着里面有善有恶,善就现三善道,恶就现三恶道,就这么来的。所以这是因果,一念不觉是因,实报土现前是果,因果这个道理可深!
钟茂森:夫妇有别,各司其职 夫妇有别。别是讲什么?差别。什么差别?夫妇两个人责任不一样,各有其职,这个职是天职。在中国古代社会是男主外、女主内,男的要在外面工作,挣钱养家,是经济来源,经济支柱,女子在家,这个太太她的使命是相夫教子。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不仅就是讲说没有后代,生不出儿女,不是那个意思,有儿女如果没有好好的教育他,不等于无后吗?教养儿女的责任女子承当起来,所以太太这个名词是很尊贵的称呼。它来源于周朝三太,刚才我们讲到的太姜、太任、太姒,她们的儿女都是圣人。所以现在称女人“太太”,这是什么?说你是圣人的母亲,你能够教养出像文王、武王、周公那样的圣人,这个称呼极尊贵,也体现出妇女身上神圣的使命。所以古德有讲,治国平天下之权在妇女手上。为什么?好的太太就能培养出好的儿女,这个儿女将来就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现在人提倡说要提高女权,讲究男女平等。这种说法其实是什么?没有真正认识到女权的尊贵。中国人最重视女权,治国平天下的大权都落到女子手上,她的职责比男子在外面养家糊口这个职责要重要得多。如果不重视养儿育女,教养儿女的话,要女子现在也出来工作,跟男子去争地位、争工资,把教导下一代神圣的使命给丢弃掉了,这是毁掉我们中华民族,后继无人,这就大错特错了。所以夫妇有别在现前社会要把这个真实的意义给说清楚,好好的提倡,个人有个人的分工,个人有个人的天职。
【佛教故事】 小和尚恍然大悟 不要太在乎自己 师父说:不要生气,把自己看得很重要,结果就只能让人失望!小和尚有三个师兄,师兄们每天都是默默地做事,从来不多说话。小和尚却不同,小和尚总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小和尚扫了地,就会去对师兄们说他扫了地;小和尚挑了水,就会去对师兄们说他挑了水;小和尚念了经,也会去对师兄们说他念了经;小和尚很想师兄们夸他几句,可师兄们却总是不理他。这天,小和尚穿了一件新衣服,是师父给他的。小和尚去对大师兄说:“大师兄,你看,我今天是不是有点特别?”大师兄正在扫地,他没有理小和尚。小和尚上前去拉着大师兄的手说:“大师兄,你就看看嘛!”大师兄就看了小和尚一眼,说:“没什么特别!”小和尚不高兴了。小和尚走开了。小和尚去找二师兄。小和尚说:“二师兄,你看,我今天是不是有点特别?”二师兄正在挑水,他没有理小和尚。小和尚就上前去拦住了二师兄的路,说:“二师兄,你就看看嘛!”二师兄这才看了小和尚一眼,说:“没什么特别!”小和尚更不高兴了。小和尚跑开了。小和尚去找三师兄。小和尚说:“三师兄,你看,我今天是不是有点特别?”三师兄正在念经,他没有理小和尚。小和尚就上前把经书拿开了,说:“三师兄,你就看看嘛!”三师兄这才抬头看了小和尚一眼,说:“没什么特别!”小和尚气呼呼地跑了。小和尚实在太生气了,三个师兄居然都没有注意到他今天穿了新衣服,这新衣服简直就是白穿了。小和尚去了师父那里。小和尚满脸委屈地说:“师父……”师父问:“你怎么了?”小和尚说:“我穿了新衣服,可三个师兄都没注意到!”师父说:“你就为这事生气呀!他们认认真真地干他们的事,哪里会注意到你的新衣服呢!一个人,不要太在乎自己了,把自己看得很重要,结果就只能让人失望!”小和尚恍然大悟,不再生气了。从此,小和尚也像师兄们一样默默地做事,尽力把事情做好,不再多说话,不再哗众取宠。许多年过后,小和尚成了寺院的住持。而这,是小和尚从来没有想过的,太意外了。成了住持的小和尚在他禅房里的墙壁上写着:一个在乎自己的人,别人往往不在乎他;一个不在乎自己的人,别人往往很在乎他。
净空法师:体臭、口臭是业障重的表现,自己要细心观察 「如《智度论》云: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这一句经文,《智度论》上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以是经文。我们要记住,第一个,「口气臭」,喜欢绮语、妄言的,你走近一点你就闻到他口臭 ,确实有。我在没有学佛之前这个绮语不知道造多少,喜欢开玩笑,喜欢挖苦别人。年轻不知道,有意无意得罪很多人,以后造成很多障碍,学佛之后才明了。那个时候口有口气,自己不知道,是个老居士告诉我的,福州人,年岁至少大我二十岁,父亲辈的,他常常来听我讲经。我们在景美建了一个图书馆,那是我讲经第二十年,我讲经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这个老人跟我很熟,听我讲经也十几年了,我们这个图书馆建立的时候他来看我,告诉我,法师,你业障消了。我说什么业障?口味道没有了。他说以前有,我们都不好意思说,你讲经二十年的功德,这业障消了,没有了。自己不知道。年轻没学佛的时候在公家机关上班,职位虽然小,喜欢跟人开玩笑,喜欢挖苦人,强词夺理。所以我有一点辩才,没有理我会说出一套道理,他也对我无可奈何,干这种事情。当时是有快意,不知道这罪过很重,造成以后的障碍。别人什么?嫉恨你,嫉妒怨恨,有机会他就报复你,找麻烦,那真的要吃苦头,从哪里结的不知道,就是平常开玩笑。这也是一般读书人都有的毛病,好胜,争辩当中好胜。这是第一个我深深感受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四集)  2012/8/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4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