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y603
jdy60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804
发帖数: 49,541
关注贴吧数: 11
关于赖氨酸
饲料霉变
(转贴)关于养锦鲤的一些经验分享 一、 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锦鲤的生存条件 二、 关于“养鱼先养水” 三、 关于养殖密度 四、 关于换水 五、 关于喂食 六、 关于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性 七、 关于病鱼伤鱼的处理 一、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锦鲤的生存条件 锦鲤归根结蒂也是鲤鱼,一种杂食性淡水鱼,从生理上来说与我们常见的菜鲤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仅在体形和色斑上有不同罢了。鲤鱼也是鱼,从科学角度去分析其生存条件无外乎以下几点: 1、合适的水体。 要有一定体量的水体供其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养殖水体要有一定的长宽深,个人建议最小的水体尺寸应满足:长在3倍鱼长以上,宽在2倍鱼长以上,深在1倍鱼长以上且不少于50CM。 水体除了有一定的体量,水质也要满足要求。水质指标主要有感官特性(颜色、气味、味道、浊度等)、物化特性(水温、密度、硬度、导电性、放射性等)、化学成分(含有哪些物质及其含量)、生物成分(含有哪些生物及其数量)。 关于余氯。一般我们用自来水或水质较好的江河湖塘里的水都可以。自来水最好是经过晾晒或暴气,去除其余氯(氯有消毒作用,为了保证在管道内输送过程中水不易被二次污染,一般自来水厂出来的水都会有较大的余氯,即使管网末梢也要求余氯达到一定的浓度,所以刚放出的自来水会含有一定的余氯)。氯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和蛋白质快速反应。水中余氯过多,能直接烧鳃,快速致死。还能造成鱼体表面粘液脱落(鱼体表面粘液是鱼的保护膜,能保护鱼体免受病菌侵害),从而导致鱼体免疫力低下,易受病菌侵害而得病甚至致死。而去除余氯也很简单,因为水中余氯并不稳定,可以晾晒、暴气加以去除,也可以直接用手在水里搅动一会儿就可以去除余氯(手的表皮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会与水中的余氯反应)。当然,如果自来水中余氯含量不高(各地自来水余氯含量会差别较大。即使同一地方,离自来水厂近的地方余氯高,离自来水厂远的地方余氯低。不要问我为什么一个玩鱼的对自来水会这么了解,水处理是本人大学必修的专业课。),取一点原来鱼池或鱼缸中的水倒到新接的自来水中搅动一下,余氯基本可以消除(因为鱼池或鱼缸的老水中会有一定的蛋白质成分)。这也是为何有人一说到自来水就说要晾晒要暴气的原因,也是有人说他直接往老水中冲自来水也没出事的原因,关键看余氯是否消除。但是整缸整池直接换自来水是有风险的。 关于矿物质。天然的水体中会有一定浓度的矿物质,自来水的原水往往也是取自江河湖泊,水厂的处理过程中对其矿物质成分几乎没有改变,所以用自来水养鱼一般不会缺矿物质或微量元素(土豪用纯净水养鱼另当别论)。另外,饲料中会有各种矿物质成份。所以一般不必过份关注矿物质问题。 关于PH值,鱼类一般能生存于PH值6-9的范围,一般天然水的PH在7.2-8.0之间(具体与无机盐、有机物等含量有关)。PH值过低(低于6.5)或过高(高于8.5)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受抑制,不利于水体自净,水质快速恶化,鱼体免疫力下降,对传染疾病敏感,会直接或间接导致鱼体生病或死亡。 关于氨氮浓度。过高的浓度可改变PH值,影响溶解氧浓度,且有毒性。是导致鱼体状态不佳甚至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物理过滤对降低氨氮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这也是为何有些水看上去非常清澈(浊度低,但氨氮浓度高),但仍然鱼养不好甚至死鱼的原因。 除此之外,保持水体环境的相对安静,有适当的自然光照和一定的遮阴会更理想。 关于温度和溶解氧。因为这两个因素比较特殊,下面单独列出。 2、合适的温度。 任何生物都需要在合适的温度下生存。已知的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存温度是冰点(简单理解就是0℃,但冰点与气压及水的成分有关,并不一定都是0℃)以上沸点(简单理解就是100℃,但沸点与气压及水的成分有关,并不一定都是100℃)以下。绝大多数鱼类的生存温度是0-40℃,锦鲤也差不多。百度百科中说“可生活于5-30℃水温环境,生长水温为21-27℃。”,现实中有网友反映比这更低和更高的温度下也能生存。根据个人的经验来看,10-30℃之间,锦鲤状态都不错,只是太低或太高温度摄食欲望不高。如果能够水温恒定在25℃左右,锦鲤状态应该会很不错。但如果考虑繁殖,千万别恒定水温,要让它有个自然的温度,该热热该冷冷。 3、不能过低的溶解氧。 鱼没有肺,不能直接呼吸空气,是靠鳃呼吸的(吸入溶解氧,呼出二氧化碳)。如果因为水中溶解氧浓度过低,轻则状态不佳(食欲不旺、运动减少),中则濒临死亡(浮头、跳出水面),重则死亡(有时甚至团灭)。想想你自己不能呼吸能坚持多长时间?想想你自己高原缺氧会是什么感觉?你就知道溶解氧对鱼的重要性。不是有水就能养鱼,有水而且这水中有一定浓度以上的溶解氧才能养鱼。 溶解氧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氧越低,温度越低溶解氧越高。这也是为什么高温天气因充氧泵或循环泵坏了鱼儿容易因缺氧而死亡的原因。 溶解氧与水体状态和深度有关。水面平静如镜的,因为与大气的接触面少,大气中溶入水体中的溶解氧就少。因此可以增加水体流动或是喷泉、跌水、滴水等方式提高溶解氧浓度。溶解氧在水体中的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即水越深溶解氧浓度越低,这也是为何缺氧时鱼会浮头的原因,因为近水面溶解氧浓度比水底高。 溶解氧与水中有机物浓度有关。水中会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大体上可以分为好氧和厌氧,好氧菌在分解水中有机物(食物残渣、鱼便便等)时会消耗大量的氧气(水处理专业里有个专业名词叫BOD,如果知道它的概念基本上会认为我说的这些都是废话。但毕竟养鱼的并不一定个个都了解水处理专业知识,所以我还是多啰嗦两句。)。较高的有机物浓度,会导致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时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从而使溶解氧浓度迅速下降,严重的可以迅速让一缸鱼或一池鱼团灭。 4、适当的食物供给。 要活着,要长大,总是离不开吃的。除了在锦鲤的头一两年快速生长期,希望它快速生长的情况下,在水质不易变坏或过滤系统足够强大的前提下,可以有规律地少吃多餐勤喂外,其他情况下,切记少喂。特别是新手,在把握不了的情况下,宁可少喂千万别多喂。少有饿死的鱼,多见喂死的鱼。先活着,再谈养多大,养多久才有意义。 关于食物配方。锦鲤是杂食性鱼,剩饭剩菜(有油的千万别喂,油膜可以导致溶解氧迅速下降,并摧毁你的过滤系统)、瓜果蔬菜、小鱼小虾等都是可以的。有不少鱼友自制的饲料也是非常不错的。如果你想省心,买一般过得去的成品饲料长期喂也没关系。如果你要讲究发色什么的,而且也不差钱,可以选用一些专用的饲料。
关于亚硝与鳃
关于鳃吸收
关于鳃
鲤传染性水肿
镜检指环虫
黄金的变化
白写的变化
二氧化氯增氧
关于二氧化氯 转自精品贴: 1、温度对二氧化氯的影响:50摄氏度是一个分界线,50度以上分解极快,50度以下分解慢。杀菌效果上,5度是一个分界线,10度只比20度差4%,5度以下杀菌效果比20度差30%左右 2、光照对二氧化氯的影响:无论是水溶液还是气体,都对光敏感:以放置20分钟计算,在阳光直射下二氧化氯有效率残留13%,室内阳光散射下残留85%,全暗下残留98%,所以是要晚上用 3、用不用增氧:二氧化氯的分解、或氧化产物就有氧(这一过程又不消耗氧),所以当然不需要额外增氧,额外增氧使得二氧化氯逃逸,还能因为分解不完全产生亚氯酸盐和氯酸盐,这是有害的,但是最好有水流的流动,因为这样可以使二氧化氯更好地接触细菌、病毒等;另外,二氧化氯绝大部分杀灭功能在最初的20分钟内就完成了,之后由于接触障碍和分解水中有效性大幅下降,所以保证一小时的光暗条件开灯、照射就没什么大问题 4、杀硝化细菌的问题:就像我说的,杀菌、杀菌膜,二氧化氯都很nb,问题是为什么正常或者超标2-3倍的二氧化氯仍然对硝化系统损害很小。因为,一是有机质和部分无机质对二氧化氯的削弱是最明显的,硝化菌沉着附近有机质、无机质含量都较高;二是二氧化氯是触杀性杀灭,菌膜不是细胞核,也不是酶,所以清理了菌膜消耗了二氧化氯但是硝化菌细胞核和酶依然存在。所以杀灭上,对硝化影响小(当然你要是超标10倍,硝化菌也分分钟完蛋) 5、二氧化氯不是药,不适用药的标准。
二氧化氧ld50
虫鳃 虫鳃,鳃丝都成柱状了……
腮病的图片,这就是典型的细菌腮病,‘初期’病鱼粘液不多,头部略微发黑,由于是以前的图片没法排到鱼头鱼腮盖内测的情况了,但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充血状况很明显 鱼鳃盖后边胸鳍上面,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是不是充血很严重,可想鳃盖充血状况……细菌性的特点就是粘液少腮盖内测充血,鳃丝先白或黄然后就是腐烂,头部发黑……
腮盖充血一般有细菌性鳃病出血是真菌感染鳃病……
二氧化氯消毒机理
二氧化氯过量
关于粪便转化的形态
关于杂食性鱼类消化率
关于残饵及粪便中的物质
关于饲料的合理利用
氯中毒 体表苍白,粘液增多, 身体部分发红,紧张,易擦伤,泳姿不正
关于应激出血以及细菌性烂尾与肝胆疾病引起的烂尾的区分 出处:海大集团 作者: 中国水产养殖网 2015-04-30 22:29:00 1.1 应激性出血、细菌性出血病和病毒性出血病的诊断 应激性出血:只有鳍条和鳍条基部出血,口腔、鳃盖、肌肉、内脏等其他位置都没有出血,则可以诊断为应激引起的出血。细菌性烂尾:在疾病早期,在鳍的外缘和尾柄处有黄色或黄白色的粘性物质,尾鳍边缘白边较宽且充血(如图10),肝脏无病变,接着尾鳍及尾柄处充血、糜烂,严重时尾鳍烂掉,尾柄处肌肉出血、溃烂,骨骼外露。图10 细菌性烂尾 肝胆疾病引发的烂尾:尾鳍边缘白边宽度较窄(如图11),不充血,解剖看肝脏有病变。图11 肝胆综合症病鱼尾部白边
一例鲤鱼指环虫并发烂鳃的治疗方法 出处:中水华峰鱼病研究部 作者:邢工 中国水产养殖网 2014-06-10 22:01:00 一、病鱼检查 2013年8月8日,养殖户李某将其养殖的鲤鱼送检,询问发病过程,据其描述所养池塘面积12亩地,水深1.8米,亩放1800尾,因其抗病力强,管理疏忽,有两个月没有使用过杀虫剂和消毒剂,近三天来鲤鱼吃食不正常,部分鱼在下风口水面漫游,每天死亡300余尾。水质分析显示指标正常,检查病鱼体表颜色稍暗,鳞片整齐,粘液较少,手摸有粗糙感;眼底巩膜有出血点,各鳍条无充血现象。打开鳃盖,整片鳃血色黯淡发白,贫血症状,鳃丝上有出血点,鳃表面粘液较多,有水肿症状。剪取一片鳃40倍生物显微镜观察,发现每条鳃丝上都寄生有3~4条指环虫,鳃丝末端弯曲变形,鳃上皮细胞崩解,鳃小片萎缩溃烂,大部分鳃小片中血管坏死,没有血液流过。解剖腹部,发现肝脏土黄色,胆肿大,墨绿色,肾脏粉色,少血色。打开肠道,没有食物。诊断是由于指环虫的大量寄生引起的烂鳃病。 二、发病原因分析 指环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单殖亚纲、指环虫属(Dactylogyrus)。虫体通常为长圆形,动作像尺蠖,寄生在各种鱼类的鳃上、身体前端有4个瓣状的头器常常伸缩,头部背面有4个眼点,在体后端腹面有一个圆形的固着盘,盘的中央有2个大锚,盘的边缘有14个小构,在两大钩之间有l-2条横棒相连。长期没有使用杀虫剂导致指环虫大量寄生,利用尾钩锚定在鳃丝表面上不停蠕动,刺激鱼鳃分泌大量粘液,导致鳃小片换氧能力下降,鱼体免疫力下降;尾钩破损鳃小片,导致条件致病菌的继发感染,鳃小片溃烂,血管崩解,鱼停止摄食,所以出现空肠;细菌随血液循环感染肝脏及肾脏,肝脏病变土黄色,多日不摄食,没有食物刺激,胆汁积累呈现墨绿色,细菌感染肾脏呈现粉色,造血功能下降,表现在鳃片没有血色,剪破脏器也没有血液流出。指环虫引起烂鳃后,鲤鱼停止摄食上浮漫游在下风口,逐渐死亡。 三、 治疗方案 对于大量寄生的指环虫第一天采取全池泼洒"中水华峰.指环虫清"100毫升/亩,第二天全池泼洒10%聚维酮碘杀菌,第三天全池泼洒10%聚维酮碘杀菌。泼洒药物期间,停食2顿,而后使用10%"恩诺沙星"100克、"中水华峰.解毒护肝宝”200克和“中水华峰.肝胆多维”200克拌100斤料内服,3%投喂量,连续投喂5天。在采取措施的第三天鲤鱼死亡数量明显下降,由原来的300余尾降至100余尾,以后每天逐渐减少,药料饲喂4天后停止死亡,建议养殖户饲料继续添加免疫多糖和乳酸菌投喂1周彻底恢复鱼体质。
关于指环虫寄生鳃部表现
关于鳃与肝 鳃肿!肝脏肿! 鳃白!肝脏白! 黑鳃!乌肝! 大红鳃!大红肝! 鳃出血!肝出血!
关于孢子虫镜检
关于肝胆综合症
鱼鳃霉病的诊断误区和临床诊断方法 出处:《当代水产》 作者:唐绍林 戚瑞荣 雷燕 中国水产养殖网 2015-04-13 15:54:00 鱼鳃霉病是鳃霉菌寄生在鱼鳃丝引起的疾病,鱼鳃霉菌的生物学分类为水霉目、水霉科、鳃霉菌属。鳃霉病主要危害罗非鱼、草鱼、青鱼、鲤鱼、黄颡鱼、鲇鱼、鳙等淡水养殖鱼类。近年来鳃霉病的临床诊断存在许多误区,有的水产技术人员把普通细菌性烂鳃病诊断为鳃霉病,有的把锦鲤疱疹病毒引起的烂鳃症状诊断为鳃霉病,有的把鳃丝部位寄生的水霉菌诊断为鳃霉病,也有的把鲫鱼白鳃症诊断为鳃霉病等。多数误诊都是因为将显微镜下见到的黑色素细胞错误地当做鳃霉菌丝,本文重点介绍鳃丝上色素细胞与鳃霉菌的区别和如何在养殖现场诊断鱼鳃霉病。 1 鱼鳃霉病诊断存在的误区 目前多数鳃霉病的诊断错误是把显微镜下见到的黑色素细胞当做鳃霉菌而误诊。当鱼类在患病状态、亚健康状态或者在各种应激状态下都能在显微镜下见到鳃丝上有大量的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鳃丝基部,有时肉眼可见鳃丝基部发黑,当鱼类恢复健康以后或者应激因素消失以后,在显微镜下也见不到色素细胞。很多水产技术服务人员肉眼见到养殖鱼类鳃丝溃烂或其它异常时,显微镜镜检鳃丝看到黑色素细胞经常误认为是鳃霉菌丝,而错误地诊断为鳃霉病。实际上黑色素细胞与鳃霉菌丝在形状上和大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也有人将鳃丝上生长水霉菌诊断成鳃霉病。水霉菌和鳃霉菌分类上分别属于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鳃霉属,是不同属的真菌。水霉菌可以寄生在鱼类身体的各个部位,肉眼可见呈“白毛”状,水霉菌是腐生性的,必须鱼体受到损伤以后在组织坏死部位才能寄生生长,正常组织不能感染水霉菌。而鳃霉菌只能寄生在鱼的鳃丝,鱼体其它部位不能寄生,肉眼也见不到菌丝,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鳃丝也不一定受到损伤以后才能寄生,水环境污染以后,水体有机质多容易发生。 2、鱼鳃霉病的临床诊断方法 鱼鳃霉病主要发生在水温超过20℃的高水温季节,呈爆发性死亡,一般面积10亩以下的池塘第1d死亡几十尾,第2d就大幅度增加到上千甚至几千尾,肉眼观察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而鳃丝肿胀,粘液增多,局部充血发深红或贫血发白,呈“花鳃”症状,这时怀疑可能发生了鳃霉病,但是鳃霉病的确诊必须通过显微镜镜检,取患病鱼鳃丝组织作水浸片,在显微镜下发现鳃丝血管内或鳃丝组织间有大量鳃霉菌丝寄生,菌丝内有较多孢子才能确诊为鱼鳃霉病。现场显微镜镜检看到鳃霉菌丝是诊断鳃霉病的“金标准”,因为肉眼可见的鳃丝病变不是鳃霉病的特有症状,细菌性烂鳃、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毒引起的烂鳃(如锦鲤疱疹病毒引起的鳃丝局部坏死)以及药物引起的鳃丝损伤都可能出现鳃丝肿胀、粘液增多、淤血或贫血引起的“花鳃”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发生鳃霉病上浮的病鱼鳃丝没有明显的异常变化(见图8),但镜检确能看到鳃丝上寄生大量的鳃霉菌丝。鳃霉菌丝生长在鳃丝间,特别是穿移鳃霉分枝沿着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需要用镊子将鳃丝弯曲和适当“破坏”鳃丝后,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晰看见鳃霉菌丝和孢子。图7 发生鳃霉病的罗非鱼鳃片肿胀,粘液增多(左)图8 发生鳃霉病的罗非鱼鳃片无明显异常 鳃霉病主要发生在有机质多的污浊水质的池塘,而这样的水质使得车轮虫等纤毛虫多发,检查鳃霉病的鳃丝时一般也有较多数量的纤毛虫寄生,诊断鳃霉病时不能忽视纤毛虫对鱼类的影响,有时可能对发病和死亡有很大的影响。 鳃霉病的一些流行特点有助于我们诊断和认识鳃霉病。(1)鳃霉病只对淡水鱼产生危害,可能海水不适合鳃霉的生长,海水鱼不感染、发病。(2)鳃霉对鱼种阶段的鱼敏感,一般鱼苗、鱼种养殖容易发生,而成鱼不发病或很少发病。(3)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质恶化、有机质增多都为鳃霉病发生创造条件,如早晚温差大引起“返底”,底部脏污进入水体使水体有机质增多;蓝藻等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质恶化;大量投喂鲜活动物饵料或粉状饲料;注入有机质多的河水或沟渠水等。(4)通过外用药物和氧化剂改底分解有机质、改善环境,鳃霉病可以得到控制,但当以后水体环境适合鳃霉菌繁殖后,池塘也可能再次发病。 (作者:唐绍林 戚瑞荣 雷燕)
关于黄杆菌
鱼眼起泡一例 这条鱼眼睛怎么了,成泡眼了,水霉刚好,大神指点下
鱼嘴突然歪了?怎么回事? 今晚看鱼突然看到有条嘴歪了。也不吃食。怎么搞的?是撞的还是病了?
头顶撞秃噜皮了,恢复的没痕迹
简评《谈谈植物在过滤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做到真正的不换水》 最近看到一篇名为《谈谈植物在过滤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做到真正的不换水》的文章, 窃以为文章中作者说“如何做到真正的不换水”有误导新手之嫌,为了表述相关论点,需要对原文进行引用,注示:该文作者:liaopeng330 应用在水族中的植物大致分为: 1.沉水植物:皇冠草等各种水草 2.浮水植物:睡莲、水葫芦、各种浮萍 3.挺水植物:梭鱼草、芦苇、菖蒲、紫芋、铜钱草等,水陆两栖植物,河岸边常见。 4.低等植物:硅藻、小球藻、青苔等各种藻类,无处不在。 以上都是水生植物。 5.陆生水培植物:其中比较喜爱湿土的,通过驯化生出气根,但不是真正的水生。比如绿萝。 一.植物在氮循环中的角色 在没有植物存在的情况下: 异养细菌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成氨氮。 压硝化菌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 硝化菌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 ----有氧条件下,硝酸盐累积,需要换水。 ----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参考“缺氧过滤”)。 在有植物的情况下,植物便会吸收硝酸盐,仅此而已吗? 并不是,植物不仅吸收硝酸盐,也吸收氨氮、尿素,还有研究表明植物吸收氨基酸,而且对氨基酸对植物生长有更多益处。吸收比例因植物而异。 所以在氮循环中,植物除了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没有插一脚,其他的都包了,可以说它在源头上抢了异养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饭碗。 二.植物衰老死亡导致的重复污染 植物在氮循环中作用如此大,是不是养一缸绿水就一劳永逸,事情没那么简单。 因为水族箱中,大部分氮来源,不是粪便,而是死掉的植物。 植物也不是永生的,像藻类,对氮的吸收率非常高,但是死的也飞快,一死就把吸收的污染物质全数返还给水体。因此虽然藻类的吸收率高,但是整体去污能力低下。浮萍和水草也是如此,这些植物都需要把它们控制在生长期,因为当他们过了生长期,就会在吸污的同时衰老排污。为防止这一点,需经常修剪过于茂盛的水草的老叶。修剪植物=换水,可以这么说。对于藻类,不能修剪,那就加入滤食性动物、底栖动物来吃掉藻类,控制数量就可以降低藻类对水的污染。 这是水下植物,对于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就没有这个重复污染的问题。因为它们的叶子是在水上的。 三.光照不足植物大量消耗溶氧 在夜晚或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是沉水植物、低等植物,那么将会消耗大量溶氧进行呼吸作用,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这是为什么江河湖泊出现水华(绿水),会导致一夜之间,大量鱼类浮尸。 叶子露出水面的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陆生水培植物耗氧小得多 四.挺水植物和陆生水培植物的区别 陆生水培植物,鱼菜共生里很多,生菜、番茄这些,它们的核心,是解决缺氧的问题。因为水培植物会消耗水中的氧,而当氧不足的情况下,会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导致烂根。 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最大的区别是,它具有从叶子向根茎输送氧气,并从根系分泌氧的能力(根系泌氧ROL)。这是水生植物在长期水体缺氧的情况下进化出来的。在根系周围形成富氧区,用来保护根系。这也是为什么水生植物根部在淤泥中而不腐烂,而陆生植物最多只能在湿润但是“透气”的土壤中生长。 虽然挺水和陆生水培植物一样可以吸收水中的污染物,但水培植物抢夺了其他细菌的溶氧,溶氧是大部分过滤的限制因素,研究表明,不同溶氧量下,氨氮代谢速度差别巨大。所以总体上,水培植物的过滤能力约=0。 五.挺水植物的优点 挺水植物叶子在水上,不会消耗水体溶氧,光合作用时,可以根部泌氧,这是天然的纯氧气泵,可以增加水体溶氧,促进好氧微生物代谢,挺水植物庞大的根系也是天然的物理滤网和细菌附着面,在根区附近形成好氧、缺氧微环境,适宜于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吸附重金属。研究表明挺水植物根系会分泌有机物促进微生物代谢,降低COD(化学需氧量)。另外挺水植物也可以在浅水区为水生动物、鸟类、两栖动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也有景观作用。 挺水植物在人工湿地改善城市污染水体、改善土壤含氧量方面有很多应用了,基本不会选用其他植物。 挺水植物用于大型水体的净水可行,用于家庭小水体是否可行?需要多少数量的植物才能不换水?这有待验证,因为不同的光照条件、不同的饲养环境、气候都有影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挺水植物要比水培植物(绿萝富贵竹之类鱼菜共生的非水生蔬菜)要强很多,在原有过滤基础上,添加挺水植物,是可以提升水质的(理论上)。 六.根部泌氧的决定因素 挺水植物根系泌氧的速度,有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根系的大小,根茎型优于根须型,根孔隙度决定氧气释放量。二是地上部生物量,生物量决定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因此像泽苔、梭鱼草、美人蕉、紫芋这样较大型的根茎型挺水植物,泌氧效率较高,同时相辅相成去污能力也强。 七.植物软化硬水以及补充微量元素 水的硬度由溶解于水中的钙、镁盐类构成,硬水会对鱼类造成伤害。 而钙、镁是植物所需元素中的中量元素。植物对钙的吸收仅次于钾,钙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镁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叶绿素的中心原子,缺镁的情况下导致植物失绿。 植物可以通过吸收钙镁离子,防止水质过硬,但是当他能做到这点时候,便会同时出现其他微量元素匮乏症,这时候需要添加微量元素。 鱼菜共生说的,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后面一句是有前提的,只是不施氮磷肥,除非是含微量元素配方的鱼饲料,否则最后都会缺微量元素的,尤其是螯合铁。 八.如何做到不换水 换水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降低硝酸盐/氨氮/亚硝酸盐浓度,二是降低硬度。 这两个目的植物都能做到。但是需要相匹配的数量。 1.选用生长速度快的水生植物,推荐使用挺水植物,不要使用水培陆生植物。 2.平衡喂食量和植物的数量。使输入营养=植物生长量,如何观测是否平衡,观察水是否变绿,水变绿说明植物竞争力不足,加入滤食性动物控制藻类数量;水保持不绿,说明植物已经满足当前营养量。 3.定期修剪植物老叶,注意:植物的生长速度=过滤能力,满缸水草的植物过滤能力=0。挺水植物不需要修剪,但是繁殖过密时需要减密。 4.添加微量元素。通过观察植物是否发黄等症状,添加相对应的微量元素。 5.充足的光照。 简单说就是两点,足够的生长旺盛的水生植物+防止水生植物溶解腐烂叶。 九.本土39种挺水植物去污能力(仅作参考) 表1不分次序,表2是脱氮脱磷速度(1平方该植物1年内吸收的氮或磷总量)排行。如果要寻找挺水植物,最好的方法,是去当地的河岸、溪流野采,那些是最适合当地气候的挺水植物。 参考文献: 1)三十九种观赏挺水植物应用于人工浮岛水质净化潜力的比较_郑洁敏 2)挺水植物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_王正超 3)11种湿地植物在污染水体中的生长特性及对水质净化作用研究_李丽
现实版掩耳盗铃,锦鲤吧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 某楼主发了个帖,如下,
大劈叉终于好了。只是缺一截
关于假硝化菌 按照人的嗅觉,气体分子进入鼻腔才被人闻到。 为什么能闻到鱼有腥味,是因为鱼的黏液腺中含有腥气因子。 那么,异味一定是我们闻到了什么气体因子。 很多硝化细菌产品为什么打开以后,闻起来很臭? 那是因为里面含有硫化氢和氨等臭味气体因子,被人闻到了。 你见过硝化菌本身和其生化产物会产生出硫化氢和氨吗? 回答是不!所以这样的臭气瓶子里是硝化菌吗?当然不是。 同理,硝化菌会腥吗? 参考我上面说的,不需要回答了吧。 那硝化菌应该什么味呢? 问一问所有养水基本功过关的吧友,他们的鱼缸什么味,硝化菌估计就什么味 那不腥不臭一定是真硝化菌吗? 那也不见得。 枯草芽孢冒充硝化菌卖,不是秘密了。
关于细胞与鲤的颜色
关于鲤的趋光性
关于辣椒粉增色
关于鳃小片
关于鲤的味觉,品尝
关于鲤的味蕾
关于灯光与类胡萝卜素
尾巴缺损逐渐长出 看变化
这条鱼的肛门在臀鳍后面 今天刚看到这条鱼的肛门在臀鳍后面,养了多年鱼第一次发现!鱼肛门都是在臀鳍前面的,这看来是变异啊
一条小鱼的变化
关于色素细胞
关于玉米黄素
红虫与增色
关于天然着色剂
落叶的变化
色扬料使用原则
饲料成份
真假黄芪
五种中药与饲料利用率
枸杞子与体色
类胡萝卜素物质与体色
中药粗料难以吸收原因
首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