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y603 jdy60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804 发帖数: 49,541 关注贴吧数: 11
关于昭和白写亲鱼和子代的品种匹配 1、亲鱼为昭和+昭和——所生的子代小鱼中会有昭和、红白、全红、全白、绯写、白写,这是最常见的配组。为什么会有红白?因为现在的昭和是经过不断改良的品种,我们见到的昭和,都是有红白基因的,否则绯色是橙黄的。昭和本是黄写的后代。 2、亲鱼为红白+昭和——所生的子代中有红白、昭和、绯写、白写、全红、全白。 3、亲鱼为白写+昭和——所生的子代中有白写、昭和、绯写、红白、全红、全白。 4、亲鱼为白写+白写——所生的子代中有白写、全白(如亲鱼有昭和或红白基因,还会有少量昭和、绯写、红白),这种配对产出的白写,小鱼以后出杂绯的概率,相对以上配组,会低很多。所以,喂色扬对白写的影响不很大。 顺便说一下,母鱼排卵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因鱼是变温动物,当水温16度到23度,母鱼体内温度达到了鱼卵的成熟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水草、新水或药物刺激、公鱼追逐等)母鱼便会产卵。如果没有这些刺激因素,而水温逐渐高于24、25度,母鱼会认为外部条件不具备(自然进化的结果,这温度出鱼也会畸形率高,鱼很聪明的),会放弃产卵。而在这个温度下,鱼卵积温过度造成过熟会被体液溶解吸收(需一个夏天的时间)。大自然生物的自我安排,完美!这也是许多鱼友把公鱼母鱼分开养的原因——避免大量产卵败坏水质。 上述的亲鱼组合,鱼苗有两种颜色,一种是黑色的,将来长成昭和、白写或绯写;另一种是浅黄色的,将来长成红白、全红或全白。黄苗的生长速度远超过黑色鱼苗,黑苗不单独养,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会大打折扣。所以挑选黑苗很有必要。为了繁殖昭和而附带产出(暂且这么叫吧)的黄苗多为红白,综合品质普遍不会太好,一般没有什么饲养价值。但如果是第二种配组,基本是为了改进小鱼的绯质,业者会留养质地较好的子代红白。这些昭和产出的红白再与其他昭和配对,对子代小鱼改进绯质的效果,比普通红白与昭和配对的效果更大,也许是血统融合更容易吧。 总之,凡事无绝对!
硝化细菌对有机污染的忍受程度(转) 绝大多数的细菌都利用预先构成的有机物当作食物,就像动物一样,而且大体上它们倾向于喜欢某类食品,如蛋白质、醣类与肪等(Johon Postgate,1996)。在鱼的排泄物中,其组成主要是这些有机成份,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它们的美食。许多异营性细菌可以在有形的鱼排泄物中进行腐生性的分解作用,因此养殖池内到处充满这类细菌,并且形成强大的族群。   对硝化细菌来说,有机污染通常是它们有所不能利用的物质,因此其存在量不能太多,如果其量达到硝化细菌无法忍受的程度,它们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并间接影响硝化作用的进行。   硝化细菌是一种自营性生物,尤其是亚硝酸菌更是货真价实的自营性细菌,因此无法利用已构成的有机物(Johon Postagate,1996)。事实上,它们是如此一丝不苟地自营,以致不喜欢有机物,如果有一堆有机物的话,反而会抑制它们的生长与繁殖(Johon Postagate,1996)。   硝酸菌与亚硝酸菌比起来,它对有机物比较不那么敏感,甚至有时候硝酸菌还可以利用一些水溶性的有机物(Edward Cassidy,1996)。因此,硝酸菌有别于亚硝酸菌的,是它的食物来源不只一种,即硝酸菌不需要完全依赖亚硝酸盐维生,在亚硝酸盐缺乏的情况下,它可以改变食性而以异营性为主,因此硝酸菌有点类似于前面所谈过的异营性硝化菌。   一般言之,不能忍受有机物是自营性生物的通性(Edward Cassidy,1996)。然而身为自营性一员的硝酸菌却可以利用水溶性的机物,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细菌学中关于自营性细菌和异营性细菌是如何区分的?   依细菌学的分类基础,可将细菌分成两大营养族群:一种是自营性细菌,可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二氧化碳转换为有机物来维生;另一种就是其它不属于自营性的,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来维生。但有些细菌同时属于两者,无法归属于哪一类。这种横跨两者之间的细菌,为数并不多,我们称为兼性自营性或兼性异营性细菌。   兼性自营性细菌(facultative autotrophs)以自营性为主,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异营性生活;反之,兼性异营性细菌(facultative heterotorphs)以异营性为主,必要时也可以进行自营性生活。这种能力是一种介于自营性细菌与异营性细菌之间的特殊方式,所以称为兼性的或混合性的。 Johon Postgate(1996)表示,混合性是一种自营性生物对充斥机物的生活所做的最终适应型态,而那些有机物在现今地球表面都是随手可得的。当生物物质腐烂与分解时,通常会有一些小的有机分子如醋酸或其它酸类,伴随二氧化碳及氢气一起产生。一些自营性细菌就可能加以利用,而行异营性生活了。   系笔者私下推测,提供所有生物进化最佳的快捷方式,应该是往生物消耗最少能量与物质就能生存的方向发展,因为浪费对整个生命过程是不利的。既然如此,生物最好不用自已制造有机物,如果有现成的有机物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呢?因此混合性可能代表一种非常初级的异营性。若追溯到古老的地球时,应没有大多的有机物可供细菌利用,可是后来随着有机物越来越多,这些细菌的营养方式乃逐渐改为异营性。换言之,细菌的演化方式可能是由自营性→兼性自营性→兼性异营性→异营性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个推论正确,那么终有一天硝酸菌可能也会成为异营性生物的一员,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它就不能再归类成硝化细菌了。   虽然硝酸菌能利用少量的可溶性简单有机物(如醋酸),可是仍不改其对有机污染的抗拒性,尤其是亚硝酸菌更是讨厌生长于有污染的环境中。根据有关的研究显示,只要有机污染达到20ppm BOD测试的水平,亚硝酸细菌就很难生存,同时硝酸菌也改以异营性生活。换言之,在此种情况下,整个硝化作用将完全被抑制下来而无法进行。   从用于一般污水处理的滴滤池(trickle-filler)之生物膜(biofilm)的检视中经常可发现,硝化细菌的数目随着滤池深度由上而下之变化为呈越来越少的明显趋势。这是因为污水流到滴滤池底部时,污水中的有机成份之浓度已大为降低,此时可以预期的是设备本身较低部位的空间比较适合硝化细菌生存(Hawkes H.A.,1963),因此,硝化作用由上而下会越来越明显。   在养殖工程中,滴滤池设备也常被应用。因为养殖用水最担心的污染物是氨而不是一般污水处理中的有机污染,所以有关设备的设计和使用方式都应以最适合硝化细菌生存的方向去考虑,方能发挥预期效果。例如,可以加高池的深度,或者先降低处理水的有机污染浓度等。
底滤干湿分离的利弊,感觉原作者的透彻分析。 凡事各有利与弊,干湿分离总的来说优点甚多,但也有它自己的弊端,全面了解,才能让它为鱼缸发挥更大的作用。 干湿分离式物理过滤是指把滤棉抬高,使之离开水面的一种过滤方式。现在,干湿分离式过滤受到很多鱼友的追捧,包括一些鱼缸生产厂家,也把干湿分离式过滤做为鱼缸的标准配置。干湿分离式过滤的指导思想是:不让食物残渣、粪便长期浸在水里。 人们普遍认为干湿分离式物理过滤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 1、滤棉离开水体后,缸内的粪便残饵与水体分离,物理过滤和生化过滤分开,这样可以提高物理过滤效率,降低硝化系统的负担,同时可以减少各种细菌在水体里的滋生数量,对于降低水体污染、减少鱼类疾病大有帮助。 2、干湿分离类似于滴流过滤,可以充分曝气,增加水体溶氧量,对鱼和硝化菌都有利。 3、干湿分离有利于CO2(二氧化碳)的逃逸,对于延缓水体酸化有很大帮助。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干湿分离所谓的优点,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从溢流式过滤开始说起。传统的溢流式过滤被称为“水浸式”过滤,滤棉全部浸泡在水里,过滤后的粪便残饵也全部泡在水里。 很早之前就有人问过:粪便残饵既然都是泡在水里,那么这些东西在鱼缸里和在过滤器里有什么区别呢?不是一样会分解毒素,破坏水质吗?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先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粪便残饵在鱼缸里和在过滤器里有很大的区别,这与微生物的繁殖特性有关,水流速度对细菌的繁殖有很大影响。这是因为微生物必须要“着床”,吸附在鱼便残饵这些有机物上才能生长繁殖。鱼缸里的水流速度较缓慢,有利于细菌的“着床”,那些造流不好,有鱼便残饵残留的鱼缸,很容易暴菌混水就是这个道理。 而同样还是这些鱼便残饵,如果被收集到滤槽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根据“流水不腐”的原理,细菌想在滤槽里大量繁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滤槽里水流速很快,不利于细菌“着床”,这样就抑制了细菌的大量繁殖。所以在溢流式滤槽里,有机物分解的慢,各种菌类的含量少,产生的毒素少,对水质的破坏轻,这是溢流过滤的优点。 再来看一下干湿分离式过滤。干湿分离的滤棉,大部分是处于半干半湿的状态,这种潮湿的状态为各种细菌霉菌的繁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阴暗、潮湿、高温的环境里特别容易爆发霉菌,食物也特别容易长“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底滤鱼缸关上底柜门之后是一个什么环境。之前看到过一张干湿分离滤棉的照片,上面布满了霉斑,可谓是触目惊心啊! 滤棉上布满了黑色的霉斑,是霉菌过度繁殖后的结果,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微生物的角度来讲,干湿分离是个错误的选择。干湿分离过滤从表面上看鱼便残饵是被挡在了鱼缸水体之外,但实际上这却为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因为鱼便残饵被冲到滤棉上后,会向周围散开,此时水流并不直接冲击鱼便残饵,而是以飞溅的方式继续润湿这些有机物。鱼便残饵暴露在空气中,空气的含氧量是21%,比水多3-7倍,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失去了水流的冲击,各种细菌、霉菌很容易在鱼便残饵上大量繁殖,而它们的代谢产物——氨、亚硝酸盐、有机酸和无机酸、包括这些菌体本身,也会随着飞溅的水滴,再次进入鱼缸里,这样不仅增加了硝化系统的负担,同时由于大量的粪便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染菌霉变,也会滋生各种致病菌,从而使鱼的患病几率增加。 干湿分离有利于CO2(二氧化碳)的逃逸,对于延缓水体酸化有很大帮助,这也是一个伪命题。干湿分离有利于CO2(二氧化碳)的逃逸,这是肯定的。CO2(二氧化碳)的逃逸会减少水中碳酸的含量,理论上讲有助于延缓水体酸化,但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我的几个鱼友在使用了干湿分离过滤后,明显感觉酸跌速度比以前快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呢?因为干湿分离过滤更有利于细菌的繁殖,过度繁殖的细菌会代谢更多的有机酸,使水质酸化。同时也会代谢更多的“氨”来刺激硝化系统,硝化菌分解这些毒素,会产生更多的无机酸,又进一步酸化了水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生物降解的产酸量,远大于CO2(二氧化碳)的逃逸造成的损失,所以酸跌的速度会加快,而不是延缓。 干湿分离过滤可以充分曝气,增加水体溶氧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干湿分离本身存在的缺陷相比,这一点点的优点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让我选择一种过滤方式的话,我是不会选干湿分离的。如果你还在使用干湿分离过滤,建议是: 1、下水口套丝袜 总的指导思想是:尽量不让粪便等有机物暴露在空气中,还要有水流不停地冲刷它们,这样才不会“暴菌”,对鱼缸水质的污染才轻。下水口套上丝袜后,这个目的就实现了。不过,下水口套丝袜适用于排泄量比较少的鱼缸,排泄量大的鱼缸很快会堵塞丝袜,要特别注意。 2、勤清洗更换滤棉 由于干湿分离滤棉上的微生物数量多,代谢量大,所以更应该经常清洗更换滤棉。一般情况下,每周至少要清洗滤棉1-2次。使用干湿分离过滤的鱼友一定要勤快一些,否则滤棉很容易被细菌霉菌污染,一旦出现霉斑,必须马上更换滤棉,鱼缸大换水,同时使用uv灯进行水体消毒,否则很容易出现鱼病。
关于余氯 一般我们用自来水或水质较好的江河湖塘里的水都可以。自来水最好是经过晾晒或暴气,去除其余氯(氯有消毒作用,为了保证在管道内输送过程中水不易被二次污染,一般自来水厂出来的水都会有较大的余氯,即使管网末梢也要求余氯达到一定的浓度,所以刚放出的自来水会含有一定的余氯)。氯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和蛋白质快速反应。水中余氯过多,能直接烧鳃,快速致死。还能造成鱼体表面粘液脱落(鱼体表面粘液是鱼的保护膜,能保护鱼体免受病菌侵害),从而导致鱼体免疫力低下,易受病菌侵害而得病甚至致死。而去除余氯也很简单,因为水中余氯并不稳定,可以晾晒、暴气加以去除,也可以直接用手在水里搅动一会儿就可以去除余氯(手的表皮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会与水中的余氯反应)。当然,如果自来水中余氯含量不高(各地自来水余氯含量会差别较大。即使同一地方,离自来水厂近的地方余氯高,离自来水厂远的地方余氯低。不要问我为什么一个玩鱼的对自来水会这么了解,水处理是本人大学必修的专业课。),取一点原来鱼池或鱼缸中的水倒到新接的自来水中搅动一下,余氯基本可以消除(因为鱼池或鱼缸的老水中会有一定的蛋白质成分)。这也是为何有人一说到自来水就说要晾晒要暴气的原因,也是有人说他直接往老水中冲自来水也没出事的原因,关键看余氯是否消除。但是整缸整池直接换自来水是有风险的。 关于矿物质。天然的水体中会有一定浓度的矿物质,自来水的原水往往也是取自江河湖泊,水厂的处理过程中对其矿物质成分几乎没有改变,所以用自来水养鱼一般不会缺矿物质或微量元素(土豪用纯净水养鱼另当别论)。另外,饲料中会有各种矿物质成份。所以一般不必过份关注矿物质问题。
气泵的增氧原理 水里氧主要来源:1、空气和水的氧交换。2、一些微小生物、产氧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 在我们一般的水族箱内,最主要依靠的氧来源是空气和水之间的氧交换。在一些水草缸,植物光合作用也可以产生比较多的氧,但是植物产生的氧不足以提供鱼儿生命所需的所有氧(除非用足够多的植物来给及其少量的鱼儿提供氧气),所以空气和水的氧交换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空气和水之间的氧交换是一个纯物理的交换,空气和水进行氧交换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化学反应。向水体增加溶氧,这涉及到氧气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问题。溶解度包括水温、水的含盐量、氧分压3个因素;溶解速率包括溶氧的不饱和程度、水—气的接触面积和方式、水的运动状况3个因素。其中水温和水的含盐量是水体的一种稳定状况,一般不可改变,溶氧的不饱和程度是我们要改变的因素,也是水体当前存在的一种状况。所以要实现向水体增氧必须直接或间接地改变氧分压、水一气的接触面积和方式、水的运动状况3个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增氧时所采取的措施有:1)利用机械部件搅动水体,促进对流交换和界面更新;2)把水分散为细小雾滴,增加水一气的接触面积;3)通过负压吸气,令气体分散为微气泡,压入水中。 在了解水中的氧是如何而来以后,我想大家就容易理解气泵加氧的原理了,其实气泵加氧就是增加了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气泵出来的空气应用气石让空气产生无数的气泡,产生的这些气泡的面积远远大于不用气石时产生的大泡的面积,道理很简单,就像一个皮球的表面积远远小于在气球里放满乒乓球时,所有乒乓球的表面积,这样极大的增加了接触面积,无形中就相当于增加了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在接触面积增加以后,在同样渗透速率下,空气和水进行氧交换的量明显的增加了,而水的容量是不变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水中氧含量提高了。越小的气泡越能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这也就是为什么产生的气泡越小增氧效果越好的原理。同样也是气泡越多越能有效的增氧的原理! 理解空气和水之间氧交换的原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水面的氧含量高了。让水流动起来,让氧含量低的水到达水表面,让含氧量高的水到下层去,无形中也是增加了水里的总含氧量,也就是为什么波动的水比静止的水氧含量高的原因。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